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画毕业设计总结

动画毕业设计总结

时间:2022-04-26 17:3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画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画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

学生结合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主攻专业方向进行选题,同时听取指导老师的合理化建议,包括课题的可行性,课题设计难度,课题的工作量等。最终使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培养,如理论研究能力、科学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双向选择并备案后一般进行“真题真做”;如果不能做到“真题真做”[2],也尽量要求学生达到假题“真做”的效果。以信息类学生来说,要求选择相对先进的开发工具,如编程工具java、visualstudio2005、.net等平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图形设计选择3dmax、autocad、corldraw等等,利用这些软件可以选择编制小型工程软件,也可以设计带后台数据库网站,网站的首页编辑设计,也可以选择叙事型、故事型的flas制作,也可以设计一套logo方案,用三维软件制作并渲染图形、图像场景,用于广告、装潢。

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多元化

指导老师的身份多元化:学校经过严格审查,符合毕业设计制度规定的老师,可以聘为指导老师,形式为(1)学校老师,(2)企业技术骨干,(3)学校老师和骨干联合指导。指导过程教师可以采取面授、电话联系、E-mail、QQ、MSN、博客、留言板、聊天室等技术手段进行立体化师生交流和个别指导,如MSN多播技术,讲授难点,博客上写清技术方案和原理,QQ上传下载,直到对方的电子作品。同时,学生必须将联系记录整理好:(1)看清近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和注意事项(2)整理询问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3)归纳交流的心得和分享成功的调试的经验,数量上以每周一到两次为准。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及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有效地辨析选题方向,同时对课题的任务量大小进行评估,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并安排技术方案,进行设计进度安排。指导学生搭建实验原型或数据原型模型,进行设计探索,鼓励学生做实验时,重视专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尊重事实,及时记录、分析、处理、反馈、汇总数据;强化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指导方法,诠释毕业设计的细节,注重强化学生的调试能力、设计能力,尤其是软件开发时注意前台应用程序与后台数据库的接口模块设计,网站的配色、总体设计、数据库的连接、动画作品的创意,各数据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和隐含关系。强调论文写作的能力即综合性处理数据,图表化表达,可视化显示;复合交叉学科应用的能力;积极制作PPT,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撰写好论文,准备答辩资料。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具体流程为“学生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准备”。

毕业设计评价多元化

毕业设计成果可以软件设计、网站设计、动画设计等有实际软件,并且完成了论文说明书,也可以是带硬件实物的,并且有原理、实现步骤支撑的论文,也可以是纯粹调研报告、技术提升总结类的论文。根据毕业设计开发工具的先进程度、课题工作量的大小、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对毕业设计的评价对象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指导老师的自评,第二评阅者的点评,第三督导抽查的抽评。

成效

“多元质量观”不仅要求用多样化的对待不同学生,更要求质量评价本身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手段的多元化等[3]。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在多元化培养方案下,系部学生有一人一题,也有团队合作的。经过上述的质量把关,我们对我校学生的具体课题做如下展示:多元化的指导毕业设计,是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按照课题的大中小进行分类,多元多方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评价也是多元化的,对于学校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笔者多年指导毕业设计,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

作者:肖海慧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关键词]动画模块化教育模式Maya教学课改

常州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办动画专业已6年有余,由于Maya使用灵活、功能强大且行业中应用广泛,故我院动画专业学生在软件技能课上选择了Maya,而笔者本人也一直在从事Maya的课程教学任务,回顾教学历程,虽然碰到很多问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本人依据MES模式设计的Maya软件技能目标细分培养思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天提出来与广大同行共议。

1、模块化教育模式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考量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CBE”和“MES”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该种模式非常类似于现在我国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统称,即在专业培养中以一个动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一个从事动画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比较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故CBE模式可以用来统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也基于此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从素描、色彩、剧本、创意、分镜、动画运动规律、软件技能、动画流程管理直至短片创作无所不包,其根源也是强调作为一个专业动画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各种综合性知识和综合技能,只有学生毕业后进入到动画公司并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后,在这一特定工位上继续提高,一般来讲具有通识知识的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发展上空间会更大,但其劣势也是明显的,即不能像以MES培训出来的学生更容易进入岗位角色。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该种模式类似于现在的影视动画培训公司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即从三维动画制作流程的工位入手,以模型、材质、动画、渲染、特效、后期等为主要切入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强化训练。

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其区别是CBE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而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

2、基于MES模式下的Maya软件技能目标细分培养

由于Maya软件本身在架构上实行了模块划分,如Modeling(NURBS和 Polygon)、Animation、Dynamic、Rendering等,切换某一模块会引起相应的界面主题内容的变化,另外在行业内三维动画制作也主要按照模型、材质、动画、特效、渲染等几个主要流程来进行,并且在动画公司的实际工位设置上也主要是基于模型、材质、动画、动力学等方式来进行,故我们以模块式技能培训(MES)方式来设置Maya软件教学实训内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具体的设置中主要是将四个模块的内容分配到两个学期完成,在第一学期主要完成模型及材质,在第二学期主要完成动画及动力学,其中在两个学期中会分别穿插一些辅助插件模块的学习,如PanitEfects、Hair、nCloth等。

在具体的模块化培养中则依据实际三维动画公司中的相关制作工位对人员的要求细化培养目标,如以模型制作技能培养阶段为例,首先按照三维动画公司模型工位要求进行能力培养目标细分为道具、场景和角色三种类型的模型创建能力,如道具模型创建能力以赛车制作为典型代表,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产品模型的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

在场景模型制作中以室内、室外两种模型创建为代表,要求学生掌握如图2和3所示的两种模型的构建方法。

在角色模型创建中要求学生掌握卡通、机器、人物和怪物四种类型角色的模型构建方法,并力求造型准确,布线合理,课堂范例基本模型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

在其余的模块化培养中则继续参照动画公司的相应工位需求进行相应的能力细分培养以求目标细化和知识点细化。在材质贴图阶段则要求学生掌握如下知识点:Maya材质工具节点;常用CG材质调节方法:如玻璃、金属、塑料、木头、皮肤等;UV及复杂UV的展开方法;两足和四足角色贴图绘制;建筑贴图绘制;灯光类型及投影类型;软件渲染的设置;MentalRay渲染器的使用等。在动画阶段则要求学生掌握两足或四足骨骼的创建方法,控制器的设定方法,蒙皮与权重的绘制方法;典型的两足和四足的动画调节方法;其间还需掌握摄像机动画、变形动画、路径动画及材质动画的设定技巧与方法,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绑定插件的使用方法,如AdvancedSkelton等。在动力学阶段则重点掌握刚体、粒子、柔体及流体的四种类型动力学动画的实现机制及原理,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表达式控制粒子状态与形态的方法,其间穿插Hair、Fur和nCloth系统的使用及案例讲解。

限于篇幅我们将动力学模块粒子阶段学习内容呈现给读者,粒子学习阶段学生至少要完成射箭、奔跑的野兽、爆炸和扫射四个案例制作,以强化学生的表达式初步应用能力,依次如图8、9、10和11所示。

3、取得的教学成果、存在问题及课改的方向

基于MES模式下的Maya软件技能目标细分培养方法在几年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下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优秀毕业设计获奖方面:周道信同学的三维毕业设计作品《蜡烛》获得2009年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金媛媛同学的三维毕业设计短片《皮埃尔奇遇记》获2011年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汪玲玲、薛科、庄静三位同学三维毕业设计短片《三心二意》获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称号等。竞赛获奖方面:《最后的常青藤》获2009年常州市大学生动画作品竞赛一等奖;《虫虫精神》获2009常州常州市大学生动画作品竞赛三等奖,设计短片《皮埃尔奇遇记》获得2011年常州市大学生动画作品竞赛一等奖。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方面主要两项:其中省级课题《2010上海世博会气象组织馆景观规划动画设计》(已结题)和校级课题《上海虹桥机场GPS系统功能演示动画制作》。而学生所从事的商业项目应用则不再详举。图12、图13和图14是省级课题《2010上海世博会气象组织馆景观规划动画设计》中的有关场馆生长、水汽喷射和彩虹显现的特效动画。

在Maya软件技能教学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人曾撰文进行过专门论述,请见论文《Maya课程教学问题探讨》,发表于《电影评介》2011年第13期(7月上)。另外本人认为配套于Maya软件技能类课程教学改革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应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在尊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Maya系统庞杂,内容枯燥,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觉越来越像学计算机,故Maya的学习是要凭着兴趣、执着和实力的,其学习周期也是以年为计的,但是我们要承认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Maya的,Maya也不适合所有人。学生对于动画创作方式和完成手段具有兴趣趋向和选择多样的权利,基于此,学校应首先在动画本科教育的专业方向上设置合理的选项:如二维动画、影视动画、三维动画、游戏设计等等。然后专业方向划分时该给学生一次选择的机会,这样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会使Maya软件技能课程教学更顺利展开,对于自愿选择三维或影视特效方向等必须要学习Maya的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样在Maya软件技能教学授课时能够和学生兴趣统一而不冲突,也避免了培养了一批人却放任了一批人的尴尬,这样学生在最后的短片创作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就不会发生退而求其次的现象,相信这样会使Maya的课程教学走向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在这一点上我院动画人才培养上已经实现了专业细分:动画、影视特效和游戏设计,但是本人认为在有些培养细节上还有可改进的余地。

其次,着眼于动画人才培养的长流程、长过程来审视Maya软件技能课程培养的切入点和时机。本人一直力主Maya及各类软件技能课的单元制授课,但囿于各种因素而无法成功,但Maya软件技能掌握的意义在于为动画创造服务,本人认为课改的方向还可以从动画专业课程的融合方面入手,如剧本创作、分镜绘制、三维制作、后期制作及短片创作等课程进行融合,如本人现在进行的就是这样的尝试,在短片创作课程中让学生延续其在剧本创作课程和分镜绘制课程的最后课程结束时的考核作业,利用其在三维动画基础I和三维动画基础II中所学的Maya技能进行制作,这样将Maya技能学习就延续了下来,并且可以在短片创作实践中得到提升。将各个课程的独立培养目标相结合来共同服务于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任何一种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的初衷,在一般情况下,毕业设计是唯一的检测途径,而如果我们在各专业课程开始阶段就让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本次课程的结束将是下一个课程的开始,其结果是顺联的。这样将会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目的更强。当然这种课程体系融合一般只局限于关联度较高的专业课程,并且还需要不同授课老师之间的协调沟通。

最后,引入影视动画公司的培训机制和相关社会力量进行联合培养。常虹先生曾将中国的动漫教育类型分为三种:综合型、产业型和技能型三种。综合型模式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院校为代表,其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编导能力的学生。课程涉及绘画、影视、音乐、电脑技术、文学基础,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产业型模式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代表,学生入校后进行选拔考试,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工作,参与动漫创作。那些没能入选的学生则留下继续学习。技能型教学模式是和综合型模式相对应,以院校中专、高职院校为主,主要为动漫企业培养技工[1]。如果进行匹配的化,我校的动画专业学生应以产业型为主,而部分民办生源则应以技能型教学为主。

本人越来越感受到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单纯靠一校之力是难以完成的,无论是综合型,产业型或是技能型,都需要公司实践或社会历练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荀子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动画贵在实践。合理、适时引入社会力量来分担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比如软件技能培养、短片创作、毕业设计等环节,可以很好地解决动画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从而避免学生产生眼高手低的自傲心里。基于此,四川美院影视动画学院的“课程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4、结语

本文主要总结了本人在动画软件Maya技能教学中一些思考、尝试和一些经验,并由此提出了相关课改的一些思路。软件技能类课程教学在动画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议题,笔者还是赞同“简单的学院式艺术教育与只注重软件使用的企业式技术教育均不足以培养优秀动漫人才”[2]。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来促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不断趋向合理。当我们将动画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分析的话,会发现艺术熏陶、技能培养、创意启迪、人文素质积淀等都是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故各个要素间的合理配合与有机互动才是我们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

基金项目

本论文得到常州工学院教改课题《软件技能课程在动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Maya为例》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110943

参考文献

[1] 马子雷. 中国动漫教育发展遭遇瓶颈[N] .中国文化报,2010-7-19(1)

[2] 于静宜, 任戮, 李波. 我国高等动画教育问题分析[ J ] . 电影评介,2007(6):72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检测本科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毕业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的实际执行能力,也能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现今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如何让毕业设计工作发挥其在本科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如何顺利圆满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等一系列诸多问题,仍是需要广大高校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1.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选题方面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最终质量,经过严谨科学思维指引下所挑选的题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处于龙头地位。但在目前的选题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选题流于表面,缺少深度;有的选题的过于宽泛,工作量巨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有的选题过于老旧,缺乏创意意识。另外,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实行命题式选题方式,也就是提供若干题目,由学生选择,由于题目类别不够全面,个别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兴趣不足,只是为了毕业证和学分敷衍完成,这一切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2指导教师方面

首先,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导致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每个教师所指导的学生都超过了正常精力范畴内可以接受的数量,这就直接的导致了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的现象。其次,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教师除了辅导毕业设计之外,还有大量的教学或科研任务,而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又相对集中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再次,目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缺乏实践锻炼的青年教师为主,实践指导能力不够,而高校对青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业务培训又跟不上,有时只是通过下发毕业设计流程的文件让教师自己学习,这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全面深入。

1.3学生方面

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待毕业设计态度不够端正,毕业设计敷衍了事。由于临近毕业,学生都处在找工作阶段,面对未来的职业走向,个别学生会显得有些茫然,自然无法安心做毕业设计,由此产生了个别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现象。

第二,抄袭现象严重,毕业设计中缺少个人观点。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不端正,导致了大量抄袭现象的出现。一个好的毕业设计,要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必要的社会调查与数据案例分析,并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总结,得出自己的最后结论,整个过程往往需要耗时四五个月。然而现实却是,学生很少能踏踏实实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研究,要不就是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抄袭,要不就是对往年的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简单的修改。最后。整个毕业设计中甚少有自己观点,全是四处抄袭罗列而来。

1.4管理方面

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质量的优劣。毕业设计的教学需要一套精心的管理体制来保障其顺利的进行。虽然多数高校都针对毕业设计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但依旧会因为管理体制的不全面,执行中的不规范,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解决对策

2.1选择可行性命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选择可行性命题,因为它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灵魂、范围、以及方向。在选题时首先应注意紧紧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专业特点;其次应注意选题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宜;最后,选题应注意紧扣时代脉搏,尽量避免选择过于老旧或已在业界达成共识的老旧题目。

2.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本科毕业设计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优秀的指导教师是搞好毕业设计的重要条件,应选择业务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担当此任。与此同时,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第一,培养指导教师科研能力。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学校应给这些教师提供科研机会,教师自身也应主动承担科研任务,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第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造醒目、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等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使教师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更加贴近实际的毕业设计项目。第三,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避免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不用心,或根据好恶随意评分。

2.3加强校企合作

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不够端正,多是因为毕业设计所涉及的项目多是虚拟的。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进到学校来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热情的有效途径。加强校企合作,除了引进实际项目到学校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就业单位完成毕业设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使科研与实践完美结合,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流程,以便日后尽快进入到工作角色。此外,“企业的课题任务明确,针对性强,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毕业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明显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效率。”

2.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

毕业设计是个程序性很强的过程,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历时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严密的组织管理是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加强各环节的监督和指导,具体应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创作管理办法、考核标准、评分细则,明确责任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规范化。二是制定可行的质量监控体制,定时、定期的进行阶段性检查,监督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完成情况。三是制定科学有效的毕业设计的评分制度,评分制度不仅应从毕业设计的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应用性、学术性、规范性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还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答辩成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指导教师的人情分。

总结:

毕业设计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反应着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能力。尽管目前在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上还存在着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加强认识、规范管理、严抓落实,就一定能将毕业设计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刘阳

吉林动画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检测本科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毕业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从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学生、管理这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毕业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检测本科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毕业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的实际执行能力,也能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现今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如何让毕业设计工作发挥其在本科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如何顺利圆满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等一系列诸多问题,仍是需要广大高校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1.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选题方面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最终质量,经过严谨科学思维指引下所挑选的题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处于龙头地位。但在目前的选题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选题流于表面,缺少深度;有的选题的过于宽泛,工作量巨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有的选题过于老旧,缺乏创意意识。另外,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实行命题式选题方式,也就是提供若干题目,由学生选择,由于题目类别不够全面,个别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兴趣不足,只是为了毕业证和学分敷衍完成,这一切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2指导教师方面

首先,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导致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每个教师所指导的学生都超过了正常精力范畴内可以接受的数量,这就直接的导致了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的现象。其次,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教师除了辅导毕业设计之外,还有大量的教学或科研任务,而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又相对集中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再次,目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缺乏实践锻炼的青年教师为主,实践指导能力不够,而高校对青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业务培训又跟不上,有时只是通过下发毕业设计流程的文件让教师自己学习,这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全面深入。

1.3学生方面

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待毕业设计态度不够端正,毕业设计敷衍了事。由于临近毕业,学生都处在找工作阶段,面对未来的职业走向,个别学生会显得有些茫然,自然无法安心做毕业设计,由此产生了个别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现象。

第二,抄袭现象严重,毕业设计中缺少个人观点。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不端正,导致了大量抄袭现象的出现。一个好的毕业设计,要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必要的社会调查与数据案例分析,并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总结,得出自己的最后结论,整个过程往往需要耗时四五个月。然而现实却是,学生很少能踏踏实实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研究,要不就是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抄袭,要不就是对往年的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简单的修改。最后。整个毕业设计中甚少有自己观点,全是四处抄袭罗列而来。

1.4管理方面

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质量的优劣。毕业设计的教学需要一套精心的管理体制来保障其顺利的进行。虽然多数高校都针对毕业设计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但依旧会因为管理体制的不全面,执行中的不规范,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解决对策

2.1选择可行性命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选择可行性命题,因为它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灵魂、范围、以及方向。在选题时首先应注意紧紧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专业特点;其次应注意选题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宜;最后,选题应注意紧扣时代脉搏,尽量避免选择过于老旧或已在业界达成共识的老旧题目。

2.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本科毕业设计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优秀的指导教师是搞好毕业设计的重要条件,应选择业务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担当此任。与此同时,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第一,培养指导教师科研能力。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学校应给这些教师提供科研机会,教师自身也应主动承担科研任务,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第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造醒目、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等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使教师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更加贴近实际的毕业设计项目。第三,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避免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不用心,或根据好恶随意评分。

2.3加强校企合作

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不够端正,多是因为毕业设计所涉及的项目多是虚拟的。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进到学校来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热情的有效途径。加强校企合作,除了引进实际项目到学校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就业单位完成毕业设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使科研与实践完美结合,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流程,以便日后尽快进入到工作角色。此外,“企业的课题任务明确,针对性强,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毕业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明显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效率。”

2.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

毕业设计是个程序性很强的过程,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历时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严密的组织管理是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加强各环节的监督和指导,具体应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创作管理办法、考核标准、评分细则,明确责任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规范化。二是制定可行的质量监控体制,定时、定期的进行阶段性检查,监督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完成情况。三是制定科学有效的毕业设计的评分制度,评分制度不仅应从毕业设计的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应用性、学术性、规范性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还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答辩成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指导教师的人情分。

第4篇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毕业和取得学士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科学选题、规范管理、全程监测,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

一、以往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课程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方案形成―设计表现―成果提交―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的程序进行。各个阶段的工作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存在问题,都将影响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经过近几年的研究,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毕I设计的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设计题目类型单一,涉及面窄,缺乏设计意义和新颖性,可操作性差。第二,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缺乏真实性,主观意识比较强,导致对设计题目的理解深度不够甚至存在偏差,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和表现点模糊。第三,由于毕业设计课程的后半期与单位实习和就业等时间有冲突,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较低,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第四,毕业设计评分办法规则不够系统,老师评分时主观性较强,造成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真实性偏低。

二、优化毕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提高全系师生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成绩既反映了学生专业水平,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系领导和专业负责人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明确要求全体师生必须严格执行学院对毕业设计设定的各项规定,严禁指导老师不按正当手续批准学生离校进行毕业设计的现象,同时还将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作为教职员工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学生参加毕业设计的时间作为评价毕业设计成绩的一个指标,从制度上促使全系师生深刻认识到毕业设计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重要性。

(二)精心组织,严谨细致地把好选题关

毕业设计选题对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为此,教师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始,做到明确选题原则、规范选题程序、精心选派导师、抓好选题及审题控制。本专业毕业设计题目难度适中,能巩固、深化、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得到专业训练以及对过去所学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选题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

选题必须体现本专业综合训练内容,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并初步具备助理设计师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第一步是聘请具备高水平的导师,除了本校专职教师,本专业还从母体学校、其他院校以及设计院聘请导师,他们都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有着指导学生设计的丰富经验,同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高度负责,这确保了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2.毕业设计课题应尽可能联系实际,以应用为主

针对环境设计选题容易过大过宽、选题过虚的问题,必须联系实际,抓住重点来解决。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且能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选题过大,超出了本科生研究能力的范围,难以深入研究,这一直是环境设计类本科毕业设计的通病。鉴于此,本专业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坚持一人一题,对于工作量大的课题,可组织数名学生协同攻关、分工设计,但须明确每人一个子课题,或用副标题区别,子课题要立足于大题,分别展开;明确每个学生需独立完成且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其达到全面综合训练的目的。

3.选题原则清晰,审题符合规范

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选题要反映四年来的学习内容;选题内容不能太大,大题目可以由几个人共同完成;每个教师最多选两个题目,同一个专业方向只能带一个;严禁使用过去做过的设计内容;在设计公司完成的毕业设计由设计公司确定题目,禁止拿设计公司的图纸汇报。

选题、审题的工作程序符合规范化要求,选题由指导教师提出(学生自选课题也须经教师审定),上报选题的内容除学院规定的要求外,必须附上选题的平面图和选题的教学目的,说明选题是如何对四年教学总结和提高的思考。选题严格按照学院规定程序进行,首先报专业负责人审批,专业负责人组织审定后,报系主任批准确定,选题经系主任批准后方可向学生公布。

(三)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学院2010年购置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2013年又做了更新,强化毕业设计全过程全方位的规范化管理,对毕业设计各个重要环节都规定了完成的时间节点要求,并将实施结果定期公布,有力地保证了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时间进度,切实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本专业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筑与艺术系和专业组精心组织,包括寻找指导教师、组建指导小组、学习上级精神、听取课题介绍、完成选题审题、下达任务书、拟定开题报告、完成和修改初稿、中期检查、考核导师、定稿、审核答辩资格、安排集中互评、组织答辩、专家重点检查、评优以及论文文档留存和归档等,整个过程中的各环节都执行严格、规范的程序,保证本专业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主要流程如下:

1.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

指定专职教师具体负责毕业设计工作,形成毕业设计工作组、设计指导小组、专业负责人、专业联系人、系秘书办、辅导员等各负其责的严密组织机构。专业负责人及论文联络员定期通过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检查、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进展情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2.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及培训

要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及培训,明确目的和意义,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方法和规范化要求。

3.制定详细的工作进程安排

建筑与艺术系按周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进程安排,确保在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检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毕业设计(论文)的检查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1)前期主要检查课题落实情况、指导教师到位情况以及进行课题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检查任务书是否按要求填写并进入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2)中期主要检查学生译文、课题报告完成情况以及前期的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检查结果通过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填写中期检查表来呈现;

(3)后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文档的规范性及答辩评分情况。

(四)严把评阅、答辩关,确保毕业设计作品质量

1.采取初次试答辩和最终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认真把好设计作品质量关

专门聘请校外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参加毕业设计的指导、评审和答辩工作,采取初次试答辩和最终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毕业设计完成初稿时,组织校外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初次答辩,对每位学生给予认真的指导。学生根据指导意见及建议对设计作品修改完善后,再进行最终答辩。

2.采取面上答辩和评优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及成均衡

为了保证设计作品质量及成绩评定的科学合理,面上答辩分组进行,优秀设计的答辩在专业范围内统一组织、一次性进行(称之为“评优答辩”),且优秀论文比例不超过15%。

3.采取相似度检测(),严格工作纪律,确保论文真实性

为使学生认真、严肃地完成设计的各项工作,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切实用自己四年来所学知识完成设计报告,学院购买了软件,相关通知,布置检测工作。本专业按照学院要求,评阅之前要求学生自查3次,提交自查报告,指导老师审核。答辩后,全院组织抽查,本专业毕业设计结果显示,全部符合要求。

4.加强展示交流,不断完善作品质量

为使学生的设计理念有互补性的提高,系里每年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面向全校展出,以便促进各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

三、结语

总之,以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优化毕业设计,学院必须进行毕业设计课程改革,注重提高全系师生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精心组织,严谨细致地把好选题关,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严把评阅、答辩关,确保毕业设计作品质量。

第5篇

一、以强化软件应用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高职院校培养综合应用型动漫人才,是动漫市场和产业的需求所决定的。动漫教育不是一种以学历为本的教育,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调查情况来看,动漫公司更需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快速适应企业商业化、团队化创作的技能型人才,并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一定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动漫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无论在产业链条的哪一个模块工作,都必须以掌握扎实的软件应用技术。所以,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要安排一定的理论学习之外,要更加突出实际操作与项目实战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资源整合,建立起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让学生通过参加国内动漫设计大赛去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

实践教学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可采取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训与校外企业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全过程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可尝试把企业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一年级和三年级,其中一年级的企业实践,以接触、了解动漫行业制作流程,岗位技能要求等企业现实需求为主,三年级注重技能实践运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对学习实践情况定期加以分析,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帮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提高职业能力,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接轨。[1]

二、以动漫企业岗位为依据,构建动漫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为增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建立同来自动漫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和专业共建单位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

1.动漫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分析动漫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首先要对动漫专业所面对的行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相关企业单位及其相应的动漫产品制作过程进行详细的了解,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分析,详细的掌握动漫产品的制作流程。在分析动漫产品的制作流程后,还要针对各企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做调查分析,把对应岗位需要的专项能力与其他相关岗位共同需要的综合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按照各个岗位的所对应的专项能力以及工作内容对动漫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做出准确分析。[2]

2.建立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为立足点,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动漫专业定位于培养动漫公司岗位所需高技能人才,依照“逆向分解、整合重构、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课程设计方法,按照“分解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能力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的路径,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

三、推广项目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根据动漫专业的特点,项目教学法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教学是动漫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种非常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模式。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现代社会要求人的能力有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教师就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在动画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项目工程”,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推广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满足企业的需要,能较快胜任工作岗位。[3]

四、重视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毕业设计是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动漫专业均属实践性较强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相关设计机构从事设计工作,对学生的专业设计技能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均有很高的要求。毕业设计对于毕业生来说是其从业前非常关键的学习内容,也是动漫专业教学中的核心课程和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对三年专业教学的一次综合实践。动漫专业的毕业设计根据学生各自能力与特点进行选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某一具体设计项目进行市场调研、资料分析、概念提炼、设计元素的搜集和处理、创新性设计、反复优化调整、定稿、制作、布展等具体环节,旨在在具体设计项目中对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其中,特别强调创新性在最终设计内容中的体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独立动手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五、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动漫专业是与生产结合紧密,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该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坚持课堂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授实用型的技术知识,分享动漫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全面拓展学生在专业上的视野,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动漫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洁.高职动漫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人才培养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4):142-143.

第6篇

本文结合一些成功的商业案例以及毕业设计短片《彩礼》中的“点云”运用实例,重点对三维动画中“点云”技术的高效率运用提出阐述。主要通过将“点云”技术与其他技术手法相较之优势得出论证。

【关键词】Pointcloud 点云;colorBleeding;色溢; Point-Based Rendering;基于点的渲染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128-02

一、三维动画中“点云”技术 的概念

“点云技术”作为三维动画的一种独特技法,比传统的三维技术更为方便,更为节能,更为丰富。他是以一种基于点的次表面反射而进行的崭新的材质算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点云”系统的光线计算系统

图1中,这种传统的色溢效果是通过光线追踪(ray tracing)和光能传递(radiosity)来模拟出来的,但是速度非常慢,因为场景需要则需要进行许多的因素细分,会占用大量的计算机资源。而且效果很微弱。且成本高昂,所以在以前的好莱坞电影中,例如《黑客帝国》的许多场景还是通过搭建实际的模型来完成的,虽然麻烦但是相对于用CGI来制作成本低廉且效果好。而“点云”所模拟出的色溢效果(图2)非常好,他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制作流程以及概念,他将原本的大量灯光信心提取出来烘焙成“点云”模型再进行制作,且“点云”的速度更快,成本也很低。

2.“点云”具有极高的效率

2004年,Nvidia的高级工程师Michael Bunnel设计了一种全新产生实时AO效果的方法。这种方式完全不使用传统的光线追踪技术,而是基于点云(Point Cloud)系统来计算与AO极其近似的一种效果。这种强大的技术让很多电影公司的单帧渲染时间从10小时锐减到2.5小时左右,极大的削减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制作效率,缩短了后期制作周期。例如图表3所示,左边是基于传统渲染手法光线追踪渲染出来的图像,而右边则是基于“点云”技术渲染出来的图像,右边的图像明显在渲染时间上要优于左边的图像,而且在效果上丝毫不逊色于左边。

图表 3

3.“点云”具有的画面表现力

在MAYA中灯光信息可以完美的烘焙到点云上,而在之前的三维技术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效果。在新的点云技术支持下,可以通过全新的方式来计算灯光和AO。例如右边的这幅图片出自皮克斯的知名三维短片《料理鼠王》。其中就运用到了大量的“点云”技术,我们发现图中人物的3S效果非常好,而且在人物皮肤和衣服的阴影部分有明显的色溢效果,非常的漂亮,画面拥有超强的画面表现力。

二、三维动画中“点云”系统的运用优势

1.“点云”技术的高效优势以及操纵优势

三维有的“点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制作手段,与传统的三维制作手法相比有着诸多的优势。“点云”技术可以模拟出真实的影像效果,而这一点是传统的三维技术所无法实现的,另外他还有很多的优势,例如:控制优势以及效果优势等等。右边的NUKE合成节点是毕业设计《彩礼》中运用到的后期合成用节点,这些节点可以方便的将“点云”信息提取出来进行调整,可见其控制性之强。

(1)较高的效率以及节省资源

“点云”技术具有极好的现实优势,他与以往的光线追踪等等技术相比,更易于实现目标,并且及其节省资源,节省了特效师们在无限的测试中所造成的巨额资源浪费,而这一点也是目前许多大型好莱坞电影公司所看重的。在我们的毕业设计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原本可能需要30分钟才能渲染完成的一张图片现在仅仅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2)中后期可调节型强

“点云“具有无可比拟的后期调整优势。想较于传统的三维手法,他有着强大的优势。比如你发现渲染完的图像过于昏暗则可能需要重新渲染,这样对画面的操纵性之低是显而易见的。而”点云“技术则不需要,是可以选择在后期软件NUKE中直接进行补光,可操控型极强。

2.“点云“技术的灵活性

点云的渲染还有一个重要优势在于他的灵活性,他不会像光线追踪这样的物理解算型渲染方式是需要受到大量的灯光物理数值影像的。他只需要少数的灯光对场景进行照明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而之前传统的三维手法则需要大量的灯光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3.“点云“技术的精准性

“点云”的渲染是可以进行精准到点级别的。例如在有的镜头中,靠近镜头的物体需要做出“色溢”的效果。而远离镜头的物体则不需要做出效果时。则我们可以控制一下“点云”的作用范围,远处的景物可以排除出“点云”作用的范围。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渲染的时间以及项目周期。

三、结合应用实例概述“点云”技术的高效率运用

1.成功动画案例中“点云”技术的高效运用

在PIXAR的众多作品中都是用到了“点云”技术,例如在皮克斯的三维动画短片《up》中。图表6示的是没有经过“点云”系统渲染的图片,而图6示的是经过了“点云”渲染的图片。很明显会发现,图7体画面偏亮而且在阴影部分有明显的色溢(colorBleeding)效果。这样的画面色彩丰富,色调亮丽。而且在PIXAR公布的技术文档中显示图7渲染速度远远小于图6可见“点云”技术的优势是多么的明显。

2.“点云”技术在大型电影中的运用

《加勒比海盗:亡灵的宝藏》的制作过程中,工业光魔公司使用了基于“点云”技术的渲染流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取得了良好的色溢效果,并且将色溢效果完美的合成到了实拍的镜头之中,而且单帧AO渲染时间从原来的10小时减少到了现在的两小时。下面的(图表6和图表7)两张图片是工业光魔公布出来的两张效果图,图表8使用传统的三维技术制作的章鱼船长,而图表9是基于“点云”技术进行制作的,其色溢效果和逼真程度之高令人唏嘘不已。

3.毕业设计《彩礼》中“点云”技术的应用

在毕业作品中,我们也使用到了一些“点云”技术。例如图表10这个

金属扳手道具就使用到了“点云”技术。我们将灯光信息烘焙到了这个小道具的上,进而形成“点云”模型。然后可以删除原来的模型,只保留“点云”信息,这样就得到了这个物体的“点云”模型。但是由于技术有限以及对“点云”技术理解的局限,暂时只能制作小型的物体,大型物体还不能制作。但是从小物体上已然发现“点云”技术的优势。例如此物体在中期打光过暗,则可以在后期软件nuke中进行补光。图十三是后期的补光节点,可以对中期制作时效果不佳的地方进行补光,例如图表十一和图表十二两张图,图表十一中的图片在中期渲染时由于灯光设置不佳导致画面偏暗,如果是传统渲染则无法在后期进行全面快速的调整,但是基于“点云”的渲染可以在后期中对点云模型进行方便快速的调整,图表十二就是调整后的结果,速度快而且效果好。

“点云”技术有别于传统的三维渲染技术,是一项完全崭新的技术,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才能得到逼真而又绚丽的效果,为你的影片添砖加瓦。

第7篇

为了实现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的结合,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湖南大学结合内外两个课堂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程项目开发过程的学习和实践体系,90%以上的专业课程含有实验环节,校内集中实习8周;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校外企业实践一年。为搞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不仅设计了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还建立了激励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制。

(1)项目开发小组。项目开发小组学习模式旨在使学生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学生以指导教师确定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为课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培训下自主学习,共同探讨。这种模式不但使学生掌握自学专业知识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熟悉了软件项目的规范化开发过程,同时,编程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表述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提高。

(2)课程设计。巩固了专业知识后,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学习进入偏重思考和技巧的课程设计环节,主要有C++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设计、网络程序设计基础、嵌入式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等。所有授课和实践都在实验室进行,指导老师面对面指导并与学生交流。同时,该校还开发了完整的基于人机交互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保证了教学目的的实现。

(3)校内工程训练。在前期的充分准备后,学生进入工程训练阶段。指导教师根据所指导的团队的基本情况,就一个工程项目从需求分析、程序设计、运行测试到最后的总结报告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开发项目全程的工程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性开发意识等。

(4)校外工程实习。根据项目开发的经验,工程实习环境对养成良好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有较大作用,实习环境包括了开发场地、工程环境、工程氛围以及背景文化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使学生“毕业即上岗”,该校在进行充分的研讨和论证后,直接从教学计划入手,制定了大学四年级学生进人企业“真枪实弹”实习一年的教学计划。目前已在全国各大IT企业建立了60余个学生实习基地,所有学生分别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的部分软件企业参加实习。在实习期间,建立完善严格的培养考核机制,包括对学生工程素质评价、对教学体系的企业评价、学生中期考核评价反馈、实习基地建设等,专家定期指导和检查实习情况,学生也必须定期向专业导师反馈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保证工程实践的顺利进行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2.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该校搭建的创新平台主要包括:

(1)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该校借助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支持,发起并组织创办了湖南大学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自2004年首届“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以来,已举行三届,有来自校内上十个院系和省内其他各个高校的共百余件作品参加了比赛。同时,还邀请校内教授和企业专家通过项目跟踪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对各参赛团队进行指导,为校内外的软件开发及技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切磋技艺、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更为软件学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巨大空间。“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已成为校园科技文化节赛事的亮点之一,也将发展成为湖南大学的IT传统赛事。

(2)其他创新性竞赛。该校以培养学生创新性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指定专门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SIT)项目、数模竞赛、美国ICM和IBM竞赛等,为学生搭建一个接触社会实际、增长创业才干的平台。这些创新训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同时提高了其书写文档的水平。

(3)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创新性意识。为此,该校利用湖南省的三辰动画等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的电脑动画设计和数字媒体技术等方面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就业优势。他们在2005年成功地举办了长沙高校动漫嘉年华活动,参加此次动漫活动的除湖南大学外,还有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10多所高校和单位。活动内容包括了cosplay、手绘作品展以及现场的万人涂鸦大型系列活动等。此举得到了长沙各高校动漫爱好者的好评,在学生中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吸引了湖南各界动漫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湖南经视、娱乐频道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4)新技术讲座。新技术讲座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有重要作用。该校系统地举办了一系列专场讲座和技术报告会,如微软、IBM等著名IT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做项目开发与管理的专题讲座,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等国外高校的教授专家的技术报告会等,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跟踪IT领域的最新科研情况。此举既巩固了学生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使其掌握了解决工程问题的最新技术和手段。

湖南大学软件工程人才创新性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对软件工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使毕业生在就业等方面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该校通过对北京、武汉和长沙等城市的学生实习企业的调研发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以及各实习单位的企业家们对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大部分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即表示愿意同学生签订就业协议。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双语教学

矿产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土地和生态环境,土地复垦便应运而生。当前,土地资源的紧张导致国家对土地复垦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日益重视;2011年3月5日,国务院令第592号《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工作日益常态化,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土地复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在各大专院校陆续开设,如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成为面向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为学生就业开辟途径。

《土地复垦学》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课,已有16年的历史。随着土地复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教学改革从未停止。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土地复垦学》是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土地复垦学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土地复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土地复垦的政策与各种实用技术如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和微生物复垦技术;另外,也培养学生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二、教学内容的完善

《土地复垦学》开课之初没有教材,没有平台,教学内容以国外和教师实践经验介绍为主,辅以现场需求,不成体系。

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土地复垦的概念和采煤沉陷地及露天矿的复垦工作,重点是介绍国外的土地复垦技术和我国的需求。随着我国土地复垦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定区域的土地复垦技术日趋成熟,但也引发了新的土地复垦技术需求;随着土地科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紧抓交叉学科中取得的成绩,逐渐澄清了土地复垦的概念与内涵,建立了土地复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向土地复垦学方向发展。土地复垦技术拓展到矸石山复垦、采石场复垦、污染土壤治理等,并紧密结合国家投资土地复垦项目、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等,逐步完善《土地复垦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提出在教学中体现“少而精”与“宽而新”的原则,即在基本原理上注重体现“少而精”,而在介绍土地复垦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体现“宽而新”。如今,本课程已形成集课堂教学、上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七个环节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也基本确定,相关科研成果包含在“煤矿区土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综合治理技术”中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煤矿土地复垦方面的国家级最高科技奖励。

1.教材改革

课程开设之初,没有教材,只有教师的讲义。随着课程的讲授,采用了张国良教授的专著《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ISBN:9787810405867,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做为教材,初步形成了课程教学体系。随后,矿业类院校如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先后开设《土地复垦学》课程,目前,一些农业类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也开设了本课程,致使对本课程的定位、内容、教材等的需求日趋迫切。自2006年,胡振琪教授组织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个高校撰写了矿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8月正式出版。据出版社统计,该书已售出4200册,反映效果良好。同时,编写了辅助教材《土地整理概论》,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7出版,并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教学手段改革

《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涉及土地、测绘、生态、地质、采矿等多方面内容,实践性强、新内容不断出现,因此,教学组从2000年开始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同时收集国内外土地复垦方面的录像资料,配合课程内容利用毕业设计制作模拟动画,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件、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资料集于一体,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信息量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

另外,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精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录像、上机、实验等有机结合,精心组织安排。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潜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来自山西、山东等国家大型煤矿区的学生,学过本课程之后,积极的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采煤破坏土地的复垦出谋划策,激发他们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信心。

3.教学方法改革

(1)“研究型”教学方法

本课程一改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体做法:一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相当研究和准备,并紧密结合科研的新进展;二是教材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规范和要求来编写,多提供参考书和论文,在没有教材时编写出讲义试用;三是课堂讲授以探讨问题为主,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所探讨问题的发展沿革和前沿状况,使学生从诸家研究的比较之中得出自己的独特而可靠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专门安排研讨课,对专门的问题进行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两三个具体题目。讲课还采用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以及3D模拟等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教室就能对复垦技术和复垦工程的实际情况有感性认识。

(2)双语教学

国外土地复垦技术较先进和成熟,一直以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此,逐渐将双语教学引入本课程,成为本专业2门双语课程之一。不仅教学组成员均有出国访问经历,而且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拓宽了本校学生在土地复垦领域的视野,并将其引入课堂。2008年邀请3位美国、英国的土地复垦专家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4学时。

(3)优秀学生提前培养

在对所有学生都尽心尽责培养教育的同时,在实践和研讨教学中注重选拔突出学生重点培养,探讨培养尖子人才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对选中的苗子进入具体科研项目参加研究,同时由于土地复垦国际交流多,我们重点培养可以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往往通过安排接待外国专家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增加英文交流和科研的能力,通过重点培养,在2006届毕业设计中本人指导的汤世璐同学首次用英文撰写了毕业论文,并用英文进行学士论文答辩,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开创了先例,荣获学校2006届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四、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此外,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机和实验辅助环节,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尚属首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规划设计实例,动手操作仪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际教学中,上机和实验开始之前,学生一般无从下手,也说明学生对课堂精讲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入,上机与实验完成后,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个小区域的复垦规划与设计,对基本实验设备能熟练操作,学生反应很好,更加印证了实践课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2.结合学校建设和科研实践构建教学平台

2005年,课程教学组将土地复垦学课程实践环节与学校“十五”211建设相结合,建立了400m的土地复垦专业实验室,包括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温室;结合土地复垦的科研需要自主设计了复垦土壤构造模拟装置、不同土壤基质污染性渗滤试验装置和复垦介质透气性试验装置等多种复垦技术试验或模拟设备,其中“用于自燃矸石山隔离层透气性测试的方法与设备”已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8 2 0123452.9)。上述装置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不仅用于学生的实验、而且作为学生参观教育和参与科研的有效设备,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结合暑假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开展土地复垦的实践教学。2003年9月1日与山东省兖州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长达15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在这里,学生可以参观到井工开采煤矿导致的多种土地破坏形式,如坡地、裂缝、积水等,而且,该地有3个国家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可供参观,复垦工程全面,学生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由本教学组教师指导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均到矿山企业实习,也可以参观矿山破坏土地及复垦工程。此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北京”建设,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全面的合作,重点是建立实习基地和参与其“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3.科研促进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组成员均是在土地复垦领域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负责人胡振琪教授,做为我国第一个中外联合培养的土地复垦博士,是土地复垦领域的领军人物,因此,教学组除注重教学研究以外,十分注重结合科研开展教学,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上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本课程体系确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依托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增加了课外教学实践机会,例如,从科研课题中为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同时设计成果充实到教学当中,形成良性循环。

五、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16年的教学,本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卓越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完成了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七个环节的教学体系;

②编写了专用教材和辅助教材;

③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板书、挂图、理论教学模式逐步过渡为多媒体、录像等,开展“研究型”、优秀生提前培养等探讨;

④加强了实践教学,搭建了教学平台,尤其是自主设计设备应用与实习基地建设;

⑤逐步进行双语教学;

⑥将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人才。

第9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多媒体;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47-02

NewExploration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Xiang-jun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Guangzhou 510507,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hought about practice and reform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 emphasis includes: curriculum structur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nstruction,curriculum evaluation manners.

Key words:Specialty construction; Multimedi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成熟,极大地推动了多媒体产业的兴起。目前,多媒体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被称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涉及面较宽,除了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相关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诸如数字图形图像技术、数字音频技术、数字影视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再加上设计所需的艺术知识、制作所需的编辑知识和应用所需的行业相关知识,往往使人们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存在较大认识上的差异。

要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首先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人才规格要求与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其次,必须解决好学校教育的规模性批量培养人才与企业分散性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之间的矛盾。

由于多媒体行业本身技术更新快,更重要的是多媒体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很先进的科技知识,又要精通艺术。加之我国尚处在多媒体产业的起步阶段,解决媒体技术制作的人才问题是多媒体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施规范化、系统化和特色化的专业建设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综合性强、跨学科的新型专业,打破IT学科和艺术学科之间传统的界线和隔阂,充分考虑IT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是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参考国外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结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的原则,建立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1.1 专业培养目标

我院多媒体技术专业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专业基础理论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具体的培养规格:

具有多媒体作品创作制作能力、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能力、平面设计制作能力;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装配、维护、应用的基本能力;

具备较宽厚的文化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质,良好的艺术修养,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动向;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审美观所必备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面向的是社会上广大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急需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的工作分别为:多媒体开发与创作、网页设计、平面动画制作、网站的开发和维护。

通过以上主要岗位就业率的分析,多媒体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能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2 课程体系建设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坚持技术与人文艺术相结合,学习以技术应用为主,艺术设计为辅。其课程设置总的原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教育这一主线,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注重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三年大学阶段的学习,全面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山)字形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层次的课程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开设的基本课程,是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以保障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关系专业方向课是相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内容,本专业设置了媒体作品创作制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三组方向课,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当前的就业情况选择其中一组专业方向课,以适应将来工作用人单位的需要,又能适应技术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步伐,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兴趣发展的要求,必要时学校还可适时调整或开设新的专业方向课程,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2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练、训、创的实践教学特色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工作室,努力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公司、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图1 山字型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内、校内和校外,对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时间要求。

课内:改革和加强了课内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都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

校内:每学期都举行各类专业技术比赛3次以上,如多媒体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Flash设计大赛、网络方案设计大赛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多媒体技术方向的学生都发有“校内学生实践手册”,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在校内实践时间不少于24学时。校内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校内各部门网页制作、精品课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术支持,机房设备、网络设施、办公设备的管理维护,各项活动的音响、摄像的技术支持,参加校内各类专业技术比赛等等。

校外: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加各类专业技术比赛、寒暑假兼工等等。专业实践及实训工作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及时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而不单是目标管理。如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有指导老师跟踪学生实习的各项工作,校内实践就更是能全过程跟踪。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力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指导

为保障实践性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要求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综合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并提交相应的文档材料:如调查报告、多媒体技术市场分析报告、多媒体广告设计方案、多媒体艺术设计作品、设计作品、动画设计作品、多媒体艺术网站、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论文等,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第六学期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岗位参加实践锻炼和做毕业设计,所有毕业设计课题原则上要求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毕业设计必须符合用户需求,设计过程必须符合工程规范,设计文档(资料齐全,人人必须参与毕业答辩,参加优秀设计作品讲评活动。

3 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办学特点,高职教育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普通高校不同,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在理论教育方面,以够用实用为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减少理论验证和公式推导内容,增加可操作性的内容;讲授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通,注重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导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我们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研教改,结合课程特点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 积极探索“四结合”教学模式

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提出了“四结合”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实行:“应用案例”和“技能训练方法”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和“技能竞赛、作品展”相结合。

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对部分对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引进案例式教学方法。即针对某些专业课程的典型应用,结合实例举例分析,引出解决此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给学生授之以渔。

在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线,即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课,从课堂练习到课外实践、从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从命题制作到综合竞赛设计、再到举办多媒体设计制作作品展等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

“四结合”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相关知识和方法,从职业制作程序入手训练操作技术和职业能力,从竞赛和实例设计着手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专业网站与同行,专家和大师进行交流,使学生的经验、能力和水平得到升华。

3.2 采用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

借助教学资源平台,将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技术特点,注重研究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创造多媒体和网络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的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

通过网络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很多课程涉及面广,操作性强,仅靠课内较难学好全部内容。我们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将任务、资源、案例、课件、学生作品放在网上,学生在校园网内都能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网络教学辅助系统还能进行网上教学答疑,师生互评等功能,有效延伸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必修课程100%开发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100%电子教案。

3.3 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在考核模式方向,我们配合教学模式改革,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加强实践考核力度”为原则,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在考核的形式上,除了采用常规的笔试外,对考核形式进行一些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考核形式:

课程设计+讲解答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Web技术与应用课程考试中,以课程设计为主,再辅以进行现场讲解设计思路。采用撰写技术方案的考核形式,如网站开发实训课程,不再考过多概念内容,给学生一份项目需求书,让他们完成网站开发的技术方案撰写,这样大大增加考试的实用性。在考核的标准上,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现场操作+问答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中,我们坚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课程创新为重点,强调三种能力训练,在提高教学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面对末的更大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吴振峰,向聂琳,刘彦姝,廖建民,章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

[2]代晓蓉. 多媒体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3]赵建保,高俊文, 李法春.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与改革探讨[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 2005,21(2).

[4]蒋尚文.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设计教育浅探[J]. 职教论坛,2005,2.

第10篇

关键词 油库设计 教学质量 实践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 Depot Design and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and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

LI Xiaoy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100)

Abstract "Depot design and management" as the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an important core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always be practical ability for the purpose, followed b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dynamic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the use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quality of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depot design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办油气储运专业,使得该专业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更具市场竞争力,而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时刻都就应以培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第一要务来开展一切教学活动。因此,如何提高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长江大学油气储运专业近几年的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就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个人的体会。

1 构架知识体系

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介绍的是油库设计和管理两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设计和管理的很多知识是交织在一起的,另一方面由于实际油库工作本身涉及到的油品类型、业务种类和设施设备都比较多,因此该课程从内容上来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零散,因此导致所学内容不易系统化,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这就导致以往很多学生学完之后只是掌握了大多数的知识点,而没有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学生在进行油库的毕业设计时思路很混乱,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学完了本课程考试也通过了,但并不真正具备设计的能力。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熟悉油库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设计脉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设计都是服务于管理的,设计内容相对于管理内容来说往往也要更系统化,因此,我们的授课思路是:以设计内容为主线,来系统阐述在油库设计和管理中要注意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说该课程知识体系的框架基本上就体现了油库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过程。

明确了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会强化这一主线,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入手,说明油库设计的主体内容是什么,每一章与这一主体设计内容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在讲到每一章时,会提炼出这一章的内容提纲;在讲到每章节内的具体内容时,也会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内容在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具体到设计究竟要做些什么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始终抓住设计的主线,所有的授课内容也就变得有的放矢了。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始终以设计思路为主线,不断丰富设计内容的过程,这本来也符合设计本身的探索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有目的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变得相对比较轻松,同时他们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

2 知识要“与时俱进”

油库所涉及到的设计和管理的相关知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变化的,因此,任何一本教材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各方面搜集和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及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时更新教材中“过时”的内容。可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以及有关国家标准、设计规范的颁布或修订,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过时”。

例如油库设计的主要依据《石油库设计规范》,从最初制定的GBJ74-84到现行的GB50074-2002,经历过多次的修订,对石油库等级的划分、石油库储存油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石油库内生产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耐火等级等重要条例都做过修订,修改、增补、取消的条例近200条。再如,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发达国家早已开始通过建造石油储备库来应对,而我国这方面相对滞后,起步较晚,因此教材中并未涉及到储备库的建设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加了储备库的相关概念,以及储备库在设计和管理上的特点。另外教材中介绍到的一些设施设备与材料,有的逐渐在生产过程中淘汰了,相应地也有一些新型的替代产品问世等等,这些我们都会在课堂上给予修订或补充,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我们也以此为契机,倡导学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工程问题,能借助新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作为新时代工程师应具有或应养成的能力。

3 重视实践实训

油库设计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生产,也要服务于生产,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建立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设立了很多与该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这些实践实训环节,它们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它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有的学生在设计时思路不清晰,或者有的是对某些知识点比较陌生,或者是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等。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学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在每一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作之后进行认真总结,查找自身原因,努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

生产实习是一次充分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是实践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而我们非常重视,从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计划、指导书的编写,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管和考核,实习工作的总结等每个环节我们都认真对待,希望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愿,而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油库实习是安排在开课之前,此时学生对于库内工作是比较陌生的,同时库内工作岗位和设施又比较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因此极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实习期间学生除要跟班上岗劳动和撰写实习报告以外,还必须完成所在岗位流程图、泵房安装图等图纸的绘制任务。具备识图和绘图的能力是从事油气储运专业工作的最基本要求,而油库的主要工作基本又是围绕流程展开的,而绘制流程图首先就是要弄清油库流程,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流程中所涉及到的管线、阀门、设备等一一弄清,同时对于油库的日常工作也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同时他们的识图绘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一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习不仅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结合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往往也会事半功倍。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因此在本专业开办以来十分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专为本课程建设了“油库仿真实验室”和“小呼吸损耗实验室”,并结合实验的不同特点,制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操作规程、实验计划等。在安排实验人数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我们遵循最精简原则安排每次每组的实验人数,教学效果显著。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以大作业或课后思考题的形式给学生安排了一些设计类的实训环节,引导学生去思考,跟学生一起探讨设计思路以及可能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一些强化训练,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4 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油气储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那么,要达到这一目的,学习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习惯于主动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三个过程,所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也包含了这三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一规律设计了很多提问环节,这些问题往往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逐渐引导学生找到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的根本问题,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去分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再根据原因或影响因素寻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是逐渐深入,也不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也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强化了他们的工程意识。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它除了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以外,更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动画等等,这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很多同学忽视。为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我们将教学内容整理成一个个问题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更系统地进行复习。除此以外,我们也会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很难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学生课下必须通过查阅参考书、文献或者借助一些网络资源等,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交流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拓展知识面,积累实践经验。另外,我们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可与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29-03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ire System”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ZHAO Yun-ting1, JIA Wen-min2

(1.Department of Energy Electrical,Tianjin Urb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Tianjin 300134, China;2.Freescale Semiconductor(china)Limited Tianjin,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social need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ire System,and the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reform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idea,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content、practice training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s skill train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links,Truly realize the Teaching-learning-practic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lay a key role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teaching-learning-practicing; reform in education; practice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是我院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现阶段消防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安装管理等行业的技术需求而开设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建筑灭火系统(包括消火栓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安全疏散及诱导系统几大块。对每部分的组成、分类、结构、原理、设计、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以大量典型的工程设计实例。该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关系着毕业生就业情况,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对课程改革的设想及实施途径

1.1改革设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理念,本着“适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知识面,高素质”的原则,结合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1.2实施途径

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造与调整,对毕业生跟踪研究,了解社会岗位内涵变化,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开展校企联合和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大胆进行改革实践,并在教学改革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法,实行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注重学生技能考核。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课程设计

2.1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课程开设初期主要是理论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内容,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课件,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和结构设置死板,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在遇到设计施工实际问题的,无从下手。

2010年开始探索具有吸引力的课程结构模式。丰富教学课件制作,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以动画演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开始对上课感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由于没有实训设备,带学生到教学主楼的消防系统参观,去相关企业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

随着我院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消防实训设备逐渐完善,将课程内容也进一步完善,至今,已经把课程分解为“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综合实验(实践)+知识归纳”若干环节,真正把课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每个环节训练,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2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教学内容设计

下面是改革前的教学内容和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的表格。

从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整合,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之后进行实训,边教学边实训,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每个项目所涵盖的标准和规范,掌握每个项目的应用及各种类型的案例。在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3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单一传授式教学模式也不再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毕业与就业接轨,就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这门课程理论知识较多,项目二和项目三中计算公式、表格也多,比如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水力计算,需要确定消防管网管段管径、计算管网所需的供水压力、确定高位水箱的设置高度和选择消防水泵等。计算较复杂,需要反复核算,对于这种情况,授课时以教学楼为例,要求学生对教学楼消防管的敷设情况进行实际测量,按给定表格的内容进行计算,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理论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相结合,主要由以下几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1)文化熏陶法: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因此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无故请假、热爱课堂、热爱学习。

2)案例教学法:因为消防的内容规范比较多,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为了使学生有动力,更好的掌握理解规范,采用案例法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的时候,首先引入某设计院的一个案例,然后再结合案例对探测器的选择、计算、安装与布置进行讲解,并对之前所学的建筑物的平面布局与平面布置,报警区域、探测区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的划分又加深了理解。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也了解了工程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3)任务驱动法:好的任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案例中包含任务,例如为学生提供有关背景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设计一个消防报警系统。学生以完成此设计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解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4)合作探究法。一般都是提出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要求学生自觉学习,遇到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如遇到特殊情况,通过自主学习后,问题不能自己解决,再进行合作讨论,小组共同完成任务。

2.4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实践教学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这门课的实训设备较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是“边学边做”,实现理实一体。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实训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本课程共有十个实训项目,实训教学比例为40课时,基本实现了理论与实践1:1教学。

课程设计也是本课程的一个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课程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设计问题。课程设计期间,教师需向学生提出设计要求、设计方案,要求学生能够查阅技术资料和相关手册,写出计算过程,绘出工程图纸,掌握整个设计过程。学生提交课程设计后,教师要认真批阅,给学生反馈意见,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在消防设计施工实践环节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毕业前,要进行8周的毕业设计,对于选择消防类设计的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也验证了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

通过“课程项目+实训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消防系统的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消防系统相关知识的基本技能,掌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防排烟系统等各实训环节,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方法:总评=笔试(闭卷)40%+平时30%+实训30%

笔试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

平时包含:包含考勤、作业、课堂表现;

实训考核内容:电子编码器的使用、消防设备定义及注册、消防系统联动编程、总线隔离器的测试、手报按钮与声光报警器的使用、输入输出模块的测试、模拟排烟机装置的测试、消防应急广播设备系统、消防电话系统、喷淋灭火系统结构及设备认识。

4 结束语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作为楼宇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同等重要,通过课程改革,本课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对教师的知识面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工程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毕业就能适应社会就得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改进、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发更好的教学新思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为中心,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魏立明.土建类院校消防与安防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 2015(4).

[2] 曹锋, 李连民.“楼宇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18).

[3] 谢晓晴.对“消防给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9(3).

[4] 陈晓旭.智能消防系统设计[J].电气应用, 2014, 33(2): 82-84.

第1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通信工程;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81-02

当前我国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数量上居世界前列,但教育创新、培养质量等指标仍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对于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业界的共同反映是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岗位适应慢,缺乏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1]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现状,2010年6月国家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2]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国家发展策略上可以看出,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工程实践,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

中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于2012年2月获批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教高厅函[2012]7号),作为中北大学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但不可否认,在工程教育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将以此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契机,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对适应“卓越计划”要求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探索,改革和创新通信工程人才教育理念,培养一批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一、高等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太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5]第一,相对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工程教育偏离工程实践,实验课程设置与工程实际脱节,教学过程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较差,创新意识薄弱。第二,实践教学大纲陈旧,验证型实验内容较多,设计型实验与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实验相对较少,各类实习环节相对固定,留给学生的动手与思考空间有限,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适应卓越工程师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由于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存在不动脑思考、仅是按实验步骤机械进行、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实验效果不理想。第三,由于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国家层面的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也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使得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第四,毕业设计环节效果较差。由于指导教师缺少工程经历以及学习设计场所和投入经费的不足,选题受到诸多限制,并且大多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同时,由于复习考研、各类资格考试、找工作等原因,很多学生无法投入足够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论文质量较差。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巨大影响。本文将以中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对象,研究探索适合于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二、“卓越计划”模式下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1.建立适应“卓越计划”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为学生创新意识、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根据“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实际,将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

(1)基本技能层。该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对各种电子仪器与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和实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电路分析、数模电子技术、程序设计语言C++、MATLAB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专有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等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二是认知实习、专业发展科普讲座、电子工艺实习等。

(2)综合应用能力层。主要为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与专业综合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系统思维方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微波、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通信网、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二是电子线路与系统设计、软件设计实践、通信系统仿真及大型实验、VHDL项目设计、嵌入式系统项目设计等;三是专业综合实践周;四是计算机通信网技术工程实训、程控、传输通信综合技术工程实训。

(3)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等);二是“3+1”培养模式的实施(包括顶岗实习、产品研发项目训练等)。

按照上述三个层次,实践教学由简单到复杂,能力培养由弱到强的方式实施,同时围绕工程教育理念,进一步突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为一体。

2.更新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验课程内容上,融入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核心,结合现有实验教学平台,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训练重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动手环节;同时,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使学生结合自己兴趣自主选题实验,全面优化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动画设计等),增加互动环节,提高授课的感染力;同时,采取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相结合的操作模式,减少必修实验,增加选作实验的综合性与工程性,并逐步向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此外,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中提炼转化实验内容,增加实验的应用性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总之,要以工程教育理念为主线,以学生兴趣为动力,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整合校内实践资源,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上,通过整合校内实践资源,充分发挥校内现有实践实训场所的作用,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以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为支撑,不断完善工程实践训练内容,加大工程训练与企业的结合力度,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分阶段、模块化的工程训练模式,实现了将工程训练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同时,校内实习基地由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实施全天12小时开放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网上预约实习,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实习锻炼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保障。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多方拓展渠道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批产学实践基地,并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组建了产学合作教育领导小组,吸引了产业资深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立新生校内本科生“导师制”,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制定实习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工程科研训练;二是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与校外导师,对学生全程跟踪与学业规划,形成“双导师”制,依托实习基地现有条件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工作;三是充分利用校友、科研合作单位等多种资源,积极走出去与知名通信企业进行合作洽谈;四是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实践总结,开展技术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此外,在应对“生产实习时间过短,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上,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改善上述情况。首先,教育部已经联合多个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了实习安全与保险政策、联合培养企业的财税政策等,提高了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6]在国家政策不断完善下,校方层面应该出台关于“卓越计划”下的校企合作相关激励与保障政策,包括成立专门的“卓越计划”领导工作小组,制订校内教师参与卓越计划的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激励政策,并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科研场所和设备以及可能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安排好学生在企业的学习生活、实践场所,并提供充足的安全和劳动保护等。[7,8]其次,学生在实习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实习计划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以保证实习效果。最后,为解决企业无法接纳大量学生现场实习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集中学习、分散跟岗的模式。“集中学习”主要是指集中培训与实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流程、操作注意事项等共性内容。“分散跟岗”主要是指将实习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配备1~2名企业技术人员,这样可以保证实习质量。

4.优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提高培养质量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要融入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工程教育理念,[9]让学生经历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从产品需求分析、方案论证到系统设计实现、运行测试等的全程参与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掌握工程思维与研发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时间安排与组织管理上,可以通过在学期初布置设计任务、在学期中定期检查与指导、在期末验收互评的方式进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认真审核设计方案与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整个设计过程,建立自信心,不断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鼓励学生自拟题目,通过多人共同参与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将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遴选教师到企业工程锻炼,形成一支“双师型”的指导队伍,与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在选题方面,要选取学生在企业中参与完成的工程项目作为选题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10]

5.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尽最大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专项资金,成立学生电子通信技术实践创新基地,配备相关仪器设备,由学生自主管理,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成果陈列室,营造浓郁的实践创新氛围。二是借助学校相关政策对学生立项项目进行资助,设立学生科研基金,支持学生设计研发;配备一支指导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参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三是建立完整的学生科技创新组织管理办法,并制订《课外能力学分制度》、《科技标兵评选办法》等制度和相关奖励政策,定期举办电脑节、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在内的各类科技竞赛等。四是通过校企合作与教师科研项目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是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如“科技创新协会”、“电子技术爱好者协会”、“Android软件开发协会”等大学生创新组织,由教师及高年级会员定期培训与技术交流,发挥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通信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本文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实验教学体系科学构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相关方法措施在其他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和借鉴价值。总之,“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探索与思考,不断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思路,才能全面完成“卓越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提高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3]苗露.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5):252-254.

[4]李莉.教学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若干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109-111.

[5]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实践教学,2011,26(6):60-61.

[6]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2.

[7]朱秀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校企教学共管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3,(6):72-74.

[8]邱学青,王眉.树立“三位一体”实践教育观 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J].现代教育管理,2012,(4):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