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5 03:4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贸易术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风险规避是出口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时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的问题,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贸易术语和某些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国际贸易术语是为了适应买卖双方相隔遥远,分属不同国家的特点而产生,明确了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风险,合理运用各种贸易术语来规避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是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的手段之~。
一、贸易术语和货物损失风险规避的关系
《INc0TERMs2000)中对4组贸易术语的解释里都提到“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转移,这里的“风险”指的就是货物损失的风险,如CIF术语,买卖双方风险转移的界限是货物越过船舷。采用此种贸易术语时,卖方要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货物损失风险。也就是说,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发生的全部货物损失(包括货物由工厂至仓库或者码头的运输过程中,在集装箱堆场或码头的存储过程中,由码头装船越过船舷之前时所发生的损失)由卖方负担。
按照卖方承担的货物损失风险由小到大划分,贸易术语变化趋势依次为Exw—FCA,CPT,CIP—FAS—FOB,CFR,CIF—DAF._DEs—DEQ~DDU,DDP。出口企业在选择贸易术语的时候,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各种贸易术语的具体解释和风险转移的界限,结合贸易的现实情况,如市场情况,谈判力量对比,商品性质,运输条件等,争取采用卖方承担货物损失风险相对较小的E,F,C组术语……尽量避免采用D组术语。
在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积极投保,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是有效地避免货物损失风险的一种手段,如采用CIF术语的时候,卖方可以针对越过船舷之前的货物损失风险,尤其是卖方所在地距离装运港比较远的情况下。在装船前向保险公司投‘装船前险”,也称国内运输险。针对装运港至目的港航程较远,途径国家政局不稳,沿途海盗多,气候变化大等情况,合理投保相应的国际货运险,以规避货物损失的风险。保险会增加卖方的成本,卖方在报价时,要把这块成本考虑进去。如果客人的条件许可,卖方也可以考虑改变CIF贸易术语,改用诸如FCA,CPT或CIP,这样货物风险可在货交第一承运人的时候就转移,减少了货物损失的风险。
二、贸易术语和贸易政策变动风险规避的关系
国际贸易顾名思义,肯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出口企业因此必然受到国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如关税政策,贸易管制政策,贸易保护政策等,这些政策及其变化都会给出口企业带来风险。如欧委会2009年6月3O日了关于玩具安全的新指令,新指令的条款增加到了57个,具体变化内容包括更加严格的安全要求,警告标识和生产者责任,产品认证程序和成员国市场监督等,如果出口企业不熟悉上述贸易保护政策变化,提供不出相关证书,其后果就是货物进关受阻,酿成巨大经济损失。出口企业规避政策变动风险的重点在于熟悉及随时关注国内、国际相关贸易政策,能够有能力对政策的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贸易术语的选择时,对于DDP这样的术语,鉴于其对卖方的超高要求(该术语要求卖方负责进口清关,要求卖方熟悉进口国清关程序和政策以及相应的变动)一般出口企业可以把它忘掉。
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应该清楚在交易所采用的贸易术语下自己承担的责任中哪些受贸易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这种变动会导致较大风险的。如采用FOB,CIF,CNF这样的贸易术语,出口企业必须负责出口清关,提交单据,出口企业就必须对出口许可证,配额政策,商品的检验检测和认证制度及其变动很熟悉,哪些商品要许可证,哪些商品要主动配额,哪些商品要被动配额,要和不要出口许可证和配额的商品有没有变动,申请许可证或配额的渠道,商品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检测和认证,检测标准和要求有没有更新,何时提供检测,何时能拿到的检测报告,在哪检测等,你不了解这些贸易管制政策及其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出口清关是否及时、客人进口清关是否顺利,进而影响合同能够顺利履行安全收汇。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术语,贸易政策对其的影响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出口企业要做到尽可能熟悉相关的国内和国际贸易政策,要注重积累和构建应对政策变动的资源,能力,渠道,比如说和客人,商检部门,相关的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密切的联系,政策如有变动,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详情,做出正确的应对之策。
三、贸易术语和价格变动风险规避的关系
出口企业签订贸易合同之后,从备货到最后交货收汇过程漫长,期间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出口企业的成交价格,最终影响订单的利润。影响成交价格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流通费用、汇率等,这些要素价格的变动都会影响出口企业品的成交价格。贸易术语是出口成交价格的组成部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来规避一些要素价格对成交价格的影响,如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比较厉害的时候或是市场好转,出口货物数量节节攀升的时候,国外运费也随之频繁变化。
出口企业如果不能正确估算运费,就可以选择不含运费的价格术语(如FOB,FCA),把运费变动的风险转移给买方,如在本国货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采用EXW,FCA,CPT这类术语,可以实现相对较早交货,相对应可以较早收汇,避免汇兑损失。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出口企业觉得自己不好把握某些影响成交价格的因素时,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贸易术语,把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转移给对方,自己控制能够控制的成本。
四、贸易术语和收汇风险规避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风险中,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收汇风险,能否安全收汇是业务的关键,如何规避收汇风险成为出口企业洽谈及签订合同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贸易术语的合理选择与规避收汇风险有密切联系,以EXW术语为例,卖方在工厂(仓库)将货物交付给买方,即完成了交货。收汇方法一般有发货前付款和发货后付款。对于发货前付款,对出口企业来说最稳妥的做法是买方生产前支付预付款,发货前付清所有货款。客人一般只在最初几单或者定单金额较小的情况下,会接受此支付方式,一旦生意步入轨道或者定单金额加大,很少有客人愿意使用此种支付方式,这占用客人资金,不利于客人资金周转,损失利息,也不利于客人控制出口企业,如果发生一些意外变化,客人有更大余地应对。鉴于这些原因,客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要求一部分货款放帐,这样就会出现货交了,款没收齐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出口企业可以准备风险准备金,万一剩余款项收不回来,用准备金冲抵。
针对放帐,投保信用险,投保只能是减少损失,保费高昂。如果出口企业坚持款清发货,客人有可能以后就不再找你做了或者设置种种条件,如货要客人的验货机构检验合格才能发货,这种检验是非常苛刻和严格,一般都会挑出毛病,虽然这时货物在买方手里,却可能出现货做出来了而客人不要货或者要求降价等情况。这时候出口企业就极其被动。对于发货后付款,收汇风险更大,很可能财货两空,没有一种结汇方式可以说是安全,完全就看客人的信誉和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虽然投保信用险可以挽回部分损失,但企业要付出巨大成本。对出口企业来说采用EXW术语,虽然承担的责任和货物损失的风险最小,选择这个术语出口企业拥有的货权转移时间最早,承担的收汇风险最大。EXW贸易术语一般不是出口企业的选项。
论文摘要:本文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和实际出发,结合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软件平台实训的方式来模拟国际贸易流程,极大地解决了教学中实践环节开展难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许多商务类专业,比如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国际商务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的技能课程。既然作为技能课程来开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介绍理论,而应该更多地介绍实务中的东西。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门课程的定位就是一门理论加实践,实践为主的课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践性强
这一特点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经济类课程最重要的特征。该门课程的建设与其他学科重理论教学不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
使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外销员考试、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外贸跟单员考试、报关员考试、报检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学生经过本课程学习后,可进一步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三)实用性强
学好这门课程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就业率和优化就业岗位。
(四)案例教学特色明显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独具特色,本课程主讲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大量生动的、典型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学生们普遍反映本课程的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实用性。不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更使他们学会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的业务难题。
(五)实验实训教学突出职业特色
课程组始终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本课程教学的最突出地位。为此,要求全体主讲教师把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当做实验实训课来上。通过课程内实训、实验室中的专业实训课、假期学生的自主实践、等实验实训课程和手段,使本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效果突出,职业特色明显。
针对上述课程特点,教师在授课时针对不同章节采取了不同的实训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实训进行阐述。
二、采用软件进行实训的必要性
(一)实训环境逼真
软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并且清楚所学的理论内容在实践中是如何操作的。
(二)授课形式灵活
教师采用软件授课后,可以结合课程实际,有选择性地进行操作。
三、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
(一)SIMTRADE外贸模拟软件介绍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外贸实习难的问题。 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的实务操作,能很快地掌握进出口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
SIMTRADE是模拟的外贸操作平台,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中的不同当事人,共同组成模拟的贸易环境,除管理员与指导老师外分为五个角色,分别是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以及进口地银行。
(二)实训环节设置
1.交易准备。首先由教师输人学生信息,主要包括学号、姓名、以及角色选择等,这项工作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输人完成。信息输入完成之后,学生开始实训。
开始实训后,教师首先要明确整个实训思路关键是选择哪一个支付方式、选择哪一个贸易术语,在支付方式和贸易术语选定以后接下来进行的是角色资料的选择。学生首先要填写出口商、进口商、工厂、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等实训角色信息。
信息填写完成之后,可以分别从进出口商的角色进人实训平台发送广告,进口商发送广告主要是需求信息广告,而出口商在这里主要发送的是供给信息,发送给工厂的需求信息这里暂且不用。
2.交易磋商。在交易磋商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训了解如何来进行询盘、发盘、还盘。本套软件中询盘、发盘的联系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的,邮件地址是系统分配的,学生可以用这些邮箱进行登录、发送和接收询盘、发盘信息。
3.合同的签订。经过发盘接受之后,买卖双方签订外销合同,合同的具体内容填写可以参考在线帮助,合同建立好之后,填写出口预算表,出口预算表的填写也可参照在线帮助,以上两项工作完成后,把合同发送给进口商等待确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修改合同,直到最终签订这份外销合同即可。
4.信用证业务。此部分实训是在外销合同建立之后,由进出口地银行来完成的支付方式练习,如果采用的是电汇或托收就没有此部分内容,但是由于信用证业务比较有代表性所以把此内容单独作为一个实训章节。通过这一部分实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指导如何进行开立信用证、修改信用证、以及如何进行审证等步骤。并且通过信用证业务举一反三了解电汇、托收等支付方式。
5.国内采购流程。这一部分主要是出口商签订外销合同后与国内工厂签订国内采购合同,合同内容在第二部分交易磋商中已经列明。这一部分属于国内贸易部分。
6.出口业务单据缮制。组织货源完毕后,进行货物出口时主要通过单证的传输来体现出口的流程。因此,这一部分要结合制单软件来进行组合运用,这样效果更好,毕竟流程软件所提供的单据模板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知识。
7.进口业务单据缮制。最后进行进口单据缮制,经过出口业务之后,学生对许多单据已经很熟悉了,在填写进出单据时已经可以熟练填写,因此这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教师只需进行辅导和点评即可。
上面七个步骤完成之后,学生已经对外贸流程有了一个很直观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更换支付方式以及贸易术语来重新进行实训,重新实训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学来自我完成,因为不同的贸易术语下进出口业务流程大同小异,教师在实训之前要提示学生注意不同贸易术语之间的区别即可。
不同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组队的方式进行实训,比如三个人一组即进口商、出口商(工厂)、银行(进出口地银行),五人一组实训就是每个角色由一个同学来担任,完成之后进行角色轮换即可。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它与外贸有关联的专业,例如国际物流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商务管理专业等,也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其首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价格、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款的收付、国际贸易方式、进出口合同的洽商和履行等等,此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贸易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所以,要学好《国际贸易实务》,应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金融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可以将以上课程作为先导课程,而将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后续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方面都对该课程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其教学过程及效果反馈却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教师讲授有余,而学生参与不多,从而导致了两个极端,教师备课忙、上课忙,学生听课似休闲、课后更清闲。
事实上,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大多如此,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而言,需要我们每一位专业课教师警觉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有研究和统计表明,正常情况下教师上课能连续维持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5-20分钟,这意味着讲台授课的教学方式有一大半时间属于无用功。尤其在高职院校中那些缺乏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学生,听课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对老师而言,有苦劳,没功劳,长此以往,师生都会疲劳。第二,理论过多,案例乏味。在课堂教学中,历来都是理论讲授过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设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基本原则是讲究实效,淡化理论与实践的界限,需要教师将理论潜移默化地渗入实践教学中,所以讲授过多的理论已经背离了该课程设置的宗旨。近年来,专业课教学也逐渐重视案例的引用和分析,但是教材上的案例过于套路化,案例本身牵强附会,似乎是为了例举案例而有意编造出来的案例。此外,在对案例的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互动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师精心准备的案例,在课堂上却陷入尴尬的境地。第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试成绩结构不合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往往一个条件发生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就大相径庭。如果采用目前的成绩评价标准体系,平时占10%+期中占30%+期末占60%计算最后成绩,操作起来很简单,但不能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掌握程度,对全班学生成绩的区分度也不明显。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灵活地调整考试测评体系,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分,也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要性,参考在高职院校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教师应该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大前提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过程加以改革,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1.在教学思路上,课堂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结合学校特点和区位优势。作为地方性的大学,办学的首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各项教学工作也要服从于这个大局。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应穿插着本地区的特点,都要结合本地区的特征。例如,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为世人瞩目,对外贸的依存度很高,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明显,粤港澳贸易活跃,地理位置、政策环境和人才优势得天独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外贸公司,都需要大量熟悉外贸业务的人才。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知识点,结合本地特点和企业需求加以解释。例如,在讲授国际货物运输方式时,对集装箱运输加以介绍,展示广州开发区的图片,甚至选用一些经常见到却没有留意的身边的图片,借此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企业参观和见习,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结合生源分布状况。生源不同,学习基础有差异。中学时代形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到大学期间专业课的学习效果。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较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学生不善于学习。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思路要活跃,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怎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结合学生求职意向和就业方向。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标,毕业后继续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结合学生求职意向和就业方向来授课,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应该坚持的底线。而且,学生选择就读珠三角的高职高职院校,显然是以广东作为就业首选地域;选择国际贸易专业,当然希望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事实上,大多数新生入学不久就基本明确了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求职目标,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已然成为了除英语四六级以外的最热门考试项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与这些考试的内容有很多相似点,知识点之间也会出现重复。教师可以穿插着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讲授,便于学生考证,增加就业率。
2.在教学内容上,力求一个字:新新闻、新事物、新方法、新进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需要教师对待教学有新思路,关注行业新动态,选择新案例,将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预定的教材也应是最新的版本。由于历史原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还存在着诸多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问题。首先,内容比较陈旧、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例如关于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的篇幅往往都排在教材前两章,占据大量篇幅却没有实质性的介绍,而高职高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价格在20-30元之间,难以想象那薄薄的一本看似手册的教材却硬塞进大量的理论。而在国际贸易实务发展中出现的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却没有适时地被补充进去,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已经在2007年修订并在实务中推广,而很多教材依然介绍的是《UCP500》。又如关于国际贸易术语,《2010通则》已经于2011年1月开始推广运用,并且将在今后两三年被广泛采用,而几乎所有的教科书还是介绍的《2000通则》,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国际贸易术语内容时,对这两个版本加以对比。其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内容的编写重出口而轻进口,大部分章节都是从出口方的角度来讲解如何开展出口业务。而今的外贸行业现实却是进口业务的利润更可观,需要大量的进口业务人才。再次,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角色定位在企业的外贸业务人员,缺乏其它岗位的模拟,例如商检、海关、货运、银行结算等。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求新;对讲授的教材每个知识点,适当取舍,补充最新的知识。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借鉴兄弟院校高职教育的经验,自编教材。
3.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三个转变首先要实现从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转变。灌输式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惯用的方法,讲课配以板书看似很有条理,学生也能做详细笔记,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过于教条主义,与其对应的是讨论教学、演示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具体到教学方法,教师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适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法,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讨论前要针对该课程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和学生学习基础情况选择适当的讨论主题并且提供部分资料素材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贸易术语,力求专业课专业化,讨论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结合本节课内容做适当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克服畏难情绪,同时教师也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又如采用演示式的教学法,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涉及到的进出口合同内容、进出口业务流程等繁杂枯燥的内容时,首先由教师选取某个简单的例子作交易对象,安排不同的学生充当不同的当事人,每个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决定进出口合同成交的条件,并拟定一份合同框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解说,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所说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模拟,最后师生共同分析交易过程并加以总结。这样,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参与做过的事情会加深印象,也熟悉了业务程序及其原因,而在共同编写合同的过程中,则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种意识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总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其次,实现从提高智商式的教学方法向渗透情感因素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上课铃声响起,教师开始授课,下课铃声一落,教师从教室里消失,似乎教师和学生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似乎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智商。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无论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国际贸易案例的讨论,还是课堂外管理学生的工作,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支持。无数的事实证明,那些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通常都能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把那些原本很枯燥的理论,用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将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分享,学生应该能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有所提高,这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第三,实现汉语教学向外语教学的转变,争取做到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同步进行。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在本科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国际贸易教研室可以开设双语课,例如英语和汉语搭配,越南语和汉语结合,日语和汉语的融合授课,根据师资力量状况来适当安排。近几年来,珠三角企业对稀有语种的人才需求量大增,高职院校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这一趋势。实际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里随处可见英文单词,即使是汉语教学,发票Invoice、合同Contract、提单BillofLading、信用证LetterofCredit等也是高频率出现的英语。对于一些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同时开设汉语教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供学生选择。双语授课的教材,一定要选择原版的外文教材,这样既保证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又使得授课内容贴近外贸实际环境。当然,聘请外籍教师来讲授外贸专业课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专职或兼职的外教都可以为高职院校所用。
4.在教学手段上,推广高科技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普遍运用,多媒体和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目前有相当多的高校建立了以局域性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实务实验室,购买了进出口业务模拟软件,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创造了逼真的外贸实训环境。通过运用这些外贸实务模拟软件,例如《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跟单实务教学系统》等平台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外贸业务当中,充当每一笔进出口业务的买方、卖方、货代、商检、海关、税务、开证行、通知行、中介等,按照外贸公司的业务程序,并参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一边学习书本知识,一边模拟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每个学生都能经历各个环节中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增加感性认识。这些实验室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各项业务的程序,能让学生了解具体到某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加强其职业意识,对今后的就业岗位选择意向也有所帮助。当然,这些模拟软件的运用和试验室的运行,要求外贸实务教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提醒的是,由于一些高职学生缺乏自觉性,教师要防止学生将上机模拟变成了网络游戏。
5.在教学效果检查上,注意三个环节以上一系列教研教改工作是否成功,需要分阶段制定一套客观的标准来加以检验。第一个环节是课堂检查。教师在讲授本课程内容的时候,若有涉及其它课程的内容,应该对学生提问,从而检验其它教师的授课效果。教师在讲授后续章节内容的时候,若提及前面章节内容,也应该提问,自我检验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第二个环节是期中检查。期中阶段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检查教学效果,例如安排师生座谈会、课程论文、师生网上测评等。座谈会的形式多样,学生会、团委、班委都可以作为组织者,但要反映出教学实际情况,形成书面情况反映材料,以便今后改进。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加以区分,国际贸易专业和非国际贸易专业、主修和选修,都应区分开来。期中课程论文要求教师认真批阅,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论文情况加以点评和辅导,对论文格式和内容结构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第三个环节是期末总结。期末考试并不是期末总结的唯一方法,按照惯例,教师在期末复习期间已经将大部分考试范围提供给学生,期末闭卷考试的可信度很低。若要检查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标,学生期末卷面成绩只有参考价值,更不具备权威性,所以期末总结有必要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师生互评、量化评分,学生之间互评或学生自我评价。以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该在实践中去检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上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例如见习、上机、讨论等都可以按其权重来评分。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能力结构 实践教学体系
一、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目前我校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和架构已经确立,并已渗透到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对于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展开。首先对三个课堂的界定问题,即三个课堂的含义。所谓的三个课堂包含了第一、二、三课堂。第一课堂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指的是不在固定场所进行的课外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为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各类文体、技能比赛.如社团活动、技能比赛等;第三课堂指的是延伸到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指的是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其次是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问题。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主要是由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所组成。具体表现为: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还应有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等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最后是对联动的理解。学生的技能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运用的递进过程。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三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部分,特别是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存在这种密切的关联。对于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三个课堂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会的问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熟练问题;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实际运用问题。联动的另一层次意思是通过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检验,反过来可以推进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
国际贸易专业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贸函电运用能力、价格核算能力、合同操作能力、信用证操作能力、结汇单据制作能力等。
1.外贸函电运用能力
(1)能在不查阅参考书和字典的情况下,熟悉进出易过程中各类函电的内容。
(2)熟练掌握根据业务场景和有关信息,以英语撰写:建立业务关系、进口询盘、出口发盘、进出口还盘、进出口成交、提出/接受/拒绝信用证修改要求、履约状况通知/询问、索赔理赔、业务善后等贸易函电。
2.价格核算能力
(1)了解进出口价格构成要素,熟悉进出口常用贸易术语(FOB、CFR、CIF)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出口商品FOB、CFR、CIF报价计算。熟练掌握根据国外客户报价计算国内销售报价。
(2)熟练掌握还价利润的计算。熟练掌握根据既定利润率及国内外客户还价进行可接收的国内外采购价格/或其他费用的计算。
(3)熟练掌握进出口成交后合同成本、费用、利润的计算。
3.合同操作能力
(1)熟悉进出口合同的格式、结构及基本内容。
(2)熟练掌握主要进出口合同条款(品质、数量、价格、包装、 运输、保险、支付)的内容,能熟练地进行主要合同条款的中英文互译。
(3)了解进出口合同其他条款包括一般交易条件的主要内容,能够进行该类条款的英译中操作。
(4)熟练掌握进出口买卖合同的填制。能根据谈判记录、往来函电或其他信息,规范、准确、完整地进行进出口合同的缮制或对进出口合同条款进行审核修改。
4.信用证操作能力
(1)了解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特点。
(2)熟悉信用证的结构。
(3)掌握信用证业务的运作流程。
(4)熟练掌握主要信用证条款的内容及其含义,能够正确解释并分析信用证文本,同时能熟练地进行主要信用证条款的中英文互译。
(5)熟练掌握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及/或出口合同对信用证进行审核并准确指出信用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6)熟练掌握信用证开证申请书的内容及填制方法,能根据国际惯例及进口合同正确填制或审核开证申请书。
(7)熟练完成根据信用证开证申请书对相关信用证文本的审核。
5.结汇单据制作能力
(1)了解进出口贸易常见结算单据的种类。
(2)熟练掌握根据合同、信用证和国际惯例制作并审核进出口贸易结算单据,包括:汇票、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受益人证明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
按照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框架,结合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划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如下: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结构,第一课堂中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强调学生分项能力培养,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等;外贸英语函电主要是强调英语在外贸中的运用能力培养。该课程通过介绍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函件、电传和传真,以及其他方式的写作格式,商业、术语和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介绍对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表达技能,培养和提高外贸业务工作能力。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分别是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类课程。国际贸易活动是由众多环节所组成,包括备货、托运、报关、报检、交单结汇等各个环节。国际商务操作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贸易各环节中的操作技能。由于贸易活动的各环节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单据凭证来体现,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外贸业务工作者特别是单证员所必备的基本功。报关员和货代员的工作主要完成的是贸易活动中的报关和运输两重要环节,熟练掌握报关技能和国际货运的操作技能是报关和货代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功。第二类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等。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各项交易条件,了解合同成立的步骤,熟悉合同条款的拟订,了解履行合同的基本程序和法律要求。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习题库软件进行教学。解决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实践要求。 国际贸易实训是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本课程是一门操作课程。主要是运用贸易平台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一个国际贸易模拟训练平台,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从而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建立业务关系到业务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最后的交单结汇善后的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该课程的实践要求是解决学生从会到熟练的过程。专业综合能力实践主要通过实际情景模拟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体的各类技能比赛、社团活动、考证考级等项目,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为学生在第一课堂掌握了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如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单证技能的培养,第一课堂教学目的只能是使学生掌握能力或技能的会的过程,但要达到熟练程度,光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时数是不够的,在第二课堂通过设计国际贸易操作能力比赛或单证技能比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实践要求,从而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或分项能力。
第三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散的顶岗实习或以产学合作教学形式的集中顶岗实习,是培养和锻炼岗位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结合岗位实际进行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
通过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订立合同的基本技巧,合同的履行、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全方位、多方面、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业务与管理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曹屯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城市学院学报,2006.1
[2]祝卫等: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实用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论文摘要: 基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实践,本文作者发现该课程教学改革存在教学管理不合理、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实践教学不理想、考核方法落后和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和外贸人才急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外贸人才培养更显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南京交院(简称我院)管理系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的考试课程。近年来我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作为立项精品课程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基于我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本研究对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
1.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
1.1教学管理不合理。
教学管理不合理严重影响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学任务安排不严谨造成师资变动频繁,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例如某高职院经管系在5年内教过本课程的教师竟有10人之多,导致某些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反而从事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有的专业教师一个学期甚至同时教3—4门课程。二是教材选用混乱。例如有的教师从事某班本课程教学,但该班教材却是另外一个人订的;有的高职院教材频繁变动,甚至每个学期都换,有的选用教材还是本科教材。三是下企业难度较大。虽然有些高职院口头提倡工学结合,但真正本课程专业教师要求教学下企业时却往往无法如愿。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费、学生安全、教学督导和工作量核定问题等。
1.2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但事实上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许多教师不具备此条件。主要原因有: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有些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部分教师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1]。二是缺乏定期专业培训。有的教师数年得不到一次外出培训机会,也没有真正进入外贸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三是部分教师厌学及科研能力缺乏。许多贸易政策及操作实务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但出于惰性,很多教师不愿继续学习,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不关注,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有的教师甚至多年使用同一个教案。此外,科研能力是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有的教师从来不愿写论文。
1.3实践教学不理想。
许多高职院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实践条件差。有的高职院国际贸易实训室仅有1套模拟操作软件,且模拟软件利用率也不高。二是部分高职院没有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局限于书本理论讲解。三是少数国际贸易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原因不能胜任实践环节的教学,因而忽略了许多实践部分的教学任务。四是实践教学局限于学校,没有进入企业,有的高职院校所谓的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职院评估的一纸空文。五是有经验的企业校外指导老师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教学,有些所谓的校外指导老师只是挂名而已。
1.4考核方法落后,学生外语能力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并要求填空、选择、问答等不同类型按一定比例搭配。这种考核方法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带来一定的制约,教师为避免麻烦,会花大量时间按照传统的书本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教学,不愿尝试改革。考核方法落后的另一个方面是针对教师的,许多高职院对教师的考核标准陈旧,不利于从事教改的教师考核成绩提高,因而制约了教师进行教改的动力。此外,本课程的涉外性很强,高职学生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给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学生看懂各类外文单证及专业贸易术语的花费时间较多。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不到10%,对于此类学生,许多教师对单证、函电部分教学内容只作简单讲解。
2.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实践及思考建议
2.1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申请立项精品课程及自编教材。
组建一个稳定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进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多方沟通和努力,我组建了一个以4人为主讲教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年龄在27—36岁之间,均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2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1人具有丰富的单证培训经历,3人外语水平达到6级或专业8级水平。团队成功申报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级精品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团队成员均参与了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团队建设对本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团队成员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此外,团队骨干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了解国际贸易环境及操作规则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2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学下企业相关规则,鼓励企业外贸人员进入课堂教学。
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机会仍然太少,部分教师的所谓暑期下企业实践证明也仅仅是找单位盖个社会实践章,并未真正下企业实践,这需要各高职院校下企业相关政策细则的出台与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江苏省高职生第3学年大部分时间被安排为社会实习,这是学院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专业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进一步专业知识指导有待加强,这也需要学院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工作细则与绩效考核制度。此外,教师要积极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进入课堂,为本课程教学提供新鲜知识。目前我院只是偶尔聘请部分专家进入学院做些讲座和交流,外聘专家数量与进入次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2.3改革考核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方法是本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尤其是成绩比例制定和实践环节考核形式学院要尽量放权于专业教师。同时对于专业教师的考核也要有所创新,目前我院督导政策已开始鼓励教师进行工学结合、项目化教改,部分专业教师开始主动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其中,我所在团队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双语教学。高职学生外语能力普遍不强,因此双语教学主要是对国际贸易关键词汇均用外文标出、各类单证和函电教学均采用中、外文2种语言详细解释。二是多媒体案例和外语教学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本课程一半内容是案例教学,且案例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案例教学主要是定期给学生观看外文的国际贸易专题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能力,拓展其知识面。三是互动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是提前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准备材料和思考性强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准备发言稿,并在课堂上进行大讨论,对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标准措施标准壁垒
[论文摘要]标准措施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对进出口产品的质量、性能、环保要求、制造过程对劳工权益的保护等等方面利用标准进行规范。标准措施的实施是对国际贸易进行规范的一种手段。标准壁垒是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涵盖了狭义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蓝色贸易壁垒中的重要内容。在由关税壁垒为主导的贸易保护向非关税壁垒为主导的贸易保护过程中,标准壁垒逐渐被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为实施贸易保护的新型杀手锏。
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标准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与此相应,标准壁垒也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往往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是标准先行。
一、标准与标准壁垒
我国在GB39.5.1《标准技术基本术语》中对标准做了如下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该定义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1.制定标准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或概念”。虽然制定标准的对象早已从生产、技术领域延伸到经济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并不是所有事物或概
念都能够标准化或者能够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规范,而是那些比较稳定的重复性事物或概念,才是标准规范的主要内容。
2.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这就是说,标准的产生不仅是对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这些成果与经验都要经过分析、比较、选择、综合,反映其客观规律性,这样的“成果”才能作为标准制定的基础。
3.标准在产生过程中要“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这就是说,标准不能凭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应该是与各有关方面协商一致。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能考虑各方面尤其是使用方的利益,才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
4.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这就是说,标准是“由标准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的统一规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一直致力于标准化基本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做出了统一规定。1991年,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第2号指南——《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991年第6版),给“标准”做了如下定义:“标准是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结果领域内的最佳秩序和效益”。并且该指南进一步说明标准应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综合成果的基础上,并以实现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该定义明确阐述了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关于标准的目的、基础、对象、本质和作用等。由于它具有国际权威性和科学性,所以是目前被最为广泛接受和共同遵循的一种理解,尤其是ISO和IEC成员,这种遵循已经成为一种义务。
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层级分,标准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按照强制能力分,标准可分为强制标准和建议推荐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建议推荐标准也具有很大的强制力,尤其当它获得市场垄断地位的时候。按照标准化对象分,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标准发展到今天已经日益系统化、全面化,已经从对产品质量、性能的规定扩展到对产品材料、设计、生产、报废、回收等整个过程的规定,同时,现代标准更多地体现了对环境保护、人类健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进行规范,已经演化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规范工具。
二、国际贸易中的标准措施与标准壁垒
标准措施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对进出口产品的质量、性能、环保要求、制造过程对劳工权益的保护等等方面利用标准进行规范。标准措施的实施是对国际贸易进行规范的一种手段,但不应视为是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必然的阻碍,构成了标准壁垒。这是因为,当标准措施被采用,该标准措施对符合其要求的产品的贸易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主要体现在便利市场交易与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方面。
标准壁垒是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涵盖了狭义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蓝色贸易壁垒中的重要内容,是对上述非关税壁垒中的标准部分的归纳和提炼。狭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标准是对产品特性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非强制性规定,因此由此形成的贸易壁垒应纳入标准壁垒的范围。绿色壁垒是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组成的,是属于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范畴的一种非关税壁垒。从其主要包括的类型看,绿色壁垒中的国际性区域性国别性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都属于标准壁垒研究的范围。国际贸易和劳工标准问题,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争议的焦点之一,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贸易摩擦高峰期,发达国家正积极搜寻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劳工标准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问题也随之成为热点问题。综上所述,所谓标准壁垒是指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标准壁垒、绿色壁垒中的环保标准壁垒、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壁垒、包装与标签标准壁垒以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标志壁垒、企业社会责任和认证标准壁垒。
三、标准措施与标准壁垒的关系
就标准措施与标准壁垒的关系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标准措施都是标准壁垒,两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标准措施在设计之初都申明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劳工权益不受侵犯、防止欺诈、鼓励提高产品质量等目的,所以标准措施的实施有其合理性,为规范国际贸易、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改善环境等有积极作用。标准措施只有起到了下述作用时才演变为标准壁垒。一是拒绝国外产品的进入,即绝对壁垒;二是提高国外产品的进入成本,从而降低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可称为相对壁垒。标准壁垒的本质是通过一些看似合理的标准措施的采用,实质上起到了阻碍外国商品进入或削弱外国商品竞争力的作用,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阻碍。
为什么标准措施会演变为标准壁垒呢?尽管WTO强烈反对把上述有益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绿色贸易措施等演变为一种歧视或变相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希望这些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劳工标准不会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但是在现实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经济水平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导致在对外贸易中面对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的标准措施时,不能顺利跨越,从而使部分标准措施演变为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标准壁垒;更重要的方面在于,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竞争力而采取歧视性的措施,或使国外产品不能享受国民待遇,采用双重标准;或滥用标准,制定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以保护人类生命和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劳工权益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导致很多标准措施演变为阻碍贸易的标准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在由关税壁垒为主导的贸易保护向非关税壁垒为主导的贸易保护过程中,发达国家在运用标准壁垒作为贸易保护的新型工具时,其作用也已超出了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单一性,不仅保护了本国的产业,而且即使国外产品进入国内,也会因成本增加而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标准壁垒因此逐渐被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为实施贸易保护的新型杀手锏。
综上所述,标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未来产品、未来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的竞争。国际市场竞争的现实告诉我们:三流企业卖的是力气,二流企业卖的是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的是标准。很多国家把企业是否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以及其产品是否符合有关国际标准作为市场准入和买卖成交的条件。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规定,没有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不得进入其国内市场。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首要通行证。
参考文献:
[1]吴国新:国际贸易中标准化问题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7,12
关键词:商务英语 国际贸易 特点 作用
一、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区别及发展
普通英语随意性大,语言生活气息较深,大多是手传记、小说、说明评文、科技知识为体载,多用于某种专业业学习和生活交际中,是作为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一门必须课程,是为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服务的一种语言,它标志一个国家的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化强,多以经贸、金融、公关。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内容,它的实质是商务背景,专业知识和语言三方面的综合运用。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相互联系,并以普通英语为基础的。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基于英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又有独特的语言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另外,商务英语是一种较为格式化,特殊文体。
其次,学习普通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听说写译能力,培养使用为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另外,学习普通英语是顺利通过国家级各种英语测试和出国的TEF考试,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语言,商务英语多使用在国际贸易中,是业合作双方不可缺少的交流语言。学习商务英语不是出于个人爱好,也不是为了应付对知识的了了解程度的考试,而交际能力是对不同手段方法掌握以及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的了解。再次,英语是国际商业通用的语言,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专门的商务英语通用的语言,它的是与一定的商务背景和知识相联系,有明确的目的,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有时间上的压力等,所以商务英语涉及到语言,人与人的交际技巧,商务知识,文化素质等因素,普通英语是人们用来交流感情,相互了解,获得新知识的一种语言形式。
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必须通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去了解和研究商务英语的发展规律。在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急切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进行世界性的交流。而在当时,美国以其科技与经济上的飞快发展,称霸一方。其使用的官方语言――英语也顺水推舟成为国际上科技与经济交流的最通用的语言交际工具。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最广泛英勇的语言。时至今日,英语的使用人口已从400年前的500万左右发展至数以十亿计的数量。而商务英语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变得热门起来的。随之兴起的还有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已有3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国际商务英语课程或设立了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几所主要的经贸类院校和外语院校不但招收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而且还招收了以国际商务英语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至此,“国际商务英语”在我国大专院校中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术语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全社会对于高素质的对外经贸人才需求激增,促使许多外语院校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纷纷开设不同层次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以满足这个日益增加的需求。商务英语多涉及经贸、金融、公关、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强,其实质是商务背景、专业知识和语言三方面的综合运用,是专门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英语,被广泛应用在国际贸易当中是企业合作双方不可或缺的交流语言。
二、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在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外贸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都与外贸英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外贸英语获得商业新知识,当今世界已经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最新科技进步和人类的知识精华的经济产生的形态,因此产品中蕴藏的知识含量就成为市场竞争的基础和关键,人们运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获取新知识,并以特定的方式,同特定的现象,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语言交流。在国际贸易中,企业中技术人员利用英语获取相关的商务知识信息,对产品质量和销售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科技人员有一定程度产品技术的英语知识,它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发展动态,提高自有产品的质量,获取更高的利润。而熟练掌握商务英语中的翻译技巧,正确无误地把其它国家产品的技术用英语译出,进行改造、完善和发展。
商务英语函电能够准确、具体地传递贸易双方的各类商务信息,为双方搭建起了信息交流的桥梁,起到了中间媒介的作用,促进相互间的了解,最终顺利完成贸易活动。对外贸易的开展需要与各种不用国家的企业交流、沟通、协商等,其中语言作为其传递信息的媒介必然成为了贸易发展的首要解决问题。英语这一全球通用语的地位更是可想而知,同样的,商务英语的在对外贸易中的位置更是重中之重,它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的营销概念而是广泛的应用于全球的市场营销和管理之中。例如,商务英语在商务信函的书写中占有大量的比例,其中询问产品价格,签订合同条款,派遣合作人员等方面的书信往来的贸易交流合作,都需要靠商务英语的辅助来完成,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导的位置;在贸易谈判中,更是需要有准确的商务英语词汇来沟通与协商以获取贸易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经济贸易全球化。商务英语随着国际贸易论文的发展不断完善,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展也是使得商务英语更加频繁使用与完善。商务英语作为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言,在当代的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开始的贸易信息的,企业双方之间的沟通协调、磋商合作等运转到进出口流程中的报价、还盘、成交以及主单据的起草、制作和填写,相关条款的规定,相关银行付款等职能的履行以及报关检验等等都必须用商务英语来统一和规范,商务英语正逐步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一个外贸企业公司的成败兴衰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在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外贸模拟实验 职前教育 “211”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涉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改进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及时跟进国际贸易实务动态信息,对培养能独立思考、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必要也是必然的。
一、关于外贸模拟实验教学
1. 外贸模拟实验的价值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均引进了外贸模拟软件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的仿真操作训练,学生不仅对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有了如何做一笔外贸业务的完整思路,基本掌握了如何与外商进行业务往来,尤其是对于对外报价、交易磋商、订立合同、审核信用证、制单结汇等关键业务环节都能够掌握,从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增加外贸模拟实验学时和提高实验成绩
绝大多数学生对外贸模拟实验非常感兴趣也认为非常有价值,但同时反映实验学时不够。故拟将外贸模拟实验学时由原来的总学时的1/3调整为1/2,这也是其它很多高校(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做法。
同时提高实验成绩(在后面学业评价中具体说明)。
3.外贸模拟实验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我们的外贸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非常熟悉,教师需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或实验报告,否则会加重教师的负担和影响学生的实验进程和效果。
4. 关于实验时间的安排
实验时间的安排非常重要。以往都是安排在一个学期的中段(第十周)开始,主要是考虑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还不了解;现在看来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感受真实的贸易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在教学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或者知道了自己哪些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所以,在介绍完绪论(2学时)、贸易方式(2学时)和贸易流程(4学时)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实验操作,即实验可提前到第五周开始。
二、关于理论教学内容
1. 按照业务流程顺序调整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合同条款、合同的商订和履行、国际贸易方式,大多数教材的结构安排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有的教材因贸易术语的重要性将之从合同条款中单列出来,放在教材的第一个部分介绍)。实际上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程序应该是:交易前的准备 交易磋商 合同的签订 合同的履行,当然,从事贸易活动还需要经过一定的方式才能实现,因而会涉及对贸易方式的内容,因此,应该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使得教学内容的顺序与实际贸易流程保持一致,即按照合同的商订(主要包括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 合同条款(主要包括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的详细内容及所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贸易术语及相关的业务理论与知识) 合同的履行(主要是进口合同、出口合同履行的程序)。
对于国际贸易方式,本文认为可以提前到绪论之后介绍。因为绝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材都是以介绍进出口贸易为主体,实际上国际贸易方式非常多,比如经销、、直销、租赁贸易、寄售、拍卖、加工贸易、期货交易等。放在最后介绍给学生的印象不深,放在前面介绍效果更佳。
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贸易,并能与我们的外贸模拟实验流程同步,真正教会学生做国际贸易,学生对所学内容也易于理解和掌握。
2.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与其它课程内交叉重复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它课程内容紧密相联。在一笔具体的进出动中,会涉及到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款的收付、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报关等诸多内容,它会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因此,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应科学合理地设置本课程与《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等课程的结构与时间。
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与其它课程内容中存在的交叉重复问题,我们教研室是通过集体讨论和分头协商来解决的,比如《国际结算》放在《国际贸易实务》和制单课之后进行,《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函电》同时开设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相互参照、相互融通和灵活运用。
三、关于学业评价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成绩评价需要综合统筹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验成绩和期末测试结果。总的评价原则是: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提高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主要体现为课堂问题的回答和案例的分析讨论)、出勤、作业三个方面。优良的学风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本人从日常的课堂教学组织出发,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不定期考勤制度。作业的设计和讲解也非常重要。作业的设计要结合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分阶段布置,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以巩固所学为目的,内容上更多地考虑现实性和拓展性,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和创新空间。比如设计一些实训题,例如合同条款翻译、修改信用证等,以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工作的演练,增强其实际运用能力。作业的批阅需要指出错误和优异之处,讲解习题时注意计算中的不同方法以及有些题目并没有统一的正确答案,以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表扬学生的突出表现。
在外贸模拟实验操作中,教师随时对一些关键性环节,如成本核算、合同条款、信用证审核等进行指导,并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修正和讲解。测试这一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修正课程教学的依据。贸易实务课程的测试重点不是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成绩的评定可分三部分:平时成绩占20%;模拟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占20%~30%;期末闭卷知识笔试占50%~60%。期末测试计划尝试开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分为(1)根据往来信函制作合同;(2)审核修改信用证;(3)根据合同制作各种外贸单证三大部分,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课程所要学的重点内容。开卷考试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也无现成答案,它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比较、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如此综合地考察学生的表现和能力。
四、关于教材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极可能成为学生以后工作中的助手,因此选择教材也须慎重。目前,我们教研室主要采用地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吴百福主编和东北财经大学徐景霖主编的教材,各本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下一步我们将采用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重点财经类高校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集百家之长,优中选优,为我所用。
五、关于我校“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
我校“211”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公众的认知和好评,“211”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即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其基本内容是:一二年级打基础,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夯实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功底;三年级进行专业方向教育,夯实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四年级进行专业实践和实习,提升学生面向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年来是按照这个模式来培养人才的。在第四年的培养计划中,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安排有几周的综合实训,内容包括国际商务沟通场景模拟、外贸谈单技巧、国际结算实务等;近年来教研室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培训,同时还开设了职业化形象塑造、跨国公司求职技巧、跨国公司工作礼仪等培训内容,由双师型教师和有工作经验的公司专家、经理到课堂讲学,为学生进行职前教育培训和传授国际商务动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明显增强,一次性就业率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景秀: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J].文化教育市场,2009(6)
[2] 冯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当代经济,2009(10)上
【关键词】 商贸 意群 翻译技巧 特征
作为翻译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商贸翻译必须要遵守一般的,基础的翻译规则和理论,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练达,通畅,易读。同时,商贸翻译还具有自己的各异话特征,有其自己的特殊性,翻译时,我们就要掌握这些基本的特性,掌握其技巧和规则。本论文就商贸英语翻译的基本特点和技巧做了一般性的解读与总结,从而给想要从事商贸英语翻译的人员一些参考。
1 商贸翻译的特点
1.1 商贸翻译的领域特点
商贸英语翻译在很多领域都有涉及,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与贸易、经济、文化、科技等相关范畴。从事商贸翻译的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基础,例如英语的听说读写要非常的熟练,而且,译员要掌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西方文化等有关的知识,所以,译员在做商贸翻译时,具备相关的专业的知识,熟知有关的专业术语,以此为基础,认真的解构原文,将其打碎成翻译单元,并形成意群,然后按照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规则,重新将这些意群组织起来,做到终于原文,细致无误。
1.2 商贸英语翻译的行文差异
两种语言在互相转换的过程中,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行文思路,如法律文体、理论文体、报刊文体、书信文体和广告文体等,其语言特色迥然而异。例如,汉语的行文方式同英语的行文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商务英语语篇中体现得也很充分。因此,在将汉语的商务语篇翻译成英语时,译者一定要善于把握汉语原文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整合等方式对原文信息进行加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需要。本例中的英译文重组了原文信息,并按照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视角来行文,使得英译文条理清楚、逻辑清晰。
2 商贸翻译的技巧
2.1 专业术语的翻译
由于商贸翻译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因此,相关的术语比较多,译员要把握好有关术语的翻译,尤其是一些国际惯用语,翻译时要按照规定用语,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商务英语的语汇正常囊括一般语汇、半业余语汇和业余语汇。一般语汇是通用英语中的罕用语汇。
例如:If a usance draft is presented,the drawee takes up the obligation of payment when the draft becomes due by putting the word“accepted”,his signature and the date of acceptance on the face of the draft.句中涌现了很过半业余词汇,“draft”,“presented”,“accepted/acceptance”,“face”分别是“券别”、“提醒”、“承兑”和“票面”的意义,而正在普通英语中,它们却辨别是“算草”、“涌现”、“承受”和“脸”的意义。相似的语汇很多,相似,appreciation?(贬值),collection(托收),balance(余额、定额),delivery(交割),margin(成本、保障金),maturity(期满),settlement (结算)之类。
因此,遇到商贸术语的翻译,必须多多的查阅工具书,勤找资料,用最恰当的词填补最恰当的位置,不可擅自臆造,另行创新。
2.2 句子的翻译
商贸英语的句子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套路,其实也就是程式话,翻译应该参照权威的同类文本进行。而商业信函的程式化程度轻得多,则可以频繁使用一些套语、固定搭配及句式。
例如:下面例句的翻译:
内地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于港澳地区的经济关系,除了贸易外,还在相互的资金、生产和技术合作与交流规模上不断扩大和深化,使得两地经济联系突破传统的贸易单一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The open-up policy and reforms adopted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have spurred its economic links with Hong Kong and Macao. These link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which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trading relationship.
衔接对语篇的连贯起重要作用,翻译时不可不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衔接可依靠词汇手段和句法手段来进行,词汇手段包括词语的重复、指代、省略、替代等。本例中汉语原文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内地的改革开放对大陆与港澳地区经济关系的促进,英译文以一句译出,将“the economic links”作谓语动词“spur”的宾语。在翻译第二层意思时,译文承上启下,以重复“These links”的办法将第二句同第一句密切地衔接起来,使得译文前后贯通,过度自然。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特别是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的人才。国际贸易专业涉及知识面广、学科实践要求强的特点对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更加高。高职高专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时,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向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加强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教师是关键。高职高职院校必须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业务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采取培训、听课、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方面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更新知识点。国际市场顺序万变,贸易规则也适时而改。随着国际贸易的以国际贸易惯例为例,每个国际贸易惯例在实施10余年的时间会进行更新。例如,1994年开始生效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简称UCP500)》用了十余年之后,2007年7月1日起新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简称UCP600)》正式开始实行。而2010年9月27日,国际商会正式推出《201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2010),以取代已经在国际货物贸易领域使用了近十年的旧版本,新版本于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国际贸易及与之相关的政策、惯例的变化。在教材更新有一定滞后性的情况下,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滞后,在讲课中应适时更新知识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与时代脱节,才能使学生具备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也可以使之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实际环境。
(2)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主场所,教师在这个场所里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使课堂有限,而影响无限。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另一方面要虚心向同行专家学习,在自己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上投入自己的情感和知识。老师的倾情投入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与老师一起探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欲望,这样老师的知识就能更好更快地传递给学生那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在学习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当中保持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有问必问、有问必解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有效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也会很快上手,遇到问题也能够迅速解决。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在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尽可能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拓展性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当中,很多案例是根据贸易规则和惯例分析哪方有理,有理方据理力争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在国际贸易实际操作当中买卖双方当事人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判断哪方有理去获取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如何协商解决问题并保持良好长久的贸易关系。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谈到信用证的特点时强调的是它是一种银行信用,只有做到单证相符和单单一致,即使买家破产倒闭,银行也必须对卖家的货款进行支付。讲课过程中讲解的案例也常常是针对这一点所进行的阐释,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概念——信用证对卖方来说是一种安全的收汇方式。其实在对各种支付方式利弊进行分析的时候,老师可以针对信用证的弊端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买方破产了,银行虽然确实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但银行有可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通过挑单据的不符点达到拒付货款的目的。因此在已知买方倒闭的状况下,卖方发货的风险可以说是很大的。同时在实际国际贸易业务当中,遇到买方倒闭的情况,卖方一般不会发货而可能采取其他挽救损失的处理方法。在案例分析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作为贸易一方,使自己置身案例当中,选取尽可能多的灵活处理方案,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进而提高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实际工作。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贸易是一个实践和操作能力要求高的行业,对于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的授课教师来说,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不可能培养出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学生。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参加一些职业资格证的考试,这样不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实际考试经验可以与学生交流和分享,也更有利于学生取得各种与国贸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为将来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累实践经验
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总是有差别的,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最终要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到外贸公司实地考察、学习甚至可以从事跟单等实际工作。通过教师在外贸实际工作中的亲身体验,不但能使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丰富、更贴近实际,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不足。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高职高专院校应直接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重在技能应用的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适应时代和企业要求、培养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能迅速适应实际岗位需要的对外贸易专业人才。要根据当今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对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具体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确定了正确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围绕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完善,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2.加强实训和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实训和实践教学来实现。
(1)加强校内模拟实训。在校内实验室,通过安装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软件,模拟国际贸易交易环境,让学生通过进口商、出口商等不同身份的扮演,经过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等一系列过程达成虚拟的国际贸易交易,并在要求下将虚拟的国际贸易交易进行完成,也就是作为出口商必须跟进货物的交期、租船订舱、报关报检等过程,并完成模拟出货后的制单结汇及收汇核销等各项事宜。而作为进口商则需要处理进口接货、进口报关及收货付款等事务。通过在校内实验室的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操作,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并对国际贸易的整个运作过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2)强化校外实地实习。
论文摘要:对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严格一致”原则及“独立性”原则进行探讨,进一步阐述了防范信用作编风险的必要性。
1信用证的风险来源
信用证本身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常为不法商人行骗冒假所利用。首先是信用证的“严格一致”原则,具体说就是要受益人做到“单证一致”和“单单一致”。同时,开证行不用核对受益人提示单据的真伪,只要文字一致,那么就构成合格的单据提示,这种盲目的一致性给开证申请人带来了风险。其次是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修订本) 《UCP600》的规定,银行“须审核交单,并仅基于单据本身确定其是否在表面上构成相符交单”。信用证在开证行、保兑行与信用证受益人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合同,其独立性表现在它完全不同于受益人与信用证开证申请人之间的主合同。
2信用证的风险种类及其防范措施
2. 1合同、单据与信用证不符的风险
合同、单据与信用证不符应属在信用证支付中较易形成的风险。受益方常遇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1)买方故意给卖方设置障碍,蓄意在信用证中增添一些难以履行的条件,如装运方式与交货期限相互矛盾,或者设置一些陷阱,作为日后拒付的理由。
(2)因受益方需以信用证为依据来提交单据,某些买方蓄意要求不易获得的单据,使受益方根本无法履行,以此方式遮掩买方不愿履行合同,而将责任推给受益方。
(3)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文化法律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设立信用证条款时极易遇与买方法律规定不符的风险。如各国银行对D/P与D/A的认识有的时候会出现不一致。
2.1.1防范措施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避免以上风险,受益方必须做好预防措施,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审证是受益方防止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要做到认真仔细,对内容检查,进行逻辑分析,不放过任何字误。卖方应重点审查的事项有:信用证的金额与货币;商品的品质、规格、数量、包装等条款;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有效期和到期地点,要求提供单据的种类和份数及填制方法;信用证中的特殊条款等。
2.1.2针对“单证不一致”风险的防范与补救
买卖双方往往因为经验不足,在订立合同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常常出现遗漏重要条款的可能性,买方会在开立信用证是假劣条款,但是却疏于通知卖方,使得卖方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开立信用证是建立在买方向开征银行交付一定抵押担保金的基础上的,如果卖方需要修改信用证,就会耽误交易日期,国际市场上的汇率、利率不断变化,会增加买方的风险,同时银行会加收手续费。这对双方都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要尽量规避“单证不一致”的风险。
2. 2买方蓄意欺诈
较合同、单据与信用证不符的风险来看,买方蓄意欺诈会给受益方带来更大的损失。信用证欺诈指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的当事人,就信用证本身及信用证交易中的某个环节,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从而使相对人遭受财产损失或使其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并使自己从中获取不法利益的不法行为。买方欺诈是其中一种。由于在国际贸易中总会有一些买家想少付款甚至不付款而获得货物,就出现了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行为。主要形式有:开证申请人伪造、变造信用证的欺诈、买方开证时在信用证的条款中加人“软条款”、“可转让信用证”欺诈以及开证申请人利用1/3提单的欺诈等.
买方该类欺诈,既涉及到出口方,又涉及出口银行,对一国的出口贸易有很大影响。因此,出口方及其银行要对这类风险进行严密积极的应对。首先,出口方银行必须认真负责地核验信用证的真实性,并掌握开证行的资信情况。如发现任何疑点,应进行及时的咨询。出口方对于贸易伙伴的选择也应极其慎重,要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不能盲目听信他人,严格认真对待合作前的资信调查,如果可以,最好派公司成员进行实地调查,以免遇到“空头”公司。即便签订了合同,也要对于买方抱有怀疑态度,认真审核信用证,银行侧重审来证得有效性和风险性,出口方应注意信用证的条款内容,防止与合同条款不符。
2. 3软条款陷阱
所谓“软条款”,是指可能导致开证行解除不可撤销信用证项下付款责任的条款,开证申请人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故意设置若干隐蔽性的陷阱条款,以便在信用证运作中置受益人于完全被动的境地,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则可以随时将受益人置于陷阱,而以单据不符为由解除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软条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证条款自身相互矛盾,如运输方式要求与使用贸易术语不符。
(2)信用证暂时不生效,何时生效由银行另行通知。
(3)有关运输事项如船名装船日期装卸港等须以申请人修改后的通知为准。
对于“软条款”信用证的规定,法律和相关规定上仍有缺失,虽说《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不鼓励此类信用证的开立,但是,一旦开立,当事人双方仍要严格遵守,因此,对于卖方事先发现并取消此类条款变得极其重要。针对不同条款,应采取不同措施。
(1)针对国际贸易术语选择中的软条款。应采取删除、或在合同中直接规定派船时间、船公司、船名、装运期、目的港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