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0 08:1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督教对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节日文化 多元化 互渗影响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中美节日的不同文化渊源
中国节日文化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璀璨遗产。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从西汉传延至今。春节也叫“过年”,相传在古代,有种叫“年”的野兽,在冬天跑到村庄猎杀村民,后来村民发现了“年”害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就在家门口挂上红色的桃木,架起篝火,敲打锣鼓,“年”就被击退了。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便有了“过年”的风俗。春节流传至今,已成为了我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如今,中国过年有了更多的形式,例如除夕之夜共同守岁,祭奠祖先。饭桌上摆有饺子、鲶鱼、年糕、汤圆等具有象征性的食物,祝福声声入耳,一片祥和欢快的气象。
美国的历史虽短暂,但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的节日来了解这个国度的一些文化。据《圣经》记载,人们将耶稣诞生的日子作为西方的圣诞节。基督教徒的英文是Christian,基督教的英语是Christianity,耶稣是Jesus Christ。而圣诞(Christmas)这一词就是由耶稣(Christ)和教会的礼拜仪式(mass)构成的,所以圣诞节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即普天同庆耶稣的诞生。圣诞这天,所有的基督教徒都会举行特殊的礼拜仪式。西方的圣诞节形式多样,在这一天,人们会装扮象征着伊甸园的“乐园树”,树上挂着的小甜饼象征赎罪,点亮的蜡烛象征耶稣,寄寓着希望、感恩和对新年的憧憬。
中美节日文化在时序、信仰、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
首先是时序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而言,时序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而在美国的文化节日中,时序更多是反映了文艺复兴后,人性的回归以及西方的。
其次是信仰来源。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神,更倾向于一种为我所用的“神”,希望神灵庇佑整个家族。相较于个人利益,中国人往往更注重家族和集体的利益。春节期间,家族团聚,亲友互致新春问候。而在经济发达的美国,人们十分注重宗教活动。基督教在美国人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在基督教徒心中,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监督作用。他们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人内心的善恶始终都在神的监督和约束之下。
再次是文化内涵方面。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加上以家庭为纽带的经济模式,决定了中国节日文化更加注重集体的力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秉承了以长辈为中心、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体系。春节宴席,长辈往往位于上坐;除夕夜,要在长辈的带领下祭祀先祖。与中国拥有的悠久历史传统不同,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前,与中国的思想环境大为不同,更没有建立起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文艺复兴浪潮的影响,西方节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注重群体的外部交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春节和圣诞节虽然分属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但作为本国最盛大的节日,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春节,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都是人们对内心喜悦之情的表达。西方圣诞节的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歌等,无不洋溢着喜悦。全家坐在圣诞树旁共享圣诞大餐,代表了一种西方式的团聚,这和春节又有诸多相似。春节时,人们贴对联、贴窗花、挂灯笼、放鞭炮,一起守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中国人表达团聚的特有方式。
圣诞节和春节都是一年之中辞旧迎新的重要节日。在中国,过年前全家会进行大扫除,不遗余力地清扫各个角落,代表着一扫过去的阴霾,奔赴下一个新的开始。节日期间,大家会换上新衣服,代表新的开始。夜晚,全家团聚在一起,听倒数的钟声,许下美好的祝福和对新年的期盼。在美国,为了庆祝圣诞节,人们会准备好色彩缤纷的糖果,装扮绚丽多彩的圣诞树,在平安夜互赠贺卡,互道祝福语。
中国的春节为美国带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美国的圣诞节也带动了中国的文化潮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圣诞节正在日益带动中国的文化潮流。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在我国,圣诞节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文化和消费符号。每逢圣诞节,中国也会同时出现“圣诞热”,各大商场都摆满圣诞树,圣诞老人,整个城市充满浓浓的圣诞氛围。圣诞节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了解、融合。
同时,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改变着美国的文化生活。每逢春节,美国不少地方弥漫着春节的气息,时代广场上著名的广告牌也在播放着春节的拜年广告,许多地方以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商场的橱窗上贴着中文的“新年好”,街区处处播放着中国的新年歌曲,浓厚的中国风让美国民众耳目一新。以此为文化传播的端口,春节在美国风靡的同时也宣传了中国文化,加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根基深厚,经过几千年的代代相承,春节早已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容小觑。我们可以借助中国文化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把握大局的优势,将中华文化宣传到世界各地。同时,我们还要增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联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极其深厚的内涵。春节映射着协调人际、增加凝聚力的道德思想。而以美国圣诞节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则注重爱的传递,营造平等、自由、愉悦的氛围。中美两国之间可以增进文化交流,促进融合,从而创造更好的节日文化。
此外,圣诞节也是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学校可以组织圣诞交流活动,让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过圣诞节,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圣诞文化,又有利于了解美国人民的交流方式和英语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文化交流活动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不是只拘泥于英语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接地气”地进行交流学习。
以节日为中心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之间的融洽关系。中美文化的本质不同,中国人崇尚“以和为贵”,在交往中和颜悦色、谦虚有礼。而美国人崇尚平等自由,在交流中热情随性。当然,异国文化交流中难免有摩擦和分歧,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他国的文化,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如此才能有效避免跨国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尴尬。通过圣诞节,我们可以了解美国人民惯用的称呼方式、寒暄习惯、基本礼仪以及美国基督教徒的信仰,这都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作为文化的桥梁,圣诞节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美国人浪漫、自由的精神。而中国人的友好、谦虚、知礼则能够向世界诠释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中美节日的互相交融能够让两国人民更加亲密,使文化得到发扬。而节日文化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的发展,也将是世界人民庆祝节日的大趋势。
中美在节日上总体有着较大的差异,传统节日积淀了各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享受自己国家节日文化的同时,不妨感受一下他国的节日文化,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进步。
(作者分别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登山公路)朋友们,现在我们就要进入登山公路了。刚才一位先生说,五雷山是道教圣地,那么,能不能讲讲有关道教的知识?
大家都知道,佛教、基督教都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唯独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道教渊源于古代流行的巫术和求仙方式。东汉时,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奉先秦道家老聃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稍后张角另创太平道。东晋末年,五斗米道因其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唐宋时期,因唐高宗、宋徽宗等皇帝扶助提倡,道教大盛。以后又创立多种流派。至元代并入以符为主的正一道之中。金代王重阳创立以道为主,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全真道。此后,道教正式分正一、全真二宗。明清时期,道教由盛转衰。道教崇拜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徒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房中、辟谷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道教经书主要有《道藏》5485卷,代表性的还有《道德经》、《正一经》、《清静经》、《玉皇经》、《灵飞经》等。
道教信徒称道士、亦称道人、羽人、羽客、黄冠、方士。道士有六种,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祭酒道士,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庙宇称作宫观,即道宫、道观。
好了,有关道教的一些情况介绍完了。现在,五雷山公路天险已经踩在我们足下,汽车即将进入五雷山道教名胜区。
(顾公寨)这里是顾公寨的遗址,因唐代顾公在此扎寨拒寇而得名。寨高海拔880.4米,寨顶原有石垒营房,是顾公将士的主要驻地。寨的南、西、北三面,石壁陡峻,危岩星罗,仅东面一径与慈济塌相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顾公曾凭此险多次打退顽寇,但后为诡计所败。寨下那座水库叫黄莲水库,一望碧波如染,青嶂翠恋常映其中,令人产生“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之感。
衡山导游词 ·张家界导游词 ·南岳大庙导游词 ·天心阁导游词
(二天门)大家抬头看,那就是二天门,所处山脊海拔约780余米,相传为澧州华阳王修建,后被毁。现在的二天门牌楼为1994年重修。
(龙头胜境)大家看这块巨岩,状如龙头昂起,“欹绝壁兮将飞”,古称龙头岩,因下临百丈悬崖,风起云涌,龙头凌空欲飞,故有“龙头胜境”之说。
(舍身岩)相传龙头岩是真武祖师练功之地,后真武从这里舍身投崖脱俗成,故又名“舍身崖”。真武“白日飞身”的故事,历来流传甚广。岩身形成如舌,从崖缘向西横穿伸出,下临万丈深渊,有“楚南第一险”之称。因真武舍身的传说,影响了不少愚昧无知者投崖“舍身成仙”。后来了为防止这类事故继续发生,就在龙头上修亭以诫后人,大家看,这座小石亭就叫“飞升亭”,请细看这副对联:“轻生哪得成仙,修善自能致富”,门额是“守身知命”。朋友们中如有不平之事或事业不顺者,千万不要轻生啊!
共2页,当前第1页12
难忘的班期考
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经历了许许多多次的考试,从来没有遇到什么拦路虎。这星期四的半期考的语文,却真正让我感到了匪夷所思的难。
一大早,同学们就来到学校了。我班的早读,一开始秩序总是不好,然而今天,却截然不同。同学们不用值日生的三令五申,拿出书本,一改往日的小和尚念经,也不在乎大声小声,每个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了读书中。看来,为了迎战半期考,同学们都是认真地做热身赛——苦读复习啊!
时间在同学们的琅琅书声中悄无声息地流逝。就要考试了,我心里不免有些压力,我学着基督教,在胸前画着“十”字,祈祷上帝保佑我。
监考老师来了,一脸的严肃,立刻给了我个下马威。虽然极力地使自己放松,我的心里还是“噗通噗通”直跳。老师在考试前就说过,这次的考试相当难。可不是吗?第一题,就遇到了拦路虎:四个看拼音写词,就有两个“陌生的面孔”。第一个“yushijujin”,我冥冥之中想到了“玉石俱焚”,可这与题目的拼音不同啊!我满脑子想着“玉石俱焚”,试着把“玉”改成了“雨”,把“焚”改成了“尽”,咋一看,朦朦胧胧地觉得这意思相近,也就手随脑想,写了下去,自以为挺满意的。第二个词,使我倍感困难:“shichangjingji”,是市场经济吗?可看看“chang”的音,是第二声啊,如果是“场”,不是有些文不对题?我满坏希望地看看门外,希望有老师来纠正错误,却是失望地回过头来。怎么办?看来只有就此搁笔“罢工”了。接下来的几题,倒还顺利。正要翻一面,可最后一题又使我停下了笔:“给对联各加两个字,组成相应的两个词:‘(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我冥思苦想,觉得是乎在哪看过,却不记得了。我不得不先放下这“座城堡”,继续做题。我过五关,斩六将,好容易才写到了第三面,突然,半路又杀出个高大威猛的程咬金——在小学学习的课文中,最向往的一处景物。写什么呢?草原?皂荚树?索溪峪?不行,这样下一小题就不好写了,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海上日出,也没多想,就写了下去,因为这样下一小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战,语基差不多昨完了。我这才停下笔。看看同学们,个个眉头紧锁,想必也是遇到了困难,我不再多看,读起作文题目。写童话的呀,我列出了几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声音:嘟嘟的汽车声,咳咳的咳嗽声,轰轰的地震声……经过反复筛选,决定了写作的内容。我闭上眼睛,构思着,脑中突发奇想,笔下如油地写下了“父子和”的文章。就在还差一个自然段多的时候,我拿起表,看看时间,离10:30只差三分钟了,我奋笔疾书,写完时,是29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谁知,老师竟让说离考试结束还油20分钟,我诧异地看着自己的文章后半段,为了赶写,字是多么的潦草。可又能这样呢?木已成舟,我也只好不再多想,把作文放在一旁,检查起了试卷。
就在老师说收卷时,我才把一些较难的题目随便填上答案,说不定会瞎猫碰到死老鼠呢!我放下试卷,胆战心惊地走出教室。
一出教室门,大家就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考试题目:“第一题怎么做?”“简短的话是什么?”“丁丁说的话是古诗吗?”……教室外时而传出欢呼声,时而传出叹气声……总之,大家几乎是叫苦不迭,连连埋怨试卷“难”!
这次语文考试,让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缺漏还很多。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要勤学苦读补缺漏,争取下次好成绩!
一 中外文化差异
第一,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主要信奉基督教,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避讳的词语,在翻译时应注意。
第二,颜色的文化差异。每个国家对颜色的理解也不同,如西方人心目中白色是天使、纯洁、幸福的象征,西方人在举行婚礼时,新婚要穿白色的婚纱。中国有“红白喜事”之说,红色一般是指嫁娶等喜事,它象征着吉祥、如意,过新年时贴上红对联;白事一般是指老人驾鹤西去,意味着哀伤、苍白。国家之间对于颜色的理解差异很大,在翻译时尽量避免颜色禁忌。
第三,数字的禁忌。数字对于每个国家的寓意也不同,如在中国“4”和“7”是禁忌的数字,因为“4”和“死”的发音是相同;在英国“13”是让人避讳的,因为在圣经“最后的晚餐”中,耶稣的第十三个门徒背叛了他,所以“13”意味着背叛和欺骗、不幸。所以在与人交谈和翻译中避免这些数字的出现,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
第四,语言符号编码。(1)编码顺序不同。在英语中last name 就是姓,first name就是名,编码顺序是名姓,而在中国则是姓在前名在后。(2)词汇量不同。汉语中有关烹饪的词汇有50多个,而在英语中只有10余个,一句“you should talk to my uncle”就会让汉语读者产生歧义,不知道是指的叔叔、伯伯、舅舅还是姨夫等。
第五,思维方式。在中国和英国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在写家庭住址时,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写国家、省份、城市、镇、门牌号。而在美国正好相反,先写门牌号最后标明国家。对于时间的表达方式上,中国人是年、月、日,思想上属于从整体到部分的表述方式,而在美国就截然不同,是从日、月、年的表述,属于从部分到整体的分析思维模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语言表达的不同,在翻译时要注意。
二 翻译技巧
第一,直译法。直译法要兼顾句子的结构和语境,在保持原文的思想和内容的基础上,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直译法是一种简单的翻译方法,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透彻了解原文整体思想、内容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把原文的思想和含义表述出来,在这些翻译方法中,意译法可以很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是一种很好的翻译手法,但对翻译人的要求比较高。
第三,增译法。增译法是指在翻译时对于句子中出现的人物、历史故事和人文特色等,对于被翻译人不太了解的地方在文章的最后要加以说明解释,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对于外国人来说不知道谁是孔子,在翻译时要解释清楚,否则达不到翻译的目的。
第四,减译法。在翻译的时候为了简化文章的意思,用一个和这个词很接近的词语来解释,翻译起来更加简单,也更容易理解。
第五,拆分法。翻译长句时使用到的方法,就是将一个长句拆分成几个小短句来解释。拆分是要对文章或句子中出现的相关重点词语联系起来,更好地掌握原文的意思及中心思想。
第六,转换法。翻译时经常用到词性的转换,如在翻译时动词、名词、介词等词性的转换,如名词转换成动词water 名词是水,动词是浇水;I am anxious about her health. 我为她的健康担忧,原文中anxious 这一形容词,被译为动词“担忧”因为在英语中表示“为……感到担忧”常用短语“be anxious about”。再如:“They are doubtful whether he can afford it.”可以翻译为“他们怀疑他是否能担负得起”。此例句中原文中的形容词“doubtful”被翻译成动词“怀疑”。但是在翻译中,有时出于修饰和句法结构的需要,往往把汉语中副词用英语其他词性的词来表达,这也是翻译中的一个常用技巧,这属于形容词和副词的转换。
为推进徐汇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各国教育的成功经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路,我们组成了以区人大副主任顾奎华为团长,区教育局局长王懋功为副团长的徐汇教育代表团,一行七人,于二00三年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一日对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教育状况作了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并报告于下。
一、考察目的
此次考察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办事处(简称地办---下同),报告本区作为该中心的教育革新实验区的进展情况以及作为该中心APEID项目第九届年会承办单位的会议筹备情况。听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与专家的指导意见,以利于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
二是对地办所在地泰国曼谷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教育作粗略的考察,重点关注我们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利于作出比较分析于借鉴。
二、会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的情况报告。
九月二十二日下午两点(曼谷时间)代表团如约准时到达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帜的地办大楼。周南照主任首先在他办公室接待了我们,并且带我们参观了办事处的各办公室,同在地办工作的各国专家一一见面。
随后,在五楼会议室正式开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长歇夫尔先生首先致欢迎辞。他对中国上海、徐汇区的卓有成效的教育革新作了充分肯定,对徐汇区承办年会所做的大量筹备工作表示感谢,对徐汇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顾奎华团长致辞: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与专家对我区教育革新的支持与关心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对我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革新实验区以来的十四个月的经历作了简要回顾,并且表明了我们此次谋求在联合国的旗帜下展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国际活动的良好愿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革新和发展中心代主任、国际教育高级计划官员周南照博士向代表团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方面的五大职能:即思想的实验室、标准的制订者、能力的建设者、信息的提供者、国际合作的促进者。他们作为亚太地区的办事处,就要对亚太地区的教育发挥这五方面的职能。
周博士接着向我们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亚太地区的组织结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的总部。下设各分地区的办事处,如在北京设有东亚地区办事处;同时设有各国的国家级办事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越南办事处(设在河内)。分地区办事处与各国办事处都与亚太地区办事处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上述五大职能的发挥。通过这样的组织结构现已将亚太地区44个国家组织起来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工作运行上是通过具体项目来推进的。最早推进的项目只有一项,即亚太地区全面教育计划(APID),它实际上是一个实现全民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的合作计划。后来又从这个项目中分出另一个项目——教育革新为社会发展服务(APEID)。这是目前地办的一个主体项目,许多工作都在围绕这个项目展开。我区参加的就是这个项目,徐汇教育局是APEID的联系中心之一,目前中国只有16所联系中心,上海还有华东师范大学。
现在,地办同时在推进其他多项项目。其项目负责人向我们作了介绍。
罗西亚女士(菲律宾藉),她正在负责三个项目:1、青少年科技教育,2、课程与教师的培训,3、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即我区某些学校正在参与的联合国EPD项目。
西哈拉先生(日本藉),他正在负责二个项目:1、大湄公河地区的远程高等教育,2 、ICT项目(计算机教育)
这些项目前他们正处于启动阶段,代表团已同这两位专家建立了良好的联系,表达了徐汇区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意愿。两位专家非常愿意加强与我区有关机构与单位的合作,表示11月到上海开会时继续探讨合作的渠道和方法。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研究,已经成为徐汇区加入教科文组织以后,必须重点突破的领域。
代表团副团长王懋功先生,向联合国官员与专家报告了我区“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教育革新”情况,并就承办会议的场馆、网站、物质准备、参与研讨会、提供秘书服务、同声翻译服务、会讲英语的人员服务、印制大会资料、安排参观,与地办合作制订议程等十个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作了汇报。地办主任对会议筹备情况表示满意。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制作反映徐汇区作为一个地区全面推进教育革新的画册,组织中外学生谈教育革新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对我区作为一个地区,开展的全面系统的教育革新,表现出特别的关注,给予了特别的鼓励。会谈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官员与专家同代表团全体成员在联合国的旗帜下合影留念。在地办的办公大楼大厅与走廊里,挂满了贫穷孩子接受教育的照片,地办官员与专家贯彻联合国宗旨,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服务,为贫民教育奔波的主导思想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代表团的每一个人。
九月二十五日,代表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再次会谈,周南照先生和西哈拉先生参加了会谈,对徐汇区举办第九届年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讨论。会谈期间,周南照先生还介绍了泰国教科文全委会的工作。在泰国期间,代表团与泰国教科文全委会的官员接上了联系,相约在上海继续商谈加强合作的项目。
三、泰国、新加坡的教育考察情况报告
(一)、考察经过
1、泰国教育考察
我们在泰国,重点考察了两所中小学和一所职业学校。它们各有特色。
1)泰国皇家男子学校
这是一所名符其实的贵族学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泰国五世国王从英国留学回国,一改修建庙宇的世袭惯例,将修建庙宇的钱用来创办了这样一所男子学校,其校舍保留了泰国庙宇与皇宫的风格。这所皇家男子学校至今仍保留着英国依顿公学的办学模式。
学校办学经费除每年由皇宫拨部分款项外,主要依靠昂贵的学费来维持,据说每位学生每年的学费约在30万泰株(相当于6—7万人民币)。学校从小学三年级起招生,每年经过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品德方面),最后由国王正式确定新生名单,每年不超过八十人。其学制由小学三年级直至高中三年级,然后考入大学。从历年考入大学的情况看,该校并不保证学生考上名牌大学。这一点,在小学三年级招生时学校就向家长讲清楚。令我们难以相信的是,家长仍然愿出高价将孩子送入该校,至使每年的招生都有激烈竞争。可见家长并不以能否考入名牌大学为价值取向,然而令他们引以自豪的是皇家男子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大学后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进入社会后更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这种培养是基于他们独特的课程结构。一般他们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技能体能课,并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橄榄球,游泳,击剑等成为他们的必修课,学生全部住校,生活自理。
我们到该校是下午。校长陪同我们参观了阅览室、劳作室、电脑房以及他们的学生作品陈列室。所遇到的学生都充满活力与朝气、身体硕实,他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随处可见,而且待人有礼貌、有风度。它让我们看到了泰国未来社会精英的雏型。
2)泰国教会女子学校
这是一所由泰国基督教教会举办的女子学校,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在在校学生3000多人。规模相当大。学制上由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实行一贯制。从校长到教师学生都要受到基督教教义教规的约束。校长在正式接待我们之前先带领我们向上帝祈祷,告知上帝今天有珍贵的中国客人来校。我们在该校用午餐,吃饭前也先要集体向上帝祈祷。可见基督教对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
学校的面积相当大,建筑与设施既古老又有新意。我们在该校图书馆的计算机上同徐汇教育网站联接,浏览了徐汇教育的新闻,处理了一些教育局管理平台上的公务,可见信息已全球化。该校把培养爱国、爱国王,符合基督教要求的女子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百分之七十为国家课程,即由泰国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使用统一的教材。百分之三十为校本课程,他们的校本课程包括英语,综合科学等,选用的教材由校董事会决定。
该校校长介绍以后,陪同我们参观校园,其间又观看了初三学生表演的泰国集体舞。他们的图书馆以及电脑网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教室内尚缺少多媒体设备,所见到的学生似乎小心顺从有余,大方、活力、创造不够。
3)都斯·他尼酒店管理学院
这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它是由都斯·他尼国际酒店集团于1993年创立的酒店管理的专业学院。学院把培养符合国际大酒店服务业要求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目标。虽然受到金融风暴冲击,学院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学院的经费来源一是由都斯·他尼国际酒店集团投资。二是由学生学费收入。其教育成果——培养的人才首先由都斯·他尼集团聘用,然后再由其他企业使用。他们走的是一条政府依法管理,企业自主办学,有偿使用教育成果,市场化运作的办学道路。这同我们的职业学校目前大都由政府办学,企业无偿占用教育成果的做法是不同的。
该校现在在校学生1400多名,教师50人,每年学费每人10万泰株(人民币约2万多元)。学制4年。学院实行学分制。其中语言、人文科学、社会学科、数学等一般教育课程36学分,专业课程102学分,选修课程分,实习不计学分,但必须达到1000小时。学院从去年起招收外国学生,其中包括中国学生。我们在该校见到了来自北京和山东的两位中国学生,他们生活学习都不错。他们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也可以吸引外国学生来华学习。
政府对该校的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院必须遵守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依法管理);二是其开设的课程包括学位等要报政府批准。
2.新加坡教育考察
我们在新加坡考察了一所中学与一所幼儿语言中心。
1)南洋女子中学(南洋女中)
南洋女子中学创立于1917年,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文女子学校之一,也是现在全新加坡140多所中学中屈指可数的名牌学校之一。
学校校舍于2000年由李光耀资政亲自宣布落成。现有学生1781名。每三名学生配有一台电脑,教师电脑已达人手一台。可见是一所相当现代化的学校。
学校把“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备受社会尊重的人”作为教育原则。学校努力将华族传统结合现代高科技的先进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生活技能,并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协助她们将来成为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学校提出了“勤、慎、端、朴”的培养要求。提出了“德智体群美”的五育全面发展的思想。群育,我们理解就是通过活动等方式培养合群的品质。
1993年,该校转型为自主中学,成为全新加坡八所自主中学之一。自主学校可以直接聘请教师,可以自主拟定课程。自主学校的经费投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拨款。目前教育部对南洋女中的拨款占全校经费的88%。可以说大部分经费都由政府拨款。二是学校董事部筹款。学校董事部一般由担任社会相当职位或已成为社会名流的校友担任,董事部不但筹款,还帮助学校联络外界,解决诸如实习活动等事项。三是由学生学费收入。目前向学生每年每人收学费100新币(相当于人民币500元)明年有计划提高到每位130元新币,但尚须向教育部写报告并获批准。
新加坡的学制比较特殊。政府实行六年义务教育。然后通过小学升初中考试,学生进入各类初级中学学习。南洋女中就成为全新加坡小学生争相竞争的学校。南洋女中学制四年,其中初中为三年,一年为高中一年级。这同新加坡大多数中学学制相同。学生在中学四年修满后可以考入各种初等学院继续读完高二、高三课程,然后报考大学。考不上高一级学校的则可以找到各类职业培训,然后劳动就业。可以想见,处于这种学制下的南洋女中,其办学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南洋女中同中国,同上海市三女中,南模中学等已有友好交往,并且用奖学金等方式吸引中国学生来校学习。来自北京与沈阳的两位中国学生陪同我们参观了校园。她们以自己的勤奋努力与优秀品德受到了学校与同学们的尊重。
2)朱丽亚嘉宝语言艺术中心
朱丽亚嘉宝语言艺术中心是新加坡一所以幼儿语言教育为主,兼及中小学生和成人语言教育的私立教育机构。该中心位于新加坡商业最繁华的乌节路。他们对幼儿实施英语与华语的“双语教学”;其教学方式是通过游戏活动,尤其是通过戏剧情景使学生在活动情景中进入角色,激发言语。他们设计了各种有趣的教学内容,对各年龄段的孩子进行着有趣的教育。
该中心与新加坡某公司联合办学,主要靠学费收入来维持。校舍主要靠租借。教师由中心自由招聘,其中中文课程聘请了北京中央戏剧学院两名教授来策划与主持。
我们看到了他们0—3岁婴儿的亲子班教学情况。家长与婴儿共同参加活动。每周三次,每次1.5小时,用音乐,戏剧等形式进行教学,内容浅显有趣,适合于婴儿特点。家长与婴儿都活动得很开心。
3—6岁幼儿,则独立来园上课,开始学习“双语”。仍然用戏剧方式发展言语。一般一个教师带六个孩子,进行语言开发。他们也对中小学生施以“双语教学”,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假日来进行。
朱丽亚嘉宝语言艺术中心通过戏剧艺术加强语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加强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的举措使我们感受颇深。目前该中心是新加坡最大的两个语言培训中心之一,并以在亚洲其它国家推广其独特的继续方法。访问期间,朱丽亚嘉宝语言艺术中心表达了与徐汇区加强合作的强烈意愿,代表团表示了继续加强联系的合作想法。
除了上述五所学校的集体考察之外,我们代表团成员还对泰国、新加坡的Genetic computer school 、Arolmore school of commerce等四所学校及一所国际幼儿园进行了访问,对先进信息技术国际认证课程的引进,IT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及中泰、中新合作办学等多项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二)考察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学校的实地考察,同时我们在途经马来西亚的过程中也对其教育状况进行了了解。代表团在紧张的考察之余,汇总了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热烈讨论,对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了初步理解,形成了考察结果,现一并提出我们的看法,用作讨论。
1、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然而我国教育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如果我们现在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其后果将是严重的。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三个东南亚国家其对外开放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其经济也早已融入了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加坡,全国简直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个缩影。东西方各类人种、各民族聚居于此。这三个国家给我们的强烈印象是他们的文化的多元性。各种族、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都受到尊重。就宗教而言,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在这里共生共长。而这种共生共长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正如同志引用我国古语说得好:“君子和而不同,和以共存共长,不同以相辅相存。”因此,真正的国际化必然要求文化的多元化。
在这种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各民族的文化不但可以,而且必须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东南亚这三国的华人对华夏文化的传承令我们肃然起敬。这里不但有唐人街、牛车水,更有观音庙、妈祖庙、关帝庙、孔庙。新加坡八十年代以来更大力开展了华语教育运动,推广了简化汉字、对华夏历史更是倍加珍惜。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特别是孔子的儒家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
回过头来看我国的情况,作为十三亿人口的华夏文化的传承,其重任理所当然地应当由教育来担当。我们的学校要理直气壮地加强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要理直气壮地培养能融入世界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更是不能放松。一个不能自立于世界主流文化的民族难以成为真正强大的民族。
2、双语教学问题
同民族文化的传承相联系,双语教学问题在我国教育界有许多争议,它成为我们这次考察的一个重点。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引入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概念。第一语言是指当地社会交际通用的语言,也是学校数学、物理等文化课讲课的教学语言。第二语言是指虽然当地社会交际中不通用,但在国际交流中通用的语言或是其它民族国家的语言。
东南亚三国与中国的“双语”比较表
泰 国泰 语英 语
马来西亚马 来 语英 语
新 加 坡英 语汉语(普通话)
中 国汉语(普通话)英 语
从上表立即可以看出,泰国、马来西亚、中国的第一语言是本国国语,学校都用国语教学与交际,而新加坡的第一语言是英语,孩子从小就用英语交际与思维,学校用英语教课。
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学校除了用第一语言教课外还为学生开设第二语言课。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开设英语课,而新加坡则开设汉语(普通话)课或马来语、印度语课程。这就是东南亚三国的“双语教学”。目前,我国教育界推进的“双语教学”的含义更宽泛,除了英语教学以外,中小学正在尝试用第二语言英语教学数学、物理等文化课程。这可能与中国的英语基础环境较差,而社会对英语交流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国情有关。而东南亚三国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的使用比较广泛,独立以后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没有间断,英语使用环境一直较好,所以,加强民族语言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即使像泰国皇家男子学校这样的贵族学校,他们配有英国籍的英语教师,教授纯正的英国英语,但是除英语课程外,其他课程仍用泰语来上。因此从东南亚三国的考察来看,中小学校开设“双语教学”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根据发展的需要,在某一时期突出某一重点,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就我国目前来看,汉语(普通话)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应当得到尊重与加强。在此基础上加强英语课的教学,加强口语与听力训练,增加英语使用的机会,这是应当的,也是十分迫切的。但是,这是一项语言教学的改革,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当前,应在条件较好的学校或学科中积极试验、大胆探索,以期取得成功的经验再予以推广。对一般学校则应继续提倡加强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宜茫然“翻新”,不切实际地开设“双语课程”。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文化基础为代价来提高英语水平。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何种语言思维不是轻易能改变的。尤其是在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思维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在新加坡朱丽亚嘉宝语言艺术中心,同在那里执教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深谈中都深感这种改变的困难。我们要防止“双语教学”这个概念的模糊带来思想的混乱,更应当从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更高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双语教学”得到健康发展。
3、学校自主办学问题
作为政府的教育代表团,我们对学校自主办学问题备加关注。考察期间,东南亚三国学校自主办学的共同特点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是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监督。办学主体在法律框架内活动。
其次,学校的经费来源多元化。教育毕竟是投入很大的一项社会事业,完全靠政府投入和学生缴费是不够的。因此,各国的自主办学学校大都有比较稳固的财力投入保证,或皇家、或政府、或教会、或企业财团。我区已有的民办和公立转制学校,它们为本区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其资金支持的来源渠道较单一,缺乏稳固的后盾,使学校校长不能够放心地自主办学。今后,对新设立的或将设立的非政府办的学校,在审批时要注意其有否稳定的财力投入保证。
4、关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
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是一个敏感而深沉的问题,本次考察,我们对此有所涉及。
从被考察国家的学制来看,他们都以考试决定能否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入大学。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不能说不大。不仅如此,新加坡更从1992年8月开始,在报上公开公布中三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已连续12年。目前一些重要报纸开始对此作出评论与反思。有舆论认为,公开排名次使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受益,而使顶尖名校的高素质优秀生成为牺牲品,他们不得不为争得门门A,而反复机械操练,天天测验。排名次也不利于对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激励。我们在同南洋女中校长交流时共同探讨了这个问题,她认为:这种排名次把学校捆绑住了,使教育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难以施展真正有效的教育。据她介绍,新加坡的一流学校领导对这种做法基本取否定态度。而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正在调整政策,采取按高增加值核发学校奖金的措施。所谓高增加值就是入学成绩与毕业成绩相比,不搞一刀切,完善简单排名次不尽合理的做法。因此,为争高增加值,学校也开始尽力争取“差生”,面向全体学生,取得较好效果。这被媒体称为完善排名次带来的最正面的效应。鉴于这种理解,新加坡一些著名学校已开始不受排名影响,如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等,已开始谋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本文介绍的泰国皇家男子学校更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典范。
对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三国都较注重于考试,并有公开排名等措施,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习成绩名次的理解比较理智,把学生的做人放在首位,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三国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评价是双刃剑,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不能过分依赖名次,应当把握好评价的“度”,以尽量发挥评价的正面效应,防止负面影响。
(三)尚待进一步考察的问题
对东南亚三国的本次考察只限于学校层面的考察,对一个地区的教育宏观考察尚待进一步展开。东南亚地区以及亚太地区,与中华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比较相同,加强教育的交流和合作前景十分宽广。为此,我们已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取得共识,由教科文组织牵线搭桥,在联合国的旗帜下,加强徐汇区APEID联系中心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联系中心的联系,开展双边和多边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拓宽徐汇教育国际化的渠道,提升徐汇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在泰国期间,代表团与泰国办事处主任等有所联系,为今后的地区政府教育行政机构间的互访作了准备。11月会议期间,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国教育机构的联系,建立正常的合作交流机制,推进徐汇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附: 中国上海徐汇教育代表团名单 (2003年)
团 长: 顾奎华(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副团长: 王懋功(徐汇区教育局局长、APEID联系中心主任、第九届APEID年会筹委会秘书处主任)
成 员: 任博生(徐汇区位育高级中学校长、APEID联系学校主任)
江 敏(华东电脑进修学院院长、APEID联系学校主任)
张才龙(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
朱建华(徐汇区世界外国语中学副校长、第九届APEID年会筹委会秘书处副主任)
自2010年起,我们郑州市开始参与中英“校际连线”项目。“校际连线”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校际间合作项目,致力于将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融入到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儿童和青年人的世界公民意识,帮助他们获得生活和未来工作上的相关技能,尤其是帮助青年学生提升应对全球化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沟通能力。在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间构建相互理解和信任。为促进中英两国教育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英国驻华使馆在两国间实施了中英“校际连线”项目,该项目已经在我国40多个城市,超过600所学校建立了校际伙伴关系。来自英国(2所中学、7所小学)与郑州市的九所学校建立为期3年的友好合作。2010年5月 ,英国 Bedford教委所属的9所学校校长访问了郑州,中英双方签署了合作计划书。2011年2月,由郑州市教育局卢欣华副局长率团带领中方学校赴英考察,内容聚焦在了解英国教育制度、亲身体验校园文化,参与大量听课和研讨活动,商榷下阶段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课程共建项目。
校际连线活动的主旨就是培养世界公民,因此我们访问的这几所学校也处处体现出其中的元素。此行最深刻的印象归结为三个词:和谐、多元、人文。
印象之一: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漫步贝德福德,犹如置身于一个大公园之中,正是初春时节,大西洋海风送来的气流温暖、湿润、清新,目之所及,到处是绿茵茵的草坪,鸽群悠闲地散步,参天的大树之上遍布青苔,小松鼠快乐地嬉戏玩耍。一条清澈的小河穿城而过,河面倒映着绿树白云蓝天,数十只优雅的白天鹅时而振翅疾飞,荡起层层的涟漪,时而凑近人们的照相机,似乎也想留下美丽的身影。河岸上,典雅的两层或三层欧式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这里时常会下一阵蒙蒙细雨,真可谓“水光潋滟晴方好,‘雾’色空濛雨亦奇”,好一座宜居之城。
如此优美的环境得益于当地人强烈的环保意识,城市内外几乎看不到垃圾杂物。我们在市郊看到大片的土地都种植着绿草,经询问得知这里的农田每耕种两年都必须要进行休整,待恢复肥力后再利用。街上的垃圾箱多达四五种颜色,以利于垃圾的分类处理。学校里老师教学生把废旧电池进行统一回收。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类似小农场的园地,供学生学习种植植物、喂养小鸟,其中的小房子都是利用废旧的饮料瓶搭建的。
人与人的和谐访问之中,英国人都非常友好,迎面走过的陌生人常常微笑着打招呼。
校园文化的和谐每个学校都有着鲜明的标志,校徽图案附着在学生的校服、书签、水杯、学习用品上,每个学校的装修也都有自己的主色调,环境布置活泼灵动而协调统一。教室布置与居家环境没有太大的差异,各种图书开放式陈列供学生随时翻阅。据英国的同行介绍,他们的学校有广泛的书籍供孩子们选择,旨在培养读书兴趣和激发读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点燃想象的火花,培养理解能力,加强阅读能力。
印象之二:多元
包容多元文化 在英国学校里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孩子亲密无间,友好相处。他们分别来自亚洲、非洲、东欧,甚至大洋洲,在王后公园小学,每个班级以不同的国家来命名,例如波兰班、西班牙班、法国班,使人感觉就像走进了小联合国。修道院小学就类似我们的外来务工子弟小学,有一些孩子显然初到英国,听不懂英语,但是也能看到他们可爱的笑脸。英国学校对于各种宗教也持包容并蓄的态度,贝德福德郡有明确的宗教教学大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和道德价值观并能够包容、认识和理解其他种族和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有价值的社会个体。在英国基督教是最主要的传统宗教,而有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宗教国家,有的甚至非宗教的背景,因此Hazedene学校在《亲子手册》中告知家长:“ 我们教孩子宗教,利用某种积极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学习宗教。为此设置课堂活动包括角色扮演、美术、音乐、手工艺品(人工品)和视频。我们欢迎信仰组织者来校和孩子交谈,也安排去些地方拜访崇拜者。鼓励孩子发展不同的信仰并尊重他人。”但同时也规定“家长有权利要求自己的孩子从宗教教育课中或是集体崇拜中退出。”
学习多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典型符号,在goldingtongreen lower school 随处可见多种语言并存的卡片贴在门上、墙上。
体验多元文化也许是为了迎接我们的来访,这几所学校都进行“中国周”活动,开辟了专栏陈列中国的纸扇、旗袍、对联、十二属相图案、灯笼等,特意制作了龙的造型,据希尔小学的校长介绍他们还专门学习包饺子、练习使用筷子, 修道院小学稚拙的舞龙表演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印象之三:自主
倡导自主学习英国的学校注重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潜能和有所提高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们对于终身学习的积极态度;鼓励发展钻研精神、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者创造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我们走进一个教室时,教师正带领孩子们学习对称图形,孩子们拿着一块小手写板,画出一条中线,在其左侧画出图形或线条后,手持一面小镜子沿中线右侧放置反复观察,时不时还会有孩子好奇地相互观察交流,然后放下镜子在中线右侧画出相应的对称图形。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比较兴奋,注意力却很集中。在一节语言课上,一位教师教孩子们用画图的方式来理解英语单词,有个孩子画了一组弹簧来表现“jump”(跳跃)的意思,这样的学习过程也许更令孩子感到新鲜有趣,印象也更加深刻。体验发掘恐龙的课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个学前班的教室里摆放着一个方形塑料容器,盛满沙土、木屑的混合物,里面混杂着一些质地、颜色均和骨头相仿的小物件,几个孩子兴致勃勃地寻觅着这些小物件,在一张绘有恐龙轮廓的纸上用胶水拼接起来,似乎一群考古学家正在完成发掘恐龙的工作,也许明天的考古学家将从这里诞生。
克莱门特•埃杰顿是牛津大学辅导学院的教师,汉学家、语言学家,具有很好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够熟练运用拉丁语、德语和法语。在埃杰顿那里,《金瓶梅》是供其进行心理与文化研究的原料宝库,他翻译概述,旨在做一种学术的研究。而芮效卫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的名誉教授,著名汉学家。芮氏最早接触《金瓶梅》是1949年在南京大学图书馆看到了埃杰顿翻译的英译本《金莲》。芮效卫认为,《金瓶梅》是一部宏大、庞杂、精巧,结构上异乎寻常地现代的小说。其叙事艺术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里程碑。基于这样的认识,芮效卫宣称自己翻译《金瓶梅》的目的,就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其‘复杂性’(complexity),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中具有创新性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些创作手法所体现的意识形态。
在选择原文版本时,埃杰顿和芮效卫分别选择了张评本和词话本。
埃杰顿虽未在书中说明他的版本选择原则,但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埃氏选择张评本为翻译蓝本至少有以下三种可能性。一、埃氏翻译《金瓶梅》时,手头只有张评本而别无选择;二、埃氏翻译《金瓶梅》曾得到老舍先生的帮助,因此,他在版本选择上极可能受到老舍先生对《金瓶梅》版本看法的影响。基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念和老舍先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认识,我们可以推测,老舍先生或更倾向于推荐较为“洁净”、且“更符合小说美学要求”的张评本;三、当时英国的人文社会状况及政治意识形态对埃氏的选择起到了规约作用。埃氏最初的译本(即1939年版译本)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凡碰到性描写时,便用拉丁文翻译,故意让不会拉丁文的英语读者看不明白。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更加鄙俚的词话本和略显洁净的张评本之间,埃氏会选择哪一个也就不言而喻了。
芮效卫认为,张评本与绣像本没有什么差异,而绣像本是词话本的劣质修订本,在作者去世几十年之后,出自一个改写者之手。芮效卫指出,改写者“不仅完全重写了第一回中较好的部分,来适应他自己对于小说应该如何开篇的想法,而且对全书所有的章节都进行了重大改变,对每一页都进行了增删。很显然,这位改写者并不了解原作者写作技巧的某些重要特点,特别是在引用的材料方面,因为原版中所包含的许多诗词都或是被删去,或是换成了新的材料,而这些新材料往往和上下文并无多少关联。但是,原作者以巧妙的方式使用诗歌、曲子、戏文对话及其他类型的借用材料,旨在对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反讽型评论,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这部小说与众不同。对引用的材料进行篡改,必然会严重扭曲作者的意图,并使得对其作品的阐释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芮氏选择了词话本作为翻译的蓝本,因为词话本是“最早的、与原作者原始著作最接近的、最能反映作者修辞创新手法的版本”。
如上所说,埃杰顿翻译《金瓶梅》的原始动机是为了研究现代心理学派在社会中的应用,因此,他是将其作为一个“心理与文化材料的宝库”来进行翻译的。也因此,他认为严格地进行有意识的直译,并辅以大量细致的注释和说明,将是极具价值的。但是,随着翻译的进展,《金瓶梅》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更多地吸引了他的视线,也促成了其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转变。他说,作为一部艺术作品,《金瓶梅》的翻译应当“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与我一样的感受”。这是显而易见的等效原则,为此,埃杰顿主要采取了如下翻译方法:一、对书中的大量诗歌进行了删节;二、对书中大量的性描写进行了包装,将他们译成了一般英语读者根本读不懂的拉丁文,使其类似于我们的洁本;三、对人物姓名的翻译,使用了双重标准:“男音女意”;四、章回标题的翻译“得意忘形”,采用了西式小说章节标题的命名方式;五、熟语、习语的翻译则主要以直译为主,但全部译作没有一个注释;六、行文上向读者靠近,运用“归化”的流畅英文。埃杰顿声称,他“并不企图将其译成一部‘学者型’的译作,但即使是将其译成一部通顺的英文作品,同时还能保留原作的精神,也是不易的”。
芮效卫翻译《金瓶梅》的目的与埃杰顿截然不同。他更趋向于向读者展示《金瓶梅》语言艺术的复杂性和思想内容的严肃性,向读者全面“展示《金瓶梅》的异国风味”。因此,他所选择的翻译策略是秉承其老师大卫•霍克斯翻译《红楼梦》的原则――“将(词话本的)一切都译成英文,包括两个序言,版权说明,第一章前的八首韵文。”为此,芮效卫采取了如下翻译方法:一、保留原作中所有的体裁、艺术形式、言语技巧,对于作者有意识地采用的艺术手法采取“异化”的手段进行翻译,哪怕这样翻译会让读者觉得别扭;二、对于典故、引文、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名等进行详尽的注释;三、对人物姓名的翻译,全部采用了音译,几位重要女性在人物表中同时给出了意译名字;四、章回标题的翻译“得意而不忘形”,沿用了中文古典小说章回命名的方式;五、对谚语、习语、对联、典故和描写性排比散文等进行了印刷体例上的创新――缩排。六、利用人物表(共55页长)帮助读者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七、利用附录对原作序言进行评论,并对原文中只部分引用的诗歌或组曲进行全文翻译,并努力鉴别引文的来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八、利用参考文献为读者对作品中的诸多典故和引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线索;九、利用索引帮助读者检索和追踪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方法使得芮译《金瓶梅》具有十分突出的“学者型”或“研究型”特征。
事实上,《金瓶梅》两个版本的翻译不免带着历史的划痕。按照埃杰顿在译序中的记载,他从开始翻译(1925)至完成初稿(1929),最后到付梓出版(1939),前后历经15年。这一时期的世界,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社会则仍然为对战争的回忆和思索所困扰。一战后的英国虽为战胜国,但已经元气大伤,经济、金融、外贸等方面都困难重重,它和自治领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给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雪上加霜。这一切使其实力和势力受到了实质性的削弱,并逐渐开始了由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的历程。D・H・劳伦斯在1923年写道:旧日伦敦的精神在1915年至1916年的冬天崩溃了:“在某些方面,伦敦毁灭了,从世界中心的地位上毁灭了,变成了破碎的激情、欲、希望、惊悸和恐惧的漩涡。”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英国开始围绕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寻新的出路。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吴尔夫、劳伦斯、艾略特、乔伊斯等都是这一时期文学探索最响亮的名字。而埃杰顿,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者,更是急于寻找医治战后英国社会心理疾患的良药,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而《金瓶梅》(张评本)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描写,及其对生命本体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希望,便成为他所需良药的宝库。
芮效卫翻译《金瓶梅》的时代正是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的飞速发展之后,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伴随着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无所依归。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杜威、德里达,西方先哲和现代哲人的鸿篇巨制和博深哲思都无法为充满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乃至信誉危机的后现代西方世界指明出路。于是,一批西方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持续几千年而不衰的中华文明及其伟大哲学思想,芮效卫便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基督徒和汉学家,芮效卫对于中国文学、文化、风俗、习惯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在《金瓶梅》译本序中利用近10页的篇幅论述《金瓶梅》所蕴含的荀子儒家哲学思想,这本身就有力地说明了他对人类本性的忧虑和思索。《金瓶梅》对那个荒、腐败、堕落的社会的刻意暴露和无情批判,也许正是当代西方社会精神病态的写照。而荀子人性本恶的论断在某种意义上与基督教原罪思想有着高度的认同。
在埃译本中,受当时英国社会历史现实的限制及道德规范的约束,译者对书中有关场面的描写全部译成了拉丁语,约占整个译本的50页左右,从而使得译本成为一个英语版“洁本”。()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芮译本产生的时代对此类问题已不再视作洪水猛兽,特别是在经历了性解放、后现代之后的美国社会,读者对小说中场面已能够坦然接受,而且在芮效卫看来,这些描写正是《金瓶梅》的独特艺术手法,是对荀子儒家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一种艺术化加工。因此,芮译本对于此类场面均做了完整、且忠实的直译。
【关键词】谚语;比较;翻译
谚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来源于生活,用精练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智慧的高度概括。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谚语。谚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谚语一般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说来顺口,听来入耳,很容易流传,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没有谚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如果恰当地使用谚语,就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交谈时能活跃气氛,写作时可增加文采。有时为了说明某一事情或比喻某一形象,往往要用很多词语来进行说明,但如果说话人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两句谚语,就能很容易传达清楚意思,并使听话人感觉一语中的,留下深刻的印象。
1.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
英美和中国远隔万里,文化和历史各不相同,语言又分属不同的语系。因此,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就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主要有如下不同:
1.1比喻的不同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汉语和英语往往采用不同的喻体,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比喻是各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例如:英语as drunk as a mouse、as quiet as a mouse、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这三个表达方式的喻体都是mouse;但汉语要表示这些意思,则用不同的喻体,汉语应说成“烂醉如泥”、“静如处女”、“一贫如洗”。在汉语中,老鼠的隐喻意义是胆小,因而汉语有“胆小如鼠”之说,但同样意思,英语却说as timid as a hare或chicken-hearted。
比较下列英汉谚语:
Many kis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醉翁之意不在酒。
Kings and bears often worry their keepers. 伴君如伴虎。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1.2 传统习俗的不同
英国人喜欢养狗,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英语中有许多带狗的谚语。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Hungry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饥不择食)等。
中国人虽然也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鄙视这种动物,所以带狗的谚语多含贬义。例如:打狗不死,反受其害;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等。
1.3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长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了大多数,因此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农业或农作物有关。例如:瑞雪兆丰年、瓜田李下,避人嫌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等。
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常要与海洋打交道,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英语谚语与航海、海洋或海产品有关。例如:All’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到了网中都是鱼。)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当期望实现的时候)、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熟练的水手。)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一个小漏洞可能弄沉一艘大轮船。)It is too late to cast anchor when the ship is on the rock.(船触礁后再抛锚,为时已晚。)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标,犹如航海没有罗盘。)等。
1.4 历史典故的不同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很多谚语源于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这类谚语可称为典故谚语。汉英典故谚语都有各自的民族渊源,汉文化上下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谚语宝库。英语中也有许多典故谚语,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其典故是指凯撒的罗马军队占领不列颠群岛后,为了加强罗马帝国的统治,修建了很多条大路。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这句则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威尼斯商人》。英美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源自一脉,因此英语中除了许多出自英美历史、文化的谚语外,还有很多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的谚语,例如: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荷马为古希腊盲诗人,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5宗教影响的不同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因而反映在语言里就有了以下谚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等。
英美等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渗透到了语言文化领域。英语民族的人民言必称上帝,也有许多源自《圣经》,或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例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 soft answer tumeth away wrath.(婉言可以释怒。)此句源自《圣经》。Christmas comes but once a year.(佳节良辰,机会难得。)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2.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据王书亭研究,英语谚语的结构主要有:简单句结构、复合句结构、省略结构、平行结构和倒装结构。根据王鸿雁的归纳,汉语谚语的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及复句形式。通过比较,英语谚语中的简单句结构相当于汉语谚语中的单句形式,英语谚语中的复合句结构就可类比汉语谚语中的紧缩句形式,英语谚语中的平行结构则等同于汉语谚语中的复句形式。汉语谚语也有省略形式和倒装形式。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并无必要一定要把原文中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一定非要把英谚中的简单句结构译成汉语的单句形式,把英谚的复合句结构译成汉语的紧缩句形式,或把英谚的平行结构译成汉语的复句形式。
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考虑各种因素。首先,应准确理解英语谚语,译者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寓意。其次,应考虑以上提到的对文化差异、差异、生活环境差异以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考虑汉语读者能否理解并接受译出的谚语;最后,译出的汉语要工整对应、琅琅上口,易读易诵,尽量符合汉语谚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可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如果原文与译文的差异太大,无法用汉语恰当表达,则可以抛开原文,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
下面介绍一些英语谚语的汉译方法:
2.1直译法
翻译英语谚语最好的方法是直译,即把原文的音、韵、意,以及修辞手法,蕴涵的含义,都反映出来,既表现原文的内容,又反映原文的形式,把原文对内容和形式传神地表现出来。如:
A heavy snow promise a good harvest. 瑞雪兆丰年。
Out of debt, out of danger. 无债一身轻。
A good tree is a good shelter. 大树底下好乘凉。
随着全世界人们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随着文化的趋同,语言的形式也逐渐接近,人们对异国文化中的某些语言表达形式开始采取更愿意接纳的态度。汉语已经吸收了很多他国语言的元素,在各方面容纳了大量的外来表达法,译者也可对过去一些意译的处理方法进行直译处理。因为直译能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并能丰富目的语的词汇和文化。如: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不译:一寸光阴一寸金。)
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不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2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中国读者会对这些比喻或表达感到陌生,而且会导致译文平谈无味,牵强附会。为了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可以舍弃原文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的方法。如:
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 直译:别碰那块蛋糕,意译:别多管闲事。
Little chips light great fires. 直译:小木片燃起熊熊大火,就不如译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 直译:为了抓住风筝,放出一只云雀,不如译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3同义谚语套用法
套用法指运用同义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属于意译的范畴,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形象、比喻或修辞色彩等都有很大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由于汉语的读者对这些谚语非常熟悉,因此会感到很亲切,并能很好地理解其含义。如: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 直译:要得珍珠,须入深水。套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直译:一墙之隔,友谊长青。套用:亲兄弟,明算账。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直译:鱼要腐烂头先臭。套用:上梁不正下梁歪。
2.4增字翻译法
有些英谚直译不能完全再现谚语的原意, 意译又无法保存其原有的形象和风格, 可以采用增字翻译法,利用汉字的特点,形成工整的复句形式。前一句直译表达谚语的字面意义,后一句进行注解,反映谚语的真实含义。如: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 straw. 落水抓稻草,病急乱投医。
Every flow has its ebb. 潮有涨落时,人有盛衰日。
Christmas comes but once a year. 佳节良辰,机会难得。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3.结语
以上介绍的只是一些基本的英谚汉译方法。根据单国灵的归纳,除了以上这些基本方法外,还有直译加注法、对联法、合译法、分译法等。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异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科技知识等,让外语知识欠缺的读者扩大视野,了解外国的情况。在翻译谚语时,译者既要准确地理解谚语的原文,还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因此,在翻译谚语时,既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忠实反映原文的含义,还要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用直译、意译、同义谚语套用法或其他方法,使译文能准确达意,生动传神。
参考文献:
[1]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王书亭.英语谚语汉译中的结构等值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 2003, (10).
[4]曾健敏.英汉谚语语言特征与中西文化差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5]王鸿雁.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 (8).
[6]王秀芬.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英文谚语的汉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6).
[7]彭举云.英语谚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1, (5).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邵隆图,你很难想象60多岁的老头能如此激情活跃;如果不是亲眼见到邵隆图,你很难想象胃被切除五分之四的人能如此乐观爱笑;如果不是亲眼见到邵隆图,你也很难想象一大堆头衔包围下的竟是这样一个简单开心的老小孩。然而,随着世博吉祥物“海宝”的问世,邵隆图的名字已近乎家喻户晓。其实,此前的他,作为上海知名的广告设计公司九木传盛的创始人,也已经是颇有名气。
采访邵隆图是在他小巧别致的办公室进行的,照例从“海宝”相关的敏感话题开始,但邵隆图富于感染力的笑声让一切敏感都变得通透十足。
关于“海宝”
《华人世界》:我们现在看到的“海宝”,是如何从台湾设计师巫永坚的初稿中脱胎而来的?
邵:征集截止日期是在去年5月底,我们没有参加征集。我们是7月初接到征集办的电话,指定我们作为修改团队之一参与创作,还暗示我们能否从汉字的角度去思考这个吉祥物。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大”字的存在,但长期参与世博会的活动,深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精髓,我们很快确定了“人”字,然后是将近3个月的“闭门设计”,就在公司的楼上,都是签了保密协议的。为了避免设计信息外流,公司的局域网都是被封掉的。
《华人世界》:你是什么时候看到巫永坚设计的“大宝”的?
你怎样比较它与自己的“海宝”?
邵:我是到11月最后确定阶段知道有这个“大宝”的。他的“大宝”的两手是直的、没有动,我们的手是动的。此外你问到的那个翘起的刘海,我想这是巧合吧,我们是要表达一个海浪翻滚的概念。我想,他用了汉字去表达,这就是最大的启发。现在看,如果他当初能够想到“大”其实就是“人”,那就太棒了,那样我们就不用忙了,也就与“海宝”设计无关了。我觉得,“大”是要人家讲出来的,不好自己去讲。自己讲“大”,就是“自大”,这是我心里一直有的人文思考。
《华人世界》:与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相比,你设计的“海宝”样式非常简单,你怎么看这个差别?
邵:我其实画画水平很一般的,所以我常说我是做设计的,不是画画的。设计就不完全是设计师的事,而是商人的事,是商人使设计更具价值,它要受到工艺、技术、成本、材料、时间、空间、环境、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严格制约。比如“海宝”就不能只是平面可以做得出的问题,还要看在工业生产上行不行的问题,因为它是从作品到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全过程,设计不完全是艺术,后者是为自己的,可以主观;但设计却是为别人的,它必须客观和换位思考。
我认为“福娃”和“海宝”只有差异性,没有好坏。我是把海宝的造型做得很简单,因为世博会展馆里面的东西已经够多、够复杂了,那么记忆点是什么呢?我们要把记忆点留下,把多余的信息过滤掉。我一直觉得人最大的能力是遗忘力,而不是记忆力。
关于设计之路
经由邵隆图的设计之手,“海宝”已顺利开启了海外推广之路。1月,彩色背景、通透蓝体、“人”字造型的“海宝”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九木传盛修改团队为该封面做的设计稿发到纽约后,也让美国人赞叹不已。
作为上海目前可以查得的设计收费最贵的老板,邵隆图的“设计”意识几乎无处不在,这个意识带给他越来越宽的市场、接连不断的成功和更加快乐的心态。他选择设计之路实际是选择了精彩的人生,他的经历也准确地显现了上海人危机感与机敏灵活并存的人格特点。
《华人世界》:您创办九木传盛公司之前在机关单位也做得很好,为什么选择在如日中天的时候辞职下海?
邵:1990年的时候,我是上海家化的总经理助理。当时,公司要与美国公司合资,我就准备辞职了。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英语不好,留下来的话,一年左右肯定被淘汰。人总是要展现优势,减弱自己的缺点。而且,那时我已经有了宝贵的12年开发、销售、推广的市场经验,觉得可以做点自己热爱的事情了。
《华人世界》:您从这个最宝贵的12年里得到了什么重要收获?
邵:从1980年到1990年,这是我一生中最为宝贵的10年,从机关到市场,开始直接参与做项目,制造业、服务业涉猎多多。做露美化妆品的设计推广,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套化妆品;开美容院,6年时间开了9家美容连锁店,分支机构设在北京、武汉等城市。我最重大的收获就是:相信市场是由需求决定的,相信设计对需求的决定作用。
《华人世界》:举例来说,设计对需求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邵:石库门上海老酒原来是薄利的,去年税利达到3.5亿元,我们设计时首先知道酒的价值在哪里。我以为,酒就是解决清醒问题的,人太清醒了要发疯的呀,所以太清醒了要喝酒。同样,太糊涂了要喝咖啡。我曾对我们的“红标”(低度红酒)的生产厂家建议,是不是能减低两度,被人认为说外行话;但减低了以后,市场马上扩大了。还有黄酒变“和酒”,一做就是10亿的销售额。
《华人世界》:您创业时已经快50岁了,您比一般人似乎更有魄力?
邵:1992年时,大家都没有钱的,是父母、兄妹东拼西凑的10万。我们其实都很怕,我心里也很害怕,失败了怎么办?我老婆就说:“没关系,我还有退休金。”这才决心破釜沉舟试一试。
关于家世
邵隆图的助理告诉记者,九木传盛的一个立身宗旨是有限顾客论――“不要做大,但做精致”。名酒、乳品、快运、日化和少量的房产,构成了一个虽然不大但相对精巧的业务格局。看着九木传盛的写字间里挂着的竹质对联,装饰过的玻璃鱼缸、随处燃点的芳香蜡烛,还有偶尔飘来的爵士乐,细致于微的海派风情润物无声……
《华人世界》:有没有想过你的生长环境带给你的影响?
邵:那个影响是巨大的、终生受益的。我是跟着祖父生活了20年,他解放前是中国银行的买办,不但事业辉煌,而且很有学问,还写得一手好字,我小时侯家里藏书是整个太仓路藏书最多的。他的样子很端正,很有派头。我对祖父崇拜之至,他对我的影响最大,是我的精神偶像。
《华人世界》:您记得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有一些有趣的事吗?
邵:解放后有段较短的时间,上海的一家钢铁公司聘我的祖父做财务,拿100多元的薪水,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一般都是20元左右。他渐渐就把长衫换成了短打,也开始穿中山装了。记得有一次,他刚领到一张工会会员证书,以后就经常带我去市工人文化宫,说:“我也是工人阶级了!”后来,因为历史原因,他就是一直失业,直到1968年被迫害致死。我们小时候家里还是很体面的,我记得那时常按他要求擦拭柚木家具,要一尘不染。有时一起出去玩,遇到路人帮我们照相,我总会把头偏向一边,不肯看镜头,心里想:“为什么我自己没有相机呢?”
《华人世界》:听说您最近发现了一些家族的文物,都是些什么?
邵:是的,太珍贵了。我是在宁波老家发现的,8个冻石印章,印着“邵学儒”(祖父名字)的字、号、雅号等。比如,一个雅号是“酒癖”,说明他爱好酒;还有“主忠信”,说明他是个基督教徒。这些文物都有80多年的历史了,说明旧时代的人活得很精致,很有个人情趣的。
《华人世界》:作为一个地道的上海人,你觉得随着时代的前进,上海城市的精神象征应是什么?
邵:我觉得应该是把快乐告诉别人。城市象征是必须要能演绎和指向描述的。我在参加世博会的早期讨论时就表示,城市是千百万人孤独地集聚在一起的地方,上海更是如此。但快乐的前提是人人可以沟通。所以,上海世博的主题就是人,上海的城市精神应该是快乐的,彼此沟通的。
关于快乐
事实上,邵隆图正在身体力行地制造和表达着快乐,比如:他不要求员工上班打卡,但会对装扮得漂亮的先生小姐们表达赞美;他为助理们花钱买书,要求每天都要报告他一些新的知识感悟;他是雇请保姆为员工提供两餐的老板;还会招呼年轻的朋友在他的会所开PARTY,免费供应红酒咖啡……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快乐,我快乐。”
《华人世界》:您是个电影迷,让您最受启发的电影是什么?
邵:《肖申克的救赎》。它让我明白,体制化的东西是没有想象力的。另外,我越发认为,强势经济催生强势政治、强势文化,是个真理。现在,老外输进来的文化影响辐射能力太大了,几乎整个覆盖,我们得有危机感。
《华人世界》:作为创意产业的成功实践者,您认为国内许多大城市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难点在哪里?
邵:我们很长时间对人缺乏研究,研究物质比较多。我觉得创意产业首先要热爱人类、关注人类内心最需要的,繁体字的“爱“字要带上“心”才能是爱。现在在这个方面的关怀是不足的。
此外,我个人认为,创意产业应该是以个人价值取向,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就业机会,但我们长期以来受集体价值取向影响比较多。这也是一个问题。
私人会所
采访临近尾声,邵隆图兴致勃勃地带着记者一行参观他的公司会所。400平方米的空间外加露台,露台铺着原木色踏板,设置音箱,点缀着圣诞花。邵隆图说,秋天是,冬天是圣诞花,季节不同,花就不同。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abstract: germany's society market economy legal regime has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function without doubt to our country'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legal regime. myself 1993-1995 years keep german period, happen to have experienced germany 1994 super election and the german economy 1990 to 1994 transform from the decline to the recovery process, therefore have the own observation to germany legal regime's effectiveness and the deep understanding.
key word: germany; social market; market economy; legal regime
一 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含义
根据德国"经济奇迹之父"艾茵哈特的设想,社会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竞争自由原则和社会利益均衡原则相结合,把个人进取心与社会进步相结合,以社会大众福利制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体制〔1〕。 因取得社会进步和贯彻福利制是国家的任务,所以国家必须建立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机制。因此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市场经济,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三是大众福利制。社会市场经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德国取得执政地位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提出的执政纲领,在他们战后长期的执政中这一纲领得到了充分的实施,在社会市场经济作为基本国策规定入宪法之后,也得到了曾经一度执政的社会人的遵守。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以自由竞争为手段的经济体制。德国历届政府和学术界的一致看法是,市场经济是和计划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体制,根据西方社会多年发展的经验,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保障个人自由并发挥个人积极性创造性,故只有它才能提供国民经济发展的自觉的和永久的动力,而计划经济则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德国实行的是全面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实战后德国也有实施计划经济的机会,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时参与竞选的社会就是把计划经济作为他们的竞选纲领的。但是随着社民党人这次竞选失败,计划经济的主张在德国似乎永远失去了支持者,而社会市场经济成为宪法规定的国策。
所谓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指的是国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各种制度的整体,这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放任式经济体制提出的。德国人认为,自由放任式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正如1929-1933年的国际性经济危机证明的那样。为协调经济发展,平衡社会利益分配,缓和阶级冲突,国家必须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这是实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目的之一。实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目的之二,是防止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垄断),使企业始终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中,使国民经济始终具有发展的动力。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在市场经济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国家把经济发展的一切决定权放手给企业和民间,但是一经显示国民经济发展有异常情形,国家则立即施行多种干预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整,使其归于正常。德国人对此的概括是:"平时国家不问不管,紧时国家多方出面"。
所谓大众福利制,就是使德国公民享受全面的社会保障的制度。按德国基本法的规定,福利制是德国建立的四大原则之一,也是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目的之一。所谓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一词,在德语中本来就有大众福利的意思。追求利润当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却是为社会公众造福。因此在德国,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交通、邮电等行业长期以来并不完全服从于市场经济规则,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并未全部进入竞争机制,因为它们不能完全着眼于利润。在这些部门曾经保留着很大的国营经济成分(但是从1995年1月1日起德国铁路、航空公司、和邮政电讯实行了私有化改造,即按照私营公司的形式进行了重新组合,现在的德国国营企业仅仅只有鲁尔区的几个煤矿)。另外德国还对社会的高收入阶层实行累进税制,并以国家财政支持对雇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实行全面的保险,并对职业教育、儿童教育、低收入房租、贫困者的社会救济等方面进行补贴。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就是德国为保证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给国家提供宏观调控的手段、实现福利制国家目的而建立的法律制度的总和。这些法律有,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提供基本规则的民法和商法,为国家调控提供手段的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稳定法等,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法,实现福利制的社会立法等。这些法律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完全法律化的经济体制。它的运转机制是完全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法治原则"也是现代德国基本法规定的立国四大基本原则之一。 该国现行有效的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大约3600多个,最大的法律如民法有2385条,小的有几十条,它们基本上覆盖了的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完善的法制提供了社会经济所需要的稳定政治环境。
二 提供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法律--德国民法和商法
提供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的法律,亦即规范市场经济的参加者及其行为的法律,在德国是民法和商法,这是毫无疑义的。民商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规范市场经济参加者身份,赋予市场经济参加者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需要的基本的权利、提供商品交换基本的法律规则。民商法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交换者的基本需要,按照平等、自由、公正、公开、诚实信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协调一致等原则,规定为民事权利主体、物权、债权、公司、票据、保险等具体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按照这些法律制度健康正常地运转。民法和商法所提供的规则,是社会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规则,这在德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我国有关的探讨中,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2〕。
(一)德国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其法律规范涉及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自然人和法人,大到涉及国计民生的财产支配关系和流通关系,小到个人、家庭与邻里之间的关系,都是民法的调整范围。所以它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其重要性只有宪法可以相比。德国现行民法是1886年颁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明年该法典诞生就已经整整100年了。100年来,德国社会与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成立时制定的《德国基本法》即德国宪法承认《德国民法典》仍然有效。当然该法典也曾经过不少的修改,但其基本结构和内容没有大的改变。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企业的开办者和经营者都必须有学习过《德国民法典》的经历,每个大学生,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都必须有《德国民法典》的学分。一部法典能有如此之长如此之大的生命力,其主要的原因有:
(1)体系宏大,覆盖面广。民法因调整范围广泛, 在一般国家也都是体系最宠大的法律。《德国民法典》开始制定时,正是分裂数百年的德国刚刚统一之时,立法者也想利用该法典把长期分裂割据而混乱不一的德国社会统一起来〔3〕,这就更加扩大了民法典的规模。因此,该法典在立法时基本上把当时能够设想到的市民社会的民事法律关系统统都规定进去了。这就使得整个德国社会都建立在该法典之上,使得《德国民法典》实际上成了规范整个德国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法典,也使得后来想废止该法典的人常常自叹乏力(比如希特勒就曾想废止该法典〔4〕)。 同时也由于立法的这种背景和德国人一贯办事细致认真的传统,该法典的条文达到2385条,成为当今世界最宏大的一部现行法典。
(2)采纳科学,多有创新。《德国民法典》制定时, 立法者尽量采纳了当时法律科学研究的成果,使得这部法典非常富有创新性。这一点比较突出的如:在立法模式的设置上,它放弃了在当时影响极大的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把民法规范规定为"人"、"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变更"、"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三篇结构,而根据本国法学家的研究成果,把民法典的内容划分为"总则"、"债务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这五编式的结构,这样,民法的全部内容安排得清晰合理,人们从各编的题目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又如"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人"、"物权"等法律概念和制度,关于"有限所有权"理论、"权利滥用禁止"理论等,也是《德国民法典》吸收法学家的研究成果并在法典中首创使用的,目前这些概念及制度的科学性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并已经得到普遍使用。
(3)结构严谨,技术性强。 《德国民法典》充分体现了德意志民族惯于抽象思维和讲究专业化、技术化的特点。《德国民法典》中大量地应用了"事实的抽象-概括式表达"、"一般性条款"、"共同性规定(提取公因式)"等法学逻辑手段和技术,使得《德国民法典》的层次分明,而且结构严谨。为了节省文字和篇幅,该法典中还大量地使用了"援用"技术,很多条文直接引用其他条文的事实规定或者法律效力。在立法语言上,《德国民法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尽量使用法律规范语言而不是一般民众的生活语言,这就使得法典条文的含义尽量地精确无误。在《德国民法典》制定时,曾有人就它的立法技术和语言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责它过于专业化,疏远民众,是"教授的法律"。不过正因为此,该法典才做到了"法律计算机"〔5〕般的精确,给法官执法提供准确的应用规则,并限制了法官的任意性,从而使法律得到准确的贯彻,而大众化的立法技术和立法语言是做不到准确执法的。
(4)立足长远,讲究质量。《德国民法典》同时还体现了德意志民族认真、精确的特点。该法典从1873年起草,到1896颁布,先后三易其稿,共计24年方才制成。在整个法典之中,至今人们还很难发现冗言赘语,也很难发现没有实用意义的条文,一些被后来实践证明过时的或缺损的内容,立法者也都进行了废止和补充。举世公认的是,《德国民法典》不愧为讲究立法质量的楷模。
当然,时代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任何法典,即使它制定时再完善,也得要不断地进行修改。截止到1994年11月5日, 《德国民法典》已经进行了122次修改,涉及的条文约500余条〔6〕。 其中废止的条文主要是封建色彩浓厚的家庭与婚姻制度方面的内容,增加的条文主要是禁止权利滥用、男女平权、侵权责任。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法的内容必须不断增加。德国立法者也认识到,试图用一部法典来概括和规范全部社会生活是不可能的。当增加个别条文无济于事时,立法者干脆重新制定一部新法, 作为 《德国民法典》附从法。目前这些附从法有《地上权条例》、《住宅所有权法》、《通用交易条件法定规则法》、《婚姻法》、《消费者信用法》等。
(二)德国商法
商法是规定以营业为目的的人(包括法人)和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顾名思义,商法就是专门规定有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包括法人)和事实的法律。从法律逻辑上来说,商人是民事主体的特别形式,商行为是民事行为的特别形式,所以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民法是商法的一般法。在法律适用规则上,应优先适用商法,在商法无特别规定时,可以适用民法。1897年生效的 《德国商法典》,对它和 《德国民法典》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规定的。
《德国商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是同时制定也是同时生效的,以后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时又同时得到《德国基本法》的承认。德国在民法典之外另外制定商法典的原因,是商人和商事行为虽然具有民事主体和民事行为的一般性质,但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他们表现更多的是其独特性,即具有以营业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目的,即以商业性盈利为目的的特点〔7〕。而且商行为比一般民事行为运转更快, 因而其风险更大,所以它有更高的安全性要求。为社会公益和社会经济生活安全而言,必须有国家立法对商人和商行为制定明确的规范。《德国商法典》包括四编共905条,第一编:商人,内容有商人,商业注册,商号,商业帐簿,商业代表等规定,第二编:商事公司及匿名合伙,是关于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第三编,商行为,内容有商行为的一般规定、买卖、批发、运输、仓库、运送等。第四编是海商法的规定。
《德国商法典》并没有规定商法的全部内容。以后德国又单独制定了《票据法》、《保险法》、《支票法》、《银行法》等商事法律。由于商业的迅猛发展,商法典的内容的更新和变化要必民法典更快更大。比较突出的有:1937年有关股份的法律从商法典中抽出,制定为单独的《股份法》;1986年通过《资产负债表规则法》用100 多个条文使商法典第三编得到更新:1989年又根据欧共体法制定了新的商业法。
三 给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手段的法律制度
由于对自由放任式市场经济产生的经济危机的深刻认识,德国才改行国家宏观调控式市场经济,其目的一是为了均衡社会经济利益,二是为了防止因为垄断而导致限制甚至扼杀竞争的现象,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就是说,国家不再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只当作私人事务,而要以社会的最高公共仲裁人的身份积极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如果说民商法提供给市场经济参加者合法的身份和必要的权利,那么国家的积极的干预则是要给市场经济提供和谐发展的秩序,保证它能顺利发展。
在法治国家的原则下,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德国在这一方面制定的法律主要有:
(一)关于保护竞争的法律。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因此促进竞争并保护竞争顺利进行就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对竞争不能如自由放任时期那样放任不管,因为放任竞争会产生如下两种损害竞争的情况:一是竞争的滥用,即不正当竞争;二是企业之间达成协议限制甚至扼杀竞争。为此德国专门制定了如下立法:
⒈《反限制竞争法》又名《卡特尔法》。1957年制定, 1980 年和1990年两次修改。之所以又称之为《卡特尔法》,因为该法的主要立法目的就是要消除企业之间达成的限制竞争的卡特尔协议。有时卡特尔也指根据上述协议而产生的企业组织,如企业集团、企业组合等〔8 〕。该法列举的卡特尔形式有:交易条件卡特尔,它给一个行业的企业规定一个统一的合同条件:价格卡特尔,它规定一个统一的最低价格;顾客或者地区卡特尔,它为每个企业规定特定的顾客种类或者特定的营业地区等。卡特尔的极端形式是辛迪加,它是指将价格、交易条件、合同条款、有关产品的一般条件等全部统一规定从而形成垄断的卡特尔形式。卡特尔行为可以产生于市场的各个行业,也可以发生在市场交易的各个阶段。总之,卡特尔的本质,就是使企业减少甚至是免于竞争压力,保证他们在不改进其为顾客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的条件下而能够获得稳定的甚至是不断提高的收入。
在对卡特尔行为进行国家干预时,确定它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真正造成损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企业的联合有时是好事,有时是坏事。按《卡特尔法》的规定,当企业之间的协议造成他们"支配市场"的地位(垄断),并滥用此地位剥削合同相对人或者消费者时,即认为其是法律应该禁止的"限制竞争行为"即卡特尔行为。对交通、能源、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型企业等自然垄断行业,也要根据上述标准来判断其是否具有限制竞争的行为。国家对卡特尔行为的干预方式是:对要成立卡特尔的企业实行准许制,即企业之间成立卡特尔时必须向联邦经济部申请准许,否则为非法。对已经成立的卡特尔组织,由设在柏林的联邦卡特尔局或者各州的卡特尔局进行调查,以确认他们是否能够造成他们"支配市场"的地位以及他们是否有"控制滥用"(即利用其地位操纵市场)的情形。由于对此情形的判断在具体的事件中是很困难的,所以立法者赋予卡特尔局一种可以假设的权利:根据企业的某一行为(比如规定价格)确定,它在市场上是否具有限制竞争甚至取消竞争情况。在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卡特尔局将颁发一个"联合禁止"命令,宣布企业之间的卡特尔行为无效,并将其予以解散。在德国,成立卡特尔必须得到联邦经济部的批准,而联邦经济部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慎重,只有能够创造或者扩大就业机会的卡特尔才能获得批准,而卡特尔的本性一般来说是消减就业机会的,故新成立卡特尔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在德国,只有环境保护企业不受《卡特尔法》的限制〔9〕; 另外因受欧洲联盟法(原来的欧共体法)制约的农业等行业,因不参与竞争,故也不受《卡特尔法》的限制。
⒉《反不正当竞争法》又名《竞争法》,1909年制定。该法的立法目的,是排除竞争中的不公正、不道德行为,建立并发展公开、公正的竞争秩序,保护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卡特尔法》在具体调整范围上虽有差别,但是他们的作用是互补的,目的是相同的。该法制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它是德国政府早就认识到国家应当积极干预市场经济的意义并实施了干预的一个象征。当然此后德国对该法也曾进行过一些补充和修改,如1932和1933年颁布两个附加条例等〔10〕。
该法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分为四大类:第一种是"顾客误导",指的是使得顾客自己作出决定而损害自己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如通过诱惑性广告进行心理上的和道德上的强迫买卖等。第二种是"妨碍对手",指通过毁灭性价格战(即倾销行为)、封锁、贬低他人的广告甚至违法犯罪等手段,降低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第三种是"剥削性竞争",指的是企业对他人劳动的剥削,如假冒他人的成就(如在自己的产品上使用与他人相同的包装等)、模仿他人的广告、盗用他人的声誉、诱拐挖走他人的工作者等。第四种是"违法竞争",指企业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以违背税法、工商法等谋取竞争优势,获得不正当利益,如给回扣、行贿等。另外该法还具体地列举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事实,并从中甄别出正当与不正当的界限。这些事实有:迷惑性广告、清仓出售、甩卖和季节末大甩卖、购物券交易、行贿、诬陷、营业性诽谤、吐露商业秘密等。
虽然《竞争法》对种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作出了细致的规定,但是它又规定,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权利,并不属于企业和个人,而是属于法院。受害人可以依据事实向法院起诉,但只有法院有权判定某种竞争行为是否正当并决定是否给予相应的处罚。
(二)关于国家调节、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
即使各种社会经济力量完全按照合法的方式存在和竞争,有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通货膨胀和失业等,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常见的。此时就必须有国家出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调节,把市场经济导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德国1967年制定的《稳定法》就是给国家提供调节社会市场经济的手段的法律。该法的全称是《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它规定,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联邦政府有权以间接的干预措施调节经济发展(所谓"经济干预");调节的目标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物价、高的就业率和对外贸易平衡,保持各州、城镇、乡之间的经济均衡发展:调节的主要手段是预算、税收、社会福利措施等。它还规定,监督、调节社会市场经济,是联邦政府的义务,联邦政府必须对协调各地的经济发展负责,对各地区的投资用税收进行引导,并在每年初就过去年度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向国会报告。《稳定法》的施行,其意义一是它给国家提供了经常的明确的调节控制经济发展的权利义务、以及实施调节的手段;二是它扩大了联邦政府参与经济事务的权力,缩小了经济的地方自决权,对联邦制条件下的经济地方自治原则进行了修正。
德国在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方面,除利用《稳定法》进行大胆的调节之外,还采取了如下措施:
为抑制、消灭通货膨胀,规定德国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独立,使其脱离联邦中央政府机构系列,中央银行董事会的组成不属于联邦总理的职权。这样,政府就无法决定货币发行量,这就消除了政府为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滥发钞票导致的通货膨胀。
设立经济发展理事会,成员有联邦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各州政府一名代表、乡级政府的代表等。理事会的任务是:对德国境内全局性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协商,寻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方法并尽可能地采取一致行动。因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经济事务的决策权属于各州政府。成立经济发展理事会后,联邦政府便可以对各州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并贯彻联邦的经济政策。
设立财政计划理事会,其成员与经济发展理事会组成方式一样,其任务是协调国家、州和乡的财政计划,使公共收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设立社会力量监督国民经济运行的常设机构,于1963成立的一个由德国境内没有党派色彩的五个著名经济学家组成的专家理事会,人称"五贤士会"。该理事会的主要任务是:鉴定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每年秋季撰写一部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优劣的鉴定报告。这份报告要向社会公布,而且对政府实施政策有直接的作用。在每年1 月份召开的联邦议会上,联邦政府要将他们对该鉴定的意见向议会提出专门的说明。
(三)关于市场准入的法律
对于允许公开竞争的行业,国家均规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不达到标准者不得开业进入市场。市场准入制度是企业开业登记制度之外的另一种考核制度,任何营业者当然都必须经过国家登记方可开业,但德国法律要求,营业者在申请登记之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些条件是,对各种公司,依据商法的规定实行规范制和批准制;对个体商人,则要求其具备职业知识。对具有高级技术知识的个人营业者,如医师、律师、会计师、经济师和税务顾问等,国家还要求他们必须经过特殊的培训并达到一定的年龄。德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是非常严格而细致的。例如,即使是修鞋师傅、家庭用水管道修理师傅这样的个体开业者,法律也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实科中学毕业(六年制中学)毕业、学徒三年、帮工五年、最后通过政府专门考试的履历。
四 关于劳动者的法律 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理所当然地是立法的中心任务之一。由于德国是私有制国家,贯彻的是"劳动自由"的原则,故劳动关系的建立完全采用市场化方式即采用劳动契约形式,由雇主与雇员自己决定是否发生雇佣关系,并决定工资、工作时间、工作条件、休假、劳动保护等有关劳动的具体事宜。在这种条件下,劳动者总是处于较不利的地位,他们的权益常常难以得到保护,劳资冲突的产生是必然的。为缓和这种冲突,稳定社会关系,德国法律在保护劳动者上采取了较大的举措,其主要有:
⒈制定独立于民法的劳动法。在《德国民法典》关于雇佣关系的规定显然已经不足以保护劳动者的条件下,把劳动关系从雇佣的法律规范中分离出来,另外从19世纪末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规,这些法规最初是针对个别行业制定的,尤其是针对矿工等劳动保护最为迫切的行业制定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成为劳动法群体。1969年德国制定了专门的《劳动法统一法》,把所有的劳动法规统一为一个大法。该法以《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商法典》为基础,但又广泛地引入行政法措施,确立了统一的劳动保护条件。该法的另一个显著的成就是,把对劳动关系的司法管辖权从一般管辖权中分离出来,为成立独立的劳动法院提供了法律依据。
⒉设立独立的劳动法院,对劳动关系进行特别司法管辖。 德国于1979年制定《劳动法院法》,规定设立县、州、联邦三级劳动法院系统,审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争议。该法规定,区别于一般的民事争议的是,劳动争议的审理贯彻程序捷便和费用节俭的原则。
3提倡"社会伙伴关系"。所谓"社会伙伴关系"指的是德国社会的一种说法,它认为德国的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代表者雇主联合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根本冲突,而是一种在客观上既有矛盾但又谁也离不开谁的、要共同为经济稳定和繁荣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的伙伴关系。德国法律对这种说法至少是采取了鼓励的态度,法学家们在其著述中也大量采用并阐述这一说法。按照"社会伙伴关系",只有雇主与雇员之间、雇主联合会与工会之间在出现劳资冲突时即互相斗争又互相协调才能解决问题。这一看法可以说在德国形成了共识。1993-1994年德国南部的钢铁工人长达10个月的罢工就是在工会与雇主联合会顽强而又灵活的斗争中得到解决的。
2建立"共决权"制度。所谓"共决权"制度,指的是德国法律规定的,在所有的企业中建立的由就业者享有参与和雇主共同决定企业事务的权利的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⑴"企业委员会"制度。按照1952年颁布、1989年修订的《企业法》,在一切企业中设立企业企业委员会,企业委员会由就业者或者就业者代表组成,它享有代表就业者讲话以及决定部分企业内部关于就业者事务的权利。其权利主要包括:在集体事务方面如就业者的休假计划、工作时间、职员宿舍的安排以及工作秩序、工人岗位劳动监督、企业新技术引进等问题上企业委员会拥有决定权;在企业对就业者的个人处置事务如就业者的培训、岗位调换、解雇等问题上,企业委员会拥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在企业变更损害到20名以上的就业者的利益时,企业委员会有为他们取得利益补偿和申请社会救济的建议权等。企业委员会不同于工会,因前者是法定组织,有法定权利;而后者是自愿成立的社团,其权利来源于组织章程;而且前者只可在企业内部活动,而后者可以是行业的、地区的甚至是全国的组织。⑵就业者参加企业监事会制度。根据德国前述《企业法》、1951年的《产业企业共决权法》、1976年的《共决权法》等法律,就业者有权在一切股份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拥有监事会席位。法律对就业者席位的多少有明确规定,如在拥有500 名以上就业者的矿山、钢铁企业中拥有1/3至半数的席位, 在企业集团如康采恩的监事会中拥有至少20%的席位。在监事会中,就业者监事行使与其他监事同样的权利。
⒌工会的统一化和独立化。德国法律规定,某一行业只能组织统一的工会,其目的是避免该行业工人力量分散,保持工会的强大。所谓工会的独立化,指的是德国法律规定,工会不能从属于任何党派或者教派,而只能保持其独立。该规定的目的,是要防止把工会作为党派的竞选的工具或者教派斗争的工具, 使工会保持其只为工人利益活动的特性。
⒍建立完善的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制度。德国对劳动保护的法律制度见于民法、商法、行政法的一系列法律之中。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种是针对劳动中的危险对就业者的保护,如劳动秩序、就业者健康、劳动技术条件、危险品作业的保护等规定;另一种是劳动时间保护、劳动报酬保护、解约保护等。另外,对特殊劳动者如妇女、青年、重残疾人、以及家庭劳动者等,由法律针对其特性作出规定。虽然德国法把劳动关系的缔结仍然当作民法上的一种合同,承认其成立依据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但是它把劳动保护条款规定为强制性条款,雇主只能接受,而不能改变和抛弃。同时,德国对一切就业者建立以企业资金和国家资金为基础的强制性保险制度,它规定所有的雇员都必须参加医疗、养老、事故、失业等项保险,保险费由雇主与雇员各半分担。如就业者失业,除其可以领取失业保险赔偿外,还可免费接受由国家财政支持的职业培训和转岗培训。
总之,一方面由于就业者技能的提高和劳动市场的一百多年的"磨合",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对就业者的完备的保护,德国的就业者的法律地位和劳动条件已显著提高,据1991年的统计资料,其劳动力价格已经成为世界之冠,个人的消费达到全国社会净产值的56.1%,远远大于同期国家的各项支出〔11〕。
五 关于社会福利制的法律
如上所述,所谓福利制,就是使德国公民享受全面的社会保障的制度,这是德国基本法规定的四大原则之一,也是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目的,为实行福利制国家的目标,德国长期把农业、交通、邮电等行业置于市场之外,使之未进入竞争机制。同时,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国家的财政为基础在该国建立起了全面的福利制制度。这些制度除上文谈到的就业者的福利措施外,还主要有如下方面:
⒈住房。德国依据国家财政支持建立起了西方国家唯一的"福利制住房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住房十分紧张,大量的无房居住者使得住房市场对居住者非常不利。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实行住房市场的国家控制,使其基本上不再依市场调节。控制的手段之一,是国家强制投资住房市场,并获得对住房的部分支配权,然后把住房低价出租给社会低收入者阶层不定期居住,这就是所谓的"福利制住房"。控制的手段之二,是依《住宅义务法》(1948年)强制规定对房主解约的限制,后来该规定导致对《德国民法典》的修改,而建立起了"承租人保护"的法律制度。依靠这些制度,德国的住房市场曾有过长期的对居住者宽松的局面。但是自从德国统一后,住房市场目前仍然比较紧张。
⒉养老。德国对全社会实行法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通常男子年满65岁,妇女年满60岁即可领取到养老金、退休金。
⒊教育。德国对全体居民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制和一切教育免费制度。对受教育有困难的居民,国家给予特殊的帮助,比如对残疾人国家建立特别的学校予以教育。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国家给予未来可以减免的贷款。对失业者,国家举办专门的学校使他们免费学习新的技能。
⒋贫困者的社会救济。德国对低收入者实行国家补助。补助的方式有发生活补助费、提供福利制住房等。
六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参考价值
关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效果的分析,例如原西德如何依靠这种制度而取得举世注目的建设成就的情况,在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介绍。此处当不再赘言。所应补充的是,在德国统一后原东德地区的经济重建过程中,德国式市场经济又一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东西德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巨大,统一后为发展东部经济而耗费了大量资金,从而导致德国经济从1990年到1993年没有正增长率,但是德国马克的币值与汇率基本保持未变,通货膨胀率没有超过3%, 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下降,未出现大的社会动荡。1994年德国东部的经济改建已经基本完成,德国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出现2%的增长率,1995年经济可望持续增长。正因为此,执政已经三届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党在多数人预期竞选失败的情况下,在1994年的超级大选中又一次取得了竞选胜利。这一切与前苏联地区及东欧地区某些引进英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的政治动荡、经济难以发展、人民怨声载道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从法律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并非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对它的批判不是本文的目的。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法制经验,尤其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法制的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地说,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对我国在许多方面都有借鉴作用,最突出的方面应该是以下几点:
⒈依靠民法来建立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行为规范基础。民商法是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正如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其实也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法律制度所表明的那样,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立法是民法以及作为民法特别法的商法,因为他们提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法律规则。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立法者对此并无清楚的认识。目前我国民法立法非常薄弱,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规范的需要。现行民法最基本的法律"民法通则"过于简单,只有156条,在其实质内容方面, 不但物权财产权(最突出的是不动产财产权)、债权这些民法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的法律规范,在我国可以说是缺乏有实质意义的规定,而且已经被改革实践和其他法律所否定的内容,如关于不许土地出租的规定等,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民法的有效条文,所有这些给我国目前的改革确实带来不少困难。但同时这也给改革带来良好的契机。因为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旧的古老传统很难适应当代的情势,在产品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行为规则又被改革和人民群众所抛弃,所以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民间的基本的行为规范。而民法依其本源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如果现在我国能够制定出一部详备而得当的民法,不但会弥补我国目前的民间社会行为规范缺乏的漏洞,而且会极大地促进改革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从《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和施行百年时理应得到的经验。
⒉依靠法治方法实现法治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一点,目前从上到下已经没有疑义。但是对怎样才能实现法治经济这一问题,理论界无人提及,实践上可以说并不明确。因为,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改革方法可以说是与法治目标相违背的。其主要的表现是,新的改革措施的出台常常不依靠法律的手段和方法,没有遵循"先立法、后行动"这一法治国家普遍的原则,而是绕过现行法律、甚至违背现行法律的规定,依靠非法律的种种手段推进改革的进行。比如,改革中大量存在的"先试验、后立法"方法就是如此。这样,几乎每一次改革措施出台都会带来法律威信下降的副作用,它违背了法治国家的目的。这一点无疑也是我国目前法制威信不高的原因之一。对此问题的解决可以参考德国等法治国家的作法。在德国,对政府的行为实行的是"法律之外一切行为均为非法"的原则,政府施政如有新的举措,首先考虑的是把自己的纲领制定为法律,然后才付之于行动,如不然,政府的行为就是非法行为。这一原则虽有僵硬之嫌,但它却维护了法律的尊严,遵循了法治的原则,收到了长远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对改革也应贯彻"先立法、后行动"的改革策略,也就是依靠法治手段达到法治目的的策略,把一切改革活动纳入法治轨道。要做到这一点在我国并不难,因为目前所推行的改革制度,常常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为我国台港地区或者其他国家证明是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甚至有些改革措施就是直接从这些地区和国家引进的。那么在吸收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经验时同时引进他们的有关的法律制度、同时把这些法律制度通过立法转化为我国的法律制度,应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1〕a.hofmann. tatsachen ueber deutschland, societaets.verlag 1992,seite 185.
〔2〕参见张贤钰:《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法制的评价》,《中国法学》1993年第6期等。
〔3〕helmut koehler:einfuehrung zum bgb,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seite ix
〔4〕helmut koehler;einfuehrung zum bgb,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93, seite xix
〔5〕konrad zweigert & hein koetz,einfuehrung in die rechtsvergleichung,tuebingen 1971,seife 268.
〔6〕schoenfelder:deutsche gesetze,verlag c.h.beck,1994,11.
〔7〕wolfgang hefermehl:einfuehrung zum hgb,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seite 7.
〔8〕creifelds; rechtswoeterbuch. verlag c.h.beck.neuauflage1994,seite 645
〔9〕stern usw.:einfuehrung in das deutsche recht.deutschertaschenbuch.verlag, 1990,seite 123-124
关键词:文化要素; 文化差异;顾客资产; 关系驱动要素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1-0008-07
The Influence on Relation Driver of Customer Equity Exerted by Culture Factor
――Th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under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SHAO Jing-bo1, ZHANG Ming-li2, TANG Gui1
(1.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6, China; 2.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Bei 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Whil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s it gradually important to study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the core of which is cultural differences,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customer equity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cultural factor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relation driver of customer equity are analyzed after relation drivers; the research hypothesisses are proposed; and then empirical research is finished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market with loglinear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ulture influences American customers more in the reward for regular customer and special treatment, while Chinese customers in group activity.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drives of customer equity is the key to promote customer equity,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s directivity meaningful on cross-cultural customer equity management.
Key words:cultural factors; cultural differences; customer equity; relation drivers
1 引言
经济的全球化衍生了市场竞争的全球化,随着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扩大,众多企业在顾客资产理论指导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对顾客的争夺。然而,国际市场毕竟不同于国内市场,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异国环境,这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被企业作为最重要的方面而加以研究,以探索文化差异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顾客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以及对商品和服务的感知方式都有着自身的文化印记。许多跨国企业在跨文化市场经营中的失败,多数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1]。当然,对顾客资产的管理也不例外,其必将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由于顾客资产的管理首先要从顾客资产的驱动要素入手,来探寻顾客资产管理和提升的策略与途径,进而使顾客资产获得保值增值。因此,针对文化对顾客资产驱动要素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中美文化背景下,研究两国文化差异对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的影响,以期为企业跨文化顾客资产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2 文献回顾
2.1 文化差异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khohn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Kroeber和Kluckhohn的文化定义为诸多现代西方学者所接受,也是本文研究的基础。
国外学者关于跨文化模式和差异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大多数学者都把文化差异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比较研究上,其中包括Kluckhohn和Strodtbeck最初对文化进行研究时采用的文化差异层面理论[2]和Hofstede提出的文化差异理论[3]。Kluckhohn和Strodtbeck是最早提出文化比较层面的学者,他们从人性、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能动性取向、人际关系、与时间的关系和空间取向等层面来进行文化的比较。其后的一些学者对文化差异的相关研究,也主要是围绕这几个层面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展开的。美国心理管理学家Hall所提出的关于空间、语言和时间的假设也常被学者们作为研究文化差异的依据[4]。
以上研究表明,文化差异是通过不同层面来表现出来,仅仅泛泛地去谈文化的差异是不科学的,文化的逻辑结构表明文化要素是文化表象作用的真正因子,诸多文化之所以迥异就是因为某些文化要素的不同,文化要素普遍地、有逻辑地对文化进行了区分。本文的研究是期望探索不同文化下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的差异,因此从文化要素入手,分别分析不同的文化要素对不同的关系驱动要素的影响更具合理性。
2.2 顾客资产及其驱动要素
顾客资产是企业所有顾客终身价值之和,而顾客终身价值是企业从某顾客一生中获得的贡献流的折现净值。对顾客资产的研究始于Blattberg和Deighton,他们在顾客吸引开支和顾客维系开支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顾客资产的概念,立即在营销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成为现代营销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顾客资产的研究:一是对顾客资产驱动要素的研究;二是对顾客资产测量的研究;三是对顾客资产管理与提升的研究。
在研究顾客资产的驱动要素时,Lemon,Rust和Zeithaml将顾客资产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5]。他们认为只要辨清在某个企业或者行业中最重要的资产,就可以把管理重心放在这个最具影响力的驱动要素上,通过提升该资产而使企业的整体顾客资产获得提升。后来他们在研究营销收益模型的过程中,通过效用公式的模拟预测结果直接说明了不同顾客资产驱动要素的重要性差异,并指出文化对顾客资产驱动要素的影响应该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6]。Wiesel, Skiera和Villanueva认为如果企业想要管理好自己的顾客资产并使其增值,那么驱动要素相关信息应该是企业财务报告中补充信息的一部分[7]。Taeschler基于其对顾客资产的定义,认为顾客资产是由品牌资产和关系资产这两个要素驱动的,并且指出关系的驱动作用要强于品牌[8]。Neslin等人对多渠道顾客管理的研究也旨在提升维系资产,进而使顾客资产增值[9]。国外学者们还各有侧重地研究了顾客资产的亚驱动要素。Bolton, Lemon 和Verhoef强调了营销工具对顾客行为产生的影响,指出营销行为影响顾客与企业关系的长度、深度和宽度(即关系存续的时间、交易数量和交叉购买),并进而影响顾客资产[10]。Reinartz和Kumar说明了直接邮寄广告和忠诚计划在关系存续时间上所起到的积极影响[11]。张国军和陈传明结合顾客角色定位理论,对顾客资产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剖析,指出顾客资产价值的基石在于顾客关系[12]。近年来,很多学者还致力于研究企业营销行为对顾客资产的直接影响。但是由于该影响较难测量,一些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有时会假定顾客获得率与顾客保留率是常量[13]。此外,Villanueva和Hanssens还深入分析了顾客获得、顾客保留以及搭售这三个因素对顾客资产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归纳出它们各自的测量模型[14]。Yoo 和Hanssens也相继提出了企业营销活动对顾客资产影响的测量模型[15]。
从现有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在顾客资产的三个研究方向上,学者关注的是顾客资产的内部信息(驱动要素、测量和管理),而极少从外部考虑顾客资产会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并产生何种效果。顾客资产区别于其他价值资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顾客资产的主体――顾客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文化当然是这种不确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然而,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驱动要素的影响因素分析、论证并提出相应管理建议的研究尚属空白,Rust,Lemon和Zeithaml虽然明确指出文化影响的重要性[6],但他们没有进一步研究文化差异究竟对驱动要素有何影响。
本文将把文化要素和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放入同一个视野,通过在美国和中国分别选取代表性强的调查样本,应用适宜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文化要素对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较准确地反映影响效果。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及其构成
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是以建立和维护企业与顾客间关系的活动为基础,并反映顾客与企业间关系强弱程度的关键因素。企业从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入手,可以探寻延长顾客生命、提高顾客保留率进而提升顾客资产的途径和策略。Rust、Lemon和Zeithaml的顾客资产驱动要素构成模型中的关系驱动要素包括五个亚驱动要素,即常客回报活动、知识学习活动、特殊赞赏和特殊对待、顾客团体活动以及联谊活动[6],其具体构成及简要说明见表1。
3.2 文化要素分析
在借鉴前人关于跨文化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诸多文化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本文从中选择了与维系顾客关系密切相关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了诠释和分析。可以说,这些要素对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产生的影响是文化影响的主流。
首先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时,个人主义就表现出来,这时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人们一般只照顾自己和直系亲属;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时就表现出集体主义,这时个人对群体比较依赖而且对群体也十分忠诚,并且团队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其次是人际关系。根据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和服从关系,可以把人际关系归结为权威导向、集体导向和个人导向。权威导向表现为多数人服从少数人,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集体导向时,每个人都服从一个组织,且人与人之间紧密团结在一起;个人导向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不服从于他人,人与人之间关系松散。
再次是空间观。Hall依据对北美人的观察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分为四类:亲密距离、人际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但是,不同文化背景,这四种距离的间隔也不一定就与北美文化相符。事实上,空间观还应该与地域有关,显然不同的地域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所以对地域的分析也是空间观的一个重要维度[16]。
最后是思维方式。一般说来,思维可分为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一般多从同一层面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而纵向思维往往从同一角度的不同层面来分析问题。此外,思维方式还可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是指在进行分析、综合或推理时多凭直觉(包括各种感觉)进行判断而得出结论;而理性思维是指在进行分析、综合或推理时,多凭事实和数据来进行判断而得出结论。显然这四种思维方式是两两相互对立的,但它们又可相互组合而形成四种思维方式:横向感性思维、横向理性思维、纵向感性思维和纵向理性思维。
3.3 中美文化要素差异分析
首先,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国人一向认为一家兴仁,可期举国兴仁。着眼于改善整个社会,乃至人类和万物。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认为表现个人主义,展现“自我”的人是“独夫”。这里的集体主义是以紧密的社会结构为特征,在这个结构中,人们对内群体和外群体加以区分,人们期望其内群体的照顾,作为交换条件,人们会对内群体绝对忠诚[17]。在美国,个人与社会团体的关系非常松散。对美国人来说,个人是决策的主体,是对决策及其后果负有完全责任的责任人。即使在群体之中,个体也以个人、选民或某一角色参与决议的制定。
其次,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文化以重人伦为其特色,强调血缘家庭关系和以血缘为基础派生出来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中国人之间的联系都要比西方人密切得多,且绝大多数的人乐于处在这种能给其带来好处和压力的“关系网”中。因此,总体说来,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集体导向的。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完全是一种个人导向的关系,类似于一种契约关系。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尊重彼此之间的个人隐私,这就使得个人的一些想法轻易不会与他人交流,也不会轻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
再次,在空间观方面。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化。在茫茫的中原地带,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这块大陆究竟有多大。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十分完整。后来的中国人,东有浩瀚的大海、西有茫茫的大沙漠、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层峦叠障的山岳,这些天然屏障在护卫中华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人对事物认识的极限,也阻碍了中国人的探索意识和冒险意识的形成和发展[18]。而美国文化的形成尽管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大,但它毕竟是在北美洲这块大陆上形成的。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以来,就源源不断地有人到美洲去当拓荒者,在北美洲东部已被开垦得差不多之后,又开始开垦广袤的西部,那里没有统治阶级、没有皇族的领地和法令、没有束缚人的意识形态,有的只是实践;如果你干好了,你就比谁都走在前面[19]。所以,在美国的现代社会里充满了开拓精神、进取精神、竞争意识、争做第一的思想。可以说,美国文化就是开垦文化。
最后,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体说来是横向感性思维,这种思维对人的背景、关系和身份敏感度很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秩序接近于礼俗社会。中国人的横向思维使其看待事物一般不会从一个角度去层层分析,而是从同一层面的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因此对事物的认识是相当全面的。但难免在“求全”之时对事物的局部重视不够,认识也不够深刻。同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属于感性思维。中国人一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之时难免会融入情感因素去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用事实和数据去看待问题。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纵向理性思维。美国人的纵向思维方式,使其看待问题往往是从单一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通常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深刻,但不容易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此外,美国人的思维又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其社会关系一般都建立在理性的协议和个人兴趣基础之上,并受到法律的制约。同时,美国人还是一种操作主义的思维模式,一般比较注重思维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并且注重事实,没有以客观事实和科学的数据为依据所得出的结论,美国人一般不会接受。
3.4 文化要素对关系驱动要素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通过对中美文化要素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四个个要素上,中美文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也必然体现在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上。
首先是思维方式对常客回报活动的影响。依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对某一事物的考量是多方面的,但不够深刻,更多的时候喜欢加入感性的成分;美国人喜欢“单刀直入”地考虑问题,深刻但不够完整。例如对待累计积分这种常客回报活动,美国人可能会考虑边际效应,当发现有利可图的时候便坚持下去,反而中国人会显得更加随意,甚至有购买之后忘记积分的情况。由此提出假设:
H1 常客回报活动对美国顾客的影响强于中国顾客。
其次是空间观对知识学习活动的影响。地域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人容易对事物产生固有的印象,并热衷于对这种印象的保持,即便它是片面的;美国人则喜欢创新,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并在竞争和比较中找到自己满意的目标,而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现有的事物上。由此提出假设:
H2 相对于美国顾客而言,中国顾客更希望加深与企业间的相互了解,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忠诚。
再次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特殊赞赏和特殊对待的影响。相对于美国人而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国人更喜欢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在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不愿意“强出头”或显得“特立独行”;而美国人则时刻强调个体的权利与责任,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更关注自己较之集体中的其他个体是否显得不同,是否得到更多关注。由此提出假设:
H3 美国顾客比中国顾客更在意特殊赞赏和特殊对待。
最后是人际关系对联谊活动和顾客团体活动的影响。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人喜欢同他人形成有效果的关系,并期望在各种关系当中获得帮助和利益,或提供帮助以加强这种关系;而美国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个人导向的结果,这种关系的建立或者是自然的,或者是契约的,他们不期望从中得到利益,这与美国人渴望自我实现和人人平等的理念是一致的。由此提出假设:
H4 与美国顾客相比,中国顾客更有可能通过联谊活动或顾客团体活动成为企业的忠实顾客。
4 假设检验与分析讨论
4.1 被解释变量与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文借鉴了Rust等人的顾客资产驱动要素模型,对应关系驱动要素的各亚驱动要素确定了四个被解释变量:(1)常客回报活动,表现在不同文化下顾客对忠诚计划投资以及优惠政策的态度;(2)知识学习活动,表现在不同文化下顾客对自身与企业的相互了解的态度;(3)特殊赞赏和特殊对待,表现在不同文化下顾客对企业的特殊对待的态度;(4)联谊活动和团体活动,原本是两个独立的驱动要素,而在本文研究的移动通信市场,联谊活动与团体活动的差异不明显,故将二者作为一个被解释变量,该变量表现在不同文化下顾客对企业组织的团体活动的态度(见表2)。
4.2 数据获得
本文实证研究的范围是中国与美国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调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A部分的问题是为了获得调查样本的描述性信息。B部分的6个单选题,分别对应关系驱动要素的6个指标。
为了得到最真实的文化差异影响的结果,美国数据没有选取在中国的美国人作为调查样本,全部调查对象均是在美国随机选取的当地居民,通过美国当地基督教会以寄送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此外,为了尽可能地体现文化的影响,在两国的样本选取中,对调查对象的年龄、教育及职业都作了限定,剔除了无收入的、低教育水平的、年龄过小或过高的样本。
在正式调查之前,先在美国进行了小范围的试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正。在正式的调查中,中英文两版问卷各发出80份,其中英文问卷回收65份,中文问卷回收80份,均为有效问卷(由于电子文档的特殊设计,没有出现问题漏填或多选的情况)。为求一致性,故从中文问卷中随机选取65份,最终参与数据处理的问卷共130份。
4.3 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了对数线性模型作为具体算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分类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和独立效应。在模型中设置了文化与同意程度两个分类变量,通过对数线性模型的General过程考察这两个分类变量的相互作用及各自效应。下面将对上述理论假设进行验证。
针对每一个变量输入数据,变量名分别为COUNTRY和AGREE(见表3)。
对应每个自变量(Xi),分别统计原始数据中两个分类变量的实际观察频数,作为考察相互效应的依据。至此数据准备基本完成,每个自变量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别进行对数线性分析,输出结果见表4,下面对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文化要素对常客回报活动的影响。常客回报活动包括了两方面的指标:忠诚计划投资(X1)和优惠政策(X2)。考察表4 COUNTRY*X1行,Z值为-4.679,其绝对值大于3,所以拒绝文化和同意程度之间不相关的假设,即它们存在相互的关系。又因为系数为-1.009取负值,所以,中国人选同意的不如美国人多,即美国人愿意在公司的忠诚计划中花费更多的钱。考察表4 COUNTRY*X2行,Z值为-4.749,其绝对值大于3,所以拒绝文化和同意程度之间不相关的假设,即它们存在相互的关系。又因为系数为-1.024取负值,所以,中国人选同意的不如美国人多,即美国人更偏好公司提供的优惠政策。两个指标的统计结果一致,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R1 常客回报活动对美国顾客的影响强于中国顾客。
假设H1得到通过。在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美国的服务商已经制定了相当成熟的忠诚计划。自2004年美国政府宣布手机用户可以“保号转网”,仅到2005年底就已经有540万手机用户更换了服务商。这一举措无疑加剧了美国市场的竞争。各个通信公司随之推出的旨在维系顾客的优惠政策应接不暇,相比之下,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商的顾客忠诚措施就滞后许多。从消费者自身的特点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横向的,全面但肤浅。中国的消费者在选择移动通信服务商的时候,往往要考虑通信质量、价格及商誉等因素,对于需求单一的消费者而言,单纯的积分和小礼物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美国人的思维是纵向的,深刻但片面。美国的消费者对待各种优惠活动会更加敏感,考虑到即得利益,美国消费者愿意投资于忠诚计划。
其次是文化要素对知识学习活动的影响。知识学习活动包括了两方面的指标:我对公司的了解(X3)和公司对我的了解(X4)。考察表4 COUNTRY*X3行,Z值为1.608,其绝对值小于3,所以接受文化和同意程度之间不相关的假设,即它们不存在相互的关系。文化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微弱,结果没有得到反映。考察表4 COUNTRY*X4行,Z值为1.179,其绝对值小于3,所以接受文化和同意程度之间不相关的假设,即它们不存在相互的关系。文化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微弱,结果没有得到反映。两个指标的统计结果一致,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R2 中美顾客在知识学习活动中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假设H2没有通过。首先考察表4X3行和X4行,Z值分别为2.780和5.176,其绝对值约等于3和大于3,可以认为拒绝X3、X4系数为0的假设,所以系数的值有意义,且该值均大于0,可知同意的人多于不同意的人。中美两国的消费者都比较看重自身同通信公司的相互了解。
假设没有通过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移动通信服务市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移动通信服务商必须与顾客建立紧密的关系。顾客选择使用通信公司提供的服务,必须对该公司及其各种服务有所了解;而服务商在建立客户关系时也往往需要收集顾客的基本信息。这一点对于中美移动通信市场而言,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另一方面,随着顾客消费意识的理性化,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已经不再单纯留意于表面,而是更加看重产品和服务背后的企业。消费者喜欢了解企业的经营历史、竞争实力,甚至企业管理者的成功经历等相关信息,这也说明了现在的消费者有着增强对企业了解的愿望。同时,企业也想方设法获取用户的个人资料,以求提供最合乎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一点在各国消费者都越来越成熟以及全球市场竞争都在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上,顾客和企业都有相互了解的愿望和需要。
再次是文化要素对特殊赞赏和特殊对待的影响。特殊赞赏和特殊对待对应一个指标:特殊待遇(X5)。考察表4 COUNTRY*X5行,Z值为-3.776,其绝对值大于3,所以拒绝文化和同意程度之间不相关的假设,即它们存在相互的关系。又因为系数为-0.573取负值,所以,中国人选同意的不如美国人多,即特殊对待更能吸引美国顾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R3 美国顾客比中国顾客更在意特殊赞赏和特殊对待。
假设H3得到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美国文化主张体现个性,美国人愿意承担一定责任而享受相应权利;中国人的哲学里体现了“和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对于移动通信服务商提供的VIP服务,中国顾客往往看不到实际价值,而美国顾客则很享受这种“与众不同”。
最后是文化要素对联谊活动和团体活动的影响。联谊活动和团体活动对应一个指标:团体活动(X6)。考察表4 COUNTRY*X6行,Z值为4.608,其绝对值大于3,所以拒绝文化和同意程度之间不相关的假设,即它们存在相互的关系。又因为系数为0.463取正值,所以,中国人选同意的要比美国人多,即中国人更看重团体活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R4 与美国顾客相比,中国顾客更能通过联谊活动或顾客团体活动成为企业的忠实顾客。
假设H4得到通过。中国人强调的关系往往比美国人概念中的“Relationship”含义更加丰富。中国人喜欢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关系,并从中受益。而美国人则更看重人人平等与自我实现。因此,团体性质的活动更被中国顾客所在意。一个经典案例:中国联通公司早在中国移动公司之前推出了针对学生和年轻人的手机业务,但是移动公司2003年推出动感地带以来,联合可口可乐、麦当劳、摩托罗拉等企业接二连三地举办了各种校园巡游活动和竞技比赛,年轻人趋之若鹜、乐此不疲,短短几年时间,该细分市场已经被移动公司占领。
5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化要素对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的影响中,对于常客回报和特殊对待,美国顾客受到的影响更大;对于团体活动,中国顾客受到的影响更大;而对于知识学习活动,文化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受文化要素的影响,对于进行跨国营销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上的顾客和美国市场上的顾客对同一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的感知和反映存在差异,而顾客资产管理与提升策略的实施又必须从驱动要素入手,这就意味着企业顾客资产管理与提升的策略和途径的选择也应该有所不同。反之,如果忽视文化要素对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的影响,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采取统一的顾客资产管理与提升的策略和途径,企业将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使自身的营销资源大量浪费。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哪些关系驱动要素美国顾客更加关注,哪些要素中国顾客更加在意,做到有的放矢,找到该市场上真正能够使顾客资产获得增值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把企业有限的营销资源投入到对顾客资产价值最具影响的驱动要素上。
在中美文化背景下,本文通过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文化要素对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对顾客资产影响的强弱程度的差异,为企业跨文化的顾客资产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探索跨文化顾客资产管理问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的实证研究选在了中美两国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这两个市场比较典型且具有可比性。但是,文化要素在各个行业中对顾客资产关系驱动要素的影响效果显然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人们在手机服务中关注服务质量,而在快餐服务中更关注便利性。因此,本文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只能在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得到最正确、最充分的体现。这一局限性使本文研究显得不够全面,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 考 文 献:
[1]何伟俊.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理论体系构建[J].学术研究,2000,12(1):23-26.
[2]Kuckhohn F R, Strodtbeck F L.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R]. Greenwood Press, USA, 1961. 1-6.
[3]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M]. USA: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2005. 18-21.
[4]Hall E T, Hall M R.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M]. Boston: Intercultural Press, 1990. 3-21.
[5]Lemon K N, Rust R T, Zeithaml V. What drives customer equity: a company’s current customers provide the most reliable source of future revenues and profits[J].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1, 10(1): 20-25.
[6]Rust R T, Lemon K N, Zeithaml V A. Return on marketing: using customer equity to focus marketing strategy[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109-127.
[7]Wiesel T, Skiera B, Villanuev J. Customer equity: an integral part of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8, 72(1): 1-14.
[8]Taeschler D. Metrical approaches to customer equity through CRM[M]. New Jersey: Gráfica eCRM Corp, 2002. 1-18.
[9]Neslin S A, Grewal D, Leghorn R, et 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multichannel customer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06, 9(2): 95-112.
[10]Bolton R N, Lemon K N, Verhoef P C.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customer asset management: a framework and proposi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4, 32(3): 271-292.
[11]Reinartz W J , Kumar V. The impact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on profitable lifetime dur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3, 67(1): 77-99.
[12]张国军,陈传明.顾客资产研究的关系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7):103-109.
[13]Gupta S, Lehmann D R, Stuart J A. Valuing customer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4, 41(1): 1-6.
[14]Villanueva J, Hanssens D M. Customer equity: measurement,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J]. Foundations and Trends R in Marketing, 2007, (1): 1-95.
[15]Yoo Shijin, Hanssens D M. Measuring marketing effects on customer equity for frequently purchased brands[R].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Singapore, 2007. 3-12.
[16]内山完造,渡边秀方,原物兵卫.三只眼睛看中国――日本人的评说[M].肖孟,林力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18-19.
[17]吉尔特•霍夫斯塔德.美国的动机、领导和组织的管理理论适用于外国吗[A].史蒂夫•莫膝森.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C].关世杰,胡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