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班游戏活动总结

小班游戏活动总结

时间:2022-02-27 18:18:59

小班游戏活动总结

第1篇

 

一、角色游戏的定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在“超市”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收银员来收幼儿买到的东西.而顾客则是拿着购物筐去拿东西。在玩“菜市场买卖”的游戏时,幼儿会吆喝“便宜又新鲜的蔬菜啊,快来买啊”等等。又如,幼儿扮演“警察“的角色时对小偷的语气非常凶。这些都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二、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

 

(一)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缺乏角色意识

 

由于小班幼儿教育思维方式和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对于教师明确角色扮演的分工不清楚,往往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意识混淆。尽管教师在游戏前明确分配给“爸爸”、“妈妈”、“孩子”的角色,但孩子根本不会理会,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模仿着成人的各种动作,有时扮演角色总会经常转移。例如,在小班开展的“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各自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名幼儿扮演“妈妈”的角色抱起娃娃哄着娃娃睡觉,嘴里还不停着说着:“宝宝乖,宝宝快点睡觉了!”片刻过后把娃娃放到小床上,自己又扮演起“孩子”背起书包准备去学校上课,嘴里还说着:“妈妈,我去学校了啊!”从这一案例分析看出,幼儿在游戏扮演中,他没有考虑到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既扮演“妈妈”的角色,又扮演“孩子”的角色,很明显这一时期的幼儿角色意识不强,容易凭借自己的兴趣去变换角色,但从游戏整体看他们玩得十分开心。

 

(二)幼儿游戏内容重复、简单而零散

 

对于小班幼儿这一时期角色游戏主要是模仿成人的个别行为和动作,依赖于形象逼真的模拟玩具。由于小班年龄特点具有随意性,幼儿生活经验又少,所以,幼儿扮演的角色往往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小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往往表现出内容简单,多次都在重复同样的动作,并且情节单一、零散。例如,在一次幼儿自由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几名幼儿玩起了“过家家”的游戏,一名幼儿扮演“妈妈”,一名幼儿扮演“爸爸“,剩下的幼儿扮演“孩子”。扮演“爸爸“的幼儿学着爸爸的语气说:“我去上班了,你记得在家做饭。”扮演“妈妈”的幼儿连回应也没有回应,于是自己就开始在那假装做饭了,而剩下扮演“孩子”的幼儿就在一边自己玩起来了。通过这一案例可看出,“过家家”这个游戏,幼儿们仅仅是用几个零散的片段表现出来的,没有连贯性,游戏情节间也并没有多大的联系,幼儿只是自己扮演自己的角色,表现出来的内容也过于单一。这是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善。

 

(三)幼儿游戏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意识

 

由于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幼儿间往往是相互模仿,这时期的幼儿又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更多的只为满足自己摆弄玩具的过程,幼儿往往是坐在一起,独自游戏。所以,在角色游戏进时语言交往较少,也缺乏与同伴间的交流。幼儿间只是初步的玩伴关系。例如,在主题活动“菜市场”中,教师让幼儿进行买卖游戏,于是,幼儿就开始了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卖菜”的幼儿一直在那吆喝,对于“买菜”的幼儿根本不理会,而“买菜”的幼儿也没有说要买什么,直接拿了菜就走。从这案例可以看出,此游戏间的幼儿只知道自己是卖菜的还是买菜的,幼儿只是处在自己玩游戏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要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小班角色游戏的教育策略

 

根据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结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目标。我对小班进行角色游戏指导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充分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1.创设温馨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的教育重点是发展幼儿情感、动作、语言,有扮演角色的愿望和意识,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都会有入园焦虑的问题,游戏又是幼儿的天性。所以,教师在游戏的环境创设上更要注意环境的人文性,要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在环境的创设上应该注重温馨,“家”的感觉,给幼儿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这样幼儿会在游戏中逐渐摆脱入园焦虑问题。并且幼儿教师在环境创设时应遵循安全性、主体性、启发性原则。

 

在材料准备上,由于幼儿处于平行游戏的高峰期,教师要根据幼儿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而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便于教师更好地指导教学。

 

2.教师要合理制定游戏目标

 

小班幼儿正处于个别运动阶段,不断重复着成人的个别动作和简单的言语,根据这一点,要求教师根据主题目标,对幼儿的角色安排制定明确的使用材料和地点扮演的规则。这就保证了游戏材料的合理利用和游戏地点的合理分配,也会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对教师在后期更好地进行游戏指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要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由于小班生活经验少,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内容单一,所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

 

1.通过日常谈话

 

教师应该在幼儿的生活中多通过交谈,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分享;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多接触生活,多观察社会,获取丰富的生活经验,使游戏内容变得更充实。

 

2.通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带领本班的幼儿去参观中班、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是如何进行角色游戏的,吸取丰富的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多渗透情景性的游戏,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通过对人物形象再现,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3.通过家园共育

 

幼儿除了在幼儿园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幼儿的角色扮演也是模仿成人的动作,教师不仅要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幼儿丰富生活经验,也要让家长积极配合指导幼儿。

 

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教师特别提醒家长在出去游玩时,要多带领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周围的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家长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这样幼儿获得感知就越丰富。

 

(三)教师要适时介入,科学地指导游戏

 

教育作用的实现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是比较薄弱的,目的性较差,操作时稳定性较低,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指导。由于角色游戏体现了幼儿自主性,指导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游戏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指导。

 

1.教师在游戏内部进行指导

 

由于小班幼儿具有随意性特点,在游戏时没有明确的主题,往往重复某个动作,如模仿“妈妈”喂奶、做饭等,这就需要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幼儿游戏指导,可采取平行游戏和共同游戏两种形式。

 

平行游戏就是教师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例如,在买卖游戏过程中,买菜的幼儿不知道怎样去交流,这时,教师可以以买菜幼儿身份参与进去,说:“老板,你家的黄瓜怎么卖?多少钱一斤?给我拿两根,多少钱?”教师对幼儿的范例,便于幼儿掌握方法,避免指导成为干扰。

 

共同游戏就是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与幼儿共同游戏。如到娃娃家做客等,教师在和儿童共同游戏过程中要进一步了解幼儿想法,调动幼儿主动性、创造性,帮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丰富内容情节。例如,在“菜市场”游戏中,教师扮演顾客去买“菜市场”没有卖的东西,如小鱼、小鸟等。引发幼儿用已有的材料代替这些,这样可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教师在游戏外部进行指导

 

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是指教师站在儿童的游戏之外,以教师身份干预幼儿游戏,便于教师同时影响更多幼儿。游戏中幼儿是主体,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愿望,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去强化幼儿,要尊重幼儿主体性。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可采取两种方式,包括言语、非言语混合的方法。

 

言语的方法是教师作用于儿童的重要影响手段,在作为游戏者身份的游戏指导中,教师的言语往往是游戏中角色的语言表达,是角色的语气、语调。教师要通过言语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引导。如“你们想玩过家家的游戏吗?”“娃娃家的娃娃是不是饿了?”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确立游戏的主题,明确自己的角色,扩展游戏的内容,开拓幼儿的想象能力。教师通过言语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及时回应,表扬和肯定或是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如“你今天扮演买菜的角色表现真得好!”

 

非语言的方法是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通过用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的方向等非言语的手段,来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如在一次角色扮演游戏中,一名幼儿不愿去扮演,教师看着她对她微笑并且做出了大拇指的手势,这时幼儿开心地一笑好像有了很大的勇气参与进了游戏中。

 

(四)整理材料,总结评价

 

1.整理材料

 

教师在游戏前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幼儿年龄较小,要从小班逐渐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在游戏结束后一定要要求幼儿收拾整理材料,放回原位。以便下次教师更好地开展角色游戏。

 

2.总结评价

 

由于小班幼儿进行游戏的水平较低,所以游戏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评价游戏,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评价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教师要针对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表扬的地方拿出来和幼儿一起分享。表扬游戏中表现好的行为,同时也要指出游戏中不恰当的地方。教师评价要针对问题,不能泛泛地进行评价。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水平。如“我刚才看到在买卖游戏中,有顾客要面条,可是他们那里没有面条,于是扮演‘卖菜’的小明把几条长长的纸代替面条卖给了顾客。他这样做非常好,他能想到用长长的纸来代替面条,如果是你,你能想到吗?”

第2篇

关键词 观察 游戏 小小班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120-02

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重要的途径。小小班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情感外露,存在明显的个性。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及能力差异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有助于儿童发展与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适宜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细心观察,客观记录幼儿游戏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也伴随着幼儿的成长。通过细心观察幼儿游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班上“不同”幼儿的情况。幼儿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的目的及游戏活动的特征,灵活地选择观察方法,并注意利用表格、文字、图示、影像等多种记录方式来记录自己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尤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语言、表情、动作细节,潜心做一个幼儿行为的观察者。

在游戏活动中,有时我会运用“扫描观察法”对幼儿依次轮流进行观察,以便大概地了解全班幼儿的情况;有时我会采用定点观察法对“特定幼儿”进行观察,如总是单独游戏的幼儿、明显有破坏性和攻击性表现的幼儿以及一个不能忍受极小挫折的幼儿等。例如,笔者对班上一名“不同”的幼儿的观察记录如下:“班上有个可爱的小男孩,他好动,语言丰富,有个“爱打人”小毛病改不掉。每天在户外游戏时,我观察到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遵守老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游戏,只有他总是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喜欢惹惹这人,碰碰那个人,影响别的小朋友游戏,游戏的时候有很多的小朋友来告状。”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更加详尽细心地观察这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而分析造成他这些行为表现的原因。也许有的是因为紧张、恐惧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或许潜意识中为自己不受伤害,内心很自然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又或者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原因等。我们可以把平日观察到的情况和分析出的原因,在离园接待时和他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找到了真正的原因。而后和家长合作,针对性通过言语指导、行为示范等多种方式,真正改变该幼儿的行为。

二、时刻观察,有效指导幼儿游戏行为

观察幼儿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获取幼儿的信息,还在于进一步对观察信息给予解释,进而更好地从幼儿出发设计课程,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指导,使计划教育与随机教育巧妙结合。观察是提供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可使教师了解并提供给幼儿游戏的必要条件,如时间、空间、玩具材料、游戏经验等,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游戏的空间够不够、玩具材料恰不恰当、幼儿经验的丰富程度如何等。萨顿.史密斯提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程序为:首先要观察并仔细辨别幼儿的兴趣与技巧,其次投入参与,最后跳出幼儿游戏,作进一步观察。在她提出的这个程序里,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幼儿游戏时时刻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做好记录,为下次游戏的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在小小班角色游戏《抱娃娃》中,制定的目标是:教会幼儿学会正确抱娃娃的姿势;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游戏开始前我用大部分时间示范、强调让幼儿学会正确抱娃娃的方法,要求幼儿在抱娃娃时要把娃娃的头靠在自己的手臂上,另一只手托着娃娃的屁股。幼儿开始游戏后,他们争先恐后地想来当妈妈爸爸,可是我观察到他们在抱娃娃的姿势上总是五花八门,绝大部分的幼儿是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抱布娃娃的,即使我进行了指导,效果并不显著。强迫孩子们按照成人的要求,他们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吗?在活动结束后我反思:“首先班上的大多都是两岁多的孩子,他们受到身体发育的限制,身体的协调能力没办法达到成人的要求。其次,两岁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很随意,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最后,我选择娃娃的体积太大,不适合小小班的孩子来抱。”于是我调整了布娃娃的大小,将大小适宜的布娃娃投放到区角,分区游戏时请幼儿来抱娃娃,我观察到有的幼儿双手托着娃娃的身体,左右摇晃,有的幼儿双手插在布娃娃的腋下抱着娃娃等等。在幼儿游戏时保持时刻的观察,能帮助教师随时随地了解幼儿,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三、全面观察,发展性评价幼儿游戏行为

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游戏的观察上,只有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才能对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避免教师凭主观意愿、不切实际地空洞说教。教师要表扬肯定积极的行为,也要注意对游戏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鼓励。在游戏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以指导者角色引导幼儿游戏,同时又以平等身份与幼儿共同讨论评价游戏过程与效果。在评价过程中以幼儿评价为主,教师给予指导,突出本次游戏的优点,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小小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还不能完整、准确讲述自己的游戏思路,因此在评价时应注意启发引导孩子的自我表达。

例如:“在一次搭搭玩玩《小花》的游戏中,我的目标预设是让幼儿学会插拼合的技能来搭小花。幼儿游戏过程中,我就全面观察幼儿插拼行为,在观察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用插拼的技能来搭小花,甚至还有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技能搭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小花,小部分的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都能完成目标要求。在游戏结束后,把所有幼儿完成的作品展示在讲台上,先请小朋友上来拿着自己的作品来说一说:“今天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搭小花的”,也许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表达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还是要提供给孩子这个机会,当孩子们说完教师可以做个补充;最后教师做过总结性的补充,先肯定大部分的幼儿都学会了插拼的方法很棒,特别肯定了一些能凭着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搭出小花的小朋友,然后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在遵守纪律方面,争抢玩具方面,希望下次游戏时大家能改掉这些小毛病就更棒了。

游戏的主人是幼儿,游戏应该成为幼儿发展的前提,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的。这都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细心、时刻、全面地观察幼儿的行为,才能帮助教师有针对地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准确地掌握时间和空间的应用,帮助教师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避免幼儿游戏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观察幼儿是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性课程的基础,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观察幼儿的意识与能力,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第3篇

【摘 要】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对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价值。为了提高小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我园结合开民间游戏做了三个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 民间游戏;小班幼儿;合作交往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对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价值。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学校,接触集体生活,他们和同伴之间的交往才刚刚开始,还不知道如何主动结交同伴。《指南》中明确提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提高小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非常有必要,结合我园开展的特色——民间游戏做了以下尝试。

一、开展适合的民间游戏,激发幼儿交往的意识。

根据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的特点, 针对不同时期的幼儿,我们开展了适合的快乐的民间游戏,以此激发幼儿在心理上与同伴交往的意识。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主要是通过身体动作与同伴亲密接触来进行沟通和交往。如和小朋友拉拉手、跑一跑、跳一跳、钻一钻,做些简单的游戏。开学初我们利用活泼轻松的“点兵点将”游戏,帮助幼儿尽快熟悉同伴。“点兵点将点到你,请你说说你是谁?”被点到名的幼儿说:“我是XXX。”其他幼儿一起拍手说:“XXX,XXX,欢迎你。”游戏继续进行,直到每个幼儿都被点到。待幼儿熟悉同伴后,我们开展了传统音乐游戏《找朋友》,在音乐中幼儿可以和朋友握握手、亲一亲、抱一抱、微微笑,体会到有朋友的快乐。《传球点点名》是继“点兵点将”游戏后开展的体育游戏,传到球的幼儿不仅要说出自己的名字还要说出旁边朋友的名字:他的名字叫XXX。等幼儿熟悉玩法后,幼儿抛球喊好朋友的名字,好朋友就要准备去接球。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会到了参与集体活动,和新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对于民间语言游戏《大拇哥》、《手指游戏》、《五个小朋友》等,幼儿不仅要用手指表演童谣,在情感上还有所提升,慢慢享受愉快亲切的情感,从而喜欢参与游戏。

二、精心设计合作游戏,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

在开展民间游戏中,我常利用各种方法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动机,为幼儿提供频繁交往的机会。《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幼儿玩民间游戏的基础上,我们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游戏,如民间语言游戏《我的小手有力量》是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在幼儿会玩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改编,幼儿两两组合,念到“我的小手有力量”时,双手握拳,互相用力拍三下,在一段音乐后,继续找朋友,开始第二次游戏。像这样有趣的游戏还是蛮多的,有体育游戏《河里的小鱼》、《乒铃乓啷起》,语言游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这些游戏既能保持幼儿愉快的情绪,增添交往的乐趣,还给幼儿提供积极表现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从而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语言游戏《对拍手》是两个幼儿面对面,边念儿歌边拍手,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我借鉴结伴舞模式组合游戏,全班幼儿围成里外两个圈,面对面站立,在第一遍游戏结束后,听音乐《找朋友》,里圈的幼儿顺时针转外圈的幼儿逆时针转,音乐结束后,和新的幼儿又开始新一轮游戏。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自己寻找交往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基本的合作和交换技能,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

三、“大带小”“强带弱”,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

《指南》中建议成人应该多带领幼儿出去接触其他同伴,包括幼儿熟悉的幼儿和不熟悉的幼儿,也包括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的幼儿,使他们在与这些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同样适用于教师。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对小班幼儿交往能力促进性最大、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的混龄活动,为此我们有意识的组织相关游戏,帮助幼儿积累交往经验,获得多种交往体验。如民间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在游戏中大班幼儿扮演老鹰和鸡妈妈,小班幼儿扮演鸡宝宝,大班幼儿由于其年龄的特点,责任意识增强,动作技能发展的也很好,所以在活动中能很好的担任老鹰和鸡妈妈的角色。

小班幼儿由于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所以在游戏中有些不善于交往和性格内向的幼儿交往能力明显较弱,显得比较被动,而喜欢交往和性格开朗的孩子在游戏中总是很积极主动、快乐。记得刚开始和幼儿玩两人合作的语言游戏《点点豆豆》时,让幼儿找自己座位附近的幼儿一起游戏,在老师的帮助下,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合作的对象,第一遍游戏开展的很顺利,待重新寻找合作的对象时,有的幼儿就站在原地了,如果没有小朋友来找他,他就回到自己座位,不参加游戏了。此时我会主动拉他们的手,同时轻轻地提议善于交往的幼儿和他们做朋友,继续游戏。所以让善于交往的幼儿多和不善于交往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的孩子接触,他们就能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在共同游戏中学会交往。

当然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与机会,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逐步提高孩子交往的能力。

第4篇

一、恰当的结构游戏材料为培养幼儿创造力提供了物质保障

徐州师范大学师远贤教授在《浅析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一文中提到,游戏材料是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或操作的物质材料。具有诱发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增进游戏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因此,恰当的结构游戏材料是结构游戏开展的物质基础。幼儿教师在提供结构游戏材料时应注意:

1.多提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按结构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高结构游戏材料和低结构游戏材料两大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炎在《儿童游戏通论》一书中提到高结构的游戏材料由于可变性小,操作性弱,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幼儿的想象力,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在提供结构游戏材料时,应尽可能提供安全、卫生的半成品材料,这种低结构的游戏材料,有利于幼儿进行探究,从而建构出各种物体造型。

2.提供的游戏材料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结构游戏的开展依赖于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结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结构游戏行为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幼儿的表征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2~3岁的儿童,高真实性、高结构性的游戏材料更能促进游戏的开展;4~5岁的儿童能够创造性的使用一些低真实性、低结构性的游戏材料。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小班、中班、大班幼儿提供不同类型的结构游戏材料。

3.提供的游戏材料数量应适中

游戏材料能够促进幼儿游戏行为的发生,但游戏材料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游戏的开展。过少的游戏材料会促使游戏中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得幼儿相互之间进行言语攻击或行为攻击,而过多的游戏材料则会减少幼儿之间的合作,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结构游戏中幼儿教师适宜的指导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通过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教师的适宜指导。

1.对结构游戏适宜的指导需要幼儿教师有正确的游戏观

幼儿教师对结构游戏的适宜指导需要建立在幼儿教师对结构游戏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园本教研、继续教育等各种途径,不断地积累有关结构游戏的内涵、特点、组织原则等知识,为指导结构游戏奠定理论基础。

2.认真的观察是教师进行游戏指导的前提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天军副教授在《提升幼儿游戏指导策略探究》一文中指出,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教师扮演的角色随着游戏的展开而不断变化,指导者是幼儿教师在结构游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作为指导者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因为幼儿教师只有在真实的结构游戏环境中通过认真的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才能深层次地了解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介入指导游戏提供依据。

3.教师应根据游戏的进展,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

从结构游戏的概念可知,结构游戏的进程是随着幼儿对积木、积塑等的不断操作而发展的。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可能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的可能是规则遵守方面的问题,还有的可能是材料建构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来促进幼儿游戏的开展。如,教师在观察一名幼儿搭建房屋时,房屋因为缺少支柱总是不稳固,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介入游戏来对幼儿进行引导。还有的幼儿在别的幼儿搭建物体的过程中,总喜欢搞破坏,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直接的语言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4.在游戏指导中,需要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结构游戏是一个需要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幼儿由于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其大脑发育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例如同样是搭建桥梁,对于悟性高的幼儿,教师只需要简单的语言提示,而对于悟性较差的幼儿,除了语言提醒外,教师可能还需要亲自动手进行示范。

三、贴近幼儿生活的结构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和教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结构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之一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联。

1.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不同的建构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建构游戏主题的选择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其出发点。首先,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孩子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的不一样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幼儿教师在为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孩子选择建构主题时应注重其差异性。例如:城里幼儿园的孩子会经常去游乐场玩耍,对游乐场的各种设备比较熟悉。而农村幼儿园的孩子由于父母较忙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可能很少有机会到游乐场去玩耍。如果幼儿教师要求城里幼儿园的孩子建构一个游乐场,他们会比较感兴趣,而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对此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而无从下手。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不同,其选择的建构主题应该不一样。例如,相比较中班和大班的孩子来说,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差,团体合作意识缺乏,表征思维较弱。因此,在建构游戏中,小班的孩子多以模仿单一的、结构简单的物体为主,幼儿教师应该从小班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一辆巴士”等幼儿所熟知的事物作为建构游戏的主题,而对于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在此基础上,用语言引导幼儿进一步想象,建构出道路、行人、树木等更多与车相关的物体。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建构游戏的开展

幼儿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对建构游戏中幼儿的创造经验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多组织幼儿参观周围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幼儿在玩建构游戏时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才会建构出各种各样的物体,其创造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5篇

由于主题班会的直接教育对象是学生,因此,主题班会的内容安排和程序设计一定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低年级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转变,但此时的抽象思维依然具有很大成度的具体形象性。而游戏的具体形象性又是最能吸引小学生的。这样,游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他的实际年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一点。在游戏中,儿童的言语、符号活动作为中介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鉴于此,我在多年的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常常会根据班会的主题设计一些小游戏。这些小游戏不但形式简单、便于操作,而且活泼有趣、意味深远,为主题班会课增色不少,同时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遴选几例与大家分享。

[主题班会一]你好,新同学!

游戏名称:找同伴

游戏目的:刚上一年级,同学之间互相认识的很少。该游戏将通过道具协助同学们寻找自己的同伴,从而给学生创造彼此认识或交朋友的机会。最终使班级成员尽快融为一体,为创造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游戏规则:(1)以班级人数为48人计算,教师准备4个拼图。每个拼图都可分成12块。(2)教师把拼图打乱之后发给所有学生,每人1块。(3)教师告诉学生每个人根据手上的拼图去寻找其他同伴。大家如果找到自己的同伴就围坐在一起。看哪一组最快。(4)拼好拼图的组,同组同学可以相互做自我介绍,并共同为自己的组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游戏反思: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是习惯于相信和信任与自己有某种相同地方的人或物。游戏中的拼图道具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它为学生们创造了一种值得信任的理由,为大家找到了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从而使新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较短的时间里变得很自然,并有效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主题班会二]团结就是力量

游戏名称:同心协力

游戏目的:有效地导入班会主题,调动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兴趣。在游戏中体会友谊的珍贵和协作的乐趣,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游戏规则:(1)请8名学生上讲台,自主选择每两位为一组。(2)每组学生背靠背蹲在地上,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双方一同站起来。(3)其余学生观看助威。最先站起来的组为优胜者。(4)让获胜组的同学讲获胜的诀窍和感受。

【游戏反思】在这个游戏中,两个人组成了一个整体。参赛的两名学生一定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只有整体合力配合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反之,力气再大也不可能顺利完成。游戏获得成功的组要总结成功的诀窍,深思受到的启示;游戏失败的组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寻找失败的原因。这个游戏在主题班会课的开始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而且游戏的反思直指此次主题班会的核心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主题班会三]我的责任

游戏名称:勇担责任

游戏目的:“责任”这个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深奥,但是深奥的道理却常常会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具体的事件浅显地折射出来。按时上学放学是责任;认真完成作业是责任;犯了错误及时改正是责任;外出时向父母打招呼还是责任……从小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不仅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保证一个人在长大成人后能够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关键。许多违法犯罪的行为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当事人缺乏责任心造成的。因此,从小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非常重要。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要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游戏规则:(1)指定16名学生站成两排,每排8人。相邻学生之间相隔一臂的距离。教师喊“一”时,向右转;喊“二”时,向左转;喊“三”时,不动。(2)当有学生做错时,做错者要主动走出队列,站到大家面前先鞠一躬,再举起右手高声说:“对不起,我错了!”(3)做几个回合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游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借此展开讨论。

第6篇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它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以班级团体的力量与资源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其理念与操作方法有别于团体辅导,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借鉴西方的团体辅导理论,也要结合中国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如何有效实施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本文就班级团体辅导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谈谈体会与思考。

一、班级学生有知情权

“我们没有心理问题,为什么让我们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我讨厌和别人聊天,为什么总是绕圈发言,要我和其他同学互动?”

有些学生对团体辅导怀有恐惧与抗拒,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参加了班级团体辅导。辅导的结果是学生不但不合作,还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

团体辅导成员通常是招募或甄选来的,参加者通过海报、宣传单及教师的介绍等,了解团体辅导的目标及内容安排,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参加,因此容易接受和投入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团体成员是自然班级的全体学生,而不是招募或甄选来的自愿参加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由于学生对心理辅导知识缺乏了解,有些学生甚至还有偏见,如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辅导,不愿意与人交往是自己的个性等,因此,有些学生排斥与抵触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基于此,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宣传与普及心理辅导知识,让学生了解并作好接受辅导的心理准备。教师应该首先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知道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是什么,班级团体辅导与学校其他课程有什么区别,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辅导的功能、班级成员在辅导中的基本交往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教师还要特别说明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不能伤害同学,每个学生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在小组绕圈发言时,如果个别学生不愿意发言,可以跳过去,请下一位学生发言。教师的介绍会让学生心中有数,作好心理准备。教师还可以回放一些以往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录像及照片,讲述以前参加团体辅导后一些学生的变化、进步与成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的兴趣。

二、班级团体辅导不只是一次游戏

“班级团体辅导就是做游戏。”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需要应该成为辅导活动设计的主题。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班级团体辅导的理念与目标,导致辅导活动设计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

有些教师学习了一些团体游戏,误以为班级团体辅导就是做游戏,将各种游戏变换编排。他们认为,通过游戏使班级团体气氛轻松、愉快、活泼就是班级团体辅导。结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成了无主题的游戏活动。有些教师在辅导设计时虽然也考虑进行主题设计,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辅导理念,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自己学到的游戏来设计主题;不是游戏服务于辅导主题,而是辅导主题依附于游戏内容与形式,导致辅导主题缺乏针对性。结果,辅导后学生分享说“为什么让我们参加这些小儿科的游戏?”“热闹是他们的,我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参加了团体游戏,但是我的心并没有融入团体,在人群中我感到很孤独。”

班级团体游戏是班级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形式之一,而不是惟一。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设计主题,如入学适应、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爱情、生涯规划等。班级团体辅导形式除了游戏,还有讨论、角色扮演、纸笔作业等。对低年级学生应多采用动态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强调体验和感受,进行行为训练;对高年级学生应该多采用讨论的形式,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内心世界的探索,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成长,促进人格完善。辅导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班级团体辅导理念,丰富自己的辅导知识与技术,以便有效实施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三、班级团体辅导不只是一次团体活动

“每年开学我们都会对新生进行一次入学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对初二学生进行一次青春期教育的班级团体辅导。”

班级团体辅导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形式的团体辅导都会经历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许多教师误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只有一次,其实,他们所做的班级团体辅导只是辅导的起始活动。团体凝聚力、成员之间坦诚、互相信赖的团体气氛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匆匆结束了。结果不仅辅导不能深入进行,而且也会让学生对班级团体辅导产生失望情绪,他们会觉得班级团体辅导不过是流于形式而已。

经过几次班级团体辅导,班级团体才能够进入成熟期,班级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才会增强。班级团体学生彼此熟悉,学生对班级团体产生归属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学生能够在众人面前开放自己,自由地表达,积极争取改变。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和同班同学相处两年多,居然不了解他们,好多同学都没有说过话,通过班级团体辅导,我才了解了其他同学,和他们熟悉起来,觉得他们都挺友好的,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班集体了。”

班级团体辅导的发展阶段,并非是一个个独立分离的阶段,各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与交叉。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班级团体辅导的总体过程,使他们对各个阶段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自己该如何介入团体,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对班级团体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情况以及促进和影响班级团体发展进程的相关因素的把握,可以帮助自己预测各个阶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潜在的危机,并且可以掌握在何时、采用何种方法对班级团体学生进行干预与提供帮助,使班级团体成功地实现辅导的目标。同时,了解班级团体辅导进程发展的阶段与顺序,可以帮助教师及学生形成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设想,这一设想有助于教师带领班级所有学生朝着建设性方向发展,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与焦虑。

四、辅导中的目标不能忽视

“老师在做什么呀?一会儿带我们去户外活动,一会儿回教室讨论。”

班级团体辅导开始之前,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确定团体辅导的目标。班级团体辅导的总目标是发展性目标,以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为目标。所有的主题设计都应围绕发展性总目标进行,设计出与总目标一致的单元活动目标。

一些教师在辅导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或忽视对学生进行目标指导的现象。有些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看似很热闹,学生参与性很高,但是辅导后反思,却不知道参加辅导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辅导后学生说:“不明白老师要我们做这些活动干什么?”因此,教师在辅导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每次的活动目标是什么。特别是在首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须向学生强调辅导的目标,并且协助学生设立有意义的个人目标,明确自己愿意做哪些改变。此外,每次班级团体辅导时,教师都应阐述本次活动的目标与主题,以便让学生围绕主题有目的地进行活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乃至活动后还不知道活动的目的。

五、辅导后的分享不能流于形式

“老师让我们谈体会,我们还没有说完,他就说下课了,别说了。”

“每次都是谈体会,不知道该怎么说,从哪方面说。”

分享是指班级团体辅导后,班级学生一起讨论由活动引发的想法和感受,以增加活动的价值。班级团体活动仅仅是一种辅导的手段,而不是辅导的目的,活动只是起着催化的作用,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教师不太重视辅导后的分享,于是在时间安排上,用于活动的时间比较长,而用于分享的时间则很短,让学生觉得分享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自己说不说都没有关系。事实上,分享可以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思想与情感;分享能够使学生开放自己,表达自己,使其他同学了解自己;分享也能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得到其他同学的理解与支持。

有些教师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也重视分享,设计了分享环节,但是学生在分享时却无话可说,出现冷场。因为教师总是笼统地说“谈谈活动后的体会”,学生常常感到茫然,无从谈起。如果教师将分享的题目具体化,使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变得活跃,就会踊跃发言。如经典游戏“信任之旅”,一名学生帮助蒙上眼睛的另一名学生走完有障碍的路程,学生在参加游戏活动后,教师给出分享题目:(1)当你被蒙上眼睛的时候,有何感受?(2)帮助你的人有没有让你感到安全?(3)作为帮助者,你有何感受?(4)为了增加伙伴对你的信任,你做了什么?(5)你愿意做“帮助者”还是“盲人”?

每次活动后都要分享,因此,分享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可以是讨论的方式,如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全班学生一起讨论,也可以是书写的方式,或者综合使用几种方式。教师在指导班级团体活动时,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分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讨论问题,有利于使分享达到一定的深度,并防止这一重要的环节流于形式。

六、辅导后的评价不能采用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

“一组优胜得了90分,二组85分,三组70分,以后要努力,向一组同学鼓掌,祝贺他们得第一!”

一位辅导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这样做班级团体辅导总结。教师的话音一落,得第一的小组立刻欢呼雀跃,兴奋无比;而得末位分数的小组学生立刻垂头丧气。

这位教师前面的辅导活动做得很好,班级团体气氛也很融洽,学生参加活动积极。在最后一个游戏活动中,教师给各小组计了分,使团体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最后的掌声,几乎是对团体气氛的破坏,相对优胜兴奋的学生,得分低的小组学生情绪低落到极点,甚至有学生蹲在地上。

对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用百分数来衡量。心理成长是一个过程,不可以一次活动的表现来计分。人格的改变与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对某个问题有所领悟,改变了某种认知方式或行为方式,或者受到感染,激发了自己的内驱力,那么这次班级团体辅导就是有成效的,这种成效无法用分数来评价。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提醒学生学会合作与协调,重视活动过程的体验,而不是活动结果的评价。对于游戏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探索动作协调的方式,互相督促、示范,互相鼓励。要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不是比赛,而是一起参加一个有趣的活动,一起体验“我们在一起“的感觉,分享“我们在一起”的快乐。对于竞争性游戏,教师不应该过分强调输赢,而是要强调团体合作精神,强调游戏中成员的互动性、协作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班级成员来说,游戏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他们的人生的体验,甚至失败者收获更大。教师应该在分享时,给失败的小组更多的发言时间,让他们回顾与反思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下次获得成功。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所有问题,但是,它能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与班级成员的互动中领悟和思考,并获得成长。

第7篇

关键词: 小班幼儿 趣味教学 教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又可以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等。

三、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第8篇

关键词: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现状;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37-01

本学年积极参与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创设和幼儿角色游戏实践。结合以往经验,在游戏过程的观察记录及实践效果的考查等方面狠下功夫,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从而使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不断成熟,进行得也逐步规范与顺利。

1.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角色篡位的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比较模糊,在游戏活动中各玩各的,没有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如: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我主要观察了娃娃家的爸爸,只见爸爸一会儿在做饭,一会儿拎着篮子去超市买东西,一会儿去医院看看病,一会儿去了理发店,……。对于小班角色游戏中出现的男孩原本应该是娃娃家的爸爸一角色,可是他却没有尽到做娃娃家爸爸的责任,到处乱跑,游离与各种游戏区域游戏,甚至篡改别的游戏区域的职权,拿起理发店的工具做起理发师,而且有模有样,做的很不错,甚至拿起理发店的口红在自己的嘴上涂抹,还给一位小男生涂抹睫毛膏。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他的爸爸经常不在家,在上海上班,孩子一直由妈妈照顾,孩子对妈妈的喜好比较了解又喜欢模仿,而对爸爸的生活却不太明白,同时又崇拜爸爸,所以他自己选择了做娃娃家爸爸这一角色,可是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于是游离与各个角色之间,引起角色混乱……话说到这儿,我觉得事先教师的示范引导重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游戏规则重要,知道自己的游戏责任,同时,同伴的引领作用也很重要,这个娃娃家的妈妈完全可以寻找爸爸,把他喊回家与她共同照顾宝宝,妈妈可以说"爸爸,你快回来,你讲故事给宝宝听,宝宝饿了,我得做饭给宝宝吃。"从而唤起这位爸爸的角色定位。我个人觉得孩子在保持游戏规则的同时才能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

可是在课后的讨论中也有老师持不同观点,认为孩子游戏以快乐为主,这位孩子虽然游离与各个区域之间,但是他做理发店的理发师却很到位。可是对于如何应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的角色篡位现状我们还是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各位老师讨论的结果有如下几点:

1.游戏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腰,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性强。能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与需要。常把假想当真实。所以,本学年我们选择了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角色游戏供幼儿玩耍,如以红黄蓝绿这四种颜色布置的四个娃娃家,分别为"红红的家、黄黄的家、蓝蓝的家、绿绿的家",这四个娃娃家每个家庭以一种色调为主创设,围裙、头巾、领带、餐巾等等都有以自己家颜色为标志的饰品。便于幼儿识记、自主游戏和整理游戏玩具。

2.游戏要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首先,引导幼儿回家观察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在家做什么家务事情,爸爸妈妈是怎么样关心照顾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呢?一家人是怎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如带幼儿外出参观时代超市营业员如何热情招待顾客,让他们亲生感受自己作为一个顾客去了解超市营业员、收银员的工作,并模仿营业员与顾客的谈话,"欢迎光临时代超市,请问需要买些什么?""谢谢您的惠顾,欢迎下次再来!"孩子们还买了一些小零食,并到收银员那儿付账,感受自己购物的全过程。

3.游戏材料的投放要适宜。例如小医院要投放温度计、听诊器、血压器、药品、输液瓶、座椅。每位医生配一套医疗用品就行了,不能多,如果多的话孩子们会乱拉乱拖,而且每样游戏材料投放时要与幼儿商榷,探讨用法。提供给幼儿抽屉式小药箱,便于幼儿有序摆放医疗用品。

4.幼儿游戏时要明确游戏的规则和任务意识。比如娃娃家的爸爸应配合好妈妈共同照顾好宝宝,两人要默契,从给娃娃穿衣服、喂牛奶、讲故事、带宝宝学走路、做身体运动、带宝宝去超市购物、去儿童乐园游玩等简单而平常的事情做起,培养起孩子团结合作、履行职责的责任心。

5.幼儿游戏时教师要适时的参与指导幼儿游戏。教师作为一名游戏的引导者必要时要给幼儿显性和隐性的游戏指导。在幼儿游戏时我们在一边观察,突然发现一家的布娃娃无人问津,忙碌的爸爸还从布娃娃的身上踩过,我走进了娃娃家,抱起了被扔在地上的娃娃焦急地说到:"宝宝,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呀?"忙碌的爸爸放下手中的活,朝我看。我侧耳靠近娃娃并点了点头像是听明白了似的说:"我知道了"。"爸爸,你想知道娃娃对我说什么吗?"爸爸点了点头,"爸爸妈妈不管我了,把我扔在地上,爸爸刚才还踩了我一脚,哎呦,胳膊好疼呀。说着我低头心痛似的揉了揉娃娃的胳膊。爸爸立即抱过布娃娃对娃娃说:"娃娃,爸爸给你贴个创可贴,别哭了,我抱你去儿童乐园玩吧!"说完,小心的抱着布娃娃出门去玩了。

2.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角色偏区的指导策略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活动区活动,而对别的活动区却没有兴趣,这就是区域游戏中普遍存在的"偏区"。一次教研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对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困惑感到雷同:"为什么我班孩子只喜欢在'娃娃家'玩?""我班在区域活动时,有的角落冷冷清清,有的区域人满为患。""我们精心布置,还是出现偏区现象……"教师们一脸的懵懵懂懂,不知所措……

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地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可往往因利用不好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在区域设置上有些教师安于现状,结合教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还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区域多,孩子的选择面就广,常常是"人少区角多"。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兴趣,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与本班孩子比例相适当,教师没有考虑周全。因此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如同"花瓶",只是一种摆设,自然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但是我们却又不能强迫幼儿一定要离开那个活动区,或是一定要去某个活动区活动,此刻,我们最好采取以下方法:

第9篇

小班幼儿受年龄的影响,数学活动对他们来说,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让幼儿的学习变成一种兴趣学习、快乐学习。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根据这一理论,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们必须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因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学习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在幼儿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开展小班数学活动,使幼儿从中感觉到有乐趣。

—、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数学活动

幼儿的数学教育无处不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着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无任何负担,可形成无痕教育,化整为零,从早上开始就接触数学,如:你是几点钟上幼儿园的,我们班今天来了多少名小朋友,每组吃饭要发多少只碗,你玩得是什么样的玩具,排队序列等等。又如:引导幼儿在来园的路上、去观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很多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平时各种日用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和小朋友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大树的高矮、树干的粗细。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让家长带幼儿去动物园玩,引导孩子发现不同动物的数量是多少、什么动物多、什么动物少。经过日积月累,小朋友在日常生活情景中可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能够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游戏活动中开展数学活动

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借助玩具一天天成长和进步的。教育家曾经说过:“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游戏深受小朋友喜爱,把握住这个关键点,将数学活动融入到游戏中,倍受到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们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有趣的数学游戏,简单练习让游戏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首先,可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游戏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可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中。

比如,我们设计了“撒圆片”的游戏,用红、绿两种颜色不同的圆片进行游戏,游戏时,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得到4个圆片,3个绿圆片,请手持圆片的幼儿把4个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请另一位小朋友看一看有几个红色圆片、几个绿色圆片,从而幼儿数数自然得到结果。如此经过反复几次游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再由老师系统地总结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其数的概念。又如:在吃水果桔子时,让小朋友边吃边数桔子,提问你吃了几瓣,然后渗透一个桔子可以分成许多瓣桔子,认识1和许多,久而久之使幼儿觉得学数学不再枯燥了,从而愿意学习数学。其次,可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案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表演,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案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有意识地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运用“一、二、三,变、变、变”的口令,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会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三、在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开展数学活动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好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抓住这一年龄特点,我们有意地将数学活动和户外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进行数学活动,效果非常明显,使幼儿在轻松的体育游戏中学习了数学。首先,对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吗?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了改编,融入数学活动。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5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五下”等,让幼儿边练拍球,边进行数学活动。这样有机地渗透数学活动,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达到教育效果。其次,把许多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游戏调整到户外体育游戏中,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也能进行数学活动。如《按大小排序》、《我们来排队》、《给玩具分类》等户外游戏。同时,我们结合图形的教学,还创编了体育综合游戏《玩圈》,不但巩固了圈的颜色、形状,还引导幼儿学习了数数,这种方式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锻炼了幼儿的体能,使幼儿身心愉悦。因此,通过户外游戏活动进行数学活动,会使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总之,我们应该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幼儿自由操作和探索,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出数学教学的创造性、乐学性,让幼儿在轻松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渐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挖掘数学的特殊潜在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民间游戏 小班教学 意义

民间游戏曾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欢乐的足迹!它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徒手进行、有的只需非常简单的材料,而且往往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一提起这类民间游戏,我们一定倍感亲切,想起童年时光曾经与小伙伴快乐游戏的种种情境!今天,作为一名新老师带着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接触民间游戏,让我对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1.在民间体育游戏中稳定幼儿的情绪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没有集体活动听指令的意识,组织活动前很难让他们安静下来,弹琴、拍铃鼓似乎都不起作用;而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组织一次活动的过程中,安顿孩子的情绪就花了很多时间,导致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孩子都精神疲惫。为了更快地安静孩子的情绪,集中孩子相对"短暂"的注意力,我选择了活泼、有趣而又简单易行并深受幼儿喜爱的民间体育游戏来进行活动前的安静活动,由于孩子对民间游戏充满浓厚的兴趣,所以能较快的安静下来。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利用孩子对民间游戏的浓厚兴趣,我们还将民间游戏和语言活动溶入到体育活动、语言活动、晨间活动、区域活动、课前活动、餐前游戏等一日生活中,通过选择一些安静幼儿情绪的民间游戏,来调和幼儿活跃、高涨的情绪,从而使幼儿情绪得到稳定。如:手指游戏:《捉蜻蜓》:教师手掌当网,让幼儿把食指顶在教师掌心,边念儿歌边捉,等到儿歌结束时,将幼儿手指抓住。借此安静幼儿情绪,便于幼儿听清楚教师讲解的游戏规则或要求;再如每天饭后选择一些比较安静的民间体育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露白牙》等,来代替饭后散步,孩子们每在活动中都表现出情绪高涨,谁都不愿意在游戏中失败,在动静交替中情绪得到了稳定。

2.在民间游戏中形成规则意识

由于现代社会原因,现大多数孩子都是独身子女,小班孩子刚进园,没有与年龄相仿的伙伴共同游戏的经验,他们习惯了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游乐,而对于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他们暂时还没有集体游戏的意识,更没有游戏规则意识。因此我选择了规则简单,适合小班初期的孩子游玩的民间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钟》、《红花红花几月开》、《木头人》等,通过这些形式有趣、规则简单的游戏,让幼儿喜欢游戏、愿意参与,能在活动中愉快地体验游戏的乐趣。慢慢地,他们的规则意识明显提高,知道游戏前必须认真听老师讲规则、知道游戏的奖励与惩罚,知道要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基于这样的进步情况,我又选择了一些规则要求较多,必须让孩子按要求去做才可以完成的游戏。如:综合活动《小老鼠上灯台》,孩子既要听着音乐节奏念儿歌、做手指游戏,又要防范小老鼠来拍你,并且在瞬间做出反应,立即变成猫去追老鼠。通过这样的活动中,孩子必须集中注意力,严格按要求去做才可以完成游戏,逐渐地他们学会与同伴共同游戏,初步形成了集体游戏的意识。

3.在轻松、愉快的民间游戏氛围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小班幼儿由于刚入园,与同伴不熟悉,很多幼儿都不愿意张嘴说话,有的幼儿甚至没有开口说话,总是用点头、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选择了一些简单的手指游戏,试图用夸张、形象的体态动作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幼儿能喜欢演示,开口朗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如:手指游戏:《大螃蟹》

一只螃蟹爪八个,

两头尖尖这么大个,

眨眨眼睛耸耸肩,

爬呀爬呀过沙河,

咕嘟咕嘟滚下河。

《五个手指》:一个手指点点,两个手指剪剪,三个手指弯弯,四个手指叉叉,五个手指开小花。

另外,我们还选择了一些含有琅琅上口的儿歌的民间游戏进行教学,如:《蚂蚁搬豆》,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大胆地朗诵儿歌,既快速地学习、巩固了儿歌内容,又促进孩子口语的发展。

孩子们喜欢手指游戏、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能形象的模仿教师夸张的表情与体态动作,能够较快地安静情绪,积极参与,并大胆大声地念儿歌;刚进园因为和同伴不熟悉,一些表现得很害羞,不愿意张嘴说话,甚至没有开口说话的幼儿,总是用点头、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赵宇、苏腾、乐彤,现在变得活泼开朗了,喜欢主动开口说话了,愿意主动向老师问好、道别,会和小朋友愉快地做游戏、玩玩具,会把家里发生的事告诉老师等。

4.在民间体育游戏中促进动作的协调发展

小班孩子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动作发展不协调、小肌肉发展不完善。而种类繁多、形式简单、便于操作的民间游戏,在科学开展的情况下,恰好能够增强幼儿体能,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及动作协调能力。例如:"老狼老狼几点钟"、"红花红花几月开"能训练幼儿的瞬间反映及四散跑的能力; "老鹰捉小鸡"能训练幼儿躲闪的能力等,这些民间体育游戏很好地提高了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发展。

5.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现在的孩子,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受父母、爷爷奶奶等家人的宠爱,大多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小班孩子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一点小事而相互发生争吵,缺乏谦让意识;有的孩子表现出任性,对自己喜欢的玩具占为已有,不愿意与同伴分享;有的孩子喜欢扮演自认为"强势"的角色,而不愿意扮演一些"弱小"的角色;例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总喜欢扮"老鹰",不愿扮演"小鸡"。小班孩子出现诸如此类的社会是非常正常的,作为老师,担担着孩子心目中最能解决问题的角色,我时常引导孩子用一些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如让孩子用"剪刀、石头、布"的办法解决"游戏角色"的纠纷问题;用商量着轮流、交换或合作等方法解决玩具争抢、不会分享的问题,培养孩子的谦让、分享意识。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形成了学会用商量、友好的办法自己解决纠纷问题的习惯,不再出现告状次数频繁、极其依赖老师的情况,同时也促进他们良好社会性的形成。

总之,民间体育游戏蕴含着无限的教育价值,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来了欢乐。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不断地挖掘它蕴含的内在潜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园 游戏活动 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6-01

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游戏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三个方面研究,首先,要把游戏的形式导入到幼儿园的活动内容中。其次,所有游戏活动的安排需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最后,采用游戏的方式来结束这些活动,是巩固幼儿学习知识的根本,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1.幼儿园活动形式

很多幼儿专家都表示,在儿童时期,对幼儿的教育要和游戏活动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除了能够帮助孩子去强健身体,还能够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促进身心的发展,那么怎样把游戏活动运用到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分析了一些资料,总结了游戏在活动中的运用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把游戏深入到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渗入一些游戏的成分,能够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游戏的导入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幼儿园的美术《美丽的热带鱼》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变魔术的形式,把一些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变成热带鱼的形状,这样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也想要自己体验一下,这样在这个美术活动中,就可以进行制作这个游戏,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语言活动《七彩虹》这个内容的学习中,可以采用猜谜语游戏,让孩子们猜一猜说一说其中的内容,要求准备的谜语要尽量的生动有趣,很多幼儿能够猜到是彩虹,这样就可以安排幼儿用画笔把这些内容画出来,同样也起到了激发孩子们兴趣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导入游戏的内容,一方面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把社会、科学、美术、语言等游戏导入到活动中,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在数学活动的教学中,还可采用一些数字游戏导入到活动中,增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2展开不同的活动,增强学习效果

采用游戏的形式展开不同的活动,能够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在科学和社会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幼儿在学习中,好奇心非常强,很喜欢摆弄一些东西,探索其中的奥秘,所以在科学的教学中,就需要了解其中的内容,在游戏活动中,要感知幼儿的一些智力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的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实现活动和游戏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磁铁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活动中需要的材料。例如,磁铁块、铁钉、曲别针、塑料片、碎布块等。先让孩子们亲自去动手操作,去感受磁铁的特性,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孩子们提一些关于磁铁的一些问题,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探索这方面的内容,实现在玩的过程中体会磁铁在其中的作用,总结出,磁铁能直接吸铁、磁铁能吸曲别针、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了解到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游戏的适当运用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在数学知识的时间中,也可以增添加入一些游戏活动,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更受幼儿的欢迎。如:在数学活动《数月饼》中,可以采用小熊做月饼来过节,这样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数月饼?,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大的月饼送给爸爸,小的送给小朋友等方面的活动。另外可以按照月饼的大小以月饼形状等让孩子们自己划分,突出这种活动的重点内容。

3.艺术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幼儿园分为中班、小班、大班三个层次,在教学的时候中班里的孩子们心里特点是需要小班孩子那样的照顾,大班孩子那样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把游戏和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音乐游戏《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可以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游戏的活动中采用捕鱼的大伯伯来了,小蝌蚪们都害怕了,不敢在河里边玩,害怕被捕鱼的人抓到,要快速的回家,找到妈妈。把音乐知识应用到音乐中,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艺术教学的效率。

4.健康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孩子们在健康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游戏学习的形式,健康活动是常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健康活动也经常运用到游戏中。例如,《狡猾的狐狸在哪里》、《猫捉老鼠》、《小小跳伞兵》等活动,这样能够让孩子们锻炼跑、钻、跳的肢体动作能力,让孩子了解游戏的规则和游戏中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开展“站报纸”健康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拿报纸玩,看谁能够得出这些花样,进行折飞机,或者把纸团团成球,给孩子们介绍一些活动,当他们高兴地向大家表演自己的玩法的时候,可以尝试其中的喜悦。另外,在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增加教学的难度,让他们讲报纸多折几层,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了解学习中注意的问题。

5.游戏活动结束巩固学习成果

游戏活动结束以后,需要巩固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舒缓活动紧张的气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做到的是总结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美术活动结束以后,可以带着孩子们玩开火车的游戏,游戏结束以后,让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欣赏他们的美术作品。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6.结束语

幼儿园活动中加入了游戏的成分,能够很好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另外,对于幼儿园的老师,要具有耐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位孩子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衡若愚.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个案研究――以某华德福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为例[D].西南大学,2010.

第12篇

【摘要】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在总结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的特征,分析、调查、研究影响幼儿合作意识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才能有效探索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合作意识;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09-01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前教育学》也指出,要为幼儿创设与周围人们交往的机会,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要发挥儿童群体作用。所以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当今社会合作是一种优秀品质,如果幼儿具有合作能力,也就具备了团队精神,将更有利于他立足于世。在幼儿保教过程中要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在角色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大班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教师就必须要分析、研究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各种优势因素,从而探索培养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增强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合作行为方式,体验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一、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心理因素是关键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心理因素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他们对角色的感觉、知觉和情绪体验及个性特征等,我们称为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内因”。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在心理层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而内因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根据,内因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基础,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内在本质,是角色游戏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角色游戏的选择和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基本趋势。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心理结构中,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动机和情绪是基本成分。其中,创造性想象是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内源性动机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是最稳定的成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和动作是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因素的直接表现,也是观察与分析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的媒介。角色游戏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包括游戏语言和角色语言。游戏语言具有交流、组织及调节的作用,体现幼儿对游戏的向往、追求和在游戏中体验的满足;角色语言是角色体验及其外化的表征方式,由所扮演的特定角色的规定性所决定,充分展示了假想中的“自我”。

角色游戏过程的动作包括表情、手势及材料操作,也是心理因素的情感交流、角色扮演或者造型的基本表现方式。表情、手势和语言共同表现游戏情节和主题,操作则是外部动作与内部思维、想象在材料使用上的综合表现,反映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并体现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情境的激励功能。

二、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生理因素是保障

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此时,幼儿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身体比较结实,活动量大,手的动作精细、准确和熟练,更能独自活动。基本活动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能够自理,但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大班幼儿初期,男孩的平均身高是109.6厘米,女孩是108.7厘米。男孩平均体重是18.5千克,女孩是18.1千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动作开始出现协调性和稳定性,基本掌握了主要的全身运动。会把几个运动要素统一为一个运动,并能做一些复杂运动。

大班幼儿逐步协调的生理机能,为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适应性保障。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的角色大多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或物,极少有幼儿自己凭空创造出的角色。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内容是源于生活的,是幼儿在自己生活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经历的人或事经过加工、理解后作出的一种积极反应。这种生活性的角色表现是大班幼儿生理逐步协调的呈现形式。

三、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家教因素是保证

幼儿家庭教育一般指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影响儿童的发展或通过环境设置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特定的期望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不同特征的儿童。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他们在这个生活环境中生长发育。从模仿父母开始,学习去适应人类社会,并且逐步掌握在人类社会中进行活动的各种能力。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血缘的关系,以亲子之爱的感情与信任连接起来的亲密关系,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并且,由于幼儿很少与社会接触,主要在家庭中成长和生活。因此,更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孩子道德的好坏、品质的优劣、性格的刚懦等无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从小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长协作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材的爆发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为幼儿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以自身良好的品德、言行感染幼儿,从而促使幼儿合作个性和合作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保教因素是基础

在大班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形象的游戏场地及丰富多彩的游戏道具,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和愿望。幼儿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将不同的教育意义渗透在环境中使其物质化、客体化,而且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促进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良好发展。

“幼儿园每日开展角色游戏的时间应不少于30~40分钟。”而目前由于幼儿园常规活动过多,幼儿自由活动时间较少、自主性受到很多制约,致使角色游戏实施困难或者流于形式、幼儿不能尽兴等。因此,幼儿角色要为幼儿提供固定、充足的角色游戏时间,这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基础。

在大班角色游戏中,帮助幼儿建立长期稳固的游戏玩伴。同伴交往与合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方面与游戏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都能够为幼儿提供互为榜样、相互模仿以积累经验的机会,能够为幼儿建立并内化合作策略等方面起着调节与强化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影响角色游戏开展的各种因素,研究它们之间相互的作用机制,把握各种因素促进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开展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提高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范谦.加强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J].黑龙江教育,2002,(4).

[3]喻小琴.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