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10:1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朗读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重音。
六、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关键词:优化 朗读教学 朗读指导 朗读训练
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学生学语文的指导思想不够正确;朗读的面窄;学生出声朗读的时间少;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等等,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为了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的作用,优化朗读教学,刻不容缓。
一、加强中学语文的朗读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语言规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最后学以致用,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1.初读。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各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2.细读。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含义和思想感情。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3.品读。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三、朗读训练要讲究技巧
新《课标》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要把握好朗读的时机。初读课文时,这时的朗读,是要求学生把语句读通顺、读正确,生字词让学生反复读,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在讲读课文过程中,特别是重点段落,要引导学生朗读。
二要把握好朗读的形式。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自由读、分角色朗读,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朗读,都力求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朗读的能力。当然教师范读也很重要,但决不能用教师的范读去代替学生的朗读。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在教师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三要把握好读的分寸。怎样把握读的分寸,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读的数量,不能平均用力,应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不能读得太多,也不能读得太少,在文章的精彩之处,应让学生多读,以致熟读成诵。一是读的质量,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读这类文章,要注意读出人物的特色,读出少年的纯真、中年的成熟、老年的老成,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用传声表情的方法读出来。
四、借助电教媒体,优化朗读过程
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朗读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由于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有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抑制注意力的分散, 同时朗读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重要尺度。“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朗读教学是有技巧的。怎样进行朗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做。
一、教读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运用不同的语调,运用普通话,不添字、不改字、不错读音、不结巴、不重复、不破句,而且要情绪饱满,生动自然。
以《春》为例来说。“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这是一组排比句,风情壮美,寥寥数笔,春山,春水,春日,创造了一个宏大壮阔的意境,使人顿时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催动着人们趁着大好年华去立志,去努力,萌发出今日不搏何时搏的雄心壮志,有着火一般的感染力。学生读的时候,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情强烈,学生要能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那种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在描写春雨时,作者展开联想,一连用了三个比喻,都是三字一名:“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朗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雨图以及迷迷朦朦的美感读出来,读出铿锵的韵味,质朴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缱绻深情。
二、析读
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例如《紫藤萝瀑布》中分析语言特点时,通过朗读教学,教学生读出“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的明净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的磅礴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的生命的欢乐,教学生读出“瀑布”的高下,“瀑布”的曲线,“瀑布”的动感,“瀑布”的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通过析读,学生能够品味出这篇课文的语言美,同时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析读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三、赛读
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朗读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树立和尊重学生有独立见解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感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例如《荷塘月色》一课,就可以采用赛读形式,让学生有意的去感受朱自清当时有的心情。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各派两个学生参赛,剩余的学生做评委,得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这样做既让学生得到了技能的训练,又使得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学生亲自体验和探讨,比老师的说教要有效多了,在赛读的过程中,要研究体会、辩析,还要评点,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提高。
总的来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高度重视。
综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是与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各个字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教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范读、领读
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范读时机要灵活把握。范读可以安排在初学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也可安排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底蕴。
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自读能力还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自读课文时,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容易读不好,教师又不便用概念来加以说明,学生朗读遇到障碍。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不用多讲,只需利用领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二、入境入情练朗读
入境是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
首先要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其次,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给学生一个支点,课堂肯定也会被“撬动”。这个支点就是民主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恰到好处的激励和评价。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没有民主的气氛,课堂定会如死水一潭。即使朗读有缺欠的同学,如朗读不自信、不准确,教师也要一样尊重,并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信心。人人在课堂上充满自信,这难道不是幸福吗?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在学生朗读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是容易的,我们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积极评价朗读好的学生,还要从那些朗读稍差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学生声音小,教师要鼓励他声音洪亮;朗读不准确,就表扬他可贵的胆量比以前有进步,搭建一个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享受朗读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68-02
1 朗读的现状
在笔者观摩过的小学英语课中,教师往往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来引入新词汇,新句型,然后进行大量的操练,但所呈现的图片只有画 面没有单词,有时只是一闪而过,整个课堂教学在说唱、表演、游戏等活动中热热闹闹地进行并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认读单词以及相应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操练充分,但却把认字与读音完全隔离开来,没做到音形义结合,对学生课后的复习也造成了难度。
大部分学生将英语学习看成是课堂上完成的事情,再加上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听磁带,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读”当作业,在家长问起时就以“我们英语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来搪塞家长。而小学阶段一星期只开设三节英语课,因此学过的课文没有及时复习巩固,很快就忘记了,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2 朗读教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性差,兴趣易变、不稳定,如果不能以趣味吸引学生,学生会在反复的训练中感到枯燥,在绕口的朗读面前失去信心。
2.1 正确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就显得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例如,在学生听单词录音时,教师可以运用辨音活动训练学生,也可以在播放录音的同时,教师随着录音出示不同的单词,如果单词和录音播放内容相同,学生就大声跟读,如果单词与录音播放内容不符,则不跟读。在听对话录音时,教师可以在播放录音前,先不让学生看书,只让学生看图听音,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听后再回答问题。另外,笔者在实践中还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形式多样的朗读,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如在教学BookⅣUnit 4 It’s warm today。 Part B Let’s learn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新授单词时先采用听录音跟读,操练时采取开火车朗读(在开火车朗读的过程开展各组之间的竞赛),并且发现语音语调特别好的同学让其进行领读。在单词教学完毕后,可以为巩固操练所学单词句型教师出示自编的chant,如: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Sunny, sunny, It’s sunny.It’s sunny in Singpore.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Cloudy cloudy, It’s cloudy.It’s cloudy in Sydend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indy, windy, It’s windy.It’s windy in Beijing.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Rainy, Rainy, It’s rainy.It’s rainy in London.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Snowy, snowy, It’s snowy.It’s snowy in Moscow.
由于chant的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所以学生乐读,并乐于表现。教师领读几遍后便有学生要求表演。在教学对话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如不同年龄的人物用不同的声音来读,不同人物的性格用不同的语速来读)、感情读(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悲伤的,兴奋的,快乐的,愤怒的等等),比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接龙读等。一单元结束后还可开展“我是小小主持人”“英语演讲比赛”“最佳模仿秀”“最佳表演秀”等活动。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3 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3.1 大声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还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记忆的加强。声音太小或没有声音不能称其为朗读,当然也不提倡声嘶力竭的朗读,这样会影响注意力、体力,削弱记忆与理解,极易造成疲劳,不利于持久学习。
3.2 跟录音读:录音磁带大多是由英、美等外籍人士录制而成的,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规范、纯正,对于初学英语者,应尽可能多地多听、多模仿,增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彩等,把好语言的“入门关”。然而听录音比较枯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善于听录音的习惯。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在学生学英语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与孩子开展“我和妈妈比一比”的活动,激发学生听录音的兴趣。有些家长英语比较好,在听录音跟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孩子模仿时存在的问题,使孩子能精益求精;有些家长虽然没有英语基础,但能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3 用“心”读:用“心”读首先要做到用“心”听。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训练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再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要求口、眼、耳与大脑并用,最初可能达不道这个要求,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逐步达到“口到——心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让学生进行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读到哪,指到哪,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笔者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2.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花》这篇文章时,读到这样一句话:“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见母亲站在哪里,怎样地盼呢?能用朗读表现你的感受吗?
生:我仿佛看见一位满脸皱纹的老母亲站在门口,眼睛不停地望着公路的那头,仿佛在等待着儿子的出现。
师1:好一幅慈母盼儿图,你能读好它吗?(生1带着渴盼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生2:我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站在阳台上,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多么希望能有儿子的车在自家门口停下来啊。
师:你读懂了这位母亲的心,来,读一读!(生2用低沉的语调朗读)
师:是啊,仿佛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位老母亲的目光里流淌的尽是对儿子无尽的牵挂,我们都来读读这句话吧,体会体会这份浓浓的思念?(生用缓慢的语速深情地朗读)
师:你觉得母亲的要求高吗?从哪看出来?
生3:我从“顺路”、“想看看你”、“聊聊天”看出母亲的要求很低,只是想顺路看看儿子而已!
师:“而已”用得真好,这就是一位平凡母亲对儿子的一点点要求,能把你的感受送到这个句子中去吗?(生把“看看你”、“和你聊聊天”读得特别柔软,尽显母亲的慈爱。)
师:极低极低的要求里隐藏着母亲极浓极浓的思念!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儿子平凡而又令人回味的深情,体验到亲情的美好。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感;桥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10-1.5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培养语感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还是感性的学科,具有人文性。它肩负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育人功能。语文学习需要形象的感知,需要想象的驰骋,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激情的奔涌,需要真情的付出,需要发自内心的感动。而调动学生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有感情地朗读能触摸文字深处的感性世界,唤醒冰冷的文字,让它散发出生命的热度。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受到思想情操的陶冶。朗读是口头语言的艺术,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一种再创造,需要从作品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停顿,重读和语调。朗读需要情感的参与,有感情地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缺少理解感悟,要让学生读出感情,只能是事与愿违。为避免学生邯郸学步,无病,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恰当进行技巧和方法的有效指导。在恰当进行技巧和方法的有效指导上,不少教师做得较差。课堂上,我经常听到教师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让我们读出对?菖?菖?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读出对?菖?菖?菖的愤恨之情等等。如果学生缺乏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直接要求其有感情地朗读,那就达不到目的。朗读与有感情地朗读之间,需要过渡,需要铺垫,需要架一座联接二者之间的桥梁。
一、架一座问题的桥梁
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感悟。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指导学生理解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的情感才合乎作品真意,才会是真挚自然的。因此,教师就要抓住文本关键处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开天地》一课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有一天,忽然醒了。他见四周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教学这一段,为了让学生读出对忘我精神的敬佩之情,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1)“抡”和“拿”,“猛劈”和“砍”有什么不同?(用力不同)。(2)“抡”和“猛劈”时,会有怎样的表情?(紧闭双唇,瞪着眼,大汗淋漓)。(3)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的忘我精神)从问题入手的指导,针对性强,既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又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
再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教师抓住“张望”这个重点词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张望”是什么意思?(向四周或远处看)。(2)安静是盲童,什么也看不见,可为什么还要张望呢?(安静多么想看见蝴蝶飞舞的情景)从安静这个下意识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安静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了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想,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会用自己的声调和语气勾勒一幅盲童热切张望的图景,把“张望”读得缓慢,做出张望的动作,且目光充满深情。
二、架一座情感的桥梁
语言文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对小学生来说,正确、流利地朗读是基本要求,但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并非易事。因此,以趣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古诗《鹅》时,教师可出示大白鹅的动画片。学生边看图片边听老师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有一只漂亮的大白鹅。你看,大白鹅昂着头从远处慢慢地游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看着听着,同学们会为画景诗情所感染,情绪会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读诗与赏景的多元学习活动中,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能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梦想的力量》中有这样一段话:“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妈妈‘验收’后,往饼干盒里放了两元钱。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挣了两元钱。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瑞恩把得到的所有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一位老师教学这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投入。老师为调动学生的情感,饱含深情地说:一个六岁的孩子,哥哥姐姐都出去玩了,瑞恩留下来干活,他不想玩吗?全家人高高兴兴地看电影去了,瑞恩留下来干活,他不想看电影吗?天寒地冻,大家都不愿出门,瑞恩在雪地里捡松果,他不怕严寒吗?(学生对三个问题坚决地给予否定)老师看到学生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继续追问:瑞恩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老师随即出示非洲缺水的多幅图片,配上音乐)同学们明白了:瑞恩为了让和自己一样大的非洲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不生病,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顿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再让学生朗读,同学们这一次读得非常投入,充满了感情。我知道,同学们已被瑞恩的精神感动了。
三、架一座情境的桥梁
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自身生活中的经验,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对培养学生把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阅读表达能力起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要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膊,需要创设恰当的情境,酝酿和建立相似的情感体验,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读出文章的真情和意境。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詹天佑》一文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一位老师教学时抓住“轰动”这一信息焦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轰动”的情境:“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有的学生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锄头,欢呼雀跃。教师创设“轰动”的情境,并把它具体化,使同学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就能使同学们把这句话读得激昂,读出一份感动,读出一份自豪。再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课文《北京》一课时,可采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奥运会的宣传歌曲《北京欢迎你》:美丽的画面,明快的旋律,生动的歌词,升华了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有了这座情境桥梁的过渡,课文的语言会化作学生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气、节奏因为情感的作用会表达得较充分,丰富的情感也就融于其中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淑艳.平平淡淡才是真[J].贵州教育,2007(1).
【关键词】 朗读 语言学习 英语教学
在中国古代,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主要学法。语言学习是识字、读书、写文章的过程,识字是朗读的基础,而朗读又是进一步完善语言学习必要条件,有益的朗读更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识字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坚持朗读,你会发现自己的音质越来越好,节奏感越来越强,读得越来越流利,自己就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爱好,不仅增强了自己学习自信心,也增强了自己对学习语言的爱好。
1 朗读的意义
1.1 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有人说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在大声朗读时,这能形成一种长期记忆,由此产生的记忆效果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朗读能帮助学生认单词,丰富词汇,短语。孤立的单词是不轻易记忆的,正如人们不易把词典背下来一样,而语句、文章是情节内容,单词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就便于理解,便于记忆。经常朗读,接触到的生词、句式日益增多。这样对练习学生灵活运用常用单词以及短语十分有益。比如,I am afraid of snakes.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句子,他们就会记住be afraid of这个短语。
1.2 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小时候的我早晨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假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可见英语语感的增强和朗读课文是分不开的。大声的技巧朗读有助于其发音、听觉、呼吸等器官生长发育,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教学中可省去许多繁杂的语言规则的讲解。如果按语法解释,既难懂,又难记。但一经朗朗上口地朗读就迎刃而解了。朗读对口语表达有着显而易见的功效,它能培养出一口标准的、流利的英语口语,不会朗读,肯定难以说出好的英语。由此可见,朗读对口语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
1.3 朗读能够提高听英语的效果。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语言听力的材料是短时记忆,如果仅仅依靠听,他们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别出听到的文字材料,没有或缺乏足够的准确无误的朗读作基础,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听出同音词、近音词。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朗读教学,学生将会把习得的词汇,句子通过朗读牢牢地存贮在脑海里,遇到听觉重现时,能迅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听英语的效率。因此,英语朗读能很好地服务于英语听力。
1.4 朗读有助于提高写作。作为一个中学生,多朗读英语范文对写作是十分有益的。大量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词汇与句子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想象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更能够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2 朗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师生的英语教学活动是围绕考试体系和评价体系来开展的。目前的评价体系注重关键性的考试,如年度考试、中考和高考等。如果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而淡化终结性评价,教学的双方会那样拼命地追求高分而舍弃追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吗?进而更深、更高层次的教学就能蓬勃地开展下去,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情感态度就一定会发展为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结合现实的考试来看,每次的考试都不直接考到朗读,中学生便错以为朗读不重要,便轻易地放弃了,而中学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负荷很重,面对超级大班的常规教学,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搞教研教改,于是教学中忽视了朗读的教学。
另一方面,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英语的学习活动应遵循听(听力)、说(口语)领先,读(阅读)、写(写作)跟上的语言学习规律,好像没有了朗读什么事似的,于是忽视英语朗读的现象出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自然地不再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学生不愿大声朗读了,班内出现了读书难的现象(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由此,出现了种种影响中学生英语素质提高的问题。
3 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3.1 大声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还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记忆的加强。声音太小或没有声音不能称其为朗读,当然也不提倡声嘶力竭的朗读,这样会影响注意力、体力,削弱记忆与理解,极易造成疲劳,不利于持久学习。
3.2 循序渐进地读。学生最初可以朗读单个的词,朗读时必须把音读准,达到一定单词量的积累,就很轻易发现读音和拼写之间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题--词汇识记就变得简单多了;单个词的音读准了,就可以反复朗读一些句型。开始时,可以跟录音读,尽量模拟其中语音、语调、连读、音节、失音等技巧,反复操练。继而,就可以不跟录音,大声地快速地读出这些句型。有些典型句型要百遍千遍地读,直至能不假思考地脱口而出。至此,这些句型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了,为以后的“说英语”打下牢固的基础。我们可以制订一些教学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第一步,音准、重读、弱读、升降调;第二步,速读、节奏、爆破; 第三步,短句、长句各种句式、语速、停顿。另外,注意意群与停顿、朗读视距换气、表情朗读、英语文体的朗读等。
3.3 用“心”读。用“心”读首先要做到用“心”听。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再模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让学生进行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读到哪,指到哪,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3.4 及时读。由于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人们对于所学习的材料,最初的遗忘曲线是“急剧下降”的,但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减慢,也就是说,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它提醒人们要“及时复习”。因此,放学回家后及时放录音,并反复跟读,及时地复习一下刚学过的教材,这样效果较好。
总之,朗读是中学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重视中学生的英语朗读。而培养中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平时教学中点滴积累,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同时教师持之以恒,不断摸索新的朗读方法,吸引学生对朗读的爱好,让他们发现英语朗读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在快乐中提高英语朗读能力,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又帮助学生说好英语,学好英语。英语朗读教学,既千姿百态,又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坚持并抓好英语朗读教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
2 朱麟.中国人说英语的节奏模式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朗读要充分和到位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实践性”。阅读能力属于智力智能,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智能和动作智能在获得的途径上是一致的,必须依靠个体的反复练习获得。阅读技能就像游泳一样,虽然靠教师分析规律、讲解要领有一定的效果,但真正要形成技能还得靠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反复练习,而且必须保证有一定的训练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就在此。可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时间普遍不足。有的教师认为课内的主要任务是烦琐的内容分析讲解,朗读仅作为控制教学时间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课文讲完了,还剩时间,就读一次,再剩时间,再读。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过且“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必须要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学生朗读。”这是许多教师课后的共同解释。对于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我认为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关于如何朗读的谈话多,真正的朗读练习少。如:这儿该怎样读,为什么?那儿该怎样读,为什么?哪个字该读重音,哪个地方停顿时间长一些?……关于朗读的谈话挤占了大量的时间,学生自读、悟读、美读的时间被挤占了。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它对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其义自见”就必须“书读百遍”,要“下笔如有神”就必须“读书破万卷”,阅读教学必须保证读的时间。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凡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不能练就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比喻:一堂课40分钟是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实践的蛋糕就少了。而缺少必要的实践,又怎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因此,要将“读”视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讲促读,以读代讲,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
二、朗读要目的明确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的是书声琅琅,情意浓浓,但不能以此排斥语文的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需要高亢激昂,有时需要低吟慢咏,要有节奏有起伏。但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在朗读环节上,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读,甚至是“车轮大战”,等等,这种热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朗读环节看似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说到底这种朗读的实质是缺乏朗读的目的性,纯粹是为读而读。学生在朗读以前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朗读以后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读得心不在焉,没有真正地用心读,用情读,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断重复地做着“机械运动”。我们认为无论是朗读的哪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目的性应该很明确,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所收获。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再读时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三次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自悟;更进一步朗读时要求学生细细研读、品读,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要让他们有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读书有目标,有方向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文章中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经常比较、揣摩,并养成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不可能处在同一朗读水平,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出层次,要因材而读,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有目的地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应点拨在关键之处,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性,而不应把朗读搞得花样繁多,华而不实。
三、朗读要注重示范
范读是语文课堂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些文质优美的课文片断,学生朗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章内在的情感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充分地表现出来,把学生引入到优美的语境中,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所顿悟,给学生在难读之处树立起朗读的榜样,让学生在自读比较中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从而悟出朗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教学《东方之珠》一文的第5自然段,在品读“香港夜景,美不胜收”时,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深情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对比朗读中理解“港湾里的灯光”、“马路上的车灯”,一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一是如闪光的长流奔流不息的美妙情境时,教师的范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引起了学生对教师朗读方法的追随,学生很快掌握了朗读要领,读出了“美不胜收”的韵味。
此外在朗读指导中如能“适时点拔”,从重点词句、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点明指导,引领学生对作者或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话,使学生能朗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四、留足自读反思的时空
常在课堂中看到:当学生思维“卡壳”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躁地打断,迫不及待地喊一名优生回答,或自己干脆把方法与答案讲出来。在教师缺少的耐心等待中,学生被剥夺了思考、训练的机会。可见适时的等待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师耐心而适时的等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时空,只有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才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来。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自己读书、自我反思、自我品味的时间,当学生不知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和语调时,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想一想,再读一读。这样朗读的天空一定会绚丽多彩,学生的朗读就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因此,我们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应以宽容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读好的信心。切忌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学生在互评时,也应注意这一点。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会使孩子丧失读好的信心。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得不理想时,还是应该明确指出其不足之处。不过,语气要幽默,形式要活泼。总之幽默、宽容的评价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孩子的智慧,让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里得以发展,从而树立起孩子能读好的信心。如于永正大师在教《小秧苗脱险记》一文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有气无力地说……”这一句时,他发现孩子语调稍高,幽默地说:“让我再给你喷点农药……”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精彩评价与指导,就是幽默评价最好的佐证范例。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提高建议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被大多数教师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能读下去的层面,而现代教育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是通畅流利地读课文,且很少有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妙趣,求得一种愉悦的享受。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书声琅琅,然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却成了另外一番景象:难有机会听到朗读的声音,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半死不活的、毫无生气的、低沉的声音。在那冷冰冰、硬邦邦的声音里,找不到一丝半点的感情因素,课文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去,学生也走不进课文里边去,即学生朗读课文只是表面应付,走走过场。普通话当中夹杂大量的方言口音,整个朗读从头至尾都是同一个腔调、同一个节奏、同一个音量,像三盖的枪栓,机械地拉一下打一发。比如有的学生这样读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们不仅把词语读断成字,而且把一个个的字音拉长,读成拖调,远处听起来有一点过去的老学究歌唱式的吟读的味道,甚至就在学生边读边点头的时候,老师还对学生如此的朗读进行了表扬:“同学们,读得很好!”这还好吗?真叫人啼笑皆非,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
从教学的实际意义来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就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优与劣,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什么是朗读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强调,朗读,也叫诵读,就是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言语的过程。它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根据朗读的方式和水平不同,它可以分为宣读、美读和吟读。其实通俗一点说,朗读就是用声音的语言读懂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同时,在朗读中,也要认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所具有的特点,因为朗读是学会品评文章、积累材料,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过程。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能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接受美的熏陶,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生在小学时朗读的兴趣比较浓,特别是识字量比较大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朗读时基本上可以做到流畅、读音无误,甚至还会读出一些感情来。可是到了初中,朗读能力就下降了,可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朗读能力,恐怕是学生在整个求学生涯中最差的时期了。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到讲台上读报纸,每节课一人,全班学生轮流上去。然而,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当我把当天或者前几天的报纸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放在讲台上,希望他们在上台读时有所准备,但有的学生走上讲台却反问我读哪个地方?不仅如此,放在教室里的报纸,过不了几天,就被他们拿去挂到窗子上当窗帘遮挡炽热的阳光。朗读的情形如何呢?着实令人堪忧:将近一半学生读不通畅,短短两三百字的新闻,就有十几个字不认识;有的读得过快,几乎是一口气把内容念完,虽然有上讲台心理紧张的因素,但不会处理朗读节奏,没有掌握好朗读技巧的问题很突出;有的声音太小,教室最后一排就听不见他们在读什么,问最后一排的学生,他们也没有听到讲台上的同学在读什么;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同学敢大大方方、抬头挺胸地面对大家,坦然地朗读。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他们的朗读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多的问题?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析为主,朗读渐渐淡出了语文教学,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呈下降趋势。七年级因有小学朗读能力为基础,他们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情感处理、语速、节奏等方面还比较好。然而到了八、九年级,由于教师没有长期强化朗读教学,学生开始喑哑下来,再加上文章篇幅过长,很少范读,忽视了朗读教学,使课堂越来越沉闷,久而久之,他们的朗读能力就下降了,语言感悟能力就降低了。这种情形在初中非常普遍,老师基本上都抛弃了朗读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内容、作者作品简介、文章的背景、结构、表现手法、修辞、语言特色、拓展等方面。每一节语文课都安排得满满的,语文老师至多就是范读或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片段而已,而那样的课文片段基本上是老师心目中的关键部分,是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再加上朗读能力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能力,较长时间不练习,口齿就会变生而不灵活。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比初中强的关键因素。
二、朗读不优的原因
(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即使是现在的新课程改革,这个问题也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单独提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课文、语文实践活动,等等,但是朗读教学这个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本身就薄弱的环节还是没有多大的改观。例如在2010年4月六盘水市五十多所学校参与的由市教委教研室和六盘水市三中主办的大型语文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来自三县一区的几位老师上的四节语文公开课,应该说他们四位语文教师是全市最优秀的了,他们的教学方式代表着我们这一地区。可是他们在同一所学校的四个不同班级中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在朗读教学上花时间的只有一位老师,而且仅仅是让学生朗读了两个片段,即:“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要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了’”。另外一处则是“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学生朗读完毕,老师也未作出点评,究竟学生的朗读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学生一无所知。我在听学生朗读第一个片段时,就发现以下这几处错误:“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这句里边,没有重音,“你”和“担心”之间没有间隔;“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这句,于勒是由于破产却不想告诉哥哥菲利普而产生的内心底气不足,担心哥哥看出他的破绽的心理,二学生却读得轻松愉快。同样,第二个朗读片段学生也存在着错误,这些应该是老师指出来并加以纠正的。而在老师范读课文方面,也只有一位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学生在老师的反复引导当中,越读越有体会,越读越融入课文。他们在朗读当中渐渐地体味到菲利普夫妇的无奈、失望而又抱有一丝幻想的心态。
(二)老师的朗读能力不强,无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情形在乡村特别突出,那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占一定比例的教师并非师范专业毕业,或者虽然是毕业于师范学校,但离开学校的时间相对较久,以后又没有进修过,要么没有受到过朗读训练,要么读书时候朗读不被重视,以及他们本身走出学校之后朗读能力渐渐退化,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上面所提到的那位老师欣赏学生的朗读情形。
(三)教师在朗读教学当中没有对方言进行纠正,普通话的韵味无法表达出来。方言毕竟是方言,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情趣他们很难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如果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本身就不标准,在朗读过程中就会使朗读本身对学生的感染力削弱,就没有兴趣上好朗读教学课。比如六盘水很多地方很少能读出翘舌音来,大多把“zh”、“ch”、“sh”读成“z”、“c”、“s”,以这些声母为开头的字很容易读错,把“只(zhi)有”读成“只(zi)有”、“吃(chi)饭”读成“吃(ci)饭”、“初(chu)中”读成“初(cu)中”、“老师(shi)”读成“老师(si)”……除此之外,我们这里的方言还有第二与第三声的声调读不到位的问题,比如“上海”的“海”,只能读成声调下沉而提不上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朗读教学效果。
三、提高朗读教学水平的建议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朗读教学,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来看待,课堂上尽量做到朗读和讲析结合起来,把朗读作为解决教学目标的方式运用于常规教学,真正体现声情并茂的语文学科的特点,把不吐不快作为学生表现情感、感悟课文的手段。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纠正方言,以此增强朗读效果,真正把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最后,把朗读作为自我语文能力提升的一种途径,在朗读当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让自己真正融入朗读的情景氛围中。
朗读有神奇的功效,朗读教学搞好了,语文教学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教学,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关键词]初中英语 朗读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推行英语朗读教学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朗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符合。
一、朗读的重要意义
朗读(read loudly and clearly)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我国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吵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应用。因此我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严重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不管朗读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
朗读是记忆的基础。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单词――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音。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地识记――朗读中,视觉准确捕捉单词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
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在学习时才能积极主动,取得较满意的学习效果,而朗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强,教师应利用这些特点让朗读水平较突出的学生领读或示范朗读,这样可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竞相朗读的学习氛围。教师的鼓励和适度表扬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信感、成功感,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朗读的方法
朗读也可以说是第二模仿,所以也要求字正腔圆。朗读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以磁带里的语音语调方式去朗读、切不可又回到他们原有的音调,同时要求自己坚持用磁带里的语音语调来教学。这样时间长了,可形成比较固定的带有“洋味”口音。在学生朗读时可以把声音录下来,听一听,这样你就会找出学生的差距,发现学生的弱点。模仿和朗读是练习口语的第一关,一个连朗读都结结巴巴的人,口语也肯定不会好的。朗读材料很多,比如各种比较浅显易懂的口语经典篇章,包括各种口语教材,听力教材,精读课本,甚至一些泛读课本都可以。有磁带的先模仿,后朗读,没有磁带的也可以有意识地按英美音调朗读,很多语言、词汇和表达方法便自然上口了。语音语调也随之会好起来。英语只有开始时就注意语音、语调,大胆效仿,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才能讲出标准的英语。英美人比较幽默,语言中常常会很多出现逻辑上的缺层、跳层和并层。比如杰克在乘坐汤姆疯狂的开着的小车说道:“Be careful! Don’t drive so fast. My mother loves me!”意为“当心!别开这么快,我还不想死”多么含蓄、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记忆,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自然会说出:“Come on , My mother waits for me !”意为“快点!我要急着回家呢!” 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这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之。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学生去应用。洪宗礼先生曾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理,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比如:“你不会找不到的”,说成“You can’t miss it.”不说 “You are thought to find it.”通过朗读这些简单而流畅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美的语言不须刻意雕塑,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雅。
三、开展朗读活动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理解 ;指导;语文素养;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56-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阅读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在实践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阅读教学事倍功半,效率低下,虽然满堂灌基本绝迹,而满堂问却被有些教师作为探究性教学的标志而滥用,学生无暇在朗读中品味文本,也就对于教师的频繁提问屡屡“卡壳”,无法解决课堂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加强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朗读教学目标解读
朗读有它的特殊要求和特别功能,朗读者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生动形象地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地表达给听众,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标准语言,汉字的注音也是按普通话的标准用汉语拼音注的音节,也就是说和普通话中的汉字读音是统一的,所以说只有使用普通话朗读才能使不同地方的人都听得懂。
(一)正确。正确是指字音要读得对,不能读错要根据字典中所注的音节去读,不能读的地方音,不能读混,如:“mào(mào要)shèng(shèng得)”的“盛”,chéngfàn(chéngfàn不)的“盛”,“shàonián(shàonián不)”的“少”与“duō(duō”)shǎo(shǎo))”的“少”,这些都容易读混,汉字很多,要都学会很难,但可以借助字典、辞典来帮忙,了解它的用法和它的读音。
(二)流利。流利是读得流畅的意思,要做到这点,就要对作品的字、词、句、篇进行透彻的分析,把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运用自如,读得流利。
(三)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说朗读可以直接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使他们对有声有色的语言发生兴趣,受到鼓舞,得到启发,接受教育,它与课堂讲解不同,与默读不同,它还可以借助语调、眼神、手势为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表达和语调的变化要恰到好处,朗读的语调要纯朴、真挚,有时虽然需要渲染,但依然要做到适度,不能过分,有时语调要深沉,感情要充沛,批评的,赞扬的,情感不同,语调也应随之不同,不能求快,也不能太慢,轻重缓急也要依文意而定,朗读要有节奏,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决定停顿时间的长短,总之,朗读时应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轻重缓急以及必要的停顿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把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得生动形象。
二、朗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朗读指导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必须反复地、正确地、形式多样的进行朗诵强化训练,“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了,对于课文内容才会理解得更快、更深刻,课堂效益就会明显地提高,教师要有步骤,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思维,激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清代陈弘谋在笔记小说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手段,不是目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朗读还有默读、讲述、讲解、做练习等,学习语文使用朗读法源远流长,如古代私塾启蒙就是让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让学生不明其义,不求甚解的朗读和背诵,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也就渐渐明白其中的意义了,有的甚至得等到长大以后方明白其中深刻的含义。延用至今,仍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朗读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能力、技巧、方法,给其它的学法奠定了基础。例如,一个善于朗读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一定比较好,原因是他把朗读时的自然大方的态度,流畅的朗读口才,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运用到说话中来了所以他在回答教师提高、讲述见闻、会上发言等,都能轻松自然,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和同学们在一起也能侃侃而谈,一个朗读时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