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7:1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细胞增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葛根素(Puerarin)是葛根中具有异黄酮结构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有研究表明,葛根素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1]。本文观察了葛根素在成骨-破骨细胞共育体系中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以评价其对骨代谢的作用。
1材料
1.1动物普通级1日龄Sprange-Dawley(SD)新生大鼠和5日龄SD新生大鼠,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2008B006。
1.2药物葛根素 广东省药品检验所 批号: 180752-200809。
1.3试剂DMEM培养基(GIBCO公司),0.25%胰蛋白酶(Amersco公司),Ⅱ型胶原酶(Sigma公司),碱性磷酸酶试剂盒(Sigma公司)。
1.4仪器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厂产品),倒置相差显微镜(Nikon产品),CO2培养箱(ThermoForma公司产品),细胞培养板(Costar公司产品), 0.45μm过滤膜(Costar公司产品),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论文格式。
2方法
2.1分离培养OB 参照文献[2]。
2.2分离培养OC 参照文献[2]。
2.3共育体系的建立
在已制作好并消毒的24孔共育培养板,以3×104个/孔的密度将OB接种到OB培养室内,以3×104个/孔的密度将OC接种到OC培养室内,每20min观察一次OC贴壁情况,同时观察是否有细胞透过半透膜进入OC培养室。
2.4MTT法测定葛根素对OB增殖的影响
取第三代OB以3×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OB 培养室,3h后,将新分离的OC以3×104个/孔接种于OC培养室;24h后换入无血清培养液,待细胞周期同步化后,更换为不同浓度的葛根素培养液。各剂量组的终浓度分别为0.05ug/ml、0.5ug/ml、5ug/ml、10ug/ml、50ug/ml、100ug/ml。每个浓度设6个复孔。分别培养7天,更换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400ul,同时加入5mg/mL的MTT80ul/孔,置37℃,5% CO2培养箱中孵育4h后,在酶标仪上测OD值,波长为570nm。参比波长为630nm。论文格式。
2.5PNPP法检测葛根素对OB ALP活性的影响
取第三代OB以5×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OB培养室,3h后,将新分离的OC以5×104个/孔接种于OC培养室;待细胞周期同步化后,再分别加入0.5μg/ml、5μg/ml、50μg/ml的葛根素,与空白组对照。培养7d后,加入500ul 0.1%TritonX-100作用30min, 收集细胞裂解液,采用ALP试剂盒检测其活性。
3结果
3.1葛根素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在共育体系中,成骨细胞在5~100μg/ml的葛根素中培养7d后产生促明显的增殖作用。其中以100μg/ml促增殖作用最强。而0.05μg/ml、0.5μg/ml的葛根素作用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不同浓度的葛根素对OB增殖的影响(X±S,n=6)
石智晔 上海体育学院
摘要:骨骼肌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创伤,但是骨骼肌自然愈合时间一般较长,而且这种修复一般是不完全的;如何加快其愈合
过程成为运动医学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于1961 年被 Mauro 等首次在蛙骨骼肌中发现,这种
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成肌前体细胞被认为是骨骼肌修复中不可或缺的细胞。在骨骼肌损伤后,骨骼肌卫星细胞会被激活,然后
卫星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与损伤部位的骨骼肌纤维融合,从而修复受损的骨骼肌。
关键词:肌卫星细胞;激活;增殖;迁移;综述文献
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年之内的相关文献,
检索词为“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或“skeletal muscle
regeneration”,纳入标注: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性论文,目的方法
具有代表性。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以及代表性不强的文献。
1.前言
对于骨骼肌损伤的机制并没有一致认同的结论,目前一般认
为骨骼肌损伤后修复包括三个时期:坏死组织的清除、修复期和
塑形期。在骨骼肌损伤后的修复期中,卫星细胞是关键性的细胞。
在生长因子和受损肌纤维释放的信号作用下,位于损伤部位周
围、处于静息状态下的卫星细胞被激活,然后迁移至骨骼肌损伤
部位,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新的肌管并与肌纤维融合,从而完
成骨骼肌的修复。因此弄清卫星细胞的激活、迁移、增殖和分化
等一系列细胞行为,才能够为骨骼肌损伤后积极的治疗和合理的
康复提供帮助和借鉴。
2.文献综述提炼
2.1 卫星细胞的激活
早期的研究认为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可能与一系列自分
泌/旁分泌因子有关,如 IGF-I,FGF 和 HGF 等。也有研究表明,
NO 和 Notch 信号在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当骨骼肌卫星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时,骨骼肌中的 NOS(一
氧化碳合成酶)可以合成 NO,而 NOS 在运动、机械刺激或者肌
肉损伤后会进行上调,增加 NO 的释放,从而激活骨骼肌卫星细
胞。骨骼肌组织在 NO 作用下,能够引起雌激素抑制剂(Follistatin)
的表达,它可以抑制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的表达,而
Myostatin是一种骨骼肌形成的负向调节因子。Wozniak和Anderson
等发现在敲除 NOS 的 mdx 鼠体内,卫星细胞激活的比例会明显
上升,揭示骨骼肌卫星细胞的静息状态可能依靠 NO 维持的。在
骨骼肌损伤后,Notch 的配体(Delta)表达上调,从而激活骨骼
肌卫星细胞。Notch 配体与其 Notch-1 受体在静息的骨骼肌卫星细
胞处相结合,激活肌肉转录调节因子。在骨骼肌损伤、卫星细胞
激活后,对抗 Notch-1 作用的 Numb 蛋白表达将下降。在体和离
体实验研究证明,Notch 信号在维持骨骼肌的形态方面起着重要
作用,调节着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细胞周期。
NO 和 Notch 信号在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过程中都有着重
要的作用,然而,在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过程中它们确切的引
发机制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进行平衡调节的?这些目前还没有统一
的定论。
2.2 卫星细胞的迁移
目前对于卫星细胞的迁移相关文献的报道较少,不过 IGF-1
和 MGF 等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卫星细胞的迁移,但是其机制还需
要进一步研究。在对成骨细胞迁移的研究中发现:JNK 信号传导
通路和 P38、ERK 激酶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迁移,抑制 Akt 蛋白
的磷酸化,会削弱成骨细胞的迁移效果;敲除 PTEN 基因,发现
成骨细胞的迁移效果显著提高,而 PTEN 基因抑制 PI3K 信号传
导通路。那么影响卫星细胞迁移的信号通路是否跟成骨细胞的信
号通路有相似之处呢?因此,对于影响卫星细胞迁移的信号传导
通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到证实。
2.3 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
在肌卫星细胞发育过程中,可以观察到Myf5和MyoD的表达,
并且在 Myogenin 和 MRF4 的作用下发生终末分化,形成肌管,最
后发育为成熟的骨骼肌。肌卫星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可以观察到
Pax7 的表达;同时在受到电刺激后出现的 Pax7 的表达显示卫星
细胞重新回到静息状态下。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 MRFs 和 Pax7
调控着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化。
在一定程度上各种生长因子也对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
行着调控。IGF-I 能够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同时,
还影响 MRFs 的功能;FGF 能够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且
在达到最佳状态后增殖能力保持不变;HGF 促进骨细胞增殖,但
是抑制肌卫星细胞的分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能
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化;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可能抑制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
化。
3.结论
3.1 NO 和 Notch 信号在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过程中有重要
的作用。
3.2 IGF-I 等生长因子会影响卫星细胞的迁移,但是具体机制
还未研究清楚。
3.3 骨骼肌卫星细胞在修复受损骨骼肌的过程中主要受到
Pax 和生肌调节因子的影响,各种生长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着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参考文献:
[1]Relaix,F.and P.S.Zammit,Satellite cells are essential for
skeletal muscle regeneration:the cell on the edge returns centre
stage.Development,2012.139(16):p.2845-2856.
[2]王琼.IGF-Ⅰ 与 MGF 对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及迁移的
影响,上海体育学院,20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 端粒酶抑制剂;染色体;恶性肿瘤
端粒酶抑制剂对于恶性癌症的临床作用,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正逐渐为人所熟悉。其作用机制各有不同,但最终的效用都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分裂[1]。此类物质包括:反义寡核苷酸,逆转录抑制剂,G-四连体稳定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化疗药物。
1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xoynuclectide, ASODN)
反义寡核苷酸能够与靶RNA或DNA特异性互补,能够使得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降低,进而其增殖能力下降,甚至调亡。应用这一原理,人工的合成针对模板序列的反义核苷酸抑制剂在研究中已取得很大突破。
例如Mete等[2]使用硫代反义核苷酸(PAS-ODN)对Burkitts瘤中淋巴瘤细胞系OMA-BLI生长有明显的压制作用,导致细胞死亡。此外夏雪梅等[3]对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的研究表面,通过使用bcl-2反义寡核苷酸对肺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可出现肺癌细胞生长抑制以至凋亡,细胞survivin mRNA明显下降。肺癌细胞株survivin基因表达受到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的有效抑制。并诱导细胞凋亡和生长延缓,同时也证明联合bcl-2反义寡核苷酸对提升抗癌能力有明显功用。
2 逆转录酶抑制剂(reserve transcripitase inhabitors)
3-叠氮-3-脱氧胸腺核苷(3-azido-2,3-dideoxythymidine, AZT)作为逆转录抑制剂中最为人所关注的一种,其临床价值得到广泛肯定。
吕继博[4]用改良的MTT法测定不同浓度AZT处理C6胶质瘤干细胞及胶质瘤细胞后,在不同阶段的药物敏感性。MTT结果显示,ATZ对胶质瘤干细胞及胶质瘤细胞有着异常强烈的抑制作用,且随着AZT的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细胞的增殖作用逐渐增强,有时间-剂量相关关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可得:伴随AZT浓度的增加,胶质瘤干细胞及胶质瘤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增高,并伴有凋亡细胞的增多。进一步表明AZT作用于S期细胞,抑制C6胶质瘤干细胞的生长,但C6胶质瘤干细胞对AZT存在耐药性,需注意。
3 G-四联体稳定因子
G-四联体稳定因子的作用机制在于特异性的结合于端粒3端由鸟嘌呤折叠形成的四链DNA,既是G-四连体上,从而阻止端粒和端粒酶的结合,抑制其活性。
目前,三乙烯四胺(TETA)的研究有较大进展。殷菲等[5]通过实验证明三乙烯四胺(Triethylene tetramine,TETA)能够与G4-DNA产生相互作用提高其稳定性。TETA能够促进G4-DNA这一有分子间平行特性的分子的形成,继而抑制端粒酶阳性的HeLa、MCF-7、K562、ECV•304及PC12细胞的增殖。作用72 h,TETA对各种细胞的半数 抑制浓度(IC5o值)分别为:HeLa细胞75株,MCF-7细胞124株,K562 细胞175株,EeV-304细胞221株,PelZ细胞452株;而对人体内端粒酶阴性的HLF细胞的增殖则无明显效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TETA的作用机制为:稳定G4-DNA的结构的同时抑制端粒酶活性,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4 蛋白激酶C抑制剂
蛋白激酶C作为激活细胞活性的重要环节,在信号传导系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Ku-WC等[6]发现蛋白抑制剂和H-7对鼻炎癌细胞NPC-076端粒酶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此外,张海泉等[7]发现,通过对星型孢菌素进行结构改造可以得到一系列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既是一类新型蛋白激酶C抑制剂。采用MTT法对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发现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在10 μm浓度下,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其他肿瘤细胞株,诸如白血病K562等的抑制作用以及其进一步的抗肿瘤活性和作用机理目前尚未彻底阐明。
5 化疗药物
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常规手段,对于癌症的治愈有重要作用。顺铂作为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何春容等[8]发现顺铂对表达锌指蛋白217(ZNF217)的卵巢癌组织的化疗敏感性呈负相关关系。既是卵巢癌耐药株ZNF217为高表达,而卵巢癌敏感株则为低表达;ZNF217在卵巢癌耐药株中为核表达,但在卵巢癌敏感株则主要为浆表达;此外顺铂可以下调凋亡终末效应酶caspase 3和caspase 9活性,并作用于端粒酶,最终促进卵巢癌组织细胞的凋亡(锌指蛋白217可以抑制这一过程)。
综上所述,以反义核苷酸抑制剂为代表的端粒酶抑制剂,能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从而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这对于癌症的治疗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但例如AZT所存在的耐药性,以及顺铂对于ZNF217的依赖,都影响了它们的作用效果。其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阐明。
参 考 文 献
[1] 丁金丽,刘芳芳,于成国.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日本医学介绍,2006,27(10):473-475.
[2] Meta JE, Jashi ss, Palen B, et al. A hexamerie phosphorothloate obligonucleotide telomerase inhibitor arreals growth of Burkitts lymphoma cells in vitro and vivo. Toxicol Appl Plamacol,1997,144(1):189-197.
[3] 夏雪梅,陈余清,蔡应云,等. 调亡抑制基因SURBIBIN反义寡核苷酸联合Bcl-2反义核苷酸诱导肺癌细胞株凋亡的实验观察.中国临床康复,2005,47:140-149.
[4] 吕继博.端粒酶抑制剂AZT对C6交直流干细胞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0.
[5] 殷菲,碰孝军. 三乙烯四胺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抑制端粒酶活性及抗肿瘤作用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6] Ku Wu, Cheng AJ, Wang TC, et al. Inhibi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bu PKC inhibitor in human nusopharygeal cnacer cells in culture. Biochem Biophys Rea Commun,1997,241(3):730-736.
【摘要】 目的从海洋来源的口蛄虾中提取并纯化该生物碱,研究其抗鼻咽癌作用。方法系统溶剂法初步分离口蛄虾乙醇粗提物,大孔树脂HP20层析分离正丁醇洗脱的组分;对富含生物碱的组分合并后萃取总生物碱;自动层析仪纯化总生物碱,254 nm波长检测,手动收集洗脱液;质谱仪分析生物碱分子量;MTT方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大孔树脂HP20能非常有效地富集分离的生物碱,质谱分析纯化的生物碱D3分子量为234.33。分离纯化的生物碱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口蛄虾来源的生物碱分子量为234.33,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剂量关系。
【关键词】 口蛄虾; 生物碱; 鼻咽癌; 纯化
Abstract:ObjectiveTo extract effective alkaloid from marine Oratosquilla materials and to study its effect o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urify.MethodsEthanol extract from marine Oratosquilla was diluted by system solvent. Macroporous absorption resin HP20 column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o separate n-Butanol diluted group and total alkaloids were extracted. Auto-chromatography was employed to purify alkaloid. The purified alkaloid molecular weight was analyzed by Mass Spectrometry. MTT method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rate on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growth curves were protrat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Alkaloids were mainly segregated in HP20 chromatographic diluted groups. Purified alkaloid D3 was obtained through Auto-chromatography method.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purified alkaloid was 234.33 by Mass Spectrometry technique. The alkaloid D3 had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s against both CNE1 and CNE-2Z cells.ConclusionThe marine-derived alkaloid D3 has prominent anti-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effects in a time- and dose- manners, and its molecular weight is 234.33.
Key words:Oratosquilla; Alkaloi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urification
本研究所利用鼻咽癌细胞株对一批海洋生物进行药物活性筛选,发现了一些具有抑制鼻咽癌细胞系增殖,同时也可以抗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增殖的海洋生物[1,2],其中口蛄虾乙醇粗提物抑制效果最明显,并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2633.0)。我们以往的实验证实口蛄虾单次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人鼻咽癌细胞系CNE1、CNE-2Z的DNA合成,降低细胞活性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周鸿科.《海洋生物1号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2Z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2003,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动物实验证明乙醇粗提物能抑制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顾帝水.《海洋生物1号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2Z转移特性及其裸鼠转移瘤的影响》.2004,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本实验在进一步对活性组分分离纯化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实验基础,确定活性物质的种类和分子信息正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将其开发成为有效治疗鼻咽癌的新药建立可靠的实验基础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培养和药物筛选 CNE1和CNE-2Z鼻咽癌细胞系用含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液RPMI-1640常规培养(37℃,5%CO2)。取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好的细胞用于实验。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200 μl,1×104个细胞。设置4个药物浓度,分别为50,100,200,400 μg/ml,含DMSO(
1.2 生物碱分离纯化 采用95%食用乙醇冷浸渍法从口蛄虾中得到乙醇粗提物[4]。经过系统溶剂法初步分离,大孔树脂HP20层析进一步分离、合并得到总生物碱,称为D,显色方法见文献[5]。自动层析仪SHQT-6A纯化总生物碱,得组份D1~D4,纯化后得生物碱D3。
1.3 生物碱质谱分析 用分析纯的甲醇溶解配制成1 mg/ml的液体,混悬振荡器振荡10 min,然后12 000 r/min高速离心。上清液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岛津DP8080α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资料均用±s表示,采用统计学软件SAS 8.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选用直线回归法、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纯化的生物碱对CNE1和CNE-2Z的抑制作用生物碱对CNE1、CNE-2Z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见图1。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 生物碱的纯化总生物碱D经硅胶层析分离后的4个组份薄层层析展开结果如图2所示。D3只有一个斑点,说明层析分离的效果比较好,可以得到较高纯度的生物碱。
2.3 生物碱的质谱分析干燥的待测样品用色谱纯的甲醇溶解。D3的大部分已经溶解,离心后仍然发觉有小部分未溶解,沉淀能完全溶解在三蒸水中。质谱结果如图3所示。水溶解的质谱结果未显示。阿托品作为参照,经校正后的生物碱的分子量为234.33。
图1 生物碱分离组份对CNE1、CNE-2Z细胞的影响(略)
3 讨论
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的环状化合物,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中发现的生物碱很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碱在海洋生物中被发现,这些生物碱多数来源于海洋,并且都有特异结构和生理活性。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诱导凋亡与抑制凋亡两方面作用,分别表现在不同的疾病中,尤其在肿瘤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6]。
图2 薄层层析展开结果(略)
图3 阿托品 (a)和生物碱(b)标准质谱峰图(略)
前期的动物实验已经证明乙醇粗提物能抑制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海洋来源的口蛄虾提取物中醋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均具有明显抑制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系CNE1和CNE-2Z生长的作用(数据没有显示)。实验表明,进一步从粗提物分离提取的总生物碱D和纯化的单一生物碱D3对两种细胞系都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口蛄虾乙醇粗提物中还含有多种物质,有糖类、苷类、蛋白多肽等物质(数据没有显示),那么,组份内的其它物质是否起作用或和生物碱起协同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本实验证明D3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其IC50值为80 μg/ml。
参考文献
[1] 顾帝水,黄培春,孔 霞,等.口虾蛄提取物对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4):1826.
[2] 孔 霞,黄培春,李明勇,等.口虾蛄抗鼻咽癌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J].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7):584.
[3] 黄全勇,黄巨恩,黄培春.MTT法检测在不同浓度的氢化可的松下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活性[J].医学文选,2005,24(4):459.
[4] 汪茂田,谢培山,王忠东,等.天然有机化合物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简称“慢淋”,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形态上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侵袭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淋巴组织。本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高于女性。本病特殊之处在于骨髓及外周血中幼稚淋巴比例明显高于慢淋形态学标准。根据2008版WHO分型方案,骨髓或外周血中肿瘤性前驱淋巴细胞(原始、幼稚淋巴)比例≥20%,并能排除母细胞性淋巴瘤浸润骨髓的可能,则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如果此例病例,仅仅从形态学角度去分析判断,就会导致误诊。由于对于ALL与CLL的治疗方案截然不同。误诊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准确诊断,减少误诊率。需要结合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体系,做出综合判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3岁男患者,因“体质量下降1+月,头昏、乏力10+天”入院。近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体质量下降(约7kg),无发热、咳嗽,无多饮、多食、多尿,未予重视。10+天前出现头昏、乏力,伴双下肢浮肿,无头疼、恶心、呕吐,无皮肤黏膜出血,无腹痛、腹泻、黑便,无心悸、气促及呼吸困难,为诊治就诊本院门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WBC)117.93×109/L、淋巴细胞114.39×109/L、红细胞计数(RBC)1.16×1012/L、血红蛋白(HGB)36g/L、血小板计数(PLT)70×109/L;以贫血原因为急性白血病收入本院血液科。患者精神、饮食欠佳,睡眠尚可,二便正常,体质量减轻约7kg。既往史:发现高血压5年,未规律口服降压药;2年前于遵义市人民医院行鼻窦炎手术;无遗传病、传染病史,无重大外伤、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应检查项目。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左颈前、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触及数枚花生米至核桃大小的淋巴结,质韧可活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辅查:铁蛋白475.2μg/L;肾功(尿素,10.61mmol/L;尿酸,661μmol/L)。网织红细胞、肝功未见异常。乙型肝炎五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丙型肝炎测定均未见异常。血型鉴定:B型Rh阳性。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明显受抑,红系分类未见幼红细胞,淋巴分类,幼稚淋巴占24%,该类细胞多呈圆或椭圆形,浆量偏少,浅蓝色,偶有瘤状突起或边缘不齐;核染色质粗细不一,较致密,部分核仁较大,1~2个不等。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分类幼淋占18%。骨穿结论:骨髓、血象幼淋分别占24%、18%,请临床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考虑。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测结果:在CD45/SSC散点图上,可见淋巴细胞群Lym,占有核细胞96.98%,主要表达CD2、CD20、HLA-DR、CD22、CD7、CD4、CD23、CD19、CD5、cCD79a、Kappa,弱表达CD13,不表达FMC-7、Lambda;提示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
1.2治疗方案
入院后予输红细胞纠正贫血,羟基脲胶囊抑制细胞数,别嘌醇片抑制尿酸形成,碳酸氢钠注射液促进尿酸排泄,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及混合糖电解质营养支持,监测血压等治疗。
1.3出院情况及诊断
患者未诉特殊不适,精神饮食及睡眠尚可,大小便如常。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心脏听诊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复查血常规提示WBC89.78×109/L、淋巴细胞80.80×109/L、RBC2.27×1012/L、HGB66.0g/L、PLT49×109/L。明确诊断:(1)CLL(B细胞性Ⅳ期);(2)原发性高血压(1级中危险组);(3)高尿酸血症。反复沟通后,患者及家属坚决拒绝化疗并要求出院,经上级医生讨论后予以批准出院。
2讨论
该患者的年龄、性别、外周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均符合慢淋特征,结合临床有乏力、消瘦、食欲下降等表现,并且伴有多处的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及贫血表现。与常见的慢淋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慢淋骨髓及外周血均以成熟阶段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原始和幼稚淋巴少见,常<5%,而该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幼稚淋巴比例分别达到了24%、18%,形态如骨髓象中描述(图1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幼稚淋巴比例的增高将可能导致预后不良。有报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中幼稚淋巴细胞≥5%的患者预后,较幼稚淋巴细胞5%的患者差。该特殊病例的诊断就需要与几种淋巴细胞增高的疾病进行鉴别了。例如ALL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异常增殖并浸润各组织脏器的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可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临床起病急,有发热贫血,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及胸骨压痛较明显。WBC多数增高,骨髓及外周血均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可高达90%以上。白血病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核浆比较高,核形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情况各异,核仁可有或无。退化细胞明显增多,涂抹细胞多见,是ALL特征之一。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认为属于罕见的CLL变异型,也有人认为是急淋的一种亚型。本病病程较CLL为短,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临床起病缓慢,可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病例可因消瘦、盗汗、乏力及上腹部不适而就诊。其特征是高白细胞血症、外周血中幼稚淋巴细胞占55%以上及脾大。而核仁大呈泡状,大而显著且多为单个的核仁是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突出特征。
以上几种白血病的诊断单从形态学方面,笔者的依据是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及各自的形态上的细微差别。由于淋巴细胞在染色上的特殊性,染色时间长短的控制,对淋巴细胞成熟度的判断影响较大。而不同的检验人员由于经验的差异,对淋巴细胞幼稚与成熟的判断标准也会有差异性。因此由于形态学自身的局限性,对于这样一些极为相似的疾病,在鉴别及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拿捏不准就会导致误诊。这就需要借助流式细胞素、染色体等其他检测手段来综合诊断。流式细胞术目前用于CL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参考Moreau等提出的免疫表型积分系统,该患者免疫表型表达CD20、CD22、CD23、CD19等成熟B淋巴细胞标志,特别是CD23抗原表达阳性,积1分;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地表达Kappa、不表达Lambda,积1分,提示为成熟B淋巴增殖性疾病(B-LPD);最具特征的是同时表达T细胞抗原CD5,积1分;不表达FMC-7,积1分。典型CLL积4~5分,而该患者共计积分为4分,符合典型CLL免疫表型特点(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而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prolymphocyticleukemia,B-PLL)典型免疫表型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强阳性(IgM或IgD),CD19、CD20、CD22、CD24、CD79b、FMc7等B细胞抗原至少1项以上阳性,CD10常阴性,部分患者CD23、CD5阳性。ALL免疫表型中一般会有CD34和(或)CD10的表达,该患者均无,故不考虑ALL。
该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是非常典型CLL,而仅靠细胞形态观察分析,很容易误诊为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和ALL。因此,综合利用白血病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体系,更能揭示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本质,有利于对白血病准确诊断分析、设计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判断其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吴佳竹,徐卫,李建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第十六届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iw-CLL)会议报道[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2):174-176.
[2]徐卫,范磊,李建勇.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指南解读[C]//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白血病淋巴瘤会议,2011.
[3]刘亚琳,王晖,王雯娟,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幼稚淋巴细胞与疾病预后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9):2852-2855.
[4]秘营昌.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11):994-996.
[5]崔剑隆,王彬彬,吴涛.不典型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J].疑难病杂志,2016,15(3):313-314.
[6]曲伟.6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骨髓象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7):898-899.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MPN);PV ET MF;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915.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73-01
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a,MPN),旧称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是以一系或多系造血干细胞持续异常增殖为特征的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主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MF)。不同于MDS,MPN有正常成熟和有效造血,临床主要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脾大、出血倾向、血栓形成及髓外造血[1]。关于本病病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推测是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受到刺激而导致分化失控所致。自Pargana E[2]等报告JAK2V617F这一酪氨酸激酶突变点后,多个不同的研究团队先后报告此突变点与PV、ET、MF的发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Carobbio[3]等研究报告在MPN中,此突变点阳性的患者其白细胞和血小板与改突变点阴性的患者相比均处于显著激活状态推测该突变点与MPN的血栓形成(非血小板性)可能存在联系。
PV的年发病率约为2/10万,ET估计为(1-2.5)/10万,MF为(0.5-1.5)/10万,三者未经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年,10年,3-5年,若存在核型异常,则生存期限更为短暂。Ayalew[4]等跟踪调查研究884名单核型异常的MF患者,总结其2年的死亡率超过80%。该三种疾病可以共存,也可以相互转化,临床中初始诊断为PV的患者后转化为ET或ET转化为PV的情况常可见。无论治疗与否,三者最终都将进展为骨髓衰竭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 Tefferi[5]等报告在一国际性的研究中,由7中心合作跟踪调查经WHO标准确诊的1545例PV病人,发现其累积转白几率为2.3%/10年,5.5%/15年。
现阶段西医对PV、ET的治疗较为相似,以抗凝,减少细胞数为主要目的,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羟基脲、阿那格雷、干扰素(INF-α)、白消安、P32等,可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PV可配合静脉放血治疗。MF的治疗针对脾肿大可采用羟基脲或来那度胺或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针对贫血可采用输血治疗或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或雄激素类药物(如达那唑、睾酮等)治疗,骨髓抑制疗法可采用羟基脲、阿那格雷、INF-α等,骨髓移植为唯一可能治愈MF的方法。随着对JAK2研究的深入,JAK2抑制剂成为MF治疗的新手段,多个Ruxolitinib(JAK2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报告Ruxolitinib可以有效缩小肿大脾脏,改善MF相关症状,提高患者总体生存质量。
尽管存在多种药物可供MPN治疗选择使用,但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却不可避免。例如治疗PV和ET的阿司匹林存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可能性,羟基脲可引发胃肠道反应、皮肤改变、无症等,长期使用甚至存在诱发鳞状细胞癌、白血病的风险;治疗MF的雄激素可导致水肿、亢进、多毛症、肝功能紊乱甚至肝癌;最新的Ruxolitinib亦报告存在诱发更为频繁的贫血、早期治疗中血小板减少、眩晕发作、盗汗、骨痛、皮疹等副作用。
根据临床观察,中医中药不仅对MPN本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西药所导致的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缓减作用,可切实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兹将近年中医对MPN的治疗总结如下。
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PV是一种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克隆性的慢性MPN。临床患者多表现为颜面及双手掌红紫,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总容量绝对增多,血黏度增高,白系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患者可有肝或(和)脾大;病程中可形成血栓、栓塞及出血,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临床中最常见的头痛、眩晕等。根据本病面赤、血黏度增高、肝脾大等症状,中医将本病归为“血瘀”、“积聚”、“眩晕”、“血实”等。根据病证特点,治疗多选用清肝化瘀法、行气化瘀法、解毒化瘀法、补虚化瘀法等。大多专家认为活血化瘀疗法当贯穿治疗始终。
1.清肝化瘀法
白玉盛[6]以《内经》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提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发病基础,又有肝火亢盛和血瘀表现,治疗总纲为“血实决之”,治疗当以活血化瘀贯穿全程,并随病情进展和病机变化分别采用泻实补虚之治。曾丽蓉[7]总结杨文华临证治疗PV,归纳本病基本病机为血瘀气滞、血气有余、肝火旺盛、肝热血瘀,治疗当以祛邪为先,邪去则气血自通,故采用清肝化瘀之法,以天麻钩藤饮为基础加减为治。朱小勤等[8]用清肝化瘀汤治疗PV,与单用西药组相比,临床缓解率为73.33%:40%,外周血象被抑制,全血及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下降,且该方对JAK2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JAK2阴性的患者,但对贫血、肝脾肿大及骨髓增生改变不明显。
2.行气化瘀法
张翔等[9]根据本病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提出本病在初中期,其治当以祛邪为主,并配以疏肝行气和益气补气之品。亦提出PV治疗活血化瘀当贯穿始终,且多法并用,其所在医疗机构常以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加减治疗该病。张兰红[10]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羟基脲、INF-α、疏肝活血汤)在起效时间、改善中医症候等方面与单纯西医治疗(羟基脲、INF-α)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更好降低血红蛋白含量。
3.解毒化瘀法
张文曦[11]以祛瘀泻实为基本治则,将PV分为气滞血瘀、血热瘀滞和湿热夹瘀三型辩治,并配合自治血复康(清热凉血、清肝去毒)或血可舒(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临证重用虫类破血之品。代喜平等[12]根据PV病变在血分,存在邪毒内结、热瘀营血等病机及虫类药多专入血分、攻逐疏利、破坚散结等特性,总结各种虫类药在PV治疗中应用,如水蛭、地龙适用于有血栓形成,全蝎、蜈蚣适用于有毒邪内结、风阳上扰,地鳖虫用于有内热者,五灵脂用于兼有瘀阻心脉,僵蚕适用于风痰夹瘀、痰瘀内阻,蝉蜕用于合并组胺升高者。郑邦本[13]均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PV以凉血解毒,治疗后患者各指标均降至正常。刘基铎等[14]用瘀毒清制剂(以大黄蛰虫丸为处方基础)治疗PV20例12周,发热、血栓形成、出血等血瘀证积分及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血流变指标均出现下降,总有效率为80%(临床缓解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
4.化瘀补虚法
杨淑莲等[15]提出本病后期之治当祛邪扶正相结合,以陪补为主,滋肾填精为重。姜松鹤[16]认为PV为阴虚火旺瘀滞之证,治以养阴活血化瘀以补益肝肾。肖汇颖等[17]用自拟活血通络方随证加减治疗PV28例,总有效率达98.80%,血流变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丹等[18]根据PV之“虚、毒、瘀”等病理因素,在放血及INFα-2A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血栓通及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两组间血压下降情况(P
5.辨证分型治疗
刘宝文[19]提出气滞血瘀热蕴为PV的主要病机,将该病分为血瘀肝火上炎、血瘀肝肾阴虚、血瘀气血亏虚三型辨证论治。潘铭[20]将19例PV患者分为痰湿瘀阻、血瘀气滞、心肝火旺、热入营血、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六型辩治并配合放血、化疗、INF、沙利度胺等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7例,临床缓解6例,好转4例,无效2例。它将PV分为气滞血瘀、血热瘀滞和湿热夹瘀三型。
二、血小板增多症(ET)
ET是以外周血小板计数显著持续性增多且功能异常,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不伴有红细胞增多或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为特征的造血多能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但临床中可见ET伴发PV者。其临床症状与PV有相似性,可见患者颜面及双手掌红赤,可有出血、血栓及栓塞,并可伴发脾大。因其出血及血瘀之象显著,可将其归于中医“血瘀”、“出血”、“血实”的范畴。
1.清肝化瘀法
孙艳舫[21]总结导师杨文华临证治疗经验,归纳肝气郁滞、肝热血瘀、血气盛实为ET基本病机,治疗当以清肝活血化瘀,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佐以清热解毒之品。杨大赋等[22]在使用羟基脲和INF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后总有效率、中医症候改善、血小板及巨核细胞计数下降:治疗组>对照组(P
2.辨证分型治疗
段等[24]从《内经》“血浊”理论入手,结合现代的认识,认为ET是由于血小板持续增加,使血的物质构成浑浊,以致诱发血液循环紊乱;其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失调、浊郁内阻为其病机;治疗当调和气血、化浊解郁,并根据标本缓急,补泻兼施。刘松山等[25]基于血小板计数、血黏度上升导致瘀血证的表现和认识,设立肝郁血瘀、阴虚血瘀、气虚血瘀和热瘀互结四型,并根据血小板计数水平选择单一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孙玉洁[26]总结李家庚治疗ET经验,其治总以祛瘀为要,并灵活运用破血逐瘀、搜风通络药。晏程远[27]以桃核承气汤治疗预热互结之ET,4月余患者血小板计数渐至正常。潘铭等[28]将22为ET患者分为气滞血瘀、肝脾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血热妄行五型并配合化疗、INF-α、抗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单采术治疗,共计2各疗程,缓解16例,进步5例,死亡1例。孙明坤[29]在对照组使用羟基脲、INF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清瘀益髓方,治疗后两组比较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有效降低血小板计数和骨髓巨核细胞水平,并可有效预防出血及血栓等临床症状的发生,具体机制不明。
三、骨髓纤维化(MF)
MF是由于细胞因子不适当的释放,导致骨髓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的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贫血和肝脾大,其次可见代谢增高所致低热、出汗等,可见骨痛,可合并感染和出血。Zefeng Xu[30]等通过观测642例中国PMF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与1054例欧美PMF病人相比较,发现中国患者的发病年龄更为年轻,且较少有全身症状,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加及血小板计数增加更为常见,原因不明。中医根据本病贫血及肝脾肿大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于“积聚”、“虚劳”、“积”、“血积”的范畴。黄世林[31]将本病归于“骨痿”的范畴。
1.分期论治
很多专家均认为本病当分期论治:前者认为早期当活血化瘀、健脾化浊,中后期当活血养血、调补肝肾;黄认为本病当以解毒清热、滋养肾阴为治疗大法,兼以益气活血、软坚除瘀,并依病期病势而有所偏重;马从“积聚”论治MF,初期当消散邪实,中期当消邪补正,后期当养正除积,并将MF分为气滞血瘀、气血两虚夹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四型以辩治。
2.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孙淑君[32]总结“瘀”贯穿MF病程,立法治疗均不离“化瘀”,根据不同病理阶段、不同病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予以不同治法。刘清池[33]等用鳖甲生血丸治疗MF,有效减少了骨髓纤维组织,减轻了肝脾肿大,改善了造血功能,纠正了贫血和出血。
3.养阴清热为治
王玉慧[34]认为MF治疗当滋肾温阳、健脾益气,可用抗肿瘤药物加用六神丸。孙淑君等[35]运用滋阴清热药配合马法兰、羟基脲、地塞米松长期治疗4例MF,3例CR,1例好转。同一研究小组在前法基础上加用复方黄黛片治疗12例MF,总有效率达83.33%,其中1例在治疗20月时骨髓象已大致恢复正常。
小结与展望:纵观各医家治疗MPN之法,大致总不离活血化瘀解毒之法。据曲文闻等[51]总结该法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循环功能、调整免疫功能及抗体反应性、抑制组织异常增生等治疗作用。此外,通络药物[52]、含砷中药制剂[53]等在MPN中也被应用。随着JAK2突变点的发现及西药JAK2抑制剂的研发和临床试验的进行,中医中药也需在这方面有所发展。迄今,一些复方中成药(如血府逐瘀胶囊、血竭胶囊)、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单味提取物已不断问世,例如雄黄和斑蝥素[32,47]的体外细胞实验已证实可有效抑制HEL细胞的增殖(使细胞死亡,且细胞的死亡比例与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减少JAK2基因的表达。相信对JAK2突变点的作用将是中医药治疗MPN的一个新靶点。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Parganas E, Wang D,et al. Jak2 is essential for signaling through a variety of cytokine receptors[J]. Cell 1998; 93:385-395.
[3]Carobbio A, Antonioli E, et al. Tumors of H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 Lyon, France: IARC Press; 2001.
[4]Ayalew Tefferi, et al. Acquired mutation of the tyrosine kinase JAK2 in human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J]. Lancet 2005; 365: 1054-1061.
[5]A Tefferi, E Rumi, G Finazzi, et al. Survival and prognosis among 1545 patients with contemporary polycythemia vera: an international study[J]. Leukemia, 2013; 27: 18741881.
[6]白玉盛.《内经》相关理论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辨治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10:2.
[7]曾丽蓉,杨文华.杨文华运用清肝化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J].河南中医,2013,02:294-295.
[8]朱小勤,邱仲川,陈,赵琳,黄中迪,胡晓莹.清肝化瘀汤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05:958-962.
[9]张翔,周郁鸿.骨髓增殖性肿瘤中医诊治概述[J].中华中医药Z刊,2012,12:2670-2673.
[10]张兰红.疏肝活血汤治疗PV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雄黄对HEL细胞株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11]张文曦.中西医结合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N].中国中医药报,2011-04-07004.
[12] 代喜平,梁冰.应用虫类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初探[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7:519-520.
[13]郑邦本,张文涛.高益民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1则[J].江苏中医药,2011,12:54-56.
[14]刘基铎,何惠.瘀毒清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1:3-5+8.
[15]杨淑莲,杜昊,周振环,梁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西医治疗思路与方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1:17-19.
[16]陈晓云,张宝文,姜松鹤.姜松鹤辨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J].四川中医,2011,10:9-10.
[17]肖汇颖,胡冬菊,张雪娟.活血通络方在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06:704+707.
[18]余丹,程辉,张婷,易雪.血栓通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01:45-47.
[19]王丽,刘宝文.刘宝文教授辨证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06:21-22.
[20]潘铭,楚文瑛.中西医结合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9例[J].中医研究,2010,04:39-42.
[21]孙艳舫,杨文华.清肝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吉林中医药,2012,08:780-78
[22]杨大赋,杨颖,沈元良,诸伯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3,09:654-655.
[23]赵琳,邱仲川,朱小勤.清肝化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与JAK2V617F突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 http:///xyfm/class/,2013,04
[24]段,李雪松,夏小军.从中医学“血浊”理论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中医研究,2011,04:8-10.
[25张爽.探讨中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评价方法[J].中国新药杂志,2011,18:1762-1765.
[26]李家庚.李家庚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经验[J].光明中医,2013,08:1698.
[27]程丑夫.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2,05:104-105.
[28]王燕,侯晓琴,吴庆,王志冰,朱涵,李成彪,顾刚寿,黄建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2例[J].中医研究,2012,09:27-30.
[29]清瘀益髓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30]efeng Xu, Robert Peter Gale, Yue Zhang, et al. Unique features of primary myelofibrosis in Chinese[J]. BLOOD , 2012 ;119: 2469-2473.
[31]向阳,黄世林.中药为主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4例长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06:76-77.
[32]向阳.黄世林辨治慢性骨髓纤维化[J].天津中医药,2010,04:274-275.
[33]吴维海.骨髓纤维化的中医诊治[J].河北中医,2011,10:1489-1490.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中的治疗作用,为此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通过两组病例的对比观察,疗效评价。结果加用丹参的实验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丹参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治疗中确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选取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口腔科门诊“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初诊患者120例。临床诊断标准为:患者有咀嚼槟榔史,就诊时有明显口腔烧灼,疼痛,味觉减退或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觉症状,口腔黏膜下出现可触及的纤维条索和黏膜出现苍白或灰白区域,临床上又不能诊断为其他黏膜病者。120例中男114例(95%),女6例(5%)。年龄17~65岁,平均35.2岁。男女性患者均以30~39岁年龄组为最多。
1.2治疗实验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均为60例。A,B两组中男女比例,年龄组比例及病变程度比例大致相同。设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药物(雷公滕多甙片,维生素E及维生素A)。“康复新液”口腔含服及口腔黏膜下局部注射治疗等综合治疗。口腔黏膜下注射用药中A组采用“丹参注射液4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B组只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作对照。注射部位为双侧翼颌韧带处,双侧颊黏膜及双侧上,下唇黏膜。根据病变区域,选择双侧一个或多个注射点。口腔消毒后,用口腔专用的5号细长针头注射器作黏膜下注射。每周注射一次,每次注射药物成分及用量如前述。10周为一疗程,一疗程治疗结束后,A,B两组病例疗效作对比分析。另外第一疗程完成前,后,A,B两组各取2例患者作口腔黏膜病损区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对照。
1.3治疗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A组全部病例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有效率100%。48例患者口腔烧灼感明显减轻,起泡明显减少,黏膜溃疡基本愈合,黏膜逐渐变红,质地变软,张口度明显改善。对2例患者病理切片复查,与治疗前比较,出现明显黏膜下胶原降解,毛细血管增生,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对其余12例效果差的患者再进行了第二个疗程的治疗。B组60例病例只有24例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无一例症状缓解。这24例患者口腔检查,黏膜好转的程度及愈合的速度都明显差于A组,也对其中的2例患者进行病理切片复查与治疗前比较,黏膜下胶原降解程度,毛细血管增生水平及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的程度低于A组。B组除2例患者自动放弃治疗,其余58例均进行了第二个疗程的注射用药。第二个疗程的注射用药中也加用了“丹参注射液”。在第二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有50例患者感到效果明显好于第一个疗程。有8例患者无好转,可能与个体差异,药物敏感性,耐受性及治疗过程中再食槟榔有关。
2临床分析与结论
2.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或称口腔黏膜下纤维变性(oralsubmucous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由Joshi和Lal于1953年首先报道。主要发生于印度,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乌干达等国家。我国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市亦有病例报告。湖南省湘潭市流行病学调查,OSF患病率0.96%[1]。OSF的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下固有层胶原堆积,玻璃样变,从而引起黏膜硬化,导致患者逐渐张口受限,伸舌和吞咽困难,WHO将其列为癌前状态[2]。Pinborg报道OSF癌变率高达13%。[3]。OSF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口腔黏膜苍白或灰白色病损,黏膜上出现小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随烧灼,疼痛,味觉减退及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觉症状。继而出现浅黄白色,不透明,无光泽的条索样损害。患者张口受限,吞咽困难[1]。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作了大量研究,发现其发病可能与某些诱因如槟榔,免疫,细胞因子等引起口腔黏膜FB增殖有关[4]。
2.2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OSF的诊断并不难,其治疗方法目前很多,但疗效均不佳,较早的方法有局部单独注射地塞米松或与透明质酸酶或胎盘提取液联合注射,但效果不满意,病变区纤维化程度没有得到明显改善[5]。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OSF的治疗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疗效。据高义军的综述[5]主要有:①手术治疗;②干扰素治疗;③高压氧治疗;④丹参治疗;⑤其他治疗,茶色素治疗等。
2.3丹参系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根,是我国盛产的中药。具有扩张血管,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脑系统疾病的治疗,近年来还用于治疗纤维化性疾病,如系统性硬皮病,肝硬化等[6]。近年来研究证实,丹参具有抗氧化和抗纤维化的作用。为丹参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4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脂溶性的二萜醌和水溶性的酚性酸两大类,丹参注射液为丹参的水溶性部分。近年来研究证实,丹参的水溶部分具有抗纤维性变和抗氧化作用,已广泛用于抗肝、肺、皮肤、肾等纤维性变[4]。据邹萍等[4]丹参注射液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诱导了OSF-FB凋亡,且凋亡率在一定丹参浓度和作用时间内,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且随着丹参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OSF-FB凋亡增加,但达到一定时间及浓度域值后,OSF-FB凋亡未见明显增加,活细胞率有上述同样变化,这些结果提示,丹参可通过诱导FB凋亡,抑制FB增殖,达到抗OSF作用。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丹参浓度及延长作用时间,可增加抗纤维化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丹参用于抗OSF提供了实验依据。
2.5丹参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和胶原降解,诱导病变区局部毛细血管增生[7]。
2.6基于上述的临床实验比较及分析,证实丹参具有抗氧化和抗纤维化的作用。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治疗确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和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秉琦.口腔粘膜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8.
[2]高义军.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8):502.
[3]PindborgJJ,Murtipr.Oralsubnucousfibrosisasaprecancerouscondition.ScandJDentRes,1984,92(3):224-229.
[4]邹萍,盛薇,李惠林,等.丹参注射液诱导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66.
[5]高义军.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治疗的研究进展.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4):253-254.
科学实验需要设对照
美国报纸《洋葱》是一份讽刺文学周刊,专门虚构一些新闻讽刺国际和美国时事,类似于现在国内网上很流行的“恶搞”,只不过它是非常专业地一本正经地做报道的,在形式上和真正的新闻毫无区别,不了解《洋葱》的背景和缺乏幽默感的人就会信以为真,欣赏不了其幽默,反而要怪《洋葱》骗人。
它有一则科技报道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花了120万美元完成了一项研究,用3000只猴子做实验证明用刀刺伤猴子能降低猴子的寿命。这则明显是在讽刺美国政府资助无意义的科研的虚构新闻,其实验设计却非常专业:这项“研究”分别用小猴、老猴、孕猴做实验,发现结果相同;用刀刺在猴子身上的不同部位,例如腹部、颈部、眼窝,结果也一样。更绝的是,它还不忘设立对照组,用拳频繁击打对照组的猴子并不能降低其寿命,表明导致刺伤组的猴子寿命降低的因素是生理的而不是心理的。
看来这则新闻编造者的科学素质还真不低,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国科研人员。国内许多科学实验的设计严密程度还不如它,往往有意无意地不设对照组。我在国内读大学本科时,曾到中科院的研究所做毕业论文,碰到一位在中医学院读完研究生的人也在那里做实验。他告诉我,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证明某种中药能够抗癌,方法是把该中药药液加入到癌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癌细胞被杀死了。我问他有没有做对照,比如把中药药液加入到正常细胞培养液中,而正常细胞还活得好好的?他笑着说,中药的药理实验是从来不做这种对照的,否则如何交得了差?
体外细胞培养需要很苛刻的条件,要杀死它们实在是太容易了。比如,往培养液中加入酒精,也能杀死癌细胞,难道就能说明喝酒能够抗癌?不过还真有人用类似的方法证明喝某种名牌酒不仅不会导致肝硬化,反而能够抑制肝硬化,证据就是它在体外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用类似的实验,我们也可以证明食盐、食糖、洗衣粉、泥浆等等无数日常生活中的东西都能抗癌、抑制肝硬化,甚至包治百病。
如果做一个对照实验,发现某种药物在体外对正常细胞无影响,但能杀死病变细胞,这才算有点说服力,但是仍然不能证明该药物就真的有效。药物对体外细胞有作用,不等于它在体内也会有相同的作用――它可能到达不了病变部位,也可能会在体内被代谢成性质完全不同的别的化合物,或者体内的其他物质会抑制了它的作用,等等。所以还需要用它做临床试验,证明它的确对人体也会起作用。
那好,我们就找一批患者来。给他们服用该药物,发现有些患者的病情好转甚至痊愈了,是不是就证明了该药物的确有效呢?并不是。许多疾病是不接受任何有效治疗也会自己好转或自愈的,在“我在服药接受治疗”的心理暗示作用下,自愈效果会更加显著。
怎么排除这种情形呢?还是要靠设对照,找一批患者作为对照组,证明药物组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但是,如果对照组的患者知道自己没有在接受治疗,那么心理暗示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了,所以还要让他们吃和试验药物外观一样的假药。不能让他们知道是在吃假药。而且连医生、护士也不能知道患者的分组情况,而只能由第三方掌握。也就是说,在设计对照组时,还必须遵循双盲(试验对象和试验者都互不知情)的原则。
如何设计一个恰当的对照。是科学实验的基本功。可惜有太多的科研人员做不到这一点。一个没有合适对照的实验,并不比一个虚构的实验更可信。
针对上述问题,王福生教授带领课题组密切结合临床,对123例慢性乙肝合并肝癌的病人开展了深入的临床实验研究。通过与21例肝硬化患者和47例健康人比较,发现肝癌患者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数量异常增加,分别是健康人的2~10倍和肝硬化患者的1.5倍以上,并且随着肝癌的发展,调节性T细胞增加的程度也越高。值得关注的是,课题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增加的调节性T细胞可以显著影响肝癌病人的存活时间,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低,病人的存活期较长;反之,调节性T细胞水平越高,病人的存活期则越短。此外,通过进一步临床实验研究,他们证实病人体内异常增加的调节性T细胞可以与自身的CD8T淋巴细胞直接接触,从而破坏CD8T淋巴细胞,使之失去有效的抗肿瘤效应,从而促进了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国内外专家认为,王教授所带领研究的课题设计严密,密切结合了国际前沿的免疫学最新进展,对大量临床病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阐明了调节性T细胞在肝癌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而且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还可用作评价肝癌患者疾病进展的一种临床指标,同时,该成果还为肝癌的免疫细胞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孜孜以求
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王福生教授第一次发表令医学界关注的论文了,王教授近几年来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16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38篇,影响因子总分大于180(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影响因子总和为150分),特别是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Gastroenterology》、《Blood》、《Journal of Immun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研究论文,同时,王教授还分别担任着中华肝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诊断学杂志》、《中华肝脏病学杂志》、《肝脏》以及四种英文杂志编委、《传染病信息》副主编、同时担任《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流行病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杂志》、《Human Immunology》、《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J Immunolg》、《Gastroenterolog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堪当大任
承担众多国家重点课题
近5年来,王福生教授还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分别担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负责人、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和军队“十五”攻关重点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等总共10余项。目前,王教授所在的实验室分别与国内外多个第一流的实验室和专家开展艾滋病和肝炎的合作研究。
近年来,王教授还多次参与病人会诊,应邀参加国、内外病毒性肝炎和生命科学领域大会,2003年“非典”在我国肆虐之际,王教授挺身而出,承担了首都抗击“非典”的重要任务,而其后在广东和香港的考察中,王教授与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竺部长等著名专家一起赴香港特别行政区交流传授经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领导的一致肯定。此外,王教授4年来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80多次,并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分别荣立全军三等功2次、总后勤部优秀党员、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等各种荣誉。
锐意进取
率领团队勇攀医学高峰
现在,王福生教授直接负责的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病毒性肝炎、肝癌及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免疫学特点研究及新型免疫治疗方案的研发。目前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已拥有一支具备很强的科研攻关能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生物治疗研究中心拥有着非常完善的仪器设备,并且构建了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先进的综合性科技平台。
在科研方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中心的实验室面积达1200平米。同时,该实验室还有GMP中试车间和生物安全实验室,据王教授介绍,该实验室目前有科技人员达40余人,其中高职研究人员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人,同时该实验室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进修生10余名,特别是为临床培养了大批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中心始终以提高病毒性肝炎、肝癌及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诊治水平为目的;坚持科学问题来源于临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也依赖于临床的科研方针,以肝病、艾滋病为导向的研究发展模式,密切联系临床难题开展攻关。研究中心与第三0二医院临床六科合作,走出了科研与临床治疗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免疫细胞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构建了完善的免疫细胞治疗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平台。目前已完成CIK细胞免疫治疗肝癌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300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乙肝和肝癌的治疗性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在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重大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关领域创新性的发现和应用成果。
不懈努力取得国际声誉
毕业论文 关键词:ARB 卒中 预防 高血压 ARB的作用特点 2007年Fournier荟萃分析显示,升高AngⅡ的药物具有降压外降低卒中风险的作用,而降低AngⅡ的药物可削弱降压对卒中的保护作用。2007年William等发表的综述也指出,升高AngⅡ的药物对卒中保护作用优于降低AngⅡ的药物。
ARB的神经保护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在大脑中动脉(MCA)阻塞大鼠模型中,缬沙坦可减少卒中的发生,显著减少脑缺血面积(P<0.05)(图2),增加脑血流量。在MCA阻塞24小时后,缬沙坦组大鼠的神经运动评分显著改善(P<0.05)。还有研究证实,缬沙坦对野生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优于对AT2基因敲除大鼠的保护作用,提示AT2基因对ARB类药物改善脑缺血起重要作用。Groth W等研究发现,在损伤前给予大鼠坎地沙坦干预,在不影响血压的前提下,给药组梗死面积较小、神经功能损伤较轻(P<0.01)。
ARB2级预防卒中的循证证据
2003年LanCET上发表的1项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RB能显著减少高血压患者卒中相对危险,HR为0.79(95%CI为0.69~0.90)。
ACCESS研究——评估坎地沙坦对卒中早期疗效的Ⅱ期临床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坎地沙坦能显著减少患者血管事件发生率(P=0.026),其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血管事件两组分别为13例和19例。
MOSES研究——依普沙坦和尼群地平对卒中2级预防影响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显示,对于2年内发生过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高血压患者,在降压作用相似的情况下,依普沙坦降低主要终点(全因死亡、所有卒中事件和所有心血管事件)方面较尼群地平作用更显著,其中卒中事件发生率降低24%。
总之,ARB对AT2受体的刺激可能带来扩张血管、抗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凋亡等有益作用,并且患者对ARB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长期应用有利于减少卒中发生和再发。
论文摘要:就近年来中药抑制细胞调亡的文献进行整理,从中药调控细胞凋亡途径、影响凋亡信号传导、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因子4个方面进行系统综述。认为中药在抑制细胞凋亡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细胞生理性死亡的形式,是多细胞有机体为保持身体组织稳定、调控自身细胞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性死亡过程,在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免疫调节、内环境稳定以及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均有重要意义。机体通过凋亡过程来清除体内不需要或有害细胞,或通过抗凋亡过程维持细胞功能。抑制凋亡在维护生命个体的稳定、抗衰老等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中药抑制细胞凋亡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涉及缺氧、缺血等因素导致的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胃肠功能损伤的保护、肿瘤治疗(放、化疗)后骨髓、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治等方面。中医药可对细胞凋亡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行调节,进而抑制细胞凋亡,维持机体内平衡,阻止组织病理过程的恶化。
1通过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抑制凋亡
机体内存在多条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其中内源性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和外源性的死亡受体途径所介导细胞凋亡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途径。
1.1通过调控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抑制凋亡许多研究结果均表明,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主开关”作用,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通过Cyt-C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在细胞凋亡信号的刺激下,会使caspases激活,胞质Ca2+水平升高,产生ceramide,诸如此类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PTP)开放,使能量产生中断,线粒体内膜跨膜电位(ψm)的下降,并导致外膜破裂,释放出Cyt-C等各种活性蛋白,Cyt-C从线粒体内释放是关键的一步。胞浆内的Cyt-C在dA7P存在下,与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结合,诱导caspase-9前体的寡聚化,并形成凋亡体。凋亡体的形成可激活caspase-9,继而活化Caspase-3,启动Caspase的级联反应,引起细胞凋亡。
有研究以缺氧/缺糖再给氧为模型,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清开灵注射液能显著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抑制细胞凋亡,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认为清开灵注射液可抑制缺氧一缺糖再给氧损伤所致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1.2通过调控死亡受体途径抑制凋亡凋亡还可以通过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现知死亡受体途径主要包括Fas/FasL途径和TNFa/TNFR途径。死亡受体家族成员包括7NFRl、TNFR2、Fas/CD95、TRAlL-Rs等,当死亡受体与其相应的配基(死亡配体)特异性结合后,将凋亡信号由胞外传人胞内,在连接分子的媒介下,激活Caspase,导致细胞凋亡。1.2.1通过调控Fas/FasL途径抑制凋亡中药可以通过调控Fas/FasL的表达,抑制受损细胞的凋亡。参附注射液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及缺氧/复氧时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蛋白表达影响研究发现,结果缺氧4.5h及10.5h后,心肌细胞Fas/FasL蛋白的阳性表达指数(positiveexpressionindex,PEI)参附注射液组明显低于缺氧组;参附注射液可通过下调Fas/FasL蛋白表达,参附注射液组还见到caspase-3活性下降,提示参附注射液抑制乳鼠心肌细胞凋亡是通过Fas/FasL-caspase-3途径实现的。
1.2.2通过调控TNFa/TNFR途径抑制凋亡研究还发现中药通过调控7NFa/TNFR途径抑制细胞凋亡。枸杞多糖对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发现,枸杞多糖可以下调促凋亡的TNFRl基因mRNA表达并上调抗凋亡的Bcl-2基因mRNA表达,降低老年大鼠T细胞的过度凋亡,从而改善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的状态。
2通过影响凋亡信号传导抑制凋亡
细胞抗凋亡的信号转导是在内外生存因子的刺激下,激活多种信号偶联途径的信号转导过程。常见的凋亡信号传导途径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PKB或称为AKT)途径,RAS-MAPK途径,NF-κB途径,N()途径等。2.1P13K/PKB途径P13K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KB是P13K的靶蛋白之一,P13K与PKB是促进凋亡作用的重要调节因子;其过量表达可抑制细胞的凋亡。黄芪多糖(APS)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胰岛素信号分子表达的研究发现,认为黄芪多糖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的机制可能与提高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P13K水平,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信号转导有关。
2.2RAS-MAPK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APKS)参与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过程。MAPKS级联反应包括MAPKKK,MAPKK与MAPK等3个顺序的活化过程。每一种激酶又由不同成分组成。MAPK包括ERK,jNK/SAPK,P38。有研究探讨肝星状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HSCsMAPK)通路中ERK、JNK的活化情况,以及丹参药物血清对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表达,肝纤维化大鼠经丹参药物血清干预后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正常大鼠经丹参药物血清干预后较正常大鼠对照组也均显著减少。表明活化的HSCs中ERK、JNK保持着较高的磷酸化水平,两者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HSCs活化和增殖的重要途径之一;阻断MAPK信号通路可能是丹参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途径之一。
2.3NF-κB途径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NF-κB在胞浆中与抑制亚单位lκB结合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在TNF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可刺激lκB的磷酸化作用及降解作用。使NF-κB能从复合物中释放并活化,活化的NF-κB迅速转位进入胞核,继而作用于靶基因,诱导基因表达,编码前炎性蛋白,如IFN,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因子,红细胞生成素与MHC-I类分子等,抑制NOS的生成,并诱导编码凋亡抑制蛋白C-IAPl,C-IAP2基因表达,诱导抗凋亡基因Bcl-2,Bcl-x1的表达。探讨人参皂甙对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和防治机制的研究发现,结果显示内毒素脂多糖(LPS)促使HUVECNF-κB向细胞核内转移,人参皂甙则能阻止LPS诱导的NF-κB核内转移;能完全阻止LPS致内皮细胞核提取物NF-κBDNA结合活性;IJs能使HUVl3CPAl-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强,人参皂甙则使LPS的这种作用明显减弱。认为人参皂甙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NF-κB途径拮抗LPS致HUVECPAI-1的表达。
2.4NO途径NO对细胞的增殖与存活有双重效应。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导细胞的凋亡,但在一些特定环境中,NO又可在一些细胞类型中作为凋亡的潜在抑制剂。川芎嗪对多巴胺诱导PCI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发现,认为川芎嗪可抑制DA引起的PCI2细胞凋亡,此作用可能与降低NO生成有关。NO的抗凋亡作用还与caspase水平有关。在死亡配体依赖与配体非依赖的凋亡中,NO均能抑制caspase的活性。黄芪、当归注射液可通过促进NO的生成、诱导caspase3表达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同时还可通过上调bcl-2表达而抑制其阻止氧自由基破坏细胞结构,起抗细胞凋亡作用,通过抑制粘着斑激酶的表达,调节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已发现,NO在某些细胞类型的线粒体中起抗凋亡作用。如在鼠肝线粒体中,生理浓度的NO能可逆性的抑制PTP的开放,机制是通过膜的去极化与Ca2+的积聚作用。2.5其他胞浆中游离的Ca2+作为第二信使在凋亡信号传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细胞核内钙离子浓度的持续升高是导致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时最显著的变化是DNA的断裂,钙离子可直接激活核酸内切酶促进DNA断裂,也可通过激活蛋白酶、磷酸酶和磷脂酶,导致染色质结构完整性的丧失。葛根素及由红参和麦冬有效成分制成的参麦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中神经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Ca2+内流和/或胞内钙库的释放。从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
目前发现在某些细胞中,cAMP是引起细胞凋亡的信号。细胞内cAMP浓度的上升可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使靶细胞上某些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从而影响这些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引起细胞凋亡。黄精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降低肾上腺素诱发的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其机制可能是降低肾上腺素模型小鼠肝脏中cAMP的含量,通过抑制凋亡减轻高血糖肝脏的损害。
3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凋亡
Bcl-2基因家族是最重要的细胞凋亡调控基因。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L是Bcl-2家族蛋白成员中主要的抗凋亡分子。bax基因是Bcl-2家族中重要的促凋亡基因。另外,p53、c-myc、Fas、c-fos等基因均是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有研究用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贫血小鼠,提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减轻骨髓有核细胞的凋亡,并促进红系、巨核系造血。丹参对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硬化模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机理是下调Fas基因的蛋白表达,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c-los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正常情况下在脑内水平极低。c-fos不适当的过度表达可干预细胞核的修复功能,导致细胞凋亡。有实验表明。c-fos可能诱导脑缺血一再灌流时海马CAl区细胞晚期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共同调控细胞凋亡,而中药有效成分葛根素可通过下调凋亡相关基因c-fos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
4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抑制凋亡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机体细胞分泌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与死亡的一大类因子。与凋亡有关的细胞因子有氧自由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2LDL)及某些细胞因子等。清热解毒方泻心汤可显著降低实验性AS大鼠血清MAD水平,增强SOD活性,降低OX2LDL及N()水平等,从而抑制血管细胞过度凋亡。细胞因子如TNF(Tumomecrotiefactor)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TNF在体外可诱导肿瘤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大鼠肝细胞出现凋亡,其中TNF-α与凋亡的关系更为密切,能与TNF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贮存Ca释放,引起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从而激活Ca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引起DN段断裂和细胞凋亡。此外,与凋亡有关的细胞因子还有IL-2、IFN-γ、TGFβ1,NK细胞、IL-3、IL-4、IL-6、LAF-1(白细胞黏附因子)、CAM-1(细胞内黏附分子)、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SCF(干细胞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核转录因子xu等。黄芪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IJ)后大鼠肺组织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减少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地黄饮子对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细胞凋亡抑制的机制,与上调核转录因子κB、hsp70mRNA的表达,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控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激活有关。
淋巴细胞恶性增殖病基因重排及其意义 刘永昌,郭素堂,刘清俊,孙俊宁,何霭
小剂量环孢霉素A联合SAL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张晓玲,方复海,王九如,陈天荣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白细胞介素8水平检测 李府,郑立波,Li Fu,Zheng Libo
孤立性浆细胞瘤与多发性骨髓瘤 韩丽英,李晓明,易星,陈新贵,刘红,邓明明 ,李发菊,吴惠如
强烈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裴仁治,马俊霞,刘旭辉,胡卫东,王珠文,杜小红,方亚晖
苯类化合物(胶水)对造血系统损害的临床观察 罗章琴,夏世全,薛乾富,邓有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20例临床研究 张大龙,赵国忠,陈文杰,储榆林,朱明娟,金永娟,刘薏玲,刘访杰
血液疾病中血浆Sc5b-9检测的临床意义 王晓莉,宋小平,傅明伟,程洪波,汪鸿彬,张胜敏,罗敏智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切片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 石军,浦权,杨梅如,刘蕙芝,陶英,李晓
环孢素A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童秀珍,许多荣,洪文德,张国材
ATG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过程中发热的临床意义 唐继森,黄梓伦,陈树英,邹小立,陆泽生,谢蓉,杜欣,林伟
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在DIC治疗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段婷,常瑛
隐性铁缺乏症的检出与临床研究 李从荣,朱晓宣,郑霞,洪镇杰,龚波,赵有芳,王新宇,刁淑琴,高虹丽,罗绍珍,张家新
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一例 王伟娟,杨淑芝,姜淇,刘清池,王洪录
原发性脾淋巴瘤四例临床分析 王劲,张荷,冯江,许利民
他巴唑致急性造血功能停滞12例分析 许先吟
脾栓塞治疗5例脾肿大性血液病 王金凯,邢莉民,樊断云,张玉杰
AHA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0例分析 李凤章
25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阮林海,马瑜瑾,王瑞丽
POEMS综合征(附六例报告) 程月新,陈钰,张芬琴,李秀松,沈志祥
霍奇金病化疗后并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刘素平,吴文,李秀松
AA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 胡宗兰
细胞微核的研究进展 吴茅,钱志尧,林修基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因素分析 万理萍,孙汉英,刘文励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恶性血液病四例 王小渝,郭海鹰,刘兴强,毛伯勤
DIC诊断的进展 彭作辉
鬼臼乙叉甙治疗相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陈智超,陈燕
CITP患者巨核祖细胞增殖成熟程度及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薛梅,邓承祺,孟文彤
婴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刘晓琍,沙成汉
小儿淋巴瘤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翟力平,陆凤娟,吴长根
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技术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及意义 聂建民,郭亮,蔡定邦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TCRVβ亚家族T细胞表达特点 陈少华,李扬秋,卢育洪
感染性骨髓象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关系研究 魏斌,刘德斌,吴文
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丁现超,李新刚,刘秀文
HLA部分不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 蔡应木,林昂
伴t(7;11)的急性髓性白血病一例 周吉成,彭志刚,卢玉英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SAPO-1/Fas的检测意义 王景霞,李光耀,赵岐刚
氯霉素致纯红再障伴PNH特征转化为MDS并发脑梗塞一例 梁奇
健脾生血冲剂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张丙宏,刘仲熊,李祥民
庚型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分析 于杰,吴诗品
去甲氧柔红霉素为主治疗复发六次ALL一例 于志刚,于民海,冉学红
恶性淋巴瘤分类研究进展 刘尚勤,陈燕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 樊娟,徐功立
病毒感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融,刘文励
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感染的综合防治 卢进,尹序德,李维
甲亢伴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聂炎林,孙鹤年
伴骨髓纤维化的MDS的独特临床病理现象 刘新月,刘秀杰,刘尚勤
苯妥英钠致巨幼细胞性贫血一例 杨丽然,王丽峰,李丽分
恶性血液病四种血浆凝血因子测定及临床意义 孙达春,张爱华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因素分析 赵湜,毛红,余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白塞病一例 王莲,刘卓刚
联合免疫抑制剂加雄激素治疗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 陈力军,李桂梅,蒋莎义,高飞
135例正常人网织红细胞6个参数检测及临床意义 王现亭,卢金镶,李锦堂
间歇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刘彦琴,张敏,周凡,刘丽梅,朴英,冯嗣青,张雪梅,郭步云
大剂量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难治或复发性急性白血病 张天弼
大剂量甲氨喋呤预防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外浸润 石太新,唐成和,王颖超,贾汝贤
干扰素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张峰
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瘤误诊分析 王玮,孙秉中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蔡晓燕,贺学姣
VEGF及其受体调节造血细胞生长的作用 孙岚,刘文励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8年后患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 黄甦
原发性淋巴瘤1例 谢静,姜锦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1例 肖建军,叶家鹤,叶耀光
Rh缺失型-D-1例 桑胜云,胡荣芬
混合脐血血浆用于CD3AK细胞培养的研究 彭晓,张宏文,张文,PENG Xiao,ZHANG Hong-wen,ZHANG Wen
血红蛋白H病伴戈谢细胞增多症1例 贾维军,潘传芳
81例血液病骨髓涂片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分析 傅萌,张国伦,丁全海
PML/RARa融合基因检测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汪健,孙自敏,何晓东,徐修才,吴竞生
<临床血液学杂志>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西艾克与丹那唑联合治疗难治性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徐钰荣,郭瑞官
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肺部阴影 吴天勤,蒋复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几种常用治疗药物评价 储榆林
FL的生物学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 何广胜,邵宗鸿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髓系白血病表达的意义 刘希民,葛林阜
姑侄同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宋国良,李雪艳,甄淑芳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细胞生物学特性与疗效的关系 朱兴虎,夏学鸣,李建勇
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在急性白血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万楚成,刘瑜,姜铧,周培一,章正华,夏云金,郭仁慈
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预后关系的分析(附67例报告) 任红波,曾晓颖,周章军,陈钰,李军民
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多重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胡莉萍,任玲,许美荣,邓丽华
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蒋慧,陆正华,王燕萍,杨为群,景红,张庆
ME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陈协群,白庆咸,朱华锋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张曦,陈幸华,王庆余,刘林,彭贤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进展 王兆钺
流式田胞术在造血及血液月中瘤中的应用 黎纬明,邹萍
急粒M2bt(8;21)t(14;21)易位(附家系调查) 艾工文,孙旦澄,孟秀琴
Fas配体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爱香,邹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急性变1例 付学军,张大龙,王伏田,吴铭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并发骨髓纤维化1例 陈涛,钱科卿,赵英豪
尼曼-匹克病并肾病综合征1例 吴承杰,赵学功
遗传性因子V缺乏症一家系报告 谢飞,兰风华,宁昌礼,朱忠勇
大循环量采集小儿外周血干细胞2例 曾慧兰,朱康儿,陆泽生,杜欣,黄果花
青霉素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1例 史佃娥,王爱萍
血浆置换术结合免疫抑制剂治疗POEMS综合征1例 王金凯,孙丽霞
2ph'、脾不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肖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临床分析 刘少君,唐朝锋
多发性绿色瘤1例 郑洪泽,曲翠娥,邹霓,张静
BU/CY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钱申贤,施鹏飞,谭俊峰
维甲酸对HL-6O细胞及NB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 陈峰,徐功立,李英,张茂宏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细胞DNA倍体和增殖活性的研究 胡喜梅,薛文韬,高晖,陈珊珊
羟基淀粉沉淀对免疫磁珠法分离脐血CD34+细胞及造血祖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邓宇斌,李树浓,汪小敏
多发性骨髓瘤伴肺内浆细胞瘤1例 郑坚,操向英,晏明华,冯天元
改良发色底物法测定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组织因子活性 关明,梁惠琪,周丹秋,吕元
原发十二指肠和肾上腺恶性淋巴瘤1例 马利成,魏淑景,王广宇
健康成人凝血酶原片段F1+2随龄变化的研究 李卓江,景本年,王季石,姚芸,宋海容,张燕,刘汉
机采与手采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对比研究 方国安,孙小晓,胡铁民,刘波,金秀国,方汉波,杨文西
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侯相麟,马海珍,刘正国,赵丽,姚小健,张建莉
中西医结合治疗化疗毒副反应 刘美玲
CTX、G-CSF动员癌症患者造血干细胞研究 宫立众,张茂宏,徐从高
CEOP和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比较 贺艳娟,郑蘅,陈方平,钟美佐,吴登蜀,舒义刚,何群
含干扰素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周棠馨
潘南金化疗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 孙延庆,任守义
EAA方案治疗急非淋白血病疗效观察 万楚成,夏云金,章正华,姜铧,周培一,杨华强,郭仁慈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发生嗜血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徐瑞琴,宋强
反复咖啡色尿伴腹痛、周围神经及精神症状 张纯,胡豫
GATA-1调节红系、巨核系分化的新进展 徐丹梅,胡豫
急性白血病缓解后正常生育3例 朱培林
5-Aza-CdR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陈华,武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