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时间:2023-02-21 01:27:30

课程建设

第1篇

心动课程概念解析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学校育人目标统领下的学校各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它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标志。当前学校课程建设要求结构从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学生成长路径从单一走向多元;资源从单纯关注课程层面走向更广泛的教育层面。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品质最重要的途径,学校品质的提升必须依托学生每天接触的课程才能有效地推进。

基于此,笔者提出“心动课程”建设的设想。“心”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个层面是人的肉体所包含的“心脏”器官,另一个层面是指人的“心灵”。本研究中所指为后者。

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源自学生内心的触动,把孩子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其成长为自己。因此,学校办学特色也定位为:心动教育。鉴于此,我校课程建设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心动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向。所谓心动课程是指为充分满足学生需求,触动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形成的学科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的“心动”项目课程、有“心动”趋向的系列活动课程和注重互动参与且有“心动”效用挖掘的潜在课程。

课程理念及目标

基于对“心动”和“心动课程”的理解,并在对学校历史、现状和对现代教育理解的基础上设立了学校未来发展愿景,确立了“建设西部大型优质品牌学校――在全区有示范性,在全市有良好声誉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小学”的办学目标。基于此目标,我们提出“激活生命智慧,创造心动奇迹”的学校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第一道“筛子”。

基于学校办学目标和理念,根据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修为的高低决定智慧的近与远的内在逻辑,学校确立了要培养“健、雅、慧”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健”指的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并达到身心两健,实现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尊重的观念;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热爱生活,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雅”是指培养丰富、高贵的灵魂。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怀;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文化视野和国际意识;“慧”是指培养活泼、智慧的头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意识,强烈的好奇心和能独立地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都需要通过课程为中介来实现。实际上,课程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把教育理念和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进而用来指导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这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议程。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准则。一般认为课程目标包括“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的心动课程目标设置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动课程的内容目标: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构建和完善基础型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展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以完善和提升学校课程整体品质,达到“慧”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心动课程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包括思维和身体两方面,并以探究型课程为“启智”“高雅”行为,以拓展型课程为“身心两健”之依托,实现对学生的人生导引、文化培根和智慧启迪。

课程结构与设置

在心灵哲学指导下,要实现“激活生命智慧,创造心动奇迹”的心动课程理念和“健、雅、慧”的育人目标就需要由相应的课程系统作为支撑,形成与育人目标相对应的课程结构和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结构 基于“健、雅、慧”的育人目标,学校心动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三大部分构成,三者是有关联的和互动的有机体。心动课程结构示意图见图一所示。

这三部分课程的具体内容将指向这样一些内容。基础型课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设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促使学生均衡地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学习中更具有参与的基础和创造。拓展型课程仍基于课程标准,涵盖德、智、体、美四个领域。一方面是满足所有学生均能接受的规定拓展学习,拓展项目来源于对国家课程的深度思考与挖掘,是对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与完善;另一方面,是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的自选拓展学习,拓展项目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实践与探究。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综合能力,也能作用于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采用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课程设置 为了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教育,让学生自觉快乐地学习,学校目前首期研发了10个基于国家课程的基础型项目课程、46门拓展课程和五大领域的探究型课程。具体安排如图二所示。

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授课方式让充满求知欲、活泼而又灵动的学生感受拓展型课程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随着学校学生总数的增加,学校将开设出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选修课程。

课程管理与实施

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都是为课程实施做准备,而要想切实落实各模块课程与课程管理分不开。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管理和实施环节做具体阐述。

学校心动课程建设管理思路 一是“稳中求进”的思路。学校的改革,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没有准备好就匆促上阵的。所以,在做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后,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规划,分期推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分层展开。这样的操作,有如下几点好处:积累了一些经验;培养了一支团队;形成了一种机制;孕育了一种文化。二是“重点突破”思路。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强调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突出丰富可选,突破重点。基于西永一小师资与硬件实际,集中力量建设数学、语文、音乐、体育、美术、德育活动、信息技术等几类课程,力争三年内产生1-2项区内一流、市内有影响力的课程。

“项目制”学校心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 首先,建立“课程项目制”制度。这里包括两个主要实施策略:一是以学科大组、年级(段)学科组、学科教师三类课程项目申报主体,进行课程项目申报;二是采用有效的运营机制(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善(PDCA)循环系统),努力实现课程的全面、均衡与可选择性,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其次,实施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和建立学术委员会。积分制度主要包括将教师承担课程项目建设纳入积分制,提升科研在工作量考核中的比重,以推动学校教师投入课程建设的热情。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究基础上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要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项目审定、过程督导、成效评价,及其他学术成果的审定,以此来达到公平、公正和专业化。最后,开展基于学校课程建设背景下的课题研究。为推动心动课程建设,也为了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的专业成长,学校设置了关于“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实施研究”“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实践研究”“小学音乐口风琴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等9个教师成长课题。这些课题都是紧密结合“心动课程”建设而开展,是心动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课程评价与效果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课程是核心、教学是重点、评价是关键。离开了教学和评价的课程,它只不过是冰冷知识的堆积而已;离开了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学校配套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评价要求。

学校心动课程评价原则 心动课程评价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情感触动原则,要求课程能与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已有基础相适切。身体行动原则,要求课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行动,主动参与,激活潜能的发展。思维灵动原则,要求课程能激活生命智慧,创造心动奇迹。

第2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 课程建设 实践性教学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青海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其目的在于: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4年10月,“桥梁工程”被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列为优质建设课程,同年12月,被青海大学教务处立项为“三类”重点建设课程。现就该课程的建设情况阐述如下。

一、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针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结合各种桥梁模型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桥梁的各部分组成和基本概念,对桥梁有个感性认识。设计计算理论的部分内容根据桥梁结构的设计顺序按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支座来安排,以设计理论的应用和简单的力学推导以及引入桥梁设计规范为主,并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应用规范进行简单的桥梁部件的设计计算,这是学生了解桥梁设计过程和施工对象的关键所在。最终教学目的: 使学生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

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

1.认知实习

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学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到青海省西宁市附近已建成运营的具有代表性的桥梁以及大型桥梁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实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桥梁工程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及早确立学习目标。

2.课程实验

根据本课程实践与理论结合紧密的特点,以《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实验为基础,构建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课程实验项目。为有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并逐年提高其比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创新性实验和科学研究。

3.课外科技活动

建立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兴趣中心,开展每年一度的桥梁结构承重大赛和桥梁模型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桥梁结构承重大赛和桥梁模型设计大赛,并在赛题设计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课程设计

在桥梁工程理论教学基础上,安排了为期一周的混凝土梁桥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包括理论计算和结构构造图设计两部分。通过课程设计,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5.生产实习

在学生学习的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安排了为期6周时间的毕业实习。学生通过深入工程建设现场,对桥梁建设动态、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3-5个专业实习基地供学生进行生产实习。

6.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毕业设计始终结合理论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坚持一人一题,设计涵盖了桥梁方案设计、技术经济比较、内力计算与配筋、施工组织设计等内容,学生通过桥梁工程设计的全过程训练,不但掌握了桥梁设计的基本方法,而且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确保了毕业设计质量。

三、实践教学效果

1.增强桥梁认知能力,树立了桥梁工程意识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对桥梁工程的认知能力,充实和深化了课程理论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锻炼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桥梁结构的理解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掌握了桥梁的设计理论、方法和计算步骤,并用于具体工程设计;实验教学可使学生掌握桥梁结构的试验检测方法;经过实习基地的实习,学生进一步了解桥梁的构造、施工工艺和流程、施工组织设计和管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得到了桥梁工程设计全过程训练,具备了从事桥梁设计的基本能力

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综合训练,学生对桥梁设计全过程、构造设计、计算方法和施工组织管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将科研项目引入毕业设计选题,使学生获得科研工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基础扎实,工作能力强、协助能力强。

四、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从2000年开始一直采用由姚玲森主编的《桥梁工程》教材。2004年交通部颁布了新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进而更换姚玲森主编的新版《桥梁工程》,此教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和21世纪优秀教材。

五、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给学生传授获取相关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扩充性资料:工具书、网络资源课件、相关辅助自学教材和杂志。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努力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坚持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坚持课内外各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演示试验等教学内容,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坚持精讲多练使课堂成为学生智能培养的舞台;探索高效率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智能培养的阵地。重视课堂设计的目的性、科学性、实践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总结经验,转变教学思想。各环节相配合,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教学改革

课程组重视教学改革,组织教师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和实施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CDIO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为了实现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教育目标,课程组根据CDIO大纲和标准,改革传统课程大纲的内容和结构,设计了CDIO课程大纲模板,再此基础上结合软件工程课程实际,在学科知识传授、个人能力与职业技能、团队与沟通能力、系统建造与调控能力四个层面系统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及实现途径。2.教学方法改进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CDIO教学框架下的教学模式、支持活动、目标实现方法,并针对软件工程不同知识单元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的组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教学方法。3.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师指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局限性大,知识更新慢,与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课程组将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和企业界最佳实践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将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形成特色,并通过专题讲座将反映学科前沿的新观点、新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软件工程发展动态和面临的挑战。4.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课程组按照CDIO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传统实践环节实施工程化改造,通过课程实验强化个人与职业技能,基于角色的团队项目活动来实现工程能力、协同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完善生产实习制度,为学生提供在软件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建立起课内实验、课外团队项目实践以及生产实习三级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5.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对学生的考核评估系统进行改革,实施多元化综合评价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包括考试、实验、项目实践、研讨报告等多个要素。课程组通过强化对工程设计档案、作品和报告等这类基于学习结果的考核,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不仅直接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考查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设计才能、创造力、领导能力,使学生们变得更有责任感,由此引导他们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进步。6.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实现了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资料的共享。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软件工程教学网站和CAI课件,建立符合软件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开放性教学环境和主动学习支持环境。

二、网络教学环境条件建设

课程组近年来引入先进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构建了课程建设网站和专题教学网站。学生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访问相关学习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在线测试、下载资源等多维学习活动。经过几年的运行,学生从参与创新活动逐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教学成果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通过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建立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进行多元化教学网站建设,研制软件工程专题学习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教学环境和软件工程共享资源库,开辟技术文档中心、UML专栏、CASE技术、ALSD技术、资源下载、在线教学等六大板块,还为用户提供信息反馈的留言板、聊天室,以及能够发表自己经验及各种意见,进行专题讨论的技术论坛。下载专栏提供了CASE工具、资料文档、实例与试题、其他资源四大类下载分类,其中包括软件设计文档标准、软件开发文件编制指南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IEEE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EI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Java编程规范等编码标准、中英文案例文档、讲稿、试题、作业等教学资源的下载功能。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网上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与软件工程相关的书籍、网站,供学生进行扩展学习。教学网站的创建使学生能够在INTERNET网上进行学习,而不受到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课程组教师研制的精品课程网站和软件工程学习网站提供教学大纲、教案、电子教材、CAI课件等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丰富的教学内容资源、交互式CAI课件和教学网站的有机结合,为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

三、教学媒体和课件开发

教学媒体是构建任务驱动学习环境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除了提供传统课件所具有的知识点内容外,还提供了多个任务实例的动画演示,特别强调了交互式练习工具的提供。学生首先通过任务实例的动画演示获得基本的知识,然后使用交互式练习工具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对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交互式CAI课件为学生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任务驱动学习建立必要的支撑环境。课程组是针对重要,以及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些概念和知识点,开发交互式课件2套:用户界面设计CAI、软件工程CAI,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此外,对现有多媒体课件进行求精、挖潜、规范化、统一化,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既适合课堂教学,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方法软件工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样注重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在解决实际软件开发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以致用。本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还要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此,笔者推行“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软件技能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实践为载体”的CDIO教学模式以及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上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组合式教学,积极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完成任务中进行主动学习,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学以致用。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在教学实施上,笔者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堂理论教学、研讨报告、课内实验、课外实践、生产实习五大环节:(1)课堂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在教学组织上,将软件工程的理论分为软件产品与过程、管理、传统方法学、面向对象方法学等四大块内容,通过生动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软件工程基本概念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讲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讲授如何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讲授方式采用概念讲授、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学中做”组合式教学模式。(2)研讨报告作为重要的考核环节,主要安排学生汇报英文案例研究和团队项目实践的学习成果,对软件项目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展开讨论。通过热烈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有关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较好效果。(3)课内实验是为了巩固课内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安排4个课程实验“小任务”和一个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小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开发工具。提高编程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与职业技能。(4)软件项目通常是由一定规模的项目小组来完成的,软件工程师不仅需要完成个人的工作任务,还需要与项目组成员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所以课后团队项目实践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外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开发系统的能力。做法是布置课外团队案例分析和项目开发实践任务,将学生分为5~6人的开发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一个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软件的生命周期的阶段和活动,以及团队合作的各种角色和任务,让学生熟悉团队开发的基本模式,获得协同开发的经验。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员需要与项目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反复沟通以确定需求;项目组内必须定期自行组织召开协商会议,就项目进度、模块接口等管理与技术问题进行非正式的沟通和磋商;每个团队需在课程结束前提交规范的项目文档报告,并准备2场研讨报告。通过完成工作量不小于150个小时的项目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有紧迫感,综合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开发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主动学习,践行“做中学”,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5)软件工程理论抽象,内容广泛,综合性实践性强。为了解决在校生缺乏企业和社会背景、缺乏实际工程经验的问题,学院与太极计算机公司(信息产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合作建立起校外软件工程实习基地。所有学生须在该基地开展为期1周的软件工程生产实习,了解IT企业的真实环境,获得软件工厂和企业系统开发流程和软件“黑盒”测试的实际体验。本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CDIO教学目标框架下课程教学的阶段划分、教学模式、活动、目标与方法,并根据课程知识单元的教学特点,选择各个知识单元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各门课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的组合教学方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实验并收集教学效果的实验数据,并根据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课程组充分发挥教师的计算机特长,有效利用互联网环境,开发在线教学及资源下载网站,实现教案、课件、辅助教学素材的共享,以及在线学习、作业提交、练习等在线功能,为师生提供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3.考核办法有效的考试与评估系统可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进步,对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强化对工程设计档案和软件设计作品这类基于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不仅直接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考查了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设计才能、创造力和领导能力。为了切实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笔者开展考核方法的改革,加强学习效果的检查,保证教学质量。改革传统闭卷考的单一考试模式,采取期末考试、实验、平时表现、研讨报告与“大作业”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方法,将学生完成实验和“大作业”的文档、报告、软件等实践成果作为考评内容,并加大在总分中的比重,通过学生之间互评,教师上机逐一检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确保“大作业”的完成质量,同时提高考核方法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考核方法为:第一,课程总评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考试、实验和平时成绩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考核成绩分别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40%、20%和40%。第二,考试采用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的理解与应用。第三,课内实验主要考核实验过程(20%)和实验报告(80%)。第四,平时成绩的考核由课程小作业(10%)、大作业(70%)、出勤(10%)、研讨报告(10%)四部分构成。其中大作业的考核成绩由资料收集大作业(20%)、英文案例研究大作业(20%)和项目开发实践大作业(30%)的考核成绩累加而成。研讨报告有2个,各占5%。

五、结束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组教师引入国际先进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特点和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实际工作经验,实施软件工程CDIO教学模式,深入浅出地讲授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理论,强化实践教学,强调课程知识模块间有机联系和综合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双重目标的实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职业技能、人际交流能力以及CDIO系统建造与调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成效显著。

作者:刘建宾 郑丽伟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第4篇

关键词:大工程观;VFP程序设计;课程建设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自身领域问题的能力高低,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Visual FoxPro(简称VFP)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操作性强,数据处理的概念直观明了,非常适合非理工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目前,“VFP程序设计”课程成为江苏工业学院全校非理工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之一。我校“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一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具有综合的知识背景及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三是具有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针对非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建立大工程观”和“工程集成教育”的教育理念[1],我校“VFP程序设计”课程也进行着教学改革,“VFP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于2008年获得了江苏工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1授课对象特点和现行教育方式的问题

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特别是非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次,非理工类专业学生往往将计算机看成一种工具而非自身的兴趣所在,更非其职业追求的目标。再次,非理工类专业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将来会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

一般针对非理工类学生的程序设计教学方式仍然是“传授知识”型的,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

态,缺少自主思考,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的知识在不长时期内可能就会淘汰殆尽。课程考试大多以闭卷笔试为主,一张试卷就决定学生的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注重课本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状况。

“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是明确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把主要精力用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2]。非理工类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是为了学以致用,提高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自觉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并注重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应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2大工程观理念下的课程建设

2.1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行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广泛调动广大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一线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学人才结构,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是江苏工业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之一。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级课题(FIB070335-A7-46)。

作者简介:顾晓清(1981-),女,江苏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杨长春(1963-),男,江苏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应用技术;薛磊(1969-),女,江苏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和数据挖掘。

2.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非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VFP程序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三大模块。它虽然是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但又不同于其他高级语言,突出应用是在数据管理方面。所以教师应该先讲授数据库表的操作,以数据处理为主线讲授对关系型数据的组织,如数据库文件和数据表文件的建立、管理和处理,这是最典型最基本的内容,让学生树立以数据处理为中心的观念。第二,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这三大模块割裂。我们建议将三大模块合理地穿插对比讲解,这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前后联系起来,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方便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安排,使学生每一次上机都有明确的实验任务。

本着以上指导思想,我们修订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等一系列教学文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师生转换教、学的重心。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2.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 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要结合项目所需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完成项目的角度主动去学。“综合”和“实践”是大工程观的主要内容[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一个实际的管理系统贯穿始终。第一次课上演示图书管理系统,教师告诉学生这个系统就是用VFP开发的,它由几个功能模块构成,要实现这个系统需要哪些知识,对应本课程哪些章节。这样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与目标,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每次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实现、完善这个系统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用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 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多种方式的讨论。

这一环节设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在

“大工程观”教育背景下,创造和创新能力是工程教育的关键。对同一个项目,实施的方法可能不同,教师应让学生在项目中发展个性,创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老师可利用课堂授课期间或网络课堂展开方法和技术的讨论。在讨论中,老师主要起牵引、组织和控制的作用,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该项目的解决方法,筛选解决该项目问题的最佳途经。讨论课结束时,教师根据讨论情况总结讨论内容。

2.4实践教学改革

VFP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形形的命令及属性设置操作很简单,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的讲解学生都能听得懂,但是综合起来什么也做不起来,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兼顾并重的教学理念。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我们改进了实验内容和方法。

(1) 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实验项目的改造。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本课程共设置25个实验项目,考虑到教学计划课时,分为计划内、计划外必做和计划外选做三种类型。这种实验安排既能满足多实验学时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另外,我们注重实验项目的设计,不仅设计了基础和验证性实验,促进学生思考,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实验“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建立一个完整的后台数据库;“表单综合设计”实验

要求学生运用表单控件的知识、SQL命令及编程技巧设计一个较复杂的具有统计查询功能的表单等。我们还在实验中安排了“试一试”和“思考题”等内容,避免了“按部就班、机械操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实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 开设课程设计环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VFP程序设计”课程结束1~2周后,教师安排一周20学时的课程设计,并由专任老师指导。“大工程观”要求学生在新的教学组织里广泛地接触不同专业,并了解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打破了大学专业之间的隔绝状态。教师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精心选题,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小型的VFP信息管理系统,例如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题目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不但锻炼学生的应用编程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2.5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已初步建成了以“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参考资料”三个层次组成的,“文字教材+网络教材”相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现已编写出版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教程》、《Visual FoxPro学习辅导与上机实验》等教材,均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广大学生及同行的好评。

此外,每一位授课教师都建有“网络课堂”,提供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自测题库”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课后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教学资源,得到教师的远程指导,进行各种学习交互讨论,参加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2008年学校“网络课堂”建设评比中,“VFP程序设计”获得了一等奖。

2.6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课程考核中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知识能

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判,力求全面客观衡量教学真实水平。将平时与期末、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元化综合考核。近年来,我们实现了统一学时、统一命题、统一考核、统一阅卷等统一。为保证试题的质量,组织教师研制了一套题型丰富、题量适中的试卷库,并定期进行更新与维护,实行试卷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原则。为了使考核结果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教学的实际情况,提高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本课程考试实行全校统考、教考分离、流水阅卷。

3结语

建立适应“大工程观”的“VFP程序设计”课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与其他课程进行衔接和配合,还需要不断通过深化改革。我们将对照国家和省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在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使本课程的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赵婷婷,买楠楠. 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4(6):94-101.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程序设计》课程 建设内容

1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课程是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现今,全国各高校都已开始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课程的开发,我院也在2011年搭建了统一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因此,本网络课程是基于本院网络教学平台而建设和实践的。

《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连贯性都很强的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是以程序设计为主,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因此特别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目前的高校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性,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能力层次参差不齐,若以统一的要求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势必会给教学的进行带来很大的难度,进而使得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课时又非常有限的现状和学生群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等状况,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时候单纯利用课堂时间明显严重不足,很多知识都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和不充分。因此,弥补这种遗憾和不充分的有效方法就是需要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料和学习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地学习,另外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了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等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快,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必须的。

2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要实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课件及讲义,并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资源库、课程案例库、教学视频库、试题库、课程作业库和参考资料库的建立与建设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并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自行测验、实现网上作业的提交等环节,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与教师进行很好的异步双向交流。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包括以下各栏目:

课程信息部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等。

课程内容部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练习等。

课程资源部分:参考文献、视频资源、作业习题、在线试卷等。

3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与创新点

3.1 教学设计的特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在设计教学时,特别注意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教学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

3.2 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学课程在选择、组织、表现上做到了课程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以教学单元为依据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及答案)、上机练习题(及答案)、作业(及答案)、相关教学视频、参考资源等。

3.3 页面设计与导航的特点

本网络课程提供的导航方法有课程结构导航和文件结构导航按钮两种导航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通过建立目录索引的形式,让学习者了解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直接到达所需要的学习页面和想访问的各种资源。

另外整个页面导航按钮采用淡黄色字体颜色,具体展开的资源文字采用暗红色字体颜色,色彩和谐且色彩分明。

3.4 创新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比较完整和完备,对日常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扩充。特别是教学视频资源,一共有30个分章节目录的视频资源,涵盖了该门课程的全部难点内容,视频中涉及的案例比较具体并且具有代表性、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视频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逼真的学习情境,创建了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

另外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训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弥补这种遗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登陆相关学科的网络平台进行再次深入的学习。本网络课程建设的案例资源库中,每一章对应相关的授课内容都有大量的案例在线。本项目的作业练习资源库中,有大量的实训练习题目供学生课后练习,并且每个练习和作业都有答案可供参考。因此,本网络课程的建设开发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补充。

4 本网络课程建设的应用情况

截止到2012年12月,本课程建设已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并且对前期已上传的课件、大纲、教学日历等基础性资料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整合,完成了《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网络开发。

在授课过程中,已经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现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并且熟练地使用该网络平台来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教学视频的自学、网上自测、实现网上完成作业等环节。

另外,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督促和强制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练习和预习。每位学生在登陆网络平台的时候必须使用自己的学号,这样就保证了作弊行为,保证了作业一定是每位学生本人独立完成的,不会像纸质作业那样存在普遍抄袭行为,或者是像电子作业那样存在一个班只有几个人做的几个版本,其余同学只是来复制拷贝的现象。

因此该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对实际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董惠良.对开放式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J].上海教育,2010(5).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山(1980-),女,湖南长沙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0916RJZA052)、兰州交通大学网络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4-02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过程来完成,“建筑工程概算”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和掌握工程概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概预算软件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投资项目的造价编制、理解大工程项目管理本质是该课程对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定位。[1]

通过多年的努力,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发展和优化对学生就业及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和广联达、鲁班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多次在我校举办“甘肃省高校广联达杯算量大赛”和“西部高校工程管理论坛”,提高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知名度,反过来也促进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和人才培养。

在调研各高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管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课程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梳理,提出“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依据“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总结,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形成系统化课程教学资源,突出课程工程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合理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把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一、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本专业开设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广,区域性、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咨询单位等。因此,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与审查方法,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掌握计算机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中的应用,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和造价咨询的基本能力,是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方面,形成了老、中、青的合理梯队,主讲教师都在职攻读了博、硕士学位,且都参加了广联达等专业软件的培训,并在设计院等单位参与众多的实际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方面,编写了多部高质量教材。课件和教辅建设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方面,每年都邀请广联达、鲁班等企业讲师进校讲授实训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实习,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2]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网络平台展示这些教学成果。其次是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系统化整合教学资源。最后是学生实践能力还需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3]

二、课程建设思路

结合“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实际现状,按照精品课程要求及内涵,借鉴国内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进行设计和规划,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我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特色。在组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将授课、讨论、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将基础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积极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成果,补充不完善的教学资源和薄弱环节,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形成系统化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建设。

三、课程建设实践

1.系统设计、整体优化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

(1)“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已形成众多的教学资源和成果,形成了“重实践、求创新”的课程特色。但这些教学成果比较零散,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优化。所以我们拟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成果进行分类,按照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的思想,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框架,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和丰富。

(2)课堂采用教学—建模—教学的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用软件建模形成工程实体。一方面,学生在建模过程中能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理解工程构造原理,通过直观效果图、算量步骤等帮助学生理解计量规则等。另一方面,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软件操作过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把他们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3)根据课程特性,确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上台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工程,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构建开放、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对整个资源进行优化,建设“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及时将取得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学生,构建起开放的、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同时,提供课程建议和教学资源补充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该课程已进入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第一批名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依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整合已有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形成分层次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教育课程。

目前,我校已经搭建好了全校网络课程教学综合平台(如图1所示),首批资助40门课程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课程已获批复,进行了专门的师资培训和实践,这为构建开放、系统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教学资源课程解决了技术和资金上的问题,能充分保证网络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生“随时、随地、随愿”的个性化学习。

3.重能力、求创新,构建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以往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偏少、实践体系单一的情况。以核心课程群建设为中心,构建课堂实验、专题实验、创新实验、项目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竞赛等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赠送与购买的方式,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安装业内知名的正版专业软件,如广联达造价软件、鲁班算量软件、PKPM造价软件、神机妙算软件等。让学生参加广联达等公司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进行的各种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参与广联达软件全国算量大赛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4.深化教学,构建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1)评价形式多样化。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每次考试采用闭卷理论考试和开卷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

(2)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对出勤、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状态、小组中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只有教师进行成绩评定的方法,形成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方法。

根据研究和实践,建立了课程合理、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信息熵和粗糙集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

通过课程建设的不断实践和发展,促进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具有鲜明铁路交通、大工程应用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踏实实干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充分得到铁路工程、建筑工程等大型企业的认可和青睐。反过来,人才培养的认可提高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知名度,促进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了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鲍学英,等.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 精品课程建设 教育改革

教育部教高#2003#1号文《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帷幕。这6年多来,高校共评审出2200余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精品课程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更是占到当年的三分之一[1]。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与作用

1.精品课程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为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育创新,2001年教育部教高4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促进高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并明确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的作用。

当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水平。课程作为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建设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课程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2]。

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也成为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环节和实施载体。因此,没有精品课程建设,就无法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1.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中精品课程要由本领域、本行业或专业内影响力较大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双师型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外聘教师力度,确保课程建设队伍中行业能手、能工巧匠占一定比例,打造能够真正开展精品课程教学的一流的教师队伍。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正确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培养本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与企业行业零距离就业。

3.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3]。

根据课程特点,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践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创造条件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优秀的电子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自主学习,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4.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鼓励各个学校、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建设符合教学需要的特色教材。

5.建立符合教学管理的机制[3],[4]。

各高职院应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从校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对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成绩考核机制,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具备教学团队,但是骨干教师脱离了一线教学。

师资教学队伍建设起来了,课程负责人出名了,业务多了,应酬也多了,但真正用在一线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了。这样就出现了精品课程建成了,教学任务由他人承担,教学质量却原地不前,学生素质和能力没有提高甚至下降等问题。

2.真正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偏少[5]。

大多数课程存在单纯进行课程建设、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等问题,方便评估专家的界面多,未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少。

3.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不强。

已经建设的精品课程大多只能是校内网或者教育网访问,有时由于版权或者出于保密等问题,很多精品课程不提供共享,利用率偏低。资源完善、自成体系的较少,链接的常见资源较多,原创性资源少,建成后网络共享性受限,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的共享。

4.缺乏必要的经费管理和激励性措施[6]。

经费不足是常见问题之一。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梯队(含精品课程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应该有劳动价值性的奖励。各学校有必要制定与建设进程协调的阶段评价、管理、监督及其与经费划拨兑现联系的具体管理措施和工作计划,并且严格执行,确保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5.仅仅实现申报资料上网,应付评审检查现象严重。

很多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仅仅把精品课程资料放在网络上,把专家要检查、要看的指标文件放在网站醒目的位置,或者是网上资料都是PPT,缺乏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操作界面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课程建设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高职课程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建设好精品课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观念。

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敢于破除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思路和教学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科研与教学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分配,做到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突出“产学结合”特色,要与学生就业相挂钩,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在数量、质量上,保证实践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关键技能。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和企业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制度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宏伟工程,必须有各种保障制度为之服务,促使其走上正轨。集中精力搞突击、应付评审及检查的方法不可行。

高校要制定具备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选、评、建标准和管理办法,从校、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教师培育着手,强化课程建设教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时间上、精力上、物质上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他们的工作,确保课程建设的日益完善。对于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仍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课程体系与时俱进。

3.技术先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现代化。这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而且是这个时代教学对象的要求。新世纪的学生是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新新人类,很反感“填鸭式”常规教学方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一些新的教学设备,如PPT、Flas等,还要应用Dreamwave等更加形象化、视觉化效果更强的网页开发工具;教师应当学会应用网络编程结合流媒体技术展现教学内容,逐步实现电子教案,运用网络资源教学,为学生掌握现代学习方法、加强自学能力训练、利用电子教材延伸阅读提供方便。

4.突出特色。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是特色。公认的精品课程和名师在教学上都有自身的独到之处,特色鲜明,不可能按一个标准形成统一的评优模式。因此,在课程建设和评审时,除了对优秀教师在德才素质和“精品”基本共性方面的条件外,还要特别重视发现和鼓励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职人才的特色教学,并为这些特色创新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条件。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包括诸多方面,如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建设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红.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谈高职课程建设.现代农业科学,2009,16(2):181-184.

[2]关守宁.优化课程建设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吉林教育,2008(28):23.

[3]郝桂荣,高东明.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41-44.

[4]詹希美,何蔼,吴忠道.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39-41.

第8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发展现状

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对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解读,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于课程建设有了清晰的认识:

(1)校企合作突出。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中,二级指标建设方式中,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开发、使用、推广课程;二级指标教学队伍中,要求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2)强调创新。在建设目标设定、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教学与评价方法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方面强调要有所创新。在课程拓展资源方面,要求原创性资源比较高。(3)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应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团队教师应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主持(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4)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5)课程拓展资源要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2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不深入,不充实,不善于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案例的丰富性还不够,横向资源学习欠缺。(2)课程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落实。教学中难以100%还原实际工作情境。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显得分量不足,学生在校外实训中主要是观摩,也难以直接参与进去。(3)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调,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解、提供项目、学生画图、批改作业,形式也很单一。项目资源的采集,学生难以参与进去,主要还是教师提供。(4)课程的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重形式、轻技能,缺乏实质,和“设计员”职业资格考试能够吻合,但就课程目标来说还是有些脱节。

3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3.1课程设置

(1)教学理念要先进。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文件中,体现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受益非线,同时也应该与兄弟院校多交流探讨学习,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开发课程。(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2课程资源建设要丰富

课程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应该有条理、完整、丰富,同时也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到位: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联合企业,引入企业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教学过程引入现场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2)引入公司全套、完整的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照片或视频、竣工实景照片等,作为学生研究学习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3)引入互联网上的设计项目源,作为学生的课堂或者课外有兴趣自己参与的项目制作。(4)有效运作课程论坛,以及通过qq群,加强师生互动。论坛设置有作业区、共享区、精彩转贴、交流区等,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3.3明确教学目标,打破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高技能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精心筛选,突出“理论必需、够用即可,强化实践应用和操作熟练”的教学思想,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够用为度。根据内容选择要做到基础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为一体。课程结构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打破传统课程的知识结构,尝试将原有课程内容整合为建筑装饰设计入门、家居空间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外设计、餐饮空间室内外设计、商业空间室内外设计等内容,这样以典型空间为载体的整合,使得学生对知识更易于把握和接受。

3.4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

(1)将现有的工作室充分发挥出其特有实际性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结合课程辅助开展项目教学,另一方面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融课程、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实行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2)课程内容职业化。以职业岗位职业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职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课程就教授什么。(3)课程实施项目化。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来源要鲜活,以威客等网上的项目源,或身边就近的项目源为训练内容,课程围绕项目进行。(4)课程建设开放化。让市场的手伸进校园,审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大纲,审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及方法,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专业管理委员会形成“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

3.5要将素质教育容融入教学,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一个人综合的能力和素质当中,最重要的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绝大多数公司招聘人才时更看重专业以外的职业素质。除了人文素质、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外,在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中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要能承受在成为真正设计师之前的磨砺或在其他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解决,更好地适应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2]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第9篇

关键词: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自IBM公司宣布Java成为其程序开发的主导语言开始,Java语言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高效、实用代码开发的需求,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Java语言中,这进一步促进了Java语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Java语言体系的膨胀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高校在Java语言内容讲授方面呈现出缓慢发展的趋势,这进一步拉大了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如何弱化甚至解决这个鸿沟,已经成为Java语言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组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总体思路是: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主线,追踪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按照企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局部调整;完善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建设目标是:培养掌握Java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程序开发基础,基本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本文将根据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构想进行阐述。

1课程内容的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建设主要包括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的局部调整。由于Java语言的开源特性,在SUN公司被收购之前Java语言的更新来自于几个方面:SUN公司完成的内容更新、一些研究组织完成的内容更新,甚至所有从事Java开发的工作者完成的内容更新等。这使得Java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其内容就急剧膨胀。早期的内容侧重于通用程序的开发,而今天的内容开始针对不同的具体用途的应用程序开发,以适应应用程序开发周期缩短的需要。针对指数性增长的Java语言内容,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以及向学生讲授哪些信息等成为内容更新的重要研究内容。

1.1Java语言内容的采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可以搜集Java语言的最新材料,例如在SUN公司被收购前登陆其主页可以取得JDK(Java开发工具包)的最新版本,可以下载一些测试程序,可以取得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电子文档等。通过对一些知名数据库的搜索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著名的搜索引擎,如Google、Baidu等输入特定的关键字也可以搜索Java语言内容的电子材料。此外,通过最新出版的书籍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以取得Java语言的最新内容。目前,课题组对Java语言内容进行采集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和书籍。

1.2Java语言内容的整理

从Java语言内容采集阶段取得的信息是庞大而且种类繁多的。若逐一整理、归类,则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毕竟课题组教师的人数和时间是有限的。课题组提出了全局整理和局部归类的方法。所谓全局整理就是构造一个服务器组,按照Java语言内容的来源存放所下载的内容,例如从SUN公司主页下载的内容就存放到SUN的目录下,并且可以通过建立子文件夹进行内容管理。所谓局部整理就是根据目前的需要,建立主题文件夹,该文件夹包含主题相关内容,后期的内容选择和归纳针对该文件夹进行。

1.3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

大学本科教育以讲授基础内容为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辅。遵循着这样的一种思路,在对Java语言内容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开课前的半学期遍历拟更新主体的文件夹。内容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先进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不仅仅了解该内容,而且能够使用所学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1.4Java语言内容的讲授

在进行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后,围绕着已经积累的内容和所选择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局部调整,然后完善相应的教学材料,例如讲义、教案等。在开课学期,把研究的内容讲授给学生。

完成Java语言内容的动态更新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毕竟学生毕业后需要到企业中去。目前,获取企业需求的方式主要包括:通过与企业中使用Java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程序员沟通、通过登陆企业需求网站了解企业对Java语言的需求等方式。根据所取得的企业需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Java语言发展的未来趋势等通过Java语言内容动态更新阶段取得的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2课程体系的完善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然而,如何建立课程团队,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如何把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等也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阐述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2.1课程团队的建设

在早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概念,针对一门课程而言,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这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合理的。然而,就Java课程而言,正如这种语言所倡导的开放源码一样,需要的是相关学科的不同思路的引入。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求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观念有些陈旧,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就Java程序设计课程而言,研究组以教Java课程的教师为主,还包含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测试,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教师。这种组成结构从外观上看是拼凑,然而通过课程团队内的沟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问题:(1)从面向过程编程到面向对象编程的过渡问题;(2)如何从应用的角度,如数据库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Java语言;(3)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的测试问题;(4)探索不同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的异同,便于学生学习其他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2.2 “教学-自学-提问-上机-总结”的教学模式

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向学生讲授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在内容的讲授中采用强调“知识涵盖和重点突出”的方式,不仅仅使学生了解Java语言,而且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在第二个阶段,给学生留出自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着一些现象,如有些同学对本次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没有完全掌握;有些同学即使掌握了,在下次课也没有印象。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在第三个阶段,在下次课进行提问,以了解学生对上次课重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给不自觉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地“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第四个阶段,充分利用上机时间使学生深入地掌握Java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第五个阶段,安排时间对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中国有句古话,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思想,并且体现着以人为本思想。课题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发现收效是比较显著的。

2.3 “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合适与否需要通过教学效果来确定,从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至今,研究组已经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上理论教学+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课上部分实例演示+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确定了“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互动遵循着“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通过鲜活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参与思考,以变被动为主动。针对Java程序设计而言,一个鲜活的实例胜过长篇大论。此外,通过欣赏方式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课程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发现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3网络平台建设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对本校的课程搭建了网络平台,例如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数据库网络平台、数据结构网络平台等。这些网络平台的搭建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巩固所学内容,并对相应课程有更深入的掌握。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平台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间信息交流的窗口,更是“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进行了几年的建设后,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包含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教学材料,而且可以允许学生上传作业、通过留言板完成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等。然而,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用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手段,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教学引导、教学内容扩充、案例扩充、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资源站点推波等方面。

3.1教学引导

对于刚开始学习Java程序设计的学生而言,网络平台向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新奇的,一些具有较好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另外的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期的学习陋习不能从网络平台获益或者获益很少。因此,教学引导应成为网络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内容包括:针对具有不同Java基础的学生,应该遵循的学习路线;学习内容的连续性;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间的联系等。

3.2教学内容扩充

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内容的局部删减。然而,删减的内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以便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或者与教师进行私下沟通以扩充知识。此外,提供与每堂课相关的大量电子材料,以便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而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3案例扩充

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对每堂课的内容添加一些相应的辅助案例。通过逐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从熟悉Java、掌握Java,到热爱Java。

3.4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

目前,在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面,网络平台主要采用的是在线答疑、E-mail沟通以及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等。在线答疑的缺陷是教师不可能24小时在线,E-mail沟通的缺陷是缺乏实时性,而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的缺陷是交互性差、周期长。实际上,今天网络提供给了我们很多的交流方式,如BBS、视频聊天等。这些方式经常被用于用户间的沟通,一些学校也在尝试着把它们应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些方式的采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间交流,而且通过学生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解决早期方法的缺陷。

3.5资源站点推波

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事Java编程、或者热爱Java编程的人的加入,与Java语言相关的资源站点与日俱增。如何使学生更多地了解Java语言,向他们介绍一些经典的资源站点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总之,Java程序设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内容的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很多需要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出现,给Java程序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获取Java语言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甚至如何推动Java语言的发展,已经成为Java程序设计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弱化甚至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刚,薛海龙.《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9.

[2] 张刚,牛连强.大学教育应以人为本[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7.

[3] 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张刚,牛连强,等.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8.

第10篇

关键词:Linux;操作系统原理;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

Linux作为一款开源操作系统已经成为IT界的主要平台之一。为了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从2005年开始,我国高校逐步开设了Linux类课程[1-3]。在课程开设之初,以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管理和使用为主,如Linux操作命令、Linux用户管理、Linux网络管理等。随着课程建设的发展,一部分高校开始开设以Linux操作系统为平台的编程课程,如Linux的C语言程序设计、Linux网络编程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于Linux课程的建设并不均衡,一部分高校已经走到了课程建设的前列。如北京大学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不仅开设了Linux编程类的课程,还开设了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等与Linux操作系统相关的课程。但在大部分普通高校中,Linux类课程还是作为选修课程供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如笔者所在的高校,从2009年开始才设置一门“Linux程序设计”课程。

基于Linux的快速发展,Linux操作系统、基于Linux平台的软件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应用。能否熟练使用Linux操作系统以及在Linux操作系统平台下进行软件的设计和编程,已经成为了不少企业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这也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要。普通高校的Linux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在Linux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结合本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Linux课程群”建设思路,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1国内外一流高校相关课程教学情况

在欧美国家,由于Linux已经成为一门最普遍的教学平台和工具。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中,一流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Linux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置只是在操作系统类的课程中讲授Linux原理,如虚拟内存管理、IA32体系结构、虚拟文件系统等。

我国不同高校在Linux课程群的设置各不相同。如清华大学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没有设置专门的Linux课程,而在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了Linux课程,如图1所示。

“1-3-3 操作系统”介绍了Linux操作系统原理,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和驱动程序;“1-3-4 操作系统实习”主要包括在Linux操作系统上进行模块编程、Shell编程及存储系统编程等;“1-5-10 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讲授µ-CLinux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1-6-5 Linux程序设计”作为一门选修课主要讲授了Linux平台下的文件编程和网络编程等。

可见在这类课程中,国内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完全不同。国外由于Linux已经十分普及,并不需要开设专门的Linux课程,只需要在操作系统课程中讲授Linux的原理。而在我国,由于Linux普及程度不高,各层次高校都比较注重Linux课程的教学。但是各个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Linux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而言,普通高校学生很难适应国内著名高校的Linux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亟待建立普通高校Linux课程群[4-5]。

2Linux课程群建设思想

随着操作系统的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提高,原有的操作系统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需要。仅开设一门“操作系统原理”只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因为课时的限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也无法过多的对一款实际的操作系统进行介绍和分析。在与本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交流后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也没有与Windows、Linux操作系统相关联;而且学生普遍对Linux课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我们有必要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基础上,增开Linux类课程,而且有必要将Linux有关课程建设成课程群,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因此,从2009年开始,我们提出了“Linux课程群”的建设方案,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施。

2.1Linux课程群目标

由于“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核心的课程之一,作为其后续课程的Linux课程群必须在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掌握了最基本操作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开设。结合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Linux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是:在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具体操作系统――Linux的认知水平和软件设计能力,建立整套Linux操作系统概念,使其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Linux操作系统原理,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

2) 阅读一定量的Linux内核代码,了解Linux内核的实现方式;

3) 掌握Linux的各种命令,熟练使用Linux操作系统;

4) 能够在Linux操作系统上进行Shell、模块、C和网络编程,提高学生基于Linux的编程能力;

5) 学习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了解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

2.2Linux课程群建设思路

在普通高校开设Linux类课程,不仅要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还要考虑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生源。虽然Linux作为一门工具在国外已经非常流行,但我们对于国外大学的Linux和操作系统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由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学生生源好于普通高校,其Linux课程设置偏重于Linux原理和Linux内核分析,这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因此,结合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如下Linux课程群建设思路。

1) Linux课程群的地位。

“操作系统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已经开设多年,但是其后续课程的开设却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基于Windows编程或基于Linux编程的课程。我们提出的Linux课程群是“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后续课程群,是对该课程的扩充和深入。在Linux课程群中包含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完整的Linux课程群体系。

2) 以市场需要为向导,开设适合的Linux类课程。

在Linux课程群建设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学生素质为基础,开设合适的Linux类课程。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Linux课程群的学习,掌握基本的Linux管理、开发技能,具备IT企业和科研院所对于计算机人才素质的要求。

3) 项目驱动。

在Linux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并不是简单讲授Linux原理。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联系,有前驱课程和后续课程。建设以项目为驱动的Linux课程群,使学生在学习Linux课程群之初,首先确定通过Linux课程群学习后必须完成的综合项目。将项目实施带入课程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完成项目的某个部分。比如,通过Linux课程群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完成项目的需求和整体设计;然后学生通过选修课实现各个模块。

4) 选取适合于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材。

考虑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普通高校学生的教材是很有必要的。在教材的选取过程中,基于以下三点原则:第一,所选取教材必须具备时效性,即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能过于陈旧;第二,所选教材应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第三,所选教材在难易程度上应该适合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

5)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是Linux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步骤。学生通过完成基于Linux各类基础实验,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加深对Linux的了解。Linux课程群的各门课程均设置了大量的实验课时,平均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40%左右。而且在实验教学环节,并不是简单的代码操作,各门课程均开设了符合课程内容的实验教学内容。

3Linux课程群设置

在“操作系统原理”和“数据结构”课程的基础上,开设Linux课程群。课程群包括四门课程: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Linux分析与编程,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嵌入式Linux编程。图2显示了Linux课程群与“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课程之间的关系及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联系。图中的箭头代表课程开设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这四门课程并不同步:学生首先通过学习“Linux操作系统原理和实践”,了解和掌握Linux各个模块的实现原理;然后通过实验单元去熟悉和使用Linux环境,并开设适当的模块编程实验单元。其次,开始学习“Linux分析与编程”和“嵌入式系统原理”。前者系统地讲授在Linux环境下的进程编程、文件编程以及网络编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Linux编程技能;后者系统地讲授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各个组成部分(硬件部分+软件部分)、原理以及典型的嵌入式系统,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嵌入式系统知识以及相应开发工具的使用。由于嵌入式Linux也是Linux非常重要的分支,在第4学年开设“嵌入式Linux编程”,课程不再阐述基本的Linux编程技能,着重讲解嵌入式Linux在嵌入式系统上的应用,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在ARM9+嵌入式Linux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4Linux课程群建设实践

在建设Linux课程群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各门课程内容的讲授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在Linux课程群建设之初,通过充分的论证,提出了Linux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性质、开设学期、理论授课学时和实验学时,如表1所示。

4.1Linux课程群各门课程的讲授内容

1) 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作为Linux课程群中的必修课程着重于Linux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讲授。其中以Linux内存管理、进程控制和调度、文件系统以及驱动程序的基本概念为主。

通过讲授内存管理单元,使得学生掌握Linux的分页机制、请页机制、进程用户空间管理。

在进程控制和调度单元中,主要讲授进程控制块、进程调度和进程控制,其中进程调度是本单元的核心模块,在进程调度的讲授过程中,不仅需要讲授Linux进程调度的原理、时机,还要讲授Linux进程调度的依据,最后通过指导学生阅读Linux调度函数schedule(),让学生将Linux进程调度原理运用到实际项目实施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Linux进程调度原理的理解;并且通过指导学生对Linux内核代码的阅读,将学生带入到Linux内核模块编程阶段。进程控制和调度单元没有涉及对于进程的编程,在后续的课程中将系统讲授Linux进程的编程。通过文件系统单元,讲授虚拟文件系统知识点和Linux对于文件系统的基本操作。

在驱动程序单元中,主要讲授Linux的驱动程序基础、字符设备驱动程序以及块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框架。此单元中没有实际开展驱动程序设计,仅作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部分。

2) 嵌入式系统原理。由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是业界最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之一,“嵌入式系统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它作为Linux课程群中的必修课着重于嵌入式系统基本原理的讲授。其中以嵌入式微处理器、存储系统、输入与输出子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为主。

嵌入式微处理器单元以讲授ARM920T处理器状态、处理器模式、内部寄存器和ARM指令集为主;存储器单元讲授了ROM、RAM、Nor Flash和NAND Flash的功能模块、接口电路及工作模式;在输入\输出单元中主要讲授了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的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单元讲授经典的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和嵌入式Linux的体系结构与移植。

3) Linux分析与编程。作为“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后续选修课,在学生掌握基本的Linux原理的基础上,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学生讲授Linux环境下编程:文件系统编程、进程编程和网络编程。通过文件系统编程和进程编程与“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课程衔接;以网络编程作为授课重点,使得学生掌握基于TCP协议、UDP协议和IP协议的编程。在网络编程讲授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例代码,如基于TCP协议的文件传输、基于UDP协议的广播信息等。

4) 嵌入式Linux编程。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嵌入式系统原理和Linux环境下编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此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中以嵌入式Linux为基础,通过嵌入式Linux环境下的应用程序和简单的驱动程序的讲授,使得学生能够在嵌入式Linux环境下进行基本的程序开发。

4.2Linux课程群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1)“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在实验教学环节上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验部分共分为以下几个模块:Linux系统管理、Linux进程控制、Linux模块编程、Linux下Pro文件系统编程和Linux下简单驱动实践。实验部分基于Linux内核,且各个单元具备延续性。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于Linux操作系统的理解,并且掌握基本的Linux内核编程技能。

2)“Linux分析与编程”实验教学环节采用C语言在Linux平台下进行文件操作、进程操作和网络编程。如文件上单词的统计、哲学家问题的实现、大文件的网络传输等。

3)“嵌入式系统原理”和“Linux分析与编程”课程的实验环境是由博创科技公司出品的UP-NETARM2410-S开发平台。其中主要的实验教学单元有:μC/OS-II操作系统的移植、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的烧写、boot loader程序的编制以及简单驱动程序的编制。

5结语

Linux作为一款流行的操作系统,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Linux的管理和编程是十分必要的。如何使得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基本Linux管理和编程技能,达到企业的能力要求是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校Linux类课程从无到有,从单一课程到课程群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学生对Linux课程群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Linux课程群的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其在整个计算机课程中的地位,还要考虑到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的衔接。本文详细介绍了普通高校Linux课程群的建设,指出了Linux课程群各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并对Linux课程群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验教学环节做了充分的阐述。相信通过Linux课程群的教学实践,可以使学生掌握Linux这一利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东,蒲玲. 高校Linux课程建设研究[J]. 福建电脑,2010(4):178-179.

[2] 梁正平,纪震. 高校Linux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5):87-90.

[3] 王文. 项目驱动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9):77-79.

[4] 吉书朋.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法改革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8(4):152-153.

[5] 赵珂,孔冰. VMWare基础上的Linux课程教学探索[J]. 中国科技信息,2009(21):260-265.

Construction of Linux Courses Group

HU Tao 1, WANG Ting2, LUO Haojia1, ZHU Li 1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445000, China;

2.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第11篇

关键词:ASP网站设计;数据库;C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522-0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产生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基于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教育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受应用软件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管理。在基于Internet环境下,为方便学校对信息的与管理,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帮助,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起到示范的作用。《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教师为学习者 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以及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开放性的资源,同时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网络学习,以达到使内地院校与农牧学院对学习C这门课的资源共享,借鉴其先进的学习方法。所以,《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对大学学生学习C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C精品课网站设计的功能需求分析

本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使教学更加方便,方便学生在家或寝室自己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节省学生、老师的时间。本网站操作方便、更新及时、易于维护和管理,其功能分为:动态新闻、网上答疑、课程教学等。学生进入后可根据系统功能对该课程进行信息浏览,查看课件,查看动态新闻,提出、查看问题及学习等;教师进入后也可对课程的一些信息进行浏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据此,要求系统需要有以下的功能:为使用户操作方便,要求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学生查看新闻,下载课件,网上提问等。教师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1.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本系统主要划分学生操作、教师操作2个大模块。其中学生操作模块包括查看动态新闻,在此模块中学生可以及时的查看C这门课的一些最新动态等;课程教学,该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大纲、考试大纲、电子课件、单元实践、单元测试、网上提问,此模块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当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在网上提出来,老师浏览并回复后,学生可以及时的查看回复;查看基本信息,该模块主要包括该课程的一些基本信息,如: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参考文献),教学效果(企业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政策支持等等这几个小模块。教师操作包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网上答复、查看新闻、浏览课程信息等模块。通过上述各模块的介绍,确定了系统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本网站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3 数据库的设计

3.1 系统E-R图

回复信息实体:id(自动编号),q_id(提问编号),name(姓名),email(邮箱),body(内容),subdate(回复时间)。

3.2 数据表的结构

该系统中共创建了四张表,依次是:answer表:记录别人提出的问题信息。dayi表:记录老师回复学生提问的信息。new表:记录新闻动态的信息。zliao表:记录资料信息。

3.3 数据库连接

系统中的有些功能实现需要连接数据库,这里把连接数据库的代码写在conn.asp,然后在需要连接数据库的里面用把其包含进来即可。连接数据库的代码如下:

4 结论

本网站使用ASP、CSS技术,以MS SQL Server2000为数据库存储资源,通过本网站,能够实现在线查阅有关课程的最新信息、下载课程的课件、观看课程讲座,并可以进行在线答疑等功能。通过此次网站建设,大大方便学生、老师、家长间的信息交互,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开放性资源,并能及时地将对这门课程的建议,这门课程的不足之处等信息反馈到学校相关部门,老师通过交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作出正确地回答,让学生更能全面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兆瑞,张璇.网页设计师完全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夏邦贵,郭胜等. 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入门与范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怡丹科技工作室.Dreamweaver 8网页设计[M].北京: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2008.

第12篇

关键词:空间教学;空间课程;课程资源;够用;海量

近几年湖南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借着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探索,即空间教学的探索。所谓空间教学就是利用世界大学城的空间资源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此对应,空间课程就是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现有的课程资源建设的网络课程。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在空间课程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空间课程建设存在的误区

世界大学城的平台是一个新鲜事物,空间教学和空间课程也是最新提出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都处在摸索阶段,空间课程建设存中也存在一些误区。

1、空间课程建设过程中资源过多

尽管世界大学城空间最大的优势在于海量资讯,但是就教学而言,教师需要思考:讲清一个问题到底需要多少资料,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知识有多少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就实际而言,有些教师所建设的空间课程里面的资源多达上万条。尤其是一些公共课程,课时就2课时,而该课程空间中的资源也是几千条。试想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一学期的课程不下于10科,他要看完一学期所学课程的空间资源需要多少年。

“过犹不及”是孔老夫子在二千多年就教给我们的常识,空间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忘记这个常识,更何况过于庞大的信息量反而掩盖了最重要的信息。空间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所建设的课程要有实用性,能够吸引学生,不能只是教师自我陶醉。

2、空间课程建设过程中资源过于精简

有些教师牢记职业教育本着“够用”的原则,所以在空间课程建设时也牢牢贯彻这一原则。个别教师对“够用”原则的理解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够用,导致空间课程资源过于精简。

“够用”原则不同教师有不同理解,就笔者而言,课堂教学的够用是最低层次的理解,对够用原则我们应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够用。学生的够用有眼前的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够用,更有未来职业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的够用。同时还存在对一般层次学生的够用,更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的学生的够用。因而过于精简,仅满足于课堂教学需求的空间资源也是一种理解的误区。空间课程必须最大范围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这就决定了任何一门空间课程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拓展。

3、空间课程建设过于重设计

90后的学生易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设计精美的事物。在空间课程建设过程中使得一些教师过于看重形式,把色彩、图片、动画等形式看得重于一切,尤其是在一些艺术院校。

形式固然重要,好的形式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但是,最终学生要看,老师要用的还是内容。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空间课程打造成为徒有外表的偶像派课程,而是要把空间课程打磨得既重内容又有形式的实力派课程。

二、空间课程建设的思考

笔者从教的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本课程共有9个专题,本文以爱国主义专题为例来说明笔者的一些想法。

1、空间课程建设前提是发挥空间资源的海量优势

世界大学城空间最大的优势在于海量的资源,在世界大学城的空间里信息量是浩如烟海。大量的信息是现代教学和现代学习的必备条件。教学开始前教师应该大量收集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视频等。就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而言,这些资料需要有一些传统的观点,如中华民族为着爱国主义前仆后继地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还需要有一点比较新颖的网络观点,可以是一家之言。如一种假设:日本侵华成功,大和民族也有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第56个少数民族。理由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备高度的认同感,类比蒙古人、满族人先以武力征服汉人,最后被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征服,相继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空间课程收集海量信息的简便方法就是借助同行的空间资源。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第二大优势是资源共享。在世界大学城空间里有着数以万计的同行存在,尤其是湖南省已经有几所学院在探索空间教学,这些同行的空间里都收集了很多很好的资源。尤其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的风格,这些风格各异的差异化资源就构成了我们空间课程建设的海量素材。这样的方法可以节省教师自己收集资料的时间和精力,还发挥了大学城资源共享的优势。

2、空间课程建设的重点是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一门课程,任何一个章节都有着自身严谨的逻辑体系。这是一般规律,一般规律要得到很好的运用,就必须结合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尤其是针对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现行教材是2006年课改的统编教材,而且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共用,这就更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层次和自己授课风格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就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而言,教材有三节内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经过仔细钻研教材,笔者重新构建了本专题的课程体系: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公民如何做好爱国主义。经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这个专题的逻辑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除了专题内容需要重新构建外,每一个问题也需要教师精心地重新构建。例如对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重新构建时,笔者的思路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讲清理由。理论依据: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根据哲学理论,先进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作为科学理论能够促进的社会的进步。如韩国在上世纪的经济腾飞就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举行有关联。实践依据: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相当成功,如韩国的“身土不二”原理;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儒家博大精深的理论中处处流露出爱国的情怀,儒家学者学习理论之后都用于实践――用学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从理论依据到实践经验两个层面的构建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接受这样的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讲爱国主义不是落伍,而是一种潮流和趋势,从心底打消一些叛逆学生的抵触情绪。

三、空间课程建设要遵循全方位学习流程

任何层次的人学习流程都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在空间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一全方位学习的规律,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的空间课程建设笔者是这样做的:课前预习这一部分主要准备的是背景介绍,主要包括欧洲、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尤其是韩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理论―“身土不二”,主要宗旨是让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围绕这一主题的常规做法,让学生从心底接受爱国主义这一情怀;课堂授课阶段是最关键的环节,一般而言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授课内容,尤其是案例。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笔者在服装系上课时一般会用到范冰冰的青花瓷晚礼服、龙袍礼服、仙鹤礼服等,中国设计师用民族元素设计的服装作品得到世界的认可。在环艺系上课时一般会以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以及中国古代建筑中不用一根钉子造房子的奇迹征服世界的工艺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课后主要是以知识拓展和实践教学项目为主。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的实践项目是“评选家乡之最”,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从而达到热爱一方水土、一方人民、一方文化的目的,最终实现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另外还给学生准备了一部影片:《东京审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各个国家的人们是如何为着爱国主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的,苦难时期的中国如此,现在的中国更加需要如此。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继续努力。空间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运用必将在大家的探索中不断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罗珍.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