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开发实习工作报告

软件开发实习工作报告

时间:2022-08-24 05:3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开发实习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软件开发实习工作报告

第1篇

通常毕业设计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不管学习采用的是2+1、2.5+0.5、2.25+0.75模式,毕业设计多数学校是安排在最后的时间,时间长度为5~8周。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同时还要忙于寻找毕业顶岗实习单位,制作个人简历,参加各类招聘会和面试等活动,很难静下心来在学校完成毕业设计。也有部分学校把毕业设计和最后顶岗实习连接在一起是一学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学生第四学期上完之后,就不再回校了,毕业设计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控制时间,这期间学生往往是往后拖,总觉得时间还长着呢!一般是先寻找实习单位,等找到单位开始实习的时,这时由于刚实习,工作压力较大也比较辛苦,对毕业设计,总是采用明日复明日的自我安慰方式,等到学校老师不断催促时,就随便应付了。所以这样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设计往往成为副业,其质量就更难保证了。

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不明确。标准是衡量的依据,毕业设计涉及的专业不同,统一的质量标准往往较难制定。一般学校也仅有一个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标准、课题任务书格式、开题报告格式、中期检查、指导记录、时间要求、以及较为宽泛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缺少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明确标准。到底学生的毕业设计是不是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完全由指导教师来把握,如果指导教师要求严格认真负责,往往学生较为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相对较高,如果教师相对宽松一些,学生往往就是应付了,甚至到了基本的论文格式都不能符合要求,语句不通顺,更有甚者是论文中错误百出。

毕业设计的形式单一。前面已经介绍了,既然是传承了“普通高等教育”特色的毕业设计,其形式仍然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撰写符合格式要求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论文,有些省份每年都要组织毕业设计的比赛和毕业设计的抽查,监督毕业设计这一环节的质量。虽然也有些院校尝试采用如设计制作实物等形式开展毕业设计的改革,但是毕业设计论文仍然是目前的主要形式。这样单一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高职院校一直保持较高的师生比,每年毕业的学生较多,平均每个老师要负责指导5个以上的学生,这时候不管是有经验的还没有经验的老师,一般都需要带毕业设计。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有其它的教学和班主任等工作,从时间和精力上有时候不能保证指导到位。另外如果是学生自已选择的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如果不是指导老师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要做到深入的指导,往往是力不从心。凡此种种,都会使老师不能较为全面的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这时候的设计质量就更难保证了。

高职毕业设计改革的原则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教育部2006年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导: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毕业设计的改革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开展,关注学生实际就业的需要,贯彻“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2.坚持“明确的质量标准,创新管理机制”的原则。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毕业设计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质量,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以引导毕业设计的改革是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管理部门要组织各教学单位,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需求,制定各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同时创新毕业设计的管理与督查机制,强化管理,增强学生和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认识,提高质量意识,积极探索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3.坚持“形式多样化”的原则。毕业设计论文的单一形式,严重制约了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毕业设计采用什么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需求。因此毕业设计可采用与学生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多种形式,如:应用软件销售服务岗位,可让学生通过对软件售后服务过程、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开发过程、软件使用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软件售后服务等方面撰写有一定深度个人的实际体会、认识,甚至是编写一个小型应用软件。再比如嵌入式开发助理岗位,涉及到软件开发工具和过程、硬件设计、制作与测试、软硬调试等方面,可让学生针对协助工程师解决某项具体问题的思路、过程、体会等撰写岗位助理笔记。自动线维护岗位,学生可针对具体的某条自动线,从控制原理、控制过程、故障判断与实际故障解决等方面撰写岗位工作报告。总之一点,毕业设计不要过多强调形式,而要重在内涵,更要针对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以培养岗位专业技能为核心来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

高职毕业设计改革的途径

(1)因需因岗选择课题。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能够最后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强化是值得探索的问题。高职教育水平评估明确提出了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第一个符合度指出要符合社会、学生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也就是符合职业岗位对人才质量的需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即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毕业设计同样要符合这样的要求,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要努力做到因需因岗,彻实从学生和社会岗位的需要来选择课题,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陈旧、不符合岗位需要以及学生需要的课题,坚决不能选择。

(2)因需因岗选择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是为学生就业开设的最后的服务和指导工作。选择什么样的毕业设计形式,要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岗位的需要。如调研报告、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综合技能考试、高级技工考试、软件工具的使用与分析、岗位技能操作改进建议、、技能竞赛、资料搜集与整理报告、网站开发报告等形式。凡是能体现学生为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实践,达到就业岗位需要的各种方式、形式都可作为毕业设计形式,予以采纳。如用人单位招聘与可编程控制相关的编程与维护岗位的学生时,往往会进行一个专业测试,考题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求学生画出一个电机正反转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有条件的可能要求现场完成接线工作,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针对这样的就业岗位,毕业设计就采用专业技能综合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全面复习与强化。再如技能竞赛,最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组织不同形式的技能竞赛,尤其的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学生现场就能签订具有较高薪资水平的就业协议。

趆来趆多的用人单位已经注意到能够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已经能够满足岗位的需要,因此对这类学生,用人单位特别青睐。高职的毕业设计要能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和就业岗位能力的训练形式是选择毕业设计形式的核心内容。

(3)因需因岗选择指导教师。学生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而每个教师所擅长的专业和技能领域有限,如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要求我们不能采用分配指导教师的简单方法,而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因需因岗选择指导老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可将教师分成指导小组,以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也可聘请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来指导学生。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Web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47-02

程序设计开发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体现该技能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笔者以职业定位和相关工作流程为依据,分析当前软件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具有社会竞争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课程开发方法,探索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职业分析

通过对广州、深圳和周边市县的企业、职教专家调研与市场分析,组织召开企业专家职业分析讨论会,开展软件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准确定位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培养目标和业务工作流程。

目前市场上对Web开发工程师的职业基本要求是:精通基础的编程语言(C语言/C++/JAVA等)、数据库技术(SQL/ORACLE/MYSQL等)、.NET平台技术、B/S程序开发;对各种业务应用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参与软件工程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等过程;解决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协调各个程序员的工作,并能与其他Web开发工程师协作工作。对相关应用系统进行管理,负责各类Web应用系统的运营及监控,对程序的分析、优化及排错;保证数据安全,对业务系统的定期维护和异常处理。因此,Web程序设计技术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二、课程定位

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C类课程。因此,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开发Web程序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包括研发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软件测试、产品应用以及对应的综合职业素质。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聘用人才除要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外,还需要有对程序设计的热情、反思、创造、沟通、团队合作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即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态度与素养。因此,在讨论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将岗位所需的上述能力全面嵌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程序流程开发应用和社会职业能力、态度与素养。根据上述要求,制定Web程序设计应用技术课程的标准。

三、改革措施

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为第四个学期授课,总学时为156节,其中含两周教学实习。以培养软件开发流程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主,笔者从以下方面具体开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在前三个学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之上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将以多个可选的实际项目按照当前企业软件设计基本的流程进行拆分,使之尽可能符合软件工程的标准,以提升学生对软件程序设计流程的认知程度。由于笔者按照学生所需的基础技术、技能,将如图1所示的内容作为学习情境进行设计。

图1 教学情境模块图

由图1可知,本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大多偏向逻辑关系,且每门课程往往关联性较差,学生学完之后无法将每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因此,应精心组织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坚持最基本的理论适用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开展项目委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扮演委托人,将实际的项目进行委托,并且引导学生在接收委托后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学习小组中选出小组长直接与教师进行联系,并且负责小组对于该项目的各项工作。本课程与前期所学的C#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应用课程相互融合,综合应用前期所学的各种软件知识,教师须提示学生本门课程的侧重点在于软件工作流程的学习,避免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误解。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流程,符合目前软件技术职业需求。教学遵循软件工程特点,阶梯式的进行模块化教学。整个学期的教学以6人为一个小组展开,小组的工作选定实施项目后,按照研发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软件测试产品应用研发管理的过程进行学习,教师在过程中充分利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螺旋式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各个任务。

(二)教学组织。本课程改变以往教学组织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手段。除了必要的知识讲解,其余的软件流程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碰到疑问或者发生严重错误的操作时,教师出面干预和指导。例如,教师先提出整个课程的教学和任务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课程应该学到什么内容和最终完成的成果应以什么形式展示出来。在情境模块中能让学生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需求灵活变换思维,从而训练学生关于软件工作流程的理解分析、思考判断、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项目解决方案的探讨,实现对学生团队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还辅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组织教学,所有的课程资料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案、视频资料、文档模板等内容可以在教学平台中找到,不仅可以满足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需求,学生也可以在下课后进行自我再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内容采用机房加多媒体教室的形式教学,多媒体教室主要进行模拟市场调研、需求调研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调研所要面对的交谈情景,机房则给学生进行各种文档撰写、系统代码开发、单元测试、系统集成、系统测试的工作。教师全程陪同学生进行学习,边讲边练,使得教学做在客观条件上形成了一致。利用已经开发完毕的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教学课件、教学教案、学习资源、教学视频、实训指导、模板文档等,所有资源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浏览和下载,使得学生在自我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使学习不再局限于等待教师的指导,学习地点、时间、方式更加灵活,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学生评价,评价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有效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螺旋式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形式为通过对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以学生已有的技能作为基础,螺旋式地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又以新任务的解决和新知识点的建构为新的基础起点,实现嵌套的引出下一个任务,经过不断的循环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以将完整的项目贯穿其中,形成一个螺旋式结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每个情境模块的案例模仿而完成当前典型工作任务,每个情境模块须按照顺序完成,且对下一个模块有着引导作用,最后所有的任务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工作流程。

(四)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和教学积累,笔者收集了大量的Web系统开发项目案例,同时建立了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平台中提供了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视频、项目模板文档、测试分析和学习指南等资源并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供学生课后学习。

(五)考核方式。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课程考核的重点为学生对软件设计开发流程的分析和操作能力,注重过程和结果考核。考核成绩根据教学情境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分多个阶段,因为涉及一整套软件设计开发流程的实施,因此每个教学模块都应该进行认真的考核,及时让教师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为下个模块打好基础(见表1)。考核的形式以模块中具体案例任务项目考核为主,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表1 课程考核表

考核模块 考核比例 考核标准

研发规划 10% 收到任务后详细分析,分析结果合理

方案设计 30% 能科学、完整地表达主题。内容充实语言文字有特色。

方案实施 40% 根据方案设计具体功能模块、模块功能设计合理、语句结构完整、界面美观大方、程序书写规范

软件测试 10% 能设计完整测试流程,经过测试后形成完善的测试报告

产品应用 5% 撰写适合系统推广的方案,方案应具有可实施性

研发管理 5% 获取流程或功能的更新需求,实现必要的更新,撰写更新工作报告

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可以认识到软件工程流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一个模块还不足和欠缺,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再学习。本课程在评教中均为95分以上的好评。

总之,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是学生跨入社会就业前学习的一门半职业的课程,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加以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冷鹏. 教师如何有效实施螺旋式项目教学法[J].价值工程,2011(33)

[2]高妍. 基于项目驱动的Web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项课题(2010JGA170 一般项目 A类);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1304JG)

第3篇

[关键词]:BIM技术 高职高专 工程造价 人才培养

0引言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工程管理发展的方向,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正是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社会上BIM人才需求也愈发强烈。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高职教育课程中教授BIM技术才能实现BIM大规模教育和培训,才能够实现BIM才人的量级突破,才能够进入建筑业的“BIM时代”。因此,研究BIM时代下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IM技术发展现状

BIM技术被誉建筑行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运用BIM技术将极大地提升工程决策、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水平,减少失误,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百度百科上,对BIM是这样解释: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综合概括BIM就是建筑界的大数据,围绕着所有建筑行业,将会有一根线,将一切的环节穿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而这根线就是BIM。

据悉,BIM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运用。中国2004年左右开始接触到BIM概念,从2008年开始小范围逐渐被广泛提及,从2013、2014年开始,BIM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省市也逐渐一些BIM相关文件,促进BIM发展。最关键的是,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末,就企业而言,甲级的勘察设计院和特级一级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BIM的集成应用能力;就项目而言,90%的政府投资项目要使用BIM。这预示着未来五到十年,BIM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行业的风口。

《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动BIM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支撑建筑行业技术升级,变革生产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预见,随着《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建筑领域将进一步掀起BIM应用的热潮,不断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BIM在工程建设领域所带来的变化都在有序而紧张的进行中,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还在继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BIM时代,因此高职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企业输送大量的BIM人才。

2BIM技术发展对工程造价行业的冲击

对于工程造价行业,BIM技术将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将改变工程造价行业的行为模式,给行业带来一轮洗牌。从目前来看,BIM技术的引入对于工程造价行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2.1工程量更加准确透明化

工程造价的本职是对“量”和“价”的控制,量和价的调整取决于合同和规范。BIM作为一个工程工具,可以实现信息“输入-集成-提取”这对于造价中的计量工作是巨大的优势,极大的方便了量的提取工作。BIM的参数化特性满足了工程变更的特点,也方便了工程量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参与项目的各方,无论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咨询公司,所有通过BIM建模而得到的工程量是一样的。

2.2提高造价工作效率

某一建筑项目基于BIM的方案模型一旦建立完成,工程项目的工程量,BIM软件能够自动、准确、快捷的计算出来。BIM技术把造价工程师从先前的算量工作中拯救出来,节约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用于价值更高的询价、评估风险等工程项目增值工作。同时,BIM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各种不同造价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基于BIM共享平台各方的数据、信息、指令等可以较楸憷、便捷的实现转换,而不再是利用传统的纸质或者口头的传送方式。各种相关联的数据可以及时得到有效反馈,从而提高各个项目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效率。

2.3工作思维和方式革命性的转变

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思维模式由数字造价向模型造价转变,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的设计阶段就建立一个标准的建筑模型,而这个模型应用于项目各个阶段,在招投标阶段,造价工程将造价信息输入模型中,得到工程量和施工图预算。到施工阶段通过对模型数据和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和更新,可以得到结算、决算造价信息和造价指标信息。工程完工后,该模型又可以保存到模型数据库中,为以后类似工程造价提供参考依据。而工作方式则从单人作战转变成多人协作。基于BIM平台,集成多专业的造价信息。造价工程师在BIM平台上,输入各自专业的造价信息,问题和记录也以模型为基础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从而减少重复建模一级沟通确认问题所消耗的时间。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某造价咨询企业或者造价人员掌握BIM技术时,他们将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当大多数造价公司或造价人员掌握了BIM技术时,那些没有掌握的公司或个人,将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为了避免出现刚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发生,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势必要引入BIM技术,才能保证适应时展需求。

3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是为企业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正式由于BIM技术的到来,改变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使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行业的新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3.1定位BIM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

技能型人才。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为了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能抢占先机,就必须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就企业调研情况来看,不管是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还是建筑施工单位,他们在招聘时更需要的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的实用型人才,看中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尽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服务于工程项目。

BIM工程造价人才强调两个方面的技能培养,一是工程造价技能,包括建设项目各个阶段计量与计价能力,工程造价管理能力以及合同管理能力;二是BIM技能,包括软件操作能力,模型生成能力,模型应用能力,应用BIM技术和方法协同工作的能力。

复合型人才。工程造价专业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一个专业。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应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具备一定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在BIM时代下,培养一批具有BIM意识、BIM知识的造价精英人才才是关键。唯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

高素质人才。当前建筑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对工程造价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也更最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企业的发展,核心力量是人。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具有健康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适应工作岗位,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在BIM的广泛应用中,要及时提升自我,增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更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具有“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并希望这种精神能深入各行各业,尤其是建筑行业。随着建筑行业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呼唤“工匠精神”出现。企业发展和企业品牌的树立需要具有匠心精神的员工去实现。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时应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3.2构建BIM技术融入的课程体系

大部分同学在选择工程造价这个专业时,并没有去过建筑施工现场,对建筑项目实施过程、工作环境等等很陌生。传统的理论教学只能通过图片、视频的手段加强学生对项目的认识。而校外实习课程也由于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很多院校放弃带领学生到现场学习的机会。通过BIM技术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在虚拟的环境下,了解项目的三维状态,使平面教学走向立体化、可视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BIM技术如何引入到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呢?目前,在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引入BIM技术时通常是两种做法,一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如BIM概论、BIM建模、BIM软件应用;另一种方式是将BIM技术融合在对应的课程当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融入方式如表1所示。

3.3建立BIM技术的实训基地

由3.2我们可以看出,在构建BIM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融合了各方面的工程软件,要想真正将BIM引入教学,必须建立校内BIM实训中心。BIM实训中心需要硬件软件双剑合璧,硬件方面应具备能够满足各种软件使用要求的网络操作平台,软件方面需要开展相应的BIM实训课程,培养师资队伍。

于此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工程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BIM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环境中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最新的BIM技术信息,并掌握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促使学生提早接触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动态。

3.4建设BIM技术师资团队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精湛专业人才。在BIM技术师资团队建设问题上,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双轨道并行的方式。“引进来”一是指聘请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包括BIM研究专家、企业BIM总监、BIM软件研发总工、高校BIM专业带头人;二是指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指导引领校内专业负责人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各类各级BIM专业培训、BIM技能坚定师资培训、BIM应用研讨会、参与企业BIM工程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

3.5基于BIM技术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以BIM技术为出发点,与BIM软件开发公司、BIM咨询公司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开展教师BIM技术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合作建立校内BIM工作室,引进企业BIM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研究完成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通过工作室这样的平台选拔优秀人才,长期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BIM人才,签订订单班。校企合作不仅使双方在BIM技术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也有利于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发展和普及。

3.6鼓钍ι参加BIM行业技能大赛

鼓励创新实践,紧跟国家“互联网+”的信息化战略,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推进BIM普及应用,加速人才培养,同时也为推动学生学习BIM技术,应用BIM技术的实践,近几年由各种软件公司如广联达软件股份公司、鲁班软件公司以及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举办的各种BIM技能大赛有所增多。每年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也会派学生参与竞赛,如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发现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渴望荣誉,赞美、被认可的心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参与BIM行业竞赛,可以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通过比赛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为培养BIM工程造价人才提供保障。

4总结

BIM技术的到来不仅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BIM师资队伍建设,建立BIM校内外实训基地,为BIM时代下发展的建筑企业提供高素质、专业性技能工程造价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2016(5):115-120.

[2]张金玉.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J].2015(7):27-31.

[3]程b,李星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开发探索与研究[J].2016(5):242.

[4]刘海芳.BIM技术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影响[J].2016(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