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9 09:3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专业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
引言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对称。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
由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机制的特点,构建一套适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实现其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
1.应用技术型大学机械类专业转型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应用技术型大学大多借鉴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另一方面,由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殊教学性质,使其在实践教学上还存在一定欠缺,不能满足培养目标。
1.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过度借鉴本科高等院校科技型人才的培养方针,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体系陈旧,不能很好的体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1.2师资队伍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应成为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从出校门到进校门的中青年教师既缺乏教学过程的磨练,也缺乏从事专业工作的经历,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1.3实践教学方面,教学资金投入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很多应用技术型大学依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没有完全针对应用技术型大学对实践教学要求的特色。大多数同学,不能得到充分的动手能力,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有些课程实验课时偏少,实践教学环节的规模和水平不能与应用技术性大学的主旨目标相一致。
2.应用技术型大学机械类专业转型实践教学的措施
应用技术型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于,培养适应现代机械科学技术,系统掌握机械类基础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培养与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从事机械类设计与制造、技术服务等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2.1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的思路建立新型学科体系
从单纯传播知识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变,从狭窄的专业技术教育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调整、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的完善等方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引进人才,请有关专家讲课、做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各类机械创新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坚持“强化平台、环形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强化平台”是指以机械电子学科核心内涵为主干,给予重点建设;“环形布局”是指依托平台适时派生新的专业方向或新的专业,以外延发展的方式争取生存空间。“协调发展”是形成学科各专业相互交叉,优势互补的局面。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遵循“引进、培养、聘请”并举的工作思路,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
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的,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特别是具有多年机电设计、制造及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的老教师充实专业技术教育的第一课堂,保证教学质量,起引领作用;培养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老教师进行指导,充分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教案展评比赛,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
专、兼并举,稳妥地扩充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作补充的教学团队。以老带新,滚动发展,培养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进入精品课程组,培养优秀教学专业教师。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由老教师领头,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开展校企合作,派送有一定专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实习、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到学校挂职,采取双向交流的模式,与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编写实训教材。配合学校的有关政策措施,从已有教研项目入手,滚动发展,提高教研水平和级别,多发表教研论文;引导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通过教研和科研,提高教学水平。
2.3丰富教学内容,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加强“课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选择平台和开发工具,带着设计任务进行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在学习中完成任务,在竞赛中展示成果。
加大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除满足公共教学设施需要外,加大实验室建设规划,建设综合性强、规模较大的专业实验室。
2.4逐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应结合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突出重点,鼓励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专业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力度,用于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职能的水平。抓紧建设综合实验室;充实已初步建成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验室。
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同时,逐步开展面向企业的科研服务,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在可能情况下,争取把部分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放到基地去做;抓紧做好对青年教师实行的专业技术技能岗位培训,有计划的使他们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以此扩大对学生专业技术职能培训的范围和水平。
3.我学院机械类专业转型实践教学的成效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机械类专业全体教师默默工作,尽职尽责,付出了许多艰辛努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专业转型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人才培养方案明确
我校机械类专业通过近几年对社会行业及各大高校的调研,不断调整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结合专业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西南及重庆地区为重点,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以新的人才培养观确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实践、实际、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现设置理论必修课程28门,总计1888学时,其中公共必修课14门计920学时,专业基础课10门计712学时,专业课4门计256学时;实验课程13门计272学时,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共40教学周,保证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
3.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一支专兼并举、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我校机械类专业各教师均为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近4年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材、科研成果数项,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多项。
为促进学术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学院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案比赛和课件比赛;定期在教研室内部举办教学研讨主题报告会;定期组织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讲公开课或示范课,通过多种形式,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3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显著加强
围绕具有个性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实验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机械基础及工程技术检测实验室、EDA/PLC实验室、单片机微机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力拖动及自动控制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子综合实训基地、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除重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外,现已与重庆西源凸轮轴有限公司、重庆鹏程机械厂、重庆威斯特电梯有限公司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关系,为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学生的素质教育、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多组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得“S”项目一等奖、重庆赛区特等奖、重庆赛区二等奖两项等奖项,参加重庆市大学生“盛群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奖项,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二等奖、成功参赛奖等奖项。
4.总结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顺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这既是全国新升本科院校的共同使命与挑战,也是学校再上台阶的必然选择,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向着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方向转变。
总之,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立足于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行事例、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及动手能力,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小强,袁建宁,王焕,孙志强,潘华彬.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55-59.
[2]张颖,赵京鹤,孙德志.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职业化教育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2013,28(3):55-58.
关键词:专业学位;机械工程;应用能力;课程设置;校企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29-0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结构调整,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从而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目前全国部分高校都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和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出一些具体的办学思路和改革途径,然而在探索和改革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亟待一个大家认可的、兼具科学性及实用性的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工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虽然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各高校都在探索中前进,在许多培养环节中还存在问题。
1.社会对专业硕士的认可度不高
我国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还刚刚起步,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学生本人都缺乏对专业硕士的了解,对专业学位认可度较低。部分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够高度重视、学校管理配套滞后,在教学资源分配上存在着不均衡,人才培养仍采用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指导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从生源来看,专业学位没有得到应届生的普遍认可,志愿报考的学生极少,大部分来自于调剂考生。另外,用人单位也没有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应用能力方面强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以上原因导致社会对专业硕士存在着偏见。
2.教内容与专业学位发展不同步
在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企业实践背景,没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1]目前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是直接从硕士读到博士,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虽然他们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使得教学内容无法突出工程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在教材选用上,部分高校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材,重视理论研究。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训练,与学生互动少,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企业导师往往是企业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长期从事产品开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但由于企业导师忙于自身的岗位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及经验指导学生,企业导师的指导多数局限在论文选题上,在对于论文撰写、培养方案设置方面几乎没有建议,甚至存在挂名指导的现象。
4.企业对联合培养缺乏明确的认识
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发现,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正确认识和定位,他们往往看重在短期内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甚至有些企业将研究生视为廉价的高级劳动力,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专业实践并不特别关心。在读研究生由于缺乏对工程实际问题的了解,论文选题基础薄弱,难于实现知识向实用成果的转化,也无法体现出对企业生产的实用价值。
5.实践教学环节未落到实处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虽然多数高校都要求学生在企业连续实习半年至1年,但由于实践教学基地及研究生本人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带来了工程教育、企业实践落实难的问题。在实习期,有些高校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样会造成实习单位培养条件不同、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专业不对口、校方监管较弱等,造成研究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脱节。在企业实习期间,个别学生在实习岗位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使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也受到挫伤。[2]还有少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完成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以至难以实现培养目标。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策略
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是: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承担机械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毕业生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产业部门。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这项创新型的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合理定位,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对于佳木斯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到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核心。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宽基础、重实践为特点,注重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确立“两个面向”,实施“四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即立足学科前沿,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实现机械设计师、机械工艺师、机械检测师及质量管理师的培养,能够研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机械产品,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具有对机械产品进行检测的能力,掌握机械产品质量评估方法。课程设置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过程,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辅相成,关注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等。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
依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专业学位培养特点,遵循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基础理论课、方向专业课、工程实践课、公共选修课及毕业论文。基础理论课的设置注重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提高。在专业课设置中加强了案例分析类课程比重,体现专业知识的工程应用,增置企业管理类的课程。实践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据企业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和调整实践课内容,完善实践基础设施配置,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公共选修课的设计主要是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拓宽眼界与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去涉猎一些人文、法律和管理方面的知识[4],为学生深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推动发展。
3.校企密切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适宜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因此高校与企业间要相互协作,建立校企联动培养机制,使校企双赢、共同发展,并打造出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学校和企业合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优秀的导师团队、良好的实践环境。[5]校企联合培养要是以某一研发项目展开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支持年轻有创新活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学生学位论文应侧重于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项目,应围绕项目研发内容进行撰写,可以用研究报告、设计方案代替学术论文。写作过程要注重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高校和企业需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在联合培养中的权利、义务,激发合作单位的责任感。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
4.大力推进双导师制,明确教学分工
高校导师通常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适宜采用双导师制来弥补。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分别由知识结构不同的导师担任。对于基础理论课,是以讲授基本原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应由校内导师教授。
实践课是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会面临各种各样没有现成答案的实际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去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法,这类课程需要企业中专业特长突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好的示范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5]
由于学生毕业论文侧重于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项目,所以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以校外导师指导为主,校内导师参与学位论文的开题、评审和答辩。在论文写作期间,校内导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指导与解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间也要定期定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逐步改善培养环节。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而学校导师理论功底雄厚,所以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三、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只要充分把握专业学位培养特点,不断优化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育,整合学校、企业、导师三方面的资源优势,抓好培养过程的质量关就能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兴平,孙恒,曹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1-52.
[2]刘化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9-21.
[3]雷彩虹,魏玮,许方,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3):438-441.
关键词:本科教育;毕业设计;指导策略;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19-02
对于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1]。它需要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5]。从这种意义上说,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特别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应该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学习心态,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提高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常抓不懈[6]。
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导师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一般而言,毕业设计的指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指导知识的综合运用、指导科研方法、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教给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一、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
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课题选择的好坏。在这方面,指导教师一定要把好关。
1.课题的选择要尽量兼顾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一方面,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确定的课题学生感不感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投入的程度和最终成果的质量。另一方面,如果确定的课题与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方向有较高的重合度,教师不但指导得深入、有效,而且指导的积极性高,指导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更加充分,甚而至于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在实践中,选题时不能兼顾上述两个方面――要么忽视学生的兴趣,脱离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要么忽视教师的研究方向,使指导毕业设计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的负担或包袱,都会严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2.课题应该具有综合性,难易程度适中。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的,因而他们做的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机械、控制、传感检测和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学生通过完成这种课题,可以开阔眼界,学会综合运用这些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他们将来独立开展设计工作或者从事机械专业的科研工作,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相反,如果给学生选是非综合性的课题,例如一般的工艺或设备的设计题目,难度小,学生只要掌握机械领域的知识就可以完成。但是,这种设计工作既不能提供足够的科研方面的训练,也不能提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会应用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产品的整体设计和开发。
不过,要注意的是,综合性课题的难度一般较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领域的知识才能完成。而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学生较难圆满完成课题。针对这个矛盾,教师可以通过降低单个领域的设计难度来加以克服。比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机械部分的设计可以采用常用机构,以降低机械设计的难度。
二、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
现代的机械产品,很多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机械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其他控制、检测传感等专业的知识。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是分别单独学习的,包括课程设计也是各个课程单独进行的,同学们只能学习各个课程的知识,还不能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毕业设计的题目,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学生在综合使用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巩固了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各领域专业知识的融合。这样,在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才能融会贯通,熟练应用。
三、指导科研的方法
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储备、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训练很少,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学生远没有掌握科研的方法。学生毕业后,不管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读研深造,都需要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的科研过程包括:检索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建立模型、仿真与实验、系统集成。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科研过程中常用的科研方法。
在检索资料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网上论坛等多种渠道检索到需要的资料。同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现有产品的技术现状,进而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优化,确定最终的技术方案。
在建立模型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有限元模型等几种模型,或其中的某一种模型。学生经过训练,能够掌握其中一种或几种模型的建模方法、建模工具,主要是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当然,由于是在本科阶段,学生所建的应该是简化模型,建模步骤比较简单,所建模型也应该易于检验。
在仿真与实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所建的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有限元仿真、半物理仿真,要教给学生适合的仿真工具和软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机电系统实验的搭建方法,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简单处理、分析方法等等。
在最后的系统集成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仿真与实验结果,修改所建模型,把机械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到一起,成为一个实际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总之,在毕业设计的每一个阶段,指导教师都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该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所需的工具等等,从而使学生的设计工作有的放矢,有法可循。
四、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
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和老师、同学也有过学业上的交流,但都限于校园中。在毕设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与指导老师充分交流、沟通。遇到技术难题,还需要向学校里的其他老师以及企业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有时候,还要利用网络平台向更广泛的人群请教。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尤其是与他人交流技术问题的能力。
有鉴于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相应的交流技巧。比如,指导学生在交流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把遇到的技术难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样,在交流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了,交流也就更顺畅、更有效了。再如,要提醒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要有自己的主见,又要保持开放谦虚的态度,从而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通过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更优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交流的基本礼仪和要求,包括称呼要得体,说话要简单、明了,从而花最少的时间,用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说清楚、说透彻。
五、教给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
本科毕业后,学生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撰写各种科技文献,包括科技论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包括论文的总体结构、开头结尾、具体内容、语法结构等,为以后的论文写作培养能力。总的说来,论文应该格式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带感彩的非学术性词语。
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多次指导学生修改,直到达到学校的要求为止。
参考文献:
[1]宋海农,王双飞,梁东梅.一年导师制对提高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尝试[J].高教论坛,2002,(5):77-79.
[2]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00-203.
[3]张继红,王恩伟.“产学研”相结合改革工科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4):71.
[4]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61-62.
关键词: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大,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量迅速提高,港口吞吐量连年攀升,连续多年世界第一。随着国际运输贸易的快速增长,国内港口建设也步入高峰期,港口的新建和改造呈现出一轮新的。我国已有22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国家、广东省都把物流业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的产业列入到了政府的规划和发展计划之中,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广东,拥有如多年来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第四的深圳港、排名第七的广州港一样的大港口,拥有如龙穴造船厂、文冲船厂一样的大造船厂。航运业的持续繁荣、港口的开发建设、造船业的快速崛起和物流园区的发展均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为港机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二、现状
(一) 师资队伍现状。
我校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教师有教授、副教授多名,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均为学校毕业后受聘到学校工作,即所谓“出了校门进校门”,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设备现状。
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是为适应广东航运业需求而新开设的专业,已获得财政部2008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港口综合物流实验室”300万元项目资助。目前已有1套上海海事大学生产的操作模拟器实验室,1套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2台打包机、2台柴油与电动叉车、6台手动叉车、8个港口物流设备模型(能模拟展示港口物流设备的工作原理)等设备。与我校其它专业共同的实验室主要还有机原机零实验室、柴油机拆装实验室、电气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
(三)教学情况。
专科教学的三年时间有限,课程较多;教师讲得多,解决实际问题较少;师生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有的问题学生认为很难懂,教师认为容易而一带而过,而有时情况又会相反;教学方法与手段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进行改革,以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
(四)毕业生现状。
我校毕业生主要在深圳盐田港、茂名港等周边港口,以及广州康师傅公司等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公司等单位工作。由于广州港务局等大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本科以上,专科生进入的较少。
三、专业建设的做法与建议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处于主体地位,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应作为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
我校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制度,确定了专业带头人。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为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其他企事业单位成员,根据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职业岗位分析与企事业单位对该专业的要求,重新探讨与制定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调整了课程设置,以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材的规划与建设。
教师应改革课程体系,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点出发,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教学为支撑的课程体系,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人才整体培养和满足人才需求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一方面舍弃重复且与现代科技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增加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发展,增加一些带有探讨性、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加强实例工程背景的介绍。如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该广泛收集最新科技成果与最新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机构设计实例,要扩充广义机构类型及其应用方面的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对于实现不同功能的不同机构有一定的了解,并适当增加机构创新设计(如运动链)和机械系统概念设计方法方面的内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通过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担任访问学者和参加进修培训,每年选派教师参加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机械专业委员会会议,激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务。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港口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参加专业实践技能锻炼,通过到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这些一线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技能,不断增强“双师型”素质。同时,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港口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引进这类人才进入学校任教。
(四)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注重与生产实际相接合。
一方面,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展开,为实践教学服务并为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为理论教学把握方向。
教师在教学(包括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论文)中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尽可能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工艺流程、生产第一线的原始数据以及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等融入教学。该专业的实训环节较多,除了金工实习、参观实习外,还有4周的机动车操作实习,实习结束,学生还要取得电工证、叉车操作证等证书。如笔者在布置毕业设计(论文)时尽量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的工作,体现了较高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较深入的了解,用人单位也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注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综合采用讲授法、欣赏法、讲座法、参观法与演示法和实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保证一堂优质课至少包含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结合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进行教学内容演示,引导学生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和掌握。
例如该专业带头人主持的“双轨制项目体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了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的重点项目资助。该项目除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外,其重点是引入知名企业共建集教学、科研、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工作室”,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项目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工作室”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工作室就是“公司”,是校企合作、对外承揽工程项目的窗口,有完备的设施和真题真做的工程项目供师生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作室,在与企业的互动中实施企业生产和项目体验,学习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并由此带动相应的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教学评价的体系建设。这种“双轨制项目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工作室”平台,不但能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而且必将造就一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业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3)加强爱国主义、环保与节能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介绍我国港口物流设备的现状,如沿海主要大型专业化码头装卸设备总体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个别机型已处世界领先地位;国产港口机械产品及其主要机电配套件大多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已从一个港机生产大国迈向一个港机生产强国;中国制造的港口机械已稳步进入世界,在全球港口机械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如以振华港机公司产品为代表的中国港口机械已进入世界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70%以上的份额等。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申报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的过程中,我们请企业人员一起准备,申报材料充分,设备系统科学,已获得财政部2008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港口综合物流实验室”300万元项目资助。
目前,主要国际航线上的散杂货集装箱化比重已达到相当的高度,集装箱装卸技术与装备已成为港口最主要的技术与装备,为了适应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该项目已购置集装箱装卸操作模拟器等相关设备。操作模拟器采用借助于计算机,再结合司机室内的实际操作面板,营造出类似于实际起重作业的逼真环境,可以使培训工作不(完全)依赖实机作业,在教室里完成多种机型训练,有效地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效率。应用操作模拟器训练是开展港口装卸设备作业人员培训的快速、安全、经济的方法和手段。
(六)建立与企业的联系机制,按企业要求来培养专业人才。
学校应与港口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主动建立联系机制。一方面,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港口企业的资源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到港口企业实习;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帮助港口企业培训相关专业人员,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01A1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见粹.21 世纪初我国港口机械的成就与展望[J].中国港口,2007,(3).
[2]刘晋川,张华勤,洪钐.港机操作模拟器的应用与发展[J].港口装卸,2005,(2).
论文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双循环,培养模式,初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空前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于2007年,2008年与新疆军企工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星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新疆巨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被确定为我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间经过两年的运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初显成效。
一、“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含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由企业培训到顶岗实习直到就业,实行四个阶段循环。
第一阶段:人文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插
进行,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类别,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打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在校学习三个学期。
第二阶段: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过程培训,时间第四学期,利用合作企业提
供的《装载机的维修与故障排除》和《沃尔沃挖掘机的故障排除》作为教材,以及企业提供的有关产品PPT和视频介绍,由我院机电系的两名教师和企业公司的三名工程师或技师做培训指导教师。授课地点安排在企业的修理工间,利用该公司的旧机和总成件作为教具,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重任在肩的感觉。考核办法是根据平时表现和实训报告综合评价,例如在操作实训过程中装配一个总成件、能够用语言清楚的描述其原理、认知其构件名称或在整机上排除一个故障,都可以作为学生培训的成绩。
第三阶段:拓展能力、强化学习,利用企业冬闲期让学生返校完成后续课程的教学,如进行机-电-液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专业外语、售后服务和营销技巧等强化学习,教学以在校教师为主,还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和教师对市场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培训了学生,也培训了老师。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毕业生产顶岗实习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即将毕业时的综合性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实际,开阔眼界,深化与充实工程机械专业知识,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的技能参加顶岗劳动,每人掌握2—4个主要工位的操作技能,参与某一个科室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从而获得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双循环’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当前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如2007级教学计划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调整为55:45。此教学模式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明确了在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及工程机械市场,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程机械维护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机制,请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由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担任教学任务;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由企业提供专业技术资料结合我们的教学特点融入教材中,拓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含。例如,为优化课程结构,对一些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了改革。如对《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3门课程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为《机械基础》;
2、对《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2门课程根据工作过程的紧密联系要求,整合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3、同样,对《工程机械底盘构造》、《工程机械底盘维修》2门课程也整合为《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
4、对《液压与液力传动》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分析上,而对基础知识做到够用就行。
5、能力拓展课程上,我们以订单企业的要求,在授课中主要按企业销售的机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四、改革实践应用,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栝习题课、课堂讨论、总成拆装、实训、顶岗实习等,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5%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上形成了工程工程机械拆装训练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工程机械实训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训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训均要结合生产实践,以充分体现专科特色,实训课单独评定成绩。
2.校企合作培训;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培训,针对一种项目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的精神
3、结合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尝试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校企合作培训环节,在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还要进行答辩。这也是在毕业生实习、求职和就业等环节所作的一些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多年的理论实践证明,采用“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充分体现了区域和行业的产业特征,体现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毕业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事业心和责任感,适应能力强,作风朴实,踏实肯干,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行业很高的赞誉及认可。从最近两年的反馈情况来看,该专业平均就业率高达98%,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反映表明总体评价优良率为85%。
2009年4月我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筑机D071、筑机K071班的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实习,两星期后我们收集了他们的体会,学生普遍反映在企业学到的知识即快又扎实,而且能够很快应用到工作中。该班学生在企业进行理论授课时打瞌睡的少了,问问题的多了,甚至有学生说如果再让我们回校学习,我们将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这说明实际工作还是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和实践必须充分融合,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代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市场的需求,这种培养模式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第一条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能精湛、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增强队伍的核心竞争实力,满足公司内外部市场开发的需要,全面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公司持续发展总体部署和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施方案,特制定本管理办法。版权所有
第二章选聘的范围及限额
第二条公司的技术专家从钻井工程(包括钻井工程、质量、定向、钻井液)、地质、机械、电气、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
第三条公司岗位操作能手从钻井司钻、钻井液工、电气、柴油机、机械大班、安装工、特种车型驾驶、电气焊、汽车、拖拉机修理工、钻机修理、机加等工种的操作岗位人员中选聘。
第四条公司副科级(包括责任工程师、责任地质师)以上干部不参加选聘。
第五条技术专家总数限定在每届15人左右,岗位操作能手总数限定在每届25人左右(不包括在各级别技术比赛获奖者中,被直接聘任为岗位操作能手的人数)。
第三章选聘的条件及标准
第六条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作风端正。技术专家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岗位操作能手应具备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高中以上文化,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特别优秀的可破格参评。
第七条技术专家在具备第六条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且在近两年内专业技术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有较强业务理论水平,精通本岗位专业技术知识,并熟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近两年内,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两篇以上有较重大科学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
(二)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公司级以上科技项目的主要完成者;
(三)是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形成一套局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先进技术措施或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1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或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上解决了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难题。
第八条在近两年内被评为公司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英才创新奖获得者,且在公司技术专家选聘条件范围内的,可直接聘为公司技术专家。
第九条岗位操作能手在具备第六条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参评:
(一)精通本岗位技术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原理,具有高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能独立或带头解决关键性各类操作技术问题,效果显著的。
(二)近两年内,立足本职岗位开展科技攻关,取得公司级技术成果三等奖以上、qc成果一等奖,或在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技术革新中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
(三)有娴熟的岗位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做到本岗精,多岗通,全岗能。在公司的技术比赛中获得本工种第一
名、局级前六名,集团公司以上前十名,并积极搞好技术传帮带的。
第十条近两年内创造出的绝活、绝技得到局内同行业专家认可的或创造出先进操作法在局同行业推广的的;近两年内在公司技术大赛中获得本办法第三条所列出工种中的钻井司钻、钻井液工,井队电工、井队柴油机工、井队机械大班、电气焊工等六个工种个人第一名的,近两年内以上六个工种在局技术大赛前三名获得者及近两年内以上六个工种在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以上技术大赛前六名获得者,且在公司岗位操作能手选聘条件范围内的,可直接聘为公司岗位操作能手。
第四章选聘程序
第十一条采取个人申请、基层逐级考核推荐、部门审核、选聘工作专业评审组评审、公司领导集体讨论审批的程序进行。
(一)信息
评聘前公司将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的数量、条件标准等情况进行公布。选聘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向全公司职工信息。
(二)名额分配。
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构成及岗位分布情况,按专业或工种下达选聘指标的分配。
(三)基层推荐
申请参加选聘的人员,填写选聘申请表,提交资格证书、学历证书、获奖证书、论文等能反映自身条件和资格的证件、资料,
技术专家各分公司级单位进行提名推荐。岗位操作能手由小队级单位量化评议后向分公司级单位推荐,分公司级单位进行业绩考核后择优向公司推荐,
(四)部门考核
公司对分公司推荐的人选及其业绩成果进行审核。
(五)评议审查
由公司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选聘专业评审组对推荐人选进行业绩评审,技术专家通过评审直接确定拟任人选。岗位操作能手通过基层逐级考核推荐,公司选聘专业评审组对基层小队、分公司级单位推荐结果进行初审,根据初审情况,按下达指标的1:2比例确定初步人选。对确定的初步人选,评审组进行民主测评、组织谈话、获奖成果和理论、技能(考核细则根据岗位实际由公司选聘评审组相关部室成员牵头另行制定)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内容分为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业务理论、操作技能、解决关键问题能力、相关知识、群众公论等.整个考核采取百分制,民主测评占10%,业绩考核占10%,获奖成果占15%,操作技能笔试占最后得分15%、岗位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占最后得分的50%。根据得分情况确定拟聘任人选。
(六)讨论审批
公司党政领导联席会讨论审批,办理聘任手续。
第五章管理和使用
第十二条公司技术专家、公司岗位操作能手每两年选聘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三条公司对技术专家建立考绩档案,每年考核一次,对其学识水平、业绩成果及政治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表现平平的进行诫勉、两年内无重大成果的不再参加下届选聘,取消相关待遇。若取得了新成果,业绩突出,可以连选连任,享受相关待遇;公司对岗位操作能手每年考核一次,对操作技能无提高的进行诫勉,对两年内不能适应新设备操作需要,没有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和推广的,不再参加下届岗位操作能手选聘,取消相关待遇。对工作成绩突出、确实能够起带头作用的,可继续连选连任,享受相关待遇。
第十四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再纳入公司级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管理:
(一)调离本公司工作的;
(二)技术专家调离专业技术岗位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操作能手调离原从事的操作岗位的;
(三)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工作表现差,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不履行聘约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
(四)因本人失误造成责任事故的;
(五)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受到党纪国法处治,或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受行政处分的。
第十五条根据技术专家的业务专长,安排他们到钻井生产和专业技术的关键岗位工作,鼓励他们充分施展才能。
(一)在公司重大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对外合作项目或重点生产项目的关键技术岗位上,承担重大或开拓性的工作;版权所有
(二)参加公司的重大技术、经济决策的咨询、可行性论证,以及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三)作为公司某一专业领域或项目的代表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与有关方面举行业务洽谈,或到省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等;
(四)参加公司级重大科研成果评审和鉴定,培养公司青年技术骨干。
第十六条根据岗位能手的技能专长与岗位能手签订聘约,明确岗位能手的权利和义务
(一)参与对公司岗位责任制的制订和修改工作;
(二)在规范公司本岗位操作标准,创造先进岗位操作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使用的研究等工作中担负责任;
(三)参加公司青年岗位能手、职工技术大赛的评审工作,并可直接代表公司参加局以上本岗位职工技术大赛;
(四)负责公司本岗位操作技能的推广,在公司同岗位职工的技能培训中担任教师工作;
(五)在岗位竞争中优先使用,保持其岗位的相对稳定,要带头承担本单位的技术技能传帮带,每年至少帮带一名徒弟,保证帮带效果。
第六章待遇
第十七条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评聘后次月开始,每月技术专家享有***元的岗位津贴,岗位操作能手享有***元的岗位津贴。对于公司级以上核心专业技术人才、核心操作人才,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等享受专项技术类津贴人员,又被选聘为公司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的,不重复享受津贴待遇,津贴待遇择高执行。
第十八条对在科研攻关、岗位操作等实际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司级优秀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根据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由公司专项奖励基金进行奖励,对符合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晋级条件的,可优先推荐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晋级。
第十九条优先为他们提供进修和培训深造的机会,为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技能经验交流、发表学术技术、岗位操作论文和科研及工作成果创造条件;
第二十条优先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享受副科级体检、疗养和通讯费待遇。
第七章组织管理
第二十一条公司人力资源部是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选聘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制订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的管理办法及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公司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选聘专业评审组由公司领导和机关部室等有关人员组成,按照公开民主、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选拔聘任。
第八章附则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推广模式 创新要点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32-01
引言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农业发展迅速,主要在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但是,由于当地农民普遍对农业机械设备懂得简单操作,却没有将设备的实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运行效率,就要创新推广模式,以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质量,促进当地农业生产。
1 农业机械推广模式要力求多元化
农业机械推广模式要打破原有的宣传教育的单一模式,而是要注重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并进入到生产现场进行指导性推广,以使得农业机械推广具有针对性,才能够发挥实效性。
首先,在进行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推广形式对当地农民的吸引力,将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兴趣激发起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同,所选择用的设备也会有所不同。在进行农业机械设备推广的过程中,要根据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推广设备,突出设备的使用功能和所能够发挥的性能,指导农民进行设备操作。还要教会农民辨别农业机械设备的质量,包括机械设备是否经过检验合格,是否运行可靠,设备的技术先进性以及灵敏度等等都要通过现场操作演示给农民,让农民从自身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价值予以定位。
其次,在进行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要进入到生产现场进行指导。对于购进的新设备,要对设备进行检验合格,确保各项性能指标合格之后才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现场,以确保农业机械设备安全可靠。为了让农户对农业机械设备表示认可,对设备的调试需要现场进行。对于设备的安装,可以让农民适当地参与,使他们对设备有所认识,提高他们对设备的接受程度,当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就可以优先选择这种设备,使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
2 调整农业机械结构,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濉溪县虽然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结构,但要进一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就需要对农业机械结构做出调整,以促进农业特色化发展。调整农业机械结构要根据濉溪县的农业发展实际,以通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使得农业生产从原有的粮油作物全方位转向,以通过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实现农业特色化。农业机械结构的调整中,要以调整增量促进存量优化,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进行农业机械调整的过程中,要以当地的重点农作物为核心展开,积极地采用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做到农业机械化生产具有高科技含量,资金投入少,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 农业机械化推广要实施制度化管理
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广,要对项目合作制度不断完善。虽然濉溪县的农民对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是接受和支持的,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操作机械设备,对促进农业生产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结果导致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缺乏积极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完善项目合作制度,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实现各项资源的整合,以将农业机械设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当地的农民体验到农业机械设备的优势。随着农业机械设备在区域内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就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有效推广。
农业机械化推广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要做到专业技术制度和资金制度相结合,形成技术合作组织,将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更好调动推广农业机械化,以达到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特别是大型的项目,不仅项目规模大,而且需要系统化展开,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使得农业机械发挥规模化的农业效益,让农民对农业机械化充满信心。
4 对农业机械设备现场展示展销
现在的农户对农业机械设备质量非常重视,主要是检查农业机械设备是否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是否有质量合格证书,以保证农业作业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了让农户体验到农业机械设备的性能,农技站可以组织农业机械设备现场作业展示,让农民能够看到质量验证证书、各项指标都明示,同时还现场操作,让农民看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状况,给农民留下直观的印象。农民通过对农业机械运行状况的了解,查看了相关的证书,就会对设备初步认可,并予以关注。
5 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有所提高
农业机械推广人员要切实地履行职责,提高推广效率,就要不断地创新农业机械的推广模式,@就需要农技站的农业机械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能够为当地农民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农业机械推广模式要力求多元化,农业机械推广内容要多种多样,做到多渠道宣传。农机站可以与高等院校的农机专业合作,让农机站的工作人员有机会深造,接受在职培训,以提高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利用信息网络为工作人员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知识,用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用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农技市场,制定推广策略,以强化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模式进行创新,以促使农业机械化切实地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为当地的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刘士东,任艳秋,刘纪雪等.浅析知何加快农机推广信息化的发展[J].吉林农业(c版),2022,22(22):267―267.
[2]翟立国.小议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204―204.
【关键词】机械;本科大类招生;分类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机械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意义
机械工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支柱和基础产业, 与机械工业紧密相关的机械工程学科是高等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学科之一,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机械类人才的培养在整个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致力于探索机械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校机械本科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指确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按机械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毕业,本科,学制四年,前两年按机械工程学科中各专业培养规格的共同要求,开设公共基础课、数学基础课、机械大类基础课等20多门“核心课”;后两年为专业培养阶段,按照“立足市场需要,考虑个人志愿,组织综合平衡”的原则,分专业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完成所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一)我校机械本科专业发展方向分析
当前世界科技急速发展带来了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交叉融合, 机械专业不但已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 而且也已经同生物技术发生联系, 许多崭新的交叉领域不断出现。为适应可持续发展与知识经济的要求,我校机械专业的发展方向是要求学生除了在机械工程及微电子技术两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外, 还应在计算机、机械设计、控制的自动化、机电液气综合应用的生产系统、英语、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并对先进制造技术如CIMS、CAD/ CAM 一体化等有概括的了解。
(二)国内外同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分析
国外大学中与机械专业相近的专业主要有机械工程专业(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一般为三年制。如英国的Cranfield 大学, 一年级的课程主要有数学、制图及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材料、力学、热力学及热传递、流体力学、应变分析及结构、电子学、电路基本理论、电子技术、工程管理等。二年级的课程除进一步开设数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及热传递和工程管理外,其它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在工程中的应用、工程力学、应变分析及材料、结构学和设计等。三年级在继续开设设计课的同时只开一门流体热力学, 然后开始毕业设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或兴趣选修应用流体力学、数学模型、可靠性原理、实验学、材料工程以及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开设的各类型机械课程如气轮机等。国外其他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尽管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都是十分注重宽阔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注重实验、实习等方面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
二、我校机械本科专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发展趋势
我校机械学科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面向
只为机械设计、制造、维护培养专门人才的传统目标显然已被打破。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首先应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并拓宽专业的服务面向。这意味着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其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与机械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机械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甚至跨行业的工作岗位。精、钻或特殊的专业知识应依靠继续教育。加强基础的内涵不仅包括机械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还应包括系统工程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现代工具类知识。
(二)提高素质, 注重能力培养
提高素质、注重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对本科教育的普遍要求,我校机械学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全面贯彻这一思想。其一,要充分重视机械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二,在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挖掘提高业务素质的成份,挖掘知识创新的成分,对学生来说, 某一知识和具体技能,不用则忘,唯有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能享用终身。其三, 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学生的工程综合实践,通过实验、实习、设计、制作、研究和各种调研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人为本, 强调个性发挥
人的个性特征、先天素质和从业意向是有很大差异的,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发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实上,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而言,社会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要允许学生有实施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我校近几年所实施的机械学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无论是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还是专业技术基础和专业课,都留有相当的选择余地。此外,有部分学生毕业时还拿到了其他专业的辅修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转贴于
三、我校机械本科专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机械类人才培养应遵循下列原则:(1)德育渗透、全程育人,增强学科的德育渗透性;(2)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学科的社会适应性;(3)压缩课时、强调自学,增强学科的教育载体性;(4)注重实践、突出工程、加强学科的工程系统性。根据这个原则,我校对机械本科专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方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设计知识模块的整体框架
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我校确定了4年总学时不超过2500、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低于40 周的基本框架,规定总学时中:公共基础课组占40%;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占30%;专业方向课组占10%;其余20% 为任选课组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就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在保证基础知识厚度的同时,还使专业课组按削减深度、拓展广度的原则进行整体改造。
(二)优化自然科学基础模块
在不超过总学时和模块控制比例的基础上,第一,强调数学和化学基础,新增“复变函数”、“积分变换”、“计算数学”、“大学化学”和“化学实验”;第二,加强力学基础,新增“热工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和“有限元法基础及应用”等课程;第三,确立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必选地位,增设了“机械电子学”、“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CAD”、“CAM”、“数字化技术原理及方法”、“计算机软件工程”、“数控技术”等课程;第四,进一步强化了自动控制类课程,如“机械电气控制及自动化”、“机电液控制系统”、“气液传动与控制”、“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自动化制造系统”等;第五,在各门课程中,强调计算机应用如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等。
(三)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在新的专业课结构体系中设计7个专业方向课组合,我校学生学完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后,进入第七学期即可在7个方向课组中任选一组学习,每个方向课组约10 个学分(180 学时左右)。其中有:(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3)机电一体化;(4)制造信息化;(5)工业机器人;(6)石油机械技术;(7)农业机械化技术。这7个方向课组的背后都有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和科研实习基地作为依托。
(四)整合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加强实践环节并增强其实际可操作性,我校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调整:(1)将原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实验取消,重新构建相对独立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2)将原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中的课程设计进行整合,构建综合性的“机械基础课程设计”。(3)新开出三个实践环节,即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CA PP)、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和数控加工综合实践。在数控加工环节,要求学生3~5人为1组,用1周时间针对一个零件在计算机上编制加工程序,然后通过网络将程序传送到数控加工中心加工成零件。(4)金工实习由6 周减至4 周。(5)开设工程综合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段洁利,张淑娟,扬洲.对机制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李伟.提高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分析 [J].中国冶金教育,2004,(2).
[3]柯俊,孙祖庆,翁海珊.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2,(2).
一、实行范围和职务名称
高级技师是在高级技术工人中设置的高级技术职务, 评聘高级技师是技师聘任制的组成部分。
机械电子行业高级技师的评聘应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 在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和能够反映综合技能的生产岗位进行, 按专业确定其职务名称。 凡符合上述要求并在生产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技师均可申请参加高级技师考评。
二、任职条件
(1)具有本专业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以及高超、精湛的技艺和综合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2)任技师3年以上,并做出突出贡献, 在本企业或本地区的本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3)在工艺改进、质量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方面,在学习、消化、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方面,在防止和排除大事故隐患方面, 在大型和高精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保养等方面成绩显著, 贡献突出。
(4)具有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能力,并且积极主动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或绝技。
(5)能够坚持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三、比例限额
高级技师的比例限额,控制在应聘技师总数的10%以内。 具体名额和津贴指标由各主管部门根据所属单位的实际情况,统一掌握和使用。
四、职务津贴标准和待遇被聘任的高级技师实行高级技师职务津贴。 每级技师职务津贴标准,按每月人均50元标准核算。 每个高级技师的具体职务津贴标准由各单位在每月40~60元的幅度内自行确定,不得压低或提高,更不准挪作它用。高级技师的职务津贴从本人受聘之日起执行。 已享受的技师职务津贴予以取消。高级技师的职务津贴从本人受聘之日起执行。 已享受的技师职务津贴予以取消。高级技师在受聘期间(2年以上)退休,其职务津贴列入工资基数计算退休费。对核准下达的增资指标,企业列入生产成本,机关、 事业单位由工资科目开支。
被聘任的高级技师可享受本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待遇。 高级技师的退休年龄应根据单位生产的特殊需要和本人身体的实际状况可适当延长,不搞“一刀切”。凡确需延长的要经单位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
五、评审组织
试点单位所在的省、自治区、 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机械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都要建立健全高级技师评审委员会,负责本地区或本系统所属单位评审高级技师的工作。 评审委员会应有1/2以上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参加。
试点单位亦应建立相应的考核组织,负责本单位考核高级技师的工作。
六、评审程序和要求
高级技师的评审工作一般要经过学习动员、本人申报成绩或成果、 撰写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和单项成果论文、填写申报表格、 单位组织专家答辩考试、考核审查推荐,上级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和颁发证书。
各级考评组织在考核审查时,应注意本人的实绩和对单位做出的贡献。坚持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严格按照任职条件进行考评, 不搞照顾和降低标准。要特别注意从中、青年技术工人中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
七、审批权限
高级技师的审批权限,地方所属单位的高级技师分别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劳动行政部门核准发证;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负责直属单位高级技师的核准发证。 国家计划单列的企业集团和机电部直属单位的高级技师由机电部核准发证。
上述各级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的高级技师评审呈报表(附件四)应报部人事劳动司四份备案。
取得高级技师合格证书的,由本单位的行政领导进行聘任、 颁发聘书和签定聘约。聘期一般为3~5年。聘任期满后,对符合条件的可以续聘。
八、评聘高级技师的其他问题,均按技师聘任制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试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机械电子工业主管部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部直属单位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突出工程观点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工程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特点是观察目标明确、清晰,原理结构易懂、有针对性,可动手操作等。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并将实际结果和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总结。如动平衡实验、螺栓组连接实验等几个验证性实验,目的就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是对学生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检查。在此过程中,前一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显露出来,因此这是系统培养和强化学生工程观点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将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与整机设计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零部件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它们要相互连接、配合形成系统进行工作。因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决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而是面向实际机械系统的设计。但目前国内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在编排上都是以零部件进行分块讲解,各个零部件之间没有很好地建立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之后虽然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但面临整机设计中的零部件之间相关问题设计往往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每讲到某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时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详细介绍一下该零部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关系、设计中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等。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多个校区建立了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多媒体教室,能保证全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从2000年开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工作,完成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素材内容丰富、经典生动,学生反映良好,使用方便省时高效;使教师授课空间由二维的黑板扩展到了更真实、自然的多维空间,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理论课加强启发式,采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并辅以配套电子版教材,帮助学生听课与复习;习题课通过抓住典型习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讨论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在分析能力提高中理解重点;实验课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能力提高中突破难点。
3建设“机械设计”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利用校园网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复习思考题、练习题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节省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开放主题的小论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学时的限制,在讲授机械发展史等内容时,只能给学生一些很粗浅的认识。我们尝试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自学,并且给学生获取比教材上内容更丰富和具体的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以“各种机械的发展史”为主题写成学习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各种机器的相关技术及发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完成了诸如“机器人的发展”“、抽油机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轮式拖拉机的发展”等小论文的写作,并编辑成册,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为背景,以强化设计型、综合型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我们将原“机械设计”的实验环节从课程中剥离出来,于2006年构建了单独设置、学分单列的机械设计实验课程,并新编了“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按五大模块体系设置了5个实验项目,其中:创新设计型实验1个,综合型实验3个,验证型实验1个。对每个实验项目规定了难度等级,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完成3个实验项目,其中包括2个必做项目和1个选做项目,便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依托西南地区较早建立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我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创新需求自由申请项目,也可申请参加教师从现有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研究课题中细化出来的项目或企业界设立的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机械基础教学部配备指导教师。近几年来,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优秀作品曾多次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项以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冠、亚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组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位,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安排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对新进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并订有明确具体的培养计划,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过好教学关。要求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听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试讲、点评、讲近机类课程等阶段后,才能讲机类课程。经常开展有关本课程的教改与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老教师示讲、试讲等教学法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勇于创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课程组主持或参加的校级及省教育厅立项的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项目。另外,加大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把不同经历的教师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使教师间共同磋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模式;认识实习;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粗浅的见解。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利用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上。目前,各职业院校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最为常见的有“2.5+0.5”、“1+0.5+1+0.5”、“2+1”等培养模式。我们采用的是“2+1+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是“一认识、二调查、三培训、四顶岗”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是2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还要补充部分认识实习、暑假企业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前专项培训。
一、“一认识”的教学模式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到校,对专业认识的认知非常肤浅甚至一点也不懂,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学什么的,自己毕业后去做什么。为了使学生认识这个问题,目标明确,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除了进行较为细致的专业教育以外,到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安排1~2周到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参观、认识实习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结合专业教育,很容易就理解了自己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自己以后的工作是做什么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热情和积极性,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我们通过2届学生到济南慧诚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大汉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济南吉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青岛腾龙门窗制造有限公司等几家典型的实践基地参观实习,配备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现场指导和讲解,认真安排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和管理,详细周到考虑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搭配分组,取得明显效果。
二、“二调查”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特别是通过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认识实习,对专业建立了感性的认识。但是,要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知道专业具体有哪些岗位群,有哪些典型的岗位和典型的任务,企业急需要哪些专业人才,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的文化素养需求等都需要深入的调查、学习和在学生内心深处不断地积淀。我们安排学生通过暑假近2个月的企业实践和专项调查,不但收集到上述信息,还提前进入了社会,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为学生奠定了学好专业的基础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安排这一环节过程中首先要精选实训基地和企业,也就是专业教师首先要确定调查的目标、方法方式、计划要求、调查报告内容和要求,然后进行企业调查,选出满足学生进行企业社会调查要求的企业。特别是组织安排,选择哪些企业,每个企业去多少学生,选择多少企业,有哪些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负责管理和指导,制订哪些规章制度和措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等等。这些问题工作量大,还要针对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这一“调查实习”环节的效果好坏和成败。通过2年的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也取得许多成绩。通过社会和企业调查实践,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初步确定了自己将来希望做什么,自己可能要做什么,哪些工作和岗位适合自己,自己今后要学习什么,重点要学习哪些科目、哪些知识,特别是今后要学习哪些技能、哪些技术。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增强,效果显著。通过社会和企业调查,大多数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认真听课的多了,提问题的多了,迟到旷课的少了,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的少了;课外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学习看书的多了,上网玩游戏的少了,特别是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多了,破坏纪律的少了。许多学生变得明显成熟了,长大了,懂事了。我们的确尝试了学生进行社会和企业调查的甜果。但是也得到许多教训,比如组织安排的不好、企业课题选择的不当、指导检查不到位、经费不足,特别是领导和教师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更重要的是企业和社会不配合等等。这些都会大大降低企业调查效果。所以,“二调查”的教学模式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决不能“放羊”。
三、“三培训”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2年的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验实训、间断的校外实习参观、专项校外教学和假期企业社会调查实践,已经完成校内教学计划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基本条件。但是,为了使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缩短熟练顶岗的时间,下厂前要对学生有针对性训练和培训。如要针对具体企业的产品生产进行基本工艺和设备的培训。对于专项技能如钳工、电工、计算机绘图、数控编程和操作等进行强化训练。经过3~5周的专项培训和强化训练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企业非常欢迎。针对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专项培训难度很大。因为企业产品工艺和设备变数较大,范围较广,特别是先进的技术和领先的设备,专业教师掌握十分困难。解决的办法是,首先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立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后要求专业教师固定企业实习和下厂锻炼;个别情况可以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内或在企业对师生进行专项讲座和培训等。顶岗前的专项培训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专业培训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产学结合的基石,是建立良好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保障,是解决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难题的有效方法,是搞好后继学生顶岗实习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领导,特别是系部领导必须对这一环节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确保这一关键环节的有效落实。 转贴于
四、“四顶岗”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其中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各研究机构和各职业院校都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力求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归纳和总结了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
针对专业岗位群要尽可能宽和全面。学生顶岗实习不是就业,不能在一个岗位实习一年,学生要在专业岗位群不同的典型重要岗位轮流顶岗实习,进行较全面的实习和实训,以便毕业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中专和技工。在这方面一定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尽力协调企业的利益,确保企业的支持和配合。精选企业,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适当给予企业和技术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便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2.教学指导
教学指导主要由企业导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兼职教师来完成。学院专职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现场实地指导,和企业兼职教师有效配合,做好教学内容的计划、组织和安排协调,进行理论、实践和思想等全面的、深层次的指导工作。同时,要求和学生通过网络、QQ等方式进行交流指导,保证达到顶岗实习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兼职教师的选择、培养、管理和附加待遇等问题,这也是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3.组织管理
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环节的成败。首先,学校要制订相关规定,保证有章可循。在学生确定实习单位时,通过双向招聘会进行初步定位,学校在根据学生和企业实际进行综合调整,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保证顶岗实习期间的稳定性。特别是严格控制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情况,在严格审批手续的同时,家长、学生和学校签订顶岗实习就业保证协议,确保学生就业的前提下才能自找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专职教师定企业、定学生的方式,和专职辅导员以及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自找实习单位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过程表现、实际能力、实习周记、毕业答辩评定顶岗实习成绩,严格控制,对实习不合格的坚决不发毕业证。在此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初到企业,方方面面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必须依靠学校,特别是专职教师、辅导员的引导教育,逐步变成一个合格的企业人、社会人。学生的实习补助待遇、工作环境也要和企业友好协商,这也是保证顶岗实习稳定的重要方面。切忌使学生放任自流,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习效果。
4.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结合顶岗实习的内容,编写研究报告、工艺或工装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建议、综合报告等。没有必要撰写不符合实际的研究论文。再说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顶岗实习无关的内容和资料。学生也不一定必须回校集中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指导教师可以到学生集中实习点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这样既合情合理,也便于操作,确实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指导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也可配以校外具有指导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为辅。重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专业内容、格式和写作等方面,同时根据实际给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和进行适当范围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切忌走马观花、得过且过的做法,确保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
5.与就业结合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着眼于不断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广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大力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大成效。农业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粮、油、棉、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全面增产和持续增长,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幅度为13.88%~27.90%,粮食、油料、肉蛋奶总产位居安徽省的第三、第四、第五位,棉花和水产品总量都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排序比2005年前进了3~1位。农产品品质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比例达7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类和产地认证达111家279个,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平均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2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39.6%;推广一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水稻插秧机从2005年12台发展到967台,直播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88台,推广了油菜机开沟免耕机播、农作物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茶叶采摘制作机械化技术、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技术、畜牧水产机械化技术等,农业机械已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60家,其中市级以上383家,是2005年的3.83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68家(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是2005年的5.23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6.5亿元,为2005年的4.02倍;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户年均增收206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42%,为2005年的3.03倍,比例提高15.3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中加速发展,2010年正式登记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1228家,入会农户9.97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7.36万户。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70.9亿元,农业增加值156.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9.5%和75.0%,年均增长4.3%。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5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十一五”以来,全市农委系统从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是加强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市农委重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市农委系统的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贴和省贴专家及市级中青年专家达20人,比2005年增加33.3%;其中一人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人为省劳模,四人为市劳模。同时加强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全市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141人,比2005年增长40.6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增长47.30%,推广研究员(正高)增加6倍。加强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72个课时,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增强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本领。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和推广成果。这次全市农业上共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由市农技推广中心等6个单位完成的“安徽省沿江棉花超高产轻简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市种植业管理局等3个单位完成的“早籼饲料稻种植养殖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是加强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达19.21万人(次),投入资金5833.7万元,分别是“十五”的4.25倍和5.30倍。由于强化了科技示范户建设,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初步形成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技队伍,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生力军。目前,全市农村人口每万人有农技人员5.15人,占比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并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重点加强乡镇或区域农技站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建设一批万亩、千亩及百亩以上的示范片,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充分发挥了示范片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干部职工投身科研和开展创新。市农委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高效型”机关为抓手,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农业科研和工作创新,2005年专门制定了奖励政策,对干部职工在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报刊发表研究文章的,分别给予400-100元的奖励。近几年来,市农委机关干部职工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研究及通讯类文章70~80篇,每年兑现奖金额2600元左右。市农委系统各单位也参照此政策执行,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学习、调研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大力支持农口各专业技术学会开展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农口10个专业学术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仅市农学会在“十一五”期间就有55篇论文参加省市征文活动并获奖,其中44篇被推荐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立足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市情特色,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推动产学研联合,推进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