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热实训总结

传热实训总结

时间:2022-10-22 04:24: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热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热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热工理论及应用;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陈明付(1964-),男,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61-02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热工理论及应用”是高职高专“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和“火电厂集控运行”(以下简称热动、集控)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是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热动、集控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课。多年的教学座谈会反馈,该课程难教难学。那么如何在一学期内组织有效的教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教学的经验上,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

1.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录取批次是普通高校的最后一批,文化基础较本科高校的学生要差一些。同时不少学生由于高考成绩的限制,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就读,学习缺乏动力;加上部分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或某些知识点听不懂,又未得到及时解决等原因,造成学生对所学专业或某课程缺乏热情,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于内容枯燥的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而对于实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他们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

二、熟悉教材

1.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由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景朝晖主编的《热工理论及应用》(第二版)。该教材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的内容,其中工程热力学部分是研究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以及在火电厂中的应用;传热学部分是研究热能传递的规律,以及在火电厂中的应用。[1]

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热力学知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基本热力过程和蒸汽动力循环的技能,运用传热学知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传热过程的技能,为后续的如锅炉、汽轮机、热力发电厂等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

2.课程的特点

工程热力学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内容多而且理论性较强、概念多而且抽象难理解、公式较多而且应用条件复杂。[2]传热学部分内容的特点是:三种传热方式有不同的传热机理、表现,自成体系,所以内容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3]

三、讲究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手段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安排在学院的仿真机教室上第一次课,通过投影简介火电厂的生产过程和各种热工设备在火电厂中的应用、作用及所处的地位,让学生初步了解该课程所介绍的热工设备都是电厂生产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些设备运行得正常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电厂生产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再提出一些诸如冬天用手分别触摸同一环境中的木块和铁块,为何感到铁块很凉,是因为铁块温度比木块温度低吗,[4]夏天吹电风扇为何感到凉快等生活中的实例。这些是生活中的常识,但又无法完全地解释清楚,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去学习,于是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次课,就给学生简介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做好心理准备。另外,第一次课就给学生交代清楚该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并非仅仅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来确定的,而是采用综合的评价方法,并且非常注重学习过程的成绩,使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

2.重组教学内容

在有限的课时里,紧紧围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重组教学内容。“精讲”重点内容,比如对工程热力学部分,精讲压力、功、热量、焓、熵、可逆过程等基本概念和性质,理想气体的四个基本热力过程,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涵义和在电厂中的应用,以及水蒸气的性质,状态和状态参数的确定和蒸汽的动力循环等,特别是蒸汽的动力循环;传热学部分,精讲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规律和传热器在电厂中应用的传热实例分析,传热的增强与削弱等,特别是传热器在电厂中应用的传热实例分析。

同时,上每一次课之前都要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盲目和主次不分。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实行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法进行讲授,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相互探讨、独立思考,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5]对一些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再列表归纳比较,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工程热力学部分:开口系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四个简化式;体积功、技术功、轴功、流动净功的涵义、表达式;理想气体四个基本热力过程的方程、比热、内能和焓的变化以及功和热量交换的表达式;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热电合供循环的汽耗率、热效率的表达式;传热学部分导热、对流、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机理、表达式等内容,都可通过多种方法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授传热学中用到的热阻和网络图时,将其与电工学中的电阻和电路图联系起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了。

在讲授各知识点的时候,应时刻牢记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应尽量讲该知识在电厂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精选例题

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为了加深对重要公式的理解,必须精选有关本专业方向的、紧密联系电厂生产实际的例题,例如开口系稳定流动的能量方程的应用,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和热电合供循环的经济指标的计算,导热、对流、辐射及换热器的传热计算等。

5.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高职高专教育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特点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强调工程实践性。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看幻灯片、动画展示,到学院模型室参观锅炉、汽轮机、回热加热器、空气预热器等模型,到学院实训中心参观水泵、风机等实物的办法,来分析它们构造、工作原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但在推导一些简单的公式和讲解例题时,要用传统的板书方法,以展示分析和计算的过程。同时为了弥补多媒体教学进度太快的不足,教师可让学生把课件拷贝回去复习。

同时,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我校安排了下厂参观、认识实习、运行或检修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电厂实际的工作氛围,缩小学校与电厂的距离。

6.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工程热力学部分的内容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师电子教案、课件、习题解答、实验指导书、学习指导书、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等均已上网络,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上网查阅,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我校还开通了教学论坛,便于师生课外交流、探讨。传热学部分的教学内容还未建成和上网,这样就告诉学生上其他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知识、信息技术等的不断普及和火电厂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利用Internet 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7.适时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6]

学院从设备、场地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选派教师跟踪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专业论文评奖、专业知识竞赛,适时结合实验、参观毕业班学生火电厂仿真系统的操作技能竞赛和就业应聘现场模拟会等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职业氛围,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

8.采用综合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

改革一门课程、一份试卷、一个成绩的传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此外,还应考虑学生的独特见解方面的成绩,且所占比例不应该小。如通过课外作业、课堂提问、课后辅导等途径加以收集,列成表格,建立《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如表1。

四、结束语

为了使毕业生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笔者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组教学内容、适时开展第二课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景朝晖.热工理论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曾冬琪,林小闹.提高“工程热力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漫谈[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3]吴怡,雒婧.“传热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4]宋长华,张友利.热工基础学习指导与习题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我省有多所中职学校开设该专业,但近年来,特别是公办职业学校所开设的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招生人数却逐年萎缩,甚至有部分学校已停止了本专业的招生。其原因有中职招生整体下滑的因素,有学生和家长对专业不了解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培养的学生尚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认可。因此,改革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本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 编制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结构体系和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基本框架。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建设, 不仅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而且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1根据能力培养需求设置教学模块

职业学校应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设置符合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块,创新学生的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多年来对学生的跟踪回访,以及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总结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如下几点:①具有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意识,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②能运用机械、电工、电子知识识读制冷与空调设备相关的图纸和技术资料;③掌握热工与传热、制冷原理与工艺、制冷压缩机、制冷与空调自动化等知识在制冷与空调设备中的应用;④掌握制冷和空调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⑤掌握制冷和空调设备常用测试仪器和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⑥能安装、调试、操作、管理、维修冷库等制冷设备;⑦能安装、调试、操作、管理、维修中央空调系统。

同时,在设置教学模块时,应适应社会岗位的准入制度,培养“双证型”人才。目前,本专业适应中职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制冷工、中央空调系统操作员、空调器装配工等,其它适合的工种有电工、电子设备维修工等。综合考虑职业能力因素和职业资格因素,本专业教学模块设置如表1所示。

1.2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创新教学方法

在中职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材料,以及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而准确的选择和设计利于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

本专业在开展模块教学时,不但穿插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并打破了传统的学时分配方法,对专业课程按照不同的工作情境安排学时,保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如在小型制冷空调设备模块中,对冰箱空调器的教学按照不同的教学情境分配课时,如表2所示。

1.3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本专业以“学以致用、工学结合”为实习教学指导思想,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对实习实训内容进行指导。并将实习实训分为3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按照基础能力模块对本专业基础能力的要求,在校内开展机加工车间开展实习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电焊、气焊、电工、电子等基本技能。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按照项目教学的方法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制作锤子、充电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并根据产品质量对学生进行考核。

第二阶段,根据小型制冷空调设备模块的要求,在校内制冷维修实训室开展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家用空调器、冰箱的充氟、保养、更换压缩机等故障排除方法和家用空调器的安装、移机等专业技能,并在实训结束后开展技能竞赛,巩固学习效果。

第三阶段,因岗位需求原因,根据冷库模块和中央空调模块的要求,将两部分的实习实训同步进行,采取校外实习的方法,主要是联系学校附近的写字楼、宾馆、大型超市和有冷库的企业等,采取“跟班实习、轮岗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分组安排到各个实习岗位,跟随企业员工进行实习,每个岗位实习时间基本为2~3天,而后调整各组岗位,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中央空调和冷库车间进行实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 结论

本专业创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能够为同类专业所借鉴,但在具体操作时,仍应注意不同的生源结构和不同的实习实训场地和基地。

参考文献:

[1]陈冬华.高职教学模式探讨[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29-31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发展,并落实全教会精神的各个省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提高就业率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之道。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作为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学科,在基本概念、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产过程,详述化学反应过程所用设备的操作与控制。

1高职教育的教学现状简析

1.1 高职教育的处境

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高等教育存在下滑的趋势,比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差、教学环境有待提高、考核方式陈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学生潜力有待挖掘、全面发展的学生比重小等,这些现象制约着高职教育的有效发展和深化,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改进,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可行的方法。

1.2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本身具有一些优点,比如正直善良、思想活跃、活泼好动、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理论知识吸收相对缓慢、缺乏抽象思维、自身的学习劲头不足、学习上缺乏创新精神,这样使得教和学、供和需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也给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提高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高职教学推行 “以能力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发展的方向已迫在眉睫。

1.3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课程的特点

随着我国产业机构的不断调整,化学工业的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淘汰了许多落后的化工生产技术、工艺、设备,这样一来化学工业中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被广泛应用,使得化学工业的技术含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校《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所使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课程既着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的阐述,更要着重讲述各类反应的不同特点,并突出各种常见反应器的日常运行和操作内容,以“表达知识、传授知识、消化知识、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再现知识”为己任,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做事本领,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强化实践技能培养[1]。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项目任务为载体、知识储备为辅助、态度纪律为抓手。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各种反应器的基本结构、类型、特点,了解各种反应器的工业应用,掌握各种反应器的工艺设计方法,能根据反应特征和生产条件选择反应器。

能力目标:树立严谨求实、安全第一的职业意识,初步掌握各种反应器的基本操作和基本维护方法;能够进行反应器的优化、操作与控制,能判断和排除反应器故障;具备信息检索和加工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富有爱心的思想品质;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理念;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团结合作的职业素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最终形成化工生产的职业综合能力。

3《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教学策略

3.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转变原有观念,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2],能够巧妙创设情景,轻松导入到教学中去,教师应顺应时展的方向,力争成为“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采用综合教法,除了平时广泛采用的讲授法、演示法,还应逐渐渗透讨论法,设计有层次的训练内容。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还采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拓展学生思维。目前,微课堂、天空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此起彼伏,这样就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能精炼地概括总结,对教师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由此可见,现代的高职教育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必不可少。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3]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教学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更加生动的课堂,扩大信息的传输量,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互相讨论、探究发现、分析推理等为主的多边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为学生学习创造理想的问题情境。整个课堂设计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做到教学设计合理,层次清晰,环节过渡自然。能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灌输教育”教学方法,改为“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考钻研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创造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4],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公,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提高。

3.3 增加实训环节,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得单纯理论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高职学生的强项是社会实践能力,《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主要讲述均相反应器、气固相反应器及气液反应器的选择、设计、操作与控制。在理论课堂,重点讲解反应器的选择和设计,而操作与控制安排相应的实训课,让学生进行实践。比如间歇反应釜、填料塔、换热器是我校已经具备的实训条件。间歇反应釜实训要求学生掌握流程,会画流程图,掌握其控制过程。填料塔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掌握填料方式,了解吸附-脱附过程,综合传热装置中介绍各种换热器的特点及优、缺点,结合化工生产实际,侧重对管路与流程的掌握。另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还打算开设管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的实训课,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实基础。

3.4 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考核是对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检验[5],传统的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项技能的掌握,针对《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的课程特点,知识考核以期末考试笔试的形式进行,另外,能力考核在实训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流程的总体掌握情况。过程考核包括两部分,即过程学习成效评测和素质评价。前者主要考核学生考勤、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答问表现。后者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态度、行为规范、个人品质、敬业精神、专业精神等,过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炳和,许宁.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5

[2] 那娜.浅析高职教学的创新.职业.中旬,2010(06)

[3] 姜兆波.浅谈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技资讯,2008(14)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效果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是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所学的唯一涉及材料、力学、机械零件、设备等相关知识“量大面广”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内容为化工类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识结构。课程面向大多数非机专业化工类学生,是在我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中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目前,随着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改革的深入,课程学时数几乎缩减至原来的一半(50学时左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笔者所在院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课程定位是基础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定位应符合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即具有职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突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考虑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基于岗位需求,注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审核,将企业文化、行业标准直接渗透到课程建设中。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维护方法,具备基本的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是重点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打造精品、提升质量的先导。根据化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完成化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课程内容设计打破传统的模式,以模块、项目取代章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确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将知识点、技能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突出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岗位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采用“认识――深入――强化”三段式展开。

课程认识阶段:主要以感性的认识为主,以参观、图片展示、讨论等活动为手段,让学生了解课程概论和一些浅显的专业知识,引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例如,化工容器结构这一节内容,可以采取现场教学得到感性认识,再辅以图片进一步了解内部结构,使学生易于接受。

课程深入阶段:主要通过创设工作情境、项目实训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巩固上一阶段对该课程建立起来的兴趣,并通过项目、任务演练初步尝试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利用学院的化工实训基地和煤化工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仿工厂情境化环境中学习,通过创设模拟的现场实训教学环境,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的训练,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通过阀门的认识与拆装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创设好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掌握了职业技能,而且通过团队合作锻炼了同学们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课程强化阶段:通过操作性强的项目或任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工程概念。例如,学生在完成换热器拆装、试压综合项目中,已经对换热器结构、性能、压力试验、拆装操作规程等知识都有了较全面的学习,通过项目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诀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充分发挥学院化工单元操作装置、仿真实训、模拟工厂化情境的实训车间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利用好校内外资源。

3、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面宽(包括多门学科)、实践性强,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我院近几年通过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新老教师结对子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行业组织的相关技术类培训、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相关实训基地设备使用和教学功能开发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新、老教师结对子,起到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使得新教师迅速成长,增强了教学团队的竞争力。此外,学院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和实习,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通过以上举措,大大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教学实力,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教学条件建设是支撑

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学条件的建设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我院化工实训基地集实习实训、仿真、培训、技能考核和科研于一体,拥有精馏、流体输送、传热、干燥、吸收解析、过滤、管路拆装、纯水制备、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釜式反应器等设备,通过教师们的努力,开发出配套的实训项目,编制了相应的实习、实训讲义,制定出设备的操作规程和规范,为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在加大院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与神华煤制油公司合作共建“校中厂”――煤化工教学工厂,仿现代化煤化工企业程度高、融入了企业管理文化,拥有煤制甲醇典型装置、模拟生产、DCS自动化控制,可以进行开车、运行、停车、设备维护保养、事故判断处理、岗位管理等实训。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模型演示等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大大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常见化工设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到我院化工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建立起感性认识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深入讲解,并不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同类设备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内在联系与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总结归纳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思考,要适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激励者,教学过程不是授之以“鱼”应是授之以“渔”。

6、实施效果

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团队合作、教学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课程的建设与研究。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改进和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NJC11256)。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 化工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ZHANG Zhengguang, LI Dey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raining target, 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em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ntroduction and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clear learning objective to play a certain role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Freshmen to adapt to the new schoo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hem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employment

化工专业的其它课程及其简介如下:

“化工安全生产” 课程学习化工生产中的安全知识。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证,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工厂设计”是一项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工作。广义的工厂设计还包括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程序。 工厂设计通常包括设计前期工作、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学生们只做初步设计。

“机械原理”着重讲述分析和设计现代机械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它是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化工专业的学生,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机械制图”是用图样确切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学科。图样由图形、符号、文字和数字等组成,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技术文件,常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够识图和作图。

“机械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对化工专业的学生,要求没有机械类的严格。

“电工电子学”是电工基础、电路基本分析、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电类基础学科的共称。是所有理工类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和电路元器件、电路分析基础、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数字集成电路、波形的产生和变换、功率电子电路、变压器和交流电动机。

“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主要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工具书类型及功用、网络信息资源、国内外的全文数据库检索、著名外文文摘检索、专利文献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等相关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与产品营销”讲述怎样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基本能力的练习。

“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及“高分子化学实验”是学生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而设置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以来,学校已投入专业建设经费300余万元。现有面积260平方米;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0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近450万元。除普通仪器设备外,拥有变压吸附实验装置、薄壁容器应力测定实验装置、安全阀泄放性能测定实验装置、三元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乙苯脱氢实验、传热过程综合实训、反应精馏、纳滤反渗透分离实验、尿素仿真与实训、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间歇反应实训等装置。

“认识实习”、“化工实习”、“工程基础训练”、“化工综合实训”是能让学生们面向企业、面向化工生产实际而设置的。我们学院实训实习基地有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兴发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当阳华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华阳化工有限公司。

从化工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为了把学生们打造成为过硬的高级化工工程师,开设了基础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开设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如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化学工程制图、化工原理、化工传递过程、化工热力学、现代化工概论、化工过程模拟、化工系统工程、能源化工、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学工程设备、化工安全生产等。作为高级化工工程师,还应该懂得一些机电仪表方面的知识,从而开设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等。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相应开设了一些通识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前已述及)。

学生们毕业后有两个走向,一个是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二是参加工作。二者均可视为就业方式。

下面谈谈第二种就业方式。

首先,从化工产品谈这个问题。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从某个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化学矿:硫矿、磷矿、硼矿、钾矿、其它化学矿。

(2)无机化工原料:酸类、碱类、无机盐其它金属盐类、氧化物、单质、工业气体及其它无机化工原料。

(3)有机化工原料: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般有机原料及有机中间体。

(4)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细菌肥料、 农药肥料及其它肥料。

(5)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混合剂型及生物农药。

(6)高分子聚合物: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单(聚)体、塑料制品及其它高分子聚合物。

(7)涂料及无机颜料:油漆、特种印刷油墨、无机颜料及其它涂料。

(8)染料及有机颜料:纤维用染料、皮革染料、涂料印花浆、电影胶片用染料、有机颜料及其它染料。

(9)信息用化学品:片基、电影胶片、X光片、特种胶片、照相用化学品、磁记录材料。

(10)化学试剂:通用试剂、高纯试剂及高纯物质。

(11)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

(12)合成药品:抗感染类、解热镇痛药、维生素类药物、抗寄生虫病药物、内分泌系统用药、抗肿瘤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平喘药、神经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沁尿系统用药、血液系统用药、调节酸碱平衡药、手术麻醉用药、解毒药、生化药、创伤外科用药、五官科用药、皮肤科用药、诊断用药、滋补营养药、放射同位素原料药、制剂用料和附加剂及其它化学原料药。

(13)日用化学品:肥皂、洗涤剂、香料、化妆品及其它日用化学品。

(14)胶粘剂:聚醋酸乙烯胶粘剂、对脂胶粘剂、丙烯酸酯胶粘剂、聚氯酯胶粘剂、三聚氰胺胶粘剂、橡胶型胶粘剂、无机胶粘剂、热熔胶及其它胶粘剂。

(15)橡胶制品:轮胎外胎、轮胎内胎、力车胎外胎、力车胎内胎、航空轮胎系统、橡胶运输带、橡胶类传动带、橡胶三角带、橡胶风扇带、橡胶胶管、再生胶、油法再生胶、水油法再生胶及其它再生胶、橡胶导风筒、橡胶杂品、乳胶制品、胶布制品、O形橡胶密封圈、密封圈、特种橡胶制品及其它橡胶制品。

(16)催化剂及化学助剂:催化剂、印染助剂、塑料助剂、橡胶助剂、水处理剂、合成纤维抽丝用油、有机抽提剂、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皮革用助剂、农药乳化剂、钻井用化学品、建工及建材用化学品、机械用化学助剂、炭黑、吸附剂、冶炼助剂、电子工业用化学助剂、油品添加剂及其它化学助剂。

(17)火工产品:烈性炸药、起爆药及导火索。

(18)其它化学品:煤炭化学产品、林产化学品、酶及其它化工产品。

由此可见,化工产品如此之多,化工专业的就业之路是非常广阔的。

下面,我们给出一部分数据,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国化工行业企业3.32万家,实现总产值11.28万亿元,同比增长31.5%;利润总额为8234.34亿元,同比增长19.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48.71亿元,同比增长15.3%;进出口总额2600.2亿美元,同比增长35.7%,其中进口和出口总额分别为1517亿美元和1083.2亿美元,分别增长34.4%和37.5%。

我国化肥产量总计6619.8万吨/年,同比上升2.5%。其中:尿素产量2516.3万吨/年,磷肥产量1701.4万吨/年,钾肥产量396.8万吨/年。化学农药原药产量(折纯)234.2万吨,同比增长20.4%。我国乙烯产量1419万吨,增长31.7%;纯苯产量553.1万吨,增长18.7%;甲醇产量1574.3万吨,增长26.2%;硫酸产量7060.1万吨,增长18.7%;烧碱产量2086.7万吨,增长12.8%;合成树脂产量4361万吨,增长18.3%;合成纤维单体产量1373.8万吨,增长17.3%;轮胎产量7.76亿条,增长19.8%。

还有,据全国化工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排名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在中国设立了公司,国内民营化工企业也迅速崛起,由此迅速拉动了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企业需求最大的前三个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精细化工,分别占到需求总数的19%、14%和14%。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人才市场最走俏的专业。

据可靠消息,宜昌市某保险企业,点名要化工专业方面的人才。至于其它看似与化工专业无关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可能需要化工专业方面的人才。可见,化工专业的就业门路极其广阔。

第6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一体化教室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57-02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用人要求相距甚远,主要的问题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核心是知识本位,没有形成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对此,各高职院校纷纷从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实施项目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务求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能力需求。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对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一体化教学而言,主要的方式有“教学做一体化”和“厂校一体化”;一体化实施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和应用理论。这种授课方式势必不能在常规的教室进行,而单纯的实训室也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建设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体化教室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分析

经过对石油化工行业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究,确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具有常减压、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聚烯烃等石油化工生产系统操作和常用设备维护能力;具有控制石油化工生产单元操作能力;具有石油产品质量检验能力;具有现场化工仪表和控制仪表初步使用能力;具有泵、换热器等石油化工典型设备的选型能力;具有初步识图和制图能力;具有环保意识和安全生产控制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由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要围绕以上能力来进行,主要通过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石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油品分析等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来实现。因此建设的一体化教室必须能满足以上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指导思想

一体化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以够用为度,以实际生产或模拟实际生产的任务为教学载体,力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教学最好的方式是“厂校一体化”,但是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安全和准入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使得石油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即使去到企业中学习,由于上岗证和安全的问题,学生只能看而无法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就无法实现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石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在校内一体化教室中完成,一体化教室建设必须保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同时要有相应的软件来实现企业职业岗位氛围的模拟,让学生提前感受和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学习环境上要求能够开展情景教学,团队讨论协作、会话、展示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一体化教室必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使学生达到“做中学,学中做”。

三、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室的构建

(一)安全教育功能区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前提,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最终形成安全生产的意识和习惯是一体化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在构建一体化教室时,设立安全生产教育区,通过安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学生互动、对实训场所进行安全分析和学习一体化教室安全管理守则等方式,对初次进入一体化教室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忽视安全的严重后果。同时在整个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强调安全问题,对违反安全生产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扣分甚至停止其使用一体化教室的资格,将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形成安全生产意识。

(二)团队活动功能区

团队活动功能区主要提供便于团队开展讨论的桌子,可以展示的白板和投影仪,教学所用的模型、催化裂化的生产线模型,主要为非操作性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在团队活动功能区主要可以完成一体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团队讨论、协作、决策、展示等活动;教师可以在此区域进行指导、评价考核、归纳总结等活动。

(三)实践设备区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设备主要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间歇反应器、石油的常减压精馏、管路拆装、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等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和石油生产工艺的实训设备。在每个设备旁配备操作规程、安全要求、设备流程图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可以满足专业岗位能力中对实际设备的认识、操作、简单维护、生产工艺的认识和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使用这些实训设备时,要融入流程图的读识、操作原理、影响因素分析、故障分析处理等内容的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仿真操作区

仿真操作区有50台电脑,安装了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催化裂化工艺仿真、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仿真、乙烯热区分离工艺仿真、聚氯乙烯工艺仿真、合成氨工艺仿真等石油化工类仿真软件。主要解决学生无法在工厂实际操作、而学校又无法提供设备等问题。通过仿真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石油化工典型生产工艺的流程、操作和要求、工艺参数的控制调节、故障分析处理。最终实现学生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典型工艺的认识、操作、故障分析处理、开停车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6S”管理,模拟职业氛围

规范化管理是任何一个场所能正常运转的根本所在。“6S”源于企业的“5S”管理,内容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后又延伸出安全(SAFETY)项目,则成为“6S”管理。其主旨是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物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在一体化教室的管理中,实施与企业管理类似的“6S”管理,能保证一体化教室正常运转,并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时,进行“6S”管理教育,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管理要求进行活动。实施“6S”管理主要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定、执行规范的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养成认真工作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创造和维护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讲文明,懂礼仪,提升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缩小学校与企业管理的差距,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准员工。

在整个一体化教室中布置贴近工厂实际的安全生产标语,张贴校企合作企业的照片、企业文化等材料,力求营造浓厚的实际生产氛围,实现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熏陶。

一体化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一体化教室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在一体化教室构建中必须体现实践活动是核心功能,理论学习是通过实践为载体进行的,因此要体现出实践活动的特征。一体化教室要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特征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和硬件支持。一体化教室除了理论和实践功能之外,还要承载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素质培养的软件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符合企业需求的现代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春.浅谈高职做学交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J].职教论坛,2010(23)

[2]李丹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

[3]肖海清.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4]徐素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实践[J]. 广州化工,2012(7)

[5]温守东.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石油教育,2009(4)

第7篇

关键词: 药物化学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 实践应用性

“药物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制备、代谢、构效关系,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与方法。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化学学科为基础,与生物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并为药物分析、药剂学、制药工艺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奠定相应的化学基础。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药学、制药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1]。

该课程一般安排为每周4课时,一学期完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紧扣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根据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药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服务的主干专业课程为“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合成原理”和“制药工艺学”等。在教学中,遵循基础课程“必须、够用、适用”的原则,注重结合,突出重点,根据专业需求及学生特点,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大胆又适度的调整。

1.1区分主次内容,进行强弱处理。

强化有关药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内容,这里包括药物的各项检验,如杂质检查、定性鉴别、定量分析、剂型要求、配伍禁忌等。因这些内容在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物合成原理”中均会涉及,所以通过强化这些内容,可使该课程与专业课的衔接更加紧密。对于与专业课程联系相对比较少的内容,进行弱化处理。如药物的构效关系及与此相关的寻找新药的途径与方法这些比较高深的内容,结合职校学生的特点,只需介绍性地了解就可以。

教学内容这样强弱处理,既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又节约了课时。

1.2整合相关课程内容,避免重复。

如药物的体内代谢、作用机制等内容,在“药理学”课程中会详细讲解,本课程中只需简单联系即可;药物的作用及临床用途等内容,学生可以在“常见病防治”这一课程中具体学习。这样,充分体现了“既不重复,又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2.1采用案例教学法,变抽象为具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药物按照药理作用分类成章,如“第一章解热镇痛药”、“第二章维生素”、“第三章抗生素”等,然后逐章“满堂灌”,各章按照“概述本章药物分类构效关系典型药物名称结构制备理化性质杂质检查药理作用贮存条件等”进行教学。这样授课固然条理清楚,系统性强,但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这些知识在某些真实场景中出现时,学生往往一头雾水,不能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将知识点变独立为关联,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亲身参与案例分析,可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一个个基于生活及工作实际的案例,使学生更能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如常用感冒药“白加黑(氨酚伪麻美芬片/氨麻苯美片)”,其中四种主要成分分属不同的章节,白片通用名中的“氨酚”和黑片通用名中的“氨”都是指“对乙酰氨基酚”,属解热镇痛药,白片中的“伪麻”和黑片中的“麻”都是指“伪麻黄碱”,属肾上腺素能药物,白片中的“美芬”和黑片中的“美”都是指“右美沙芬”,属镇咳药,黑片中的“苯”指“苯海拉明”,是抗组胺药。这四种药物在各自相应的章节中都会学到,但学完以后让学生分析白加黑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大部分学生会一脸茫然。若教学时以此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学生不觉得理论知识的抽象和独立,而能深切体会知识的实用性和关联性。然后,推及其他多种复方感冒药,学生就会对这一类药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对他们今后工作乃至于日常生活都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再如“联邦止咳露”,其成分是可待因、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和氯化铵,也是分属镇咳药、肾上腺素能药物、抗组胺药和祛痰药这几个不同的章节。授课时,准备好该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案例教学材料,请学生找出各成分在教材中的归属并分析它们的药理作用,特别对说明书上的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如对“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条目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特性。如“注意事项”中有“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管理机器及高空作业等”,其原因是成分之一马来酸氯苯那敏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有中枢抑制的副作用,即会引起嗜睡,所以用药期间若驾驶车辆、高空作业等,可能会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经过多年资料搜集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我们编写了《药物化学案例集》,将有关药物化学的案例素材先按照教材内容的分类方式归于相应各章或作为综合型案例,然后将其分类为“故事型案例”和“讨论分析型案例”,故事型案例主要是关于药物化学发展史或明星药物的,如青霉素、链霉素的发现,西咪替丁的成功研制,反应停、阿司匹林、伟哥等药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等;讨论分析型案例主要是临床用药案例、药害事件案例、禁品和案例等。这本“案例集”对本课程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2]。

2.2立足实践应用性,深切体会学以致用。

药物化学课程中,对典型药物的教学主要是从结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作用及用途、贮存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的,教师到位的讲解虽然能使学生当时理解接受,但碰到具体问题时,仍不会将其联系应用,所以教学时应立足实践应用性,让学生时刻体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联系。

特别是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要学习药物的酸碱性、稳定性、含量测定、杂质检查等,这些知识点本是非常枯燥的,也是容易转瞬即忘的,立足于它们的实践应用性进行教学,情况大有改观。

如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分析,它的酸碱性为“游离羧基显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强调其实践应用性“可用标准碱液中和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它的稳定性为“差,表现在酯键易水解,碱性及加热条件下更易”,其实践应用性较多,如①用碱液测阿司匹林的含量时,温度不应超过10℃;②可通过嗅其是否有醋酸味,初步判断其是否变质;③临床上通常使用其固体制剂如片剂等,且制剂中常加入某些有机酸(枸橼酸或酒石酸)作稳定剂,防止其水解、氧化变质;④可用于鉴别,其水溶液遇三氯化铁试液不显色,放置或加热后,遇三氯化铁试液显紫堇色;⑤可用于鉴别,其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加热,放冷后酸化,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并产生醋酸的特殊臭气。利用酯键水解反应,可供鉴别和测定其制剂含量。其稳定性差还有一个表现是“熔融时易分解”,其实践应用性为“测熔点时,先将传热液加热至130℃,再放入装样品的毛细管,并使温度每分钟上升2.5~3.5℃”。

在强调实践应用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配以一定的实物展示或实验演示等教学情境。如上述关于阿司匹林“可通过嗅其是否有醋酸味,初步判断其是否变质”的实践应用性,可准备变质的阿司匹林让学生嗅其味道,对于其鉴别应用性,可即时进行演示实验,观察显色、沉淀等现象,这样,学生必将更好地理解掌握该药物的理化性质,也能深切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3.融入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对职校学生来说,职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激情,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不折不挠的精神等专业技能以外的素质更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3]。

中职阶段,正是学生生理上、心理上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思想活跃,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此时特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班主任责无旁贷,但将学生培养成才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任课教师有责任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内容创造性地、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学习“吗啡”、“可卡因”等药物时,可给学生补充有关“”的知识,并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在学习“克伦特罗”(瘦肉精)时,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及“诚信”教育;讲到浓硫酸的强脱水性时,联系社会上浓硫酸毁容事件,进行“健康心理”方面的教育;实验实训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质量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

专业教师要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高度,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为载体,用鲜活的背景、事例,让学生真切体验、深刻感悟,从而产生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对“药物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立足实践应用性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郝艳霞.药物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第8篇

生产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职前技能型人才实践性知识增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顶岗实习是生产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集支企、更新、实习于一体的一种职业教育体制改革。随着顶岗实习的广泛开展与深入,校企双方共同关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面向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学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生产实践,有利于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多方面考察顶岗实习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技能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有利于企业发现和培养可用人才,摆脱技能型人才短缺困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参照尺度

要确立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应然结构,就必须为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结构设置一个标准,至少要创建一个参照系,换言之,应该为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结构勾画一个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蓝图,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要具备怎样的实践性知识,才能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实习实训的地方在于它使职校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从这一点上讲,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就应该是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既然把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性知识结构作为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应然结构的参照系,那么,就应该确立合格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实践性知识,这样才能确定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应然状态。

(一)国家的行业标准:纲要的宏观视角

什么样的人才才算是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这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要求。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企业对职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0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印发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其附件《有关名词解释》中提到了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行业标准。

一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

二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服务等职业领域。比如:分析检验工、模具工、数控镗床工、一级厨师等。

三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是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比如:化工总控工、精馏工、反应工等。

四是知识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是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

概括而言,《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以文件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一个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与要求,这些条件与要求是设定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应然结构的重要依据。

(二)合格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标准:学者的微观视角

对于一个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除了国家文件的有关规定外,学者们对之也进行了探讨。

安江英、王利明教授认为,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相比,现在社会合格技能型人才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较好的主动学习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良好的工程意识;优良的综合素质。

田龙山老师提出,一是技能型人才与特定岗位相关联,其存在基础在于其岗位,如汽车维修技师、化工技师、制冷技师等,都与汽车、化工、制冷岗位紧密联系。二是技能型人才既需要学习知识,又需要积累经验,积累的经验离不开生产岗位的实操训练。三是技能型人才存在着企业间的差别,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和岗位任务相联系,企业间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其技能标准也不同。四是高技能人才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应用,高技能人才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

左家奇老师指出,新时期的技能型人才有着以下共同的特点:一爱岗敬业,有较强的岗位技能,扎根一线;二是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视野开阔,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善于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革新;三是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心智技能,善于解决现场难题。

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在技能型人才的岗位、知识、技术、操作技能、工作实践能力等方面,规定了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条件的框架;学者们在此基础上从学术层面上进行了具体化。

综上所述,一个合格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1-2门的专业知识);较为宽广的职业素养知识;基本的文化知识;实践能力(主要指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

二、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基础

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响的,首先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性知识中,是对实践性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其次它又反作用于实践性 知识,是对实践性知识的升华和认识,理论高度大于实践,能指导实践性知识的有序前行。因而在界定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结构时,就必定探讨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形成基础——理论知识,依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理论知识的要求和顶岗实习生的特殊性,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的理论知识可以进行以下划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技能知识。

(一)专业知识

专业是依据社会的职业分工,即技能型人才所从事职业的简称,如化工技术、食品、电子信息等。专业理论知识则是指所从事职业的内容知识,如化工技术知识、食品知识、电子信息知识等。专业知识作为技能型人才的知识之一,是技能型人才关于某一特定岗位的理论知识,是技能型人才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基础。作为知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类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规范,是知识基础的融合,即任何一个技能型人才应该“知道什么”和“干什么”的专门知识。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职业学习或中职学习获取,然后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通过技术操作来领会并运用,进而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从一般意义上讲,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基础知识,就是识字及运算的能力,主要指语文、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知识,不会识字与运算,就无法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表达,同样无法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表达。第二,基础技术理论知识,就是通常所说的基础课,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论述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探究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探求未知的神秘现象,其研究理论是所有工程技术的共同理论基础。第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是自然科学技术整体中的通用性理论知识,属于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具体研究共性知识中的特殊规律。如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这门技术科学,专门研究化工、食品等相关工业生产中的流体输送、传热、分离过程这类共同性问题,它所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化工工艺学、食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反应器等学科的主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二)职业素养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技能型人才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可以说技能型人才一生成败看职商。职业素养包含两大核心内容,一是职业心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应该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包含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一个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二是职业行为习惯,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需要技能型人才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职业行为习惯。维果茨基指出,学习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对话,据此,职业素养存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靠自我养成来获取,其本质为专业知识与工作任务的关系,工作性质不同,相关内容也有所不同。

(三)技能知识

技能知识由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构成,从知识特性上看,可以用明晰知识——默会知识的范畴分析技能知识,经验知识中有一部分是明晰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或其他符号表达的,还有一大部分是默会知识,只能靠主体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理论知识是明晰知识,通过符号、定理、陈述等表达出来。技能知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概念,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其所具备的技能知识也有所不同。技能知识指的是对某项活动,尤其是对涉及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是如何“处事”。它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工具和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大多数职业教育以及在岗培训课程,主要与技能知识的培养有关。技能知识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离不开活动着的人,与技能型人才的存在密不可分,无论是智力技能知识的发挥,还是动作技能知识的完成,都离不开主体的个人活动。

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应然构成

技能型人才是技能高超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在本工种难度较大的工艺加工、复杂设备、调整维修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能根据所在单位担任传授技艺的角色,培训技术工种的熟练工人。换言之,既然技能型人才实践性知识是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参照系,就需要顶岗实习生具备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

(一)专业实践性知识

何谓专业实践性知识?就是指顶岗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与某类职业岗位操作知识的特殊整合,是顶岗实习生以专业知识与岗位操作知识为基础,去综合解决各种人类生产活动中的问题。通常来说,专业实践性知识按专业不同各有不同的体现:化工总控工实习生如何调节一个或多个单元反应或单元操作,将原料经化学反应或物理处理过程制成合格产品;管理类专业实习生如何运用管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车工专业实习生如何利用车床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汽车修理实习生如何使用工、夹、量具、仪器仪表及检修设备进行汽车的维护、修理和调试等。就具体的蒸馏步骤而言,包括蒸馏前严格的检验、冷凝装置的装配、气密性的检查、顺利地进行蒸馏操作、从一个环节流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环节、蒸馏操作中所需的技术等,即检验、装配、蒸馏、添加、收集、诊断、补救和结束等实践性知识。

(二)实践性素养

实践性素养是把顶岗实习生在职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运用于实际的生产实践操作中发展而来的知识,它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实习生根据生产规律和产品规律,确定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和怎样做的问题,教会实习生“像个做事的样子”,教会实习生“看起来像那一行的人”,教会实习生用心把事情做好,教会对一份职业的坚持。换言之,实践性素养由知识技能、心态以及方法论三个维度构成,良好的素养并不仅仅是指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它同时会考量在职场和团队中是否具备面对困难却专注如一的心态,是否能够灵活地应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是否能够与他人携手合作共同进步,是否能够发现自己喜爱且擅长的事情并踏踏实实做下去等全方位的综合能力。

(三)实践性技能

实践性技能中包含知识和智力,知识对实践性技能的获得和运用也起着支持作用。但实践性技能有别于专业知识,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理论能够解释实践性技能的难言性质。实践性技能属于隐性知识,它存在于技能型人才的行动中,技能型人才拥有它并利用它,却不能完全地把它表达出来,具有难于言述的性质,例如无机反应工的技能、蒸馏工的技能、分析工的技能等。这些实践性技能大量存在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中,它不能完全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赵彦俊. 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研究——以“顶岗支教”为研究个案[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陈向明,赵康.从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J].教育研究, 2012(4)

[3]刘晓峰, 贾林祥. 建构主义理论探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4]安江英, 王利明. 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

[5]田龙山.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职工教育,2012(14)

[6]左家奇. 职业教育要为先进制造业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J]. 教育探索,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