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抽血实习个人总结

抽血实习个人总结

时间:2022-07-10 10:08:32

抽血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抽血室;交叉感染;管理

【摘要】  针对本院门诊抽血室为全开放式格局,存在潜在感染危险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出抽血室工作流程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管理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  抽血室;交叉感染;管理

本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日门诊量高达4000多人次,门诊每天需采血人数多达500人次,为了方便医患交流和提高工作效率,将抽血室由过去相对封闭的工作室改为全开放式。抽血室工作人员采血工作量大,流动人员多且面对大量没有确诊的门诊病人,频繁密切接触病人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病人大多数免疫防御机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是最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地方。因此,做好抽血室感染控制,预防交叉感染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 人员管理

(1)抽血室管理者对所有在采血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责。(2)对于新护士、实习生、保洁员先培训后上岗。对她们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学习,要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人都会“六步洗手法”,狠抓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带来感染的机会。(3)对于高年资护士,因为操作熟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了急于缩短病人排队等候时间、随意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对这一现象除了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外,加强感染控制的监督,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在抽血高峰时,采取弹性排班、增派人手,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 抽血室物品环境的管理

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抽血室的环境、物品消毒根据《医务人员医院的预防与控制》[1]采取以下措施:(1)止血带、消毒棉球由供应科集中配送,各种消毒容器、持物罐、镊子,采取独立包装消毒。消毒液和消毒容器要注明开瓶时间,消毒液的浓度要经常监测。(2)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对抽血桌面、病人坐的椅子、试管架等用含有效氯500mg/l进行擦拭。(3)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及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空气细菌总数≤500cfu/cm2,物体表面细菌总数及医护人员手平均细菌数≤10cfu/cm2。(4)加强感染监控力度,科室感染控制联络员与感染控制科定期或不定期对抽血室各项感染管理措施物品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5) 医疗垃圾管理:医疗垃圾指定专人负责收集与集中处理,并建立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各种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警示标识醒目。医疗垃圾如使用后的棉球、棉签及一次性治疗巾放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如各种一次性物品的外包装放入黑色垃圾袋,针头入利器盒,内容物不要超过容器的3/4,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3 抽血流程的管理

护士采血时戴口罩、帽子,工作服、帽子每周清洗消毒1次,口罩每4h更换1次,病人采血部位皮肤采用安尔碘消毒2次。病人一人一巾一管一针一手消,这里重要强化手消毒意识。护士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采血的工作是连续性的,病人多工作繁忙,每采一次血就洗手一次明显降低工作效率,易引起病人不满。若频繁使用消毒液擦手,护士的手易发皲裂,皮肤粗糙[2],我们的做法是抽血时要求护士戴手套,每次采血后用“洁肤柔消毒凝胶”消毒双手方可接触下例病人,若接触特殊病人,如诊断明确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或皮肤破溃、手套破裂、沾有血迹等情况下,要求立即更换手套。

4 健康教育的指导

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 向病人宣传远离细菌从洗手开始,在洗手池旁张贴洗手示意图。嘱病人在24h内勿清洗采血针眼处, 按压针眼处的消毒棉球勿随意丢弃,统一扔到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

5 针刺伤的管理

在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病例中90%是由针刺伤或其他外伤引起的[3] 。 抽血室护士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基本功扎实做到忙而不乱,操作中勿回套用过的注射器,所有针头入利器盒,操作者每人身旁放一个利器盒,严禁两人共用一个利器盒。严禁护士手持采血针走动。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切勿按揉,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冼后再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上报感染控制科。

本科按照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感染控制科的相关规定,采取了以上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无因交叉感染引起纠纷和护理人员自身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7.

第2篇

【关键词】 气球灌水;模拟;动脉血压形成;教学效果

《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该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就读于我校的五年高职学生皆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学习特点表现为机械记忆能力较好,但理解能力欠缺,空间想象力较差。因此,学生们普遍认为《生理学》抽象、枯燥、学习难有兴趣。

在《生理学》中动脉血压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其中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学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但是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仅靠机械记忆学生则无法透彻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在授课中针对此难点不断重复讲解却往往事倍功半,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极其抽象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兴趣全无,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能做到既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又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呢?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总结,笔者在教学中创建了一种叫“气球灌水模拟动脉血压形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提出问题,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在教师指导下让他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自主思考,去探究发现、总结理论知识。此方法在08级高职班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方法以教具模拟的手段变抽象的理论讲解为形象的操作演示,既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原理

动脉血压是血液对大动脉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强。动脉血压的形成需要一个前提两个条件:即足够的血量(前提),心脏的射血和外周阻力(条件)。心室收缩时形成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形成舒张压。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气球作为教具进行模拟演示。弹性良好的气球,代表大动脉;在气球上用针扎出一些小孔代表大动脉上分支的小血管,操作时要求孔径要小以确保存在一定外周阻力;水代表血液,水对气球产生的侧压强代表动脉血压;水龙头的开关代表动脉瓣。打开龙头,水流出,代表心室收缩射血,随着水不断灌入气球,球体体积增大,侧压强随之增大,表示动脉血压升高;关闭龙头,代表心室舒张充盈,气球随之弹性回缩,促进水向球体外部流出,球体体积缩小,侧压强随之降低,表示动脉血压下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气球,水管,水龙头,水,剪刀,4号注射器针头

2.2 方法

2.2.1 分组 08级高职共有4个班,将高护一班和三班作为实验组,高护二班和口腔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一共115人(高护一63人,高护三52人),对照组一共113人(高护二52人,高口班61人)

2.2.2 具体方法 (1)要求两组同学同时对动脉血压这一节内容进行课前预习10分钟并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是动脉血压?②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和条件各是什么?③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2)以小测验的形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效果检验。(3)第一次小测验结束后,对照组教师按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挂图进行理论讲授20分钟;实验组由教师带至实验室进行气球灌水模拟动脉血压形成的教具演示20分钟。具体作法如下:1)、介绍模拟教具:气球——代表具有弹性的大动脉血管,水龙头的开关——代表动脉瓣,水管内的水——代表血液。(提示学生思考三点:①打开开关代表什么,②关闭开关又代表什么,③水对气球产生的侧压强代表什么?)(5分钟)

2)、指导学生操作(15分钟)

①将气球套在水龙头上,用针在气球上垂直扎出几个小孔,小孔代表从大动脉上分支的小血管(注意提醒学生,小孔直径一定要小以确保外周阻力的存在)

②迅速将水龙头开至最大待气球出现一定程度的充盈状态(大概维持10秒钟)之后关上开关,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龙头在处于开与关两种状况时气球体积的各自变化。至此启发学生思考: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③完成以上操作后,要求学生不开水龙头以确保无水进入球体,在此情况下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引导其思考:如果心脏不射血(龙头处于关闭状态),动脉血压是否还能继续维持?

④接下来指导学生轻轻打开龙头,让水呈细线状流入气球,10秒钟之后关闭水龙头,再让学生观察此时气球体积的变化,以引导学生思考:没有足够的血量,能维持动脉血压吗?

⑤用剪刀将气球剪一大口,使之与水龙头管径大小相当,重复③过程,让学生观察此时气球体积的变化,再思考:没有外周阻力,动脉血压会怎样变化?

(4)对已分别进行课堂理论讲授的对照组和“气球灌水模拟动脉血压形成的方法”的实验组以小测验的形式进行第二次效果检验;待对照组测验结束后,再将其带到实验室同样进行气球灌水模拟动脉血压形成的教具演示,演示结束后即对对照组以原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第三次检验。

3 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在样本一致性(表1和表4:实验组与对照组演示前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条件下,使用气球灌水模拟动脉血压形成过程的演示方式来学习与用传统教学法结合挂图理论讲授的方式来学习相比,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和表3)。证明“气球灌水模拟动脉血压形成的方法”对帮助学生理解动脉血压的形成理论有很好的效果。表1 演示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检验结果对比表2 第二次检验结果对比(x±s)表3 对照组演示前后检验结果对比(x±s)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演示后检验结果对比(x±s)注:*与实验组演示后相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在用气球灌水模拟动脉血压形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先提出了问题,如: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根据问题设计了清晰的操作、观察与思考的相应步骤,并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如:气球、水龙头、针头、剪刀等材料,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而理解、体会和解释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及必要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在学生操作探索过程中适时地给予指导。这种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称为问题探究式教学[1],在我国又被称为“引导发现”教学模式[2]。它主要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探究学习[3],是属于在教师指导下的定向探究[3],也有专家学者称之为指导性探究[4]。这种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作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生理教学中运用该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最终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民利. 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24.

2 庞守兴, 广少奎. 教育学新论[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202.

第3篇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学好这门课可以增强护生对学好医学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职业向往感。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在一年级。学生刚由初中跨入高职,学习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适应了教师“填鸭式”教学,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如今,面对大量信息化教学,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再加上这门学科,要教授的多是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名词繁多,记忆任务重,解剖学教师更应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我院为例,被试主要来2007年以来部分高职一年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5份,有效率为98.5%。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95.5%,年龄最小为16,最大20岁。问卷采取自制问卷。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剔除无效问卷,无效问卷是指被试时漏答的、背景资料填写不完整的。调查对象在专业人员的统一指导语下,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回收。全部问卷资料经核实后进行统一编码,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调查后,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2.当前护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常见问题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反映《人体解剖学》难学,找不到学习方法,普遍害怕考试。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知识点多,记忆无从下手。

2.2 知识抽象,学习基础缺乏。

2.3 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

2.4 不理解,记忆难度加大。

2.5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效果差。

3.《人体解剖学》记忆法

针对于以上问题,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针对护理学生《人体解剖学》课程的记忆方法,如下:

3.1 繁琐问题简单化

教科书中的有些知识,篇幅长,文字多,不利于记忆。学生可以对每个系统的内容进行分析,抓住其中的重点和要点,有条理地概括,这样更容易将信息输入并储存。方法如下。

3.1.1 绘图记忆法

绘图能充分发挥眼手脑的综合性直观感觉作用。在大脑中容易建立起牢固的实物形象。《人体解剖学》有些内容步骤多,又错综复杂,不容易掌握。如果能边绘制简图边描述,便可加深直观印象,记忆牢固。例如:血液循环中心脏的四个腔,体循环,肺循环,总容易混淆。

3.1.2 归纳法

这种学习方法是找出所学知识的共同点,把相关内容分门别类,利用条文、图标、短语、等式把零散的知识整体化、格式化。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记忆。可用短语归纳,例如:“宽短直”即是女性尿道的特点,又是右主支气管的特点,还可是小儿咽鼓管的特点。可用等式归纳,例如:血液、血浆、血清,归纳为: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

3.1.3 特征记忆法

学生普遍感觉《人体解剖学》中的一些名词、内容容易混淆,难以记忆。其主要原因是没能抓住相关事物的特征。只要仔细观察,深刻分析,发掘记忆对象的突出特征,凭借那些一目了然的特征便可准确清晰地记忆。例如颈椎、胸椎、腰椎的区分,可抓住颈椎有横突孔,胸椎有肋凹,腰椎棘突宽短直这些特征标志,区分判断三种类型的椎骨就轻而易举了。

3.2 抽象知识形象化

解剖学中专业术语较多,内容较抽象,学生大多第一次接触。把抽象的事物与大脑右半球中原有的十分熟悉的形象化信息挂靠在一起记忆,不但记得扎实,也便于以后的快速提取。方法如下。

3.2.1 体态记忆法

通过手指、肢体或身体拟定一个姿势,利用能看得见的器官代替看不见的器官,使大脑的记忆中枢和躯体的运动中枢共同兴奋,从而学习这些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例如:学生可以做如下飞翔姿势:稍稍弯腰,两手臂展开,双手握拳,双脚并拢。双拳代表卵巢,双臂代表输卵管,头、躯干代表前倾前屈的子宫,双腿代表阴道。通过这一体态,女性内生殖器的构成和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3.2.2 比喻记忆法

比喻记忆法是用较为熟悉的事物来比喻记识内容,以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生动形象的比喻能给人头脑以深刻的刺激,便于集中记忆。把需要记识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变平淡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更深更牢固的掌握知识。例如:把卵巢动脉比喻成小桥,把输尿管比喻成流水。小桥流水这一形象贴切的比喻能让学生很好地记忆卵巢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

3.3 理论知识实践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关键。《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结构复杂,名词繁多,将枯燥的理论用于实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方法如下:

3.3.1 直观记忆法

重视实验,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解剖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起来,增进理解,形成形象记忆。同时注重活体的观察与触摸,尤其是体表标志,神经血管的走向和脏器的体表投影。再结合临床应用,便可大大

转贴于

加深对某些结构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动脉和静脉时,可结合切脉、静脉滴注、献血来记忆相关血管。

3.3.2 病例分析法

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记忆。《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内心渴望多学一些与临床实践相关的内容。临床病例的提出,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明白所学知识与临床运用之间的关系,所学理论在临床得到运用时,其学习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记忆显得格外轻松。例如:在学习肝门静脉三个吻合支后,截取部分临床病例:某女,肝癌晚期,曾出现呕血,便血,脾肿大,脐周静脉曲张等症状。学生通过积极地讨论,分析后能理解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记忆也就在轻松的环境中形成。

3.4 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法就是借助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已有的知识去弄懂新事物的意义,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对记忆的内容越理解,越能使大脑思维的暂时神经联系变得活跃。从而形成种种反思,联想,产生更为良好的记忆效果。例如:运动系统中骨骼肌的作用,多而繁杂。如果不理解,就很难记住。即使勉强记住,也很容易遗忘。学生可以根据每块肌肉的起止点和附近关节的运动来理解记忆。

第4篇

【关键词】 健康体检;服务;加强;护理管理;质量

作者单位:130011 长春,一汽总医院体检科(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李丽波 孙立梅),皮肤科(杨正华) 随着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会对自己的身体定期进行检查,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因而,在人们生活中健康体检成为重要的内容。健康体检是否能顺利地进行,设计一个科学的管理流程是关键。本人在体检工作中体会到,体检质量的好与不好,和统一的体检标准和体检流程的护理管理、严格的体检工作流程是密不可分的。现将如何加强护理管理,做好体检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部护士现有32人,其中,17人本科学历,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达17人;每月约有2000人次进行健康体检;从临床护理岗位调入的护士占80%,直接由学校毕业招聘的护士占20%,对质量管理、流程设计相关的知识比较缺乏。为患者提高满足其健康需求的服务,协调各项服务流程,使服务流程更高效,更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获得最佳的患者服务效果是jcI标准医院的目标。

12 方法 ①建立体检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准备 质量管理培训针对全体护士展开:护理质量控制的基础是加强护理质量理念的培训学习,我们的员工只有对“质量”的认识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一是我部护士多次从科室内部或医院等不同层面学习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学习内容的巩固方式通过带教护士以书面考核、直接提问来进行的;二是护士参加科室内培训并保存培训记录,全院性制度、科室制度和部门服务计划的与护士相关的制度是培训的内容;三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培训对科室内护士开展,持续质量改进的项目通过学习并应用质量改进模式和质量改进的工具来完成。②成立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成立质量管理工作小组和质量保证小组,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及普通护士组成,质量改进协调员由其中一位护士担任,充当联系本部门与医院护理质量改进委员会之间关系的纽带。体检者满意率、投诉率、工作缺陷事件、意外事件等资料要每月收集并进行汇总分析;与护士长交流存在的问题,针对突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以提出改进措施;对特殊的问题或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在科室会议上进行讨论,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③安排好导医工作:在体检的每个环节专职导医要热心的为大家服务,导医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要不断强化,变同定站立式服务为站立巡回式服务,腿勤、眼勤、嘴勤必须做到,受检人员要合理地分流,及时解决体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把受检人员按项目如:测血压、抽血、胸透、心电图、体重、身高、查体、超声等按组分开,合理安排体检人员及时间,做到不拥挤、不扎堆,保证体检快捷、有序地进行。④把好抽血管理关:因为抽血检查项目繁多,并且结果不能马上得到,大量体检簿的填写、试管的保存、实验、化验单的发送过程中最容易出差错,笔者总结出各个单位应分窗口抽血。一个单位若项目不同以分类抽血法严格三查七对抽血者和编号者。收回体检表编号与抽血编号相一致。每个人的体检簿上都有与体检流程相同的体检项目,做完一项后做出标识。这样既清楚又不容易出现错误。只有把好每一关才能保证体检结果的准确无误。

2 结果

不断完善的体检人性化服务措施,同时通过群体的健康筛查,为我院各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断的提高。

3 讨论

在多年的体检工作经验中,体检的护理质量本科室不但重视,而且体检流程的管理还一直强调,不断改进体检流程的质量控制环节,做好护士与体检者和医生的协调、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协调,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程序化、科学化体现在体检护理管理工作,并在体检过程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做到真正为体检者身体健康着想,营造一个温馨、有序、愉快的体检氛围,保证圆满顺利完成体检工作。

第5篇

《18.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输、睫、否”等8个生字,会写“炸、医、输”等13个字,正确读写“医院、护士、消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神态、动作变化中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阮恒身上所体现出的真诚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和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了解关于抽血输血的知识。

教学设计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问“她”和“我”分别指谁,这对朋友间发生了什么事等),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

2.下面就让我们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到课文记叙了战争时期,一个叫阮恒的小男孩为了挽救同伴垂危的生命而勇敢献血的故事)

3.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字音。“输”shū,不要读sū;“恒”,读héng,不读hén;“拭”读shì,不读sì。

研读献血过程,体悟美好心灵

1.小组认真研读第5~11自然段。

a.个人默读,画出描写阮恒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阮恒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b.组长组织大家按下面的顺序进行讨论。

献血过程

阮恒表现

心理活动

献血前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他想:

他想:

献血中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他想: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他想:

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他想:

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

他想: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他想: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他想:

c.组内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全班交流。

a.出示文字投影片,各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或有不同意见可展开争论。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沉默时是在思考,在犹豫;“颤抖”“放下去”是因为对献血、对死亡很害怕;“又举起来”是虽然害怕,但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仍坚持要献血。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阮恒在献血时因特别害怕而紧张,但他强忍着不表现出来。

“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阮恒在献血过程中忍不住害怕,怕自己会死去;但为了不影响献血,又竭力掩饰自己的害怕与痛苦。

“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阮恒一想到自己会死,他又害怕痛苦得哭了起来,但为挽救朋友的生命,他仍竭力掩饰。

“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了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随着抽血的进行,阮恒想自己的血一定快抽尽了,自己也快要死了,他的害怕和痛苦越来越无法掩饰,但为了好朋友,他仍在拼命掩饰。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当男孩知道献血没有生命危险,他非常坦然、平静,还可能为自己刚才的表现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b.通过小组间有感情朗读竞赛,来体会阮恒的心理变化。

各小组自己设计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齐读、表演读等),参加比赛。

识写生字

“眉”不要少写一竖;“垫”不要少写一点;“酒”不要少写一横;“柔”不要少写一点。

第二课时

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随文练笔

1.(出示插图)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会说些什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

2.找学生读一读。

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1.在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共同学习阮恒在献血时的心理活动时,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在议论阮恒一点儿也不勇敢。哪些同学也有这样的感觉?那么,阮恒到底勇敢还是不勇敢呢?我们一会儿要组织一次辩论。

2.再认真读一遍全文,为自己的观点找一找依据,在文中标上序号。

3.组织辩论,深入体会阮恒为朋友所做的无私奉献。

(如,正方──勇敢;反方──不勇敢)

正方:我方认为阮恒是勇敢的。在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位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献血时,所有的人都沉默了,最后只有阮恒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多勇敢呀!

教师插入:是呀,课文说小姑娘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情况多么紧急,文中有个词语是“迫在眉睫”。

反方:但是阮恒在举手时,表现得一点儿也不勇敢,是“颤抖”着,还放下去又举起来;在献血过程中一直在哭。

教师插入:课文中写阮恒哭用了几个不同的词呢,反方快来找一找都是什么?(啜泣、低声哭泣、抽泣)是啊,阮恒哭得越来越厉害,真是有点儿不勇敢。

正方:对方别忘了,阮恒之所以哭,是因为他以为把血全献给了朋友自己就会死去。他是害怕这个才哭的,并且他一直竭力掩饰,当医生安慰他后,他立刻就不哭了。

反方: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作者如果写他始终没哭,不是更能表现他对朋友的无私奉献吗?

正方:请注意,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再设身处地为阮恒想一想,他还是一个孩子,当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时,怎么会不感到恐惧与痛苦呢?任何人面对死亡时,都会感到害怕的。而阮恒在感到害怕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克制,他为了朋友,已做好了献出生命的准备,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勇敢吗?

有感情朗读全文

在同学们的辩论中,我们认识到阮恒不仅勇敢,而且为了友谊情愿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个真实而令人感动的故事。

了解综合性学习情况

1.交流本班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情况。

2.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了解到很多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对父母之爱的了解与理解,非常令人感动,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来感受这份亲情,比如写日记,为照片写说明,阅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成长记录》,并准备向父母汇报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B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学生自由谈)在战争时期,一个孤儿院里的孤儿,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好朋友,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她是我的朋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题与文章有什么联系。

2.看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带着问题读书。估计学生会问: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为什么说“她是我的朋友?”等。

引导学生抓住“迫在眉睫”这个词语,知道“她”是一个身受重伤、生命垂危、急需输血的小女孩;“我”是愿意把自己的鲜血献给小女孩的阮恒。

3.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学习生字。

4.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运用方法,理解内容

1.教师引导:课文的预习部分给我们提示了学习本课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按照预习要求开始自学。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还可以把你不懂的内容画出来,准备和大家一起讨论。

2.分小组进行讨论。

3.交流汇报。

a.献血前,“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让学生从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提出问题同大家讨论。如:沉默之后,阮恒为什么颤抖地举起小手?阮恒举起手为什么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两次“举”起手,有什么不同?

b.献血时,“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学生反复读以上句子,教师可进行如下板书:

啜泣捂住摇头呜咽

掩盖又摇头哭泣制止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交流。估计学生会问:阮恒为什么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既然不疼,那为什么要啜泣呢?又摇头也表示不疼,而且抽血是不会疼的,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阮恒由“啜泣”到“呜咽”,又由“呜咽”而“低声哭泣”,表明他越来越痛苦,可他又为什么想竭力“制止抽泣”?

4.出示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且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阮恒内心的痛苦。

总结学法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是怎么提问的,帮助学生概括提问的方法。

1.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提问。

2.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提问。

3.由人物的神态、动作去推测人物的内心提问。

4.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提问。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阮恒感情变化的层次,体会他当时心情的变化。

发挥想象,合作释疑

1.我们学习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阮恒为什么会哭呢?阮恒输血时为什么那么痛苦?阮恒是不是后悔为小姑娘输血呢?阮恒当时在想什么呢)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几句话,结合下文,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下面的几句话,想象一下阮恒当时可能在想什么?(出示文字投影)

在()里写上阮恒当时的想法,愿写几句就写几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a.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

b.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

c.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

d.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e.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

3.各小组派同学汇报本小组的想法。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误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角色扮演,深入理解

1.医生到底跟阮恒说了什么,使他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一下医生说的话,然后同桌合作,将它改编成一段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并表演出来,看谁说得好,想象得合理,再选几组同学在班上表演。

2.表演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阮恒吗?(引导出示问题:小男孩能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同在孤儿院里生活,平时一定互相关心和爱护,就成了朋友,所以在小姑娘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阮恒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救他的朋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出表达的感情。

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然而阮恒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相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能够互相帮助。

1.这个故事可以什么为题?课文为什么用阮恒的话作为题目?你从阮恒的这句话想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在困难时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3.请同学们选择一件你和朋友之间发生的感人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布置作业

第6篇

结论高盐和油腻的饮食习惯,以及不均衡的膳食模式能增加我国北方居民高血压的风险,应该调整膳食结构和因素习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膳食模式;高血压;因子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多种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膳食不合理、缺乏身体活动、使用烟草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多数慢性病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膳食模式是对膳食状况进行整体分析,同时考虑各种食物和营养素之间相互作用,因此要比传统的营养学研究单一营养素或食物对慢性疾病发生的预测更有意义[2]。国外研究发现,膳食模式对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高血压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高血压的患病明显高于南方地区。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各自不同膳食模式和饮食习惯,在纬度较高的北方地区,其营养饮食习惯和膳食模式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于2008—2012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12865名常住居民进行膳食、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7个城区的财务状况分为3层,从每个层级中随机选择,共抽取42个社区。对社区内20~74岁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2年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共12865人,符合条件共9734人。将膳食总能量摄入异常(能量摄入>5000千卡/天或能量摄入<500千卡/天)、信息缺失[教育、吸烟、饮酒、bodymassindex(BMI)]的参与者排除后,本研究有效调查8591人,所有对象均有情同意。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2)生活规律及健康状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史和病史等。(3)食物频率调查表:包括家庭人口数、油盐摄入量、摄入食物量及频数等。在调查时询问调查对象过去1年内食物的食用情况,包括米饭、面食、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畜禽及其制品、家禽及其制品、牛奶及其制品、蛋类及其制品、鱼类及其制品、点心、饮料、冰淇淋等十四大类103种食品的使用频数和摄入量,以及饮食习惯中油和盐的摄入信息。对于油盐摄入量的判断,以调查者对于平日外出餐馆口味的评价进行界定:以餐馆的盐摄入量为适中,油的摄入量为油腻。

1.22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测量

由经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体格测量,采用专门的仪器如水银柱血压仪、体重电子仪等。各种测量仪器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每天测量前均校正。主要测量身高,体重,要求被调查对象身穿轻、薄衣服、光脚,均测量一次。采用水银柱血压计进行血压测量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测量的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现场测量血压正常但有既往高血压史并服药者均判定为高血压患者[6,7]。体重和身高测量,分别精确到01kg和01cm。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1.23膳食模式建立与分析

对调查的14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到膳食模式。经过计算可以得到调查对象在每一模式下的总分值,得分越高表明该模式与调查对象的真实膳食摄入拟合程度越高,应用到相关和回归分析中,可以检测各类膳食模式与营养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因子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因子的选择取决于因子的特征根因子的可解释性。因子的选入标准为特征根大于1,因子的命名依据其食物模式中所含食物的特点。每个被调查者将分别计算每个食物模式的得分,计算依据因子负荷和标准化后的每天各种食物的摄入量。因子负荷代表的是食物变量与模式的相关系数。

1.3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录入由2个专业人员进行双向录入。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分别以􀭰x±s和百分比表示,统计检验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膳食模式的建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应用logis ̄tic回归模型评估不同膳食模式与高血压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以相对危险度[odds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评价罹患风险的大小。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双尾概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8591名哈尔滨成年居民年龄范围20~74岁,平均年龄501岁,其中男性3051人(355%),女性5540人(645%);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7990人(939%);有高血压家族史2308例(267%);吸烟者1479例(172%);饮酒者3003例(350%)。

2.2高血压人群与非高血压人群情况比较

高血压患者共3386例,总患病率394%;其中男性474%(1447/3051),女性350%(1939/5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4,P<00001);各年龄层的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年龄与非高血压患者相比,年龄偏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BMI=(260±35)kg/m2,非高血压患者BMI=(243±34)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3,P<0001);高血压患者中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占907%(3071/3386),非高血压患者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占945%(4919/5205),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454,P<00001);高血压患者吸烟率为206%(697/3386),与非高血压人群吸烟率141%(782/55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4,P<00001);高血压患者饮酒率为375%(1271/3386),与非高血压人群饮酒率313%(1732/55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P<00001);高血压患者中有家族史的占682%(1199/3386),与无家族史者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25,P<00001)。总体来说,与非高血压研究对象比较,高血压患者年龄偏大、BMI偏高、男性居多、吸烟及饮酒者均较多、膳食总能量摄入较高、有高血压家族史人较多,教育水平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膳食模式

经因子分析,最终提取5种膳食模式,分别为主食模式,植物食物模式,均衡膳食模式,豆类食物模式,动物食物模式。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显示:谷类膳食模式中米饭和畜禽及其产品的因子负荷分别为-064和031;植物性膳食模式中面食、蔬菜和饮料的因子负荷分别为-039,047和035;均衡膳食模式中水果、畜禽及其产品、牛奶和零食因子负荷分别为047,-037,032和044;豆类膳食模式中面食,豆类及其制品,鸡蛋和饮料因子负荷分别为-034,041,037和-042;动物性膳食模式中面食、畜禽及其产品和冰淇淋因子负荷分别为-045,061和-03。这5种膳食模式的方差累计贡献率542%。

2.4膳食模式与高血压关系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仅均衡膳食模式为高血压患病的为保护因素(OR=086,95%CI=081~092,P<00001),能降低高血压患病风险。其他4种膳食模式与高血压的关系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25膳食油盐摄入习惯与高血压关系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性别、年龄进行校正,高盐摄入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为低盐摄入组的175倍(OR=175,95%CI=151~203);对年龄、性别、教育、BMI、吸烟、饮酒、运动、高血压家族史和总能量摄入进行校正,高盐摄入组患病风险为低盐摄入组的162倍(OR=162,95%CI=129~204,P<00001)。对于食用油摄入,油腻组与清淡组相比较时,对性别、年龄进行校正,食用油摄入油腻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为清淡组相的116倍(OR=116,95%CI=109~157);对年龄、性别、教育、BMI、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和总能量摄入进行校正,食用油摄入油腻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为清淡组相的110倍(OR=110,95%CI=101~143,P=0004);高盐、油腻饮食均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

3讨论

膳食模式受生物学、营养学、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北方居民膳食模式有5种,分别为主食模式、植物食物模式、均衡模式、豆类食物模式、动物食物模式。对5种膳食模式与高血压关系进行分析,仅均衡膳食模式与高血压有关,可降低患病风险。均衡膳食模式以摄入大量水果、家禽及其产品、牛奶、零食等为主,就其膳食特征而言,与美国国民高血压防治推荐干预高血压的膳食模式(dietaryapproachestostophypertension,DASH)特征相似,仅少了全麦谷类和豆类。研究表明,DASH膳食模式即增加水果、蔬菜、健康脂肪和低脂(或脱脂)奶制品的摄入,减少油脂量(特别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性油脂)的摄入,对高血压的发生有保护作用。本研究也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BMI,吸烟,饮酒,运动,高血压家族史和总能量摄入后,均衡膳食模式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显著相关,提示膳食中食物种类越多越丰富,可能越有利于预防或改善高血压。

虽有研究显示,适量食用豆类有利于降低血压。但本次研究显示豆类食物模式与高血压无关,但本研究中该膳食模式中豆类食品的因子负荷虽然最大,但饮料、家禽及其产品的因子负荷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食物之间复杂的综合作用,可能使得豆类食物对血压的作用被掩盖。此外,本研究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94%,高于南方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除了与南方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同外,可能还与北方居民高盐高油的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为此,我们还对人群的油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对年龄、性别,教育,BMI,吸烟,饮酒,总能量摄入、运动和高血压家族史调整后,发现高盐、油腻的饮食习惯均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提示在对食物种类摄入关注的同时也应重视对油盐量的控制。已有研究证明通过营养宣教活动对高血压及高危人群进行教育,树立合理的膳食模式是有效和可行的。所以可以开展相应的宣教活动来改善高血压患病状况。同时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降低发病风险。

本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北方居民膳食结构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因该研究样本量大、分布广泛、膳食模式多样,可以更好的确定基本膳食模式特这与高血压患病的联系,为该地区人群的食物摄入与高血压的关联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数据,调查对象在纳入研究时可能因患有某些慢性病,导致一些饮食习惯会改变,未能研究到部分饮食因素与高血压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待通过进一步队列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

[2]隋辉,陈伟伟,王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要点介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7):627-629

[3]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39(8):701-708.

[4]傅金林,王滨有.膳食模式与几种慢性病关系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3):297-300.

[5]席静,郭红卫,伍佩英.健康教育对高血压人群膳食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6-8.

第7篇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省昆山市 215300

【摘 要】查对是抽血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严格的查对是护理工作中保障安全的重要核心环节。本文探讨了品管圈在抽血查对中对于降低抽血查对项目缺失率中的应用效果,不仅保证了临床医疗的安全,同时还提升了护士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抽血查对;品管圈;应用

严格的护理查对制度是保障医院护理工作的核心环节,查对工作流程存在缺陷。

查对不严是发生护理差错的主要的原因。

因此,及时的发现以及预防查对工作当中的缺失对于降低护理差错、保证护理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抽血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公民对健康需要的期望越来越高,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护理管理者必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给患者提供满意放心的服务。合理的进行护理干预对于抽血起到重要的作用。

抽血项目的正确是安全采血的基础。

目前主要有以下潜在安全隐患。

护士因素:护士查对制度不严格,贴错试管,导致抽完血发现错了再次抽血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将试管放在病人床边也容易造成试管的遗漏,抽完发现还有试管在病床上造成患者多抽一次血的痛苦。管理因素:没有抽血的统一规范流程,对抽血的流程不重视。其他因素:没有专门的试管架;护工送血不到位,导致延误检查结果。

2 抽血计划制定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品管圈”相关知识,了解抽血查对的目的、意义。制定抽血流程,在抽血流程中增加了试管座的运用。

2.1 抽血评估

抽血前、中、后需要仔细核对患者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抽血项目,同时要评估病人病情,意识配合度等,评估患者的血管、皮肤、肢体活动能力等。

2.2 抽血准备

护士、静脉抽血物品的准备,再增加试管座,治疗车,同时检查准备用物、备好抽血针尖、无菌针筒、检查有效期。

2.3 抽血流程

(1)检查准备用物,及有效期。

(2)核对抽血病人的试管信息,把单个患者的多个试管捆绑后放入试管座,多个患者试管分开放置。

(3)到床边,从试管座取抽血试管和病人核对,解释操作方法取得病人合作。

(4)准备好用物,把试管放入输液盘内。

(5)选择静脉注射部位事宜。

(6)消毒皮肤,准备好抽血针尖,扎压脉带。

(7)再次核对,并抽血,每个抽血试管都要核对。

(8)抽血完毕核对病人与每个试管信息,将试管放置在试管座的一个区域,和其他的分开放置。

(9)其余同一般抽血流程。

3 品管圈活动在抽血查对中的应用3.1 应用目的

品管管理圈(QCC) 简称品管圈, 同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连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性的进行品管质量活动所组成的的小组。将品管圈应用到抽血查对中,使查对真正的落实到位,将差错扼杀在萌芽中。品管圈的方法、成立,使查对过程程序化和规范化,避免差错的发生,提高抽血的工作质量,争取护理查对制度执行准确率由90% 提升至98%,操作规程执行规范率由75% 提升到87%。

3.2 应用方法

3.2.1 确定团队成员和分工

按自主自愿的原则,成立了由一名医生,九名护士组成的品管圈,请护士长作为圈的辅导员,根据成员的能力和特点进行了分工。

3.2.2 问题描述

通过查阅文献选取了2013 年10-12 月中间患者抽血情况,得到231 个样本,存在缺失项95 项,缺失率为41%,其中漏抽血8 项,抽错血2 项,送错血3 项,核对不到位17 项,延误检查结果7 项,操作不规范58 项,绘制了当前护士抽血查对的流程图,运用查检表,根据三现原则,绘制了柏拉图。结果表明,漏抽血、抽错血、送错血、核对不到位延误、延期检查结果是本主题的原因。根据80/20 法则,最主要的原因是核对不到位和操作不规范结果,两者累计百分比在80% 以内,是主要因素。因此本圈的改善重点定位于核对不到位和操作不规范。

3.2.3 制定目标和策略

针对核对不到位和延误检查结果这些因素进行改善,采用甘特图拟定改善措施,并且对每个拟定措施根据可行性、经济性、效果性进行评分,最终选定强化细化查对流程、医护患一体化查对方式等对策。同时采用PDCA 循环作为改善问题的方法,在实施对策前,对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策略的实施。

3.2.4 实施结果

通过收集2014 年8-10 月患者抽血情况,得到243 个样本,得到采用品管圈活动改善后的数据,其中漏抽血3 项,抽错血1 项,送错血1 项,核对不到位5 项,延误检查结果3 项,操作不规范21 项,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了改善后的柏拉图,漏抽血、抽错血、送错血尤其是核对不到位和操作不规范这些因素得到了改善,缺失率降低到14%,实现了既定目标。

4 总结

品管圈是医院工作中发现问题、改善问题的有效工具,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学会并且熟练的使用品管工具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持续的改进护理的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进娜, 宇冲, 王娟. 护理查对制度在防范ICU 护理差错中的作用及意义[J]. 现代护理,2012:53.

第8篇

教学中难点问题的突破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但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不但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是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厌学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又反过来影响了教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成为了现实。

多媒体兼具形象具体的优势,声色兼备、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时候,同学们普遍反映内容繁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心脏结构与血管名称容易出现混乱,再加上知识抽象,使之成为了教学的一大难点。但若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形成具体的展示出来,这种逼真的效果会让学生一目了然,另外,还可以用Flas课件模拟循环过程,用不同颜色的线路分别代表静脉血和动脉血,循序渐进,将循环过程分解依次展示在同学面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来,难点就能轻松的突破了。由此可见,灵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轻松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利用多媒体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

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这并不代表知识就形象易懂,相反,生物学科中有很多内容是人们难以理解的,所以,单靠教师讲解是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充分利用定格、慢放、重复等技术手段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讲解兴奋的传导途径,把传导途径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强学生感官认识,实现抽象知识的形象化,这时候我们教师只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引导一下,学生就会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了,这比教师在板书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率一直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的目标之一,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提高信息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大量的知识信息集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信息的直观性,更能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其优势十分显著。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与“光合作用”这节课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两种作用的差异性和相同之处,然后将交流讨论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对比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丰富学习的知识量,同时增强了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既巩固了旧知识,又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新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四、总结

第9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说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R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53-01

1说教材

1.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选自内科护理学(第4版)第三章、第八节。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个常见病,约10%一辈子患过此病,以中老年多见,本节内容包括消化溃疡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学习该疾病的护理,对于认识、预防该疾病有重要意义。

1.2学情分析:重点、难点多,抽象, 难理解,课程长。所授课的班级是护理专业中专生,该班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底子差。不能很好地串接、应用知识点。该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强。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对学习专业临床课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时应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实践指导。

1.3教学目标

确定依据: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学习特点。

知识目标: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临床表现。

情感目标:通过提高对消化溃疡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重视。

1.4本课的重点:高血压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难点:高血压的机制。

2说教法

选择授课方法:角色融入,病例分析,课堂提问等丰富教学手段:以PPT演示为主,结合图表、动画插图、板书、编写口诀等

3说学法

课堂讨论、分层合作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4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当中采用下面的教学模式:通过病例导入新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练习——教师归纳总结。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 讲授新课(115分钟)课堂总结(1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先创造情境:家人有高血压吗?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高血压患者吗?

再导入数据:一.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5 个成人中就有1 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 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二.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三.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讲授新课—突破重点、难点 高血压的概念:抽象 临床表现:缺乏感性认识

授课方法:实物比拟法、讲授法

饮食护理:

(1)控制饮食重要性

(2)如何计算总热量

(3)等值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和运用

授课方法:问题教学法、结合图片、表格、公式、食物模型等

采用问题教学法:为什么很多病人吃了降压药还是控制不好呢?

为什么一些病人自觉饮食运动控制很好,可血压还是很高?

高血压病人该如何预防高血压急症呢?

课堂总结:总结所学知识。梳理护理流程。结合病例,根据护理流程进行知识行能力串接。把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再梳理一遍,加深知识系统结构及印象。

课堂反馈:再通过临床病例,让学生自由讨论,能把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内容给展示处理。

布置课后作业。知识题:

高血压的典型临床表现及急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急症表现及紧急处理方法。

能力题:

病例:李某,45岁,外地经商,发现血压高7年,肢端麻木半年入院,以“原发性高血压”收入院。患者在家一直未控制体重,也未正规治疗。患者身高175cm,体重90kg。空腹血糖170/106 mmhg,血脂高。入院后予降压治疗。

(1)作为患者的主管护士,请为患者制定好一份高血压护理措施。

(2)如何做好该患者高血压教育?

5说板书

用多媒体作成课件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产生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较全面、较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效果。

6教学反思

第10篇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在讲解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例如在讲解血细胞形态时,由于细胞形态讲解比较抽象,就需要用一些比喻,如胞浆颜色像油画样深蓝色还是像天空的淡蓝色等,同时结合出现的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加以讲解,课堂上可以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把病人的临床体征,检验结果展示,让学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各个系统的的细胞从原始到成熟各个阶段制成幻灯片,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少见的,典型的血液病人的血片和骨髓片用骨髓分析系统的采集图像的功能采集并制成幻灯片给学生讲解。

3充分利用好实验课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掌握好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除了掌握好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技能如:学习涂片的制片,染色及镜检等流程,对骨髓涂片的报告内容,报告格式需要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取不同的典型的病例给学生看,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如感染性骨髓象(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和空泡出现),各种贫血病人(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各种白血病病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一些典型病例),同时还要观察血象,有的疾病骨髓象无变化但是血象有明显变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还需要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在教学生观察血细胞形态不能凭感觉去认识细胞,要充分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对各种细胞的形态特点要熟记于心,在观察的过程中才能和所看到的细胞去比较。反复辨认,这样才能慢慢掌握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

4密切联系临床,掌握病人体征

血液学检验所出具的骨髓报告是一种诊断性报告,所以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仅凭显微镜下所得到的一些数据及细胞形态并不能全面及完整的反应病人的真实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与临床相结合,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才能更加准确的发出骨髓报告。

5锻炼学生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

骨髓报告和其它的报告有所不同,不是仅仅把所得数据报告给临床就可以,要通过骨髓细胞计数得到各种细胞的百分比,还需结合临床的体征,同时观察血液分析结果及生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缜密思维得出判断。

6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第11篇

关键词:血压测量;实训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69-01

血压是临床患者病史资料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肱动脉血压,而且此方法也是护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血压测量实训课中,即使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仍有部分学生在实训课结束后反馈没有听见搏动音,现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找出对策,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1级护理大专2个班为研究对象,总共99人,均为女性,身体健康,平均年龄为20.3岁。2个班级为平行班,由同一名任课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无明显差异。

2.方法

上课前教师严格校队过台式水银血压计,由同一任课教师遵循《常用护理技术》教材中的操作步骤进行示教后,每个班分成20组,2~3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仿真训练,统一测量右上肢肱动脉血压。实训课结束后随机抽考2名学生测量肱动脉血压。

二、结果

从教师巡回辅导及学生随机抽考中发现,测量血压最主要的问题是搏动音听不清。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训练时周围环境嘈杂;二是听诊器胸件没有放在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三是学生放弃速度过快。

三、对策

1.保持测量环境安静

血压测量主要是通过搏动音来识别收缩压和舒张压,学生们刚开始学习测量血压时都很积极,讨论声音很大,环境嘈杂,再加上听诊器胸件放置位置不准确,声音必然很小,甚至是没有,初学者一般难以很快辨别搏动音。所以在练习测量血压时尽量要求学生们小声讨论,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有利于听清楚搏动音。

2.回顾肱动脉解剖位置

肱动脉解剖位置在《正常人体结构》已学过,但是由于该课程距离《常用护理技术》相隔时间较长,大部分同学都遗忘了。在上课前提前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师在示教时应再次回顾肱动脉解剖位置,让每位同学触摸到肱动脉搏动,感受搏动,强调听诊器胸件应放置于肱动脉最明显处[1],并用左手拇指轻压固定,听诊器胸件不可接触袖带,更不可塞于袖带下[2]。在学生进行仿真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辅导,重点触摸听诊器胸件是否放置于肱动脉搏动点上,并询问学生是否听清搏动音。

3.掌握充放气速度

(1)充气速度

测量血压时气袋加压充气速度要均匀,充气速度过快,会使测量者来不及听汞柱上升时的搏动音消失,易导致充气盲目,高低难定。充气过高,会造成收缩压偏高,反之则偏低,因为听到的可能不是第一声搏动音。充气过慢会导致肢体淤血,舒张压升高[3]。

(2)放气速度

测量血压时气袋减压放气速度要均匀,不可过快或过慢。放气速度过快使各期血管音听不清,易导致测量结果偏低。放气速度过慢,肢体压迫时间过久,可导致末梢血管淤血,使舒张压结果偏高[4]。笔者认为学生刚开始学习时由于测量技术不熟练放气速度可以保持在2mmHg/s,技术娴熟后可以在2~4mmHg/s之间自由把握。

4.增加护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常用护理技术》教学大纲要求血压测量为4学时,学生们通过4学时的训练,只能大致掌握操作的步骤但不熟练。这就需要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可以通过开放实训以及临床见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反复训练测量血压,最终使学生熟练、规范、准确地掌握该项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陈红,李秀川.不同方法测量血压教学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7,(35):91-92.

[2]张树基,王巨德.诊断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3-125.

[3]王百合,徐美玲,吴盈江,等.简明基础护理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267-287.

[4]高广芬,魏玉玲.浅谈影响血压测量值的相关因素[J].齐鲁护理杂志,2000,6(4):300-301.

[5]景秀绒,周梅,侯雯莉.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07):80-82.

第12篇

【关键词】护生;临床实习;职业防护;戴手套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职业暴露的情况。职业暴露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职业暴露,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于预防职业暴露,戴手套有着显著的作用。然而,护生在临床工作中手套的使用率仍然偏低,尤其是护生的防护意识十分缺乏。因此,规范使用手套尤为重要,强化护理实习生的标准预防意识,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健康。本研究拟进行护生对戴手套在职业防护中作用的认识及防护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了解护生对戴手套在职业防护中作用的认识及防护现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护生进行教育。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市某医学院护理本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按方便抽样的原则抽取护生100名,发放100份问卷,回收98份,有效应答率为98 %,其中男生22 名,女生66名。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护生对戴手套在职业防护中的作用的认识及防护现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戴手套重要性、及不戴手套的原因等进行调查,共18个项目,每个项目共四个选项,每项均为单选题,问卷由专人发放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方法

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护生对在护理操作中规范使用手套的必要性认识

70.4%护生普遍认为在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有必要性,极少护生(占4.1%)认为在护理操作中没有必要戴手套(见表1)。

表1 护理操作中戴手套的必要性 98例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有 69 70.4 70.4 70.4

没有 4 4.1 4.1 74.5

看情况 25 25.5 25.5 100.0

合计 98 100.0 100.0

2.2 59.2%护生认为戴手套对护士执业防护有着很大的作用,37%的护生认为戴手套对护士执业防护有着较大作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护生认为戴手套对护士职业防护不起作用(表2)。

表2 戴手套对护士职业防护的作用 98例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很大 58 59.2 59.2 59.2

较大 37 37.8 37.8 96.9

不大 3 3.1 3.1 100.0

合计 98 100.0 100.0

2.3 结果表明,该院本科护生在进行晨间护理、静脉穿刺、各类注射、处理血标本、处理医用垃圾、处理大小便标本、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配药、测量生命体征、吸痰等临床15项护理操作时手套使用率最高为口腔护理占63.3%,使用率最低为皮内注射占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该98名护理本科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几率远远大于做侵入性治疗时戴手套的使用几率,结果也显示出在配制化疗药物时只有84.7%的护生是每次都戴手套的。在处理医疗垃圾及血标本时戴手套的几率也还没有超过一半人数(表4),98名的调查对象中也有着66.7%的护生在护理操作时不愿意戴手套,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戴着手套不方便操作。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做出以下的分析与总结:

3.1 70.4%的护生普遍认为在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有必要性,没有护生觉得戴手套对护士执业防护不起作用。

这说明护生意识到在临床实习期间时刻暴露在职业危险因素中,也知道戴手套对职业防护起着一定的作用,护生对戴手套在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

3.2 护生在进行口腔护理时戴手套率高达63.3% ,而皮内注射时最低,仅为2%。

这说明护生意识到在护理患者时需要保护自己, 但是她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危险性, 没有认识到患者潜在的血液、体液传染病对其可能造成的职业危害。徐敏等认为医务人员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手套,这样医务人员不仅保护了自己而且保护患者, 减少成为交叉传播源的几率[1]。

4 结论

在标准预防中明确表明规定,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该戴手套。临床实习是护生学习和操作技能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护生在临床学习时必然会暴露在职业危险因素中。学校及实习医院都应通过制订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了护生的标准预防意识,使护生认识到规范使用手套的重要性,掌握手套的使用指征、熟悉手套种类的选用和手套的使用方法,提高了标准预防意识和防护水平,从而保障了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王艳丽. 浅析医用手套在临床护理人员中的使用现状[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0.13(5S):0136-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