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云平台毕业设计总结

云平台毕业设计总结

时间:2022-03-18 21:4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云平台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云平台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巩固、深化和升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作风、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毕业设计通常由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而好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只有封面、目录和正文,其余的部分都忽略掉了,有些就算有目录,目录的页码与正文所标的页码也不吻合。

2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充分做好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答辩工作,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结束语

第2篇

1.提高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对策 

2.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6.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7.基于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8.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

9.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10.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1.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2.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13.MATLAB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14.基于ASP及VBA技术实现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自动化

15.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17.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8.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探讨 

19.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探讨

20.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1.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2.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实践——以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23.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24.浅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毕业没计

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26.利用网络资源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

27.试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

28.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29.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30.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与科研结合效果探讨

31.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32.工科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为例

33.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究 

35.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探讨

36.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进

37.提高工科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38.地方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探析——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39.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40.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践

4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42.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43.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的毕业实习带教初探

4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5.自动化和建环专业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46.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47.提高工科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与探索——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48.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9.浅谈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化

5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质量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案例  

5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5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5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析

5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

56.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57.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58.不变与应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再思考

5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60.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

61.MATLAB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2.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研究

63.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以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作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思考

6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讨

66.毕业设计与毕业分配挂钩新的教学模式 记92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67.工企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研究

68.谈中专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69.自动化专业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过程与质量研究 

7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72.电子束离子束专业结合毕业实践研制用于生产自动化仪表零件的电子束焊机

7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7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

75.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风因素及治学方略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76.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77.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78.高职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79.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80.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81.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对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的影响与对策

8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

83.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8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实践 

85.医院药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进展

86.人工与自动化双分拣区系统品项分配优化

87.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88.基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多Agent技术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的研究

89.基于不同接线模式的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90.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91.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综述

92.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93.滚筒采煤机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及应用

94.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市场发展状况研究

95.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

96.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97.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98.基于数据驱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 

99.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

100.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1.压力容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0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

10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4.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总体设计

105.配电自动化 

106.探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08.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9.从国内外建设经验探讨广州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110.槟榔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11.我院基于整体设计的自动化药房建设 

112.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113.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

11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

115.基于CAN总线的船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计

116.基于SMART准则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117.基于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18.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19.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概念探讨

120.任务复杂度对自动化意识的影响 

121.探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12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123.软件自动化测试概述及应用工具分析

124.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125.基于IEC61850国际标准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126.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127.智能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发展及展望

128.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的市场可行性研究

129.国内石油钻机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建议

13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

131.IEC61850在高级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13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

133.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134.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一)——电力市场与协调型自动化

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ultivation model

Xie Dong, Liu Zehua, Chen Gang, Xiong Jun, Li Huim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current status of practice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n built a set of practice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major from practice curriculum sett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arrange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sis arrangement, etc. arou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The reform results show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is also can provide new concepts for reforming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1 地方高校工程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用人单位对高校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地方高校受地域和教育资源的限制,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因此,地方高校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促进就业,便成为解决其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键。受教学经费和资源的限制,地方院校工程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专业实习是参观性的,专业实验是验证性的,专业设计是模版性的等问题,如此造成实践教学失去了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的本质功能,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1]。

2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内容

针对当代社会对于建环专业人才素质的新要求[2],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生源结构特点和在相关学科改革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本课题组建立了使现代工程素质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和科研中的竞争能力。按照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目前分散于教学中的“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和“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的子环节进行整合重组,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采用模块化设置(实验、实习及设计3个模块)的模式构建教学内容,通过各模块环节的落实来保证实践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2.1 优化配置实验内容,单独开设实验课程

课题组针对原有实验课程中验证性实验较多,内容单一等缺点,建立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辅的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整合为专业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设置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并分别单独设置学分,同时将暖通空调、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测试等课程中内容重复的部分实验项目进行整合,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如将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和暖通空调中关于温湿度测试部分及建筑环境学和暖通空调中关于室内环境参数测试部分,一并放到室内环境与空气品质测试中。专业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通过毕业设计和创新型实验的方式开展各种创新能力训练和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2 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实习内容和实习管理

建环专业实习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部分,独立开设,各有侧重点。认识实习的特点是实习单位较多、实习时间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与友好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实习合作的同时,积极寻找一些节能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除了重点把握通风空调系统和冷源热系统外,还引入一些新的节能型或环保型工程项目,从系统到设备,从中央机房到末端系统,让学生从设备的生产到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都有一个初步认识,建立专业系统轮廓,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生产实习强调“生产过程”和“以动手为主”。2008年建环专业与南华大学三力高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并建立了建环专业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实习的一半时间安排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完成,主要实习内容包括:风管(圆形、方形)制作与连接、水管套丝与连接等,涉及下料、剪切、折方、焊接、铆接、咬口连接、法兰制作等工艺流程。此外,我们与南华大学附二新医院、晶珠广场、电力宾馆、江东冷库等合作建立了5个校外生产实习单位,学生可以去现场进行系统和设备的操作实习,学习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毕业实习是实习的重头戏。我校建环专业已经与广州凌云置业有限公司、广州鼎泰净化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广东西屋康达空调有限公司等合作5个企业单位签订了长期实习基地合同,每年安排学生到1~2个新开工的建设工地进行实习,既带来了新建项目“新”的效果,同时能达到一定“量”的要求,能够保证毕业实习顺利完成。经过长期实践,我们探索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毕业实习形式,在保障毕业实习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采用集中实习,由带队教师集中指导,集中答疑,方便学生集中学习;一方面提倡部分学生分散实习,针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展学生的兴趣,为这部分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的发展之路创造条件。作为对分散实习的补充和延伸,我们还实行了开放性实习,以实习单位负责指导为主,定期向带队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甚至可以与毕业设计融为一体,在毕业实习中进行毕业设计,如此实现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的一体化教学,在弹性教学与弹性就业方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3 面向工程设计,注重实践,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2.3.1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应用能力过渡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重要部分,是毕业设计的预演,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为了加强对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结合专业实际,整合课程设计内容,优化开设方案,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针对建环专业水、电、暖紧密结合的特点,课题组提出了水电一体化、冷暖不分家和风系统、水系统并重的课程设计总思路,将相关课程中涉及冷暖、水电、风和水系统等分别综合设置课程设计内容,即提出了空调冷热源课程设计、建筑水电课程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包括风系统设计和水系统设计)。三大课程设计内容涵盖了冷热源工程、暖通空调、建筑电气、通风工程、建筑消防设备、建筑给排水等多门专业课程,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同时课程设计内容上紧密结合节能减排和低碳设计的思路,体现了时代性和应用性。

2.3.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训练及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的过程,是架起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是学生从应试能力走向工程素养的分水岭,是学生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进行的“总决赛”,是4年大学教育的总阅兵。

除了继承课程设计遵循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指导原则外,我们更注重学生工程素养的锻炼。工程素养是对工程概念、范围及应用等所具备的常识和技能。课程设计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能的学习。而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工程能力向工程素养过渡的过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华。

毕业设计的重点是工程方案优化设计、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的实现方法和手段等,针对当前“系统设计可能节能,但施工和管理都不节能”,一味追求“空调系统就是要冷”的现状,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特点和实践经验,课题组确定了“节能贯穿系统设计、安装及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总方针,提出了“地位突出化、设计综合化、题目多样化、方案个性化、过程立体化”的改革总目标[3],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课题,总结出“一题多方案、一方案一人,多方案比较”毕业设计新的指导方法,既体现了“一人一题”总思路,又体现了毕业设计的个性,同时还利用各方案之间的相互比较,确定优化系统方案,以上过程大大提升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使得毕业设计中融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可能。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上做模拟预试验,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目前已经应用到我校建环专业通风空调系统方案设计中,通过对风系统的数值模拟,确定最优的气流组织方式、风速、温湿度等参数,为系统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网络技术为毕业设计指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目前,我校建环专业的毕业设计部分内容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如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等),通过QQ、微博等方式完全实现了毕业设计小组在线答疑,此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

3 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经过近三年建环专业(建环2005级、建环2006级、建环2007级)共计6个班210人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试验,学生普遍反映实践学习兴趣提高,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显著增强。其中有3人次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分别发表科研论文并获得国家专利;2010年有2名学生到清华大学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近三年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均在20%以上;建环专业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备受用人单位和企业的青睐。从最新的2007级就业信息了解到,98%以上学生已签订就业意向,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促进了学生就业和考研。与此同时,以工程应用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汪筱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科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21-123.

第4篇

创新本身具有超越性,强调在积累前人的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前人的知识,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丰富、创新、发展前人的知识。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二、毕业设计的特点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即将完成学业前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尝试,是提升学生软能力的一个平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生主体性

毕业设计打破了传统实验时间、地点固定,内容一致,简单模仿等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指导和监督作用。

2.综合实践性

毕业设计的选题、调研、开题、确定和实现技术路线、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素质的载体,能使学生受到完整的解决一个实际工程问题所必需的综合基本训练。

3.全面开放性

毕业设计的时间、内容以及指导等是全面开放的。毕业设计一般持续一学期时间,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按计划自主安排时间,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毕业设计,教师的指导具有随时性、及时性和针对性,指导教师及时到位,并且能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特点进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4.探索创新性

毕业设计要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去探索未知世界,最后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创新的基本训练。

三、毕业设计中软能力的培养

1.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到毕业设计能否成功完成的关键。教师要进行科学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软能力。选题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指导教师要考虑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对于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注重其专业基本内容的巩固和提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可以考虑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他们深入钻研,设计内容的难度可以适当提高。二是结合科研课题,选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延续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与能力,围绕科研项目的内容设计选题,这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和创新,学生也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学科前沿。这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是指导教师可以兼顾就业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选题。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就已经基本确定工作单位,可以适当考虑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相关的设计题目,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很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四是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设计成一个工程项目分组进行,考虑每组在研究内容上既具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而且承前启后,这就要求每组成员在不断提高自己个人能力的同时,必须学会与其他成员沟通协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开题

在选题确定后,学生要有目的查找、收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阅读,做到认识、熟悉、理解课题,熟悉国内外学术前沿,通过调研、辨析、比较确定初步的技术方案,完成开题报告。在这一环节中,有些学生认为,教师没有给资料,不知如何下手;课题涉及内容从来没有学过,看不懂;查找的相关文献太难了,不知所云。指导教师可以适当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利用图书馆、网络工具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如何看中外文献,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快速领悟能力和思辨能力;如果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何去查找有关的解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自主而又愉快地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体验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带来的乐趣,最终建立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信心。

3.技术路线的确定、实现

这是影响毕业设计成败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及敬业精神等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勇于探索、吃苦耐劳、相互协作、敢于创新、树立科研道德观。在这关键的环节上,教师既要起到指导把关的作用,也要在具体细节上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既符合科学经典,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尤其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弘扬个性,鼓励冒尖,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鼓励学生在了解前期研究工作、获得间接的科研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技术方案成功的信心。方案的实现过程中,同一课题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自由讨论,甚至争论,启发他们的思维,通过相互有效交流协作,做到取长补短,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指导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失败,从失败中取得经验或教训,锻炼学生的承受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技术路线实现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要求学生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实事求是,要有严谨求实的态度,使学生经历一次科研道德培养的过程。

4.撰写论文

论文的撰写是对毕业设计阶段实践过程的总结,一方面通过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懂得科技论文、技术报告、产品说明书等的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论点要站住脚,论据要充分。指导教师可以强调对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坚决杜绝数据作假和禁止抄袭,不做主观结论和不严谨的结论,培养他们诚信品质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论文严格按照有关格式进行编写,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习惯。教会学生基本的论证方法,帮助学生用掌握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思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辩

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毕业答辩不仅可以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反应,提高演讲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学生答辩时比较紧张、介绍不得要领或照本宣科等等,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调整心态,注意表达主要内容,学习演讲技巧,做答辩稿等,做好充分的准备。总之,毕业设计是指导教师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时间相对较长阶段,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作风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这必将对学生软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国际化的趋势,为提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开始进行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评估,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200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正式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我国全面开展[3]。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于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2016年已有12所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过程的持续改进。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与工程等内容。旨在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维护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4]。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其中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文将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要求,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药物合成、中药提取、药理学、制药设备、化学与仪器或设备的分析以及工程基础实验等。首先,实验内容均为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重复性实验,并且由教师逐个步骤进行指导,学生得到的数据与结果基本相同,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次,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情况设置实验内容,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培养,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制药过程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综合性[7,8]。最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安全和环境因素未列入教学内容中。基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设计药学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化学药物(同一品种)的合成或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药理学实验、药物制剂及制药设备或仪器实验,使学生巩固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自选或根据教师成熟的科研结果,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目标。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制药安全工程概论》等课程外,实验课程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实验安全教育和三废处理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毕业要求中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建立完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9]。生产实习主要以参观、认识和参与生产的形式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生产周期、工厂检修和安全卫生等问题,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学生动手机会少、参观走马观花及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现象,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制药过程的整体、全面的了解受到限制[10]。因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完整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随着计算机在药物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操作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生产实习之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制药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学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及结构、主要工艺参数、企业概况、产品工艺规程及安全环保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做好学生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条理有目的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运用公式和数据,并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同时也是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题目设定上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大同小异,并且可能与毕业设计或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同组学生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2)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善于与指导教师沟通。设计过程中,还有部分理论课程没有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和正确运用,也是导致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教学时间不利于保证学生课程设计的全覆盖,课程设计的时间固定为2周,且大部分与考研时间冲突,因此,导致考研的同学基本上不参与,同组同学做了大部分工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运用导入式或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由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对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设备或仪器以及制药环境保护和安全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其次,在每学期开学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分组,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设计题目的选择,学生可以尽早查阅文献和数据,开始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每周固定设置讨论教学环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各组间的讨论组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对考研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模式,利用考研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制药工程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教学环节[11,12]。目前,由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师资结构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毕业环节选题以科研项目为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在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加大对教师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组成毕业教学环节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建议各指导教师进行导向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对于一些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以科研项目为主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文献检索、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总结以及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培养。对于准备进入生产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工厂相关的品种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岗位特点,工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的核心理念。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深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从而使实践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96-98.

 

[2]谢小银,刘冠辰,陈丽,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的几点感悟[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6):41-43.

 

[3]王世盛,高志刚,郭修晗,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4):81-84.

 

[4]刘慧,张珩,祝宏,等.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初建[J].药学教育,2015,31(01):75-77.

 

[5]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6]冯修猛,王俊林,刘春凤,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5-297.

 

[7]钟方丽,陈帅,薛健飞,等.地方工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2):30-33.

 

[8]王德利,汤海峰,刘永红,等.高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5-17.

 

[9]叶云,钟英英,廖兰,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06-207.

 

[10]薛健飞,张扬,周鸿立,等.生物制药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8):70-73.

 

[11]杨华,王亚晶,王坚毅,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药学教育,2016,32(3):64-67.

第6篇

关键词:机房;计算机;维护;管理

随着高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机房建设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教学设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福州大学为例,每个学院设立的院平台机房承担着各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实践课、学生毕业设计、教育培训等教学任务。因此高校机房每天负载任务都很重,机房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很重要。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高校机房管理与维护的效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显得极其重要。

1、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计算机软件种类繁多、容量巨大、升级频繁。

以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目前学院由7个系组成,各系各专业的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实践课都安排在学院平台机房进行,涉及的计算机方面相关软件极多,尤其是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系,授课需安装的软件既庞大又种类繁多。学院某机房的课程如下:数字影视合成与非线性编辑、计算机通信与组网技术、PI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软件技术基础B、计算机网络基础、影视剧本创作、三维引擎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等等,安装的软件多达几十种。安装在系统盘的软件多达十几GB,系统注册表庞大,软件运行越来越缓慢,每次进行网络同传都得耗费几个小时。每年因软件升级需要系统重装更是习以为常,增添了机房管理和维护的困难。

1.2不同教师对软件版本要求不尽相同,软件冲突也时有出现。

由于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对同一种软件的版本要求不太一样,而不同版本的同一个软件在同一个系统中常常是无法共存,新版本经常会强制替换旧版本的。机房管理人员无法兼顾双方,总会出现总口难调,只能选择其中的某一版本。

由于软件众多,常常出现不同软件冲突,或者某些同类软件会排斥其相似软件造成死机现象。

1.3学生上机对机房维护带来的一些问题。

由于机房授课教师大多采用投影机,教师一般都会携带装有课件的移动存储工具,而课后学生都会将教师的课件或者课后作业再用他们自己的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教师机感染各种病毒机率大大增加。甚至有部分学生出于好奇或者其他原因,试图在学生机中破坏系统注册表、进行系统登陆加密、 修改CMOS设置、运行一些木马病毒程序或者磁盘分区工具,很可能给计算机带来破坏性。

每年毕业设计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安排到机房,他们会要求机房管理员开放软件安装或者存储功能,这样也会给计算机管理和维护带来不便。

2、管理方法与维护技术

2.1系统还原卡的使用。

目前高校机房大多采用统一配置的品牌机,而且一般都拥有系统还原卡。使用系统还原卡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大大地减轻工作量。它采用硬盘加密技术,不容易被攻击,占用内存少,不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支持FAT32和 NTFS的分区格式,对计算机CMOS设置也有保护作用,支持多种数据还原方式,安装和使用过程简便。还原卡能确保计算机数据在遭到损坏后快速恢复,操作极为简单,不用担心病毒、误操作等问题。

以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目前使用的是配置相同的联想系列机,其配机自带的增量保护卡具备网络发射功能,并引入进程机制,可实现增量网络同传。目前本学院计算机硬盘一般第一个分区为系统分区,有一部分计算机安装双系统,将第二分区也作系统分区,其他分区为数据分区。首次装完操作系统后进想硬盘保护系统,进行保存数据,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就可以通过恢复数据来还原。修改分区设置可以将系统设置成不还原、手工还原、每次还原等方式。成功安装完成一台后即可通过网络同传实现批量同传克隆。

2.2病毒防治

首先,利用现有的还原卡能有效抵御病毒木马对系统的破坏。用户对硬盘的操作,实际上不是对原来数据的修改,而是对还原卡保留区进行操作,从而达到对系统数据保护的功能。

由于学院机房预留光驱、USB接口,学生上课、毕业设计常常使用,不能通过屏蔽的方法隔离外来病毒木马等隐患。目前学院机房的做法是:首次装完一个干净的系统后,打补丁,再利用还原卡备份,接着设置开机对系统分区每次还原方式,这样即使系统感染病毒或者木马,重启后也会从系统中消失。另外对非系统的数据分区,采用一次备份后设置成手动恢复,在必要时候还原回初始备份状态。

其次,引入一种保护计算机系统的软件——sandboxie(沙盘)。

沙盘允许用户在沙盘环境中运行浏览器或其他程序,因此运行所产生的变化可以随后删除。可用来消除上网、运行程序的痕迹,也可用来还原收藏夹、主页、注册表等。即使在沙盘进程中下载的文件,也会随着沙盘的清空而删除。

当我们通过沙盘打开的网页浏览器,即便运行在沙盘中的程序是木马或者病毒,都只会存在于沙盘中而不会感染到现有的系统,这样就能有效保护计算机系统。甚至利用沙盘技术还可以通过进程分析跟踪病毒,目前很多杀毒软件都率先加入了沙盘技术,例如360安全卫士带有360隔离沙箱以及360安全浏览器(隔离模式),卡巴斯基也将沙盘技术融入杀毒软件之中等等。

2.3应用程序虚拟化的应用——云端软件平台的引入。

云端与沙盘都是以应用程序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但在具体的应用上却各有千秋,一个偏向于安全方面的应用,另一个侧重于软件管理上的新体验。云端与沙盘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在沙盘中运行的软件能够通过虚拟区域读取系统中的数据,但反过来系统的软件不能读取沙盘中的数据;而在云端中安装激活的软件则可以通过虚拟区域与系统中的软件互相进行访问。

云端(Cloud)是基于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集软件搜索、下载、使用、管理、备份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软件平台。云端的工作原理是将事先分离出来的软件数据通过虚拟化的环境映射到系统中运行,这样既保持了软件的原貌,又能够达到将软件与系统安全隔离的目的,从而具有应用环境瞬间恢复、操作系统保护、软件绿色化、资源快捷管理等众多优良特性。

云端中的软件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垃圾文件和注册表冗余信息,实际上都保存在云端缓存(虚拟区域)中,只要执行了隐藏操作就会从系统中消失,所以不会对操作系统造成实际上的影响。加上它无需安装和卸载,也减少了因卸载不完全而带来的垃圾信息,从而确保了系统的纯净。

将云端软件平台安装在系统所在分区,将云端缓存文件夹设置在非系统所有分区(数据区),云端在受保护的情况下能及时地更新显示并正常使用所安装的软件。这是因为软件真实的文件和注册表等都存放在缓存中,系统与缓存只是一个投影的关系。所以云端软件平台不仅适合普通的计算机,同时也适合多媒体教室中安装有还原卡的计算机。

云端软件平台有效解决了因软件种类繁多占用系统分区空间、系统注册表庞大、软件运行缓慢等问题。云端软件平台有效解决前面提出的软件版本冲突问题,在同一个系统中允许多种版本的软件共存。不同的教师上课所需要的软件都可以全部安装在云端,只需通过激活和隐藏就可以很好解决同一个软件不同版本共存的问题。同时云端软件对已备份软件具有修复功能,可以创建软件的还原点,而且对有使用次数限制的软件可以通过修复来反复使用等等。

3、结束语

高校机房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门综合的技术。采用还原卡、沙盘、云端软件平台等多种方式,能够使得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软件管理变得更简单、方便、高效。

参考文献

[1] 崔晓华. 探析高校机房管理与维护方法[J]. 农业网络信息, 2011,(2)

第7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基础层-应用层-提高层”三层体系结构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并对多层次、系列化的硬件实践教学模式及训练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校计算机专业自99级开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招,但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相对落后等原因,造成计算机硬件教育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软怕硬”的现象,毕业后硬件设计能力差,软件开发缺少后劲。为提高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学院自2002年开始进行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及相应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九门硬件课程及5门相关的实践课程。本文对我院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及硬件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1构建科学完整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下,我院为本科生开设的硬件实验教学课程有“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微机接口实验”、“单片机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各课程实验内容相对独立,综合性、系统性较差;尚有部分硬件主干课程没有对应的实验课程,如系统结构。实验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1) 缺乏对学生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相分离的设计方法成为阻碍设计和实现复杂、大规模系统的关键因素。系统平台的搭建、软硬件的协同设计验证和软硬件功能模块的可重用性已成为现阶段设计方法的热点。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设计的思想成为当务之急。

(2) 缺乏对学生可编程芯片设计能力及EDA技术的培养。可编程芯片与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将可编程芯片设计及EDA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是时展的需要。

(3) 缺乏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受限。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原有的多数实验是基于纯硬件逻辑设计的,只是在面包板上用器件构建小系统,功能扩展性差;并且只能开设数量有限、技术含量较低的实验,学生无法开展自主的综合性设计,无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院首先从修改03级教学计划入手,对课程体系中的多门课程进行了调整,同时理顺各门课程间的关系,构建起了新的硬件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配套实践三部分组成。必修课包括“组成原理”、“接口技术”、“系统结构”等基础课程。为适应社会需求,在选修课中删去原有的“诊断与容错”等一些过时的课程,增加“数据采集”、“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社会需求较强、实用价值高的应用性课程,同时新开了“模型机设计与组装”、“硬件综合实践”等实践课程。在07版教学计划中,又新增了“DSP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实践”等新课程,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硬件系列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提高层,其课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基础层为“数字电路”与“组成原理”。“数字电路”课程虽然在教学体系上不属于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但它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技术基础,是必修的前续课;“组成原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解决整机概念;通过“电工电子实习”与“模型机设计与组装”两门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在应用层中,通过“接口技术”介绍应用层的接口和相关外设,以“嵌入式系统”等四门实用性强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每门课程都配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并通过“硬件综合实践”、“嵌入式系统实践”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提高层为“系统结构”及“性能测试与分析”实践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设计方法和性能评价方法,并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

在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过程中,突出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从第1学期到第7学期硬件实验不断线,层次逐步提高,实验内容衔接连贯。注意各硬件实践的相互次序和互补,使硬件实践训练层次化、系列化,以此来系统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同时调整各课程的开设顺序,理顺每门课与前导课和后续课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硬件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注:所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均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实验(20%)、设计实验(80%);实践课程单独开设,包括综合实验(80%)、探索实验(20%)。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模式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工程性、实践性强。为了使学生在学过该系列课程后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应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体现出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既要重视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内容,又要结合当今电子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为此,我们对该硬件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

2.1优化实验内容,引进实验新技术,提高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各样的微处理器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增强,以FPGA为代表的数字系统现场集成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嵌入式系统设计也逐步成为主流。为了使学生跟上时代潮流,了解最新技术,需要不断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如更新的“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实验台,通过RS232串口与PC机相连,可在PC机上编程并向系统装载实验程序,还可在PC机的图形界面下进行动态调试并观察实验的运行,使学生像设计软件一样来设计硬件,做到了硬件设计软件化,大大提高了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模型机设计与组装”,将CPLD和FPGA等技术引入,用CPLD来设计复杂模型机。“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补充Windows下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增加PCI、USB的应用等内容。“系统结构”通过局域网组建小型的微机机群,研究探索多处理机操作系统,试验并行程序的运行与任务分配调控等功能。为适应当前嵌入式芯片的迅速普及应用,新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针对学生已学过多门硬件课程,但仍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设计问题,新开设了“硬件综合实践”,使同学亲自体会设计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全过程。

2.2建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方针,将实验项目分为4类,即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所有硬件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全部开设课内实验。课内实验由验证实验(20%)、设计实验(80%)组成。所有实践课程都单独开设实验,包括综合实验(80%)、探索实验(20%)。这样,课内课程中开设“验证型”和“设计型”的实验,在后续课程设计中,开设“综合型”和“探索型”的实验,形成“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系统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硬件动手能力。

在验证型实验中,注重使学生巩固基本理论,进一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设计型的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一类实验中,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只给定实验的课题及达到的目的,中间过程需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设计方案,直至最后调试完成。在综合型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综合实验的特点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硬、软件设计和调试。在调试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从应付实验变为主动实验,不仅提高了基本操作技能,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程设计的部分内容属于探索型实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及相关开发工具,写出设计书,交给指导教师审核后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3确立“系列化硬件实践训练”方案

硬件实践训练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四个系列组成。课程实验――所有硬件课程都开设。课程设计――在“嵌入式系统”、“组成原理”等重点课程中开设,在这些课程的课内实验中进行部件或模块实验,在课程设计中进行综合性、创新性设计。综合训练――通过“硬件综合实践”展开。该课程安排在大四开设,是一门综合性设计实践课程,也是对前面所学课程的一个全面应用和总结,在硬件课程群建设中起着“总练兵”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一台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和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旨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如何设计一个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毕业设计――每年精选一定数量的硬件毕业设计题目,提供实验场所、设备及材料,让对硬件感兴趣的同学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放飞自己的理想。学生以接近于实际应用环境,完成高质量综合设计为训练手段,以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与应用系统设计作为主要训练目的,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个硬件系统有较全面、较系统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出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硬件应用系统实例,从模板设计、制作、总线的走向、计算机部件选取、工作原理的分析、部件在模板上的部局、部件的焊接、运算能力的调试、结果正误的判断分析等流程的设计到具体的制作,直至最后写出毕业论文,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与工程的概念。

3结束语

上述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实验室开放期间,有更多的学生走进了硬件实验室。在毕业设计时,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与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的课题。学生做完硬件综合实习和硬件毕业设计课题后,普遍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感到硬件设计及底层软件开发不再可怕。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其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步入单位就能直接胜任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的工作,实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多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及其实验体系的建设和实验内容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家奇,李云,葛桂萍等. 计算机硬件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98-99.

[2] 武俊鹏,孟昭林. 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07-109.

第8篇

关键词:测量技术;工程能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闫勇刚(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175152)、河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7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地方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体,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以外,还要特别强调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场工程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工科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宝。大量研究表明,[1,2]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息息相关。科学研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为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助推力。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在大学期间就招收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与快速发展的工学学科教学规模相比,实践教学的发展明显滞后。固然,这与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忽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等之间的潜在联系,使得难以系统、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实践教学的建设和开展。[3]我国很多地方高校对工程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地改革探索。[4-6]本文将以毕业生的社会能力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几何量测量技术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大胆探索,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育内容选取

测量技术的实践教学主要包含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等环节。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力求把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这些环节之中。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包含通用量具量仪认识、几何量测量、几何精度设计、机械产品合格性检测、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测量设备的使用等;认识实习在大二第一学期进行,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在大三第一学期进行,工程训练在大三的第二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后期和大四第二学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在大学期间的任何时间进行,以具体的科技项目的层次及学生兴趣来组成团队,力求团队的持续性。

二、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在职业竞争中,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较高的职业素质以及协作能力、自学能力、总结能力等工程能力,以实现与工作实际零距离的对接,具有能适应某类工作群和转岗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7]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工作过程融于教学当中。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2]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其实质是以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完整工作过程作为每一个教学项目设计的基础,通过几个项目完整工作过程的训练,不仅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

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用于测量技术的课程设计环节、工程实训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首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机械制造过程中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完全按照企业产品图纸、被测零件或产品、企业检测环境把教学任务确定为几何精度设计、机械产品合格性检测、典型零件检测方案设计。然后,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来组织教学,通过项目完整工作过程的6个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劳动组织、方案确定、工具使用等,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在学习中学会工作,工作中深化学习,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2.自制设备创建实践教学特色

仪器设备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技术支撑的实体。[8]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仪器设备建设,而市场上部分现有的仪器设备产品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验范围日益扩大、实验深度日益加深的需求,不能适应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且价格较贵。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实践教学经费短缺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把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及教师科研结合起来自行开发仪器设备,可以解决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难点问题。目前,已研制出机械性能检测实验台、金工教学实验系统、[9]便携式多关节测量臂误差校准装置[10]等设备。在开展河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便携式柔性三坐标测量臂误差补偿实验”研究中,在笔者指导下,大三学生研制出便携式多关节测量臂误差校准装置,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自制仪器设备不仅能够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践教学的要求,能够丰富、活跃学生的科学思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养,突出应用型人才特色,而且能降低实验室建设的成本,是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建设的一种途径。

3.开放实验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测量实验教学环节常常采用验证性的实验方法,学生只是按照教师制定好的步骤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总结一种必然的结果或验证某种理论的正确性。这种实验方法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然而随着学生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这种“被实验”方法对学生整体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积极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已不能满足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用更大自由度的“试验”来替代“实验”。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测量实践课程实验特点,开放实验内容,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独立实验“尺寸误差的测量”、“形位误差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改为综合性实验——典型零件的几何量误差测量。传统实验教学的“三固定”(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和固定实验室)方式会出现因选课冲突、因病因事或在课堂上来不及完成实验需要补课等问题。因此,将“固定式”改为“预约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及课程进展情况,与授课教师联系,教师根据讲课情况具体安排实验,再与负责该实验项目的实验技术人员联系,确定实验进行的具体时间。同时,允许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形式申请学校的开放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试验。

开放式实验[11]使学生成为实验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工程实践教育中引入科研训练计划

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引入科研训练计划最早开始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科研训练计划以“学生多样化工程实践为主要内容和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12]对于工科高校来说,教师科研的方向侧重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这样使得学生的实践教育能够自然而然地、有序地融入到科学研究项目中。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学生将已学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再加工,结合学科前沿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了自身的工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反而更加主动地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测量技术的实践教学中,结合学院科研项目多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几年来,先后有30多名同学参加了笔者的科研项目,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例如,将“大尺寸测量方法研究及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用于学生毕业设计,学生独立查阅学术资料,进行方案论证及确定,使学生突破原有知识范围,围绕科研题目方向构筑起有效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更新;把科研项目“便携式柔性三坐标测量臂误差补偿实验”[8]用于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了解先进的检测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及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能够更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并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思维。

5.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3]把学科竞赛内容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如“挑战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利用学科竞赛内容来组织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为更好地构建学科竞赛这一平台,学校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校内的科技创意大赛,通过组成的评审人员评选出有创意的作品,然后由学生联系相关教师组成团队来解决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相关的比赛做准备;教师也可以以自己的科研项目把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科研团队;另外,可以直接在网上查相关的赛事,以比赛的相关技术要求来开发相应作品,作品的实现过程可以融入到课外科技活动、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科竞赛能够调动学习兴趣,激发潜能和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工程实践等综合能力,为以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才培养各个实践环节的改革和探索,有效地加强了测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本文研究可以大力推进实践性环节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助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化为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田逸.美国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孙康宁,傅水根,等.浅论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对策与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1,(9):17-20.

[4]王娜君,王杰,等.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1,(20):49-50.

[5]戴波,纪文刚,等.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36-140.

[6]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09-112,118.

[7]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4.

[8]蒙艳玫,秦钢年,等.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创建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23-28.

[9]闫勇刚,梁智勇,等.金工教学实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45-48.

[10]闫勇刚,李艳琴,等.柔性三坐标测量臂几何误差修正[J].测控技术,2010,29(5):93-96.

[11]宋国利,盖功琪,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91-94.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应用人才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05-03

一 引言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实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信息化建设,社会信息化的认知水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网络应用水平与普及程度、网络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加强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成了当前应当迫切思考的问题。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课程设置和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网络工程专业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工程性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能力,如果缺乏丰富的实践基础,将导致毕业生不能胜任实际工程项目需求,不符合业界需求。

二 当前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反思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本科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发现所学知识不能对解决就业问题带来很大的帮助。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学内容老化,没有及时更新。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是核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多端,这也就需要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随之进行相应的更新。如果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学生在就业时就会面临所学知识跟不上社会需求的状况。其二是受专业定位滞后的影响,课程体系结构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网络专业建立之时,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以组网为主。而如今我国已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以及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并且物联网也成了发展的重点产业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使毕业生大多仅具备网络规划、设计、构建、选型及安全管理和维护方面的能力,而缺乏网络技术应用与网络技术服务为主的能力培养。同样,其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不能满足社会对网络技术应用与服务方面日益增长的能力要求。

2.教学方法、手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各个高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上讲台,成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他们兢兢业业地将长期在理论研究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反哺于日常教学中,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长期不在生产第一线的缘故,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没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的革新,依然采用理论教学中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于社会需求,导致理论教学体系改革跟不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3.考核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应用型本科主要是以应用为先导,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也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网络技术人才是否真正合格,最终是需要用人单位来进行评价与下结论,如果不与企业相结合,自己制定一套考核评价体系,难免会导致企业需求与高校培养不平衡的矛盾产生。因此,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比较注重校企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其目的都是力争缩小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但是,对于如何合作才能满足要求却仍在摸索与探索之中。

结合以上几点,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系在教育部应用型本科教育通用标准指导下,结合我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人才培养方略,与高校、企业等深度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工程专业高等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突显“3+1”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

三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1.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原则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相结合的原则。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位于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网络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组建、管理与维护、应用与开发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此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模

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是:在掌握本专业领域与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组建能力、管理与维护能力、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具备较强的解决网络技术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其中应有开发能力的培养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对网络技术应用与服务方面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第二,社会需求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本专业培养人才所面向的企业特点,清楚了解各个企业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与归纳,而后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当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可以分解为网络设备研究与设计实现、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实现、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等六个方面,如图2所示。这六项能力覆盖了网络互联软硬件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测试,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组网工程的方案设计、论证、施工与调试,网络应用系统的使用、管理、维护和安全防范。而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以及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应注重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应用设计与开发、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这三大能力的培养。其中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能力与社会需求。

第三,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都达到“多赢”的原则。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内涵是通过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目的。首先,应是优化教学实验平台,最大化实现其功能。其次,应积极联合企业和其他高校,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受益为准绳,以加强高校合作为前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领悟所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最后,应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都各有所获的目的。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与保障措施

第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思路是构建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3+1”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含义是充分利用高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三大平台,共同支持本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图3所示。其中“3+1”中的“1”是指本校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改革中的最关键因素,它包含了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中的四个层次,如图4所示。其本质为坚持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由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共同组成,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实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环节。此外,“3+1”中的“3”是指高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的三大支撑平台,其宗旨就是通过三个平台的建设来为“3+1”中的“1”,即本校的实践教学平台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强高校实验教学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条件。在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3+1”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首先,优化实验平台,争取最大化实现其功能,先后根据理论课程的内容需要,建设了四个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分别是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协议仿真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尽量满足理论教学的所有实验要求。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网络实验教学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计算机网络领域发展速度极快,相关知识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也很快,在教学思路、教材选用和实验设备配置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在全国各个高等院校中都是主要任务,所有的院校也都在改革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同行业的教师们也因此经常在一起商讨改革方向,交流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和平台,积极参加高校教师教学研讨会,虚心学习长处,吸取经验教训,在现有的基础上,精心构建实验案例库和实训项目,根据不同能力的特点,组织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如在“网络设备与集成”的课程设计中,尝试进行项目化、案例化教学,把各高校总结出的实际问题融入课程设计项目,使学生在完成一门课程设计后,能较好地掌握网络设备与集成完整的设计流程,提高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并适时地把一些反映当代网络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

充实到实验教学中,从而对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使建成的网络专业实验室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是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另一个困难就是如何解决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钩的现状。一方面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另一方面对他们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应用型本科办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积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是需要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共建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先进性以及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需要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单靠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自行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实际工作部门的职业环境存在差异,容易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求脱节。因此,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校企合作共建实习教学基地是拉近学校与社会距离的最有效举措之一。这些实习基地既是教学基地,又是就业基地,既承担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又是学生进行暑期实习、社会实践等的重要场所。

截至2012年,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已建成与教学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基地13个,与一些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以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中企业课题数为例,2008级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中企业课题数只占总课题数的31%;而到了2009级企业课题上升到占总课题数的60%。这些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不仅满足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需要,也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为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就业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达到了“多赢”的目的。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一所行业背景强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独特的管理体制造就了良好的产学研机遇和环境。近几年来,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先后开展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功能的拓展,企业可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1)聘请企业科技专家与校内教师一同制订本专业培养规划;(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双方共同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合作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的技术案例;(3)企业和学校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实训资源;(4)双方共同组成科研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进行重点技术攻关,既促进了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四是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单位调研、学习,帮助他们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他们加盟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创造条件;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境)内外学习深造,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术水平等。这种“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真正获得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让校内教师们拓展了个人发展途径,提高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工程师们将实际经验转化为理论知识,获得了相当的成就感,也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建立了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五是辅以高效的过程管理和课内实践教学考核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保障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构成。“3+1”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样离不开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为此,在“3+1”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高效的过程管理包括实验室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其中实验项目的管理又包括基本操作型实验以预习形式完成,进阶技能实验在课内完成,大型综合性实验在课后完成的管理方式。

课内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过程考核,包括平时考勤、实验课表现以及实验报告撰写等。二是能力考核,包括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口头表达与相互评分等。通过这两方面的考核,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直应用于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日常教学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获得了经验与教训。总体来看,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影响是获得了相关工作经验,毕业之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开阔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实效,并且能从繁重的备课中腾出时间进行新课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是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本企业要求的人才,获得了直接的生产效益;对学校的影响是降低了实验室建设改造的成本,获得了办学经验,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肖小玲、王祖荣.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王春玲等.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3)

[3]徐明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

[4]胡静、赵莹.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3)

[5]荣秋生.新形势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6]李道全、薛炜华、姜梅.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6)

[7]刘晓华、郑更生、赵卿松.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5)

第10篇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计算机本科专业。从这两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从事计算机应用的最多,从事工程开发的次之,从事科学研究的比例最低。如何提高计算机人才所必须的实践能力,是各所高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我院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1课题背景

面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状,如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我院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 计算机类专业同质化严重,基本上现在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大同小异,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高校,我们的特色在哪里?

(2)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强调实际工作经验,即到单位就基本可以胜任工作,这正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应聘时的最大弱项,我们能否通过合适的教学安排弥补这一不足?

(3) 传统的教学仍然是重知识轻技术,这一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考核环节处处体现出来,如何进行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目标,我们进行了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优化理论教学;

(2) 规范实践环节;

(3) 系统化的培养目标,提高综合能力。

2优化理论教学

与其它专业一样,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行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从数据库理论的提出到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从网络、分布式计算理论到云存储、云计算无不如此。坚实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恰当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有效执行,是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关键。

(1) 核心知识体系是我院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要求。我院制定了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不断改进的教学大纲,大纲一定要覆盖核心知识体系。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既博且精往往很难做到,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侧重基础内容,对扩展内容做出适当取舍,且要及时调整,适应形势发展。如2009年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改为全国统考,我们根据考试大纲及时调整了专业的教学大纲,为同学们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奠定扎实基础。

(2) 授课方式上除对大纲规定的内容精心讲解外,每部分再选中一个知识点,作为有代表性的实例,透彻讲解。举例来说,数据结构中树与二叉树部分,我们不仅仅从逻辑上对于树、二叉树进行讲解,还把创建二叉树与二叉树遍历算法的实现代码放在开发环境下,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分析讲解,其中既有数据元素在内存中如何描述,又有数据元素之间关系在内存中的描述,在调试状态下还可查看存储空间的动态分配与释放过程,给同学们以最直观地感受。

(3) 课后作业的安排尽量面向实际,即使是一些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努力。我们认为根据理论知识,找到现实的对应物,并对其加以分析,比机械地、教条地学习,感受更为直观,收获更大。举例来说,操作系统中讲述进程控制块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而PCB作为一种数据结构组织方法有唯一编号。我们布置作业要求在具体操作系统环境下,将某一时刻所有进程的信息列出,其中包括PID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通过实践映证理论。

通过理论学习、实例分析和课后作业的相互配合,同学们可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同学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启迪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逐步地、由表及里地认识计算机的软硬件协同工作原理。

3规范实践环节

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能力是通过解决问题来体现的。这既包括软硬件故障的排除,也包括某个项目从需求分析直至拿出解决方案的全过程。能力是知识的应用,如果说知识是来源于间接经验的话,这种实践能力主要是在日复一日的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完善、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此处规范主要指科学地制定培养方案和严格地把握培养环节,强调过程与效果。实践环节的规范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题目的趣味性。实践环节包括课后的编程练习、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及毕业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重要的是兴趣的培养,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完成一些饶有趣味的题目,对于同学们今后进入程序设计大门大有裨益。为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实验部分只规定知识点,具体实验内容,由师生确定,这样既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区别对待,也可以不断吸收好的想法到教学中来。对较复杂的综合设计题目,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同学们提出,工作任务按照“总体―部分―总体”的方式一步步推进,由简单到复杂,并不断总结,即后一步的任务是在前面已完成的经过验收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扩充,避免同学们产生畏难情绪。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ACM/ICPC)等比赛活动,通过参赛树立学生的榜样以带动其他同学,进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程序设计量的保证。在哲学上讲“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我们认为程序设计能力与日常编程训练就是这样一种质与量的关系。试想一下,从来没写过程序或只写过很少程序的人能设计出高质量的代码吗?哪个系统分析师不是从程序员、程序设计师一步步走过来的?程序设计的能力就是通过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地解决问题、感悟积累的结果。我院多年实践表明,学生在校编程训练达到5000行以上,是可以做到的。

(3) 平台的建设。以前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教师面对面的辅导、评定来进行,对于课程实验环节,这样的安排也利于师生交流,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基于Internet提供更方便的自学平台,是更有效率的实施方法。为此,我们建设了在线测试平台,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而且在平台上进行每位同学程序设计量的统计,程序设计内容的相似度评估等内容。

(4) 组织方式。较简单题目,个人完成;比较复杂的题目,以小组为开发单位,结对编程。无论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的文档和测试用例必须齐备。一方面在学习中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制订严格、细致的实验大纲,设计合理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完成规范的实验报告,培养同学们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分析问题,提出方案直至实现并验收。

(5) 将实践内容引入考试环节。在高校扩招后,基本都以大班形式进行授课,如何有效地督促同学学习,除了题目完成后答辩等传统方法外,我们采用在Internet在线教学平台上引入相似度评估的技术方法进行检查,在考试环节增设机试部分,多种方法保证每位同学自己完成一定量的实践任务。

4设定系统化的培养目标,提高综合能力

在校期间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认知规律,但在以前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门课程由不同教师讲授,内容的前后衔接,与课程对应的实践任务的安排,缺乏系统性。我院现在实行的是责任教授负责制,各门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召集相关的授课教师统一协商,针对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改进,经过几年的发展,拟定了一个系统化的行得通的培养方案。该方案既考虑了知识面的完整性,也兼顾了要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社会需求。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任务难度不断深入。制定任务时,尽量将重复性任务去掉,使每个任务都有所收获,并兼顾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如在刚入学时开设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从基本的程序语句,到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程序的设计,再到文件的访问,作为最基础内容,通过实践环节全部覆盖。而此部分内容在其它课程中,要求同学们直接使用而不再单独布置实践题目,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2) 实践任务的完整性。当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安排一个工作量、难度适宜的完整任务。如在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学习完成之后,要求同学们完成一个成绩管理系统,从初始的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到结果显示,同学们设计方案并予以实现。要求既可以在屏幕上以表格形式显示结果,也可以打印输出,还可以使用文件方式保存表格。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既对软件有了直观感受,又扩展了知识面,任务完成之后,我们又组织师生进行总结,寻找不足,为下届学生学习做好准备。

(3) 系统知识的培养。不同课程之间内在关联很紧密,在授课时如何把握,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探究,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安排,同学们的收获差别非常大。举例来说,如果在讲授操作系统时,能就某一部分内容对其内部实现以一种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比简单地复述教材上的理论总结效果好得多。把不同课程之间的线索理出来,在授课过程中把脉络传授给学生,将知识形成体系,对培养综合能力大有益处。

(4) 毕业设计题目尽量来自工程实践或科研项目。作为在校期间的最后一项教学活动,要有难度,有饱满的工作量,教师应尽量选择来自于工程实践或科研项目的题目,让同学们经历软件工程的全过程,并且具备收集文献资料的能力。

总体来说,系统化强调的是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培养的是综合能力。这一环节加深了同学们的专业素养,体现计算机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

5总结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功,理论知识的深刻掌握需要扎实的实践能力作为支撑,反过来,学习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环节,又能极大地增强实践能力。经过每个学期不间断的、系统的、大量的锻炼,到毕业前,每位同学已经历了一定数量的、各个层次的编程培养。从最基本的编程题目,到利用各类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的较复杂题目,再到具备完善界面的小型软件,从使用数据库技术组织数据,再到多进程、多线程编程,组件编程,由基本理论到新技术,在校期间都有所尝试,这样的教学安排可部分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实际要求。

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同学不断领悟,逐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何协调、内容如何取舍,都要不断研究。在这方面我院通过实施一些教改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也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有益经验,为培养出真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注:本研究得到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M/ICPC开放式训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资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4-255,264-265.

[2] 蒋宗礼. 推进规范办学,培养合格本科毕业生[J]. 计算机教育,2008(7):7-10.

第11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实训教学;项目比较法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近几年,不少高校在IT类专业中开设了嵌入式专业方向,并设置了与嵌入式系统相关的课程。在逐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探讨一种项目比较法在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过程,以提高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 嵌入式系统课程特点

嵌入式系统教学实施方案会议成果之一,确定了嵌入式专业方向的教学应当涵盖的五门核心课程:嵌入式系统概论、嵌入式系统微控制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硬件开发。

由于嵌入式技术应用领域广泛,许多高校相关学科都设置了嵌入式系统课程,同时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都突出了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学科专业知识,又要重点突出嵌入式相关技术,培养学生把学习到的嵌入式相关技术应用到本专业学科中,为嵌入式在各领域的应用打好基础。

2 嵌入式系统的实训教学模式

嵌入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其体系结构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在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中采用实训教学模式,它主要分为基础实训、项目实训、创新实训和企业实训。通过以上实训模式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嵌入式技术整体综合应用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实训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案例单一,项目实施过程不够完善,主要采取验证性实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训效果和教学质量。

3 项目比较法在实训教学模式下的应用

比较教学方法是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喜欢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核心内容是,即分析与已学课程相同之处,快速理解新内容,辨析相异之点,掌握不同特性。

项目比较法则是针对实训教学模式的各个阶段对阶段性内容进行案例整合,形成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在形成这种项目模块时,要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实现方案,其差别体现在嵌入式处理器的选择上,有无操作系统,以及单元电路的异同,由于处理器或相关硬件平台的选型不同,其功能的具体实现会有差异,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同一项目不同设计方案的比较,学习到嵌入式技术设计与开发的技巧和关键技术。

下面针对实训模式的四个阶段进行项目比较教学方法的实现过程。

3.1 基础实训阶段

在基础实训阶段,实训教学内容主要是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等。在具体实施中,选择ARM CortexM3 LPC1769嵌入式微处理器ARM7 S3C44B0X处理器作为两种设计方案的处理器选型。

在实训中,针对两种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对比,如在处理器资源、体系结构、指令集、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进行对比教学。

3.2 项目实训阶段

在项目实训阶段,设计了智能节电综合控制系统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在硬件平台构建之后,如基于LPC1769的软件设计可采用了两种具体实现方案,即有无加入嵌入式操作系统,而在加入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方案中选择uCOSII。没有加入操作系统的软件流程如图1所示,加入uCosII后的软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通过以上的项目比较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没有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流程及在有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其基于uC/OS-II的任务框架、uC/OS-II的任务优先级分配、uC/OS-II的软件层次和uC/OS-II中断应用等知识。

3.3 创新实训阶段

在创新实训阶段,通过上述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已掌握的项目开发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并进行分组讨论,进行功能扩展部分的比较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对知识的总结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水平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4企业实训阶段

进入企业实训阶段,学生逐渐提高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进行结构调整并努力做到融会贯通。经过企业实训后,可以对在校期间实训进行知识整合,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设计时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通过项目比较法在实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一是加深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项目比较使学生掌握了项目的整体开发流程和项目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谢小云,刘会衡,邓小鸿.以工程项目为中心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04):62-65.

[2]葛芬.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1(33):38-39.

第12篇

淮海工学院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主校区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区、《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学校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响应国家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1985年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创办的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世纪之交,根据全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均具有5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江苏省盐业学校、江苏省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2013年8月,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学校占地1956亩,校舍面积5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546人,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039人。下设18个二级教学单位,开办62个本科专业,专业门类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3个专业被评为特色专业,9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5个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海洋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硕士授权学科和农业推广、测绘工程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建有江苏省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研究院、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等一批省级科研和产业孵化平台。

面向未来,全体淮工人正坚守“经世致用、明德至善”的育人理念,传承“严谨、求实、团结、献身”的校风,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为争取早日建成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显著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艺术学院是淮海工学院富有特色的二级学院之一。设有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四个专业。学院遵循开放办学、兼收并蓄、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注重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基础教学扎实、专业教学规范、学生素质好的办学特色。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和总结大类培养的基础上,从2014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即学生统一按设计学进行招生,前三学期不分专业,按同一教学计划学习,第三学期末再根据个人的兴趣、条件选择所学专业(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学院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建有综合材料工作室、模型工作室、数字艺术工作室、动画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一批校内实践场所,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产品设计专业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构成、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机工程学、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产品设计原理和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通识与专识有机融合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教学上,面向地方旅游城市定位,从传统产品设计向旅游产品和海洋特色产品设计转变,实行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相结合制度,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入工作室,强化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现代意识强,在产品设计方面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设计艺术学、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及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制图、工程管理与预算、设计管理与务实、建筑设计、室内陈设、室内设计、景观艺术设计、模型制作与空间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通识与专识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紧扣“服务沿海经济、注重区域文化、强调设计创新”的主题,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日常教学与毕业设计中结合本市景区规划、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改造,以及西游记文化主题空间进行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艺术学、互动媒体设计、版面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等平面形态、系统、类型设计及数字媒体设计课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通识与专识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立足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将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创作中,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积极开展新媒体视觉形态研究,拓展了专业研究方向和人才发展口径,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培养基本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好、设计能力强、专业口径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互动媒体设计、数字摄影、摄像基础、视听语言、动画原理、网页设计、非线性编辑、数字音频制作、视频特效设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影像专题创作、交互专题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艺术创新,坚持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及现代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与艺术创作,推行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接受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基本训练,能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修养,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动画、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以及专业艺术设计机构、文化传播机构等部门,从事相关创意策划、作品制作等工作。本专业培养专业基本理论扎实、富有艺术创造力、实践操作能力强、专业口径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各省招生计划

省份

山西

广西

江西

河北

山东

湖北

江苏

计划

30

15

30

30

30

10

105

三、省外专业考试、报名

类别

省份

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美术类

山西省

太原师范学院

1月12-13日

1月15日

广西区

广西师范大学

2月19日~2月20日

2月22日

江西省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网报

1月26日

河北省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2月29日-3月1日

3月3日

山东

潍坊市招生办

网报

2月22日

湖北

使用联考成绩

1、校考报名时应办理手续

(1)交验本人身份证及相关省2016年普通高校美术专业考试准考证明。

(2)缴纳报名费、考试费150元。

(3)领取《淮海工学院美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

2、专业考试科目

(1)素描(8开画纸,人物默写)(满分150分)

(2)色彩(8开画纸,静物默写)(满分150分)

3、考生食宿自理,自备画具、用具。

4、考生须持报考我校的《淮海工学院美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及《身份证》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考生须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5、我校于4月15日前公布美术类校考专业测试成绩。考生可登陆淮海工学院招生信息网查看自己的成绩,网址:zsxx.hhit.edu.cn/。专业考试成绩不查卷。

四、文化考试

考生按所在省(区、市)招办公布的《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简章》及其它有关规定参加高考报名及全国(省)统一文化考试。

五、志愿填报

获得我校《美术类专业测试合格证书》(所在省专业统考成绩须合格),符合填报志愿基本条件的考生,方可报考我校。

六、录取原则

(一)合格分数线确定办法:专业分数线由我校按照不超过各省招生计划数的4倍确定;文化分数线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划定的美术类专业本科文化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二)录取办法:

1、对报考我校,文化成绩达各省美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并取得我校《美术类专业测试合格证书》的考生,将根据文化统考成绩与专业校考成绩相加后的总分从高到低顺序择优录取。当投档分相同时,专业分高者优先录取。

2、如果在“文化成绩达线、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征集志愿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则在“文化成绩达线、该省美术类专业统考(联考)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征集志愿,直至完成招生计划。

3、非美术类专业校考省份,则在“文化成绩达线、该省美术类专业统考(联考)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按照各省录取办法录取。

七、学费标准:6800元/生.年

八、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淮海工学院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