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

时间:2022-03-05 13:0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设施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运输基础设施融资政策融资方式

1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

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产业,是维系国家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基础保证,在我国目前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阶段,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运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发展程度将直接决定其他各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市场交易的效率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国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至2000年末,我国运输线路中,铁路营运里程6.8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沿海港口万吨以上泊位646个,民航机场129个,航线1120条,里程151万公里,管道运输2.5万公里。货运量总计135亿吨,货物周转量总计43359亿吨公里。

尽管这样,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而美国为6869.3和253.59,德国为14680.4和65.94,印度为5403.9和21.6,巴西为1885.8和118.4。由此可见,我国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目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状况,必须加快建设速度,加大建设力度。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数量巨大,建设周期长,在建设中面临资金投入需求大而实际投入不足的矛盾,这单靠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自身积累和国家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在对交通运输的投融资政策上,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加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水平。

实现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融资,对于集中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有效的推动我国各产业发展的投资收入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有效融资,实现运输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也是发展基础设施平台,加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重要一环。

2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政策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加入WTO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内部形势下,运输基础设施融资政策的转变必须适应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条件与要求。调整后的政策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主体和其他投资主体并存的综合投资体制,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但必须看到,在各种投资中国家投资仍是交通运输建设投资主渠道,其他多种投融资方式则起着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与加大收益的作用,以适应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目前试行或可选择的融资政策可分为以下几类,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加以规范并综合应用:

(1)政府直接投资这是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政策,对于较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此种政策仍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主要优点是社会效益好,消费不受限制,国家的控制力度高。其问题则是普遍存在投资主体的目标模糊不清、责权不明确、激励动力不足。同时,政府直接投资生产的品种单一、供给质量低,而且使用中缺乏维修保养,损耗较为严重。

(2)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对于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且投资盈利较低或风险较大的基础设施,可以采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投资方式——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政府起着引导私人投资的作用。比如,可以采取投资参股、无偿赠款、提供优惠借款、提供借款担保、无偿或低价提供土地和减免税收等方式。日本在1987年由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共同投资的公共企业中,运输和道路投资企业126家。在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对这一方式也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尚缺乏明确的法制保证。对私人及外国投资者而言,其利益的保护和投资环境的安全性是进行投资决策着重考虑的方面。现有的交通运输法规尚未包括这些内容,今后应根据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完善相应法规,以大力推动这种融资方式的开展。

(3)政府管制下的私人投资对于单位投资额不大的基础设施,如公共汽车、电车、缆车、渡轮等,可以由政府授予企业特许投资权,然后对其价格、数量、利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管制;通过特许方式限制一些行业的经营者数目;通过规定利润标准来控制企业的盈利水平。这样可以在政府的管制或引导下形成具有竞争性的投资准市场,投资者自担投资风险。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具有提高投资效率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政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负担,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4)在政府允许的条件和范围内,完全由私人投资这种投资方式仅限于不存在直接收费困难而且具有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因为此类设施便于私人投资,所以政府可以不予直接投资或进行经济资助,收费标准由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情况调节,私人投资完全受市场调节。比如采用BOT方式发展公路、电站及地铁等。

总之,交通运输业资本的来源要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既可来自国家投资又可来自资本市场;既来源于政府又来源于民间;既来源于国内,又来源于国外,各种有效的新的融资方式都可以用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

3融资政策中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积极开放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吸引各种投资进行开发建设,可以缓解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融资政策的制定,如不能很好解决政府投资与各类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融资政策中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在民营、私营化趋势日益风行全球的形势下,处理好公私双方之间的伙伴关系,以求既能在融投资和经营管理方面充分发挥私方的积极性,又能使公方在权力下放的同时继续依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要求融资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明确政府的职能责任及其同私方的伙伴关系,非如此不能调动私方投资的积极性。就政府而言,要提供高效而透明的法律环境,使私方得以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营运系统。融资政策的制定要能监督公私伙伴关系的运作,又不干预其商业性质的事务。并成为鼓励公开竞争、处理公私关系的一个公平准则,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融资方式上,需要制定一个健全而明确的法律框架,规定怎样组织和建立公私合营的伙伴关系。这可以增加合作关系的可靠性、公开性和透明度,成为吸引国际参与和引进长期投资的前提条件。如国外常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开发模式,它是由政府特许投资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拥有和经营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偿还债务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回报收益;特许期满后,项目无偿地转移给政府;政府保持对公共物品的终极所有权,并最终能够获得正常运行的资本设施的经营权。BOT方式可以在有效地吸收各种投资(大部分是外资)情况下,减少政府债务,并借鉴和利用私营机构高效的经营管理方法。我国目前也已开始采用这一方式,而在实行“建设—经营—移交”的规划以前,应在租让法规中明确规定这个过程的各项原则与各有关方的责任,并且还要有更为详尽的、操作性很强的、成套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其成功。又如ABS(asset-backetsecuritization即以资产为支持的证券化)方式,它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ABS方式是近十几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之一,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看,交通基础设施很适合该融资方式,但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的制度予以规范。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因而,对于这些先进的融资方式,需要进一步按照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范与实施,完善我国的交通运输政策与法规,以推动我国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产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美〕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孙光圻.《国际航运管理政策与法规》.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第2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B T 模式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本文通过对BT 模式应用条件,B T 模式的优势分析,旨在将B T 模式引入到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以解决高校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困难。

【关键词】B T 模式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

【本页关键词】工程 财会 会计期刊征稿 教育论文

【正文】

B T 模式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本文通过对BT 模式应用条件,B T 模式的优势分析,旨在将B T 模式引入到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以解决高校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困难。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教学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需就原来的教学资源和附属设施进行改建和扩建。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将成为各高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要转变办学思路,积极地探索先进的融资方法,不断的拓宽融资渠道,为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本文对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B T模式产生的原因,以及B T 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BT模式的概念B T 模式是广义的B O T 投资模式,是B O T 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具体项目的条件不同以及操作上的差异所产生的一种变异形式。BT(Build--Transfer)即建设—转让,是由项目发起方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投资方,然后由投资方负责项目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并承担项目的建设风险,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发起方按照签署的回购协议接管项目,并向投资方支付回购价款的一种融资建设方式。

高校开展BT模式的条件分析政府BT模式的运作近几年,B T 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上海市的中环线(浦西段),重庆的菜园坝长江大桥,宁波的五路四桥,北京的地铁奥运支线等,项目建设的范围也逐步扩展到城市轻轨、污水处理厂、城市大型广场、草地等经营性的和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为B T模式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日后B T 模式进入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标准BOT模式的缺陷B O T模式应用的范围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而高校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其教学设施、行政设施和教辅设施本身很难经营,因此,将一般基础设施项目的B O T 融资方式简单的与高校对接,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目前一些高校采用B O T 模式建设的项目在管理上已经暴露出很多的问题。B O T投资方为了及早收回成本,增加利润就压缩正常的运行管理和水、电、房屋维修经费等;B O T 投资方对项目本身管理不到位, 任意进行出租, 开设网吧、影视等娱乐设施,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种种原因,在特许期未到期的情况下,高校(项目发起方)需要购回B O T 项目的所有权,这就造成了校方的违约行为,使高校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教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还有些B O T项目在招投标阶段对投资方的能力估计不足,致使开工后建设资金落实不到位,影响建设进度,致使项目不能如期完工,不仅工程总投资远远超出工程预算,而且影响了高校的正常的教学计划,致使高校承担了本不该高校承担的资金的压力。BT 模式是在总结BOT 模式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对B O T 模式的一种创新和完善,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的出现,这也是笔者认为B T 模式应该在高校建设中应用的最主要的原因。经济效益的“ 双赢”通过B T 融资模式,可以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渠道的形成,使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高校成为融资主体,改变高校在办学上过度依赖政府的状况,有效地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收益也相对稳定,这样B T 投资方可以通过B T 模式来参与到高等教育的产业集群中来,并从中获得稳定且较高的投资回报,而且投资风险要远远小于其他行业。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3篇

论文摘要:次贷危机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 4月美国全面爆发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并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 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次贷危机还导致全球股市震荡,中国股市也出现 了巨幅震荡和急剧下滑,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2008年 l1月,国务院提出2010年底之前投资 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 10项措施。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隋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国内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实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为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一个有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够进一步拉动更大的投资需求。根据世界银行最近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投资需求系数将达到 3.1~3.8,即政府对于基础设施每投入 1美元,就能拉动社会投资需求 3.1~3.8美元。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比重,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还能将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水平。通过这种轮番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全面增长,为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保证。

2.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克服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助推地区经济起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地区开发获得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年未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某些地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仍未消除。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这些地区实现新的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

3.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市化水平还较低,目前仅有3 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 70%~90%的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 45%的水平。这种状况导致城市发展缺乏后劲,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利用水平的低下,束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连接,进而充分发挥市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4.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变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中,如高速铁路、通信网络等建设,就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产品,配套研发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让更多的技术更新换代,这将促进高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领域转化的步伐,从而也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转贴于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领域分析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许多方面,为此,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实际需要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重点发展一些关键行业。

1.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业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对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间、各国间的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发展 的经验表明,铁路干线对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极强。如 日本的北海道干线,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干线法国的巴黎一里昂线,我国的哈大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会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这是被客观历史证实的经济规律。进入“十一五”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加大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2.通信行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大力发展通信行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的今天,各类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各界对信息交换的需求俞加旺盛,发展通信行业有利于促进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3.电力行业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尤其是电力行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火、电比例失调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不合理。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国家电网线路停运330多条、输电杆塔倒塌 196处,导致我国南方大面积断电,同时致使国内南北铁路 电气化大动脉的中断。加大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行业结构调整,既可弥补电力行业薄弱环节 ,拉动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又可增加电力供应,促进城乡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与城市相比,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显薄弱。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要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 的战略意义。

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对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资金筹措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分析发现在现阶段宜采取如下途径来进行资金筹措。

1.由当地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

美国有许多州早已采取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资金筹措办法,而且施行多年实践检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发行债券,可以筹集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投资额。同时,由于其具有追索偿还权,还会激励当地政府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实行 B0T融资方式

通过BOT融资方式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先进 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基础设施项 目投资的完成,而且由于在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在一定期限内由外方来经营并由其自身来承担经营中的风险和损失,这样就可以迅速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

3.鼓励私人进行投资

研究表明,未来私人投资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国外,私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一般占全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 12%~ 18%。在阿根廷 ,私人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则高达70%;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有私人参与除供水之外所有基础设施部门投资的传统;在菲律宾,私人投资也高达 40%。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作法,放开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资金筹措限制,鼓励私人参与投资。

4.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很多时候都基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正是有了高质高量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才为城市交通、水利、绿化等诸多的市政建设提供了保证;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融资的模式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非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进行更好的投融资,才是市政工程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概述

在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讨论时,应先对“基础设施”概念进行讨论。迄今为止,基础设施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规范定义。在不同的文献中,对基础设施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如《RAND伽HOUSE全文辞典》这样定义: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国家、城市或区域的基本的设施和系统,比如交通运输、发电站和学校”;而McGarw一Hill图书公司1982年出版的《经济百科全书》提供了另一种定义:“基础设施是指那些对产出水平或生产效率有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作用的经济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发电设施、通讯设施、金融设施、教育和卫生设施,以及一个组织有序的政府和政治体制',;再如美国《现代经济词典》,将运输电力、通一讯系统、学校监狱等有形资产和教育水平、社会风尚、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都包括在基础设施定义范围之内。在世界银行的《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给出了“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概述

1、投资概念

投资通常与资本相联系。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表示。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人力资本、流动资本和金融资本等。固定资本包括土地及其附着物、机器和工具。人的才能,即人力资本。现金和便于兑现的资产,称为流动资产。股票、债券等表现为金融资本。经济学家通常用资本来定义投资。马克思认为:“投资,即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萨缪尔森在给投资下定义时指出:“投资涉及为了增加未来的消费而牺牲目前的消费”,“投资是为了增加未来产量而放弃当前的消费。”由于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是由消费和储蓄组成的,因投资而放弃的消费,便是通过投资的形式而实现的储蓄,凯恩斯甚至用储蓄等于投资这样一个等式来定义投资。本论文认为投资可以表述为:“投资是特定投资主体为了获取预期收益而将现有的一定收入转化为资本的活动。”也即投资是投资主体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或交易行为。

2、融资概念

所谓融资就是投资主体为了一定的投资目的,如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除了投资主体提供的项目资本金外,向其他投资者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融入资金的活动,通常表现为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或股票上市融资等。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逐渐发展到以市场融资为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市场发展程度和政府部门监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可经营性将大幅度提高,向市场融资为主的转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个过程不可逆转;二是由于政府部门监管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的发展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在任何国家都会经历很长时间,因此,向市场融资为主的转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府管理水平,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主体的第一职责,也可以说是城市政府的第一选择。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

西方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为我国拓展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渠道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借鉴这些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以下一些投融资方式。

1、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BOT模式

BOT,即“建设―运(经)营―转让”,是指政府把通常由公有部门或政府机构承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投资、运营和一定时期内的所有权及收益权转让给民(私)营企业、个人或外商。即先利用私人集资或外商投资来完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然后由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对该项目行使所有权和经营收益权,通过这一时期的收益回报其投资,待这一时期结束后,再将整个项目的所有权及经营的全部设施转让给公共部门或政府机构。BOT的投融资与经营模式具有缓解政府投资不足、提高项目运行效率、风险小、收益较高的特点,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成功应用BOT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案例。

2、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TOT模式

TOT,即“转让―经营―转让”,是指投资者用资金或资本购买某项资产的产权和经营权,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资产收回全部投资并得到相应的合理回报,然后再将产权和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原产权所有人。TOT模式与BOT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投资购买己经建成的资产的产权和经营权;后者是获得政府的特许经营权,投资建设资产。BOT的产生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而TOT模式是以现存的基础设施为基础,使民间投资者与项目建设分开,避免了建设期间的风险,降低了民间资本的进入壁垒。TOT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ABS模式

ABS,即“资产评估―收益保证―债券融资”,是指以项目资产为基础并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成本较低的债券进行筹融资。ABS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排污、环保、电力、电信等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ABS的融资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其他模式

除以上三种在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投融资与经营模式外,还有债券融资(由政府发行市政债券,通过市场低成本、长期地筹集建设资金)、股权融资(对部分基础设施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公开上市)、投资基金(建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引导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等投融资模式,依据我国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投融资模式,来适应城市建设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五、“三个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创新

1.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取向之一。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是以增加资金供给为着力点,通过市场化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和私人资本,形成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动态均衡。这一政府与市场共生的多元复合模式,既否定了政府作为单一投融资主体的行政性垄断模式,又否定了民营、外资企业等市场主体作为单一投融资主体的以市场为基础形成的市场性垄断模式。这种复合模式是未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主体创新的基本取向。

2.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取向之二。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是以优化资本结构为着力点,通过对渠道体系的拓宽与优化创新,推进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实现资金供给与资本结构优化的协调互动。

3、投融资方式多元化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取向之三。任何创新都是对现存的超越,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方式的创新也是如此,需要改进:(一)一些已经为国内外投融资实践证明有效的方式未能得到推广或引进;(二)一些在其它领域证明有效的方式未能为基础设施投融资所用:(三)用于满足不同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的创新方式未能开发出来。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帮助;也是希望我国未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更高的质量,同时能够有更高的效率,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工作能够更加有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耿.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2)

[2] 刘瑶.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选择及比较分析[J]. 厦门科技. 2011(02)

第5篇

学院:

土木建筑学院

姓名:

班级:

工程管理班

学号:

BOT融资模式在我国基础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中国遇到了资金不足和效率不高两个严重问题,它是造成中国相关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处理效果不好的关键原因。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BOT融资模式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引言

在许多亚洲城市中,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发展,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废物管理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亚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目前还处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左右的水平。巨大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已对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形成了“瓶颈”障碍。因此,中国急需大力建设和发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快速城市化和滞后的处理设施,使中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突出。

2.设施短缺和处理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和运营效率不高。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打破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投资主体模式,实行建设与运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BOT是一种以私营力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在提高政府部门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方式。

二、BOT融资方式概述

1.BOT的概念及特点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即“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方式,是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形式。这一投资方式是指政府以契约方式将通常由政府部门或国内单位承担的为某重大项目进行设计、施工、融资经营和维修的责任让渡给国外投资者,该企业在负责建成此项目后,在协议期内拥有、营运、维护该项目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和服务费来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特许权期满后则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当地政府[1\2]。BOT模式主要用于收费公路、电厂、废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BOT模式将是我国今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

2.BOT融资模式的优点与风险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对政府而言,BOT项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融通社会资金来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对项目的支付不再是一次性巨额财政投入,而是通过出让“特许经营权”,用污水和垃圾费(以及少量财政预算)分期支付给投资者。

对企业而言,由于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做担保,所以BOT项目具有风险低,投资回报稳定的优势。表面上,BOT项目由于民营企业介入后需要有一定的利润回报而使项目的总成本增加,加大居民和政府的负担,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民营企业的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与政府建设和运营的项目相比,BOT项目实际成本增加与否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OT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

政府面临的主要风险有:①当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和价格趋势把握不清时,可能对投资者盲目承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加大居民和政府负担;②如果政府管制不佳,容易造成民营企业的不规范参与和竞争,甚至造成私人的垄断经营,将损害社会公平,并使得政府丧失控制权。

项目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政府不讲信誉和政策不稳定,它是民营企业介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最大障碍和风险;②项目设计和建设中的风险,包括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③项目投产后的经营风险,包括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3.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发展BOT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通过BOT社会融资模式,利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和经营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可以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主要问题,大大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利用BOT融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私人资金增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减少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上马一些基建项目。

(3)有利于改善投资结构,加快环境公用事业的制度创新。目前我国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资体制格局单一,政府指令性投资比重大,资金缺口较大。采用BOT方式,利用国际和国内商业资本直接投资和经营环保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我国环保产业的生机和活力。

(4)有利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环境基础设施管理水平。采用BOT方式,把私营企业的效率引入公用项目,可以极大地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我国应用BOT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已有的BOT实践项目来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还远落后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环境设施建设领域中还存在一些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成为BOT是否适用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应用速度的基本前提。

1.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正确定位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对二者在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定位问题,仍缺乏正确理解。目前,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

(1)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政府直接提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作用。这一认识在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

(2)没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清楚市场机制的实质和风险,片面夸大市场化的作用。

2.现有政策还不能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1)现有有关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政策仅为部门指导意见,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政策的权威性和力度不够。我国当前还没对BOT项目专门立法,现有的相关法规各部门之间不协调、权威性差、操作不规范、透明度低,严重制约了BOT模式的应用。

(2)现有政策只是框架性的指导政策,对一些关键问题如企业改制和优惠政策,既缺乏可供操作的实施办法,也没有明确地方政府实施的权限,给地方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带来较大困难,往往造成有政策无作为的局面。

(3)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和法规的关系未完全理顺,影响了标准的效力。

3.地方政府应用市场化模式的能力严重不足

(1)缺乏统一有效的环保监管体制,横向部门责权交叉多,职能配置不明晰;缺少有效机制和监督力量,宏观调控能力薄弱,对一些跨区域重大问题协调困难。缺乏环境与发展议事协商机制。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基层环保执法监管手法落后,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问题。处罚力度弱,强制手段缺乏,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难以到位。

四、稳步推进我国环境基础设施BOT融资模式的几点建议

1.在推进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过程中,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建立较完善的法律规范,提高BOT投资保障制度,降低投资风险和价格要求水平。

3.切实加强在融资、收益等方面政策调控的力度,提供赢利的政策保障,创造BOT模式应用的基础条件。

4.政府要准确定位,发挥创建市场、规范市场和扶持市场的作用

五、BOT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BOT作为一种有效的项目融资、建设、运营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开发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方案。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城市经济增长,劳动力投入,C-D生产函数

一、引言

经济发展离不开全方位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唯有具备了充分的基础设施投资才能形成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社会资本,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提高个行业的产出水平。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这个规律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它指引着经济学家和政府研究制定符合该规律要求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微观调节政策。新疆地处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但新疆的经济发展却要落后于西部的有些地区,不过新疆有其自身的优势,新疆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分布稀疏、人口较少,因此不仅需要研究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样需要对新疆这个特例进行专门研究。多年来新疆享受了中央政府和自治区政府的财政和种种行政支持城市经济增长,但新疆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基础设施投资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国内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计量分析,因为各自分析角度的不同、统计口径的差别和其它方面的原因,结果都不尽相同。本文使用狭义基础设施的数据,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计量。

二、文献回顾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逐渐意识到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开始加强对基础设施与经济长关系的研究。钱家骏、毛立本(1981)开创性地在我国经济论界引入了“基础结构”这个概念,认为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贡献难以量化致使人们对它不够重视,应将基础设施作为一独立研究对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我国基础设施的滞后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日益严重,与此同时经济理论界着重研究了基础设施对经济长瓶颈制约生成的原因及对策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具体内容有: 1.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刘永进(2009)指出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经济高速增往往与基础产业瓶颈约束结伴而行,最终导致经济增长难以继,被迫进行调整,认为形成基础设施“瓶颈”的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自身来讲是需求压力与生产能力的经济技术障碍,体制来看是比价关系与发展战略的深层掣肘,是政府机制与场机制的“青黄不接”。张望(2006)阐述20 世纪 80 年代初政府提出实施优发展基础设施战略,20 世纪 90 年中期基础设施投资局面未根本改变的现实时,指出我国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根本原在于其市场化进程滞后于整个经济包括加工工业的市场化进程。2.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的演进。陈国辉,李湛(2006)认为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有紧密联系,提出了对不同历史期投资结构合理性的判断方法。赵坚(2004)通过对社会间接投资与直接产活动的数量关系的建模分析以及二者之间结构效率的定描述,认为发展基础设施可加快经济增长,并提出了发展我基础设施的思路。3.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张钰亭,刘得旭,王 敏(2007)论证基础设施是区域经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李伯溪、刘德顺(2005)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水的区域差异,认为对区域收入差异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是那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和影响劳动者的区域和企业选址的基础施类型。此外城市经济增长,我国学者还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的资金筹措和融资、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管制、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等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理论基础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

(1)基本特征

基础性。基础设施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其他生产部门进行活动的基础性条件。二是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构成了其他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自然垄断性。自然垄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具有大量的沉淀资本。每类基础设施用以输送能源、材料、信息或人口等的网络建设和维护费用巨大,是基础设施服务总成本的主要部分。二是规模经济性。即使用同一网络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服务比对不同用户分设不同的网络更为经济节省。基础设施自然垄断的存在意味着在现有的需求水平上,随着服务提供量的增加,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递减。

(2)效益特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益特性与一般工商业项目有着以下不同之处:

第一,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投资是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绝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济收益,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

第二,间接效益大于直接效益。基础设施的作用是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带来的不是基础设施的直接效益。

第三,长期效益重于短期效益。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考虑其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所能发挥的效益,另一方面是有些城市基础设施的真正效益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2.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当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几乎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是具备充足、可靠的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调整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结构,大量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尽管如此,基础设施的总体建设水平依然滞后,大大影响了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的发展扩张。

(2)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基础

第一,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基础设施服务成本的降低将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和增加收入。当某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时,生产要素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将会降低。

第二,施一开始出现就具备的职能之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即使城市居民在生活上得到实惠,也使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推动力。

(3)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产生聚集效益的决定因素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城市经济增长,而成为一定区域内社会各要素的聚集体。这种聚集体产生巨大的城市聚集效益和广泛的城市辐射力。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方法,首先对指标进行取对数,以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之后对数据进行单整检验,再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即对数据进行回归后所得的残差进行ADF检验;在检验是否平稳之后用一级两步法检验,通过对新疆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数据一系列计量分析得到结论。

(二)经济模型的设定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按照巴罗的模型,如果一地区人均产出的增长可以被看作是劳动力投人增长和技术步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看作是资金投入增长。根据假设条件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本文进行分析。C—D生产函数使用的假设有三个:1.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2.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3.资本和劳动均存在边际收益递减,不变,递减。事实上,现在的经济学家经常研究含有多个投入要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譬如,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投入加进去,就可以用来研究资源经济学或者可持续发展问题了。

经济系统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经济增长也是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投入(人均产出)。为了考察新疆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借鉴C—D生产函数,以新疆1990年以来的经济数据为依托。建立如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Y = F(K,L,A) =A(t)(1)

其中:Y代表产出(即GDP),K、L分别代表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投入,A(t)主要包括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资源配置、体制变革、政策法规、管理决策以及随机因素。本文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综合在全要素生产率中反映。、为2个正(>0

LnYt=lnAt+ lnKt+lnLt(2)

+=1(3)

LnYt=lnAt+lnKt+(1-)lnLt(4)

(三)数据处理和指标测算

1. 产出指标(Y)。一般选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该指标可以直接从官方统计取得。1990~2009年新疆GDP基础数据取自《新疆统计年鉴》(2010)。

2. 全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K)。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管道、煤气、公路、灌溉工程及交通部门。本文采用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惯用的方法,基础设施由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这几部分,数据来自于《新疆统计年鉴》(2010)。

3. 全疆城市劳动投入指标(L)。劳动力投人选取的是新疆省就业人员数。历年劳动力投入数据来自于《新疆统计年鉴》(2010)。

五、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计量处理

1. 平稳性检验

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多采用时间序列的回归分析,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题,在建立计量模型前我们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使用较为常用的ADF法来检验数据是否具有单位根,根据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本文使用Eviews6.0,自动确定滞后阶数。结果如下表:

表1:平稳性检验

变量

ADF统计值

5%临界值

检验形式(C,T,P)

p值

平稳性

lnGDP

-2.403526

-3.759743

(0,0,0)

0.3631

不平稳

lnGDP

-4.183726

-3.733200

(0,0,1)

0.0232

平稳

lnK

-2.257323

-3.733200

(0,0,0)

0.4305

不平稳

lnK

-4.602617

-3.710482

(0,0,1)

0.0103

平稳

lnL

-2.257323

-3.733200

(0,0,0)

0.4305

不平稳

lnL

-4.262138

-3.690814

(0,0,1)

0.0177

平稳

由表可知:各变量均经过一阶差分后,都可以通过5%水平的检验。由于原假设是非平稳,如果ADF值小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可以认为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2. 协整性检验

由于上述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根据协整理论,它们可能存在某种稳定的线性组合。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各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所示:

表2:EG两步法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735483

0.118778

14.61111

0.0000

LNB

0.549687

0.040151

13.69062

0.0000

R-squared

0.912380

F-statistic

187.4332

由图表可知,P值和F值都很显著,方程拟合的很好。然后再对残差进行ADF检验,看残差是否平稳,如果残差平稳就说明Y和K存在协整。(若et为平稳的,则Y和K是协整的,反之,则不是协整的。因为若Y和K不是协整的城市经济增长,则它们的任一线性组合都是非平稳的,因此残差et将是非平稳的。换言之,对残差序列et是否具有平稳行的检验,也就是对Y和K是否存在协整的检验。)

表3:对随机误差项进行ADF检验

变量

ADF统计值

5%临界值

检验形式(C,T,P)

p值

平稳性

resid

-4.532203

-3.710482

(C,T,1)

0.0116

平稳

表4:EG两步法协整检验结果

序列lnGDP、lnK、lnL

特征值

迹统计量

5%临界值

零假设协整个数

0.471175

20.90783

20.26184

None*

0.408118

9.440071

9.164546

At most 1

(*表示拒绝在5%显著水平下的原假设)

检验表明在5%的水平上至多存在有一个协整关系向量,在Eviews6.0中,给出了标准化的长期静态模型:

Lngdpt=1.735483+0.549687lnKt+ 0.450313lnLt

其中= 0.549687= 0.450313

根据以上系数,可以计算出影响新疆经济增长各要素的贡献份额,具体结果如下:

表5:各因素对GDP增长的影响及贡献率

变量

年平均增长

对GDP增长的贡献额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GDP

0.165256

0.165256

100%

劳动投入K

0.017817

0.139928297

13.99%

基础设施L

0.23718

0.389105091

38.91%

全要素增长

0.470966613

47.10%

(二)实证分析结果

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模型,以及计算出的各个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新疆经济增长的各个要素中,劳动的贡献率最小,占了13.99%而基础设施的贡献率比较大,全要素增长(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综合在全要素生产率中反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因为新疆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7%,而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0.05%,新疆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特别是第二产业投入比重较大,这与新疆的实际情况是基本相符的。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基础设施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将全要素的影响作为一个随基础设施的变动而变动的一个变量。

2. 新疆经济增长中的基础设施的贡献率为38.91%,从数据上看,其对GDP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占到了近2/5,但比起我国的平均水平还是有一段差距(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6%)。像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刘伦武在对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中得出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相同规模下)是本文测算数据的100多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疆省经济水平较全国的经济水平偏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以资源消耗型的外延式方式为主的,新疆也是如此。新疆基础设施规模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能够高效率的推动经济增长。

3.全要素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7.10%,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不仅是探求经济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城市经济增长,而且是确定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反映了新疆省经济增长中的制度、技术进步、政策、对外贸易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该值较大,说明新疆省的经济增制度、技术相对落后、政策、技术人员大量外流、劳动力的素质及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有较好的发展,但这只是一个相对值,它包括除本文的两个变量之外的所有因素,里面可能会存在负面也就是说相反的影响,因此不是很精确,不过本文现在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研究,其他因为就没有做很细的研究,不过作为西部城市的新疆应加大对经济增制度、技术投入、政策、劳动力的素质及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的投资。

六、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由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及对新疆基础设施的现状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1990~2009年新疆基础设施(狭义基础设施)对新疆城市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肯定经济发展已取得的巨大业绩的同时,也说明新疆经济增长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但是基础设施由于投资滞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议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与税收体系、提高消费者信心、广开门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

2. 基础设施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城市经济增长已凸现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因此在确保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立法进程。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因此加强这一方面的立法是培育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3. 从劳动力的投入来看新疆城市经济发展,由于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美国有一组统计资料表明:在过去长达57年的时间里,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利润增加3.6倍;而人力资源增加3.6倍,利润却增加了17.6倍。这说明,对劳动力投资的回报率比对物质资源的投资回报率高很多。因为物质资源实际上是保值资源,它只能依靠自身的消耗来转移价值;而劳动力资源是升值资源,它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创造价值城市经济增长,应该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进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政策建议

从长远来看,新疆要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必须尽快提高新疆地区基础设施的规模,不仅是数量上,更主要的是从质量上,增强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后劲,由于新疆情况的特殊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普遍滞后,已成为制约新疆经济进一步腾飞和城市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造成的。还需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新疆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与方向。

1.合理化收费 ,实行“以城养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之所以拮据,与相应的税费标准定得太低,造成入不敷出有很大关系。因此,首先要实行合理化收费,最终实现“以城养城”。具体措施可考虑:(1) 适当提高城市建设维护税。(2) 将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的一部分按一定比例固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可改善投资环境,使土地增值。

2.证券化集资,拓宽资金渠道。以证券化手段为城市开发融通资金,把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与手段应用于城市建设之中,是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常用的融资手段,可采取发行工程债券、开发公司债券、政府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拓宽资金渠道。

3.企业化经营,走向市场调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部门被视为福利部门,按照事业单位来管理城市经济增长,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这些部门的积极性,也助长了一些垄断性行业的不正之风“吃、拿、卡、要”十分盛行。将这些部门推向市场,并有计划地允许其他投资者特别是民间投资者进入,以适当的管理规则来规范其行为,一切按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实行优质优价、社会监督,则必然会提高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改善服务质量。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的公交、公园等部门的改革就取得了一定效果,不仅吸引了大批民间投资者,提高了公交等部门的效率,而且大大改善了城市公交落后局面,使经营者正逐步走向以质促销、多劳多得的良性循环。但在其他如电力、供水、电信等方面改革力度还较小。

4. 社会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社会化管理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化管理符合经济效率原则,可最优化配置与使用资源,杜绝重复建设、零星建设和建而不用、用而不全等现象发生,使有限的财力、物力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一条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统计观察, 2005(1).

[2]张望.《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VAR方法对福州市的实证分析》[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3).

[3]《新疆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4]《乌鲁木齐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张钰亭,刘得旭,王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措施研究》[J]. 科技信息,2007(30).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作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宿舍文化作为高校校园内的一种文化因子和现象,时时刻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要特征,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由于制度、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原因,一直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的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一、 内涵及特征

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活动为载体的宿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同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相比较,具有超前性、教育性、感染性、动态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独有的基本特征。

二、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的栖身之所;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思想的主要空间;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培养他们成长、成才的必不可少的环境之一。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人格的塑造、以及其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宿舍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课题。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但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同时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宿舍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加强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加大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来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文化特点有待进一步提{。目前大多数高校宿舍的基础设施基本齐全,但有些高职院校只是单纯的注重改善宿舍硬件设施,改善过程中很少与文化建设相联系。这与大学生追求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有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宿舍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当今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比较老套、死板和单一,并且操作的可行性不强,只能对学生的行为起一个约束机制,但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起不了任何作用。

(三)宿舍内存在不和谐的行为。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学生宿舍行为是文明和谐的,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在宿舍内发生,主要有: 部分宿舍内卫生脏、乱、差、个别寝室有难闻的异味,而且无人打扫,个别学生在宿舍公共区域破坏公共设施、随意扔垃圾、在宿舍内喧哗吵闹和浪费水电资源等现象,这些行为和习惯严重影响了宿舍文化建设。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宿舍管理不到位和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等原因,都影响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我们分析,当前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对宿舍物质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宿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制度的缺失;宿舍文化遭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等因素,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四、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

高职院校领导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宿舍文化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健全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需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制订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人力、 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健全以院级领导为中心,学校各职能部门全员参与的工作领导机制,把具体工作深入到学生的宿舍,关注、关心学生,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在宿舍内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

(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团建设工作进宿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新三进“ ,即进网络、 进宿舍和进课堂,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团建设工作进宿舍,是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这一课题的最直接最有效做法,这也是创新党、团组织体系建设、 增强基层党、团组织组织活力和保持党、团组织的先进性的需要。

(三)健全和完善学生宿舍内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议中,应当健全和完善宿舍内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应该把通过将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来建立一套完善、 行之有效和全面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才能促进和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初衷。

(四)优化学生宿舍基础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把大学生宿舍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中,并把学生宿舍作为学校后勤工作的一个重点。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自筹资金、引进社会投资和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来确保学生宿舍硬件建设所需的各项资金到位,不断完善学生宿舍硬件设施,尤其是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能满足大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这也是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加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的人文景观建设

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该要突出人文文化。当今,大多数学生宿舍区除了宿舍楼和公共基础设施外,在宿舍内的其他公共区域,几乎就看不到各类人文景观,这与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反差,缺乏人文氛围,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提高。宿舍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在学生宿舍的公共区域张贴人文标志,特别是名人图像、名言警句、宣传标语等文化艺术类作品,这在宿舍区域内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学生们在宿舍区散步、交流时,能从这些文化艺术类作品中受到思想启迪和提升,并引发更多的思考和遐想。

(六)积极开展各类宿舍文化体育活动

加强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必须通过开展各类宿舍文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自我进步、自我实现的机会。例如通过开展“宿舍美化“大赛、”文明寝室“、”星级寝室“评比,为宿舍内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开展各宿舍楼栋、各寝室之间的体育比赛,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友谊,提高他们的合作竞争和团体意识;开展党员和团员形象工程建设,在有党员的宿舍寝室门前悬挂”党员示范寝室“的公告牌,让党员学生接受监督,在有优秀团员的宿舍中创建和评比”优秀团员示范寝室“,这些能有效加强党团组织在学生宿舍区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员和优秀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总结

总之,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积极和向上的育人环境,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明修养的养成,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和特殊的意义。(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政.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宜宾学院学报,2008,02.

[2] 崔大勇.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基础设施融资工具创新

一、对一般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释

1.信息不对称的内涵。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借贷双方互不了解,尤其是资金提供者对资金筹集者的信用及其欲投资项目并不十分了解,资金筹集者对自身信用及其欲投资项目比资金提供者,即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发生在两个阶段:一是融资协议签定前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二是融资协议签定后可能出现道德风险。融资中的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把资金提供给要求贷款最积极而信贷风险也最大的资金筹集者;融资中的道德风险是指资金筹集者取得资金后去从事资金提供者最不愿看到的、最易造成信贷风险的事情,比如资金筹集者将借来用于筹建复印部的钱用于赌博等。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要发展,就需要有一个使资金提供者和资金需求者,尤其是生产性资金需求者实现资金融通的有效机制,这个机制便是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其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市场对资金融通的引导作用对经济发展、经济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福利的改进都有无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市场有效引导资金融通的前提是信息对称,如果信息不对称积累到一定程度,资金提供者将再也不愿将赢余资金提供给资金筹集者,那么这个经济社会就会出现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必将造成经济的萎缩和萧条。

2.信息不对称的解决策略。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是尽可能使资金筹集者公布更多的信息,二是给一旦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资金提供者以补偿。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有:

(1)信息的私人生产和销售,即由私人机构搜集和资金筹集者的有关信息。这一方法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使这一方法没有普遍适应性。

(2)政府加强管理,即由政府通过法令的形式要求资金筹集者提供一定的信息。

(3)发挥银行的信息资源优势,弱化信息不对称问题。

(4)以抵押或担保的形式提供资金,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时给资金提供者造成的损失。

二、基础设施融资工具创新构想

针对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的思路往往是通过努力使信息更加对称。然而,通过对一个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及其相关投资环境深入了解来决定是否投资,是一个相当费时费力的过程。而且信息具有层次性,越是深层的信息,获得信息的单位成本就越大。搜寻信息的成本和难度都会随着信息搜寻工作的深入迅速增大,最终当搜寻成本大于投资所得利润时,搜寻信息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更重要的是,在资本市场中,普通的投资者不会费力去寻求完全的信息,而会选择相对成熟的企业债券。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具创新的思路就是要避开致力于使信息更加对称的套路,而从当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后果发生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害出发,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困境,从而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

进一步说,融资工具的创新就是要保证,尽管市场中存在不对称的信息,人们仍然愿意投资于基础设施证券。那就是在金融工具上嵌入保护性措施,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一旦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问题,由筹资人负责赔偿投资者的本金及利息,保护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这样一来,就可解除投资者的顾虑,而且避免了信息搜寻工作带来的资源耗费,大大缩减了交易所需要的准备时间,使得基础设施证券筹资更加快捷畅通。类似的保护性措施已经在20世纪世纪90年代初被应用于公司债券的发行中。

以下基础设施金融工具的创新,就是基于以上分析,同时借鉴公司债券和股票创新而设计的。

1.有保护的可提前退还债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某些事件,如战争、政府政策的制定或改变、税法变更、汇率波动等,都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项目未来现金流的不利变化,使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价值下降,从而给债券持有者带来损失。因此设计一个保护性的可提前退还债券,在上述不利事件发生时,债券持有者有权要求发行人或者保证人退还债券的主要金额以及附加的利息。事实上,这种债券的持有者不但购买了债券本身,还购买了债券的看跌期权。与普通看跌期权不同的是,这种有保护的可提前退还债券期权的执行是由外部事件(即上述的政策的改变、税法的更改和汇率波动等)所触发的,而普通的看跌期权则是在未来某一时间由债券持有者自行决定的。对持有者而言,由于这种提前兑换的期权增加了债券的价值,因此附有保护性可提前退还条款的债券的收益率比没有提前退还条款的债券收益率低。

对于基础设施而言,这种保护性的条款可以由政府来实现,因为政策变更、税法更改等都是由政府决定的。通过在这些不利事件发生时,退还债券本金和利息的保护措施,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这样普通投资者在选择债券投资时就减少了逆向选择的顾忌,因为即便出现逆向选择收益也能得到保障。通过保护性措施,减少了交易前的选择时间和搜寻信息的成本,交易过程更加简化。避免了投资者由于繁杂的信息搜寻过程、高额的信息搜寻成本以及逆向选择之后的损失而导致的不投资。通过这样的保护,可以使基础设施项目债券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2.可转换含看涨期权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有权在将来某些事件发生时,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股票。这些事件是预先约定的,比如有利政策的制定、税法的有利更改、汇率朝有利的方向变动,或者能源价格下跌等等,能够显著的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价值的特殊事件。一般来说,这类债券同时是可赎回的(callable),即项目经济价值上升时,发行者有权赎回债券。一旦被要求赎回时,持有者有权转换他们的债券成为股票。当基础设施投入运营后的收益由于特殊事件的发生达到或者高于人们的期望时,对于发行者而言可以提前付清欠款而要求赎回债券。债券持有人为了分享更多的利益,可以把债券转换为股票。原本的负债就可以转换为公司的权益资本。这种可转换措施是针对牛市债券设计的。

3.可退还项目股票。20世纪世纪80年代末,可退还股票的金融创新就出现在公司股票的发行中。可退还股票的购买者有权在发行后的若干年内以预先规定的价格退还股票。此类可将普通股退还给发行者的金融创新可以用来减少首次公开发行时,股价的低估问题和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其他问题。由于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特别是国外的投资者不能肯定东道国政府是否会对该基础设施项目持支持的态度,因此由于信息不足造成的对政府的不信任也许会导致股价低估甚至无人购买股票。国外的私人投资者需要政府对其将来的收入做出保证。

所以,一旦这种可将股票退还现金的承诺由主办政府来承担,股价下跌所带来的风险就可以被这种可退还的允诺所规避。简单的说,这是一种由主办方政府对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的一个可退还的保证。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吸引原本顾虑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而不愿投资的潜在的私人投资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附在股票上的可退还性还可以增加股票的价值。

4.附有或有价值权的股票。投资者的心态往往是惧怕股价下跌的风险,又渴望股价上涨的利润。为此,可以在基础设施项目的股票上嵌入一个或有价值权(CVRs,Contingent Value Rights),使得该工具的上升空间不受限制,但是下跌的风险却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附有或有价值权的股票是对同一标的股票的两种期权的投资组合,从本质上来分析,它是附有差价期权的股票,即持有者事实上持有一个股票头寸和两个相同类型期权头寸。由于发行者自身对项目的回报持乐观的态度,因此出售给投资者的应该是附有熊市差价期权的股票。

三、结语

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确定投资份额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的措施。

一、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现状

1.政府投资逐渐转向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在发展国家经济时,政府和市场有着明确的分工:凡是由市场提供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应当由市场提供,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宏观调控,解决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遵循这条思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职能不断转换,逐步从盈利性行业退出,从事个人和企业不愿从事、无力从事和不能从事的事务。相应的,政府的投资重点也开始逐渐转向基础设施建设。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9,2000,2001,2002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分别为2116.57亿元,2094.89亿元,2510.64亿元,3142.9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050013.190o}13.28%和14.250o}’},投资总额不断提高,投资比重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2.中央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某些跨区域或外溢性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常会采取中央和地方联合投资的方式对地方进行补助,目的是为了协助地方政府完成仅靠地方不能完成的项目.地方政府本应积极配合完成项自建设,然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很多时候会利用中央对投资项目的关注,与中央讨价还价,尽量减少地方的投资份额;或者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中,以较少的投资总额获得中央的审批,在项目建设期间又要求中央追加投资,导致中央的投资额远远超过预算.另外,中央政府有时会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单方修改或终止合同,使地方政府遭受损失。.

对中央政府而言,如何确定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额,达到既能完成宏观调控的目标,又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省投资额,尽量缓解僧多粥少的状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博弈模型

1.基本模型介绍

投资之初,对于如何确定双方的投资份额问题,本文将用一个讨价还价模型来分析中央与地方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双方决策的博弈行为。

基本模型如下:中央和地方均为理性人,即中央和地方政府会按照各自效用的最大化来进行决策.博弈的基本规则:博弈中有两个参与人,中央政府(甲)和地方政府(乙)。假定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遵循以下顺序:首先由甲提出一个投资分配方案,对此乙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如果乙拒绝甲的方案,则他自己应提出另一个方案,让甲选择接受与否。若甲接受,则博弈结束;若甲拒绝,则甲提出新的方案,由乙来选择。如此循环.在此循环中,只要有任何一方接受对方的方案,博弈就宣告结束。如果方案被拒绝,则被拒绝的方案就与以后的讨价还价过程不再有关系。每次一方提出一个方案和另一方选择是否接受为一个阶段。

2.具体模型分析

(1)模型的假定

①地方政府知道中央政府投资额的范围和最低数额,地方政府可以据此确定自己的投资数额,因此这是一个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问题。

②中央的目标是在不超出预算支出的前提下,使各地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同时使支出成本最小;地方政府的目标是追求支出成本的最小化.另外中央政府还需要承担基础设施的外滋性问题,因而有一定的额外成本,而地方政府则不需要.

③由于中央政府需要投资的项目很多,它不可能在一个项目上拖延很长的时间,而时间的拖延会增加双方的机会成本,谈判不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因此,假设博弈只进行三个阶段。

④讨价还价每多进行一个阶段,由于谈判费用和利益损失等,双方的成本都要增值一次,设增值率为so凡>0,令s=1+so,总投资额为to“元。

(2)博弈过程

第一阶段,中央政府(甲)先确定方案,自己出s1,地方(乙)出106-s1,乙可以接受或不接受。若接受,则双方的投资为s1和106-s1,若谈判的结果是乙不接受,则开始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由乙确定方案,甲支出s2,自己支出106-s2。由甲选择是否接受此方案,接受,则双方支出为s2和106-s2,若甲不接受则进行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甲提出自己支出s,乙则支出1O6-s,此时乙必须接受,双方的实际支出为s和106-s,这个博弈过程可以用博弈的扩展形式来表述.

(3)模型的求解

我们采用逆推法解此博弈。

在第三阶段,甲出价。,乙必须接受,甲乙双方支出分别为扩Xs和兮X<106一:).因为博弈只进行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乙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选择接受。

在第二阶段,乙很清楚,进人第三阶段后,甲必会出。,则乙只能出护X(1Os一。),甲实际投资为了Xs。为使投资成本最小,则乙的投资106-s2不能使甲在第三阶段投资更少.因此,乙在第二阶段能让甲接受的最高投资额必满足sxsz=护xs,即Sz=sxs。此时,乙自己的投资为sx(lossxs),又s>1,故比第三阶段乙的投资额要小一些。

在第一阶段,甲在开始讨价还价时就知道第三阶段自己的投资是护x5,第二阶段的投资是Sz=sxs,且自己的投资仍是梦x5,此时乙会满足于最小投资额sxclofi-8Xs).如果甲在第一阶段就允许乙的投资额为sx(106-8Xs),而自己又能投资的更少,这种方案对甲而言最好.只要令s1满足to‘一sl=sxclosxsxs),即S1=los-losxs十护xs.此时,乙的投资与第二阶段以后的投资不变,而甲的投资却比第二阶段后的投资更小.从而,在第一阶段甲出资金sl=los-loftxs+护xs乙方会接受,双方的投资额分别为s1’=to‘一losxs+s}xS,s2’-losxs-s}xS为该博弈的均衡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个三阶段博弈存在纳什均衡解,即中央与地方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能够达成共识。将这种共识形成合同,中央与地方政府就没有理由在对资金纠缠不清了。

三、博弈模型的分析

1.对占的分析

由于S=1十筑,而80>0,从而s>1。故对s1’-1O6-1O6X8+b’}xs,当s-}1+,即&-"o+时,当时(5X105)/s<l,sl’单调增加,即甲的支出越来越大。对于s1’-106-106X8+b}Xs,s2’单调递减,即乙的支出随着谈判成本增值率的降低在不断减少。当((5X105)/s>1时,则乙的支出递增,而甲的支出递减。

2.对s的分析第一种情况,当中央的投资额s之5X105,此时成本增值率乱>0。当成本增值率逐渐减小趋近于零时,s1’单调递增,s2‘单调递减.说明若中央的投资额超过5X1OS时,随成本递增率的增加,中央有弊无利,对地方越来越有利。因此,相对地方而言,中央更不愿拖延谈判时间,希望早点做出决定。而地方可以利用这种状况,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但地方政府也明白,若自己要得太多,可能给中央留下不良的印象,中央会因此而减少投资额,转向投资其他地区,也可能影响中央对地方以后的投资,所以地方政府也不敢要求得太过分。因此均衡解可能发生的变动是中央的投资额稍大于。1’,地方政府的投资额稍小于s2’。

第二种情况,中央的投资额sW5x105,当成本增值率趋近于。时,s1’单调递减,s2’单调递增。说明当中央的投资额只能小于5X105时,随成本增值率的减少,对中央将会比较有利,此时地方政府可能采取行动与中央妥协。中央政府的投资不会大于s1"。

以上分析是在假定中央和地方均是理性决策者的前提下做出的。针对上述情况,中央和地方在共同合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更精确的知道彼此之间合理的支出划分,杜绝地方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投机取巧以及各种门类的“钓鱼项目”.

四、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552文献标识码: A

概述:

巩留县地处新疆伊犁地区中部,伊犁河上游南侧,北濒伊犁河,南倚那拉提山及伊什格力克山,气候湿润,水土丰沃,植被繁茂,矿茂丰富,是伊犁交通要冲,也是伊犁州连通南疆的必经之地。巩留县小城镇作为初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平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地区城镇组合群体,使地区性经济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的带动力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外部条件到内部功能,从时间到空间相互关连的因素来思考小城镇的建设问题。

一、强化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

1.缓解大城市社会资源方面的压力

农业现代化使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城市由于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人口涌入城市.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北京外来人口已由过去的500多万迅速突破1000万人,加上本地人口总人口超过2000万人,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入学难、看病难、出行难、房价飙升,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应该看到,城市人口过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治安造成的恶劣影响。如果城镇化水平有相应的提高,大城市所面临的这些压力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2.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促进新农村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轮子、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推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桥梁、供水、供气、电力、通讯、排污设施、绿化、亮化工程等使小城镇的居住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健全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改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发展提升小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受度。通过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尽可能让农民就地就近进城安家落户、安居乐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尽早实现美好乡村,美丽中国的愿望。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1.确保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规划体制严密,明确规划的框架和体系,细化具体程序和形式要求;要确保规划内容科学,发展状况、需求变动和产业发展要求出发,通过实证调查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等相关因素,要确保规划过程公开,认真听取公民的意见,积极鼓励公民参与规划;要确保规划执行严肃,既要依法执行规划,又要引入公民监督。

2.形成特色产业。一方面,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交流,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利用小城镇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另一方面,拓展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具有特色农林牧畜渔业的小城镇可以进一步发展深加工业,也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3.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提高小城镇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他们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杜绝污水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

4.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多建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在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时,不盲目图大图全,避免大办公楼、大广场等建设误区。

5.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城镇风貌,发展人文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加强保护。利用小城镇具有的较好自然环境的优势,吸引城市退休居民到小城镇养老,增强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人口凝聚力。

6.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鼓励具有技术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从事生产生活。向回小城镇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优惠的创业贷款,帮助他们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生产活动,创造经济效益。加强小城镇与科研教育机构的联系,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7.保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提高上级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拨付额度,加强道路、通讯、电力和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物流能力,保障小城镇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迅速流通。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应避免平均主义的影响,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已经较成熟的、有较好发展预期的小城镇,待其取得较好经济成果时,再鼓励他们帮扶、带动周边的小城镇,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引入私人资本进入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公私合营模式”资金来源丰富和管理运营效率高的特点。

8.放宽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结构,加快人口流动。取消大城市公民的特殊福利,统一全国公民的就业、求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使小城镇居民享有同大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同时也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束语:

我国的城镇化与小城镇的建设源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发展中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采纳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同时要借鉴我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效益的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进行不断的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追寻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的新路程。

参考文献:

【1】张桂萍,如何推进我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期刊论文],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

【2】蒋晓岚,试论构建市场化取向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推进机制[期刊论文],乡镇经济2010

第11篇

关键词:河南省;主成分;经济实力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引言

河南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3567人,居全国第二[1],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942.68亿元[2]。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得出各市的经济情况,通过分析各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及影响因素,进而衡量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综合经济实力[3]。

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成分分析

1.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选取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4]。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使用城市经济总量,应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状况、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现代通讯设施状况、商贸市场水平、对外交流水平、人才状况及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等统计指标[5](表1)。

表1:指标体系

2.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13个指标进行处理,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表2),同时求得主成份载荷矩阵,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表3)。

表2:主成分提取及其权重

F1的特征值为7.668,方差的贡献率为58.982%,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在生产总值运总量、进出口总额、邮电业务总量等指标上载荷较大,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又反映了城市与国外沟通的能力,故将其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因子。

F2的特征值为2.125,方差贡献率为16.344%,是次重要的影响因子,它在人均生产总值、邮电业务总量指标上的载荷较大,可将其定为经济实力因子。

F3的特征值为1.213,方差贡献率为9.332%,其主要在社会消费品总额指数指标上载荷较大,可将其定为社会实力因子。

F4的特征值为0.702,方差贡献率为5.401%,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社区服务设施个数指标上荷载较大,将其定为基础设施因子。

前四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059%,其数值变化就可以基本代表上述13个原始变量的变化[5],确定权重(表2),最终得出各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分值及排名(表4)。

表4:各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分值及排名

三、各城市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将河南省的18个市分为四个等级:得分大于1的为第一等级城市,得分在0与1之间的为第二等级城市,其他城市得分均低于0,为第三等级城市。

1.第一等级城市

郑州市的F1得分最高,说明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最优;F2得分仅次于济源,说明郑州的在人均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优势较大;F3得分偏低,是由于人口较多,生活质量差别较大导致的;F4的排名处于中间位置,说明郑州市的社会生活水平相对较弱。

因此,郑州应继续保持并加强其区域的核心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在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城市内部进行改造和重组,使社会实力进一步增强,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工作质量,保证城市的繁荣。

2.第二等级城市

洛阳的F4排第一,说明基础设施建设较好;F1、F3排第二,说明经济实力和市民的消费能力较强,经济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公路货运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F2排名中等,说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较低,可支配收入较低。因此,洛阳的发展应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5] ,增强经济实力。

安阳的F1、F3排名靠前,说明经济实力较强,运输业发达,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较高;F2、F4排名靠后说明安阳近些年来大力发展经济,忽略了城镇内部的建设。因此,安阳应在加快工业建设的同时,应注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南阳的F1、F3的排名比较靠前,说明经济实力比较强,交通便利,沟通能力强;F2、F4排名靠后,是因为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较少。所以,南阳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保持现有工农业发展优势,注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南阳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平顶山的F4排名靠前,说明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居民工资较高,是因为平顶山的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其它三个主成分排名中游,则说明经济实力有待提高。因此,平顶山市以后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注意优化工业企业的整体规模。

新乡市F1排名第六,说明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这得益于其区位优势和较好的教育资源;其它主成分均排名比较今后活水平较低。所以,新乡市今后应着力发展工业,优化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

五个城市均有较强的实力,在河南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应重点发挥五市的区域联系沟通功能和经济带动功能,带动整个河南省的发展。

3.第三等级城市

商丘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社会消费品水平较高,但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数目较低;焦作的市民收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高,但社会消费品水平较低;驻马店的市场发展水平较高,但生活水平较低;三门峡的经济实力较差,但生活水平较高;许昌的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较低;开封的经济实力较差,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济源的生活水平最高,但经济发展较差;信阳的居民收入可观,但城市的整体水平较差;周口和濮阳的居民生活水平处于中游,但城市的其他方面都较差;漯河的人均收入较高,但经济实力较差;鹤壁是综合实力最弱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较好,其他方面都较差[6]。

该等级城市综合实力较弱的原因有二,一是地理环境上不如其他城市接近郑州,二是城市的原有规模也较小。因此这些城市应密切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在良好的宏观区域环境下加快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注意发展各自的城市特色。

四、小结

河南省各城市的综合实力相差较大,实力最强的郑州处于河南省的核心位置,次强的五市起到郑州与其他城市沟通的作用。所以河南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把城市继续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撑点,以郑州为核心,以第二级城市为支点,加强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穆树川.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10.

[2]贾晶晶.河南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0.

[3]张玉双.机遇引资分析评价河南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A].区域经济,2008(09):14-16.

[4]闫卫阳,王发增,秦耀晨.河南省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空间影响力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7:157-161.

[5]张吉献.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河南省个城市综合实力评价[J].河南科学,2009,1:115-118.

[6]马凌.河南经济竞争力的比较研究[A].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20-23.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研究”(编号:2013B291);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我省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系,解决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机制研究”(编号:SKL-2013-312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6日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重要意义

(一)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弥补公共财政不足。地方政府不仅担负着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而且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职能和责任。1994 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权向上级中央政府集中,事权层层下放,地方事权承担过多与财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我国的《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必须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支出,地方政府不能够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地方政府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在此情况下,大量举债和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筹资的主要方式,政府的组织优势和银行的融资优势结合在一起,催生了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创立使政府能够利用市场化手段筹集资金,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入了血液,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弥补公共财政不足、促进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中央提出要求要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9.68%,2011年为51.27%,2012年已经达到52.57%,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要不断增加,也就需要将大量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才能为城镇化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能够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而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1995~2010年全国固定资产占 GDP比重从32.9%上升至69.0%,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地方投资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从72.7%提高至90.6%,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中的巨大能量。

(三)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较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政府利用其信用平台,提高政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和贷款风险较大的背景下,银行也愿意贷款给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平台公司,以降低金融风险。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市场发育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合理的产权结构、市场结构缺损,社会性资本难以驱动,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力量的仍然是政府,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政府要主动推进市场建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成为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还应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分析

(一)偿债风险。偿债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违约风险。据统计,近几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迅猛发展的同时,其负债率也在不断提高,很多投融资平台都出现了高出警戒线的情况,一旦到期的债务无法偿还,随之而来的便是相应的债务危机,政府信用相应受损,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借贷规模快速增长,而大多数投融资平台在融资中都依靠政府财政作担保,给地方政府带来了隐性债务负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大部分资金使用在了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上,这些项目大多数不具备自偿性、不能产生资金流,贷款偿还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项目收费和出让土地收入,很难有与债务偿还要求相适应的现金流,存在着较大的偿债风险。

(二)政策风险。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具有很强的政府背景,一旦国家的产业政策、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等政策调整变动,将可能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其面临很大的政策性风险。随着货币信贷、财政税收、房地产调控等一系列政策调控逐步到位,地方政府还贷压力将逐步加大,平台基于宏观政策转向而产生危机的概率大大增加。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期间银行资金集中投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平台所投资项目大部分需要利用土地增值收益来偿还,土地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推高房价,挤占购房者其他消费,进而削弱其实际消费能力,这与国家当前调控房价,通过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进而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念完全不符,加剧了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失衡。除此之外,国务院、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都出台加强监管和清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文件和政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面临愈来愈严峻的监管政策环境,将加大投融资平台的政策风险。

(三)财政风险。财政风险是指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由于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不能满足履行公共支出责任的需要,从而对政府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地方政府财力指的是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资源,包括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以及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责任指的是地方财政承担的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与管理行政区域内教育、经济、科学、文化、卫生、城乡建设、体育等事业发展所需支出。据统计,截至2012年4月底,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总负债额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2.73%,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是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并提供财务担保,一旦投融资平台运营失败,所有未清偿债务必定由财政买单,转变为政府的直接债务,过度膨胀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使地方政府面临更沉重的债务负担,将使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急剧增长,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金融风险。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主要筹资渠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过度负债将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而其自身偿债能力不足,如果地方财政收入下滑,土地增值收益减少,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债务风险就会直接转嫁到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缺乏充足的现金来满足客户取款需要与不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以及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为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银行金融风险,是因为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

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

(一)增强风险意识。要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加快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明确投融资平台债务责任划分;要增强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意识,探索建立比较完备的风险防控体系,重点监测企业长短期债务比例、收益项目与非收益项目的比例、土地出让金收益占还款比例等指标,防止过度融资;要增强银行的风险意识,银行应规范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授信操作,加强对投融资平台还款能力和贷款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二)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风险控制机构和相关制度。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当按照政企分开、经营管理与监督约束相制衡的原则,建立投融资平台决策、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法人治理架构与经营约束机制。投融资平台应当设立负责风险控制和内部监督审计的部门,建立起以监事会为领导机构、风险控制部门为支撑的风险控制监督机制。应建立健全地方投融资平台信息披露制度,应及时公开财政负债状况,将政府负债状况的隐蔽性向显性转变,应当及时向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提供者披露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状况、盈余亏损情况等内容,以提高其资金使用与管理效率。应当利用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平台,披露投融资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相关信息,以此强化投融资项目的内外部监管。要发展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客观、综合评价地方政府以及投融资平台的情况,以确定相应信用等级来为资金提供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系统。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系统,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识别、评价、预测和监控,该体系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进行预警,并估计其风险程度,使地方政府能够尽早发现风险,有助于及时掌握风险动态,有利于在风险萌芽状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遏制,避免重大风险给经济发展带来损失。预警系统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投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还应具体分析投融资平台债务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投融资平台内部应当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平台公司的风险预警,随时关注投融资平台风险状态,及时警示风险隐患。还应在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对突发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处理方案,及时援助出现问题的投融资平台,以防止危机扩大冲击金融系统,造成更多不良影响。

(四)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应当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对平台的责任,加强地方政府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管理。一是完善对地方政府投融平台债务管理的法律制度,对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区别对待。要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严格债务资金的使用监督,明确并细化债务资金使用方向;二是完善债务偿还机制。要明确债务偿还主体,坚持“谁用款、谁还款”原则,逐级落实贷款风险责任,并建立相应的追偿与问责机制,要严格制定偿债计划,明确偿债的资金来源与还款计划;三是应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总量衡量与控制指标体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确认、识别与预测评价要包括平台债务规模与当地政府财力的匹配,以及相关联的资金来源、债务余额、偿债安排。具体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平台平均负债额、债务依存度、债务负担率、借新还旧债务额占债务总额比重、债务偿债率、债务逾期率、平均还债年限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文照明.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3.1.

[2]陈建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对策[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