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02 06:0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传统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第1篇

(一)古建筑和传统村落现状

这一领域的调查村落有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东片区、荔波县瑶山乡、平塘卡蒲毛南族乡、惠水县绿水苑村和长顺县马路乡等。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村落已经开始现代化进程,不仅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也表现在建筑方式的现代化。从纵向角度看,很多村落里的传统建筑基本上被钢筋水泥的西式楼房代替,50年以上的木结构建筑损毁严重。从横向角度分析,传统木质、石质古建筑保存范围小,多零星分布在现代建筑群中,建筑面积不大。如卡蒲乡乡治所,存在较小的一片传统木结构建筑群,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在其周围,密布着仿古式现代建筑和西式楼房,影响了村落整体审美观和民族气息。在卡蒲乡下的众多村落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影响整体布局的现代建筑。又如摆金的绿水苑广泛存在着村民拆旧房材料建新房和马路的现象,笔者在考察中就发现一块雕刻精美的石碾成了铺路石。这就亟需当地政府制定规划进行指导。

(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体上来说,南部黔南州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但和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消失的危险。笔者认为其现有优势主要有:种类繁多:南部地区现有平塘打猴鼓舞、马尾绣、水书、端节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也有其他各级和没评上级别的民俗。这些民俗技艺涵盖了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节日和祭祀仪式等民俗领域,可以说这一地区的民俗种类繁多,是非遗的“富矿”。分布面广:各县均具备丰富的、能体现当地民族文化气质的非遗,很多乡镇也或多或少保存着相关的自然、历史遗产。价值突出:这些民族文化能体现当地人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具备较大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三都的水书对先秦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马尾绣、新塘(平塘)苗族服饰技艺、摆金(惠水)苗族服饰技艺等传统织造技艺对现代纺织技术的提升和创意设计很有助益;端节对加强族群团结、维护社会和谐、强化民族意识和提高民族自豪感具有较大作用,至于其他的民族文化也具有特定的价值。经过调查,笔者同样发现当地的民族文化遇到了不小的危机。具体表现在:传承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以长顺县马路乡地戏为例,现有的传承人年纪普遍在四、五十岁以上,而年轻人由于多在外打工,学习的机会不多,地戏遇到后继乏人的困境。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视申报和开发,忽视保护和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样是在马路乡,有一座朱元璋时期修建的“贞节牌坊”,是皇帝为表彰马路黄氏终身守寡养育子女而立,并且当地至今还有关于这一事迹的历史传说。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古迹已经被人涂上了厚厚的油漆,使得牌坊面目全非。据笔者了解,该县某部门认为古迹年久失修,故在上面有文字和图画雕刻的地方涂上油漆,以凸显古迹的“辨识度”。民间文学所依存的自然遗产失去本来面目,就会影响民间文学的活态存在。附近的马路乡村落,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屯堡建筑也正遇到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而重建房屋所带来的大面积毁灭。在牌坊旁边,当地政府则努力打造民俗大舞台,进行商业开发。村落民族文化的整体性遭受破坏而进行局部的开发显然是不现实的。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不一致。田野点的居民虽然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程度不同,但都还是强调必须加强对其的保护。可是,一旦涉及到法律层面,多数人是一无所知,不知国家层面的法律,也不知地方上的法规,更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文化。同时,南部黔南州现有的很多非遗保护工作不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除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出台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和《三都水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外,其他县基本没有与本地实际相对应的、可行性强的地方性法规对非遗进行保护。另外,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民族旅游发展状况

从整体来看,黔南州的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主打“喀斯特”和“民族风情”两张名片。但很多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而在旅游这一板块,南部的荔波无疑是发展最快的,但还是起步较晚。旅游发展的滞后是一种劣势,说明政府、商界、学界、社会团体等层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但这同样是一种机遇,因为“滞后”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的可发挥空间。南部黔南州的民族旅游事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度不高:一些较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还未进行针对性强的开发,民族风俗、民族建筑、人文历史景观、自然遗产等相对处于开发初期,欠缺知名度,分布多偏远、分散。如瑶山、掌布等村落离交通发达区域就很远。不少景区内外管理有限,配套落后:以掌布风景区为例,笔者在2个半小时的考察中就遇见三起争吵事件,两起是游客之间的踩踏,另一起是游客与景区保安的门票纠纷。而景区工作人员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及时,更未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样在旅游行业发展速度较快的荔波,国庆期间也出现了因客房爆满和大幅涨价导致游客打地铺和搭帐篷的情况。在荔波瑶山等新开发的民族旅游地区,当地基本上不能提供住宿,游客只能回荔波解决,而县城的客房数量未能完全满足游客需求。民族风情旅游开发意识有所欠缺:以卡蒲毛南族风情园为例,国庆期间有散客自驾游到访,他们想观看毛南族的打猴鼓舞和其他民族文化,结果发现园子内除了几个业余“客串”的讲解员外空空荡荡,最后只得走马观花一番而去。这说明民族旅游的深度开发、梯度开发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建议

从以上论述来分析,南部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总体保存较好,但在古建筑和传统村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民族旅游发展等三个方面存在不足。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关于该地域相关事业发展的思考,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古建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青岛泰之认为:“古村落、城镇和城市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群落,它们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在某一地方居住的人们的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的连贯性。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历史文化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人们在传统的物质环境中继续从事其日常生活。换言之,就是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以及空间结构得以延续,而不仅仅是单体建筑。”因为古建筑和传统村落对印证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等部门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8月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10月17日,国家新闻办举行新闻会,发言人赵晖明确指出:如果有传统村落的地方,要把这些村落保护好,要避让开,不能因为城市要开发、要利用把这片拆掉,即“禁止拆建”。传统村落的保护路径多种多样,结合南部黔南州的实际,笔者认为有两种保护思路:一种是集中整体保护,以平塘卡蒲毛南族乡为例,虽然在乡治所存留的传统结构建筑群规模不大,但仍有整体保护的价值。所要采取的就是:一是由住建局和有资质的科研机构对古建筑逐一进行登记造册,确立禁止拆建的建筑群。如果拆除或改建老屋必须征得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许可。二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木质古民居的修缮保护,重点整修屋顶、房梁等部分,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保存建筑群的原真性。对已存在于古建筑群中及周边的现代水泥建筑则尽可能保持经过仿古设计,并融入古建筑群中的整体风格。允许和鼓励村民在古建筑外按照仿古设计修建现代住房,也鼓励他们尽可能地采取古法木质建筑技艺。三是由平塘县非遗中心等部门对卡蒲毛南族传统建筑技艺进行普查,摸清当地人在选址、选料、修筑、工匠组织、后勤保障、建筑禁忌、仪式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整理成文本和音、视频资料并登记归档,为以后相关研究和当地古法仿建做准备。四是保护古村落不只是保存古建筑,还要保存当地的传统文化。如果要在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寻求平衡点,笔者认为可以开辟村落旅游。游客可以参观传统民居,与村民同吃同住体验生活,领悟杆栏式建筑的魅力,这种方式能带动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当地还可以加大投入,在民族风情园定期定时举办原生态的毛南族民俗展演,重点展示国家级非遗毛南族打猴鼓舞及毛南族山歌、婚嫁等民俗,并寻求与观众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另一种保护模式是异地保护,主要面向村落传统建筑规模不大、分布散乱和损毁严重的情况。以马路乡为例,当地政府欲在青山村贞节牌坊边打造民俗大戏台以发展旅游业,但青山村现有的屯堡建筑已经不多、分布散乱,很多古建材已经被村民建新居挪用。如果要修建民俗大戏台以发展旅游业,较理想的方式是先由政府出资从无力对房屋维修的户主处收购古建筑(当地无力维修老屋的住户较多),然后文物部门对每一块砖、每一根木头编号登记造册,最后拆卸到戏台边号选址按编号重建。这一构思曾在三峡工程建设时进行的张飞庙搬迁活动中得到很好地实践。同时,政府出资收集居民家中的历史遗物陈列到重建的古建筑中。重建的古建筑可以作为商业用途,如仿古的茶肆、酒馆、土特产店等。关于牌坊政府应组织文物部门对被损毁的牌坊进行修复,确保修旧如旧。如此一来,古建筑、大戏台、古道和古牌坊形成集群效应,游客既能观赏民俗的展演,也能从古建筑中体会屯堡文化。将古建筑异地重建从而“抱团”重现整体优势,这就是异地保护的思路。

(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之路

虽然南部黔南州非遗的保存和发展有其优势,但其传承保护方面的困难始终要解决,相邻的黔东南州在这一领域做得相对较好。如果结合其他地域保护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年长的非遗传承人实行抢救性保护,积极培养年轻传承人。

非遗的传承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对于年事已高的非遗传承人,政府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延续他们的生命。黄永林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征是以人的个体或群体世代相承的活动而传承,一旦人的个体或群体活动终止,它也就消失。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对传承人生命的保护是同步的。”学术界对其所掌握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抢救挖掘,通过访谈、文本分析和参与观察等手段获得更多的田野调查资料并进行录音、录像、文本等方面的记录以备以后的相关研究。对于年长但身体状况尚可的传承人,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应多关心他们的衣食起居,适当给予补贴保障其基本生活。如果财政上有困难也可以采取颁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间戏剧大师”等荣誉证书,以期提高传承人的产品和表演艺术的潜在经济价值。政府和机构也可以适时安排传承人外出参加非遗的展演、交流和研讨等活动,提高他们知名度和荣誉感;鼓励传承人培养青少年传承人,鼓励农民在闲暇时参与非遗传承,对参与非遗传承的学习者进行适当的补贴。学术界对学习者进行相应的指导,协调和沟通传承人和学习者的关系,解决他们的困惑,保证非遗的活态传承。

2.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保护与开发本来就是一种矛盾。南部黔南州的非遗要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优势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将其保护好、管理好。保护非遗还得靠地方政府文化自觉,这是最重要的保护主体,所能产生的正面效果远远大于学界、商界和新闻媒体界。政府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南部黔南州的非遗进行再确认普查,编制非遗名录,然后依照普查结果按非遗重要性分类管理,加强保护。只有政府意识到非遗的保护和管理是申报和开发的基础,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3.建立符合整个黔南州实际情况的地方性非遗法律法规。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认为:“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只有健全的立法保护,才会使行政保护、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得到保证。”政府再在确认普查的基础上编制地方性法律法规,咨询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蓝本,按照非遗的九大门类和社会各界的作用编制整个黔南州的非遗保护法规。明确职责,分步实施,依法保护黔南州的非遗,促进黔南州的非遗保护和发展。

(三)民族旅游的发展

南部黔南州的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晚的原因导致其存在着开发度不高、景区内外管理和配套落后以及民族风情旅游开发意识欠缺等三大问题。按照笔者的思路,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的策略:一是政府对南部黔南州的重点旅游规划区域加大宣传力度,按照黔南州政府的“一圈两翼”部署,主要在广东、广西、贵州、重庆、湖南和四川等相邻区域进行宣传。在宣传的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景区管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保障旅游者的吃、住、行。笔者建议:作为黔南州最具知名度的荔波景区,可以学习凤凰的经验,采取收通票制度。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游客只会去大、小七孔而不会选择去水春河、茂兰和开发中的瑶山等景区。其原因有三:其一大、小七孔知名度比其他景点高,游客不愿去他们不熟悉的景区;其二荔波地处三省交界之地,缺乏便利的交通,游客到来时耗费太多时间,他们参观完主要景点后就只能赶时间回去;其三景区离县城较远,游客吃住却只能在县城解决。荔波县城因为住宿条件跟不上旅游业发展速度,导致游客住宿花费太大。当地普通旅馆的双人标间暑假多为280元以上,单间为180元,而某四星级酒店双人标间则最少为320元,黄金周和法定节假日期间游客的住宿费更高。如此窘境间接拉低了游客旅游期望值,导致他们为赶时间游完主要景点就匆匆离去。如果采取通票制会连片带动整个荔波的旅游点,因为通票包含了荔波所有的景点,直接刺激了游客游览完大、小七孔后去其他地区旅游的愿望,这样能更好促进荔波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当然荔波在实行通票制的同时也要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降低游客旅游成本,提高单位游客游览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荔波旅游的发展。如果通票制实施顺利,可以将这一经验扩展到整个黔南州甚至贵州省,实现全州、全省一票制旅游。这是一个可能性选项,毕竟四川已经发行过“一票游四川”的金熊猫卡。二是将民族风情与自然风景有机结合。在风景区设立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展演,例如掌布喀斯特风景区在国庆期间安排了布依八音表演、荔波安排了民族风情展示。如果实现景点民俗展演的常态化,常年让游客领略黔南州民族特色,则会很好地带动非遗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在内容安排上,可以设置民族歌舞、民族书画(如水书)的表演和拍卖、体验式互动或者能满足游客猎奇心理的活动。而对于端节等特定地域、特定时段的文化空间,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手段让游客提前知晓该活动的主要情况以便积极参与。同时开辟体验式旅游,鼓励本地居民在活动期间有偿接纳游客,后者在体验地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也能获取经济利益,也能打响文化空间旅游知名度,还能将非遗保护和乡野风景观赏有机结合。

三、结语

第2篇

旅游业发展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古城带来的外来文化与地方传统民族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实现有效的文化整合已成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不可回避的问题。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古老的东巴文字、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白沙壁画等。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民族文化作为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关系着丽江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因此,要协调好旅游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对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在为一个地方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扩大城市影响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一些消极的,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利的影响因素。

1.积极影响

(1)旅游业为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成为宣传,传播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有效的宣传和传播也促进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使其更具群众性。

(2)有利于促进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增强了丽江人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丽江人更了解祖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消极影响

(1)外来文化会同化和变异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当外来文化随着游客进入丽江时,旅游者所表现出的可能是不受约束和放纵精神等的“客源地文化”,而这种文化的负面影响可能会使保存了几千年的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发展的短短几年内发生不好的变迁。

(2)文化的商品化和庸俗化使丽江民族文传统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那些没有真正体现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仅凭个人喜好任意拼凑,编造,虚构的伪文化,反而破坏了传统文化的背景,阻碍了丽江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今,丽江旅游地随处可见的大同小异的民俗表演脱离了真实的文化背景,明显带有迁就游客的表演成分,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害无利。

(3)旅游对丽江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旅游业的快速不健康发展对当地人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丽江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出现了退化遗失的现象,给人以民风日下的恶劣印象。

二、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文化的良性变迁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丽江旅游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丽江人亲自见证和感受了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实惠。民族文化认同得到了强化,使丽江人增强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的意识,使他们自愿站到爱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了,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2.制约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在变迁的过程中,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呈现被同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着装的同化和纳西语面临失传的危险。

(2)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使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游客数量逐年增加,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给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

(3)由于旅游业的开发,现在丽江不仅是一个古城,而且还是一个弥漫着浓厚商业气息的现代小城。民族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削弱了本土特色,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丽江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措施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促进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也可能会导致恶性的变迁。面对旅游业给民族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想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只有通过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

1.政府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当地政府应意识到保护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当地文化机构和团体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及抢救。防止旅游业的过渡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过分商业化。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大多被年纪很高的老东巴掌握,随着老东巴们年龄增长和去世,导致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成立研究纳西文化等的单位和组织,培养专门的研究和传承纳西文化的人才。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这样关系民族发展的庞大工程必须要有国家的财政保证。

2.要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丽江丰富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要能体现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要能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涵,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交流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及从业人才。

4.从实际出发,制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条例、法令等

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以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强制命令,才能从根基上保证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打击各种不文明的破坏行为。制定和完善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使整个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旅游是人们为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丽江发展旅游业应该加强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秀民族资源,协调民族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贯彻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

参考文献:

[1]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宗晓莲.旅游开发与社会变迁——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文化为例[D].博士论文,2002.

[3]刘瑾,纳西文化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如何保护传统[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家具设计;传统民族符号图案;创意重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现代家具设计的风格和形式日趋多元化与时尚化。现代家具设计师追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掘新的艺术审美韵味,使现代家具蕴含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一、中国传统民族符号图案概述

中国传统民族符号图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寓意深刻,寄托了人们求吉呈祥、消灾免难、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题吉祥,主要有鸿福、长寿、吉祥、喜庆四类。每类图案都有多种表现形式,各类吉祥图案相互搭配,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中国传统民族符号图案历经世世代代的延续和发展、锤炼和创新,到今日越发成熟,是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二、中国传统民族符号图案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继承与创新原则

现代家具设计师对民族传统图案情有独钟,兴起了一阵复古风。设计师对传统图案形态的取与舍、变与留,首先考虑的是作品必须让人们熟悉并契合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让人们感受到作品的现代性特征。设计师对民族传统图案的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再设计是有所留、有所不留和有所变、有所不变的,在形式上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征,在内容上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情结。

2.开放与尝试原则

设计师在利用中国传统民族符号图案进行现代家具设计时,要具有开放性的设计思维,参考图案设计、装饰技巧和新兴工艺等设计方式,参考建筑、服装、室内外装饰、家具等行业的设计现状,从中探寻现代家具设计的新思路、新技法和新风格。设计师要有尝试非传统设计的胆略,敢于突破,要尝试不同设计行业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实现中国传统民族符号图案与现代家具设计形式和内涵相互融合的新途径。

三、中国传统民族符号图案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1.直接应用

设计师应在传统民族符号图案中找到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且能体现现代人精神的元素,然后直接应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如,椅背装饰可以直接运用喻示“福庆有余”的吉祥图案。云纹图案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现代人认为云纹图案有一定的神秘性。在现代家具上使用云纹,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容易被现代人接受,比较适合椅背构件的装饰。汉字书法图案风格简洁明快,形态简约动感,特别适合柜面、门板、屏风的装饰。窗棂格图案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如果通过新型材料和现代技术把这些图案运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会使这些家具体现出时尚与古典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2.变形应用

变形应用是把传统民族符号图案中的本质特征予以变形夸大和突出强调,使原有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生动和典型,从而增强图案的艺术表现效果。夸张变化可以是局部夸张,也可以是整体夸张;可以是动态夸张,也可以是主题夸张。设计师可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图案的比例和结构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以强化装饰的艺术效果。如,设计师可利用窗棂做椅子靠背,保留棂格,用软靠代替格心,这样既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又符合人体工效学。再如,设计师可以用玻璃代替屏风格心,既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又增强了现代感。又如,设计师可对传统云纹进行变形处理,增强现代家具的装饰美感,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可使现代家具设计具备民族文化特征。

3.重构应用

重构应用是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传统元素中提取内涵,然后结合现代科技和先进材料,重新设计图案并应用到现代家具中。设计师抓住传统装饰符号的神韵与精华,先简化分解,再重构组合,抓住图案的本质精神,使图案简洁大方又不失原有图案的装饰美感和历史文脉感。如,蝴蝶美丽而轻盈,蝴蝶团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设计师在设计椅子靠背时,可在椅子四周设计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使传统纹样与现代元素共生,古典与现代自然过渡、融合,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结语

设计师在现代家具设计中应用传统民族符号图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直接运用或变形运用,更是本质内涵和精神神韵的再现。现代家具设计要体现当代人追求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和精神寄托,体现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融合的新民族精神,赋予现代家具设计全新的民族感和时尚感,使我国家具设计行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田朋.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初探.剑南文学,2010(6).

[2]苏珂.家具设计中龙凤图案的装饰艺术与技术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4篇

【关键词】简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54-01

一、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一是关于中国传统体育的概念剖析。本文探讨的中国传统体育,主要是指在分散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注重纲常伦理、追求内心平顺和谐,以传统武术、养生气功、民俗体育和传统智力性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族体育。中国传统体育之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传统体育具有参与人数之多、跨越地域之广、社会影响之大、时间延续之长等特点,是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本民族居住地区内共同创造、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凝聚了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特征。

二是关于中国传统体育特征的剖析。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有大量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采用的方法、研究的视角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例如:刘雪松在《论我国民族体育的特色及其发展》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传统性特点,因为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和地理环境不尽相同,使得在一定地域世代相传、沿袭的体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传统性特点。胡小明在《体育人类学》一书中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体育不具有“竞争性”的原因,他认为虽然中国传统体育成百上千项,但是它们主要是依附于生产、生活、练兵、娱乐和礼教活动之中,没有形成具有独立形态和独立价值的体育形式,缺乏竞技性,与今天的奥林匹克竞技精神格格不入。此外熊志冲在《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一文中还总结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的特点。尽管结论不尽相同,但是对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的民族性、传统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征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

二、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体育是在各民族文化中孕育而来,深受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民族风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宝贵资源,其悠久的历史中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1.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烙印。古代中国,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丰富,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以儒、释、道、墨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丰富多彩。中国传统体育在作为一种在农耕文化状态下所孕育出来的体育活动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必然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气一元论”等思想元素在传统体育如气功、武术、太极等项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正是由于有传统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使得中国传统体育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博宏大的理论体系。

2.主要以追求健康保健为目的。中国传统经济具有分散、封闭、自给自足的特点,建立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追求和谐、稳定和与环境协调的生活方式,人们主要以“修身”、“养性”方式为主,与西方竞技体育色彩完全不同,人们主要是享受体育带来的娱乐、健康,进而达到保健长寿的目的。

第5篇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化 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6-0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有竞技性质,也有表演娱乐性质,具有教育教导、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交往交际的功能。加之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大多都具有就地取材、对场地要求不高、易学易开展的特点。因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功能决定其校本化教育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无疑,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为现代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特色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服务;另外,教学实践证明,学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对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构建特色的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内容

当下,形成特色教育风格是学校教育目标指向和重要工作,而活跃于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内涵深厚、独具特色,是其首选的教育内容之一,其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正好与其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就此而言,云南学校教育活动中可根据区域情况、学校实际而选择适宜于自身学校教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特色的办学风格。而对于云南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学校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发展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和方式,是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和独特的办学风格之所在。笔者在田野调研中也发现有一些学校适时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也可收到不错的教育效益。例如,玉溪市新平县杨武镇中小学校课间操活动融入了烟盒舞、元江县羊街乡中学棕扇舞项目,德宏州部分中小学刀术及棍术,丽江古城区学校打跳运动,文山州学校板鞋竞速,玉溪师范学院抢花炮等等。

2 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要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我们面对教学对象的身体素质、能力状态是有差异的。而学校体育教育总体目标是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位学子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让所有学生共同成长,实现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学会几项体育运动的技术与技能以及实现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他们都体现着个性化特征。不难看出,他们每个人的体力、体育基础、体育能力、体育态度、体育兴趣、锻炼习惯都是各不相同,这给我们学校以及体育教育工作者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如何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要,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重要工作。我们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教育传承,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要,也有利于实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目标。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可筛选融入学校教育活动的项目众多,可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众多的素材,使不同情况的学生有更多选择,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贯彻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受益的现代教育原则;也为体育教育发展拓展了空间,对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及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多元化需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促进体育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教育传承,使体育教师享有参与课程开发、研究的机会。但由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造性和艰苦性的工作,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现存条件、学生情况,另一方面要探究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的可行性,过程肯定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深入地认识和研究课程、研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与创新,构建适合于学校教育传承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达成预期的教学效益及目标。无疑,教师在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的过程,促进了体育教师将现代体育科学知识与技能,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能够使教师教育理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等得到有效提高,促进了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4 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是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的主要场所及传承地。云南学校教育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把它贯穿于各级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实实在在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真正走进校园,并与现代体育运动互为补充,让现代学生认识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掌握一些传统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试想,当这些掌握良好的民族体育知识与技能知识的学生走出校园,将有可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骨干或者是指导者,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人,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传承打下基础。可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教育传承,扩大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群体,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也是两者兼得的形式,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5 有利于云南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需要。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竞技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加之这些项目本来就是本地学生小时候与伙伴们娱乐玩耍的主要内容,对其有着深厚感情,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进行教育传承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和路径。我们可以预见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运动进行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必然给云南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理应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如下:(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 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赌博、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地增加。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与的同时,又能加快当地体育附属设施的健全,加速农村体育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作用 对策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转贴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如下:(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 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赌博、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四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63-03

前言

“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诠释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价值意义。对于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其说是其民族精神,不如说文化是其民族养份。她使整个华夏民族得到了几千年繁衍不断的蓬勃发展,她使华夏儿女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善良、智慧、刚强兼并的民族气质。对于中国体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肩负着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国家形象的时代角色。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推广,世人有目共睹,那么培养未来的国家形象代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文化是民族生息的养份,文化是国民精神气质的养份,文化是培植国际型民族人才不可或缺的养份。发挥文化优势,强化国学文化,打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家园,才是一个伟大民族最终的事业目标。

1 “四书”列入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中华武术是民族智慧与历史文化的产物。当代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多元化的时代功能、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博大精深的拳种流派、赋予哲理的健身理念,使武术无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的历史是战争史、是军事史,更精确的应该是武术发展史,武术的内涵依赖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道、释”的文化能量,使武术可以拥有一个重量级的说法:“武术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浓缩”。武术具有如此强大的民族力量,使武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他们不仅是中国武术技能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与推广者,因此,传承国学文化,提高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意义深远。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首,它是中国几千年来儒家圣贤的智慧结晶。儒家的传世宝典“四书”,无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还是在当代的中国,它们都是中华儿女修身齐家的精神食粮和规范社会道德的衡量依据,同样“四书”也是中国古今武术人才的武德衡量尺码,对于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环节会起到无比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四书”的民族能量,古代圣贤早有定论: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程颐先生认为《大学》是知识人修身养德的首选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光明的德行。《中庸》道尽了宇宙哲理即《易经》思想的本质。程颐对《中庸》一书给予极高的评价。子程子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程颐认为《中庸》内涵无穷无尽,但都是由实在的学问组成,善于读书的人只要认真反复地研究是可以有很多收获的,那一生一世运用它,将受益无穷。《论语》是儒家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文化言论。言论中不仅涉及孔子教育学生的求学做人道理,又有谈论孝道的伦理规范;不仅谈到自省与观德的途径,还有明察社会变迁的方法;即有阐述仁爱的重要,又讲到不仁的后果,是一部人性育化工程价值极高的重要参考书籍。《孟子》将儒家“仁德”思想推陈出新,用“仁、义、礼、智”四德学说浓缩了先贤的意志,提出“君为轻,民为贵”的辩证哲理思想,无论是对个人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由此来看,儒家的“四书”是中华民族育化工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个人与国家的发展命脉。然而对于“四书”的文言文教材模式,对于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学生来说,达到熟读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不知“四书”一二,也不能成为完美的当代武术专业人才。所以,本人认为将“四书”列入武术专业选修课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 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晓军先生在20lO年河南大学的一次武术学术报告会上讲:“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提出要重点发挥文化优势,发挥文化产业,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之优秀形态,2009年7月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集中国内武学专家赋予武术一个全新的时代定义:“武术是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翻由此来看,武术的传播重在文化,理论是技术不可或缺的养料,于是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是构建武术专业人才的血脉。失去文化的力量“加持”,就失去了武术作为传统体育本身的光芒。因此,文化课程的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早在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提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以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人从几大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招生简章上搜集后统计,几所重点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情况,如下图所示:

资料显示,专业课程的设置合理科学,达到上面《规范》中的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尤其表现在一些历史文化方面课程的设置,如《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传统体育养生学》,这些都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比如《武术史》让学生了解武术与中国战争的关系,是研究中国战争史与中国武术(技术与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书籍。《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一部理论完整、功法系统,不可多得的武术专业教科书;《中国文化概论》能使武术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梗概了解。即便如此,本人仍然认为将“四书”纳入武术专业人才的选修课程可突显其与以上众多学科截然不同的文化熏陶效果。

3 “四书”对古代(军事型)武术人才的历史贡献

自古以来,儒学教育就是国家建设的治民之策。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武术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工程项目。武举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选拔与培养军事型武术人才的历史成功典范(注解:武举制选拔的是军事型武术人才是本文作者在其硕士论文《武举制人才与当代武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的结论,与当代传统体育型武术专业人才产生鲜明的时代对比)。据史料记载,选拔能武善战的武艺人领兵打仗是封建王朝最初的理想。然而,有勇无谋不能在战争中取胜。为了提高战争的实效性和成功率,军事实战中讲究韬略,战略和战术在宋代武举制的考试中开始得到重视。唐代的武举制考试并未设置理论部分,到了宋代,“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尚文抑武主张和整个朝野漫步的“昌文偃武”社会意识,加上战乱频生,统治阶级选拔能征善战的儒将之迫切心理,武举制增加了时事理论和兵书知识的理论考核内容。在庆历年间,皇帝下诏武科应试举人“先试以孙、吴等大义,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元丰三年(公元1080)宋神宗下诏校订出版了《武经七书》:《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在宋代《武经七书》开始定为武举必读之书,南宋有规定武举考试以《七书》命题,后延袭下来。明代的武学与宋代武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偃武重文”的社会意识影响。学生教读之书有《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五经》、《七书》、《百将传》等,各书选择要点讲大义而已,主要为指挥官和士官子弟提高文学修养,用于收文武合一之效。由于《大学》、《论语》、《孟子》等内藏着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学说与思想,不仅提升了古代军事型武术人才的文化素质,也提高了武将的作战技能。由此来看,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为自己稳固了江山,也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武术理论家、养生家等民族栋梁之才。

4 “四书”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的时代价值

4,1《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对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时代价值

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名句――“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对于当代武术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警示规范德行,也许不会有更深奥的理解,然而,它却是当代武术专业学生必备的儒家养生思想“仁者寿”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说《孟子》是一部隐藏儒家养生思想极深的重要参考书。(《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与(《孟子・尽心下》)中的“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虽然从战争的角度孟子警示人类相互屠杀的因果报应,强调爱惜别人的生命犹如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劝导人们要规范自己的社会道德行为,以免祸及自己和亲人的命运。这对于素以“侠以武犯禁”的古今武术人又未尝不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警示语。(《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段话对于素以“武”平天下的武术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武术人利用自己的技术战胜弱势群体并非英雄,只有文武兼备,才是真正的强者。《孟子》一书从仁爱出发,涉及到国家的未来和个人的命运,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部具有多元文化熏陶价值的教科书。

自古以来,中国任何朝代的择贤与能都以“人德”为重,选用有才华的人,以人品为贵,否则,国家灾害将至。正如《大学》中“…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大学》被中国理学先驱程颐认为是知识人修德的第一本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说《大学》的道理在于先净化好自己光明的德行,再谈及未来命运。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的学生也是无比可贵的教条。纵观中国古今武术人才的变迁,历史让人们见证了古代军事型武术人才的两面价值,既有捍卫国家,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气节,也有谋权篡位的历史事件。在冷兵器时代,历史赋予了武术人极强的技击属性和战争色彩,他们是民族之间的较量工具,也是个人之间致命的杀伤武器。今天的武术人仍然脱离不开武术赋予武术人特有技击屙陛。对于武人的“勇”,在(《论语・阳贷》)中孔子对子路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对于通晓武术的人深刻领悟了《论语》中一些重要的人性言论,无疑会大大净化武术人的社会行为。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未曾习武先习德”、“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等武德方法的谚语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中庸》对于当代武术专业学生来说更加显得无比珍贵。朱熹解释中庸说,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远不变更,坚持信守的定理。他认为,中庸是儒家学者进行自我修养的基本课程。《中庸》应该是武术专业学生提升武术理论与技战术最有价值的文化宝典。如果说,中华武术的理论精髓来源于中国的儒、道、释三家文化,那么,《中庸》就是道家的血脉,儒道殊途同归。《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是武术拳理或养生原理以及技战术等诸方面有关武术专业知识的重要理论依据。

4.2“四书”是当代武术专业人才树立良好国家民族体育形象的重要元素

武术是中国文化与历史战争的产物,无形中影响着国民气质与作为体育人的民族形象。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中国精神,是中国的世界形象。在中国的古代有江伯虎、戚继光、俞大猷、蔡必胜等民族英雄人物,他们是民族英雄,国家武将,是儒家“四书”熏陶之下的民族栋梁,是民族形象的历史典范人物。国家形象设计大师安德鲁・阿加西说过:“形象意味着一切”。“国家体育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近代有曾经横扫国际武坛的叶问,有影响国际影视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有当今家喻户晓的世界中国功夫之王成龙先生,虽然他们只是武打演员,却将中国精神带到世界人面前。他们的影视作品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粹体育项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时代贡献。因此,中国民族形象的树立离不开中国品牌传统体育项目的力量,离不开儒家经典思想的熏陶。更离不开对“四书”内容的深刻领悟。了解“四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武术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内容。对于当代的武术专业学生来说,未曾接触过“四书”不会理解中国儒家宝典对武术人的重要影响,那么,无论是对武术专业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或者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研究都是不利的地方。本人认为“四书”是提升当代武术专业人才武德修养不可或缺的教科书,也是武术文化与传统武德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是武术专业人才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宝库。

第8篇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 地域文化 德育资源 利用

桂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相当恶劣,交通不便,文化发展水平落后,再加上居民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不利于记录,对该区地域文化的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之中,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有关该区的德育资源利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区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结构性的文化类型,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容忽视,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值得参照的宝贵资源。特定的区域本身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身处其中的人更容易认同和接受这种文化,有效利用这种区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桂西北既是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探讨该区域文化的德育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对广西及其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利于桂西北地区充分有效利用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区域特色德育,推进区域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关于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及其走访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对桂西北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此,做以下的回顾和评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的《广西市县概况》对广西各个市县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梳理,介绍各个市县的概况,但是对具体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壮族学者梁庭望在《壮族文化概论》以历史发展的脉络阐述了壮族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来叙述壮族具体的文化,最后总结了壮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容小宁主编的《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生动完整的叙述了壮族《米洛甲》《布洛陀》《密洛陀》神话史诗,反映了壮、瑶族先民顺应、征服自然、创世创业的历史实践随着时代的更换而更换,如道德、团结、爱国主义等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些神话史诗也包含了一些该区的禁忌文化或是当地习俗信仰,如在讲述佳宴屯文化中当地人认为凡是出门办事或是运行,最忌碰上女人带刀,如遇上了就折回来,另择时辰上路。丘振声的《壮族图腾考》从图腾入手把触角伸向壮族文化内核的探索。

余的《广西民俗文化》分别从人生礼俗、节庆礼俗、信仰礼俗三个层面讲述了广西的民俗文化。过伟主编的《中国民俗大系.广西民俗》则比较细化地,分别从生产民俗、家庭民俗、居住和交通民俗、饮食和医药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生育婚嫁和交际民俗、祝寿和丧葬民俗、村寨社区组织和民间社团民俗、民间信仰民俗、民间艺术及其民俗比较全面系统的讲述和评述了广西民俗。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维系地区居民情感的纽带,是值得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为此,对桂西北地区的传统文化研究从不间断,不断的挖掘发展。

除了以上有专门著作的记载,关于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还散见于一些期刊论文中,如刘武军一系列的文章《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壮族优秀传统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中涉及桂西北壮族的传统道德文化;黄筱娜的《百色市民族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侧重桂西北地区的百色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述;黎年茂、刘 一的《广西民俗节庆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探析》在讲述广西民俗节庆时涉及桂西北地区的民俗节庆文化;石丽琳的《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微》侧重对河池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探索。

综上所述,对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多散见于地方县志或是从整个广西的角度来叙述,没有系统地整理,明确指出该区地域文化及其蕴涵的德育资源。不易于家庭、学校、社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应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工作,造成德育资源的缺失和浪费。

二、关于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

关于德育资源利用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比较局限于宏观的范围,针对本土的德育资源利用研究相对滞后。本课题针对的是对桂西北德育资源利用研究,所以侧重参考其他相关少数民族地区对乡土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

第9篇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初中学生思想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关于传承文化的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1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2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优雅内涵的完美诠释。珍惜传统文化,播洒的是根和种子;珍惜传统文化,浇灌的是心和命脉;珍惜传统文化,传承的是光和力量;珍惜传统文化,收获的是爱和希望。

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信奉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了。可是,他们当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怎么握,不知道算盘怎么打。只知一昧使用网络。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陌生至极

当时的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而侵略军一路烧杀掠,闯进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园内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古代典籍、文物、艺术奇珍,均为无价之宝,蕴藏的传统文化更是数不尽数。侵略者见到这些眼冒金光,争先恐后地抢劫和破坏。凡能搬动的金银财宝、珍贵文物、各种艺术品等,都被洗劫一空,搬不动、抢不走的东西,便统统砸碎。最后,为了掩盖其抢劫丑行,侵略者放火烧毁了传统文化宝箱——圆明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官的无能,不懂得珍惜传统文化。

曾几何时,安塞腰鼓仍旧隆隆地震撼着陕北大地,那激昂的鼓点敲出那群肤色与土地一样的汉子们的朴素与豪放。曾几何时,锣鼓与唆呐仍旧嘹亮地冲击着人们的听觉,在红花绿扇中舞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几何时,国人尚记得自己的传统,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文化,尚为之欢喜为之忧。

仰望天空,依旧有一片阴霾;低头寻觅,追寻逝去的曾经;眺望未来,憧憬文化的时代。抬头逝去脸上的泪水,摸着胸口暗暗发下誓言:绝不让这本不该发生的一切继续!虽然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只要拨开乌云,收获的会是阳光,灿烂的一片,那么传统文化将不再从我们手中溜走。

齐心协力,珍惜传统文化。把生命的根扎进传统文化的土壤,再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文化融会贯通。青春的花朵会开的酣畅淋漓,大气磅礴,香远益清。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3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

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史记》……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在那次的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蔽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文化遗产难道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淡忘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张。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深入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吗?难道就不应该传承这几千年下来的宝贵文化吗?我们绝不能让如此众多珍奇的文化遗产泯然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为此,我对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表示赞成,因为这样便能人为地督促我们学好语文,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4所谓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丰富的特色,一个国家独有的标志,一段历史熔炼的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五彩斑斓了,可以是建筑,书籍,服饰,它包罗万千,丰富广博。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的神物“龙”的形象。其实龙本不存在,它只是古代的人们为拥有神奇力量的向往,因此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有着鹿角、虎须、蛇身、凤爪等多种特征,融合了多名族的文化。龙就似我们我们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伟大神力向往的美好理想。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汉字了,这也是我们“传播文明,盖世无双”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特点嘛,就是“对联形式,汉子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祥,既便言志,又供观赏。”说起汉字我们无不想到书法文化。值得赞扬的是,即使书法的年龄远远大于我们现代人,但我们间的距离却似穿越的效果。在此,我也是书法的传承者之一,它的美感“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我也深有体会。对于写书法的传统用具——毛笔,柔软优雅,创作的字体有胖有瘦,或直或曲,时而粗糙时而顺滑,无不体现着各种线条的美感,无不透露着写作人当时的心境。然而西方人用的钢笔却只能将字死死地呆呆地“刻”在纸上,所以西方国家没有书法这一说。这就是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值得我们华夏子孙传承。说到书法,我便想起中考语文要提高分值,会在书法和文言文方面加以重视,这样一来就对我们中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进一步的要求,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啦!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了解重视它。

反观我们现代社会,经历多次战事,以及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冲击,一再使得文化的传统根基早就如同一片风中摇摇欲坠的枯叶。再加上我们的经济日渐富裕,西化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但这也不能是我们的心灵感到满足。如何重新找回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美感,继续传承它呢?那就得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就当我们对传统文化多一些关注,多一些了解吧!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5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精髓,让人深深的震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华传统文化渐渐淡化,近年各种损坏传统文化的事情侵入我们的内心。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面对物质的,尊严应该如何存在?十几年前的一个春天,韩国某公司的女老板以员工没按照她的吩咐去休息为理由,喝令全体中国员工下跪。一百多名员工迫于无奈跪下,唯独孙天帅刚直的立在原地。女老板恶狠狠的威胁说不下跪就开除,孙天帅很坚定的说了一句“我是中国人”后愤然离去。孙天帅用实际行动证明尊严实实在在的要重过各种物质甚至于是生命,有尊严的人面对权贵不卑不亢,面对不义之财不馋不贪,面对不公之事不忍不避。一个人有了尊严便有了支撑生命的灵魂的骨架。一个民族有了尊严,那么这便是一个充满希望,不可战胜的民族。

面对日渐冷淡的人心,爱心该何去何从?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的住房是由五个子女凑钱买的,面积不大,卧室只有不到十平米,她的柜子还是她结婚时候从旧货市场买的,桌子跟椅子都有几十年的“高龄”了。她就是中国当代家喻户晓的人物,杰出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建国后,她用自己的演出收入为农民捐献了拖拉机;抗美援朝时,她和丈夫在各地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过飞机;十年后,她把补发的所有工资作为党费全部上交。爱心是永不低头、永不屈服的铮铮铁骨,是人类走向兴旺和发达的希望和灵魂。爱心是阳光,温暖每一个人,驱散所有黑暗,爱心是绵绵不绝的江河,流遍世界各地,一个充满爱心,懂得团结互助的民族拥有不可战胜的刚毅。

面对日益物质化的世界,梦想在哪里生根?“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陈欧用自己的行动来阐释自己的梦想。他也曾经失败过,他也曾经失落过。“蜗居,婚,都让我们撞上了。别担心,奋斗才刚刚开始,80后的我们一直在路上。不管压力有多大,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做最漂亮的自己。”“我们做的是自己,为了梦想而奋斗。只要努力、自信,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代言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凭着对自己梦想的追求,终于取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包装设计,民族化创新

包装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包装起着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宣传商品,树立品牌的作用,包含了科学、艺术、材料、经济、心理、市场等众多要素。

现代包装艺术追求个性语言,其从属性与独创性在追求完美和协调的过程中寻求着独特的艺术欣赏魅力。要做到包装的美观、个性,好的设计构思尤为重要。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档次,提高商品的价值。富有人性化的产品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和心理、生理的满足与快乐。

笔者以为,可从包装设计的内容元素入手对此加以分析:

(1)包装材料。从自然经济时期竹、藤、茎、叶等天然材料到瓦楞纸、金属软管、聚乙烯等新型材料,包装材料不断推陈出新,现今已进入复合材料新时代。种类繁多的包装材料让我们在选择上必须要注重产品的自身属性和市场内涵。

(2)包装造型与结构。包装造型种类多样市场营销学论文,有盒类、袋类、瓶类、罐类等。结构可分为:便携式、易开式、开窗式、组合式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包装外观所体现的审美情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适用、方便和美观始终是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3)包装视觉传达设计。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针对产品特性,通过运用文字、图形、色彩、标志等元素,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的过程。任何优秀的包装视觉传达设计无不是经历了缜密、成熟的设计构想后,才在审美意境和艺术风格上取得成功的。

包装之美贵在设计,设计之美贵在创新,而民族化创新是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大师韩美林说:“艺术要达到世界水平,就必须依靠民族传统加上现代意识”。诚然,民族传统的应用绝非只是对民族文化形式的直接搬套,现代意识的贯彻亦非国际主义风格的简单移植。我们应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其“形、色、气韵”的内涵,同时,融汇包含了西方现代意识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属于自身的设计创新思路免费论文下载。这也在本质上符合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

十数年来,我国包装作品在国际上屡屡斩获“世界之星”、“亚洲之星”之类大奖,业界为人称道的新作也不断涌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之成功演绎的典范。我们不妨从设计要素的材料、造型、结构、图形、字体、色彩等方面逐一加以分析。

(1)材料。国人自古就赋予了“包扎”以“礼”的内涵,选用陶瓷、叶草等作为包装材料。这不仅是防腐、消毒等的功能需要,更是传统文化的呈现,给人以浓郁的民族气息。传统酒类有其自身的本土属性,具有民族指代的丰富特质,因此,配以充满自然纹理和乡土气息的材料无疑是其包装的上上之选。如“ 酒鬼酒” 以捻结的麻绳和缝缀的麻袋为外包装,其质朴的陶罐盛酒器与压凸、烫色的水纹纸的组合,更给人以古朴浑厚、天人合一的审美感受。

(2)造型和结构。我国传统容器形式多样,它们大都造型饱满、敦厚、富有张力。这源于中国传统审美中追求圆满、完整、具有包容力的民族心理。在包装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论文,我们可广泛借鉴民族建筑、家具、生活用品中具有国际共同认知的设计要素,创造出别致的造型和科学的结构。在包装设计中不乏佳作。

如,国内设计师根据川西出土的殷商时期三星堆青铜器制作的酒包装容器。其主体以三星堆人头像造型为瓶身,古朴大方。外突的双眼,飞扬的两耳,清晰的口鼻构成了其特有的造型装饰效果。加之包装外盒结构上采用了匠心独运的开合式展示,这些都使得其整体效果辉煌夺目,不同凡响,充分体现了一种极具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的美。

水井坊白酒包装设计是民族化创新的又一佳作。其内凸的六面表现出古井台的意境,寓意好水酿好酒,传达了佳酿的信息。同时,古井台台基则采用了传统的木门结构把纸质外盒和木质基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创意体现了中国式的高贵与威严,彰显品质。

(3)图形。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蕴藏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装饰图案的图形宝藏。它包含了国画、雕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以及大量在戏剧、服饰、脸谱、纺织印染等物品上寓意深刻、吉祥喜庆的图案。它们装饰手法丰富,追求圆满、完整、对称和稳重,极具装饰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它们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我们不能满足于照搬或删减,而是要赋予其现今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手段。比如将图案的某些元素进行重构和转化,将某些图形的象征意义加以引申和拓展,做好二次设计工作。

茶叶作为一种极具民族性的商品,其自身属性使传统图形这类表现语言较之其它更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如“茶枕工坊”系列包装,采用简洁独特的云纹、印章、如意等传统文化符号,结合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烘托出其淡雅、飘逸的茶文化底蕴。这种对传统图形“以物传情”的合理应用市场营销学论文,减少了设计的商业气息,提升了文化意境,增添了时代的亲和力。

月饼包装是另一类典型的民族设计,其风格植根于传统又不断推陈出新。秋韵丽影系列包装是极具古典意蕴的作品,其素材主体选自金陵十二钗的形象。通过对图形的重构和篆刻质感的层次演绎,包装的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突显出民族化包装商品的文化品位与无穷魅力。

(4)字体。汉字是独特的象形艺术,是极具本土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在包装中的运用是民族化精神形象与情感气质的彰显。书法与篆刻是汉字的外延展现,如与西方的“构成”手法糅合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普洱茶包装把汉字宋体笔画打散,大小不一,粗细不等地满版罗列,这种民族文化的创新演绎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标题采用虚实相映的手法呈现出书法字体的品牌名称,同时,篆刻印章的构成与书法字体相映生辉,起到了点缀、活跃画面的功能。汉字本身具备的形象美在这里已成为民族化创新的一种形式特征,准确、明晰的地体现了产品的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

贵府特醇酒系列包装则以青花瓷纹为底,衬托出产地的悠悠古韵免费论文下载。瓶标处施以蓝色字符,似古瓷拓片。而正中以印章艺术形式书写的贵府名称,其书体意态美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与产品整体的严谨性巧妙而又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非凡的视觉力度,折射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意识。

(5)色彩。有道是,远看色彩近看花。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无论是朴素与浓艳还是大俗与大雅,在包装的民族创新中都拥有一席之地。民族色彩在感性化的基础上有着丰富文化寓意和信念。比如在我国的传统习惯中,红色象征吉祥、喜庆和富贵,它在民间习俗和礼仪交往中运用最多。又如皇家追求富贵和华丽,其色彩的运用多以金、银、黄、红为主色市场营销学论文,一些与宫廷题材相关的包装色彩上大多采用黄、金色调。

汉帝茅台酒包装为突出“帝王国酒”的尊贵品质,就运用了金光爵杯、玉玺盒盖,飞龙雕刻,双轴诏书等元素加以设计。其中,箔纸的亮金、印章的朱红、软绸的明黄对情调渲染构成了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色彩在此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文化特征。

采芝斋糖果包装系列的主色调是暖色。大面积明快的橙红色构成了商品特有的色彩基调,并利用补色和无彩色的隔离调和使品牌名称更加醒目,加之苏州传统文化中丝绸、工艺元素等的共同演绎,形成了其典雅美观,富有文化品味的食品包装设计。这里民族色彩以潜在的暗示和视觉的魅力吸引并打动了消费者。

任何艺术都是审美判断的结果,都是美的创造。对于包装设计来说,通过创新可使产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占有率。而创新融入民族元素之后必能更好的获取打动审美对象的艺术之美,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我国包装设计的创新,应汲取时代设计理念的精华,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兼具广阔国际视角和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征。对于设计师来说,包装设计的民族化创新必将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曹方.包装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8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家用纺织品;图案设计

一、传统图案元素运用到家纺设计的意义及前景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呈现“传统文化与地域化”的特征。我们的传统艺术积蓄着种种丰沛的可以借鉴的设计元素,这就是泱泱华夏几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并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无可取代的艺术瑰宝。重新审视我们的家纺图案设计,从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根源入手,对中国传统图案进行创新理解并探寻家纺图案现代设计新的方法,赋予图案新的的内涵和审美,将中国的图案打上“中国”烙印。

对传统图形的传承与创新也就是在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使其显现出新的功能、新的意义,成为具有新的审美或实用价值的形态。不是对其进行照抄照搬,而是进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把传统图形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同时也体现民族特性。

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传承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能深层次地理解内在的意蕴,转化成设计师内在的修养,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融合传统与经典的设计样式和造型手法,真正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那是传统性注入新鲜血液的想法、革新、我们理解自己制造新风格的传统魅力为基础。中国的发展现代性纤维设计的必要,那是设计文化在世界丰富词汇的重要方法。

二、图案创作中的元素提取及寓意表达

在以往的纺织品设计中出现了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生硬地结合在一起,生搬硬套,结果设计出的作品牵强附会既没有美感也不具有现代流行时尚感。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认识流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把传统经典的设计样式和造型手法巧妙并深入的融入到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之中。

西南少数民族装饰图案大都蕴含着深层的象征意义,这些含义不单单是一种观念的外在化体现,同时也寄托了少数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中少数民族图案元素的提取运用,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和色彩,更在于蕴含在这些图形背后的深刻象征意义。这些内涵的所在才使得少数民族传统图形图案得以传承发展。现代人同样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总希望万事如意,岁岁平安。

比如,壮族的图腾“青蛙”的内涵。壮族是有着多种图腾崇拜的民族,除了对始祖母洛甲(姆六甲)以及布洛陀等的崇拜外,壮族人民对龙、鸟、青蛙、牛、大山、森林等也都有着非常虔诚的崇拜,而青蛙崇拜只是多种崇拜之一。

壮族人民认为青蛙是他们的保护物。壮族人民在庆典的时候使用表面饰有青蛙的铜鼓,这从庆典这方面来讲,是为了壮族人民热烈庆祝当季的五谷丰收,而五谷丰收也是由于他们的保护神灵青蛙捉虫护禾的结果。青蛙作为一种图腾符号表达的是壮族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和祝福。

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与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的融合与创新,首先就是要搞清楚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来历以及其代表的意义。也就是说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最应该关注的是少数民族传统图案文化的神韵。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的作品应当把握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不失其神韵,而是以传神取胜,则设计作品才会变得更丰富,更具内涵和时尚性。

三、图案创作中的色彩搭配与情感传达

由于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习俗、信仰不同等,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代表色。但纵观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大多为浓郁低沉、强对比和高纯度。靛蓝色和红色为其主要色彩。强烈的对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银、红黑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装显得更加辉煌艳丽且不失浑朴大方的气质。中国民间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发明了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

红色在民间象征喜庆吉祥。结婚穿红色嫁衣、新年贴红色春联挂红色灯笼、燃放红色鞭炮。所以红色在中国是幸福、欢乐、吉利的象征。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红”、“中国蓝”也成为中国在国际时尚象征的代表色,具有独特的国际标识性。

壮族的服饰色彩主要以青黑色为主要色调。这也与壮族的民族图腾有关。壮族的民族图腾主要有青蛇、青蛙、乌鸦等,此类神兽的颜色均为青黑色。他们认为青色和黑色是一种神圣的颜色,具有驱邪祈福的作用。此外,由于壮族的印染工艺扎染所限制,靛蓝色也是其非常重要也最常见的色彩。

红色。红色是壮族的吉祥色,常常与新婚、新年有关。壮族人民认为红色能够表达出美好的愿望和喜庆的心情。同时,红色也有驱邪除病的含义。

白色。白色是壮族最忌讳的颜色。通常白色用于置办丧事。因此他们认为白色代表着不幸和死亡,是壮族不吉利的颜色。

四、图案创作中的组成形式的再创作

将传统图形图案再创作的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概括归纳的手法。用简练、概括的方式将自然界和生活中纷繁复杂的自然形象进行艺术归纳和调整,使得纹样的形象更加突出、表达精炼,从而呈现出高度概括又可以反映所描绘事物的形态和神韵特征。②重构组合。把不同风格、形态等的少数民族纹样造型有目的有意味的重新组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图案造型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想象力。现代大部分家纺图案设计的许多作品也成功的借鉴了这种艺术变化手法,从而使得所创作出的画面达到全新的令人满意的效果。③抽象夸张。将具有典型特征的元素通过提取或错位叠加的手法进行有创意的夸张变形,组成一个具有全新审美意味的图形图案,使其更加具有艺术感染效果。

总 结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和璀璨夺目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的传统艺术独特的文化特色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东方魅力。只有深刻发掘探究传统纹样元素的内质,才能更恰当地继承和创新经典。深刻发掘和总结传统图案中的形式美、色彩美和图案艺术变化手法且妥善运用到现代家纺图案设计中,就能开拓出更广域的创意思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家纺图案设计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雨思.当代家居用品与中国传统图案在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2]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3]常沙娜.应该坚持传统图案教学[J].装饰,1997(3).

[4]王传龙.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D].重庆大学,2009.

[5]田青.文化——纺织品设计的灵魂[J].装饰,2003(9).

第12篇

论文摘要:中国有自己浓厚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合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现代设计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的道路与特征均有不同。德国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的民主特色,反复提倡”好的造型”。因此,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原则、功能原则是设计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这些因素造成德国设计的坚实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特征;与之恰恰相反,美国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形成了这个自由国度的标识。美国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得设计师对设计的社会效应,对大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现代设计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及设计本身的社会含义等则考虑不多,这使得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法国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设计传统的,即设计为富裕的上层人的活动,设计的内容是豪华、奢侈的产品,设计不应该是民主的、大众的,而应该是权贵的、高尚的。法国的设计除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外,地区主义也非常强烈;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五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土狭小,经济高度发达,其发展一开始就与大自然作斗争,这种背景使丹麦人长期以来对于设计具有高度的重视,而丹麦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统一性,使丹麦的现代社会也对其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麦现代设计中贯穿了一种冷静的,严肃的高度功能化的风格,体现了大企业的精神;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得非常迅速和成熟,日本利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各国用了70多年才达到的目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是日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最好学生,从传统的日本设计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影响。无论是日本的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如茶道、花道、盆景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展示设计,都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设计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意义的经验。

中国的现代设计相对欧美等国来说,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设计上抄袭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作品的质量不高,能够走出国门、真正展示自己的东西还是太少。完全照搬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可能设计水平看似提高了一些,但是毫无中国特色可言。我们分析西方各国的设计,它们都有着自己本土特色的东西,是它们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唤醒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是我们创作的宝贵资源。

一、图腾、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中来,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下,采用了”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之”方胜”,但靳埭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的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用以后的展开运用。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丁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在其他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也处处可见图腾、纹饰元素的运用。

二、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独树一职。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作品《甲骨文·众生》中”众生”、”方舟”、”日、月、云、水”都是甲骨文字的设计组合。作者通过新设计的甲骨文力求使古老的文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同于传统甲骨文。

三、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书法是我中华文化之精气神的一种独特的表相。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已传承了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想结合,印章中的”京”字似”京”似”龙”又似”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形成一个面向前奔跑、欢呼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的健康向的精神,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地糅合得非常完美。

四、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就拿2004年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来说吧,一张字体设计作品中,将民间皮影戏的角色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将我们的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在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中也不乏优秀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