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01:3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力市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就业导向
我国在加入WTO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急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如何让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实施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且将这个计划列入2004年工作要求以及今后五年全国教育行动振兴计划中。因此,要正确定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以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目前已是国内外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从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推出的“合作教育”计划算起,已有100年的历史。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正式引进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项目算起也有1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工学结合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育人、就业模式。这些成功的经验经过总结、提升、推广,相信可以极大地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提供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距甚远
职业技术教育是“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及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城乡劳动者”,也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还是“培养技术工人类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为谋取或保持职业而准备、养成或增进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和训练,不仅包括技能性的,还包括技术性的”。这些都说明职业教育是指向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但目前,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投入不足,学生很难在校内充分学到有关生产实践的东西,因此,我们的高职在实践教学中离职业教育的指向性还有一段距离。
2.高职院校与企业培训缺乏经济合作关系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提高技术工人的层次和素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要求高职院校以教学资源加入产业经济,以具备有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目前在我国虽然有些地区和行业与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在与地方企业和行业的结合中做出了很大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学校和企业、行业间还不能达成真正经济上的合作。
3.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性
有些高职院校对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不能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实际情况盲目投入,致使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脱离生产、实践第一线,脱离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巨大浪费。有许多专业没有经过市场论证,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却办不下去,或者缺乏市场竞争力。由院校、企业、社会、政府多方出资共同建立公共实验实习基地,也出现资源共享不力的现象。
4.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
模式中挣脱出来,仍然停留在肤浅的实习理念上高职教育要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在应用领域内为企业做出贡献,并且建立自己的产业经济实体,为高职学院提供真枪实弹演练的场所,既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又为培养学生能力做实实在在的贡献。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社会。
二、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1.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实施全面的工学结合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专业管理委员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实现工学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决策咨询机构,一般由7至13名本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由相关的行业协会会长或该行业的权威专家担任,副主任由学校的专业主任担任,并指派一名专业教师任秘书。它承担着对全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的职责,主要包括: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行业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标准;根据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特点,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审定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根据专业人才规格,审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及方法;研究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提出解决办法;协调管理专业的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工作,引导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调、支持或参与专业的科研活动,为专业科技开发活动提供帮助;指导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参与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和毕业资格审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及时收集、汇总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计划中加以体现,使专业建设紧贴市场需求。
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①需求有数。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委员都是来自该行业的专家、实业家和高层管理者,他们对本行业的结构、规模和生产、服务的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社会对该行业的市场需求,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情况十分清楚,有助于学校有效地调节学生规模,避免出现“积压”或“过剩”等现象。②辐射宣传。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委员能以专家、名人的身份,将学校各专业的信息、影响辐射到社会各行业,为学校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声誉奠定基础。③实习基地。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的中介作用,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校外实习基地。④就业保障。学校与各委员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实习与各委员单位密切接触,为就业寻得一个基本的保障。
2.探索校内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简称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在传统的实验室、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扩充或建立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融实验、实训、实习、技能鉴定与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它由实训中心、企业(可以是校办的,也可以是社会的)、研究所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培训中心4个要素(部门)组成,统一于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之中,由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统一领导。实践教学基地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为中心,承担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任务,学生在教学、生产和科研的育人环境中学习、工作和参加科研活动。
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将现代工厂的生产、经营环境浓缩并模拟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甚至将现代企业的某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引入学校,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一个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3.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培训,搭建校企连接的桥梁
实施“双证书”教育要求我们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创建开放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培训中心。一方面,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学时的职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检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拓宽工学结合的渠道,也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4.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