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力保障论文

电力保障论文

时间:2022-08-13 03:5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保障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力保障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电力规划;设计技术;电力设计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电力系统规划主要是由电力负荷预测、电源规划及电网规划组成,电网规划是建立在电源规划和负荷规划基础之上的,要求在保证输电能力的前提下,将输电费用降至最低。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是在根据原始资料和系统资料,对负荷和电量平衡作出分析,利用规划方法,结合优化规划的原则,从拟定的多种方案中,选择技术可行,运行经济,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以此确定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

1、电力负荷预测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程序是电力系统中进行负荷预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过计算程序自动采集、分析历史数据,通过精密计算得到预测数据和曲线,能够使负荷预测准确度有大幅度提高。但是,在程序中提供了多种预测方法中,选取最准确、最恰当的方法是提高

负荷预测准确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要对负荷实际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做细致的分析。

1.1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定量预测方法,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对变量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并根据对规划期内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预测来推算未来的负荷。优点:预测精度较高,适用于在中、短期预测使用。缺点:

(1)规划水平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很难详细统计;(2)回归分析法只能测算出综合用电负荷的发展水平,无法测算出各供电区的负荷发展水平,也就无法进行具体的电网建设规划。

1.2 单耗法

单耗法是预测有单耗指标的工业和部分农业用电量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优点:方法简单,对短期负荷预测效果较好。缺点: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近期预测效果较佳。

1.3 灰色系统法

灰色预测是一种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灰色预测技术,可在数据不多的情况下找出某个时期内起作用的规律,建立负荷预测的模型。灰色模型法适用于短期负荷预测。优点:要求负荷数据少、不考虑分布规律、不考虑变化趋

势、运算方便、短期预测精度高、易于检验。缺点:(1)当数据离散程度越大,即数据灰度越大,预测精度越差;(2)不太适合于后推若干年的预测。

1.4趋势分析法

常用的趋势模型有线性趋势模型、多项式趋势模型、对数趋势模型、幂函数趋势模型、指数趋势模型等,这种方法本身是一种确定的外推,在处理历史资料、拟合曲线,得到模拟曲线的过程,都不考虑随机误差。使用的关键是根据地区发展情况,选择适当的模型。

1.5负荷密度

负荷密度一般以kW/km2表示。一般并不直接预测整个城市的负荷密度,而是按城市区域或功能分区。不同地区、不同功能的区域,负荷密度是不同的。

2、电力系统的电源规划

电源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在规划限定的时间范围内,根据对电力负载增长的预测,确定在何时、何地,建设什么类型、多大容量的一批发电厂,以期既能满足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负荷增长需求,同时又最为经济合理。

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的基本情况是,随着电力系统改革的深入,电厂与电网已经彻底分离,分别形成了发电公司与电网公司。虽然二者都处于垄断地位,且以服务国民生产和生活为第一目标,但是作为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二者同时也都要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

主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协调的问题。电源规划属于发电企业的工作,而输配电线网络的规划则是电网企业的工作,作为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端,二者的相互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即,电源规划要以输配电线路的规划为基础,电源负荷不能超出输配电线路的负载能力,而输配电线路的规划则要充分考虑中长期的电源规划以做出合理的选择,不能出现电源供应中心输配电线路负载能力不足的情况。另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海南岛,则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首先,跨海输电可靠性差,且不经济,海南电网需要在岛内建设相对独立的电源系统,但因其本身的经济结构,电力消费较少,电力系统规模不大,自身可靠性较差,所以需要有连接外部电网的备用线路。同时电力系统本身的规模也限制了大容量电机的使用,经济性不够最优。

3、电网规划

电网规划是根据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结果,研究未来合理的电网建设方案。

3.1 规划目标

构建安全、稳定、合理的电力保障体系,保证各项电力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地进行,电网建设适度超前城市建设发展,满足辖区内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确保电网在国民经济发展功能的发挥。结合地方现存电网特点,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为指导,

满足地方供电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成供电可靠性、收益平稳的,完全满足全社会用电需要,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电力网。

3.2规划目标

(1)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地方电网应满足西部新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为辖区内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2)统一规划、协调发展、远近结合、适度超前

电网建设应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电网建设与负荷发展协调,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度超前于城市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高效

地方电网以满足国家规定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标准、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电能为宗旨,把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坚强、运行安全放在第一位。

3.3 规划类型

按照时间划分,电网规划可分为远景规划、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远景电网规划:一般相对于一个较长的水平年,通过对未来各种发展情形的分析,研究电网骨干网架的远景结构,如电压等级、输电方式等。

短期电网规划:研究制度1 ~ 5 年内电网的扩展决策,确定详细的网络方案。

长期电网规划:介于两者之间,研究电网的长期发展或演变。一方面通过长期电网规划对远景规划进行修正;同时又指导短电网规划,使短期电网规划同长期电网发展一致。

4、电力系统的优化规划

电力系统的优化规划基本任务是要研究和提出规划期内的负荷水平(负荷预测):规划期每年最大负荷Pmax,年电量需求Qmax,负荷特性曲线以及负荷分布;研究能源资源和运输条件,确定能源布点、水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研究和提出大型电站的合理供电范围;研究和提出电源合理布局及发展规模,确定电源规划方案;研究电网发展方案,包括输电和配电主干网络布局及电压等级选择、变电所布局及容量选择等等。

结束语:

电力规划设计要通过技术和经济比较,选择较为优先的设计方案,通过深入分析,从网络电能损耗、最大电压损耗、线路和变电站的投资及每年电力网的运行费用等方面,作出详细的分析,并确定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喜来,董建尧,段松涛.特高压输电线路钢管塔设计关键技术与试验研究[ 期刊论文]《特种结构》ISTIC-2012 年4 期

第2篇

关键词: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安全文明施工;施工管理;施工安全;安全事故

一、引言

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现场的施工过程管理是施工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安全文明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安全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重点,文明是施工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齐抓共管”、“质量是安全的保证,安全是生产的基础,文明是工程质量的保障”等大量的安全文明宣传标语,用于警示施工人员,注重提高安全文明施工力度。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事故造成的一系列血的教训也被广大管理者所牢记,在工程现场管理总,安全文明管理也越发重要。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建筑概况

某市原蔬菜批发市场3-1地块住宅小区建设工程,位于温州市鹿城区锦绣路以南,市电业局以东,总建筑面积约58099.71m2,其中地46290.472m2,地下11809.24m2,2#楼、3#楼、6#楼为23层框剪结构、5#楼为21层框剪结构、1#楼为6层框架结构,±0.000相当于绝对黄海高程5.800m。

2.2、工程结构概况

本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防火设计分类为一类(仅用于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的防水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使用功能:集商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居住等于一体的高层商住综合楼;地下室主要功能为汽车库、非机动车库和设备用房。桩基础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基础型式为桩承台基础。

三、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1、健全施工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施工单位进场前,要着手进行施工准备,要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监督网络,并坚持以项目法人为核心的安全监督体系。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原则为: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制定关于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所专有的、安全文明施工奖励和处罚的权利等相关制度,确定在各类优选优评活动中,安全文明管理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在工程开始前,要为现场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建立由施工单位安全部负责对现场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各项目组建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领导小组”、工程安全生产经理及专职安全员担任副组长,各专业施工队长及施工队安全员任组员的安全文明管理体系,并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巡查,巡查结果与整改要求在工程例会上研究讨论应对措施。建立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的管理制度,制定班前检查制、周一安全文明活动制、安全技术交底制、定期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制、特种作业人员年审制、持证上岗制及安全生产奖惩与事故报告制,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来完善安全文明管理,弥补日常管理工作上的不足。

2、提高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

安全文明,不仅仅体现了施工单位的形象,最为直接的是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威胁着职工的身心健康。在工程开始动工前,要召开以安全文明施工为主题的专题会议,确定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地位,提出“文明施工是龙头、安全设施是保障”等安全文明生产的总体工作思路。施工单位领导采用数据化的形式,来确定安全文明管理的目标:人身死亡事故为零、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事故为零、火灾事故发生为零、交通事故发生为零、重伤事故发生为零、各类轻伤事故要低于0.3%,并确定安全文明施工的具体目标。要求施工过程要严格控制各类习惯性违章,避免出现安全漏洞。施工单位通过层层召开安全文明宣传教育会议,做好总体管理思路和具体目标的明确,提出相关处理措施,明确相关责任。

3、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安全文明施工的落实和执行。

严明的安全文明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措施是保障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的基本前提。工程开工前制定的各类制度和规范,需要严格落实和执行。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文明管理的职责是提高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有力保障,现场管理中要通过细化管理,落实管理人员职责,建立检查考评办法,督促相关人员将目标细化,将安全文明落实到个人、各个项目。

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及文明施工措施

1、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宣传,设置警示标语。

工程施工现场要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语,列出施工总平面图、工程告示牌、防火须知牌、安全生产记录牌、安全无重大事故记录牌和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名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要持牌上岗。各施工小组在每日开班前,利用班前会议,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的宣传,并选择雨天不便施工时,开设安全文明教育培训。

2、提高场地管理要求。

保持施工现场的道路通畅,在相关位置要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语和施工相关标志。保持现场排水系统的良好、保持场容场貌的整洁,随时要清理工程产生的垃圾。场内地面要保持清洁,地面无积水、无障碍物和垃圾。检查供水管道,不得出现管道和阀门冒、跑、滴、漏现象。要严禁在道路上堆放材料和机械设备,严禁在道路上搅合砂浆,避免污染道路和路面。根据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现场平面图布置,将机具、构件及材料要分类堆码制定位置,并做好相关标识牌。对停放机械设备的区域,要搭设防护棚,并在相关机具上采用悬挂和粘帖的方式,标明机具状况牌,并列出使用、维修人员、管理责任人的名单。

3、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出入口设置专人管理的进出门,入口处设置车辆放行杆,进场车辆要先经过冲洗后,才可进入。所有施工人员在门卫处登记,并领取安全帽后才可进入施工现场,现场管理人员要佩戴工作卡。施工过程中,基础工程完成后,要在两侧设置1.2米至1.5米的安全防护栏杆,并在栏杆上涂刷红白漆,栏杆护设置安全网或设置30cm的挡水墙。现场在开挖前要进行场地平整,做好坡面的水泥砂防水层。沿围墙的坡脚处,设置300×400mm的混凝土排水管,将现场内的所有排水都通过此排水管经过沉淀后流入地下排污网中。要做到场内无积水、无障碍物。现场的临时用道路和部分用地的硬化工作都要在施工前处理好,要保持基层夯实,面层要坚固平整。

施工现场建立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作业过程中尽量减轻敲击、打击等噪声,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要求作业人员尽量减少喧闹声,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搅拌机、混凝土输送泵、电刨、电锯、砂轮机及钢筋加工机械等噪声机械设备的封闭处理效果,通过搭设含有隔声效果的材料的工作棚,减少噪声扩散和减轻噪声等级。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和夜间作业的频率,尽量避免在夜间施工。如遇特殊情况,必须在夜间施工时,提前24小时到区环保部门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并公示告知周围居民。夜间作业时,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噪声机械作业,在加班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采用低噪声的振捣器。

五、结束语

安全无小事,关键在落实。工程现场安全文明管理,需要领导重视、制度约束、监督审查,更需要参与工程施工的人员全员努力。为提高工程管理能力,要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强化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提升整体工程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建良强化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期刊论文]《电力安全技术》-2003年6期

[2]葛维平强化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见成效[期刊论文]《电力安全技术》-2004年5期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企业文化

前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电力企业内部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员工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特别是电力垄断局面的打破以及电力体制经历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重大改革,使电力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人的思想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人的思想观念转变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1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政治工作需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性与科学性有待提高

由于长期工作模式的惯性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通常是自上而下地开展,即在企业党委领导下,以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为主体开展面的理论灌输和宣传教育。这种单向工作流程是被动地开展工作,文件照转照发,文章照读照念,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与广泛沟通,抱着一种错误心态:只求形式轰轰烈烈,不求效果扎扎实实。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也缺乏应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1.2 思想政治工作有待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而言,长期固守单一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与时俱进和“虚实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难以突破的一个关键因素。

1.3 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政工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员工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且内容丰富,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难做。再有,专职政工干部擅长党务工作,缺乏经营管理的综合技能,对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难以提出独到见解,因而很难融人到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去,政工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 加强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应对策略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组织机构;面对新的形势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党、政、工、团、纪依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在推进民主、沟通、协调机制上发挥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协调联动的格局。通过召开恳谈会、交流会、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等形式,倾听员工的呼声和建议,畅通信息交流、沟通渠道,使员工能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手段来表达思想、交流心声,达到消除隔膜和对抗,增进理解和共鸣,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目的。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听起来是虚的,但真正做起来并把它做好做到位却十分不容易,必须组建专职、敬业、高素质的政工队伍。

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摒弃只重业务经营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观念,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在工作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融入到改革,发展和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解决“一手硬一手软”和思想观念中存在的“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

不断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安全管理、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经济效益等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只有有效的渗透进企业各项工作的管理之中才能显现其强大的能动性。观念的转变是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先导。

3 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

3.1 体现人文性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当作是管理中的本质因素,人的需要、人的属性、人的素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成为管理的重心。借鉴“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传统片面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在关注职工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还要注重职工个体价值的实现、潜力潜能的发挥,体现出对职工现代的、最本质的人性关切和人文关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原则得以更加充分发挥,并切实提高教育实效的要求和体现。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以职工为本,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贴近职工的思想情感和根本需求,满腔热情地关心职工,主动、真诚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帮助职工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要一切以维护职工的尊严、自由、平等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一切以职工潜能的挖掘、创造性的发挥、积极性的调动为基本目标,体现对职工全面成长的人文关怀。

3.2 强化服务性

电力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是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保证和组织依托。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力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压力不断增大,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以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渗透其中,服务到位,为企业深化改革、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职工的认可、接纳程度为标志,因此,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服务职工。服务职工就是要服务职工的根本需求。当代职工的根本需求是发展、是成长成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政治上主动引导职工、在事业上主动培养职工,在生活上主动关心职工,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多方面满足职工需求。服务企业、服务职工二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互为条件、密不可分。

3.3 感情投入性

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有感情的,不论是思想认识的统一,还是政治觉悟的提高,都是以感情的交流、沟通、融合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满腔真诚、以情感人。

4 培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基础和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硬实力”容易被复制和替代,而以文化为基本构成要素的“软实力”却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复制和替代的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在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面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而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对供电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客观反映。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始终把企业文化作为凝聚力量、团结队伍、树立形象、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近来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新思路、新理念,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影响力、辐射力不断增强提高,对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是供电企业履行企业使命的实际需要。供电公司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的基本使命,肩负着重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以文化统领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巨大的发展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效率,更好地履行企业使命。

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是推动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实际需要。首先思想认识要上新台阶。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规范、协调功能,有利于员工更清醒地认识公司定位,提升集团化运作意识,保证目标一致、行动协调;有利于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为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贡献聪明才智。

第4篇

【关键词】 受电弓 电气控制 故障处理

受流器是靠电力驱动的轨道车辆从接触网或第三轨获取电能的一种受流装置。通常安装于车顶的受流器,用于铁路干线牵引列车的电力机车以及采用接触网供电的地下铁道和轻轨车辆等。城轨车辆受电弓作为电客车的动力受流装置,长期处于高速摩擦的受流的工作之中,其发生故障的概率和频次是最多的。此论文以东莞R2线项目为例,根据现场实际调试中工作中总结出方式方法结论,列出一些受电弓的问题点以及故障处理方式方法。为方便新进调试员工和售后运营维护人员快速有效的掌握理论和处理方法,方便运营保障技术员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解决受电弓故障问题点,快速找到解决受电弓故障和排除故障点。对于提高调试人员技术水平和运营保障人员的水平能够有很大的帮助。

1 受电弓的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

1.1 结构如图(1-1)所示

1.2 主要技术参数

地铁列车上装有2架受电弓安装在两个B车上,属于气动弓;受电弓通过绝缘子安装在首尾两节动车车顶,弓头升起后与接触网导线接触,从接触网上汲取电流供动车使用。东莞R2线项目地铁受电弓的参数如下表1-2:

2 受电弓的控制电路及工作原理

下面以实际的控制电路图来分析介绍气动受电弓的升弓和降弓工作原理。

2.1 受电弓的控制电路图(如图1-图2)

2.2 受电弓工作原理简介

(1)升弓控制原理;升弓装置包含电磁阀和缓冲阀,电磁阀得电,使压缩空气通过,从而使受电弓升起。司机可以操作升弓开关2S01来执行“升弓”指令,通过自动空气开关2F31、列车控制线21103,使升弓启动继电器2K31得电。2K31控制各自单元车辆受电弓保持继电器2K33,2K33得电后开启受电弓驱动电路受电弓电磁阀 2Y01得电,使受电弓升弓并保持受电弓处在合适工作位置。(2)升弓条件;受电弓能够升起来,升弓气压不能小于3bar。当升弓气压小于3bar时,可以利用A车8号座位下的脚踏泵来提供足够的升弓气压。当列车在“有电无气”状态下升弓时,可以先按下升弓按钮,使电磁阀2Y01得电,连接受电弓的气路被打开,然后踩脚踏泵升弓,这就是通常说的“有电无气”升弓方法。(3)降弓控制原理;降弓装置包含电磁阀和缓冲阀,电磁阀失电,使压缩空气流过,从而使受电弓降弓。司机可以通过使用降弓控制开关2S02来降弓,按下降弓控制开关2S02的常闭触点(2l-22)分断,先让2K31失电,同时2S02的常开触点13-14闭合,使降弓继电器2K32得电,通过常闭触点(21-22)和(31-32)使得2K33和2Y01失电,受电弓落弓,2K6由降弓自动空气2F32保护。在紧急情况时,单只受电弓可以通过操作设在A车司机控制面板的紧急制动开关使受电弓降弓(双弓),当该开关被激活2K10继电器失电,其常开触点(54-53)和(64-63)直接分断2K33和2Y01。缓冲阀上分别装有调节螺栓,用来调节控制受电弓弓头的升、降速度与时间。受电弓控制回路(如上图所示)由列车电源线(DC110V)正端30420提供电源,经过受电弓和高速断路器控制保护空气开关2F30。受电弓控制回路(如图1-2所示)由列车电源线(DC110V)正端30420提供电源,经过受电弓和高速断路器控制保护空气开关2F30。当列车激活后列车控制系统进入工作准备状态,列车控制启动继电器2K04和紧急制动继电器2K10分别得电工作。

2.3 受电弓常见故障现象分析及排查处理

2.3.1 升不起弓或自动降弓

原因:(1)受电弓扳钮接触不良;(2)受电弓故障开关SDK在故障位或接触不良;(3)升弓电空阀1SDF(2SDF)故障或接线松脱; (4)BHF故障或接线松脱;(5)门未关好或门联锁顶杆未顶到位;(6)风路塞门143号(144号)未打开或风压过低;(7)升弓弹簧折损或机械故障。

处理:(1)检查升弓气路风压是否高于600Kpa,如低于此值使用辅助压缩机泵风;(2)检查控制电器柜上的各种电器开关位置,应置于正常位置;(3)换弓升弓试;(4)自动降弓,停车确认受电弓损坏程度,记录刮弓的地点。

2.3.2 受电弓升起后放电

原因:(1)车顶导体部件上存有导电异物;(2)瓷瓶过脏或雨、雾天造成瓷瓶爬电;(3)雷击等过电压击穿放电间隙;(4)车顶支持瓷瓶已经炸裂。

处理:(1)如为原因前三个时立即降弓,请求停电验电后挂好接地线再上车检查,处理完后可维持运行;(2)瓷瓶破裂严重时可将导电赶软连接线拆除后,用另一端受电弓维持运行。

2.3.3 受电弓受流时拉弧

原因:(1)100号调压阀调整压力不够或调压阀故障;(2)受电弓铰链座油抗劲;(3)受电弓碳滑板有凹槽或滑板到限;(4)升弓弹簧断一根或更换新滑板后弹簧压力过小;(5)接触网故障。

处理:(1)故障原因序号1时,调整压力到规定值,若故障时,可卸下堵,抽出上、下堵,直接用总风维持运行,若时间不允许,可用辅助压缩机打风维持运行到前方车站后再作处理;(2)故障原因序号2、3、4时升另一端弓维持运行;(3)故障原因序号5时降弓滑行一段距离后再升弓,并报告前方车站。

2.3.4 压力开关故障

故障现象:实际运用过程中,压缩气体在通过受电弓气阀板给受电弓气囊充气时,受电弓气囊中的气压上并接近压力开关的初始值,受电弓开始动作升弓。完成升弓过程中大概需要6―10s左右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压力开关气路的气压值会一直维持在这种压力范围;而当压力开关的设定初始值发生细小偏差时,在受电弓的升弓预备过程中,压力开关有可能一直不会给出信号,15s后机车控制系统将给出受电弓故障的信号。

原因分析处理:压力开关故障的根本原因是机车控制系统设定的自动封锁时间为15s过短,而开关的设定值又刚好处于受电弓升弓准备过程的气压临界值上,这样就会造成受电弓工作不稳定的故障现象,解决压力开关故障的处理建议一般有两点:

(1)延长机车系统压力开关阀的自动封锁时间;(2)减小压力开关的设定值。

2.3.5 滑板条磨耗

故障现象:受电弓的滑板异常磨耗,滑板接触线接触的地方出现凹槽。

故障分析:(1)机械磨耗:新建线接触网剖面底部为圆弧形,而且接触线表面有不少比较坚硬的毛刺,这是新开通线路滑板条急剧磨耗的主要原因。经过多次运行后,接触网导线渐趋平整光滑,摩擦系数减小,达到一定的摩擦次数后,机械磨耗量将大大减小并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2)电气磨耗:新开通线接触导线毛刺多,加上开通前一段时间内由于暴露于空气中,表面污染,当与受电弓滑板初期接触时接触不佳,电火花往往比较大,电气磨耗自然突出。为了使新接触网线尽早磨出平整光滑的接触面同时减少滑板的过速磨耗,可采用铁基滑板。

处理:为保证受电弓碳滑板与接触网之间的良好配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保证正线接触网“之”字布置的均匀;(2)在受电弓处于不同的升弓高度时确保升弓保持力保持不变;(3)受电弓设计是应注意弓头结构设计,需保证其上的碳滑板在磨耗不均匀的情况下都能与接触网接触良好。

3 结语

受电弓作为一种从接触网取得电能的一种受流装置,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城轨车辆上面。然而由于受电弓装置经常处于高速和高强度的运营负荷中,也是极其容易出现故障的一个装置。该装置一旦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导致车辆失去动力造成清客和列车晚点等情况。当然,我们也不需要惧怕问题的出现,问题总比办法多,积极的学习受电弓的结构和控制原理,认真总结学习经验和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工作,逐步积累充实这方面原始数据,为后续实际应用指导奠定基础,也为城轨车辆的受电弓的设计选型提供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徐丽娟,张莹.电力电子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

[2]吴冰.电机电器.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0.

[3]黄俊,王兆安.电力电子变流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

第5篇

胜任第一招:用机制保障新教师的职业化和规范化

从大学毕业到初为人师,许多“新兵”级的教师连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材都没看过,更不要说现场经验、工艺要求、质量标准等,只能跟在师傅后面,边听边学,“依样画葫芦”。培训中心于2012年4月全面启动“师带徒”项目后,实施了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

机制的保障是重中之重。因为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着力点就在“规范”二字上。为此先后制定了《师带徒管理暂行办法》等七项规则,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书》等文件,从起点上确保了培训的规范化。

培训中心规定,“师带徒”规范化培训为期一年,由师徒双方共同完成,其中在实训基地、现场进行的培训占到50%以上。“师带徒”规范化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环节基本要求、教材教法分析、多媒体技术、专业理论和技能、教科研论文、授课礼仪、师德修养、班主任工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各专业实训基地根据培训要点,设计对应的培训课程、途径、方法与过程,通过培训让青年教师获得相应的感知、体验和感悟,最终能胜任新的岗位工作。在“师带徒”工作推进过程中,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一方面参与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内容和其他培训文件及材料的开发制定;另一方面,发挥专业引领特色,阶段性参与各种检查、答辩、讨论,针对培训方案、方法等做出全面指导和建议。

在统一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各专业实训基地又因地制宜地形成了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本土化创造。如变电检修实训基地、变电仿真实训基地、用电营销实训基地、输配电实训基地,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师带徒”全过程浸润式培训制度。整整一年,青年教师真正融入到实训基地学习、工作中。切实体验、感悟实训基地的优秀校园文化、教研氛围和教学特色,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增强其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规范青年教师的培训教学行为。

胜任第二招:用课程满足新教师的需求与创造

如何编制教学大纲、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如何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如何制作PPT……,针对具有代表性也是青年教师入职期面临的典型问题进行实务系列培训。培训以专家讲座、课例研讨、交流观摩、上课实践、多媒体应用培训等方式,通过师徒合作、问题探究、研修反思、课件制作、撰写论文等形式完成,深受青年教师的欢迎。

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是一个目标明确的系统工程,培训课程的开发由相关部门、指导教师一起完成,既关注基础性、系统性,又关注针对性,最终形成了满足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规范的课程标准。

所谓基础性,是指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旨在打基础,要规范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使他们走上讲台时,有一个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基础,有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健康的专业情感与精神状态。

所谓系统性,是指青年教师培训内容是有结构的,它不偏重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某一方面,而是要为青年教师在进入教学岗位后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搭建一个包含专业知识、能力、情操等多方面的良好的专业基础架构。

所谓针对性,是指青年教师培训要“见林又见树”,根据实际受训的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结合技能培训中心南阳校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培训中心已创造了一批成熟的青年教师“师带徒”规范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针对培训总学时和实训基地专业学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课时计划安排标准”,从而实现“青年教师‘师带徒’培训课程内容标准化”。

胜任第三招:用浸润实现青年教师与老教师“教学相长”

为使青年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培训工作在电网系统的重要性,热爱教师职业,产生“功夫在诗外”的效果,各位指导教师经常与青年教师近距离交流。“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认识说课”等主题,让青年教师在自主学习与相互交流中建构认知。每次活动都有指导教师的参与,引领青年教师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发表观点,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产生正能量、催生新思路。

第6篇

【关键词】产学研联合培养 产学研合作教育 理工人才 理工教育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制造业规模居于世界第三,理工和理工科技是经济建设的核心架构,理工科技人才是经济建设的智力保障,推进高等理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理工教育改革要怎么改?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突破口,能紧跟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推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改革学科建设,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理工师培养乃至理工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在理工专业建设中的应用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类型有很多,其中,能有效推动理工学科建设,改革教育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1)“三明治”模式。“三明治”模式分厚三明治和薄三明治模式。厚三明治模式一般把学习分为3个阶段,进行“学习—实践—再学习”,第一阶段以校内培养为主,完成全部或部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规定的实践基础训练;第二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预分配到工厂或研究所,以见习技术员身份参加理工实践,培养理工技术能力;最后一阶段,学生回到学校,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和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并完成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选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完成专科学业。薄三明治模式也叫“工学交替”模式,在高校中应用比较广泛。它一般分为多个学习阶段,根据需要安排参加实践的次数和时段,因此形式多样。一般遵循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课堂理论教学与理工实践交替进行。“一年三学期均衡工学交替”是比较典型的工学交替模式。它把一学年分三个学期,两个学期进行理论学习,一个学习进行工作实践。工作学期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结合理论教学,逐年提高,并分阶段考核、答辩、评分。学生还可以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2)项目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一般经历四个过程,“基础理论学习+参与项目+回校总结学习+毕业设计”。建筑、水利、电力、铁道、石油学院通常采用这种模式,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结束后,把学生派往合适的大型建设项目工地,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参与理工的设计、施工和质检验收。实践结束后学生回校继续理论学习,这时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那些在理工实践中必需的但是过去的理论课程中没有的知识,最后进行毕业设计。对于非理工类的专业,项目式教学可以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项目进行。

(3)有机渗透型合作模式。有机渗透型合作模式通常是校企双方深层次上的合作,不拘于形式,只要使人才培养活动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比如上海电力学院与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厂、上海电力安装第一公司开展的以专业综合改革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其基本思路是以学校的专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结合考虑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重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模块,同时利用企业资源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这种模式实施的关键是企业参与有机渗透到专业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中,包括教育管理、教学活动、课程体系、思想教育等整个教育过程。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动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通常效果显著,但是它涉及面比较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会较大。

2.改革教学计划,突出技术应用性

首先,产学研联合培养可以吸纳企业理工技术人员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个方面构建教学计划。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四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按照由易到难,逐步接近理工实践的原则,从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的线路来构建。

其次,要强调实践教学。以广西工学院的机械理工及自动化专业为例。他们把企业现场实践分为Ⅰ、Ⅱ、Ⅲ三个阶段。企业现场实践Ⅰ为2周,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技术进步、科技水平和现代管理方法。企业现场实践Ⅱ为2周,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直接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和生产内容,具体了解模具设计及制造、数控编程操作的全过程。企业现场实践Ⅲ为11周,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以了解当前模具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情况。

3.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理工能力

无论何种培养模式,教师都是关键因素。对其专业领域的企业生产和研发活动全然陌生,不能掌握现代技术的专业教师是难以胜任理工教育的教学任务的。因此,工科专业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工伦理观念,具备突出的理工能力,必须熟悉理工实践,并且精通企业产品研发中的一种或多种技术。产学研合作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师提高理工能力提供了契机,比如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理工专业人才的模式中,学生毕业设计的论文选题大多是来源于企业,结合实际的课题,与企业理工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对于提高教师的理工能力也具有很多帮助。

参考文献:

[1]余群英.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综述[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模式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实验设备和相关技术,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本领。一般来讲包括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写作能力五个方面。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使学生对已学教材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自发地查阅相关信息,掌握学科整体研究状况及最新进展,与此同时,其自身的思考质疑能力、资料搜索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及耐心、细心、坚持等品质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是高校办学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很多大学都在不断地探索、借鉴和积累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与经验,并逐步构建研究型的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许多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由试点走向推广应用。在这其中,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突破的人才模式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点,它们相继以自身的学科特色为基础,大力改革本科课程教学方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素质拓展活动,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及政策,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在“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学生培养过程管理,完善弹性学分制,坚持严进严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向着多科性、研究性、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迈进。

一、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及分析

毋庸置疑,大学作为高层次的教育平台,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已有学术成果,而且要成为批判性思维的殿堂、原创性知识的源泉。华北电力大学在注重夯实本科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原有科研教学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总结出了“合格+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四模块”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仿真教学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四部分);在教学建设、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基础实验室建设,建立火电机组、核电机组、电网调度等仿真系统;设立了创新人才实验班,探索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和良好工程素养的高素质拔尖人才;等等。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的基础上,对专业教育实行分类指导,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扎实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2009年,我校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DI中国大学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广告艺术大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国家各类奖项共计190项,省部级各类奖项共计212项。2009年,“冯如杯”第五届全国高台人力飞行大赛中,我校的选手获得竞技类一等奖。2010年12月,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北京市二十五所高校参加的“首都高校模拟法庭大赛”中,199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的法学专业击败多所法学名校,获得亚军。

但是,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操作当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走访、发放问卷、统计历年竞赛及、研究相关科研激励政策制度后,笔者发现当前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培养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内涵认识不清,活动参与度不高

在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科研创新是指在足够资金和资源的保障下,经过专门的立项,由专业的团队所进行的改善现有技术或创造新技术的活动,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没有实力去开展科研,认为科研创新和自己的学习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并对校内外一系列的学术科研活动产生了消极情绪甚至是畏惧感。

2.科研创新成果较少,表现形式单一

笔者分别对我校某学院两个专业、三个年级(大二、大三、大四)进行了“关于大学本科生专业调查”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四阶段,只有2%的学生发表了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其他年级学生尚未发表任何形式的专业成果。除了外,大部分的科研创新成果都是以竞赛获奖等级为表现形式,这无形中造成了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短期突击的不良氛围,致使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缺乏广度和深度。

3.科研培训规模较小、分布零星,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校尚未实现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性、系统性培养,现有培训规模只限于部分优势专业,缺少专门的辅导机构和场所,创新和实践平台也不健全。另外,作为主体之一,教师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普遍希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指导,经常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学术互动。

4.学校的创新激励制度宣传力度不够,普及面不大

尽管我校明确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但未能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长期的宣传和普及,尤其缺少对入学新生科研创新激励、奖励制度的说明。因此,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致使出现学校苦于培养措施收效甚微、教师苦于科研项目保障不够、学生则苦于参加活动鼓励太少的现象。

究其原因,产生这些问题的首要因素是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长期接受的传统应试教育,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书本、轻实践的错误观念,直接导致他们缺乏科研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性,动手能力差,表达能力不强,尤其缺乏自信心。在调查中,将近70%的学生表示由于“自觉水平不够”而不愿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其次,为数不少的高校教师仍然沿袭着课本加课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力度、重视程度不够,只停留在基础性的启示阶段,指导方式呈现出偶发性、个别化、指标化的特征。再次,高校仍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创新能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同时与此相关的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最后,学校制定的以科研创新为主题的各项政策措施缺乏统一有效地管理和指导,实践平台多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另外很多活动程序设置复杂、偏重结果、忽视过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来,随着个人计算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逐年上升,加之该群体课余生活方式“室内化”的趋势,使得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无形中导致了学生阅读量的大幅下降,信息的繁杂取代了知识的积淀。

二、国内外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作为高校改革的缩影,我校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绩与不足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国内其他大学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前进与困扰。随着世界经济呈现知识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创新发明能力、独立研发实力、核心科学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为内容的“软实力”逐渐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各高校在推行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完善体系的同时,需要放宽视野,多渠道地更新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

1.国外大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

纵观世界,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西方国家率先认识到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熟制度。从下列典型国家成熟的培养制度中,笔者找到了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这些大学都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中心,通过科学的训练课程或方法,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美国以研究型大学为特色,历来有注重本科生科研的传统,从麻省理工1969年首创“本科生科研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简称UROP)”以来,很多研究型大学都纷纷设立自己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上,注重体系化建设以及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衔接性,大学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体系,例如针对新生开设小组讨论课、以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s)为代表的高级研讨课程及包括写作、推理、探究方式等方面的科研方法论课程;组织学生进入课题项目组参与研究生或教室的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提供进入企业或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机会;在校、州及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种组织机构,提供科研活动、计划、经费及研讨会等资助;等等。

德国大学教育理念主要受洪堡的“完人”与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教育理念影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完善学生的人格个性,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术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德国大学一项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制度——研讨课(Seminar)处在所有教学方式的中心位置,它包括初级研讨课和高级研讨课。研讨活动完全由学生独立设计,在教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定期聚会,共同探讨新的知识领域,研究高深的科研课题,这种教学方式催生了德国大学在科研和教学上的创新力。

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基本教育国策,提出“创造性科技立国”口号,实行“二十一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日本大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能自由发挥的良好科研氛围,一般都设有24小时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课题,制订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闻、安排实验用具。这一系列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2.国内大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方法

相比较而言,我国教育界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相对较晚。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高等教育改革为依托,最初加强的是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世界先进大学的考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人学等一批研究型大学也开始把科研训练引入本科生教育,把科学研究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尽管还存在着固有教学模式束缚、科研创新积淀薄弱、配套举措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部分优秀院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从1996年至今,清华大学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课外学术科研项目支持计划,主要包括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实践调研创新平台、SRT挑战杯专项、累进支持基金等互为补充的支持计划。如SRT项目面向全体本科同学,主要由教师立项,学生全程参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SRT挑战杯专项则由学生自主立项,并根据项目的学术背景来邀请指导教师;而实践调研创新平台则面向人文及社会调研类项目;每年支持的各类项目近600项。

北京科技大学实施创新加实践的模式,在校内,学校针对理科与工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专门建立了大学生自然实验中心与工程训练中心两个校级本科生创新基地,以及土环、冶金、材料、机械、信息5个院级本科生创新基地;在校外,连续4年学校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与1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建了145个实践基地,覆盖了学校全部的44个本科专业。

在科研训练方式上,北京交通大学构建了纵向覆盖公共、专业基础和专业3个层次,横向跨越科研训练方法课程、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学科竞赛3个平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其中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形包含了科学思想发展类、科学研究方法类、科学研究工具类、科学研究规范类、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类课程。

此外,国家于2006年挑选首批10所高校进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工作,并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力地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大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挑战机会。

三、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完善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而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决定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程度。华北电力大学在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高校的转变;由单一的、应用型科学体系向多科性、研究型学科体系的转变;由传统的、经验化管理模式向开放的、科学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因此,在突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中,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符合学科特色、学生需要的实践教学方案。为了推进学校教育创新的有效开展,本文综合学校的现状和不足,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彻底转变教育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我校已经不再把大学生科研活动置于教学计划之外,而是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下一步则需要加大力度,彻底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思维的大转变,明确地认识到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彻底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科研创新为辅的错误认识。学校应提出更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改变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无序分散状态,帮助学生脱离一味地追求参赛评奖的状态,培养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科研活动。各学院作为学校的主体构架,要针对学院自身的专业特点,区别对待不同年级学生,在学校提出的框架内进一步制订比较详尽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培养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地以工作报告、实地调查、文章、专利许可证申请等形式总结自己研究成果的能力,独立准备报告和公开讲演的能力,参加创造性辩论的能力,使大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工作使自己获得的知识、能力、技巧,在创新性方面得到逐渐的发展。

2.科学设置研究课程,调整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学校不仅要着力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中,还应该借鉴其他大学的经验,开设有关科学研究知识的专门课程,并将其划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其中,公共课由学校统一安排,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该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想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科研、了解创新,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科研的理论知识;专业必修课由各教研室独立设置,针对各自学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使学生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等。同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教学管理进行调整,尤其是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评价方法,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

3.有力保障教师队伍,调动教学改革积极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大学的主体,实践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了大学核心竞争力,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培养水平,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修,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并及时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和指导大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最后,进一步鼓励教授率先示范,激发中青年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活动的热情。每位专业老师结合自己学科领域的的一些现实和前沿问题,每学期拟定一个以上科研课题供学生选择;老师指导学生科研,以课时计算应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岗位津贴、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中给予加分;倡导鼓励老师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并给予指导老师相应的鼓励。

4.重点增强学生自主性,设立专门机构和基金

作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象,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科研兴趣以及积极性、行动力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国外大学特别注意促进本科生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钻研。比如,著名的“伯克利模式”——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本科毕业学分要求为120个,其中学生可以用20个以上的学分来进行研究性工作,占总学分要求的1/6以上。

第8篇

拉萨供电公司用电检查管理工作是基于SG186营销系统、用电采集系统、营销稽查系统、反窃电稽查系统及95598呼叫平台上进行的,同时需在建立重要用户一户一档一方案管理等线下管理环节加大投入人力、物力,有序地开展用电检查的各项工作。

1 周期检查管理

1.1 客户检查周期维护

拉萨供电公司所辖138条配电线路,其中110千伏线路5条,35千伏线路38条10千伏线路139条,变装容量214046千伏安,总用户数79000余户。

为有效提高用电管理水平,主要是做好客户周期维护工作,按照国网用电客户用电检查周期,在SG186营销系统用电检查模块中做好客户检查周期维护。每年年初做好年度用电检查计划,根据年度计划细化月度周期检查计划。

用电检查中开具的《用电检查结果通知书》,要指出缺陷内容,缺陷类别及危害程度,提出整改的期限。并对消缺进行跟踪登记,直到缺陷消除。

1.2 周期检查年计划管理

每年一月份做好年度用电检查计划,按照区电力公司对用电检查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由用电检查班制定《用电检查年度工作计划》,年计划按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两步实施。大工业用户一季度检查一次,非工业每半年一次,居民用户确保每年一次,商业用户半年一次,在SG186营销系统用电检查模块中做好年度用电检查计划,为制定月度用电检查计划做好准备。

1.3 周期检查月计划管理

根据制定好的年度用电检查计划,在SG186营销系统用电检查模块中制定月度用电检查计划,派发给班组,用电检查人员按月在SG186营销系统用电检查模块中录入检查结果,统计分析异常情况。

1.4 检查周期维护

每年一月制定年度计划,月初制定月度计划。大工业用户一季度检查一次,非工业每半年一次,居民用户确保每年一次,商业用户半年一次。

1.5 周期检查任务分工

用电检查工作分4个组开展,每组人数不少于两人。按月接受SG186营销系统用电检查模块分派的工单进行用电检查工作。用电检查人员在执行查电任务时,应向被检查的客户出示《用电检查证》。经现场检查确认用户的设备状况、电工作业行为、运行管理等方面有不符合安全规定的,或者在电力使用上有明显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用电检查人员开具《用电检查结果通知书》或《违章用电、窃电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交由客户并由客户代表签收,一份存档备查,并将检查及现场处理情况汇报班组长,并录入SG186营销系统用电检查模块。

2专项检查管理

2.1 专项检查计划管理

对重要活动保电场所、防冻检查、用电稽查异常工单、月度线损超高的前10名进行专项检查,检查工作终结后三日内,检查人员应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内勤人员,由内勤录入营销系统。每月10日前,由用电检查班向相关部门上报《月用电检查工作统计表》。

2.2 专项检查工作管理

保电检查:各级政府组织的大型政治活动,大型集会、庆祝、娱乐活动及其他大型专项工作安排的活动,须确保供电的,应对相应范围客户进行专门用电检查。

季节性检查:冬季到来之前,检查客户电气设备、消防措施防冻情况,防小动物进入配电室及带电装置内措施。

用电异常检查:接到用电稽查异常工单,立即进行检查,每日汇报检查结果,及时整改处理。

降损检查:对月度线损超高的前10名进行检查,分析线损超高原因,制定降损措施,达到降损目的。

3 违约用电窃电处理

3.1 违约处理

下列危害供电、用电安全、扰乱正常供电、用电秩序的行为,供电企业可以根据违章事实和造成的后果追究电费,并按照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的规定加收电费和国家规定的其他费用,情节严重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停止供电。

①擅自改变用电类别;

②擅自超过合同约定的容量用电;

③擅自超过计划分配的用电指标;

④擅自使用已经在供电企业办理暂停使用手续的电力设备,或者擅自启用已经被供电企业查封的电力设备;

⑤擅自迁移、更动或者擅自操作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电力负荷控制装置、供电设施以及约定由供电企业调度的用户受电设备;

⑥未经供电企业许可,擅自引入、供出电源或者自备电源擅自并网。

3.2 窃电处理

盗窃电能者,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追究电费并按应交电费的3倍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窃电行为有:

①在供电企业的供电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

②绕越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用电;

③伪造或者开启法定的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用电计量封印用电;

④故意损坏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

⑤故意使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计量不准或者失效;

⑥采用其他方法窃电。

4 运行管理

4.1 停复电管理

停电管理:根据用户停电申请,将用户高(低)压侧跌落保险断开取回,在跌落保险上挂上用户名和送电时间,并做好记录。每年用户报停不允许超过六个月。

复电管理:根据用户停电申请,将用户高(低)压侧跌落保险断安装合上,并做好记录。

以上停复电管理特指高压用户。

因欠费、违约用电、窃电等需要对客户终止供电的,按规定通知客户,记录通知情况,执行停电操作,对终止供电原因处理后,恢复供电。

4.2 预防性试验管理

客户资产用电设备应每年做一次安全预防性试验,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杜绝使用无检查合格的工器具,并将试验报告报供电公司相关部门备案。

4.3 设备运行档案管理

①电气设备的技术资料档案:设备台账、出厂试验报告及调试记录、出厂合格证明、设备的安装、使用说明书、安装图及构造图、安装调试报告、安装验收记录、交接试验报告、设备预防性试验报告、设备评级的详细记录、事故记录及处理记录等。

②安全用电档案资料:缺陷记录,包括配电房缺陷记录、设备缺陷记录、安全工器具缺陷记录、安全防范措施缺陷记录、人员管路记录。缺陷整改记录。人员培训记录。事故记录。

4.4 入网电工登记

根据《电工进网作业许可管理办法》(电监会15号令)的要求,客户变电站的值班运行人员,必须进行技术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持有国家电监会颁发的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并注册,方能正式担任变配电所得值班运行工作。未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或者电工作业许可证未注册的人员,不得进网作业。

电力客户每年初向供电企业提供本单位电工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用电检查人员做好电力客户配置的电工审查登记,并录入SG186营销系统。

5 用电安全管理

5.1 重要保电任务管理

为满足重大事件持续供电的需要,保证电网及客户受电设备不发生供电中断,制定严谨周密的保电方案,成立保电领导小组,完善从电力调度、变电站、供配电、用电检查、应急保电等全方位的保电体系。充分准备,安排专人对保电场所(单位)的供电线路提前作特巡故障排查,并分别对其配电室供电设备作全面安全检查,确保设备零缺陷运行,保证完成各项保电任务。

5.2 高危重要客户安全管理

每年拟定高危重要客户,报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建立一户一档一应急方案和联络机制,加强高危重要客户的用电安全检查工作,杜绝因设备故障或停电造成的事故,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并执行。

5.3 客户用电事故管理

客户发生用电事故,用电检查人员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协助客户进行事故调查分析,会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和性质,总结事故教训,制定整改措施。事故调查处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5.4 客户设备缺陷管理

在用电检查中发现客户存在用电安全隐患和设备缺陷,立即填写安全用电隐患整改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由客户签字接收,一份存档。限期整改,跟踪客户督促整改并记录。

第9篇

关键词:城轨车;牵引系统;牵引特性设计方法;部件选型

中图分类号:U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8-0099-03

1 概述

一般来说城轨车辆系统包括六大子系统技术。这六大子系统技术分别是:牵引系统集成技术、制动系统技术、网络控制系统技术、旅客信息系统技术和车辆走行系统技术。这些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在这些系统技术中,牵引传动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核心技术、是保证车辆能在一定速度等级下平稳运行的关键部分,也是其他系统技术发挥性能的有力保障。牵引系统性能的优劣关系到列车性能是否满足客户及实际线路的要求。本文结合某城市城轨车牵引系统的设计研究,介绍了城轨车辆的电传动系统特性设计方法,分析了牵引设备的选型原则。

目前,我国的轨道交通供电系统采用的供电制式有两种,直流750V和直流1500V,由于供电制式的不同,其牵引系统的设计也不尽相同,本文重点以直流1500V供电的B2型4动2拖6辆编组的城轨车牵引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2 车辆概述

列车的基本配置为6辆车编组,整列车采用4动2拖的动力编组型式:=Tc*Mp*M*M*Mp*Tc=(其中:Tc:有司机室的拖车,M:无司机室的动车,Mp:无司机室带受电弓的动车)。列车由两个牵引单元组成,每个牵引单元由1辆拖车和2辆动车组成,列车编组示意图见图1-1所示。Tc车、Mp车和M车组成一个动力单元;另一个动力单元与之完全对称。列车编组如图1所示。

图1 列车编组示意图

2.1 车辆基本技术条件

本文研究的列车为四动两拖的车辆编组形式,每辆动车有两个动力转向架,每个动力转向架安装一根动轴,列车在超员AW3情况下总质量为326t、超员AW2情况下的总重量为290t、自重AW0情况下的总重量为202t;列车新轮轮径为840mm、半磨耗轮径为805mm(用于性能计算)、全磨耗轮径为770mm。

2.2 列车的动力性能

列车在超员AW2情况下,在平直干燥轨道上,车轮为半磨耗状态,额定供电电压DC1500V时,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设计速度为90km/h,牵引平均加速度为:

列车从0加速到40km/h:≥1.0m/s2;

列车从0加速到80km/h:≥0.6m/s2。

列车在超员AW2情况下,在平直干燥轨道上,车轮为半磨耗状态,额定供电电压DC1500V时,制动平均减速度为:

常用制动:≥1.1m/s2;

快速制动:≥1.2m/s2。

紧急制动平均减速度:≥1.2m/s2。

2.3 列车的阻力性能

列车阻力分为基本阻力和附加阻力,基本阻力为列车在平直道上牵引运行时的阻力,附加阻力为列车在坡道上、曲线上、隧道里及起动时所增加的阻力。

列车运行基本阻力经验公式:

(1)

式中:

M——列车总质量

v——列车速度

坡道阻力:列车运行基本阻力+由列车重力产生的沿坡道斜面分力。

3 电气牵引系统特性设计

牵引/电制动特性是列车电传动系统的基本特性,牵引传动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列车的总体技术性能指标为依据,计算牵引系统各设备的容量,根据质量性能指标对所计算出的设备容量进行修改。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牵引系统设计流程图

3.1 牵引特性

根据列车牵引理论,列车的牵引力为:

(2)

其中,,v为列车车速,y为回转质量系数通常取1.05,i0为齿轮传动比,η为传动效率,R为动轮直径。

根据列车的启动加速度的要求,在实际的牵引系统设计过程中,先由经验值确定出齿轮传动比代入式(2)可以求出列车的最小启动牵引力,进而可以去定出列车的轮周牵引功率、电机的总输出功率及电机转矩。

整车轮周功率Pt为:

(3)

牵引电机总输出功率P(含整车全部电机的总功率)为:

(4)

牵引电机总输出转矩Tt为:

(5)

r为驱动轮滚动半径。

图3 列车的牵引制动特性曲线图

列车在超员载重AW2,车轮为半磨耗状态,额定供电电压DC1500V情况下的牵引特性如图3,图中分别给出了在平直干燥轨道上全动力时、丧失四分之一动力时、丧失二分之一动力时、丧失四分之三动力的牵引力曲线及平直干燥轨道上阻力和35‰坡道上阻力曲线。

3.2 制动特性

列车在超员载重AW2,车轮为半磨耗状态,额定供电电压DC1500V情况下的制动特性如图3,图中分别给出了在平直干燥轨道上全制动力时、丧失四分之一制动力时、丧失二分之一制动力时、丧失四分之三制动力时的电制动曲线。

4 牵引传动系统组成及选型原则

4.1 牵引系统构成

城轨列车牵引系统包括的主要电气部件有高速断路器、熔断器、线路接触器、逆变器、牵引电机、制动电阻、齿轮箱及联轴节、接地装置等设备。图4为牵引主电路的原理图。

图4 牵引主电路的原理图

4.2 选型原则

牵引电传动系统需要满足车辆动力性能、故障运行/救援能力及实现预期的旅行速度等,并考虑系统各参数匹配和满足地铁车辆特殊的运行工况(运行站距短、启,制动频繁且启/制动加/减速度大)及电气性能要求(启/制动力距大、启/制动峰值功率大以及导致的直流供电电压变化范围大)。

电传动系统部件的容量,主要根据列车的动力性能要求,考虑列车的冲击极限和参数匹配以及轮轨粘着的允许,并通过对典型区间、目标线路进行牵引和故障运行能力核算等进行。

直流侧开关电器部件选型时额定工作电压和额定发热电流是其两个关键参数。由于城轨列车快起快停的特性,电气部件大部分为周期性间断工作制。不管是直流侧电气部件还是牵引电机都有可能存在短时间过载工作的情况,流过部件的瞬时功率或瞬时电流已不能完全作为电气参数选型原则。实践证明按照列车额定牵引功率1.3-1.8倍的牵引功率选型依据能保证列车安全可靠地运行。

牵引电机选型的关键参数是额定工作电压、额定功率是。

牵引电机额定功率为:

(6)

式中:

Nm——整车电机数量

Pn——单台电机的额定功率。

Pn再扩大1.3-1.8倍即可得到单台电机的额定功率。

牵引逆变器所需输入功率P1为:

(7)

式中,P0为牵引逆变器所需输出功率,即为电机所需输入功率;η1为牵引逆变器的效率。

5 结语

电气牵引系统是城轨车辆上的关键核心系统,本文以某城市城轨列车牵引系统设计为例,介绍了城轨车辆的电传动系统特性设计方法,分析了牵引设备的选型原则,为以后的电气牵引系统提供了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

[1] 姜悦礼,史秀娈.城轨车辆牵引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J].内燃机车,2011.

[2] 黄金,张波,郭晓燕.北京13号线地铁列车牵引系

统部件选型简析[J].铁道机车车辆,2013.

[3] 朱耀忠.电机与电力拖动[M].北京: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出版社,2005.

[4] 查鸿山,宗志坚,刘忠途等.纯电动汽车动力匹配

计算与仿真[J].中山大学学报,2010.

[5] 徐彦.城市轨道交通牵引逆变器控制方法的应用分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缅甸经济 对缅投资 投资影响 外国投资法

近年来,缅甸政府提出要把缅甸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生活富足、经济发达的现代化高科技工业国家。这是个充满挑战的目标,缅甸政府也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出各种努力。在法律方面,缅甸政府继1988年颁布《外国投资法》,采取鼓励外国投资,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又相继颁布了《外国人投资法实施细则》、《国家企业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等条例和法律,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农民可自由经营农产品,私人可经营进出口贸易,鼓励发展私人企业。同时,缅甸政府也着手对税制进行改革。税制改革的主要举措是颁布了三部法律,即《商业税法》、《仰光城市发展法》和《关税法》。上述三部法律连同《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和《所得税法》共5部法律(及其修正案或补充规定)是与外资公司的税务直接相关的主要法律,这些法律对外资企业的征税及其优惠政策做了规定。为促进缅甸的经济发展,2011年1月颁布《经济特区法》,同年,缅甸国家和平发展委员会又颁布第2011/17号法律《土瓦经济特区法》,内容较之前的《经济特区法》更充实,规定得更详细、具体。《经济特区法》和《土瓦经济特区法》的内容涉及到了若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外汇可以免税,这有助于外商到缅甸投资。2012年8月,出台《缅甸外汇管理法》,同年11月2日,出台了新的《外国投资法》,鼓励外国人到缅投资。综上不难看出,缅甸政府正努力改善缅甸的法律投资环境,目前的投资法律制度较之前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目前,中国的经济出现强势地位的趋势,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因为它间接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可信度,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我国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但同时企业要高度重视对外投资的风险防控。2012年11月2日出台了新的《缅甸外国投资法》,对我国企业“走出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缅甸新《外国投资法》对我国企业到其投资之利

(一)明确了对外商投资的法律保护缅甸于2012年11月颁布新投资法。该法确立了缅甸吸引外国投资的法律基础,加强了国家对外国投资的有效保障。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依缅甸法律程序建立的外资企业同其国内企业一样享有缅甸法人的地位,投资法宣告了外资企业在缅甸市场具有的法律保障。

(二)投资者权益的有力保障第一,投资者税后利润的自由支配。为保障投资者权益,缅甸《外国投资法》规定,投资商可以自行支配税后收入,可以通过涉外银行按汇率汇往国外。

第二,对财产国有化和被征收给予补偿。财产国有化和被征收问题,对外国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安全和利益保护问题。缅甸对这一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外汇管制的放宽。2012年8月11日,缅甸总统吴登盛签署颁布了联邦议会通过的外汇管理法,《缅甸外汇管理法》共有13章,规定了缅甸国内、国外居住者持有、携带、使用、兑换外汇的有关事项,以及投资者、中央银行使用外汇的相关规则。

(三)投资方式灵活要顺利实现到缅甸投资,投资者还应根据项目投资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根据缅甸《外国投资法》的规定,投资者投资根据现有法律组建公司,外国资本与国民资本的比例可根据双方商定办理,外国投资者也可以按100%的外资进行投资。因此,外资企业在组建企业时有两种主要形式,即可设立合资企业,也可以设立独资企业。此外,在实际运作中,中国企业还可以选择BOT等方式进行投资。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投资项目灵活选择投资方式,强调意思自治,《外国投资法》中表现为根据双方合同进行合作。

合资企业是指由投资双方共同投入资本,组成一个经济实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共同研发、共同生产、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设立独资企业是指投资者在缅甸独立投资建业的企业,即投资者独立出资经营、归投资者所有和控制、由投资者承担经营风险和享有全部经营收益的企业。

(四)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为了实现吸引外资的目的,缅甸《外国投资法》对内外资提供统一的投资优惠政策。根据缅甸《外国投资法》7条规定:本着“开发资源保障内需,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人力资源;发展银行金融业、高级公路、跨国公路、国家电力及能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有利于国家整体发展的高等级铁路、航运及航空事业;增强国民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具国际水准的企业”的宗旨,缅甸政府鼓励外资向除限制或禁止的项目投资。在规定的领域,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优惠、免除关税、享受国民待遇和减免贸易税。

第一,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指税收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或经济目的,通过制定倾斜性的税收策法规来豁免或减少经济行为或经济成果的税收负担,是国家利用税收杠杆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税收优惠在缅甸《外国投资法》中的具体表现是:制造业及服务业从 开始经济运行第1年起连续5年免所得税。并视项目情况延长减免期限。项目享受5年减免所得税后,如果连续2年出现亏损,则从亏损年起连续后3年减免所得税。这样一来,减免税的优惠期(含延长期)最长达到了8年。若项目利润作为专项资金在1年内用于追加该项目投资的,减免所得税。缅甸《外商投资法》第18条第7款还规定:“对在经济落后及交通不便地区的外国投资项目,经政府同意后,委员会可延长第十二章规定的税收减免期限”。另外,项目设备、建筑物及其他资本的折旧,按规定折旧率计算后从利润中扣除,在境内从事项目有关的研发费用,从利润中扣除。

第二,免除关税,首先,对出口产品减免50%所得税。其次,项目建设期间必要的进口设备、配件及其他物资减免关税、国内税或两项并减。另外,项目竣工后头3年进口的生产用原材料减免关税或国内税或两项并减。最后,经委员会同意,对投资期限内扩大投资规模所必须的进口设备、零配件及其他物资减免关税或国内税或两项并减。

第三,享受国民待遇和减免贸易税,缅甸外商投资法第27条第5款和第11款分别规定:“外国人缴纳所得税税率享受国民待遇”和“投资企业对出口产品减免贸易税”。

(五)土地使用期限较长在缅甸,外商投资者对土地的使用年限最长可达70年之久。缅甸《外国投资法》规定,委员会根据投资项目和规模批准土地使用期限50年,土地使用到期后委员会可视情延长连续2个10年的土地使用期限。其中,若为发展经济,经政府同意后委员会可批准在取得与土地租用人或使用人的初期协议后进行投资。经联邦政府同意,委员会可对政府部门及组织所属土地的地租标准进行调整。

二、新《缅甸外国投资法》对我国企业到其投资之弊

缅甸政府对外资的进入、经营以及退出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这些限制主要体现在投资范围、投资委员会权限过大以及雇工要求等方面。

(一)限制投资范围缅甸《外国投资法》规定,影响民族传统及习俗、影响民众健康、影响破坏自然环境及生态链、输入有害有毒废弃物、国际公约限制的、生产或使用有害化学品、输入国外不成熟或未经授权使用的技术、药品及用具的项目以及投资法细则规定的仅国民从事的农业及种植业、仅国民从事的制造业及服务业、仅国民从事的畜牧业、仅国民从事的海洋捕鱼的项目为限制或禁止的项目。如此一来,对外商投资者的要求无形中提高了,要到缅甸投资,就必须有较强的实力才行。

(二)投资委员会权限过大缅甸《外国投资法》规定,为贯彻本法,联邦政府应适时组建缅甸投资委员会。选派1位联邦级别的官员任主席,并选派相关部委、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的专家及合适人员担任成员。出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外商投资者的利益,该法中明确规定了委员会职权,如:委员会直接决定了外商投资者是可以在本国投资,因为投资许可证由委员会来出具,没有投资许可,投资者将无法正常、合法地进行投资。在办理许可过程中,发现投资人的倡议书或合同资料不全或违规,有权进行处理直至暂停项目审批。另外,投资人的投资项目是否合法合规?投资项目是否需要减免税收?投资人是否依法充分享有投资权益?也是由委员会决定的。除此之外,投资者在某些重大决策之前还必须得经过投资委员会的同意;投资者要想扩大项目规模或追加项目投资,也要经投资委员会同意才行,若工作人员故意刁难,对投资者是很不利的。最为严重的是,缅甸《外国投资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委员会的监督机制,该法中只是提到:委员会每6个月1次通过政府向联邦议会报告项目运行情况,委员会3个月1次向政府报告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委员会适时向政府会议提供工作报告。委员会受谁监督、对谁负责该法中都未作出规定,如此一来,外商投资者的利益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35-02

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企业、科研单位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各种创新要素优化组合,以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近30多年的发展中,他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目前各高等院校最基本、最有效、最重要的现代教育模式之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理念和目标。产学研合作办学形式虽然经历了发展、探索、改革阶段,然而,当前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如利益分配不均、企业积极性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学校与企业间技术供给予需求存在脱节等问题。为此,对产学研合作办学新途径有必要进行探索研究。

一、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美国是产学研合作思想的发源地,它的“企业孵化器”模式,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技术转让和专利认可”模式,以促进知识的流动;“科技工业园”模式,如硅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此外还有“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等等。日本的“共同研究”模式,即大学与企业对双方感兴趣的课题共同开展合作研究;“委托研究员制度研究”模式,即企业技术研究人员到大学里进行学习,并在大学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理论知识与企业技能培训始终相辅相成。国内目前大多采用“基地中心”模式,即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或一些中试基地,这是目前我国采用的主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课题项目”模式也是目前国内经常采用的合作方法,即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某一科研项目为纽带,建立短期合作关系,该模式的特点是参与人少、合作层次相对较低,合作关系不长久;国内目前也有“校办产业”模式,“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等,但规模都相对较小。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问题是政府地位没有显示出来、政策法规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等。因此,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合作模式,根据我国高校、企业特点,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二、扩大合作范围、扩展合作教育形式、扩宽合作教育内容

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均可以成为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合作伙伴,要针对专业特点,扩大合作范围,让学生更广泛地涉猎实践知识,同时也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合作办学、参与人才培养,并通过合作办学模式为企业带来效益(如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等等。

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相对简单,主要就是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在形式上还可增加学校与合作单位之间开展论坛和研讨会等,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走入高校充当教师角色,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交给企业负责,等等。如不定期的与企业之间举行研讨会或论坛,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利于更好的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其中选择所需学生进行优先培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内容较单一,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合作教育内容主要是学生大三和大四阶段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为期4周左右,除此之外学生几乎再没有与企业交流的机会。而这种生产实习和毕业实多走马观花,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益处,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会使企业丧失兴趣。德国的“双元制”合作教育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该模式主要指双重职业训练制度,即在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既能在学校里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在企业中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是一种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此为借鉴,在教学课程设置中要丰富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的授课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尤其是与企业合作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要有所增加,可以是到企业学习相关知识,也可以聘请企业单位相关人员授课,并且企业人员参与学生成绩考核。英国的“薄三明治”模式也类似于“双元制”模式,即将企业教育的课程穿插在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以丰富校企合作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

三、完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

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和企业间重视程度明显不同,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力求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而企业、研究所通常处于被动地位,仅仅是完成合作培养的任务,缺乏合作教育积极性,究其主要原因是这种合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促使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没有真正为企业带来利益,导致企业动力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真正意义。建立健全使企业、科研院所能主动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互惠互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对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健康运行及提高产学研合作效能有决定性作用。

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以及扶持政策,要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如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知识转让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机制、协同机制、学习机制、协议机制,等等。

如建立一套学校按企业需求和学生将来就业意向而与企业之间制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大学四年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优先到企业参加工作;再如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建立一套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企业为培养学生单独制定一套学习制度、规则和方式,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学生设置的学习场所和技术人员;建立一套双方互惠互赢的利益分配机制,这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是最重要的运行机制之一,是指学校、企业之间根据各自贡献大小对所形成的利益(包括文章发表、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配,重要的是让企业与高校都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收益;建立一套具有合作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学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之间围绕共性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资源通过合作与分工,实现“1+1>2的有效组合”,协同能力越强,合作效益越大,为此合作双方要通过沟通,交流建立共同追求的目标,双方并在整个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己知彼,对各自优势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充分利用,以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此外,双方在政策、技术、制度以及风险等方面都要达成协同机制。

总之,要权重和平衡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各种利益,完善和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促进产学研合作良好运营和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四、政府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外部环境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政府的参与会给产学研合作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加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调控力度,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影响产学研动力机制的主要因素,当前的合作机制仅限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资金保障不够或积极性不足等缺点。政府充当服务者的角色,可以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经济法律或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比如利用财政手段资助高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研究室、校企合作培训基地等,以解决财政问题;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产学研合作,以解除学校、企业之间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顾虑(如担心学生实习中的意外伤害等);或是从政策机制上对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起到约束作用,即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或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是社会的义务和职责,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因企业和高校利益分配不均带来的问题。

五、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引进国外先进的合作办学模式和理念是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新途径的有效方法。此外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内容,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是我们目前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政府的介入会给产学研合作办学带来新的活力,这值得各部门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付俊超.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吴岩.中国产学研合作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J].北京教育.2010,(1):5-9.

[3]李丹.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型;分类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21-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期的考验,转型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同类院校、职业院校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完成转变,顺利度过转型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地方性、应用型”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我校提出“基于分类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分类培养为背景,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分成技术型、工程型、研究性人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注重实践能力,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实用性,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多方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实施对象,明确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近期求就业、远期求发展”为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定位于输送生产第一线、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具有开发、设计能力,能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的工程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我校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尤其对实践教学体系做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和建筑类院校特点,制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

课程体系在基础培养方面体现厚、实,专业培养方面体现宽、新,即培养科学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应用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以整体优化为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主要特点是突出智能建筑技术特色,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开设了建筑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概论、建筑设备自动化等反映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同时加大了专业实践环节的学时,增加了智能建筑实习和智能建筑技术综合课程设计、CAD集中周等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智能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气工程与控制工程结合、电气自动化与智能建筑技术结合,充分体现注重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环节、重视专业特点、突出智能建筑特色、反映时展需求的特点。

2.健全实践教学体制。在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CAD集中周、专业实践、毕业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活动等。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将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课程内容上从整体上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特色鲜明。

实验教学以“实验+工程训练”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素质为目标,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模式。根据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自主研学的现代教学模式确定模块功能,根据模块功能确定实验项目。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引进具有建筑智能化工程应用背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更新实验内容。将实验分成:基础理论验证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研究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设置建筑供配电及照明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智能建筑技术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设计与理论课内容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特点,课程设计内容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在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中,通过智能建筑工程实例设计,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建筑供配电》课程为例。该课程中期配有实验,采用天煌厂家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试验台,针对继电保护等内容进行不少于16学时的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继电保护等工作原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结束后配有实习,让学生亲自给配电柜安装和接线,使学生直观了解供配电的原理和组成。实习结束后配有课程设计,利用实际工程项目,在条件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民用住宅的照明、插座、供配电设计和防雷设计等内容,每人一题,真题真做,以答辩的形式结束验收。

充分利用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专业实训达到创新培养的目的。通过不同的渠道设立多种的学生自主实验项目和研究项目,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引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在科研中的应用背景,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深化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以往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工程应用类课程为例,课堂上除了讲述、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大作业,针对教学内容中某一重点内容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独立制作幻灯片,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展开深入讨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原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鼓励教师通过开放式作业、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对学生实行分阶段教学效果评估,每学期通过几个阶段进行评估,形式不拘泥于笔试,可以是PPT报告、大作业(小论文或小设计)或口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着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用型地方高校应打破传统的师资体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实践教师队伍,以完成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要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了,才能无限大开发学生潜力。

5.积极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对建筑类高校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来说,应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实践形式,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参加项目申请过程、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参与工程验收、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推广等形式,逐步使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广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

根据建筑类学校特点,我校建立了校内变电所和开闭所为实践教学基地,与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鹏博士网络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之中,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岗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张耀武.对于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