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

时间:2022-11-13 09:34:42

专业能力

第1篇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的,要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2004年至今,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高职高专办学理念,围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采取对准市场办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2004年首先从课程建设上开始研究如何适应性形势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2005年正式实施“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岗位能力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相互映照、紧密联系;能力培养中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交替进行,做人与做事同步进行,即“三层双轨”。三年教学中两年主要在学校,一年主要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训等教学环节;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即“2+1”。“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综合职业能力观下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基于企业核心管理部门进行课程重组,以岗位驱动设置核心专业模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浙江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中小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结构柔性化、综合化。为突出针对性我们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

3.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职业能力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它们含有很多经验性的隐性能力成分如职业所需要的态度、情感、思想、行为倾向、品质,无法直接把握并用显性的语言来确切表述,只能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来间接确定,如德、信、勤教育可融入思想品德课程、劳动教育;意志磨炼教育可通过军训课程实现。为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所需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我们增加一些如素质拓展训练、团对管理、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进行这类能力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4.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浙江中小企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1.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就是基于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我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问题,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突出岗位能力,建立了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5W+群库”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课”的建设工程与群库的建设工程。具体的建设思想:围绕5W的思想WHAT(管理技能)、WHERE(就业岗位)、WHO(专兼教师)、WHY(职业能力)、WHEN(市场动态),满足“适岗”与“变岗”需求,逐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能库、企业流程库、案例库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公共基础+岗位基础知识+岗位核心知识+素质拓展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按教育部规定必修课程进行设置。岗位基础知识模块课程设置基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所必需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岗位核心知识根据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设置四个岗位领域教学模块,即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可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自愿进行选择,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每个岗位模块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开发,采取理论知识+案例研究+社会实践+就业岗位+职业证书等一体化模式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与实际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素质拓展模块主要考虑学生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创业学、潜能成功学、管理沟通、电子商务、经济法、团队管理等。

2.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管理技能,对所学理论与知识的深化,为缩短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差距,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按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构建实践课程。理论授课时间由原来五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企业顶岗时间由原来一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增加沟通与礼仪、团队素质拓展、沙盘对抗、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1,其中在企业顶岗的实践时间占总学时的20%。校外实践主要采取上岗、顶岗、企业参观实习三种方式;校内实践主要有专业通用技能的课程设计、单项岗位模拟实训、岗位综合模拟训练三种形式。

岗位基础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一般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主要实践课程为劳动课程、思想品德、军训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统计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对应的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劳动态度、人际交流和通用管理能力。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是以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于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企业管理模拟室、销售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生产加工中心),各模块安排2~3周模拟实训,从而实现通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提升。

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校内综合性实训,时间为6周。二是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为30周。校内综合性实训有企业经营仿真决策、ERP软件应用、工商模拟市场、素质拓展训练。校外顶岗实践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找实习单位;二是依托工学结合的教学基地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三是对有招人需求的企业,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摘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定位所决定的,其本质是就业教育,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因此,课程设置必须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要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适应浙江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第2篇

为了培养服装企业急需的既懂设计又懂工艺的复合型人才,北京服装学院从1995年起每年从服装工程专业的理工类新生中,选取一部分学生接受四年艺术设计教育。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加人WTO,对大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要培养合格的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人才,就必须加强其外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项目研究中,我们注重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了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专业外语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大学英语教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院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大讲特讲语法,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而学生则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被动地学习。这样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在艺工结合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改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学习特点,首先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精读课具体做法是:课前老师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找出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大意,师生共同解决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确定话题,让学生分组开展讨论、辩论,要求人人发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好处是学生敢于开口、运用语言的机会多;另外也锻炼了学生胆量,增加了勇气,提高了自信心。这时,教师主要是在小组间走动,回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将讨论进行下去。课后教师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在听力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在语言实验室只放录音的做法,将听和说结合起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积极发言,有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

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O2级新生中开展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尝试。多媒体课程改革小组的教师根据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特点,在原有光盘的基础上,制作了一套适合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课件设计以互动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加入了音频、视频、互动练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感官的刺激改善了目前的英语课堂氛围。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语言环境真实,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开展教改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授学习策略,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水平。学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联系起来,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积极性高、收敬大。例如,针对学生缺乏科学计划学习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周学习计划,让学生比较详细地列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时间安排,这样既能做到学有目标、心中有数,同时也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调整、改进。这种策略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反映的词汇量小影响其阅读、听说等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老师给学生讲授科学的词汇记忆方式,如分类记忆法,根据构词法记忆,根据同义词、反义词对比记忆,根据读音规则记忆以及联想记忆法,周期循环记忆法等,指导学生克服原先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不良方法,快速扩大其词汇量。

二、组织学生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我们知道,要学好一门语言是不容易的,那么要学好外语就更难了。

一是课堂学习时间少,二是缺乏语言环境,难得机会实践所学内容。因此,要想搞好艺工结合学生的外语教学,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也可以说是课内时间不足课外时问补的办法。根据我们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可以借鉴的几点:1.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想解决的语言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形式活动。如我们将学生分为语法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以及口语、听力练习小组及英语双周报编写小组等。2.及时了解活动情况,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3.加强活动管理,与学生签定协议书,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坚持下来,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记学分。

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有语法活动学习小组和英语双周报编写小组。语法活动小组的开展是根据学生迫切想提高其语法能力的要求而进行的。该活动是根据学生自愿组合将其分成几组,每组4~5人,每小组推荐一人负责。教师制定和实施了以下指导策略:1.加强课外语法练习。教师每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语法练习题5O道(单项选择题),让学生按时完成。2.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要求各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习题完成状况,找出出错的原因。然后由教师进行集中分析和讲评。3.个人自习和集中讨论相结合。

每周先让学生针对所学教材中的泛读课文,做读书笔记,摘出课文中的重点语法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小组集中活动,大家一起复习这些语法现象有关的内容,补充读书笔记。4.建立学生周记制度。要求各小组长写周记,记录本周小组活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教师每周召集小组长了解小组活动情况,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给予指点。通过20周小组活动的学习,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改进学习方法,扩大词汇量,提高语法水平,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英语成绩。

我们在2002级701~704班学生中第二、三学期进行了英语双周报编写活动。任课教师在每班随意抽取6名左右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两周编写一期英文报纸。活动形式主要是学生将所写的文章用电子邮件发给教师,教师给出建议后,学生反复修改。

然后由一位负责编辑的学生组织稿件,以报纸的形式出版。同时我们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编写的报纸,指出其优缺点,这样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英语双周编写活动锻炼了学生独立做事的能力,并应用了所学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文写作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在不增加课内学时数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教学对象的英语水平和运用技能,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的自觉性是两个关键因素。

三、开设专业英语课,保证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

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拓展,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开设的。我院从学生大三开始,在各系和各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我们在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采用《服装英语》为教材,突出专业英语的特点。专业英语教学区别于基础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在注意抓好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要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更好地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二是引导学生在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词汇上狠下功夫。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大量的专业英语术语,而且许多看似熟悉和简单的基础英语词汇,在专业英语中就可能有特定的专业合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掌握过去没有学过的专业英语术语,从外延上扩大词汇量;又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同一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以及用法,从内涵上扩大词汇量,使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温故而知新。

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翻译和听说能力。专业英语区别于基础英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更加侧重于英语在每一个专业中的实际运用。这种运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需要有较强的翻译能力。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注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除了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大胆进行口头翻译外,还在课后布置笔译作业,教师进行认真批阅和集中讲评。第二,对听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不同于基础英语,它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特点,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由于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贴得较近,也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听说与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教师课堂提问、讲解和批阅课后的笔译作业外,还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机会,调动学生围绕本专业的某一话题,用英语互说互听,培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营造学习专业英语的浓厚氛围。

四是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查阅和利用专业英语文献资料的能力。查阅和利用专业英语文献资料,是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习和掌握专业英语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在艺工结合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服装方面的小专题,鼓励他们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并努力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

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

根据我院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的特点,外语系教师在抓好英语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力量申请研究课题,开展与英语教学有关的科研活动,用科研来促进教学。

第3篇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秘书长朱健刚教授以学者身份参与了一家基金会的运作实践。在他看来,专业能力不足,是非公募基金会的首要难题。他建议非公募基金会应该建立起良好的治理结构,提升专业性,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建设事业的一部分。

缺人、缺乏专业运作能力

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其数量超过了公募基金会。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吗?

从社会建设的视角来看,以民间为主体的非公募基金会的迅速发展非常令人欣喜。非公募基金会有企业基金会、家族基金会、教育类基金会等,种类很杂。近年来,非公募基金会虽然没有像公募基金会受到那么大的质疑,但非公募基金会也面临很多发展的问题。简单来说,首先就是能力不足。基金会需要专业运作能力,绝非简单地把钱捐出去就行了。有些基金会已经慢慢了解到这是一件专业的事情,需要聘请专业的人士来做。但仍有很多基金会在这方面明显不足,不懂得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不知道钱能不能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也不知道效果的好坏,不知道怎么评估。因此,如何提升能力、吸引专业人才、设置专业流程和程序、如何做评估监督、乃至公信力的建设,非公募基金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国内的非公募基金会还面临资源如何持续、资金如何可持续的问题。很多国际基金会把钱投进市场运作,资本运作的收益就当善款,或者是接受到一笔赠款后,利息用来做慈善,这就解决了资金可持续的问题。但在内地,捐了多少钱就花多少钱,钱花完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第三,非公募基金会在政策法律方面有很多限制。一方面政府大力地鼓励非公募基金会注册,但另一方面又做了许多限定。比如,行政费用必须在总支出的10%以内。其实,专业运作不在于资金的多大比例用作善款,而在于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只有10%的费用很难吸引到人才。一些企业基金会想了一些办法,比如人员挂靠在企业内部,但这样就很难培养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还有,每当企业要捐一笔钱给基金会,都要收税,负担很大,不利于基金会的发展。这些都是我所看到的大问题。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基金会只是一个空壳,甚至是用来洗钱、逃税的,但从大局看,这些极端情况还不严重。现在我们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防范刑事化问题上,总觉得肯定有人在里面违规、贪钱。但是对大多数基金会来说,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不能把所有基金会都当贼一样去防,这解决不了问题。

你参加基金会运作已有好几年。有何感触?

我看到,很多基金会连人都没有。真正懂得基金会运作的人很少,大家都在学习。我参加的基金会,刚开始秘书处那些年轻人也不懂怎么做,要靠理事来做,依靠他们的商业经历。人们会有一个幻觉,觉得懂得赚钱就会懂得花钱,但事实上,商业经历跟公益实践不一样,如果只是一些企业人员来决定善款的使用,可能会“花冤枉钱”。后来我们认识到了,就去寻找既有市场能力,又懂得和企业家打交道的专业人士。但这种很有能力,又愿意从商业领域转到公益领域的人很少。更糟糕的是,还有很多基金会还不知道怎么学习,认为自己能赚钱了。那么,你凭什么认为我不会花钱?这种自以为是有时候会束缚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

基金会缺乏有投资能力的人吗?

问题不在于是否缺乏有投资能力的人,而是基金会能否找到可信的投资公司,用保底的方式去获取收益。基金会自身主要需要三类人才:第一,项目资助人,懂得怎么找到好的公益项目;知道怎么把钱给到社区、公益组织;怎样达到好的社会效益;懂得做评估审批监测。第二,好的筹款人才,许多非公募基金会都需要持续筹款。第三,好的财务行政人才,保证透明公开。当然,最需要的是一把手,秘书长、CEO,既要懂得跟理事、资助方维护好关系,又能带好团队,和被资助的机构、社区保持良好关系。

有的缺钱,有的钱花不出去

如果非公募基金会缺乏专业运作能力,会出现什么不利后果?

乱花钱,比如有很多项目,捐款、拍照、上报纸就结束了,社区完全没有改变。很多人把慈善停留在一个救命的层面,你很穷,给你一点钱,你活过来了,就行了。但怎么可持续发展,怎么改变社区贫穷的命运,就缺乏思考。

这算是救助方式不当吗?

只停留在救命的层面。很多时候是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可持续的生活,这可能牵涉到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如果基金会的资金不可持续,有什么办法解决?

第一,基金会要有资金运营的能力,用钱去市场上投资收益。第二,要有筹款的能力,理事们去募捐。第三,基金会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当然这些还不够,也需要公众对基金会的认同,认识到基金会的重要性。还需要国家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予以扶持,比如让基金会收入享受免税的待遇。

除了税收优惠,你对当前的政策法规还有何期许?

应该取消非公募这个说法,允许所有的基金会都能公募,都到同一个市场上比拼。大家看到谁的表现好就捐给谁,让他们自己选择。现在人为地划分为公募和非公募,公募基金会利用垄断地位,为进入公募市场设定了门槛。

规模小的基金会,是否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是的。但是大的基金会就是钱多,花不出去,这是另一个极端。大小基金会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减少浪费。

大基金会的钱花不出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缺乏商业能力,找不到项目。这个钱也不好花,如果这钱花砸了,人家会说你。

跟基金会本身定位不清晰有没有关联呢?

有这个可能。有些基金会的项目都是自己做,不想把钱给专业的公益组织去做,但是自己却发现不会做。还有一个可能性是做的方法不对,不像专业的公益组织,做了好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另外,自己做的成本要高,还可能因为人生地不熟等各种各样的原因,砸了很多钱效果却不好。这几点是我认为他们钱花出不去的主要原因。当然,要找到专业的公益组织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基金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致力于研究怎么样让钱花得更有效果。

能具体介绍一下基金会的钱可以花得有效的案例吗?

佛山报业集团每年能募集到很多公益金,但是如何运作,使得这家运作机构能够有公信力,又是否可以提取行政经费,这些问题都让他们发愁。这个时候他们找到广东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基金会帮他们设计专门的资助程序,邀请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受资助机构进行能力建设和评估,这样就使得公益金可以花得更有效。这笔钱在千禾基金会也建立专项基金,保证了它的公信力,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的案例。

有人提到非公募基金会的操作不够透明,公开透明是否必须的?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师 专业能力 职业能力

在工业化进程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日趋清晰,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客观形势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工学结合”转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拥有一支理论联系实际,既有专业理论又熟悉生产,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师资队伍。

一、高职教师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校合并、升格上来的,因为普教的学科体系与高职的行动体系教育侧重点不同(如图1),在学科体系下教学已成习惯的师资在高职行动体系的教学中显得很不适应,大部分教师固守原有学科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推行存在较大阻力。

图1 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区别

在行动体系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要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高职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等严重不足,体现在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太少,特别缺乏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型教师人才,造成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技能教学任务不能落实,实训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一般性技能训练。另外,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弱,联系行业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能力也不足;课程改革中基于工作过程对学科体系内容解构和对行动体系内容重构等工作推进较难,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师综合能力构建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因此,其与学科体系不同,更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实境育人);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强调“三个零距离”: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建车间式课堂,办工厂化学校,学做合一,产学并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训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

因此,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而言,首先要求具备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技能,行动体系下的能力也要求具有。如:根据1992年9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文件要求,师范生要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即掌握五大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技能。根据2004年12月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向公众颁布的全联邦性的《教师教育标准》的界定,教师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包括来自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教师在专业发展历程中应具有三种不同知识:理论知识、职业知识和教学行为知识,从能力的组成上,应该具备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应该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

图2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结构图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举办公立全日制高职教育,随着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中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向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在这期间,经历了师资队伍从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型,这种转型,伴随着不适应和阵痛。根据我院的师资建设经验,我们对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内涵分析,并归纳分类形成了综合能力结构图(见图2)。

(二)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构成

从图2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1.职业基本素质

职业基本素质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其中,专业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是前提,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能动手的凭证是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保证。

2.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二,教学能力领域定位教师是教学的专业人员,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技能都应该首先具备;教育能力领域强调教师要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还要育人;评价能力领域更重视教师能科学、合理地从事课程考核评价;创新能力领域中强调教师能通过科研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用教学媒体更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适能力。

3.职业特定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三,这种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可以说就业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要取得高的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就不能闭门办学,要随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新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配套开发新专业。因此,高职教师就必须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定能力。

本文中所指的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分别是指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研究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换需要一座“桥梁”,这就是“专业社会实践”(见图3)

图3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换的桥梁

(一)转化理念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办学理念;从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专业与产业集群结合、产学研结合“三个结合”的视野,深化多元合作机制,创新办学体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转化模式

1.职教集团模式

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指导思想,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以高职专业为主线,通过校际、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提供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教师能了解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从而进行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和针对性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项目实施模式

采用“项目制”,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工作,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转化途径

1.以“教育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地方性”,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使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做到“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训练高职教师在新专业的开设、老专业的调整方面,敏锐地感知市场、预知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2.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专业群开发和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性,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体验“专业对应产业、课程对应岗位、内容对应工作过程”。通过教育教学系列改革,训练高职教师在职业教学情境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对接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3.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通过科研绩点考核的方式,促使高职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与企业合作开展实用性的科研课题研究,提升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

(四)转化保障

1.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师资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制订和完善有利于教师队伍职业能力转化的政策和制度,如师资技能培训制度、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制度等,要求教师具有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必须到行业、生产第一线实习、锻炼。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环境,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2.平台提供

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及运行或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师资继续教育的平台。让教师在职业氛围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

3.经费支持

实施项目经费制度,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管理等设立项目经费,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五)转化实践――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乐山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牵头组建“乐山硅材料职业教育集团”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合作共建的有旅游职教集团、机械类和电子应用类职教集团,正在研究加入华西医疗集团。

学院遵循“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升内涵,狠抓建设”的方针,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出台了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授培养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及补充规定、《学术和专业带头人认定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学院名师、教坛新秀评选表彰办法》《关于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学院专家培养工程》《教师出国培训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实施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培养实施办法》、《教师培训进修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政策。已有300多名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或派送到企业顶岗锻炼,取得双师素质,目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面向社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1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院兼职教师达到30%。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要树立高职教育理念,搭建校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项目实施的形式,在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和项目经费上配套跟进,确保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斌艳.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依据及内涵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2.

[2]范方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0,7.

[3]秦传江.徐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4.

[4]徐有华.陈传胜.徐明.高职院校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第5篇

关键词:商品库存管理;ABC分类管理法;专业能力

本文针对商品流通企业对商品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存货ABC分类管理法结合Excel软件的公式和函数建立商品库存管理表,对商品库存进行有效管理,降低库存管理成本,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

一、商品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商品销售业已成为竞争最激烈、变化较大的行业之一。市场上有的商品销售业越来越大,扩张急速,有的商品销售业的店铺也有关门倒闭的情况。商品销售业的特点是:商品构成多种多样、门店数量较多、流通领域更广。如何能够及时地了解销售情况,做到及时补充货源,以销定存,对商品库存进行科学掌控,既要避免商品存库的不足,又要防止商品库存过剩,这对于商品销售业来说是重中之重。通过下面两个案例,向学生说明对商品销售业的商品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案例一:某国内知名品牌的苏皖商,其不但做该品牌的业务,还在苏皖多地开该品牌的连锁店。由于囤积大量的商品库存,严重阻碍商家经营的持续发展。案例二:苏北某县城内一家超市,做多家知名品牌产品的县城,由于商品库存管理不到位,的年经营收入还不如当地一家只做一个知名品牌经营收入高。

二、商品库存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商品库存管理的内容按流程包括以下几方面:订单入库配货出库清点库存。商品库存管理基本是通过仓管人员清点货架和仓库的库存商品,统计出结存数量,然后根据经验判断进货数量。然而,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商家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库存管理的落后。有些商家对商品存库的管理,除了一个记账簿记载商品库存的收、发、存的数量外,对于商品其他方面的记载都是很不健全的。这种传统的、老式的库存管理方式根本没有技术含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2)缺乏对资金流的管理。对商品库存的管理目的就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率。不论是清货、商品的储存与分类验收,抑或订货数量的确定,都是为降低存储成本及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就这样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对于很多商家来说,他们却没有能够完全地意识到。

(3)主观性强,不用分析决策方法。商品库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家经营,并最终影响商家的收益。如果对所有的商品均进行周密规划、严格控制,其结果将会是事半功倍。ABC分类管理法是一种体现重要性原则的管理方法,其原理是对各种库存项目按其总价值的大小分成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ABC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二是品种数量。其中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作为参考。A类商品库存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品种数量较少,应进行重点管理;B类商品库存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应进行次重点管理;C类商品库存品种数量繁多,但商品库存金额却很小,应进行一般管理。当商品库存品种繁多、单价高低悬殊、存量多寡不一时,使用ABC分类法可以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使商品库存控制更方便有效。

三、ABC分类管理法在商品库存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ABC分类管理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根据每种商品库存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及价格计算出该中商品库存的资金占用额,并按金额降序排列;第二步,依次计算每种商品库存的资金占用额占全部资金占用额的百分比及累计的金额百分比;第三步,依次计算累计商品库存品种占全部品种数的百分比;第四步,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将全部商品库存划分为ABC三类;第五步,根据ABC分类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方法,对各类商品库存进行控制。

(2)利用Excel结合实例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对商品库存进行科学管理。假设某商家共有20种商品库存,将进价和数量等数据建立一个Excel工作簿,名称为“商品库存ABC管理表”,将“sheet1”重命名为“商品库存的原始数据”,将“sheet2”重命名为“商品库存ABC管理表”,并按相关格式录入相应的标题。然后,将“商品库存的原始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复制,再在“商品库存ABC管理表”的ABC列进行“选择性粘贴”,以实现动态更新。

在“商品库存ABC管理表”中D3单元格,输入公式“=B3*C3”;在E3中,输入公式“=D3/SUM($D$3:$D$65536)”,将E3至E22格式设置为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在F3中,输入公式“=E3”;在F4中,输入公式“=E4+F3”,将F3至F22格式设置为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接着,在G3中输入IF嵌套函数“=IF(F390%,"C","B"))”;在H3中输入“1”;在I3、I4、I5中,分别输入A、B、C。在J3、J4、J5中,分别输入SUMIF函数“=SUMIF($G$3:$G$65536,"A",$E$3:$E$65536)”“=SUMIF($G$3:$G$65536,"B",$E$3:$E$65536)”“=SUMIF($G$3:$G$65536,"C",$E$3:$E$65536)”,在J6中输入求和函数“=SUM(J3:J5)”,将J3至J6格式设置为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在K3、K4、K5中分别输入函数“=COUNTIF($G$3:$G$65536,"A")/SUM(H3:H65536)”“=COUNTIF($G$3:$G$65536,"B")/SUM(H3:H65536)”“=COUNTIF($G$3:$G$65536,"C")/SUM(H3:H65536)”,在K6中输入求和函数“=SUM(K3:K5)”,将K3至K6格式设置为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这样,我们就建成商品库存ABC管理表,从而可以对上述商品进行ABC分类管理。

总之,教师要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会分析商品流通企业商品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存货ABC分类管理法结合Excel软件的公式和函数建立商品库存管理表,对商品库存进行有效管理,降低库存管理成本,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通过这样的专业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促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

第6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21 -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关键是要做好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能否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列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在校企对接、系统培养、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全面实践,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举措

(一)完善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机制,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成立由企业、政府机构、行业和学院参与的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出台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工作章程,制定共管委员会工作制度、委员选聘制度、工作激励制度等,确定委员会成员工作职责和目标及奖惩措施。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实践环节、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质量共评,达到共同发展。

建立了与物流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院驻外工作站的定期沟通机制,及与物流企业互聘互兼人员制度;每学期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学术讲座2场。

(二)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衔接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建立对口支援专业建设合作,成立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开发小组,出台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小组工作制度,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4门中职核心课程(如《物流业务流程》等)以及5门高职核心课程(如《采购与仓储》等)的课程标准。每半年召开一次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讨会,针对已运行的方案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提出修订意见,完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做好高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与中职的衔接、深化与提升。同时,我院在教师进修培训、学生实验实训等方面,对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提供指导,共同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

1.校内实训室建设

建立认知实训――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三级校内外互补的实训实习体系。为了弥补校内现有实训条件的不足,加大实践性教学软件、硬件投入,对校内实训室进行扩建改造和提档升级,搭建起一个集供应、仓储、配送、运输、销售等企业节点于一体的供应链仿真平台,并将此“平台”当作舞台,通过任务引导、环境模拟、行动参与、亲身体验、情景感触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在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中,自主正确地选用实验系统所提供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的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4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选择与江苏百成大达物流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嘉里大通物流徐州分公司等7家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形成了11个紧密型校外重点实习就业基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调查、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双方人员互聘、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深受企业好评,更有不少学生被企业优先录用。

(四)深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 创新实践“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并重”即把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课程体系。“三元融入”是将企业元素、行业元素和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推行行业企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实现校企全面对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物流人才。 “四层递进”是指在人才培养进程中,按照能力增长的规律,采用认知训练、过程模拟、真实演练、创新实践逐层递进的方式,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产学互动)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将生产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得到职业能力的训练,又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场典型的真实任务为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的、嵌入物流职业标准,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化职业核心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保证了教学质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落实学院骨干人才提升计划、青年精英扶植计划,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做到“五个一”,即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结成一个对子,解决一项课题,带好一批学生,开发一个岗位技能培训包;二是抓好青年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践工作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使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学历提升、国内外进修培训等各种学习,部分教师赴加拿大、美国进修培训,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做法。实现教师发展与专业发展有机统一,打造敬业型、专业型、发展型和合作型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联系,建设了专、兼任教师1∶3比例的专业兼职教师库,从中聘请了相关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拓展对外社会服务。利用兼职教师培训基金,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每学期都邀请了在专业和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和教授到校举办讲座,拓宽专业师生的视野。

(六)发挥专业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自入校开始专业教育到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等各个阶段都有完善的跟踪指导和监督考核机制,将职业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已形成就业率高、就业面广和就业质量好的特点。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走上了不同层次的管理岗位,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大部分毕业生在徐州及周边区域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利用物流管理的师资、技术与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物流项目咨询、规划、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对外技术服务力度,促进学院和企业在生产、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特别是与徐州香山物流实业公司合作,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共享服务平台,提供职业教育师资企业顶岗培训;以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和作业技能培训为载体,实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的有效对接。

在积极开展社会培训的同时,学院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了助理物流师、物流工程师、助理电子商务师、ERP应用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创新与特色

(一)创新“2+0.5+0.5”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实施了“2+0.5+0.5”教学实践模式。此模式的实施,不但职前综合训练教学活动以及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为顶岗实习做好准备,而且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和融合,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师生、学校、企业的多赢局面。

(二)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调研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科学构建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成立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麦可思研究院组成的第三方评价队伍,逐步改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为主的局面,在推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三)建成核心课程资源库,开辟了网络化教学形式

规划建设的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课程标准、电子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学习指南、学习素材、参考文献在线答疑留言系统等各种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渠道,也促进了师生多方式、多层次的交流互动。

作者简介:

吴红,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产品合成及优化研究;

耿波,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及电子商务;

祝木伟,男,山东诸城人,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伦理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第7篇

秘书人员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交能力。

(一)较高的文字水平。秘书人员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事大量的文字工作,几乎天天都要修改或草拟文稿。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不仅要精通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写作规律。汉语词语浩瀚,文体广博,这为文字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有好的表现形式,又要有充实的内内容,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加强写作实践,熟练掌握各类公文的特点、写作要求和语言表达技巧,随时注意积累资料,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要注意文风的改革,培养洗炼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较强的组织能力。现代的秘书人员,既不是那种整天伏案看文件、写文章的纯“文牍性”人才,也不是那种只会“捆捆扎扎、收收发发”的简单劳动者,而是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根据职责的要求,秘书人员经常要按照领导的意图组织各类活动,如果缺乏一些现代的、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就无法把工作搞好。对此,秘书人员一方面要通晓办事的渠道,提高办事的效能,平时多接触一些具体事物,处处留意他人和自己的上级是如何处理问题的,不断增加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另一方面要用系统的观点,统筹安排工作。

(三)准确的判断能力。

(四)敏捷的应变能力。

(五)广泛的社交能力。当前,社会交往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一项“热门”活动。社交对于秘书人员来说同样重要。首先,社交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广泛的社交中,可以博采众长,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知识出才智,智是谋之本,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能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其次,社交是办事的辅助。秘书人员办理公务,联系事务,自然是“公事公办”但社交可以帮助选取捷径,克服阻力,提高办事效率。

秘书人员的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体。建立起合理的能力结构,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终身为之奋斗。

第8篇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英语综合能力 翻译能力

当前,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严重的教学滞后现象已经极大地导致学生翻译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缺失,因而有效利用可行措施,大力改革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质量,完善非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则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1.职业生涯的需要

1.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我国急需大批合格的能担负起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流任务的应用翻译人才。加强翻译教学已不仅是高校外语专业的任务,还是非英语专业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如罗选民(2002)所说:“谁能保证,我们现在所教的非外语专业学生中有些人若干年后不会改行做笔译或口译,或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业余翻译呢?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在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任何处于学术前沿的科学家,他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不仅仅自己做研究,还把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己任。……可以肯定,将来许多科技翻译人员将来自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正在从传统的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转变,即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不仅是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而且作为一种教学的目的而存在。”(罗选民,2008)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传统外语专业偏重纯语言文学型的翻译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探讨非英语专业的应用翻译教学成为当务之急。9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翻译能力,是时代的需要、职业的需要。

1.2作为高校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9月26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翻译能力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高要求: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可以说《教学要求》对学生所需达到各阶段翻译能力的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梯度合理。但学生的现实翻译能力却由于翻译教学的不作为而大大滞后于目标能力。

1.3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无奈之举。2007年3月30日,经过长期酝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旨在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课程考试合格、完成规定的翻译实务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教育部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资格第三批院校(含前两批)增加到81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翻译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补上了原本缺失的高层次、职业化翻译教育这一环(穆雷,2007)。

2.翻译教学的困境

2.1四、六级考试指挥棒和风向标对翻译教学不利。

英语四、六级考试对现在大学英语教学起着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在现在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部分以汉译英的命题形式出现,考查的仍然是英语语法和词汇表达能力,或者说考查的只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而翻译能力的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当然,这部分的五个句子只允许在规定的五分钟内完成,学生的翻译速度只是在这一检测的内容中,得到了强调。

2.2合格师资是制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瓶颈。

1998年12月,由高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切实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高校可根据学生升学、就业、出国等不同学习动机,设置相关高级翻译课程,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各类学习需要,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应该说,各高校都能够做到在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但问题是,几乎所有高校开设的都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专业课,这就给授课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谁来上课?是懂翻译的英语老师来授课,还是懂该专业的老师来授课?无论是谁来授课,都无一例外地受到约束,即英语老师讲不好专业问题,专业老师讲不好英语翻译。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不少翻译课教师只是随意选出来的,没有时间接受培训和进修,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教翻译,或者英语专业课。

我经过调查还发现,一个能教好翻译的老师,在高校的翻译教学实践中,非有三到五年的磨炼。但更令人揪心的是,即使高校老师教好了翻译课,由于社会合格翻译人才的奇缺,也最终导致了教授翻译老师流失于社会非教育行业。

3.解决的方案和途径

3.1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题型,提高翻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题型设置单一的现状,王伟(2006)提出应根据不同的翻译测试目的和要求,采用多样化题型,进一步探讨翻译能力的具体内涵、测试的选材、测试的方式和测试的效度及评分标准等。翻译测试重在检测学生的翻译能力,更好地指导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翻译教学,翻译测试应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翻译测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尝试采用单句翻译、短文翻译,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译评等多种形式;主客观试题并重,甚至可以考虑因开卷的优势而采用开卷的形式来测试翻译能力。测试题材也应该多样化,应该涉及文学、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

提高翻译题型的信度和效度,不仅使它成为一种常规题型,还要增加其在四、六级考试中的分值。改变翻译部分在试题中的顺序,是大势所趋,如现在把作文和快速阅读放在考试开始考比最后考,效果良好。只有这样,四、六级翻译考试才能从整体上测试出考生的英语水平,才能使学生、教师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真正重视起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独立阅读外文资料并获取最新、最前沿的资料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各项建设。

除了全国性的四、六级统考外,各省市还可定期组织地区级的翻译能力等级考试。大专院校也可定期组织翻译能力竞赛,以提高广大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罗选民,2008)。

3.2培养合格的翻译教师是当务之急。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的艺术的再创造。大学英语教师课时重,难于找时间去专门研究翻译,翻译教学就很难有较大突破。韩子满(2008)在分析建立合格的翻译师资队伍对于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时建议,可以考虑招募职业译者加盟,充实教师队伍;与专业翻译机构合作,借用职业译者,并为教师提供锻炼机会;创办自己的翻译公司,为教师提供锻炼平台,稳定教师队伍。各校要尽快培训专职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师,定期选派他们参加口笔译培训班提倡翻译教师参加翻译资格等级考试,并把这种资格认证纳入到翻译教师的选拔和能力的考核之中,同时鉴于职业翻译者收入较高,对优秀的翻译教师应提高待遇,以稳定翻译教师队伍(白莹,2010)。

3.3大学英语开设翻译课是大势所趋。

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发现要求大学生必须达到的一般学习任务和要求高中生必须达到的学习任务基本接近,而且目前大学新生的总体英语水平逐年提高,所以压缩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增加翻译等应用型课程是完全可行的(白莹,2010)。王金波(2009)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需求调查后建议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笔译课程,大二下学期开设口译课程,将来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开设3个学期翻译课程。学生的年级越高,翻译对他们就越重要(罗选民,2002)。各校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师资状况等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设置一定的翻译课时或通过合理的安排单独开设翻译选修课、必修课(白莹,2010)。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翻译能力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从业的必备素质,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翻译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扩大我国对外交往、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全文)[EB/OL].http://省略/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2.shtml.

[2]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http://moe.省略.

[3]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2008,(4).

[4]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7).

[5]罗选民.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8,(1).

[6]王伟.大学翻译测试的题型设计与改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白莹.应用翻译――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8]王金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需求调查[J].外语界,2009,(5).

第9篇

一、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从理论意义来说体育专业要办出特色,就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加强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找准突破口。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形成自身特点及优势。以职业为导向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需求。以职业为导向构建职业能力的培养机制,可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需求广,深受体育爱好者的喜爱,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级、担任社区体育指导员工作等,能够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合作,这对于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2从实践意义来说除了掌握一般能力外,注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性体育专业人才,重视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教育活动作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知识、熟悉职业环境、培训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学实践、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社会调研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体现了体育教育的职业化特色,同时也保证了体育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其专业的运用知识、技能与经验的能力,进而将自己的一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说,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

二、国内外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现状分析

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具备的基本条件。方法能力是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如果在具备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能掌握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使职业能力的发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把这种超越一般专业能力以外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既体现综合素质的综合性、整体性,又体现职业性。体育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基地,体育专业人才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和体育指导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教育部门对体育专业提出的培养规格要求,作为体育专业人才除了具备一般的能力外,还要对自己的专业各个方面具有比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对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需求为出发点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方面的资料较少,这里主要以国外研究现状为主。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以个体的一般素质培养为主,侧重培养个体诸如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这些一般素质。德国梅腾斯等学者提出的关键能力培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般素质能力观的影响,强调了个体获得基本的、普适的,超越具体专业能力范畴,具有迁移性的方法和社会能力。整体主义对能力作为一个能力包含的要素等方面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但将综合职业能力等同于关键能力的提法有些偏颇。(1974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关键能力(1974年,德国职业教育家梅尔腾斯提出)———职业能力(1991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提出)这样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

现在较多地称“职业能力”了。主要体现在个体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可以是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上就更有了目的性、趋向性。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从高职院校兴起,这是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强调职业性决定的。由于体育教学大多起源于大学里的体育专业,以至于对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和培养相对较弱。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人才质量特别是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兴起,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小健身俱乐部、健身企业、社会阶层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也将体育列为首批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鉴定项目,使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正迈向体育职业标准化教育的轨道,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受到更多的重视。已有的关于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唐燕萍的《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陈永英的《浅析从健身指导员能力缺失看高校社体专业体育选项人才的培养》、陈贵芳的《强化体育专修学生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途径与手段》、邓晞翎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等。这些研究从基础理论、就业导向、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这为我们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给予了诸多启发,但毕竟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还有待更加全面、更进一步深入。吴菲等人在比较德国职业教育所提的职业行动能力与国内所提倡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了关键能力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专业能力,参见吴菲,徐朔.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黄炎培先生在论及职业教育的目的时,将个性发展列为其一,也是对职业教育承担的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个体人格、道德情操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认识,职业教育之于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其本质属性的要求。综上所述: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也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具有综合性、普遍性、可迁移性和持久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由于综合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融合,是由知识、能力、态度组成的三维结构,而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特有的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强对体育专业人才从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劳动者不仅能够较好的完成当前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同时能够依靠相应的自我学习和问题分析能力,适应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

三、建议

1.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综合职业能力以融合个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其目标,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选择时注重综合职业能力要素的有机渗透,从而促进个体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共同发展,重新审视和科学把握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2.通过全面深入的改革,探索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构建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就业、从业的能力,促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3.构建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和评价机制。在充分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总结和论证,形成一整套能够有效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易推广可操作的培养模式,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作者:李海陶李军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公共体育艺术部

第10篇

关键词: 连锁经营 专业能力 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在高位运行,连锁经营这种商业态势也迅猛发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7年连锁行业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105191个,同比增长58%,剔除个别企业超常规发展因素,调整后门店增长17%。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为满足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因此,突出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与关键,本文就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

依据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征,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各类现代连锁经营企业的一线服务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其岗位(群)为:大型商场的中高级营业员;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商场商品部业务主管及柜组长;连锁企业仓储配送中心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连锁企业总部管理人员、业务员及分店信息管理员。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合格的高职连锁经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可以理解为社会性能力,即常说的关键能力或通用技能。这部分能力要求对所有不同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能力,包括(1)注意力;(2)分析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判断能力;(5)抽象能力;(6)准确性。二是社会能力,包括(1)责任心;(2)独立能力;(3)执行能力;(4)团体能力;(5)交流能力;(6)合作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包括(1)求知欲望;(2)自学能力;(3)收集信息能力;(4)系统思考能力;(5)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就是专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完成某种特定职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具有的起点高,科技含量大及实践性强的特征给连锁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在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

我国高职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传统本科很相近,课程设置结构也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三段组成。从课程名称来看,也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和通用性;从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来看,基本占到30%左右,这与高职所应具有的培养模式显然有较大的出入。

(二)教学环节中没有突出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或学院培养条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在教学方式上多数也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动手操作。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突出高职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要求。

现阶段存在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还是停留在一张试卷就终结的考核方式。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已经落后于现今电子商务时代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技能操作要求。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和笔者的实践经验,职业技术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应努力尝试以下方法:

(一)建立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连锁企业管理众多岗位使用的信息技术,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和传真机,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连锁企业进销存管理软件让学生扮演进货、存货、销售、配送方案及销售分析等各种技巧,体会连锁经营管理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很多公司出于竞争的考虑,对关系商业秘密或经营核心部分的岗位不愿意外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应用性人才能力的培养。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学生超市的建设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必不可少。学生超市实践教学的特色在于是真正的实践,而非实验室,为保证能力培养质量,应完全按照正常公司的运作来要求学生。超市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工作全部由学生来做,教师只负责监督管理,遇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根据学生超市的部门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有:新商品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促销策划、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新生培训及人员管理、收银、理货、经营分析等项目。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其工作能力能适应企业用人要求。

(四)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法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考查有极大的局限性,事实上,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来说,卷面分数高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专业能力强。既然抱残守缺,不如选择能反映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课程考核放在岗位中进行。如采用岗前考核、岗中总结和岗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考核:通过学生超市和校外企业,在学生正式上岗、实行顶岗作业前,以学为主,在现场各岗位上跟班学习,从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定期考核,以确定能否上岗;每周要求学生进行工作总结,作为学生岗中实训及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一组别的同学根据各部门学习情况,选择一个课题,在部门学习结束后共同完成该课题,由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对课题进行评审,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

积极与当地连锁企业合作,创建工学结合模式,即半工半读的形式,即上午学生进行顶岗,企业支付学生劳动报酬,下午由连锁企业总部在每星期组织一至两次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每个门店也将在下午组织一至两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并对本周工作进行讲评,增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理解,以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通过这种做、学统一的方式,把课堂办到企业经营服务第一线,把实践当做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实践中发展专业能力。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保障

(一)教师较强的职业教育理念及较高的职业理论水平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核心,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真正懂得高职理论的教师,才能围绕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加强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与高职理论的学习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从事连锁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同时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就要求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有保证实现这个目标的平台,即必须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商务仿真实训室、会计实训室,在校外与雅家乐集团、时代超市、盐阜人民商场的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梁平.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第11篇

1.1实践操作课程不足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习课程学时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下降。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有着严格要求,同时也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却是体育专业学生严重缺乏的个人能力。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质量体育专业人才时,虽然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很多,但能真正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毕业生数量却很少。

1.2就业指导课程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针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和信息的掌握并不准确,很多情况下只是简单了解到某一方面的就业信息,毕业生对社会就业途径和信息获取方法了解甚少。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普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要同时兼顾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就业指导任务,无法全身心地指导毕业生顺利就业。

1.3教学设备配置不足

教学设备配置不足会严重影响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学生只能在特定时段使用教学设备,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个人能力的降低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毕业就业。因此,高校应该提高教学设备的配置数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使用教学设备辅助学习,或者在课余时间进行个人练习,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保障。

2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部分高校在设置体育专业课程时,主要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条件,以及所在区域特征来完成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对社会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不了解,这种情况容易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甚至就业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在设置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参考社会发展形势,培养的毕业生并不属于社会急需人才,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就业;还有部分高校不能认真贯彻执行严格的体育专业教学标准,使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力水平不断下降,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质量、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人才实际需求相适应。

2.2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针对体育专业学生设置的实践课程严重不足,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较短。当体育专业学生完成了理论知识学习后,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刚刚了解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时间即将结束,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实践锻炼,个人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差。同时,由于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课程教学时没有对学生进行详细耐心的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马上引导解决,也使得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降低。

2.3体育专业教学与评价的问题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对于体育专业项目教学来说,很多教师认为体育规定动作是不能进行创新的,这种传统的思想严重制约了体育专业项目教学的发展。然而,正是因为我国跳高项目体育动作的创新变化,才使得我国跳高项目在奥运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滞后是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并不科学合理,高校主要以考试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学生获得分数的高低判断其个人能力水平。虽然以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不能以成绩决定学生的个人实际能力,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必须加强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整体学习过程。

2.4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

目前,很多体育专业学生的个人定位不准确,存在个人定位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不能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就业应聘的过程中错过良好的工作机会。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个人条件不符合待遇和发展较好的工作,普通的工作岗位又不能满足个人就业要求,形成了进也难、退也难的尴尬局面。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定位个人实际能力水平。还有部分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较弱,在就业初期不是非常顺利的阶段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还会进一步影响周围同学的就业心理。同时,有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不善于与用人单位沟通,处理不好与其他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也是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社会关系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就业产生的各种压力。

3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3.1合理安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首先,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教学要保持与时俱进。目前,很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学生学不能用,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体育专业建设,全面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使体育专业教育能够顺应时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促进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其次,高校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变学生传统的知识结构。在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时要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水平,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高校要调查收集学生对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使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在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过程中注意选择恰当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校体育专业的考核评价方式要以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还要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质量。

3.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

首先,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要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很好地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激发教师本身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创造性。同时,体育专业教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体育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内容,提高自身的体育专业教学水平。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知识水平,掌握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内容。最后,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创新型教学方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确保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

3.4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

首先,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很多高校学生在人际交流沟通方面存在问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缺乏个人自信心等,因此,高校可以采取体育知识演讲比赛、体育运动项目培训等方式提高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其次,注重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可以增加一些体育知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最后,在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增加体育专业毕业生心理辅导课程,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二,根据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结语

第12篇

一、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的分析和能力培养的研究意义

(一)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的分析

能力是和具体某项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其主要包括了理论知识、学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内容。针对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团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实事求是,能够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2)具有旅游专业所要求的基础文化知识,比如旅游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商务礼仪和文物艺术鉴赏等;(3)具有很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英语口语能力等。

(二)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意义

在如今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势必需要大量培养旅游高素质人才来满足旅游行业日益增加的人才需求,这也是保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反观现实情况,如今许多旅行社、宾馆、酒店面临着很大的人才危机,其具体表现为旅游产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直接胜任岗位要求。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想要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所以产学结合这成为必然,一方面,职业学校要针对旅游行业的市场需要,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可以聘用旅游行业高端人才到校给学生做演讲和培训,增加旅游专业学生对于岗位的要求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

二、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不强

旅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专业学科,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而在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是采用了单一的授课方式,忽视了旅游专业各个学科的关联性。这样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混乱,没有构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而且部分教师往往只强调课堂中的知识传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不能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见解,以至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很多学生只会背导游词,缺乏随机应变和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旅游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相符

旅游产业结构丰富,行业众多,这给旅游专业学生提高广阔的就业空间的同时,也给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挑战。而这其中,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和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对接成为了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普遍情况。在校期间,旅游专业学生本应该是岗位实践教学多一些,但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中度过,学生知识水平仅限于书本中,脱离了旅游产业的岗位需求。不少应届生在参加实际工作时,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往往无计可施。

(三)旅游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差

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取得导游资格证书,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大多数以理论为知识为主,针对旅游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却很少。而且,部分教师授课的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样就影响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无从说起。

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

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在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基本上,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岗位实践经验。所以,职业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队伍深入到实践工作中,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来开拓视野,促进教师理论知识和实际之间的联系。另外,职业学校可以邀请旅游产业相关人才和管理人员到校演讲,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并且把行业的最新动态反馈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

(二)在旅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做人能力的培养

各人所具潜质不尽相同,有人不擅文字,而长于工艺;有人不善辞令,而精于计算,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自我、重视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在旅游专业能力教育中,强调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我。只有勇敢地接受自我,才能突破自我,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在带团时导游总是喜欢挑游客的毛病,不能够很好地接受游客,一方面旅游者作为消费者来说很无辜,另一方面在导游业绩要求中强调:旅游者对导游的满意度最低是85%。学生意识到:有时是自身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导游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我,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让游客心服口服。

(三)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