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课程论文

网络课程论文

时间:2022-06-30 15:16:07

网络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字】WebWWW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一、对目前网络课程实践的调查

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开设网络课程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趋势。国内外一些大学甚至一些信息技术公司纷纷设计网络课程来进行教学或培训,它们开发出各种网络课程数据库来管理教学,开发出各种工具来组织教学活动。

目前已开发的网络课程种类繁多,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从网络课程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课堂的教学,网络课程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方式;另一种是网络课程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但是,从当前实践来看:当前网络课程的开展,许多活动的展开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许多学校都正在积极地开设网上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远程学习的气候;从教学模式上来看,网络课程是相对于教室课堂教学而提出的,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程在教学法上以及对学生与教师的要求等方面是不同的,当前的远程教学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混合的模式,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堂教学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目前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尽管某些课程充分考虑了网络更高层次的应用,但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

众所周知,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作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素来设计。作者认为,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网上课程基本功能结构模块

网络是一种通讯工具,处于异地的师生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同步的或异步的交流。如Email,异步的基于文本的计算机视频会议(包括LotusNotes系统,FirstClass或者基于Internet的系统包括Usenet新闻组,基于Web的会议),同步的基于文本的系统(包括Internet延时聊天,MOOs等,基于Internet的视频会议、音频会议)。

学生通过网络可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考试等;还可进行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活动。另一方面,网络可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从而对学习起到一个督促和自我管理的作用。

另外,网络各个数据库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料库、FAQ库、素材库、文献库的建设应是开放的,动态的,各个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学生上交的作业或者电子作品可以收集进入资料库中,以供交流和共享。

一般来说,进入网上课程的学习,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学习界面。网上学习活动和课程内容都在这个界面里有所体现。只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进入个性化的学习界面,这个界面可为特定层次、特定阶段的学习者特制的,也可为一个小组或班级成员而共用的,它提供许多学习工具,使学生能更加自由地学习。若有疑问,可以发Email给老师,也可以向在线的学伴或专家咨询,亦或查看FAQ等等。下面使用一个界面作为示例。

所示界面是肯特州立大学提供的一个网上课程的浏览样本,从界面上看,主要有三大功能区,一个是确定身份模块;二是学习活动模块,有大纲、资源、讲座、作业、考试、实验室等栏目;三是为了通讯交流而设置的一些交流、咨询和搜索工具,其中有课程的常见问题回答(FAQ)、Email,聊天(主题相关或主题无关)以及搜索项。可以说,肯特州立大学的这个网上课程的样本是典型的网络课程的样本。

肯特州立大学网上课程的样例

三、网络课程的分析和设计

网络课程在内容呈现、学习交互方式以及信息资源,教学方法上明显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下面从课程内容、师生角色、在线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来分析:

(1)课程内容的呈现

从目前来看,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在Web上以文本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包括课程的大纲,讲座,笔记,在线资源,活动内容以及学生与教师交互的内容(FAQ、讨论内容等)。从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形式多样,可以有文本、图像、表格、Email、Listserv、FTP、MOO/MUD、Internet视频会议以及一些远程呈现软件。考虑到带宽的原因,较大的视频文件放置到网上是不太合适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下载的方式,让学习者下载到本地机上再进行播放。

(2)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网络学习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除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之外,还要吸收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不断地学会应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从而在开展网络教学时不至于无从下手,还可以对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给予快速的解决;另一方面,网络学习对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应当只停留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上,应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和通讯手段,吸收和共享各种资源和服务。此外,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之迅速,教师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往往没有学生那么迅速,此时学生就充当了教师的角色。

(3)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建设

网上资源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习者要使用检索、查询等,少不了资源库、资料库的建设。随着网络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地位的提高,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作用也相应地提高了。网络资源库、资料库在内容上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部分地代替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

(4)教学活动的组织

从学生的组织来看,网络教学的虚拟性使得学生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既可以针对具体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教学,还可以在小组间进行一些协作式活动。从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教学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教师和学生之间异步交流,既方便了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也方便了教师对学生课程意见的统计和评价;

开展电子论坛:教师在网上开展同步讨论,指导各种课程的相关活动,确定新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指导;

进行多用户对话(MUD):网上教学活动中文本的交互为学习者之间提供了实时对话的环境,多用户对话创建了一种动态的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学习;

计算机视频会议:计算机视频会议可使学习小组对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在学科教师的参与下,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活动;

对话聊天的记录:记录和来自于电子论坛或者视频会议的基于文本的对话,可以为以后的浏览和分析提供基础;

网页制作: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作集成过程,允许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参与信息、教学主题的开设,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广泛,更为全面。

四、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按不同的维度来分有许多种。如果按照学习者的组织形式来看,可以有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按照通讯角度来讲,有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按照课程材料媒体种类来看,有多种媒体(录像带、录音带)参与的混合或者仅利用web媒体的单一形式。

应用Web来进行教学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这里列举6种:

(1)信息传递式:信息传递式是指利用Web教学信息,Web只用于呈现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或者讲座笔记,作业细节和百科全书,加上在线信息资源的超链接,学生可以在没有和教师或者同伴交流下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是目前网络课程最普遍和最有限的方式。

(2)辅助学习式: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辅助学习者的学习,它提供指导、讨论等服务;采用Email、电子论坛或计算机视频会议来实现电子对话;辅助学习模式还可以确定参数来建立多用户对话环境。

(3)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它通过创设支持式环境,使得班级学生成员之间可进行提问、解答和资源共享等合作活动;Email、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或多用户对话环境作为辅助方式来支持合作交流活动。

(4)学徒角色(专家指导):指学习者充当某一知识领域的学徒,通过Email、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多种渠道接受外部专家的指导。这种模式要求学习者有足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通过Web来寻求外部支援和帮助,从而学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5)内容生成式:内容生成式指的是学生自主寻找、建立、组织或重组具体知识领域的内容,实现信息资源的同化、交互和综合。具体的活动是学生设计开发网页,通过网络资源和链接按照学生自己的方式将信息内容再现。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信息资源内容的重要来源。

(6)模拟角色扮演式:这种课程模式是通过多用户对话环境(MUD)来方便教师确定中心主题、角色个性和人员因素,在电子化的环境中模仿相关的示例;或者在MUSE或MUD这样的环境中提供交互式的指导;也可以在网上交互式的任务或事例提供完成行为模仿或者角色扮演的要求等等。这种模式中学习者在具体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模仿和模拟来习得知识,获得技能。

五、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网络课程以其灵活的、开放的、基于资源的特点使得它在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都将有很大的优势。虽然有人对网络教育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网络课程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去学习,但是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和网络所提供的开放的学习机会是网络课程的优势所在。我认为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在将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资源渐趋丰富,服务形式更多样

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了200多个专业,学生数量达10多万人。将来的网上课程门类齐全,有自主学习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学位/非学位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提供的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可以网上快速地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节目信息或学习资料。

第二,以内容为中心的设计转向以学习环境和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以Web为基础的教学不应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今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结合Web的具体特点(资源共享、交流通讯的特点),是以E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第三,以Web的低级应用设计转向Web高级应用的设计

随着Web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必将从信息传播的低级应用阶段转向Web高级应用。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课程工具平台(如WebCT),这种平台的设计开发为基于Web的课程在制作、管理和应用上都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是Web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BrenaBannan-RitlandandWilliamD.Miheim.(1996).ExistingWBICoursesandtheirDesign;

2、ManalEl-Tigi,RobertMaribe.(1997).Designingforinteraction,LearningControlandfeedbackDuringWeb-basedLearning,EducationalTenology/May-June1997;

3、《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和我国的发展对策》,《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Title:thefunctionalstructureofwebcoursesanditsglimpseofinstructionalmodels

Name:xuyingshi

Address:DepartmentofEducationalInformationTechnologyi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Tel:(021)62223742

E-mail:xuyingshi@

KeyWords:Web,WWW,webcourses,instructionalmodels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networktechnology,ithasbeenputintoeducationfieldsprogressivelysince1990s.Ithasbecomeaglobaltendencytodevelopwebcourses.Basedonobservingthepresentsituationofwebcourses,theauthorgeneralizesthebasicfunctionalconstruction;describestheelementsofcontents,rolesoftheteacherandstudent,online

resourcesandwaysofinstructionalactivities,putsforwardsixmodelsofcurrentwebcourses.Finally,thepapertakesaglanceintothefutureofwebcourses.

1.Snapshotofcurrentpractice.

Developingwebcoursesisakindofglobaltrend.Inproportiontoclassroom-basedcourses,WebcoursesrefertoinstructionbyWWW.Someinstitutionsaredevotingtoexploitingonlinecoursespresently.Butonthewhole,theseinstitutionsdidnothaveastrongdistancelearningprofile.Intermsoftechnologyapplication,ithasntmadegooduseofwebtechnology,e.g.Webisusedjustasoneofinformationdeliverymediaratherthancommunicationplatformorlearningenvironments.

2.Functionalstructureofwebcourses

Asweallknown,webcoursesdevelopmentshouldbeinaccordancewiththelearningtheoryofconstructivism,becauseitquitedependsonstudentsself-management.Alllearningactivitiesthatstudentprocessedbasedonwebinclude:studyingindependently,discussing,practicing,doingassignment,andtakingtests.Sotheauthorthinkweshouldregardlearningactivitiesdesigningandlearningresourceasimportant.ThispartIdescribethebasicfunctionalstructureofwebcoursescomponents,especiallyinbuildingkindsofdatabases.Furthermore,anexampleofKentStateuniversityonlinecoursehasbeenusedtoillustrategeneralwebcourseform.

3.Theanalysisanddesignofwebcourses

Webcoursesaredifferentfromclassroom-basedcoursesonseveralaspectssuchascontentsdisplaying,theteacherandstudentinteracting,informationresourcespresenting,learningmethods.Forexample,studentscandesignwebpagesthemselvesaccordingtospecificlearningcontents,whichmakestudentsidentifythemselveswithstudying,collectingmorecomprehensiverecoursesfromWWW.Therefore,therearealotofactivitieswecouldexploit.

4.Theinstructionalmodelsofwebcourses

Therearemanyclassificationsofwebcoursesfromdifferentdimensions,e.g.individualstudyingandgroup-basedstudying.Also,wecanclassifywebcoursesintosynchronicandasynchronicinstruction.Thissectionlistssixtypesofinstructionalmodelsofwebcoursesmainlyfromtheviewofstudentparticipation,whichare:information-deliveringmodel,studying-assistingmodel,collaboratelearningmodel,apprenticerolemodelandcontentproducemodel.Inthepapereverymodeliselaboratedrespectively.

第2篇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与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学习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它具有与传统普通教育所不具备的品质和特点。第一,具有开放性和延伸性。第二,其本质特征是教师和学习者在时空上相对分离。第三,学习自主性特征。第四,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信息资源为中介进行的教育活动。网络课程在教 育部高教司2000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的定义: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部分。网络课程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形式。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师和学习者在时空上相对分离,这种分离一方面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习交互的困难。如何实现远程技术和远程学习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远程技术功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所在、价值所向和生命所系。网络课程利用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手段、网络环境、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进行课程教授活动,通过点播或直播的形式,突破时空的局限,营造出开放的、互动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是实现现代远程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解决远程教学交互难题的有效途径。

二、网络点播课程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交互功能的应用分析

网络点播课程通过网络交互支撑平台提供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与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异步交互,主要实现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网络点播课程学习内容的组织形式是非线性的超媒体方式,并同时呈现文本、视频和音频等多种信息,这种非线性特质非常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依据屏幕上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任意跳转搜索相关信息,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需要和能力等选择学习内容和调节学习进度,从而扩大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网络点播课程的双向异步交互形式主要为在线论坛。论坛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开放性的分类专题讨论区服务,学习者可以在此发表自己的对于某个专题的观点、交流某些技术和经验、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为其他学习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建议。这种协作式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习者的交互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还有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计划等方面,使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也增加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在线论坛是以文本形式进行,失去了面对面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真诚而积极的关注,导致了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心与心情感交流的弱化,容易使学习者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冷漠、机械的学习环境,而网络课程在直播的形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网络直播课程双向实时视频交互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网络直播课程在课程内容传输的战略基点上,能实现基于网络的双向实时文本、音频和视频交互。这种网络面对面双向实时交互功能对网络教学非常重要,它拉近了远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尤其是双向实时视频、音频交互,特别能激发学习者与教师交流的热情、兴趣,提高学习者与教师情感交流的质量,它使学习者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实时辅导和其它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活跃学习思维,提高网上学习注意力,从而改善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同时教师也能及时获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激发出更高的教学热情,并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远程教学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2004年秋,我校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税务会计》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试验,主持教师充分运用现代远程交互技术以提高远程教学效果。该课程以专题为单元进行的面授辅导采用了网络直播课程的形式,另外在首节的课程介绍和末节的期末复习指导以及专家讲座的网络直播课程中专门开设双向实时音频、视频交互,参加这次教学改革活动的10个分校的学生通过实时接收网络直播课程同时参加教学辅导。这种教学形式无论是在本地课堂还是远端课堂,其课堂气氛都生动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教师与学习者互动强烈,尤其是远端的学习者更珍惜与专家网络面对面实时交互的机会,不仅提出学习上的问题,还提出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的热情感染专家给予详细的解答。课后,我们对《税务会计》课程的多媒体教材使用情况、网络直播课程意见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收回的67份(发出80份)“多媒体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中,在“喜欢的教学媒体”选项中,选择网络课程的占51%、在“希望提供的多媒体教材”选项中,选择网络课程的占67%,见表一;在回收的187份“网络直播课程意见调查”问卷中,在是否“喜欢网络直播课程”及其原因的选项中,喜欢的占46%,不喜欢的占23.5%,见表二。从两表中可见学习者是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网络课程是首选的配套教学媒体。而喜欢网络直播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能远程实时听到优秀教师上课。不喜欢网络直播课程的原因是视频、音频效果不好,可见视音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质量和使用情况,高质量的网络面对面视频交互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网络课程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应用绩效的思考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网络课程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交互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现代远程教学活动,如何提高网络课程的远程教学绩效,下面分别从教师、教育技术人员、学习者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教师网络素质和教育技术素养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离开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实现。所以提高网络课程的远程教学绩效首先是提高教师适应远程教学需要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格雷格•柯瑟林提出了网络教师的素质要求:(1)乐于每天在计算机旁花上1—2个小时来阅读和回答学习者的问题;(2)喜欢与学习者进行一对一的交互;(3)每天有许多耐心来与技术打交道;(4)喜欢用键盘书写;(5)教学方法灵活并乐于尝试多种教学方法;(6)能熟练使用网络课程的基本要素(E—mail、BBS、实时会议等);(7)能描述出成功远程学习者的特征;(8)能描述出有效网络教学的技巧;(9)能评价网上学习项目的质量等。任何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都需要有在线学习的直接经验,以便深刻理解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特征和规律,教师熟练掌握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技术手段,并把它应用于教学实践,可以加深与学习者的沟通,使教师既真正担负起学习者的朋友、指导者和共同学习者的角色,还能使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得到完善和提高。教师要形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习惯,自觉地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应只限于对原有教学内容的电子化,而应更好地实践将新的教学思想融入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身的网络教学风格。

2、教育技术人员技术支持服务意识和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必要手段,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定义说明,尽管教育技术离不开硬件的购置,软件的制作与使用,然而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特别要树立技术为教育服务的理念,在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时候要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其次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技术和技能,迅速适应教育中应用新技术的要求。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自身正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要保证技术人员紧跟发展前沿,保证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充分发挥作用,教育技术人员必须进行长期持久不断的培训,除了必要的校外培训外,快而省的实际做法可通过开展对教师和学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训以提高自身水平。另外不断探讨网络课程的制作技巧也是提高技术人员自身水平的另一有效途径,在一个网络课程制作出来以后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及时改进网络课程的技术支持服务,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动态维护,既使网络课程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又提高技术人员的网络课程制作水平,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技术人员要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新型的满足现代远程教育要求的教育技术人员。

3、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现状分析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

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第5篇

1.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1.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1.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1.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1.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2.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2.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2.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2.2.2选择教学内容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2.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2.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2.3.2微课程的开发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2.4其他教学支持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

3结论

第6篇

以“拼音教学”指导为例,教法教材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一定的教学实例说明。理论观点陈旧保守,教学实例数量少且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对此,笔者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大胆摒弃原有的教学思路,以课本学习作为铺垫,着力通过现代教学传媒构建集成型的数字化课程材料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

一、教学流程

首先,笔者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拼音教学的理论材料和鲜活的教学实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整理分类,把学生拼音学习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类化为7个教学问题。

接着,在计算机教师的协助下,笔者把这些内容做成了自助餐式的教学专题网页“新课改视野下的拼音教学”,该教学网页设计了七大教学板块:“拼音教学新理念”“教学目标三维统一”“复习检查怎样安排”“拼音教学的趣味导入”“教学设计万花筒”“他山之石可攻玉”“有趣的拼音复习法”,在每一板块中都注入了十分丰富的学习内容,如“拼音教学的趣味导入”中,介绍了“图画导入”“故事导入”“儿歌(谜语)导入”“演示导入”“游戏导入”“表演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供学生阅读;在“教学设计万花筒”中,安排了多种教学方式(限于篇幅每种方式仅选一例),用一线教师鲜活的教学实例来启发学生:

摆一摆 (字母):

例如b、p、d、q几个声母的区别是一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我们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学生准备一个半圆环和一根小棒,然后把半圆环随意摆放在小棒的左上方或者左下方,右上方或右下方,分别组成这4个声母,先自己边摆边读,再同桌之间互相考查,反复巩固,解决了这一个难点。

唱一唱(儿歌):

在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每个字母都会编一句儿歌,便于学生记住它们的音和形。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清晨公鸡要打鸣,圆圆嘴巴ooo”“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还有很多,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mmm”“椰子树上椰子多,左i右e,ie ie ie”“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an an an”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画一画(图画):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明、生动直观的图画。如果把拼音符号转化为美丽的图案,孩子们“心灵黑板”上一定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在“l”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发音后,便让他们尝试:“‘1’像什么呀,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出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忙开了,“一根吸管”“一支笔”“一根球棒”“一根棍子”“一段甘蔗”等五花八门的图案让学生记忆深刻,这个“1”学生将终生难忘。

听一听(故事):

少年儿童对故事充满了兴趣,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如:教“a”的四声时,就可以讲下面的故事。引入新课后,教师说:“这个故事是一位阿(ā)姨讲给老师听的,我们应感谢阿姨。”出现a的一声。故事是:小兔子、小猫、小猴讨论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小兔子抢先说萝卜最好吃,小猫奇怪地质问说:“啊(á),萝卜好吃吗?”出现a的二声。小猴子听了也说不对,说只有桃子最好吃。它们吵了起来,谁也不服谁,就去找狮子评理。狮子听了以后,说:“啊(ǎ),你们各自说的都有道理。”出现a的三声。最后小兔子、小猫、小猴子明白了道理,齐声说:“啊(à),狮子说得对,我们都懂了。”出现a的四声。

玩一玩(游戏):

摘水果(分水果):准备了贴有pútao,táozi,caoméi,lìzi和lìzhī水果名称的盘子,剪贴许多写有音节字词的水果,配上儿歌“秋天到,秋天到,丰收的季节水果多。你来摘,我来摘,摘到的水果分外甜。”进行游戏,拿到水果的学生读出上面的音节放进盘子里,然后再分给大家。

“把动物带回家”:让一部分学生戴上动物头饰,另一部分学生手拿写有音节的卡片,根据卡片上的音节,去寻找相应的动物,找到了就把它送回“大森林”。

演一演(话剧):

快乐中学习,活动中表演。在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规则中,笔者设计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并配上儿歌:3个好朋友j q x,一块儿出去玩,路上碰见了小ü,小ü小ü有礼貌,急忙脱下帽,问声好。通过学习儿歌,戴头饰表演,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学做有礼貌的孩子,并掌握了jqx与ü相拼,两点要去掉的规则。

做一做(动作):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手舞足蹈”。例如,在教“o”这个单韵母的形状时,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于是,一番热烈地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孩子把两只手臂团成一个圆形……各式各样的“o”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可见他们小小的躯体里潜藏着非常丰富的知识表现力。笔者真为孩子们这些富有创意的想像所感动。

在接下来进行的两节课里,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一节小学拼音课的基本教学环节,分析了拼音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调,教学设计不考虑儿童心理特点、缺少趣味性等,然后布置学生独立阅读该教学网页30分钟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你从网页的阅读中受到哪些启发?把受到的启发写下来。课堂十分活跃,学生在讨论板上写道:“拼音教学要面向儿童”“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设计要新颖、有创造性、有自己的个性”等,并对写下的内容一一作了解释。将要下课的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设计ai,ei,ui的教学,随后组织交流。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言,设计极富创意,课上交流气氛热烈且富有成果。

二、教学分析

本课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师生一致好评。不少听课教师反映,这节课设计新颖,教学样式上也有新突破,是人文学科教学样式的一个崭新尝试。笔者课后反思总结,觉得教学基本实现了课前定下的实验意图,尽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较新的“课程”理念,凸现了未来文科教学的一些新特点。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一种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创造的特殊文化。当今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可能,也使基于网络的新型信息化课程文化的开发成为可能。本课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了“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形式的形成,建构起一个整合型的课程新形态。具体分析,本课程在实施中体现了“三新”:一是教学的理念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和教学样式。本课通过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构建数字化的课程材料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个人需求。它将现代与传统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将教学变成了最具现代形式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探究课。二是教学信息新。信息化的教学形式保证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其中既有课本上的信息,也有互联网的信息,还有教学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创造的各种信息。本课教学充分依靠网络资源优势,让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获取来自教学一线的最新教改信息,其中包括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最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来自网上的信息进行了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优化筛选,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网上学习知识冗杂纷乱、良莠不齐的缺陷,保证了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知识的容量和质量;第三,教学的形式新。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并非一个学习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和教师平等的学习活动主体,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信息文化环境和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以网页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学整齐划一的现状,体现出学习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诸多特征。

三、启示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是“有机融合”

无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凑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优越的学习平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固然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学科教学的最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学科教育素养,所以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四方面的有机融合且要向学科教育目标进行倾斜:一是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要使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二是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本,各类杂志、报刊,特别是丰富的网上资源必须能进入教学视野,能整合进教学中。三是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现代信息手段的使用并不排斥各种传统教学手段,相反,一节高质量的课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应找准各种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并将其有机融合。四是教学样式的有机融合。教学样式也并非越“现代”越好,传统的教学样式也有很多长处。应该明确:教学样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必须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筛选和整合

众所周知,现代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相当强的信息优势,学科教学固然也要培养学生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但学科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有必要对芜杂的各种“原生态”的信息进行优化筛选,以构建一个整合了的信息化了的课程以服务于教学,这个课程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信度高,能提供给学生科学准确的知识信息;信息化了的,能提供给学生足够量的“思想材料”;最重要的一点,应提供自我选择的权利,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自主阅读和个性化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像本课这样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准”网络教学也许不失为展开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学习平台,因而它代表了今后文科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课程整合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小学电教,2005,1

[2]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第7篇

论文摘要: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本文在调查网络教学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归纳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课程的基本特点;列举了目前网络课程的4种模式,最后对网络课程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一、网络教学发展背景

在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多年来,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主导传授,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而网络环境教学,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者,外界信息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进而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理论的形成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使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起到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网络课程的教学,是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

众所周知,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作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点来设计。

学生通过网络可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考试及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从而对学习起到一个督促和自我监督的作用。例如我本学期所带的Flash课程,大部分都是在机房操作教学,本身就利用了局域网的功能。在机房中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以便督促学生学习,而学生在做完例子后可以通过局域网提交作业,这样教师在一台机子就可以及时

检查学生的作业并做好记录。

三、网络课程的基本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科技发展的结晶,而网络教学也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网络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资源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紧要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虚拟性

网上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型教育系统。

3、实时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

4、协同创作性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四、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按照通讯角度来讲,有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按照学习者的组织形式来看,可以有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按照课程材料媒体种类来看,有多种媒体参与的混合形式或者仅利用web媒体的单一形式。应用Web来进行教学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这里简述4种:

1、信息传递式:信息传递式是指利用Web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讲座笔记及作业细节和百科全书,加上在线信息资源的超链接,学生可以在没有和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交流下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是目前网络课程比较普遍的方式。

2、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它体现的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它通过创设支持式环境,使得班级学生成员之间可进行提问、解答和资源共享等合作活动。3、辅助学习式: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教师辅助学习者的学习,采用Email、电子论坛或计算机视频会议来提供指导等服务。辅助学习模式还可以确定参数来建立多用户对话环境。

4、内容生成式:内容生成式指的是学生自主寻找、建立、组织具体知识领域的内容,实现信息资源的同化、交互和综合。具体的活动是学生设计开发网页,通过网络资源和链接按照自己的方式将信息内容呈现。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信息资源内容的重要来源。

五、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网络课程因其自身灵活的特点使得它在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都将有很大的优势。虽然有人认为网络课程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去学习,但是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和网络所提供的更多的学习机会是网络课程的优势所在。我认为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在将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资源渐趋丰富,课程种类更齐全

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了200多个专业,学生数量达10多万人。将来的网上课程门类齐全,有自主学习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等;提供的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可以网上快速地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节目信息或学习资料。

第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转向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以Web为基础的教学不应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今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是结合Web的具体特点,以E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第三,以Web的低级应用设计转向Web高级应用的设计。

随着Web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必将从Web的低级应用阶段转向Web高级应用。目前出现了一些网络课程工具平台,这种平台的设计使基于Web的课程在制作、管理和应用上都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Web必然将应用于课程教学。

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大势所趋。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和我国的发展对策》,《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2]《中国电化教育》,张舒予,1999.9。

[3]《中国电化教育》,吴军、赵呈领、许雄,2000.6。

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五环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28-03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建的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工作压力较大,且学生散布在全国各地,面对面辅导难以实施。第二,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经验缺乏,再加上学院在这方面对教师们的培训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传统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已经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过程监控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能解决远距离教学指导、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共享、教学信息传播不畅、教学经验传承受限、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

“模式”来源于英文单词“model”。通常被翻译为“模型”、“样式”或“典型”等。“模式”一般指研究对象的理论的逻辑框架,或是指某种实务的执行标准或模仿的样式,体现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标准型、规范性、普遍性等特征。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结构指其包含的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及其之间有规律的联系。

根据学院的需要、高职学生的需要、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以及高职实践教学规律,笔者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见图1)。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五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指导下创建。在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配置教师队伍、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是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学习需要真实环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有关,学习者应自己规划课程学习,学习者的互动、反思和协作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为高职实践环节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协作、反思的教学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发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看作为教学的基础,将自我实现和追求自由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生活意义、实践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认为学习即“自我主动学习、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主动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及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受到尊重的良好学习条件,将学生置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构架科学的网络课程即自主、自由、有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程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目标分解表述如下:

1.专业能力: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献处理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查阅及综述,数据分析,论文及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等环节,完成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的能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综合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的优良工作作风。

3.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操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自然顺序和安排,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明确实施主体在各个环节中任务及关系(见图2),此模式分五个工作环节,教师、学生平行推进,教管穿插监管。

1.动员面授环节。此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工作实施启动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知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清楚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历哪些过程,如何使用课程网站(如何注册、查询信息、提交信息、与老师学生交流、协作、获取帮助等),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选题,如何检索文献,如何编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文本等,如何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阅读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作品范例。面授讲解演示、案例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2.选题开题指导。选题开题对于高职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鉴于选题的重要性,在此阶段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拟定参考选题、组织小组讨论、参照毕业生选题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题方法细化指导、制作开题报告模板及开题报告写作向导、反复与学生商讨修改等,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成功选题和开题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

3.作品创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创作含设计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首轮指导,教师为学生的文章整体结构、基本立论及研究方法把关。第二、三轮指导,教师重在对学生的重要论据及数据获取的途径及准确性进行审核。第四轮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精加工,对文本格式进行编辑,准备交稿。

4.应用价值检验。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交企业方实习导师、实习单位领导或业内专家,征求一线专业人士、专家的修改意见,检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5.作品评价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在三个层面展开。突出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尤其是对学生的创新制作成果、发明专利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提高学生创新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校级层面。主要强化检查与评估功能,通过查询网络课程数据,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督导部门联合开展工作。(2)系及专业级层面。承担主要的管理功能,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施方案,并在网络课程上,对选题、指导、考核、成绩评定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有效组织教师做好过程性指导工作、组织系(或专业)教学小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评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定完整科学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举措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调动学生、教师、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对指导教师(含校内专职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监督。(3)指导教师层面。利用网络课程完成学生的过程性指导,从选题开题、设计实施、论文写作、平时表现、作品质量、原创程度、成果及获奖、企业反响、设计成果展示或论文答辩等多个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达到预期目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条件。由于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使师生清楚了解整个实践环节的过程和要求,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时间要妥当安排,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实施流程(见图3)要清晰可控。网络环境要不断优化,并随时提供客户服务工作。

(五)师生、企业专家角色

1.教师角色。(1)服务者、导师:通过网络课程及其他沟通方式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各种服务,在选题、写作、质量把握、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2)学习同伴:通过网络课程与学习同伴交流、协作,一起解决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过程遇到的问题。

2.学生角色。(1)主动参与者:探索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信息和网络教学环境。(2)建立联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学习意义。(3)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并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课程上。

3.企业角色。(1)协作者:面对面协助实习生解决工作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协作合作功能指导毕业生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检验者:在工作中试验、检查实习生毕业设计(论文)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3)指导者: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指导帮助实习生完善毕业设计(论文)。

(六)教学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为过程性教学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课程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密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研究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程教学更规范化,操作简单,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增强,有效减少了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更有效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在“五环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项目全体人员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调查研究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走向,学会科学评价教学和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均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在某学院旅游大类、商贸大类专业4届学生中实施,通过对2011届、2012届涉外旅游、会展管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成绩总体上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对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它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结合就业实际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真实任务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课程化,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学芹,蔡燕.浅谈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其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2(1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桂教人[2009]62号);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第9篇

1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所占话语权的比例

要想提高计算机网络课堂的课堂效率,那么必须要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课堂进行相关的课堂改革,使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堂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网络思维,并能够加强对于相关网络专业技能的素养。而要想进行相关计算机网络课堂的改革,那么就要首先从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所占话语权的比重开始。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一种实践操作要求很强的能力,单纯的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难满足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所以一定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学习问题,使学生不会因为相关问题和理论知识的不理解而在日后的应用过程中落入到十分尴尬的境地。增加学生的话语权就是要教师适当的减少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多多的与学生进行相关的共同与了解,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明白学生希望学习的地方,以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从而耽误到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

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

教师作为进行教学最直接的工作者,如果没有较为强大的专业技能素养作为相关教学的基础,那么就很难帮助学生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也就会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堂很难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从而耽误了相关学生的学习与提高。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既要求相关老师要具备极高的计算力理论知识素养,又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知识,只有这两个方面都能够达到要求的老师才能够帮助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加强相关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想加强对于相关专业老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定时定期组织进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老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让老师能够明白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最新的理论发展潮流,从而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二是要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师组织考试,让老师不断的有教学上的压力,从而能够不断的进行自身教学技能的培养。

3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专业思维的能力

现行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少会重视对于相关计算机网络专业思维模式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够学习到的大多数都是技能而不是思维,这样一来当学生离开老师以后就很难再有专业技能上的提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如果不能够建立起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被时代抛弃是注定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于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思维。首先,是要在课堂之外注重引导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网络的书籍进行阅读,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的习惯。其次,则是要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形成一种习惯。通过这两种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不断的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与思考能力,从而养成属于自身的一种计算机网络专业思维能力。

4结语

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当下社会一种热门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也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目标,如果不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素养和计算机网络思维能力没那么学生就会在社会竞争中落入到下风,不仅如此还会影响到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所以一定要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堂进行改革。

作者:李佼辉 于新奇 柳雲莉 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10篇

1.网络的虚拟性

网络自产生起就具有不真实的因素,虽然网络要求实行实名制,但因为无法真正实现实名制管理,使得网络中的扮演者也成了具有虚拟效果的幻影,因为这些是虚虚实实,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单方面的获得所需要的点击率和暴利,一些网络构建虚假信息来哄骗受众,这也是网络在现今条件下的一种消极产物。

2.网络是新兴媒体,国家相关管理政策还不完善

我国相关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管理上还有一些漏洞,造成了网络现在还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完善的管理机制。当网络上充斥着诸多色情、暴力、八卦甚至欺诈等信息时,人们就会逐渐丧失对它的信任,只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出台、提高了网络信息的权威性,才能有效地扭转公众的认识。

3.人们的思维定势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从传统的观点看,人们认为网络编辑与传统编辑一脉相承,作为信息的出产者,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来报道事实的,但是由于一部分网络编辑自身素质较差,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只是照搬一些已有的、低俗的内容来寻求点击率,缺乏新意、缺乏深度。其提供的内容与人们的期望值与满足感产生一定程度的落差,这也造成对网络编辑的认同感日益下降。

二、课程教学应注重提高网络编辑的素质和能力

当下网络社会,网络编辑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由于网络编辑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可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识,即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和了解直接源于网络编辑。网络具有的及时性使得网络编辑比传统编辑更具优势。网络编辑在新媒体的条件下充当的角色显然越来越重要,其对整个网络环境、网络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在此形势下,着实有必要对网络编辑的素质及其能力给予全面提升,因此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即将成为网络编辑的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媒体人。

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

网络编辑应严格遵守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自觉性。真正认识到一个新闻工作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对于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和虚假成灾的媒体不良趋势,网络编辑要把握主体方向不迷失、不迎合,这就需要其具有相当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文化涵养以及开阔视野,站得高,看得远。网络编辑的入职门槛应该提高,应招收和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在不放松对现有课程的提升基础上,要加强培训,营造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时时学习、时时进步的浓厚氛围中,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网络编辑队伍。

3.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对于网络编辑自身来说,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有积极的工作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将最真实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受众群体。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有更加敏锐的眼光,关注世界、关注新媒体、关注社会不断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关键是要会创新,这就要求网络编辑不要按部就班,而是要推陈出新,在形式及其内涵方面都渗透创新的理念。要学会在变中求发展,在变中求创新,做到“变则通,变则存,变则进”。

三、结语

第11篇

一、课程性质、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这们课程是我院文秘、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新媒体写作及其规律的跨学科、宽领域的新兴交叉课程。(3学分,48课时)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我校文化创意专业群服务,适用于文秘、编导两个专业,属于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职业基本技能模块,是写作工具课程,为后续写作类、策划类课程,如《应用文写作》《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传播》等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写作的相关概念和现象,掌握新媒体写作区别于传统写作的特有规律。

2.能力目标:在对新媒体写作熟练认知的基础上,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新媒体进行写作。

3.职业目标: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写作职业素养,做遵守网络伦理的高素质新媒体写作者。

二、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1年,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创学院“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成立,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专业教学计划在二年级开设了《新媒体写作实务》课程,并且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打造。第一轮课上完,学生反响良好,于是在2012级学生中,继续开设这门课程;2013年,文化管理系的文秘、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基础写作》课更换为《新媒体写作实务》课程。此课程从2011年开设至今,已有三届学生。课程内容较新,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兴趣浓厚;授课地点均安排在机房,理论和实践比例为1∶1,注重学生现场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届学生均建立了写作交流平台――课程写作博客、微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强;考核方式以过程式网络考核为主,客观科学,符合课程特点。

存在问题:教法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度不够;学法方面,课程的新媒体特色体现不足;考法方面,考试使用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不能凸显课程的网络化特色。

三、教学条件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目前国内尚无新媒体写作实务方面的教材,仅有一本《网络写作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马宝民)最为贴近,因而本课使用的是这门教材;另外一本学术专著《新媒体写作论》(浙江大学出版社,何坦野主编)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目。因而,本课亟需自编一本《新媒体写作实务》自编教材。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扩充性材料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学习主教材的辅导,作为自学的必要补充;二是开阔学生视野。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课程组还为学生精心选择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写作论》《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等一系列教学参考书目,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阅读范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后扩充阅读为辅的互动循环的良性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课程在设计之初就将实践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采用理论实践1∶1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引领、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在文科教学实践中独树一帜,教学效果得到了同事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意写作思维、能熟悉运用新媒体进行写作的高素质学生。

课堂教学之外,笔者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广电集团、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及无锡几家新媒体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职场模拟写作操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新媒体创作比赛;开通网络写作平台,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在博客、微博、网络文学网站上进行写作,有些学生成为网站的签约,有些学生能够为一些企业进行微博、博客网络营销,培养了一批将文学产业化的学生。

(四)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组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实习指导、练习题及按各章节教学进度书写的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授课用的课件等都上传到天空教室。集多媒体教材、文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为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供有机结合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创造条件。

1.建立了班级写作博客,作业、素材、教学资料等都上传到此博客,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是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依据。

2.师生互加微博、互为粉丝,课下能及时交流,实现即时互动。

3.将教学资料上传到学院天空教室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后自学。

(五)拓展教学环境――支撑课程的社团

成立于2010年的享创传媒社团最初创设的初衷就是跟《新媒体写作》课程互为支撑和补充。

1.课程指导社团。用课程理论指导社团学生进行创作,授课学生大多参加享创传媒社,在社团各类创作中,充分使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创作,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2.社团反哺教学。社团学生创作的优秀剧本、微电影、微信刊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案例资源,学生通过在社团创作实践,进一步加强和升华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改革思路

新媒体写作是主体以新兴媒体为写作载体,在网络、移动、户外虚拟平台上进行互动式的写作行为和活动过程,本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是网络写作实务部分。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评论写作、网络广告写作、网络博客写作、网络文学写作。

课程内容紧扣“网络”二字,改革前,基本还是按照传统写作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也引用了博客等网络教学平台,但是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系。因而,要想充分体现课程的网络化、互动性特点,必须设置一套健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和教学体系,因而,将本课程的改革侧重点定为网络化教学方法改革。

五、改革内容

(一)课改重点:网络教学平台和方法的构建

此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和平台进行写作,因而我们的授课方式要体现课程特征,从教法、学法、考法三个方面都要体现网络化,因而要打破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方法。

(二)课改创新点:“平台网络化+交互即时性+资源开放化”的网络教学方法改革

1.平台网络化。

建立网络写作博客、微博作为课程教学平台,学生每次作业、课程教案、ppt、习题、素材都上传到班级写作博客,体现课程的新媒体特点。

2.交互即时性。

师生在博客、微博中互加关注,互为粉丝,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了最新博文,大家在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并且可以马上进行评论。

3.资源开放化。

课程资源平台是建立在全国知名网站新浪网上,因此我们的资源是对外开放的,接受外界的考核和监督,任何人都可以对我们的作品进行评价,也可以学习我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三)具体改革内容

1.教法。

“六步”网络化教学方法: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理论讲解――指导实践――网络评论――总结提升。

案例导入,即每次精心选取一个最新的经典范例,让学生对该文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任务驱动,即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力下,认真听教师讲解理论;理论讲解,即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要点,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指导实践,即学生当场写作,教师巡回解答问题;网络评论,即课后教师、学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网络点评;总结提升,即上课前对上次大家的作品及评论进行系统总结,实现理论升华,并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作品。

以上六步,每一步都简单易行、落到实处,可操作性强。

2.学法。

采用案例思考、任务驱动、理论学习、现场写作、互动交流、理论升华“六步”网络化学法。课后自主学习用好课程博客、微博、网上在线交流、相关网站链接、历届优秀作品、讲课视频、教案课件等多种方式。

3.考法。

建立完善的网络化过程式考核体系。

六、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改革后的该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以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媒体写作技能为根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在教学、学法、考法上都凸显了课程的网络特色。

教法上:“六步网络化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并随时跟师生进行网络交流,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新媒体写作理论素养和实际写作水平。

学法上:学生通过课堂听理论、现场写作、课后互动点评等方式不断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考法上:通过过程化、网络化考核能科学客观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对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客观性一致认同。

七、下一步改革目标和设想

(一)整体建设目标

通过两年努力,计划将本课程建设成为一门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科学、完整,教学手段与方法先进,课程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校级课改课程。通过主讲教师带领项目团队做课程的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今后冲击校级、市级精品资源库做好准备。

(二)具体目标

1.构建网络化、开放式教、学、考体系。

2.完善教学大纲模块内容,使课程教学大纲与企业用人需求衔接一致。

3.编写《新媒体写作实务》讲义。

4.学生优秀新媒体写作作品汇编成册。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育软件;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深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经历了从板书、教具、多媒体课件到网络课程的发展阶段。网络课程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平台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普通的多媒体课件不同,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课程的构建可以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远程交互途径,学习模式由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师讲授转变为立体化、多元化学习,因此网络课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和手段。

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意义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必备技能。这门课程概念繁多、抽象难懂,逻辑性和实践性极强,学习容易枯燥,如何利用开放式网络教学环境,创建生动的、个性化、研究型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在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结构上的一次全方位变革,“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变静态的、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动态的、多元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1],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内容。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多媒体课程的自主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构建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学生从课程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获得了信息素养能力的训练,为工作和科研培养了良好的信息能力[2]。

2) 学习资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使学习更加便利,有利于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突破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狭隘性,扩展了学习范围,开阔了思维,使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4) 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可以提供实验和实践的模拟和仿真,化抽象概念为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得学习更加轻松和容易。

5) 网络的及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也是普通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留言簿、论坛、电子邮件、及时通信等方式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

6) 在线考试为学生检查学习效果,减轻教师阅卷负担提供了可能。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目标

基于传统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图文并茂的生动效果,但这远远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课件只不过成为了电子版的板书,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实现教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就需要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构建网络课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因此,“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导航清晰、界面生动友好、教学内容充实、教学主线设计合理,具有教学、个性化学习、网上答疑及讨论、自测等功能的教学系统平台。具体表现在:

1) 教师可以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各类教学资源、提供教学大纲、周历、课后作业、实验作业、电子教材、软件下载、试题下载、源程序下载、相关论文等。

2) 学生通过留言本、论坛、邮件等方式与教师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轻松实现互动和远程交流。

3) 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课后要加强编程练习,网络课程要围绕课后习题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练习与实习,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4) 采用以章节为单元的折叠式树型目录导航结构,循序渐进,合理的信息分类与链接使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5) 整合大量教学资源和素材,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和课堂讲授时间的不足,创造并提供自主学习环境,提供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介绍、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介绍、二级C语言考试大纲和试题、二级C语言模拟考试软件等。提供C语言的论文和相关科研训练,提高理论水平和扩展思维。

3网络课程特色栏目设计

网络课程建设就是要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网络教学要求,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集成和综合[3]。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设计的主体,在网络课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与重组,并根据不同内容的知识特点选择不同的媒体表征形式。以便使教学内容适于以网络化形式和手段表现出来。

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需求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方便学生选课需要进行课程介绍,为了实施教学内容需要对每一章节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课件、源代码、论文等大量学习资源,为了实现教学的互动还要实现在线的师生交流和答疑,为了配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练习还需要提供二级考试大纲、模拟软件和试题等。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本网络课程采用以章节为教学单元的模块化结构,采用纵向树型目录导航结构组织知识点和章节,根据具体的知识要求采用文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共分为5个栏目。

1) 课程简介:包括课程介绍、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周历、考试方式、教师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学内容:共分10章,是网络课程的核心模块,按照C语言知识体系的结构循序渐进行详细讲解,分别介绍预备知识,C语言基础,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函数和编译预处理,结构体与共用体和文件。课件采用PDF格式,单击每一章的标题链接,即可打开相应的PDF文件。

3) 学习资源:提供上机习题、教材源程序、课件下载、C语言运行软件下载、参考论文和电子书等。

4) 交流平台:有留言本和论坛两种方式,留言本针对师生之间,学生提问留言,教师作为管理员可以回复和删除某个学生的留言。而用户在论坛中注册后就可以发贴,并且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回复贴子,轻松实现开放式答疑和交流。教师还可以定期地创建不同主题的讨论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思考问题,开扩编程思路。

5) 计算机二级考试:提供全国计算机C语言二级考试大纲、C语言二级考试模拟软件下载和历年真题。网络课程的整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4网络课程开发流程

4.1教学素材收集

教学素材是网络课程的基础,是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教学资源主要分8类: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常见问题素材和教育资源索引[3]。学习资源包含了大量支持学习的材料,除了课程本身的专业知识点以外,还可以链接到互联网上的其他参考资料,如视频、软件、国内外优秀教学网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水平考试等。教师是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和设计者,通常要经过搜集、筛选、分类、整理、组织与数字化等工作过程,同时还要考虑方便学习者的使用[4]。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大纲将每一章的知识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或PDF文件。课后习题和上机实验习题制作成网页文件,试卷和二级考试真题制作成网页或Word文档。教材源程序制作成压缩文件以供下载。C语言论文和电子教材使用PDF格式。搜集相关软件,包括C语言集成开发软件,如TurboC、Visual C++、WinTC、C语言二级考试模拟软件等。

4.2动画制作

为使页面生动友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在首页应用Flash MX制作了动画和标题滚动字幕;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C语言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如函数的递归调用、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等,制作了递归曲线的生成动画,递归调用的汉诺塔动画、显示回溯搜索过程的八皇后动画、显示广度优先搜索过程华容道动画等,这些动画形象地展示了算法实现的过程,化静态的思维过程为动态的实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汉诺塔动画如图2所示。

4.3开发实现

网络课程的开发技术分为前台开发技术和后台开发技术两部分[2]。前台开发技术是指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利用DreamweavMX、Flash、Fireworks等软件来实现,教学网站导航清晰是关键,因此首页采用嵌套框架布局,上面是标题,左边是按模块组织的树型目录,每个链接单击后目标文件显示在右边,下面是版权、制作者信息和日期时间。在页面中使用了文本、图像、表格、超链接,Flash 动画和视频动画等。后台开发技术使用了Web服务器编程技术ASP(Active Server Pages)。本网络课程的论坛模块、留言本模块通过ASP编程实现与网络数据库的连接和动态交互访问,能够对各种数据资源不断地更新和维护。

4.4编写脚本程序

为了实现生动的动画效果,脚本的编写是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运用JavaScript脚本程序和HTML代码可以实现以下特效:1)折叠式树型目录,可以展开和折叠每个栏目。2)滚动字幕,显示在首页标题上,用C语言程序设计代码实现。3)当前的日期和时间,以下脚本代码仅在网页底部输出年月日和时分秒(其余代码略)。

document.write( year + "年" + month + myweekday + "日" + day);

document.write( myhours + myminutes);

4.5引用层叠样式表

层叠样式表(CSS)是一系列格式设置规则,CSS样式是对HTML语言的一种扩展,主要用于控制Web页面内容的外观和页面风格设计,在网页制作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CSS能够有效地提高制作网页效率。CSS扩充了HTML各标记的属性设置,丰富了网页视觉效果,而且CSS样式可通过脚本程序来控制,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对网页的外观和布局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使网页的表现方式更加灵活和美观[5]。为了统一网站页面的风格,在页面中定义了大量的样式来统一的页面背景图片、字体大小等,部分样式定义如下所示。

.STYLE1 {font-size: 18px}

.STYLE2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bold; }

body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 back1.JPG);}

5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的逐步深入,网络课程在高校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笔者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建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获2009年云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网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了获取资源、评价学习效果和师生互动的环境。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能更多地进行信息检索和独立思考。“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于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文,曹旭斌,庞先伟. 高校体育网络(教程)的构建与应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04-106.

[2] 熊鹰. “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现[J]. 图书馆论坛,2006,26(2):23-25.

[3] 程晓旭. 高校网络教学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9):118-119.

[4] 董飞,王广新. 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5(12):64-64.

[5] 玲. CSS层叠样式表在DHTML中的应用[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2):63-65.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Language Programming Network Course

DING Hai-yan, ZHAO Zheng-peng, LI Wei-hua

(Information Institut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