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 00:3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时间管理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高考任务,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备战高考,对于心理课这样一门没有材、没有硬性学习任务的学科,如果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教师唱独角、学生则埋头苦学其他学科的情景。这样的心理课,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形同虚设,也不会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心理辅导作用。那么,如何打造心理课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和感受,进行了以下总结和思考。
一 、换位思考,了解需求,满足学生的合理期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心理课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关键在于能否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如何理解和定位心理课、对心理课有何期待。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几乎每次上课前,总有学生会问:老师,今天心理课上有什么好玩的?可见,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中,心理课应该是好玩的。那他们对好玩的标准是如何定义的呢?
笔者曾对高一学生进行了心理课方面的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心理课的认识和了解,写出自身心目中对“好玩的心理课”的理解以及希望课上讲授的内容等。调查完后,分层随机抽取了80位学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好玩的心理课”应具有以下要素:有心理测试、活动游戏、视频材料和师生、生生互动,并且希望心理课涉及调节压力、认识自我、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有切实的帮助。
这就为心理课的设置提供了参考。学生心目中的心理课,应是以活动体验的形式为主,侧重于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体验和分享,并尽可能丰富活动形式和课堂素材,让学生体会到心理课与其他学科重知识传授的区别所在,感受到心理课所带来的欢乐,这迎合了高中生喜好新颖、个性,渴望自主独立的特点,也符合现今心理课的主流发展方向。在心理课的开展上,应围绕高中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生搬硬套网上或者兄弟学校的教学设计。如,我校根据高一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在入学第一个学期主要进行适应新环境方面的人际交往和学法指导,第二个学期在其对高中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和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探索、人生规划等方面的辅导,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毅力。
二、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发挥教师的专业魅力
心理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要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可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打造具有个性魅力的心理课堂,让学生乐在其中并有所感悟。
首先,教师应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尊重、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激励教育。理念决定行动,抱着一颗平等、悦纳学生的心,会让教师在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分享内心感受,使课堂呈现出包容、接纳、舒心的氛围,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情感基础和支持保障。
其次,教师发挥人格魅力,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喜爱的心理教师主要具有真诚、幽默、随和、富有亲和力等特征,教师可根据自我性格特点,发挥个人优势。同时,借助自身成长经历和感悟,运用心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技术,与学生分享、交流,拉近彼此心理距离,使得学生借由对心理教师的亲近和喜爱而对这门课程产生好感。
再次,善于根据学生需求,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恰当设计教学方案。心理课没有材,教师只能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整合、加工、提炼,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种从实情出发而来的教案针对性较强,能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辅导和帮助,是心理课成功的基石,定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最后,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使得心理课活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心理课很多时候是以活动课的形式出现的,但受场地等条件限制,大多活动是集中在教室里开展。活动场地的有限、人员的拥挤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除了事先备好课,完善活动细则、要求,设置好各环节教学时间,让课堂大体朝教师预期方向发展外,在实际上课中,还要善用言语、表情等营造良好氛围,控制课堂活动进程,使得心理课活泼有序、张弛有度,保障大部分学生参与、分享、表达欲望的实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心理课保有长期、稳定的兴趣。
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深挖课程潜藏的吸引力
一方面,参照文件要求,挖掘心理课程内容。如,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心理课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内容,而这与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有较大的吻合度。
心理课有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我们可以在这一大框架下探索设置相应的主题活动。针对学生心理和学习实际,在高一年级侧重开展关于学习和人际适应方面的辅导,如认识新同学和高中学习、注意力和记忆力训练、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活动,促进高一学生尽快融入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针对高三学生临近高考前的紧张、焦虑、缺乏信心等心理问题,主要开展缓解考试压力、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以及提高应试技巧的主题辅导活动,为高三学生的高考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不断尝试,探索课程的有效形式和模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也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可采取的形式有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重在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促进身心的和谐,而不是将其简单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在心理活动课的形式上,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分享。
教学实践中,可根据辅导主题和学生情况,在符合活动场地的条件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形式。如,在进行人际关系辅导主题时,要创造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人际互动的目的,并在这过程中获得人际交往领悟等。在高一第一学期刚开学不久,笔者开展了“人体拷贝”人际交往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肢体传递数字和成语等信息。这种借助游戏辅导、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消除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和顾虑,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欢声笑语的活动中,加深了相互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活动辅导的目的。在学生交往到一定程度,彼此间有了一定熟悉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沟通中缺乏倾听耐心和尊重的现象,笔者开展了“倾听――从心开始”的主题活动,根据学生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情景设计,经由学生的角色扮演、问题辨析等,启发学生思考,反思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引导学生了解倾听的原则和技巧。
教学形式的选取上,同伴互助和观察学习的方式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有效尝试。在解决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时,同伴互助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和责任意识。例如,在时间管理辅导的主题活动时,笔者尝试利用同辈辅导形式,在课堂上先调查、收集学生关于时间管理的困惑,并将这些问题随机发给学生,要求其通过同伴互助、小组讨论形式,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供同学参考。因建议来自认知方式和学习经历相近的同龄人,更能为学生接受和认可。在观察学习和榜样激励作用主题活动上,笔者尝试利用了视频赏析的形式,增强了课堂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视频的观看和思考,获取心理正能量。
【关键词】学生 学习动机 激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63-02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功能及其分类
学习动机是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或者说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部诱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推动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动力。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动机,同时也受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价值观以及外来的鼓励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认为,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动机水平高的个体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例如,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会保持较高的唤醒水平,直到考试结束后唤醒水平才会降低。第二,指向功能。有较强动机的个体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例如,一名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形成了课堂问题,那么,他在上课过程中的注意力将会集中于他要解决的问题上,并且整个课堂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是比较高的。学生维持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对他们长期而有效地进行有意义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学习的动力来源划分,可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本身的内在因素如求知欲、兴趣等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学生由外部诱因如奖励、惩罚等所引起的动机。教育实践表明,两种动机都是学生学习过程所需要的,但内部动机所起的作用更为强烈而持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在学习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来学习的内容上,更应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意义
1.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能增强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意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让学习动机的唤醒功能、维持功能和指向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学生的学习,维持学生的高水平学习行为。
3.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喜爱学习,这符合当今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是学校高质量办学的重要举措。
三、用心理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一)组建学习小组,利用团体动力提高动机水平
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间长,师生间、生生间是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不畅通,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课堂上更是很少看见,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自己的理解和意见也很少有机会表达。这样气氛沉闷的课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要解决传统课堂的这些问题,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可以尝试在学生中组建学习小组,增加学生交流、参与课堂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团体动力发挥作用。心理学家贝克认为:“学生对于同伴以及同伴评价的关注许多时候甚至超过对教师和学习任务的关注。”对学生的心理而言,团队的温暖和支持感,能有效改变孤独、自卑等心理状态。对学生学习的技能和态度而言,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团队,能改善学生对学习、同伴、学校以及对于自己的看法。对于学习效果而言,只有当学生被引入与教师、同学和科目的关系中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只有在班级中建立学习型的团队,学生的学习才会深入和良好,从某种意义上看,学生的学习程度在于参与的程度。心理学家温勒认为,团体能够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团体动力有利于推动成员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团体动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组建学习小组,并利用团体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小组人数4-6人为宜,应考虑性别、学科成绩、性格、能力、态度、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特别需要等因素。
2.选出组长,可以是各学科分班分设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合作学习和各项活动。
3.小组自行制定本小组的活动契约,规范小组成员的活动。
4.进行小组文化建设,小组成员自行设计小组口号、小组名字、小组组歌。
5.通过不定期的组内和组间活动,增加小组成员的信任感和合作能力,让学习动机较强的成员带动学习动机较弱的学生参与活动,如“我的同伴”“国王和天使”“红黄蓝笔”“我的秘密”“童年趣事”“生命线”等活动。
6.课堂中设置展示环节,要求各小组将需要展示的课堂问题进行展示。顺序可以是先让本组的成员在小组进行组内展示,然后再进行全班的展示。通过组内展示与组间展示相结合,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在进行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和鼓励让平时很少参与的成员进行展示,也可以进行组内的流量展示,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写黑板、复述、朗读、概括、总结归纳等。
7.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运用小组来推动课堂,进而达到推动学生学习的目的。在课前给小组发导学案,能让小组明确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利用“任务小纸条”能让小组更好地执行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
(二)运用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理念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1942年出版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疗法”或称“非指导性疗法”,其核心理念是:关注来访者本身,接纳来访者的一切,来访者有了解自己问题的能力,而且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资源;注重人性中建设性的一面,把重点放在来访者对自身的感觉上,体验自身而不是注重外部的影响;对来访者不做诊断性评估,将注意力放在发现来访者的自我感念和世界观、自我概念与行为的不一致、典型行为举止方式、明确的或模糊的个人目标和动力、目的感和个人意义感、内心矛盾体验和完美感以及完整感上面。
“以人为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理念和技术主要有信任、真诚、关注、尊重、同理心等,常用开放式问话和封闭式问话相结合的方式与来访者进行对话。
传统的课堂注重教师的地位,注重的是按照教案有计划有步奏的实施,重在教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合作,鼓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人为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理念正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所以可以将其迁移至教育教学环境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不要只专注于教书,还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就能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信任关系一旦建立,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又会更进一步,学生也愿意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师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勇于接纳学生的缺点,相信学生都是有能力解决好他们自己的问题,教师需要提供的是支持与鼓励,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意见和建议。尝试使用“同理心”技术与学生进行交流。同理心,即“设身处地”或“通情达理”或“共情”等。同理心即教师准确地感知学生的真正想法和感受,并把感知到的告诉学生,让他明白,作为教师,你能够理解他所说的以及他的真实感受。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学生所表达的确切内容,还要准确把握学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并将这些回馈给学生,让他明白。同理心除了了解到对方的感觉及内容外,还要把教师了解到的感觉及内容告诉对方,以达到给予对方帮助的效果。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我太懒了,我知道这是我的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原因。”那么,教师要对其进行同理,可以对他说:“看到你周围的人都能认真、努力的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而你就是行动不起来,这让你感到不安。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懒惰,你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考上好的大学。”同理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这更有助于信任感的建立,这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3.设计教案、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学习过程的情绪情感体验与老师同学们进行分享,实践证明,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创设问题情境,多用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放式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如“请你说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要帮助他,你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建议?”封闭式的问题是有唯一答案或者有限制的,如“你认为这个问题是对还是错?”“这个是这样解的吗?”等。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适度和丰富有趣。适度,指的是所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度,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而将问题情境设置得丰富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增加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投入。
(三)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在技术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的经验中,笔者看到,很多学生学习动机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校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特别是学习策略专题的课程,由专业的心理教师任课,学习策略专题如《目标管理》《计划制定》《记忆策略》《提高专注度》《学会使用学习辅助》《应对考试焦虑》《时间管理》《思维训练》《提高观察力》《考试技巧》《信息加工》《自我监控》等,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的学习与自我监控,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运用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是心理问题,而很多教师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很难对症下药。在校园中设置心理辅导室,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能有效地解决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
如果因心理问题而学习动机不足的人数较多,征得同意,可以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8-12人为一个团体,进行激发学习动机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的辅导过程是:设置层层递进的主题单元,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与动机相关的活动,最终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一般一个激发学习动机的团体心理辅导可做6-8单元,每个单元1小时左右。
运用心理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其他方式还有:定期进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训讲座、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和奖惩方式、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引入竞争机制等。总之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管哪种方式,只要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正确并持之以恒,那么就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郭成.高中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