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18:2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陶艺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56-1
陶艺课程的开展,不仅仅可以实现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还在学生知识面扩展,动手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中职陶艺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中职陶艺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中职陶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现阶段中职学校只是对部分专业开设了陶艺课程,如服装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以及国画专业等,对其他部分专业都没有相应的课程教学,使陶艺课程教学具有片面性;其二,在中职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其课程设置比重比较少,课程内容选取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使得学生难以切实地掌握好陶瓷材料的相关知识;其三,在不理想的陶艺课程教学背景下,学生难以在陶艺方面作出创新,陶艺专业化水平也相对较低;其四,在学生陶艺成绩考核方面,也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很多学生在陶艺考核过程中以作弊的方式通过考试,实际上不具备任何的陶瓷创作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下,将教学内容合理的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而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教学任务的引导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以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好成为改变中职陶艺课程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在中职陶艺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的应用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规划和安排,以保证其有效性。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教学任务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创设相应的陶艺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陶艺课程的重要性。具体来讲,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结合陶艺教学目的,创设真实的陶艺学习环境;其二,积极将陶艺元素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去观察陶艺,了解陶艺,并且形成对于陶艺的兴趣;其三,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个组别课程目标,鼓励学生弄清楚其任务的所有内容。
(二)引导教学过程,合作完成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这是保证任务教学朝着高效方向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其沿着任务的主线去履行各项操作;其二,积极扮演引导者的身份,避免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过多的干预,使得其处于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去履行任务;其三,注重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各组员的能力,去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开展任务交流,给予合理评价
以学生主动性、学生分析能力、学生判断能力为指标,建立有效的任务反馈体系,以便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以此去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各项任务中去。另外,教师应该积极针对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合理科学的评价,对于表现比较优异的组别或者个人,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参与陶艺课程的积极性。
(四)做好教学沟通,提升教学能力
由于将任务驱动法教学融入到陶艺课程体系中去,还属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地总结和归纳,做好做得不足的地方,为后期开展教学实践工作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其一,中职学校应该增强与其他陶艺专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在此方面经验的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巧,以不断实现自我教学方法体系的完善;其二,鼓励中职陶艺教学工作者对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形成特色的陶艺教学班级,以营造良好的陶艺教学任务模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中职陶艺课程体系中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积极总结和归纳目前中职陶艺教育事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保证陶艺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相信,中职教学会因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而实现自身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春红.任务驱动法在中耿训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刘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3]闫义轩,潘晓菁.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2006,(03).
[4]纪明明.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12).
一、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意义
我校作为陶艺历史悠久的荣昌陶的中心地域,将陶艺作为美育有着先天的地域优势。在进行美育的同时,也净化了学生的道德,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所以,陶艺教育在我校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如何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强大,同时积极开发学生创新的智力是一个重要问题。陶艺教育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既满足了学生对现代陶艺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外,陶艺教学在技法、制作上有独特的表现。它与其他材料结合极大地拓宽了陶艺的范畴。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使得教学丰富多彩。
二、陶艺课程开发保障
学校成立了陶艺课程开发小组。加强陶艺教学的横向联系,走出去,请进来。请社会的陶艺大师到学校进行陶艺讲座,本学校陶艺教师外出参观等方式进行教学交流,拓宽思路,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美术教师进行陶艺教学方面的探究和实践,寻找适合农村学生开展的教学形式,定期汇总教研教改。做到一边实施,一边开发,一边挖掘,总结出有效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生成陶艺课程。我们先后多次改写了陶艺教材,逐步生成了适合我校学生的陶艺教材。同时,为保证组织机构顺畅运行,学校强调三个意识,即校长要有协调意识,分管领导要有服务意识,陶艺教师要有精品意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推进陶艺教学,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配了陶艺教室,还配置了专门烧制陶器的窑炉。各种配套设施也得到全面的配置。
三、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陶艺不仅是陶泥与火的艺术,同时也是需要制作者付出辛勤劳动的艺术。在课程安排上,主要面对的为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陶艺制作一般以六种制作方法为基础来入手。(1)泥条盘制方法;(2)泥板成型法;(3)徒手捏制法;(4)拉坯成型;(5)雕塑挖空法;(6)注浆法。
泥条盘制的方法应该说是陶艺成型的技法之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对于培训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及积极引导学生喜爱上陶艺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的。
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徒手捏制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也一如我们儿时玩泥巴游戏一样原始、简单。初学者通过手捏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对陶土的干湿泥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成型方法打下基础。
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但初学者要学习拉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的境界。学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练习,一定能掌握好拉坯成型这种制陶法。
雕塑挖空法先按照自己的设计将物体外形做好,再将其体内多余的泥土掏空成型。
陶器制作工艺程序:晒泥、碾泥、过浆、制坯、打磨、装窑、烧窑、观窑、闭窑。
四、组建课外陶艺兴趣小组
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求,学校组织陶艺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玩陶。课外兴趣小组人员 以各年级喜爱陶艺的学生组成,限全校30~40名学生。每周三、四下午开展少年宫兴趣课。兴趣小组重在提高,学生制作出一件件充满艺术气息,富有生活气息的精美作品就是成果。
五、陶艺校本教材的编写
学校陶艺校本课程的研究是建立在陶艺老师上陶艺课,开展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确立课程总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荣昌陶艺发展史、荣昌陶艺技法,从经验中探索、把握基本陶艺造型语言。(2)通过作品设计与制作,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空间造型能力。(3)陶艺材料为主要创作素材,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理想、个性、情感、意识和审美观点。(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创造热情。
课程教材中包括:(1)欣赏图片-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2)陶艺造型、装饰技法示范步骤图-造型选择了:手捏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三种;装饰选择了:堆塑、刻印两种方法;(3)学生作品图片(本校学生作品);(4)学法提示性文字;(5)课内课外活动安排、要求提示性文字;(6)漫画小插图,学生学习活动照片(本校学生)。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关键词:陶艺教育:课程意义;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3-2111(2009)03-160-02
我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方式与其他手工业一样是以父子、师徒相传的方式延续下来的,在历史上对中国陶艺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我国最早以办学方式推行陶艺教育的是1906年由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的湖南瓷业学校。实际上是以技艺为主的中等陶瓷专业教育,而我国最早的高等陶艺教育据现有关资料统计是随上世纪四十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的陶瓷科开始的。进入八十年代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但就我国陶艺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而言,我国的陶艺课普及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偏低,如欧美日把陶艺课作为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开设课程,早于我们半个多世纪,其普及程度和陶艺水平更是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为陶艺的社会普及和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曾经在技术和设计上处于世界前列的我国不知不觉在许多方面落后了很多。
目前,陶艺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进入课堂是个热门的话题。据笔者对济南、青岛两地开设陶艺课程学校的粗略统计中,就有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教育学院及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等高校;在两地的中小学中,如济南历城二中、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一中、青岛二中、青岛国际学校等,也开设了陶艺课程。在国内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国家教委针明确指出高校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近些年来才得以迅速发展。陶艺具有很强的创新特点,要求独立创作,突出主题,展现个性。从不断完善设计稿到选择成型、装饰工艺直至烧成,整个过程都处在一种创新、调整、提高的循环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陶艺具有涉及学科门类广泛的专业特点,不但涉及到艺术大类中的各学科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文学、历史、化学、物理及机械等相关知识,因此,学习陶艺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主动的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在近些年所有新开设的课程中,陶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三维空间训练方式,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更好地理解形体,同时也通过多种装饰手法以及色釉与形体相辅相成,这种具有平面、立体、色彩相结合的特点,可以把所学到其他专业知识举一反三地进行大胆运用,适合各个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当然,陶艺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1、极大多数学生具有浓厚的做陶兴趣,但部分学生对陶泥性质缺乏了解。驾驭能力不足,不能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运用到陶艺造型当中,专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强。例如,在陶艺课进入到实践阶段后,有的学生每遇到作品塌陷、变形以及开裂的问题自己往往不去思考和尝试解决方法而求助于教师;有的学生急躁冒进,在对泥性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品体量过大过于复杂或者过于小气等等。2、部分学生过于重视造型且成型手法单一,艺术语言缺失。在陶艺的知识体系中成型工艺较为完整,具有固定的模式,而装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自由发挥。很多学生过分重视造型,对于相对应的装饰因素考虑不足,作品内涵空洞,缺少打动人的吸引力。3、部分学生创作思路过于僵化保守,忽视作品的整体效果。作品多数是瓶瓶罐罐加大面积的色釉装饰或模仿我所做的装饰示范,形式与内容脱节,作品使人感觉零散,缺乏鲜明的创作主题。针对第一种问题,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在学生从失败后束手无策时再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例如有的学生在泥条盘筑上开始不娴熟,盘了不久就倒塌,倒塌数次后我告诉学生原因是底部太软没有支撑力,所以必须等底部有了相应硬度再往上加高,这只有在实践时才能有切身感受。对于第二种问题,以启发为主,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手法――泥条、泥板、注浆、印坯和多种语言――镂空、粘贴、刻、削、印等加以表现;建议把在三大构成中学过的点、线、面的知识应用到作品装饰中,开阔学生的装饰思路。例如学生的陶艺作品《器皿》在造型流畅的基础上,所运用的点的装饰手法使作品清新而且更有活力。对于第三点问题,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留意陶艺在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如在逛商场时留意家具店中的陶艺小品、欣赏北京08奥运街头陶艺作品等)、制作自己喜欢的陶艺小物件(如小首饰、人物、动物等)、为自己家设计一副陶艺壁画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查找书籍资料、浏览网络、欣赏国内外陶艺作品等,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思路。
相比其它艺术门类的教学,陶艺教学有其独特之处,要教会学生的不仅包括成型工艺、装饰技法、施釉工艺、烧制工艺上的特点,也包括创作思路的开阔。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把陶艺课程流与形式,要往深度上引导学生,使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运用到陶艺制作上用泥土做材质去表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在陶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在陶艺课程开始阶段,展示陶艺作品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陶艺课开始阶段,展示陶艺作品实物,如传统佛像、生活陶瓷、优秀学生作品等等,通过对陶艺作品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可以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由此使学生对“作品究竟是怎么做成的,釉究竟是什么”等等问题产生好奇与渴望学习的急切心理,从而加深学生对陶艺课程的兴趣。每次课程结束我都高兴的看到,学生在自己的作品烧制成功后,普遍怀有一种成就感和一丝“断臂维纳斯”式的遗憾与不甘。
二、在陶艺课程实践阶段,不但要强调技术问题,也要注重设计问题。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所围绕的具体内容首先是陶艺的制作技术问题,使受教育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技术熟练。具备了这个前提下再进入到艺术创造的领域。而现在的陶艺教学早已摆脱了这种模式,陶艺课程与其他门类的艺术课程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了纯技术与纯艺术两大部分。完成一件陶艺作品有两种大方向上的选择,一是可以把表现的重点放在工艺技术或材质上,二是可以把肌理或色釉上的装饰形式作为突出对象。这两者都是陶艺作品迷人的特色。但并不等于说两者是完全分离的,只是说在不同的作品中,两者各有侧重。成功的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而技术需要设计来提升品味,技术虽熟练但没有设计的因素仅仅是一个物品而已。因此,在学生对陶艺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两者都要重视,鼓励学生做多方位的尝试,才能为下一步的创作阶段留下深厚的印迹。
三、在陶艺课程作品创作阶段。不仅要强调陶艺制作的过程。还要强调陶艺的最终效果
陶艺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有“七十二道方成器”之说,分为炼泥、成型、装饰、施釉、干燥、烧成等多道工序,在每一道工序中又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工艺要求,每一个工艺坏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最终完成,所以,在陶艺作品创作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程序来进行。然而,仅有熟练的制作工艺是远远不够的,作品创作阶段毕竟要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包括选料、造型、肌理、用色、烧成气氛等等环节,简繁得当,层次分明,使泥、肌理和色彩紧密的服务于造型,这样所创作的作品才能有较强的整体感,从而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在课程结尾阶段,对学生的陶艺作品做集中讲评,并就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正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种种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开始增开陶艺课程,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促进了我国陶瓷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应该说是件值得欣慰的事,但问题却接踵而来,部分高校仅仅是打着扩招的幌子将学生招进来,至于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却往往被很多高校所忽略。就目前国内所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来看,只有真正的抓住地方特色,将陶艺教育与当地的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发展,将地方特色真正的拿来为陶艺教育所用,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举措。
高校陶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高校陶艺教育自身教学特色的迷失
目前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的推进,推动了我国陶瓷艺术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是高校陶艺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过多的把焦点投入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上。教师更多的是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固定规范的技法传授于学生,教师教学的内容似乎也成为一种僵硬的固定“标准”,过多的“拿来”。当然,也有不少教育者提倡在陶艺教育中运用启发性思维,但仍没脱离“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必然禁锢了现代陶艺教学的步伐,也体现出高校教育自身教学特色的迷失。
2. 高校陶艺教育地方特色的迷失
就目前我国陶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陶瓷泥料、釉料的一些制约因素,却忽略了我们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有利因素,更多的是舍近求远的去寻求我们短时间没办法去超越的一些产瓷器的成功案例。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盲目崇拜与模仿,在不理解陶艺材料及其表现语言的形式下去追求怪异的时尚。学生对自己所处环境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会不自觉的下降,其作品也往往存在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特色的没有发挥出来,创新的层次又不够,造成了高校陶艺教育地方特色的迷失。
发挥地方特色开展陶艺教育的思路
1. 注重陶瓷区域性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陶艺教育的融合
在当今任何一个地域文化或问题都可以立刻放大成为国际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视点,寻找和开拓艺术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就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一个高校能否拥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能否融入地方本土特色的文化内涵。地方本土文化不仅有政治上的凝聚力,而且是一种地方资源,更是一种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资源。在陶艺实践教学中应当把专业知识、地方本土文化要素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待,充分利用陶艺实践教学来宣传地方本土文化,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地方性高校,要因地制宜的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将陶艺实践课程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地方陶瓷文化不仅可以为陶艺实践课程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也能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和契机。但如何将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转化为教学所需的营养就必须经过思考和设计。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家乡及地方特色的优势,从自己熟悉的当地特色的泥巴和釉料入手,寻找当地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将当地特色陶瓷文化精髓同当代陶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再设计塑造出立体的、独特的文化品味作品。
陶艺教育除了要继承传统的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陶瓷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现实的需求,能够真正的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当代陶艺教育的发展绝不仅限于对传统陶艺技艺的传授,其核心应该是陶艺人文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激发其创作及探索精神,除了要具备基础的陶瓷制作工艺技能之外,还要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前瞻性的复合型艺术人才。陶艺教育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大胆的去发展和创新。时代既然开辟了这一领域,我们就要积极迎合这一时代使命,充分发挥我国陶艺的地方特色,为当代陶艺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合地方特色陶瓷资源优势,突出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品味和注重对当地文化的表达,将有效促使陶艺实践教学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会给陶艺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2. 根据地方特色设置相应的陶艺实践教学课程
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的陶艺实践教学,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特色教学和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体现地方文化教学特色。唯有如此,我们高校的陶艺实践教学才能在纷繁变化的现状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平衡点,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高校陶艺教育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同样都需要系统的、正规的、特定的理论指导。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自己的见解很重要,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为一个好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思想者。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的我们在陶艺教学里除了交给他们基础的陶艺技法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如何去思考。有了理论指导作为精神层面的补充,一件陶艺创作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整。如果我们只是过于追求基本的技法和实践认知,而不去重视精神内涵和过硬的理论知识,那么我们充其量只是个工匠。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这种教学的尴尬,要求师生必须共同努力,从思想上引起充分的注意。
从思想到思维上的真正转变,也就成了教育者和学生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件好的陶艺作品必然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来体现的,思维的不同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必须先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人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而我们往往只习惯于这种或那种思维方式,而且由于它长期占据人的思想,难以改变。因此,要有选择的保留教学模式中优秀的成分并与现代陶艺有机融合发展,形成能与时俱进的独特教学模式。
总之,对于陶艺教育而言,盲目的模仿和崇拜西方现代陶艺形式绝对不是其正确的发展出路,只有立足于传统又不完全囿于传统的羁绊才是真正的陶艺教育发展方向,所以发挥地方特色的陶艺教育就成为保持东方陶瓷艺术美学的基础。
陶瓷教育在几千年的陶瓷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传统的师徒式的传承还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传承都为我们保持传统特色的陶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将地方特色与陶艺教育更好的融合责无旁贷。只有对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把传统文化从现代教育的视角去审视,将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和精神作为基石,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是充满生命力的,它不简单的是一种移植,更多的是遗传,在继承中创新,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中国陶艺教育和陶瓷艺术发展。
注明:本文为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育视角下传统陶艺的拓展性研究》 (项目编号:2012-QN-603)和2012年郑州轻工业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与研究招标项目《以陶艺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
一、文化理念――撒下一颗种子
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总面积2232平方千米的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早在宋元时代,德化瓷器就成为泉州“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1988年“德化屈斗宫窑址”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德化县又荣获“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瓷城的大街小巷,处处散发着古韵“瓷香”。东边有演绎着祭祀文化的祖龙宫、屈斗宫古窑址以及当代国际陶瓷艺术中心“月记窑”;西边有号称德化陶瓷产品“大观园”的陶瓷街;南边有矗立着巨型瓷雕“渡海观音”的瓷都广场;北边有德化陶瓷博物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及全长4.7千米的陶瓷文化景观长廊等。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说,“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母乳’,从小吃‘母乳’,公民才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和亲情,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伟大,才会更加热爱祖国”。千年不熄的窑火孕育着浓厚的文化因子。一所学校理应寻求一种地方文化渊源作为文化发展的依托。否则,这就使得学校在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乡土资源来打造校园特色文化方面出现了割裂和断层。
闽南人历来就有“爱拼才会赢”的禀性,“崇文尚德、包容善化、传承创新、敢拼敢赢”的德化精神更应成为推动瓷都教育工作者传承、创新的动力之源。反之,就如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感叹:时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之困,德化陶瓷技艺也不例外。只有对陶瓷技艺的传承,文化内涵的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
校园文化产生于民族文化的背景中,也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校园文化离开了地域文化,就没有其生存的土壤,就会失去个性。
为此,尚思小学立足瓷都,以“弘扬陶瓷文化,培养瓷都接班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知瓷”“学瓷”“会瓷”“爱瓷”为着力点,让学生在“以瓷塑德”、“以瓷促智”、“以瓷健体”、“以瓷孕美”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全力打造陶艺品牌,彰显特色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二、校本课程――打开一扇窗户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质就是培植校园文化特色的土壤,也是突破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难点。
为了传承陶瓷文化,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尚思小学开辟了陶艺课程,并确定为办学特色项目。具体而言,一是筹建了800多平方米的陶吧。内设手拉坯、彩绘、泥塑、电窑烧成、作品展示五个区域;设计德化名片、陶瓷历史、名家名瓷、生产流程、陶艺技巧五个宣传专栏。二是开发“陶艺”教材。出版贯穿德化陶瓷历史、陶瓷知识、陶瓷技法、名家名瓷等内容的《陶艺》校本教材,为开设“陶艺”校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纳入课程管理。从一年级开始,每周上一节陶艺课,让每一位学生从小接受陶瓷文化的熏陶。四是邀请名师献艺。学校还经常邀请校外知名陶瓷艺人进课堂讲课,现场传授陶艺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认识陶艺,是美的化身,它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作品无不蕴含着美的元素,透露出美的情趣,欣赏陶艺作品可以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课程学习和体验中,学生不但学习了一些简单的陶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雕塑技能,还在创作中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情感,净化了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品格,润泽了生命。
三、多元活动――激活一江春水
学校的精神活动家园是学生心灵的阳光驿站。阳光足不足,要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1.参观学习增感受。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实地考察――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屈斗宫古窑址,进瓷厂参观学习,拜访瓷雕泰斗邱双炯先生,欣赏陶瓷瑰宝,等等。这样,从中感受到家乡陶瓷制作的悠久历史,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烧制陶瓷的方法,欣赏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认识其代表人物。在德化陶瓷博物馆,了解了一代宗师何朝宗作品的特点:格调高雅、肃穆大方、不施彩色,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质地美而独擅瓷坛;知道了清末民初以捏瓷梅花见长的艺术大师苏学金、民国时期以五百罗汉瓷雕大群像传世的许友义、当代许多杰出的瓷雕工艺大师:许兴泰、苏清河、邱双炯和一批瓷坛新秀。在陶瓷厂,了解泥土成份――瓷土加工――瓷器成型――成品加工――瓷器包装。通过参观,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到陶瓷的独特魅力。
2.搭建平台促提升。一是学校立足实际,每年举办一届校园陶艺节,每届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突破。如,2013年举办了以“快乐陶瓷,幸福成长”为主题的第三届校园陶艺节,开展了“百人比设计、共追陶瓷梦”、“百人比手印、同育文明心”、“百人比拉坯、旋转见神奇”、“百人比泥塑、指尖展瓷艺、”“百人比彩绘、七彩画未来”、“百人比心愿、从小树理想”、“百人比习作、笔抒陶瓷情”、“百人进瓷厂、拜访传承人”、“百人陶瓷操、舞动瓷风采”、“百人亲子赛、窑火代代传”、“十个百”活动,千人尽显身手”传承陶瓷文化。还让学生在“说瓷史”、“唱瓷歌”、“跳瓷舞”、“诵瓷诗”、“摄瓷影”、“编瓷报”、“吹瓷笛”、“评瓷星”活动中,怡情、养性、促智、长艺、塑德。二是参加大型陶艺展示活动。如,2012年11月10日,组织了800名学生参加泉州市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十大项目之一的“快乐陶瓷”活动。学生的现场陶艺作品,让参观者啧啧赞叹。三是组织每届毕业生参加以“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陶瓷心愿作品制作活动。这样,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学习技能,展现风采,大大地提高了陶艺的教育质量。
3.作品展示提兴趣。一方面是让优秀的陶艺作品在陶吧的展示区展示:《妈妈,别忘了我叫》――由一个孩子和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妈妈构成的泥塑作品,表达了孩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小鸟的家》――鸟爸爸、鸟妈妈和小鸟偎依在一起的情景,传递出和和睦睦、幸福快乐的家的温暖;《雅安,加油》――两双手上下交叉、紧握成“井”,道出了孩子心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大爱之心;“20年后的我”、“神舟二十号”等作品则传达出孩子的远大理想……一尊尊小瓷塑寄寓着自己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心愿。另一方面是窑烧较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在教学楼的显眼位置展览,激励着更多的学生期待在展柜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每一届毕业班学生以“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心愿作品则在陶吧展示墙永久性展览,等等。
4.总结宣传拓影响。学校自2010年创办、实施陶艺特色教育四年多来,取得了累累硕果。学生创作的陶瓷作品有40多件在各级大赛中获奖;120多件作品烧制成瓷器,在陶瓷街“德化尚思小学学生陶瓷作品专卖柜”销售;1300多名学生获得了少先队大队部自设的特色章――陶瓷章。陶艺特色教育也引起了新闻媒体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11家报刊进行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泉州电视台等进行采访报道;记者专程前往学校录制了陶瓷特色活动专题节目,在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人民网、新华网等16家网站进行转载。学校还先后承担了市美术研训会、省高中高级职称美术教师高级研修陶艺教学研讨会、全国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研究课题开题会。如,2012年4月2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侯令先生莅临我校参观指导,欣然题词:“传承陶瓷文化,涵养人文精神。”2013年4月16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千人显身手,传承瓷文化》文章,图文并茂,报道了学校举办第二届陶艺节活动,盛赞“这既展现了陶艺校本课程的特色,又传承了当地国家非遗文化的技艺”。2014年4月14日和16日,《福建日报》分别刊发了学校第三届陶艺节图片新闻,宣传报道学校“陶艺”办学特色,展现了学生吹奏瓷笛、跳青花瓷舞的精彩瞬间。
学生在一系列陶艺活动中,给自己提供了一块释怀自我的绿洲,给校园学习生活增添了一份惬意、一份愉悦、一份美感。活动小天地,教育大舞台。尚思学子在这个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的舞台上,正演绎着人文的情怀、生命的精彩。
四、教育时空――撑起一片蓝天
1.学科整合。学校将陶艺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陶瓷文化,体验陶艺乐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摄影课中进瓷厂,拍摄陶瓷生产流程,展现美丽瓷都的风景;在美术课中设计造型,彩绘瓷器,描绘心中的陶瓷梦想;在书法课中在素瓷上刻字,既体验篆刻之艰难,又体验艺术之魅力;在作文课中挖掘陶瓷题材,把学瓷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倾注于笔端,富有真情实感;在音乐课中唱《瓷国名珠》、《陶瓷之梦》、《放飞梦想的摇篮》等,陶冶爱瓷爱乡的情操……这样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感受,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陶瓷文化,掌握了一些陶艺技能。
2.文化融合。学校充分利用“普贤”楼一至五楼的东西楼梯转角设计文化用语,以“尚思”为主线,围绕“尚行”、“尚学”、“尚思”、“尚进”的校风,用陶瓷大师的代表作品为背景,把校园文化和陶瓷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学校也充分利用楼层的屋顶大梁、走廊墙壁建设了五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二楼的陶艺长廊就是其中之一,从而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还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自创了“快乐陶瓷”广播体操,融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学生每天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采矿”、“炼泥”、“雕塑”、“制模”、“注浆”、“修坯”、“彩绘”、“烧窑”、“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
3.学用结合。每当一年一度的寒、暑假到来的时候,家长们还带着子女去瓷厂,进行陶瓷制作。这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们陶艺技能的提升,还让他们体验到做工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方充满泥土气息的空间里,孩子们体验玩泥的乐趣,锤炼自己的身手,感受陶瓷文化的心灵浸润,传承千年窑火的瓷都文明。
关键词:现代陶艺;抽象雕塑;材料表现;空间美感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26-01
中国素来享有“陶瓷之国”美誉,陶艺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陶艺是指人的思维可以用可捏制的方式制作作品而产生的人工形态,包括实用陶瓷、工业陶瓷、艺术陶瓷等。中国陶艺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了陶器,距今已有一万多年,从陶瓷的造型制作和装饰效果来看,彩陶的艺术成就无疑是最为突出,后来出现的黑陶把新石器时代陶器推向顶峰。陶艺经过各个朝代,经过不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性的洗礼发展到现代,20世纪80年代初现代陶艺在中国产生,现在陶艺把艺术创新和实用相结合,不仅从制作工艺、材料结合进行突破创新,更多的从精神领域和艺术设计者的观念上进行开拓和突破,打破传统禁锢。从概念上来讲,雕塑与陶艺有些许不同,雕塑是指形体量组合在三维空间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传统雕塑出现也比较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产生,雕塑可分为具象雕塑和非具象雕塑,雕塑从材料分类中比较广泛,有石雕、木雕、骨雕等等,其中包括陶艺雕塑,从这一点来看,陶艺雕塑是材料雕塑的一个分支,现代雕塑打破传统雕塑的造型形式,现代陶艺从形式和观念上与现代雕塑相吻合。陶艺的制作有构思式、联想式、连贯式、象征式、实用美术形式和随意式。雕塑的创作有主题式、寓意式,包括伟人名人、战争等等的主题。其中雕塑的寓意式和陶艺的象征式基本相同,我们在创作中要善于将陶艺和雕塑的不同相同之处利用起来,可以尝试运用雕塑的形式创作陶艺,也可以运用陶艺的材料、创作理念来创造雕塑。
抽象雕塑的空间自由感和视觉美感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有些人对抽象雕塑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认为抽象雕塑就是凭空想象,让人不理解的就是抽象,其实不然,抽象雕塑即非具象雕塑,虽然对形体的真是要求不太严格,但是抽象雕塑超越了具象雕塑的写实意境,抽象雕塑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感觉和给人们留下的视觉感以及它所表达内涵的意境是具象雕塑不及的。纵观雕塑形体美感史,亨利・摩尔运用连贯性空间成为他雕塑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亨利・摩尔采用实体的穿插、分离、组合、重叠、空洞、大小重复及厚薄颜色对比等等手法来体现造型的形体美感。最为有名的是亨利・摩尔在1951年《内部和外部的倾斜人物》,线条自然流畅,空间美感强烈。
从抽象雕塑中来看陶艺雕塑创作,陶艺雕塑作为独特的材料艺术门类,在创作过程中必定遵循雕塑造型表现原则,陶艺雕塑的造型形式有仿自然形态、实物造型形式、抽象造型形式等,现代陶艺的抽象造型形态与抽象雕塑在意境表达和内涵传递中不谋而合,陶艺的抽象造型形式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设计观念和所要表达的主观意向,在空间中利用点、线、面、体等各种造型元素在空间中有规律有层次的摆动,这与写实造型形式体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是不一样的,它给读者表现出来的不是直观的空透,而是内涵的理性深思。陶艺从造型形式法则与雕塑的关系可以说成部分与整体,从材料表现上与雕塑的视觉感又有所区别。陶艺的材料表现在陶瓷艺术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品的表面处理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肌理效果对于陶艺作品造型感官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不同的材料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产生不同的美感,陶土给人的感觉比较醇厚、质朴,而瓷土表现出来的效果比较细腻、优雅。单从土质材料的不同陶和瓷的美感就各有千秋,雕塑从材料来讲就颇多,上面也已经提到雕塑材料的分类,所以材料的选择取决于设计者作品的需求,取决于艺术设计者是要表现怎样的效果。
在陶瓷材料的表象特征中,可以从色泽、触觉质感、视觉质感及肌理美感上分析,现代陶艺不是传统陶艺的复制和重复,它要具备后现代艺术形式美感,要体现情感的真实和艺术家心灵的感悟,这一点从抽象雕塑的寓意形式可以体现出来。雕塑的材料多种多样,陶艺作为雕塑材料表现的一种,在与其他雕塑材料的结合的尝试显得很有意义,现代陶艺在与其他材料结合方面的创作已经非常普遍,如与琉璃、石头、金属等材料的结合在情感传达和视觉感触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现代陶艺应该打破泥土做为唯一材料的限定,现代陶艺家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创作情感而创作出的作品更能体现新生活、新的审美观念。
现代陶艺雕塑与具象雕塑、抽象雕塑及装饰性雕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陶艺家喜欢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社会生活或自然形态中归纳总结,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情感用陶艺材料进行创作;有的陶艺家采用装饰性雕塑的手法利用陶艺所固有的材料特性和肌理效果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表现手来进行陶艺创作;抽象和具象是对立的,抽象在创作中对于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具有很大的考验,作品要达到简练、准确、形态美感及体现出设计者的情感和抽象空间的自由效果,怎么样使自己的作品做到形神兼备,让观者通过看设计者作品雕塑的形来领会设计的神,设计者要把众多事物的特征归纳提炼出来,给观众各种思考和联想,甚至观者能从蛛丝马迹中去揣摩设计者的思维。现代陶艺的表现手法不一,体现陶瓷雕塑造型中的张力,给人一种随意而又严谨的视觉美感,通过翻阅现代陶艺家的艺术创作,可以经常发现几何抽象造型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比较广泛,现代陶艺吸收了抽象艺术,继承发展了抽象艺术的空间美感,运用看似简单的几何抽样经过不经意变形、破坏来表达艺术创作中的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几何抽象艺术在20世纪初开始,比较著名的是美国陶艺界大师彼得・沃克,他所创作的作品大多体现随意自由的表现泥土开裂、破碎等自然感觉,他所创作的作品总是有意无意的去留下瑕疵,有时候这些瑕疵正是整个作品最醒目的地方,让观者换位思考,打破以往的规矩和方圆。在雕塑与陶艺创作中,将雕塑的体积感和触觉感与陶艺的形式感和肌理美感结合进行创作,这是我在以后的创作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这次课程研究当中,我初次进行陶艺创作,我所采用的雕塑理念是运用抽象雕塑中几何抽象所展现出来的空间美感和体积感,采用陶艺肌理美感,在不同设计中通过材料的构造所采用的不同肌理效果,有的是模仿实物中肌理在设计中的点缀,在感觉质感上采用的是“破”,把完整的东西化为不经意的偶然破损,体现材料质感和缺陷美。在设计中多处用到几何形体(圆柱、三角体、正方体)穿插、重叠、破损、组合等在空间中的摆动,同时运用不同雕塑材料与陶土材料的结合,做到综合材料应用。
艺术是贯通的,陶艺和雕塑是不同的艺术形态,现代陶艺吸收了抽象雕塑空间感和体积感,结合陶艺本身材料特性和肌理美感,现代陶艺由具象到抽象,从写实到纯意向的转变,现代陶艺创作形式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从雕塑的造型形式法则来体会陶艺,用陶艺的材料特性来表现雕塑的空间美感,将两者不同相同之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作为省、市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一方面,加强建设投入,为培训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积极申报承担了一系列的培训任务:2013~2015年,连续承担湘南学院“影子老师”实践任务;2014年承担了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骨干校长的实践培训任务;自2013年起,连续四年申报承担“国培计划”湖南省农村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连续多年承担岳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教研组(备课组)长培训与岳阳市数学学科骨干老师培训等培训任务,很好地履行了基地校的职责,充分地发挥了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基地校建设与系列培训活动的承办,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锻炼展示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如何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变培训任务承担的压力为动力,在提供有品质的专业培训的同时,促进基地校教师与学校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东方红小学进行了以下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一、修炼内功,让基地实至名归
学校能审批成为湖南省的教师培训基地,这无疑是对学校办学成绩的肯定,是学校的一种荣誉。东方红小学从以下方面入手,修炼内功,不断丰富基地内涵,加快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抓手,修炼队伍内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先前已开展了基于研训共同体的规范化的集体备课研究,构建了自修反思、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模式等实践探索。成为基地校后,学校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抓手,修炼队伍内功,助推队伍建设。2013年,岳阳市教育科研名师吴波工作室在学校挂牌,学校为此开辟了专门的研训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基地推动全校的小课题研究工作。2014年,湖南省资源建设数学程五霞名师工作室在学校挂牌,工作室牵头完成了湖南省数学学科慕课建设任务,并指导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校有两位教师是岳阳市岳阳楼区教研室骨干研训团队的成员,每次面向全区开展送教与培训指导活动,都会先在校内进行多轮的教学研讨,要求学科组教师一起参与,带动学科教师的共同成长。为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学校完善了学科团队章程,给学科团队专项经费支持,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学科团队的课堂观察、教学指导活动等,有效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实现了团队的共同成长。
以合作学习课堂构建为着力点,焕发课堂活力。课改以来,学校一直引导教师努力探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数学教研组构建了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组开展了基于教师合作研讨的“有效教学框架”建构。在此基础上,学校邀请市、区教研部门的专家来校进行课堂视导,共同梳理、提炼了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的课堂 “六要素”,即目标、预习、反馈、质疑、探究、延伸。学校对“六要素”进行界定,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指导不同学科教师在不同课型中按“六要素”设计课堂,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各学科的“有效课堂”。学校以合作学习课堂构建为主题,面向市、区开展了为期九天的“相约课堂感受成长”开放活动,启动了全区课改实验学校的开放活动。
以少年宫为阵地,开发陶艺等特色课程。2009年新校建成后,学校在青少年活动专业楼,投入资金数10万元,建设了专门的陶艺教室,送美术教师到广东省佛山市学习陶艺制作工艺,开设陶艺课程。学校每年用于陶艺教学的陶泥的添置、陶艺作品的烧制的投入近8万元,陶艺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陶艺室成为孩子们的乐园。陶艺课作为美术模块教学的内容已进入课表并开发了“洞庭陶艺”校本课程,陶艺模块教学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立项课题。陶艺课的实践推动了模块教学研究,美术按年级形成了儿童简笔画、平面手工、水粉画、书法、陶艺等12个模块。体育形成了软式排球、篮球、花样跳绳等模块教学,开发了“陶洞风情”“为礼点燃一盏灯”“浸染书香”“趣味数学”等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形成了生活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
以家校中心为平台,构建家校教育大联盟。学校将校园临街的极具商业效益的二层小楼建成湖南省独有的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有专门人员在家校中心服务,每天来校等候接送学生的家长可在家校中心看书看报,可借助家校中心的电脑、电视进入校园网进行专题学习;每周有行政人员进行接访,家校中心聘请的家长义工定期在这进行专题讲座培训;以该中心为平台,自2013年起学校每学期举行家校联盟沟通会,由学校行政与家长代表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话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这样的沟通形式有效地化解了由于家校沟通不畅所带来的矛盾,协调了家校教育,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较好反响。
二、用心组织,让培训有品质更专业
自2013年成为湖南省教师培训基地校以来,东方红小学连续四年承担了“国培计划”湖南省小学乡村班主任培训项目,有三年承担了湘南学院“影子老师”实践与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骨干校长实践。基层小学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承担项目的人员都有自己分线管理的工作,都承担了各自的教学任务,面对“国培”这样高规格的培训,从项目申请到前期准备到培训施,再到培训总结与考评,压力与挑战贯穿培训全程。课程设计、聘任专家、参训学员联系、食宿安排、培训课程的组织实施,每一项工作都很具体、细致并烦琐,得付出智慧与艰辛的劳动。从以下几个小场景,我们能感受作为基地校东方红小学在承担组织相关培训项目与任务的用心与用情:
1.“国培室”大变脸
作为基地校,承担“国培班主任”项目后,学校虽有电教室可以用于培训与活动,但考虑到分组学习的培训需要,也为了提供更优良的培训条件,2013年,学校对语言室进行了改造,添置了媒体设备与桌椅,设立了专门的“国培室”,为首批“国培班主任”来校创造了优良的培训条件。2014年,学校对“国培室”进行了改造,扩大了面积,添置了先进的同步录播系统,建成总控室,每次培训的课程能及时进行录制,装饰一新的录播室为培训创造了更优良的条件。“国培室”两次大变脸,为“国培班主任”与“影子老师”来校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成为教师日常的研训室,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2.不辞辛苦,准备家校沟通会
2014年,“国培班主任”班开班,学校原校长徐光华要去重庆市参加为期二十多天的“国培”高端项目校长班培训。按先前设计的课程安排,徐校长得组织与主持“国培”课程之一――家校联盟沟通会。因时间冲突,与“国培办”黄佑生主任联系是否安排其他的家校沟通课程,黄主任考虑此课程是班主任培训的特色课程要求进行保留。于是权衡再三,徐校长还是决定在2014年11月7日参加完国培开班仪式后去重庆市参加学习,于12日赶回,13日下午参加家校沟通会。考虑到回程转车费时,他与项目组的老师们开玩笑说:“这回也享受一回专家待遇哟。得坐飞机回了。”12日,徐校长赶回学校,顾不上旅途的劳顿,就进行活动准备,使家校沟通会活动按时举行,得到了有效开展。在承担“国培班主任”培训与“影子老师”实践项目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做好服务,做好培训,团队成员身上都有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都能看出项目成员对培训的用情与投入。
3.培训课程数易其稿
如何在“国培”课程标准的框架下,科学进行培训课程模块内容与培训方式设计,从而使培训更贴近一线骨干班主任的需要,更有实效性?这对具体从事实践工作的基层学校来说,最有挑战性。几年来的培训实施,学校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每一年的项目申报,学校都不是采取“拿来主义”,而是更加周密地设计针对学员的网络问卷,组织本区域的班主任进行调查,了解学员需求。在统计上年度学员课程满意度的问卷的基础上,保留精品课程,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学校邀请湖南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对课程进行指导,特聘湖南理工学院培训与课程专家进行课程设计指导,数易其稿,使课程建构更加科学与完善。
对培训专家的聘请也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柳袁照、高金英、郑立平、孙民、贾高见等一批既有理论修养也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培训班授课,为学员都掀起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对区域内聘请的一线名师,从课程内容的确立,到培训方式选择,再到讲稿的审定与试讲,学校丝毫不敢马虎,多轮研讨,严格把关,使每一位区域内名师的每一堂实践操作培训的课程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每次“影子老师”实践除了开展如影随形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均在有限的时间给“影子老师”安排示范课,开出培训讲座,同时也让“影子老师”进行教学展示,提高了培训的实效。
4.暖心周到的培训服务
为了让老师们学习时更安心、更舒适、更有家的感觉,在承担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努力为学员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每次“国培班主任”培训,学校都将参训的教师安排在附近条件较好的住宿,学校教工食堂就餐,饭菜可口安全。培训之余,学校组织学员到附近公园观菊展,登岳阳楼,观洞庭湖,也到君山岛进行团队拓展。班级交流群不仅是学员培训期间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学员参训后谈工作聊生活的交流平台。每年的“国培班主任”培训结束至今,班级的交流群仍十分活跃,交流十分频繁。
作为基地校,在承担培训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将项目实施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将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将校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均作为培训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用心用情为参训教师提供尽可能优质的培训与服务,让培训有实效、有品质。
三、抓住机遇,促进学校全方位发展
在使学校成为基地校、使基地校实至名归的建设过程中,东方红小学抓学科团队建设、抓课堂教学改革、建陶艺室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家校服务中心为平台,构建家校教育大联盟。在承担培训过程中,努力改造条件,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用心用情做有实效有品质的“国培”项目……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促进并实现了学校全方位快速的发展与提升。
这种发展与提升,不只是学校获得的奖牌和荣誉,更多是师生与学校所发生的变化:第一,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承担培训项目,虽然不断有资金投入,但这种投入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培训所产生的辐射影响也是一种看得见的效益。“国培班主任”培训,学校均聘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来校讲座培训,为发挥更大的培训效能,前两次岳阳市岳阳楼区教育局都租用大型会场,使专家讲座面向全区教师,培训的良好效果,促使教育局下决心要建设大规模培训的培训会场。东方红小学演艺大厅由于资金投入问题一直没进行装配,借“国培”之势,2014年岳阳市岳阳楼区教育局投入400万装备演艺大厅,能同时容纳近700人,为学校师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第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六要素”课堂构建,并以此为主题开展的课堂教学开放,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学科团队建设使一批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市级吴波教育科研工作室与省级程五霞数学资源建设工作室的挂牌;刘霞飞、张进、杨翔三位教师成为岳阳楼区教研室骨干研训团队成员;2013年,学校刘霞飞老师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第五届七彩语文杯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2016年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获数学、英语、品德学科分获一等奖;担任“国培”课程培训的高老师受邀到市、区进行讲座;学校语文组被评为2014年全省优秀教研组。学科团队多次到区域内学校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并做交流。
第三,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工作。东方红小学建设了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依托该中心开展的构建家校联盟等一系列具有超前性活动与举措,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湖南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把学校家校联盟沟通会的活动作为“国培”的优秀课程案例进行介绍;2014年11月25日,来岳阳市参加阳光服务平台建设会议的湖南省教育厅与湖南省各高校的领导,参观了东方红小学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四,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影响。作为基地校在连续四年承担“国培”项目的同时,先后承办了“第十八届华夏园丁大联欢――湖湘文化之旅”“湖南省小学数学团体会员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2013年承担岳阳市课题培训,岳阳市教研组长培训,2014年11月27日,湖南省第二届教研组(备课组)会议在岳阳市召开,东方红小学作为观摩现场,提供了教研组活动、学科教学展示活动与随堂听课活动。每一次活动的承办,对学校都是一次检阅,对老师均是一次锻炼提升,在活动展示中也发挥了作为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
关键词:陶瓷艺术设计 教育 改革
中国是陶瓷大国,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陶瓷艺术的优良技艺也世代承传,不断地丰富,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瓷艺术一直是通过师徒制的教育模式来传承,直到1906年,湖南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这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职业教育的开始;随着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蓬勃发展,20世纪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陶瓷科,中国高等陶瓷艺术教育真正开始;发展到90年代,陶瓷艺术的兴起引起了教育产业的关注,一些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陶瓷艺术课程和专业,以满足社会对陶瓷艺术产业人才的需求。
陶瓷是人类创造性劳动最初精神的凝聚,是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陶瓷文化,贵州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所产的牙舟陶曾享誉中外。但发展到现在,因为设计人员的缺乏、技术的落后等原因,导致牙舟陶面临失传的危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最基本的便是从教育入手,培养一定量的陶瓷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方能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市场的开发,方能谈得上弘扬贵州的民族民间手工陶瓷艺术。
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民族院校,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从2003年起,在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的教学中设置了陶瓷艺术设计课程,填补了贵州陶瓷学术研究、教育、及市场研发的空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弱;专业面狭窄;专业能力单一;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了解陶瓷市场的趋势;了解现代社会对陶瓷艺术的需求,导致陶瓷艺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没有真正得到明确,学生也处在盲目创作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取大胆的教学实践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建设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
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重视理论与技能并重。由于陶瓷艺术制作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以及工艺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只有工作室制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在国外和国内的一些专业院校,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如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这个平台应该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工作过程。具体需要建立陶瓷工艺工作室、材料研究工作室、陶瓷设计数字化工作室、陶瓷作品展示室,以及陶瓷教学实践基地。陶瓷工艺工作室需配置拉坯机、各式窑炉、模具车床等基本设备;材料研究工作室是对泥料、釉料等材料进行科研和开发,因为在陶瓷艺术中,任何材料、釉料上的突破,都会推动陶瓷设计和装饰的创新;陶瓷设计数字化工作室需配置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等设施,配置平面、三维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陶瓷作品展示室主要是展示教学示范作品及优秀学生作品,供学生观摩和学习;陶瓷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和学习泥料、釉料、烧制等工艺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对现成材料和工艺制作的心理依赖。
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艺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很好的融合为一体。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培养学生陶瓷工艺基础知识、技术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特别是能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过程的实施能力。所以,工作室制的教学体制是陶瓷艺术教学改革的基础。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教学团队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突破现有体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专业教学团队。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现有的陶瓷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六人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其中四人具有专业院校陶瓷艺术专业背景,有省内最集中而且最强的陶瓷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队伍。但陶瓷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以在校教师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应该邀请贵州当地优秀陶瓷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来校讲课,传授他们精湛的技术技艺,打造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和区域特点。并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促使教师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在陶瓷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还应对他们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使之上升为理论知识,记录保存下来。现在很多院校的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都采用这种“双师型”进行教学,甚至还邀请国外或国内陶瓷产区的优秀陶艺家或民间艺人进行讲学和示范,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的问题,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国际现代陶瓷艺术的全面再认识。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配置
目前在高等学院陶瓷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都是依据几千年陶瓷制作的经验,以理性的方式予以总结和分析,然后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总的来说,是以技术理性为根基。因此,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欠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课程配置进行调整。首先,结合国际陶瓷艺术发展趋势和社会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开设多元化的新学科,如装置陶瓷艺术、环境空间陶瓷艺术、陶瓷旅游产品开发、现代陶瓷艺术等,提高陶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其次,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立足贵州民族民间陶瓷艺术历史和现状,制定适合贵州陶瓷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地域特点。例如开设贵州本土陶瓷(平塘牙舟陶、威宁白陶、织金沙陶等)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课程。这样,陶瓷教育才能推动和促进贵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提升特色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再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同时在传统教育内容中加大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如新彩装饰等课程。也可以将作品的形式、内容、题材、手法做新的引导,开拓其专业课程的表现力。并且,加强对部分薄弱环节,如釉的配置、胚体的烧成等方面的教学。最后,在课程的安排上,由于陶瓷艺术工艺上的特殊性,现有阶段式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创作状态,因此,应该把相关课程设置成一个系列进行循环教学。这样,学生的基础才会扎实,工艺和制作经验也才能得到提高,创作也才能得心应手。
四、校企共建,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
谈教育就该谈市场,了解教育或更好的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在社会建设中发展有效的作用。而教学与市场脱节是目前陶瓷艺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上,我们侧重于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技巧和工艺,忽略了市场意识的培养,学生由于对市场概念的缺乏,在课堂学习中显得比较盲目,要么一味模仿,要么追求自我,做出的作品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一是学校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合作,通过对本地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这是陶瓷艺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这种合作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确保特色专业与产业的零距离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推动当地陶瓷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组织学生到市场、到陶瓷产区、到博物馆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陶瓷文化的氛围,了解陶瓷的历史,了解陶瓷的生产过程,了解陶瓷产品市场的需求,这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有助于消除现有教学中存在的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弊端。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文化,曾辉煌灿烂。目前,陶瓷产业的市场日趋衰落,陶瓷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推广和普及工作做的却远远不够。特别是贵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困境。学校是培养陶瓷艺术设计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培养的人才将直接影响到贵州陶瓷行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一批真正具有专业素质的陶瓷艺术创作人才迫在眉睫,所以陶瓷艺术设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民族院校还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贵州民族大学的陶瓷艺术课程教育应立足于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基础,以贵州民族大学的办学定位精神为依托,结合当下时代特征,为贵州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和输送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锡麟、金文伟.现代陶瓷教育比较——中、日、美陶瓷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2]黄振伟.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陶艺教学[J].美术大观 2009(8).
摘要:探索型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单纯教授知识要有效,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学习的结果更加广泛。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美术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美术;探究;模式
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时空限制相对减少,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探究时间来看,有的可能用不了一节课,有的可能需要几周。从地点来看,有的可能在课堂上就能探究出结果,有的还需要在课外继续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及目标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显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创新情感为动力,通过互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
其一,探究型的学习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式是“研究”,实质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古代希腊雕塑”时,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完成“古典美术的探究”的主题。从课题上看,这是一个有不小难度的研究任务,但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的一个过程的体验。
其二,探究型的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学习更多强调的是其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探究型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发展。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型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一)确定目标、制订计划:教师在课前不进行任何教学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对某个需要学习的课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的想法,然后确定解决问题需要学习的内容,并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
例如在教授“建筑艺术欣赏――北京故宫”时,教师课前就把学生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先利用网络或是去图书馆收集与北京故宫相关的资料,整理好在上课时讨论用,并且还要制订一个可以操作的探究计划。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相关学习情境,并适时提出问题。
(三)搜集资源、诱导探究: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对权威的、专业的学习网站和资源库等进行深入学习、讨论研究,并可以在网站上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疑。
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google.com, baidu.com等搜索工具,以及国内外优秀的陶瓷专业网站,搜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处理、展示自己收集和整理的资料,通过网络与别人进行交流。
(四)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学生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将所学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巩固与发展,从而牢固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纸面作业和设计说明,介绍盘泥条、拍泥板、捏制等方法,重点的制作环节用视频展示台演示。学生动手进行泥土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实践、完善升华:一旦学生觉得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之后,为了提炼和升华,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开始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作相互的对等评价或自我评价,此时教师要适当作一些关键点上的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互补互助,均衡分组。分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每一名学生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的不同,确保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互补性。一般情况下小组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而且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
总之,大学美术课程需要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大学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美术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应用了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在师生共同评价方面,设计了一个“鉴宝”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挂在网络上,大家来品评。在自评方面,让学生谈制陶的感受,介绍自己的作品造型及制作方法。评价要点:
(1)能否主动关注生活中与陶艺有关的实例,如何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2)能否积极探求陶艺的特点,学习欣赏的方法。(3)掌握陶艺成型的几种方法。(4)陶艺制作中美感体验程度如何?(5)能否独立创作一件作品?
结论
总之,探究型教学模式在大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向学生明确探究的主题与方向后,提供了检索网址,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检索、处理信息中了解和掌握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建筑风格、建造年代等许多相关的知识。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突显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一、兴趣即热情,有节奏地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层层递进式地讲授,学生会很容易吸取知识。
例如四年级《夸张的表情》一课中,导入是给予学生精美图片的欣赏、调味品的尝试、鸣笛声的震撼等系列感受活动,在视觉、味觉和听觉刺激后,让学生回忆这过程中人的面容变化,然后记下来,加上教师板书、板画的强调,即可发现人们在产生各种表情时五官的变化。随后教师小结:人愁,垂眼落嘴皱眉头。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人哭,眉掉眼垂嘴角向下竖。这样一来,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已经把五官的变化熟记心中,接着再来学习如何用陶土表现各种有趣的表情。最后学生看到完成的作品后脸上都会露出同样的神情。通过有意思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满对学习的好奇与热爱,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兴趣即愉悦,丰富教学内容
准备精美课件和教师有效示范,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要求。课堂播放多媒体课件最大好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高科技媒体技术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新鲜,更多的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比如在《美丽的蝴蝶》一课中,导入时给学生播放蝴蝶飞舞的动画片,观赏蝴蝶是如何翩翩起舞的;在观察蝴蝶翅膀的花纹时,出示色彩艳丽的图片,并进行对比,最后总结蝴蝶翅膀纹饰的规律。在灵动的音乐里欣赏美丽的蝴蝶,让学生瞬时充满绘制蝴蝶的渴望。有了多媒体的铺垫后,教师还得有漂亮的手上功夫,即手把手地教会学生知识。有些学习方法是无法用多媒体来表现的。
再如在上《跳舞的人》一课,需要学生感受在人舞蹈时的身体四肢变化,所以教师要播放了一段音乐先让学生听并说说这是那种类型的舞蹈音乐,再让学生表演,是让全班起立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各种舞姿,有的是张牙舞爪,有的是滑稽搞笑,有的是含蓄羞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活动和教师鲜活的现场示范这一的过程中,产生的欢愉情感会使他们愈加想去探索学习奥秘,无形中让学生有了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三、兴趣即动力,放宽作业要求
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因为有“南橘北枳”的学生,所以教学设计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的同时,还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这就是我》一课,教学重难点是要制作立体的动态人物全身像,但是有的学生缺乏立体感的认知,单独示范很多次仍然全然不知怎么做立体的人头像,那么这时可以允许有平面作业的出现,或者只是表现人物面部某一局部的特征。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大胆表现。有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的表现感很强,所以老师要给与该生单独辅导并提出更高要求,如鼓励大胆多尝试不同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全身像并给人物加上道具等。而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多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循序渐进的指导帮助。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层布置作业并及时跟踪辅导,避免出现有学生望而生畏,怕做错索性就不动手做的情况发生。让学生有了通过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体验后,可促使他们更加有动力地去学习。
四、兴趣即希望,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作业
学生的陶艺作业众多,大多数教师会在下课前匆匆打出“优”“良”等第。指出几个画得好的同学,却没有说出哪里画得好,让受到表扬的同学感到不过瘾,让没被表扬或提醒的同学顿感失落,索然无味。教师或他人的评价要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例如《魅力面具》一课,在展示小组作业时,老师和同学们一同欣赏、评价集体作业,说说各个小组最有特点的地方。有的小组制作的面具重点突出了眼睛的刻画,有的小组重点表现了面具五官以外的装饰纹样,而有的小组给面具增添一些发饰,还有的小组制作的面具外形独具特点。总之每个小组各有各的特别之处,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泛泛而谈,要在鼓励学生大胆作业的同时,巧妙的提出修改建议。如:“大家觉得这件漂亮的面具如果在鼻子周围再添加点什么会更好呢?”“你是怎么想到用打泥片的方法的呢?如果用搓泥条再盘起来会不会不太一样?”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别人的作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师在认真观赏学生作业时候,不仅要能迅速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还要思量好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作业。
关键词: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美术教育;生活;回归
美术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类生活多角度的剪影,校外实践基地的美术课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地开展活动。青少年学生只有参与实践,才能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创造灵感,才能用画笔去描绘生活、诠释生活。上杭县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从2011年正式开营以来,其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活动的实效性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根据校外教育的特点及本人的教育实践,就“美术教育与生活”这个话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多渠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到美的熏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一、校外美术教育要走近大自然
综合性学习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相合作能力等。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的朋友。针对现在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很少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对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更是知其名不知其形的特点,我们基地设置了“走近自然――寻找识别中草药”这一课程。在实践活动中,首先,通过视频、图片、文字介绍等手段让学生观察、了解几种当地常用、常见的中草药(如鱼腥草、夏菇草、薄荷、麝香、百合、金银花……)的形状与功效;其次,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这些中草药的特点与功效;再次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勾勒出中草药的形状(注意外形、脉络、颜色、质感)并在纸上注明功效;最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拿着自己描绘的白描作品,深入大自然,到实践基地的后山(专门种植的中草药基地)去寻找、认识这些中草药。通过本项活动,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之中,并用口头及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情感,即兴汇报查找的结果。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中,拓宽了美术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美术活动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二、校外美术教育要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
美术新课标指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实践基地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地域特色,安排诸如陶艺、漆艺、泥塑、木刻这样的实践性课程,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从中得到灵感,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创造。
实践基地附近有不少古建筑:围屋、古祠堂、凉亭、庙宇,针对这些建筑内部结构及外部形式有着丰富的美术元素这一特点,基地开发了“谁不说俺家乡美”这一美术教育实践课程,并在中学生中成功地实施。在具体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感觉教师课前准备的图片影像资料;其次,提出问题,明确体验任务,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组织实地参观感受当地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用绘画、文字、语言、摄影摄像设备记录美的元素;再次,将收集的素材转化为创作表现活动;最后总结与鼓励评价。活动流程是:
在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收集学校或家庭周围的古老建筑中的纹饰、窗花、雕刻等美术元素,并用各种方法把它记录下来(如拓印、描绘、摄影等),其深厚凝重的民族图案、瑰丽多姿的纹样色彩、原始古朴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与伟大,并鼓励将美的元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让美术回归生活。
三、校外美术教育要把握流行与时尚元素
在流行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媒体信息传播迅速,每天都有数之不尽的流行文化在产生,身处于当今社会,流行文化以无所不在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微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在教育中融入流行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设置了“我们的基地实践生活”这一活动,要求用微电影的形式将在基地实践的过程记录下来。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多是城区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家里一般都有摄影摄像等多媒体设备,而且现在智能手机非常普及,部分学生不乏是电脑、软件高手,要完成微电影的制作并不困难。我们在学生进驻基地之前的通知中,要求每班准备一两部照相机、摄像机;进驻实践基地后,以班级为单位,明确任务,一周内完成一部本班《我们的基地生活》微电影,将在基地训练、生活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时间不超过10分钟。然后按“分组―探讨主题―找寻素材―记录―感悟―展示”流程开展微电影制作实践活动,星期五返校前每班进行汇报展示、评比。内部分组按成员的兴趣特长进行分工、合作、整合。老师在资源整合、拍摄、剪辑等技术层面给予指导。通过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用相机、手机等设备记录生活,收集了军训、大脚板、帮厨、陶艺、攀岩、针线活、农耕等各种活动素材,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学习了制作微电影的知识。
对流行文化的体验实质上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通过实地考察、作品鉴赏以及制作过程,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在创作过程中,结合开放的资源,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校外美术教育要关注身边生活
摘要:中国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了解剪纸艺术的发展情况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剪纸艺术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中国剪纸艺术的沿革做一个简单的论述,并对剪纸艺术的传承意义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剪纸、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民间剪纸是一门古老的工艺,在《史记》中记载的“剪桐封弟”,讲述的就是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给弟弟叔虞,封其为诸侯的故事。中国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它的出现及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劳动人民长时间不断生活及劳动的成果,它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区域性和功能性,且流传范围非常广泛。剪纸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1剪纸艺术的产生
1.1中国剪纸艺术的产生背景
民间剪纸具有很强的寓意,往往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体现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感受。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及民族之间的差异巨大,因此中国民间剪纸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风格各异,北方的粗狂奔放,南方的细致精雅,地域性的特征体现在人物造型、刀法处理以及感情表达上,但是基本内涵却是一致的,就是质朴、纯真、内涵丰富、乡土气息浓郁。
最早的中国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中国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镂空技术,这一技术很好地将剪纸艺术中所崇尚的虚实合一、阴阳互补及正负相生的基本理念体现出来,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审美实现的可能性。
随后,在中国新石器时期,刻刀、雕刻艺术的出现使上述技术变得更加高超;秦汉时期,中国铸造工艺及镶嵌工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箔片雕刻技术,当时的人们已经在布匹、皮革及金属片等材料上剪刻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并将它们贴在各类服装及器物上,这为剪纸技术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中国剪纸艺术的起源
迄今发现最早的剪纸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吐鲁番团花剪纸。这种团花剪纸制作方式是先将纸对折若干次后,再用剪刀或刻刀进行相关的雕刻,在题材方面,吐鲁番团花剪纸主要是一些佛教类型的图案和纹样,象征着对佛的敬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到了汉代,人们渐渐开始使用各种磨制及切刻技术对金、银、箔等金属表面进行切割,使金属表面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2剪纸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高峰期
2.1唐代剪纸艺术
唐代的剪纸较先前佛教剪纸艺术相比,更加偏向于生活化和民间化,其纹样的形式和种类也有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节日期间更重视剪纸艺术的张贴,比如在每年端午节时,人们会将刻有蛇、毒、蜍、蝎、蜈蚣、蜥蜴、石榴花等内容的剪纸贴在自己窗前和室内,以象征对屈原的敬意;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的剪纸艺术运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人们为了保佑自己家庭平安,往往会在自己大门上贴上剪纸门神,再比如有的新婚家庭会在家里贴上象征美好婚姻为主题的牛郎织女的剪纸等。
2.2宋代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发展到了宋代迎来第一次高峰期,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处在一个顶峰期,这一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生活环境日益改善,生活价值观也不断随之变化,传统的节假日、以及生活习惯在宋代都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使得剪纸艺术在宋代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首先,剪纸艺术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在祭祀、纳祥、娱乐等活动时都会使用剪纸的形式,比如每年元旦节时,人们会用剪镂幡胜、相互赠贺的剪纸方式来共度节假日。其次,人们使用剪纸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在宋代之前,剪纸艺术大都应用在祭祀、丧葬、婚礼等民间风俗活动中,而到了宋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剪纸为主要方式的皮影戏开始出现,人们将剪纸应用在皮影戏的表演工具上,设计出一组组精美绝伦的皮影戏道具。
最后,宋代剪纸艺术中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艺术设计和制作的艺人,这些艺人大多从事窗户剪纸、礼品剪纸、灯笼剪纸艺术等领域。另外,剪纸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比如前面提到的皮影戏与剪纸艺术的结合,再比如剪纸艺术以瓷器艺术的结合,吉州窑在烧纸瓷器时,将剪纸艺术中长期使用的纹样及镂空技术应用的瓷器设计中,使当时的瓷器变得更加生动,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2.3明清时期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是中国剪纸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个阶段中,中国剪纸艺术在应用范围及艺术形式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人们在各种节假日、宗教仪式、日常生活活动中都能运用到剪纸艺术。在剪纸艺术题材方面,主要有动物类、工具类、神话传说类、游戏类、民俗言语类等。在剪纸的主题方面,也包括非常多的内容,比如有祝福、辟邪、除恶等。
在设计师方面,明清时期除了有很多专门从事剪纸工作的设计师外,还有很多民间艺人,这些艺人包括农民、牧民等社会下层阶级人,这些人所做的剪纸工作都是在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下形成的,这些人的剪纸大都以单色刻纸和彩色剪纸为主,技法则多为染色剪刻、拼色剪刻等技法。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剪纸艺术是江南一代的彩灯剪纸艺术,这种艺术是将剪纸艺术与彩灯相结合,彩灯往往与文人结合较为紧密,这种彩灯上的剪纸艺术构图较为对称,风格非常细致,剪纸的内容多为神仙人物、怪兽及花卉,极具文人气息。
3现代中国剪纸发展及传承
如今,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观及世界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使得剪纸艺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过去人们家家户户都会贴的剪纸,现今很难在家庭中见到;过去很多人逢年过节都必须贴剪纸,现今很少有家庭去张贴剪纸。加上目前中国年轻人所接收的传统教育越来越少,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民间剪纸艺术的生存遇到极大地威胁,因此我们现如今我们必须重视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解决。
3.1政府应做好相关工作,提高剪纸艺术的知名度
首先政府应保护各地剪纸艺术的现状,多做剪纸艺术相关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中国剪纸艺术,在一些剪纸艺术较为发达的地区,如西安地区,应做好相关的管理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到西安旅游时能借机认识并购买剪纸。每当逢年过节时,政府可以多组织一些剪纸艺术宣讲或礼品发放,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剪纸艺术,喜欢剪纸艺术,从而开设了解剪纸艺术。另外,政府应多扶持一些传统民间剪纸艺师,给他们上岗证,保证他们能够持续地设计和制作传统剪纸艺术。另外还可以多对这些传统艺术家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台录制节目、分发宣传单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传统剪纸艺术,知道传统剪纸艺术大师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些艺术大师不会转行,才能保证传统剪纸艺术持续地发展下去。
3.2通过学校教育完成传承
由于学校教育会培养出大量的剪纸艺术人才,因此学校教育是保证剪纸艺术持续传承的最好的办法。
首先,政府要建立一所完善的专门管理剪纸学校的机构,这个机构应由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在学校中,应设置一位专门的校级领导专门负责剪纸艺术教学。同时,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剪纸艺术课程,并配备相关的剪纸艺术专用教室,由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剪纸艺术,以确保剪纸艺术课堂的顺利开展。在选择教师时,政府应在社会上聘请一些有资质、有能力、有经验的民间剪纸教师,以便让学生能够学到真实的民间剪纸艺术。
其次,政府应为学校制定一个三年或者五年的发展蓝图,将学生学习剪纸艺术作为一项任务,以提高学生剪纸的能力,同时政府应注重“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指导学生在学习剪纸是既要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现状及技法,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后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将剪纸艺术发扬出去。
最后,其它中小学校应组织开设相关课程,让剪纸艺术系统地、有计划的进入到不同阶段的学生课堂中,教学依据校本教材进行,做到人人动手剪纸,人人会剪。初二年级以后剪纸活动以课外兴趣小组为主,巩固剪纸骨干队伍,从培养骨干和人数上逐步达到规划要求。
3.3将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中国剪纸艺术毕竟已经脱离了过去的社会大背景,指望它继续承担过去剪纸艺术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真正传承剪纸艺术,就必须创新剪纸艺术,将剪纸艺术中的精华元素提取出来,运用到其它设计作品中,从打破传统剪纸色彩、运剪方式,甚至将平面剪纸形式转变成三维造型,开创出更多新思维新内容的适应中国现代艺术的创意剪纸。
比如可以将传统剪纸艺术中的阴阳原理运用到现代陶艺设计当中,让陶艺彻底改变过去在人们心目中瓶瓶罐罐的传统形象。同时,在保留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对剪纸艺术的造型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变形,使其与现代陶艺结合起来。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所具有的独特视觉艺术规律,去粗取精,结合当下现代时尚图形,创作一些反映时尚生活潮流的陶艺作品,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将艺术的传统精神和现代精神加以合理的整合,一种崭新而富有活力的时尚陶艺设计就可以设计出来。
除了上述将传统剪纸艺术的某一原理与现代艺术结合外,我们还可以将传统剪纸艺术颜色进行传承。剪纸艺术使用的颜色多为纯度高、颜色鲜艳的红色,红色能给人带去一种光明、温暖、喜庆的感觉,我们可以将这种红色运用到广告设计当中,可以表现民族色彩,增强广告的视觉感染力,在广告作品与消费者之间取得一种视觉上的亲和力,实现沟通,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4总结
总之,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一大瑰宝,在长期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中从来没有终止过。这一艺术类型流传范围广,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是其它民间传统艺术无法比的,尽管目前这一艺术已经渐渐离我们日常生活远去,但是我们仍可以在一些旅游胜地及其它艺术作品中见到它的身影。
参考文献
[1]赵雨洁.民间剪纸的图形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表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