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范畴论文

计算机范畴论文

时间:2022-10-05 18:1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范畴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范畴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训室;管理内容;使用;管理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全世界推广,各类高校也着手建立了计算机实训室。高校的计算机实训室多为Windows系统的网络型机房,CPU也在逐渐由单核转变成了双核和多核,计算机的数量及使用的频率在逐渐地增多,对于机房的维护与管理手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科学合理地管理和维护机房是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效保障。

1 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内容

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内容还是相对复杂多样化的,针对不同系部的教学内容都要做适当的调整,会有不同的应用软件和设备保障,需要有设备的检修和用电安全保障。计算机实训室还会涉及到网络的联接和机房内外的环境设置等等,这些都属于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范畴,所以,相关的计算机实训室管理者必须要对各个部分的工作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说,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工作既是学院的教学组成又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硬件保证,它是校园网络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计算机设备使用中的问题

2.1计算机实训室的环境建设

计算机实训室是各类计算机设备的应用环境,所以,计算机实训室的环境建设是十分关键的。其环境建设要包括了温度、湿度、电源、防尘、防盗、防静电等等。在温湿度的控制上,一般在15摄氏度到35摄氏度是最佳的状态,温度过高会影响机器散热,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元器件击穿损坏。空气如果潮湿,很可能会导致插接件和设备金属部件的锈蚀,严重时会造成整个电路的短路,空气如果过于干燥,又会引起静电效应,威胁到整个通信系统的设备安全。为了保证计算机实训室的温湿度处于标准状况,我们可以根据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在其中配置抽湿机和加湿器,将机房内的湿度保持在40~60%的状态当中。

2.2教学人员缺乏专业意识

实训室内硬件设备的主要操作人员其实就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虽然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但是,大部分人员都缺乏专业的维护意识,管理人员如果没能同教学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会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冲突,所以,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工作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相关院校必须要重视对实训室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可以通过进修、自学等方式来掌握新的技术,实现科学的管理。

3 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问题

3.1使用不够规范

计算机实训室在被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比如说很多教师随意调换课时和教室,这就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有时候由于排课人员对实训室缺乏了解就会造成实训室超出容量,机器数不够使用等状况。

3.2缺乏维护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专业教师会存在只教书不管理的现象,因此,对于设备和软件的了解和关注远远不够,对于实训室内管理人员设置的记录本视而不见,部分学生会在实训室内吃东西,在破坏了实训室环境的同时还可能会造成实训室内设备的污染和损坏。在这种缺乏监督和管理的状况之下,实训室的配件设施很可能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损耗,如果学生携带了带有病毒的优盘等设备进入到实训室并且运用实训室内的计算机设备,将会对多台机器总称感染,影响了计算机设备的正常运行。

3.3设备超过年限

据我院的调查显示,已经有60%的实训室设备老化陈旧,更新的周期过于冗长,这会导致很多问题。一方面,设备的超时使用会导致故障率极具升高。另一方面,软件的发展,会不断地对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市场又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换代,很多古老的计算机设备已经无法购买适配的配件,所以,很多院校都应该及时更新实训室内的硬件设备,这样才能够保证计算机教学的正常运行。

4 计算机实训室的科学管理办法

4.1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实施

在计算机实训室当中,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地设置一些规章制度。一方面,保证机房的管理更加地规范化,一方面,保证机房始终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规章制度的设置要涵盖各类角色的职责,包括管理人员、上机教师、上课学生等。在实训室内设置各类记录本,及时发现并记录问题,便于管理人员的检查和维修。

4.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教师意识

任课教师在上机时必须要明确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对新生做好上机前准备教育。开关机的问题,键盘、耳机的摆放,凳子桌面的卫生等等。任课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责任心,及时纠正学会们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在上课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们做好榜样作用,进而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4.3合理使用设备,科学安排维护

计算机实训室的设备使用都相对频繁,如果有软件安装和升级等项目必须要及时通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也要时刻关注每一台计算机的硬件还原卡以及软件还原程序,经常清理硬盘,给每一台计算机做好定期更新和杀毒处理,计算机之间应该设置互联连接,通过服务器,进入校园网。我们还可以在机房的计算机设备中安装一些网维大师、还原精灵等软件来保护好硬盘,以便更加轻松地维护计算机设备。

5 结束语

在计算机实训室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这不仅仅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素养,也需要相关的任课教师以及院校学生来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计算机实训室的环境。本篇论文我们分析探讨了计算机实训室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的院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工作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建议。

参考文献:

[1]韩勇.学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浅谈[J].科技信息,2010,(10):787.

[2]郭焱奎.浅析计算机实训室的使用与管理[J].群文天地,2012,(12):255.

[3]陈泉.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探讨.职业技术.教育论坛.2013(12):161

[4]徐秀军.计算机实训室应采用中心化管理[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第2篇

专著概述: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当然,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学术专著的字数可能还要更多些。 编撰学术专著比发表单篇论文更具学术价值。因此,在评定职称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加分和认可。详情请参阅核心期刊中心。学术论文,学术通常是指专深而系统的学问,而论文则是指研究、讨论问题的文章。因此,所谓学术论文就是在科学领域内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学术论文一般也可以称为科学论文。在理解学术论文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把握下面两层含义:其一,学术论文的范围限制在科学研究领域,非此领域的文章,不能算学术论文,如新闻报道、报告文李、散文和杂文等就不能算学术论文。其二,我们说学术论文限制在学术领域,但并非说,科学领域的所有的文章都是学术论文,而只有表达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文章才是学术论文。照这样理解,科幻和科普作品就应被排除于学术论文之外了。从上述两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科学论文的灵魂必须是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领域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前者包括理、工专业,有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后者则包括文、史、哲、经等。我们美术教育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编著概述:一种著作方式,基本上属于编写,但有独自见解的陈述,或补充有部分个人研究、发现的成果。凡无独特见解陈述的书稿,不应判定为编著。(出自经济日报出版社柳建明主编的《舆论学达辞典》727页)著、编著、编都是著作权法确认的创作行为,但独创性程度和创作结果不同。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绝对的原始作品;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编著则处于二者之间(编译类似于编著,但独创性略低于编著)。如果作者的作品不是基于任何已有作品产生的,作者的创作行为就可以视为著。一部著成的作品中可以有适量的引文,但必须指明出处和原作者。如果作者的作品中的引文已构成对已有作品的实质性使用,或者包含对已有作品的汇集或改写成份,作者的创作行为应该视为编著。

教材概述: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

第3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但因缺乏信息素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结合英语学科论文教学和论文指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10]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云时代;网络;简史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5.028

A Discussion on "Cloud Computing"

Jao Duo-qin

(Lanzhou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c-Tech College, Lanzou 730020, China)

【Abstract】Today is the era of new things are emerging. Did not know what the network, with great difficulty, it is also known as cloud. I star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 cov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s and cloud technology, and strive to Deep elaborate computer into the cloud era process.

【Key words】Computer; The cloud era; Network; A Brief History

0 引 言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发明,将人们从繁琐的数据计算中解脱出来,1969年,互联网问世,使得计算机的功能进一步强大。而到了如今一个属于网络的新名词“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什么云计算、云存储、云备份之类。那么云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1 计算机发展简史

网络是建立在多台计算机互联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在谈及网络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始于1946年,其雏形是电动计算器。计算机的发明最初用于军事,主要是用来计算弹道。这是最初的计算机,它需要占三间房的面积。到了1956年,随着晶体管的问世,第二代计算机诞生了,计算速度也大大提高,占地面积也缩小了。3年后,集成电路得以使用,随即出现了第三代计算机。随后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广泛应用,计算机也逐步向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直到今天我们看到各种形式的计算机,比如台式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有一个人是不能忽视的,他就是冯·诺依曼,是他设计了计算机并提出了计算机的计算架构:输入、处理、输出,直到今天再复杂的计算机也是秉承这一工作流程,冯·诺依曼也因此被称为计算机之父。计算机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硬件即计算机当中实际存在的部件,软件是众多程序的集合,是让计算机能够发挥实际效用的指令与代码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有了软件的配合,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才得以充分的发挥。计算机上可以运行众多的软件,它具有运算速度快、计算精确度高、有逻辑判断能力、有自动控制能力的特点。计算机在规模上主要经历了大型、小型机、微型机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2 联网发展简史

在计算机发明后的23年,也就是1969年,原来每台计算机只能单独处理数据而不能协作处理数据的不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特别是为了军事用途而发明计算机的美国军方。于是美国军方就将加利福尼亚大学及其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这次连接是在当年的12月进行的。到了1970年的6月,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对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相继加入。又到了1972年的1月,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CaseWesternResverve加入,紧接着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兰德公司和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了进来。再到了1983年时,美国国防部将这些由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的网络分为军网和民网,尔后逐渐扩大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

互联网包括因特网、万维网。互联网、因特网、万维网三者的关系是万维网是因特网的分支,因特网是互联网的分支,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是互联网。

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聊天、玩游戏、查阅东西等。 还可以用来进行广告宣传、购物,总之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互联网亦可以帮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3 从网到云的蜕变

互联网的功能是强大的,其涵义也不断在扩大。网络本身是虚拟的,但是网络上发生的一切却是事实的。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庞大,人们再不能满足互联网只实现一些简单的应用,他们要让互联网爆发,从而完成更多先前所不能完成的事情。而随着网络不断的强大,它也被赋予了一个生动的名字:云,天空中飘浮着不止一块云,而网络当然也不止一个,所有的网络连接起来,就如同云一样,云也因此成为了网络的代名词,是对网络的美称,是种比喻。

3.1 网络云的应用

网络云的主要应用领域就是云计算,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等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它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1-3]。云计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狭义的云计算[1-10]是指通过网络获得所需资源,它是以IT为基础的,有按需、易扩展的特点。云计算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4,10],其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

3.2 云计算的应用领域

云计算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云存储、云备份、云安全。

首先来看一下云存储。云存储是云计算的分支,其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形式,将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集合起来协同工作,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云存储的实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4-5,7-9,11-13]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只要云计算系统运算及处理的是大量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少不了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这时云存储也可被称作云存储系统。一个完整的云存储[11-12]系统由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访问层这样四部分构成,用户通过访问层实现对云存储相应功能的使用。云存储要得以实现,要依赖于宽带网络的发展,WEB2.0技术,应用存储的发展,集群技术、网络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9],CDN内容分发、P2P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存储网络化管理技术等等这些配套领域的发展。网络硬盘,就是云存储的一个小范围应用。

其次来看一下云备份。云备份是云计算的分支,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备份和业务访问的功能服务。要想实现云备份[4-5,7-9,11-13],先要整合硬件,即对服务器进行统一管理,然后要有一个坚实的底层支持。云备份侧重于备份的过程,也是数据防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及有需要的个人用户之中。

最后来看一下云安全。对于计算机及网络来讲,说到安全大家所能想到的就是密码、病毒、木马、恶意软件等等这些东西,不错,这些都是电脑安全领域的范畴[14]。但是这里将要谈到的云安全不仅包括对这些常规安全的处理,更包括更广泛、更深层的电脑及网络安全领域。先来看一下云安全究竟是什么。云安全亦是云计算技术的一项重要运用,其同云存储、云备份一样,是云计算的分支[15],它已经在反病毒软件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卓有成效,反病毒软件在与病毒的技术竞争中因为云安全的介入而赢得了先机。云安全通过网状客户端对运行于网络之上的软件进行行为监测,发现有病毒、木马、恶意程序后,传送到服务端进行分析和处理,尔后把解决方案回传到每一个客户端[7]。云安全就是借全网之力来抵御病毒、木马、恶意软件,是一个大网络版的杀毒软件。云安全融合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兴技术和概念。云安全让用户感受最深的[7]就是在线杀毒、未知病毒分析及对将病毒库由本地放到服务器,这样大大降低了本地机器的负担,提高了运行效率。云安全目前已被各大安全公司广泛使用,从而使得杀毒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强大,反病毒的能力越来越强。

4 结 语

从计算机到网络再到云,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谁也不会想到当初只是美国军方用于计算弹道的计算机以及后来同样为了军事用途而建立起来的互联网会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如同当看电的发现及灯泡的发明一样对世界、对人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见证了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也赋予了互联网以云的生动称呼。科学无止境,计算机进入了云时代,但这并不是终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云技术还将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巧稚.CEO需要了解的云计算[J].中国建设信息,2012,(06).

[2] 董日波.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建设[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8).

[3] 邦慧.云计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不是浮云[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2,(9).

[4] 初颖.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移动ADC业务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12.01.

[5] 朱勇.浅谈云计算与图书馆数据中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6] 任宇宁.云计算时代的存储技术——云存储[J].科技传播,2012,(3).

[7] 葛晓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发展动态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2,(01).

[8] 张志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应用集成平台研究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9] 张迪,霍妍.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1,(05).

[10] 曹沁宇. 浅谈云计算技术在客服系统中的应用[C].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

[11] 苟彦.存储区域网络在联机事务处理下的性能优化及应用[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12] saas_saas模式_金蝶友商网[DB/0L].youshang

[13] 乐静雯.计算机简史[J].科学技术周刊,2009.10.

第5篇

【论文摘要】 网络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有: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途径;网页病毒传播途径;利用系统漏洞,破解密码字典,攻击系统;木马病毒通过 MSN、 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等。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也在进一步扩大化,一些带有恶意性质的特洛伊木马程序,黑客程序和蠕虫程序等从广义角度也被归入计算机病毒的范畴。据国外统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至6种/月的速度递增。但是在与计算机病毒斗争的过程中,防范病毒的工具始终落后于计算机病毒的快速传播,不能自动防范未知病毒,也不能自动查杀未知病毒及正确自动恢复被这些新病毒感染的文件。所以当信息系统遭到病毒攻击时,科学地识别、防治计算机病毒,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病毒起源和在网络中的传播

病毒不是偶然因素形成的,需要有一定的长度,病毒是人为的特制程序。1949年,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在他的《复杂自动机组织》一书中提出了计算机程序能够在内存中自我复制,到1983年11月3日,美国计算机安全学科恩博士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伦•艾•德勒曼将它正式命名为computervirus。1986年初,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巴锡特和阿姆杰德两兄弟编写了Pakistan病毒,此病毒在一年内流传到世界各地。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传播的病毒。此后,互联网出现,在增加人们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快速的通道。据统计,1989年1月,病毒种类不超过100种,而到了2004年5月其病毒的总数已超过8万种,而且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病毒传播是一种动态行为,目前人们提出基于免疫防御的模型,还仅仅考虑了静态的免疫行为,很难使病毒传播之前将网络中一小部分计算机进行预先免疫。所以目前降低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和阻止病毒的爆发处于被动地位。

二、网络计算机病毒的本质

病毒是一种可以通过修改某些程序以达到感染该程序目的的程序。修改操作可能包括复制病毒程序,之后去感染其他程序。典型的网络病毒通过用户打开网页进入系统之后将驻留其中,感染病毒后的计算机和其信息系统进行交互时,病毒的副本就会进入新系统,网络计算机病毒就这样通过网络传播开来,由此网络环境下访问其他计算机时,可能会盗取用户计算机上的重要信息如帐号、密码等。

1、网络中的良性计算机病毒

良性病毒是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代码。这类病毒只是不停地进行扩散,通过网络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并不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有时系统内还会出现几种病毒交叉感染的现象,一个文件不停地反复被几种病毒所感染,整个计算机系统也由于多种病毒寄生于其中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不能轻视所谓良性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损害。网络中良性病毒发作表象有:自动打开网页,显示特殊文字和图像;可用磁盘空间变小,上网速度缓慢;病毒程序迫使CPU执行无用的大量垃圾程序,使得系统始终处于忙碌状态,打不开IE,进程显示CPU使用100%;QQ信息显示异常,或者出现异地登陆。

2、网络中的恶性计算机病毒

网络中恶性病毒的破坏性较严重,通常恶性病毒通过使用者打开网页,攻击计算机系统,会导致管理员重做系统。恶性病毒是在其代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这类病毒是很多的,硬盘的扇区将被彻底破坏,使整个硬盘上的数据无法被恢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网络中恶性病毒发作现象:上网后再次开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开机后是黑屏;陌生人发来的电子函件,例如求职信,这种病毒传播速度是一小时内全世界可以造成该病毒爆发;普通邮件病毒的传播速度是一天内爆发;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启动杀毒软件,不能查找出病毒。

三、网络病毒传播途径

1、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途径。恶意软件的一个发展是电子邮件病毒出现,第一个广泛传播的电子邮件病毒Melissa病毒。该病毒使用了MicrosoftWord宏,并嵌在电子邮件病毒中。如果邮件接收者打开了该附件,Word宏就被激活,之后电子邮件病毒搜寻用户通信簿的邮件列表,并把自身发送到邮件列表中的每一个地址;病毒进行一些对本地有危害性的操作。常见的电子邮件病毒有合作单位或个人通过E-mail 上报、FTP上传、Web提交都会导致网络病毒传播。

2、利用系统漏洞,破解密码字典,攻击系统。有些大型、中型系统使用的每台计算机设置相同密码,或者相似密码,对于帐号选用较为相同的口令。那么这就容易造成这些计算机密码集体遭遇破坏,许多网络就是通过空密码或者弱密码来攻击用户机器的,也就是通过破解密码字典猜测用户机器管理员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因此使用较为复杂的密码,能有效降低计算机的病毒感染率。

3、木马病毒通过 MSN、 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有时候频繁的打开即时通讯工具传来的网址、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到不安全的网站下载可执行程序等,就会导致网络病毒进入计算机。现在很多木马病毒可以通过 MSN、 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一旦你的在线好友感染病毒,那么所有好友将会遭到病毒的入侵。

4、网页病毒传播途径。网页病毒主要是利用软件或系统操作平台等的安全漏洞,通过执行嵌入在网页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内的Java Applet小应用程序,JavaScript脚本语言程序,ActiveX软件部件网络交互技术支持可自动执行的代码程序,以强行修改用户操作系统的注册表设置及系统实用配置程序,或非法控制系统资源盗取用户文件,或恶意删除硬盘文件、格式化硬盘为行为目标的非法恶意程序。这种非法恶意程序能够得以被自动执行,在于它完全不受用户的控制。一旦浏览含有该病毒的网页,在用户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给用户的系统带来一般性的、轻度性的、恶性等不同程度的破坏。 网页病毒的激发条件是浏览网页,网页的浏览量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速度, 网页的浏览量宏观上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

以上通过对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历史、类型以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对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简要的描述,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对网络计算机病毒有一个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清除方法及防治策略,纪勇,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2005(6).

第6篇

关键词:范畴语法;自然语义;重用性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728-02

Application of Category in the Natural Semantics

DING Sheng-bi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the theory of category and illustrat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et theory and the category theory , and discusses a simple application of category in the natural semantics analyze combined with examples.

Key words: category; natural semantics; reusability

范畴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对同调代数的研究。1942年,Eilenberg 和Maclane 的论文(自然等价性的一般理论)引入了范畴、函子和自然变换的概念用来描述某些“自然”同构的概念[1]。现在范畴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的新理论,在现代数学研究中,范畴论为日趋多样的数学分支以及各个分支的多样化的联系提供了一种统一的简洁的“符号语言”,目前已经在代数学、拓扑学、代数几何学等领域有着深刻的应用。在逻辑学中,以范畴为基础的Topos理论正在发展成为现代数学全新的统一的基础。

在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范畴论在函数程序指令、程序语义学和程序逻辑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高阶逻辑的语义可以用范畴论的概念表达[2];范畴论可用于数据库的概念模型[3];莫特盖特的学生Moot进而在其博士论文中设计了被称之为Grail的范畴语法定理证明器,可以设计任何自然语言片段的范畴语法系统:输入词条构成词库,输入结构公设等特定的技术手段,然后据此判定任意给定的句子是否合语法。同时,Grail还在视窗界面上展示判定的搜索过程[3]。

范畴论在语义描述方面的优势在于比传统逻辑学的数学基础――集合论更抽象,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与良好的重用性。本文第2部分将讨论这一问题。第3部分将说明范畴语法在自然语言中的应用。最后是本文的总结。

1 范畴论与集合论

1.1 范畴的基本定义

1) 定义1[4]:一个范畴(category)C是由下列三种成员所组成:

C1:一类对象(object)obc:A,B,C;

C2:一类由每一对对象A与B(相等或相异)所唯一确定的集合C(A,B)。

集合中的元素叫做态射(morphism)morC,当σ∈C(A,B)时,A为σ的定义域(domain),B为σ的变区(range);

C3:一种对应方法,使得对任何σ∈C(A,B)与τ∈C(B,C)都能对应唯一的一个ρ∈C(A,C),ρ称σ为τ与的乘积,记为ρ=τσ;

满足以下的三条公理:

∏1不相交性:C(A,B) ∩C(A',B') ≠?准?圳A=A',B=B';

∏2结合律:当σ∈C(A,B),τ∈C(B,C),f∈C(C,D)时, f(τσ)= f(τ)σ;

∏3恒等态射存在:对任一对象A,C(A,A)至少有一个元素1A,使得对任何σ∈C(A,B),恒有σ1A=σ=1Bσ;

2) 定义2设C和D是范畴;一个函子F由两个映射组成:

F: C->D

obC | obD: A | F(A)

morC | morD:f | F(f)

满足dom(F(f))=F(dom(f)),cod(F(f))=F(cod(f)),F(1A)=1F(A),

并且dom(g)cod(f)则F(gf)=F(g)F(f)。

1.2 范畴论与集合论的区别

1.2.1 抽象层次不同

集合论只是范畴论中的一个具体的子范畴,范畴论涵盖了整个集合论。同时集合论以具体的集合以及集合间元素的映射为基础,定义关系和函数。范畴论以一类对象以及对象间的态射为基础进行研究,避免了类似“集合的集合”之类的悖论,同时通过函子定义不同结构范畴间的“映射”,以及自然变换反映不同体系、结构事物间的关联性,在更高的层面定义和讨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不同结构的事物的联系提供统一的“箭图语言”。如在某范畴中的积(product)可用图1简洁的给予描述,而同样的概念用一阶语言表达相同的语义,是一个较长的公式:

?坌f?坌g((D(f)=D(g)∧C(f)=A∧C(g)=B)->(?埚!z)(zx=f∧zy=g))

1.2.2 重用性不同

首先,范畴论以一类对象以及对象间的态射集为基础,是一种抽象和普遍的数学结构,被认为是沟通各个数学分支的有效语言,这是范畴论概念可重用的基础。更通俗的说,范畴论与集合论在对语义分析的重用性方面的比较如同在程序设计中面向对象与面向结构的区别。集合论局限于集合范畴,难以表达其他范畴,只有范畴论提供适合各种范畴,对各类问题域一致的表示方法。其次,范畴论概念能普遍重用于各种具体范畴,集合论数学各分支分别研究不同的具体范畴,各自的概念与这些具体范畴的对象和箭头的定义紧密相关,所以集合论数学的概念都只能在个别具体范畴中使用,它的各个分支之间重用概念很困难,所以集合论数学相比而言不适合重用。

1.2.3 范畴论比集合论更具有对称性

范畴论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如核与余核、积与余积、单态射与满态射、推出与拉回等等。这些对偶的概念使对偶的原则变得十分显然,从而使得具有对偶性质的证明变得简化:如果陈述S对某一类范畴成立,则其对偶陈述Sop也对这一类范畴自然成立,这一特性使得在自然语义分析中更加具有优势。

1.3 范畴语法在自然语言语义分析中的应用

1.3.1范畴语法的基本原理

范畴语法是一种使用运算和推演的手段来描述语言的形式化工具,是一种数理语言学,属于逻辑。其基本原则是:语言认识是数学计算,语法分析是逻辑演绎。自然语言具备由单词连成词组再由词组连成短语以及句子的功能,这种由较小语言成分形成较大语言成分的体系就是自然语言的毗连性(concatenation),通过毗连各个语言符号串可逐步扩张。

如:小明住在北京,可表现为逐层逐级毗连过程如图2。

1.3.2 范畴语法的基础方法

范畴语法把自然语言形成规律的基础方法:把某一语言成分当作函项,把相邻的成分当作函项的主目,把两个成分的毗连当作函项运算获得的结果。如上列,给专名“小明”,动词“住”,介词“在”,通名“北京”分别定义各自不同的具体范畴如:专名范畴、动词范畴、介词范畴、通名范畴。如上例可以表示如图3所示。

在建立不同成分的范畴之后,则可以对不同成分进行运算、分析,即不同成分的毗连就可以认为是不同具体范畴间的函子来进行运算与表示。范畴语法对自然语言的逻辑分析在计算机领域获得实现,这推动了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工作。另一方面,从逻辑理论角度深入研究范畴语法。对范畴运算推演规律进行抽象形成范畴语法的逻辑系统,不仅把函子范畴中的斜线变换“/” 和“\” 以及毗连变换“・” 当作广义的逻辑联结词,把范畴推演的规则当作系统中的定理,还进一步考虑建立范畴逻辑的语义理论。范畴逻辑系统于是获得可能世界的框架语义解释,据此函子范畴中的斜线和范畴的毗连均被看作是二元模态算子。运用右函子范畴定理:A/B・B->A,左函子范畴定理:A・A\B->B,范畴的连接函子:A・B->AB与结合定理:A・(B・C)->(A・B)・C,对例子:“小明爱看书”可进行如图4演算。

2 结论

以上只是范畴论在自然语义分析中的简单应用,简而言之:范畴论是对传统集合论数学中的结构的归纳和抽象,范畴论是对集合论的发展,在数理逻辑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在形式本体化等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Eilenberg S, MacLane S. General theory of natural equivalences. Trans.Amer.Math.Soc.,1945(58),231-294.

[2] Barwise J.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Logic[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7.

第7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22-04

1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 ”等文件精神,我们在2004年将目前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名称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将各类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统一定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样化、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和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文化、信息处理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均得到较大的重视,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之外,均增加了等量的课外实践学时,与此同时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了解国内同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与国内同行间的交流,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力图与国内著名高校接轨。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和积极探索,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我校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特色。2006年4月经专家验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2005级以及以前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3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

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表2给出了8门核心课程名称以及学时设置。

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为全校通识课,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适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学校已将它们纳入学校通识课范畴,并作为学校重点课程来管理和建设。

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不同、计算机基础不同、专业需要不同,由学生所在院系在“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语言程序设计”和“多媒体基础应用”四门课程中任选一门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在三门通识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中选择一门作为专业限选课。

为了达到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学校在学分制下采用的是多模块、多层次的进阶式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的基础各异,学校还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和实际应用需要选修一些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为此,我们还设置了一系列信息类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设置表如表3所示。

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改革设想

4.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的建设

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程网络课堂内容。2006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课堂目前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两门课程。在使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扩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堂,将建设包括8门核心课程的网络课堂,完备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2)完善网络作业平台,实现在网上向学生布置作业、网上辅导答疑、网上做作业、网上批改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等一系列网络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日常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中的功能。

4.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要继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1) 集中课堂教学。

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制作优质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软件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得介绍理论概念时不生硬、不枯燥,实时演示实际操作时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保持有趣性。

(2)分散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继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学,把课程中的部分有趣又相对简单的章节留作自修内容,以论文、小结、调查报告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实践中学习。

在实训教学中,强调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学习意识。为了有效地进行实训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指导的力度,我们将聘请一些具备厚实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实训辅导,其次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实训基本要求和目标、提高要求和目标以及综合要求和目标,同时配套以实训教材、电子课件、实训案例和实训素材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发挥学生的才智,达到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理论结合实训的教学。

部分理论知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学生的基础无法详尽地介绍,如“大学计算机所基础”课程中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在较少的学时下使学生能通过实例既理解和掌握了繁多的基本概念,同时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意识,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网络课堂。

网络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使用网络环境时会促使其学习的欲望,并能与教师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6)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的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分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热门软件操作等讲座;开设共同关心的问题论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知名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真实感受社会、感受专业。

4.3实训教学改革

信息类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所以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并不断地进行实训教学的改革尝试。

(1)根据实训教学要求,我们将按照知识点建立“基本实训+提高实训+综合型实训”的分级体系,分级考核和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2)考虑到新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对一些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优先获得学分,我们在每个学期将分三阶段进行过关测试,分别按照达到基本、提高和综合能力给出及格、良好和优秀成绩。

(3)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资源,建立开放机房。

4.4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几年来我们已形成了一支队伍稳定、热爱基础教学、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一名校级拔尖人才,两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一人获得宝钢奖。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1)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

(2)组织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3)积极接受和培养青年教师,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

(4)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向兄弟院校学习,取长补短。

5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肯定,但是课程设置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学校定位、学生来源、专业特点、师资结构等。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将要进行的改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目标都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冯博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

[2]龚培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

第8篇

工商管理系部是学院最大的系部,有30%的学生。为了适应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还开设了一些新课程或研究领域:如商务计算机科学、国际管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媒体学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等学科。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实验室及科技园区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目前有嵌入式系统、信息技术、过程控制、机械数控加工、高精密测量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同时还拥有8个科技园区,该园区都属于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应用研究学院管理,园区一般设置在校外。整个园区的科技研究、建筑和设备建设资金主要是高校、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资金组成的,政府主要提供工业用地。

一、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体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性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化特征:课程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制为7个学期,每个学期30个学分;第1-3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第4-5学期与国外其他相同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第6-7学期是实践学期,主要在公司进行实践项目研发;同时第7个学期主要完成论文。其中在第6-7学期的公司项目实践中,可将公司中遇到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来进行研究。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学生可选择在公司工作,可以在学校读硕士与公司有密切联系,还要写关于公司课题方面的论文)。以前德国的教育有传统的大学学士和专科学士之分,现在经过学制体制改革后,没有具体学士的区别。其中硕士有两种:高等技术培训学院培养应用型硕士和大学培养研究型硕士。欧盟鼓励学生在国外学习,政府对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有专门的财政补贴,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学习可以在德国国内相关企业,也可以在外国进行学习。

二、中德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以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作为对象[2],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大体看到德国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异同。

1.学制和培养目标的对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年限不一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三年学制,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四年学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具有大专文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拿到的是类似本科的文凭,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

2.课程教学体系的对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能力本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是职业能力本位模式,以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性,以实训周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块化、组合型、阶段化(进阶层次)的特点,学科体系明显,并按技术应用的角度逐层加深、复合,形成课程系列,按预实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安排,整个教学环节以实习为主线串接,学生主体以教授的教科研机构实习,国外实习为载体。

3.学分制的对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学分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分制,目前没有真正实行,对于外语、计算机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获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要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按学分制和学生学习过程来划分阶段。期末考试环节的设置和毕业答辩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方式较为相似。

作者:刘楠 刘引涛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1 影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因素

成本会计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涉及到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但从影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因素来看,包括以下内容:

(1)成本会计的范畴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成本会计范畴的确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若将成本会计和成本管理两者进行混合,就不能突出成本会计在管理中所产生的作用。如果将与成本有关的诸多价值问题都包含在成本会计的范畴中就会导致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诸多内容的重复。简而言之,成本会计范畴的确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2)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所具有的作用已经超越了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知识已经发展成本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技术等知识资源消耗的存在对成本会计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的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经济全球化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外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关注力度也越来越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导致了企业产品成本信息存在一定的信息失真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简而言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成本会计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

2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从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来看,首先成本会计的核算呈统一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规模经济已经发展成为诸多的跨地区、跨行业以及跨国的企业集团,因而在成本核算上呈统一化与国际化的特点。其次,成本会计在应用的范围上也呈扩大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成本会计应用较少的医院以及航空公司等组织在管理经营中也开始越来越关注成本会计的应用,成本会计控制已经成了这些组织日常经营管理的组成要素。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社会中的各行业都应加强对其应用的重视,不断的扩大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从而在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促进成本会计的发展。除此以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及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成本会计在发展趋势上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对成本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成本会计的发展是多方面促进的结果,其发展趋势也呈多元化且复杂化的特点。 转贴于

3 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

(1)提高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水平。

针对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我国应不断加强在成本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水平。逐渐建立起来符合我国国情要求的成本会计研究的方法体系,在理论研究中应打破原有的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从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成本会计的理论。

(2)更新理念学习先进的经验与方法。

在成本会计的发展策略中还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理念,打破传统理念给成本会计应用与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通过更新理念,不断的学习国内外一切的关于成本会计的先进的经验与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树立企业成本效益的思想,真正的发挥出成本会计在管理中所具有的作用。

(3)计算机等技术的充分利用。

计算机等应用技术的发展,给成本会计的实际应用带来了极大的飞跃发展。企业有必要利用以计算应用技术为中心的一切信息管理手段来支撑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不断的加强自身在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方面的工作效率。

(4)成本会计方法的完善与推广。

成本会计应用效果的好坏与成本会计方法有着密不可分地联系。因而有必要不断的创新成本会计方法,同时对有效的成本会计应用经验应加大完善与推广的力度,从而促进我国整体在成本会计应用方面能力的提升。

(5)成本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第10篇

关键词:传感器;智能设备;可穿戴

伴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设备中内嵌了传感器,通过传感器,人们可以随时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更加准确及时的生物状态。可穿戴智能设备尚属于新兴科技领域,人们对此概念的理解或仅停留于字面之上,即可以穿到身上的计算机或电子设备,从计算机的发展史也不难推断:集成化技术的发展让计算机处理芯片越发小巧,曾近堆满整个屋子的巨型电脑,一步步走向小巧、便携,从桌面电脑、移动 PC 到 PDA(手持式电子设备),最终跑到人体之上,成为可穿戴智能设备。

1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研究现状

计算机或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随身性让可穿戴智能产品成为未来数十年人类科技领域的大势之一,然而可穿戴智能产品的真正商业化、真正进入普通消费者人群仅仅数年之久,如同众多新生事物一样存在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对于可穿戴智能产品的研究局限于网络上的科技博客,这些博文大多是以技术和商业的角度去审视可穿戴智能产品的发展趋势;还有就是各大互联网巨头,他们在国外科技公司的引导下正慢慢的摸索可穿戴智能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总体来说,国内的研究仍缺少理论性探索,站在产品设计的角度的学术性论文更是少之又少。穿戴式智能设备的理念起源于国外,他们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已经持续了 40 多年,拥有扎实的技术与理论基础。不过,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仅仅是最近几年,对于消费级穿戴式智能设备的研究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各大科技巨头提出的设计构想与方案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资料。

2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

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的日益兴起也带动了中国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调整增长,并逐渐使之成为全球核心。各种各样可穿戴智能设备从各个方面开始进入并影响人们的生活。依据调查数据所得出的结果,2014年,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认知度并不高,有相当一部人被调查的对象,没有听说过此类产品,有部分被调查的对象表示听说过此种设备,只有小部分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目前正在使用此类产品。

可穿戴智能产品的科技先进性使其拥有时尚的成分,在外观上要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才可以让消费者重新定义自己愿意穿戴什么。对头戴设备而言,设计头部的动作和姿势要考虑合理性,点头和摇头又怎样不同的操作结果;设计反应的速度、呈现的方式要在怎样的情形下才是最合适、最能让人接受的。产品的功能性设计要放到具体使用场景中,从细节中提升用户体验。可穿戴智能产品让消费者第一次在身上与电子设备发生交互,现有产品也只是将普通电子设备的交互方式“生硬”地植入进去,这便造成了信息交流的破坏,交互过程中的迷茫。新的交互方式能够彻底改变人们对可穿戴产品的看法,改变人们的生活。 大多数可穿戴智能产品在被买入的几个月后便扔进了抽屉,数据显示,40%多的用户抛弃它的原因是无法输出有效数据,而且经常会让用户分心。可穿戴产品想要成为用户的必需品就要在输出的内容上有所改进,不能只是作为手机、电脑的替代品。

3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相关技术

3.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如果没有传感器对被测的原始信息进行准确可靠的捕获和转换,一切准确的测试与控制都将无法实现,即使最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没有准确的信息(或转换可靠的数据),不失真的输入,也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传感器种类及品种繁多,原理也各式各样。其中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被广泛用于各种新型智能穿戴设备的测力装置,其精度和范围度是根据需要来选定的,过高的精度要求对某种使用也无太大意义;过宽的范围度也会使测量精度降低,而且会造成成本过高及增加工艺上的困难;因此,应根据测量对象的要求,恰当地选择精度和范围度是至关重要的。但无论何种条件、场合使用的传感器,均要求其性能稳定,数据可靠,经久耐用。为此,在研究高精度传感器的同时,必须重视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包括床暗器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检测与应用等诸项内容在内的传感器技术,已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专门学科。一般情况下,由于传感器设置的场所并非理想,在温度、湿度、压力等效应的综合影响下,可引起传感器零点漂移和灵敏度的变化,已成为使用中的严重问题。虽然人们在制作传感器过程中,采取了温度补偿及密封防潮的措施,但它与应变片、粘帖胶本身的高性能化、粘帖技术的精确和熟练、弹性体材料的选择及冷、热加工工艺的制定均有密切的关系,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视,都需精心设计和制作。同时,还须注意传感器的安装方法,支撑结构的设置,如何克服横向力等问题。

3.2芯片技术

通过可穿戴设备分类可发现,支撑可穿戴计算的核心技术主要包含芯片技术、智能操作系统技术和电池技术,技术包含材料技术、通信技术和人机交互等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可穿戴设备的形态和类型将会不断的扩展。芯片是现代计算机的心脏,也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可穿戴芯片包含CPU、DSP等类别。CPU指相对通用的业务处理芯片;DSP是以数字信号来处理大量信息的器件,如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肌电感测、IR眼球追踪和IR

影响感测、骨传导等传感器芯片等均属DSP范畴。可穿戴设备对芯片功耗要求较高,一般使用基于简单指令集的芯片以降低功耗。使用复杂指令集的芯片目前在低功耗芯片领域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如芯片产业链条上Intel主导设计、生产和销售全部过程,这种标准化的封闭的商业模式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规模,在需求相对单一的PC时代使Intel芯片处于行业领先的霸主地位,而在手机厂商众多、产品形态非标准化的智能终端领域Intel的竞争就处于劣势了。

4总结

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让可穿戴智能产品在尺寸上变得愈发小巧甚至与人融为一体;功能更为强大且专业,可提供实时、准确、深入的辅助信息;可穿戴产品厂商会逐渐纵深进入多个专业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单一而非大而全的产品; 可穿戴智能产品在外观设计上会加入各种时尚元素,以加强穿戴者的穿戴意愿,并借此表现穿戴者自身的品味与审美;任何可穿戴物件均具有成为智能产品的特性;随着社会认知度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会倾向于使用可穿戴产品以代替手机、电脑等固定或体积较大的产品,最终走向一个人―机―环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阶段。新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产生了“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的计算机理念产物――可穿戴智能产品。这是一类拥有可穿戴、个性化、新形态、移动性强等特点的个人移动计算机系统,可实现对人们自然的、持续的活动与行为的辅助与增强。

参考文献

[1]张红.穿戴式产品的概念开发及提案[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70101.

[2]黄志奇.可穿戴计算机可用性的关键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1228.

[3]丁玉兰.人机工程学(第四版) [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45-60.

[4]刘金剑.穿戴式 3C 产品的人际交互模型的研究 [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第11篇

1.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的主要服务

1.1馆藏书目检索

馆藏书目检索是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通过对书目的查询检索,读者可以快速找到想要的书。图书馆一般设置专门的检索区,配置一定数量的只具备检索功能的电脑,突出书目检索服务。

1.2电子资源浏览、下载

电子资源浏览、下载是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的一项核心服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既有订购数据库,也有自建数据库,学科覆盖面广,电子图书丰富,资源类型常态化。订购数据库有知网、万方、龙源等,这些都是利用率较高的网上图书数据库。自建数据库是根据高校图书馆内藏书建立的数据库,是电子阅览室的一项特色服务。读者通过自建数据库可检索到馆内藏书目数据、所借图书在馆藏内地点、排架号等,还能及时查看到新书通报,进行图书预订、续借等,便于读者借阅。

为保障数据库的服务能力,电子阅览室要配置先进的终端设备、电脑设备,快速的处理器,使网页浏览流畅,方便读者查阅、下载。

1.3网上信息查询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喜爱互联网,习惯用通网络获取信息,所以电子阅览室一般设置机房,提供有偿的上网服务,读者可以浏览、下载自己所需要的网上信息资源。

1.4辅助教学

随着电教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增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机房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也得到发挥。例如,计算机教学、远程教育、网上选课、网上答疑等,电子阅览室为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所、技术支持。此外,教师可以利用馆藏资源开展教研活动。

1.5参考咨询

为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咨询服务是电子阅览室的责任和义务,电子阅览室要设置咨询功能,指导读者找到自己需要的电子资源或其他信息,并好好的利用它。

1.6文娱服务

读者通过电子阅览室内的计算机机房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聊天、发邮件等,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

2.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需求分析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师,其中学生群体最为庞大。一直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既包括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也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利用等能力。要想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除了上专门的文献检索课,还可以在学习实践中获得。从学生利用电子图书馆的情况看,多为休闲娱乐,进行文献查阅、检索等活动较少,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信息处理与利用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此外,学生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的多样化需求迫使高校拓展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项目,延伸服务范畴,满足学习、生活方面需求。一些图书馆由于经费有限,难以购买较多的大型权威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电子资源又不足,加之计算机数量少,又多用于部分学生休闲娱乐,应用软件不适用、信息处理能力不高,种种因素的存在都影响了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功能的发挥,这样一来就难以满足学生图书借阅、参考咨询、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需求。

诚然,图书馆在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学生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进行查阅、咨询等学习活动的比例较少,无形中消弱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所以,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要面向学生能力发展,坚持优化与拓展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展现自身相较于互联网的优势,引导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找到自己需要的有用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及信息利用能力。

3.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的优化与创新

电子阅览室是高校电子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广大师生从事教研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在信息服务上的优势,为师生服好务,高校图书馆应面对学生进行电子阅览室建设,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利用能力做出一定贡献,这才是电子阅览室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学生对电子阅览室的利用情况及电子阅览室提供的主要服务看,电子阅览室的服务能力并不高,服务方式单一,缺乏主动性,满足不了学生对电子阅览室的多样服务需求。对此,应持续优化电子阅览室的原有服务,进一步延伸网络服务空间,创新服务项目,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搭建一个实时、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指导学生利用好电子图书馆。

下面就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的优化与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树立新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坚持原有的“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理念基础上,树立数字化服务理念。电子阅览室是信息时代下的数字产物,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其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依托,应充分利用各种软件提高数据库利用效率,延伸网络服务空间,为学生提供传统服务项目意外的服务,如网上教学、培训咨询、科技文献查新等,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同时,还要树立主动服务理念,积极组织培训活动,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指导学生利用数据库,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电子阅览室辅助自己学习,从而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采取新型服务模式。在全开放、大流通趋势下,高校图书馆应构建“一站式服务”模式,采取专业区域化服务方式。所谓的“一站式服务”,从狭义层面讲指的是整合服务内容、服务流程。例如一站式查询,阅览室整合了相同学科的多种载体的国内外文献资源,只要在检索区域内输入关键词或文献名称,就可以查阅到馆内所有与之相关的文献,有期刊论文、图片、杂志、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学生可从中自己需要的。在这里,专业区域化服务是说将服务内容按类型划分为不同区域,为读者提供专门服务。例如,将电子阅览室的装机配置分为学习区域、专业软件学习区域、娱乐区域等,进入哪个区域就可以享受到哪一方面的全面而专业服务。

第三,提供个。构建学生专用学术性电子阅览室,目的在于深化对学生的深层次服务,除了一般的检索、咨询、借阅等服务,为学生提供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服务。概括的说,为学生提供共的同时也提供个。为此,高校应构建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学术性电子阅览室,专门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学习上的服务,切实服务好学生。从硬件上讲,要根据学生数量,按一定比例配置计算机,避免学生无机可上,还要配置打印机、刻录机、装订器,用于资料打印、刻录、装订。注意,应当选择品牌机,这样的计算机稳定性好、兼容性高、运行效率高。从软件上讲,要采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应用软件,确保计算机运行效果,同时也便于学生使用。从数据库资源上讲,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要购买权威的大型数据库,包括国内外的,满足一些高水平学生的高层次需求。在经费不足情况下,只有加大自建数据库建设力度,增加与大型数据库的链接,让学生通过链接也可以浏览其它数据库。无论经费是否足够,都要考虑电子文献利用的充分条件,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购置文献,使文献有用武之地。

第三,深化参考咨询、辅助教学等服务内容。从当前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的服务内容看,参考咨询、网上教学等已经是基本的服务内容,但是并没有常态化,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学生往往检索了大半天也没有找到需要的电子文献,倘若电子阅览室能对文献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组成专题,为学生提供定题服务,学生就不必浪费过多时间用于文献检索,大大提高了电子文献的利用率。在辅助教学上,充分利用电子文献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资源利用的便捷性,在多媒体教学中多应用电子文献,同时也可以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上传到电子阅览室,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文献配备的光盘,拓展电子阅览室服务空间。当然,应规定光盘不可借阅,只可拷贝、刻录光盘内容,保证馆藏资源的完整性。

第四,增设课题跟踪及信息推送服务。为便于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应登记每个到馆学生的研究课题,为其提供跟踪服务,及时向最新信息推送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自建个人数据库,关注感兴趣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专题,电子阅览室要及时推送最新信息,显示在学生个人数据库中,并以“您有一条新信息”形式提示学生查看,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化服务,产生利用它的兴趣。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化软件人才 计算机英语教材 选择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07-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行各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拓展。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此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而在众多的高校专业之中,软件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通用性的学科之一。现代软件技术都是基于英语这一国际性通用语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操作命令本身就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的所有原版软件几乎都是英文的,而且,当今最新的软件技术文献也都是英文(林鹏,2007)。目前,众多计算机专业的优秀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前景都很好:到国外继续学习、进入跨国公司、进入国内的企业但被派到国外工作,或从事对外服务等。而适合这些“出口”的国际化软件人才无疑需要有国际化的意识、一流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里的大学英语课程不涉及计算机英语的内容,所以一些高校中为计算机或软件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希望学生掌握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英语知识以适应以后继续学习或工作的需要。

目前,国内开设的计算机英语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其中之一就是教材选择的困难。本文就将从计算机英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教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辞海》中将教材定义为:“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用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材料。有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幻灯)片、音带、录像等多种形式”。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文本化体现,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使用,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一本好的教材能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从而成为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莫再树(2003)指出:“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是完成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严玲(2011)也认为:“教材的意义涉及到了教学主体的方方面面,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此可见,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是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部分。

2 计算机英语类教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英语教材开发得很快,市面上有着几十种层次不一的计算机英语教材。这些教材中,也不乏有内容丰富、编写严谨、体例得当的上乘之作(张强华,2005)。但是,也有不少教材存在着共性的问题。

(1)结构方面仍以读写为主,忽略听说。不少计算机英语方面的教材仍然是每个单元选用了1~3篇计算机类的英语文章,在文章后面有单词、词组或者句子的讲解和翻译,文章后面的练习也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中的知识点。这样的教材没有跳出传统教材的桎梏,采用这类教材的老师在授课时大多采用的是翻译教学法,只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没有丝毫的促进作用,不利于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2)内容方面更新缓慢。计算机英语教材属于科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材的范畴。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所以,计算机英语教材的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技术潮流,把握主流趋势,定期更新。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对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兴趣和热情。然而,大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没有更新,内容陈旧,已经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 计算机英语教材的选择标准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不同的教材将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何评价和选择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明确本学校或学院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的目的。学院或学校在开设一门课程的时候都有特定的目的。尤其专业英语的授课往往是在高年级,安排在大学英语教学之后。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那么为什么还要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呢?就以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为目标来看,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已有的英语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专业英语,可以听懂全英文的专业课,阅读计算机相关的文档和论文,用英语讨论专业知识和技术,适应全英文的工作环境等等。(2)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选择教材。教材的难易对教学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教材过难,学生就会有挫败感,从而失去信心。教材过易,学生又会感到没有挑战,学不到东西。而教材的难易往往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定。不同高校里的学生在英语能力和水平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选择的教材最好要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3)教材的选择要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英语能力。国际化的软件人才要能够在专业领域熟练的使用英语,所以,理想的教材应该是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4)选择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教材。如前文所述,计算机英语教材的内容只有不断的更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可以了解前沿技术的发展。所以,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应挑选那些多次再版,定期更新的教材。

4 结语

对于培养国际化的软件人才,专业英语课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这个环节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应当细致考虑、认真研讨,针对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此外,除了国外出版的教材,也可以考虑国外的优秀教材。《剑桥信息与通信技术英语》已经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引进。剑桥出版的Infotech English for computer users,以及牛津出版的Oxford English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已经被全球的很多高校所采用。教师们也可以借鉴一下国外计算机英语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使专业英语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