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09:2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月光曲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三课时
【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
第二课时: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第三课时: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关键词】激趣;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是一名教坛新兵,在从事教育工作这十年中,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地加深自己的业务学习,不断地总结教法。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激趣是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兴趣是学习之母,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教师自身入手,转变备课观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名师编著的教案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有跟着教鞭舞蹈的份儿,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亲密配合,最害怕的则是学生偏离自己的教学方向。然而这样“填鸭式”的课堂,学生是不喜欢的,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就要改变备课的观念。教师要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把学生真正的作为主体来看待,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在教案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考虑“学生如何学”,明确自己的讲解、引导、启发和点拨都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的。在备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会如何学。当学生被关注了,学习也会有兴趣。
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师应抓住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充满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采取多种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共鸣。语文学习可分“听、说、读、写、背”五大模块。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多专研教材,创设符合课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演,尽情地写。如我在讲《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课文的脉络后,让他们尽情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之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学生们兴趣高涨,一节课下来,学得非常开心,既满足了玩的欲望,又学到了知识。又如我讲《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当学生被刘老师那充满活力、对生活永不言败的精神所打动时,让学生谈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个人,当学生们纷纷把想到这个人说出来后,我借机让学生写小练笔,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深有感触,把自己的小作文写得很好。语文课就应多彩,学生才会绽放笑脸,从而提升语文的素养。
三、用好教材中的语文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利用的资源。如插图资源,我们教师就沒有必要上网下载相关的图片,与课文相配套的插图都是很有教学意义的。如学习古诗时让学生借助课文的彩图来理解效果非常好。插图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更广阔的世界。处理插图资源,我们教师还要运用好教材中的问题资源。“问题是唤醒学生潜意识的载体”,学生正是在不断地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构建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课后的习题是很重要的,有的教师对其忽略了,忽略的正是课文的解决的关键。在我们旧版教材中“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的问题也很关键,这些问题就是文章的重点所在。课前,我们可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示的问题进行预习,课上学生就会学得很轻松,时间一长,兴趣自然在成功的体验中生成。
四、用导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如温故入新法、设置悬念法、以石攻玉法(用课文相关材料导入)、解题释义法、揭题自学要求法、直观演示法、看图示意法、引用诗文法、故事导入法、游戏激发法、音乐激趣法等。在学习《月光曲》一课时,我运用的是音乐导入法,在聆听音乐时感受月光曲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在讲《田忌赛马》一课时 ,我采用游戏导入法,用玩扑克牌游戏的方法揭示孙膑指导赛马的方法。学生兴趣浓厚,一节课学得很轻松。
五、开展活动,感受语文学习的愉悦性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我们还有必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培养他们的成就感,进一步拓展语文学习的愉悦性。比如举行用偏旁组字比赛、查字典比赛、写字比赛、找错别字当“医生”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春游、秋游……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欲望与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好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与自豪,分享成功者的欢乐,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六、要重视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沟通
一、宽容的倾听者
课堂教学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或是因为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孩子的话语与思想,使课堂交流敷衍了事。这样的交流只有命令与服从,只有授予与接受,没有宽容,没有平等。有一首儿童创作的诗值得我们深思:“对任何人来说,大人从来认为我们是孩子气,没有人能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内心的墙有二十一英尺高,而大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高。”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课前的预设,给予我们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此时,教师应该学会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兴趣和思想,学会宽容地倾听,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抱一份份意外的惊喜。
二、真诚的赏识者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我们做宽容的倾听者,更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赏识学生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赏识者,充分相信学生,释放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良行为,进行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评价,促进和谐的课堂生成。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读懂了兄妹俩的对话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他听到兄妹俩的这段对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这样说道:“这位姑娘眼睛瞎了而且家里这样贫穷,依然这么热爱音乐,我真忍不住想进去为她弹一曲。”这时候,我适时给予评价:“你真是一位有爱心的‘贝多芬’!”……教师的赏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更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三、平等的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因此,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走进学生,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克服求同思维模式,培养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轻松愉悦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四、个性的促进者
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每一种现象都代表着不同学生的个性,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促使积极因素生成有利课堂教学的新资源,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基于学生没有形象感知课文这一原因,我精心预设了图文对照,以指导朗读感受黄山奇石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上课时,在让学生交流留下深刻印象的奇石时,我无意间发现有个学生在画奇石便灵机一动,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用画来表达他对奇石的喜爱之情这是多好的创意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了,我决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合作学习――两人一起画画,三人一块讨论,四人围坐讲故事……在学生个性创作的同时,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理解文本,超越文本。不仅使学生感受了黄山石的奇,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