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值周劳动总结

值周劳动总结

时间:2022-07-11 11:27:56

值周劳动总结

第1篇

(一)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劳动价值论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通过把劳动区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问题。由于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抽象劳动,这为商品的交换奠定了基础。任何商品的价值大小是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使自己的私人劳动能与社会劳动实现转化。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趋利条件下,私人劳动往往很难完全实现向社会劳动转化,从而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私人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市场的混乱和失序状态。

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从而揭穿了货币之谜。货币的产生为商品交换产生了媒介,商品交换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但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该商品的价值进行上下波动,从而建立了马克思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尽管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劳动价值论表示过充分的肯定,但他并不是盲目的全盘接收他们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将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正是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不同之处和创新之所在。

(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奠定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通过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特定的雇佣劳动关系。随后马克思又把工人的劳动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强调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必须从生产过程本身中产生,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却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从而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正是通过全面而系统地阐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进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不可避免性,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为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三)创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

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重农学派有关再生产理论并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在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后,马克思进一步分析资本是怎样带来剩余价值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从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问题着手,进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整个资本循环和周转的问题,最终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再生产理论。

(四)创立了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为认清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胜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进一步找到了这种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即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这种固定资本更新的特点必然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产生具有周期性。这是因为固定资本更新必然会带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与固定资本更新一致的周期性。在认真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之后,马克思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并论证了资本主义存在所具有的不合理性,最终得出只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这一基本矛盾,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

(五)创立了失业理论,这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失业人口数量和就业岗位在量上的增加并不总是相等的,且伴随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和进步,相对过剩人口也必然会更多地出现在各个生产领域,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必将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及失业理论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凸显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所具有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仍然是我们认识当地资本主义本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尽管马克思没有最终形成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种种矛盾都做过透彻的分析,并在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具体研究中处处展现出其宏观经济的基本思想。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马克思资本再生产理论着重强调两大部类及其部类间生产的比例结构和平衡条件,这是整个社会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是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借鉴这一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调整和优化当前的产业结构,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马克思有关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内部达到合理的比例关系理论,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整个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不断地夯实我国工业的基础,合理促进整个工业持续增长;通过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终达到一、二、三产业比例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成惠及所有人的全面小康生活以及在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运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面对的新情况,通过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真正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调整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不断开拓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调控对策和调控体系,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基本框架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周期理论,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也为研究我国经济周期发生发展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和研究课题,且在现代经济分析框架下进一步探索这些课题对我们认清我国经济周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不仅开启了研究当代中国经济周期的着力点,而且在方法论上为我国研究经济周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马克思关于彻底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构想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克思失业理论主要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有关失业问题,马克思认为这一失业问题的形成是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必然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国目前的就业难、失业问题不断涌现的基本现象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根源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为了实现价值增值的需要,符合马克思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状况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的基本状况,要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多,马克思失业理论指导作用将极为重大。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彻底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构想对我国要解决当前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多的基本现象仍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局限性及启示

第一,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创造仅归功于工人的生产性劳动,却忽视生产要素这类非生产性劳动在创造商品价值上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今现实经济状况表明,由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产业工人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出现大幅降低的现象,而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生产要素如管理、科技、服务等等非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却大幅增加,这两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与一个商品价值创造究竞有着怎样的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没有回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把商品价值的创造仅归功于工人的生产性劳动的话,就无法对上述生产要素这类非生产性劳动所起的作用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 资本主义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 理论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劳动价值论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通过把劳动区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问题。由于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抽象劳动,这为商品的交换奠定了基础。任何商品的价值大小是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使自己的私人劳动能与社会劳动实现转化。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趋利条件下,私人劳动往往很难完全实现向社会劳动转化,从而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私人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市场的混乱和失序状态。

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从而揭穿了货币之谜。货币的产生为商品交换产生了媒介,商品交换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但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该商品的价值进行上下波动,从而建立了马克思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尽管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劳动价值论表示过充分的肯定,但他并不是盲目的全盘接收他们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将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正是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不同之处和创新之所在。

(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从而奠定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通过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特定的雇佣劳动关系。随后马克思又把工人的劳动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强调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必须从生产过程本身中产生,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却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从而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正是通过全面而系统地阐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进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不可避免性,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为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三)创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

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重农学派有关再生产理论并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在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后,马克思进一步分析资本是怎样带来剩余价值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从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问题着手,进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整个资本循环和周转的问题,最终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再生产理论。

(四)创立了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为认清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进一步找到了这种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即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这种固定资本更新的特点必然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产生具有周期性。这是因为固定资本更新必然会带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与固定资本更新一致的周期性。在认真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之后,马克思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并论证了资本主义存在所具有的不合理性,最终得出只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这一基本矛盾,从而创立了属于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

(五)创立了失业理论,这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失业人口数量和就业岗位在量上的增加并不总是相等的,且伴随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和进步,相对过剩人口也必然会更多地出现在各个生产领域,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必将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及失业理论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凸显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所具有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仍然是我们认识当地资本主义本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尽管马克思没有最终形成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种种矛盾都做过透彻的分析,并在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具体研究中处处展现出其宏观经济的基本思想。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马克思资本再生产理论着重强调两大部类及其部类间生产的比例结构和平衡条件,这是整个社会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是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借鉴这一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调整和优化当前的产业结构,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马克思有关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内部达到合理的比例关系理论,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整个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不断地夯实我国工业的基础,合理促进整个工业持续增长;通过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终达到一、二、三产业比例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成惠及所有人的全面小康生活以及在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运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面对的新情况,通过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真正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调整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不断开拓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调控对策和调控体系,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基本框架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周期理论,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也为研究我国经济周期发生发展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和研究课题,且在现代经济分析框架下进一步探索这些课题对我们认清我国经济周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不仅开启了研究当代中国经济周期的着力点,而且在方法论上为我国研究经济周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马克思关于彻底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构想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克思失业理论主要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有关失业问题,马克思认为这一失业问题的形成是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必然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国目前的就业难、失业问题不断涌现的基本现象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根源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为了实现价值增值的需要,符合马克思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状况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的基本状况,要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多,马克思失业理论指导作用将极为重大。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彻底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构想对我国要解决当前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多的基本现象仍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局限性及启示

第一,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创造仅归功于工人的生产性劳动,却忽视生产要素这类非生产性劳动在创造商品价值上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今现实经济状况表明,由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产业工人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出现大幅降低的现象,而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生产要素如管理、科技、服务等等非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却大幅增加,这两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与一个商品价值创造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没有回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把商品价值的创造仅归功于工人的生产性劳动的话,就无法对上述生产要素这类非生产性劳动所起的作用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第二,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动时排除其它一切干扰因素的影响,这在资本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看来,其理论假设在如今的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实践中使用不免有点狭隘。

总之,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是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特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主要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着手,进而指出在这一基本矛盾下产生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并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不可避免性。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其历史局限性表明,其不可能为我国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可直接使用的答案。尽管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可用于分析中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和私有制问题,但不可能把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照搬照抄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因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构建属于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建立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且这一经济理论应当能够解释当前和今后出现在我国实际经济中的各类现象、解决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类实际经济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能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对我国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提供一些预备的、可行的对策,这是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所致,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最终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1982

5.李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

6.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

第3篇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

正确答案:经济学的原初形态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正确答案:生产方式

3.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矛盾分析

4.经济学分析方法中的矛盾分析是为()

正确答案:解决矛盾

5.由抽象到具体是()

正确答案: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6.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首先是从()开始的。

正确答案:商品

7.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

正确答案: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8.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

正确答案:价值

9.商品是()

正确答案: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0.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正确答案:使用价值和价值

11.商品的价值是()

正确答案:交换价值的内容

1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正确答案:抽象劳动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正确答案: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正确答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5.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

正确答案:具体劳动

16.就不同部门而言,价值量的决定以()为计量单位。

正确答案:简单劳动

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正确答案:商品的价值量

18.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正确答案:成正比或成反比或无关

1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正确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0.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正确答案:成反比

21.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

正确答案: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22.当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共同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其价值形式是指()

正确答案:一般价值形式

23.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换媒介作用的货币职能是( )

正确答案:流通手段

24.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其价值形式是指()

正确答案:扩大的价值形式

25.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正确答案:特殊商品

26.价值形式的发展顺序是()

正确答案: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27.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 )

正确答案:价值尺度

28.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

正确答案: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9.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执行的货币职能是( )

正确答案:价值尺度

30.用来偿还债务的货币,执行的是( )

正确答案:支付手段的职能

31.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正确答案: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

32.货币流通速度是指()

正确答案:同一单位货币反复充当流通手段的次数

3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正确答案:价值规律

3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正确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5.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36.资本原始积累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过程,是因为这一过程发生在()

正确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

37.小商品生产是指()

正确答案: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

38.资本原始积累是指()

正确答案: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

39.资本总公式是()

正确答案:G-W-G′

40.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正确答案: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4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正确答案:劳动力成为商品

4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正确答案: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4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被使用时()

正确答案: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4.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

正确答案:生产资料

45.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

正确答案:它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46.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

正确答案: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

正确答案: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48.剩余价值来源于()

正确答案:工人的剩余劳动

4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

正确答案: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

5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1.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

正确答案: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52.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指()

正确答案: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53.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率

54.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

正确答案:劳动对象

55.剩余价值率是指()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56.生产资料是指()

正确答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

57.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

正确答案: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58.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正确答案: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

59.可变资本是()

正确答案: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

6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阶段是()

正确答案:简单协作

6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

正确答案:劳动生产率不变

6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

正确答案:工作日长度不变

6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正确答案: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取得的

6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正确答案: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6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

正确答案: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66.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来提高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属于()

正确答案: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67.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

正确答案:超额剩余价值

68.工资实质是()

正确答案: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9.资本积累是指()

正确答案: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70.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

正确答案:农业过剩人口

7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全部预付资本中()

正确答案: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72.资本主义人口过剩是相对于()而言的

正确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同量资本积累能够吸收的劳动力

7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由于()

正确答案: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求太多了

74.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正确答案:相对减少

7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全部预付资本中()

正确答案: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加

76.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正确答案: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77.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是()

正确答案: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矛盾

78.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包括()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

79.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是()

正确答案:可能的

80.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包括()

正确答案: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81.无产阶级贫困化是指()

正确答案:相对于资本家来说生活状况越来越差

8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正确答案: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83.个别资本在竞争中以兼并其它资本的方式来增大自身,称为()

正确答案:资本集中

84.资本规模扩大的两种方式是()

正确答案: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85.资本积聚是指()

正确答案:以剩余价值资本化的方式来增大个别资本

8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正确答案: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87.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

正确答案: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88.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正确答案: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8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

正确答案: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90.经济全球化意味着()

正确答案:全球经济一体化

91.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是()

正确答案:公司制

92.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

正确答案: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

93.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最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是()

正确答案:单人业主制

94.战后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是()

正确答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9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干预的主要手段是()

正确答案:反垄断政策+科技支持政策

96.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为50%~60%时属于()

正确答案:温饱

97.恩格尔系数是指()

正确答案: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98.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时的基尼系数为()

正确答案:0.5以上

99.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平均的基尼系数为()

正确答案:0.2~0.3

100.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为()

正确答案:0.4

101.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变化表现为()

正确答案: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102.战后西方国家的劳资关系()

正确答案:在法律规范下不断改善

10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是()

正确答案:向新形态的过渡

104.当代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是()

正确答案:公私混合所有制

105.新的更高形态的生产关系产生的条件是()

正确答案:原有的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已经发挥殆尽

106.发生社会革命的条件是()

正确答案: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对旧制度都再不满意

107.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

正确答案:按劳分配

108.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的唯一差别是()

正确答案:分配原则

109.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不具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正确答案:过渡时期

110.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

正确答案: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

111.五年计划变成五年规划,是因为规划比计划更具有()

正确答案:灵活性

112.中国的“三大改造“是指对()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答案: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13.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

正确答案:2016年

114.当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等于零时,多劳应该()

正确答案:多罚

115.按劳分配是()

正确答案:形式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

116.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正确答案:劳动者各尽所能

1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

正确答案:发展生产力

1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标准是()

正确答案:阻碍还是促进生产力发展

119.根据我国加入WTO的商榷结果,到()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自动获得承认“。

正确答案:2016

120.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

正确答案: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

1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正确答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

正确答案:重要组成部分

123.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对剥削的()

正确答案:否认

124.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

正确答案:初次分配

125.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依据是()

正确答案:生产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

126.混合所有制结构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127.混合经济并非指()

正确答案: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混合

128.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混合经济的共同特征是()

正确答案:公私并存的产权结构

129.政府失灵并非指()

正确答案:政府倒闭、关门或下台

130.市场失灵指的是()

正确答案: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131.私人产权与公有产权是()

正确答案:优势互补的

132.趋同论是指()

正确答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完全融合为一种最优的社会制度

133.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执行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

正确答案:商品资本

134.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正确答案: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135.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发挥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

正确答案:生产资本

136.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的阶段是(

正确答案:购买阶段

137.产业资本要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

正确答案: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列

138.产业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正确答案:出售阶段

139.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正确答案:生产阶段

140.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正确答案:P···Wˊ-Gˊ-W···P

14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

正确答案:购买阶段

142.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正确答案:Wˊ-Gˊ-W···P···W’

143.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

正确答案: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144.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

正确答案: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145.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正确答案: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46.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正确答案: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47.产业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正确答案:G—W···P···Wˊ-Gˊ

148.在产业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正确答案:G—W···P···Wˊ-Gˊ

149.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

正确答案: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

150.流动资本不包括下列中的哪一项(

正确答案:机器设备

151.固定资本的实物要素是(

正确答案:劳动资料

152.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形态是(

正确答案:生产资本

153.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是(

正确答案:机器、厂房、设备

154.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

正确答案: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55.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与(

正确答案: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56.把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它们在(

正确答案:价值转移过程中的不同方式

157.在生产资料中既属于固定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正确答案:劳动资料

158.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棉花是作为(

正确答案:流动资本

159.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损耗称为(

正确答案:有形磨损

160.在同一生产资本中(

正确答案: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周转多次

16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

正确答案: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162.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的(

正确答案:周而复始

163.因生产技术进步造成的固定资本贬值称为(

正确答案:精神磨损

16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正确答案:I(v+m)=Ⅱc

165.

是(

正确答案: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66.

是(

正确答案: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

167.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

正确答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68.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正确答案:Ⅰ(v+m)

>Ⅱc

169.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正确答案:社会总产品

170.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

正确答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71.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平衡条件是(

正确答案:

172.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73.利润率公式表示为(

正确答案:

174.反映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正确答案:利润率

175.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176.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正确答案: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率

177.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正确答案: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

178.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正确答案: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79.剩余价值和利润最初在量上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利润

180.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是由(

正确答案: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

18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正确答案:平均利润率

182.生产价格与价值(

正确答案:数量可能相等但性质不同

183.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正确答案:商品价值的变动

184.生产价格是(

正确答案:价值的转化形式

185.生产价格等于(

正确答案: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186.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市场价格的基础是(

正确答案:生产价格

187.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

正确答案: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188.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正确答案: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189.当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

正确答案:利润

190.成本价格是指(

正确答案: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9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成是(

正确答案: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19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

正确答案:转化形式

193.商品的成本价格等于(

正确答案:c+v

194.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

正确答案: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195.商业利润来源于(

正确答案:商业资本按比例参与产业剩余价值的分配

196.利息是(

正确答案:对利润的一种分割

197.利息是(

正确答案:借贷资本的价格

198.借贷资本的价格是(

正确答案:利息

199.利息率是指(

正确答案: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例

200.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例是(

正确答案:利息率

201.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

202.企业主收入是(

正确答案:扣除利息之后的利润的转化形式

203.银行利润率是(

正确答案:银行利润与银行预付资本的比率

204.利息率的最高限一般不能超过(

正确答案:平均利润率

205.借贷资本是一种(

正确答案:生息资本

206.级差地租等于(

正确答案:各级土地产品的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

207.级差地租Ⅱ是指(

正确答案:等量资本连续追加投入同一等级的土地上,由于各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

208.级差地租产生于(

正确答案:土地经营的垄断

209.土地价格是(

正确答案:资本化的地租

210.级差地租是(

正确答案:因经营较好土地获得的归土地使用者的超额利润

211.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12.级差地租Ⅰ是指(

正确答案:等量资本投在不同等级的同量土地上,由于不同等级土地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

213.绝对地租等于(

正确答案:个别价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214.土地价格(

正确答案:与租金数量成正比,与平均利息率成反比

215.萨伊“三位一体“公式不包括(

正确答案:企业家才能----利润

二、判断题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2.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既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劳动价值论。(×)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论。(√)

5.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基础。(√)

6.商品的二重性是指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7.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8.商品的二重性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9.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0.交换价值不过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比例。(√)

11.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

12.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14.马克思认为,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16.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7.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8.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19.商品生产者首先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然后再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20.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1.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22.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这一命题中的价值量是指部门商品价值总量。(√)

23.单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24.一个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与该部门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25.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这一命题中的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价值量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26.单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2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8.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这一命题中的价值量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29.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这一命题中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价值量是指部门商品的价值总量。(×)

30.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

31.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

32.复杂劳动是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33.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

3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5.一个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与该部门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36.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7.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8.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39.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只限于金银,各国发行的纸币中信誉好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40.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41.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态就是货币。(√)

42.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货币符号,但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4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需要有观念的货币就行了。(×)

4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有观念的货币就行了。(√)

45.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46.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

47.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支付手段。(×)

48.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49.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50.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51.纸币代替金银货币来流通,其数量应该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

5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53.价值规律是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特殊形式。(√)

54.时间节约规律和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是人类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

5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56.只有用于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

57.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59.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社会化大生产。(×)

60.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商品。(×)

61.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

62.资本原始积累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

6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两个途径是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和资本原始积累。(√)

64.资本原始积累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后。(×)

6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带来剩余价值。(×)

66.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并非意味着一无所有。(√)

67.劳动者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

68.劳动力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6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7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7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72.资本总公式是G-W-G′。(√)

73.并非所有货币都是资本。(√)

74.货币天生就是资本。(×)

75.劳动力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76.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77.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是由马克思首先划分的。(√)

78.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9.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剩余价值生产。(×)

80.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方面。(√)

81.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两方面。(×)

82.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8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84.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示为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也可以表示为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之比。(√)

8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统一。(×)

86.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等于剩余价值率乘以预付资本总量。(×)

87.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88.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89.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90.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等于剩余价值率乘以预付可变资本总量。(√)

91.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9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93.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94.相对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9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是通过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这一机制实现的。(√)

96.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结果都是相对剩余价值。(×)

97.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结果都不是相对剩余价值,而是超额剩余价值。(√)

98.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目的,是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99.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绝对延长工作日。(×)

100.绝对剩余价值是指由资本家绝对占有的剩余价值。(×)

10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02.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

10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104.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前提。(√)

105.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106.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07.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108.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9.矛盾分析构成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

110.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其方法。(√)

111.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增加。(√)

112.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

113.相对人口过剩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114.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115.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城市和工业中心临时失业的工人。(×)

116.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业过剩人口。(×)

117.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118.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从而出现相对过剩人口。(√)

119.不同社会制度的人口规律是不同的,不存在一般的人口规律。(×)

120.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规律。(×)

121.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不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122.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并不排斥总资本所吸收的剩余劳动绝对增加。(√)

123.利润率的下降意味着剩余价值量的绝对减少。(×)

124.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是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125.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是相对人口过剩与相对资本过剩的矛盾。(×)

12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127.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量的绝对减少。(√)

128.不变资本各要素变的便宜会延缓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129.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会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130.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是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

131.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13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只是一种可能。(√)

13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贫富两极分化。(√)

13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就是由竞争到垄断。(×)

13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

13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3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38.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

13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140.资本集中会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资本积聚则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

141.资本积聚会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

14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

14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从而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14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145.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不能退股,只能转让其股权。(√)

146.与合伙制相比较,公司制最突出的优点是股东只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147.单人业主制企业是最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

148.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社会化,就企业制度而言,直接导致公有制企业完全取代私有制企业。(×)

149.就企业制度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社会化并没有直接导致公有制企业完全取代私有制企业,而是过多地采取了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

150.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5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企业国有化的浪潮,国有资本在此期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52.20世纪80~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兴起了私有化浪潮,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或者完全私有化转变。(√)

15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私有化浪潮,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或者完全私有化转变。(×)

154.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控制手段和间接工具,它主要通过税收手段、支出手段和公债手段等来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155.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56.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57.20世纪50~6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兴盛时期,货币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起主要作用。(×)

158.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和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管制。(√)

159.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和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管制。(×)

160.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科技支持政策和反垄断政策维护了市场竞争秩序,推动了企业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

161.20世纪50~6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兴盛时期,货币政策主要是作为辅助手段,并未对国家宏观调控起主要作用。(√)

16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63.恩格尔系数是耐用品支出与食物支出之比。(×)

16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

165.从总体上看,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是不断改善的。(√)

166.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收入分配越平等。(×)

167.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收入分配越平等。(√)

168.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收入差距、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169.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70.中产阶级的兴起,是现代科学迅速进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必然结果。(√)

17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

17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在不断改善,它的调整和处理基本上被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17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使然。(√)

174.列宁认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扬弃的过程是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175.在所有制关系上,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国有经济的形式。(×)

176.福利国家是麻痹工人阶级斗争的鸦片。(×)

177.在经济运行机制上,资本主义国家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运用“无形的手“来宏观调控国民经济。(×)

178.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混合经济的形式,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效补充。(√)

179.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说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不再起决定性作用。(×)

18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是一个资本的占有形式和组织形式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过程。(√)

18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再分配政策同样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182.在经济运行机制上,资本主义国家承担起广泛的社会和经济管理职能,运用“有形的手“来宏观调控国民经济。(√)

183.社会发展和制度演进的方向是社会各阶层作用力的合力。(√)

184.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并非一定要通过暴力革命。(√)

185.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母体中产生。(×)

18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马克思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

187.判断一种制度是不是社会主义就是看它是否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88.应该用社会主义的实践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

189.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

190.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设计的“三位一体“公式。(√)

191.生产资料公有制、市场经济和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设计的“三位一体“公式。(×)

192.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的替代物,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

193.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替代物,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

194.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195.苏联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并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196.苏联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并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市场经济体制。(×)

197.中国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8.根据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规定,要完全实现按劳分配,必须以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

199.食品等消费品短缺是计划经济时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长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200.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要完全实现按劳分配,生产资料的数量至少要保证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零。(×)

201.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能够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

202.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伪命题。(√)

20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过渡时期“的回归。(×)

204.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05.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206.根据我国加入WTO的商榷结果,到2016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自动获得承认“。(√)

20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是按照某种既定理论刻画出来的。(√)

208.根据我国加入WTO的商榷结果,到202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自动获得承认“。(×)

209.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性也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210.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

212.混合所有制经济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13.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214.股份制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16.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

217.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

218.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按劳分配要以简单劳动作为基本计量单位。(√)

219.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按劳分配要以复杂劳动作为基本计量单位。(×)

220.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要完全实现按劳分配,生产资料的数量至少要保证劳动的边际收益大于零。(√)

22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222.从一般意义上说,混合经济就是实行多元所有制和按各种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由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223.混合经济就是指混合所有制经济。(×)

224.混合经济是多种所有制成分、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多种分配方式混合而成的经济。(√)

225.西方学者心目中的“混合经济“实质上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226.在所有制关系上,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采取了“混合经济“的形式,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效补充。(√)

227.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国有经济就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228.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229.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由单纯的按劳分配转变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

230.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

231.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

232.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233.公私并存的产权结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混合经济的共同特征。(√)

234.社会主义混合经济与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公私经济成分何者占主体。(×)

235.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也就是混合经济。(√)

236.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两种手段并用是两种混合经济的共同特征。(√)

237.现代西方国家混合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并存。(√)

238.西方学者提出趋同论旨在把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

239.政府失灵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现象。(×)

2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会出现市场失灵。(√)

241.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由政府来取代市场机制。(×)

242.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才有政府干预调节的必要性。(√)

243.在力图弥补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行为本身的局限性会导致政府失灵。(√)

244.无论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都说明市场和政府本身不是万能的,其作用都是有限的,二者应该是互补的。(√)

245.公私产权各有利弊,发展的趋势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246.生产时间是生产资料(Pm)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

247.狭义的流通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买卖时间两部分。(×)

248.纯粹流通费用是单纯为资本价值形式的转化而支付的费用,它不创造价值,是由剩余价值来补偿的。(√)

249.所有纯粹流通费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只能由剩余价值补偿。

(√)

250.纯粹流通费用是单纯为资本使用价值形式的转化而支付的费用,它可以创造价值。

(×)

251.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252.生产时间是生产资料(Pm)停留在生产过程的时间。(×)

253.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运动,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其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54.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255.产业资本循环的起始阶段是购买阶段。

(√)

256.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257.流通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买卖时间两部分。(√)

25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

259.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260.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

261.资本的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是同一周转速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

26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

263.周转周期是指流动资本现实周转一次的时间。(×)

264.周转周期是指固定资本现实周转一次的时间。

(√)

265.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

266.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

267.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次数等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周转次数的总和。(×)

268.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

269.固定资本不是与可变资本相对应的范畴。(√)

270.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使剩余价值更快地转化为资本家的生产资本和个人消费资料。(√)

171.折旧率是指一年内提取的折旧费与生产资本原值的比率。(×)

272.折旧率是指一年内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值的比率。

(√)

273.根据固定资本有形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提现。(×)

274.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物质损耗和精神损耗。

(√)

275.精神磨损是相对于肉体磨损而言的。(×)

276.流动资本包括可变资本。(√)

277.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量没有影响。(×)

278.从价值构成来看,社会总产品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279.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

280.I(v+m)>Ⅱc是扩大再生产的充分条件。(×)

281.I(v+m)>Ⅱc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82.I(v+m)>Ⅱc并不一定保证扩大再生产发生。(×)

283.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

284.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28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

286.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第Ⅱ部类。(×)

287.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第Ⅱ部类。(√)

288.从价值构成来看,社会总产品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289.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是两大部类的产品价值总量必须相等。(×)

290.从物质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291.生产价格和价值相等并不意味着该部门的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相等。(×)

29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293.利润率总是大于剩余价值率的。(×)

294.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

29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为前提的。(×)

296.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的。(√)

297.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生产价格规律就成为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借以实现的形式,成为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98.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内部个别资本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99.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

300.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与资本构成成正比。(×)

301.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与资本构成成反比。(√)

30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303.部门之间各企业的竞争促使利润平均化。(√)

304.市场价值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305.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

306.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07.只有当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时,该部门的生产价格才和价值相等。(√)

308.马克思认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反劳动价值论。(√)

309.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10.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

311.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

312.商业资本独立化会缩短产业资本流通过程,从而提高利润率。(√)

313.商业利润的实现和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是通过产商差价机制实现的。(√)

314.商业利润的实现和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是通过商品加价实现的。(×)

315.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单个商业部门资本周转速度与该部门的商业利润总额无关。(√)

316.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单个商业企业的个别周转速度与该企业实现的商业利润成反比。(×)

317.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标志是商品资本的职能由产业资本之外专事流通的当事人来承担

,其资本是独立于产业资本的。(√)

318.商业资本独立化之后,商业利润的分割和纯粹流通费用的扣除会大大减少产业利润。(×)

319.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都是职能资本。

(√)

320.银行利润是通过存贷款利差实现的。

(√)

321.利润由量的分割转化为质的分割,掩盖了利息和利润的真实来源即工人的无酬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22.利息率一般都是大于零而小于平均利润率。(√)

323.借贷资本的形成以及利润的分割,是资本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结果。(√)

324.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

325.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形式。

(×)

326.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现代形式。

(√)

327.土地价格等于地租除以平均利息率。

(√)

328.地租是土地经营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

329.经济学意义上的地租是纯粹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费用。

(√)

340.租金与地租是一回事。

(×)

341.土地价格等于地租除以平均利润率。

(×)

342.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概括。(√)

343.马克思认为,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所描述的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假象。

(√)

344.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概括。(×)

345.研究政治问题离不开经济。(√)

346.研究经济问题离不开政治。(√)

34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4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4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5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快速经济增长,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351.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经济资本主义化。(×)

第4篇

关键词: 汽油机; 缸盖; 缸体; 强度; 刚度; 疲劳; 非线性; 有限元法

中图分类号: U464.1文献标志码: B

0引言

在发动机设计开发过程中,通过CAE模拟计算考察气缸盖与气缸体等重要零部件的强度、刚度以及耐久性和疲劳特性等,可以为发动机机体各部件开发、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并大大缩短开发周期,避免物理样机出来后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公司采用CAE软件模拟发动机工作中的实际工况,以考察发动机各零部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1]

本文先建立发动机机体主要部件的有限元模型,在考虑各部件接触非线性的基础上基于Abaqus计算得到各部件的应力、变形结果,并就关心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然后在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考虑材料温度非线性,考察缸体缸盖疲劳安全因数.

1有限元模型

1.1模型说明

分析对象为纵置直列四缸发动机,有限元模型见图1.模型包括缸盖、缸体、缸垫、下缸体、油底壳、简化变速器和各关键螺栓等,其中,缸垫、燃烧室、火花塞和各部件接触区域均采用六面体单元,其余部分采用四面体单元.六面体单元数为290 000个,总单元数为1 130 000个,总节点数为446 000个.

图 1整机有限元模型

1.2边界条件和载荷

1.2.1热边界条件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缸盖和缸体水套中冷却液的流动带走大部分热量.应用CFD软件STARCCM+计算出水套内部气体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然后将其映射到水套有限元网格表面上作为温度边界条件;燃烧室、进排气道、进排气阀座和上下缸体等根据经验和已有的试验数据,赋予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值.

1.2.2位移边界条件

约束进气侧悬置点x,y和z等3个方向平动自由度,约束排气侧悬置点y和z等2个方向平动自由度,约束变速器端面z方向平动自由度.

1.2.3接触边界条件

在两两相互接触的部件之间建立接触对.如缸盖与缸垫、缸垫不同层之间、缸垫与缸体、缸体与下缸体、下缸体与油底壳、主轴瓦与上下缸体以及主轴瓦之间等都需建立接触,并且在接触时设定冷装配工况下实际的间隙和过盈量.

1.2.4载荷和分析工况

载荷包括螺栓预紧力、主轴承座力以及热负荷等.在计算热应力时采用顺序耦合分析方法,即先计算得到整个机体的温度场分布,然后将该温度场作为强度计算的热负荷输入.强度计算时定义3个分析工况:工况1为冷装配工况,工况2为在冷装配基础上导入热负荷,工况3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施加二缸做功时各主轴承座载荷.

2计算结果分析

2.1温度场分析

整机温度场分布见图2,其中,最高温度在二缸缸套处.

图 2整机温度场分布

缸盖温度场分布见图3,温度最高处在二缸排气阀座处.

图 3缸盖温度场分布

缸体温度场分布见图4,温度最高处在两缸之间.缸套为铸铁材料,其许用温度为300 ℃,缸体和缸盖为铝合金材料,其许用温度为255 ℃.各部件的最高温度均未超过材料的许用温度.

图 4缸体温度场分布

2.2结构分析

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发动机缸盖缸体温度都比较高,应考虑其材料的温度非线性效应.缸盖的最大主应力场分布见图5,图中,二缸与三缸间缸盖螺栓附近区域1和2位置最大主应力偏高,但绝对值未超过常温下的抗拉极限值200 MPa,建议增大区域1和2处圆角,并适当光滑.

图 5缸盖应力场分布

缸体的最大主应力场分布见图6.缸体最大主应力远小于其抗拉强度极限,其强度满足要求.另外,下缸体、油底壳的最大主应力均远小于其抗拉强度极限,强度均满足要求.

图 6缸体应力场分布

2.3接触开度分析

为防止漏油、漏水和漏气,须考察各接触面的密封性,即对各接触面的接触开度进行检查.下缸体与油底壳接触开度分布见图7,下缸体和油底壳在靠近变速器侧4个螺栓孔附近间隙较大,须与密封胶供应商确认密封胶能否弥补该间隙值.

图 7下缸体与油底壳接触开度分布

2.4缸套径向变形

缸套径向变形是发动机整机分析中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缸套径向变形的评价指标是活塞环各阶次的顺应性系数,即考察缸套变形与活塞环变形的顺应程度.沿缸套高度方向取不同截面,可以得到不同截面的径向变形(失圆度变形).

缸套2阶、3阶和4阶变形示意见图8.

(a)2阶(b)3阶(c)4阶图 8缸套2阶、3阶和4阶变形示意

这些不同阶次的变形是通过将总变形值进行傅里叶变换后得到的.0阶变形表示热膨胀的同心变形[2],1阶变形表示相对气缸体中心线偏离的偏心变形,2阶变形表示椭圆变形,更高阶表示花瓣类变形.

通过比较缸套不同阶变形值与各阶次限值,四缸4阶变形超过限值0.78 μm,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另外,还可得到缸套沿轴线方向的变形,但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此处不予列出.

2.5缸盖缸体疲劳分析

缸体和缸盖是发动机最重要的主体结构部件,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缸定期的爆发压力,缸体缸盖承受交变载荷,故须校核其高周疲劳性能.本文选取工况2作为最小应力,工况3作为最大应力,运用等寿命疲劳分析方法(Haigh图理论[3])计算不同点的疲劳安全因数.另外,在不同温度下材料物理属性会发生变化,因此,本文还考虑温度对Haigh图的影响.

缸盖阀座疲劳安全因数分布见图9,可知,缸盖进气阀座处疲劳安全因数最小,为1.98.缸盖疲劳安全因数分布见图10,可知,第二缸和第三缸间缸盖螺栓附近区域最小疲劳安全因数为4.77.缸体疲劳安全因数分布见图11,缸体最小疲劳安全因数出现在第二缸靠近缸垫处,为1.87.缸体缸盖均满足疲劳安全因数1.5的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缸体缸盖均不会发生高周疲劳破坏.

图 9缸盖阀座疲劳安全因数分布图 10缸盖疲劳安全因数分布

图 11缸体疲劳安全因数分布

3结论

对某纵置四缸汽油机进行有限元和高周疲劳分析,并对关注的结果进行评价,得到以下结论.

(1)发动机各部件温度均在许用温度范围内.

(2)第二缸与第三缸间缸盖螺栓附近区域最大主应力偏高,建议增大该区域圆角并适当光滑.

(3)下缸体和油底壳在靠近变速器侧4个螺栓孔附近间隙较大,须与密封胶供应商确认密封胶能否弥补该间隙值.

(4)第四缸缸孔径向变形超过限值0.78 μm,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5)缸体缸盖均不会发生高周疲劳破坏.参考文献:

[1]de JACK M. An overview of Abaqus use in engine engineering at Ford motor company[C]//Abaqus Users’ Conf, 2002: 122.

第5篇

由于1996年台湾就业增加率仅为0.25%,创1952年以来最低水准、失业率急升至2.6%,1997年至2001年间台湾失业情势持续恶化。失业率由1995年的1.8%逐年攀升至2001年的4.6%(广义失业率由1996年的3.8%攀升到2001年,高达6.5%)失业人数不断扩增,由1996年24.2万人剧增至2001年高达45万人。涉及人口达104.6万,创历史新高。2001年台湾失业率不仅较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且高于同期韩国的3.7%,亦与同期美国的4.8%和日本的5.0%相当,显示台湾失业情势相当严重。

面对失业率持续攀升的挑战,近年来台湾当局陆续推动有关振兴经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创造就业方案,但由于岛内整体经济未能获得改善,台湾严重的失业情势仍继续恶化,据“行政院主计处”统计显示,2002年上半年失业率继续攀升至5%以上,7月份的失业率高达5.23%,预计8月份可能再创新高。更严重的是根据岛内1111人力银行的调查显示,今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有31%已经找到工作,即有69%的应届毕业生在待业。

2、当前台湾失业情势的特点。

①在失业人口中,以非自愿失业人数居多。

失业人群中,非自愿性失业人数由1996年的9.3万人增至2001年的25.8万人,所占比率由1996年的36.0%大幅提高至57.3%,增幅达21.3个百分点。

②失业期间延长,长期失业人数递增。

失业者平均周数由1996年的20.5周,递增至2001年的26.1周,其中低学历劳工平均失业期间由19.7周猛增至28.2周。1996年—2001年间长期失业人数由5.9万人增至15.2万人,占总失业人数比由24.4%增至33.8%,其中又以低技能、低学历劳工所占比率攀升最快。(参阅表1)

  表1  台湾失业情势之变化  单位:%

附图

注:1.失业率为(失业者+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之非劳动力)/(劳动力+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之非劳动力)x100。

2.非自愿性失业者包括因场所歇业或业务紧缩及临时性工作结束之失业者。

3.长期失业人数指失业期间在27周以上之失业者。

4.转成率=转业者/(退出就业人数中的失业者+转业者)x100。

资料来源:1.“行政院主计处”编印“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年报,2001年。

2.“行政院主计处”编印“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人力运用调查报告,2001年。

3.转引《自由中国之工业》92卷第2期。

③失业结构呈现五个态势。

(1)性别结构:在台湾的失业队伍中,男性劳工远较女性劳工失业恶化情况严重。男性劳工失业率由1996年的2.7%递增至2001年的5.2%,与总失业率之相对比值由1996年的1.05升至2001年的1.13,同期女性劳工失业率2.4%上升为3.7%,与总失业率相对比值由0.93降至0.81。

(2)年龄结构。从年龄层面观察,台湾青壮年失业问题最为严重,且有上升趋势。青年劳工失业率由1996年的6.9%增至2001年的10.4%。

(3)行职业结构。就失业者之前职行业观察,工业部门失业率大幅攀升,低技能之蓝领劳工失业严重。在全体失业人群中,1996-2001年间低技能蓝领劳工失业率由2.55%攀升至5.81%,失业人数占非初次寻职失业者之比率由47.3%增至54.0%,恶化最为严重。(参阅表2)

  表2  1996至2001年职业别失业率之变化  单位:%

附图

注:1.职业别失业率=失业者前职业人数/(失业者前职业人数+该职业就业人数)x100。

2.蓝领劳工包括:生产有关工人、机械设备操作工及体力工。

资料来源:同表1。

在工业部门中,以制造业离职失业人数最多,占非初次寻职失业之比率,由1996年的2.5%增至2001年的30.2%。失业率又以营造业最高,由1996年的3.95%剧增为9.58%。(参阅表3)

  表3  1996至2001年部门别失业率之变化  单位  %

附图

注:部门别失业率=失业者前职行业人数/(失业者前职行业人数+该行业就业人数)x100。

资料来源:同表1。

(4)教育结构。当前台湾低学历劳工失业扩大,失业率高于总失业率,失业率相对比值明显攀升。1999-2001年期间,低学历失业率由2.0%升至4.7%,相较于总失业率的比值由0.77扩大为1.03。

(5)区域结构。台湾产业发展呈现区域失衡,较具现代化的传统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多数集中在中部、北部,不但导致南北就业机会差距扩大,且每当景气波动或产业结构调整时,南部及东部区域的失业问题远比其它区域严重,例如,2001年东部及南部地区平均失业率分别达4.78%及4.76%,均较总失业率4.57%为高。

  二、近期台湾失业率攀升之成因分析

当前台湾劳动市场失衡成因错综复杂,既有岛内因素,又有岛外因素;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因素。惟从总体经济角度考察,概略可归纳为三类:1.景气循环性失业;2.结构性调整因素,即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力结构转变之滞后,或厂商转赴岛外投资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3.制度僵化因素,即劳动市场调整机制失灵或劳动供需信息不畅(或不对称),造成的摩擦性失业。

台湾经济已进入成熟阶段,景气循环固然是失业率上升的短期因素,但结构转型困难,法制不合时宜等因素,应为失业率急剧上升的长期因素。过去六年来,台湾失业率的攀升,以自然失业率(包括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为主,根据台湾Beveidge曲线估算,2001年台湾失业率4.57%之中,循环性失业占1.93个百分点(占42.3%),自然失业率占2.64个百分点(占57.7%),与一般工业化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失业型态相类似。具体分析如下:

1、景气波动因素。

景气变化对失业的影响十分显著。一般而言,景气严重衰退,就会迫使企业紧缩劳动需求,非自愿性失业者占总失业人数比率会相应提高,1996至2001年间,非初次寻职的失业人数由18.6万人增为37.5万人,占总失业人数比率由76.9%上升为83.3%,从失业原因探索,非初次寻职的失业者中,以“工作场所歇业或业务紧缩”最多,由6.8万增至20.6万,5年间增加约2倍,占总失业人数比率由1996年的28.1%,大幅增至2001年的45.8%,成为失业攀升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临时性或季节工作结束”的失业人数所占比率由7.9%上升为11.6%,这些均显示景气变化对失业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参阅表4)

  表4  台湾失业者之失业原因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1。

2、结构性因素。

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变动关系,基本上可利用产业结构偏离系数、Lilein指数及差异度指数来反映。

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是就业结构(占总就业比率)减生产结构(占实质GDP比率)与就业结构的比率。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若为1,即表示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同步变动;若系数值偏离1则表示存在结构偏离;负数表示就业比率小于生产比率,台湾历年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如下表。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1。

Lilien指数系以产业别就业增加率之加权标准差来测度就业结构变化程度,差异度指数系以产业别就业人数占全体产业就业人数比率之变化的绝对值加总后,取其值的二分之一,测度就业结构变化程度。台湾就业结构转变速度为下表。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1。

从上表中可发现,Lilien指数及差异度指数由1981-1987的0.97及3.56增至1988-2001的2.84及12.90,后者为前者的2.93和3.62倍,反映后者就业结构转变速度快,以1996年台湾失业率攀升之关键年为界观察,则可发现1996-2001年的就业结构转变速度均比1998-1995年为慢,显示过去6年间台湾就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这是导致当前台湾失业率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3、劳动市场调节机制失灵。

根据IMD发表的《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在接受评比的49个国家和地区中,台湾劳动法制弹性化指标为4.7595,排名世界第22位,在亚洲四小龙中,低于香港的8.4286(排名世界第一)和新加坡的8.1493(世界排名第二),仅高于韩国的4.0845(世界排名第32位)。

台湾自1984年实施“劳动基准法”后,工资决定的制度性力量突然增强,明显削弱台湾劳动市场弹性化。台湾《劳动基准法》的僵固性主要表现如下:(1)基本工资偏高、降低厂商竞争力;(2)变型工时限制过严,削弱企业应变能力;(3)退休金规范阻碍人力移动,不利中高龄劳工就业。自2001年1月起,台湾劳工法定工作时间由每周48小时降为两周84小时,引起严重的劳资纠纷,透视日本劳工法定工作时间从48小时降到44小时历经10年的时间,反观台湾仅以半年缓冲期即大幅缩短工时,严重冲击大多数厂商,因此,在劳动成本突然提高下,厂商必然加速本身的结构调整,提早关厂、歇业、减产或外移,失业情势必然随之恶化。劳动市场调节机制僵化,也是造成目前失业情势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之,造成台湾当前失业情势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而不能用单项原因解释,而必须综合的、完整的、系统的,全面地给予解释。

【参考文献】

1.林大候等:《台湾就业水准提升策略之研究》,《自由中国之工业》(台湾)92卷4期第29-141页。

2.尤敏君:《解读“我国”失业之成因》《台湾经济研究月刊》第34-40页。

第6篇

一. 班级概况:本班学生经过两年的常规训练,已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部分同学在开学后很快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同学们情绪稳定,精神饱满。班级已初步形成了好学、勤奋的学风,班集体凝聚力较强,班级涌现出一大批关心集体、好学上进的好孩子。现存在的问题是有个别同学自控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多做思想工作,班级中蔡晨及关山飞渡两位同学在老师、家长的关心下进步很大,已参加了班级滚动座位。同时,有一小部分后进生学习比较吃力,这学期老师要更多的关注这些同学,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以使他们尽快的赶上其它同学。

二. 管理目标:

 思想品德方面:

1. 尊敬师长,见老师要问好。升国旗时佩戴红领巾,立正脱帽。

2. 做一个爱父母、爱学校、爱同学的好孩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

3. 学会用文明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不破坏公共设施。

4. 遵守《小学生守则》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当“优秀小学生”。

5. 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不影响班级集体荣誉。

 学习方面:

1. 课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每天按课表整理好书本、文具。

2. 课堂上养成大声读书、大声说话的好习惯(个人发言时)。

3. 学会听讲,神情专注,上课要积极发言。

4. 课后认真记录每一项作业,认真完成作业。

5. 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积累。

 纪律方面:

1. 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迟到,有病有事要请假。

2. 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不随便插话。

3. 课间在楼道内轻声慢步,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喊叫。

4. 放学后,排队回家;离校时向老师再见。

 劳动方面

1. 在劳动组长的组织下,值日生各负其责,认真打扫本班值日。

2. 每个同学负责自己座位下的环境卫生,做到及时捡纸片。

3. 保持个人卫生整洁,不乱扔纸屑。

三. 管理措施:

 品德方面

1. 班级专门有同学负责登记好人好事,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激励。

2. 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不说脏话。

 学习方面

1. 由每组小组长负责检查预习及朗读课文的情况,及时记录,每周进行总结、反馈。

2. 四人小组长负责检查该小组同学带学具及作业情况,并在该生评比表上作业一栏中打分。

 纪律方面

1. 班组设有专职考勤员,对每天的考勤认真记录,一周一总结;

2. 本学期,本班继续坚持以每周行为规范评比表量化评比,逐步由老师监督到同学互相监督,形成个人评比、四人小组评比、小队评比分层管理模式,针对同学每天表现,及时反馈在评比表上,每周总结一次。一周评出优秀小队及优秀个人。

3. 由三位路队长负责每天组织同学排好路队,每周总结一次。

 劳动方面

1. 个人环境卫生将由四人小组组长随机检查,及时反馈在评比表上。

2. 每天的值日,由值日组长根据该生劳动情况进行打分,期末公布劳动成绩,并评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四. 各月安排:

九月:

11、 继续进行常规训练;

12、 围绕“美丽新疆”主题查找相关资料;

13、 办一期抗战胜利60周年的校园专栏;

14、 办一期迎国庆、新疆成立50周年小报;

15、 进行秋季运动会组织训练和准备工作。

十月:

7、 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外出);

8、 准备美丽的新疆的电视才艺展;

9、 进行一次年级写字比赛。

十一月:

5、 办一期爱科学小报;

6、 进行一次“名人故事主题队会”。

十二月:

9、 做好期末分项测试工作;

10、 办一期“庆元旦”小报;

11、 做好迎新年的活动准备工作;

第7篇

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至今还没有完全阐明。运动医学界提出了多种假说对其进行解释,从20世纪30年代的衰竭学说发展到80年代的疲劳链和“突变”理论等。这些假说指出:在运动疲劳发生时,机体内离子代谢发生紊乱,自由基增多,氨大量生成,高能磷酸盐和脂肪酸的浓度改变,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的协调平衡被打破等诸多变化,从而导致疲劳的发生。许多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与运动的类型有关,如短时间剧烈运动时出现的疲劳,往往与肌肉中能源物质的消耗及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堆积这些外周因素有关,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产生的疲劳,则以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保护性抑制的中枢因素为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参与了这种疲劳的发生,它们大致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前者包括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等;后者有γ-氨基丁酸(GABA)和5-羟色胺(5—HT)等。运动时这些递质的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对其深入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运动性疲劳的理论认识,而且可指导体育运动训练,延迟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和发展。

1 运动与血浆游离氨基酸

许多学者对运动与血浆中氨基酸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1985年Blomstrand〔1〕研究了马拉松运动员和持续1.5小时军训的军人运动前后血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变化,结果表明:疲劳性运动可使血浆中的支链氨基酸(BCAA)下降,游离脂肪酸(FFA)显著增加,马拉松运动员的血浆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浓度上升,游离色氨酸(F-Trp)的浓度升高了140%;军人血浆中Glu含量上升,AAA变化不明显。这两项运动都属力竭性运动,分析两组差别的原因,可能与机体代谢差异和运动类型、持续时间的不同有关。这两种运动可能使F-Trp/BCAA的比值上升,促使更多的F-Trp进入血脑屏障,脑中5-HT等由此升高,而5-HT在一定的脑区与这种持续性运动中体力和/或精神的改变有关。作者的再次研究〔12〕发现,力竭性运动可使大鼠血浆中BCAA升高,色氨酸总量(T-Trp)下降,尽管F-Trp的变化在训练组中更为明显,但两组的F-Trp/BCAA的比值均增大。长期训练不仅增加血浆中某些AAA的水平,还使力竭性运动对BCAA和氨基酸(AA)的影响更为明显。Struder〔3〕的研究表明:4小时的网球比赛明显降低了运动员血浆中BCAA的水平,增加了F-Trp、FFA的浓度,由此F-Trp/BCAA的比值升高了165%,再一次提示长时间的力竭运动导致血浆F-Trp/BCAA的比值上升,运动疲劳的发生可能与之有关。吴泽志〔4〕证明5000米长跑升高了非运动员血浆中游离氨基酸(AA)的水平。Tanka〔5〕却报道过度训练对运动员血浆中的Trp、BCAA以及Trp/BCAA的比值无多大影响。同年Struder〔6〕的研究发现持续5小时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员血浆中兴奋性递质Glu的浓度下降,铵和FFA的浓度升高。这些结果〔1、3、7〕表明:长时间的大强度运动可使血浆中BCAA下降,AAA上升,AAA/BCAA的比值增大,这将使更多的某些递质的前体如Phe、Tyr、Trp进入脑组织,引起大脑内的Trp和5-HT等递质升高,从而导致疲劳的出现。Francis〔8〕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对外周和中枢影响的同步效应,大鼠进行中等强度的耐力运动后,外周和脑内的F-Trp分别增加显著。这种运动性疲劳时AA的变化在其它类型的疲劳研究中也有发现,Takanobu〔9〕检测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和其它外科术后的年老病人的血浆,发现两组病人的白蛋白下降,BCAA几乎不变,F-Trp和F-Trp/BCAA的比值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能够结合Trp的白蛋白的降低使得F-Trp浓度上升,进而引起F-Trp/BCAA的比值变化,导致更多的F-Trp进入脑内,促使5-HT的合成增强,而部分脑区5-HT的升高可能与病人术后的疲劳发生有关。Remo〔10〕的研究发现急性运动对训练过的大鼠血浆儿茶酚胺(CA)的影响十分显著。Palliar〔11〕的报道与Remo的结果较为一致。中等强度的两周跑台训练对血浆中CA的浓度影响不明显,训练时间的长短也未在两组间引起明显差异;急性运动则显著改变了A和NA的水平,相同长度的运动时间在不同的训练组间未引起显著性差异,在同一组动物中,运动时间的延长同样没有改变CA的最大值,只是推迟了它们的恢复时间。齐燕妮〔12〕的研究表明:长期的耐力训练降低了大鼠血浆中CA的水平,而一次性的力竭游泳使动物血浆中NA的含量增加,A则在限制活动组中下降了4倍,在训练组中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运动训练使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下降,抑制了A和NA的分泌,急性运动或许相反,增加了它们的分泌;限制活动组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因此其安静时的NA和A水平均高于训练组。这些结果说明:长期的运动训练可能使交感神经的适应性增强,使CA的分泌减弱(或不变),急性运动则使CA的活动明显改变。

2 运动与脑内神经递质

脑内游离AA和单胺的含量显著高于血液,脑组织内的单胺的合成前体是AA,而脑组织内所需的AA必须通过血脑屏障才能从血液入脑。运动中,动物血液中的AA的改变会影响中枢递质的变化。由于脑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种类繁多,有明显的区域分布,故脑内递质的分布和代谢也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李人〔13〕报道,安静状态下训练和未训练过的大鼠脑中Glu/GABA的比值无明显差别,这意味着它们在安静时各脑区中Glu与GABA的代谢平衡水平是相似的。未训练组的大鼠经过短时间游泳后,部分脑区显著高于安静值,提示脑中出现以兴奋为主的效应,经过长时间(9小时)的运动后各脑区此值明显下降,这意味此时脑中出现以抑制效应占优势的状态。可是运动训练过的动物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游泳,中枢抑制过程并不显著。联系大鼠的运动状态与脑中Glu和GABA的含量变化,可以初步认为脑中GABA水平变化与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抑制过程有关,特别是当机体运动出现疲劳时各脑区中Glu与GABA的代谢平衡发生了改变,GABA含量升高幅度大于Glu升高幅度,使脑中以GABA的抑制效应占优势。然而脑中中枢递质甚多,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可能不仅仅与GABA有关,也可能是各种中枢递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运动训练可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保证了较长时间肌肉活动时脑的协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同时运动训练对动物脑中GABA代谢稳定性的影响也是一种适应性的变化。脑中GABA代谢的稳定对脑机能的维持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有可能推迟中枢抑制,从而延长运动时间,增强耐力素质,推迟疲劳的发生。Priscilla〔14〕检测到大鼠进行耐力运动后纹状体中多巴胺(DA),3,4—羟苯乙酸(DOPAC)及DA受体浓度大幅度上升,且DA与其受体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Blomstrand〔2〕在研究耐力训练对血浆AA影响的同时,分别测定了耐力训练和一次急性力竭运动后大鼠六个脑区Trp、5-HT及其代谢物5-HIAA和多巴(DOPA)、NA和脑内单胺氧化酶的变化,结果发现:力竭性运动增加了六个脑区F-Trp含量,提高了大部分脑区DA、5-HT、5-HIAA的浓度,它们的升高可能与Trp的变化有关,这些部位可能在中枢疲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递质的动态改变是否也与运动时情绪的变化有联系,是值得考虑的。Dley〔15〕检测了中等强度耐力运动1小时或运动训练4周的大鼠脑区的5-HT的代谢,其结果为:急性运动明显增加了脑干、下丘脑中5-HT的合成与代谢,而4周的训练同样促进了皮层中5-HT的合成与代谢,运动对不同脑区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Hoffmann-p〔16〕的报道提示,长时间的运动训练降低了5-HT、DA的合成和代谢。尤春英〔17〕研究了大鼠在不同负荷强度下时,跑台训练不同时间后脑中NA、DA、及其它们的前体DOPA、5-HT和它的代谢产物5-HIA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训练时间的长短和脑内5-HT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而与负荷强度的相关性不大。5-HIAA在短期训练3周后明显上升,而5周,7周后无明显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多次重复的刺激使大鼠对运动疲劳有了适应性,同时运动作为一种应激加速了DA、5-HT的合成和降解,总之运动训练对神经递质的影响表现出时间相关性。

上述研究均是采用传统的离体取样方法,所得结果一般代表细胞内外物质的混合量,无法准确监测活体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合成、释放等活动。微透析技术的发展使得直接测定清醒状态的动物脑内递质动态成为可能,这样就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动物运动时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用微透析技术检测运动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运动疲劳的机制。Karena〔18〕证明旋转运动增强了纹状体中DA的代谢。Mieko〔19〕通过大鼠负荷步行后在体检测了清醒状态时大鼠大脑皮层中乙酰胆碱(Ach)、NA和5-HT的变化,结果显示:5分钟的步行使这三种物质的浓度升高,Ach升高最为明显。李倩茗〔20〕的研究提示了尾核多巴胺代谢与运动强度有关,随着运动强度增大,DA的释放增加,分解代谢加快。Pagliari〔10〕和Palliar〔11〕分别报道了2周的耐力训练和急性运动对大鼠额状皮层内N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二者的实验方法类同,得出的结论也较一致:中等强度的耐力训练对大脑皮质中NA的代谢作用不明显,急性运动对它们的影响却很显著,运动时间的延长对最大值的影响不大,但延迟了它们回到安静值的时间。耐力训练和急性运动同时激活了外周CA的分泌和中枢NA的活动,运动时间的延长增加了中枢高浓度NA的持续期,且在外周A的分泌和中枢NA的浓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1997年Meeusen〔20〕报道6周的中等强度跑台训练明显降低了大鼠纹状体中DA、NA、Glu的浓度,对GABA的影响不大。急性运动使训练和未训练过大鼠的DA、NA和GABA的水平分别增加,但对训练组Glu的影响远远超过未训练组。可见耐力训练可以使纹状体中GABA相对稳定,推迟了运动疲劳的发生,同时使神经递质DA,NA,GABA的释放减少,但并不影响中枢对直性运动的反应。综上所述,目前尚不能得出运动对神经递质影响的动力学曲线,这主要是由于实验设计、运动或训练方案以及检测的脑区和检 方法不同所致。但总体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10、11、13、21〕:运动对脑内神经递质的活动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区域性差异。且运动的不同强度,不同的持续时间具有不同的效果,如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减弱抑制性递质GABA等的分泌,且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而急性疲劳性运动可明显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使5-HT等递质的合成和分解增强,且变化程度与动物原有的训练水平有很大的联系。因此运动疲劳的发生,不仅与运动的速度,运动时间有关,还与运动员的机体状况,运动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

3 运动时血浆游离氨基酸改变和中枢递质改变的关系

运动时血浆氨基酸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氨基酸以及单胺类递质都会发生变化,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实验来验证。Remo〔10 和Pagliari〔11〕认为:运动引起的外周A的分泌与中枢NA的活性及其代谢有正相关性。作者由此认为:外周A的增加是调节中枢神经化学、生理、认知等改变的重要调节因素。但未发现外周NA的分泌和中枢NA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可见运动引起的外周氨基酸的改变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可使血浆中BCAA水平下降,FFA的浓度上升,后者将和Trp争夺清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增加了血浆中游离Trp的浓度和Trp/BCAA的比值。这将促使更多的Trp等递质氨基酸竞争穿过血脑屏障,使脑内特定区域抑制性递质Trp、5-HT的合成及其代谢加强,从而引起疲劳的发生,改变动物的运动行为。同时脑内Phe、Tyr的增多为CA的合成提供了更多的前体,造成DA等递质增多,引起脑内递质释放紊乱,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这可能是运动疲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3、7、10、11、15、17〕。基于这种结论,有人提出假设:运动时给运动员口服BCAA或Trp可缓解或加强疲劳,改变运动成绩。Verger〔22〕让不同的大鼠分别服用Glu、BCAA,结果发现BCAA组的极限运动耐力不如Glu组。而Newsholme〔23〕在他的研究中发现BCAA的摄入可能提高了速度较慢的马拉松运动员的成绩,而对速度本来就较快者作用不明显。这些结果提示BCAA的补充可能影响中枢疲劳,但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则是很复杂的,因此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简单地肯定BCAA等氨基酸的补充能影响疲劳的发生,改变运动成绩。

4 小结

虽然目前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但仍然可以看出:运动影响了外周AA和中枢的递质,而且这些递质的改变与运动疲劳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递质变化可能与递质的相互作用、递质受体的浓度和活性变化、载体蛋白的改变、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改变等诸多因素有关。微透析技术将为上述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的取样和检测方法,若在此基础上规范实验方案,进行动态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运动对神经递质影响的规律,便可增加对运动疲劳机制的了解,在实际应用中,才能适宜地选择训练方法和负荷,提高身体抗疲劳能力并加速疲劳的消除,从而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Blomstrand E,et al.Changes in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romatic and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duing sustained exercise in man and their possible role in fatigue.Acta physiol Scand,1988;133;115—121

2.Blomstrand E,et al.Effect of sustained exercise on plasma on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and 5-hydroxytrypt amine metabolism in six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in the rat.Acts Physiol Scan,1989;236;473—481

3.Struder HK,et al.Amino acid metablism in tennis 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e on the neuroendocrine system.Br.J.Sports.Med,1995 Mar;29(1):28—30

4.吴泽志等.大强度运动后血浆及红细胞内游离氨基酸变化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05.07.15(2):142—145

5.Tanaka H,et al.Changes in plasma tryptophan/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 ratio in response to training volume variation.Int.J.Sports.Med,1997 May;18(4):270—5

6.Struder HK,et al.Effect of exercise intensity on free tryptophan to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ratio and plasma prolactin during endurance exercise.Can.J.Appl.Physiol,1997 Jun;22(3):280—91

7.章江洲等.芳香族氨基酸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综述).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4):229—232

8.Francis Chaouloff,et al.Amino Acid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Increased Plasma Free Tryptophan Causes the Increase of Brain Tryptophan During Exerceise in the Rat.J.Neurochem.1986;46,1647—1650

9.Takanobu Yamamoto,et al.Changes in the Albumin Binding of Tryptophan During Postoperative Recovery:A Possible Link with Central Fatigue-Brain Research Bulletin,1997;Vol.43,No.1,pp.43—46

10.Remo Pagliari,et al.Norepingphrine release in the rat frontal cortex under treadmill exercise:a study with microdialysis.J.Appl.Physiol,1995;78(6):2121—2130

11.Palliar.L.P.et al.Physical conditioning in rats influences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al catecholamine responses to sustained exercise.Eur.J.Appl.Physiol 1995;71:41—52

12.齐燕妮等.大鼠运动训练与限制活动对血浆神经肽Y、儿茶酚胺浓度及其应激改变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11(4):213—216

13.李人等.运动性疲劳与脑中r-氨基丁酸.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5;4(2):81—86

14.Priscilla,G.M,et al.Endurance training effects on striatal D2 dopamine receptor binding and striatal dopamine metabolite levels.Neuroscience Letters,1987;79:138—144

15.Dey,S,etal.Exercise training: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alterations in serotonin metabolism of rat brain in relation to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exercise.Physiol,Behav 1992,Dec;52(6):1095—9

16.Hoffman,P,et al.Effects of long-lasting voluntary running on the cerebral levels of dopamine,serotonin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th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Life Sci.1994;54(13):855—61

17.尤春英等.不同负荷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神经介质含量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5;14(4):223—227

18.Karene.S,et al.In vivo dialysis measurements of dopamine and dopac in rats trained to turn on a circular treadmill.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1990;36:21—28

19.Mieko,et al.Extracellular release of acetylcholine noradrenaline and serotonin increases in the cerebral cortex during walking in conscious rats.Nerroscience Letters,1993;161:73—76

20.李倩茗.大鼠尾核多巴胺代谢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5;12(1):1—4

21.Meeusen,R.et al.Endurance training effects on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in rat striatum:an in vivo microdialysis study.Acta Physiol Scand 1997;159:335—341

第8篇

本班总体情况较好,大多数学生学习认真、态度端正,能自觉地遵守校规班纪。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好,班干队伍的管理能力相对以往有所提高。本班教师队伍:稳定、能力强,老教师经验丰富,教师之间关系和谐,配合得较好。家庭层次: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学校工作的配合不积极主动。

一、德育工作目标:

在以往两年的形成的素养基础之上,通过常规的深入管理和规范,继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并以此为辐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准和思想认识,引导和规范学生在剩下的一年时间里设计好自己的人生蓝图,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与此同时,加强对班干部和班级团员的管理和优化,以带动和促进全班学生不仅做一个有学识的人,更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二、智育工作目标:

以初三开学摸底考试为契机,做好对学生成绩的目标管理和跟踪,积极发挥每一位任课老师和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合理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弥补中上层面学生在单科上的不足;提高中下层面学生的整体成绩,力争做到扩大优秀面,壮大中间面,缩小落后面。

1、值周值日班长负责制每周安排一位值周班长,负责整个这一周的纪律、卫生、两操等常规工作,同时下设五名值日班委,负责当天的常规工作;值日班长做到每天下午放学前一小结,值周班长做到每周一小结,表扬好人好事,发扬优点;同时,指出当天和当周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办法。

2、作业缺交及一日常规违纪登记由科代表登记好当天缺交作业的学生名单,交学习委员登记汇总;由值日班长登记好当天违纪的学生名单交值周班长登记汇总,这两项指标均每月统计一次,在班上予以公布并作为学期末评优评先的参考。

3、劳动值日登记由劳动委员和劳动小组组长负责安排当天的教室和包干区的卫生打扫,对表现突出和优秀以及不积极、不负责的值日生分别登记在册,作为学期末评优评先的参考,并且每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做有责任的中国人。

4、班规由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一起制定并在班会上通过,作为全班学生行动的参考和指南,避免了以往班级无“法”可依窘境,进一步地加强了学生自治的能力。

5、班级公约班级的公共道德规范,从守纪、尊重他人、文明习惯的养成等13个方面为学生指明了道德上的规范和目标,促使其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善于为他人着想的良好习惯。

6、每月学习小结以每个月的单元测试为契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明了优势,明确差距,明晰对策,同时对班级前十名和单科前三名以及有进步的学生予以物质奖励,鼓励其再接再厉,不断超过他人;超越自己。

第9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机械零部件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的软件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和虚拟疲劳预测方法,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adams模拟42crmo硬齿面齿轮加工过程,分析了对应的疲劳载荷谱,得到了齿轮应力寿命s一n曲线。

1、引言

机械产品全寿命设计是衡量产品设计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现代设计过程迫切需要通过工程分析手段预测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将虚拟设计思想更多地融人到复杂机械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设计中,借助工程分析软件对计算机中虚拟的产品样机进行应力分布、疲劳寿命和可靠性设计等,大大提高了可靠性设计水平。

利用国外先进有限元软件丰富的试验数据,应用项目组成员进行的42crmo硬齿面齿轮的弯曲疲劳可靠性试验及资料,提出该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由虚拟零部件疲劳工作的情况快捷地得到应力一寿命(s一n)曲线,推知其疲劳寿命大样本,以供可靠性分析设计使用。

2、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

2.1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软件

进行产品零部件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首先需要构造产品虚拟样机,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实用的样机几何造型cad软件有autocad, pro/e等,同时还有可以进行各种系统仿真分析的多体运动学、动力学软件adams, simpack等。

目前国际知名的通用有限元工程分析软件大多可完成对产品结构进行应力分析、疲劳寿命测试及寿命概率分析的功能,目前见长的软件有ansys,msc/fatigue, msc/nastran,考虑虚拟环境的cfx及fluent。近年来,样机的运动、动力学及疲劳分析技术正处于逐渐深人和系统化阶段,但有许多重要内容要填补,如虚拟环境的融入、几何造型、动力学、疲劳分析技术的集成及开放式。

2.2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多年来人们发展了各种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中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局部应变法(e-n法)与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已成为三种经典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1)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

名义应力寿命法通常称为总寿命法。该方法用于构件总寿命的预测,是以材料或零部件的疲劳寿命曲线为基础的。该方法可以考虑构件表面加工和表面处理对其疲劳寿命的影响,也可以考虑构件焊缝的疲劳寿命,适用于低应力高周疲劳问题。

(2)局部应变法(e-n法)

局部应变寿命法通常称为裂纹萌生法。该方法用于预测构件的裂纹萌生寿命。它应用了材料的“记忆特性”,计人了名义应力无法计及的载荷循环顺序的影响,使寿命估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适用于高应变低周疲劳问题。

(3)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主要用于预测构件从裂纹产生到发生破坏的疲劳寿命。该方法结合模拟材料微观结构变形的数值方法,是数值模拟断裂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3、在硬齿面齿轮弯曲疲劳试验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要求对42crmo材质的硬齿面齿轮进行了弯曲疲劳可靠性全寿命试验,试验在机械部机械科学研究院英国产instron1603型电磁谐振疲劳试验机上进行。采用4级应力水平,即作4组不同应力的轮齿全寿命大样本试验,得到了硬齿面齿轮定寿命下的r-s-n曲线(见图4中实线部分)。本文以此试验为研究基础,进行42crmo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和试验,得到了虚拟试验的各应力水平下疲劳寿命数据,即s-n曲线。

3.1三维几何造型设计

三维cad软件为构造精准的零部件虚拟几何造型设计打下软件基础。42crmo硬齿面齿轮是斜齿圆柱齿轮按渐开线形成的,为从齿轮的造型机理开始就严格遵循渐开线齿面生成和加工机理,应用三维虚拟造型软件mdi公司的adams能在几何形体上展成曲面和使曲面扭曲变形的功能,开发出以法平面标准渐开线齿形为基准的斜齿模拟加工过程。

3.2疲劳载荷谱分析

载荷谱是有限寿命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掌握载荷谱的变化规律是进行寿命设计的先决条件。通常,载荷谱是由现场数据采集并经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获得。现场采集的载荷时间历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并且因现场各种因素如开关信号、电磁干扰等影响,会造成原始信号记录失真,出现伪信号。齿轮结构所承受的疲劳载荷,实际上是一连续的随机过程,借助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平台,可直接给出机械构件在整个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疲劳载荷谱f-t曲线(见图2),以此作为理论分析和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的基础。

3.3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应力分析

建立一对轮齿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模型主要为六节点五面体单元,单元总数为63359个,节点总数为15213个。这样有利于单元自动生成,有利于提高计算精度。有限元计算中,齿轮材料的弹性模量为4. 6 x 107mpa,波松比为0.3。

由有限元法(fem)分析计算出随机动载荷谱下轮齿在啮合过程中最大动应力齿轮的位置、数值及周期。

3.4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裂纹寿命预测

断裂力学是在承认裂纹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疲劳强度计算(即微裂纹形成忽略),失效判据是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时发生疲劳断裂,应力强度因子幅度可用以下关系表示

对裂纹半长a的积分求出裂纹扩展的应力循环次数,即疲劳寿命。计算n时,应力强度因子幅}k、裂纹初始半长a1、裂纹半长极限值a2由式(1)计出。其中:c为与材料有关的系数,a为几何效应因子,山为复应力变化范围。

3.5虚拟试验结果分析

以实作齿轮试验的4级应力水平作虚拟疲劳试验,求得各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数据,这样可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待试验材料齿轮的s一n曲线。

图4虚线部分为42crmo材料齿轮采用上述虚拟技术所作的s一n曲线,试验中取5个寿命水平n= 0.5 x 1护,1.0 x 1护,1.5 x 1护,2.0 x 1护,2.5 x 1护的应力分布。与图4中实线部分的实作齿轮试验s一n曲线对比可知,虚拟试验得到的s一n曲线与实际齿轮高可靠度下的s一n曲线比较接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结语

(1)采用全寿命成组试验法得到产品的全寿命概率分布依据的是大样本试验,因此解决复杂机电系统使用期限内无故障的全寿命设计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十分深远的应用前景。全寿命设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机电产品设计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攻克使零部件全寿命试验与环境相容这一难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全寿命设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迅速把我国的可靠性设计水平提高到主动可靠性设计的国际前沿水平。

第10篇

刘绚 

一.    班级概况: 

本班现有人数71人(本学期转入1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34人,维族3人,哈族1人,朝鲜族1人,壮族1人,满族1人,锡伯族1人,回族2人,少数民族学生10人。 

本班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已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部分同学在开学后很快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同学们情绪稳定,精神饱满。班级已初步形成了好学、勤奋的学风,班集体凝聚力较强,班级涌现出一大批关心集体、好学上进的好孩子。现存在的问题是有个别同学自控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多做思想工作,班级中蔡晨及关山飞渡两位同学在老师、家长的关心下进步很大,已参加了班级滚动座位。同时,有一小部分后进生学习比较吃力,这学期老师要更多的关注这些同学,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以使他们尽快的赶上其它同学。 

二.    管理目标: 

    思想品德方面: 

1.    尊敬师长,见老师要问好。升国旗时佩戴红领巾,立正脱帽。 

2.    做一个爱父母、爱学校、爱同学的好孩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 

3.    学会用文明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不破坏公共设施。 

4.    遵守《小学生守则》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当“优秀小学生”。 

5.    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不影响班级集体荣誉。 

    学习方面: 

1.    课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每天按课表整理好书本、文具。 

2.    课堂上养成大声读书、大声说话的好习惯(个人发言时)。 

3.    学会听讲,神情专注,上课要积极发言。 

4.    课后认真记录每一项作业,认真完成作业。 

5.    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积累。 

    纪律方面: 

1.    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迟到,有病有事要请假。 

2.    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不随便插话。 

3.    课间在楼道内轻声慢步,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喊叫。 

4.    放学后,排队回家;离校时向老师再见。 

    劳动方面 

1.    在劳动组长的组织下,值日生各负其责,认真打扫本班值日。 

2.    每个同学负责自己座位下的环境卫生,做到及时捡纸片。 

3.    保持个人卫生整洁,不乱扔纸屑。 

三.    管理措施: 

    品德方面 

1.    班级专门有同学负责登记好人好事,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激励,一周一总结。 

2.    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不说脏话。 

    学习方面 

1.    由每组小组长负责检查预习及朗读课文的情况,及时记录,每周进行总结、反馈。 

2.    四人小组长负责检查该小组同学带学具及作业情况,并在该生评比表上作业一栏中打分。 

    纪律方面 

1.    班级设有专职考勤员,对每天的考勤认真记录,一周一总结; 

2.    本学期,本班继续坚持以每周行为规范评比表量化评比,逐步由老师监督到同学互相监督,形成个人评比、四人小组评比、小队评比分层管理模式,针对同学每天表现,及时反馈在评比表上,每周总结一次。一周评出优秀小队及优秀个人。 

3.    由三位路队长负责每天组织同学排好路队,每周总结一次。 

    劳动方面 

1.    个人环境卫生将由四人小组组长随机检查,及时反馈在评比表上。 

2.    每天的值日,由值日组长根据该生劳动情况进行打分,期末公布劳动成绩,并评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四.    各月安排: 

二月份:  

1、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制定计划; 

2、进行常规教育; 

3、做寒假小结。 

三月份:  

1、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 

2、学习雷锋活动(各小队共同完成) 

3、举行朗读比赛。 

4、组织“新疆文化月”的汇报活动 

四月份: 

1、组织春游、远足活动; 

2、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3、开展学习革命先烈事迹读书活动; 

4、进行常规教育,小结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两操方面的情况。 

五月份:  

1、举行钢笔字比赛。 

2、为庆六一排练节目。 

六月份: 

1、和爸爸、妈妈同庆六一(才艺展示) 

2、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召开讨论会。(保护环境作贡献) 

3、做好各项工作总结。 

五、其它: 

1、组织好重大节日及周一升旗活动。 

2、认真组织各项评比。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4、坚持放学站队,保证学生安全。 

5、平时加强对学生礼貌、守纪、卫生等方面教育。 

6、每月办好一期手抄报及墙报。 

第11篇

大家好!

上一周,是紧张的一周,同学们紧张的复习,又紧张的考试;

上一周,又是收获的一周,同学们收获了一春的成绩,也是老师辛苦成果的展示。同时我校韩丽、姜金珠、赵启富三位老师组成的代表队参加纪念“五、四”90周年的知识竞赛中,获得第2名的好成绩。

上一周,又是最光荣的一周,在上周五我们全校进行了一次清除垃圾的劳动,同学们在劳动中懂得劳动最光荣。

上一周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老师的支持下,在值周教师和值周同学的共同努力工作下,我们完成了第九周的值周工作,现将值周工作总结如下:

1班主任对学生日常规范非常重视,每一位班主任都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2各班的室内外卫生都能在早自习前打扫干净。只是卫生的保护意识不够强,常见学生无意识地将一些废纸掉在地上,希望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同学们的个人卫生也要加强,教室内要及时并蓄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

3早自习班主任及辅导教师到位及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4操间和眼保健操,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但也有个别同学动作懒散,同学们,健康和身体是每个学生一生幸福的基础,失去健康我们将一无所有。希望每一个同学用十分的热情来做操,以有力量为美,以懒散为耻,做一个阳光儿童,做一个阳光少年。

5课间纪律大部分学生能上下梯右侧通行,稳步轻声,但也有的学生在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的管教下才能做到。中午休息时还有别同学在走廊里喊叫。

6周二,周三进行了全校的期中考试,按照学校的统一布置,从取卷监考到订卷、阅卷,规范有序。

在这美好的一周里,老师也有几点温馨的提示:

1请随手关掉水龙头,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2不要随手丢垃圾,自觉保护环境。

3不要乱动消防栓,课间不要出校园。这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您现在阅览的是第一gzzongjie.com,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

新的一周是新的开始,新的起点。你准备好了吗?在本周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老师希望你们在本周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各方面有更棒的成绩。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不要说一天的时间无关轻重,人生的漫长岁月就由这一天一天连接而成,愿你珍惜生命征途上的每一个一天,让每天都朝气蓬勃地前进。

第九周值周工作总结相关:

第12篇

关键词:硬齿面齿轮 虚拟疲劳设计 结构可靠性 裂纹扩展

1、引言

机械产品全寿命设计是衡量产品设计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现代设计过程迫切需要通过工程分析手段预测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将虚拟设计思想更多地融人到复杂机械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设计中,借助工程分析软件对计算机中虚拟的产品样机进行应力分布、疲劳寿命和可靠性设计等,大大提高了可靠性设计水平。

利用国外先进有限元软件丰富的试验数据,应用项目组成员进行的42CrMo硬齿面齿轮的弯曲疲劳可靠性试验及资料,提出该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由虚拟零部件疲劳工作的情况快捷地得到应力一寿命(S一N)曲线,推知其疲劳寿命大样本,以供可靠性分析设计使用。

2、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

2.1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软件

进行产品零部件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首先需要构造产品虚拟样机,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实用的样机几何造型CAD软件有AutoCAD, Pro/E等,同时还有可以进行各种系统仿真分析的多体运动学、动力学软件ADAMS, SIMPACK等。

目前国际知名的通用有限元工程分析软件大多可完成对产品结构进行应力分析、疲劳寿命测试及寿命概率分析的功能,目前见长的软件有ANSYS,MSC/Fatigue, MSC/Nastran,考虑虚拟环境的CFX及FLUENT。近年来,样机的运动、动力学及疲劳分析技术正处于逐渐深人和系统化阶段,但有许多重要内容要填补,如虚拟环境的融入、几何造型、动力学、疲劳分析技术的集成及开放式。

2.2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多年来人们发展了各种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中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局部应变法(E-N法)与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已成为三种经典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1)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

名义应力寿命法通常称为总寿命法。该方法用于构件总寿命的预测,是以材料或零部件的疲劳寿命曲线为基础的。该方法可以考虑构件表面加工和表面处理对其疲劳寿命的影响,也可以考虑构件焊缝的疲劳寿命,适用于低应力高周疲劳问题。

(2)局部应变法(E-N法)

局部应变寿命法通常称为裂纹萌生法。该方法用于预测构件的裂纹萌生寿命。它应用了材料的“记忆特性”,计人了名义应力无法计及的载荷循环顺序的影响,使寿命估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适用于高应变低周疲劳问题。

(3)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主要用于预测构件从裂纹产生到发生破坏的疲劳寿命。该方法结合模拟材料微观结构变形的数值方法,是数值模拟断裂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3、在硬齿面齿轮弯曲疲劳试验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要求对42CrMo材质的硬齿面齿轮进行了弯曲疲劳可靠性全寿命试验,试验在机械部机械科学研究院英国产INSTRON1603型电磁谐振疲劳试验机上进行。采用4级应力水平,即作4组不同应力的轮齿全寿命大样本试验,得到了硬齿面齿轮定寿命下的R-S-N曲线。本文以此试验为研究基础,进行42CrMo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和试验,得到了虚拟试验的各应力水平下疲劳寿命数据,即S-N曲线。

3.1三维几何造型设计

三维CAD软件为构造精准的零部件虚拟几何造型设计打下软件基础。42CrMo硬齿面齿轮是斜齿圆柱齿轮按渐开线形成的,为从齿轮的造型机理开始就严格遵循渐开线齿面生成和加工机理,应用三维虚拟造型软件MDI公司的ADAMS能在几何形体上展成曲面和使曲面扭曲变形的功能,开发出以法平面标准渐开线齿形为基准的斜齿模拟加工过程。

3.2疲劳载荷谱分析

载荷谱是有限寿命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掌握载荷谱的变化规律是进行寿命设计的先决条件。通常,载荷谱是由现场数据采集并经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获得。现场采集的载荷时间历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并且因现场各种因素如开关信号、电磁干扰等影响,会造成原始信号记录失真,出现伪信号。齿轮结构所承受的疲劳载荷,实际上是一连续的随机过程,借助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平台,可直接给出机械构件在整个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疲劳载荷谱F-t曲线,以此作为理论分析和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的基础。

3.3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应力分析

建立一对轮齿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模型主要为六节点五面体单元,单元总数为63359个,节点总数为15213个。这样有利于单元自动生成,有利于提高计算精度。有限元计算中,齿轮材料的弹性模量为4. 6 x 107MPa,波松比为0.3。 由有限元法(FEM)分析计算出随机动载荷谱下轮齿在啮合过程中最大动应力齿轮的位置、数值及周期。

3.4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裂纹寿命预测

断裂力学是在承认裂纹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疲劳强度计算(即微裂纹形成忽略),失效判据是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时发生疲劳断裂,对裂纹半长a的积分求出裂纹扩展的应力循环次数,即疲劳寿命。计算N时,应力强度因子幅}k、裂纹初始半长a1、裂纹半长极限值a2由式(1)计出。其中:c为与材料有关的系数,a为几何效应因子,山为复应力变化范围。

4、结语

(1)采用全寿命成组试验法得到产品的全寿命概率分布依据的是大样本试验,因此解决复杂机电系统使用期限内无故障的全寿命设计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十分深远的应用前景。全寿命设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机电产品设计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攻克使零部件全寿命试验与环境相容这一难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全寿命设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迅速把我国的可靠性设计水平提高到主动可靠性设计的国际前沿水平。

(2)与基于试验的传统方法相比,基于虚拟疲劳设计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能够提供零部件的应力寿命曲线,可以在设计阶段判断零部件的应力分布,可以通过修改设计预先避免不合理的寿命分布。因此,机械零部件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可快捷得出其疲劳寿命大样本,供可靠性分析设计使用,以此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3)目前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还未涉及许多复杂的因素,如初始裂纹的影响和裂纹在扩展过程中的随机波动问题等,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倩.机械零件视觉检测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科技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