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8:5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三全员导师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员成长;导师制;导心;导学;导行
结合新的社会和教育形势,2013年以来,我校大胆探索新的立体式育人模式,在全校范围推出了“全员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研究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整个学校风生水起,生机勃勃,文化氛围明显浓化,师生精神风貌焕然一新,2014年高考取得了近几年来最好的成绩,2014年高一招生生源火爆高质。
一、背景起因
“全员成长导师制”的提出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党的十制定的教育方针时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是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传统的行政班班级管理和仅靠班主任做德育工作的模式弊端已日益突显。
近几年来,关于“导师制”的研究,国内外一些学校作出了探索,尝到了成功。我校重点在“全员”上做了尝试。
(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全员成长导师制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实现教书育人与个人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师生关系不再是单方面的授受关系,而是师生成长共同体关系。
(四)是我校生情现状的需要
我校学生生源在本县属中等,人数也多,主流是好的,但一些非主流文化很有市场,一些在校学生缺乏正能量。
为此,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学校要怎样培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讨论、研究,我们形成一个共识:用“为了学生、基于学生、在学生中”的校本研究课题即以实行全员成长导师制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特长发展。
二、主要做法
落实“全员成长导师制”概括为:一种理念、两维目标、三个步骤、四项原则、五种制度、六条职责。
(一)树立一种理念
全员成长导师制以“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为理念,针对学生成长的困惑,创新教育方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特长推导、职业向导。
(二)实现两维目标
1.融洽师生关系,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播撒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2.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和特长发展。
(1)成立大量学生社团组织,繁荣校园文化,营造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现有铜管乐队、街舞社、动漫社、足球队等30余个学生社团。2013年10月,学校新组建的男子排校队首次参加市赛捧回亚军杯,2014年暑假代表龙岩市参加全省比赛,2014年9月参加全市排球联赛,勇夺冠军。今年还组建了女子篮球队。
(2)开展“未来不是梦――我的人生规划与行动”主题系列活动。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尽早确立人生目标,找到人生定位,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并努力在中学阶段做某种准备。
(3)科学安排开展“五大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节、科技节、读书节等主题系列活动。
(4)开展“沟通,从心开始――成长心连心”体验式活动。该活动家长、教师、学生一同参加,通过一些别开生面的体验式练习和妙趣横生的分享式活动,达到良效果。
(5)开展“三走进”(走进自然、走进企业、走进革命老区)社会实践活动。
(三)把握三个步骤
1.教师人人争当导师,师生双向选择结对子。
2.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成长计划和导师工作方案。
3.导师利用有效时间分不同场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导心”“导学”“导行”“导特”和“导职”活动。
(四)坚持四项原则
1.个性化原则。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因人而异。
2.平等性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尊重而不敬畏教师,勇于和教师平等交流。
3.渐进性原则。不求全面出击、一举成功,讲究有条不紊,张弛有度。
4.实效性原则。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求抓住重点,不贪多求全。
(五)落实五种制度
1.成长记录制度。为每一位受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特别重视记录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变化和亮点。
2.谈心辅导制度。导师每两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或辅导一次,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给予指导。高三年段还实行了师生同餐谈心活动。
3.家长联络制度。导师每月至少与家长联系一次,争取每学年至少一次以上上门家访。
4.个案分析制度。导师随时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导师个案分析会。
5.实效激励制度。对实效明显的优秀导师和学生进行奖励、表彰。
(六)履行六条职责
1.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2.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良好学习方法。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4.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每一位学生拥有至少一个健康向上的爱好或培养一种特长。
5.积极与学生家长、其他科任教师加强联络,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6.要求学生志存正道(注:非“志存高远”),关注职业发展,为今后职业生涯做好当前准备。
三、初步成效
学校全员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开辟了一个个性化、亲情化、全员化、立体化和特色化的育人新途径,切实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有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收获。
(一)学生综合素质有强劲提升。一是学风有很大的改观。通过导师引导,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讲究学习方法,找到了学习乐趣,同时提高了吃苦精神。二是大批学生参加了提高品位、拓展素质的兴趣小组活动或学校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每当傍晚或周末,学校到处有学生快乐的身影。各种社团的学生都在活跃着、忙碌着、快乐着。三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所有的裁判工作、后勤工作都是学生干的。学校图书馆中午、周末开放,工作人员都是学生干部为主的青年志愿者。学生膳食管理委员会每周检查一次食堂,对食堂服务提出建议。四是通过导师引导广大学生“自强计划”的实践,更多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向上向善向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我们评选表彰了各级各类优秀学生,评选比例也从以前的10%提高到30%以上。高三罗春梅同学,被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诚信促进会授予“福建省中小学生诚信之星”称号。学校还出了一位跃入汀江勇救落水儿童的“福建省见义勇为模范”、荣登“中国好人榜”的王晓金同学,事迹感人。先进典型温暖着校园,传递着新时期优秀青年的强大正能量,我们在全校同学中倡导的“高雅、高贵、高远”的气质要求,熏陶着一大批有志青年。
(二)群众、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大幅提升。2013年12月,学校利用百年校庆契机,筹资改善了办学条件,重建了校大门,建设了大气博雅的文化广场,动工新建体育馆……百姓十分满意。随着全员成长导师制的实行,老师、学生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校风、教风、学风更加令人振奋,在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家长意见时,群众普遍表示满意,对学校发展也很有信心,同时受到了百姓的更多鼓舞和支持。2014年春节前,学校所在村陈姓家族趁学校放假之机组织宗亲在学校教学楼背面他们的地盘上建祠堂,我们认为对学校校舍安全有影响,和村民商量,村两委干部也积极协助学校与他们沟通协调,村民表示无条件支持学校,立即停止施工并计划另外找地方建祠堂。
(三)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显著提高。一是教师们更加关心学校发展了。百年校庆前夕,学校广场孔子座像的放置,校友赠送的百年大树的种植,唐诗宋词文化灯柱的设计安装等都接受了老师们的建议,得到了最好的处置。学校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出台也多方听取建议意见。教师们乐于向学校、向校长提出各项工作和学校发展的建议。二是大批教师主动积极地计划和实施特色工作。胡老师,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当年全县教育系统基本功大比武的四项全能冠军,28年的一个梦想是组建一支学生铜管乐队。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腾出图书楼一层5间教室作音乐办公室和专用室,花数万元采购铜管乐器。胡老师一周内选出队员开始训练,每周用傍晚时间训练三次。他成了队员特长发展的成长导师。他说“我不计报酬,只求平台!”三是教师们通过课堂外的导师活动,更接地气地与教育的原点――学生零距离接触,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有效、长远地对学生成长给予正能量。一年来,学校一位老师被评为龙岩市杰出人民教师,四位老师被评为龙岩市名师。2014年教师节前学校组织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十佳教师”“科研标兵”“十佳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四是大批老师在导师工作实践中体味了职业幸福感。丘老师,体育教研组长,每天傍晚在运动场上带田径队训练,风雨无阻。他说:“我既训练了学生,自己又充实,而且把下半辈子的身体给炼结实了,一举多得啊!”
(四)学校办学品位有了质的飞跃。2013年10月,学校班子经过集体研究,将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和谐成长”改为“让每一位孩子和谐成长”,改动三个字,而境界全出!受到全校教师的认同。我们同时作出了“以德育人、特长发展、文化治校”的办学特色的可行性研究和五年学校规划。为了实现“培养有全球视野,会特长发展,能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向全体教师提出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强健体魄,关怀精神;培育特长,鼓励创新;关注生活,引领发展”的教育教学原则。目前“三个更加”思路(让我们站得更高,让我们做得更实,让孩子走得更远”),已成为教师内化行动的准则。学校有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教师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全员成长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凝聚力增强,学生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凭借特色的优质性、创新性、先进性获得了丰富办学成果,影响力及公信度和美誉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扩散。学校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教书育人快乐工作的精神家园,成为莘莘学子品德养成特长发展夯基人生的成长乐园。2014年9月开始学校配合这一主题活动,探索“上杭二中基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导・激・研・促’课堂模式”的实践,其实是全员成长导师制中“导学”环节的重大举措,目的是更新教学理念,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改革传统课堂,打造具有生命价值、更加高效的优质课堂。学校的两项重大活动体现了学校文化创建的整体性。
四、反思提升
实施“全员成长导师制”,我们才起步,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还需要探究、解决、完善和提升。
(一)需要进一步构筑“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没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全员成长导师制工作孤掌难鸣。如果没有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问题学生的劣根性容易出现反复,给全员成长导师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艰巨性。比如不少学生沉溺于手机问题,少数学生恋爱问题、厌学问题等等。
(二)需要进一步提升导师的综合素养。能否做好导师制工作,关键在于导师。在工作过程中,我们的导师有的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有的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有的甚至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我们需要创新校本研训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对导师进行培训提高,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从行动研究出发,更新育人观,享受育人者的成就感,更自觉、主动、全面地参与到学生的全面全程成长关注行动中。
一、理念引领,激发目标和动力“两个引擎”
学校提出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努力跻身全省前列”的办学目标,重新审视学校发展,紧贴校情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作为办学内动力,把唤醒教师心中希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职业成就感、增强生活幸福感作为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抓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志向、开发学习潜能、圆梦名牌大学作为优化学风建设的落脚点,通过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教育资源,力争实现教师与学生、家庭与学校、素质与能力、W校发展与教育改革等“七个共进”,推动学校在新时期实现更大发展。
二、聚力中心,坚持教师和质量“两个至上”
学校实施了“43210”骨干教师培养工程。“4”是按照新教师、合格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名师四个层级,由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提出不同成长要求,分类明确研修内容,让每个类别教师都有目标追求,都能成长进步。“3”是启动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和教师专业规划,立足教研组引导教师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将怎么走、需要些什么等问题,明确个人发展定位、目标设定、路径设计、保障要素等,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促使教师自主成长,自觉进步。“2”是建立了教研组和年级部双重责任体系,教研组对学科教学质量负责,年级部对管理质量负责,相互搭台,互相促进。“1”是每周集中开展一次错时直播教研活动,借助云教室和互联网+等手段,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作用,开展名师大讲堂,启动“青蓝工程”,通过在线直播和点击回放,使教研活动更扎实有效。“0”是全员培训“0遗漏”,支持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全力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做更细致、更优质的教育。社会对宝中的评价,不仅看一二本上线率高低,更重要的是看优生突破程度。去年以来,学校充分挖掘内部资源,选拔骨干教师组建辅导团队,实施“订单式”和“导师制”培优方略,常态化开展奥赛、自主招生、兴趣特长辅导,在抓大面积升学率的同时,促使尖优学生专长发展。
三、科学管理,确保绩效和成果“两个导向”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成绩和成果的主阵地。学校坚持教学调度会制度和班子成员包抓高三复课制度,及时问诊和化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了领导班子集体听课评课制,定期检查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促使课堂教学不断规范化、优质化。在学生培养上,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科学细致的管理办法,通过班级量化和学分制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集体生活。同时,根据高中生特点,定期评选“校园之星”“五星班级”“五星宿舍”,推行了“准生活老师接力体验”活动,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全面进步,基本形成了高一树立理想、养成习惯、夯实基础;高二形成品质、训练提高、学业达标;高三注重能力、促进特长、圆梦大学的培养模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正向发展。
四、立德树人,实现文化和环境 “两个提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基础教育的重要标准。在落实市教育局“德润宝鸡・书香陈仓”德育行动中,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常态化、系统化、无缝化工作方案,落实全员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丰富社团活动,形成了浓厚的书香校园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宿舍育人文化氛围。
学校十分注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坚持“净化先行、绿化为主、亮化增色、美化提升、文化铸魂”的“五化一体”设计原则,在原有校园绿化基础上,建成松竹梅“岁寒三友”主题园林五块,实现了四季常青,全年有景,为校园增添了文化底蕴。
五、和谐共进,强化服务和安全“两个保障”
优质的服务、信任型的人际关系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两个抓手。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开门办公,以上率下,传导压力,走进课堂食堂,倾听师生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家长社会关切,以从严从实的作风提升各项工作水平。学校陆续推出免费营养早餐,给晚自习辅导教师配备夜点,装修“香啡阁”,改建健身房,让教职工工作更有尊严,生活更有乐趣,增加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汇报材料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藁城一中坚持“让每个人都能愉快地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管理,通过全校教职工的不懈努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连续19年荣获石家庄市“高中教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下面,我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激发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推行奖励培训,尝试荣誉激励。我们把外出学习培训作为学校荣誉奖励的一种特殊形式,全方位实施。全国及省市组织的免费教育培训每次安排尽量多的教师参加;石家庄市教科所每年组织的高三教师业务培训,我校全员参加;另外,学校每年还自筹资金,根据教师常规考核结果,选出80名左右优秀教师外出学习,接受全国最先进的业务培训。全方位的学习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们的业务素质,更激发了全体教师创优争先的竞争意识。
二是坚持听课督导,提倡合作竞争。得益于市教科所和区教科所每年一次的高中调研听课指导,我校除全校公开课、优秀教师示范课、学科教研课、同课异构竞赛课等多种形式以外,还重点实施推门听课制度,随机确定授课教师,课后量化打分,点评分析,结果纳入常规考核,力争让教师把每堂课上成精品。合作竞争更有益于发展。我校把每个年级分为4—6个分部,加大部内教师团队成绩考核比重,体现过程考核和集体评价“两个侧重”,推行对子班教师群体和学科教师群体“两个教学目标责任制”,重点考核各班本二以上总人数和班级成绩进步幅度,增强教师的集体责任感,实现了既竞争又合作。
三是重视常规考核,创新评价机制。我们高度重视教学过程管理,考核结果直接和评模选优挂钩。完善包涵“职业道德、工作表现、育人效果、他人认同”等指标的多元评价体系,将评价过程转变为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加大日常考核比重,对作业批改、希望生培养、集体教研等项内容,采用平时督查、期中抽查、期末总评等方式,督促教师把精力用在平时。年终,学校结合考核结果,选出一批优秀班主任和功勋教师,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上宣传,提升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职业自豪感。
二、彰显教学特色,深挖学生潜力
一是统一导学案,落实先学后教模式。自2012年起,学校高一二不再外订那些不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辅资料,全部学习资料由本校教师自行编印。我们利用假期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导学案,确保导学案上的各环节内容、教学方法和练习题都最适合我们的学生,增强了教辅资料的针对性。为了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校秉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做、教互动”教学理念,采用“五环节”、“四课型”、“一检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抓好小班教学,做好示范引导。自2012年,我们开始小班教学实验,在日常管理、学习进度和教学内容上,明显区别于普通班。教学上以自学为主,重视合作探究,作业灵活多样,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班级管理上,通过更有人性化和针对性的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今年我们小班高考,以93%的本一率,充分证明了县市一中有能力培养好高素质学生。
三是凝聚集体智慧,打造精品班级。学校多形式调动科任教师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发挥班级科任教师的合力效应。建立导师制,教师分包学生,在职业理想、人生规划上予以指导;实施考后谈心制,月考过后,教师逐一约谈分包生,分析其前段时间的学习得失;重视希望生培养,教师明确所分包学生的成绩层次,对本一本二希望生予以重点关注指导。这样,班主任居中协调,全体教师齐抓共管,高考精品班级不断涌现。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营造温馨氛围。
一是关心教师生活,培育温馨环境。学校在实施严格的日常管理的同时,十分关心教职工的生活。传统节日校长通过短信为每一位教师及其家人送去温馨祝福;教职工有亲人住院或过世,校领导班子前往慰问;教师子女入托就学遇到困难,学校领导主动协调解决。针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学校建立了包括校领导、学校中层、学科组长在内的三级谈心交流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每个教师都能舒心的工作发展。
二是重视心理辅导,培养健康人格。我校高度重视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调整。学校教育处、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分工合作,利用晨会、班会和心理咨询等形式进行心理辅导;组织国旗下讲话、趣味运动会和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疏解学生心理压力;组织学生自创“凡人格言”、“高三感言”,张贴班内,营造活泼有序的学习氛围。多管齐下,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励志口号展现风貌
每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全体师生大声齐读励志信的声音回荡在校园上空。读完励志信后,高三年级的同学们开始呼喊自己班级的励志口号,在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感染着学弟学妹。这样的班级口号在每天下午的跑操过程中还呼喊几次,体现了现代中学生蓬勃的朝气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2.成长记录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学生把成长记录交给老师批改,把自己的感悟与导师分享,希望通过导师的评价,确认自己的感悟是否客观,从而使自我得到迅速成长。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把成长记录写成了生活流水账,缺乏对生活的感悟;部分老师批改学生的成长记录简单地写上“好!”“很棒!”,而没有深入地与学生互动。通过反思,我们认为导师分享学生成长过程之后,一定要帮助学生拓展、提升感悟,从而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我们提出“成长记录”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想法得到了不少老师的赞同和支持,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深入挖掘自己的思想,又能提高写作能力。
3.励志教育多方渗透
对于在考试或活动中表现出色的班级,校领导会为他们送上祝福蛋糕,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而当某些班级遇到了挫折而精神不振时,校领导会亲自到班上与他们一起主题班会,鼓励他们重整旗鼓、自信人生。此外,学校还把励志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开展励志英文歌曲大赛,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胸怀;把励志教育和中华经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把传统文化中的励志内容融入主题班会;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等等,不断深化和丰富我校的励志教育内容。
二、优化励志方法
教书育人关键在教师。在实施了一段时间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后,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批阅学生的成长记录时,过于简单化或模式化,对学生的成长关注度不够,怎么办?我们认识到,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的成长也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换句话说,教师也需要激励。为了大力宣传我校先进教职工的事迹,激励广大教职工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进行了江南中学首届“十大育人楷模”评选活动。经过教师自荐、教师投票、学生网上投票各个程序,最后由评定小组综合各方面条件评选出来。“十大育人楷模”的评选,一方面为同学们了解自己的老师提供了机会,增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激励了全校育人导师的斗志和干劲,让获奖的人再接再厉,让希望获奖的人有奋斗的目标和前行的动力。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师生共同励志的理想状态,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育人要从心开始,以信任作为基础,以情感作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成长为目的。因此,我们把励志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自2006年我校开始系统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已上升到关注生命教育的高度。
加强教师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技术应用的培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我校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广西社会心理学会贵港市心理咨询中心。校内有生命教育办公室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培养了两位具有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还有思维教师经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专业人员,每年开展校本性质的心理学理论和应用技术培训,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情感教育能力不断加强。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提高了教师对人性的认识。教师的亲和力有了很大提升。学校的老师们比以前更懂得与学生情感的融通,更理解和尊重学生,更能从学生心理需要的角度去指导学生感悟成长。比如分管高三年级的梁顺宁副校长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教师,与学生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不时地鼓励他们。生命教育让学生提高了对自我的认识,学会科学合理地激发自己的心理动力,积极成长,塑造强健的人格,努力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挖掘潜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搭建励志平台
1.主办大型活动
教育在于“活动”。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积极创设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验远比泛泛地说教更有效果。“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和明白。”我们举办了两届“江南中学十大杰出人物”颁奖典礼,分别由812班和912班承办。方案起草、竞标活动、校内宣传、校外拉赞助、舞台设计、表演节目组织、主持人选拔培训、礼仪队培训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由学生组织并完成。这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916班主办了大型“英文励志歌曲大赛”,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2.竞标接待任务
我们创造了一个班级团队发展平台,并明确规定,学生重要的大型励志活动和对外接待活动,由班级竞标承办,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焕发青春活力,张扬个性。2010年10月,901班接待了山东淄博市教育考察团;912班接待了广西柳州外国语高级中学考察团。2011年5月,山东淄博教育考察团再次组团考察我校,负责接待他们的是1002、1016班。学生们在接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来宾的高度赞赏。
3.主持主题班会
把励志教育融入主题班会,激发学生参与班集体事务的热情。在学生制作的主题班会课件中,涌现出了如《青春•理想•奋斗》《与未来有个约会》《为了美好的明天》等优秀代表作品。学生在收集课件素材的过程中学会了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了思考,提高了组织和策划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此外,学生还定期主持家长会,新颖的形式让与会家长耳目一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高度融合和紧密衔接,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成长的信心和勇气。
4.宿舍文化养成文明习惯
学校宿舍是学生生活互动,产生情感,释放情绪的主要场所。宿舍文化的建设可直接培育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学生们自我要求宿舍要建设成为高雅、整洁、温馨、健康的生活环境。为此,学校建立了文明星级宿舍评比机制,每周小评一次,每学期大评一次。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宿舍面貌焕然一新:室内布置得整洁干净,精致的小挂件、巧妙的装饰、飘逸的书法、催人奋进的名家名画……无不洋溢着青春的风采和年轻的活力。
5.自主管理,励志成长
学生自主管理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也是学校励志教育的一种体现。在以情感教育为励志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变教师管理学生为学生自主管理,体现学校励志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
四、结语
多元、多层次课程体系为“潞河人格教育”奠定基础
犹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健全人格的培育也需要适宜的课程和活动。学校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时空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健全人格培育的物质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师生生命交往的共同载体。课程种类的选择、课程标准的确立、课程实施与评价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人格教育”这条主线展开,为此,我们开始了学校课程终极目标、保障目标、建构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实践活动。
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成长的乐趣。在传承潞河中学“人格教育”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鲜明的主体精神、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本质特征的健全人格的潞河人。
课程的保障目标是打造具有高尚师德、敬业爱生、专业水平高、富于职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品位,使教师享受职业的欢乐、尊严与价值。通过课程建设培养和锻炼具有能够引领学校科学发展、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被师生高度认可的管理团队。
课程的建构目标是根据学生多元、多层次的结构,构建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建立起了包括国家课程、实验课程、民族教育补充课程、涉外课程和10类校本选修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1. 健全人格教育的德育课程建设项目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教育功能,健全人格的培育必须通过活动加以落实。我们分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研究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设计契合度高、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多途径、多渠道构建人格教育德育课程体系。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渗透健全人格教育的研究。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既享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又能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受益,实现志趣、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的不断生成与建构。
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的研究。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着重探索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学会与他人、与社会自然相处,充分体验与领悟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开展健全人格教育的专题德育课程建设。用课程建设的要求设计健全人格教育的常规工作与重大活动,既突出健全人格教育的显性课程作用,又发挥健全人格教育的隐形课程作用。
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通州图书馆、韩美林艺术馆、北苑街道办事处、北京科技馆、天安门管理处、松堂关怀医院、盘山烈士陵园、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昌平励志国防教育培训学校等相继成为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学校还有自己的学工、学农基地。
发挥家长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家长学校的建设,丰富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争取家长对学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2. 健全人格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
校本课程体现了一所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格教育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我们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本,按照“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突出地域文化、学校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健全人格教育的各类校本课程。
开设学生成长系列指导课程。成长系列指导课程是高一至高三学生的必选课,包括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课程,学科学法指导课程,博诺Cort思维训练课程,学生性格、气质与职业选择指导课程,学生心智训练课程,生命伦理课程等。
丰富和完善人格教育的各领域选修课程。按照高中新课程要求,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在高一和高二开设科学实践类课程、人文拓展类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体育健身类课程等各类校本课程。
调整实验类课程。针对学生中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及各类有特殊才能的资优学生,分别开设有针对性的实验课程,安排专任教师和专用场地,为多样化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创造独特的有利条件。
补充民族教育课程。针对新疆内高班学生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和学习基础,我们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良好文化氛围,围绕“五观”和“四个认同”的培养要求,进一步补充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知识和活动体验课程。
提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和活动体验。我们重视多元文化交流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开设英国、美国高中课程供有到国外留学意愿的学生选择,还提供长短周期不同的国外体验课程。
课程的有效组织与实施为“潞河人格教育”提供保障
为保障“潞河人格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有效地实施,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领导、统筹协调和保障工作,制定了《潞河中学高中自主课程实验方案》《潞河中学学生导师制实施方案》《潞河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潞河中学社区服务实施方案》《潞河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潞河中学模块考核和学分认定方案和实施办法》《潞河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案及实施办法》和《潞河中学自主会考方案和实施办法》等,对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学校以各学科教研室主任为核心制定学科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安排,完成校本选修课程研发等任务;以各年级备课组长为核心,年级任课教师负责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和落实,反馈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等;科研处和教学处负责全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评价、反馈和指导工作。
组建学生发展课程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生涯规划、选课指导、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各班班主任为核心,以各班任课教师为成员,成立各班的学生导师组,负责研究班级学生具体需求和问题,制定工作计划,协调各项学生工作。由聘任的任课教师担任学生导师,负责学生个体生涯规划、选课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和思想及心理指导等工作。教学处、学生处和科研处统筹学生发展课程指导工作,协调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反馈和指导学生教育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教师、专家开设相关课程,有计划、有目标地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实现对校本课程的质量追求。通过《校本课程申请表》《校本课程选课指南》及“选课超市”“校本课程教学日志”等形式,严格校本课程常规管理。十年间,校本课程的发展在先期量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向追求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的转变。
山重水复:学校提升的困局
75中建校于1956年9月,是一所完全中学,有3000多名师生,属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管辖。1997年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3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的发展至2003年,已近50年时间,取得了相应的发展,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尤其是获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繁华背后,75中还深藏隐忧。
管理之苦。作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有着近50年办学历史,学校的起点已经不低,但如何挖掘历史,继承传统,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学校新的发展愿景?学校辖天平架、燕塘、云宁居三个校区,3000多名师生,一校三区,师生队伍庞大,步调如何统一?关系如何协调?责、权、利如何平衡?这既考验管理的思维和手段,更考验管理的水平与智慧。
生源之难。学校处于广州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天河,家长群体相对有着对教育更个性的理解和更高的诉求,而学校现实却是质量一般、声誉不高,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有实力的家长们大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学校,生源成为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一大桎梏。
硬件之殇。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的硬件建设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校室校舍,还是功能场室;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相关设备,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广州同类学校。硬件是基础,没有好的硬件设备,如何给师生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和生活?
师资之忧。学校的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如何才能建设一种好的制度引导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升,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氛围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向心力的增强、凝聚力的提高呢?
文化之困。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化的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办学近50年的75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一切教育理想与追求表现苍白无力,一切的教育主张与实践显得杂乱无章,无法形成高度凝聚的精神内核和散发迷人魅力的独特气质。
75中就在种种问题与困难的煎熬中徘徊,等待……
当时间行进到2005年8月这个节点,一个人的出现,令到一切开始出现转机。这个人,就是程印贵,一位儒雅而坚韧的江西“佬表”。当程印贵以校长的身份第一次踏进75中校园的时候,他还没来得及感受履新的兴奋,压力就让他备觉不安,“用‘一般’来形容当时的75中最恰当不过,一般的生源,不好不差的师资队伍,不上不下的教学质量,不起不落的学校声誉……一切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一般得不能再一般,但3000多名师生呀,肩负着多少希望与重托。”
但是,属于75中的康庄大道又在哪里呢?困扰75中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呢?
在这个关键节点,以程印贵为首的75中新领导班子,以继承者的胸怀和眼光深入分析学校的现状与优劣,以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深度思考学校突围的路径与方向,以理想者的激情和投入谋划学校的未来与发展。75中人又一次在困局中看清了方向,点破了迷津――75中已经步入了学校发展转型时期的关键拐点。
拨云见日豁然开朗,75中果断提出“育人质量一流,人才培养多元,办学特色鲜明”的战略定位和“引领天河、影响广州、辐射广东”的发展目标,全面推动学校从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转型升级。
看准问题不易,解决问题更难。
在名校林立的广州,要想独树一帜,谈何容易。前路漫漫,75中任重道远。
柳暗花明:推进转型的突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难题就像一枚硬币,翻过艰难的一面,转型恰恰造就了75中突围腾飞的良机。而破解难题的过程,也将最终成为75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1.理念引领。
事非经历不知难。创新和转型,其先莫先于理念转型,其重莫重于理念转型,其难亦莫难于理念转型。75中的教育理念如何与时俱进?程印贵们给出的答案是在现实背景下进行解构,再在理想追求下重新建构,让75中的教育理念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外显为校园内外的一言一行,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气质。
办学理念――为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在指向上应该是面向全体,追求每一个受众与主体的成长。但在应试的大旗下,我们或多或少的对于成绩落后的弱势学生疏于关心、懒于关注、冷于关怀;教育的创新,学校的发展,最终都有赖于教师的全情投入,教师是教育最真实的存在和最个性的注解;教育不是学校关起门来就可以完成的,教育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无法估量。所以,75中的办学理念中的“每一个人”是指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一切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指人自身内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中学教育毕竟只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因此,75中坚持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为每一个人的成人、成长、成才从思想、文化、能力等方面积极“奠定基础”。
管理理念――从最后一名抓起,抓到最后一刻;盘活优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老师,我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最优秀的学生,其实,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最后一名都学好了,学生素质还能差吗?作为学校,总是在放大先进教师的形象,其实,换一种思维解读,如果最落后的教师都提升了,教育质量能不好吗?所以,“从最后一名抓起”意味着从今往后75中不放弃任何一名师生。“抓到最后一刻”既包括抓好现时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时刻、每一细节、每一项规范要求,又包括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盘活优质资源”既包括盘活教师资源、校产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等,又包括依托老校优势,盘活校友资源和社区资源,营造“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育人氛围;努力把教育做大、做强、做优,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是75中永恒的追求。
教学理念――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
理念中的“激发求知欲望”是教学的基本要求。75中从尊重学生、感受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乐趣,找到自信,唤醒其学习需要,激活其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为“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与探索式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结合,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进而发展为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坚持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正确处理全面打好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平台和“标新立异”的机会,培养全面之“才”、特色之“才”;“全面提高素质”是教学的基本目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该是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为培养合格人才、全面提高素质而不懈努力。
2.管理护航。
路径引领方向,实践决定未来。
科学描绘发展蓝图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具体实施;合理规划美好的愿景虽然不易,但更不易的是怎样在现实中一一践行。75中在确定“引领天河、影响广州、辐射广东”打造区域名校的发展目标之后,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使得学校思想理念为之一变,学风教风为之一新。
优化评价机制。一所学校的实力,关键不在校长,而在教师。但要引领教师群体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对学校的教育主张全面支持,对学校的教学实践全情投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至为关键。75中大胆实行了教学工作“升、留、降、改”制度。以学生入学考试的成绩为基础,衡量期中期末是进步还是退步,按评分标准分了四个等级,即跟班上、留任、降级、调离岗位。制度推出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几位欠火候的老师“碰壁”,找了担保人,签了保证书,加强学习后才能返岗。一开始,有一些老师有情绪,但大家很快看到了制度实施后带来的显著成效,于是心服口服。75中的更高明处是他们强调的是评价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着注重教师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注重学校教育教学的长期目标,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自省、自励、自强意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使教师的自我调控,主动改进完善,促进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快速提高。
深化管理体制。75中分为天平架、燕塘、云宁居三个校区,有着3000多名师生,一校三区,师生队伍庞大。针对学校校区多,难于集中管理的现状,75中立足实际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积极探索多校区管理模式,提出了“分级负责,处室统筹,人财统一”的多校区行政管理模式:“年级负责”即各年级成立由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在本年级任课的若干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年级教师和班主任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及对应年级学生的纪律教育和常规管理等工作。“处室统筹”,即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德育常规工作的落实、后勤服务提供保障等,均由各职能部门统筹安排,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协调性。“人财统一”指凡涉及到学校重大的人事工作、财务收支等,均由集体研究,校长审批,保证了各项决策的公平公开。这样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学校管理秩序有条而不紊,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强化课程改革。教育的核心力量是什么呢?是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理想的承载平台,是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沟通媒介。但如何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真正改变学校内部教育生态,让学生学得更安全、更自由、更快乐,最终让学生能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更广阔的智力背景,有更活跃的思维状态,是75中一直以来的追求。基于这样的想法,75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为目标,打通学科壁垒、实施综合性学习、覆盖学校全面生活的综合性课程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实现学生选课、学分认定和学籍管理的有机结合,开发了充分体现区域文化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3.师资提升。
为了盘活优质资源,75中探索出了以“学科核心组”为抓手增强师资的新路子。学校挑选任教三届以上高三、初三的骨干教师为成员,组建“学科核心组”,集中优质资源,带动学校整体师资的提高。“学科核心组”主要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实施考教分离工作,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二是开展“培优治拐”工作,为毕业班开设大讲堂;三是编写教学辅导资料,组织本学科教师研讨教材、大纲、历年考题等,既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料,也促使教师钻研业务,增强教学针对性;四是辅导学科竞赛;五是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科核心组”的成立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受益匪浅。
完善机制,提升效能。为了提高学校集体备课的有效性,75中在集体备课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力争将科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同伴合作,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教研的基本能力。各学科以备课组长为核心,以学科核心组成员为骨干,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实现学科资源共享,着力打好学科教学团体战。确立集体备课模式。坚持一种模式为主,多种模式结合的原则,提倡“个人初备――主备人说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形成了个人初备作基础、集体研讨求深化、回头修改求完善、分头执教求效益、教后反思求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明确要求,规范管理。75中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三定”、“五统一”、“两对路”。“三定”:定时间,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定内容,每次集体备课要提前一周拟定好备课课题,严禁流于形式;定主讲人,要逐周安排好每次活动的主讲人,主讲人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编制说课文稿,其他人员要积极参与,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五统一”:即学目标,学内容,学进度,统一作业训练,统一检测考试。“两对路”: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对路,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与中考、高考要求对路。通过落实以上要求,达到“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统一备课,取长补短;统一练习,轻负高效”的效果。
突出重点,力求突破。学校重点加强毕业班各备课小组的备考工作,在以核心组的引领下研究教材,探讨教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策略,备课组的工作既体现了统一,同卷、同练、同测,教学进度同步,又根据所在班的情况和老师特点体现各自的特色与亮点,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高三为例,各备课组积极参加天河区高三区域集备和广州市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有力促进学校高三教师水平的不断提升,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另外,在坚持“全员参与、挑刺求精、教学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下,学校每学期将集体备课活动、公开课活动、学案工作、“导师制”工作、论文评比等纳入学校优秀科组、优秀备课组评选,为学科核心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4.责任渗透。
步入75中的校园,走进75中的课堂,靠近75中的师生,你会感受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氛围。学生会自然地信手捡起一片落叶扔进垃圾桶;老师端本子时学生会很主动地走上前去帮忙……整洁的校园、井然的秩序,处处散发着一种浓郁得令人怦然心动的人文气息:原来教育可以如此暖人心扉。而这一切,则源于学校“我的责任”德育教育理念的实施。
2006年,75中把“我的责任”教育确立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与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立足班级,联系家庭,延伸社会,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开展“我的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将责任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有一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我们有一个学生考仰卧起坐,她做了64个,但是计分员只算了她59个。虽然59个跟64个都一样,都是满分。但她的跑步项目不好,她希望能够从仰卧起坐这边补回去。她回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够帮她说明核实一下。但是,我跟她说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签字了,就代表她认可了计分员的报数。那么,也就应该为她的签字负责。”程印贵校长随口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例子,而这无疑有力地体现了“我的责任”教育是如何地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而学生,确实也从“我的责任”教育中得到了成长。“责任,是懦弱者的包袱,是勇敢者成功的基石。抛弃责任,你感到了暂时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鲜花谢了,因为没有雨露之水的滋润;世界暗了,因为没有责任之光的照耀。我的人生我主宰,我的责任我履行……”75中的学生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片段。或许,“我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校提出的德育理念,也不仅仅是学校的特色品牌,而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源头。
采访手记:教育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优良的传统;历代的艰辛,夯实了厚重的基础;先进的理念,引领着新的征程;勤勉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75中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名校”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基本实现了由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完美转型。
回顾与解读75中转型的过程,梳理和提炼75中成功的经验,对于我省诸多长期囿于“高原现象”无法实现自我超拔的学校具有极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1. 在积淀中成长。
无论是一个人,抑或是一所学校,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需要以时间为积淀,以智慧为积累。教育需要顿悟,但更多的时候,是厚积而薄发。解读75中的成长,其转型其实来得并不突然,50余年的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地处天河经济圈腹地,思维活跃;一直以来对教育理想最为朴素的坚守,相对成熟。当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75中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推动学校转型升级。于是,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境界,天地顿时为之一宽。75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成长,首先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2. 在等待中开花。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教育需要等待,成长也需要等待。我们不能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同样不能违背学校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当然,等待不是漠视,不是置之不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无所谓的态度。真正的等待是对学生成长的耐心与爱心,是对教师提升的充分理解与支持,是对学校发展的信念与投入,是对教育理想的坚持与守望。所以,75中的成功还在于他没有在喧嚣的社会现实中迷失自我,拒绝急功近利,始终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守候花开。
3. 在追求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