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荷花教案

荷花教案

时间:2022-09-14 06:33: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荷花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荷花教案

第1篇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也好: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白里透红的花瓣本来已经很美了,再加上嫩黄色的小莲蓬就更迷人了。

师:老师觉得你正像那迷人的荷花一样。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精彩: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句话写出了花骨朵儿很饱,就像人吃得太饱了,像要爆炸似的。(用手比画半开的、全开的和未开的荷花,读)

师: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了,才能有这么多感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第二段)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荷花池中的白荷花还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你能用有的……仿佛……说说吗?

生:(说得不好)

师:(临时改变教案)荷花池里的荷花远远不止这些姿势,大家看(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请大家以“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为开头练习写话。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写荷花的其他样子。

二、交流

生: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边说边挺直着自己的腰杆,好像她就是那哨兵一样)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三、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应该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笔。

在设计教案时,本来的意图是说到这部分时,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一段话,可在课上学生似乎无话可说,为此,我灵机一动,及时把文本内容加以整合,把第三段的内容提到前面来,把以“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为开头说话,改作“写话”。让学生看看图,说后大胆地去写,结果学生写得很好,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八字定位:“畅简、务本、求实、有度”。就畅简而言,从方法的角度看:

1.目标的整合,目标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可分割的部分。

第2篇

教学常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要求,是学校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制度,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次第展开。近两年来,教研室因势利导,广泛宣传现代教学理念,全市上下积极地呈现出整体推进课改的态势。在此课改过渡时期,新的教学观念势必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常规执行过程中有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影响已有的教学常规条例的落实?学校该如何突破率由旧章的限制,实现科学有效的常规管理?教育管理部门又该怎样根据新的课改精神调整、修订教学常规?基于以上思考,围绕我局今年争创素质教育示范县这一工作重点,我室小学组三位同志深入各所小学进行调查,了解各小学常规教学执行情况。从三月份开始,我们先后前往集里、荷花、赤马、淮川、太平桥、镇头、关口、永安等八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听课,所到的十多所学校中既有城区的(黄泥湾学校)、也有边远山区的(赤马学校)、既有中心完小(田坪学校)、也有片完小(升田学校)、村小(罗直学校)。由于时间、人手的限制,这次调查以了解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状况为重点,同时对常规教学中备课与作业批改这两个重要环节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走访、听课、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得了许多一手的材料。

二、现状调查分析

1、关于上课

按照“争创素质教育示范县”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与否是衡量当地素质教育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本次调查活动共听课118节,包括部分乡镇组织的课堂教学赛课36节,随机抽查常规课76节,教学研讨课6节,涵盖小学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社会、自然等多个科目。依照常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结合新理念中的发展性评价观点,我们听课评价后统计出以下数据:优秀课22节,优秀率为19.5%;合格课83节,合格率为69.2%;不合格课13节,不合格率占11.3%;有突出教学改革意识的创新课12节,占10.2%,能充分使用电教手段(含录音机、幻灯、电脑课件等)且有教好效果的电教课37节,占32%;此外,有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学效率低下的课11节,占9.8%,出现知识传授错误课8节,占6.9%。根据以上统计分析,我们总结了目前我市小学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正在逐步更新,慢慢开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少有训斥、批评、挫伤学生的现象,老师们正努力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仍没有建立,由于班额人数过多,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根本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的进步和发展。

⑵、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能自觉地进行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互动的过程。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些创新课上,有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趋向。但是,这些教学观的变化更多地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地把新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是老套套,以讲解为重点,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结论,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启发不够,学生参与不够,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对学生反馈注意不够,影响教学效率。

⑶、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案设计能体现学情与教情。老师们能依据自己熟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根据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容量和进度,突出重点。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使用的各科教材每年均按新的课程标准作了很大程度的调整、删减、增补,这给我们这些尚未进入课改实验区的教师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很多乡镇学校还没有组织教师进行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有的教师根本没见过任教学科的《课标》,见过的也理解不深,这就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现行的教材给予了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但农村学校教师课业负担重,对教材钻研不深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教材的处理和知能结构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出现了不了解教学要求,把不准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的现象。如学习课

文不敢串讲又不知如何感悟?数学习题不能机械练习又不会设计情境训练。在教学改革的新思潮冲击下,部分教师感觉课堂教学无法定位,不知如何进行教学,这说明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⑷、部分教师有了进行学科间知识渗透的意识,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条件的简陋,有些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不能落实。美术、音乐、自然等学科的教学无法体现其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

(5)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学习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也很努力地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本次调查活动中,荷花、集里等办事处的课堂教学评比课,有80%以上教师自制电脑课件、利用音像材料,投影灯片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常规课堂中的现代化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有近一半的教师反映学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或没有投入使用,或有质量问题。加上使用极复杂,教师的操作能力不强,有了设备,使用率也很低。

2、关于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大多数教师备课重视学情的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讲究科学性、实效性。各学校对教案编写的考查管理均比较明确,很多学校明确规定:“上课必须要有教案,没有教案不能进教室。”从抽查情况分析,95%以上的教师备课认真,教案编写规范、完整,约有60%的教案有教学后记的记载。根据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程度的不同,出现了详案、简案、摘要式编写等多种形式的教案。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师,灵活采用了备好“主科”,简写“副科”的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繁重的写教案负担,又达到了备好课的目的。备课不是抄教案。虽然老师们均有此共识,但我们仍在赤马、镇头、荷花等不同地区看到了同一学科同一课时的完全相同的教案。虽然《常规》中对教案编写有了科学合理的要求,但仍没有改变备课就是抄教案的现实状况。一些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本质,并且单纯依赖教参,不去寻找其他源头活水。从教案抽查中不难看出,教参仍是教师放之四海皆准的备课法宝。很多教师教案写的是一套,上课教的是另一套。把大量时间放在毫无意义的抄教案上。虽然有些好的教案编写得很科学,但操作过程中受条件制约,执教者本身素质限制,教案也很难执行。

3.关于作业布置与批改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工作在我市小学阶段已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通过座谈,走访,查阅材料,我们了解到目前各小学作业批改情况良好。体现在:①作业量适当。95%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课外家庭作业量不多,练习本大都能在课内完成。②作业形式灵性多样。过去的那种机械性重复抄写作业减少了,受学生喜爱的实践性、开放性作业增多。③作业批改认真负责。大部分学校坚持进行每期两次的常规检查,很好地保证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数量和质量。85%的教师每天都给学生批改作业。尽管老师们感到每天批改作业工作量大,但大部分老师认为每天的批改是必要的,充分体现了多数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此外,作业批改形式逐渐体现出新的教学思想,作业批改中描述性评价增多,有的学校(如镇头田坪完小)还出现了分层批改、发展评价等真正促进学校发展新形式。在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部分家长为教师不布置或少布置、不批改或少批改学生作业有看法,担心孩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同时也因此质疑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可否认,有些老师借作业改革之机放松懈怠,没有真正落实好常规教学。许多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只布置不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在这种开放性的作业中得到培养。

三、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责任感

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常规工作是为了应付检查,是处于一种迫不得已的境地,甚至还有7.9%的教师说如果不要检查教案可能不会备课。备课是教师的职业劳动,有些教师虽然检查时有教案可查,但同样没有备课,其教案是来自于教学参考资料或教案集中,没有经过自己的比较分析、深思熟虑、全盘照抄,以致于进教室后随心所欲

另搞一套。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持这种不负责任的常规教学观的教师必将受到淘汰。教师必定要走出封闭、狭隘的视野,在新课程环境下重视塑造自己。新课程将会让教师们认识到:认真执行教学常规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定位,教学重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重心转换,将使得教师在常规工作中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责任感。

(二)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对教学常规的内容和要求作新的调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一次根本性变革。新的课改观念中将渗透到我们教学常规的每个细小环节中。我市现行使用的《常规》是经过1997年和2001年两次重新修订颁发的。在过去的实践中,《常规》对规范我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新的教学需要新的常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新的教学常规制定一定要指向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新的常规量化指标和管理条例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教育和管理部门准确把握课改精神,深入了解教学现状,综合课改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科学制定,以保证《常规》条款的正确有效。我们本次调查只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前的一次“小分队行动”,针对目前教学常规执行状况作以下建议:

⑴、备课首先要坚持“不备课不得上课”的原则,任何人是任何课都得备课才能进教室授课。其次,要正确理解,处理备课与编写教案的关系。我们要强调备课的内容。备课中心任务应是钻研教材和撰写教学过程,主要精力应放在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不要机械使用固定教案模式,而要设计符合学科特点、渗透新教学理念、体现个性的教案。要废除假教案,力求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

⑵、上课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地,是学校工作重点。在执行教学常规中,全体教师要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几个转变:重视讲授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视学生记住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现和重组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和灵活地解决问题;由重视单科独进、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间和知识之间的综合贯通;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个性发展。

⑶关于作业布置和批改。提倡练习性的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外以活动性、实践性作业为主。作业的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操作能力,以及探究、合作、创新意识。作业要求要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实行分层练习、分层作业。作业批改与评价注意过程评价,习惯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参与,师评、立评、自评相结合。分数量化与描述性评语相结合。

(三)、改革教学常规管理督查的方式方法

常规工作的管理以学校为主。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学校要实现科学有效的常规管理,一方面要重视常规管理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开放,宽容的氛围,促进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各学校要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出发,在常规教学管理上形成特色。要充分尊重教师,对敢于打破常规,有教强改革意识并注意实效的教师,实行免检、奖励。总之,要用有创造性的管理机制保证教学常规活动的生命活力。中心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常规工作的督查,加强对教学常规工作新的发展的指导。一般采取不定期抽查。抽查的项目重在上课、备课、辅导与作业批改,抽查的形式以听课、走访学生为主。学校检查与中心学校抽查的情况要及时通报、反馈,真正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此外,教研员在下基层开展教

研活动的同时,要随时了解、督查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发现教学常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被督查教师的常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并通报学校。

第3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课前预习 课堂阅读 知识积累

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我越来越感到语文课其实真的是一门艺术课,它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甚至神秘莫测。多媒体语文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课堂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课前预习阶段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有狭窄,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一些同学表现得相当被动。我想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还需要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如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而这些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还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查找相关的资料,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要求学生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找有关杨万里的生平、诗歌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学习诗歌,学生比较容易懂,也能够体会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当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清晨西湖荷花美景图时,大家的眼神顿时有了神采,我借机从题目“晓”字入手,让大家观赏满湖的荷花,进而要求他们看图描述。一个同学很自信地描述道:“清晨的阳光柔柔地洒在湖面上,乳白色的水气袅袅上升,薄雾中碧叶如涛,朵朵荷花在绿叶丛中袅娜地开着,亭亭玉立,那荷花上的露珠儿熠熠生辉,使人不禁感慨万千——‘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这样,一人的描述变成了集体吟诵。也有同学紧紧抓住“一红”与“一碧”,突出了莲叶与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再现了西湖初夏的景象——荷叶相连,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似与天宇相接。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也红得分外娇艳。但诗人和友人分别时为何要把心思放在美景上呢?是忘记朋友了吗?引导学生感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与想法。此时,清晨带着美丽露珠的荷塘画面再一次映入同学们的眼帘,同时播放轻音乐《美丽的荷塘》。突然,一个同学脱口而出“出淤泥而不染”。即时又有同学说:“诗人是不是想告诉我们,他与友人之间的友谊就像这满池的荷花,纯洁美丽。”也有同学说:“诗人是想让林子方知道,千万不要忘记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友谊就像荷花与荷叶一样高雅真挚,亲密无间。”至此,无需再说什么了,多媒体的功能真的能够达到语言文字所不能达到的精妙效果。

二、阅读教学阶段

由于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并不大,学习时间也很充裕,但他们的想象能力并不够丰富。运用现代电教媒体,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动态画面,把情景搬进课堂,将画面和语句切合密切,画面、文字、声音同步显示,也可以随意选取。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语句的意思,而且能够训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以古诗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采取“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枯燥无味地听。而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的词句,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我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要求学生找到词眼,并借机引导学生补足词意:你从“常记”中知道了什么?“沉醉”时什么意思?是什么让作者“沉醉”的?仅仅是酒吗?“争渡,争渡”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惊起一滩鸥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你从“惊”字体会到了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一个个表情急切,跃跃欲试,可见他们的思维是积极活跃的,此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一幅活灵活现的图画。我事先制作好的课件帮了大忙,多媒体出示图片,同时,我选择了一首轻音乐,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情入境,反复吟诵。只听学生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在溪边的亭子里,朋友们畅叙友情,纵情诗酒,竟然忘记了回家的水路。几只小船,糊里糊涂地就划到了荷花丛中。大家抢着划呀划,嬉笑声、摇橹声,惊动了岸滩上的无数只鸥鹭,扑棱棱地飞了起来。还有的同学说,全词的文眼就是一个“醉”字,从这个字我可以体会到,少女们友情融洽,兴致高涨。因为“醉”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醉”她们忘记了大家闺秀的身份,忘情地“争渡”。又有人接着说,让词人沉醉的不仅仅是酒,更多的是融洽的闺阁友情,高涨的游玩兴致和美丽的荷花。“争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藕花深处”浮萍荡漾,荷花摇摆,少女争相划桨摇橹的场景。“惊起”让我们觉得像是被一滩冲天而起的鸥鹭吓了一跳,进而想象少女们的惊叫之声,惊慌之色。

就这样,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还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景随人动、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三、知识积累阶段

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乐感;多媒体

在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养成,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标志,也是教学成果的衡量标准之一。所谓乐感,虽然定义繁多,但是从音乐素养的角度而言,乐感即对音乐的感知力,包括音高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以及对音乐情感、风格的感觉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音乐情感表达都是乐感的范畴。所以,可以说,笼统而言,乐感就是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能力。乐感并非天生获得,拥有“绝对乐感”的天才只可能是极少数人,不过,大多数人经过后天的锻炼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乐感,从而对音乐获得更加灵敏的感受。学生如果没有乐感,就无法领略到音乐美,更无法表现美的音乐。因此,以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必然无法回避学生的乐感培养,小学阶段正是后天培养乐感的最佳时期。乐感的养成需要靠听、唱、演等各种方式去不断练习,更需要引入生活的活水,勾起学生心中审美趣味的萌发。当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与培养乐感的目标相结合,能够表现出它强大的优势。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的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一些偏差,当多媒体教学与培养乐感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它的优越性便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尝试结合教学经验,初步探讨多媒体背景下学生乐感的培养。

一、多媒体方式培养学生乐感的优势

1.多媒体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增加乐感培养的趣味化

乐感的培养不仅包括音的高低长短,节拍的强弱,还包括乐曲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因此,学生乐感的培养需要带入他们丰富的情感和兴趣。这就需要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情感化、趣味化、生活化,为课堂带来与学生生活和喜好相关的各种不同的元素,为音乐渲染背景知识和情景,为课堂培养丰富的情感氛围。

2.多媒体能为乐感的培养提供丰富的情境,打开学生的想象力

乐感的培养从听开始,然而单纯的声音刺激有时候无法完全打开学生的想象力,多次重复的音准训练,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因此乐感的培养需要想象力的参与。多媒体的形象性、交互性和选择性,能够为学生乐感的培养提供多种辅助。如在听音时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在辨音时能够提供对比,在体验旋律时营造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更敏锐地感知音乐语言。

3.多媒体能为乐感的培养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可以于其他艺术方式之间实现同通,这样才能体现出音乐的丰富内涵。此时,利用多媒体引入电影、动画、舞蹈等综合艺术形式中的片段,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表情,情节的节奏等环节截取素材,帮助学生从视觉、听觉和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审美体验,从而更深层次地领会音乐语言表达的丰富意境。

二、多媒体方式培养学生乐感的原则

1.多媒体的使用要有目的性

多媒体不应成为课堂的摆设。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前,我们应该搞清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课件?用了之后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用实物、讲授等形式是否效果相同或者更好。

2.多媒体不可限制学生的音乐想象

很多时候,教师在教案中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面对学生多样化不同的生成,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有些的启发诱导过于单一,遏制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自由发挥。这是使用多媒体时需要避免的,学生乐感的培养需要有积极引导而无限制的想象力的训练。

3.多媒体不能占用学生听、唱、动的时间

多媒体不可占用并缩短了学生听、唱、动的过程,否则就剥夺了他们对歌曲进行感受、实践、表现、再创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味沿着预设的程式推进教学进程,就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的扼杀。

三、多媒体方式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

1.用多媒体强调乐理知识

学生的乐感薄弱往往因为在乐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未用心,因此在在演唱等音乐表现中没有乐理意识,往往发生走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将乐理知识进行多媒体加工,穿插入视唱教学中,在多媒体课件中,将调式、几几拍子、强弱规律、休止符、延音符号等制作成动画,展示这些符号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并且播放不同的乐曲片段让学生竞猜、练唱,以养成对乐理的敏感度。

2.用多媒体加强听音辨音

听音、辨音训练是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过程本身稍显枯燥,然而加入了多媒体,情况就不同了。在课件的制作中,笔者借助于“森林十佳歌手大赛”的情境,让各种小动物唱不同的音,再选择一位裁判“百灵鸟”唱基准音“1”,学生判断成功,将出现胜利的画面。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很好。此外,多媒体软件还能够提供不同速度、不同情绪下的乐段的比较试听,能够在有趣的情境下激发学生进行听觉训练的兴趣。

3.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感受旋律

第5篇

剪纸大班教案【1】

大班美术教案:剪纸活动:花儿朵朵

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感受累加剪纸的特点,并初步尝试用这一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2.能运用折剪、画轮廓的方法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共同合理地使用各种工具、材料。

准备:

1.各色蜡光纸,糨糊,剪刀,托盘,抹布,铅笔等。

2.累加组合剪纸作品一幅,其中一只蝴蝶的花纹可以分离并移动。

3.背景音乐,“三只蝴蝶”背景图(图上有幼儿画的若干花朵)。

4.欣赏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丰富有关经验。 过程:

1.回忆已有经验,萌发活动兴趣。

师:我们听过剪花娘子库淑兰奶奶的故事,也欣赏过库淑兰奶奶的剪纸作品,还记得是什么作品吗?库淑兰奶奶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幼:梅香骑马。

幼:用的是累加剪纸的方法。

2.欣赏剪纸作品《蝴蝶飞》,感知累加组合剪纸的特点。

(1)初步整体欣赏作品。

师:这些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小不一样,飞的方向不一样。

幼: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

师:在这么多美丽的蝴蝶中,你最喜欢哪一只?你觉得它哪里最漂亮?

幼:我最喜欢红色的蝴蝶。

幼:蝴蝶身上的锯齿形花纹很好看。

幼:蝴蝶身上还有波浪形、圆形和水滴形的花纹。 师:这只黑色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的是锯齿形,中间有许多圆形,像小太阳一样。

(2)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师:像小太阳一样的花纹有几层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将黑色蝴蝶上的太阳形花纹一层层地分离,便于幼儿观察。)

师:原来四层图形从下到上,一层比一层小,而且它们的颜色也不同。

现在我要把它们贴回去,该先贴哪一个呢?

幼:桃红色的最大,要贴在最底下,再贴绿色的、小一点的……最小的要贴在最上面。

师:贴好后的花纹和原来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圆形都贴到一边去了,和蝴蝶小翅膀上的水滴形花纹有点像。

师:看来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3)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层数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师:蝴蝶所有的花纹都是四层的吗?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

幼:小翅膀上的花纹是三层的。

幼:还有蝴蝶的身体用了两层累加,眼睛用了一层。 师:累加的花纹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们的色彩和花纹效果也不一样。

3.大胆尝试用累加组合的剪纸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1)共同讨论制作方法。

师:我们的小舞台要上演童话剧《三只蝴蝶》,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背景,画了一些美丽的花。今天我们再用累加的方法做些花,把背景布置得丰富些,好吗?你们想做什么样的花呢?

幼:、荷花、蝴蝶花、梅花……

师:我这儿有一些梅花,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一层花瓣是红色的,第二层是粉红色的,还有花蕊。

师:我们怎么来做这朵花呢?两层花瓣一样大吗?

幼:先折剪出第一层梅花花瓣,再剪出第二层花瓣。 幼:最下面的最大,中间的小一些……还要剪出花蕊,然后把它们贴在一起。还可以剪些小花纹装饰花瓣。

(2)尝试制作。

师:我们可以用折剪的方法和画轮廓剪的方法来做花,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大的花瓣和花纹用大的纸,小的花瓣和花纹用小的纸,剪下的碎纸要放到空盘子里,我们要像库淑兰奶奶一样学会节约。

(幼儿制作并将作品布置在《三只蝴蝶》的背景图上)

4.师幼共同布置作品并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你最喜欢哪一朵?它哪里最漂亮?

幼:荷花很漂亮,它的花瓣一层一层的,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

幼:鸡冠花很好看,它的花蕊有很多形状。

师:累加剪纸的方法不仅可以做花,还可以表现很多其他的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试一试。

活动分析:

剪纸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该活动是为小舞台表演《三只蝴蝶》制作背景而进行的。在前期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感受库淑兰剪纸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剪纸作品,感受和理解剪纸艺术的美。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让幼儿欣赏作品的内容、画面布局,还鼓励他们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

引导他们讨论剪纸方法,感受色彩、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感,知道什么是累加剪纸,并比较它和镂空剪纸有何不同,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

剪纸活动不仅是技能的练习,也是对幼儿的一种文化熏陶,对幼儿生活观念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等等。

剪纸大班教案【2】

课题 剪纸艺术

【课题】剪纸艺术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向同学们传递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让学生了解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之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剪纸艺术悠久的历史,以及它的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的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

二、剪纸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 基本了解剪纸的发展历史。

2. 中国民间剪纸种类及其造型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2.平面图形的想象力和提高编辑能力

三、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2.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和掌握剪纸不同类别造型的艺术形式,培养学

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剪纸作品的内涵及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1.剪纸艺术的PPT课件

2.剪纸作品

3.国宝档案——剪纸的历史

4.剪刀、刻刀、蜡光纸

【学具准备】剪纸用的刀具及纸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打开多媒体课件,并宣布上课。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欣赏一组剪纸的作品,并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风格各异的剪纸作品,剪纸有哪些形式种类,有什么艺术特征呢?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进入剪纸的艺术天地。

三、讲授新课

(一)、剪纸的起源及其艺术风格 1.什么叫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采用剪、刻、镂的技法在纸张上创作出

来一种民间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

对马团花

对马团花 对猴团花

2.剪纸的发展及用途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

宋代剪纸——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并出现专业的剪纸艺人。

明清时期剪纸——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3. 剪纸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

(二)、剪纸的种类及其应用

剪纸的种类极其丰富,用途十分广泛。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窗花——张贴用,喜花——摆衬用,鞋花——刺绣底样用等。

(三)、剪纸的艺术形式

剪纸的艺术形式多样具体大致可分为:单色剪纸、复色剪纸。

1.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单一颜色的纸张来剪制作的剪纸作品。

2. 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四)、剪纸的制作方法(单色剪纸)

1.剪纸工艺常见手法:

阳刻: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

阴刻:阴刻剪纸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2.剪纸的制作步骤

(1)起稿

用铅笔在纸上勾画好剪纸稿。可先画出大样,在剪制过程中再即兴发挥,进行二度创作;也可事先设计出精稿,然后再依稿剪制。有

经验的民间艺人往往擅长“随心剪”。不用起稿,便可开剪;剪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2)订纸

将样稿固定在纸上使两者不至于脱动,便于准确地剪刻称为订纸。传统的方法有针线订纸和纸捻订纸。现在多用浆糊和订书订。注意订纸的固定点要在样稿的外轮廓处和样稿内部空间部位,不要破坏作品本身。订纸要求纸面平整。

(3)剪制

剪制顺序视所用工具而定。如用剪刀制作单张作品,通常按先内后外、先繁后简、先圆后方、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进行,也可按个人习惯和经验来确定剪制顺序。

(4)修正

检查完成的作品,看看有无漏剪(刻)部分或连刀连角(没有剪透、刻透)部分,有无走形或断线部分,及时修正或作补救处理。

(5)裱贴、装框

准备好衬纸、刷子、浆糊等裱贴工具。裱贴分正裱延与反裱。装框需选择与剪纸作品协调的镜框和衬纸。衬纸可仿照居室挂画的装框方式,用较厚的色卡纸做成立体效果。

四、课堂回顾

将本文知识要点再重点回顾一遍,加强学生的理解

五、知识扩展

(一)、翻开《中国民间剪纸史》,一张《中国民间剪纸分布示意图》,安徽和县、阜阳、芜湖和宣城四个县区赫然在上,和县是图上标注的安徽唯一民间剪纸县。代表人物是省非物质文化传人--徐石生。

大班美术《剪纸》教案篇三:大班幼儿剪纸活动教案

大班幼儿剪纸活动教案

《小小设计师》

铜山新区台上幼儿园 韩梅

设计意图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幼儿所喜爱的一项活动。孩子进入大班以后,更多方面是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人,让他们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保中废物的利用,让孩子在环保的过程中也体会着一种关心社会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心与爱心的培养作为大班的教育目标。结合这两方面,我选择了小小设计师这个题材让幼儿为小动物们设计一所漂亮的幼儿园,并特别注重环境的美化,在平时的教学中与孩子收集一些无用的废纸,并加以剪贴设计装饰来美化环境,这就是我们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知道用各种废纸经过剪贴装饰可以用来美化环境。

2、通过对剪好的图片的联想组合,设计富有创意的动物幼儿园。

3、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幼儿动手剪纸的能力。

4、在平时的教学中,幼儿熟练的掌握了剪各种花以及树的方法,幼儿已熟练掌握了剪刀的使用方法。

5、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剪纸的兴趣和团结分工合作的精神。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各类彩色纸若干。

2、 课前把准备好的手工具材料发放给幼儿(人手一把剪刀、固体胶、每人一张白纸)

3、 供幼儿欣赏的范例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 拿出示范画供幼儿欣赏。

2) 提出问题,让幼儿想象自己设计的幼儿园。

3) 老师讲解剪纸房子。

(二) 提出剪贴要求:

1) 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造型构思,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房

子。

2) 各自按照不同的能力分工合作,进行剪贴。

3) 先摆放,再进行粘贴。

4) 废纸放入废纸篮,不要乱扔。

(三) 自主选材,想象剪贴。

1) 充分允许按自己的构思要求,选择材料进行剪贴。

2)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针对个别幼儿的实际,在想象和技能

上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

(四) 相互介绍,欣赏作品。

1) 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

2) 相互欣赏。

剪纸大班教案【3】

一、 课前

坐姿的培养,五分钟坐姿。头正,身直,背开,足安。只有 好的坐姿才能剪出好的作品。

二、 激发孩子的兴趣

每节课前,给幼儿播放剪纸录像,片中民间剪纸大师剪出的栩栩如生的作品能深深地吸引孩子们。

三、 安全教育

剪刀的正确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活动进行时是不可互相转身谈话,不可拿剪刀随意下座位,活动结束放剪刀时要握住剪刀的尖。

四、 课后

为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会安排小组长,组长监督本组组员活动后的收尾工作,剪纸作品的放置,小椅子的归位,垃圾的处理。组长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组长实行轮换制。这样既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管理能力。

五、 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们剪纸特长班共有学生三人,其中大班一人和中班

第6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倾听;民主丰盈

课堂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有效课堂离不开倾听,倾听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倾听是教师成长的雨露,要想让课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学会倾听。

一、倾听“疑问”的声音。让课堂更加丰盈

课堂教学因为有固定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很好的规范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很多教师往往遵循教案按部就班,课堂上依据教案行云流水上完。便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这个过程往往忽视了倾听不同的声音,即使听到不同的见解。很多老师也不舍得打断自己的既定思路,要么置若罔闻,要么—笑而过,恰恰忽视了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忽视了真正的问题。如在讲授《离骚》时,不可避免地要探讨屈原的形象,正讲解着,突然从角落里有人嘟哝了一声:“既然那么爱国,怎么会后悔呢?怎么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这种倾听让我发现了备课中没有细致考虑的问题,及时处理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同时又深挖了教材,可谓一举两得。

二、倾听“矛盾”的声音,让生成更加自然

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有备而来,但预设和生成却不是教师可以把握和掌控的,高明的教师也许会引导学生生成,但是这种生成是越俎代庖,不是自然的。如何让生成更加水到渠成,我以为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矛盾”的声音。比如:在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李甲为什么不在情投意合有钱的时候赎出杜十娘?”课堂讨论很热烈,但也形成两方争执的局面,随之矛盾也产生了,有同学说李甲对杜十娘有真情,有同学说李甲没有真情,是在“玩”。我说:“这个‘玩’字真是一语中的,它好在哪里?”学生讨论激烈。然而这种看似矛盾的声音,却是最有价值的讨论,它自然而然地生成李甲对杜十娘有无真情的问题,也水到渠成地生成杜十娘投江的原因,它让生成变得自然流畅,真实而不做作。

三、倾听“独特”的声音,让脚步走得更远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声音,这其中恰恰有可能孕育了深刻的思想,只要我们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些声音会像火把,点亮我们的课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为课堂写一段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很多同学都写到荷塘的美丽历历在目,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表现多层次的荷塘,让荷塘的美人见人怜。有一个同学却很特别,他收获的是朱自清高尚的人格。我引导他联系古诗文中荷花的意象,并回顾周敦颐的《爱莲说》:“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和他的人品有何关联呢?这个学生写道:“自清:清出淤泥而不染,皎洁无瑕。自清:清正、清贫、清白……他瑰丽的《荷塘月色》成了永远流传的义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这个学生的优美文字从另一方面升华了朱自清的人格,这种独特的声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倾听“底层”的声音。让课堂更加民主

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让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而忽视那些成绩差的,认为他们不可能有什么高深的见解。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发现倾听“底层”的声音,有时也许会让我们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在上《项脊轩志》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自己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作者通过哪些看似平淡的词语来表达内心深深的无奈和遗憾?同学们热烈交流后,大家都觉得分析透彻了,一位平时成绩较差、常常默默无闻的学生发言:“文中‘始为篱,已为墙’一句中的‘篱’和‘墙’两个字,刻画出了一家人彼此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东犬西吠’一句意思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让人联想到邻居间的指桑骂槐,形象地刻画了叔伯们分家后彼此间的不和睦。”我听后满怀热情地表扬了该生见解的独到精辟。事实证明,教师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就会由衷地感到被教师尊重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成功的体验也就更强烈了。

五、倾听“貌似不合理”的声音,让课堂更加厚重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可能尽善尽美,有很多我们预料不到的答案,有些答案看起来不合理,很肤浅,有些甚至和教师的预设相背离,这时候需要教师认真倾听,合理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在课堂的天空。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林冲手刃仇人,可谓痛快淋漓,我让学生概括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说出“爽、痛快”等字眼。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残忍”。我当时一怔,很快镇静下来。这种声音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生成的问题也很完美,不仅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且还升华了主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热情高涨,这种深入思考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第7篇

先生曾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但语文教育中的美学教育却被普遍忽视。

教师们在授课时喜欢用现实的事物让学生与课本所描写的事物联系起来理解书中的描绘的景物,这恰好违背了“美感经验”的大忌,人对于事物的认识越多,经验越多,联想也就越丰富,对书本美景的理解掺杂着太多的现实联想就不会是美感享受。比如,看一株荷花,可以引发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它属于何种植物种类,生长到什么阶段等;一种是实用态度,它有什么利用价值;一种是欣赏,只看荷花本来的形象,摈弃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即使是一株孤立在池塘中,只是单纯地观玩它,才是美感的态度。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事物,一见就不免引发许多关于它们的联想,会不自觉地忘掉或忽略它们本身自有的美,这就是教师们被忽视的美学教育的原则――“心理距离”。

例如《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审美体验;2.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设想由学生自身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本,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雅与俗,真与美。多数老师使用创设情境,阅读文本,从字、句、段中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课堂上教师从学生自身经历、体验去引导,可这样却违背了美感经验中的“心理的距离”的要求。它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举例来说明何为心理距离――南方的秋雨是连绵不断的,人们感到周围都是湿漉漉的,地面总是脏兮兮的,心情也会有压抑之感;但换一角度来看,秋雨是一种景致,秋雨像蚕丝笼罩着整个大地,雨暮中朦胧的景物都蒙上一层灰白的色泽,天与地也没有了边际,人仿佛游走于天地间。秋雨与人的一切实际生活纠结在一起,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不得不讨厌秋雨;但把秋雨摆脱了现实环境去看,使秋雨和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能用客观的态度欣赏,这才是美感的态度。

美感经验可从刺激、知觉、反应三者进行诱导和训练来达到以上所述的目的。事物的存在刺激人的感官器官,能触及人的知觉,形成的知觉将会是人作出反应的预备。心理距离就是要在知觉到反应动作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让人能在适当的心理距离去欣赏,去审视事物或景色。我在教授《故都的秋》之前寻找北京秋季的景色,如长城外红似火的枫叶,北京秋雨时四合院的近景和从直升机拍摄下的北京全景添加进PPT教案中,先在形象直觉上刺激来引起学生的讨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到过北京,更没有亲身感受过北京的秋雨,学生观看图片时会不由自主地惊叹,再要学生描述出看图片中秋的感觉,之后再播放北京秋雨天的录像,要学生对比南方秋雨的区别。学生从观赏风景图和录像中知道北京的秋色、秋雨到底是什么样子,学生的反应会根据看到的景物在心眼里描绘北京的秋雨。正如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写过:

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把那件事物和其它一切事物分开,是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给其它事物留丝毫余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步,结果是无疑的:就事物说,那是完全孤立;就自我说,那是完全安息在该事物上面,这就是对于该事物完全心满意足,总之,就是美的欣赏。

我们要在单纯的意象世界中才能感受到美,教师一直强调要用亲身体验去理解文本中所描绘的景物是有所欠缺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从作者角度解读“心理距离”。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大多与现今社会有所脱节,学生对文中所提及的情境不会轻易的引起共鸣。老师在讲解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去理解作者文字内透露的情感,注意使用“心理距离”的原理讲授文本,因为离我们越近越熟悉的事物,我们在感受它们的美时会存在太多杂质,美学教育也达不到效果。

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进行有序、有规划的刺激、知觉的训练,经过一定时间量的积累,学生会对类似的作品形成一种反应。因为人们一旦经过刺激后形成的知觉将会对某事物起反应动作。句词中体现的秋经过先前的刺激,形成对北国秋的知觉,让学生能对作者描写的秋有形象地直觉感受。

如何使得学生形成有效的反应是语文教育中一个新问题。美感经验的养成是解决美育教育的关键,但现实并非如此。比如诗歌《沁园春・雪》开头描写的情景,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朗读时,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情景,情景的导入只是引子,重在传授分析诗歌的方法,主要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分析方法,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学生缺少美感经验,就不会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所以学生在考试时阅读到其它作品时,就不能正确的理解其内涵,也就无法准确的回答问题。

语文教育中美学教育应该受到重视,我们如何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或许应从美育开始。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远程资源 优化 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惠民工程,它的实施为教师开辟出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笔者从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养成教育、优化教学模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语文素养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远程教育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促进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地区教育差距的惠民工程。我校自2004年11月成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学校以来,切实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与使用活动,开阔师生视野、更新育人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习远教资源,更新教学观念

我校语文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与远教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课堂实录”、“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优化我校的语文教学。

二、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我校是一所西部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的养成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查询资料、预习课文、专心听课、认真笔记、规范书写、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极大地制约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自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校开展了一个校级课题“运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里提供的“课堂实录”,让学生在观摩与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规范学生的学习与言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不断规范自己,努力改进学习方法,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终生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资源”栏目中提供了“课堂实录”、“教案实例”、“媒体展示”等丰富的资源,使我们的老师能够从“黑板+教科书+粉笔+教鞭”和“师教生学、师讲生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把远教资源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远教资源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文字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具有双向互动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对化石的感性认识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琥珀化石的形成过程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之中。利用远教资源展示形形的、令人称奇的化石图片和琥珀化石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直观、动态的享受,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效。  四、综合运用远教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如何运用远教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①师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②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其形与色,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可设计情景,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让他们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讲一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你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既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体会课文所描述的黑暗现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能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双重功效。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不仅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文霞,杨改学.对远教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考.教育技术,2006(10):19—21.

[2]石雪飞,薛峰.如何提高“农远工程”中教师培训的绩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0).

第9篇

学校占地13000多平方米,7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宏伟壮观。楼内设有30个教室,学校装备了标准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现代化的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标准化的多功能展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活动室和大小会议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建立了宽带校园信息网络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并开设了宁江区第六中学网站,堪称市内一流标准。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传统美德教育”优秀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省劳动实践建设先进单位、省“五四”红旗团委、省体育工作达标学校、省传统项目学校、市级标准化学校、市精神文明先进学校、市德育特色学校,市卫生标兵单位、市“两优一推”总评先进单位、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市自制教具先进单位、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良木择地而竞荣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德育为先,坚持德育为先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的关键。以德育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我们办学特色之一。是我们始终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寓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一是加强了德育工作的过程管理。德育工作计划、目标管理方案切实可行,定期总结各项德育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二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年初确定的德育目标,任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主动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结合点,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合理方法,充分体现出“严谨善教、育才培德”的教育思想,适时做好学科德育渗透。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利用充分利用板报、画廊、广播等宣传工具,渲染校园文化,配合学校的各阶段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宣传工具进行宣传,举办如 “交通安全”、“ 卫生防疫” “生命科学”、“反对迷信”“拒绝”等专题展览。四是巩固了标准化家长学校创建。及时召开了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座谈 会、家长委员会等工作会议,各项会议有记录,有总结。五是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建设和检查。通过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加强对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六是利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入学、毕业、入团特殊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七是组织教师参与了各项活动。学校要求教师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把控德育系列活动,促使德育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名花适土而繁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较高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打铁需要自身硬,校长带头参加各级培训,校领导参加了在北京、长春、南京等地的骨干校长研修班,不断提高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带领班子成员和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爱岗敬业。

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合格、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师德高尚、开拓进取、敬业爱岗、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群体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坚持走“科研兴校”的道路。经过努力,几年来,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有46人次;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有125人次;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56人次;区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130人次。另外,获得国家级优秀论文有30人次,获得省级优秀论文的有50人次;市级优秀论文的有80人次;区级优秀论文50人次。

走进名校,走进名师课堂,向名师学习。自宁江六中与清华大学附中2000年6月结为手拉手联谊校以来,学校教师到清华附中考察学习66人次,并且,还派出教师到全国其他名校学习考察,如东北师大附中、吉林省实验中学和吉大附中等学校,使教师们亲身感受到那里厚重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那殷实的师风和学风,感受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感受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坚持每周组织政治,法律法规,师德典型等方面的学习,不断师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教师政治素质,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力度。

校本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建立了教师教学业务档案,从教学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真实地评价教师工作。认真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方案。学校按照年初计划,组织了教师集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时事政治、教育政策法规、国家、省、市级的师德典型事迹,并及时召开师德演讲会。

学校坚持每年开展“教学百花奖”系列竞赛活动。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都参与了此次活动。通过教案制作,课堂教学,理论测试和论文撰写等形式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通过活动,锻炼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评比竞赛活动。在省、市、区名师以及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评比活动中,我校教师王凤、刘艳丽、杨淑芬、王树华、潘宏宇、黄焱华、于亚秋等教师屡次获奖。

接天莲叶无穷碧

教学管理规范。学校制定了可行性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管理方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突出了教育的重点,及时布置落实各项工作,按时总结,打造高效课堂工作扎实有效。校长及业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完成了听、评课节数,能针对性地给以指导,分学期及时召开听课报告会。全面细致做好常规工作的监督和检查。认真开展基础教育质量年活动,认真组织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做好了常规工作的检查,每月进行岗位对照检查,每学期检查四次,检查结果与课时津贴、年终考评挂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和辅导,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校长及业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完成了听、评课节数,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业务指导,并及时召开了全体专任教师参加的听课报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引导创新,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质量突出。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评价领导小组,依据《中小学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有效实施。加强非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各项工作,各项指标达到了上级要求。几年来,全区的一二年级学生的质量抽检中,我校成绩名列前茅。毕业班质量检测成绩优秀。我校学生中考成绩位居全区前列。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校重视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不能挤占体育课,体育老师上课必须有教案,有计划的进行教学,学校领导经常检查体育教学情况,听取学生意见,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体质,保证学生室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一小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学校重视对学生特长的发现和培养,采取多种形式,使我校学生都能至少两项技能和特长。每学期都开展一些有代表性的活动:如跳绳比赛,韵律操“青春的旋律”比赛等。培养了集体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提高了间操的质量,促进了体育工作的发展。在特长生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和区各项体育竞赛活动连年获奖。主动抓好校体联办工作。2010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校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第10篇

自教改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想和同行们进行一下交流。

1 深备课――潜心会文本

1.1 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1.2 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1.3 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2 抓时间――课堂的合理分配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每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相当宝贵,如何将40分钟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质量的课,关键就看教师的思想观念了。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高效的教师,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教案,教师首先要形成不浪费一分一秒,惜时如金的想法。因而在事先备课中认真吃透教材,从而做到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因为教师讲课需要时间,师生双向交流需要时间,学生实践练习也需要时间,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设计导入方式,精讲,巧讲,尽量压缩讲课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训练说、读、写甚至表演展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3 巧设计――课堂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觉得时间有限,很惯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力求适应学生特点,设计得精巧趣味性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这样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效率。

让我来分析 我在教《荷花》一课,整堂课以“”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型中发现;(2)在品词悟情中感万;(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爱好,从表象的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万意会,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如针对《乌鸦喝水》一课,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充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文的意趣性,这样我们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集图、文、声、像及动画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课件,有效地调动学的积极性,抓住乌鸦是怎样从喝不到水到喝到水的整个过程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让学生思考“乌鸦喝水”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这样学生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其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4 促自主――课堂的能力培养

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说过:“在课堂里,教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后面”,这充分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不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应该是亲密的伙伴关系。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因而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关注状况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影响极大。师生间平等而富有趣味的对话、友好交往,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充分表现,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许的点头,一次热情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里泛起无限涟漪,滋润学生的心田,助推学生以后对语文的兴趣与良好发展。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课文《夕阳真美》时,就让学生带着“陶醉”的语气读、带着“神往”的语气读,可是读来读去,学生根本没读出“陶醉”、“神往”的语气。这就是教师以自主为中心,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强拉硬拽,将自己的事先设计的教学成果强加给学生的典型例子。而真正关心学生感受,注意学生兴趣的教师就会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体验,学生体验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

5 重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11篇

教学要求

1.学会g、k、h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声母g、k、h与单韵母e、u组成的音节,继续学习带调音节的拼读方法,能看图正确拼读带调音节。

3.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练习写好字母g、k、h。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配合学习g、k、h发音的录音带、教学情境图。

2.学生准备:g、k、h的字母卡片,g、k、h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新知

1.欣赏情境图。

(1)教师导入:咦?这是什么地方呀?(出示情境图。)指名说出,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图上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河边有一个小哥哥和一个小弟弟,哥哥让弟弟把蝌蚪放回小河。)

(2)听语境歌:弟弟河(h)边捉蝌蚪,哥哥(g)走来劝阻他。小弟弟很听话,忙把蝌(k)蚪送回“家”。(教师相机板书字母。)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寻找新的未知点。

2.学习字母g、k、h。

(1)学生观察表音表形图,同桌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发准“鸽子”、“蛋壳”、“荷花”的读音。

(2)教师示范g的发音。声母应该发得轻而短,缩短“鸽”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又短,就能准确发出声母g的读音。学生尝试发音,体会要领。(注意:发g时,舌根抬起,顶住软腭,然后突然放开,较弱的气流冲出来,发出又轻又短的音。发k时,跟发g大体相同,只是冲出的气流比较强。发h时,舌根靠近软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g、k、h是由舌根抵住或接近软腭形成的音,叫舌根音。上述发音要领让孩子通过尝试发音来体会,不必将这些术语讲给孩子听。写在这里是便于老师自己体会发音。)

(3)学生反复练读字母g、k、h。

(4)结合表音表形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母g、k、h与图中哪些部分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g、k、h还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什么事物。(如:9字加弯g—g—g,一把机枪k—k—k,靠背椅子h—h—h……)

【点评】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努力促使孩子在头脑中建立字母形象与发音的联系。当单调的字母与实际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学生会愉快地牢牢记住这些字母。

(5)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如:“一只鸽子g—g—g,小鸡出壳k—k—k,荷花荷叶h—h—h。” /article/

3.学习语境歌。

学生跟教师学习语境歌,在学生的吟唱中,由词语“哥哥”、“蝌蚪”、“河边”强化声母教学。

【点评】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之中,并辅以琅琅上口的语境歌,使学生所学的声母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易记易诵,强化读音,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

二、学习书写字母

1、学生自己看书,观察字母g、k、h在四线格内的位置。g占中格和下格,两笔写成,写g时注意把两笔连起来写。k占中格和上格,两笔写成,先写竖。h占中格和上格,两笔写成,先写竖,注意把“椅子背”写高一点。

2、学生摆好书写姿势,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影,练习书写字母。教师巡视,纠正。

三、巩固新知

1.游戏:“看谁接得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如,教师说“一只鸽子”,学生接“g—g—g”。

2.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准”。

听老师或同学读字母d、t、n、l、b、p、m、f、g、k、h,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儿歌,复习字母:教师朗诵儿歌“小哥哥,爱白鸽,喂完鸽,唱支歌,哥和鸽,笑呵呵!”教师问:这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什么音节?从而引出声母g、h。

【点评】儿歌或谜语,内容简单,有的还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sjbwz/

2.游戏:“击鼓传花”。

(1)做游戏“传花环”,教师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

(2)学生将音节词读两遍后贴在黑板上。

(3)游戏结束,大家读一读音节词,用一两个词说话。

【点评】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学习拼读音节

1.出示“打鼓”、“拔河”图,指名学生说说图上有什么?

(1)学生分组练习拼读g一ǔ、h一é。

(2)指名拼读音节,学生互相纠正或教师相机示范纠正。

2.合作学习音节gē、hǔ、hè。

(1)出示“鸽子”图,指导小组同学合作学习音节。说说图上是什么?图下的音节怎么读?这个音节由哪些字母组成?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试读音节gē。

(3)学生合作学习hǔ、hè两个音节。

学生反复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点评】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可以进行合作式教学的研究,初建学生的合作意识。但在合作之前要先找准合作点,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

3.反复练习拼读书中的五组音节。

三、复习巩固

1.观察比较,区分字母g—p、h—n的字形。

2.游戏:夺红旗。将音节ge、ke、he、gu、ku、hu标在小红旗上,由学生认读,读正确者即得到小红旗。

3.复习巩固。

(1)出示图片“小鸭叫”、“小朋友笑”、“小猪睡觉”,要求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学学它们的声音。

出示音节ge、he、hu,学生尝试练读,并找出与图片对应的音节。反复练读音节。

(2)出示图片“小狗喝水”、“小猴哭”,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哪些音节会读了,再让学生根据回答,在图片下排列字母卡片,组成音节he、ku读一读。

教学随笔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拼音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他们才会主动、轻松、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拼音教材配有多幅插图,尤其是“表音表形图”既表音又表形,这些插图趣味性较浓,又多是为儿童熟知的事物,易说易记,使学生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便于学生在脑海里牢固建立字母音和形的联系。

第1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知识观;教师个性;舞台表演;生命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1-0073-05

收稿日期:2013- 12-20

基金项目: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社会转型期贵州省教师角色冲突消解路径的个案研究”(12JD125)。

作者简介:黎平辉(1979-),男,湖南新化人,教育学原理硕士,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美育研究。

一、引言

教师教学个性是教师“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显现,具体包括了三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教师对课程知识的个性解读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第二层次指教师的角色扮演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课程知识与教师的关系如何,教师如何对待教学内容,不仅决定了教师在知识面前的态度,也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影响了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展现。

二、舞台表演:传统课程下教师教学个性的湮没

所谓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范围、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1](P1)。一直以来,知识都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部分,知识观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知识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教育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观基础之上,人们怎样理解知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2]。具体而言,教育活动的实施涉及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其中,课程与教学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而“不同的知识本质观、价值观、获得观又支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支配着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方式和形式,形成和导致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因此,知识观构成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的前提”[1](P2)。

传统知识观包括理性主义知识观与经验主义知识观。前者以柏拉图为代表,强调知识来源于世界的终极理念;后者以洛克为代表,提倡知识是个体对外在事物的认识结果。尽管两者有着客观存在的差异,但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特点,即都承认知识的客观性、普适性与中立性等。建基于传统知识观之上的传统课程,具备几大特征:(1)在课程知识的本质上,强调知识来源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知识是客观的、普适性的。“知识不同于个人意见或主观信念,将知识视为一套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的规则、既定的程序和不可质疑的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的绝对准确与真实的表述”[3]。(2)在课程知识的选择上,国家垄断了课程知识的选择权。“官方的权威化选择被视为课程知识的唯一的合法来源,以其他途径或方式进入并存在于课程领域的知识,如地方性知识、校本知识、个体知识及课程实践中的生成性知识则都被视为非课程知识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或干脆被摒弃”[4](P44)。(3)由国家委托,代表官方的专家垄断了知识的解读权,教师与学生“只能‘臣服’于事先规定好的、一元化的、权威性的理解”[5]。

在传统课程下,教学活动成了知识再现的过程,从目的、过程到方式,教学活动深受知识再现的影响。

(一)目的:知识传承

传统知识观强调知识产生的客观性,人类现有知识都来源于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在客观知识面前,人能做的只是去认识、熟悉知识,而不能再随意更改。同时,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具有普适性,“可以客观地从知者传递给非知者的,因为这种知识是得到普遍验证与广泛认可的,具有公众‘权威性’(authority)”[6]。所以,知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代际传承,学校教育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人类需要更好地把前人的知识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在以传统知识观为基础的传统课程下,知识成了能在师生之间进行搬运与传递的“物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者的教师将先验的知识呈现、传递给‘无知’的学生,师生教学的成效依赖于‘在那儿’的理想现实与学生拥有的存在现实之间差距的程度”[7]。学生的任务就是按照社会要求接收尽量多的知识,以此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形成服务社会的技能。而要完成以上任务,教师要做的是:一方面储存尽可能多的知识,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成了知识的“贮存器”;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知识的原有面貌,把原汁原味的东西传输给学生,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播器”。

(二)过程:知识再现与舞台表演

传统课程下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已有知识,“即把课程知识作为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冰冷、僵死的客观认识对象,把教学视为知识加工的程式,以实现学生知识占有量的增长为核心和最终目的”[4](P44)。而因为知识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那么,知识的传承过程就得设法创设各种条件,或者模拟知识产生的环境,以便于更逼真地再现知识的本来面目。顾名思义,所谓再现即是把过去发生的事通过人为方式进行还原。因此,再现强调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恢复”,尽管“恢复”后的事物不可能成为原物,但再现的目的依然是尽量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追求栩栩如生的最高境界。

“传统课程与教学过程是既排斥地方知识、民俗知识、乡土知识,又拒斥学生的个体知识、缄默知识和个人生活史的课程”[8](P21)。对师生而言,由于知识是经前人验证后的客观真理,而对课程知识的选择与解读权又被国家独占,课程知识成了纯粹的外在世界,与师生个体的生活实际、精神世界等没有任何关联,“课堂中的学生就成为一个外在于知识的被动学习者,长期的个体知识压抑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动机与兴趣,因为知识是与他们的真实、鲜活的生活相疏离的,与他们的精神和生命生活相分割的,这显然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动机”[8](P21)。为了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往往得通过设置情境以及角色扮演使知识产生的场景能更形象、更逼真地再现。首先,教师熟读“原著”――载有各种知识的教材,根据教学要求把教材内容进行改编,通过增加情节等把教材内容组织成“剧本”――教案;其次,师生根据“剧本”,分别扮演各种角色,尽量更有效地再现知识产生的场景,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知识再现的任务,教师必须融入戏中。即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的特点,根据剧本需要顺利变换不同的脸谱,同时,在各种戏中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戏份并尽量逼真、栩栩如生。而教师能不能入戏,表演质量高不高,与其说取决于教师的表演功夫,不如说取决于教师能否隐藏个体真实的情感、态度。教师越能表演得精彩纷呈,就越能对个体真实的“自我”掩藏得天衣无缝。结果是,这种脱离现实生活、抹去“自我”的表演,消蚀了教师个体生命中具体、丰富的内涵,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个被消解了真情实意、戴着面具的职业表演者。

(三)方式:事前预设与模式搬运

知识传输的效率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知识再现的效果,知识再现是师生表演的过程,而表演是脱离当下生活的行为,它的本质是在人为设计的特定场域中完成特定目的。要把与个体生活无关的东西尽量形象地再现出来,需要事前对再现的内容充分熟悉,对表演环节进行完美的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事前预设分为几个方面:(1)熟悉内容,把握课程知识点。教师先熟悉国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大体把握知识点范围;然后教师通过熟读教材――课文、单元或章节,根据国家要求(如教学大纲)确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2)根据课程知识特征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知识的再现具体环节,并确定课堂表演的情节,做好详细的教案设计。(3)设计相应的知识产生与应用的情境(问题),以备知识再现效果的巩固验收,即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教师通过书面作业形式,或者通过现场的口头回答方式,最后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评价结论。

因为事前有着严密充分的活动设计,所以对于教师而言,整个教学活动基本上就是根据教案按部就班的过程。这种应对教学活动的方式,产生的影响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背诵教案,依赖教案,教师的注意力聚集于教案的实施,思维与行动被教案所牵制,因而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基于情境的随机应变与即时发挥。二是照搬模式,套用模式,因为知识再现的是过去的场景,与师生当下的生活没有太多关联,所以对于同一知识来说,再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也是超越具体情境而普遍适用的,这给教师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的依据。而在模式搬用中,教师的创新意识淡化,其结果是个体教学特性的丧失。

总之,知识再现下的教学,教师主要发挥了知识“传声筒”的作用,个体对知识的个性解读被剥夺,而知识再现过程,迫使教师沦为戴着面具的“表演者”,生命个体被抽象化、符号化;表演过程的事前预设按部就班抑制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创造,导致教学个性的湮没。

三、生命表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 个性的生成

“可以认为传统教学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与传统知识观有着深刻的内在相关性,或者可以说,知识观不转变,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突破的”[9]。因此,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知识本质的再认识以及如何选择与组织知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就是如何根据教育目的实现对知识观的更新。

建基于新知识观之上的课程改革,其内涵就是指从对课程知识本质的看法、对课程知识的选择与对课程知识的解读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造。(1)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方面,当前的新观点比较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前者强调知识是主体与客体互动的结果,具有个体性、生成性;而后者则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知识只是相对稳定的、暂时的认识结果,知识具有偶然性、情境性。尽管两者对知识的态度有些出入,但在根本性问题上相差无几。“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都指出了知识的本质决不是客观性、真理性,既然知识与认识主体是密切相关的,是认识主体通过与客体、与其他主体在互动中逐渐建构生成的,因此生成建构性是知识的惟一本质”[8](P18)。(2)对知识的选择方面,因为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境遇性与个体性,课程知识不仅仅包含了高度抽象的、一般性的“元叙事”,也涵盖了具体的、个别性的“叙事知识”。因此,除了国家层面的官方知识,“大量的个体经验,如叙事知识、民俗知识、地方性知识、个人知识等都应作为重要的知识领域而受到重视”[8](P20)。(3)对课程知识的解读方面,新知识观宣扬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互动建构的结果,“知识总是某个人从某一角度(或视角)对事物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体性”[10]。因此,对知识的解读也应该让每一个个体介入其中。

知识观的根本变革,以之为基础的新课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而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紧密相连的教学活动从目的、过程到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目的:知识创造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生成性特征,知识产生是人的主观性与外在事物的客观性之间互动的结果;反过来,知识的获取也离不开个体与他者经验的对话交流。“知识或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东西,而是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11]。参与的实质就是自主建构,是个体思想、已有经验与他者经验的交融,即不断把他者经验转化为自我经验,在个体自我经验生成的同时实现对他者经验的更新与创造。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知识传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知识创新。

课程知识观的改变,意味着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课程的目标应该超越知识而达到对学生存在的关注,因为知识不再是僵化、教条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的批判与质疑,通过探究活动生成、建构独特的个体知识”[8](P20)。课程知识不再是死的、不变的传输物品,而应是一种携带信息的载体,这种载体在教学场域中与每个具体的学生相遇,在人的头脑中进行再次建构,又生成了新的信息,从而使知识更完善或更新。

(二)过程:知识生成与生命表现

实质上,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创新,并不是强调师生去发现新的科学规律,而是强调师生用自己的生活阅历与已有的知识背景重新理解与解读知识,并在个体的精神世界中实现内在自我经验(个体知识)与外在的他者经验(公共性知识)的融合共生。“知识通过理解进入人的精神之中,而精神的力量与人的经验又作用于知识,知识就真正地与人生与精神发生了关联”[12]。事实上,外界知识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发生关联主要通过个体的隐性知识来完成。隐性知识是内在的、个体的,虽然不能系统表述,但时刻以理念、观点、风格等方式参与到个体的知识建构中,从而实现了普适性知识在个体身上的个性化转变,即知识的重组与创新。

隐性知识之所以无法系统化地言说,是因为它总是与个体的具体生命实践捆绑在一起,它只能在真实生活场域中逐渐地累积而成。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知识创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是师生用个体已有的隐性知识参与知识建构,从而使一般知识染上个性化色彩;另一种是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途径,个体隐性知识在日常生活状态中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得以分享与共生,从而使学生个体的为人处事方式发生改变。第一种创新需要来自个体生命实践的感悟、理念参与完成;第二种创新必须在生命实践过程中完成。因此,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教学过程,必须融入师生的个体生命实践,其实质就是师生个体生命不断敞开、表现与丰富提升的过程[13]。

对教师来说,除了用自己的人生阅历解构与建构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立场;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显示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风格,影响学生个体实践知识的建构。

(三)方式:即时行动与因地制宜

新知识观下的教学活动本质是知识生成与生命表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个体人的生命实践。把生命实践纳入教学过程,事前预设的局限暴露无遗,无论怎样深思熟虑,都无法改变生命实践情境性、生成性的特点,曾经试图用一个教案一劳永逸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想法注定在现实中破灭。

生命实践是具体的、当下的,它以现实生活作为场域,以个体生命的成长成熟作为最终目的,无论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还是技能的形成,都是个体生命实践的一种表现和方式。生命实践彰显在一定场域中实现,而这种场域因为融入师生与教学内容,演变成了贯穿始终的教学情境。与传统的预设情境不同的是,这种情境与现实生活接近,从某种程度看,就是当下生活本身。一方面,当下生活具有未知性、发展性,因此它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能在未来生活中每一个环节中采取灵活的即时行动,要么在师生的生命实践中果断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么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乱象”中,觉察到反教育的因素,并能即时做出抉择而化险为夷。“在每一个情境中都要求有所行动”[14]。这种行动是外在情境与个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融入了教师个人特色的东西(如思想、思维方式等),是创造性、个性化的。另一方面,基于个体生命实践的教学意在让教学活动中的生活意蕴得以释放,生活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的生活内涵不一样。因此,不可能把别人的模式生硬地套在自己身上,它需要的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方式与途径。它是师生共同创建的结果,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展现。

四、结语

建基于现代知识观上的传统课程,因其注重知识传承与再现,使教学活动沦为师生表演过程,教师主体性被遮蔽,教学个性被湮没。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给课程改革指明了一种可能方向:课程知识需要师生重构与创新,而教学活动也需要师生生命实践的参与。因而,它促成了教师人性的回归,促进了教学个性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知识观的概念、特征及教育学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1-5.

[2] 石中英.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2):29-36.

[3] 李琼;倪玉菁.从知识观的转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之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31-37.

[4] 赵荷花.人知融生互动――论课程知识观的应然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43-49.

[5] 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6] Fenstermacher, G.The knower and the know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4, 20: 3-56.

[7] 王霞.转变课程观:来自杜威和怀特海过程理论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32-35.

[8] 姜勇,阎水金.西方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7-21.

[9] 蔡铁权.从知识观解读课程三维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5(9):38-41.

[10] 黄忠敬.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66-72.

[11] 燕良轼.传统知识观解构与生命知识观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7):17-22.

[12] 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