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28 04:49:30

跟岗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

一、真实感受了名师风采

张学青老师不愧是 “名师”的,听了她一节古诗词教学课便征服了我们。课堂真实自然的状态,环环相扣的节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了解,精妙到位的点评,随意处便显现的真功夫,非一日之炼就。在教学中,张老师非常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激活学生创造潜能,追求全面发展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听张老师的课就像欣赏一部精彩的电影一样,四十分钟课堂教学转眼间就过去了,给我的感觉还想继续听。她的课就是以亲切的教态以及真切的情意赢得学生的信赖,关心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适时给予鼓励,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整个课堂是那么的轻松自然。

二、深入学习

在这里,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认真观察、积极反思,坚持每天写跟岗学习日志、定时更新博客,真诚地融入到跟岗的各项工作中去。

在东山培正小学的时间是12天,我一共听了12节示范课、参加了3次教研活动,2次备课活动、1次学生课外活动。无论是课例还是教研活动,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这里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无比的感慨。在教研会上,老师们深刻独到、通俗易懂、旁征博引的讲解,使我深深在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就无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示范课上,老师们自信的教态、敏锐的眼神、包容的胸襟深深地吸引着我;教师们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独有的人格魅力让我折服;学生们流利而完整的说话能力、快乐的学习状态、信心满怀的学习激情、聪明机智的反应、争先恐后争着展示的情景,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新课程的优越性及可行性。这样的课堂,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使我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了我所热爱的教学。当然,我自己也试着上了1节汇报课。但这节课跟这里的老师的课是相比,距离还是遥远的。

三、课堂教学重视朗读

听了那么多优秀教师的语文课,她们都非常重视学生朗读,朗读的时间就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读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主题思想内容。当老师的问题出来后,时间就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包括开声读,默读,跳读、对读等。回想我们的教学,对指导朗读方面做得不够,学生在课堂读得很少,虽然我们的学生不能正常开口朗读,但我们也要学生朗读,出声读也好,打手语读也可以。这样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对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朗读的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四、培训使我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集中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专家们深刻独到、通俗易懂的讲解,使我对以后的教学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这次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

五、收获了真诚的友谊

第2篇

为此,在新一轮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中,我们针对以上问题调整了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等,采取专家引领、“师带徒”经验分享、自主探究、远程学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培训模式方式。其中,“三位”指的是培训院校、教师工作室和市县培训机构。在“三位一体”培训体系中,培训院校负责理论培训和专业引领,促进工作室主持人与骨干教师的共同成长;教师工作室负责骨干教师的实践培训,侧重在经验分享和教育教学实践;市县培训机构负责教师工作室的业务管理与地方课程培训。

新一轮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行任务驱动和目标管理,以更新教育观念、增长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和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为重点,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院校专家引领与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指导相结合,脱产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为了解决参训教师的工学矛盾及提升培训效果,将整个培训分为理论研修、跟岗研修、在岗研修和结业研修四个阶段来进行,为期共一年。

一、理论研修,学习正宗心法

第一阶段――理论研修阶段,为期十天。学员分批集中在培训院校进行理论学习、理念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前沿、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学科新进展、学科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形式主要采用专家讲座、工作坊、小组交流、合作研讨、案例教学、课例分析和现场互动等方式。培训院校的专家教授们,就是教育界的武当少林、玄门正宗,学员们学习了这些专家教授们的正宗心法,有了这些教育理论的支撑,他们的教育教学就会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效果更显著。

二、跟岗研修,学习独门绝技

第二阶段――跟岗研修阶段,为期十五天。学员按学段和学科分别进入“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跟岗期间,参训学员的中心任务是拜师学艺,学员与主持人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同时也协助工作室完成一定的教学和研究任务。

如果将培训院校比作武林的泰斗,那么工作室的主持人就是各门派威震武林的掌门,他们都是各地的名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独到的教育见解。跟岗期间,骨干教师们看名师课堂,听名师讲座,学名师做课题研究,学习他们的独门绝学,受益匪浅。

跟岗研修阶段也是三位一体模式的最佳体现阶段。教师工作室负责指导学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专题研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名师讲堂等形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提升,同时负责对学员进行跟岗学习期间的考核。市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协调与安排学员进入工作室,并为学员开设介绍地方教育发展状况、地方教研活动的课程。培训院校指派导师进行跟踪指导,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情况展开,指导形式包括现场指导、网络指导等。

三、在岗研修,打通任督二脉

第三阶段――在岗研修阶段,为期十个月。有了第一阶段专家教授们传授的内功心法,第二阶段工作室主持人传授的独门绝技,各位骨干教师回到自己所在单位进行在岗研修,将学习到的内功心法和独门绝技运用于自己的岗位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参悟理论,自觉进行教学改革,总结教学实践,提炼个人教学风格,结合个人教学风格继续完成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许多学员都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教学教研水平明显提高。

在本阶段,培训院校指派导师进行远程学习指导,并组织开展“南粤名师大讲堂”活动,组织工作室主持人们到学员所在地区进行示范教学。开展“南粤名师大讲堂”活动时,培训院校负责安排专家教授进行评课与教学指导,市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召集参训学员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

四、结业研修,举行华山论剑

第四阶段――结业研修阶段,为期五天。学员和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集中到培训院校进行成果展示,具体活动有:论文答辩会、专题学术研讨会、说课比赛或录像课评比等。在这次活动中,各个工作室的弟子轮番上场华山论剑,展示成果,展示论文,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特色。而专家教授们和工作室主持人们,则坐在台前一一检阅,悉心指点。

第3篇

3月25日,我们17位青年教师来到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为期5周的跟岗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这是我跟岗学习以来的最大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从两大部分的学习情况来总结一下这5周以来的收获。

第一部分,集中培训。

在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跟岗学习5周,我们一共集中培训了5天,集中参加了校内的培训讲座3次。3月26日是我们来到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集中培训的第一天,上午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李新发教授给我们讲了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趋势的讲座,下午由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书记张兴会书记给我们讲了关于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和培养。听了这两个讲座,让我了解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出台的各种职教政策、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学院的各种管理模式,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管理理念,学习到了发达教育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4月2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张书记继续给我们做了关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解读,张书记结合本校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实践来讲,通过这个讲座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把政治思想教育融入课堂,以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做到三全育人的效果。4月8日上午,我们听了郭本善教授讲的职业院校高校管理核心要素的讲座。这个讲座让我触动很大,郭老师已是75岁的高龄,但是我在他身上没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我只看到了他对工作的热爱,对管理的执着和探究,这些都是我们青年一代值得学习的精神。下午由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陈宽教授讲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介绍及教学模式创新及教法,这个讲座让我了解了德国双元制的体制,也感受了德国的教育体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职业教育任道而重远,我们还需不断学习。4月17日和4月24日,由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牛云陞教授给了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关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开发和微课慕课的制作运用,这两天的学习,也深深的触动着我,牛教授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还不断的在做精品课程,不断的做微课和慕课,研究各种信息化体制,学习各种信息化软件,而且还学到了极致,出了很多门精品课程,也成了信息化专家,牛教授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他这种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值得我们学习。牛教授讲授的内容,对我们也很有用,教我们怎么制作精品课程,怎么制作微课和慕课,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这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4月20日,上午由中德大学软通学院的董老师给我们做了关于全国技能大赛的赛项设计、开发及指导,下午我们去天津商务学院参观了全国技能大赛博物馆,这一天的学习,我们也收获着,首先作为全国技能大赛的承办校之一,董教授系统给我们讲解了国赛和市赛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告诉我们所有的比赛都是公平的,我们还有幸看到了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赛项培训的具体计划和步骤,这些东西对我们后期指导技能大赛有很大的帮助。虽然集中学习只有短短的5天,但是这5天的内容都安排得很好,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部分,二级学院跟岗学习。

每周除了一天的集中培训之外,其余时间,我们全部分到相对应的学院进行跟岗学习。按照授课课程来分,我分到了智能学院电气系进行跟岗学习。给我分配的指导教师是电气系的副教授乔佳老师和高级工程师曾华鹏老师。这两位老师在这5周时间里,尽心尽力的帮助我和辅导我,我有什么需求,他们都会及时帮我们解决。在这5周的时间里,指导老师们在我来到之前就已经帮我做好了5周的周密学习计划,每天做什么都已经提前做好,指导教师非常尽心尽力。不仅是指导老师,智能学院主管教学的刘院长也很关心我的学习跟岗情况,对我这5周的跟岗学习提了自己的建议。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做课程开发,这5周我应该集中精力来做一件事,这样才能有收获,刘院长和指导教师对我的关心,让深深的感动着,我也很感谢教育厅给了我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接触到了一批那么优秀的教师。在智能学院电气系跟岗的这5周时间里,我参观了电气系的各个实验室,了解了他们所用设备及实验室文化,跟指导教师参与了他们的实验室验收,通过这两项我更深一步的掌握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对实验设备的了解。这5周,我也走进了他们的课堂,听不同的教师上了不同的课程,主要听了传感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电子线路设计、DXP设计这4门课程,通过课堂跟岗学习,我也收获了很多,深深感受到了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他们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感受到了不同教师不一样的教学风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汲取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课堂。在这5周的学习里,电气系安排教师跟我们进行关于技能大赛的交流,主要以“台达杯”全国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和“现代电气控制安装与调试大赛”这两个大赛为例,他们安排相应大赛的指导老师跟我们一对一沟通交流,从赛项设备、赛项准备,赛项训练,赛项奖励等方面做了沟通交流,指导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为了比赛而比赛,要想着比赛只是为了教学,比赛是为了给更多的学生用设备而不是单一的服务于参赛的那两三个学生,这句话让我触动很大,现在我们很多院校的情况就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没有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我们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在智能学院跟岗的5周学习时间里,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收获也很大,我跟感谢电气系给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把在这里收获的东西,运用到我的课堂中去。

五周的时间过得很快,刚来的时候觉得很漫长,到要离开的时候突然觉得很舍不得这座城,我发现我爱上了天津爱上了中德,在此我很感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这5周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也很感谢各二级学院和各位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跟岗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技术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今后,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丰富教学经验,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信成功是属于我们的!

第4篇

关键词:岗位情境;产品导向;延续跟踪服务;实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8-02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消费电子、应用电子等区域产业集群,河南省提出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和战略先导产业。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需要大量既懂技术、管理,又具备操作技能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该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人才大多数留在河南省,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建设的需要,是该院相关专业必须深入思考和面对的主要问题。

2008年以来,该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为契机,通过深入调研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紧密围绕中原地区电子信息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海尔集团等2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实训环境,整合设备资源,在专业教学核心课程中设计岗位情景,在实训教学中以真实的产品为实训载体,为学生提供在校期间2年校内基本技能培养及生产性实训技能培养,1年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后1年的“延续跟踪服务”,探索实施了“岗位情境,产品导向”的“2+1+1”实训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岗位情境”的内涵与设计

1.“岗位情境”的内涵。“岗位情境”是指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模拟真实岗位情境,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特定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和校外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等;软环境包括仿真或真实的岗位环境、企业管理模式(如场景模拟企业化)和标准化生产过程等,学生在此情境中进行生产性实践训练。

2.“岗位情境”的环境设计。本模式所设计岗位情境的具体实施,是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活动中,不再按照传统模式开展教学,而是将按照岗位设课程,按照某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将原有的单元教学设计或较大型的项目,设计成若干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并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室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有机整合,营造仿真或真实的岗位环境、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生产过程,从软硬件环境上实现构建基于“岗位情境”的教学活动情境。

3.目前设定的岗位情境。目前该专业正在实施的“岗位情境”主要有:电子产品设计员、电子元件检验员、电子产品装配员、电子产品检验员、电子CAD绘图员、家用视频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员、家用视频电子产品维修员、3G基站勘察设计员、3G基站工程建设员、3G基站调测员、3G基站运行维护员和3G网络优化测试员等12个岗位的学习情境。

二、“产品导向”的内涵与选定

1.“产品导向”的内涵。“产品导向”在“岗位情境”所模拟的岗位和企业标准化生产的学习环境中,以合作企业可以提供的真实的电子产品为训练对象和教学载体,将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过程中的岗位需求,融入到技能培养的各个环节,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产品导向”的课程设计。“产品导向”的课程体系,首先,从分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开始,将岗位群归纳为“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生产”、“电子产品维修”和“通信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四个岗位群,然后,分别从岗位群中提炼代表性工作任务,如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岗位群中,提炼出“高、低频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和“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等代表性工作任务,随后,对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PCB设计与制作”、“影像设备维修”和“通信设备维修”等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寻找典型工作任务的产品载体,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到实际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上,设计出“产品导向”的课程体系。

3.目前选定的产品载体。按照企业需求以及企业可以提供的产品,专业核心课程目前选定的“产品导向”的载体有:低压直流电源、八路锁存器、八路智力抢答器、流水彩灯、交通灯、电子琴、RS232接口器、调频收音机、U盘、USB鼠标、数字示波表、MF-47万用表、温度控制器、SMT综合报警器、单片机芯彩色电视机、超级芯片彩色电视机、海尔液晶彩色电视机、海尔等离子彩色电视机、移动通信基站、手机等20种电子产品,涵盖了所设定岗位能够训练的各项技能。

三、“2+1+1”工学结合的内涵与实施

1.“2+1+1”的内涵。“2+1+1”指的是在校期间2年校内基本技能培养和生产性实训技能培养,1年校外顶岗实习,提供毕业后1年的“延续跟踪服务”。其中第1年利用校内模拟实训情境进行基本技能项目模拟训练。第2年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情境结合企业真实产品项目进行实训。第3年的第五学期学生在企业跟班(即师徒合作)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在企业独立顶岗实习完成产品的生产,学生毕业后1年内,由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2.“延续跟踪服务”的设计。提供毕业后延续1年的“延续跟踪服务”。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一种现象,每年刚毕业的学生会经常回到学校,与原先任课的老师交谈岗位技术问题,涉及到技能、技巧、工艺方法方面的问题居多。根据这一现象,我们派出教师专门进行毕业生调查,在与刚毕业的学生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刚刚就业,其在岗运用技术能力得到真正的实践检验的同时,也会遇到专业技术问题,甚至是难题,加之与周边同事不熟悉,许多学生碍于面子对于专业问题还不便多问、多谈,所以特别想和老师们在一起谈自己对专业的见解,希望老师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提出了要把学生“培养好,扶上马,送一程”,把“送一程”设计成为1年的延续教学跟踪服务。

3.“延续跟踪服务”的实施。受专业合作企业海尔集团运作模式的启发,本专业成立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由教研室专职教师组成,制定工作细则与计划,在毕业生毕业时广泛告知服务QQ群和E-mail地址,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并答疑,在暑假或寒假选派专业教师跟随辅导员一起到现场走访,拨打电话询问并解答问题、服务邮箱信件来往、QQ群或微博解答等方式为已毕业学生排忧解难。同时,依托专业带头人李伟的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的“李伟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接收毕业学生回炉培训、技能等级鉴定等专项技能再学习。

四、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校企共建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本专业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共有32家,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岗位情境”的内容与方式,解决“2+1+1”中第一个“1”中的顶岗实习的有关问题,落实包括“产品导向”中的实习内容、生产项目、实习要求、工艺流程、技能指导与咨询等任务,而且合作企业产品种类齐全,共设“岗位情境”,直接进入生产环节,用实材生产产品,真正落实了“产品导向”,缩短了实习、上岗周期,实现了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

2.建成一批特色教材。为了保证本模式的实施效果,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PCB设计与制作》等六本教材,该批教材用一个或几个电子信息产品贯穿、囊括课程内容,将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技能能力、社会能力融汇到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生产、维护与维修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由易到难,梯度展开,采用一体化教学,达到了“牵着手、拉着手、放开手、进行创新”的目的。

3.技能大赛成绩显著。本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由专业带头人指导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目;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3G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组建项目、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和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等分获河南省选拔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一、二、三等奖;河南省“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获奖选手均被知名企业提前选走,并在岗位上获得一致好评。

4.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本专业学生获取中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达95.62%和21.31%;就业率连年提高,平均就业率到达95%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显著提升,平均薪金水平从2008年的1300多元上升到目前的2800元左右,在正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郑州工贸有限公司、联通集团河南分公司等企业的毕业生已有多位成为的技术骨干或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为区域内的电子信息企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培先,姚东伟.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2,14(8):164-165.

[2]郑琦.高职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4(10):49-50.

[3]黄继战,张君伟,高职数控专业“1233”实训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5(2):40-42.

[4]卢仁华.“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144-145.

第5篇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机制

作者简介:江梁艳(198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电业局,工程师。(福建福州350025)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21-02

一、县级供电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未来的五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步伐,全面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即“三集五大”),这将引发电网格局和功能定位的深刻变化和公司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重大变革,这一至上而下的重磅改革举措无疑将对县级供电企业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县公司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职称等级、技能等级偏低,加之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县级供电企业员工队伍专业素质的总体水平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相距甚远,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优秀专家人才匮乏;从事电网核心专业人才紧缺;员工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管理人员冗余相对严重,生产一线留不住人才,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技术、技能人员的能力素质处于公司系统的中下游,普遍文化素质、职称等级和技能等级偏低,管理水平、新技术应用能力、技能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通过加强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机制,全面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主要做法

福州电业局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将县公司员工培训纳入全局各专业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采用集中教学、送教上门、跟岗培训、竞赛帮带等方式,将培训工作延伸至县公司。强化各职能部门对分管专业的帮带责任,根据县公司的薄弱环节和培训需求,制定专门针对县公司的专业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项目和责任人。根据年度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按月份下达工作计划合约,帮带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列入月度和年度绩效考核。帮带部门预先制定培训策划书和现场技能考核方案,明确培训和考核的目标内容。县公司人员到局本部跟岗学习,每人指定一名导师,开展“师带徒”全过程管理,通过安排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方式,强化动手能力,确保工作量饱和,提高县公司员工专业管理和技术水平。

1.建立健全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机制

(1)建立帮带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局总工担任组长,各职能部室和帮带部门行政负责人、分管培训领导担任组员,统筹帮带培训工作相关事项的组织、协调和落实。

(2)制定并下发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各帮带单位行政负责人作为帮带培训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各班组长作为各帮带培训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部门培训员作为本部门全部帮带培训项目的联络人,明确帮带培训工作各方以及参训人员的责任义务,规范帮带培训流程,严格考核管理。

(3)制定并下发全面推进岗位资格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农村供电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修订细化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师徒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并要求各县公司遵照执行。

(4)在年初充分调研各基层单位培训需求和职能部室业务培训要求,在逐个县公司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福州电业局加强全员培训工作的方案》,将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列入年度重点培训任务,下达《福州电业局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表》,明确具体帮带项目、帮带方式、时间安排、项目负责人等,作为全年县公司帮带培训工作开展和考核的依据。

(5)根据《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要求,稳步推进教育培训积分管理,借助培训管理系统平台,对局属各单位(含)的职业能力培训工作成效和员工的能效进行全面量化管理。将单位培训成效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责任状、月度KPI和月度工作计划合约考核,纳入县公司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验收考核,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部门参与自主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励和促进员工“岗位成才”。

2.规范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过程管控

(1)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需求定期(年度)征集制度。一是各县公司负责根据本公司人员情况及工作实际,在收集、甄别、分析本公司重点紧缺专业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定期向福州电业局相关专业垂直管理部门申报相关专业工种帮带培训需求。二是福州电业局相关专业垂直管理部门对各县公司报送的相关专业工种帮带培训需求进行初步审核把关,并报培训中心审核。

(2)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方案正式行文通知制度。帮带单位负责提早与送培单位就具体帮带培训需求进行对口沟通,结合相关岗位技能要求、计划参培者的工龄结构,把送培单位最盼、最缺的作为帮带培训工作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策划书,明确培养目标、学习和工作任务,并于计划开班前一周向培训中心报送相关帮带培训项目通知文件、帮带培训策划书、现场技能考核方案等,由培训中心统一行文并通知送培单位报名参训,从而保证帮带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

(3)实行帮带单位为主导、送培单位为主体的考勤管理制度。一是帮带培训单位负责为帮带培训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对帮带培训人员进行统一考勤管理,安排专人负责定点点名签到、集合学员并将学员交接给当天指导人,及时与送培单位沟通联系,协调解决帮扶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各送培单位负责妥善做好参训人员的相关工作交接事宜,保障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专心、高效地完成相关工作和学习任务,定期与送培单位联系,并在参训人员中指定一名负责人,积极配合做好参训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做好参训人员业余生活的安排工作,确保参训人员不酗酒、不赌博,保障培训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三是帮带培训原则上不得请假,帮带培训人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应事先向所在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申请,并履行书面请假手续,再由所在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商局培训中心同意后方可请假。

(4)严格履行作业安全资质确认和安全监护制度。一是参培人员经原单位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持有相应岗位资格证书,并向帮带单位提交相应证明,帮带单位检查参培人员安规培训考试合格证明、岗位资格证书,确认合格后方可允许参加现场培训,并将参培人员名单报安监部备案。二是进入生产区域,帮带单位指导人负责告知参培人员工作岗位和作业现场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紧急处理措施,并做好书面记录,严格落实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加强参培人员作业过程监护,检查督促参培人员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规定,对参培人员不符合安全作业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三是进入生产区域,参培人员负责自备、正确佩戴、使用全套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服从现场工作负责人指挥,严格遵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负责,不允许单独工作。

(5)专家挂帅,严格把关,确保培训实效。一是在综合考虑帮带对象、帮带需求的基础上,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各级专家人才、劳模、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竞赛教练、个人前六名选手、班组长、业务骨干专工作为指导人,承担理论辅导和现场业务技能训练指导任务,为帮带培训工作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二是采用集中培训和跟岗学习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以及系统化模块化培训方式,侧重技能操练。根据培训规律,集中培训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安排技能项目的操练,采用老师讲解示范,参训人员分组分批操练观摩,老师指导点评的方式帮助学员逐步适应直至熟练掌握相关操作程序步骤、工艺和规范。指导人统一对每个参训人员的技能掌握情况、熟练与否进行总结和记录并及时反馈至参训人员。三是跟岗学习以压担子、交任务、提要求为主要方式,保证一定的工作量,切实提高帮扶人员动手能力,以工作带培训,以工作检验培训成果。

(6)实行跟岗学习一周一总结,期满总考核和日常随访制度。一是指导人负责为每位跟岗学习人员编制《周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任务,并对计划完成情况实施跟踪。跟岗学习人员于每周学习与工作任务完成后认真填写《周工作总结》。本周计划和上周总结于每周二之前报培训中心备案。二是帮带培训期届满时,帮带培训部门会同培训中心和专业职能部门,组织专门针对帮带培训人员的现场技能考核,并对帮带培训人员在培训期间工作态度、工作表现、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出具鉴定意见。

3.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制度

一是培训中心根据年度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按月份下达工作计划合约,帮带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列入月度和年度绩效考核。全年帮带培训项目应于11月之前完成。帮带培训计划中未明确具体帮带培训项目执行时间的,由送培单位和帮带责任单位积极协商确定并报培训中心备案。因送培单位未能按照计划时间送培或怠于送培而导致帮带培训计划项目最终无法执行的,列入送培单位12月绩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因帮带责任单位原因导致帮带培训计划项目最终无法执行的,列入帮带责任单位12月绩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二是经期满考核鉴定优秀的,参照《师徒培训管理办法》给予指导人适度绩效奖励。

4.结合竞赛开展帮带,以赛促培,以考促练

将竞赛调考作为促进县公司帮带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构筑“金字塔”型竞赛体系,搭建了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海西・榕电杯”竞赛平台,以一个本部单位员工搭配两个县公司员工的方式组队,由各小组组织本小组内县公司竞赛选手跟岗培训,做好赛前集中培训调考、跟岗学习、赛时观摩、赛后总结,以赛促培、以考促练,锻炼新人,促进经验交流和推广。

(1)“海西・榕电杯”继电保护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均已于2011年5月23日至7月13日之间结合营前变验收和鼓山变综自改造等项目分期分批完成了赛前跟岗学习任务,2011年7月14日至8月4日分三批安排至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培训中心县公司大二次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每批一周,对三套线路保护和三套主变保护装置进行试验和调试,以线路保护试验和调试为主。

(2)“海西・榕电杯”送电线路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2011年7月18日至28日统一安排在鼓山输配电实训基地进行第一阶段集中培训;集训技能项目主要为“110kV线路耐张塔更换单串合成绝缘子的操作”、“110kV线路停电补修导线”两项技能项目的竞赛规范化训练;理论辅导以送电线路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高级工部分)所有题库为主要内容。第一阶段集中培训期间每5天安排一次理论笔试,集训结束安排技能考核,于2011年8月1日至14日安排跟岗学习,2011年8月15日至24日安排第二阶段集中培训。

(3)“海西・榕电杯”调度自动化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已于2011年7月底分期分批安排跟岗学习,以现场实际操作为主,培训内容包括网络线、2M线制作及测试,调度数据网设备配置,自动化主站系统问题排查,数据库操作,调度画面绘制等。

(4)“海西・榕电杯”办公应用软件竞赛,县公司人员于2011年6月23日至26日统一安排office软件基础应用培训,于2011年7月17至19日统一安排office软件深化应用培训和公文写作培训。

5.将兼职教师培训工作延伸至县公司

定期举办涵盖县公司的兼职教师年度轮训,每年至少举办1期县公司兼职教师技能项目考评工作专项培训,切实提高县公司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促进县公司技能考评工作的规范化。

6.专家人才传艺授课工作延伸至县公司

根据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安排,结合福州电业局专家人才众多的优势和一线员工对技能提升的强烈需求,全面开展专家人才传艺授课活动。认真搭建培训讲座平台,为福州电业局各专业专家提供授课机会,为全局员工(含县公司)提供专业学习、跨专业拓展,专业深入学习机会,开办专家传艺授课24期,授课专家24人次,参训学员638人次,其中3期应县公司要求送教上门。

三、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成效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转岗教师 培训 意义及策略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早已独立章节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这一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可谓既是机遇可是一个挑战。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幼儿教师队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优质幼儿教师的来源少,因而成为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与学前教育相反,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却出现结构性剩余。因而,通过教育政策的引导将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入幼儿园成为解决学前教育教师匮乏的有效手段。[1]

一、 幼儿园转岗教师岗前培训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幼儿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也逐渐成为家长们的热议话题。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客观上就要求拥有大量的幼儿教师资源,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幼儿教师后备资源不足。因而在教育改革中,有大量的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对于这部分教师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不想中小学教育一样有很鲜明的特点。幼儿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从幼儿的穿衣吃饭到经验技能的积累,都需要教师的悉心照顾,这明显不同于中小学教育。此外,和幼儿教师相比,转岗教师的年龄结构不优、知识陈旧、业务能力不足、学习动力欠缺,创新和动手能力差,成为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的瓶颈。因而,对于中小学转岗教师而言,对于其关于幼儿教育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培训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及性质,为其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教育技能,以便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给理论指导;此外,培训可以使育儿教育朝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及教师在无形中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对其日后的成长的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培训对于幼儿的塑造有一定影响。既然转岗教师的培训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呢?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2]

二、幼儿园转岗教师岗前培训策略

笔者针对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帮助转岗教师适应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对转岗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

对转岗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是必要的措施,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幼教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培训应该由当地的教育局和幼儿园进行牵头,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通过选拔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及示范性的幼儿教师主讲,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对于培训的额内容应该包括幼教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两大部分。使转岗人员掌握作为幼教应该掌握的知识,例如幼儿教育的法规、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技能主要包括家长工作的培训、音乐舞蹈、手工等方面的技巧培训。通过培训是转岗教师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知识,理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专业意识,了解职教的基本流程。

2.跟班实习、见习

除了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外,还要在其入职后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主要就是在其所在的幼儿园中,在优秀幼儿教师的班上进行跟班的实习,具体的观摩专业幼儿教师的职教流程。并建立专门的教师实习记录机制,通过跟班的实习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此外,还要定期给教师一定的平台进行互相之间的交流,互相传授经验,最后就是对转岗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考核,以保证其专业能力的上升。[3]

通过日常的跟班实习和见习的形式使转岗教师得到最便捷的培训途径,是他们在优秀的、专业的幼教的指导下积累工作经验,在实际的幼教工作中不断的成长。[4]

3.园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对转岗人员进行必要的园本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以便他们有意识的做好幼教工作。在园本交流会中,应该指出教师在日常职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做到全方位的对幼教工作进行完善,包括幼儿园活动组织、教学机制、安全工作、家长工作等等。园本交流会应该努力为幼教们建立一个可以成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平台,以参与者和倾听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5]

三、总结

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必须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而面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即幼儿教师来源于中小学教师的,对于转岗教师的培养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三种具体措施加强中小学转岗教师的培训,以达到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实践的结合,是转岗教师获得幼教的基本理论框架,保证转岗教师的思想、理念和实际三方面的充实,全面有效的提高其素质。只有从以上的几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转岗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非优势专业的教师尽快的适应幼儿教育工作,完成转岗教师的华丽转身,实现破茧重生。[6]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 与幼儿教师对话:贯穿培训的全过程――兼谈农村幼儿教师培训[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4)

[2] 杨翠美. 农村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淮北市渠沟镇为例[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3] 林媛媛,张克明. 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状况与发展建议[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01)

[4] 陈凤玉. 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幼儿教师的培训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1(04)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外贸跟单员;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实践教学

外贸跟单员是随着我国外贸的发展和业务的细分而出现的一个新岗位,《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即是根据此社会需求,新兴的一门国际经贸类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的即是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外贸跟单员。

一、外贸跟单员与《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情况简述

(一) 外贸跟单员的岗位定义与工作职责

外贸跟单员是指在进出口业务中,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加工、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或操作,协助履行贸易合同的外贸业务人员。

跟单员主要工作职责包括:1、跟踪每张单订单的生产并将货品顺利的交给客户,收回应收回的款项。2、同新、旧客户保持联系增加沟通,了解客户所需。3、接收客户的投诉信息,并将相关的信息传递到公司的相关部门。4、掌握、了解市场信息,开发新的客源。5、做好售后服务。

(二) 外贸跟单员的发展前景

以客户定单为依据,跟踪产品(服务)运作流向并督促定单落实的跟单员是各外贸企业开展外贸业务的基础性人才。每一个外贸企业,不论是贸易型出口企业,还是生产型出口企业,不论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大中型企业,还是身兼数职,公司规模较小的小型外贸公司,必不可少的就是跟单员这一岗位。

因此,在整个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类型各种规模外贸企业良性发展的情况下,对于跟单员的岗位人员需求是庞大的,跟单员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较为看好,只要能够充分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一定能够在日后的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先机。

(三)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课程定位为高职外贸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此课程以跟单员岗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进出口跟单操作流程为主线,按照高职学生的任职特点,采用案例、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训练职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外贸企业的出口业务流程中,以外销合同为依据,跟踪产品(主要是货物)运作流向并督促合同的落实。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跟单员,让学生既熟知进出口跟单业务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又能熟练进行进出口跟单业务处理。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主要教学目标为:培养具备专业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累积以及专业素养的外贸跟单员。1、职业能力:能合理寻找供应商;能处理打样、寄样;能审查出口合同;能进行原材料采购及确认;能核实生产技术及设备;能跟踪生产进度;能进行质量监控;能处理货物出口包装及租船订舱;能处理货物报关、报检等手续。2、知识目标:掌握企业法人登记及生产经营情况核实事项;了解与产品企业相关的各类安全、生产、企业标准及环保包装要求;熟悉样品制作;掌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知识;掌握常用货柜尺寸及装载重量;熟悉我国进出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进出口主要流程。3、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协作能力与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教学手段

目前,该门课程授课多采用讲授、多媒体教学、建立课程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以及引进模拟操作相关软件等方式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除了在教室听课以外,也可以通过小组形式的模拟发表进行实训,到学校专门的实训教室,利用网络资源或者专业课程软件进行模拟操作,锻炼操作能力;也可以依托学校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观摩考察学习、顶岗实习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当前《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权威教材以及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专业权威的教材种类非常有限,成体系的教材数量很少,大多是针对全国外贸跟单员培训考试内容而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覆盖面广,内容多,量大,很多知识点跟《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保险》、《外贸单证实务》等相关课程都有重叠,使得本门课程的教材在整个国际商务专业教材体系中缺乏优点和亮点。教材的不统一不不成熟也使得本门课程体系建设滞后,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来看,由于外贸跟单的课程建设起步较晚,所以该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很多不足,教学大纲编制也非常不成熟,教学内容在院校之间相差较大。正因为此,许多高职院校外贸跟单课程的开展很难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实际有效的实训课程的缺失使得许多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相关知识雷同甚至重叠,而跟单课程的实质应该是注重在履行订单过程当中的操作与实践,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手段使得培养外贸跟单员工作也就变得有名无实。

我校在几度更换教材后现在使用的是由外贸跟单员考试中心编写的《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该教材也存在如上问题,虽然覆盖知识点全面,但内容过多,并且大量与国贸实务、单证等教材内容重叠。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课程设计等局限,必须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授课过程中选择性的讲授教材当中的部分内容,虽然避免了重复国贸实务、单证课中已有内容,但删减也使得学生对于部分内容的熟悉不够,难以全面系统的让学生全部掌握有关内容。

(二)课程教学内容理论多,实践少,课程实践限制大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以课堂授课模式居多。教师通常会将课程分为出口跟单和进口跟单两部分,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从接收订单一直到生产进度跟单,从货物运输讲到出口收汇核销。而学生对于如何组织生产,什么是确认样,什么是色样,货品内外包装有何区别和侧重等一系列跟单重要问题均停留在表面认识和理解上,缺少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无法很好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校外的实践环节的实施条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在的外贸企业大多数为私营中小型企业,它们本身对外贸跟单员需求量小,不愿意接受没有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也缺乏全面培训的安排,即使找到对口实践单位,大多数能安排的也只是观摩而不太可能真正让学生上手操作,使得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有很大的难度。再者因为跟单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本身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单纯的一次两次观摩或者一到两天的实践操作并不能保证学生真正锻炼了实践能力,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受限居多,实施难度较大。

三、《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一些建议

针对上述若干问题,也根据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对于如何将实践与理论教学方式进行结合,给出一些建议。

(一) 小组任务教学:进行角色扮演,组建公司进行模拟流程操作

跟单员的工作本身需要同生产企业、客户以及外贸公司进行配合和联系,因此可以分配角色进行模拟操作,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创设与工作环境相类似的场景进行模拟操作。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建若干模拟公司,并选定生产产品,建立自己的产品展示,任务角色有生产企业、客户、外贸公司业务员、跟单员等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然后,选择了角色的学生如模拟外贸公司业务员的学生可以通过软件或网络与模拟客户的学生进行询盘、发盘等操作,也可以同模拟生产企业的学生进行“供应商选择”、“验厂”等操作。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空白单据如“生产进度表”、“采购单”、“入库单”等供学生进行填制,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业务流程,加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针对任务完成情况对每个小组的效果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进行实地参观教学

跟单员需要掌握大量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跟单课程有若干环节如生产进度控制、质量跟单、供应商的选择、货物运输等都牵涉到工厂,然而学生之前普遍没有接触过工厂等生产企业,缺乏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习货物运输的环节安排到工厂或者集装箱码头进行参观。本课程选择跟学院有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外教学地点,安排学生进入工厂进行实地观察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生产企业里的外贸跟单员进行讲解和现场演示,学生通过现场观察感受熟悉外贸生产企业的环境和氛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可以让学生有职业初体验的感觉,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三)利用校内实训室和课程软件进行模拟操作

授课过程中,可利用学院现有的校内实训室如模拟外贸公司业务部、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等进行亲身体验。当讲解到“合同跟单”时,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国贸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国际商务实训室中进行如网上磋商、合同签订、订单下达、网上支付、订单跟踪等一系列流程的仿真操作。讲解产品包装选择时,可演示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瓦楞纸箱和纸板,可带领学生操作“模拟跌落试验”,该试验是将内装商品的纸箱按照不同的姿态和次数从规定高处自由跌落,以检验纸箱对商品的保护程度。目前,我院也在积极开拓外贸跟单相关软件的应用,在已经应用南京世格软件公司的SIMTRADE模拟平台以及POCIB的基础上,也在试用体验世格软件新进推出的SIMOS外贸跟单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目前仅限于教师体验中,日后如果发展成熟,可作为本门课程的专门教学软件推广至教学过程当中。

(四)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巩固教学效果

通过组织学院、参与市、省乃至全国性的技能竞赛,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或技能,而且相应的技能竞赛需要选手发挥聪明才智,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重复知识,甚至更需要进行升级和创新;层层选拔的过程、集中培训的经历、激烈竞赛的场面,可以让学生选手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培育学生奋勇拼搏的精神,使学生的竞争能力得到提升。2012年12月2日,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外经贸职业教学学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外贸跟单技能大赛圆满成功,也代表了外贸跟单全国类大赛的一个发展里程碑,作为指导老师,去年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赛事,获得了团体二等奖,也是对学生和本人教学工作的一种激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再接再厉,加强学习,努力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2011版),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年4月

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职业岗位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成了组织的核心工作,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其就业岗位群与岗位能力要求,才能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调研内容与方法

1.调研内容

本课题调研内容包括: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能力及要求。

2.调研方法

(1)用人单位问卷调研

笔者通过问卷调研方式,共累计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197份,回收188份,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率92.89%。调查了解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设置情况等信息,解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毕业生跟踪调研

笔者以哈尔滨华德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样本,对该院07、08、09级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包括毕业生就业去向,从事工作及岗位能力要求等。三年来共累计跟踪调查毕业生106人,有效提供了目前社会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信息。

(3)企业访谈调研

笔者先后对哈尔滨市二十余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及相关管理者进行了访谈调研,对社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得到了大量一手资料。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

通过对用人单位调研、华德学院近三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研等多种方式,得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领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培养,可以在党政机关、制造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各行业企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岗位,也可以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中介机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等机构从事业务岗位。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

通过大量调研,得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如下:

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薪酬专员、绩效考核专员、员工关系处理专员、人事信息管理员、职业生涯规划师等。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管、人力资源专员、人事行政主管、行政文员、秘书、档案管理员、客户服务助理等。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工作任务

从调查的企业所设置的岗位需求来分析,我们得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如下。

(1)招聘专员

招聘专员岗位的主要任务是招聘需求分析;招聘流程管理;招聘渠道建设与维护;人员的甄选录用;入职手续办理;人员调配管理。

(2)培训专员

培训专员岗位的主要任务是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程管理;培训组织、实施、管理;培训评估;培训师队伍建设。

(3)薪酬专员

薪酬专员岗位的主要任务是职务分析、职务评价;员工薪酬体系设计;薪酬结构设计;福利设计;薪酬调查分析、核算;员工福利与保险管理。

(4)绩效专员

绩效专员岗位的主要任务是绩效考核方案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绩效改进、沟通;考核数据统计分析;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5)员工关系专员

员工关系专员岗位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劳动合同;人事信息录入及维护;劳动纠纷处理;入职、离职、任免及内部调动手续办理;人事外包、劳务派遣。 (6)人力资源助理

人力资源助理岗位的主要任务是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人事制度制定、执行和监督;内部人员调配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组织架构设计及人员配置等。 --!>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依照上级精神和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细化各项社区就业再就业管理服务,努力拓宽就业门路,将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做深做细,引导和协助更多失业人员通过社区就业服务实现再就业。实现我区就业再就业管理工作精细化操作,树立各县(市)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精品工程。

二、组织领导

并把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对各镇、办劳动保证事务所、社区劳动保证工作站工作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区劳动保证服务管理中心统一组织领导和负责。

三、工作措施及要求

1各社区专管员要依照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就业任务。目标完成率要达到100%以上。要对就业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对虚假就业信息一经查出要给予通报批评;对于在工作中比较突出、超额完成任务的要给予奖励。另外,对其它工作(例如:对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也要及时进行输机,对于以前没有输上的内容,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到业务工作与输机工作同步进行。对于在输机过程遇到问题要及时与区劳动保证服务管理中心的有关工作人员联系,以保证各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

2为辖区失业人员“建档立卡”各社区劳动保证专管员对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深入调查。重点掌握“4050人员、双下岗”等工七类就业困难人员情况,为每一名失业人员建立基本信息档案,详实填写《区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卡》和《再就业跟踪服务记录》建立基本资料台帐。对失业人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培训意愿、求职意愿及就业状况做到五清楚”

3对失业人员区分类别。将全部建档的失业人员分成三类管理,即重点帮扶对象、一般帮扶对象和暂不求职人员。重点帮扶对象指家庭困难、自己有就业能力和求职意愿的就业困难群体;一般帮扶对象指除需重点帮扶对象外的一般失业求职人员;暂不求职人员指因各种原因暂时没有求职意愿的失业人员。各专管员要及时、详实掌握各类人员的变化,对已通过帮扶服务,自谋职业的再就业人员情况及时调整,暂时划出跟踪服务范围,同时对以上三类人员的情况也要及时调整分类,实行动态化管理。

4重点做好跟踪服务。人员建档立卡和分类后。要加强联系,重点帮扶,经常性地上门开展政策宣传、职业介绍、送培训信息等各项服务。各社区要重点选一批帮扶对象(10人以上)精心帮扶,切实通过各项再就业服务来促使其实现再就业。对重点帮扶对象,全年要上门开展职业介绍4次以上,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一次以上。对一般帮扶对象,全年要对其开展2次以上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为80%人提供一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要积极宣传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协助其享受优惠政策。对暂不求职人员和已就业人员要做好跟踪,及时掌握其变化情况,各社区专管员要及时将提供的跟踪服务和结果记录到再就业跟踪服务情况》卡片上,不得弄虚作假。区劳动保证服务管理中心要不定期对开展各项服务情况的真实性进行抽查。

5经常性地开展再就业优惠政策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举办社区宣传栏等形式使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及时了解到相关政策和就业服务信息。要认真、系统地学习贯彻,对政策在落实中存在问题和遇到困难,要向上级及时汇报、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工作,尽可能的简化办事顺序,防止人为设置障碍,使政策落到实处,大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积极自谋职业和用工单位积极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就业。

6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本辖区内兴办不少于1家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企业和就业实体,重点在社区的道路维护、小区绿化、环境维护及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社区巡防等方面,不时开发新的服务性岗位,发明新的就业机会。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增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协助困难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再就业为重点,落实帮扶措施,积极推进就业援助的制度化。以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现有条件和资源,兴办、领办经济实体,搭造灵活的社区就业平台,解决一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每年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不得低于60%

及时上报到区劳动保证服务管理中心,7建立空岗演讲制度。各社区专管员要积极搜集辖区用人单位的最新用工信息。区劳动保证服务管理中心要做好空岗信息的登记工作,并定期《用工信息快递》职业介绍专刊,各专管员接到专刊后,要带着就业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介绍服务,向本辖区有求职意向的城镇居民提供空岗信息,服务覆盖率不低于80%区劳动保证服务管理中心做好空岗信息的登记工作,对信息上报量大、上报及时的社区专管员要给予表扬,反之,对有空岗信息不及时上报的社区专管员,要在工作例会中通报批评。

各社区专管员要依照上级部门要求,8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及时将各类免费培训信息有针对性地书面送达到失业人员手中,由其签字认可并留存记录,切实将培训服务作为再就业跟踪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开展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培训对就业工作的推动作用。各社区专管员在平时的跟踪服务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对失业人员培训意愿的掌握,全年对有培训意向的失业人员提供服务率不低于80%

争创“示范社区”各镇、办劳动保证所和社区劳动保证工作站要按照“六个到位、六个统一”原则,9加强基层劳动保证机构规范化建设。建设高标准的劳动保证工作示范社区。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和业务素质培训,各社区专管员要熟悉业务知识,精通业务操持,熟练使用计算机,每年要组织不少于1次的劳动保证业务知识考试,检查社区专管员业务知识的熟知水平。同时各镇、办劳动保证所和社区劳动保证工作站要完善规章制度,明确服务规范,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证工作机构在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年底争创两个市级“示范社区”对评选为市级“示范社区”社区和专管员要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惩办并给予奖励。

第10篇

关键词:岗前培训;教学督导;跟踪听课;青年教师

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天津大学“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990年,学校就在期中教学检查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专家、领导的听课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和监控体系;1994年,正式成立了天津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组,开展本科教学的督导工作。

学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师队伍的快速更新,使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育教学岗位,开始从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工作对象,通过助课制度、岗前培训、讲课验收、跟踪听课、抽查听课、讲课大赛、教学法研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协助学校主管部门及时把握教学动态,完善教学管理,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2006年学校下发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正式成立了天津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使学校的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督导委员会的职责有: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和信息交流等教学工作;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与主管校(院)长沟通;参加天津大学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开展各学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导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参加各类教学评估工作;完成学校委托的其他教学改革工作。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学校主管校长领导下,在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的基础上,教务处建立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岗位的培养、培训制度,并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具体指导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使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包括: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岗前培训制度、讲课验收制度、跟踪听课制度、抽查听课制度、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基地建设等。

1.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和助课制度

根据《天津大学青年教师综合培养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新留校的青年教师由所在学院安排指导教师,制定两年导师制培养计划。各学院还要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数据库,并做好档案管理,督促各学院做好培养计划的落实工作。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天津大学 “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优良校风,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制定的《天津大学关于实行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和青年教师讲课验收制度的规定》:凡是新毕业留校或新调进学校准备进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都要在1年~2年内完成一门主要课程的助课教学任务。

2.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讲课验收

青年教师在完成导师制培养和助课教学任务后,可以申请参加由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等高等教育管理课程和教育教学评估、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讲座、普通话培训、教学示范课、名师讲座和提高教学技能专题讲座等。教师岗前培训经考试或考核通过后,由学校颁发“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证书”。在培训中,督导组教师要为青年教师讲解“双严方针”和学校优良传统,对青年教师进行“奉献、勤勉、仁爱、开拓、进取”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教师”的教育,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

3.青年教师讲课验收

青年教师只有完成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和助课教学任务,并取得学校颁发的“天津大学岗前培训结业证”后,才能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讲课验收。

讲课验收以集中听课的形式进行。青年教师要提交16学时的讲课教案,督导教师提前1天从中抽出1学时为讲课验收内容。青年教师试讲后,督导教师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年教师讲课能力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有检查课前准备情况:备课是否认真充分,对所讲内容是否娴熟,内容是否安排合理,以及执行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情况。检查教学理念:能否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否理论联系工程、社会实际;能否结合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或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等。检查讲课水平:是否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思维,贯彻启发式教学,抓住处理问题的思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讲解,语言表达是否满足授课要求。检查教学手段:板书是否与讲授匹配,能否做到字迹图表工整规范,多媒体课件使用是否合理。

通过验收试讲后,督导组与青年教师面对面地交流、点评,既肯定青年教师讲课中的优点,又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这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对于未通过的教师,教务处、督导组成员要与教师本人及所在院、系有关同志沟通交流,指出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并听取教师本人的意见,对他们今后教学工作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并指出努力方向。

4. 对青年教师跟踪听课

已通过讲课验收并取得“天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合格证”和“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证书”的青年教师,可以单独授课。在单独开始授课的3年~5年内,学校督导组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

跟踪听课对青年教师的讲课提出更高要求,除对前面所述的讲课评价外,还对教师讲课是否有激情活力、是否生动并具有感染力、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标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跟踪听课以3位督导教师为一组,对青年教师进行随堂听课,课后与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督导小组会在期末一起讨论后,给出每位被跟踪教师的听课成绩,并作出书面意见和评语,反馈给学院和青年教师本人。青年教师通过多次与督导教师的直接交流,以及对书面评语中指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其授课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跟踪听课中,督导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并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 抽查听课

2004年开始,由教务处组织安排督导专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抽查听课。督导教师每学期对学校部分教授、副教授,全校性选修课、基础课、双语课、全英文课以及学生评价中成绩较低的教师进行抽查听课。

6. 青年教师讲课大赛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青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励青年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培养教学骨干,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现已组织了十届。大赛分院级初赛和校级决赛两个阶段,由校督导专家组成大赛评委,按理工类和文综类分为三组,评出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天津市教育工会也每两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学校督导教师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大赛活动,学校参赛的青年教师在历届大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

导师制培养制度、助课制度、岗前培训制度、讲课验收制度、跟踪听课制度、抽查听课制度、讲课大赛制度和教学观摩月制度等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不间断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改革、基地建设、教学研讨、信息交流等教学活动,是保证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使他们的教学能力、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保证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督导工作质量;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同时,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各项教学督导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将坚持改革创新和培养卓越人才贯穿到教学督导的每个环节,使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会纪要[EB/OL].[2005-10-15]. http://.cn/jxdd/displaynews.aspx?newsid=3641.

[2]李帅军.发达国家教育督导队伍建设述要[J].外国教育研究,1997(3).

[3]李志平,李晓.本科大学教学督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第11篇

[关键词]两主四元四段式;县域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4―0012―03

当前,从国家到省、市一级的骨干教师培训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调研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培训形式单一、关注教师实践及落实不够、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一、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提出的背景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加强区域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骨干教师队伍,2010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教育局提出了《百名名师培养计划》,并于2012年与新疆师范大学签订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与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建立了骨干教师培训合作关系。2013年,与杭州江干区教育局、广州天河区教育局、深圳龙岗区教育局先后签订了《区域友好合作协议书》,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非学历委托培训协议》,建立了跨省教育培训基地。2013―2014年又成立了14个区级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形成了区域优势师资团队。

为了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切实提高骨干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区教研室研究问题,经过实践反思不断修正完善,形成了“两主四元四段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及操作策略体系,其基本思路是高校、市级专业机构、友好合作区名校和区级教研部门共同合作,对骨干教师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分批次、分阶段的培训。

二、“两主四元四段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

(一)培训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结构流程

“两主”即培训者和培训对象。“两主”之一是区县教研机构,即指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教研室,在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负责选拔参训骨干教师,摸清参训教师情况和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目标和方案、建立培训资源、实施培训管理、统筹协调培训活动。“两主”之二培训对象即区级一线中小学骨干教师,由区教研机构选拔评比、命名,将其纳入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处于主体地位。

省内外高校、友好合作区名校和市级专业机构,共同构成了培训模式中的四个培训主体,简称“四元”。“四元”之一是省外高校,即华东师范大学、深圳龙岗区教师进修学院等协议高校,全面负责学员短期脱产集中培训的设计、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四元”之二是友好合作区名校,即整合后的省外教育发展先进省区(杭州江干区、广州天河区和深圳龙岗区)的知名学校,主要负责跟岗学员的理念更新和教学实践指导,帮助学员形成个人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四元”之三是省内高校,即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主要负责学员科研学习阶段的课题立项、中期检查及结题评审,以研训结合形式进行科研全过程指导。“四元”之四的市级专业机构是指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主要负责各学科学员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导与改进。

“两主四元四段式”培训模式构建了县域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一个教育生态共同体。四个承训单位在区教研室主导下,围绕培训对象的专业成长,在四个阶段实施培训,实现联合协作与“教学相长”。

(二)“两主四元四段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应用后现代主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观点,在培训模式建构上,一是依据教师专业知识的情景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个体性特性,强调将参训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培训理念,提出“两主四元四段式”培训模式的“一主”为培训对象。二是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是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过程,建构了以关注教师实践知识形成过程为特点的培训形式。选择并设置“集中培训”与“跟岗学习”相衔接,体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设置“科研指导”与“教学指导”环节,强调了教师在具体的科研、教学情境中学习和实践理论,反思和改进行为,最终形成教师的实践知识和个人智慧。

以钟祖荣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为指导,应用于培训模式建构中,提出通过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并以此作为开展培训和培训评价的依据,将模式定位于以促进参训教师向下一专业阶段发展为目标,逐步将区级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学科骨干或实践专家教师。依据这一理论,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素质和业绩定位,确立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

将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视为一个立体网络、多向互动式的教育生态系统,以生态的理念和方式,构建模式特有的要素及其关系与结构,从而形成特色模式。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将区县教研室、省内外高校、市教研机构、友好合作区名校这些培训主体,和参训骨干教师这一培训对象,共同纳入县域骨干教师培训系统。将这些系统中各具特点、能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因子,定位为“两主”与“四元”。二是通过建构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凸显本模式特点。“两主”中的区县教研室发挥培训主导作用,参训教师则为发展主体地位,各培训机构在县域骨干教师培训中各自发挥优势,形成分工合作、分段推进的“四段式培训”结构,培训机构之间的联合协作,培训机构与培训对象之间“教学相长”,搭建起系统的、交叉的、相互关联、和谐共生、功能统一的教育生态网,从而构成培训模式特有的要素结构与关系,形成了教育生态观理论指导下的特色培训模式。

(三)“两主四元四段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操作程序

第一阶段,在高校专家引领下开展短期脱产集中培训,提升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全体学员在高校脱产集中培训1―2周,学习理论、更新理念。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前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实践经验、名优教师实践经验、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采用讲座式、参与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和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培训期间,学员完成课程作业,参观当地名校,与专家面对面进行答疑沟通。参训者结合实践,主动思考自己在参训期间需要完成的教育科研选题。

第二阶段,在名师引领下跟岗学习,体验反思,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全体学员到友好合作省区(杭州江干区、深圳龙岗区、广州天河区)名校进行1―2周培训,分组、分学科、分校跟岗当地名师,进行实地跟岗学习。学习期间学员与当地名优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与名师共同备课、上课,参加学科教研活动。学员与名师进行同课异构,完成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确定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学员自主梳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确立培训期间的教育科研选题。

第三阶段,在高校专家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以一年为期,分步实施。一是学员以学科、学段为单位,结合集中学习和跟岗学习期间的思考和教学实践问题,提炼形成课题。二是学员在本地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申报立项小课题,以一年为期,分组开展课题研究。在此期间,教科院专家教授负责课题立项、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结合研究中的问题组织集中式教育研究培训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指导。每位学员都参与课题研究,在规定时间内形成科研成果。这样,全体学员在省内外高校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科研课题的选题、研究、结题,提高科研能力。

第四阶段,进行教研专业机构指导下的实践,在改进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固化行为,发挥学科引领作用。聘请市教研中心各学科教研员和区教研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分学科对学员进行“教材与学科分析”与“同课题背景下的课堂研磨指导”,采用“学员上课―教研员评课―学员二次备课、再上课―教研员再评课”四个环节,通过“一课两上、一课两评”(以下简称“磨课”)形成每个学员有代表性的优质课。以每学期两次、全年集中四次的“磨课”,改进学员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在学习期间,学员分阶段完成一课两上教案,进行教学反思,与专家和其他学员围绕同课题教学进行互动研讨。

在上述四个阶段的培训中,区教研室发挥培训主导作用,全面负责培训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协助各承训单位做好课程设计、实施及培训的考核评价。骨干教师通过参训与实践,积极利用培训资源,融会贯通培训内容,自主形成实践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各承训单位根据培训目标,围绕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联合培训,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培训协作。

(四)“两主四元四段式”培训模式的行动策略

一是明确培训主体的责任分工。制定任务分工一览表,通过责任明晰,确保各主体发挥作用,确保各阶段培训工作。

二是课题研究贯穿培训全过程。首先,设立区级小课题研究指南。通过学员在集中学习和跟岗挂职期间的思考与反思,形成教育科研选题,由区教研室根据新疆师范大学的评审,向学员下达课题研究委托通知书。其次,委托专业机构全程指导课题研究。与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签订科研指导协议和项目规约,由高校组织专家组对参训学员申报的小课题进行立项评审、开题论证、阶段性审查和结题答辩评审。研究期间要确定课题导师,指导学员推进课题研究并结合实际开展科研培训。最后,将教学实践改进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培训中,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指导与第四阶段教学指导同步进行。参训学员在课题立项后,结合研究学段、学科和专题,在市区两级教学专家指导下,根据科研选题拟定“同课异构”教学内容,形成每个学员的优质课课例。

第12篇

关键词: “三阶段全程式实践” 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专业人才

1.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各类教育中,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密切和直接的教育类型当属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的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决定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此大方向下,高职院校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当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1”模式,即高职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两年在学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第三年到企业接受职业岗位培训,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这种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出一些不足:在实践层面,校企合作容易停留在表面,实习条件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所需不相适应,课程体系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设想存有差距,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等,特别是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问题,首先取决于能力养成、技能训练理论,即一个人的技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其次取决于每所学校的自身条件,例如教师水平、硬件设施等;再次是传授给学生的这些技能本身是什么,即知识来源问题。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办学定位以大土木类专业为主体,以水利水电、建筑艺术类专业为特色,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院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建筑系创建了“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三年三个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在实践中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一种模式。其设计思路是遵循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双方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方深度融合的一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

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要遵循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融合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培养出高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何谓“高技能人才”,《辞海》相关解释如下:高,“等级在上的”,“超过一般标准或程度”;技能,“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叫技能”,“技能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勤学苦练才能形成和发展”;人才,“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因此,“高技能人才”词意上可以理解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活动方面超过一般水平的、有才识学问的德才兼备的人[2]。

2.1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知识、能力和素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健全的教育应该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融于一体,使接受教育的高职学生以知识为载体,提高能力和个人的专业素质,从而协调发展,形成真正的专业技能,进而形成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互融渗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基础一定要实,在专业理论学习上采用理论课教材单设的方法。理论课教材建设采取选、修、编的办法建设理论课程教材。教材内容结合专业发展实际,突出知识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内容表达多元,可以采用图例、表格、文字等,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岗位,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从多方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比如岗位训练学习: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等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按工程项目作为学习内容实现学生对项目的策划、运作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的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实现对学生的行为引导,在情境中学习,发展个性创造,塑造团队精神。

3.构建“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3.1“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三年三个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交替中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第一阶段为认岗。在校内学习岗位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对职业的基本认知,在企业进行岗位初步接触,认识了解岗位工作。认岗学习时间为第一学期的入学教育之后到第二学期的开学之前,分校内统一安排的认识实习和寒假的自主实践两部分;第二阶段为跟岗。学生在校内学习部分岗位知识,初步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到企业进行跟岗学习,跟岗学习时间为第一学年的期末一周时间和暑假期间;第三阶段为顶岗。学生利用校内,学习的岗位核心知识及拓展知识,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顶岗学习时间为第三学年。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在校内,学生主要学习基础与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专项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企业,进行对工作岗位的认岗、跟岗、顶岗系列锻炼,使学生逐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了解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实现通过回校继续学习锻炼,提高深化自己的知识、能力,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需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交替双向互动”。

构建较完整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双主型教学模式体系、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建筑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为主线,设置“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性的教学模块,使学生一入校就接触和熟悉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和运用的环境,并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组织和带动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3.2“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下的“3+X”课程体系

“3+X”课程体系中,“3”为基础部分,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实践基础,“X”为专业能力拓展部分。

3.2.1公共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取向,以建筑系专业的课程知识为单位,对课程的知识点、技能指标等内容进行归类。在各专业内有同方向的知识内容或专业技能归为“公共基础”一类,也就是本系的通识性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课程领域”课程方案制定过程:①组成教育过程小组和职业小组,有专业科室人员组成教师团队,根据教育过程(培训职业)要求制定;②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组织开发――教学策划;③公共知识顺序安排,形成初步的教学构架;④分析各个类别的学习、训练目的描述以确定学习情境、内容、能力、工作过程、业务过程、课时分配、详细教学构架;⑤将学习情境转化到教学单元中去[3]。

3.2.2专业基础

第一阶段――认岗学习。制定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尤其重视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理的项目内容,体现该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现状、学习能力及行业发展前景,并依据学情现状及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将教学计划分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详细确定教学目的,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特点和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灵活性的调整和发挥。鼓励教师引进工作中的情境作为案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二阶段――跟岗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构建相对递进的、有差异的,精心设计的专业实训课程,贯穿于整个跟岗阶段。在跟岗过程中形成校本教材,确定课程标准,设计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践需求工种的实训作业、综合实训作业和项目实训作业,让学生真正在跟岗阶段能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实训特点,参与到实训课程的建设中。例如:在建筑实训中心,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建筑的施工现场,这时的教学环境也就是学生的工作环境,以“典型场景”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感受到跟岗人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实际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将来成为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顶岗学习。通过第二个阶段跟岗的梯度式的专业实训,学校与合作企业进行相关的岗位实训鉴定,对工种需求与学生已具备的岗位能力匹配度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考核。在此基础上,达成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顶岗。学生顶岗后,教学环境、学习方式、指导老师都会有所变化。如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的具体工作相结合是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首先,校企共同开发项目任务作业。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工作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结合学习之前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关岗位的项目任务作业。从简单的工作到综合性的复杂工种,让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熟悉与课程教学相对应的岗位业务要求,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形成作业的能力,体现出学生专业能力递进式的提升过程。

其次,通过课业的实施,强化学生的学做结合。由于企业的生产规律,每位学生一般只能在一到二个岗位上进行顶岗实践,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的工作流程。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群,可以把学生分成项目活动小组,实践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的交流,小组归纳梳理各个项目的完成流程,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

3.2.3实践基础

一方面是教会学生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以学生组成的正式学习小组为主体,通过成员合作共同研究讨论进行学习。教师事先布置任务,安排课程,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实现小组共同目标。合作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使知识与学生之间形成双向的信息流通,同时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后在岗位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另一方面是专业项目化的课程设置。以职业岗位分析结果即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确定专业学习领域,即人才培养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以职业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选择和编排专业知识体系,从注重专业知识的逻辑体系到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以素质核心能力为重心建立行动导向课程教学体系的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4]。

3.2.4专业能力拓展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练习技能外,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跨专业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计划准备时必须有意识地经常同专业课教师交流,并共同准备跨专业的教学单元,要同企业合作,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在完成基础学习要求及满足取得学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拓展自己。创造一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宽松的人才培养环境。

“三阶段全程式实践”培养模式,学科式课程要向综合或整合式课程转变,使学校的专业显性课程与企业需求的隐性课程相结合,校内教育(正规教育的)与校外教育(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学校搭建平台,与企业共同系统开发课程。构建“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共同拓展学生的课程学习领域。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形成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共同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框架,确定工作逻辑主线和项目课程名称,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拓展和创新,打破传统封闭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企业作用,提高专业建设的开放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浙江的经济发展处于中国的前列,具有较为完备的建筑业基础和较强的承载建筑业人才的能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依托水利厅支持,以携手企业,服务于企业诉求,培养高职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三阶段全程式实践”模式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将教学融入更多的企业专业运行元素,为提升学生的工作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福洪.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EB/OL].[2010-08-30].http://.

[2]刘春生,马振华.高技能人才界说[J].职教通讯,2006(3):16-27.

[3]王淑文.“职业导向,形式多元”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