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书法教育

书法教育

时间:2022-02-08 11:1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书法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书法教育

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书法教育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六艺”中就有书艺;唐代把书法作为科举取仕的条件之一;唐代以降,封建社会皆沿袭此制度,把书法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近代学者、教育家们也把书法作为提升国民审美素质的重要工具。今天,我们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笔者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以书法审美教育为出发点,从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体会精神美的能力方面,详细论述了书法美育的两个方面与方法。  

 

我国的书法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和优秀的五千年东方文明与文化同生同长。书法作为教育手段,无论私学、公学皆认识到其对于改变、塑造个性的功用是无以取代的,是提升个人品格修为的不二法宝。 

近现代学者、美学家、书法家提倡民族艺术复兴,把书法作为美育工具。他们直面西方艺术的入侵,为维护民族尊严,推崇本土文化的精华——书法。梁启超、林语堂、宗白华等都以较大精力来介绍中国书法,提倡书法教育。林语堂认为“中国书法的地位,很占重要,它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我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而中国人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关于对中国书法的论述最充分和赞誉最高者莫过于林氏。他把书法看作是中国人审美的基础意识,谈其他艺术都绕不开书法的美感。著名学者、教育家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艺术教化,也将书法列入其中,提倡美育以拯救愚弱的国民,功莫大焉。 

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是其重要的内容。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内容,书法是一门艺术,因此说书法教育也属于艺术教育。它通过大量有意识的实践,让学生在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升美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美的品格修养,具体说来,可以总结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直观感受美的能力 

 

书法可以说是重在形式美的艺术,真、草、隶、篆诸体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极尽变化,可谓形式多样,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外在形态美,并突出地表现在用笔美、结体美、章法美三方面。 

1、用笔形态美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概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可见,书法讲求的艺术美全在用笔的变化上。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欣赏、示范、比较、图示等方法来讲解用笔的丰富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细微观察,提高学生辨析用笔的能力。例如大家都遇到的逆锋起笔,是一种蓄势取势的用笔。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它与农民坌地、工人挥锤、战士刺杀是同样的道理。理解逆锋取势是为了力的孕育、力的创造。它能使行笔“万毫齐力”,使点画四面势全、笔意丰满,是一种内含的、蕴籍深厚的美。学生在理解了逆锋的道理和懂得了逆锋之美后才会进一步去表现美,创造美,具备鉴赏美的能力。 

2、结体形态美 

字的结构又称布白,由点划连贯穿插而成,其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和对比照应”是书法艺术结体美的表现形式。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论述道:“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例如写“三”字,宋米芾《自叙帖》说:“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当代马叙伦在《论书绝句》说:“‘三’字尤应三笔殊,须知莫类算盘珠。”书写“三”时,简单的三横就有粗细、长短、仰覆、曲直等不同的个性;然而这样多样、殊异的三横又有其统一性,其走向、间距基本一致。可见字的结体应在变化中求统一、于对比中求平衡,于参差中见齐整,才能达到“违而不范,和而不同。”的艺术美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字形结构,感受结体的虚实、长短、开合、阔窄、参差、错落、严密、疏朗、奇正等字型的变化美,知晓“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的道理。使学生理性地去欣赏美、创造美。 

3、章法形态美 

章法又称“分间布白”,是一幅作品的整体美。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王羲之在,《书论》中说:“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可见成功的章法要通体联络呼应,气息贯通,各部分长短、大小、疏密、宽窄、斜正、参差、开合形成对比,笔轻重、徐疾及墨色枯润、浓淡善于变化,体现出和谐统一,构成生动自然的整体。 

董其昌在《评书法》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王羲之《兰亭序》不仅字结体优美,更注意章法布白,疏密大小错落有致遂势瞻顾,递相映带,给人以笔势流畅,气息贯注,神完气足的艺术美享受。因此被称为神品,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具有章法美的典型意义,是因为它的整体美。如果整体不美,那么,点画、用笔、结体很美,也不可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所说: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成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不外散。”可见章法美之重要。因此教学中要把章法美的教学作为一件大事,要让学生平时多欣赏优秀作品,多留心作品的章法,创作时要注意上下左右的互相映衬,彼此的关联,做到“随手所知,皆入法则”。 

用笔、结构、章法是书法外在形态美的主要表现,也是书法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时通过对书法外在形态美的学习感悟,来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体会内在精神美的能力 

 

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强烈的外在形态美,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它于人品、休养、气质、思想、个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内在美感染力。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挖掘其内在美教育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1、内在神韵美的熏陶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见书法的神韵是欣赏、品评书法的最高境界。透过作品呈现的形态美,我们可以体味作品的不同神韵:或清雅、或粗旷、或飘逸、或拙朴、或雄壮、或奔放,从而传达出含蓄深沉、庄重敦厚、激昂高亢、凝练险劲、和平静穆、婉丽清秀、天真自然的不同气质。并产生高尚、深厚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人格的感染。 

2、品德行为美的教育 

中国汉字具有近六千年的发展史,虽经多次变革,至今仍在应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它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交流,而且还能象音乐绘画一样作为艺术欣赏。书法艺术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创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已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书法的特殊教育功能。 

良好的习惯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用纸、用墨、执笔、坐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认真书写习惯的培养。通过讲述张芝学书“池水尽墨”、智永学书“退笔成冢”、柳公权拜师等历代名家执着学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引导学生养成刻苦好学的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书法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书法艺术的外在形态美和在精神美教育因素,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行为实践上提高对内书法艺术美的感悟能力,使其审美素质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2篇

祝帅

亟待“正名”的书法专业教育

祝帅(北京大学研究员)

时至今日,有关书法是不是一个专业的质疑仍然会时常蹦出来。这里所说的书法专业,主要是指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包括书法教育的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等各个层级。我们的假设是,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书协一家独大的情形不同,在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书协的作用渐渐退回到了“普及”,其一度通过“国展”“兰亭奖”等建立起来的“提高”的职能,在21世纪以来逐渐被渐次兴起的各层次高等书法专业教育所取代。然而,书法专业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本应建立起一个厚实的基础,但似乎它现在还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期望。这里我先泛泛谈一些有可能展开深入思考的现象和话题,点到即止,作为抛砖引玉。

回溯历史,我国的书法本科教育起源于六十年代初的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起初潘天寿的想法是,书法在中国的传承不能中断,每年哪怕只招收几个人,但要让这个传统传下去。于是,第一届书法专业本科生在浙江美院应运而生。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好景不长。我国第一届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则要到了1979年,还是在浙江美院。这一届研究生无论是导师阵容还是学生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美术院校虽然有博士点,但长期以来,博士招生仅限于美术史论类专业,书法这样的艺术实践类专业最高学位就是硕士。书法专业开始招博士,还是1993年欧阳中石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开始的。1998年,欧阳中石开始在首都师范大学招收书法博士后研究人员。至此,书法专业教育的体系完全建立了起来。在某种意义上,书法专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创举。在世界高校范围内,书法学科的设置更可谓独此一家。因此,书法教育从不必担心“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反而是国外的汉学家研究书法的著作还要回到中国来找市场。在高校愈来愈以英文“SCI”论文和国际同行评议为评价导向的今天,书法专业更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对抗国际化的一个特例。

然而,几乎是从一诞生开始,书法专业教育就始终围绕着争议。六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建立应该说与潘天寿的个人坚持是分不开的,同时期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就没有开出这样的先例。这种情况一直影响到后来的书法专业硕士招生,除了浙江美术学院,当时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都没有专门的书法师资,而是书法、绘画、篆刻一起教。至于博士教育就更需要正名了。圈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最早在国内招收书法博士的欧阳中石教授找到启功先生,邀请后者与他一起带书法博士。据说启先生给欧阳教授的回复是:“什么是博士水平的字?什么是硕士水平的字?你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我就和你一起带。”当然欧阳教授无言以对,启先生自然也没有指导过“书法博士”。笔者寓京多年,终究无缘拜见启先生,而欧阳教授虽有一面之缘,但此事自然也无法向当事人求证。不过,熟悉启先生的人都知道,这桩公案颇符合启先生一贯的观点和神采,应该八九不离十。

到今天,围绕着书法教育,争论仍然没有平息的迹象。还有很多学校围绕着是否该上书法教育而喋喋不休。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且支持者、反对者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各自都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本科教育而言,应该是争议最大的。原因是,尽管书法专业本科教育已经是既成的事实,但学科目录上至今没有书法专业的字样。时至今日,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美术学也已成为一级学科,但一级学科中并没有“书法学”,而美术学一级学科下面又迟迟没有设置二级学科。既然名不正,自然言不顺,至于各高校管理者关心的就业问题,自然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北京有上百所高校,几乎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其中设立书法本科专业的只有中央美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4、5所而已。显然这与全国上百所学校设置书法本科教育的现象极不相称。反正我们能够看得到的现象是,很多开设书法专业教育的学校,往往校领导都是“书法迷”。校领导爱书法,对于书法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对于学科设置而言究竟是否是件好事,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研究生教育就更泛滥了。北京只有4、5所大学有书法本科专业,但以各种名目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却难以统计。原因是,书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不一定在美术学的名目下,很多文学、史学、考古学、设计学等相关专业都可以招收书法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甚至各招生单位可以自主设置学科授权点。于是全国范围内,各种名目的书法硕士应运而生,有依托于地理学硕士点的“书法地理学”,有依托于管理学硕士点的“书法艺术管理”,有依托于心理学硕士点的“书法心理学”,还有依托于传播学的“书法国际传播”……不一而足。招生的名目又分为“科硕(学硕,三年制)”和“艺硕(专硕,两年制)”。还有各种科研院所,没有本科教育,却可以大量招收硕士研究生。笔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给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时发现,该院有的导师指导的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竟多达数十人。书法博士的招生数量虽然远少于硕士,但上述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其实在今天,启先生问欧阳教授的那个问题,仍然没有获得很好的解答。我们并不能够通过量化或者质化的任何一种手段,清晰地分辨出哪些人受到了专业的书法教育,哪些人没有受到专业的书法教育。如果是以中国书协的“国展”作为一种衡量标准的话,很多书法专业的博士也入选不了“国展”,反而很多“国展”“兰亭奖”获金奖的选手并非出身于书法专业――他们很可能大学都没有上过,谈何“书法专业”?可是,如果说书法博士的水平不体现在创作,而体现在研究方面,那所谓“实践类”“理论类”博士的区分和不同考察方式(前者除毕业论文外还需要毕业创作)又是如何呢?很多书法专业的师资,自己就不是书法专业出身,有国专业转来的,还有研究埃及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至于书法博士,没有念过本科或者硕士阶段,或者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的是无线电通信工程、计算机等根本和艺术无关的其他专业的,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一个工科背景的人可以轻易转入书法专业博士学习,却很难转入美术学其他专业?反之,如果一个人本科学习的是书法专业,却很难考上无线电通信工程或者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

恐怕这一切的根源都要从书法本科教育说起。书法本科招生属于美术类,但却和“美术学”专业一样,是仅有的两种不需要通过各省“联考”的美术类,也是唯一的一种不需要通过绘画基础测试的美术实践类专业。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书法、美术学等专业本身门槛设置过低,以至于很容易让一些“文改艺”或者其他专业的考生钻了空子,即不需要按照这门专业的特点特别备考,仅需根据自己以往习字的经历就可以轻易考取。在美术院校中,书法专业也很像一些另类:既不是美术学这样理论类的专业,又不用画画。2001年前后,中央美院曾经进行过本科实践类不分专业的改革,即统一设立“基础部”,一年级学习素描色彩等造型艺术共同的基础课,二年级才分入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等不同专业。可是仅仅由于书法专业的存在,就使得这场改革不到一年就以失败告终。

笔者曾听一位书法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谈起自己招收博士生的被迫与无奈:如果其他学校都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了,自己的学校还坚持不招书法博士的话,那么许多优秀的生源就会流失。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在80年代,我国书法教育最高学位只到硕士的话,那时候硕士的含金量要远远高于今天的硕士甚至部分院校的博士。可现在大家都招到博士了,为了和硕士拉开距离,自然要降低硕士的培养标准。至于本科教育的标准,更是要“水降船低”。而博士招生的英语门槛又使得很多书法真正有水准的人考不上书法专业,所以笔者早就指出,在美术院校普遍流传的“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的段子,到了书法和美术史这两个专业这里恐怕要改写,即本科水平并不突出,博士水平很可能也高不到哪儿去。――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情况,而不包括一些天才的个案。毕竟,专业教育的经历不能直接等同于一个人的专业水准。

当然,书法专业教育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笔者的看法是,当今书法教育蓬勃发展,但当代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却并没有与专业教育的“”同步发展,其原因在于,如果没有书法教育的推波助澜,这些年来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很可能将更差。因此,笔者认为书法专业教育还是有成绩的,只是这种成绩还很不够,“专业”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水准人才的成材率太低。专业不等于职业,专业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书法专业教育需要重新设置门槛,调整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而对于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和一些优秀的学校,要保留它们不参与、不介入书法教育的权利。在未来,很可能一流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人才梯队是这样构成的:他们不一定是书法专业教育出身,但一定有靠近书法的相关专业,如文学、史学、艺术学的博士学位;他们不一定专门从事职业的书法研究和书法教育,但能够拿出一流的书法研究成果,与职业的书法人士相对话。那时,“专业”将回归它的本义:专业是一种价值判断,而职业则仅仅代表一种经历,仅此而已。

高校也是如此。要允许甚至鼓励一些一流高校不设置书法类专业,甚至不聘请专门的书法教师。不设书法专业,不代表一所一流大学没有一流的书法品味和书法研究能力。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也不必然意味着一所学校的书法品位就很低下。笔者所在的北京大学多年来就没有赶书法教育的时髦。至今没有一位书法专业的师资,笔者本人在北大除了开设书法讲座外,也不任教专门的书法课程,但这并不妨碍北大在书法研究和创作方面的学术地位。北京大学老一辈的书法研究者,从马衡、刘季平到沈尹默,没有一个人是书法专业而没有其他专业作为支撑的。而且笔者认为,以北大为代表的综合大学,还是不设置艺术类专业好。毕竟术业有专攻。所谓双一流,指的是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学科相配合。C合大学盲目设置书法专业,欲与具有多年学术传统的专门美术学院相抗衡是不明智的。不能说一流的北京大学,配上的却是三流的书法师资、二流的书法专业。若是将来没准哪一天,北大设了专门的书法教师甚至书法专业,北京大学在书法界反而不会像今天这样受人尊重了吧?

其实,关于高校与书法的亲密接触这个话题,很多关键的问题取决于学校领导。一所学校可以不设书法甚至艺术实践类专业,但学校领导一定要有艺术的常识甚至高水平的艺术鉴赏力,要接触包括书法界在内的艺术界的顶尖艺术家。高校领导不仅要等人上门,只关注那些来到学校办展览的艺术家,还要走出去,了解整个书法界、艺术界发展的总体水平。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在不设书法专业的学校中滋生:即一些二三流水准的艺术家(还不限于书法家),看准这些高校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却又没有懂行的领导的这一漏洞,以各种名义打入高校内部,与对艺术缺乏专业鉴赏力的高校领导打得火热,或者高调以专业人才的名义引进高校担任教授,或者设立各种名为“研究院”实为个人在高校名利双收的平台的机构,利用高校“不懂行”的漏洞为自己谋利。这种现象在目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得不令人忧心。

书法教育:零星回顾与断想

杨频(故宫博物院馆员)

谈到书法教育,首先容易想到的,是一些个人化的所见所感。

前段时间到成都,跟侯开嘉老师做了一个访谈。侯老师回忆了自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学习书法的艰辛经历。当时是中学阶段,两位曾做过中学校长的恩师发现了他的潜质,倾力加以培养,不但没有课酬的观念,周末还吃住在老师家,临帖指导,视同己出。由于时代氛围的限制和身份的敏感,两位老师对于传统诗文书印方面的传授,都非常谨慎低调,生怕给难得的学书苗子招来麻烦。但运动并没有放过这样的前辈先生,他们受尽折磨摧残,最后自杀或病死,让人感慨不已。

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书法能够成为专门招生的学科,并且培养出大批专业化的人才。

感慨之余,我也觉得传统艺术与时代大势,乃至国族命运之间,有着某种玄奥难言的关系。什么样的时代,会在大众精神层面也需要书法?需要的是什么面孔的书法?什么样的书法教育又是好的教育?又怎样才算的上是好的教育者?

这些简单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面对书法教育这样一个内容庞杂的领域,笼统言说,容易含混和无效。如作简单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当代书法教育的五重后果

刘德龙(常州大学副教授)

近年来,书法教育发展迅猛。书法成为艺考中越来越热门的专业,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也越已达120多所,迅速建立起了书法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完整的高等教育学制,客观上提升了当代书法创作、研究、教学的专业水准。书法热提升书法教育水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的来说,书法教育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引导学习者习得书法知识、历史、技能、审美、创作表达等能力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书法认知就有什么样的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想除了高等教育体制自身无可避免的弊病之外,对书法本体认知不够清晰才是核心原因。

第一,西式教育体系抽离了中国书法的文化核心。

近代以来,在科学精神的鼓舞下,教育文化全面向西方学习,寄望以此来改造甚至拯救中国传统文化。但事与愿违,“自近代以来,西方学问和知识体系以不可遏止之势取代中国的学问和知识体系,国学式微,只留下痕迹于中国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灵魂丧失殆尽。

相反,最近二三十年以来西方汉学兴盛,出现了一批研究中国书画的大家,如:高居翰、柯律格、雷德侯、苏立文以及海外华人方闻、白谦慎、徐小虎等人。他从西方文化视角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艺术的窗户,对中国本土艺术研究者颇有启发。但是从艺术实践层面来看,他们的认识和结论离开我们的艺术感知颇有一段距离,就是我们常说的“隔”,这样的“隔靴挠痒”挠不到痒处,却带来了不少困惑与摇摆。

实际上,中西方思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诸如:整体性与分析性,意象性与实证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模糊性与精确性,求同性与求异性……这些不同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中国传统艺术上便是其独特之处。文化传承者如不对两者差异性保持警惕,文化发展就必然走上虚无彷徨之路。

比如:“天人合一”便是整体性思维感知世界的方式,对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影响巨大,强调身心合一,神形合一,心手双畅,物我两忘。而分析性思维则将整体进行拆分逐一研究分析,下文所讨论的“书法精细化训练”和“书法形式构成分析”均是沿用此思路,当然西方当分科之学走不下去的时候又衍生出了“模糊数学”理论试图将细分之后的局部再整合起来,而在当前学院书法教学中却没有什么办法把进入微观的训练拉回整体思考的创作之中,只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全看各自的悟性与机缘了。

再如:意象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谈到点划的特征时说“‘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意象性以“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为特点,充满着浪漫和奇特的想象,也为书家追求个性书风留下充裕的想象空间和诸多可能。若将其以“对象性”、“实证性”的思维将书论中的意象与客观对象一一对应,那么书法将失去表现的可能。

总的来看,以西方思维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是“中医西医化”、“国画素描化”、“书法空壳化”……共同的特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被抽离之后徒具形式的空壳。书法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墙已大部分倒塌,书法自然也逃脱不了被西化、图像化、空壳化的命运。

第二,书法精细化训练模式消解了书法意蕴的丰富性。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下开创了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及至八十年代逐渐成熟,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书法训练教学法。

1989年陈振濂出版了《书法教育学》,又陆续推出《大学书法教材集成》系列书籍。据1990年《陈振濂书法教学法――大学书法本科实践课程设置与训练程序》一文的介绍,陈振濂将教学设置分为五个单元:准确的临摹、分析的临摹、印象的临摹,从临摹到创作,创作。

这种教学法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关注书法用笔、动作、点划、行气、墨色、形式等视觉问题,从握笔、毛笔的运行动作、点划的立体感、线质到线条的方向,单字与单元字块图形的归纳,再到行间距与行轴线的体会与理解等等细节提取出来进行单项训练。

但是,模式化的点划限制了个性风格的突破,整齐划一的精细化训练催化了当前书风面目的雷同,当前行、草书法风格过于趋同,就是源于取法及训练方法过于一致,像“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同时,仅仅关注于视觉可感的字结构与章法等外在形式,将经典作品从其独有历史文化语境和个性化情感表达中抽离出来,忽视字体演变的独特阶段,漠视作者丰沛的情感,抽离书法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如此一来,纸面上的形式、节奏等视觉效果是第一位的,书写内容已经不重要了,文化意蕴丰富的书法变成了纯粹的视觉表达。

第三,书法形式构成分析导致了对实践感知分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学热”,书法美学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沃尔夫林从视觉符号、视觉方式与艺术风格演变的关系出发提出形式分析的方法,成为二十世纪艺术史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将形式分析的方法转借到对书法上,使诸多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细微局部,似乎瞬间就变成为可以感知、度量、对比的空间实在,所以一经提出便成为书法教学、研究、欣赏等活动中的王牌工具,颇有一统江山的味道。

书法形式构成分析多采用参考线,几何形,箭头等的方式提示观者注意书法中的字空间,行空间以及章法的空间布白关系,对比书法线条组成的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增强对抽象空间的敏感度,特别是线条缠绕的黑白对比与大小跌宕的节奏关系能更清晰的表现出来。书法形式构成分析在教学中能够帮助学习者以多种方法体会书法的视觉呈现,理解点划的细微变化、结体空间分布、行气以及章法布白等问题,相对之前的意会式理解更容易体会书法的空间分布,已被广泛接受而成为普遍的书法形式分析法。

书法形式构成分析成为当前书法教学深入“读帖”的主要方式,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长期依赖此单一方式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书法创作风格表现的单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艺术创作关注心灵,是以人为中心的创造活动,书法创作也不例外,书法形式构成将书法领会性欣赏中对“人”的关注转到对“物”的分析,舍弃了书写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只对书写结果的“空间”呈现进行几何及数理比例分析,舍弃了书法背后的文化和书写者的情感因素,同时这种事后分析又与书写过程中书者的感受相分离。曾见到有人用红线将王羲之手札上下文字的几何空间关系,做了错综复杂的示意标注,密密麻麻的红线箭头,几何形,看的头晕。真不知道这些细致入微的对比解说除了束缚学习者的手脚和思维之外,还真能对其自由书写和创作时有指导作用吗?况且由于风格而导致的结体、线条、空间的差异,每个人的书写的动力形式和结构都是大相径庭的。

为了体现形式构成分析中的那种起伏变化,便采用反复设计的方式制作“小异大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使书法丧失了自然书写和情感表达,视觉因素成了书法唯一关心的东西,甚至写什么内容都无所谓,重要的是那一堆线条组成的独具形式美感的视觉呈现,如此一来,书法的空壳化愈加明显,果真成了西方视野下的“抽象艺术”了。

第四,重知R、轻情感的教学模式,加速了书法空壳化倾向。

沙孟海曾在《与刘江书》中提出书法家要有一门学问作为支撑,这是极有见地的思想。仅仅“写”是不能作为书法家的唯一专业的,书法必须借助有深度的文化研究来支撑书写,艺术之所以能打动人,除了高超技巧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情练达的观察和体悟,启功、沙孟海、陆维钊、林散之等老一辈书法家在此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沈鹏曾说:“‘书法家’的文,有其独立于书法之外的一面,也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的气息。书法家的人文素养,既是知识积累,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精神状态在书写中的直接流露。从事各类艺术都要‘博学’,而书法家的博学有书法家所要求的特殊性,直至渗透到数不清的‘一画’之中,深藏在‘一波三折’之中。”教学中常将传统文化修养等同于文化知识的,修养是深入骨髓的文化存在,是活泼泼的人生体验,知识是干巴巴的记忆,将知识转化为文化才是关键。

文化是对高格调、高品味心性的引导,使之远离庸常思维模式和低俗审美取向。我们平日里也能见到一些开口就“之乎者也”的“书法文化学者”,但一看他们的书法便大倒胃口――恶俗。我们熟知的某书画“名家”张口就背诵《离骚》,登央视大谈哲学、玄学,一副“国学大师”的模样,但仍然掩盖不了其单一、呆板,俗不可耐的书画风格。我们知道视觉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表达方式,文史哲知识不能直接转化成书法的品味,书法需要依托于文史哲的精神内涵之上,但不能等同,况且在网络时代培养一个会“行走的书橱”是毫无意义的。将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书法中可见的书卷气、文气是至关重要的。文化和审美是靠多样化的熏陶和体悟,不是几门文史专业课就能解决的。

第五,开放性与包容性不够,限制了学院书法实验的可能。

现代教育以营造多元文化学习环境为特征,当代学院书法是在西方学科分科视野下的教育模式,吸收了当代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艺术史研究的相关成果,呈现中西复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学院书法教育总体上仍然是“以古为徒”的思路,由于抽离了蕴含其间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导致书法徒具视觉形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虽然书法作品表面上呈现一些“现代”的影子,但由于课程设置几乎全部都是面向经典,以承继为主,再加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尝试的创新氛围不够,书法专业学生的视觉艺术视野不够宽阔,能够以新思维新的书写方式和表达方式尝试的人数较少。

书法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门类,虽然我们一直试图避免书法过于视觉化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思考书法。高校从课程设置上要保证学生一定量的中西方艺术史、设计史、特别是现当代艺术观念及创作方法等当代视野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明白书法是个开放的艺术系统,鼓励他们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当代艺术的创作,将书法形态由传统向当代形态的转变,进行多媒材多空间的实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有极少数教师自己也在做书法的现当代艺术实验,却罕有在书法专业教学上进行此方向尝试的。同时我们也常看到各高校设计专业和实验艺术专业的学生从传统书法资源中汲取元素进行现当代艺术创作的,其作品往往更具艺术性和实验性,这说明在当前书法专业开设现当代艺术拓展和实验课程面临着知识、观念、技能的困难,需要做更多的铺垫与准备。学院的这种情况与当前的书法界极少有进行实验性尝试的现实也是相吻合的,同样说明书法从业者需要更多的关注现当代艺术理论与方法,进行更多的实验性尝试,避免陷入技术性抄写的工艺美术层面,让书法真正成为文化表达与艺术创作。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所有书法专业的学生都要去做当代艺术,任何事情都有左中右,针对于当前学院书法教育过于保守的现状,多增加一些实验性课程未尝不是好事。

第3篇

一、梳理与排序

在教学之前,我习惯对采用的字帖作一番梳理和排序,把帖中所需元素(字)“提炼”出来,然后按照基本点画、字势笔画、间架结构教学顺序编成教案,实施到教学中去。这样既能弥补碑帖中风化的不足部分,也能使教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传道与授业

书法是由点、线、面组成的抽象艺术。同时,书法也是一种用语言文字来抒发的感情“语言”。学习书法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丰富的内涵。读帖、临帖、背帖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增强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书法还能了解掌握古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创作的作品挂在教室里,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场面,学生们自我欣赏、各自点评,个个兴趣十足。这时才是持久的开始,有的学生甚至一辈子都不会把书法放弃。

三、疑惑与解惑

1.起步阶段的疑惑与解惑

起步阶段,学生对起笔、行笔和收笔很难把握,手不听使唤。往往点画表现得不够完整,病笔重重。毛病之一:“偏锋”,首先要把偏锋解释清楚,偏锋就是笔尖沿着边线走,没有在笔画中间运行。出现偏锋是起笔后,少做了一个“推”的动作,没有调整笔锋所致。毛病之二:收笔太快。注意上述二点,“散尾”便迎刃而解。经过举一反三的举例、示范,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书法教学中,我对用笔强调四慢:起笔慢、收笔慢、小笔画慢和转折慢,要求学生养成笔笔到位的良好习惯。

2.结构阶段的疑惑与解惑

结构阶段,是将字的偏旁(或部件)进行组合的阶段。中国文字结构繁多,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字有穿插关系、避让关系、重叠关系……讲究的都是平衡。而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正是结构散乱、比例失调和重心偏离,又不知如何应对,找不出窍门。我上课时,举了一些字作例子,来解释学生结构上的毛病,例如:上下结构的“登”字,易写成撇短、捺长、头部歪和头部太小不遮身,问题出在结构不够紧凑。调整方法:撇、捺延长,撇低捺高,结构等腰三角形,字头盖住“豆”的三分之二身体,构成问题就解决了。经过类似的剖析、讲解,学生从中学到分析法在字结构中的运用,字的结构更加平稳了。

3.创作阶段的疑惑与解惑

第4篇

关键词:书法教育; 实践活动; 书法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04-001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近几年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使书法教育成为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但仅仅是每周一节书法课,是远远不能达到要求的,更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所以,书法功夫在课外,书法教育在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书写、领悟、鉴赏和感悟,才能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下面具体谈一下我们在书法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做法。

一、练写姿操,为书法教育打好基础

我校将练习写字姿势编写成写姿操,并配上音乐,写字操共分为四节,每节为四八拍,四节操名称分别为正坐姿、正站姿、握硬笔、握软笔,动作幅度小,易学易懂,时间短,课前课后均可练习。

第一是练坐姿,要求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第二是练站姿,要求身体自然站立,背稍弓,颔首,臂前伸。

第三是握硬笔,要求手指自然弯曲,拇指与食指捏笔,另三指并拢在下面抵住笔杆,中指用第一指节侧上部顶住笔,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关节,捏笔处离笔尖大约3厘米。

第四是握软笔,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即用拇指的第一节紧贴笔杆内侧,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紧贴笔杆的外侧,将笔杆捏住。用中指的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杆的外侧。无名指和小拇指并排从下抵住笔杆。

二、做书写操,做到书法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书写操,采用陈氏太极招式,刚柔相济,配以优美的民族旋律,一手握笔,一手持砚,做书空的动作,下笔横竖撇捺,结体真草隶篆,时而提按钩挫,时而抑扬带转,挥毫自如,美不胜收。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课间操都进行练习,活动筋骨,掌握书写节奏,增强身体书写动作的协调性。

三、学篆刻,丰富书法教育的内涵

篆刻与书法本是同源,需要先学习篆书再练习篆刻,所以学习书法对篆刻很重要。一枚精美的印章既可用在书画作品创作中的姓名章以及补白、闲章等,从中可作其防伪实用价值,也可作为文人雅士把玩、收藏的艺术品,一枚方寸之间的篆刻作品蕴含的意义还真不少。历史上以秦汉印为成熟, 发展到明清流派纷呈,至近现代更是繁荣景象;篆刻可说是从实用而发展到独立于艺林的一门艺术学科。

我带领学生学习篆刻,以自刻自用为目的,一幅书法作品后没有印章,便不能成为作品;篆刻艺术学习以能直追秦汉,涉取明清诸家,入古出新,参照现代精品,捕捉创作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作品,达到作品能雅俗共赏为境界。所以必须深入传统进行临摹学习。但限于学生的书法艺术水平还较低,所以主要是以临摹为主,以艺术鉴赏为主。开始,学生兴趣还比较浓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的同学渐渐对篆刻失去了兴趣,转而参加了其他的活动。小孩子手臂的力度不够,刻起来很费力,有的孩子手都出了茧子,但仍是乐此不疲。开展这样的活动,将艺术融入实践活动之中,学生和家长都很欢迎。

四、裱作品,营造书法教育氛围

将师生写好的作品上墙,就需要装裱,虽然现在作品都用机器装裱,但名家字画要手工装裱,手工装裱质量更好,更有收藏价值。装裱作品是一种手工工艺。所以,我组织了书法作品装裱小组,使学生领会传统装裱的方法和技艺,营造书法教育氛围。

首先是装裱字心,将书法作品裱在托纸上,然后上墙,然后是裱花边,将花绫或花纸裱在托纸上再上墙,等字心和花边晾干了,再组合成画幅。

当我们来到裱画室,看到墙壁上同学们亲手制作成品与半成品的字画,非常震撼,你会更加热爱书法。

五、写春联,展示书法教育成果

贴春联能为新年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写春联需要有一定的书法技能,我在指导学生写好毛笔字的情况下,组织优秀学生义务写春联,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同学们听到赞美声,学习书法的兴趣更浓了。校内写春联,送给社区群众,集市现场写春联,送给过往路人,写春联既是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服务他人的行动。这样的活动,每到新春临近,我们都要组织。一幅幅鲜红喜庆的春联,一串串工整有力的毛笔字,使孩子们陶醉在祖国的传统文化里。

六、做竹简,学造纸,体验书写的文明

竹简与纸张都是书写材料,披蒲编,削竹简,就是制作书写材料的典故。我组织学生自制竹简,将竹片用绳子编织起来,做成竹简,再尝试在竹简上写字,形成书法作品。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让学生做这样的活动,工艺比较繁琐。将同学们回收的废纸作为原料,打成纸浆,再漂白,用纱网淘出薄薄的一层,进行晾晒,然后成纸。这样的活动,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够体会古人探索书写文明的历程。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书法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这就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书法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书法课程开设的基础,也是书法课程实施的保障。

书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课堂之外的补充训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书写兴趣,提高书写水平。在书法教育过程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书法教育,学习的不仅是书法技艺,更是一种心性传承、文化传承。学生对书法教育有兴趣,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才会乐此不疲。深化书法教育的文化内涵,就需要丰富的课外实践。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促进学生书写素质的提高,培养更多的书法特长生,就要创新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使书法教育形式更加多样,使书法教育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相振港主编.《墨润童心》,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书法教育 书法现状 实践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在高速发展,可以说是无纸化时代,上到大学生、下到小学生,注重的都是升学率、就业率。书写水平更是参差不齐,状况不容乐观。在这样的形势下,素质教育就更要加强,这就需要我们国家的书法教育相关单位给予书法教学的相关单位一定的重视,即对书法教育的重视。

1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电脑以及多媒体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的家里都会有电脑。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学生,很多都是使用电脑来打字,这样就降低了书写的频率,影响了书写水平的提高。而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许多教师的授课方式都是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学生接触到的学习环境很难离开电脑,这就对书法的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让学生对于书写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也不会勤于练习书写。加上教师偶尔也会给予一些处罚措施,如罚写抄写等,长此以往,学生更会出现逆反心理,降低对书写的热情,更谈不上书法教育。

1.2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书法教育

在现如今的社会形势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以我们的中小学越来越注重升学率,就形成了应试教育。自然而然对学生的书法教育重视程度就会降低。而学生的作业,练习的课业就会增多,负担过大。对于书法教育,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纠学生的书写错误,经过时间的累积,学生的书写习惯就形成了,书写的字体七扭八歪、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

2书法教育的意义

2.1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国家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书法方面的成就很伟大。国家在2009年的时候也批准中国书法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名录中。在此之后,张兆年等人大代表也在两会上提出了加强我国书法教育,尤其是写字教育。中小学期间,正是学生的性格养成期,学习书法,可以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将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让自己的意志犹如书法的铿锵,不屈不挠,使自身拥有一个优秀的人格。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水平,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定的基础。从学习书法中练出的优秀品格,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洗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由此观之,书法教育应从中小学时期就开始贯彻。

2.2全面弘扬书法精神

说起我国的书法渊源,应追溯到甲骨文时代,距现如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知道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的文字艺术。它记载了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我们古人的创造力。同时也承载着我们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精神、智慧、内涵在里面。书法教育不仅让学生的汉字写的更规范之外,也让学生学习到了我们书法的精神。在书法的学习之中,使学生在一笔一划间切身体会到我们的书法精神:贵和持中,和而不同。让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这种书法精神。使学生有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就像写字一样,字正腔圆。与此同时也让学生增强了平时的观察能力、思维的跳跃能力、想象能力。

3书法教育的实践研究

3.1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要想成功,不要一味的守旧,要适当的创新。我们的思想也是一样,观念亦是如此。要想使我国的书法教育顺利的开展,就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思想状况,从根本转变思想,积极地落实书法教育。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知道一个学校要想发展地更好,除了有一个好的领导之外,还取决于师资队伍是否强大。在我们的偏远地区,书法师资队伍紧张匮乏。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教师是教育的领头羊,所以在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之中,高校应当开设书法专业,培养更多的书法教师,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书法知识。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书法学习能力、教学能力。

3.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即使教师的能力再高,学生也不会接受,因为心不在这里。如果采取强行的态度,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更严重的是逃课。所以书法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热爱书法,进而更好地研究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以采用强硬的措施,或者是一些死板的规定。将应试教育的一套照搬到书法教育上,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书法的本质是要心无旁骛、凝神静思、专心的书写,体会到书法的本质。具体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书法课上进行,授课教师如果在黑板上写一个漂亮的字体,就会给予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自然教师的形象就会刻在学生的心中,以后书法课堂上的氛围我们可想而知。学生在老师的板书熏陶下培养着自己的情操,培养着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其次就是教师向学生的宣传。由于学习条件的影响,学生很少有时间将自己的精力停留在查找学习资料上面,这要就通过教师来向学生展示汉字的美丽。教师向学生揭示汉字的美感。通过专家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旦学习兴趣高涨到一定的程度,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求知欲也就增强。这都是成正比的。“佳贴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法,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这是著名的黄庭坚先生说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神是多么重要,神,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换言之就是兴趣至上。由此观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4结束语

现如今的书法教育,让我们思考该如何进一步的对中小学进行教学。让中小学生可以学习到书法教育的精髓所在。学生的家长很是支持学生的学习工作,当然也包括学生的书法教育工作。通过文章我们可知,书法在学生的成长历程当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而我们的国家也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在,我们的汉字文化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法教育的开展现在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师资队伍的问题,中小学生书写水平普遍低下的问题,还有就是思想得不到改善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的书法教育就会得到更好的普及。

参考文献:

[1]蔡育坤.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

[2]高玉鹏.书法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11.

[3]孙富民.当今书法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D].河南大学,2011.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 书法 现状

1 书法教育的功能分析

1.1 提升素质

书法对人的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书法之中往往包含着书写者的情感,这正是常说的“字如其人”的道理。书写者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在书法中对自己和后人都是一种激励作用,比如岳飞的《还我河山》《出师表》等作品都包含着书写者当时当地的心情,表达的是一种爱国的决心和气魄,在欣赏这类作品时,欣赏者很容易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体会其中的韵味,从而在心灵上产生一种触动。从欣赏和练习书法到书法的创作,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要想写得好,就要通过临摹前人的书法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水平,这个过程就是接触文化的过程,研究文化的过程,它可以促进你重视学习以及传播文化。通过书法来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强调了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渡,书法与育人可以说是二位一体的关系。

1.2 磨炼意志

书法更多的时候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意志和品格,古人很强调“书如其人”,在教学生写字的时候,首先教学生做人,“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有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正是反映这样的道理,所谓“心正则笔正”,在练习书法时只有心中存在大气,下笔才会走得正。我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正气、笃实、不屈服于权贵也全部体现在其书法中。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强调书法教育的作用,如上海的一小学把“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作为校训,学校就是通过书法教育和做人联系在一起,来对小学生进行人品和书品的教育。

1.3 自我价值

练习书法可以激发激情,增强自豪感,树立自信心,体现自我价值。自古以来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留下的墨迹和著作与他们的名字一样是不朽的。书法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字相比体现了独树一帜的特色。通过书法影响你自己,在陶冶自己的同时影响别人,进而影响社会。

2 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分析

2.1 社会现状

科技是把双刃剑,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一方面计算机能够再现许多优秀书法家的作品;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打印使得纸质的书法慢慢的销声匿迹。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与键盘接触的时间逐渐增多,拿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书写水平严重下降,传统的书法文化严重缺位。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多的老师都越来越多的选择电子教材,对学生的书法教育明显存在放松。此外,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存在着政策制度不健全,书法教材不规范的问题,首先许多中小学不愿意花费精力和资源在一些可有可无的教育中。其次就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目前还没有编制一套适合中小学生发展的书法教育教材,这样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就同音乐、美术、体育课程一样处于一个摆设状态。

2.2 学校现状

由于社会观念不断地改变,学校对中学生的书法教育也不够重视。书法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可是现在大家受高考、中考的影响,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对应试教育的关注,学生天天忙于应试训练,素质教育就一直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质的进展,书法教育也不能得到发展。当前,更多的中小学为了争夺学生资源,为了迎合应试教育,在竞争上更多强调的是如何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却极少的关注,因此很多学校并未对《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执行,只是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这导致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从而使得我国这样的一个书法大国面临困境。

2.3 教师现状

目前学校书法教育的体质还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标准教材,缺少专业的书法教师,书法教育的推行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于教师的带头作用,目前从事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老师十分缺乏,大部分学校基本上还没有专职的书法教育老师,实力较好的学校只是在学校内部的教师队伍中选择一部分书法较好的教师教授学生写字。书法教育教师水平达不到书法教育的层次,这就脱离了书法教育的真正含义,书法教育更多的是在教书法的时候传授做人的道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书法教育长期从属于美术和语文教学中间,丧失了书法原有的独立空间和整体培养方向,不能良好的发展。

2.4 学生现状

当前一个比较流行的话题是纸质的文字会不会被电子文字所取代的问题,目前的中小学生基本都使用电子产品,所以更多时候可以用键盘输入取代汉字书写,造成了更多的学生不愿意去写字,很多学生抱着即使字写不好,以后都用电脑打印来代替的思想,因此就造成了书法教育两难的境地。另外就是学生对书法的艺术价值兴趣也逐渐减弱,造成了书法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开展比较困难。

3 总结

书法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在书法教育中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当前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其社会现状是政策不到位,没有完整教材支持;学校现状是应对应试教育,应付书法教育;教师现状是缺乏专业书法教师;学生现状是计算机逐渐取代书法,学生书法艺术兴趣减弱。总之,我国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现状堪忧,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营造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新领地。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当前高师书法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书法基础的现状从当前中小学开展的书法艺术教育情况来看,状况仍然令人堪忧,尽管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文件,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加上前些年片面追求升学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在书法教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以我们一般的调查了解,小学的书法教育一般交由社会、家长承担,初、高中几乎不提这方面的教育,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忽视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书写技能训练,造成学生的书法基础普遍较差,中小学书法基础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到高师书法教育对象的专业素质,高师的书法艺术教育尚需弥补中小学缺失的教育内容,这无疑加大了高师书法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难度。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曾说,“有一个严重的事实,即目前我们同学的写字能力实在太差。先不要求写得好,即使把字写对都很成问题,最让人头疼的是‘不认识’”;加上现在电脑的普及应用,键盘输入代替了手写字,这直接导致学生的书写技能和水平越来越差,现在大学生的字写得像“小学生一样”。已故书法家刘炳森先生曾说:“现在的大学生,用硬笔写字的水平,实在令人感到悲哀”。我们从近两年学校组织的学生三笔字测试来看,目前学生书写整体水平比十几年前的学生书写水平下降很多,尤其是毛笔字的书写。试想,如果高师培养的学生自身书写能力都成问题,日后又怎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教育的重任呢?所以,这给书法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书法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当前在高师中从事书法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兼职的居多,专职的很少,且这些从事书法教授的教师很多非专业出身,要么是教师自己的业余爱好,要么是从事美术教学的美术教师,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书法专业训练,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因此专业师资的匮乏也成为困扰和制约高师开展书法艺术教育的一个问题。

(三)高师开展书法艺术教育现状要认真落实和搞好书法艺术教育,特别是书法课的教学,需要软硬件的投入。但目前很多高师在书法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方面还差强人意,没有专门的书法课教室,缺乏相关的设施设备和书法学习资料等,不一而足。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难以实现书法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且受大班教学和教学时数的制约,开展的书写训练效果不理想。大纲、教材等不能适应和满足高师书法艺术教育的需要。当前还没有针对高师的统一正规的书法教学大纲,书法教材的编写也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尽管社会上已出现了格式各样的书法教材,但良莠不齐,要么太专业,普及难度大,要么编撰质量不过关,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大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职能部门或学校对书法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或不统一;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如教学课时少、开设大班课等,三是师资力量缺乏以及学校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等等,不一而足。

二、开展高师书法艺术教育的建议

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而当前制约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中小学书法师资的匮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切实开展好高师的书法艺术教育,培养和输送出合格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师资,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学生书法基础弘扬中华文化,搞好书法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首先从中小学的学生抓起,中小学要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和开展好书法艺术教育,确保书法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只有在中小学阶段夯实了学生的书法基础,到了高师阶段,学生的书法学习才有基础;其次,狠抓高师阶段学生书法艺术基础的巩固和提高,学生毕业时要进行逗硬考核,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具有相当的书法功底,这样,中小学的书法师资的质量和数量在源头上就得到了保证。在高师阶段,随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可以适当增加书法理论学习和技能方面的训练,比如书法发展简史、书法审美欣赏、书法作品创作等。通过高师的继续学习和提高,经过扎实学习和训练毕业的高师学生,就基本能胜任中小学的书法教学,这样中小学学生的书法学习也更得益,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书法教育培养过程。

(二)提高师资队伍书法基本素养对于高师书法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采取内培外引的办法来解决。针对爱好书法而半路出家的教师,可以采取学历提高、外出进修、做访问学者等形式到其他专业院校学习,籍以提高他们书法艺术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尽可能地从专业院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书法专业人才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为书法教学队伍增添新鲜血液。还可以聘请一些知名的书法专家和学者到校讲学和辅导学生。通过几条腿走路,努力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有较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稳定的书法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为不断提高高师的书法艺术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切实可靠的师资队伍保障。

(三)加强书法艺术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如“三笔字”教学需要的幻灯、挂图、电教资料及书法教室、展览室等。一是加大硬件投入。现代科技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当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书法艺术教育教学服务,购买一些相关书籍、碑帖、拓片、音像碟片等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专用的书法资料室或展览室,购置专业书画桌、毛毡等,建设标准的书法专用教室,增加投影仪、录像机、多媒体等设备。通过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使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撑辅助和运用,可以使书法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感受更为形象和直观,感染力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学生所接受。二是针对高师实际开展好书法教育教学活动。

高师负责学生书法技能培训的职能部门要针对高师学生特点和培养要求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增加教学时数,不断改进书法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加强书法教学的研究和集体研讨,针对教学过程中好的成功的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个性等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突出书法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整个书法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三是抓好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建设。针对高师学生书法基础的实际,组织从事书法教学一线且具有丰富书法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师资力量编撰一批实用且针对性强的教材或讲义,毕竟高师生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将从事中小学教育,他们掌握书写技能的程度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对高师生,可以开展一些书法简史等理论方面的教学,强化“三笔字”教学,尤其需要加强毛笔、硬笔、楷书、行书等方面技能的训练,以适应未来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

作者:刘开生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第8篇

多年以来,教育部门对教师“三笔字”的练习都非常重视,也经常举办书法类竞赛活动,虽然对教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对于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质量来说收效有限。那么要如何提升小学书法教育质量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倡导风气,学校要重视

无论哪个学科的有效学习,都在于形成风气,而风气的形成,贵在学校的倡导。要想做好书法的教育教学,首先学校要足够重视书法教育工作,要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例如,组织书法讲座、参与展览及比赛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积累了知识经验,培埴了艺术素养。

二、优化结构,质量要提升

书法质量要提升,学校应当设置专职书法教师,明确任务,专项专管,而部分学校“班主任担任书法教师”的结构需要调整。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专业的引领,也能为班主任老师减轻负担。

而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自身素质的提升尤其要注重。无论是否专职书法教师,都应该勤于练习书法,提高素质,既能教书育人,又可陶冶性情。

三、激发兴趣,教学要生活化

教学不应是生硬和枯燥的,书法教学亦然,如果不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做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是事倍功半。在教学中,笔者会经常给学生讲些有关书法的典故和趣事以及自身学习书法的体会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对书法产生兴趣。

书法的最初要求只是“写好字”,教师不需要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彻悟太深的哲理,所以书法教学要生活化,贴近生活,容易接受,书法教师要借助各种资源去活化和拓展“书法课堂”,不能只局限于上课的几十分钟。

四、改善方式,学习要科学化

学习政策纲领、会议精神、学术要义、文化文艺等其他各门各科均需“科学化”,书法亦然。我们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请专家学者讲座,或者观看相关视频都属于“请进来”的范畴。还可以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比如,多校联合交流等,把“走出去”做好。此外,做好书法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应用等工作也很重要。我想只要科学、合理,对我们的书法教育教学有所助益,就可以试行。

第9篇

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书法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中小学,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使中小学生继承我国的书法艺术传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而且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可以说,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无论从使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的角度考虑,这都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现实如何呢?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周围,就会发现相当一部分人的字拿不出手。学校里,情况并不乐观:坐姿不正确的比比皆是;信手涂鸦者也不乏其人。不要说欣赏了,看着就头昏脑胀。2011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汉语能力下降,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也在退化。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教育部出台将书法课列入必修课,可以说是对于现实生活和教育现状的一个切实而有效的积极回应。

书法教育之殇,是不是一个新课标就可以拯救得了呢?我们不禁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书法教育远离课堂太久了,遗留的问题太驳杂。它的回归能够在校园扎根、开花、结果吗?我想任谁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新课标出台之前,一般学校一周只有一节写字课。“写字”是工具的、实用的,“书法”是欣赏的、艺术的。写字教学是教学生如何辨识并写端正的汉字,书法教育是教人们如何欣赏和创造艺术的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书法沦为写字的附庸,一种奢华的摆设而已。同时,我们要注意这个名称“写字课”,这也就意味着它只是作为语文课的一种延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课程。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写字课在绝大多数学校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从笔者调查两个省十几个乡镇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哪个学校课程表上都有这么一节写字课,但是走访学生和教师,九成以上的人对是否上过写字课没有什么印象或者上不上无所谓。也许城市的情况要好一些,但是情况恐怕也不容乐观。有一份报道就提到北京市2004年就出台了与新课标相同的要求,但是时至今日在许多学校书法课还没有走上正轨,依然形同虚设。

写字如此,那么作为书法课呢?就更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位置。书法教育的边缘化,有着学生认识的误区,有着家长功利心的牵绊,有着网络的冲击,但是教育部门的不重视,宣传不到位,可以说是造成书法教育沦落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对于书法课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这也是书法教育一个硬伤。学生要练习书法,却没有配套教材。没有尺度就没有评价,这和猎手打猎只有枪却没有子弹又有何异?从设立专门写字课的学校来看,有些有地方性的写字课本或者是校本课程,但是课堂上使用练习的绝大部分是书店里买的字帖。从看到的教材来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分量轻――几乎没有多少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内容;内容杂――一本教材里各种书体都有收录,轻重主次没有计划;目标不鲜明――一本教材总站在写字的立场,没有体现出书法的艺术性,没有突出书法的情操教育功能;编排少章法――一本教材里设置了楷书,就应该尽量不涉及其他书体,而编排却不顾教育的现实;设计不科学――一本教材里笔画书写还没有讲清,就忙着说间架结构,又忙着说欣赏,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完全没有考虑书法本身的特点呢?对于字帖中的问题,就更不是一句话可以讲尽的。

第三,书法教师的师资问题也是掣肘书法课在学校铺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古人云:欲明人者先自明。以己之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只有有了专业的书法老师,才有可能教好学生。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85%以上的学校写字课都是由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兼任,也有不到10%的是美术老师在教,没有专职的书法老师。语文老师由于课时紧张,书法课被课程整合成了生字课,或者干脆上了语文。即便是美术老师教,由于绝大部分老师没有练过书法,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书法作为独立学科起步较晚,我国书法专业学校极少,尤其是培养书法师资的专业学校更少。而这其中培养的学生投身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更是寥寥可数了。另一方面还是由于对书法教育的轻视甚至是漠视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对在职教师进行书法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相关艺术学科知识等的培训,不也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书法教师来弘扬书法艺术吗?可是,问题是,我们被应试教育的大山压得人的思想早已麻木空洞,书法早忘记了,还有谁会用心用力于传承和弘扬书法这个国粹呢?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我们相信相关的举措也会跟进,教育环境或许有所改善。这样,中小学书法教育也许能摆脱困境,突出重围,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这是我们的期盼。但是,一个新课标就能挽救书法教育之殇吗?这要走的路可是任重道远,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觉醒了,那么阳光就应该离我们不远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第10篇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逐步走入千家万户,“无纸化”办公、“无纸化”作业已渐成趋势。在这个“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现代网络新时代,我国传统的书写方式遭遇到空前的挑战,汉字书写水平正在群体性弱化,我国传统书法艺术面临传承的危机。

据光明网开展的一项关于手写汉字的调查表明,汉字手写的现状不容乐观,85.20%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提笔忘字现象较为普遍。

现代社会,网络时代,我国传统的书法文化被忽视的现实,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探索网络时代的书法教育文化传承,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汉字和它所承载的内容有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被称为“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就包括了汉字书写训练。汉字的书写,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传承和弘扬我国汉字书法艺术。我们都知道,练字是一种手、眼、脑三者协调配合的学习活动,智力(设法把字写好)、观察力(细心比照字帖,发现自己的失误)、意志力(坚持“日课”),都可得到训练。练字就是“练脑”。书法训练,是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耐心和毅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极好方式。据脑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在逻辑、分析、语言方面有优势,而左半球则接受从身体右侧传来的感受和控制右侧的运动。如果我们从小让学生使用右手练习书法,通过右手的运动,可以让大脑左半球经常得到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等。同时,汉字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化中享有神奇、崇高的地位。开展书法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更能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汉字书写艺术不容忽视,汉字书法教育应该继承。万丈高楼从地起,拯救汉字书写应从娃娃开始,从基础教育入手。第一,我们要让学生在开始上学,甚至还是娃娃时就应进行书写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养成正确识字、写字和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二,电脑打字与提笔书写教育并存。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校应按部颁要求开设书法课,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的基本训练,明确书法教育的要求,开足书法课课时,确保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进行书法练习。定期开展书法讲座或书法比赛活动。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书法教育。一是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书法教育信息,收看书法教学讲座,激发学生书写兴趣。二是利用网络下载书法描红临摹帖子,让学生进行临摹练习。三是利用网络对学生书法作品进行展示和投稿,提供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四是在全社会形成竞聘教师必考书法的教师准入制度、竞聘工作岗位必须手写自荐书的岗位准入制度、开设网页必须增加书法知识介绍和书法培训专栏的网络准入制度等等,让全社会每一个人都热爱书写,重视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现在电脑信息日趋发展的时代,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不能丢。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全社会热爱书法、学习书法、传承书法艺术的良好氛围,让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文字文化和书法艺术得到推广和使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让书法教育之花在中华大地上处处盛开。

第11篇

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书法课。其中在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应争取在今年(2011年编者注)秋季开设书法课。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做好开课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书法课程是一门相对特殊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需要相对多的软硬件条件,这对有的学校来说是很困难的。我省有一些小学坚持开展书法教育多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一批学校也在近几年开设了书法课,处于摸索研究阶段;但对于全省大多数小学来说,书法教育还是很陌生的领域。随着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下发,书法教育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学校也有了开展书法教育的意愿。在这个时期,组织全省具有书法教育特色的小学进行研讨、交流经验,这对全省小学书法教育教学的开展、促进,提高对书法教育教学的认识,以及把研讨成果及时传播到其他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我省书法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2012年5月21日,黑龙江教育杂志社组织了我省小学书法教育特色学校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绥化等5个地市的20余所小学的校长、书法教师、教研员共60余人。许多学校的校长、教师闻讯也赶来参加此次研讨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鸡西教育局非常重视这次研讨会,副局长姜长松亲自带领鸡西市代表与会。研讨会由黑龙江教育杂志社执行总编魏永生全程主持。

此次参加研讨的学校既有生源较好的学校,也有90%是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既有实力雄厚的城市学校,也有条件相对简陋的乡村小学。研讨会上,哈尔滨市延兴小学、哈尔滨市桥南小学、齐齐哈尔市龙沙小学、牡丹江市清福小学、鸡西市师范附小先后作了中心发言。哈尔滨市延兴小学开展书法教育10年,对于书法教育有丰富的经验与体会,他们的许多做法被推广到了全省。哈尔滨市桥南小学出现了哈尔滨市写字教学名师赵家财、哈尔滨市书法教研员马龙涛,针对书法教育学校有一套自己的做法。齐齐哈尔市龙沙小学在教师培训、建立书法教育保障机制方面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牡丹江市清福小学编写了适合学生的书法教材,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鸡西市师范附小的书法课分为语文教师的写字指导课、专职教师的硬笔书法示范课和专职教师的硬笔教学模式欣赏课,并分别有可行性很强的课堂教学模式。这5所学校书法教育特色鲜明,可以说代表了我省小学书法教育的较高水平。他们的发言使与会者受益匪浅。(5所学校具体的书法教育工作经验已经或将陆续在本刊刊发。)

我省书法教育依旧属于少部分学校“小众化”的特色。开展书法教育的学校之间缺少交流,也缺少专业的研究与专业人士的指导。在研讨会上,即便是开展书法教育多年的学校,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同道中人”。大家发言踊跃,争相发表自己对书法教育的看法。下面摘选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办法。

1.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书法教育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兴趣?(1)开展多样的书法活动。书法活动形式单一,看似热闹,学生也会索然无味。书法活动的形式可以有书法比赛、书法鉴赏、每周之星评比、作业评比、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书法实践活动(如写春联)、参观书法展览等。(2)在教学书法时不能急于求成。1~3年级的书法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享受书法带给他们的乐趣为主。这样4~5年级时爱好形成,在老师的引领下,进一步提高书法水平。此学段的教学可以书法技法为主。(3)在书法课中渗透书法文化,通过书法将中国的文字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4)师生同练,以教师带动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指导。(5)勤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取得家长的支持。(6) 营造浓郁的书法校园文化。

2.如何开展书法教学?(1)可每天开展“习字一刻钟”等活动,将书法练习常态化,既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又将书法练习融入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2)为了解决初期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可请校外专业人士,通过电教系统同时为多个班级授课,班级里配置经过一定培训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3)书法课不能只注重教学书法技法,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也非常重要,同时书法课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因此书法课应分为多种课型,如:书法技法课、书法指导课、书法欣赏课等。

3.教师培养。一支书法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书法课程最基本的保障,师范学校并没有相关专业培养专门的书法教师,书法课的教师从哪来?(1)借助校外专业团体、专家培训教师。(2)分层次培训教师。对有兴趣有能力的教师要让他们走出校门,参加各种书法团体活动,重点培养;在校内搭建平台,为老师提供活动场所,形成书法活动圈,以重点培养的教师带动全体教师。(3)培训方式要灵活,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方式。(4)教师定期上交书法作业,并进行检查、评分、记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书法活动、比赛。(5)书法教师不但要会写,更要会教。学校应经常组织教研活动,让教师在一起交流、反思,在协作中形成资源共享、经验共享。

许多工作中困扰老师们的细节问题在交流中也得到了解决。

如:学生年级小,课桌面积小,上书法课经常碰翻墨汁,弄脏衣服,十分影响课堂效率。与会老师回答:可设置专门的书法教室,配备好笔墨纸砚。学生进来便可上课,简单方便。这样的一间书法教室花费不多,就可保证全校所有班级每周一课时的书法课,同时书法教室的氛围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

书法课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写一手好字,还是让一部分有爱好的学生继承国粹,受到有特色、更加深入的书法教育?与会老师回答:书法课程不是校本课程、学校特色,而是国家课程,必须针对全体学生。这是小学书法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不能改变。如果在此基础上有余力,可以对一部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进一步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书法教育;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49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件瑰宝。书法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书法不仅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修身养性的良好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为了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而促进学生们的全面成长和综合提升。在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为了落实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书法教育,同时要求要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并且要提供必需的保障。这无疑给书法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使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书法教育。事实上,书法教育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传承文化的载体就是后来的文字。我国文字的发展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历程。在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书法艺术逐渐发展起来。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艺术。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书法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成果丰富、名家辈出,像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等都留下来传承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因此,通过学习书法,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文字、诗词、名著等经典,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今天的学生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东西距离他们越来越远,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开设书法课程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一些书写常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进而感受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从现实角度来书,学生在学习书法、临摹的过程中会了解很多的传统作品中的名言警句、重要诗词,有利于个人的综合积累。

二、塑造品格,健全人格

古语说:书以人传。只要我们留心了解就会发现伟大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都是这些人性情和品格的呈现。例如唐朝皇帝曾经问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怎样才能够写好书法,柳公权的回答“心正则笔正”,这充分表明了学习书法对于个人性格的重大影响。

对当前的很多学生来说,学习书法对于其品格的塑造来说是非常有效的。首先能够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书法的下笔和字体是非常讲究结构的,如果稍有不注意就会导致一个字或者整篇字功亏一篑,所以必须要按照要求教师来一笔一画地进行书写,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凑合,这对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品格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培养学生耐心的性格,书法的练习既需要写作方面的技巧,也需要正确姿势的配合,如何持笔和下笔这都需要从细节着手,这对于那些平常性格急躁的学生们来说必须要改变自己毛糙的毛病,耐心且学会坚持。练字主要是让学生动手练习,尤其是在临帖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这样学生眼、脑、手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状态,并通过自己动手把自己理解的对象表现出来,这对学生的思维、记忆、操作等方面都有好处,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习惯、意志品质都属于非智力范畴,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可以使人心态良好,有充沛的能力、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和较强的恒心毅力,对个人的成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书写能力

现代社会中虽然高科技产品的普遍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书写也越来越少,但是对于写字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字如其人”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现在缺乏练字的机会,现在大学很少有作业,交论文都用电子稿,基本上除了期末考试就没有机会动笔了, 和同学联系都用QQ、MSN了,写信也用E-mail。电子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方便,但凡事也有利有弊。由于书写时间的减少,当前人们对汉字把握出现了弱智化倾向(错别字多,字体缺乏美感),许多人“有书无法”。在青少年开始练习书法,可以领略前人的用笔技巧,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自然可以使钢笔字等硬笔书写能力得到提高。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总离不开书写汉字,有一手漂亮的字,总能给人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提高书写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学习书法进行书法教育是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我们要重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立足于实际开展书法教学,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