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

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

时间:2022-07-13 11:0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

第1篇

【关键词】一年级 数学教学 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是发展潜能的桥梁。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

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就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使其自主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乐思方有泉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对数学内容的感受和兴趣,因此数学教学应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导入,内容是:“小猪家的玩具店正式开张了,想请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想去吗?”憨厚可爱的小猪是孩子们钟爱的对象,当然都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运用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课堂的导入,这堂课一开始的激趣导入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吸引住了。有了这样的兴趣作铺垫,相信这堂课一定也不会逊色。

二、培养听说和观察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1.教会学生看,培养观察能力。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准确、鲜明的观察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小猪家的玩具店”,看看都有些什么玩具,每个玩具的价格是多少。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从一年级起要教会学生阅读课本,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包括例题的主题图以及旁边的提问、“想一想”的内容等,都要让学生细读,领会其用意。

2.教会学生会听,培养认真倾听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为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尝试如下做法:进行口算练习时,我常常安排小老师做判断的小游戏,还有时在进行简单应用题训练时,由老师口述题目学生听题直接写出其算式得数。经过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得到了养成,倾听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3.教会学生会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首先就要去想。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先去想,然后再鼓励学生说,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说的自由。注意进行学法交流,对解一道题,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通过与同伴间的合作和交流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学“35-2=?”的算法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在发言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更一层的拔高。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要随时提示他要养成表达完整的说话习惯,同时多为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充分地信任他们,不要担心他们说不好或者说错,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不会进步。

三、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的学习模式,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留自主学习的空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分小组让学生观察小猪的玩具店的玩具,鼓励他们用老师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人民币”买玩具,并根据你们组的钱的总数和要买的玩具的价格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老师的信任和鼓励下,学生大胆提问,有的问“我们组一共有77元钱,想买一个20元的小轿车,还剩多少元?”有的问“我们共有35元钱,想一个2元的恐龙,老板还要找多少元钱?”……围绕这些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自己及时的列出算式77-20=、35-2=。然后紧扣例题“35-2=?”让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不同算法后,师着重引导学习算法和算理。在引导学习算法和算理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之后请代表上前在投影仪下演示汇报。在自己操作和观察同学操作的时候,算理和算法很自然地被学生接受了。针对一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虽然课堂显得有点“乱”,可是学生的热情高涨,兴趣大增,全身心参与活动,学习的效果自然很好。

四、一年级实施自主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第2篇

一、创造良好的游戏情境

孩子们都很爱玩耍,也非常喜欢玩游戏,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增加学习兴趣,还能调动起孩子们积极参与,积极地去亲自做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又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游戏证明了适当的游戏教育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在课堂中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教学,那么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效果的。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课本的数学上册数字“6”的读与写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准备好想用游戏来学习这课程了:安排六名学生玩一个围绕五张椅子转圈的游戏,安排其他学生唱歌,当歌曲结束时,让他们去抢座位,看看谁先抢到座位。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对数字有了一些了解,“6比5多1”还知道了“5比6少1”,通过游戏既能复习以前学过的关于“5”的课程,又能从中启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爱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数学教学中,加、减法计算是在一年级数学教学里最主要的内容,数学计算不仅单调而且枯燥,它要进行反复练习和计算,也可以在反复练习中采用一些“找朋友”“送信”“摘桃子”等方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爱好了,我们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从游戏中学到了充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有紧迫感,还培养了学生努力进取的精神。在游戏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计算熟练的时机,并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的精神。

二、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

生活中时时都会用到数学。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应该从学生感兴趣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从实际生活当中去创造学习数学的机会,去了解数学,感觉到数学时时就在他们的身边,让他们从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所以,我们要把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出发,去创造有趣而且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思考,从中知道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性,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学好数学。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低年级的学生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我们可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数学中的问题来描绘出来,这样能够引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把书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编一个小故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氛围,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小学一年级“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出题:在一片大森林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就邀请了她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小熊带了3桶蜂蜜,一会小猴子带来8个桃子,小象子带来20个苹果。小猪是最后来给小熊过生日的,小猪不但没送小兔子礼物,而且还偷偷吃了3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小兔子知道后非常不开心,那么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算一算小兔子一共收到水果礼物?小猪偷吃后又剩几个水果?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很快就算出来结果。教师还激励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去学习算术,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很浓厚。

四、创造活动环境,培养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与实践中去掌握、去理解,而不是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亲自到问题情境中去,在做、听、说、看、想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上册“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教师要按学生的各项特征,来组织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动手搭建积木,在游戏中感觉到物体形状的不同,并且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对一些物体的分类要明确,并且要学会观察物体,让后拿出正方体、球和圆柱体等图形,来认识这些图形的形状,鼓励学生亲自去去摸一摸体会一下这些物体的特征,最后在游戏结束是和同学们说说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特点,形成形状不同物体的表现。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游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们知道观察和分类的过程,使学生对不同物体加深了解。

第3篇

摘 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交流数学和应用数学,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学;课堂;模型

一、在课堂中演绎教材内容,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灵活运用

我们的教材内容,都是经过专家设计安排的,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并没有告诉教师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经常听见家长或高年级的教师谈论:“一年级数学教学太简单了,1加1等于2这有啥好教的,不要教学生都知道,我要去教低年级等。”但事实并不这样,一年级的教师为了演绎好这些内容,伤痛脑筋准备小棒、挂图、录像等形象教材,演绎教材内容建立1加1等于2和1减1等于0数学模型,最后能够举一反三。我们不能直接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怎样演绎好教材知识是基础也是关键,渗透教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灵活运用”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力求参与面广。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特征》时,不是直接把结论硬塞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设疑: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合作,探索新知。实验1:从学具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再交流。有的学生没有摆成,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在这里有意设置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现在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探究。实验2:动手操作,把能组成三角形和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实验表格中。

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究发现、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获得初步结论,再进行实验验证结论,最终完善了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冲突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学生在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积累了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为解决多样化的内似数学问题奠定基础,借助实验演绎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地建立数学知识模型,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更开阔了,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在头脑里建立数学知识模型,达到学习的高境界――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二、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后,又要因材施教

课改几年中,发现热闹的课堂不现实。如何看待“双基”仍是主题之一。我认为,不管是生活数学化,或是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一定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数学之本,是思维之源,学生的个性不同,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也不同,因此学生之间处处存在个体差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并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提高。但我不主张像以前一些内容的教学那样,尤其是计算教学,每节课都是出大量的题做练习,题型单调、方法重复,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做来生厌。我们从问题引入,小组合作活动,看图提出问题,看谁提得多。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1)西部区水的总量多少?(2)降雨量最多与降雨量最少的片区一共降雨多少?(3)降雨量最多与降雨量最少的片区相差多少?等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学生觉得这样计算“有血有肉有骨架”,乐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计算去体会;其次是我们设计的计算系列把所有重、难点知识和技能技巧都融会之中,学生学得活,学得实在。如,小数加减时的数位该如何对齐,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估算,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各口算,小数末尾的零一般去掉,复名数,单名数计算的方法和策略,算法多样化,使用计算器等。

在加强“双基”的同时,我们要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提高认识和拓展延伸中,设计一些既让一般学生作为基本和提高训练的内容,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发展能力。学困生可以借鉴得到提高。例如,作业速度快的学生,我都会出一两道针对本节课的思考题,学生沉静在思考当中,也提高了课堂纪律。

总之,我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下祝中心小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估算算法多样化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估算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一项内容,也是数学教育界一致认为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数学技能,估算具有快捷、实用、相对准确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计算速度。《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教学中增加“营养”,让估算贴近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估算意识,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让学生从估数开始接触到估算的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例题:第一杯子装有200粒黄豆,右边的两个杯子里的黄豆大约各有几百粒?让学生猜测大约有多少粒并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可以现学现用。估算与实际生意紧密相关,估算与其他的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低年级估算能力要与准确熟练口算为基础,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去尾法”、“进一法”,例题;估算48+8时,教会学生可以把48看作50, 8可以看作10, 50+10=60, 所以估计48+8的得数不会超过60。

二年级下册例题:电话机单价98元,电饭煲单价192元,自行车单价403元,电风扇单价105元。妈妈带了300元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够吗?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多少元?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这样教学,让学生通过整理信息、观察、比较、分析,给学生提供了估算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学习估算也是很有趣和必要的。

二、鼓励估算算法的多样化

《新课标》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估算既然是一种计算,也会出现多种估算方法。估算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无论是“加减的估算”还是“乘除的估算”,估算方法都是先把算式中的数看成跟它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通过口算算出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总结出的估算的多种思路和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不必强调学生用其中的哪一种,让学生理解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合理的,就能存在的。我在教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数学内容中,逐步培养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估算能力,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只有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二年级下册练习题: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去看木偶戏,一年级有195人,二年级有198人,剧场共有400个座位。够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最后让小组汇报,学生们的情绪很高,各小组都呈现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有①:直接计算,195+198=393,393

方法②:将195看作200,198看作200,200+200=400,400=400,够坐。

方法③:将195看作200,200+198=398,398

方法④:将198看作200,195+200=395,395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算法进行自主修正、反思、选择、确认,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方法之间的关系,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估算策略的多样化,也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三、 加强估算的准确性及习惯

估算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训练,它有机地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以熟练的口算为基础,为精确的笔算服务。学生的估算能力越强,计算能力也会越高。估算可以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意和智慧。估算教学中让学生在“估一估”后再“算一算”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合理性,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二年级下册例题:每盒有48枝水彩笔,先估算3盒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再用竖式计算。这样教学不但关注了笔算和估算的训练,也让能学生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算过程中应有估算,即利用估算来寻找精算的错误,其实估算中也会用到精算,精算与估算是一组不可分割的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先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估计商是几十多还是几百多,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这样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估算对计算的结果作大致的判断,计算结果出来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让学生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第5篇

1、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做好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和钻研各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有关培训活动。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专题研讨,对实践中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突破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2、搞好毕业班的复习教学研究工作

组织初三数学教师学习和研讨《学业考试考试说明》,引导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几节有质量的初三数学复习课,探讨和研究提高复习课质量的教学策略。

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导向与试题改革的特点。组织高三复习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和研究高考复习教学策略。

做好两次模考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分析等有关工作,及时反思,研究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策略。

3、抓教学常规学习,促青年老师成长

组织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常州市中学数学教学建议(常规)》,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研究“常态课”、“常规课”,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主要活动

二月份:

1、召开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时间三月上旬。分析上学期高三数学期末考试情况,对下一阶段的高三数学复习提出合理建议。

2、认真参与对各所高中的高三教学调研工作,组织高三数学教师学习高考考试说明(数学),提升高三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月份:

1、开展高一年级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提高高一数学教师对新教材的实施水平。

2、召开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座谈会,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学习研究任务,商量今后教研活动安排。

3、召开高二数学备课组长会议,研讨教学要求,学进度。

四月份:

1、协助协作片开展初中毕业班的数学复习教学研讨活动,交流各校初中复习经验。组织学习《20xx年中考说明(数学)》,传达常州市中考会议精神,研讨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2、组织高三模考、阅卷及分析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常州市组织的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3、组织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上研究课,积极参与常州市初中数学精品课的建设工作。

4、高二数学教材教法研讨会。请骨干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促使青年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月份:

1、组织高中数学学科指导小组活动,与青年数学教师共同探讨数学教学方法,学习研究“20xx年高考数学考试说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毕业班复习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组织初中数学中心教研组活动,总结经验,整理资料,商量七、八、九年级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3、召开我区数学学科区、市级教科研课题组组长会议。各课题组长交流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六月份:

1、了解高考最新动态与趋势,分析一模、二模的数学试卷与高考数学试卷相关度,为下年度高三的教学与复习作准备。

2、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组织部分高一、高二数学教师总结一年来高中课改得失。

3、做好中考数学阅卷的组织与试卷分析工作。

4、组织高一与高二期末考试阅卷工作,及时作出试卷分析。

第6篇

一、利用问题情境,提高推理能力

【案例1】当今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盲从教师,盲从课本结论现象较为普遍,学生重模仿,轻探索,学习缺少独立的思考、判断和推理。我在小学一年级《统计》的教学中努力改变了这一点。

师:下面是四年级摘松果比赛的统计表。(电脑展示比较统计表)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数量 30个 39个 35个

生:小朋友认真观察,看谁能根据这个表格提出数学问题?

生1:哪个班级摘的松果最多?

生2:一班比二班少摘多少个松果?……

画外音:小朋友,这次摘松果比赛,我们四班得第二名,你能猜出我们摘多少个吗?

全班沉默。教师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生1:二班摘39个是第一名,三班摘35个是第三名,四班是第二名,应该是38个。

生2:还可以是37个、36个。

生3:我觉得,四班如果摘35个,也是第二名。

生4:反对!四班摘35个就和三班一样多,怎么会是第二名呢?

师:四班摘35个松果,是不是第二名呢?小组讨论后再发表意见。

学生小组讨论民主、热烈,各抒己见。

生:如果四班摘35个松果,就和三班并列第二名。……

【评析】教学《统计》时,我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摘松果比赛”的问题情景,并把它设计成一个统计表的形式,一些条件用画外音来表达,整个教学环节呈现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表格的内容来提数学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四班摘的松果是多少个”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38、37、36个都是第二名,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但35个是不是第二名,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与推理,使他们的推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二、巧设游戏活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案例2】小学四年级《确定位置》一课,当学生认识了数对、了解了数对的特点和周围位置间数对的联系,并能够利用数对准确确定自己和同学的位置后,我大胆的设计了一次较大型的游戏――找座位。让学生根据自己拿到的数对找到新座位。

师: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人或事物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学游戏。

师:请大家打开学具袋,里面有一张卡片,卡片上是用数对表示的,你的新座位号。请同学们根据它先想一想,再看一看你的新座位在哪儿?

(学生观察手中数对后四下张望)

师:下面老师放音乐,大家脚步轻轻,踏着节拍,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自己的新座位,开始!

(大概几秒钟后两个学生焦急地找到我)

生:老师,我的数对信息不全,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的座位。

(其余学生坐好后)

师:请大家看这两个座位号(,1)、(4,),存在什么问题,能确定他们的位置吗?

生1:第一个数对有行无列,我知道她在第一行,看第几列的第一行空着,那就是她的座位。

生2:第二个数对有列无行,看第四列的第几行空着就是他的座位。

师:那你们能帮忙看一看把他们的数对补充完整吗?

【评析】这个游戏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运用知识的空间,并在游戏中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经过学生们地分析,数对不完整,有的缺行,有的缺列,只有在大家都坐好后,根据空位才能确定这两个同学的位置。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游戏既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又强化了新知识技能地应用。

三、合理安排探索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案例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关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选择了值得探索的实例,在充分的操作中发现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师:请你选择我们准备好的学具,用拼摆或割补的方法,以四人为一小组探究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好,开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指导。

全班交流。

师:你们是利用什么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的呢?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希望他们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要注意听,听听他们的结果与你们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有疑问可以向他们提出。

依教师在巡视中了解到的情况而定发言顺序。

生1:拼摆法: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我这儿也有两个直角三角形,怎么拼不成你说的图形?(教师拿两个不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操作。)

生1:我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你怎么知道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生1: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就可以知道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生演示)

生1:我们还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边演示边说)

生2:拼摆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边演示边说,教师和其他学生随时提问。

生3:拼摆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4:割补发:沿三角形中位线剪开,将上面的小三角形旋转180度,也可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演示旋转过程)

第7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

兴趣是学生的最佳动力,是推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因素,它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观察、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探求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心中主动去探求数学奥秘的火花,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的直接兴趣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而影响学习兴趣持久的是学习目的和动机。刚入学的儿童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新鲜,对所学的知识一开始特别感兴趣。但如果我们不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不久学生就会普遍感到索然无味了。因此,对刚入学的儿童,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明白学好数学,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是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具备了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积极主动去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才会对数学有学习热情,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得。

二、加强直观操作,引导学生自学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在形象具体的事物中完成的,这是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对象,对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色彩鲜艳的教具都非常感兴趣,他们更相信自己亲手操作感知材料的真实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应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游戏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感知,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进行“9的认识”教学时,我让学生拿出了9个圆片,把它们分成两堆,看一看有几种分法,然后让学生汇报一下,你是怎理解的?教师整理得出9能分成8和1,9能分成7和2,9能分成6和3,9能分成5和4。让学生观察这4种分法,相机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通过操作去感知、去发现,既满足了好奇心,又使各种感官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独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

三、巧妙设计游戏,激励学生自学

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给教学内容添加一些感彩,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领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学生在学习了“得数是9的加法”以后,教师带着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把写有算式的卡片给几个学生,再把写有得数的卡片给另外一些学生。游戏开始,先由拿着算式卡片的小朋友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得数卡片的学生齐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学生通过计算,找到自己真正的好朋友,教师鼓励他们“善于动脑才是真正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了自学的欲望。

四、观察生活情境,探索自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让学生在安全、自由、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习,思维才能处于活跃的状态,才能引发好奇心,如一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教师就可利用课间时间,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数一数“跑步的有多少人,踢键子的有多少人,一共是多少人呢?”再观察“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人数,这个游戏有多少人参加,老鹰捉到几只小鸡,还剩下几只?”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看着操场上的一草一木或游戏的人们来编题,考考其他同学吗?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到知识,学透知识,在轻松、愉快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学会自学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探求数学奥秘,培养自学能力。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第8篇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总认为学生的能力或知识水平达不到自主学习的层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无论教学什么,都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数学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鉴于此,经过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要想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要做到“四变”。

一、变知识给予为主动探寻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给予过程,不是教师把教材教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不是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完,会解答类似问题就完成学习目标的了。它应当是我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教学主体”的教师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内容。所以,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真实情况,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们必需的数学信息,进行思考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回家搜集有关千克与克的知识,到商店、家里找出不同的物品,并看看它们的重量,最后自己比较千克与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电脑的家庭,让他们上网搜集千克与克的相关材料。结果,学生获得了比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多得多的史料知识与科学知识,如“千克与克是谁提出的”等等。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际探索与研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学完了,而课堂只是学生交流、探讨自己成果的阵地,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变围绕预设为自然生成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堂预设教案中的任务”的观点,学生仍是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只需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舞台,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己猜想预测、动手实践。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人民币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而是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可以买到东西,那么,你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哪些知识,现在就说给大家听听。”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不仅把教材里的知识点学完了,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人民币正面画的是。”有的学生说:“人民币的反面100元是人民大会堂,50元是布达拉宫,20元是桂林山水、10元是三峡风光,5元是泰山,这说明我们国家的风景是非常秀丽的,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有的学生说:“人民币有许多防伪标志,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到,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这个小小的舞台,展示了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三、变单一数学为学科融合

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交叉、融合、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是孤军奋战,不能够联系其他学科,从而造成了高耗低效的结果。通过实践,笔者感觉如能恰当地把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数学课堂上有语文、音乐、美术等知识,那将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不断地喜欢上学习数学。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多数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也为实现学科整合提供了方便。

四、变注重结果为思路表述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做得正确于否,成绩考得理想与否,忽视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探究,忽略了学生对解题思路的叙述。时间长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下降。而学生的思路表述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路表述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并引导学生把思路表述完整。比如,教材的许多练习最后都会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这时,笔者就会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说明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才让学生把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写出来并解答。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实践证明:变被动给予为主动探寻、少预设多生成、把各科知识融入数学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说、多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

(责编 黄 晓)

第9篇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课上得有趣,才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在低段,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低年级的数学课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课前安排这样的情境: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左盘4只,右盘6只),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想象和猜测的欲望,一共提出了6个不同的问题。又如在教学“数的分与合”时,可以让学生玩对口令游戏。教师先示范玩法,如9的分与合时:师说我拍1,生说我拍8, 1和8组成9;9可以分成1和8……可以是老师和全班同学玩,也可以是同桌两个玩,或者指定一名学生和其他小朋友玩,形式多样,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游戏的设计比过去的读、背,要生动有趣得多。

二、重视教具、学具的使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

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数学家华罗庚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为此,我们要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根据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2.小棒;3.计数器或计数表;4.口算练习卡片;5.钟面和七巧板;6.钉子板。教学时可灵活使用这些学具。如,在教学9+4时,让学生动手摆圆形图片:用9个红圆形与4个黄圆形学具演示9+4,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合并过程:(1)将两种颜色的圆形先合并在一起,然后一个个地去数,从1数到13;(2)将红圆形逐个放入黄圆形的行列中,边放边数,从4数到13;(3)将黄圆形逐个放到红圆形行列中,从9数到13;(4)从红圆形里拿出6个与黄圆形凑成10,再把余下的3个红圆形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3;(5)从黄圆形里拿出1个与红圆形凑成10,再把余下的3个黄圆形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3。学生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几种方法的比较,就会领悟到第一种方法最慢且容易数错,第五种方法最快且不易错。这时,让全班学生再用第五种方法重新操作一遍,就能容易地概括出凑十法的思路,而且能自觉地接受用大数凑十来进位加的方法,既培养了计算能力,又初步训练了思维能力。

三、重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合作学习进入课堂。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更没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地培养、指导,提醒和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要有价值

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上了整节课都没有组织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也有的教师一节课组织了近十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场面非常热闹,说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无效、重复的劳动。因此,合作学习要有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深度、有开放性。一位老师教学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小丽剪了6朵红花,小敏剪了3朵红花,她们一共剪了多少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而像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元旦快到了,一、二班准备召开元旦庆祝会,需要买一些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该买哪些水果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调查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后,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调查与统计。这就很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2.小组合作学习要立足于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就会出现学生无法交流或只是少数好学生在包场的情况,这样就不能做到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中,当提出问题后,应先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然后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统一看法后,再到全班交流、汇报,最后达成共识。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好分工、有明确的活动要求

刚采取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时候,学生并不会合作,也不能自觉合作,老师必须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要对全班同学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每个小组中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电脑出示每种花的价格,小红有20元钱,请你给她配一束花,并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就提出如下活动要求:(1)先独立思考,把表格填完整;(2)四人小组交流,每个同学至少说出一种自己的想法;(3)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4)小组讨论,评出较有创意的一种代表本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情感,实现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来,低下头、弯下腰,成为合作学习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获取他们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指导。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对那些不好表现、不爱发言的的学生也要注意给他们机会,并适时鼓励。教师要始终坚信:只要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从低年级起,就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1) 让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2) 让学生专注倾听他人的发言。

2. 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1) 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

(2) 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3. 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三角板或尺子,既要规范又要快,又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

4. 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在数学课上可按以下方法训练学生: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列式是否准确;三看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四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第10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育. 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近、简单,就必须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切实体会身边有数学,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准确、快捷地解决生活的问题.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引入生活激兴趣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现实生活是数学教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从生活中选取有用的部分相机进行教学.

我教学一二年级,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注意力不能维持很久,所以怎样一上课就抓住孩子的兴趣,使孩子紧跟着教师的引导学习知识是我一直在考虑的事情. 在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瞬间萌发起学习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为孩子创设“我要学数学”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在课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当然,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入情境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学习新知.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翻开书本,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图片;书本中的重难点大部分涉及我们的生活;巩固的练习也是解决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根据教材悉心设计情境,用“生活化”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欲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时,我创设了小明一家去上海世博会的情境,介绍了各个时刻的游览情况. 通过这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引入,既使学生回顾了已有的旧知——认识整时,又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又要学习有用的知识了.

在学校开展的精品课活动中,我有幸听了沈老师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 课前沈老师搜集了商店中几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看图介绍,汇报完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商品标签上的数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后由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价格引入本节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与自己是“零距离”的,学生在课始就有接受知识的准备,在课上能认真、主动地思考、探索问题,学习起来才亲切、有趣味.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走进生活易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复杂、抽象的内容,低年级的孩子们难以掌握. 这就需要教师去捕捉孩子熟悉的素材来简化课堂教学,把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运用于数学课堂中. 所以备课中更要仔细的思考,精心创设一些有趣、应景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现实情境中.

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和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长度单位. 孩子们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究竟有多长感知不深,在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填空时总会闹出不少笑话,如:铁钉长2分米、跳绳长2厘米等,因为生活中有些东西他们接触的较少,有的甚至见都没有见过,这样怎么能判断正确呢?所以,仅凭教师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概念上的模糊,导致对4个长度单位的混淆与乱用.

虽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投影仪、电子白板已悄然进入课堂,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各种图片让学生观察、判断,但仅靠多媒体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想让学生真正建立这些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实物的观察、操作和体验,深刻地感知它们的长度,做到活学活用.

在数学课上我组织小朋友们拿出直尺动手量一量手掌宽、食指长,同桌合作量课桌的长、宽、高. 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不断观察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4个长度单位的表象,而且学得轻松,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融入生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时光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学生看着书本学,是不容易发现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的. 所以教师偶尔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自己探索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如实践活动课“你能跳多远”,要求学生比较双脚并拢跳、左脚单脚跳、右脚单脚跳这3种跳法中哪一种最远

转贴于

并记录结果. 我利用下午的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这一活动,首先根据书本讲解3种跳法并请小朋友上来示范,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测量时的注意点,小朋友们总结的很好:(1)确定起点(2)落地后不动,测量的是起点到脚后跟的距离(3)读书时从0刻度线开始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取整厘米数). 但到实际测量时问题接踵而来,有的小朋友米尺没有拉直就读数、有的男生跳得特别远一次量不够不知道怎么办……

又如一年级上册“数一数”,这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虽然视屏中的动画、音效很吸引人,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显得枯燥. 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到校园里自由地数一数喜欢的物体个数,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可以数天上鸟、地上的虫……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在开放的教学中,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进一步体会数学的趣味.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贴近生活易理解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主要通过语言,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亲切、生动的,应该让课堂语言尽量儿童化、生活化. 尤其是数学课堂,要学生学习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就要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孩子交流. 配以儿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境中学习.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为让学生巩固口诀,我设计了数七星瓢虫身上黑点的环节,编成儿歌:一只瓢虫七个点,两只瓢虫十四个点,三只瓢虫二十一个点……学生边说边记,效果不错.

第11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若要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就必须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变革,采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便是这种有效组织形式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采用。

如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优化组合,学会交流

优化组合小组,是小组合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刚入学,他们的合作往往只流于表面,所以让学生学会交流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

第一,逐步培养合作意识。低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员最好从同桌开始。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一个人操作,另一个人观察、评价。然后互换角色进行,让学生逐步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第二,合理分配,各尽其责。在学生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时,随着年级的递增,我们小组合作的人数可以适当增加至四人。在确定小组人员时,应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性别因素等来搭配,以强带弱,均衡组合。小组成员要做好合理的分工,确定组长。并根据他们的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收集资料、记录情况、汇报交流成果等等,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成员的分工要定期轮换,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二、根据特点,培养习惯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为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第一,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中,教师要训练学生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要听得表扬,也要听得进批评。

第二,学会质疑。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要敢于质疑,如有疑问,应大胆寻求根源,不放弃一个方案或想法。

第三,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教师应积极调动发言机会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

第四,学会遵守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约束,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三、营造氛围,精选内容

1.积极营造合作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二年级下册教学“找规律”时,我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规律,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面一排的第一个放在下面一排的最后,上排的第二个往前移,成了下一排的第一个,下面的也是一样的。”我肯定学生的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给这种规律起一个什么名字?”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一名学生说“循环规律”,我随即让他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我们从轮换座位想出来的,每个星期一,第一排的学生坐到最后一排,其他位置的同学向上移一排,以后每个星期都这样循环轮坐。”我借机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表扬他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2.精心选择合作讨论的内容

第12篇

【摘 要】“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形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探求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3-5,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①做减法,想加法,5+8=1313-5=8;②把5分成3和2,13-3-2=8;③把13分成10和3,10-5=5,5+3=8等。在小组讨论时,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讨论还得出做减法想加法这个办法最快。但首先进位加法一定要练得熟,如果不熟练时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使他们认识到退位减法算得快,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

二、互帮互学,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在进行练习时,有些容易出错的题,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意见不能统一,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练习中有一些题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研究探讨,这时,把题目放到学习小组中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探讨,学生也不会因为说错或说得不好而有所顾虑,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讲出来全组共同解决。这样一来,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时考虑问题单一、有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往往认为已经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的挖掘出来,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出现的+=15、9-=等这些题目的答案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很快就能独立写出二、三种答案,通过小组交流,每个学生几乎都可以从同组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另外的答案,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答案,虽然并不要求写出所有的答案,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如果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规律就可以说出所学范围内的所有答案,小组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都有开动脑筋锻炼思维的机会,学生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寻找规律、思考问题全面的好习惯。

三、复复考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以往的考试都是由老师来考学生,要么学生到老师那儿口试,要么老师出一张试卷定分数,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我们可以采用综合性评价考查――“复复考考”,复复考考是由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事先培训好几个组长,在考查中,各小组交流汇报后由组长按评价标准发给组员、或,还有小红花等,最后根据或小红花的多少评出优胜组。 复复考考改变了这种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小组中,小朋友的考试压力减轻了,他们除了自己回答问题外,还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考查中,学生看到自己得了五角星都非常高兴,即使得不到也会仔细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学到自己尚未掌握好的知识。复复考考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每个人都争先当组长,当然小组中的组长可以轮流当选,不但要让在考查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当组长,还要让有进步、有新发现的学生都可以成为组长,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试一试,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由于小组各成员的表现影响到小组的总体的成绩,小组成员要靠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好成绩,各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体现了合作与竞争的统一。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注: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生本教育理念下“单元四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