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

时间:2022-09-28 07:2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

第1篇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四须”

相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已迈入一个较高阶段,老师开展教学时略有轻松,却也不失乏力,因而老师更应革新自身的教学方式,真正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层面进行探微:

一、须张扬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小学五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不同,低年级学生少有主见、不擅主动表现,所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加以照顾和引领,以教师来主导教学的方式司空见惯;而小学五年级学生随着成长与学习的深入,他们开始对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因而老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张扬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呢?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须“察言观色”,细致观察学生的表现,投给每一位学生殷切的关注目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聚焦,以此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真正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激发自身的求知欲、上进心;另一方面,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鼓励每一位小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来,老师则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给予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张扬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须用教学方法调动积极性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来说,要想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效,其首要任务即为调动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随后老师依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整合教学手段,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究其根本,无非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彻底摒除“一刀切”“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有效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老师在讲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尝试采纳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是督导学生提前预习此节内容,使他们对即将所学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二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数的加法与减法”“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规律和技巧,师生间共同探索“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重点知识内容,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小学五年级学生在集体学习的氛围中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三、须致力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现如今,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科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囊括了简单几何图形的变换与应用、数论、基础代数和组合数学等内容,相比低年级的数学内容更为复杂多样,已开始为初中数学奠定基础,特别是简单几何知识的学习,则更利于培养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思维的开发。基于此种情况,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务必要结合教材内容,致力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激发,以此达到提升教学实效的目的。比如,老师在讲授除法应用题时,可出这样一道题目:有20个桃子,要分给4只小猴子,每个猴子分几个?学生按常规思维很快得出20÷4=5(个),若老师此时继续问学生:有10个桃子,每个猴子仍旧分4个,必须分给5个猴子,应该如何分配?这个问题不同于常规问题,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此时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定然会激发学生不寻常的数学思维。再如,老师在讲授几何图形时,可鼓励学生将几何图形与生物实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简单几何体的数学特征。总的来说,数学思维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全力做好此项工作,达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四、须借助数学练习巩固所学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必备环节,在练习中嵌入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但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必须明晰,只有科学合理的习题练习才可达到预期效果,不科学的练习习题反而影响课堂成效,因此老师在设计习题时一定要严守梯度性、多样性,务必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设计题目,调整好题目的难度、式样,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目的,减少无效无度的练习,全力侦破学生的每一个知识盲点。比如,老师在讲解行程应用题时,可采纳“换汤不换药”的方法,通过变换题目的外在形态反复锻炼学生,列举一些诸如“甲乙两车从相距750千米的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同地开出,行驶4.5小时后,甲车落在乙车的后面13.5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25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7千米,经过几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7千米?”的题目,借助此种数学练习方式,相信一定能巩固学生对简单行程应用题的认知与理解。

总而言之,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要想真正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就一定要落实好“四须”,一步一步引导小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提高数学,从而推动数学教学不断向前发展,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艳玲.操作 欣赏 创作: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铺一铺》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2).

[2]沈明浩.情境,让数学更精彩: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6).

第2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的状况是:与生活实际相配套的教材缺失,编制成书的教材中有些章节内容与学校的教学实际脱节,如小学五年级下册中第三课教材所选的中华网聊天室在现实中已不存在。已经失去了指导意义,而且也没有适合小学生的聊天室。这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困难。所以当务之急,急需结合所选用的教材开发出符合本校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根据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情况,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为出发点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差异,研究他们的个性、兴趣、认知差异,确立最佳的教学角度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继承的基础上探究,实施因材施教,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教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在文章中插入图片》使用我的家乡洪雅照片和文章,既让学生学到了插入图片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学生感到十分真实亲切,学习也十分认真。六年级上册第八课,《在作品中插入“电影”片段》我没有使用教材中的首次太空旅行的题材,因为没有相应格式的录像而且缺乏时效性。我使用了自己的录像《2010年洪雅县实验小学秋游实录》,加强了反映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五年级上册第七课《制作统计表》,我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制作小学生健康统计表。既学习了制作美化表格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机会,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另外,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离不开适当的硬件条件,因此学校应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对设备进行更新。同时立足于学校现有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最大限度的整合、开发、运用资源环境,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课《网上讨论》,我首先想到在我校的网站中的教育论坛中的校园论坛组织学习进行讨论,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网站建设的参与,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网站的影响。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眉山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有三十多幅作品参赛,受到县教委装备股的领导的表扬。

2.确定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目标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反复论证,确定学校现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目标为: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给孩子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信息技术课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上机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不强调统一;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参加眉山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我只讲了金山画王2006的基本操作和引导学生创作的主题两个方面稍作引导,基本上是学生自由发挥,结果还是很不错,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超出我的预期。除此而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信息科技小组活动,比如制作小报小组、制作班级网站小组等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而且还可以培养、锻炼、成就一大批学生,为他们的成才奠定扎实的人生基础。

4.建立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为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老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这样可以指导老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听课、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教案、课后反思等。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单元迁移;语文教学

1引言

不同于数学教学,只要把一个公式或者原理解释清楚即可,语文教学具有分散性,它包含的面比较广,涉及的知识没那么具体,必须树立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实现教学目标来完成单元教学的中心思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储备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并且他们正处于思想锻炼塑造的最佳时期,可以通过采用单元迁移教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开展新知识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空等方面都出现全新的变化。恰当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他们喜欢上这门学科。教学实践表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单元迁移教学法,对于提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单元迁移理念的提出单元迁移的内涵

迁移的原意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换到新地点,或因为自然力的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在心理学上,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者态度,对另外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产生的影响。单元迁移教学,正是教育真正意义的体现,因为教育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一点或一些知识点,而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后,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去,获取更多新鲜有用的知识。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新型生本教学理念,单元迁移教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1)整体性强。单元迁移教学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延续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各种知识相互延伸,形成一个个交织的知识网络,彼此交融渗透,便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学习主体明确。在单元迁移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必须是学生,因为教学就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指望教师讲解到位而学生自己不加思考,那么教学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学生成为知识的看管员,而不具备知识开发能力。3)比较性突出。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学过的知识和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比较,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共同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新知识点的不同之处,从而真正掌握这些新知识点,并为以后形成的知识网打下基础。4)灵活性明显。知识在迁移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联系已经搭建起来,一个知识点解决不了的问题,便可以换另外的知识点解决,而当掌握了这个新的知识点,便可以举一反三,与其他的知识点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这四大特点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单元迁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语文教学面临的客观环境。在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的时候,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小学教育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分析能力的锻炼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越来越频繁,汉语言文字也迅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加强语文教学工作,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东方文明,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要求。2)单元迁移教学法运用现状。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对单元迁移教学没有深入理解,教学中只是简单地把课本知识讲解一遍,没有将以往的知识连成一个系统,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加上现在学校考核制度主要是以分数为衡量标准,通过死记硬背也可以得到一些高分数,而采用单元迁移教学法效果缓慢,因此,一些学校就不愿推广这种教学方法。3)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从目前新课程编排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运用单元目标板块,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种知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设计,特别适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单元迁移教学法。

3单元迁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

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魅力,实现教学活动三大板块的互动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载体、教师为主导的三大板块。因此,要实现单元知识的迁移,就必须从这三大板块入手,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三者的互动,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从学生这一主体角度讲,首先要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进营造的情境中,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对于从未见过大海更未见过海上日出的很多农村小学生来说,若能运用多媒体信息里技术,对大海及海上日出的情形进行剪辑播放,他们就能很快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譬如在教学《心愿》时,教师可根据独立阅读课文的特点,制作好课件,边讲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很快理解教学内容。从教师角度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激活教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种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互动的效果和维度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课文《穷人》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再现穷人生活场景。学生在直观的欣赏中,伴随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很自然地进行互动,其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从教材内容的角度讲,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能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素材库找到对应视觉和听觉的多媒体声像材料。如教学《望天门山》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出长江的壮观、诗人荡气回肠的吟诵,让学生了解到《望天门山》不仅是一首古诗,更是一首让人开阔眼界、活跃思维的好作品。关注语文教学课堂主体,优化单元迁移的内驱力1)多方位提升教师实施单元迁移教学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引者、帮助者,因此,教师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必须加强教师实施单元迁移教学的能力。而要想提高单元迁移教学能力,小学教师就必须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因为单元迁移教学不是仅有理论知识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还必须掌握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量,以应对学生的求教;同时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加强与其他同学科教师的联系,学习一些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搭建知识网络,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2)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在学生学习之路上永远伴随,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为重要。在进行单元迁移教学时,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授完后,由学生强行记忆、掌握,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教师双方都倍感吃力,而效果事倍功半。通过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是在为自己学习知识,而不是被某人强制接受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提升起来,更愿意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将知识运用到合适的地方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就是一个辅助角色,主要的任务就是鼓励、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开始就把知识点完全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告诉学生,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3)整合课程资源,注重单元迁移教学法的合理应用。首先,要实施单元迁移教学法必须整合课程资源;其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要合理、科学。小学阶段是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从一开始便推广这种教学方式,将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硬记下来,最后向垃圾一样打包处理掉。若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学会举一反三,对开阔思维和眼界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单元迁移教学的实现,对改变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实施单元迁移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会继续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尽可能实现单元迁移效果最大化,使更多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赵建秀.单元迁移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语文学习,2012(3):42-43.

[2]程瑞雪.提高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目标上下位联系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黄云晖.小学五年级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讨[J].东方教育,2013(9).

[4]张吉敏.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策略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6.

第4篇

7月26日,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颁奖仪式暨说课经验交流会在京圆满落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陈海东处长,评选项目总负责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预评处周一副处长,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校园关系部总监张高先生,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黄文峰教授,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盛泓洁女士,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副主任史陈新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各地教研部门、学校负责人和部分获奖代表1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专家评审组副组长王颖主持。

据了解,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携手百度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大型教育公益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评选活动是为了普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总结交流信息检索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旨在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组织教师分学科、分区域探索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满足学生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总结课堂教学的成果、经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本届评选活动自2011年9月启动,得到了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组织、踊跃参与,截至3月20日,共收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0万余篇教案,参与教师人数8万余人,参与的中小学5604所,经过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初选,共有4980篇教案入围国家级评选。2012年5月26日,评审组对入围教案进行了终评,遴选出优秀教案600篇。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陈海东处长在讲话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目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深水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网络信息是一个海量的资源库,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必须经过教师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分类整理等过程,才能转化为学习的知识和教学素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有效支撑,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因此,普及信息检索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评选项目总负责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预评处周一副处长介绍:“随着评选活动的不断深入,教案资源的日趋丰富,在分享方面已初见成效。比如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中心学校陈和平老师,是第一届一等奖的获得者,他设计的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思想品德《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件,被浏览了15万多次,下载了1.9万多次,有1.6万人评分。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实验小学山城镇中心校龙云霞老师设计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教案,截至现在,被浏览了7.4万多次, 下载了4955次,有6695人评分。另外,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圆明园的毁灭》,现在已经有460多个版本的设计教案,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体现教师的设计思想,真正符合同课异构的教学理念。通过评选活动,我们向全国推出一批精品教案,宣传一批优秀教师,展示一批知名学校。同时,还把历届的获奖教案无偿地提供给各地教育部门,支持本地教育资源建设。”

百度文库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度文库作为国内领先的文档分享平台,通过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可以激发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进而聚合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帮助落后偏远地区的教师、学生取得快速的进步,让知识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砝码。同时,也希望借助百度领先的搜索技术和平台优势,大力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和变革传统教育模式的进程。”

有数据显示,通过全国各地广大教师和普通用户的无私分享,如今百度文库共收录文档4000万份,其中教育专区的文档资料已经超过1800万份。所提交的教案涵盖了高中、初中、小学3个学段,15个学科的所有章节和知识点,包括目前中小学各学科教材的30多个版本。参与的教师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凭借对目前国内中小学各学科绝大部分课程的完整涵盖,百度文库教案专区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小学教师备课、教学必备的教育资源库。

第5篇

(一)师资力量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达11308.6人。各镇办中,麻店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7522.3人,李庄、魏集、大年陈、辛店、皂户李等5个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胡集镇小学数量最多,每个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少,为3750.9人。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和自然村数量比较,姜楼最多,分别为26.6km2和23.6个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别是8.6km2和5.9个自然村。惠民县县镇学校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人数多;乡镇学校在校生人数少,特别是某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偏小。有的小学只有1个年级或2个年级,如桑落墅镇的明德小学只有一年级55人,苏堡小学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共60人,徐家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3人;胡集镇的于桥小学四个年级仅63人,白桥小学四个年级76人;李庄镇大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136人;石庙镇奎星刘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73人,九龙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33人;淄角镇大魏小学只有六年级13人。惠民县村级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小学或教学点的学生不到20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农村小学与村落空间分布不协调

惠民县小学达到了4.8km的全覆盖,其中距离小学1.2km以内的村有600个,占47.73%;1.2~2.4km的村庄有529个,占全部村庄的42.08%;距离小学2.4~3.6km的村占9.22%;距离小学3.6~4.8km的仅有12所。可见,惠民县小学集中分布在距离村庄2.4km以内。总体看来,惠民县农村小学能满足大部分村庄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部分村庄上学距离偏远,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部分村庄。

(三)农村小学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县小学主要设置在乡镇中心驻地附近的村庄,围绕乡镇中学驻地出现聚集趋势。以5.25km为半径,孙武镇大孙小学邻近村庄最多,有25个;其次是何坊街道办小学邻近村庄24个,大年陈镇孙家中心小学邻近村庄21个。邻近村庄最少的小学是清河镇中心小学,只有1个邻近村庄;其次是胡集镇东西屯小学,有3个邻近村庄。桑落墅镇明德小学、魏集镇中心小学、清河镇学区小学各有4个邻近村庄,有11所小学邻近5个村庄。个别乡镇小学数量过多,部分区域小学存在过度聚集。如桑落墅镇的徐家小学附近的村庄可以被桑落墅镇中心小学和苏家堡小学、韩龙章小学覆盖;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三所小学处于聚集现象;石庙镇的梁家小学和老关赵小学存在聚集现象等。

三、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化解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惠民县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因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调整城乡小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惠民县农村小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学校的合理规划,本着“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均衡布局,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跨村联办”的布局调整思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条件来看,低年级学童单程徒走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约2公里为宜。如以上述标准考察惠民县的农村小学,则以低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身心条件,惠民县所有乡镇的小学数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级的身心条件,则有姜楼镇、麻店镇、辛店镇、大年陈镇、皂户李镇等高年级小学数量偏少,其余乡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均能符合小学生步行的距离要求。对于小学相对聚集的区域,如桑落墅镇徐家小学、苏家堡小学、明德小学,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石庙镇的梁家小学、老关赵小学等,应在不违背学生就近入学原则的条件下,将小学在校生人数少、规模小的学校合并到邻近的小学。但对于小学数量本来就偏少、学生入学距离远的区域,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则应考虑增设学校,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二)增加农村小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条件和各种教育设施条件,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惠民县是山东省典型的农业县,财政收入少,难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所以,惠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本县经济甚为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首先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其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惠民县必须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投入,才能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对财政投入的要求。第三,要注意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使教育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小学倾斜,促进惠民县城乡中小学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设施的规模和质量。

(三)发挥名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流动

第6篇

孤儿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遗弃、疾病等原因,目前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不容忽视的群体,那么我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吃得饱、穿得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是他们的教育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学科,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能让孤儿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对孤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出探析。

一、面向孤儿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参差不齐。孤儿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教育经历不同,致使信息技术课基础大不相同,理论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比如,在孤儿学校小学五年级一个35人左右的班级,尽1/3的学生是中途入学,有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连正确的计算机开关机操作都不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完成难度大。

2. 教学课时受限。在一般的学校,结合《纲要》,课时的安排一般在小学期间,四到六年级每周每班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于课时少,学习时间短,而且孤儿学生一旦离开了信息技术课堂,就基本上接触不到计算机,很难达到比较熟练应用的程度,更难实现孤儿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大部分孤儿学生也只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了解不深,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3. 兴趣氛围不浓。在信息技术课上,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感兴趣的仅仅是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娱乐活动,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上机操作任务产生厌倦和排斥的情绪。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也不认同,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打游戏,可有可无,也把这种思想渗透给孤儿学生,随意挤占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导致孤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

二、解决方法及对策

1. 摸清底数,因材施教。由于孤儿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学内容必须要完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首先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基础底数,尤其是中途入学的孤儿要进行必要的测试,对整个班级信息技术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区分层次,因材施教,根据课标要求,有些内容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而有些操作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不同的任务,将不同程度的学生混编在一组,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的同时,也感受到每个人在团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利用第二课堂开办信息技术兴趣班,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吸收进来,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从而达到基础差的跟得上、基础好的有提高。

2. 调整课时,增加实践。现在,一般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而对孤儿学生来说,这些课时是很有限的。面对这个问题,适当地增加孤儿孩子的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根据孤儿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年龄段特点,认为一到三年级应每周安排一节信息技术课,使孤儿孩子在这个年龄也能接触到计算机,并形成最初的感性认识。四到六年级,每周两节信息技术课,在保证基本的课时基础上,给孤儿孩子更多的、合理的时间培养学习、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的兴趣和意识。同时适当增加信息技术课的社会实践,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 优化教学,培养兴趣。一是扎实做好教学设计。结合孤儿孩子的自身特点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精心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思想,设计环节注重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同时可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方式,口头赞扬、加分、贴红花或小太阳、作品展示等。二是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在课堂上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而笔者常用的两种评价:一是激励性口头评价。每个人都需要鼓励,特别是孤儿孩子。来自教师的鼓励,对他们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综上,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人才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技术教学是实现这个能力的桥梁,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不断地将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去,为孤儿学生创造更加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授予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孤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张秀波,吉林省孤儿学校,小学初级。

第7篇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Ji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2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1、十进制计数法2课时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3、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4课时

5、除法的意义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量的计量(6课时)

2、名数的改写4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课时

4、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小管家1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1、角的度量1课时

2、垂直和平行2课时

3、三角形2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第8篇

一、“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现状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目的有多种:补充教材的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素材等等。例如,语文学习中的作者介绍,相关名著的介绍,图片资料;科学学习中相关科学知识的详细介绍,科学的描述,图片的说明等,都可由学生自主搜集。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学生的学习中,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的学习方式遍及所有学科,甚至学校的实践活动、班级的墙报,学生也会在课外搜集资料。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语文学科,占100%;其次是科学学科,占90.64%;再次之是综合实践活动,占71.93%,这71.93%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两所学校,另外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几乎没有课外搜索资料的要求。在所有的学科中,比例最低的是体育,占2.63%,这些学生都集中在同一所学校。在这些五年级的学生中,47.95%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课外搜索资料协助课堂学习,22.81%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课外搜集资料。

在受访的342名五年级的学生中,70.76%的学生有一年以上课外搜集资料的实践,也掌握一些基本的资料搜集方法;35.96%的学生觉得课外搜集资料没有困难,55.56%的学生觉得有一点困难,5.85%的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只有2.34%的学生觉得非常困难。

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只有17.25%的家长经常帮助孩子,26.90%的家长有时帮助,23.10%的家长偶尔会帮助,32.75%的家长基本不会介入,由孩子自主完成。换言之,多数学生是自己独立完成课外搜集资料的。

学生常用的搜集资料途径:互联网搜索、查阅书籍、问家长,找实物资料(如照片、物体等)、查阅报刊等等。其中,互联网是学生搜集资料的最常用、也最喜欢的途径,占调查学生的97.08%,其次是查阅书籍和问家长。

《问卷调查》显示, 54.97%的学生认为搜集到的资料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帮助,38.89%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两项合计是93.86%。这样的比例很高,然而,在问及对哪个学科帮助最大的时候,70.47%的学生选择了语文,其它学科比例都不超过10%。

二、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现象分析

从调查问卷所涉及的三所学校来看,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状况正朝着好的趋势发展,不仅被教师广泛接受和应用,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中,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1. 课外搜集资料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确能起到促进作用。93.86%的受访学生认为课外搜集资料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在课外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不但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大大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资料搜集,初步了解、多维度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丰富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认知。

2.“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是深化素质教育,落实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1版)的体现。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对“学生搜集资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见表格),凡此种种,都为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提供了依据和操作的目标。

3.“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普及情况出现学科不均衡,与学科特征有很大关系。从调查问卷看,在受访的学生中,100%的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参与过课外搜集资料,而且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受益很大。其次是综合实践学科和思品学科。相对其它学科,这三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拓展方面更需要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以此丰富学生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因此,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与学科特征、学科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较大。

4. 课外搜集资料的普及情况与学校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有很大关系。以综合实践学科为例,在三所学校中,其中一所学校99.13%的学生曾在课外搜索资料协助课堂学习,第二所是78.92%,第三所却几乎为零,没有课外搜索资料的要求。这里可以看出,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校的教师,有的把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作为该学科的教学与学习的主要环节,有的却完全没有这种意识。这其中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理念、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的差异。

5. 课外搜集资料的渠道虽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仍以互联网搜索为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互联网搜索、在家里查阅已有的书籍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查阅报刊杂志、请教家长或同学、查找实物资料等途径,小学生都能运用自如。《问卷调查》反映,觉得课外搜集资料有困难和觉得非常困难的学生,加起来不足10%;家长不帮助或者偶尔帮助孩子搜集资料的学生占55.78%。换言之,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基本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这些搜集渠道中,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上网,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电脑已普及到各家各户,在家里就能登陆互联网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为学生课外上网收集资料提供了物质保证。再者,如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特别是在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是学生完成课外搜集资料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三、“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几点建议

要落实、普及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者需要树立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客观地看待教材,使用教材,补充教材的不足。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资源,但它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教师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教材的作用,既要看到它的重要价值,也要用专业、敏锐的眼光发现其局限。当前,新课程理念已成为常识,教师不能再把教材奉为圭臬,一切教学行为均拘泥于教材教案,以为把教材的内容讲完就是合格的课堂。其实,这样的课堂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却无异于照本宣科。要知道,教材的开发与编制只能着眼于一定区域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难以兼顾特定学生的特殊性,甚至可能脱离学生当下的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课文的意义在学生眼里已经发生较大改变,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有计划地、分门别类地搜集相关资料(当然,有的资料只能由老师搜集、筛选),弥补教材的欠缺之处,丰富、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 建立有效教学观和有效学习观。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与探究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学生能够掌握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无疑是更为关键的素养。真正的有效学习就是学生在“愿意学”的基础上“会学”,能够通过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课外搜集资料,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乃至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当然,要使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作业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方法的作用,教师所起的指导、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3. 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有目的、快速搜集资料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自然以上网搜索为主。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不断更新,不断扩充,无疑为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带来诸多方便。从《调查问卷》结果看,87.43%的学生首选或者喜欢在网上搜集资料。但是,登陆互联网并不是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其实,查阅书籍、报刊也是很好的搜集途径,而且相比网络,可以更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搜集资料能力。因为,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只需要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相关链接就出来了。此一过程虽然迅捷方便,却无形中导致学生养成了网络依赖症,一旦离开了“百度”,学生在资料搜集上就会一筹莫展。资料搜集、文献检索,特别是纸质的资料,本身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教师不应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尽管在这方面对小学生要求不高,但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基考虑,为学习力的提升考虑,培养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的意识和能力,非常有必要。

4. 指导学生处理搜集到的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在网络上,同一问题的资料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各种信息极其芜杂,而且有越来越泛滥之势。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势必无所适从,容易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针对学生反映的种种困难,教师在布置课外搜集资料的作业时,应就搜集渠道、搜集方法、搜集到资料后的甄别与应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搜集资料的目的,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加工整理、管理和运用,提高搜集到的资料的使用率。在课堂上,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的时候,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对比、分类、归档;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课后进行再次加工利用,有效拓展。

第9篇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我的校园我做主”活动,是对这些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知识的综合应用,属于五年级上的学习内容。

在该活动中,教师结合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任务,调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人员,包括来自信息技术、数学、语文、美术四个不同学科的教师、五年级四个班的部分学生以及这些学生的家长。学习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成为了一个学校、家庭总动员的活动。

这个项目主题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玉树地震后的家园重建。玉树校园的重建,牵动着亿万人的心。那么什么样的校园是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呢?我们当前的校园是否足够好?是否可以由学生来设计自己的校园……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设计了这个开放式的学习活动。

该活动采用QQ群、新浪微博、图文博客好看簿等作为支持环境,我们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公开地在网络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朋友来参与完善教学设计思路,并深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师生提供建议;学生通过网络来记录自己的发现,并完成作业;学生之间互评作业,学校以外的网友、其他学校的教师、学生,也给学生作品、作业提供了很多建议和帮助。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由五个小活动组成,如下图所示:

1.活动一:新浪微博、好看簿的学习

在学校的网络机房,信息技术教师祁海兰用了一个学时的时间,引导学生加入了“我的校园我做主”项目学习QQ群、新浪微博群、好看簿学习小组,并发起了“认识好看簿”活动,学生在其中练习写故事,参加活动,欣赏和评价他人的故事,由此熟悉了开放网络环境的使用方法。学生的兴趣高涨,参与度高,注册的速度快。

2.活动二:操场面积知多少

这个阶段的学习分两个地点,先在机房,然后再到操场。指导教师用一课时进行引导,其他时间由学生自主支配,完成主要学习内容——测量计算操场面积。

(1)在机房的研讨与准备

将学生做操时的图片上传至网络,在新浪微群话题“校园大家谈”里讨论,引出操场面积探究主题;分组,组内分工;在新浪微群话题“校园面积大讨论”里讨论如何计算操场面积,从而使学生对组合图形的面积求法有个大概的感知。

(2)到操场的观察

观察操场,确定本组的面积探究方式;各小组按组内分工测量,计算;根据测量结果,明确算法并用写故事的方式把计算过程用图示法和文字描述法结合在一起,发表到好看簿的小组活动“操场面积知多少”里;欣赏、评价他人的计算过程,实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共享;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计算过程。

在操场上,学生开始实际观察,寻找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把组合图形分解成一个个学过的平面图形,为后面的计算打好了基础。由于有找图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操场面积的计算方法,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很简单地转化成为单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从而各组也就确定了本组的测量探究方案。各组学生根据测量探究方案,先确定要测量哪些数据,再计算操场的面积。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于动手测量比较感兴趣,计算操场的面积也能得心应手。各组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计算过程结果到网络好看簿上,并邀请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论。在欣赏、评价、比较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借助网络,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了解各组对校园面积计算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对此进行讨论,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3.活动三:校园设计大荟萃

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自主探索。10个小组上传了12个设计作品,每个设计都有计算过程和结果,其中有些设计十分新颖和大胆,有些设计甚至可以和专利作品媲美,其中“绿色学校”的计算过程出乎意料,用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面积,真正地做到了让知识为生活服务。学生不但从设计的适用性、安全性、节省面积方面来评价这些设计作品,还从性价比方面来评价。活动中的亮点,挖掘了家长资源,让家长中从事室内专业设计的人员,给各组作品进行点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兴趣浓厚。

整个学习活动的最后两个环节是:“活动4 校园设计最终版”,即吸取各组作品里比较实用的设计部分,完成了最终的校园改造设计作品;“活动5 校园设计后续”,即学生进行了学习小结与心得分享。

教师小结

几经周折,我们基于Web 2.0的“我的校园我设计”学习探究活动总算告一段落,思之再三,感觉收获颇丰。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

1.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图文结合是好看簿的一大特点。以图助解,以解解图是数学学习的一大法宝,而好看簿以此绝对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画图理解解题过程和方法,又以解题方式解释了图示,两者相辅相成,彰显着技术引领教学的优势,较之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容易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共享

本次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在好看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相互评析,这样做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共享更多的学习过程,每个人的智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共享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这在传统课堂上是难以实现的。

3.评价的多元化和有效性

好看簿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里进行评价,师生可以同时评论,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完成大量的评价,同时还能浏览大量的被评价信息,这里有老师、同学,也有不认识的人,评价的主体多了,评价的方式多了,评价的角度广了,收益也大大提高了,这也是传统课堂难以做到的。

4.多种探究方式并存

在本次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是操场面积的计算过程,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转化法、估算法、查资料法……这让我们大开眼界,也不由感叹:传统的课堂教学岂能达到这种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主体地位;大语文观;课外阅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师被定义为“念经”的唐僧,语文课上不再是生动活泼,而是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我认为责任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语文教师!是我们受升学的羁绊,用机械的记忆、训练抹去了学生们原本张扬的个性,用所谓的“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语文这座知识宝库面前,寻找不到“金钥匙”,只能踯躅不前。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快乐的、开放的语文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努力为学生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教会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延展知识面,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勇迈校外广阔天地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不假,学习语文不仅仅在书本上,学生还要走进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探究、观察记录等形式来亲近大自然,了解风土人情……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可谓快乐开放,拓展了语文的外延。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记得牢,印象深刻,而且可以充分训练学生们的团队意识,磨炼他们的意志,增长他们的才干。

例如,教学小学五年级《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时候,此刻正是生机盎然的九月份,我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小学生们一听说要到大自然中去上课。一个个兴高采烈,我于是交代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的任务,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有的小组观察植物,有的小组观察昆虫,有的小组搜集整理“绿色”,这样一来他们责任分工明确后就积极参与到小组中来,学习体验到的是鲜活的“绿色”,而不是书本上的干巴巴的“绿色”。可以说学习效果极佳。

再比如,我们学习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学生们对白衣天使――护士工作的艰辛与危险并不是很了解,他们对之只有敬畏。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非典中叶欣护士长的伟大人格,走进白衣天使的内心世界,我组织学生分组去人民医院对护士进行采访,进一步了解医生与护士的工作性质与职责,从而来体会她们的艰辛与危险。学生们能与医生护士们促膝交谈,真切地感受到了书本中的叶欣护士的伟大,可以说学习效果很好。

二、坚守课外阅读主阵地

课外阅读是提升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坚守住这个阵地,不可以随意丢弃。《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转为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一定要加以积极鼓励,采用多种教法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尽量挤出时间进行阅读训练,同时还要多多教给其良好的阅读方法,把课外阅读与说话教学和写作有机联系到一起,绝不可以把课外阅读割裂开来,注重整体能力的培养才是正确的选择。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四年级课文的时候,就依托课文资源,比如课文《三顾茅庐》《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等历史故事进行延展,让他们课下查找资料并加以整理归纳,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我最喜爱的名人、“读名著知识比赛”等活动,通过交流读书体会、口头讲演、成语沙龙等活动,尽量把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联系到一起,学生们之间有了互动交流,激发了阅读兴趣,改善了语文课堂的听课状况,无形中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三、“磨亮”信息技术之“利刃”

信息技术应运而生,赋予了小学语文课堂新的生命,它通过色彩艳丽的画片,悠扬婉转的歌声,鲜活生动的视频,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说教,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它就像一把利剑劈开了语文陈旧课堂的枷锁。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黄果树瀑布》时,我考虑到从书本文字上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是很难的,优美的文字难以唤起小学生的情感,单纯的说教也难以叫学生理解。所以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走进优美文字,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视频,学生们看着活灵活现的瀑布画面,欣喜若狂,觉得自己好像身临其境。我就势说:“黄果树瀑布美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课文,看看文章所描述的黄果树瀑布和我们欣赏的视频哪个更美?下面就仔细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的文字吧。”这一下子激发了学习兴趣,他们改变了以往粗略阅读的习惯,仔细阅读起来,同时进行小组交流,学习效果很不错。

创设良好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主动求知,激发学习兴趣,它为创建快乐而开放的语文创新教学模式做出了贡献。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恰当地把它运用到语文课堂之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抵制它的消极作用,努力磨亮这把“利刃”。

“教无定法”,只要是能促进语文学习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语文的学习绝不仅仅局限于四十分钟的课堂和干巴巴的文字。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利用好课外教学资源,教活语文,努力构建出快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第11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计算机作为新兴的科目,它独特的社会地位使作为计算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下面我来谈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巨大的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新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计算机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比如指法练习是低年级的重要内容,这个内容单一、枯燥。如果不选好教学软件,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选择了CAI教学软件,这类软件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高年级学生,汉字录入、文档排版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也缺乏生动,为了让学生能提高兴趣,我采用了背诵课文、小报设计等不同形式来录入汉字并进行简单的排版。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计算机水平,我们不能一事同仁,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每个教学班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不同,安排座位,成立学习小组。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各有所得,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电脑绘画教学中,画同类事物,有些学生问我有没有简便的方法,我叫他们自己试一试,学生便开始同桌讨论,基础好的同学便跃跃欲试,这样一两节课下来,学生便很熟练地掌握了各类画图工具的用法。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也就是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要求思维灵活,强调思

维的多变和求异品质,教会学生多种联想,是培养思维性的重要方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若始终处于“无疑状态”,则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抑制状态。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思考,开阔思路,找出发现问题的多种解法,在windows操作中,往往存在着多种操作实现同一功能:菜单操作、快捷工具栏操作、快捷键操作等,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操作方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寻找另外的操作方法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做虽然课堂时间可能会多花一点,但学生掌握了比较分析、知识迁移的方法,以后的学习会事办功倍,我们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应“教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以发展迁移能力,形成多触角思考问题和知识再创造的能力。

另外,我还给学生一、两个创意空间:如教学完画笔工具软件后,我让大家创作一幅电脑美术作品―《我心中的红领巾》,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设计,二节课下来,学生的小手绘出了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小雷锋”,每个学生的构思都不一样,都很新颖,我及时地表扬学生们,使之获得创新的动力。这样的课学生爱上,一方面展示他们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整个课上都是他们思维的天地,任其自由地驰骋。作品完成了,学生非常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我在六一节前夕将好的作品打印出来,让学生自己满足的同时,向家长和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使之获得成功感。

四、鼓励教学中的自主实践,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很强,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课程,通过教学,使全体学生获得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使之成为他们今后学习深造的工具。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应该营造探索气氛,提供创造契机,积极指导学生发挥特长,突出个性,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具有创造性和创造力的人。

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windowsXP的基本操作之后,我选用了网上下载的“ST”中英文输入软件,让学生自己摸索软件使用方法,通过大家边讨论边寻找,大家把这个软件的所有菜单、选项做了初步的了解。我先让学生自己试操作一下中英文输入,再让学生进行比赛,随着我一声“开始”口令,同学们开始紧张的比赛,只见他们手、眼、脑并用,非常认真,短短的五分钟竞赛时间很快过去了,计算机将同学们的成绩记录到排行榜中,在教学word2003操作时,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教师适当提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通过探索主动获得软件操作方法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我又选用了几个软件,让大家自己探索软件的操作

方法,教师提示逐渐减少,让学生感到由自己的实践获得软件的操作方法,心理上特别满足,也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见到新的软件,就愿意并且具备试一试的能力,从中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使其乐于遨游于电脑空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12篇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网络化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信息技术的本质是教育的最优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认为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作用点,作用点找准了,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既是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智力活动提供适宜的背景,而且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形形的动物》是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关键一课。课本有多幅彩图展示自然界形形的动物,但它们都是静态,不够形象、生动。可以特意编辑一段动物世界的录像片,把课本的静态描述变为动态描述:狂奔的老虎、嬉戏的猴子、可爱的梅花鹿、温顺的海豹……以及这些动物常见的捕食现象、动物的防御和动物的运动等。一幅幅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强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把他们带入奇妙的动物世界中。同时,配上教师的导语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唤起了他们探索自然奥秘,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激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实物教材,再恰当地辅以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为学生自行探求科学知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材从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到植物开花了、结果了。这样绿色植物生长所要经历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也并不是那么的仔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单元的内容,在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并进行充分研讨之后,再由信息技术依次出示从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到植物开花了、结果了的录像片和必要的注解。在重点的地方,在出示画面的同时,伴随着发出“叮”的一声和闪烁相应部位,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这些手段的使用,在内容上可以做到画龙点睛,在效果上也可事半功倍,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更会有效。

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用它可优化教学过程,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师语言难以讲清,学生凭视觉难看明白的重难点内容。实验教学往往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把声、形结合起来,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想象力。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月相的变化》一课时,设计创编了课件。教师单击鼠标,在屏幕上清晰地展示月相的变化: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明亮,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各一半,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月相的变化。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被优美的音乐和精辟的解说牢牢吸引住了,他们的兴趣怏然,思维活跃,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突出了实验教学的重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如果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的目的。《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上这课前找到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影视资料,在课前几分钟进行播放,让学生来感知日食和月食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自然奥密的欲望,然后再把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过程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很快了解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后组织学生根据模拟课件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化解了教学难点,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自然这门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创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