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

时间:2022-06-17 07:3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兽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

第1篇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备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缺陷,从而在教学中过程中得普遍使用。目前多媒体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其不足之处,故此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做到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不能过分追求多媒体使用而影响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授课内容是否适合选用多媒体教学时,切忌盲目性,随意性,要从确实的目的出发,才会有好的效果。从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也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比如一些纯理论知识的讲座,就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播放速度快,用多媒体课件表现这些需要记忆、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忙着跟上老师的节奏,根本没时间去理解和分析,在短时间内会感到很疲劳,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故此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分析选择,适合则用否则不用。

2多媒体教学做为一种辅助手段引进实训课堂

(1)畜牧兽医实训课的实习实验是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时,门类品种庞杂、投入巨大、运行成本高,这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器材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畜牧兽医实习实训课教学,不仅能克服实训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训时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训的有效性,加强实习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习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训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的作用。

(2)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实训操作的正确性,更能巩固强化学生实训操作的技能。一方面畜牧兽医实训课的各种实习实验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训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到困难的实训,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实训操作先进行计算机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训练实习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实践实习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训的有效性,不仅能提高实习实验的成功率,更能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多媒体教学的工具之一,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全面的分析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课件素材,精心的制作课件、撰写教学方案,教学方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些教师由于受年龄或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多媒体课件准备不充分,在实施教学时,只是把纸质教案的内容搬到屏幕上,用幻灯片放一下,以为这就是多媒体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应有的效果。只有教师具有熟练使用多媒体的本领,才能使多媒体教学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1)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课件制作培训,学校可以针对教师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例如与多媒体教学有关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计算机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举行课件制作比赛,通过比赛来达到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的目的。只有制作出好的课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2)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培训,一流师资队伍培养对于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指导教师能力和素质,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是新形势下培养高端素质人才的需要。本院几年来先后派出19人次的本专业教师外出学习。2012年暑假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5人,2013年暑假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9人,2014年暑假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5人,不仅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也对其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开扩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构建;实践

我国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其教学的重心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所在,中职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其实践教学的教学水平。对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来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其办学的必要条件,是对于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一、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点

1.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来服务区域经济为其培养原则。目前我市畜牧业的主要以猪、家禽、牛这三类为主,故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堂实验、牛的生产实习、猪和家禽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访问调查、猪鸡牛方向的技术强化班以及相关实验研究等环节。实践教学各内容的实施顺序、时间应与教学计划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

1.2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实践教学是教学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太多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学时应占40%以上,甚至达到50%左右。而且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成绩必需课程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或者可将实践性教学单列为一门课程进行考核,并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依据,从而避免了将实践性教学形式化。

1.3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中各技能考核的方法与标准。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一份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具有对各个技能科学的考核方法及规范,使得实践教学的考核能够有章可循,在考核过程中避免考核老师的主观随意性,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技能水平。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的制定

对于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的制定,因首先要到企业内部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然后依据各岗位的特点来确定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培训重点。对于理论知识的施教应遵循“必须和够用”的原则,而则重点应在以企业岗位能力的应用为主线,以畜牧兽医岗位的知识和结构为实践要求,以技能为单元进行教学。对于基础课应注重其应用性,而专业课则应注重其实用性,同时将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必要的融合,合理安排课程教学与实训环节,促使教学与生产能够做到零距离的衔接。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就是在于对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教学课时、专业技能的训练、考核方法以及所希望学生们应达到的效果的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来突出其在教学中的地位。而对于实训大纲的制定,就应明确以下几点:

(1)明确并定格出技能训练项目,也就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主要技能的名称。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技能训练项目应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同时还应将行业的资格考试项目纳入到实训大纲内,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安排表。

(2)明确技能项目训练的方法与时间。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技能项目训练方法应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企业内可进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学习等活动。实训大纲的制定中需明确各环节的学习时间,依据规范来达到教学要求。

(3)明确制定技能考核的办法。对于技能的考核办法应包括校内课堂考核和校外的企业考核这两部分,校内课堂考核可由任课老师将技能项目全部列出,由学生抽签来进行考核,这样既节省时间也能促使学生对所有技能项目的学习。而校外的企业考核则由企业来完成,在学生进去企业实习前学校应发放技能考核项目单,学生实习完后由师傅对其进行考核。

2.2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一个“双师”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实践和专业技能操作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师的业务能力必须足够高,尤其是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通过“专、兼、聘”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解决。

2.3建立配套完善的实验和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需靠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来进行实践操作。所以中职学校应积极建设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来满足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需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配有各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仪器与设备设施等,比如动物营养、病理药理、解剖、兽医等方面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具备牛生产、猪生产、禽生产的饲养实战演练基地,满足学生校内课堂的实训操作演练。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与区内多家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签订了生产实习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平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三、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效果

目前我校对于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办学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时间上达到了1:1,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我校的实践中,其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以往毕业生相比较,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其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的提高最大,在行业系统与用人单位中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通过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学生的考核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实践考核的优良率已经高达85%以上,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0个百分点,而对于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合格率以达到了96%以上,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将近30个百分点,其效果非常明显。如今,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就职于区内的许多大型的养殖场内,比如在奶牛养殖方面,在我区已知的几个大型奶牛场里80%以上的技术骨干都是我校学生,他们在企业内担任技术骨干、技术总监、甚至副主任和主任、副总经理等重要的职位。我校学生其基本理论坚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好评。

四、结束语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学校在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使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宏智,易本驰,董冰.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9(12).

[2]周淑芹,耿明杰,郑翠芝.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特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

第3篇

一、中职畜牧兽医类专业遇冷的原因

1.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靠农业起家,绝大多数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即便是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人员也有相当大部分从事过农业生产,过去刀耕火种的生产经历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烙印:从事农业生产是相当辛苦的事,做农民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也是一个落后的群体,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展才有出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的学生选择了便于在城市就业的专业,如机械自动化、幼师、计算机等专业,制约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发展。

2.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落后,工作条件差,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矛盾。我国的畜牧业相对落后,大多畜牧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自动化设备,完全靠人工喂料、清理粪便进行饲养管理,这就造成养殖场工作的脏、累,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娇生惯养,本身就缺乏那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遇到这样的工作唯恐避之不及,那里有什么热情。

3. 养殖场用人观念传统,薪资水平低。由于多数养殖场管理经验缺乏,条件差,又不愿意花高价招聘有技术的饲养员,造成具备较强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不愿意到养殖场工作,致使养殖场只能低价雇佣一些年老体弱的人从事生产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养殖企业劳工素质差、工资水平低的普遍现象,长期无法打破,同时限制了新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入。

4. 校方不重视,开设专业不积极。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外语、机械自动化等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大量的学生更喜欢选择这些热门、容易就业的专业,适合城市发展的专业,而校方则喜欢投其所好,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些专业科目的发展建设上,挤占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资源和精力。

以上4个原因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造成畜牧兽医专业无生源或生源不足而无法开班的情况,进而限制了专业的发展。但是这恰恰表明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畜产品的生产,这是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钢性”需求。

其次,我国的养殖业管理水平正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被应用到养殖管理中,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进行管理和操作,这些养殖企业即将向我们职业学校发出人才订单。

第三,迫切需要解决低薪低能的员工与提高养殖水平的矛盾,养殖场由于饲养员水平低而造成生产成绩低下的情况已经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雇佣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员工,才能使生产成绩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由于过去对畜牧人才的不重视,造成我国各层次畜牧人才都十分匮乏,呈现断档的形式,随着养殖场员工的更新换代,畜牧人才的缺口将逐步显现。

三、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教学研究

面对即将到来的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培养需要,作为一线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和实践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1. 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教学的内容的层次。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基本上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简版,有的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直接使用高等教育的教材,但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超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倾向于饲养管理的执行环境,而放松深层次理论的学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我们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弱,就不能像对待高等职业教育那样,要求他们掌握那些比较高深的原理,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是让他们领会生产的操作过程,只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达到怎样的生产效果。以母猪的背膘厚度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的关系为例,中等职业教育中我们只需要要求学生知道母猪的背膘厚度会影响其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如何用设备测量背膘厚度,具体的标准和数据去哪里查找就可以了,而不要求他们掌握为什么最适合的背膘厚度是这个数值。

2. 校企对接,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提高技能,便于就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所学专业的劳动,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理论讲解的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让学生深入到养殖企业中去,亲眼去看,亲手去摸,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刻进脑袋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后,学生还会发现哪些东西书本上没有,哪些东西与书本上讲的有差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我们的学校必须与养殖企业搞好对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深刻地体会劳动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学生的就业,学生在养殖企业中实习,企业在题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会感受都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能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从而积极地招聘有技能的员工。

3.根据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对教授的内容进行及时补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被引进养殖企业,如自动降温设备、自动消毒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等等,我们要根据掌握的最新情况对知识进行更新,教授学生最新的设备功能和使用方法,这样习得的知识才具有及时性和先进性。

将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学习内容。最近几年国家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颁发了多部关于养殖业的法律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等。过去我们只重视养殖技能的教学,而这些法律法规也与养殖业的生产息息相关,只有懂法才能不违法,才算是合格的畜牧业人才。

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标准列入教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尤其是畜产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的养殖企业也在生产达到国家标准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畜产品,这就对我们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好的饲养管理水平,还要懂得更高级别的畜产品生产流程,懂得在生产过程中哪些饲料和药物不可以使用,哪些是可以使用的。

第4篇

一、学用结合、顽强拼搏,改变人生

乔叶青同志,1982年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农闲时搞家庭养殖,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技术,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为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学习并掌握一门实用技术,靠技术养家、靠技术书写人生。1988年农广校招生,他就到郯城县农广校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山东省农广校畜牧专业学员。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的各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市、县优秀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乔叶青利用学到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结合畜禽养殖经验,学用结合,大胆实践。自家养的猪、鸡等畜禽就成了他的实验品,畜禽常见病他就试着给治疗,积累了许多临床诊断、治疗知识。由于科学养殖,家里的养殖效益大幅度地增长,他在村民眼中成了“小能人”。

慢慢地,乡亲们喂养的畜禽出现一些常见病,就找乔叶青给诊治,向他学习科学养殖技巧,他也乐意帮忙。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乡亲们找他给畜禽看病的多了,向他请教科学喂养经验的人也多了,他为乡亲们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向周围村庄发展。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红花乡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89年,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他聘请到乡兽医站工作,任“农民技术员”,负责全乡的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当时针对生猪品种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的局面,他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改良畜禽品种的建议。他自己率先购买了杜洛克、汉普夏、丹麦新长白等优良种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全乡1000多头母猪进行杂交改良,同时淘汰劣种公猪20多头,使全乡生猪改良覆盖面达到90%以上,生猪商品瘦肉率由原来的38%上升到55%以上,当年出栏生猪2万多头,仅此一项,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由他推广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很多市、县派人来学习取经,他的工作方法在全县各乡镇普遍推广。他推广的技术带动了全县养猪业的蓬勃发展,使郯城县的商品瘦肉猪存栏和出栏大幅度地提高,猪肉品质也得到了改善,郯城县被命名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县”。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被郯城县有关部门批准为“农转非”,从此,成了一名合同制干部。他靠勤学不辍、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和优质服务,改变了人生,得以在畜牧推广这广阔的空间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书写美丽人生。

二、推广配合饲料,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养殖效益

乔叶青同志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2001年又通过成人高考,参加了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大专班的函授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2004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酷爱学习,不断自我充电和积累临床经验,逐渐成为兽医站的技术骨干。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畜禽的各种配合饲料相继上市。为了增强养殖户的思想认识和科技意识,把先进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他积极投入到畜禽配合饲料的推广中去。利用给畜禽防疫、去势、诊治疾病等工作机会,大力宣传配合饲料的优点,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利用自己的饲喂经验,现身说法,加快了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从1988年到现在,推广各种配合饲料每年不低于1000吨,帮助农民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收入。在推广配合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此,他主动向站长申请,义务承担了十四个村的畜牧生产技术顾问,承包了这些村的仔猪、防疫、猪病防治工作。在承包过程中,他以推广配合饲料和改善畜禽品种结构为突破口,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努力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在改良畜禽品种和科技示范上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树立了良好的技术威信,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在承包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他还创办了畜牧技术推广服务部,开通了热线电话,有效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开拓创新,开展好科技示范,做一名优秀的新型农民培训辅导员

2007年,郯城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乔叶青被推荐选聘为畜牧专业辅导员。为了当好辅导员,他认真填写示范户登记表,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按时参加县项目办组织的科技培训。学习后,及时将县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办公室发的明白纸、培训教材和科技光盘送到示范户手中,还经常组织农民和示范户们学习讨论。对农民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指导。并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进行防疫、诊治、推广、配送饲料等活动,指导示范户科学养殖。

为了做好科技示范,带领当地农民养殖致富,走科学养殖、标准化养殖的新路子,2007年10月,乔叶青同志广筹资金,多方协调,投资23万元,兴建占地2.5亩的生态环保(发酵床)养猪场一处。目前,建成发酵床面积210平方米,存栏无公害生猪120头,全部按标准化养殖模式。现已出栏生猪65头,纯赢利3.6万元,预计年底可出栏肥猪500头。由于这项技术省工、省时、省料、节水,又能提高猪的抵抗力和猪肉品质,真正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得到专家的肯定,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定购生猪的客户和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乔叶青通过开拓创新,建立生态养殖场,旨在做好科技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和养殖示范户从传统养殖向生态环保养殖转变,促进农民科学养殖,共同致富。目前,在他的指导下,发展规模畜牧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养殖场30多个。他正准备筹建生猪人工授精站,争取2008年底实现人工授精率70%以上,三元优质猪90%以上。以发展健康畜牧业为目标,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结构合理化、防疫现代化”五化建设,促进全乡的畜牧养殖健康发展。

四、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承担科技示范项目

第5篇

一、职业高中人才培养的现状

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缺乏新意。

由于教材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化,严重脱离学生知识基础,导致教学效果差,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及内容融入教材、纳入课堂教学几乎是空谈。

2.学生实践操作机会的不足。

职高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操作的锻炼。由于许多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平台和多样化的校外生产性实践基地,而且,大多数职业高中在对教师的工作考核及教师本身的职称评定中,侧重于科研项目、经费、获奖、论文数量等。基于此,教师更倾向于做科研、写论文、出成果,从而对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就有所降低,在学生培养过程加入创新的知识就更难了。

3.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中学阶段有升学的直接目标,到了职业高中,不少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和学了有什么用,经常会表现出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兴趣,对学习职业技能自信心不足,没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出现经常逃课,上课打瞌睡,不专心听课,不愿动脑筋想问题的现象;兴趣很容易转移和受到干扰,学习态度不端正,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行为往往表现出从众与依附性,在学习上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学生培养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重新树立全新的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设置,更新教学方法,把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的教育改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让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贯穿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让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创新教育还要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依赖国家、学校安置就业、事业单位就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自主创业、开拓进取、准备从事多种职业和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就业的新观念。

2.创新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工学结合”为平台,课程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岗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展开,面向生产一线开展课程教学,按岗位要求设定教学内容。在教学改革中,紧密联系企业的生产现状,分别与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立课程的技能点,课程仅对的一般理论做概要阐述,对所对应的能力要求做全面评述,集中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实践过程,把所学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创新实验实训机制。

畜牧兽医专业课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其实践活动不能只受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内实习等限制。可以积极与校外的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培养基地,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每次顶岗实习前,校内指导老师与实习基地的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协商,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培养情况,对教学实习方案进行量身定做。同时,要制定顶岗实习手册,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实习需要的材料和生活琐事等会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校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老师的在研项目和课题,为学准备一定的科研内容,共同组成科研小组。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革。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多媒体全面运用于畜牧兽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禽病防治、猪病防治中各种猪、禽疾病的病理变化等用大量的图片代替了原先老师的板书或者口授。在进行动物解剖学课程讲授时,完善现有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力求每一章节教学课件都做到图文并茂,按照教材制作网络教学课程和多媒体教学光盘,并全部上网,同时将本课程的图片动画及与组织胚胎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在本校的网页上公布,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校园网进行自学和探究,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点、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5.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

职高教育教师队伍也是完全不同于普通高中的特殊教师群体,也就是俗话说的“双师”。职高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普通高中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要具备一定职业资格(畜牧师、兽医师等)、精湛的技术及管理能力。在学校,他们能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在企业他们能胜任相应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教师既要在授课过程中突出实际的工作情境、真实的任务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学充分发展实际工作的岗位能力。他们不仅承担职高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任务,而且深入企业实践,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应用项目。职高教育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应用项目开发能力的特殊要求,决定了职高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大专兼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生产实践、技术创新。同时要求外聘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技能培训,鼓励其参与申报校企合作项目,锻炼专业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提升外聘教师的创新实践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

第6篇

关键词: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应用型

我国兽医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兽医行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职能,其所培养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须要与我国兽医行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物医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如何抓住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适应我国兽医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定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兽医行业是为畜牧业服务的,而在大多数国家兽医行业是为人畜健康服务的,其在防控动物疫病、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兽医工作是一项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2008年11月26日,农业部颁布《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实行职业准入控制。该办法借鉴国外执业兽医管理经验,规范执业兽医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2009年,农业部首次在吉林、河南、广西、宁夏和重庆5省市进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2010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在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我国大力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主动调整,积极与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为促进我国兽医行业快速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兽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培养临床经验丰富的兽医师,其培养规格是通过兽医资格考试来控制的,兽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精英教育+职业教育”,学生报考兽医学院需先获得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先上1-2年预科。在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区别,动物医学专业还是一个“冷门专业”,考生报考的热情不高,学生毕业后除了一部分直接从事兽医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继续考研深造,这在“985”、“211”和一些省属重点高校更加突出,在这些高校学生考研深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就业的比例,同时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这就给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一方面既是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的准入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集中检验,它对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始终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今后无论是从事动物诊疗、动物卫生执法还是科研等相关工作,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精心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更新、师资队伍的优化、优质教材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实施后,兽医资格准入就有了门槛,《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兽医、畜牧兽医、中兽医(民族兽医)或者水产养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以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虽然这个门槛较低,在兽医界还存在争议,但这毕竟对兽医资格准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2009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和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国性统考的合格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较低,其中2009年仅为6.4%,2010年为13.12%,平均分数也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了考生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要求还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兽医及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考生对兽医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不扎实,相当一部分报考人员还未达到执业兽医的从业标准。对此,高校必须从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高校对单门课程建设的关注度往往超过了对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关注度。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课程结构科学合理、主干课程脉络清晰、选修课程丰富多彩、课程质量监控有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任务、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2.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造传统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承担兽医公共卫生社会职能的需要,开设“共患病防控”、“动物性食品安全”等相应的课程;要根据兽医主要工作对象从役用动物、食品动物、其它经济动物向伴侣动物转移的现状,开设“小动物疾病学”、“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兽医影像诊断学”等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服务对象从过去侧重于对个体病例的诊疗转变为对动物群发病的防制的特征,开设“兽医流行病学”、“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等课程。

3.要拓展教学时空,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非常广泛。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硬件条件的制约,目前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还不高。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放大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将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要加强选课指导,完善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小、选修课质量不高、学生选课较为盲目等问题。对此,除了要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动物医学专业知识体系。

三、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然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已成为当前一些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客观条件制约、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实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开展;一些学生只注重学历的提升,热衷于考研,而忽视了兽医技能的提高;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就业取向模糊,缺乏足够的夯实兽医技能的热情。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生产实践的要求相距甚远。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般要经历基础教学、临床见习、综合强化、实践提升四个阶段,而实践环节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实践环节主要包含实验教学、临床见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其覆盖了大学四年或五年(我国部分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为五年)全过程。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两个部分,其中实验教学分为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根据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应坚持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2.要加强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需要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含大量实验动物)作为保证,但一些高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制约和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兽医临床实践环节,需要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兽医学院一般都有设施完备的动物医院和一定数量的校外基地,而我国高校附属动物医院大多条件简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临床实践需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改善临床实践条件。

3.要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逐步改变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开设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还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准备、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记录、处理、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撰写出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在制度建设上,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和实验室开放制度,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在科技活动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事实上是对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的指定…,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l就业导向是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在灵魂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高职教育必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为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就必须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瞄准产业的发展进程,以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依据,对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以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全面素质来培养学生,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诚信素质的教育,而且要重视以专业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再次,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以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科学设计有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加大设置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在层次上体现高等性,在内涵上体现职业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三性原则"是构建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对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框架,做到目的明确,既体现高等性,又体现职业性。

2.2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就是指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要形成一个系统,做到梯度化、层次化、阶段化;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形成规律,使不同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地向纵深发展,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3实用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对于有职业工种的社会化考核,一般按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进行,使考核方式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

3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积极构建高职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

按照《意见》的要求,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旨在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践技术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建立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体系重组,内容贯通”的原则,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践内容,形成一个贯穿“三个阶段”(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和岗位试就业阶段)、依托“四个平台”(基本技能实践平台、专业技能实践平台、综合技能实践平台、岗位技能实践平台)的实践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使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也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1)认真剖析高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课题组从社会调查人手,围绕行业发展前景、人才素质(从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建议这三个重点,兼顾调研对象的不同区域分布、不同生产规模以及不同经营类型和产品结构,采取与企业专家访谈,设计问卷进行调研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经过调研,进一步明确了近阶段行业企业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基本定位,见表l,

掌握了行业企业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在主要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又请相关企业或单位的生产一线的技术经理、技术厂长、技术员、工程师按照丁作任务分析表设计的内容进行作任务分析,并对其进行能力分解,见表2。

(2)积极构建“四位一体”梯度式的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思想和观点等的总和。对于实践教学内容来说,它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因为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为此,基于建构主义的“实践教学”理论、杜威的职业“主题”轴心论、职业能力观和行动导向等理论,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实践课程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形成相应的模块结构。同时,根据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了一套以“项目包”为主体,融基本技能项目包、专业技能项目包、综合技能项目包和岗位技能项目包“四位一体”和由“项目包——项目——模块——任务”梯度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这样,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技能不再是零散的,而是“职业人”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职业技能。

4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因素

4.1树立面向21世纪的全过程实践教学观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围绕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建立以“项目课程”为导向的现代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体系,摒弃传统的“三个中心”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以岗位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树立适应2l世纪需要的高职实践教学观。

4.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一只有建设好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才能确保很好地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专业技能规范的目的和要求,实施实践教学方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此,要实行专业教师企业的蹲点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师、技师等专业技术职务的培训、考核,逐步实现向“双师型”的转换。要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校联系,稳定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使教师群体达到整体优化。

4.3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依靠企业,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把“课堂”与“工作问”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企业干中学,学中干,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融通”。

第8篇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验课程

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5],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打破课程间壁垒,整合动物医学相关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改为与理论课程并立的独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将本专业实验课程整合为4大课程群,即:动物形态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和动物寄生虫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等实验课程;动物疫病防治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普通病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实验课程。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使每个课程群内各课程间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遵照动物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改变以往以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6]。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每个课程群内的相关实验内容,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3大模块:基础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形态学课程群和动物机能学课程群相关内容)、预防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疫病防治学课程群相关内容)和临床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普通病学课程群相关内容)。每个模块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基础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验证与强化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创新综合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验证性实验和创新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一般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

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素质,一般在上述2类实验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3大模块3个层次实验教学新模式压缩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学时数,增添了4个小模块课程实习。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1.2改革实验教学及其成绩评定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在动物医学专业4大课程群实验中,动物形态学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去主要是采用放幻灯,看标本、挂图等方法,学生对动物复杂的解剖组织和病原体形态构造常感到枯燥与乏味。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通过声音、图象和立体动画的方法,清晰地反映了动物组织和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学生还可以拷贝或下载这些实践教学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本专业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李培英教授在组织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时,采用主体和客体对调的方法,改教师讲解实验为抽选学生讲解实验。每次实验前1周,就确定上讲台讲解的学生,对该同学进行训练和试讲,试讲符合要求者方可走上讲台讲解实验。指定该生在上实验课时讲解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步骤、成败关键和理由,然后再由教师补充、完善。在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正在进行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学习的本科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75份,收回74份,应答率为98.67%。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本科生讲解实验”认为可行的占86.49﹪,认为基本可行的占13.51%,不赞成的为0。说明这种由客体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主讲实验内容可促进讲解者多看相关资料,多动脑分析,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改教师“抱着学生走”为讨论式实验教学模式。如《动物病理学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兽医学教育的经验,开展讨论式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以小班(约25人/小班)为单位,每班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授课教师首先布置实验教学内容,举出临床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临床资料(病史、症状、化验等),独立观察,做出病理分析并报告结果,中途学生若有问题可以向教师提出,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鉴别诊断、病变发展的分析与综合等能力都有帮助。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如动物形态学课程实习利用本校畜禽诊断室的临床病例针对微生物、病理、传染病等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连贯性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进行辅导;让学生进行病原分离、病理解剖或病理切片观察;最后由微生物、病理与传染病等课程任课教师根据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并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寻找原因。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能真实详尽地描述实验结果。通过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

实验教学效果由教学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两部分组成,本专业始终加强实验的过程管理,建立“系—课程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负责的实验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实验教学各个环节有组织、有计划、落实到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实验课程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以往学生实验课程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考核,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特别是操作技能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包括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直至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验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验成绩的20%)、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实验成绩的30%)和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50%)组成;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成绩由到课率与实习表现(占实习成绩的20%)、操作技能考核(占实习成绩的40%)和实习报告(占实习成绩的40%)组成。实行实验课综合评分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的每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1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贴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保障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基层、接受专业实践锻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专业性畜禽养殖基地和区域性龙头支柱产业已形成,使动物医学教育和农村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面对新的形势,传统的靠行政手段引导确定学生实习点,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的方式已难以进行。必须采取适当形式与相关企业生产单位联合,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智力优势,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与大型养殖企业、市(县)兽医院、宠物医院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合肥白帝乳业集团、安徽安泰畜禽养殖公司、上海光明乳业集团练江公司、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肥天红宠物医院、合肥动物保健中心、凤台县兽医院、利辛县畜牧兽医局、亳州市畜牧兽医局、五河县兽医站、安徽华澳兽药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以来,本专业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大学生创新基金试验及科研实践训练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动物医学“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我们不断探索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成立一个稳定且具有权威性的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组长由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动物医学专业分管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的临床课教师组成。通过领导小组可以使学校和协议单位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能更好地实现融合,避免出现管理脱节问题。二是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协议单位业务技术和生产管理骨干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并向他们颁发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聘书。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聘请了12名校外指导教师(每届聘期4a),所聘请的这些校外兼职教师,不仅已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教学实习的指导者,而且也根据课堂教学安排,请他们走上学校讲台为学生介绍专业实践经验,参与讨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让他们有其名,负其责,真正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补充力量和教学管理的参谋。三是积极与已建的校外基地进行充分沟通,抓内涵建设,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定期对已建的基地进行评估、考察,对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基地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对不符合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及时终止协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

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近几年动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本科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3注重毕业论文质量,构建“三方联动”指导本科论文模式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4a专业学习的综合展示,是大学生科学研究初步尝试的实践过程,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7]。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实行从选题、指导、答辩的全程质量监控。一是提升毕业论文选题质量,题目的难度和份量必须符合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使其必须提高自己的指导质量。三是严把答辩关,细化答辩成绩的评分要素,使答辩过程规范,从而实现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和硕士点较多的资源优势,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本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创新思路,改以往本科毕业论文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为“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导师3方联动”的指导模式。利用研究生资源,让硕士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英文阅读、选题、实验技能、大型仪器使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多方面对本科生进行“传、帮、带”。在本科生论文选题、制定实验方案和论文撰写等关键环节由导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讨论,最终定稿。据运用这种模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反馈,“三方联动”的本科论文指导模式可以让本科生充分享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试验,与研究生交流,可更好地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探索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 

 

“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高职教育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千万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主要原因在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学习各种以理论知识,又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从而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一是工学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在实践中学生可发现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以准员工身份与社会人员接触,可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四是通过工学结合可为学生提供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工作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从事职业工作,可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视野;在工作过程中可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五是有助于学生就业选择,在实训实习中,可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从理论上看,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在具体实践中,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的区域条件与教学环境,选择具体的工学结合实现路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学院位于湖北省东部,是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三校合并,于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现开设园林技术、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工商企业管理、文秘、护理等51个专业。专业门类多,涉猎领域广。学院作为服务于黄冈市及大别山地区的一所高职院校,专业开设门类齐全,有利于满足区域内人才需求多样性的需要。但专业门类多,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特点不同,在学院层面就不能以一个过于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统一要求,而只能在一个中观层面结合实际提出一个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全院推进工学结合。各专业在学院指导下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和成长特点,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学院不断改革创新,探索适合学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并使这两种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双环境”来培养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校内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同时引聘校外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对学生,要求不但要取得学历证书,同时也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对证施教。通过实施“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实效。 

双境培养:教室与车间合一 

工学结合工作对于学院不同层面要求不一样。学院层面应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因此,学院实施“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学模式。学院与区域内的11个县、市、区对接,围绕县域经济特点和产业布局,结合学校专业结构和人才资源状况,寻求合作的切入点,与县、市、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产业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咨询、人力资源供给、技术支持、人员培养、学生实训实习就业、教师锻炼等方面进行合作,促进校县共同发展。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推进全院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双方合作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训实习组织,订单培养,毕业生就业,教师实践锻炼,师资互聘,教育教学评价,资金、设备、场地、技术等资产投入,技术研发与服务,宣传推广企业产品或服务等。

全面开展共建专业、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328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位于黄冈市区的湖北彤鑫发动机有限公司,拥有数控加工中心30台,学院与其合作,每年向公司提供固定实训经费和一定的实训耗损补贴;公司提供学生住宿,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实训。学院数控技术及其他机械类专业累计有两千六百多名学生进行了数控技术实训,体验了真实的工作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院与正大集团合作,订单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正大集团每年为每位订单生提供1000元助学金,与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集团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学院畜牧专业教师受聘到集团担任技术顾问,实现校企双赢。通过学院与区域内的县、市、区对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平台。学院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相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院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了校外基地教学功能。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求校内基地生产化。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搬进工厂、公司、农场、茶场、养殖场,增强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功能,使车间成为教室,构建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除教学实习外,还组织学生到农场、茶场、养殖场及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每届学生顶岗实习半年。在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共同设计方案,结合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环境,校企共同实施教学。 

双师执教:教师与“师傅”合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由什么样的教师来教直接影响到能否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院充分利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组成)来培养学生。对于校内专任教师,努力提高其“双师”素质。从近两年开始,新进专业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学院每年安排近二百名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出台政策要求一名教师要联系一家企业,承担一个企业合作项目。在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聘中,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和为企业服务情况作为重要指标。通过几年的努力,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同时,学院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学院现聘有兼职教师260多名,主要担任学生实训课程的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专门针对兼职教师举办教学技能培训班;学院实行专兼教师结对帮扶互助制,保障兼职教师待遇,使兼职教师能用心从教。在学生实训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要求专任教师实现向师傅身份的转变,同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学习的课程主要由校内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执教,偏重于实践操作类课程,主要由校外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执教,双师执教,共同育人。 

双证融通:学生与“员工”合一 

第10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高职课程 问题驱动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国际化,不断提高高职办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双语教学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施双语教学,是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措施。良好的双语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迎接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应具备的能力。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和深入,进一步要求高职课程的双语教学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构建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活动。

高职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注入式”或“讲授式”教学法不能满足高职双语教学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法作为一种集参与式教学法、案例分析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优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在高职课程中高效地开展双语教学,而且又能培养高职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一 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常需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教学上,对英文教材中的重要单词、词汇和语法进行讲解,以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知识要点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在双语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英语专业词汇常常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很难跟上课程的进度,造成部分学生刚开始时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往往产生了畏惧甚至厌学。因此,当前高职双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学(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和语言教学(以提升语言能力为主)如何统一协调、两者兼顾。高职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在同一个授课行政班级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有的则还没通过英语三级,这就造成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比较感兴趣,而英语基础差的则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对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法是一种较新的双语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对于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解决什么双语教学的问题、在何种地点提出等,目前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高职课程进行问题驱动教学,问题设置过难和过深,并不会起到预想中启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的作用;然而有时简单的问题又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也往往仅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由于课堂容量的现实,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 问题驱动双语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本专业同一年级有3个平行班,可参与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双语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为3人,可同时提供双语教学班和中文平行班教学。学校具有完善的课程选修制度和程序,学生进行课程选修方便可行。本课程已开发中文教材和自编双语教材,满足本专业的高职学生顺利学习双语课程,完善自编双语教材的工作正在开展当中。本课程设有网络课堂,学生很容易在课前思考问题并开展小组讨论,教学场所为多媒体教室,方便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PPT解答,授课班级人数控制在45人以下,也方便开展课堂讨论。学校教务系统设有形成性考核成绩输入功能,极易对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的多样化形成性考核进行客观评价。

1.提供双语教学和中文教学的平行班选修

授课前对学生的外语基础进行充分了解,以选修的形式让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双语教学学习,中途可给双语学习较为吃力的少部分同学提供退出双语教学并参加中文教学平行班的机会。此外,教师本人要认真备课并开展双语教学,以达到本项目双语教学课堂改革的目的。

2.开展循序渐进式的问题驱动双语课堂教学

提出教学问题前,教师本人先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根据授课计划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并考虑双语问题能否涵盖课堂双语教学授课的主要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课前合作完成问题的动力。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完成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自编教材资料、图书馆、互联网和在生产实践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以学习组为单位团队完成问题。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法在双语课堂中的应用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分批次针对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简明扼要的双语PPT讲解,教师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不偏离问题本身。在此基础上,整个授课学期长期坚持并重复运用问题驱动双语教学,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合作解决双语教学问题的习惯,达到双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3.实施双语课程的多元化形成性考核方案

双语教学形成性考核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在考核学生课堂到课率和上课参与度的同时,考核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堂问题讨论。根据学生课堂PPT问题讲解的好坏给予作业考核得分,激发学生课外解决双语问题的动力和热情。双语教学作业鼓励学生以研究综述、研究报告或实践报告的双语小论文形式完成课程的期中考核。

三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满足条件的学生选修双语课程,并在双语教学中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创造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既调动学生深入思考课程问题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问题,并以组别的形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营造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氛围,利用问题驱动双语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兴趣

利用问题驱动解决高职开展双语教学学生普遍兴趣不浓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利用多元考核方案,提高学生双语课堂教学的热情。

4.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循序渐进地设置双语教学问题,利用团队合作解决双语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以双语报告完成期中考核,促进学生认真掌握双语教学专业内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17-02

在高校顺应时代要求确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情况下,实践教学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准确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就成为必然且重要的内容,但目前实践教学评价却是个薄弱环节,对此方面的定量研究与实践相对匮乏。尽管目前有学者以及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实践教学评价,尤其是高职院校,但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实践教学评价依然有些苍白。为了科学地评价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关注实践教学评价研究以及改革现状。作者在中国知网上按题名“实践教学评价”输入查询,发现共有33条博硕士论文,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前每年不超过5篇,2006年至2009年四年中除了2008年为27篇,其余均为十几篇,但2010年开始研究数量年均增长率达21%。按题名“实践教学评价”输入查询共有497条期刊论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2前年均数量低于8篇,2003—2007年每年的篇幅在13~19之间,2008—2012研究数量迅猛增长,由44篇增长到105篇,年均增长率33.6%。从现有文献数量看,学者们对实践教学评价的关注度在逐年提高,从文献的内容看,目前学者们对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资料来看,学者们对各类高校或各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过程或结果进行调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看法,问题主要集中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方面。

1.实践教学评价观念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注重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考评流于形式,评价质量不高,实践评价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规范性和严格性不够,缺少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和办法。

2.评价内容不全,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高职实践教学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指标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在评估中占的权重低;有的甚至不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即使有部分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其所占比例也较少;对实践性教学考核缺乏较为明确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不注重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实践考核内容较随意,评价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尤其是不注重技能要点、操作步骤的教学过程评价。难于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难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诸如团队合作、刻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方面的发展状况;目前的实践教学评价不分专业与课程,多数采用实习报告等书面总结的“一刀切”形式,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真正掌握的职业能力、具有的职业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重要方面未能给予全面的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评价以校内评价为主,仅限于专家学者和教师,评价主体太窄,缺乏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实践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同时,学生作为评价的对象,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反馈与申述,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4.评价方法单一,考核方式单一,基本采用卷面考试或实习报告的形式,对实践过程的评价不够充分,成绩的可信度及全面度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5.评价结果缺乏反馈,实践教学的评价、反馈,处于局部、被动、静态的监督层面,实践教学评价反馈机制落后,甚至缺少评价结果的反馈。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评价,仅以奖惩为目的,教师直到课程结束后,甚至在下学期的实践教学评估中,相关教师才能知道考评结果,而且由于结论的笼统性、模糊性以及由于学生评价时的不客观性等因素,导致实践教学评价不利于教学的改进同时还引起教师的消极反应。

二、实践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评价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评价过程中学者们都认为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共同认可的原则有可操作性原则,数据采集要简洁、快速,统计方法要易于理解和操作;选取指标时要尽量选取可量化、有代表性的指标,为便于各学科的实践教学比较要求评价指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实践教学评价比较,确保实践教学评价的公平合理。同时有学者认为在遵循系统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大多数学者还认为评价体系的客观、规范性和持续性原则必须遵循,当然评价体系也应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还有学者提出评价指标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的易评性原则。另外评价原则既应具有针对性,也需要具有普适性。当然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如差异化、多元化、发展性等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评价中也将逐步体现。有学者认为教学评价的核心价值追求应该与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保持一致的,应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应体现和合文化精神的差异性评价。

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应包含的内容

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学者们主要基于不同专业、课程的实践特点构建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含人财物等资源、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构成的指标)和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大部分学者认为高职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应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或评价指标4个方面,并分别指出不同的考核对象与考核标准。其中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主要由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学生、指导教师、同行专家甚至企业专家等组成。评价对象分为学生和教师,各自的指标有所不同。从宏观的角度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还应包括信息畅通的教学管理平台、高素质的督导队伍,督导工作管理条例以及校企合作、督导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有学者以管理类专业为例,认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实践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手段、教学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等。从微观的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应针对学校、学生、社会三个主体,分别确定各自不同的指标,构建多元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其中三主体的评价体系分别以过程评价为主、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为主以及由企业或行业制定标准的学生技能鉴定为主。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应包含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训课程实施条件的评估,构建学生、社会和实训基地、企业等因素组成的互动的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组织实施必须在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由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评价主体是所有选课的学生,也可以聘请5~6名专家参与。目前,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两种,即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如有学者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评价[16],也有以管理专业为例采用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排序10]。还有采用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确定实践教学各指标各因素向量权重,并最终做出评价反馈及修订[17]。对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者们针对不同专业也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行政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其中,评价内容应全面化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实践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要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学校教师,行业企业、社会以及学生相互间的评价也应该受到充分重视[2]。也有针对高职经贸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评价,认为评价内容应包括专业技能,还应包含学生作为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同时评价学习过程和成果,实践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8]。根据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特点,学者提出实践课程教学评价的方法包括建立以职业能力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的制度保证体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注重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5]。

四、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

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课程选取的指标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有学者应用CIPP评价模式构建了含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并探讨了实践过程的阶段性考核以及考核方法的多元化。还有的则选取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途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效果五个一级指标,同时制订若干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同一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学者们的观点也不一致。如有学者针对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建立立体化、全程化的四级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体系结构和体系内容,体系结构包括时间维、逻辑维、专业维三个二级指标,体系内容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二级指标,其中对体系内容建立了四级指标。而同样管理类专业,有学者则构建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学者分别从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三方面进行评价,并考虑相应的指标。而对同一课程,另有学者建立了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团队为评价主体的实践教学学习评价机制,含总体效果、整体过程、成员评价、自我评价四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对于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的差异性也带来指标的差异性。有基于校企合作视角建立的实践教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实习绩效和学校实践教学建设绩效两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有从工程训练的角度分评价对象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如教师,则包括教学方案及文件、实践教学组织及效果两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当评价对象为学生时,评价指标为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实习报告、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四个指标。有基于产学合作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三个一级评价指标:项目成果、答辩及设计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和多个二级指标。

五、趋势与反思

从上述文献分析看,关于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呈现出以下趋势:评价主体呈现出从精英向大众、从专家向普通者的发展趋势,如师生互评、学生互评、教师互评、行业及企业专家评价等,更能全面反映教学的真实性;评价目标趋于多元,关注实践教育的价值多元化、关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协商与沟通;评价工具上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指标。现有实践教学评价集中在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评价领域基本空白,目前高校教学评价不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区分文科类和理工科类实践的差异性等,导致难以合理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即使在高职院校目前评价方法中深度访谈、日常观察以及实验性研究等质性工具使用很少;评价结果还只是初步关注整体社会效用而没有向个体理解转移;评价仅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效率以及各方利益群体的需要实现程度缺乏关注,也缺乏实践教学整体有效性的研究。

总之,实践教学评价领域是一个新的有待开发的研究领域,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拦路虎,也是理论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苗壮,朱卉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2,(9):24.

[2]吴立春.高职实践教学评价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80-81.

[3]朱远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探索和实践[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109,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