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会计学论文

银行会计学论文

时间:2022-05-26 19:38:21

银行会计学论文

第1篇

1.1课程缺乏明确定位,课程设置脱节部分高校在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时,对银行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银行等金融企业对应届生会计知识的实际需求,甚至将该课程排除在金融专业必修课范围之外,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明显短板。银行会计逻辑性较强,需要学生对金融学和会计学有一定的掌握,但部分高校在课程开设顺序上存在一定误区,并未在金融学、会计学和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知识掌握全面深入的情况下再开展银行会计课程的讲授,学生接受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1.2教学内容抽象复杂,教学方法相对单调银行会计教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点较多,不仅涉及金融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会计知识,会计核算方法与财务核对、贷款、存款、支付结算等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且核算过程中的有些会计科目较抽象难懂、结算业务中的凭证种类繁多,使未参加过工作实践的学生完全掌握的难度较大。银行会计的教学方法仍是采用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讲授,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多流于形式,这种讲授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分录等内容,但学生对于实际操作流程缺乏感性认识,自始至终处于被灌输的学习状态,无法有效调动其求知积极性,阻碍了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1.3实践教学不足,案例陈旧过时随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银行会计业务完全走进计算机操作时代,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认识到仅靠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但实验教学作为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往往课时数严重偏少,走马观花式的实验教学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核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固化动手操作技能。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银行会计课程内容和实践案例并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多仍停留在多年以前,和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不利于学生所学与社会的接轨。

1.4师资力量匮乏,亟需实践型人才鉴于银行会计学科的交叉性,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会计学基础和广阔的金融学背景,最好能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实战经验,银行会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大部分银行会计授课教师在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本身缺乏实务操作经验,在模拟实务中只能靠书本知识和想象,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

2高等学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2.1明确银行会计课程定位对于银行会计这门课程而言,只有明确其定位才能让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很多开设银行会计课程的民办高校多选择会计系进行该课程的讲授,会计系的教师多缺乏金融学背景,而这门课程对教师的金融学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会计学仅仅是基础知识储备,所以这门课程要定位为金融学系的重点课程,由金融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为宜。同时,课程定位应更贴近银行对银行会计的职责划分,讲授办理客户业务的前台及处理前台递送凭证的后台的具体业务操作,实现精准处理柜台业务的目的。

2.2完善课程体系,借鉴西方经验当前市面上的银行会计教材品类众多,但相当一部分是由资深的会计学教师编写而成,未能突出银行会计的特性,如:很多教材将营业收入、所有者权益核算和成本核算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实质上与企业会计并无不同,类似重叠的内容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此外,西方的银行会计学教程相对于国内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因此,有必要组织教材编写人员和授课教师与西方高校进行交流互动,取其所长融入到国内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中。

2.3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鉴于银行会计的高实践性,课程设置中实践部分的课时比例应适度提高,银行是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机构,因此很难安排学生直接进入银行进行岗位实习,通过模拟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模拟实践教学的真实程度决定了能否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很多教学实践实验室应用的是上个世纪末开发的软件,不仅与现阶段的业务流程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电脑系统和界面与实际差别较大,因此有必要还原真实的操作情景,建议民办高校与当地商业银行有经验的前后台人员成立项目组,共同开发一套适合当前银行会计业务的软件系统。

2.4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银行会计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一支高水平和稳定的师资队伍与之匹配,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银行会计实践经验。构建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不能片面的鼓励教师提升觉悟,而应该确定一套引才留才机制,并不断自我提升,密切关注最近的会计制度、结算方法的变化,掌握银行会计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传递给广大学生。同时,考虑与当地银行建立合作,为教师提供去商业银行实践的机会,并聘用具有一线经验的优秀银行员工为学生实地授课,多组织教育界与银行会计从业者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上述各项努力,为学生提供更适合银行会计学科的师资力量。

3结语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市场金融行业也逐渐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是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文中的高职院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的银行会计教学中,教师针对所教授的内容,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加强高职院校的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就成为了每个高职院校所关注的焦点。

一、银行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探析

中国现今的教育事业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现今众多高校毕业的学生并不具备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空有理论知识,导致了其在工作岗位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高校进一步实行教学的实践教学工作是多么重要的意义,当然,银行会计教学也不例外。

1.加强高职院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是进一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基本保障

对于我国当前银行会计工作而言,如果毕业生在工作之前没有任何与社会或工作岗位相关的实践经验,会使得其在工作中处处捉襟见肘,不能完全的放开手脚的工作,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使得自身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利于自身日后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职院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是进一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基本保障。

2.加强高职院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还是银行会计课程自身教学任务的要求

实际上,银行会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业的技能课,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与良好的专业工作能力。再加上,银行会计工作有着自己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一整套完善的专业操作流程,更加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具备更高、更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其本身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任务的要求,决定了我国的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加强学生的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

3.学生的毕业需要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自身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的发生,一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由于其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与生产能力。因此,现今各个高校的学生都开始要求在教学中要不断增加实践教学工作,以此来保证其能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具备更高、更强的就业能力。

二、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

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发展自身院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就必须针对现今自身银行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在从中找到其本质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促进自身院校的教学工作发展。为此,笔者在这里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1.学生的银行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不足

由于当前银行会计工作的任务繁杂众多,导致了现今的高职院校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追赶自己的教学任务,就不使得许多的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得不到应有的开展,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今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够熟练,造成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能独立的进行银行会计工作。

2.教师的理论知识充足,但是其实践知识不足

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的银行会计知识的教学教师对银行会计的事务不甚了解,其只限了解自身教学的书本知识,对自身银行会计的实践内容并不了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其银行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教学不足,使得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更好的体会到的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生日后的发展。

3.实践教学中的直观教学开展工作仍得不到重视

由于教师基于只是单存了解银行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其对会计工作中的实践操作性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这就使得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采取更合理的直观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现场直观的实践指导,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银行实际教学的改进措施探析

1.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课程

由于银行会计部门是一个对基础技能要求极高的工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就要求,现今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充分保障做好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工作,以此来不断增加的学生的就业基础能力。

2.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要注重发展自己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由于当前众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其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教学实践科学仍缺乏专业性。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老师除了要具备更高、更强的银行会计教学理论,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实践课程的专业知识,以期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高职学校课堂的教师可以多与银行机构沟通,经常性的去银行进行合理科学的进修,来不断保障自身的教学实践课程能具备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其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能力。

3.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适当合理的科学教育

教师不但能够最大程度加深学生在学习中对银行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在课堂上实行现场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存款凭条的打印工作、账户存款的查询与核对工作、支票的打印与抄写能力等等。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平衡计分卡;增值评价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对内部审计作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拓展了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空间,突显了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领域的巨大潜力,明确了内部审计是增加商业银行价值的工作目标。

就国内外对于内部审计增值研究的成果来看,大致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内部审计增值的涵义研究、内部审计增值的途径研究及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价方法研究。与以往对于内部审计增值问题的研究思路不同,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建立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并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建模思想,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利益相关者应是对内部审计活动产生影响的,或是受内部审计活动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本文所使用的米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1997)提出来的,该方法要求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属性中至少一种:合法性、权利性及紧迫性。通过利用米切尔评分法对内部审计的利益向相关者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应包含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被审计单位、金融监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六大部分。

对于不同的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其对于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决定了内部审计增值内容及形式上的多样性。董事会关注于内部审计在银行经营决策的可行性和决策执行的效益性等方面提供的确认服务;监事会关注于内部审计对全行的财务活动、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提供的确认服务;高管层关注于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业务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提供的确认和咨询服务;被审计单位关注于内部审计在揭示经营行主要业务的风险状况和重大风险事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提供的确认和咨询服务;金融监管机构关注于内部审计在监督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等方面提供确认服务;外部审计机构则关注于内部审计在降低外部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减少重复性工作等方面提供的确认服务。

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

平衡记分卡是管理者衡量企业职能部门能否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同样可以使用平衡记分卡来评价内部审计部能否增值。然而,图3中示的平衡计分卡基本评价模型并不能够全面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增值效果,必须对其进行补充完善,才能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增值作用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本文第二部分所建立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模型,参考平衡计分卡的基础评价模型,结合现代内部审计发展和现实需求,提出了六位一体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图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中各部分对应的具体指标包括:

(1)董事会/监事会。具体指标有:董事会/监事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履职满意度、上报董事会/监事会的内部审计报告数量和报告质量、审计计划完成率等。

(2)高管层。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建议的采纳率;内部审计建议新增或完善规章制度的数量、对内审部门投诉的数量、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履职满意度等。

(3)被审计单位。具体指标有:揭示风险金额、揭示风险问题数量、整改建议数量、揭示问题属实率、审计时间及频次等。

(4)金融监管机构。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完成监管要求项目次数、对完成监管要求项目审计成果的满意度等。

(5)外部审计。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利用率、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所减少的外部审计时间和成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满意度等。

(6)创新与学习。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结构、内部审计人员所取得的职业认证数量、内部审计人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和频次等。

四、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问题,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并结合了平衡计分卡的建模思想,最终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由于时间及个人能力所限,本文提出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价模型以及对应指标还有待完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审计实践中不断的修正改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西安分局)

参考文献:

[1]孙丽.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2]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第4篇

论文摘要:面临wto,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其经营风险也会逐渐积聚,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和防范经营风险的最现实的保障并对增强银行实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经营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内审的缺陷、组织机构的构建。

1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现状

商业银行是依照法律设立的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其经营对象、交易特征、机构分布、社会影响等特征决定了他是风险聚集性很强的特殊企业。作为金融企业,银行通过吸收储户的存款,管理着巨额的资金,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随着国家对银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银行业内部风险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银行内管理人员或一般员工职业犯法、挪用储户资金等现象造成银行巨大损失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并且我国银行业在逐步加大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最为关注的不良资产问题往往也与违规行为相关联。业内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内部审计力量薄弱,是屡屡出现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尤为突出的摆在了我国银行界的议事日程之中。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是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在商业银行内部的延伸,由于历史的原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张及商业银行内部金融案件的逐年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日益受到重视。WwW.133229.COM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模式上的缺陷

2.1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落后

与国际大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明显落后,主要运用原始的审计方法,即通过查凭证、翻账簿、看报表取得审计资料,上作效率低,发现问题滞后,对问题的定性主观性强,影响审计上作质量。在现场审计中,虽然也使用了计算机,但只是起到记录、制表和打印功能,计算机技术还没有运用到整个内审监督过程中,没有专门的处理审计事务的系统软件,无法与业务处理系统接口。

2.2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监督能力有限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众多和网点分散,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接触到现金和证券等,并有权限进入客户的账户,一项微小的控制薄弱环节可能导致出现大的问题,因此,内部控制和审计任务非常繁重。而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的情况,导致审计监督不连续,审计面窄和间隔时问长,不能及时发现和揭露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2.3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

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垂直管理的组织体系,但仍存在一批尚未理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总行设立的审计部只是一个职能部门,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2)一级分行总审计室受总行审计部和本级行的双重领导,不利于其对本级行实行有效监督;(3)一级分行总审计室所派驻的办事处,实质上是原来二级分行审计机构的简单组合,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实行跨区域管理。

3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构建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是要营造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按照有利于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法人体制,有利于促进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原则,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分级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重构大一统的内部审计模式,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1)建立“下管一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双向服务”的大一统内部审计体制。(2)建立内部审计中心上作制度,实现内审上作的制度化、规范化。(3)建立经济处罚和责任处罚制度,提高内部审计效果。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具有必要的制约手段。一方面,由于分支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自身利益,因此赋予内部审计一定的经济处罚权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肩负着对管理活动进行监控的职责,也应当具有必要的责任处罚权。对未尽到职责的责任人按照责任制度进行处罚,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上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手段。(4)推陈出新,探索科学实用的审计方法。运用风险控制模型,做好重点防范上作。加强非现场稽核,增强内部审计上作的风险预警能力。(5)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高素质的人员是高质量工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j].金融论坛,2004,(7):57-61.

第5篇

关键词:上市银行;员工;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的美国。而英国人Sheldon(1923)是最早启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学者。但Sheldon在其著作《管理哲学》中首次使用该概念之后,30多年间,学术界对该概念的研究并不多(Carroll,1999)。20世纪60年代,该领域的文献开始增多。到20世纪90年代末,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关注,在企业界也受到普遍重视。在“财富500强”企业中,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目标核心组成部分的大约占90%(Boli & Hartsuiker,2001)。

近30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学术界主要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公民和契约论三大理论视角(刘学平、孙燕青,2014)。其中,我国学者比较认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张洁梅,2013)。该理论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股东、员工、政府、消费者、供应商等广大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责任,是对他们利益要求的关注与维护(金建江,2007)。该理论观点修正了“股东至上”的价值思维,相对清晰地界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持该理论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作为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员工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应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刁宇凡,2013)。在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方面,国外研究者主要关注平等雇佣、职业安全与健康、工作的意义性、工作与家庭平衡等,也有少数学者考察了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问题;在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具体途径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主管理、劳资协商、丰富工作内容、制定守则、实施管理项目等展开(黄蕾,2007)。而国内学者对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从履责依据(欧阳润平、黄蕾,2009;陆玉梅等,2014)、保障员工权益(葛锦林,2007;赵涛等,2008)和提升员工素质(孙建华,2006;于欣,2007)等角度展开。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在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方面,研究范围仍需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仍有待加强。因此,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全面深入地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问题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同时,由于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盈利能力、经营环境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行业的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也必然存在明显差异。但现有文献在分行业的研究方面相对匮乏。银行业作为我国经济运行体系的核心参与者和行政垄断的受益者,承担着资源配置、经济调控以及风险管理等诸多职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引导、支持和带动作用。鉴于行业的特殊性,不少学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考察。但现有文献大多着眼于社会责任的内涵、意义、作用、目的以及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萧松华、邵毅,2014)。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员工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成果还相当匮乏。2006年,浦发银行了我国银行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此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例行之举。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考察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一、 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目前,我国共有16家上市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为国有控股银行,其余11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收集到这16家上市银行的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并将其作为分析资料。同时,各上市银行截止2014年末的资产总额如表1所示,本文根据资产规模情况将16家上市银行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3个类别。

2. 研究方法与程序。本文主要用定性分析方法考察我国上市银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本文根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16份社会责任报告的研读结果,将我国上市银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归纳为履责意识、履责内容、履责效果等3个方面。其次,通过对16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分别从上述3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国上市银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二、 研究结果

1. 我国上市银行的履责意识。一方面,16家上市银行均将员工列为需要履责的对象之一,均披露了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这说明她们均认可“企业应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观点。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写入企业使命,一些银行则在企业文化或企业战略中描述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还有一些银行在社会责任愿景或理念中阐述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另外一些银行则只是在介绍年度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时才阐述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这显示出不同银行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一。其中,工商银行等6家银行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写入了企业使命,显示出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见表2)。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中描述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显示出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较高重视程度。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宁波银行则分别在责任愿景、责任理念和责任观中阐述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说明其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一般。其他上市银行只在年度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介绍中阐述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说明其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够。

2. 我国上市银行的履责内容。首先,保障员工权益是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基本要求。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除了南京银行之外,其他15家上市银行都披露了员工权益保障方面的内容。其中,15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平等雇佣方面的内容;除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之外的13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员工保险福利方面的内容;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达100%;中国银行将全行5.8万名劳务派遣员工全部转换成合同工,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劳务派遣用工全员转换的国有企业;除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之外的10家上市银行均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则通过员工座谈会、员工访谈、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员工的利益诉求。

其次,促进员工职业发展是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16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促进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的内容。其中,16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员工培训方面的内容,除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平安银行之外的13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或规划员工职业生涯方面的内容。

再次,认可员工价值是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除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之外的11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员工价值认可方面的内容。其中,除南京银行之外的10家银行均披露了薪酬方面的内容;工商银行开展了感动工行员工评选活动,工行苏州分行还以优秀员工的名字命名理财工作室;农业银行、南京银行开展了选树先进典型活动;宁波银行进行了敬业榜样人物的评选与宣传。

最后,员工关怀也是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16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员工关怀方面的内容。其中,除中国银行之外的15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员工健康与安全保障方面的内容;除民生银行之外的15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关心员工生活方面的内容;除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之外的13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帮扶困难员工方面的内容;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大力推进员工维权,成为金融系统中唯一一家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示范单位”的机构。

3. 我国上市银行的履责效果。上市银行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其满意度,降低了其流失率。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披露了员工满意度方面的数据,分别为76.01%、大于80%、97.25%;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披露了员工流失率方面的数据(见表4)。

同时,履行员工社会责任也树立了上市银行的良好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及本文对各种“最佳雇主”排行榜的检索结果,我国上市银行入选最佳雇主榜单的情况主要如表5所示。

三、 结论与启示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目前,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例行之举。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对其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银行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一,一些上市银行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各上市银行比较注重保障员工权益,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和开展员工关怀,但在认可员工的价值方面做得不够;很多上市银行没有进行员工满意度的调查和员工流失率的统计,或者是进行了调查和统计,但是没有再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相关数据。同时,从三大“最佳雇主”榜单来看,我国上市银行入选榜单的数量较多,说明上市银行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整体情况较好。

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是上市银行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进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因此,我国上市银行要进一步增强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认识,采用多种方式认可员工的价值。同时,要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银行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和意见,通过员工流失率的统计分析了解员工流失的原因与规律,进而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管理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吕景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经济学动态,2006,(8).

[2] 李国平,韦晓茜.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4,(8).

[3] 刘学平,孙燕青.近30年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三大视角述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6(2).

[4] 张洁梅.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13(1).

[5] 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J].财经科学,2007,(11).

[6] 刁宇凡.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及实施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学位论文,2013.

[7] 黄蕾.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07.

[8] 欧阳润平,黄蕾.不同理论视角下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责依据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09,(4).

[9] 陆玉梅,陆海曙,刘素霞.民营企业承担员工社会责任的内生机制博弈分析[J].软科学,2014,(10).

[10] 葛锦林.从员工休息权透视企业社会责任[J].交通企业管理,2007,(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6BGL105)。

第6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现代金融业因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服务贸易开放的需求将引来爆发式的增长,高校教学在这个背景下也要因应金融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商业银行实训教学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进行教学组织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实训教学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正逐渐完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已日益激烈,特别是加入 WTO 以后,面对国外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人才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面向 21 世纪的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理论知识,还必须会操作懂业务,应该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金融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迫切希望上机进行实务操作和模拟训练,以便能直观地学习、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加深了解业务处理的流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其社会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动力和需求还来自于目前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各个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教学必须与市场需求接轨。

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在目前各类学校尤其得到重视,各个学校都强调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培养学生专业专项技能,要加强专业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在深入了解银行业务基础上,通过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组织安排教学,严格遵循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以及金融制度,在功能和操作流程上与现役的银行业务系统保持一致,针对上述问题为高校提供了完全仿真的解决方案,帮助高校快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高水平的银行综合业务仿真模拟系统。

2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价值

商业银行实训通过组建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平台,让多名培训对象扮演银行实际工作中各种角色,分工合作,全行轧账等功能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特别是金融、信息、会计等专业的学生熟悉银行业务系统构造了一个真实、完整、有效的银行仿真操作环境。

该系统满足《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模拟实训》、《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模拟实训》、《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模拟实训》、《银行会计学》及《电算化》等课程的教学和上机操作,强化学生对银行会计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加强对本课程以及其他金融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银行会计账务组织的构成和内容,掌握银行主要业务的流程,掌握日结、月结、年度决算的做法。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对金融专业其他课程的消化和理解。解决银行业务教学的纸上谈兵的问题,补充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完善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银行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改变其知识结构,培养商业银行真正需要的实用人才。就业后能够直接上岗。

3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系统架构

3.1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硬件平台

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基本硬件平台如下图所示。主机(服务器)用于实时处理和清算所有网点的业务,存贮和管理全部数据。前置机连接前端和后台,处理与本地相关的企业逻辑,是地区中心。网络通信系统负责中心主机系统各设备之间以及主机和前端系统之间的通信。前端系统是面向用户的营业窗口,用于向主机传送业务数据和请求,并根据主机返回的指令处理各项业务。

在基本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银行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总行、支行和营业网点的网络,通过网络互联,以总行为中心,联结下属分支机构;同时对外与人行、Internet 等相连,从而为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运行提供先进、安全、稳定的支撑环境。银行中心局域网是全行的数据中心和交换中心,通过广域网络,纵向实现与支行和网点的互联,横向实现与人行、其他金融机构等网络相连。

3.2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按照教师指导下的分组实验模式来进行,在小组实验教学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把班级分成若干的小组,每组学生4~6人,首先给定不同的学生进行角色的设定和轮换实践,分别给不同的学生设定银行行长、主管柜员、库管员、分行行长、主办柜员、会计主办柜员、储蓄柜员等多种角色,以及独立支行、企业、客户的角色,业务类型涵盖个人业务、公司业务、中间业务、理财业务、国际结算、信贷管理、同行往来、全行管理等全业务类型。让小组扮演不仅让学生熟练银行各业务流程,还对银行问的结算、信贷风险管理等核心业务有感性认识。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组织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教学环节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理解商业银行运作的基本模式和运作的原理技巧,另一方面结合实验案例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组内和全小组的讨论,通过讨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优势、困境,即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考,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3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考核形式

实训考核应反映学科特点和课程设计要求,模拟银行的实验教学中有大量的操作性课程安排和部分验证性试验,主要应该结合商业银行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考核要求进行机试考核方式,而不使用简单粗暴的试卷笔试考核方式,采取如银行各业务流程操作,也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银行信贷及风险管理知识,也涉及创新性实验,如银行衍生产品的实现。因此,它的实验考核一方面要兼顾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操作的规范性要求,一方面要体现学生创新设计的实验思想。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以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主,忽略或不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规范性考查,使得部分学生对实验草率应付,且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课水平。我们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摸索、改进、规范学生实验考核办法,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拟银行实验考评模式。主要的考核指标有:实验操作、实验态度作风、实验报告、实验创新性、实验考试。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是立足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经济、管理的其他专业培养服务。在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组织上,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方向,遵循教育学培养的原理,按照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整合。

参考文献

[1]蒋成忠.对《商业银行模拟交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3-14.

[2]张艳,张振.完善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5):120-121.

[3]祝文峰.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中的应用——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5):112-114.

第7篇

关键词:网络银行;影响因素;顾客;科技接受模型

一、网络银行采用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不同角度对网络银行的采用进行研究:

(一)成本和收益。这是银行和顾客双方都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网络银行会给银行和顾客带来双赢的利益格局。就银行方面而言,网络银行是银行业中最富有和最盈利的部分。从成本来看,由于网络银行有较少的员工和基础设施,所以网络银行可使银行节省大量成本,是银行所采取的最便宜的分销渠道。从收益来看,网络银行可使银行通过削减交易成本和提高服务速度而改善分销渠道的效率。就顾客方面而言,由于节省成本、时间和空间,以及对顾客抱怨的快速反应和提供改进的服务,网络银行对顾客极其有利。网络银行可给顾客提供很容易获取的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便利高效的理财服务,这样就可使顾客充分享用自我服务渠道,进而使顾客省去耗时、耗力奔波于分支网点之苦。网络银行可使顾客更容易接近其账户和银行服务、降低服务开支而且节省他们管理其财务的时间。

(二)顾客个体特征。顾客个体特征是进行网络银行采用的研究时所考虑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影响顾客采用网络银行服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个人年龄。同银行总体客户相比,老年顾客属于网络银行的后期采用者,典型的网络银行顾客相应而言比较年轻,年轻的顾客群体是网络银行市场快速发展中最关键的顾客。在网络银行情境中,年轻的顾客比年老的顾客更重视便利性和时间的节省,而且将面对面接触看得不那么重要。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网络银行的采用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接受过教育的顾客群体是推动网络银行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教育对采用态度和采用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典型的网络银行顾客相应而言受过良好的教育。教育程度高、技术导向型的顾客最容易采用网络银行进行自我服务。网络银行采用者和未采用者在家庭月收入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富裕的顾客偏爱于采用网络银行服务。性别也是网络银行采用的个体因素,有学者以土耳其顾客为样本探讨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网络银行顾客大部分为男性。也有学者在对中国顾客的检验中发现网络银行顾客同样是以男性为主。态度、动机和顾客创新也是网络银行采用研究中所涉及的顾客个体特征,有学者根据态度的不同维度将网络银行顾客分为交易导向型、一般兴趣型、服务导向型和技术接受型四种类型。还有学者根据顾客的资金管理理念而将顾客的动机划分为安全意识型、追求最大值型、即时满意型和麻烦躲避型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动机的顾客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三)信任、承诺、安全和感知风险。这是顾客采用网络银行时最为担心的影响因素,愈来愈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有学者证明,信任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信任在网络银行情境中比感知易用性更能够直接地影响顾客的行为。还有学者发现顾客采用网络银行时,信任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采用行为有积极的影响。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信任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和顾客个人的信息敏感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信任和承诺是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信任对顾客的关系承诺有积极影响,而高度的信任和承诺同高度的网络银行采用意图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学者们认为影响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主要障碍是安全问题,即阻碍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因素之一就是安全顾虑。有研究发现安全问题和缺乏对网络银行的认知是采用网络银行的主要障碍。有学者用感知可靠性来反映顾客对网络银行安全和隐私问题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感知可靠性对采用意图有显著影响。

(四)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是获取顾客忠诚的利器,满意的顾客会采用或继续采用网络银行;而不满意的顾客则会拒绝采用网络银行或转换到其它服务渠道。研究表明,网络银行顾客比非网络银行顾客对于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更加满意。如,顾客服务质量、银行服务产品质量和网络系统质量等是顾客采用网络银行时关键的满意和不满意因素。有研究证实,银行服务质量会通过满意对忠诚产生间接影响,而满意则会对忠诚产生积极的直接影响。而另外的研究则证明:同其它顾客群体相比,网络银行服务的早期采用者和大量采用者对于网络银行服务更加忠诚和满意。顾客之所以从传统的分支银行转换到网络银行,就是因为顾客对传统银行服务的不满意,这些不满意因素包括缓慢的服务速度、不方便的开放时间和地点及少量的向顾客提供服务的雇员等。有学者认为通过网络银行技术提供服务的能力同高满意度相关。还有学者则强调人性化和网络银行技术同顾客对服务的感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些感知会影响顾客对网络银行的满意程度、保留程度和转换程度。

(五)信息技术接受理论。学者们一般都将信息技术接受理论作为研究顾客对网络银行采用的依据,如果采用者不愿接受,那么信息系统就不能给组织带来完全的利益。常见的信息技术接受理论有科技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理理论等。在用科技接受模型对网络银行采用意图的决定因素进行的检验中,有学者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网络银行采用意图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计算机自我效能和计算机经验会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采用意图产生间接的影响。还有学者将自我效能作为调节变量加进科技接受模型,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网络银行采用意图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感知可靠性同采用意图没有直接的关系。计算机自我效能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同采用意图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而有的学者创建的网络银行接受模型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在线银行信息、安全与隐私以及网络连接质量等维度,结论显示只有感知有用性和在线银行信息对网络银行的采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对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同未采用者相比,采用者有较高的相容性、金融创新性和个人电脑熟练度,感知到更多的便利性和更少的复杂性。而另外一些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则认为: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应包括相对优势、可观测性、可试用性、复杂性、相容性、感知风险、群体类型、决策类型和营销努力。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实际采用决定于采用意图,但该结论在实证研究中仅得到有限的支持。还有的研究聚焦于顾客对网络银行采用的一些特殊影响因素,如态度、社会影响和感知行为控制等。结果显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较社会影响更显著地影响顾客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通过比较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来预测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结果表明,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具有关键的影响。不过,无论是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还是在理理论中,采用意图都不受主观规范的影响。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在预测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方面都非常有效,而计划行为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则略高一筹。

二、对顾客采用网络银行影响因素研究的评价

有关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研究众说纷纭,学者们都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和预测。但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复杂,仅从任何单一的角度来解释都是片面的。仅将成本和收益、顾客的个体特征、信息技术接受、顾客满意以及信任、承诺、安全和感知风险等影响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若干个作为解释和预测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根据都有失偏颇,这样会忽略其它方面的影响因素。绝大多数学者都从顾客方面的影响因素来研究网络银行的采用,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从银行方面的影响因素来研究。但将银行方面的影响因素和顾客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还几乎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网络银行采用研究中的一大缺陷。在研究方法上,绝大部分学者都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验证顾客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或采用意图。有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分析和验证的,有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检验的,有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即二元回归模型的方法进行概率预测的。本文认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比较合理,因为影响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因素比较复杂,所牵涉到的变量比较多,而结构方程是处理多变量的有力的统计工具。但学者们的研究在实证分析中都是一种截面研究的方法,事实上,顾客由不采用到采用网络银行或由采用到不采用网络银行是一个过程,这就需要采用历时研究方法来研究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所以,只有将截面研究和历时研究两种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加完整和精确地来分析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

第8篇

一、巴塞尔协议III与资本约束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这一比率反映商业银行投资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该银行能凭借自有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

《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另外,各家银行应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该规定将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

二、关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

资本结构理论的开创性文献是MM理论。MM理论认为,在没有税收、破产成本为零、不存在信息优势、资本市场没有交易成本和交易限制、投资者可以按照公司同样的条件进行借贷的条件下,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没有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初,Klein开创性地将MM理论运用到银行资本结构研究中,把银行当作一般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寻找最优资本组合。此后,学者们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银行企业论,并扩宽了银行的资本结构理论。

三、银行资本结构与贷款

(一)最优资本结构选择

根据Chami and Cosimano(2001,2010)的理论,银行基于对下一期最优贷款量的预期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假设银行根据本期经济状态预期下一期最优贷款量,但资本约束限制了银行达成这一目标的能力。拥有更多资本的银行能容纳更多的贷款,因此,当本期银行的权益资本量上升时下一期的资本需求量会下降。当银行本期的贷款边际成本上升时,银行会预期银行下一期的贷款边际成本继续上升,因此,银行将降低最优贷款量的预期,因而会减少权益资本量的持有。另外,总资产规模的上升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导致银行选择更加激进的资本结构。

四、实证检验

(一)实证方法

由于银行对于最优资本量、贷款利率、贷款量的决策具有同步性,而贷款量的估计需要应用最优资本量和贷款利率的估计结果,因此,需要实证检验所得到的参数估计值与实际值尽可能的接近。由于上述原因,本文运用GMM广义矩估计法进行参数估计。

(二)数据选取

为了获得完整、连续、贴近实际的数据,本文选取从2003年-2012年已在我国上市的12家商业银行的相应数据12家银行包括3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

(三)实证结果

(四)巴塞尔协议III的影响

五、本文小结

本文利用Chami and Cosimano(2010)关于银行最优权益资本选择的模型,估计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和贷款需求量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09年的9.2%上升到2012年的10.6%,这将导致长期贷款利率上升0.532%,长期贷款需求量下降3.88%。

参考文献:

[1]Antoine Martin.&Bruno M.Parigi Bank Capital Regulation and Structured Finance[R]. New York: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 2011.

[2]Aguiar,A.& Drumond,I.Business cycle and bank capital: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under the Basel Accords[R].FEP Working Paper,2007.

[3]李雾友.商业银行资本金制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5-62.

第9篇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日益突出。特别是银行风险问题,受到业内高度重视。如何化解和防范银行风险成为当前银行管理活动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内容。

一、引言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目前各家银行管理者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营销、清陈欠上,一些银行管理层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制度缺陷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已有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则会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印、押、证”做不到三分管,保管联行印章、密押人员临时离柜不上锁,换岗不详细交接等。二是有关人员把关不严,票据不折角验印,日常核算中漏盖、错盖印章的现象较多。三是操作规程不规范。一些领导和会计经办人员不熟悉近几年新颁布的会计结算法规,对一些业务只凭老印象办理。四是会计核算不规范。各家银行普遍存在下列现象:票据大小写金额不符,凭证、账号、户名、金额随意改动,印鉴缺损,银行印章不齐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漏盖骑缝章,转讫章、现金收(付)讫章、业务专用章等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存在乱用会计科目现象,利息计算不准确,多收、少收、漏收利息现象时有发生,滥用银行内部凭证,不按规定用途和程序审查批准。

会计风险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

二、强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控制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功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如系统文件不可读,易于被篡改和毁坏,如果编程错误,则会造成错误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更有可能产生舞弊和犯罪行为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很难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能够及时、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系统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各行情况不一,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目前条件下,为了指导各行建立完善的、恰当的内部控制,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人民银行总行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作为指导,各行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会计风险。

三、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四、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1)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3)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4)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提高认识,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扩大业务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但发展要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从农行的效益上讲,不仅存、贷款、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创造效益,防范会计风险实际也是效益实现的保障。因为会计风险的存在,是造成资金损失的基础,而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就相当于创造了相对效益。在发展业务,增设营业网点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收入和人员成本的关系,而且要考虑投资成本。这样,就可撤并那些高险低效的网点,加大集约化经营的步子,推动财会力量的加强,有效地加大会计防范风险的力度。

六、总结

总之,财会人员一定要把好“财会关”,管好“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为准则,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向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权益,不断完善财会制度,努力提高财会水平,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2006,(05)

[2]陈壬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3]唐树君,浅议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山东经济,2004,06)

[4]李艾岚,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青海金融,2003,(08)

[5]张晓春,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05)

[6]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 2003,(08)

[7]朱然、李斌,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08)

第10篇

[关键词]EVA 测算模型 风险控制

一、引言

随着思腾思特公司对EVA价值管理体系的推广,引发了全球各行业对该管理体系的研究,EVA的理念体系和应用体系日趋完善,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可口可乐、索尼、西门子等国外著名企业均全面采用了EVA管理方法,国内许多企业的财务报表上也均出现了以EVA为基础的价值评估,可见EVA是未来全球衡量企业价值的决定指标之一。

EVA价值管理体系是围绕各企业的EVA值,展开一系列关于企业的价值、管理等各方面的讨论,故EVA值的计算是研究EVA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EVA价值管理体系的核心。同时,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更加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但目前国内对于EVA计算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EVA计算所做的项目调整上,对于如何将企业对风险的控制体现在EVA的计算中,研究甚少。本文根据思腾思特公司提出的EVA计算的基础公式和各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主要上市银行为例,将其风险融入EVA的计算,以便全面反映我国各银行的真实价值和银行业的综合盈利能力。

二、传统EVA测算模型

与传统会计评价体系相比,EVA价值管理体系的创新点在于:EVA从资本机会成本的角度重新度量了企业的盈利成本,了企业管理者“权益资本免费”的思想,以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加权资本成本,做为股东要求的最低投资回报率,从而帮助经营决策者更好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根据思腾思特公司的定义,传统EVA测算模型具体如下其中V表示企业价值,NOPAT表示税后净营业利润,C表示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和股权成本,WACC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由传统EVA测算模型,只有当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大于资本成本时,即EVA值大于零时,股东价值才会增加,企业在创造财富。

思腾思特公司认为,财务报表中的传统会计指标存在计算重复、评价指标不一致、不能正确反映企业价值等方面的缺陷,故传统EVA测算模型所依赖的NOPAT和C,必需在财务报表中相应数据的基础上做会计调整,由思腾思特公司和各专家学者公认的调整项主要包括研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商誉摊销、递延税金、各项会计准备等,主要调整内容和调整方法可参见曹萍(2010)、王娟(2007)等相关研究。

结合银行财务报表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得出关于银行的EVA测算模型中各项因素的计算公式如下:

NOPAT=税后利润 +[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报告期商誉摊销 +拨备覆盖率本年变化数+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本年变化数+递延税项调整+职工教育费用调整+利息收入调整-汇兑收益)]*(1-税率)

C=平均债务资本+平均股权资本+研发费用调整+累计商誉摊销+平均递延税金负债-平均递延税金资本+坏账准备金+其它减值准备-在建工程;

EVA测算模型中,WACC不仅反映企业的融资成本,从另一方面讲,它也代表了股东要求的最低回报率,只有当投资回报率大于WACC时,该项投资才具有价值,否则股东会选择放弃投资,WACC不仅仅是计算EVA所需的数据,也是企业分析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指标,故股东要求的最低回报率(WACC)是传统EVA测算模型的核心,其计算公式如下

WACC=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占总资本比例*(1-税率)+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资本占总资本比例

目前,国内广泛采用CAPM模型估算股权资本成本率,但国外许多学者认为CAPM模型过于简单,不能准确度量股东要求的最低权益回报率,有必要对股权资本成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用因素模型(APT)、EVA因素模型法等稍复杂的方法来估算较为复杂的股权资本成本。

三、风险调整的EVA测算模型

在传统EVA测算模型中,EVA值和股东要求最低回报率(WACC)只受企业当期经营情况的影响,几乎没有考虑外界风险、企业长期负债和投资风险的变化,不符合市场的真实情况,不利用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也导致由此计算出的EVA值不能正确反映企业价值。基于传统测算模型在风险方面存在的缺陷,本文考虑用企业市场价值的波动情况来反映企业风险,结合风险效用函数,将风险因素纳入EVA测算模型。

假设企业报告期为[t,t+1],表示企业第t期的企业市场价值,表示基于风险调整后的第t期企业市值,由EVA传统测算模型

其中,分别为企业报告期研究行业股市的总收益率的均值和波动率。

可见,对银行EVA值的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包括银行的股市收益情况、无风险利率、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有关,还与银行的规模有关,基于风险调整的EVA模型包括了传统EVA模型的所有因素,同时还综合了银行的规模,使得计算结果更准确和研究价值。但由于国内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市场完备性不如国外,造成可利用的数据较少,使得企业市值及股市收益率服从一定分布的假设较难成立,其均值和波动率的估计不够准确,会给模型计算带来较大误差。但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市场完备性会得到极大完善,而且在专家学者的共同研究下,基于风险方面的理论也会得到补充,模型也会得到修补和完善,从而使得风险调整模型的计算结果越来越准确,其应用也会越来越广。

四、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

目前,关于基于风险调整的EVA测算模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研究较少。为加深对模型的理解,下面以2009年和2010年我国主要上市银行的相关财务数据和股市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在计算过程中,有以下假设和说明:

1.由于是以计算一年期EVA值作为实例分析,来说明风险EVA模型的计算方法,用5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来估计无风险利率,根据我国最新的利率调整,借鉴学者估计的我国金融行业 系数为1.089,风险溢价为4%;

2.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时间均较晚,数据量有限,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出其市值变化和股市收益率所服从分布的均值和波动率,故本文暂不考虑数据的精准度,以日收益率为单位,估算它们的均值和波动率;

3.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Bloomberg数据库和各银行官方网站。

根据以上假设和我国上市银行的实际数据,分别利用传统EVA测算模型和基于风险调整的EVA测算模型,主要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调整项的计算公式为,即为传统EVA值与无风险EVA值的差,根据调整项的计算意义,可将其称为风险调整项,表示为银行为其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一般情况下,银行等其它公司机构的风险调整项为正值,因为风险代表着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越大,股东要求的回报就越高,银行等机构的企业价值会由此减少。但由表1可看出,银行为其面临的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不一样,甚至可能由于银行的规模大、信誉好等有利的综合因素,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从事的风险活动还会增加银行的价值,这说明银行要非常重视风险业务的经营和风险控制,因为有效的风险经营体系会增加银行的企业价值。

上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上市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良好,但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控股银行相比,上市股份制银行的普遍EVA值较低,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的EVA值为负,说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价值创造、市值管理方面还有必要想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学习,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发挥比较优势,以提高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

五、EVA对我国上市银行经营管理的启示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的三步走,上市银行在股权分置完成后的全流通市场环境下,股东更加注重银行经营带来的价值提升,我国对于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等经营活动制度了较严格的资本约束条件,这要求商业银行在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尤其要考虑资本成本和资本投资效率,EVA指标对商业银行度量经营绩效和改进市值管理尤其具有指导意义。

EVA值的大小,代表着银行或者其它公司机构在价值创造的能力,所以增加EVA是经营管理者的主要目标之一,由EVA测算模型,对于增加我国上市银行EVA值、提高其市值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1.要求投资回报率超过资本成本。这一方面要求提高投资回报率,如上市银行可以处置并收回那些不能赚取资本成本,没有改善希望的投资,这些回收的资本可以归还于股东或者投资于其他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项目,提高现有资本的运营效率;一方面要求降低资本成本,上市银行根据其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融资渠道,如在投资回报率超过资本成本的情况下,上市银行可提高债务-股权比率,这样可以降低资本成本率,同时不降低银行的灵活性或者不产生其他不良影响,通过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可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资本成本,进而为后续的价值创造和市值最大化创造良好基础。

2.重点发展能带来未来价值增长的业务。在基于EVA的市值管理目标下,上市银行要在提高资产质量增加利差收入的同时,减少低效资金占用,开发价值创造型业务,开发新的价值增长点。以此为目标,上市银行应该调整业务结构,积极开发新型批发和零售业务,提升中间业务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度,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和高净值私人客户等,集中开拓低资本占用、高资本使用效率、高资本回报率的“三类”业务,在解决当前结构失衡问题的同时,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

3.有效管理银行风险业务。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风险监管被纳入了最受重视的监管手段,全球金融监管机构都在研究更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和风险监管的标准等,银行机构必须要重视风险的管理,通过基于风险调整的EVA测算模型,有效的控制风险,不仅能减少银行收益的不确定性,减少潜在的损失,甚至还能增加银行的价值创造,推进银行整体市场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4.建立完整的EVA价值管理体系。EVA价值管理体系在我国上市银行中的运用远远未达到成熟的阶段,所以上市银行应该积极运用EVA价值管理体系,建立基于EVA的价值评估、绩效管理、激励制度、理念体系的“4M”体系,倡导和形成关注EVA和市值管理的企业文化,优化经济资本分配的结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局,毕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企业价值创造之路―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操作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美)詹姆斯•L.格兰特著,刘志远,武水红等译.经济增加值基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黄登仕,周应峰.EVA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与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2004,7(1):80―87.

[4]曹萍,靳长巍.EVA模型与企业价值评估研究[J].商业经济,2010,(3):16―17.

[5]孙伟.EVA在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6,(5):37―39.

[6]兰永.EVA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应用价值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Alastair G.Longley-Cook.RISK-ADJUSTED ECONOMIC VALUE ANALYSIS[J].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1998,2(1):87―100.

[8]姚树中.基于EVA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第11篇

摘 要: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临的内部以及外部风险更是逐步增加,本文梳理了银行风险控制的相关文献,并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基本理论,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风险控制方法,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不仅要面对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还要面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竞争,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要应对国际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等等风险无疑会对银行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的内部控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做了充分的研究。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ABA)(2001)指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本质性管理活动,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使商业银行高效实施和完成控制功能的前提是完善的内部控制测度体系。内部控制测度体系可以由因子分析来提供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1]British Banker Association(BBA)(2001)指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由三大目标和五个组成部分构成,三大目标分别是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符合法律和监管要求。五个组成部分包括控制活动与职责分工、监督与控制文化、信息与交流、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监督评审活动与纠正措施,上述法规制度为银行内控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本框架。[2]

国内的学者们同时也做了大量研究。石良平,赵然,靳洁(2003)利用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KMV模型、信用度量制、CreditRisk+模型、麦肯锡公司的Wilson Model以及《新巴塞尔协议》中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3]徐扬,戴序(2010)提出中国商业银行急需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三个深层次的矛盾:风险管理的技术以“数字报表”为特征,科学性不足;风险管理各职能部门以分散管理为特征,协调性不足;风险管理的理念以注重短期效益为特征,长效性不足。[4]何丽亚(2010)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几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商业银行应树立“合规既创造价值”的理念,风险管理应强化合规经营因为合规是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必须建立良好的合规经营文化,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自我约束能力。[5]孙银忠(2010)从三个方面: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执行的有效性、反馈和补救措施的及时性,对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6]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执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关键是健全一套具有科学性、安全性、合理性、高效性等特点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2006年,我国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准则采用了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下列五要素:(1)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2)风险评估过程,包括识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经营风险,以及针对这些风险所采取的措施;(3)信息系统与沟通,如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用以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程序和记录;(4)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5)监督,是指被审计单位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它实际经营货币和高负债经营,因此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等方法来完成风险管理的工作,并采用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等手段应对银行面临的风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它体现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贯彻稳健经营原则,实行授信制度等分散、转嫁风险的自我保护措施,并要求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改进自身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经验,同时也意识到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些富有成效的新理论如: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正在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

1.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四个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促使内部控制向控制风险为中心的方向发展,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立遵循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包括控制活动、事件识别、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信息和交流和监控、风险评估、风险对策。(1)控制活动是为了保证正确执行风险反应方案的相关政策和程序;(2)事项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是指识别出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并评估这些潜在事项影响目标实现的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反应方案措施;(3)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环境,不仅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和风险识别、评估、反应有着影响,还对企业的控制、监控活动的设计和执行有着重大影响。内部环境最重要的是董事会、管理层以及他们对风险的态度;(4)目标设定最重要的是战略目标设定,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目标设定的有效性是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重要前提;(5)信息和交流和监控,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以及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监控,都是全面风险管理发挥作用的有效保障。

2.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评价和分析被审计单位风险为基础、立足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制定符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计划,它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把风险评价和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体现了现代审计的新思路。风险导向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加重视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审计的重心更加倾向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更注重被审计单位的微观层面,而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的范围拓展到了宏观层面,具体特点如下:(1)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向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导向审计扩大了审计证据,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层面,分析其与重大错报风险相联系的内外部环境;(3)风险导向审计由注重实质性测试转向运用分析性程序。

(三)内部控制范畴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及方法

1.风险管理环境分析。风险管理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商业银行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宏观环境的风险管理环境分析通常采用PEST方法,即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和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来分析商业银行在宏观环境中面临的风险。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识别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价值取向、管理风格、风险管理文化等。

2.风险管理目标设定。风险管理目标设定是审查企业的风险偏好和管理者设定的目标是否一致,将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外部事项识别出来;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企业风险容忍度内把握商机争取获得最大收益。因此,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计量和监控与他们的目标和风险容忍度相关联的企业各项业绩的执行情况,将风险降到最小且为企业为标的实现提供最大保证。

3.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充分的风险识别体系。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尽可能全面、完整的识别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银行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检验,检验的具体目标为:恰当性、合理性、可靠性。恰当性是指对风险是否进行恰当准确的评估,是否真实地反应了银行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情况;合理性是指是否合理的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估计;可靠性是指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评估的数据是否准确全面可靠。

4.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风险承受部门结合本银行对评估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积极采取措施把风险降到银行可控制范围内,实现风险控制后银行收益率最大化。常用的风险应对措施有: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理等。风险控制活动主要种类包括:高层检查,各级管理者检查业绩结果并将这些结果同预算、统计数做比较,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实物控制,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设备、可流通证券、现金和其他资产等,应对实物资产接触予以授权、定期盘点等;绩效指标,这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控制活动,管理层为全面满足财务和营运报告的要求,将营运和财务的数据相互联系,采取适当的分析、调查或纠正措施;职务分离是基本的内部控制程序,划分或分离不同的人员之间的职务,减少采取不必要得错误发生。

7.风险及管理信息披露。《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相关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做了一系列规定:(1)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银行管理人员是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人。内部审计人员与管理层的良好沟通是为了保证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可行性,给管理层进行解释和澄清的机会,有利于消除误解及时解决问题,防止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2)与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之间的沟通与报告。董事会是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监督机构,在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为了确保风险信息及时正确地传递,商业银行应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与董事会或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良性互动,并就风险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沟通。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范畴下风险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完整详细的风险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应在操作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应对策略和管理体系。在整体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下,针对各种风险有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贷款审查委员会的严格控制;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弹性授权”的信贷制度;推广审贷官制度、项目预审制和贷款风险度管理;对不良资产建立监测、管理、转化、催收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建立全面弹性授权和转授权体制等措施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二)全面运行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流动的畅通不仅对商业银行的内控、风险管理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商业银行整个经营过程都至关重要。信息沟通不仅指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流动,也包括商业银行对外部、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流动。利用内部生成的数据和来自外部可靠渠道的信息,及时为银行管理风险、控制、评估及做出相关目标决策提供保障。有效的沟通会出现在组织中向上、平行和向下的流动中,企业内部员工了解各自的职责以及和其他员工之间的联系。在与外部方面,如客户、供应商、监管者和股东,也要有充分有效的信息沟通。

(三)加快网络银行的建设

现阶段,银行业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未来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将自身的经营业务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逐渐告别传统的经营模式,让银行的各项业务更加的便捷省时。商业银行通过整合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作用,树立本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区别于传统银行的个性化服务。

(四)借助新资本协议实施过程,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以平衡银行风险与收益为方向、获取长期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形成银行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这不能仅仅依靠员工培训、文件解读等方法,而是应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引导银行全体员工逐渐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首先,识别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科学量化风险,设定银行风险容忍度,根据股东各自的风险偏好,以其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确定银行发展战略方针;其次,根据风险容忍度目标,明确相应的资本收益率目标并且形成可执行的统一标准;再次,根据银行实际资本收益率的大小确定执行业务的风险额度,优化本行资本和业务结构,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打造战略支点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生学术论坛”,项目编号:YCLT2014009。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ABA).Letter to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A].2001(08).

[2] British Banker Association(BBA).Response to the Basel Committee’s Second Consultation on a New Basel Accord[A].2001(05).

[3] 石良平,赵然,靳洁.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J].上海经济研究,2003(4).

[4] 徐扬,戴序.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与策略选择[J],科技资讯,2007(2).

第12篇

假设财务会计与税法的目的不同,税法旨在实现政策目标———增加收入,相反财务会计的目的是向外界提供企业业绩的相关信息。因此,税务机关所需的信息不同于市场参与者所需的信息。如财务会计要求前瞻性地估计未来潜在的损失并计提坏账准备、确认资产减值等,而税法则不允许扣除这些尚未发生的损失。因为应纳税所得额是在会计利润上予以调整得出的,所以会税差异可能会提供更多关于企业盈余持续性的有用信息(Joosetal.,2000;Mills&Newberry,2001;Manzon&Plesko,2002;Hanlon,2005)。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都存在追逐利润、拓宽融资途径等目标。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其首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储户,所以必须显示良好的业绩成果。而金融系统作为国家经济的平衡杠杆,必须接受严格监督。根据委托-理论,相对于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管理层对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拥有更充分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投资者有动机对信息进行甄别。对于特殊的金融行业,为了考虑正向和负向的会税差异对盈余持续性的不同影响,本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借鉴Hanlon(2005)的分类方法,将会税差异进行四分位升序排序,将样本分为三组即具有大额正向会税差异的银行、具有大额负向会税差异的银行和具有小额会税差异的银行。关于大额会税差异,尽管投资者难以识别大额会税差异中盈余管理引致的差异和制度性差异所占的比重,但投资者会根据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背离的程度和方向进行理性分析。大额正向的会税差异是指企业会计利润远大于应纳税所得额,蕴含了企业可能夸大利润的信息,向投资者传递了企业可能采取激进会计政策的信息,预期未来企业盈余很可能下滑。大额负向的会税差异则是指企业会计利润远小于应纳税所得额,蕴含了企业可能低估利润的信息,向投资者透露了企业可能采用了稳健的会计政策(如加速折旧,计提较多减值准备)。鉴于低估的利润很可能在未来期间因为反转(如折旧已全额计提无法再提,流动资产减值转回)而增加,投资者将对盈余的持续性赋予更高的权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H1:大额会税差异为正的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低于大额会税差异为负的银行。Mills&Newberry(2001)发现会税差异与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比如平滑利润或度过财务危机等)呈正相关关系。在自身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常会出于平滑利润的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作为资金运动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又要接受层层监管,为了顺利通过监管,也存在盈余管理动机。在盈余管理观下,盈余质量用盈余生成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程度来度量,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反之则盈余质量高。一般而言,大额会税差异体现了更大的盈余管理程度,预示着较低的盈余质量。商业银行通常对贷款中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进行盈余管理,向外界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如果通过盈余管理造成了大额正向的会税差异,这会增加所得税税收成本,本期被夸大的盈余未来期间很可能下滑。另一方面,银行可能为了降低所得税税负等原因通过盈余管理刻意低估自身利润,但这可能会失去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进而降低盈余在未来期间的持续性。总之,不管大额会税差异是正向还是负向的,都可能降低当期盈余在未来的持续性。H2:大额会税差异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低于小额会税差异银行的盈余持续性。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定义

会税差异是指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按照差异能否在未来期间转回,会税差异又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前者是由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同一个经济业务的处理口径规定不同导致的,该差异不会在未来期间转回;后者是指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同一经济业务的处理时间规定不同导致的,该差异在未来期间会转回。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久性差异一直存在,而暂时性差异将消失。目前,常用的会税差异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基于纳税申报数据、基于财务报告数据、兼用财务报告和纳税申报数据。基于财务报告数据的估计方法是当前衡量会税差异的主流方法,其中包括了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为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相比于税法规定,企业会计准则有更多的可操纵性,暂时性会税差异揭示了一些关于非税收会计应计项目的可操纵性。学者认为,暂时性会税差异反映了实质性的盈余管理行为(Joosetal.,2000;Phillipsetal.,2003;Hanlon,2005),而永久性会税差异则是由税收筹划行为及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则之间的差异造成的(Franketal.,2009),难以准确反映盈余质量。因此本文侧重暂时性会税差异。与Phillipsetal.(2003),Hanlon(2005),Huang&Wang(2013)一样,本文用递延所得税费用除以法定税率来计量暂时性会税差异,即暂时性会税差异=(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率。暂时性会税差异还可以从方向和额度两个层面来细化研究。在方向层面,如果一个银行当期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时,本文称该银行当期的暂时性会税差异是正的,反之则反。在额度层面,本文将银行暂时性会税差异按照当期期末总资产标准化后,通过四分位升序排序后,分为大额和小额两类。其中,处于最高四分位的被称为大额正向的会税差异,处于最低四分位的被称为大额负向的会税差异,其他被称为具有小额会税差异,表示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较小,属于正常的差异水平。

(二)模型的设定

为了验证假设,用四分位升序排序法将标准化后的暂时性会税差异进行四分位升序排序,分为三组子样本:第一组样本是处在最低四分位的所有银行,为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表示为LNBTDt;第二组样本是处于最高四分位的上市商业银行,为具有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表示为LPBTDt;第三组样本包括其他银行,为小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表示为SMBTDt。将第三组样本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样本两两之间的盈余持续性。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2007—2012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剔除了缺失值和异常值后,有效样本容量为88。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手工从相关网站获取。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列示了所有变量的总体统计指标,可以发现t+1期会计利润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25%位数和75%位数均高于t期,说明在2007—2012年期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呈上升趋势。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盈余持续性方程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较高,R方为0.556。回归结果显示了SPTBIt+1与SPTBIt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变量统计以及回归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当期会计利润与后一期会计利润呈正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均值相差无几,可知商业银行的会计利润遵循均值回转模式(MeanRevertingMode)l,同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Sloan,1996;Xie,2001;Hanlon,2005;林翔,2005)。均值回转是指当一种现象大幅度偏离其历史平均水平时,后期的发展会趋近于历史平均水平。商业银行会计利润遵循均值回转模式,暗示着银行业的会计利润终将向同一利润水平趋近。因为在竞争环境下,当银行行业中某一企业的会计利润大幅度高于行业均值时,如果会计利润是通过盈余操纵而来的,那么后一期的会计利润很可能下滑;如果会计利润是真实的,银行可能为了降低所得税税负等原因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平滑利润,进而降低会计利润在后一期间的持续性。反之,当银行行业中某一企业的会计利润大幅度低于行业均值时,在竞争的环境下,为了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企业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使未来的会计利润有所提高。会税差异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的回归模型拟合优度R方值为0.661。其中,δ3=1.022,δ4=-0.580,δ5=-0.646,δ4>δ5,且均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高于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盈余持续性。值得注意的是,δ4<0,δ5<0,表明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和具有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其盈余的持续性显著低于具有小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即具有大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低于具有小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但是,控制变量SIZEt的符号与预期相反,可能的原因是商业银行规模越大,管理成本越高,盈余持续性越低。

四、稳健性检验

当前度量会税差异的主流方法是利用财务报告数据,用当期所得税费用估计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计算会税差异。目前国内有关会税差异的研究中都将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作为整体来估计会税差异,鲜有单独通过暂时性会税差异来研究会税差异。为了文章结论的可靠性,本文用主流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即用永久性会税差异和暂时性会税差异之和估计会税差异,具体的度量方法是:会税差异=会计利润-所得税费用/所得税税率+(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税率。回归模型不变,进行回归检验。经检验后,结果与前文结论没有实质性差异,表明本文结论可靠性较好。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