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论文

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论文

时间:2022-09-03 09:2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乐观。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课程改革不能适应我国外贸发展形势的需要。

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一定的基础知识。尽管各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但一般来说,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服务于进出口生产型或贸易型中小企业,从事外贸营销、外贸跟单、外贸制单、报检报关、国际货运、跨境电商运营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外贸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体系中缺少跨境电商方面的内容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于2017年5月的《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为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传统进出易额。和传统进出口贸易相比,跨境电商在成本节约、信息公开、信息传播、支付的便捷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可以为我国中小型企业迅速进入海外市场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同时也为我国知名品牌提升国际知名度及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目前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将跨境电商的内容进行及时地补充,而且跨境电商实训的环境大多是进行软件模拟,缺少真实项目的支撑,同时课程的内容相对于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也显得较为滞后。

2.2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和矛盾现象

在课程标准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标准大多由授课教师本人来制定和修订的,而课程标准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与工作经验来制定和修订的,由于课程标准制定和修订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甚至矛盾的现象。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中,其内容会涉及海运提单、运输方式、货运保险、结算工具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其他课程如国际货运、外贸跟单、报关报检等课程中往往也会涉及。再比如,有的课程将信用证的基本当事人界定为开证人、开证行和受益人三方,而有的课程将信用证的基本当事人界定为开证人、开证行、受益人和通知行四方,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对此作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显然,授课教师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矛盾,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3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由于国际贸易惯例、外贸体制和制度变化较大,如果课程内容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就会导致学生所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不能适应外贸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比如,根据我国《海洋货物运输保险条款》(2009版)规定,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索赔时效为从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算,最多不超过二年。但是目前的大多数教材的相关内容没有进行修改。再如,自2012年8月起,我国改革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方式,取消了出口收汇核销单,企业不再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而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课程仍然包含出口收汇核销的内容。2013年5月,国务院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从业注册”;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也作了相应的修订。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4授课教师外贸实践经验不足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注重对学生外贸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其专业课程的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求授课教师拥有较深厚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贸外语水平,又要求有较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然而,承担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就承担专业课的教学,这些教师大多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往往缺乏外贸实践经验。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对于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从外贸专业教材的阅读中体会外贸工作的情景,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5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一般会安排一到两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但是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外贸企业往往处于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考虑,而且由于一家外贸企业短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有限,导致了学生在实践环节很难接触到相对真实的进出口业务。所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大多采用基于外贸业务的模拟或仿真软件实训。由于学生缺乏对真实进出口贸易的感性认识,对专业教学中涉及的贸易术语、结算工具和方式的选择和应用、报关报检等业务环节和具体的业务操作也就缺少真实的了解和理性的感悟,从而导致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3.1将跨境电商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国际贸易”大背景下,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形式,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适应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标准和区域外贸转型升级的需要,有选择地补充跨境电商方面的课程,如跨境电商操作、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跨境电商网络营销等,同时把真实的项目融入跨境电商及其实训内容中,并根据跨境电商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

3.2加强沟通和协作,确保课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制定和修订各门课程标准,应依据职业标准和区域外贸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对进出口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国际贸易专业负责人进行协调,对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行合理的分工,并加强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者之间的沟通,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明确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课程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上做到无缝对接,确保课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3.3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和外贸发展形势相适应

针对外贸形势发展变化较大而教材内容更新较慢的特点,授课教师应养成平时多关注国际贸易惯例、外贸体制和制度的习惯,经常关注国际商会、贸促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保险业协会、银行业协会等机构和部门的有关信息,学习最新国际贸易相关的学术论文,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外贸业务和体制的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始终使教学内容和外贸发展形势相适应,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3.4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真正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教学研讨和培训,使教师在提高理论知识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其熟练掌握真实的进出口流程和业务操作,并严格执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考评制度,杜绝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形式化;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外贸技能竞赛,在指导活动中锻炼和培养教师的外贸实践能力。

第2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现状;问题;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30日

近几年,河北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先进省份相比,河北省跨境电子商务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在“互联网+”战略下,分析研究河北省跨境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对于促进河北省外贸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为了进一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河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5年11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河北省将实施跨境电子商务“2212工程”,引导企业积极体验“互联网+进出口”商业模式,多措并举力促河北省跨境电商驶入快车道。清河羊绒、安平丝网等一批外贸优势行业,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展零售出口业务。部分企业自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海外仓启动建设,中东贸易平台总部结算中心落户承德。省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确定了建设方案,成立了电子口岸公司,基础平台开放完成95%,2015年底已上线运行。但是,在河北省跨境电子商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电子商务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河北省很多外贸企业的思想还未转变,认为电子商务高深触不可及,尤其是一些农村的农产品基地和个体生产商墨守成规,仍守着传统外贸订单式进出口,这些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与应用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二)河北省专业性网站较少,而且已建成的网站利用率低。同时,因为河北省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不够熟悉,导致其很难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最终结果是浪费了资金,错失了良机。

(三)河北省电子支付水平低、信用环境差。目前,河北省外贸企业在线支付处于初步阶段,宏观社会信用环境差。相对于浙江省而言,河北省大部分银行网上银行支付效率低,银行确认支付的时间长。另外,网上支付的安全性也在不断考验着企业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电子商务的安全保证体系。

(四)跨境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在跨境电商贸易中,物流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跨境电商市场的迅速发展,作为第三方物流的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电商企业的合作日趋密切。可以这样说,跨境物流企业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跨境电商的发展。目前,河北省跨境物流企业发展缓慢,技术水平低。虽然,河北省有相当数量的仓储物流企业,但是在服务、规模、效益、运作成本、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处于较低层次,做大做强的很少。河北省跨境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直接制约了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

(五)跨境电商人才匮乏。跨境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学科,既有国际贸易的特点,也有电子商务的特点。现在河北省设立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如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等学校,每年向企业输送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河北省尚无设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特征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较强,单一的专业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业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招不到合适的跨境电商人才。另外,河北省又与北京、天津毗邻,跨境电商高端人才对京津的依赖程度较高,河北省吸引人才的环境有待改善。

二、促进河北省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策略

在“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抓住机遇,促进河北省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在宏观政策方面。首先,做多做强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开展大规模、常态化专题培训,引导企业积极体验“互联网+进出口”创新商业模式。河北省商务部门也要定期举办专题培训;支持各类外贸基地、进出口商会、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等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国家层面的专题培训;其次,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储备跨境电子商务专项扶持基金,加强与银行及创投企业的合作,鼓励他们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贷款及投资;再次,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省政府应早日制定和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贸易、税收制度等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快加强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建设;最后,鼓励保险机构为河北省跨境电商提供适合的信用保险服务,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参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

(二)在运行机制方面。首先,发展多种模式的电子商务。对于省级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可以自己建立网站,直接进行B to B或B to C的电子商务运作;对于省内的一些小企业,则可以利用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等国内外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境零售出口和进口,以及企业对企业间进出口贸易;其次,健全专业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依托清河羊绒网、中国搜丝网等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网,通过完善相关信息系统和优化升级,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再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领军企业以点带面,推进电子商务在更多外贸企业中的应用。

(三)在贸易方式方面。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河北省建立电子商务信用认证中心以及信用等级数据库,对进行电子商务的用户进行信用评价并发放数字等级证书,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商业信用问题;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估机制,实现各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另外,还可以建立奖惩联动机制,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意识,使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变得更加规范。其次,推进和完善电子支付结算体系。河北省应尽快建立统一的标准,促进银行、企业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良好合作,努力推进和完善电子支付结算体系。推进河北省内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支持满足相关资质的银行机构与依法取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合作,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为企业及个人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提供更加便利的人民币结算业务,满足境内外企业及个人跨境电子支付需要。再次,加快河北省电子口岸建设。依托国家深化“京津冀”和“一带一路”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快河北省电子口岸建设,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四)在跨境物流配送方面。跨境物流的发展,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河北省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跨境物流企业的建设,促进跨境物流企业开拓国际物流服务,鼓励河北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全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快递配送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秦皇岛与曹妃甸海港,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加快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另外,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和集中监管场所,也非常有必要。当然,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要进行科学的选址,降低城市系统的干扰。可以支持邮政和国内外快递、物流企业依托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和武安保税物流中心设立仓储物流中心和集中监管场所,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物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海外仓在境外建立快递物流分拨中心。

(五)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希望河北省有更多的高校来设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出企业所需的跨境电商人才。据统计,跨境电商企业最需要的是有一定技巧和经过实战训练的中级人才,因此河北省企业要积极与高校、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学校也为企业提供服务,如学生可依托全球速卖通、Ebay、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平台,来帮助企业从事产品、邮件处理、回复询盘等工作,实现共赢。对企业而言,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所,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培养了跨境电商人才;其次,河北省应出台相应措施,吸引电子商务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⒂氲胶颖笔】缇车缱由涛竦慕ㄉ柚欣础T谡飧鑫侍馍希可以借鉴浙江省的先进经验,如建立电子商务奖励专项资金,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个人给予奖励。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京文.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河北学刊,2016.1.

[2]尹珊.河北省与浙江省外贸电子商务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2.

[3]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2015.11.

第3篇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摘要: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

一、引言与理论研究综述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到今天的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历经五个阶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大数据却是理论界较新且同样具有前沿研究价值的概念。虽然,数据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标度,对其认知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科学发展的起始(黄欣荣,2014),而大数据这一名词却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为主题的专辑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理论界虽以大数据为研究主题,从不同视角和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对其进行探索,但这些研究或集中于对其概念和特点的探讨,相关文献如陶雪娇等(2013)、黄欣荣(2014),或集中于其技术具体运用途径和方向的分析,如黄晓斌、钟辉新(2012),李莉、顾春霞和杨亚楠(2014),邵鹏、、齐杰(2014)等。将大数据与国际贸易学这两个前沿研究问题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给,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物品资源和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趋复杂,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挖掘信息以促进贸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王碧宏(2014)、李连飞(2014)等从跨境电商、在线国际贸易等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角度解读了大数据海量规模及其挖掘技术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及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及相关挑战;曹云、王东(2014)和谢健明(2014)则选择紧跟时事,将大数据研究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具体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将大数据与贸易进出口直接关联起来,辩证地对大数据时代下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及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薛静辰(2014)。从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可发现,目前学者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研究虽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多停留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术运用到某一具体贸易流通环节(如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模式变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贸易企业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层作用体制或传导体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结论的普遍指导性不强,对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及架构变化的研究稍显不足,也无法形成对国际贸易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学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论研究者们的探索与创新。已有的国际贸易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创新,经过总结大都可以沿着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等层次进行归类总结(彭徽,2012),沿用这一研究主线,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在贸易动因、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结果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抽象具体商务和贸易操作中的大数据运用,深入剖析其深层作用理论,希望能从理论发展的层次去分析大数据时代给国际贸易学带来的新发展,填补研究空白。

二、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的新发展

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我们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数据的4V特征日益明显:数据总量规模增长巨大且呈指数级增速;来源和类型不断增加;数据价值突显。大数据的强大影响力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科技、经济、卫生、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有学者称大数据将成为开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红旗手,更有甚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直接意味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国际贸易学而言,大数据究竟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影响其理论发展呢?

1.大数据提供了贸易动因的新来源

深层解构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无论基于何种发展层次的理论,贸易主体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开展的动因这一结论已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贸易主体的具体比较优势来源不同。已有的理论或从技术、要素禀赋等供给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贸易主体的优势来源。而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是知识的源泉,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原材料,是知识竞争的重要支点。拥有海量规模的大数据已为国际贸易主体带来新的优势来源:基于国家主体层次,庞大的数据资源储备被各国提到战略高度,将成为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综合竞争力;基于行业或企业主体层次,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并作为新的、重要的生产因素成为行业或企业发展的未来新石油,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新的比较优势的培育,将成为新的贸易动因,推动贸易进程。

2.大数据促进了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平台为实体贸易,商品或贸易主体需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特定交易地点以供选择或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这样大大加大了贸易的成本和风险。而今,大数据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商品参数的可传递性、消费市场需求的精确分析和交易货币的电子化等巨大变化已突破了传统交易的时间、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数据化;此外,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跨境电商或在线国际贸易平台的构建,完善了国际贸易的供需链条。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实体贸易形式,发展出了跨境电子商务或可称为在线国际贸易的新型虚拟网络贸易平台,这种贸易平台的强劲发展丰富了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实体贸易方式强有力的补充。

3.大数据充实了国际贸易的内容

在以往,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关的要素流动占据国际贸易的全部内容,人们或有注意到由贸易所产生的贸易主体间的信息流交换,但也未将其放置在与商品、服务、要素等贸易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笼统地掺杂在贸易商品或服务商品内做细小的分析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诞生革新了这一现象。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数字贸易、信息贸易便是基于日益频繁及扩大的国际贸易中对信息流重要性的强调及价值分析,认为数字所包含的市场定位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供应行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体商品更为重要的贸易内容。一旦某一国家或企业能够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其市场决策及预测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投入到数据库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数据也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市场分析与产品定位等决策前,花费大量成本进行数据采集及购买,这也成为了商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数字信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内容。

4.大数据为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提供了机遇

自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两极分化的格局,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或资源因素占据着贸易优势地位,主导着世界贸易长达一个多世纪并呈长期保持优势的态势。近百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尝试多种改革手段,企图实现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大数据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并不太多强调国家的天然资源基础而依赖于数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其优势的获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这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大数据信息的充分识别和挖掘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对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预测,从而减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贸易竞争中有望提升其竞争力,获取贸易地位的提升,进而改变世界二元贸易格局。

5.大数据带来了新的贸易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种符号,在拥有大量科学标示符号所共通的优点之余,也包含着致命的隐患。除却大数据运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数据信息的技术壁垒,大数据作为即时、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动性在便利贸易流通、拉近贸易主体距离之余,也增加了贸易信息扩散或被贸易对手恶意攫取的风险,这将带来不可预估的贸易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贸易的数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居民生活、国家安全、军事防卫等安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恶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将对国家关系、国家安全提出挑战。大数据背景下,贸易安全应该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时,在厘清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之余,还应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研究者做出更为具体而实际的理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下国家贸易理论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将目光延伸到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新发展这一领域,以共同探讨贸易理论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曲建忠;张战梅;国际贸易问题2008-01-15

2、论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李怀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0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变革

摘要: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谋面,通过电子交易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它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全球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无纸化,目前已经广泛存在于商业贸易活动中,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环节众多,业务操作过程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电子商务将交易各方连成一体,把原来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各项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实现如下基本应用:

1.选定贸易伙伴。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使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相关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市场自己的产品广告和服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搜索各种各样的经贸信息,在互联网上与客户咨询洽商贸易,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2.便捷贸易磋商。

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各个交易方可通过互联网这个电子平台来了解其所关注的商品信息与行业发展动向,也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的交互工具进行跨地咨询、交易谈判,既突破了面对面洽谈的限制,又能够使贸易业务的咨询及洽谈变得更加便捷、成本变得更加低廉。

3.网签与支付。

贸易双方运用电子商务,可以在建立的网站中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彼此沟通,实现各种交易信息的传输。若想达成交易可以签订电子合同,并可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在网上进行的这些业务,过程快捷方便、节省开销,有专门的电子加密等技术保证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致泄露。

4.网上交易管理。

国际间贸易的业务活动比较复杂,会涉及到政府、银行、保险、税务、运输等众多部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与无纸化,外贸企业可在网上与这些部门办理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业务,及时高效、轻而易举地完成相关的结算及后续工作。

三、电子商务推动了国际贸易发生变革

1.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

传统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出现了电子化的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业务运行环境中,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以数字方式开展交互式的商业活动,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商务信息的传递被高速流转,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商务交易的时空限制被突破,商务交易的范围被全球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为交易各方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中网上的咨询、订货、促销与谈判也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势。但另一方面,有时交易者本身的直觉会被虚拟的网络所埋没,这样会使交易出现不确定性。另外,一些网上交易风险也要引起重视,如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人侵。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贸易中介在在传统贸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到国际贸易实践,会引发贸易主体发生变化,随之催生了众多向全球市场提品或服务的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等。这种虚拟组织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电子商务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企业联为一体,利用互联网形成一个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网络上高效、快捷地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好地服务和产品,实现过去由单一公司或者企业无法承担的市场职责。同时,电子商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简化了传统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程序,还能让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轻松地进人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3.创新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国际贸易用EDI取代了传统的有纸贸易,把一些经济信息如订单、发票、报关单等,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不仅速度提高,而且传送成本与差错都大幅度降低,在网上做广告代替了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EDI的使用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工作更加简捷。新型国际贸易在互联网上采用电子支付系统,传统的纸质货币被电子货币所代替,电子信用证结算速度高效,使国际贸易付款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上电子商务的交付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两种形式,一些无形产品,如电子书刊与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贸易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超越了地理空间障碍,已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4.完善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展销等传统贸易方式可融为一体,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引人报关、商检、营销等主要进出口业务流程,由此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互动的全面的服务,消除了传统贸易中时空对各个交易方的局限,节省了时间与费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WTO,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例外,案例分析

一、国际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

国际文化贸易是指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贸易方式,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是跨境产物,是文化产业国际化经营的必然。目前许多文化贸易的交易形式与规则都已经纳入到了WTO自由贸易体制之中,如:《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中均制定了涉及文化贸易自由化的相关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文化贸易的约束相对灵活,“文化例外”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1993年,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由于其强大的文化实力,试图将影视业等文化产品与服务等同于一般商业,接受GATT(WTO的前身)的规制;但是法国和加拿大则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张,认为文化产品具有特殊性,不应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流通。经过激烈的谈判,最终将影视产品排除在一般商品适用的GATT规则之外。自此,“文化例外”的概念被人所熟知。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在此过程中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文化贸易出口总额达978.8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文化贸易出口总额的3倍;2010年,中国文化贸易进口总额为79.6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文化贸易进口总额的2.9倍;从贸易平衡看,2002―2010年,中国文化贸易呈总体顺差、结构性逆差状态,且总体顺差随着出口额的不断增长逐步扩大。

二、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

2007年4月10日,美国就“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请求与中国磋商,随后欧盟也提出与中国磋商。2007年6月5日到6月6日,各方在日内瓦进行磋商,但是并未达成有效共识。

本案中,美国提出磋商的事宜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贸易权,美国认为,虽然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承诺,入世后3年内全面开放其贸易,但中国仍采取了多种措施为一些政府指定的企业以及国有合作企业保留了进口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家庭视听娱乐产品(如:录像带和DVD)、录音产品和出版物(如:书籍、杂志、报纸和电子出版物)的权利;第二方面分销服务,美国认为,中国虽然在其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中对分销服务业和视听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做出了承诺,中国仍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致力于从事出版物和一些家庭视听娱乐产品分销的外国服务供应商进行市场准入限制。

在此案件中,美国是胜诉的,专家组认为中国政府对阅读出版物、家庭娱乐影音作品、音乐制品和影院电影的限制违反了《中国加入WTO协定书》的相关规定,认为中国对读物、DVD音乐制品的外贸经销限制措施违反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同时认为中国为反对上述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实施的歧视性措施违反了《1994年关贸总协定》。在涉及中国作为被告的WTO争端解决案子中,中国的有些措施如果被证明违反了中国入世承诺,中国可能的一个辩护理由就是援引GATT第20条的例外。但在WTO判例实践中,援引GATT第20条的例外有着苛刻的门槛。

三、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这样一个关于“文化例外”概念的案例论述并说明了正确运用WTO规则对于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基于WTO规则框架为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一、中国政府需仔细研读WTO的相关规则,特别是针对WTO规则中有争议的内容,如:GATT第20条。研读这些规则的内容有助于当我们发生贸易摩擦时运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护自己。

第二、保护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进一步保护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受侵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不同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发展文化贸易之时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对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等国家强势的文化侵入为中国的文化贸易发展增添了一份不稳定性,中国需在发展文化贸易的同时加大对外来文化的监管审查力度。

第三、发展文化贸易的同时,加大对中国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使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情况下宣扬中国文化,而且还能使中华文化的良好形象牢牢屹立在国民心中,不至于被外来强势文化同化。

参考文献:

[1]李小牧,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2007,(2):41-44

[2]吴承忠,牟阳.从WTO与“文化例外”看国际文化贸易规则[J].国际贸易问题,2013,(3):132-142

[3]龚柏华.“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WTO案”援引GATT第20条“公共道德例外”的法律分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10):30-37,44

[4]龚柏华.中国入世十年主动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践述评[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9):9-18

第5篇

关键词: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2C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our country, but the cross-border logistics has not yet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oth cannot achieve. The lag of cross-border log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high cross-border logistics cost, seriously hinder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2C cross-border E-commerc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So this article in to our country B2C cross-border electricity business logist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lectronic business logistics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B2C cross-border E-commerce.

Key words: B2C; Cross-border E-commerce; logistics

0 引 言

B2C跨境电子商务就是国内企业和商家通过跨境交易平台或者自建外贸独立网站,借助廉价快捷的国际快递或者国际航空小包,将产品和服务直接卖给国外批发零售商或者终端消费者。从具体交易形式来说,跨境电子商务就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线上平台实现产品展示、市场推广、信息传递、合同签订、资金支付甚至物流配送及跟踪等交易环节。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的持续放量良性发展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支持。其中,信息流和资金流可以在虚拟环境下通过互联网实现,唯有物流无法完全通过网络实现。对B2C跨境电子商务而言,跨境商品运输受各国物理距离、通关条件等制约,等待时间较长,退换货流程烦琐,极大地阻碍了跨境商品的销售。因此,如何在这些限制条件下优化现有物流模式,使跨境物流系统、跨境物流网络、跨境物流服务、跨境物流技术、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在最大程度上适应B2C跨境电子商务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电子商务物流又称网上物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地把世界范围内有物流需求的货主企业和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联系在一起,提供中立、诚信、自由的网上物流交易市场,促进供需双方高效达成交易,创造性地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商业模式。而跨境电商物流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的主体分属于不同关境,商品要跨越不同的国界才能够从生产者或供应商到达消费者。

目前,我国B2C跨境电商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渐渐成为我国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因此跨境物流行业也被迫快速发展,以满足超负荷运作的市场物流运输需求。然而在跨境电商飞速发展的同时,跨境物流却成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短板。当前我国仍以粗放的物流模式把货物发送到全球,依然是靠低价来赢得市场,物流主要由TNT、联合包裹(UPS)、敦豪航空货运公司(DHL)、马士基国际海运、联邦快递(Fed Ex)等国际物流快递公司承运,而国内中国邮政速递物流的“国际e邮宝”由于入市稍晚,市场占有率比较低。

与国内物流相比,跨境物流除具备其共性外,还伴随国际性等特点,涉及范围更大、影响更深远,跨境物流不仅与多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更受多个国家间多方面、多因素的影响。物流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存在国家差异,不同国家其标准也不同,国内物流、国际物流与目的国物流在衔接上会存在障碍,导致顺畅的跨境物流系统难以构建。物流环境的差异,导致在跨境物流、运输与配送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法律、文化、习俗、观念、语言、技术、设施等,增加了跨境物流的运作难度和系统复杂性。此外,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物流成本、空间距离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制约跨境物流。目前,我国跨境物流还停留在传统的商品运输、配送、货代等层面,物流高端服务与增值服务缺失,无法提供物流系统集成、供应链优化解决方案、大数据物流、云计算信息平台、跨境物流金融,海外即时送能力不足等。同时,国内物流、国际物流与目的国物流在衔接、可视化、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表现较差,影响并降低了顾客对跨境物流的满意度。

2 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运营成本高

对于B2C跨境电商卖家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订单产生之时更快地把货物发到国外去。目前,像敦煌网、速卖通、环球资源等国内知名的跨境电子商务网站,主要与国内最大的物流快递EMS合作。以一件空运美国600g的货品举例,EMS需要118元,7~15天可以到达;如果用国际上FEDEX、DHL、UPS等快递公司运输速度快,3

~5天即可到达,但需要121元,海外顾客也会因价格昂贵很少使用。总体来说,国际物流成本整体偏高。而海外仓储在跨境物流、通关、仓储、本地配送等环节都会产生相关费用,因此海外仓储服务对于那些定价较低,物流成本占据价格组成比例较大的商品不太适用。另外,由于卖家进行海外售后服务,如果产品遇到质量问题,则只能退回国内,这又增加了二次物流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2.2 物流配送速度慢

如果B2C跨境电商卖家选用成本较低的国际小包或者集中发货的方式,其时效性不能得到保证。国际小包或集中发货的时效通常为20~30天才能到货,与本地快递和其他物流方式3天左右的到货时效相比较而言,国外消费者更愿意从本地消费。采用成本较低的国际小包,虽然其价格较低,如空运美国每千90元,但速度很慢,而且容易出现丢包的现象。目前卖家采用“小包”发往欧美等成熟市场需要10~15天,到达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则需要45天以上,甚至经常有包裹超过半年才送达目的地,买家体验极差。此外,单个“小包”限重2公斤,如买家单次购买的数量较多,则卖家需要将商品拆分成多个“小包”方能邮寄,这样给买卖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3 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建立基础信息标准和接口的规范准则,陆续出台关于跨境电商的政策,如“国六条”明确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并通过税收、海关、质检、支付、信用和外汇等六项措施来落实,财政部联合国税总局明确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税收优惠政策等。而这些政策对所有零售出口企业来说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一些试点实现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套企业之间的标准化信息流通,但服务产业链的发展依然滞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尚未形成,配套的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等也有待健全,这些在无形中都阻碍了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3 促进我国B2C跨境电商物流健康发展的对策

现如今,跨境电子商务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却跟不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满足不了跨境电子商务的需要。因此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需要不断改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B2C跨境电子商务。

3.1 建立B2C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战略联盟

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角度出发,单独自营物流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但是,从规模经济效益来讲,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物流合作,建立物流战略联盟。由多个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分别在国内外各成立一个物流仓储中心,联盟的会员可以将货物运输至国内物流配送中心储存,海外买家下单后,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发货指令发货至海外配送中心,海外配送中心再根据送货指令将货物配送至海外买家反之亦然。

3.2 为顾客提供定制化跨境物流服务

B2C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特征不同,为国外消费者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偏好,如价格敏感型顾客对物流时间没有急迫需求,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为之重点提供小包快递业务;而价值敏感型顾客更青睐当地化的产品体验和物流即时性,企业应更多为之提供海外仓物流服务,并适当加价销售以增加利润。无论是小包快递还是海外仓模式,B2C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除考虑交易成本外,还要充分利用云计算信息平台及时洞悉顾客对交易成本节省的偏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企业长期利益的最大化与顾客服务价值的最大化。

3.3 健全标准规范和法律机制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还比较欠缺。针对这个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应推动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改善货物通关服务,促成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业统一标准的形成,尽快推出新的政策支持其发展。通过资金支持、程序简化、税收优惠等对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进行扶持,制定有利于快速、高效地发展现代跨境电商物流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曹淑艳,李振欣. 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 电子商务,2013(3):23-25.

[2] 金明,刘盈丰,郭泉. 浅析跨境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J]. 商场现代化,2014(30):43-44.

第6篇

关键词 梧州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21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Multipl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of W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I Gek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Guangxi, 543002)

Abstract At present, Local universities are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s the earliest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in Wuzhou University,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multi embedded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goal orient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al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and student activities, i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Wuzhou University.

Key words Wuzhou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地方性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不仅成为我国各类企业人才需求满足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企业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需要与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相对接,加强校企合作、衔接产业发展需要成为地方性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点。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梧州学院较具优势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继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完成建设)后,2014年获批为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更加强调本科人才培育的应用性,基于经贸专业涉及较强的政策性特点,其着力推行校政企多向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学生体系性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尤其在“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互联网+”新背景下,对国贸专业对人才专业知识的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中采用“双螺旋、全过程、多平台”的多向嵌入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配套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多向嵌入式合作模式。

1 依据禀赋条件,确立协同育人培养目标

区别于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顶层设计的“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凸显学校“紧贴业界,校地协同,东融西联,通江达海”的办学特色,重点面向“一区一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以及东南亚地区,辐射两广,为了实现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广泛联合企事业和政府等部门,以培养从事涉外经济管理及操作的外向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2 积极吸进广泛社会优质资源

通过校政企互动联合培养模式,借助梧州学院――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与政府、企业建立了“校政企联盟”,充分依托和发挥其纽带作用,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建高水准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搭建实践教学与协同研发相结合的互动平台;以新模式、新课程和新项目为主要内容联合开展实践教学,联合包括梧州海关、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梧州商会、梧州仓码有限公司、梧州茂盛产业有限公司、梧州中茶有限公司、梧州桂香苑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行业导师,使各高校学生共享企业之间的优秀教师和优质课程,协同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作的职业规划与不同业务内容的涉外企业参与真实企业项目可行性分析、运营管理、绩效评价等相关实训实践,支撑和实现多高校、多企业、多层次为特点的人才培养实践,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用性、国际化涉外人才。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国家级、自治区级梧州学院―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校外实践基地,以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进出口实践有机地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努力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

3采取“模块定课”的专业课程改革

由于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区别与科研型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在学生适度掌握经贸理论基础上,重点在于应用型专业技能培养。依据当前国际贸易热点以及所在地方经济发展重点行业,结合专业所在院校具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将专业限定选修课分模块进行设置,主要有划分为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培养三个模块方向。模块方向下设特色化的多门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方向不同意愿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方向课程进行学习,既为学生提供了差异化的教学服务,同时又可以深化学生专业课学习。考虑到课程模块设置需要学生对专业发展以及职业规划有较准确的定位,在入学之初,由开展系列针对性较强专业素质培训讲座及学生活动,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行业发展动态及市场人才需求等使学生能够明确培养目标以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保证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并优化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三大模块中,嵌入由行业专家参与的实践性课程,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性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进一步提升,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精品课为龙头,加强重点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通过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训”、“国际结算”等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系列课程改革,加大实训的课时比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思中学”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开展“赛课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尝试。竞赛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最终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学科竞赛作为导向和手段来实行课程体系的创新。其一,在保证二本规格的前提下,调整公共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学分数量与学分占比。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将部分专业任意选修课调整至一二年级开设,比如将“国际经贸地理”、“中国―东盟知识讲座”、“西方经济发展史”等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前移,把与应用型教学关联度不是很密切的经济学基础课程“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适当压缩课时和学分数占比,将原有专业技能课的前置内容以引入项目教学模式作为引导,学科竞赛通过项目导式从低年级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从接触专业知识的初期就明确项目任务。低年级学生以观摩、协助的角色与高年级学生围绕专业学科竞赛开展合作增强课程与实践的一致性和结合性。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竞赛,如外贸实务综合知识大赛、外贸制单技能大赛、外贸英语口语技能大赛、外贸函电书写大赛等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体系,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以赛促学,学赛合一,形成“学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院具有的资源优势,实行专业课程板块式设置,并由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带领学生参加全国专业技能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商大赛(OCALE)使得教学内容与专业竞赛有机结合后并能在后续的实际项目、真实企业运作实操中得到一线工作能力锻炼。改革实行后,学生每年在全国及全区的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大大提高学习动力和效率。

4 采用“请进来”与“送出去”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应用型转型要求下,地方性院校每年派出现有教师熟悉和掌握学科竞赛平台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将学科竞赛的知识体系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还要求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实现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培育。同时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平台的资源优势,地方涉外部门与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在专业教师欠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寒暑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实践单位兼职,增强专业教师对行业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中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授课及学科竞赛指导老师。例如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13年开展国家级、自治区级梧州学院―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设点建设以来,以基地为平台辐射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的涉外企业,开展了多种校政企合作方式,如行业专家走入校园课堂、在实习基地开设学生课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顶岗实践等,既丰富了课堂授课内容和形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5 教学规模、学生受益面和社会效益

通过多向嵌入式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使得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于贸易专业在校学生约500人均得到不同层次的应用型高水平培养,保证培养过程能实现学科竞赛、项目驱动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实现实践实训综合课程和体系的改革。由此,每年可以培养100名左右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学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4%以上,30%以上学生在梧州市或梧州地区就业,20%以上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在其他高校和同行教师中得到了推广,且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本论文是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 A350);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Wyjg2015B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国安,童百利,沈光生.“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2] 方杰,钱叶舒,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9).

[3] 广银芳.《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4-0006-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WTO进程不断加快的前提下,培养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至关重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大学生具备的良好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筹码,高校扩招后就业压力趋势日益明显,企业的招聘需求和毕业生实际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人才和社会需求脱节。因此,高校改革的目标应打破传统的人才选拔,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在21世纪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下肩负起输送合格人才的使命。回顾高校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数量快速增长,招生规模居高不下,但从质量,效益,国际化来看依然是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为形成高校,企业,个人三者之间良好的生态链,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培养外贸领域需要的国际性实用性的人才纷纷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将全面回顾国贸专业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核心文献整理归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进行综述。

一、实践教学改革

改革培养模式,抓住国贸专业实践改革建设“牛鼻子”。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在环境变化下,动态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生态教学系统。作为培养方式在学校教学系统与社会大环境之间得到一定的重视,某些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践、理论)教学的结合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二者交叉进行,互相兼顾,形成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良性循环发展。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实践教学目标的研究

1.强调实践教学以素质拓展为目标

有研究观点表明,实践教学是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实践教学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自我教育,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曹亮,2007)[1]。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社会环境,开放的,动态平台。一方面利于学生吃透理论概念能综合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在实验平台掌握操作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找出问题所在点针对主要矛盾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也利于在学生思维,观念上的自主创新。强调实践教学以素质拓展为目标是在动态变化发展的社会下不可忽视的一项时代主题。

2.注重实践教学以专业素养拓展为目标

实践教学更能体现培养专业素养能力,更能为进出口外贸企业培养胜任工作要求的专职人才。实践教学的操作性和素质教育性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上更接近于培养社会所需求的能力这一目标,因此从满足社会角度剖析理应多加重视。有研究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为满足企业,社会所需为目的,技术应用型复合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改革目标,而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形成混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王萍,2004[2]。国际贸易活动中一批优秀的外贸人才理应是能适应现代贸易活动的各种挑战,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必须以国际贸易所需的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国贸专业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训练效果不佳,实践项目流于表面,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操作性的掌握”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落到实处很关键。

(二)关于实践教学改革方式的研究

1.结构优化论

结构优化论研究体现对“实践体系”层面的梳理和归纳,具有逻辑性格系统性,宏观知识点的教学结构构建。该模式下网状系统结构模型和线性结构模型是最典型的。

一种是网状系统结构模型,它具有纵横二维性。纵向的教学内容以(知识能力)为一维度,横向的教学内容在教育形式(教学实践活动)方面为一维度。二者对实践教学的如何开展提出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方案,包括对内容,方法,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利于实现现代对外贸易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有研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即(思想道德、心理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四项素质提出要求、在创新潜能方面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为纵坐标提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创新训练体系及评价方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显然学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对大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建设有提升,达于此教学管理的名度化,科学性可得以显现出来。若理念不付諸行动流于表面,形式主义任然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

另一种是线性结构模式只针对一维。有学者从线性结构上的角度出发,提出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遵循线性结构的逻辑便于实践和操作,因此,线性结构模式相比网状结构模式时间序列特性明显,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延续而设定(王萍,2004)[3]。通过研究亦有学者提出了“层进式”六个环节。六个环节依次是理论消化、课堂操作、毕业论文、学校模拟实践综合素质、实习安排和毕业论文设计(曹伟等,2007)[4]。经过比较分析线性结构体现了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衔接性强,连贯性好,更易实施。而网状结构模式变通性强,内容富有弹性,选择性强的特点。

2.内容优化理论

这种理论更注重课程内容的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细分,提高教学效果,激起和唤醒学生的聪明才智。从整合的角度看,内容优化理论可分为两大类:链接优化模式和创新优化模式,一种是链接优化模式,为了制定和规范科学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不打破原有教学的模式的前提下,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是十分必要的。链接优化模式重视对原有教学体系的建设,突出各环节在教学目标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仿真的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实用的培训课程,通过出口商,进口商,客户,银行等的互动关系展现了外贸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国际贸易操作规则,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同时其较强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科,市场营销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涉及,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覆盖(佟敏等,2010)[5]。这一方式的优化,在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活动和秩序的前提下,优化教学方式,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科学的教学方式,实施的效果明显。一种是创新优化模式,创新优化模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造,调整。其效果明显的原因在于升级优化了传统组合方式,对其内容进行了删减和修改。从改革体系发生的变化进程来看突出体现在知识点的串联,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发展趋势。如引进国际合作、交流形式,“2年国内+2年国外”模式等,最新潮流的国贸新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国际商务外贸管理能力。

(三)关于实践教学发展趋势的研究

1.教学体系设计趋向于多元性、时代性和国际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教育市场必定是多元化,多样化,灵活的体系,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结合国贸实时发展情况,动态发展趋势,综合调整教学策略。外贸领域新发展,,而教学体系设计对结构的构造方面突出“国际化”“时代性”的专业特征(王亚新,2010)[6]。现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形成人才全球性竞争,在教育方面综合性,开放性,国际化是现展的趋势,教育也应与此形式相适应。

2.实践教学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

国际贸易活动复杂性、流动性、对于从事国际外贸活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在实践教学中为丰富课程体系增添新要素,个创成分可满足教育需求的多样化。通过分析有学者提出在对实践教学的成果评价中除了基本的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才是重中之重,综合素质即包含思想道德,文化科技,业务知识,身心,心理各方面,都应全面整体把握。通过开发综合素质训练内容,将形成更加科学、全面的实践课程结构,通过开发综合训练内容,将形成更加科学,良性健康的课程系统,将对培养一批外贸经济管理人才起着过渡性的作用(翁伟,2013)[7]。

3.实践教学打造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和实际的桥梁,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之丰富理论,因此,两者综合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双师型”教师则要求具备有着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对商务环境和外贸流程非常熟悉结合中国教学实践的情况,派教师到外贸企业学习,熟悉外贸操作流程,参加企业培训,对以后积极指导学生实践学习有着重大的作用(唐卫红,2015)[8]。另一方面院校作为教师教学的支持,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研讨会,培训会,积累教学经验,也要加强教师实物操作能力。总之,实践课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改革上,坚持教学过程中的产学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总的来看,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方式,场地,设备,实施的可能性方面更为复杂是一项系统和艰巨的工程。无论是单方面强调目标、方式的改革都不可能全面的达到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明确理论学习是手段,实践操作是目的,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科学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

二、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高校院系、专业、课程的增加,国贸专业教学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而在实践教学框架下系统性和完整性是衡量其科学性的重要标准。在现今实践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中存在门数多泛而不精,实践课和理论课结合欠科学,课程中存在较多的累加现象,创新度不够等问题成为了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教学效果,方式的管理成为国贸专业在当今时代下不可回避的焦点。学者们关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未来教育要朝着面向社会,服务学生,走以特色需求的道路,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更应突出它的知识性,实用性和合理性。实务类课程对学生综合培养素质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对于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大多学者都强调了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要与实际相结合,并从多个层面进行。有学者通过研究从科学调整实务类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打造师资队伍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处在当前的教学阶段,国贸专业的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实施,课程设置紧跟市场和企业变化,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将结合学生发展特征,市场需求,教材跟新三者有机的结合创新,这样才能够为理論和实践的结合打下坚实基础(朱桥艳,2016)[9]。

(二)金融理财类课程教学改革

金融理财类课程作为国贸专业,金融学专业,市场营销,等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时代性和专业性并重的课程特点,其主要特点在于要求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如何熟练运用于市场的操作。在金融理财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学者们将侧重点放到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探索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理论高效运用于实践意义颇大。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理论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建议(孙阁斐,2009)[10]。另一位学者亦给出了相似的理解和建议,她认为金融理财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于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经典案例的课堂教学,金融类专家进行讲座关于金融知识的讲解,让课堂上学生直接与经验丰富的实际工作者交流金融问题,从而达到学生与新思维触碰的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的目的以及强化知识吸收,金融理财类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在于先进的理论成果应用于金融实践中需要新知识,新方法,新知识的融合(陈汇才,2009)[11]。

(三)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

回顾高校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某些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成果,比如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数量的增加,如何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面向社会,服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需求,对全新课程体系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实践性专业,加强毕业生实践的任务十分紧迫,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不容回避。

1.强调课程设置上要“精益求精”

有学者分析了当前国贸专业在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实训教学三个方面的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从纵向结构上将持续三大板块论:公共教育课程板块,学科基础课程板块,专业课程板块组合模式,这三种板块的组合模式更改不易,而不断调整,优化,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基于第一板块的公共教育课程,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细化和整合,可达到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基于第二板块的学科基础课程,重点突出学校及学科的优势,基于第三板块的专业课程,在全新课程体系下面向学生扩大课程选择范围,利于课程的组合弹性的安排(俞毅,2009)[12]。

2.强调教学模式“推陈出新”

课程教学模式可定义为一套框架下的课程安排体系,具有稳定性和程序性,灵活性,变通性稍差。改革的基本理念,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改革的目的之一突出教学模式的结构性和可塑性。以服务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应摆脱“填鸭式”教学,课堂活跃性和学生积极配合度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尺码,而提高参与度与满意度,打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主动探究新领域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就是“推陈出新”,可以通过课程案例教学、校内实验室模拟仿真教学、校外实训体验教学等方式实现(秦声,2012)[13]。

三、实训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国贸专业的开展已经有20多年的进程,对外贸易从数量到规模,从点到面,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在实训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院校从本专业的情况出发建立实训基地,使得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能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国际贸易实物,外贸单证业务,外贸函电知识提升谈判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实战能力。不可否认实训教学改革的好坏是衡量高等教育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必须要以输送合格的适应外贸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高校输送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实践,达到培养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使其能够切实符合当前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针对国贸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我国学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有学者研究了应用型本科技术院校国贸专业在教育管理模式,教师队伍素质,教学实训设备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科学的知识,先进的观念来武装学生,实现策略与应用服务立体化的改革等方面的建议。“创造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是应用型本科技术型大学所强调的重点。以小组为单位,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实习平台,实现课堂、网络教学一体化(黄林,2012)[14]。基于以上方面分析协调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而教育“合力”形成的教育连续性和一致性对学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教学中的课堂案例教学对教师外贸业务,外贸实践经验有着十分高的要求,教师掌握案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能力尤其重要,可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行国际(商务案例、电子模拟)教学、情景沙龙实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训项目活动的讨论,活跃,严谨,敏捷,新颖的思维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通过向行业资生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可到达新思维触碰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中扮演者探发者,组织者和督促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实训上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积极做出解答,包括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倡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在学习、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难点。灵活的教学手段,能切实保障教学效果,而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抓的好与坏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这一问题不容小觑。

(二)教学体系改革方面

结合我国高校国贸专业发展的历程,及市场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一条新型国贸专业改革方案势在必行。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方面,需要明确定位实训教学的所要达到的高度,要优化实践训练课程体系、要加强创业孵化实验、课程单元、综合模拟实训、要开展职业技能实践活动可提高实训教学的操作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刘艳,2012)[15]。另一位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国贸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改革不仅要学生的对理论概念的消化和基本技能的实操,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实训教学环强节的建设,针对在教学环节出现的软硬件跟进不足,学生吸收度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分层次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改进实训内容,立足实训课程内涵建设、建立多样化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议。其中,实训课程体系分成(基础、综合、职业、和现场)四个方面的实训。基础实训,着重强调理论专业基本知识的规律、流程操作和技能的培养训练,为此应开设相应的基础实训课程。综合性实训即综合运用外贸理论知识,让学生置身于仿真商务环境中,熟悉各种外贸进出口环节和程序。职业实训环节的目的在于市场激烈就业需求下处于有利地位,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系统是学生毕业就职的“现场券”。现场实训可理解为实习三环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操作可熟悉一些外贸业务活动,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可彌补劳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单胜江等,2008)[16]。

(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通过对国贸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模式进行研究,有学者先分析了专业实训教学的难点,然后针对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指出在跨境电商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通过“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刘秀玲等,2008)[17]。

所谓的任务驱动主要指在自主探讨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下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则以任务为课堂的中心,展开学习和探讨,通过真实的场景模拟以及企业项目,在实训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平时学习的专业知识不断融入到实践当中。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使教学课堂生动活泼,作为任务驱动的引子,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一方面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作为引导作用的学习平台,应该大力提倡。有研究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外贸实习难度大,企业接受实习生数量有限,外贸公司对应聘者条件严苛,而提出转变教学模式“由学生走出去”到“企业走进来”(韩常青,2011)[18]。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将学生“走出去”分散实习的传统模式改为企业“走进来”集中实习的新型模式,具有时代特点和实效性。而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目的需要政府的鼓励,企业的配合,学校积极推动。

四、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货代;人才;培养;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08

1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背景下国际货代人才需求的变化

11对货代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随着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推进、广东自贸区的设立,珠三角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际联系更加密切,对国际货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国际货代人才的外语交际能力,一个优秀的国际货代员不仅仅只是掌握英语,应会多种语言。国际货代人才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2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广州国际货代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国际货代业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国际货代人才不仅需要懂得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法律等专业知识(如熟悉国际贸易流程、海运的常规路线、海运运费的构成等),还需要掌握人际沟通协调、国际商务谈判、外语交流等技能(如处理英文函电、信用证审核、善于货代营销、商品报关报检等)。国际货代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取得广州国际货代业的“一席之地”。

13拥有洞悉市场的商务应变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国际货代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面对瞬息万变的货代行业,优秀的国际货代人才应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准确地把握国际货代行业发展趋势。如对海运货物的运输轨迹进行及时跟踪,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客户;关注国际航运价格指数变化,与船公司进行订舱商务谈判。

1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国际货代市场行情在不断变化,货代相关专业知识及数据信息在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货代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实时掌握工作需要的信息数据,如熟悉新增的国内外港口的中英文名字和代码,包括国外的内陆点、陆桥运输等的最近港口。最近,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势必会影响到外贸及国际货代行业。另外,国际货代业务流程烦琐,国外业务开展涉及时差,货代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优秀的国际货代人才还需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够吃苦耐劳、自我调节,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2广州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政府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政府对国际货代人才培养的支持不够,缺乏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和学校进行国际货贷人才培养,没有政府支持单独依靠企业和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略显力量不足。缺乏针对国际货代行业准入机制,许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22企业

221企业资金投入较少,培养机制不够健全

许多中小货代企业出于对经营成本的考虑,对培训资金投入较少,人才培B主要依靠师徒帮教,缺乏专门的国际货代人才教育培训。国际货代公司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资金的投入主要是办公设施设备、办公场所,如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货代软件等。同时,企业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缺乏人才培养计划,与相关院校的校企合作较少,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222盲目认同员工工龄,不愿提供实习岗位

目前,广州国际货代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对从业经验太过于偏执,只看到公司短期的利益,希望招聘来的人才能够立马上岗工作,而不是看重该员工的成长能力与责任。而对于大学生,由于长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公司对于工作经验过多要求,从公司方面可以减少用工成本,降低员工的培训成本。如广州冠捷国际货代公司,对于员工的年假时间,工龄1年的为5天,工龄2年的为7天,工资也会跟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223薪酬待遇起点过低,职场发展空间有限

2016年,广州国际货代业务员平均工资5080元/月,大多数岗位起薪比较低,2500~3000元/月,如海运操作员工资一般2500~3500元/月。而且工作不分岗位,相关的工作都需要完成。如订舱、处理外贸单证(装箱单/报关单/etc)、协助客户提箱以及报关、制作提单样本、取单等相关工作都要涉及,工作量较大。国际货代职业比较辛苦,进入的门槛较低,行业竞争相当激烈,基本不按正常的点下班,因为时差的原因,经常会有晚上的电话,或加班。有的货代公司,加班甚至不给加班工资。国际货代人员职场升迁较难,部分职员工作5~10年,薪酬只有小幅增加。货代公司人事管理制度、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人员流动较大。

23学校

231专业课程设置欠缺,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备

目前,广州还没有高校单独设置国际货代专业,一般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国际货代课程。部分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立国际货代方向。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学到的货代专业知识较少,多半是国际货代相关理论,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不相符。无论是一本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还是二本的广东金融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及三本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州大学华软学院都没有形成国际货代人才培养体系。

23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货代企业需求脱节目前,广州高校的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与国际货代相关的专业,纷纷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但是还比较薄弱。由于办学条件不足,受场地和设施的限制,主要是校内实践,与国际货代企业的需求不相符,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经过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后,才勉强适应货代岗位的工作。另外,学校比较强调物流师、报关员、报检员以及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应试教育,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

233货代师资力量缺乏,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少由于广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以来开始招生,以前没有物流管理专业,很多师资都只是从事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具有国际货代专业背景的师资少之甚少。国际货代课程的教师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社会实践经验较为缺乏,更多的是纸上谈兵,授课效果一般。而在国际货代一线岗位工作的职员,社会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学历偏低,难以达到高校教师的门槛要求。因而,既掌握国际货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

3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背景下广州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培养路径

31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更精准地增设对口专业,并鼓励各高校增设,重点培养保税物流、集装箱物流、跨境电商、现代航运物流、航运电子商务、智慧型国际航运物流,整合政务、物流、通关、交易、金融等领域方面的综合人才。促进专、本、硕、博教育层次分明化,扩大专业宣传力度,设置专业资格证考试制度。利用亚投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增设专项国家级竞赛和奖金,辅以学费减免、工作保证的鼓励政策,重视国际货代人才培养。引国际港口协会、国际航运协会等世界著名航运组织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成立研究中心等。南沙自贸试验区、南沙保税港区、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广州经济开发区相互合作,建设航运物流信息平台和航运交易信息平台,制订《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十年行动计划》,试点支持广州航海学院、广东交通职业学院等高校专业对口的学生与各机构平台合作,让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32促进货代人才流动,实现物流资源共享完善的就业平台,提供优质就业保障,促进国际货代人才信息的流通。针对211、985重点大学高校(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学院等)优秀毕业生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与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合作,为广州国际航运中心货代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与经验交流。给予本地优秀人才留学、见习出国交流政策福利与资金支持,并支持他们实习后回国工作。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依托,以泛珠三角地区为腹地吸纳人才,并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加强与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马士基(MAERSK)、日本邮船(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国际组织、造船企业、海运企业、货主企业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吸纳优秀人才。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行“传帮带”指导

对于大型货代企业,可以专门成立人才培养机构,建有专门的培训教室以及场地,建立一支培训师团队。通过人才培训,可以保证人才的效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减少离职率。对于中小货代企业,可以以老带新。企业派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为期3个月的一对一培训,并以一套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以确保培养效果。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通过奖励制度来体现人才的价值,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34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改善员工薪酬福利

建立国际货代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制度,定期安排企业骨干、操作能手赴高校或标杆企业培训学习,举办国际货代技能竞赛,提高员工职场能力。货代人员通过报关员、报检员、物流师等考试的,参加考试培训费用的50%由国际货代企业承担,且每月给予相应的津贴奖励。建立一个合理稳定的职业等级,根据职业等级确定员工薪酬。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员工薪酬与绩效挂钩,让员工有薪酬公平感。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高员工的养老金,激发货代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每半年开展一次旅游活动,由企业承担费用。设立企业工龄奖金,每工作一年奖励100元/月,货代员工有归属感,减少货代人员流失。每月开展一次企业员工集体生日聚会,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员工素质,改善员工薪酬福利。

35优化货代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邀请国际货代企业人士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国际货代相关课程,如“报关”“报检”“国际货运实务”等课程,做好先修课、后续课的衔接工作,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脱节。去国家示范性、货代课程设置比较好的标杆高校走访学习,借鉴货代人才培养经验。与国际货代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设立国际货代订单班,每年定期安排学生参加国际货代企业顶岗实习,参观见习。增加学校对国际货代实践教学的投入,建立国际货运实验室,购买国际货代相关教学软件。开展项目小组、工学结合、课堂情景模拟实训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师关于国际货代的相关课题,与教师一起完成部分课题任务,参加国际货代企业调研,了解社会对国际货代人才的要求,撰写调研报告。

3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定期安排教师赴国际货代企业见习,访谈学生实习单位,了解国际货代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聘请国际货代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在校内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写国际货代企业实际问题相关的毕业论文。部分国际货代实操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由学校老师与国际货代企业人员共同来完成教学。学校老师负责理论,企业人员负责实务,校企老师相互学习,教学相长。鼓励老师考取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人员从业资格证、物流师等证书,安排中青年教师去国内、国外进修学习,鼓励并支持教师申报企业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设定“双师型”教师评定条件,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津贴补助。在教师招聘时,从企业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国际货代人员,以充实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苏明,孙明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广州国际货代业的影响探析[J].商业经济,2016(5):66-68

[2]刘淑娟国际货代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企业研究,2013(8):107-108

[3]李瑜生深圳国际货代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2010(5):94-95

[4]王丽丽新形势下推进我国货运企业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技术,2013(6):44-46

[5]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货代人才的创新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08(18):39-40

[6]王雨外贸转型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44-46

第9篇

[关键词]经管类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09-04

经管类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着创新教育缺乏系统组织保障、创新教育培养环节薄弱、课外创新实践平台不完善、综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广东财经大学作为一所经管类本科财经高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对经管类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在经管类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等多种举措和方式,鼓励支持二级教学单位采取嵌入式、项目驱动式和集约式三种培养方式,积极探索经管类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嵌入式人才培养是指通过开放式办学,推进校地、校企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嵌入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实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去向与地方行业、产业的紧密对接。“国际会计(ACCA)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ACCA广州代表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12个跨国经营公司及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等单位协同,采用嵌入式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建设内容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将ACCA资格认证课程及部分CPA考试课程嵌入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第二,由ACCA广州代表处负责培训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教材及教学资料、资格认证报名与考试等服务,发展学生会员,联系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授予名誉学士学位,为学生联系实习与就业机会。第三,由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负责为学生提供实践导师及学习案例,为学生提供、推荐实习单位及就业单位。第四,合作单位利兹都会大学负责为ACCA九门课程考试合格且通过GMT考试的学生以优惠条件申请前往利兹都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国际会计(ACCA)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5届52名毕业生中,有8人考取英国莱斯特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和悉尼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16人入职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和星巴克咖啡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26人通过F类9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位居广东省前列。

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方式是指构建了由创业课程教学、创业模拟体验、创业项目设计和创业项目孵化组成的严密、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有效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的对接。近年来,学校精心打造创新创业精品活动和活动品牌,坚持以“项目驱动”和“团队驱动”的方式不断深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活动运作模式,同时按照“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的思路,大力支持和鼓励各二级学院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形成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管理决策模拟大赛、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模块商务谈判、模拟投资大赛、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物流管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旅游规划大赛等齐头并进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系。实践证明,项目驱动式培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促进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集约式人才培养方式是指实行特殊政策,集中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尝试在普通本科院校培养未来经管精英的可行路径。学校赋予各类实验区和实验班“特区”政策,具体包括在全校范围内整合资源、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学生、教师在实验区或实验班新开发课程的教学工作量翻倍、分别按1∶0.8和1∶1给予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配套建设经费、在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和国际交流师资培养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给予倾斜,不断健全经管类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升了经管类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B质量。

二、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经管类专业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化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等原则,不断优化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运用课五大课程模块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还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做到“以知识学习为基,以素质教育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并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外显为能力。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开辟创新创业模块,开设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一系列开放式课程(项目),鼓励学生以创新创业设计、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培训、创业模拟、创业孵化等方式获取相应学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优化各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的综合改革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综合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辅修、双学位教学计划,有效推动了经管类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鼓励有条件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制订了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实验区围绕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针对国内同类院校长期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师轻学生、重课内轻课外等问题,制订了一套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培养方案:一是构建一套由一般方法与一般技能教育、学科方法与学科技能教育、专业方法与专业技能教育组成的系统的方法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切实加强学生能力的开发与训练;二是将自然科学前沿专题、人文社会科学前沿专题、方法论专题与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前沿与实践专题、行业知识专题等作为独立课程开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学科专业视野,实现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交融和贯通,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将实验实践教学系统、全面、有机地反映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除了各类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跨专业综合实验课外,还开设了企业见习、创新创业模块、项目开发和创业实践等,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统一。国际商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创造能力,制订了由“课程学习及培训、创新模拟活动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互相补充、互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学习及培训方面,一方面将创新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模块学习中要求学生运用课程的专业原理,对现实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解读和预测;另一方面,邀请企业高管和培训师开设创业学课程和专题讲座,以提升学生的创业理论基础和实战能力。该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方案专门设计了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模块,该模块由实验/实训课程、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三个子模块构成,实验、实训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综合实验课、ERP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创业学和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等;校内活动由模拟商务大赛、模拟广交会、模拟国际拍卖会、网络创业模拟大赛、贸易实战模拟大赛等组成;校外活动由GMC国际企业挑战赛、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SIFE世界杯大赛、挑战杯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要赛事组成。通过各类实验/实训和校内外赛事,充分锻炼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

三、构建课程、专业、跨专业层面的分层分类教学改革体系

在保证人才培养基准质量规格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强化了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力度,逐步构建了由课程、专业和跨专业三个层面分层分类教学组成的分层分类教学体系。在课程层面,大学英语、数学、计算机、体育等四门公共课程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专业层面,已形成由1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4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组成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体系。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探索的“试验田”,充分整合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范式和路径方面创出了一条路子,取得了不错的人才培养效果。在跨专业层面,实施双学位(辅修)教育制度和专业二次调整制度,克服单一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的不足,有力促进了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于2014年开始陆续加大了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实验班的规模,中澳合作本科金融学专业实验班、中美合作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实验班已招生并走上正轨,专业层面分层分类教学学生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4~2016年,课程层面分层分类教学顺利推进;专业层面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新增2个省级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跨专业层面分层分类教学取得新进展,357名经管类学生成功转换专业,3052名经管类专业学生参加双学位教育。学校不断推行与国外高校进行课程、学分互认,拓展学位互授合作范围,鼓励学生赴国外带薪实习,根据国外修读课程和实习的育人实效灵活认定课程、学分,2014~2016年,我校共派出102名经管类专业学生赴国外学习或带薪实习。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质的培养和挖掘,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嵌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模拟体验实验创业项目设计创业项目孵化为核心链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加大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力度。学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需求,构建了层次递进、三大课堂有机衔接的涵盖创业基础课程、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跨领域创新创业课程和开放式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在通识必修课模块中设置创业基础课程,由创业教育学院组建专门的教研室为全校学生讲授创业基础理论,开课方式借鉴国外创业教育模式,采取大班讲座、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在通识选修课模块中增设“创新创业模块”,该模块由创业家及创业管理实务、创业计划制作实务、创业营销、创业教育指导和大学生KAB创业教育等五门课程组成。三是增设跨领域创新创业课程,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创业战略设计、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跨境电子商务、创业与管理:决策模拟等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以协同培养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四是充实和完成创业学在毕博平台中的资源建设,依托创业学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大学生创业学习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已收集与创业相关的论文、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视频、学生作品等相关资源上万条。五是多部门协同建设一批开放式课程。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开放式课程(项目),并按照学校《开放式课程(项目)学分管理k法》获得相应学分。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和作品、公开出版专著(译著)、获得专利和权威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均可折算学分并替代相关课程。《开放式课程(项目)学分管理办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SYB创业系列培训等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使第一、二、三课堂的教学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层面实现了有机整合。六是引进由名家名师主讲的通识教育网络视频课,采用“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辅导教师线上线下授课”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在有效延展课堂时空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七是开展SYB创业训练课程,面向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训练,对参加SYB创业培训班的学生进行夏、秋两季小学期集中培训。进入SYB创业特训班的学生不改变其专业归属,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重新组建团队,并完成团队及个人的创业计划书,考核合格的学生在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可申请替代相关选修课程。八是开展大学生KAB创业课程培训,成立KAB课程创业俱乐部,已招收三届KAB培训班学员,并通过俱乐部平台,对学生创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力度。学校构建了由校内创业模拟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创业孵化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平台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系。校内创业模拟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依托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利用ERP软件开展企业行为模拟,通过开发、训练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着力抓好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用友、金蝶、国泰安、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网(下称中经网)等知名企业通力合作,在实验教学顶层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实施和实验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取得显著成效。IBM、用友、中经网、国泰安和中山京通等公司的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ERP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用友和国泰安安排企业导师进入课堂;部分ERP课程考核直接采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国泰安和中经网为师生免费开放部分数据库,支持我校跨专业实验教学;用友、金蝶和杭州贝腾等公司为学生提供模拟竞赛平台,帮助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同台竞技,吸引风险投资关注和选择项目;中经网和国泰安与我校合作共同开发仿真实习案例库;杰赛科技、中山京通和国泰安与我校合作研发出“基于云计算基础上的企业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进一步发挥基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跨专业虚拟仿真企业运作综合实验教学及资源共享方面率先突破。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奖励或项目资助,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4年,我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业孵化园区的项目建设为学生搭建了“平台支撑――项目扶持――基地实战――成功创业”的创业实践平台,为提升学生的实践创业能力提供了较大的助推力。学校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础上,通过专家评审和公开招标方式,遴选有基础、能落地的团队入园进行学生项目校内孵化。以校友创业企业为依托,建设了深圳网商协会、明次镆倒芾碛邢薰司校外创业见习基地,组织国家级实验区和有创业孵化项目的学生到创业见习基地见习,让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创业过程与环境,学习创业企业的管理和成长经验。2014年,学校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同时也获得广东省人社厅授予的创业培训机构资质,成功申报并获批成为全省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承担学生实习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尝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如金融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金融系、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等共同组建了“微金融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在协同培养华南地区微金融创新人才方面做得颇有特色。第一,该平台将微金融实务课程嵌入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和金融企业高管及实务部门人员协同编写金融类教材或著作;第三,协助证大房产申报建设我校餐旅实验楼。协调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及培训工作安排;安排学生去证大集团和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实习;与广东小贷协会初步达成合作培训意向等。金融学院学生深入参与微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建设及咨询服务,在“微金融创新协同育人平台”上得到了较多的实战演练机会,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中屡获殊荣。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平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资助200万元,正在筹划建设创业实验室和创业模拟室各一间,创意实验室开设创新创意思维拓展课程,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模拟室建设两个校内创业模拟教学子平台,即“创业训练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并计划将该平台建设成为一个能支撑创业教育、自主学习、创业师资能力提升的资源支撑中心。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建设。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全球创业管理领域的领导者――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思维与行动(TEAE)教学培训”及“SIYB创业师资培训”。“创业思维与行动”项目是百森商学院为两岸四地及新加坡等在内的大中华区精心设计的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长达12天密集的全英文创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百森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设计思考与创业创意、创业市场测试与商业计划、创业领导、天使资本与创业融资、创业孵化器、公司创业、家族创业和社会创业等与创业管理、创业教育相关的10余个专题。“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创业师资培训”是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开发的,为有意愿开办中小企业的人量身定做的创业培训项目。该项目引入中国后,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取得良好效果。学校获得广东省人社厅颁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SYB)承办机构”资质后,已开展5期398位学生参加的SYB创业教育培训,学生参与SYB创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颇高。

五、构建经管类本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评价体系

为客观公正地测评经管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各方面表现,使学生及时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学校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试点单位,结合该实验区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情况,构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生综合考评体系。该考评体系以核心素质为根本,以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为支柱,以能力素质为拓展。核心素质侧重考评学生的创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追求效率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财务运用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侧重考评学生的政治素质、法律观念和个人素质;专业素质侧重考评学生的专业素养、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能力素质侧重考评学生的决策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该考评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较为全面、科学地体现了对经管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激励、约束和引导机制。该考评体系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同样适用于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型人才的测评,在校内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

[ 参 考 文 I ]

[1] 杨晓慧.我国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2] 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3] 曾月征,袁乐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