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科技论文

中小学科技论文

时间:2022-12-24 10:4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科技论文

第1篇

那么,创新教育到底做得如何呢?冷眼观察,我们并不乐观。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高考是分水岭,这是中国的教育的基本特点。虽然近年来,大学迅速扩招。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一考定终生的就业体系也已不复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巨大的魔力。现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岭,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众”,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学,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类推,瞄准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马拉松从孕期就开始了冲刺。

由于高考题量越来越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考生答卷时根本来不及思考,中学教育为了应对这个指挥棒,不得不走题海战术,通过增时补课的方式,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时间完成,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和模拟考试。高考前训练的目标是机械反应和死记硬背,学生要练到一看题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为高考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时间。由于高考题中的超纲题目,导致了高考前的教学中必须补充大量的超纲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却被压缩,双重的挤压,除了囫囵吞枣,学生别无选择,这使大量学生的课业做成了“夹生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没完没了的疲劳战。长期严重的睡眠不足。这就是高中学生的常态,

高中生为了高考而战,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们状态又如何呢?初中生要为考个好高中而奋斗,小学生要为考个好初中而奋斗。孩子们除了在校的学习,还必须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为了全面的“素质”,为了在高考中能加个“特长”分,更要参加各种课外班。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中国孩子的基本状态。玩,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已成为奢望;累,已成为中国孩子们的常态。

事实上,在整个教育环境唯笔试成绩论的大势下。教师个体搞创新教育,是很难的。靠个别有真知灼见的老师搞创新教育,也难以有实在的成效。因为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创新,所以说,只要应试教育的现状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中小学教育为了高考分数而战,那么,没有了统考压力的大学,创新教育又搞得怎样呢?

纵观我国大学教育,对于知识和技术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当时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等等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教材中没有,教师也不讲。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重要内容也不了解。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死知识,没有了解到这些知识和技术所体现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所产生的闪光的思想,更没有领会到科学伟人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创新意识,

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很多大学老师,特别是基础课老师,几十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学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各门课程考试的题目稳定性极高。每年的试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础上稍作改动。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大学老师也习惯于“教书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创新的能力与动力都严重缺乏,创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学常规教学中体现出来。

近年来,有些大学设置了《创新学》类的选修课,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置了“创新”学分,也有几部关于创新的书如《创新学》、《创新学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学中的创新教育并未真正“热”起来,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是被动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目仍用笔答一样,大学中的创新学分往往也是用笔回答问题来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师只是在面临职称或考核问题时才制造论文一样,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也是制造出来的。这样的“创新”,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对创新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浏览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完成的创新教育论文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数量不同,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远多于大学教师。其次,论文角度不同,中小学老师写的创新教育论文,基本上都把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而大学教师中只有少数人把创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这些人成为创新学专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却与创新教育无关。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体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论文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以教学研究为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内容,在考核制度特别是职称的压力下,中小学教师很自然地会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这样的口号引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这样的论文也就成为自然。而我国大学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学研究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中小学,大学要求的论文要有“大学的水平”,偏重于“学术”,要“科研”成果,大学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人不多,写教学论文的更少,要研究创新教育,也必须把它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成果要么叫“创新学”要么叫“创新论”,似乎只有达到“学”和“论”的水平,才算达到了“大学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都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领”,就像羊群需要领头羊一样,人群也需要领头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动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压”,主要来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这样的推力下,不论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动的。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不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创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职称的压力,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中小学老师搞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尝试,大部分没有合作团队。也没有“科研”立项,更无经费支持,自己在教学中试了,能够写成论文,如果能发表或评个什么奖,最终为职称评定创造了“条件”,就算“圆满”了。而大学教师要搞创新教育,则一无前引力,二无后推力,因为大学的评价体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轻教学,科研工作与培养学生分离,文章与教学分离。没有几个教师对创新教育真正有兴趣。在高校搞创新教育,按现在的体制,合适的做法就是把创新教育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要立项,要经费,最后完成一两部专著,才算有始有终。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创新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最初级的起步阶段,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体制上严重缺乏创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师资队伍本身目前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创新教育的动力和能力。

四、对推动创新教育的构想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终生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必须为创新和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前引力。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让创新者能够得到创新带来的实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创新创富的故事,榜样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无尽的创新动力。如果人们认识到创新能够创富,创新意识就会深入人心,创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众中形成。但要真正解决创新前引力的问题,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制度体系的支持,必须很好地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度,新闻媒体的宣传、社会力量的促进,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校搞创新教育,也要解决前引力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太多创新教育成功经验可起引领作用的情况下,要出相应的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大兴创新教育之风,要把创新教育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成果予以认可,将创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扬和推广,树立榜样,形成引力。

其次,必须为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动、督促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尝试,在制度上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把创新教育作为对教师的一种考核指标。笔者认为,在目前教师队伍普通缺乏创新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状态下,要真正让创新教育热起来,这种后推力是主要的动力。

如果创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创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为时不远了。

五、对大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构想

在大学搞创新教育,可以使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推行,一是组织力量专门从事创新研究和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学课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学教学中,即把创新教育融合到大学其他课程之中。经过一定的发展,如果形成既有专门的创新学教育,又有所有课程都蕴含创新教育的局面,创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风了。

目前创新学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尚不成熟,譬如对产生创新思考、创新过程、创新规律的研究,还没形成较系统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已出版的教材和专著较少,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教学训练的方法步骤等,值得研究的内容还很多。笔者构想,创新学课程应该以大量的案例为基础,通过解读案例,使学生得到启示与启发;创新学的规律应该不是死板的,而应该是多样的;创新学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创新学的课堂应该是活跃的,而不是“填鸭”的。创新学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创新欲望,总结创新规律,启发创新灵感,寻求创新方法。

第2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联合体

1联合体提出的背景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问题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但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乏力、创新氛围淡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资源缺乏整合等”。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应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创新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构建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体而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1 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的需要

目前,各省市在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开设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班,邀请高校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衔接高中与高校教育,但受到学制短、升学压力重和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等因素影响,其效果还待检验。基于校外教育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1.2 多学段社会化系统育人的需要

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纵向需要小学、初高中和高校教育贯通、学生兴趣教育链的衔接和校际资源的共享等,横向需要校内外结合,多方教育与社会资源等的整合,以挖掘育人的最大潜力,形成系统育人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环境。

1.3 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其基本的内涵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校长、专家和志愿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彼此间经常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兴趣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能够引导学生、师生和学校之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形成富有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

2联合体及其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2.1 联合体的内涵界定

联合体是有共同育人愿景,办学特色相近的中小学校自愿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品质和兴趣特长培养的一种校际科技教育组织形式。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按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自主开展活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给予专业指导,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发挥引领、协调、服务的职能。联合体具有“特色联盟、贯通学段、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多样发展”的特征,是联盟式、开放型、个性化、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2.2 组织框架

联合体一般由校长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教师辅导团队和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等组成。其中校长委员会是决策与管理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咨询与指导机构;教师辅导团队负责教科研和实践引领等;学生兴趣与创新团队自主开展科技兴趣和课题研究等活动。

(1)校长委员会由会员单位校长组成,具有决策、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职能。设主席和执行主席,具体负责制定和修改章程,聘请专家委员会成员,规划科技教育项目发展与特色课程,协调校际和校内外资源共享,主持日常运作等。

(2)专家委员会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专业机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决策咨询、协调资源、专业指导和课题辅导等。

(3)教师辅导团队由联合体学校科技指导教师组成,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科技项目主管教师为组长。在联合体执行主席引领下,开展项目教研组活动,开发区域(校本)课程,设计策划和实施科普主题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等。

(4)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是区青少年科学院的团体成员,由跨学段科技兴趣特长生组成,是学生从低学段向高学段成长的“兴趣发展通道”和创新实践的平台。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主管理,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和社团等活动。

2.3 运作机制

(1)校长团队的主导机制。在校长团队的主导下,改变以往学校间对学生的培养局限在本学段,中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很少,特长生的跨学段培养缺少衔接、对课程的思考和实践限于本校等“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多学段联合育人”。校长参与科技教育活动改变以往学校“被动响应”的状态,校长更关注科技教育,在校园创新文化的营造、师资力量的配备、设施设备的添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校长的课程视野和领导力拓展了,“校长智慧”共享成为了现实。

(2)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机制。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犹如“火车头”带领联合体的发展,引领未来创新人才的成长。同时,通过校际联动深化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优势互补加强课外活动的社团化、兴趣化和丰富性,资源共享开发拓展型、研究型校本课程,示范举办各项主题系列科技兴趣活动。名校引领让各学段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开宽了,育人思考更长远了。

(3)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机制。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结合区域实际,激发学校自主性,按照各学段学校的愿望“牵线搭桥”,构建联盟式、开放型、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通过加合体共享办学特色经验和成果,合力打造基于兴趣成长的跨学段教育链,构建未来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4)专家和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共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专业人士的学识与智慧,共享丰富的社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让科学家携手中小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建设项目特色基地学校,开发与共享科技项目特色资源,让科学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开发拓展型、研究型等课程的资料包,走进课堂介绍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

(5)教师辅导团队的教研机制。在校长委员会引领和专家委员会指导下,教师团队从项目发展理念与目标、活动内容与方式、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活动创新、团队研修、评价奖励和智慧共享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一支骨干教师梯队。开展跨学段设计教育内容,在教学和活动的内容上形成一个大的序列,从而更切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更有层次的开展活动,提高教学和活动的质量。

(6)未来创新人才的兴趣发展机制。联合体以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以激励、促进发展为评价原则,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养成自已的兴趣爱好,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特长技能,形成一支兴趣特长生梯队。同时探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推进低学段向较高学段学校推荐兴趣特长生,形成可持续培养通道,建立科技特长生成长档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

3成效与展望

三年多来,组建的5所联合体受到了广大学校和学生的欢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首肯。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联合体的蓬勃发展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成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的排头兵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融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整合学科教育拓展课题研究的宝山青少年气象科技教育己形成品牌。以全国气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罗店中学为基地的10所校园无线数字气象台已组成观测网络,通过校园数字气象实验室开展活动。依托上海气象部门丰富的资源,建立了以宝山气象局为主要气象观测实践基地的集本市各区县城市气象、海洋气象、遥感卫星气象、天气预报等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连续多年举办“323”世界气象日和“5.12” 防灾减灾日等主题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承办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前沿、高端和重点项目——2011上海中小学气象科技教学创新学术论坛,受到国家气象局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联合体荣获华东地区“校外教育创新项目”一等奖。

3.2 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引领全市中小学无土栽培创新活动

联合体目前拥有技术先进的无土栽培实验室8间。近两年,组织开展20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在全国第25、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有两项获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连续承办了四届向长三角的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举办了“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标准的研讨会,受到了各方好评。编写的《无土栽培资料包》获全国“科技活动馆进校园”成果评比一等奖等。

3.3 车辆模型创新联合体成为全国青少年车模运动的品牌

基地学校高境三中已成为全国车辆模型教育示范学校,校园集车模工作室、陈列室、室内竞技场、室外越野场和马路赛场等于一体,洋溢着浓郁的车模文化,成为面向国际的车辆模型训练比赛的场馆。承办上海市青少年车辆模型校园联赛和联合承办全国“好盈杯”顶级电动遥控房车竞赛等重大赛事。联合体还开设了车模主题网站,为广大青少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与地平线(美国)模型公司合作研发适合青少年的模型产品,丰富车模运动项目,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欢迎。

然而,联合体要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我们将在组织框架上增加社区志愿者团队和家长委员会,进一步拓展联合育人的维度。在组织形式上突破区域局限,走出本区适度地与兄弟区县(兄弟省市)的有关学校建立一定程度的联合,使教育的视野更宽、力量更大、共享范围更广。在活动内容上拓展学科范围,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朝生物和环境方向拓展,“宝山区中小学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朝地球与空间方向拓展等。在活动时空上构建网络实验室,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建设实时观察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从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积累案例,更深入地回答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个至关重要而又难度极高的问题。

联合体源于创新人才培养,追求于人的终身发展。面向未来,我们相信宝山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富于创新精神、拥有兴趣特长、勇于研究探索的未来创新人才。

第3篇

实施科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教育,可以向中小学生传播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钻研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各中小学要把科技教育列入学校工作重要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

二、加强科技教育组织机构建设,为科技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科技教育机构是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在领导、规划、实施和检查等方面的保障。各中小学要明确一名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并确立一名学校科技教育总辅导员,各年级要配备一定比例的科技辅导员,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组织网络。

2.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各学校要制订出切合学校实际的科技教育规划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每学年初将学校本年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报区教体局基教科备案。

3.建立保障制度。各中小学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学校科技发展的教科研活动、活动制度、奖惩与激励制度、交流观摩制度等,为广大科技教师的成长提供展示和锻炼的平台。

4.落实有效培训。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强化对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种培训的有效作用,提升科技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教育施教水平。在创意设计、创新作品、科学幻想画、科技论文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

三、拓宽科技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重视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主渠道作用。各中小学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加强科技类课程的教学,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科技类课程。要善于挖掘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把科技教育渗透到课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科技素养。

2.开发科技活动课程,抓好综合实践活动。各中小学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辅导资料的重要作用,开发学校科技活动课程。要组织学生学好、用好辅导资料,积极参与各项科技体验活动。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科技类校本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各种教育途径,抓好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3.开展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各中小学要建设科技兴趣活动小组,举办科普活动。利用班、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避险知识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科普活动。每年要围绕全区重大科普活动,开展“小哥白尼”环保科普巡展,举办“校园科技节”等活动。

4.积极参加各级科技比赛活动。各中小学要积极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布谷”科技节、“简易机器人”、“奇迹创意”、争当小实验家及各类科技体验评比活动。通过参与各项活动,努力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活动品牌。

5.加强科技教育档案建设。各中小学要做到科技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科技教育中的教学、师资培训、设施设备、实践活动、比赛评比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档案。定期将学生的科技作品以书面形式或电子形式存档,详细记录作品的名称、用途、作者和指导教师等有关信息。

6.注重科技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确定一批在青少年科技竞赛方面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优势的中小学作为科技教育集训基地,逐步建立区科技教育基地,积极争创市级科普教育示范校。

四、开展评选和表彰活动

1.建立科技教育工作评选表彰制度。区教体局定期评选“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十佳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先进个人”、“优秀科技辅导员”,并进行表彰奖励。各中小学也要建立相应的评选表彰制度,对在科技教育方面成绩突出的科技辅导员和学生进行表彰,以推动科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2.开展全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评选标准是:(1)科技教育组织网络健全,有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年初有科技教育工作规划,有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2)科普设施完善,有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有科普宣传栏,内容更新及时。(3)科技教育活动扎实有效,每年组织学校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科技水平高,师生参与率高。(4)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科技类课程。(5)学生科技活动水平高,在各级科技竞赛中成绩优异,效果显著。

五、加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第4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88-02

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上已累计投入资金达数千亿元,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2004年全国平均18.9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约90%的城市学校、60%的县镇学校和40%的农村学校建立了校园网。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巨大冲击使得各个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不断投入资金,很多学校建设了公用的数字化图书资源中心、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学科实验室等。但是,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已建成的校园网中,60%以上处于闲置浪费之中。在中小学中的校园网和一些市县自建的城域网,利用率不到25%。如何能充分利用良好的信息化资源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一、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信息素养会议发表了《走向信息素养社会宣言》,其中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是个人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全球性政策。何谓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意识的指导与信息伦理道德的约束下,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它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快捷的信息获取能力;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善于将信息技术和获得的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能力;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开发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人才综合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科技,特别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的沟通与信息交换方式由过去的人际互动模式,变为人机互动为主模式。终身学习和开放学习成为新的教育理念,为满足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决策。信息素养在人的综合能力体系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它对增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扩大知识面,了解科技动态,搞好科学研究、创新和管理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小学教师急需开展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教师肩负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责,理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但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缺乏信息的感知能力和注意力,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缺乏信息资源的结构、信息系统的构成、信息检索技术的基本知识,缺乏查找、识别、利用、加工、创新、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

信息技术本身是飞速发展的,软件的更新周期,硬件的更新周期已经是以月为单位,仅仅掌握几种最基础的软件是难以应对教学需要的。如今博客大行其道,很多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博客,而很多老师对博客一无所知。博客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文本操作,在技术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不了解博客的教师们缺乏的是对新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即缺少我们所说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培养对信息素养的提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信息意识,才能不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2、中小学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

在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接受了职后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中教师们可以掌握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在教学中却很少尝试着使用。可以说,教师们都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缺乏真正的信息素养。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信息素养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学生进行交流,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扩展自己的知识,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其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够活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信息能力包括: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有的专业信息能力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等。此外,还应自觉地约束自己,能够合法、合理地利用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二、培养在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与措施

1、转变看待信息技术的观念

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设置的课程也比较落后。 “只是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一种简单工具”的观念在好多教师和同学心里占据主导地位。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级的工具,但信息技术也是最特殊的一项工具。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一样,不是几门课程就可以完全概括的,必须有充分的实践和反思才能掌握,才能在一定领域里运用自如。因此,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建立完善的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应用都要有很好的设定。

2、完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当前,大学设置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选修的课程主要有: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课程结构非常松散,课程要求也各自分离,没有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为此,我设想了一个三层次的课程体系模型:

第一层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勾勒出信息技术的框架,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原理、术语、基本结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原理;二是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虽短但其中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伟大智慧和商业精英的精细谋略,体会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教导学生大胆地挑战未来,开拓创新;三是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办公系列软件是学生必需精通的,而计算机的日常使用还必修借助一些常用的小软件,比如抓图软件,网络下载软件,媒体播放软件等。

第二层次:与相关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

1、写论文或设计报告。文字处理软件是学生最常用的软件,然而很多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格式上的错误,所以必须在日常的课程中就引导学生用计算机书写论文或设计报告等应用文,了解各种应用文格式,了解一般书写规范,以及学会如何在软件中调整格式等技术。

2、在各学科课程中布置各种“搜索任务”,比如了解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查询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检索的实践,通过这些“任务”促进学生使用搜索技术,实践搜索技术,并且能在搜索技术的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信息能力的目的。

3、运用数据库和网页设计技术,学生自主构建学科课程资源。把握住掌握这门课程的课程结构框架,结构框架才能把具体的知识点填充进去,找到相关知识在学科中的位置。网页的形式就是最好的展现知识结构的方式。现在大部分制作网页的工具软件都是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的方式编辑网页,可以很轻松地学会制作网页,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建立课程资源网站,既可以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又可以让学生学习网页制作等相关技能,而且,随着学生网站建设知识的丰富,随着课程的进展,当学生不断完善网站,使网站达到一定规模后,并且可以借助校园网将学生制作的课程资源网站。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不仅进一步内化和提升了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层次:重视培养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把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真正加以运用,从而发现技术上的问题,重新思考,获得体会,知识也就转化为技能,经过如此的磨练,就会总结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只在课程教学中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在“开放的课程”中完成。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要参与很多课外的活动,学生辅导员可以把各种活动都作为“开放的课程”,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要组织一次环保主题的科普活动,学生辅导员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活动准备阶段,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找到很多关于环保的资料信息,活动进行阶段可以借助网络与科学家对话甚至远程视频讲座,可以建立主题论坛或博客宣传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讨论。在学生的很多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在活动的锻炼中,学生会逐渐建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实践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等师范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新课程实施推进,必须提高师资的信息素养,师范院校肩负着这一历史重任。当今的师范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此,应强化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对现有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满足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各种培养模式,大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信息素养的新型师资。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周振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6(8).

[2]田江.信息时代师范大学生信息素养探微[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林松.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素养培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4]陈江英.教育信息化与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第5篇

在十三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身教,师生相处和谐,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XX年参加了合肥市首批新课程改革试验,并在省教科所体育教研组的带领下,参与了国家级课题《超体重儿童健康行为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荣获国家二等奖,撰写的论文中,《中学生体育课的教法与激趣》一文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XX年第二期,《认识cai》在XX年合肥市电化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议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一文荣获XX年度合肥中市区教育学会举办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在学科竞赛中,XX年获合肥市首届体育教师(初中组)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同年参加安徽省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初中组个人总分二等奖。1998-XX年获合肥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个人,XX年被xx区任命为首批"骨干教师"并保持至今,XX年获合肥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

四十三中学工作期间,除了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之外,还担任其他一些工作,也获得了一些成绩。自95年开始,一直担任学校团委书记一职,亲手创立的"中学生团校"在XX年获得安徽省优秀中学生团校示范团校(当年合肥唯一),同年获得安徽省中学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是合肥市第十二次团代会代表,也是安徽省第十一次团代会代表。

担任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组长其间,在小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XX年获"首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并获得中学组创意赛二等奖辅导员奖;XX年获安徽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比赛第一名(领队兼教练);XX年8月,辅导学生参加合肥市第四届中小学电脑制作初中组机器人竞赛,荣获合肥市初中组一等奖。

在体育专业上,我擅长篮球、排球和羽毛球;在素质拓展中,我曾参加过北大青鸟accp专业的学习,并获得北大青鸟和国家劳动部联合办法的"初级软件工程师"证书,比较精通网络知识,侧重于动态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和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曾独自为xx区司法局和组织部建立了单位网站。

过去的成绩已经随着原来学校的消失而灰飞烟灭,我将以一名新教师的状态开始我在xx中学的工作。在xx中学富有特色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熏陶下,在这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我一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投身庐中教育,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第6篇

本届论坛主要围绕《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落实,研究实验室内涵发展与提升,探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努力使教育装备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化发展。

一、主论坛之高屋建瓴

从总揽全局的角度,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他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要求―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围绕服务于中小学实验教学,开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专题研究。乔处长同时指出,2013年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和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

对于教育装备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主任提出了“技术提供动力、形式改变行为、装备推动发展”“用技术与形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育技术装备方法论。后主任从教改着眼,通过案例举证,剖析了现代教育装备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共鸣。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介绍了他们通过教育装备工程建设、建立多层面联动机制,在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要求下装备工作的轮廓与路线图;太原市教育装备中心许原芝主任介绍了通过加强行政管理、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三支队伍建设来逐步提高教育装备发展水平的做法。

除各级教育装备部门的主题报告外,主论坛还深入到了校级层面,由知名校长进行经验交流。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作了题为《学校转型下的资源配置》的报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大家分享了走班制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经验与做法。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林勤副校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校“思维广场”的建设情况,以及如何把先进的电子设备、各种形式的交流探讨活动引入课堂,同样在打破班级制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思维训练途径的装备配置新思路。作为特邀嘉宾,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作了题为《资讯科技装备在高中以下学校之配置与应用》的报告,通过生动翔实的视频资料为大家展现了海峡对岸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别样视角。

二、分论坛之各抒高见

为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两方面的教育装备工作现状,本届论坛还分设了与之相关的两个分论坛。

“信息化建设”分论坛的专题报告从校园信息化的整体系统构建到终端应用优化,全面详尽地介绍了“智慧校园”建设中一批可圈可点的案例。成都市龙泉区教育局从创优网络应用环境入手,引领学习空间人人通达;宁波市实验小学以信息整合展现为基础,构建智慧校园;沈阳市新民高级中学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建设高中历史专用教室;成都市成华区依托“微格”理念,实行全域录播创新实践……这些案例无一不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实验教学”分论坛主要是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相关领导和学校校长从实验教学与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向与会嘉宾作报告,这些报告既有来自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指导方针,又有来自学校方面的特色化装备配置汇报。如,都江堰教育局吴介才副局长作的题为《夯实技术装备基础 开启素质教育新篇》的报告,针对都江堰地区学校在遭受“5・12”特大地震后,都江堰市教育局通过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契合行动的科学做法,带领受灾学校师生走出了灾难的阴霾,踏上了一条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特色新兴之路;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肖松副校长介绍了学校通过国学馆来弘扬国学文化魅力,滋润每一名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徜徉在“诗意人生”中;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瞿泓副校长作的题为《以课程为载体,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报告,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角度出发,阐述了该校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的新理念、新做法,给教育装备同仁很多启发。

三、论文案例之精华撷英

除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外,本届论坛还有一个亮点:征文活动和学校装备精品案例评选活动。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496篇,经专家委员会公正评审,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陈庆同志的《学前教育机构玩教具装备的探究》等10篇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奖”,另有40篇论文获鼓励奖。

学校装备精品案例评选分为六大主题:书香校园、特色课程装备、体验中心建设、专用教室装备、数字校园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选送了生命科学、物理、地理、音乐等学科的4个高中创新实验室案例,最终,徐汇中学的“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获得了优秀案例奖。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罗一华主任在点评时指出:“多样化”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需要一批与之相匹配的创新装备来助推、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成功的案例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用实验引导创新,具有充沛的教育教学活力,是创新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最后,专家组对本届论坛的举办情况进行了总结发言,来自不同地区的装备管理者都希望能借助论坛这一难得的平台,为大家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资源 应用 研究

一、加强资源库建设、实现资源的校本化和共享性

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将接收到的资源进一步分类整理,进行二次加工,可采取把IP下载接收资源、购买、收集、改造和自己开发相结合的方法,把收集到的课件资源进行编辑、增删以达到适用,最后,把所有的课件集中管理,分科分年级建成一个课件资源库,实现资源的校本化,方便教师在备课时较快地自制课件。将这些资源逐步应用到学校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形成个性化、本地化的教育学习资源,为师生搭建适用的教学、学习和研究平台,全面提升资源的共享性。

我乡的一些农村中小学如刘沟小学、人头山小学、庙街乡中心小学、庙街初中等将远程教育资源与校园网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形成人人建资源,资源人人用,资源进课堂,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教育局面。各校资源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效果:庙街中学200G,其中自制资源50G,各小学150G,其中自制资源20G,质量上目录规范(按照年级、学科、单元、课题、课时的顺序组建资源库目录),课题资源内容有教材分析(文本材料),上课过程(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资源),课后习题巩固,单元试题库和教材试题库。在资源库建设期间的确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完善的资源库,在以后将极大地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调动教师教的热情

新鲜、新奇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注意的。远程教育网上的““jsfz”、“kczy”、“xxzd”、“ztjy”、“snwh”、“xkzs”教学资源栏目内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PPT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教育可用资源上的良好补充。为了广泛应用资源,我乡各农村中小学一方面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主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让学科教师熟悉远教资源,一方面组织教师应用远教资源上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我乡在每年举办两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学科教师赛课活动.通过学片教研,层层选拔,让学科教师看到了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激发了广大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热情。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学生利用远程教育资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学习――获得大量的学科信息,更好地完成学科的学习任务;课外拓展――提供大量学习材料,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专题探究――开展专题探究活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时事动态栏目中,利用“专题报导”可进行时事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主义情操。利用“国内国际”开展小记者、主持人、时事评论家等活动,模仿主持播音,进行语言文字教育。利用“教育科技”、“文娱体育”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如:校园广播、校园墙报、时事辩论等),丰富校园文化。在少年文化栏目中,利用“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全校性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安全教育”开展班会、团队活动;利用“禁毒教育”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利用“少先队活动”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活动(如:手抄报、电子报刊、故事会等);利用“文史大观”开展各种专题探究活动(如:历史名人故事、自然科学、风情民俗等);利用“人物星空”“科普之窗”、“网上读书”开展读书活动;利用“军事迷彩”进行国防教育专题活动。

三、远教资源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结合学校教师基本情况,我们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例如学习如何打字和进行文字编辑,然后再进行IE操作和具体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培训工作,如PPT演示文稿的操作,FLASH动画的操作,媒体播放程序的操作。在培训中充分利用天网(远教IP接收)和地网(Internet)上的资源,能结合教学的科学理论使用网络资源库进行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播。能结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与自己的所任学科相整合的CAI网络课件。学校还可以选择IP资源中的示范课、专题报告、培训教程、教研论文、经验交流等进行讨论和分析,采用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来说,集体学习的方式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教师们可以边看边议,发生思想与认识上的碰撞,相互取长补短,也可以由教师个体按照自己学习的需要和学校的计划安排,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在集体和合作学习时增加交流讨论的话题,通过不同视点,提出更多问题。普及与提高并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力,要让熟练运用远教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和研究,需要我们不断优化、整合、应用资源,促进学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资源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应用日常化与常规化,不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设备使用效益,提升教师自身信息化教育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

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目前英语专业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不强等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师范课程体系,即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注重英语师范生综合文化素荞的提高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强化,为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准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教育要发展,关键是师资,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范院校,尤其是师范教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对人世带来的社会变化做出反应,因为,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制约着外语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一、我国英语师范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并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建国后近50年的发展实践看,师范院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英语师资人才,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师范教育的发展。但进人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人WTO以后,现有的英语师范教育体系在发挥时代所需要的师范教育功能与作用上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1.课程设置定位模糊。现有的师范专业是按照中小学学科分类的标准对应设置的,如中文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做准备,数学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数学教师做准备。因而在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对英语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而忽视了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由于分科过早、过细,使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的基础,而理科学生得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设置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教学工作;同时也削弱了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区别,使师范院校赖以独立生存的办学特色不能突出。近年来,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些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有意模糊其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这也是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2.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我国目前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体现师范特点的课程被看作公共基础课,不仅课时少,学科门类短缺,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主管“教什么”的英语专业知识课比重过大,而主管‘.怎么教”的教师职业技能课与教育实践课比例过小。师范教育职业性不强,未能很好地突出“师范”二字。师范课程一般可分为三类:(1)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以及人文主义精神;但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几乎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极低,有的院校则根本不开设。(2)教育专业课程。它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和中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体现我国英语教师职业特色的课程,但开设时间短且只限于最后一学期;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主观上有轻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倾向,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再加上不少教师照本宣科,条块分割的纲要式教学,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以应付考试,更不要说将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了。(3)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师范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而且可以促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见习、实习时间很短(有的专科只有三周),且缺乏完整的实习计划和有效的指导,一部分学生为了准备专升本考试,甚至不参加教育实习。

二、建构新的英语专业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办学方向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其主要目标的,既然培养目的不同于其它院校的英语专业,其培养手段、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21世纪的师范教育英语专业要培养既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需要,又具有超前意识、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味来教师,其课程体系就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优化。

1.夯实英语学科基础课。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而并非培养某一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师范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基础性,这和非师范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基础性上做文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英语师范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指系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句法、章法,得体而熟练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这是成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有意识地侧重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掌握必备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所开设的课程应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语音、语法、口语、听力等。尤其要突出培养的是标准的语音语调、融会贯通的语法等,因为正确的发音和规范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2.调整公共基础课的内部结构。对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宽阔的知识面,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各学科知识正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首先要提高公共基础课的综合化程度,在保证政治理论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削减政治理论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实行文理交叉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发展概论、历史、地理、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史、艺术、传统文化、法律等课程外,对于构建英语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来说,一些自然科学基础课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宽泛的选修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不论是与英语相关的文化还是汉语言文化都是英语师范生必须吸收的。很多学生的听力、英语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英语不过关,而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常导致英语交际的失败。

3.提高教职课程的比例。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主旋律,新型的师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突出师范教育的职业特色,对“专业课”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英语师范教育的专业课除了英语语言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职能课程的强化,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众所周知,教师的业务活动由“教什么”和“怎么教”共同构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懂“教什么”而不懂“怎么教”是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的。而教师职能课程制约着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实用学科,了解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如何与中小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等理论知识。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有必要提前开设,并延长开设时间;增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测试及评价等理论的课程;英语师范生还应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学会英语并学会学习。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也与英语师范专业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英语教学领域,既丰富了语言教学手段,使英语教学走向自主、协作和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时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第9篇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10篇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走上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之路?这是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须经常扪心自问的问题。记得齐白石先生对美术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是师德高尚、技艺非凡、能讲能画为优。教师能画不能讲也能带出好学生,这样的教师为合格。只能讲不能画不是好老师,又不能讲又不能画不能当老师。”这段话从师德、语言表达能力和美术专业素养三个方面概括出了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而时代在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新课改的迅猛推进,社会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仅仅从教育部几大赛事就可以看出其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了解到在现今社会里一位优秀美术教师的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教育部的几大重要美术赛事有: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全国美术教育论文及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几乎都是从县、市、省再到国家级层层申报、遴选,由于教育部活动评选的导向作用,作为省市县一级的比赛往往也都是依据全国比赛的内容和要求。这些重大赛事都是每三年一届,它们分别从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美术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参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这样四个方面对全国广大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也为美术教师铺就了一条专业化成长之路。不可否认,正是这些比赛让很多美术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各级骨干教师、名教师。

首先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一共包括五项内容,分别为美术教育理论常识、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色彩画命题创作、国画人物写生和网页设计制作。这是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为美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指明了方向,即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深厚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功底,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制作能力、具备根据命题进行色彩创作的能力、具备运用水墨技法进行人像写生的能力,能熟练运用FrontPage、Dreamweaver 、Photoshop、Flash等电脑制作软件进行网页设计。基本功竞赛是几大赛事中难度最大的,它的涉及面很广,而且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都会有这样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往往更多倾向于上好公开课、辅导学生获奖、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等,而各级教育主观部门的评选职称、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也都与这些密切相关。美术教师出于功利思想,也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些方面,以迎合各种评比和考核的需要。而作为美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的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却常常无暇顾及。换个角度来看,美术教师出于对美术的热爱,也可以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提高和作品创作上,抑或可以参加一些重要的画展或获奖,但在严格的考核评审制度面前,它的份量却显得那样无足轻重,因为它的成绩或加分因素根本无法与论文相比。因此,在很多美术教师的心目中,会让人觉得钻研绘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就越来越忽视了这方面的发展。现实中的基础教育领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很少顾及到教师,就是涉及到也常常局限于教学方面。而三年一届的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无疑更多关注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提高和发展,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各项竞赛中,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获奖证书的份量始终是沉甸甸的。

其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这项比赛是在原来录像课评选的基础上,经过各省市的层层选拔后推选出的较高水平的好课进行现场展示和评选。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在无锡举行,它受到了中小学美术教师广泛而热切的关注,吸引了全国两千多名美术教师亲临现场观摩。这些现场课在美术教学的理念、策略、方法等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它的辐射、导向作用。比赛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改革积淀下来的新的观念和方法,如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魅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美术学习置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此外,还特别表现出大多数课更加关注美术本体,或者说美术的双基;在技能学习上能够提供具体方法和步骤,而且通过示范清晰展示操作要点。它反映出我们已经从新课改的矫枉过正中走出来,开始冷静理智的思考。这次优质课中既有以分组、交流、讨论为主要模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也有立足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后者的课堂虽然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方式,但教师对教材把握十分到位,讲课充满激情,同样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同样是有效的教学。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不仅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而且为我们树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对广大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和专业引领作用。

再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艺术展演活动主要设学生美术作品奖,对美术教师的辅导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样是一次检验和提高。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人们常说教师通过学生成就自己,美术教师的教学成果除了体现在课堂上外,往往更多还体现在辅导学生作品获奖上。学生的荣誉也是教师的荣誉,学生的成长也带动了教师的成长。目前如何辅导学生作品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很少,因此主要还是靠美术教师自身的领悟、学习和思考,比如通过参观各类展览以及上网查阅各种在国内外获奖的学生作品,分析作品创意表现方法、题材的选择以及画面形式感的处理等等,学习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如今的学生美术比赛,不仅仅是比学生,更是比教师。因为辅导教师独特的审美眼光、对作品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创新、绘画工具的使用技法、对画面最终效果的设想等往往是要高学生一筹的,因此教师的辅导水平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最终质量。通过历届艺术展演活动的评奖,我们不难发现好作品的一些共同特质,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作品具有时代性,题材贴近学生生活,有独特个性和风格,作品色彩和谐,形式感强,表现技法新颖独特,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等。因此,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眼光,对自身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最后谈谈全国美术教育论文及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和教学案例,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积累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有了鲜活的教学素材,才能有感而发,写出好的论文。记得有位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应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善于反思,勤于动笔,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可见,全国美术教育论文及教学案例和设计评选活动为广大美术教师搭建了一个教科研成果交流沟通的平台,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样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我相信,真正优秀的教师绝不是出于外界的压力才去学习和提高,而是发自内心地渴望学习新东西,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和成长中找到教师的幸福感。著名的教育专家李镇西深有体会地说:“我的教育不为领导,不为职称,不为荣誉,只为我的乐趣本身。”然而这样优秀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美术教师来说,正是在参加各项赛事的过程中,化压力为动力,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进步。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化;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泛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3-003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提到了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工作要求。2013年教育部等九部门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推进教育公平化、均等化的关键举措”。为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推进教育均衡化,满足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于2014年对“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于2005年)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服务于全市中小学师生教育教学的公益性阅读资源平台。

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数字图书馆”一词源于英文的Digital Library。英文的library,可以引申为“资源”和“参考”,因而就不是单纯指传统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还应该包括资源库和参考性知识材料的汇集整理,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查找、整合与利用。对于什么是数字图书馆,目前学界尚无准确定论。但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数字图书馆是保存以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化链接并提供服务的实体性或虚拟性的信息机构或信息机构群。数字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而建设的虚拟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囊括海量资源的、可共享的知识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包括:数字化资源的存储和管理、传送与、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查询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国内外相关专家提出了泛在学习(U-Learning)的理念。泛在学习,指的是人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手边的科技设备和工具有效地查询和获取到信息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泛在学习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捷的新设备、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以及海量的信息,这些都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激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观意识。泛在学习的目标就是创造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学习。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实体图书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继续保持其优势的同时,也渐渐不能够满足师生对自主性学习的渴求,数字化资源的灵活性、智能性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和使用,很多学校在应用的电子书包,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另一方面,数字信息的海量和内容的驳杂,也给师生有效获取信息增加了困难。要在庞大的互联网信息流中简单快捷地找到教育和学习信息,尤其需要一定的信息引导和帮助。在这种条件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成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

泛在的学习环境、存储的虚拟化、自由化和数字资源可多人共用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性和可交流使用性。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特色

以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为例,由于目前全市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缺乏宏观上的调控,许多图书馆都在搞自己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存在着重复建设多、高水平数据库少、内容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它的规模化效应。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于2014年对数字图书馆进行改造。改造的思路是让阅读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更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格品质的养成方式。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有如下特点。

1. 工作模式

如上图所示,数字图书馆后台由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构成支撑,经过交换机,在防火墙的保护下,通过联网服务于中小学师生用户和家长。网站管理员负责基本的网络平台维护、系统安全、稻菘獍踩和用户信息的反馈。

2. 学习的平台,辅助教学的素材库

北京市全体师生均可以在校内外通过IP地址或个人ID账号登录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免费使用。家长和其他关心中小学教育的人士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身份证注册形式,获得登录权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数字图书馆免费查找阅读经典名著、绘本,收听、收看音频视频等。根据中小学生年龄段和学段的认知特点,分别在小学馆和中学馆设立方便学生查找图书的导航栏;各学科教师除了可免费使用数字图书馆内的电子书、视频资源之外,还可以利用“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在教育理论、教学策略、教育技术、教学案例等方面,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查询万方数字资源提供的各种微课视频、试卷、在线组卷,教学类参考期刊,以及学位、会议论文等;购买了龙源期刊和读秀的使用权限,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一次登录,免费使用。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在数字图书馆找到能够辅助自己学习和教研用的书籍和数据库。

3. 馆藏资源丰富,涵盖电子书、音视频等各种形式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期刊杂志、高清图片库、视频资源以及合作数据库资源。其中,电子书库包含正版电子图书10万多种,电子期刊库1个,高清图片库6个,视频资源库3个。此外,还可以一次登录读秀知识库和万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合作数字资源库。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和远期指向

王波在《可爱的图书馆学》中提到,大学图书馆的三大任务“一是资源搜索百度化,二是基于关联数据的资源推送,三是实现资源的语义搜索”。我认为,这三大任务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也同样适用,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努力方向。

1. 资源搜索更加智能化

目前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搜索还停留在简单搜索,库与库的壁垒还没有打通,搜索结果也存在不准确的情况。搜索工具过于简单,关联性不够,不能够过滤同形词与同义词,也不能够提供相应的下位词或相关词供用户选择,更没有与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达到以教材或者课文、主题分类联想的程度。这种状况造成了搜索用户体验度差,读者粘性差的后果。未来数字图书馆要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改进这种搜索工具过于简单的现状。

2. 服务供给更加个性化

读者使用数字图书馆有自己的习惯、偏好和倾向性,因而为了更加充分地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我们将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信息找人”的方式,根据读者的访问历史和特征,主动发现读者的兴趣点和信息关联。在数字图书馆设置“微书评”环节,加强读者用户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读者书写短评的形式,发现好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此外,在每本书都加入标签选项和个性化收藏,个性化服务能够方便读者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通过尽可能少的操作,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3. 信息供给更重共享性

未来数字图书馆将不仅仅作为中小学师生和家长查询利用信息资源的一个宝库,还要成为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一个窗口。目前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尚不均衡,部分学校图书馆已经有较为完备的馆舍和比较先进的管理,但也有很大比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与管理。由于各学校图书馆老师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缺乏时间考察调研其他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情况,缺少横向交流学习的机会,因而我们在数字图书馆设置“图馆圈子”栏目,展示全市多所优秀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以及名校的馆办报纸等,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各学校图书馆学习适合自己的办馆理念和办馆先进经验。

4. 资源供给更以人为本

数字图书馆的生命在于面向中小学校,面向一线教师,提供他们急需的信息和服务。经过多次对中小学图书馆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的中小学图书馆阅读课和美术课等,常常需要一个班同读一本书或同欣赏一幅画。如果没有电子化资源,那么就需要学校图书馆采购大量的副本,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轻松解决了中小学大量副本的问题。只要有电脑可以连接到网络,师生都可以免费同时共读一本书。为此,我们就需要积极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了解任课教师目前需要的资源有哪些,有的放矢地进行采购和推荐。

为了应对目前移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以及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现状,我们还开发了北京市数字图书馆APP,转换EPub格式的数字资源,方便大家在泛在的学习环境下,更加便捷地浏览数字图书馆。

关于数字图书馆发展保障的思考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要在未来得到长足稳步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保障。

在人才队伍方面,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各中小学图书馆老师、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积极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献计献策。尤其是中小学图书馆老师,更应该做好一线师生与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纽带,通过馆员反映师生和家长的需求,促进数字图书馆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师生。

在数字资源方面,需要出版传媒公司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图书电子版权,充实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并做到及时更新;同时也需要管理人员能采购高质量的电子信息数据库,既要有综合性数据库,又要有目前国内外知名的论文库和音频、视频资料库,多种形式充实馆藏。

在活动推广方面,我们要采取“鼠标+水泥”“线上+线下”活动形式,以数字图书馆为纽带和平台,开展主题阅读、读书社读书交流等多种活动,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管理科)

参考文献

王波. 可爱的图书馆学[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95.

王洪. 面向教与学过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设计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第12篇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模范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治教。

2、把教育事业列入镇乡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落实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了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教育体系完备。

3、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乡镇领导和学校建立联系点,并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司其职、负其责,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环境。

4、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乡、村办学的责任落得实,效果好。

5、乡镇布局调整规划落实到位。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依托,川原乡镇全部撤并了300名学生以下规模的完全小学,山区乡镇实现了集中办学目标。

6、镇乡教委(教育组)人员配备齐,职责明确,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管理和服务工作搞得好。

二、条件保障

7、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教育投入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

8、对中央、省、市转移支付和项目专款管理规范,无挪用现象;积极扶持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收效明显。

9、小学、初中的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达到省颁标准,托幼园所达到省上有关文件规定标准;校舍全部实现砖木结构化,其中川原楼房化学校达到80%;凡小学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以上的学生,初中服务半径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能够住宿,寄宿制学校安装有供暖锅炉。

10、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实现了净化、绿化、美化,有一定数量的窗口学校。

11、重视学校内部设施建设。中心小学部室达到一部十三室(少先队大队部、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远程教育播放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音乐舞蹈室、科技活动室、劳技室、心理咨询室、读书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完全小学达到一部十室(少先队大队部、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远程教育播放室、音乐舞蹈室、科技活动室、劳技室、读书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内设配备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初中内设达省颁一类标准;乡镇中心幼儿园内设配备达到省上有关规定的较高标准。

12、按规定镇中心小学建立了足够的劳动实习和勤工俭学基地。

三、干部和教师队伍

13、重视抓好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有干部培训计划,有考核要求和奖惩办法;中小学领导均持证上岗;涌现出一批县级优秀校长。

1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按学科和编制配齐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全部使用在教育岗位;中小学及托幼园所教师岗位合格率均达省颁标准;有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的措施,效果好;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权益能得到落实和保护;培养和涌现出一批市、县级教学能手和新秀。

15、寄宿制学校配备有素质高,能力强,有爱心的生活指导和管理人员。

四、教育质量和效益

16、所有学校在验收前通过了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且优秀率达到80%以上。

17、学校管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成绩显著。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到省颁标准,有控制学生流失的具体措施;实施素质教育有计划、有措施,有经验、有典型;重视并抓好教育教学改革,镇(乡)中心教研组作用发挥得好;中小学承担县级有关教育教改项目并取得成果,有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重视抓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学生无犯罪现象;中小学教育质量在本县处于领先地位;重视抓学前教育,镇(乡)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学前班办得好;弱智儿童和盲、聋、哑儿少能随班就读。

18、教育综合改革,三教统筹工作效果显著,中小学开展劳技教育,有专兼职教师,有实习基地或巩固实习场所。

19、重视发展成人教育。镇(乡)政府有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镇(乡)农技校办学规范,内设齐全,在全县属一流水平,村农技校办学面达lOO%,有校舍、教员、教材、教学计划;围绕本地区主要产业搞好农技教育和科技推广,使60%的从业人员受到培训,学有所得,《扫盲工作条例》落得实,15周岁人口中非盲率,青壮年人口中非盲率达到规定标准,有杜绝新文盲产生的具体措施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措施。

五、程序、办法和表彰奖励

20、教育强镇(乡)的命名表彰每年进行一次。其程序是,各镇(乡)政府对照标准,先行自评,认为达到标准后,以镇(乡)政府名义向县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写出自评报告,由县区组织督学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市上提交书面报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终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