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时间:2023-02-17 17:0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角形的性质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第1篇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可考虑从生活实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设计等等

2.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还可以考虑问题式引入,设计一个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解答

3.在知识的巩固中要注意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

BM=MC,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第2篇

一、 随机应变抓热点,灵活运用动态生成资源。

尽管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已有周全方案,但动态的教学过程仍然常常“节外生枝”。此时,教师不能因为有既定教案而压制学生的思维生成,应该挣脱教案的束缚,适时调整方案,使整堂课能行云流水。

[教学片段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根长7、5、4厘米的小木条搭三角形,学生开始动手搭建,没想到有人叫了一声“哎呀”,他把5厘米的木条折成了两段,一量,两段长度分别为2.6和2.4厘米。这下糟了,无论他拿哪一段,都没有办法和原来的两根木条拼成三角形,急得他直抓耳朵。其他同学不知情况觉得纳闷:怎么他的三根木条就不能拼成三角形?到底要怎样的三根木条才行?大家产生了疑问,思维状态活跃起来,一时间议论纷纷。几名基础较好的学生便实验其它木条,边做边讨论,思路通向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结论呼之欲出。看到这种情况,原本打算正面讲解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的教师,立刻改变了预设流程,加入学生之中,和他们一起探讨这种不能构成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师生互动互助,结论水到渠成,学生印象深刻。

当课堂出现了新热点时,教师很快意识到这个热点能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动力,及时抓住那“宝贵得如同春天早晨的晶莹露珠般稍纵即逝的学生的思维火花”适时生成,效果较好。

二、抛砖引玉,捕捉闪光点,提升生成质量

动态的课堂常出现无法预见的意外,这种“小插曲”中或许就蕴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此时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捕捉闪光点,放大这些动态生成的瞬间,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调整教案,课堂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片段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选用

上课开始,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在小组内测量组员的身高,然后计算每组身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测量工作很快完成,数据汇总后各组结果都出来了,身高平均数最小的只有142厘米,最大的却有171厘米。正要转到另一问题时,坐前排的一位女生嘀咕了一句:“哎!要是姚明在我们组就好了,我们组就不会低人一等了。”教师借题发挥,设问:“要是姚明在第一组,第一组的平均身高会如何变化?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增大”。“姚明的身高大家知道吗?”“知道,226厘米!”“好,请帮第一组计算一下现在的平均身高。”

“老师,我算好了,”那位女生马上举手,“现在我们平均身高达到170厘米,快赶上最高的男生组,真厉害!”

“那么,我再问你:这个平均身高能准确反映你们小组成员的真实情况吗?”

“这。。。。。。”她支吾了。“老师,他们组最矮的140厘米都不到,最高的有2米高,相差太悬殊了,这个平均数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课上到这里,非常自然地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成话题引出重要结果,在生成中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认识结构,这效果,比起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开小差,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化能力,展现民主化课堂氛围

课堂,面临挑战;老师,略显尴尬,是大手一挥,“你说的方法,我们课后再研究,”或者“时间关系,别的方法不再详细讲解,”继续将自己的教案进行到底呢,还是应该大大方方地让学生发表新的见解?这,恐怕也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常见情景。

[教学片段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出示例题分析题意:“已知条件告诉我们可以应用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来解题,下面我们请一名同学按这个思路来完成解题过程。”(同学做题)教师讲评:“这样做,思路顺畅,方法娴熟,最后一步到位求出答案。”话音刚落,“老师,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我的方法更快。”教师一楞:下面还想讲好几个题目呢!可发言者已起立,目光炯炯,不容拒绝。“好,请把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听。”“只要连接GF,就可以应用线段中垂线性质了,。。。。。。”精彩!老师不禁喜上眉头,发言的同学,一口气说完,神采飞扬。没错,教案搁浅了,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没完成,但这又何妨呢!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及时抓住其中的独特想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坚定学习的信心,才能让学生克服不同的困难,得到发展。

第3篇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本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还是研究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释疑解难

(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定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3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为1的情况.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选择:①已知有一角相等时,可选择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②已知有二边对应成比例时,可选择判定定理2与判定定理3;③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时,首先看是否可以用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判定,如果不能,再考虑用判定一般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来判定.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作用:①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②间接证明角相等、线段域比例;③间接地为计算线段的长度及角的大小创造条件.

(4)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①平行型:如图1,“A”型即公共角对的边平行,“×”型即对顶角对的边平行,都可推出两个三角形相似;②相交线型:如图2,公共角对的边不平行,即相交或延长线相交或对顶角所对边延长相交.图中几种情况只要配上一对角相等,或夹公共角(或对顶角)的两边成比例,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1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掌握例2的结论.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l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以及例2的结论.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

2.叙述预备定理.由预备定理的题所构成的三角形是哪两种情况.

[讲解新课]

我们知道,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涉及的条件较多,需要有

三对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的比也都相等,显然用起来很不方便.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来研究能不能用较少的几个条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

上节课讲的预备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现在再来学习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

全等的三个公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等于1的情况,教学时可先指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类比的方法找出新的命题,如:

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SAS、ASA(AAS)、SSS、HL.

问: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角相等”及“对应边相等”的语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应如何说?

答:“对应角相等”不变,“对应边相等”说成“对应边成比例”.

问:我们知道,一条边是写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一个关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题呢?

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强调:(1)学生在回答中,如出现问题,教师要予以启发、引导、纠正.

(2)用类比方法找出的新命题一定要加以证明.

如图5-53,在ABC和中,,.

问:ABC和是否相似?

分析:可采用问答式以启发学生了解证明方法.

问: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几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答:①三角形的定义,②上一节学习的预备定理.

问:根据本命题条件,探讨时应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答:预备定理,因为用定义条件明显不够.

问:采用预备定理,必须构造出怎样的图形?

答:或.

问:应如何添加辅助线,才能构造出上一问的图形?

此问学生回答如有困难,教师可领学生共同探讨,注意告诉学生作辅助线一定要合理.

(1)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过D作DE∥BC交AC于E.

“作相似.证全等”.

(2)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上,截取,在边AC(或延长线上)截取AE=,连结DE,“作全等,证相似”.

(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或延长线”的情况)

虽然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但通过刚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

∽.

例1已知和中,,,.

求证:∽.

此例题是判定定理的直拉应用,应使学生熟练掌握.

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5-54,在中,CD是斜边上的高.

求证:∽∽.

该例题很重要,它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掌握判定定理1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应用很广泛,并且可以直接用它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教材上排了黑体字,所以可以当作定理直接使用.

即∽∽.

[小结]

1判定定理1的引出及证明思路与方法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辅助线作法的思路.

2.判定定理1的应用以及记住例2的结论并会应用.

第4篇

(一)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数学问题。[一境多问]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关于揭示自己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而数学情景的创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对数学情景的精心设计和创设愈加显得重要和关键。本人在这节课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置问题情景,出示ABC及卡通对话情景,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能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并使学生想“问”、敢“问”,从而培养学生善“问”。

(二)引导操作 探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一问多解]

1、量一量:

用量角器测量课本P124图5-22中ABC的三个内角度数,并求出∠A+∠B+∠C的值,推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撕一撕,拼一拼。

取一张三角形纸片,把它的三个角撕开拼在一起,看看得到了什么?

据其中的一个问题来探究不同的解答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量一量、猜一猜“三角形的三内角有什么性质?”动脑思考想出办法撕一撕、拼一拼,从三角形纸片上撕下两个角,拼到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得到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这样以数学活动和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牢牢记住这个结论,同时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做数学”中学到知识,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喜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应用新知新答实例,教材没有安排实例。本人根据本课具体内容设置了随堂练习(1)(2)及两个例题:

其中随堂练习的设置既巩固了课题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解决了三角形按角的分类的又一个知识点。

学生独立解答例1,教师引导点评比较两种方法,那种较为简便。

提问:你还能从“方法二”发现什么结论?

[留下悬念,让学生思索:“方法二”虽显得复杂但是你还会发现什么结论呢?再次激起学生求知欲。结合作交流讨论发现:由∠C=90°,可得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可得∠A与∠E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锐角,且∠A+∠B=90°。因此解决了另一个知识点,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为余角。因此这个例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拓展知识 解决问题

例2的设置是为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就题型结构而言,由直接条件转化为隐含条件;直接问题也转化为间接问题。因此,自由练、自评的方式转为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完成例2,以培养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巩固深化 发展问题

探究多边形内角和(P125探究内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索获得了一定知识,具备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时,不拘泥于书本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发现、再创造,提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呢?”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价值,它发展超越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虽然感到困惑,但也似曾相识,因数学知识本身对他们巨大的吸引力,正激励他们与跃跃欲试,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奥秘。此情此景,教师鼓励学生试一试。通过积极探索,小组讨论合作,得出了以下结论:

四边形——2×180°

五边形——3×180°

六边形——4×180°

……

多边形——(n-2)×180°

通过以上探索,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给优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空间,为学困生再次提供了巩固提高继续发展的机会,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捷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广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便是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自制教具本身就包含着学识和课程设计思想,更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许多学具都是学生独立参与制作的,有时和教师一起共同制作效果会更好,他可以改变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同时他还能陶冶爱科学、爱劳动的学习情操,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因此在学生和教师自制教学具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首先是要弄懂教材内容,消化课本知识,方能想象出所要制作的教学具的轮廓,勾勒出数学教学具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动手技能的锻炼,还有可能要经受多次失败的思想考验,从而使学生的某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品质得到良好的陶冶,各种数学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二)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的引路石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发展的结晶。正确理解运用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都应重视数学概念的学习。

理论来源于实践。教具的使用便于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数学结论。例如:在教学角的性质时,仅凭老师口头叙述,学生很难形成牢固的数学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带动学生利用两张白纸滚成两根较粗的长筒,再把两根长筒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以活动的角。把两根纸筒绕着固定点转动时学生很容易看到角的大小变化。由此得出结论“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接下来教学第二个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再做出两根较细的纸筒,把这两根较细的纸筒分别插入出刚才的两个纸筒里面。通过从粗纸筒里抽出细纸筒的演示过程可以让学生清楚的发现第二个结论。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制教具,取三根长度适当的纸条或木条,用钉子把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向两边拉一拉,没有变形就说明三角形具有特有的稳定性。如果把四根木条的端点用钉子固定起来,构成一个四边形,学生向两边一拉,它的形状就容易改变。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角的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而且掌握得非常牢固。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效率的一剂良方

对于难点知识的教学老师们在教学中应该深有体会,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感性认知基础,所以学生学习难点知识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如何让小学生对不易理解、掌握的难点知识进行突破,这时我们的自制教具就会发挥其特有的效果。如果我们通过自制教具进行直观教学难点展示,让小学生在亲身的体验、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演绎过程,将小学生真正融于难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就能更好地领悟难点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更易理解、更加直观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显著地提高。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为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通过多种方法来验证这一结论,其中有自制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纸片各一份。运用折角法(把三个角折成一个平角)和撕拼法(撕下三个角再任意组合)来证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将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比较直观地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既玩得开心又学得深刻。这种利用教学具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突破了教学难点,既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掌握了知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培养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我们要创设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恰当地把握自制教具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的结合,适时适量地运用自制教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发挥了自制教具的重要作用。

五、可以弥补现有教仪器的不足

第6篇

1 从教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两方面考虑

尽管教师课前精心备课,但不一定事先什么都能想到,想全,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一旦发现自己所讲知识不正确或有疏漏,应及时更正或补充。如:一位老师讲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强调说三角形面积只能用“底×高÷2”来计算,课后有学生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用“底÷2×高”的方法也正确的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并且能讲出道理,教师又重新理解教材,发现求三角形面积还可以用“底÷2×高”的方法来解答。他在教后记中写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全面地去理解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节课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还有:底÷2×高;高÷2×底”等方法。第二节课上这位老师向学生作了补充和说明,使学生得到了正确全面的认识。

2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考虑

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设计上,有的设计简单明了,学生听了容易理解,效果会很好,有的设计复杂难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遇到这些教学问题的时候,可以记录下来,对以后的教学有益无害。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积极参与了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的学习过程 ,学生很轻松地建立了面积单位的概念”。

3 从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方面考虑

课堂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虽不能面面俱到,但贪多求全,否则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这一点,写教后记之前,可以先分析一下所教内容重点是否被突出,难点是否被突破,若都没做到,要分析原因,以便改进教学,若己做到,也可以总结经验。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在教后记中写道:“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原有知识,结合实物,图形线段等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进行归纳,形成概念,突出教学重点,还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认识安排练习,并及时做书上的习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概念,突破了难点。”

4 从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考虑

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这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成为教后记的内容。

5 从教学效果方面考虑

第7篇

【关键词】探究式 小学数学 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理由的学习方式

一、精选探究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是探究学习设计的载体,没有具体的探究材料来“活化”主题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洞的,而小学数学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学习,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面积的概念等就不适用探究学习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本,正确使用教材,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规律性较强的知识适合探究,而一般的常识性知识不宜探究;首次遇到的生疏的学习内容不适合探究,而后继内容既有知识基础,又有能力储备,可以展开探究;类比性强的知识,可利用知识和策略的迁移性进行类推性探究,而零散的孤立性知识不易探究,而且要努力开发教材资源,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探究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要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要先启发学生深思:“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人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深思……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策略。无论沿着哪条虚线剪开,平移后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找准探究学习的时机

寻找探究学习的时机,关键是把探究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实施探究,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的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探究,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探究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探究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探究。重点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l、探寻规律时

教师创设理由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寻找规律,去发现规律,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这一中心理由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体验,最终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并通过对一些变式材料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2、验证猜想时

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 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

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策略或者深思不建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l、创设情境,诱导探究

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理由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中问,在疑中问,在动中问,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其次,鼓励自学,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曾经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先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三,预留时空,引导“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转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人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

2、设计提纲,引导探究

第8篇

1激发兴趣主动构建

交互式电子白板扩展、丰富了传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功能,更加提高了视听效果。电子白板中的剪切、复制、粘贴、照相、隐藏、拉幕、涂色、及时反馈等功能模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

例如,平移一节,从《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看,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平移、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等,通过对图形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好本节内容将为今后使用平移变换发现几何结论,研究几何问题打下基础。

抱着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宗旨,以驱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为突破口,笔者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再进行复制、粘贴,变成一群熊猫,让学生在相邻两个熊猫中,找出3组对应点,连接这些对应点,然后观察得出这些线段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观察活动,学生轻松发现:每个图案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平移前后两个图中“各组对应点间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等基本性质。

2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电脑、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其丰富的教学图标和多媒体互动演示系统,方便教师针对教案、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编排及特效显示,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的单调性和单向性,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例如,教学平移、轴对称图形时,笔者让学生把自己运用平移、轴对称知识设计的图案,在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如果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或要求补充,可以选用不同颜色的彩笔随时进行圈点。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3梳理回顾温故知新

交互式电子白板拥有无限书写和回放功能,可以将所有的书写和标注的过程进行轻松保存和回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以及构建。特别是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将为下一节相反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的学习做铺垫,同时为以后有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因此绝对值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绝对值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接受、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掌握不好,今后对绝对值的计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应用。为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保存。导入新课“相反数”的时候,直接把“绝对值”一节中的绝对值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进行了回放与梳理,以旧引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1)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2)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如果a>0, |a|=a

如果a=0, |a|=0

如果a<0, |a|=-a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4突破重难点画龙点睛

知识综合运用过程中,学生总会碰到一些容易混淆、不易掌握的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放大、批注、聚光灯等功能,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可以用来强调重要信息,引起学生注意。

例如,在三角形“四心”概念的复习课上,笔者使用白板注释库中强大的几何绘图功能,在白板上画出同一个三角形的中线、高、内角平分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各交于一点,给各交点分别取名为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内心、外心。为防止这四心混淆,笔者使用了聚光灯,对需要突出的内容进行重点显示,同时屏蔽其他内容,让学生对重点看得更清楚。即中线是重心,因为“中”与“重”谐音;高线是垂心,因为高与垂直有关;切圆圆心是内心,因为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所以它必须在三内角的平分线上;外接圆圆心是外心,因为它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相等,故必是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四心”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位置关系是等腰三角形中“四心”共线,在对称轴上;等边三角形中“四心”共点,称为“中心”。

5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传统教学方式1支粉笔、1块黑板、1本书,上1节数学课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板书题目内容,费时费力。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一个窗口播放器工具,专门用来播放flash、PPT、Word、Excel等文件的窗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题目内容和图形输入计算机,课上直接在这些题目和图形上批注与分析,节省抄题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究,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复习课中,可以增加练习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习题,巩固了知识,激活了思维,提高了效率。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一堂数学课上得如何,除了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案预设程度、教学方法以及应变能力外,导入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精确性和抽象性,导致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提不起兴趣. 因此,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可以说,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导入,导入这个环节,是整堂课成败的关键.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现将课堂常用的几点导入方法整理如下:

一、联系生活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数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数学课堂如果能适时适度地导入真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利用学生日常的生活为基础,与所学数学知识相联系,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平均数”时,考虑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因此,我采用了联系生活导入新课的方法. 我首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 然后,用幻灯片向学生重点介绍了每名学生都曾经历过的“入梅”和“出梅”,即: 气象上的入梅,一般是将初夏季节连续出现6~7天以上阴雨天气、且日平均气温达到22度以上的第一天为入梅日,连阴雨结束之日称为出梅日. 随即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其中的“日平均气温”?请同学相互交流,并找同学回答后,引出新课,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二、实验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让学生通过实践证明一个解释或另一个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真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验,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这不仅符合新课标规定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内容时,我直接让学生进行四人一小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所在. 有的小组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往内折,三个角刚好组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有的小组通过画几个不同的三角形,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还有的小组用二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为360°,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牢牢的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三、悬念导入法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之一. 尤其适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利用悬念激起人的好奇心,使学生欲言而又不能完全解决,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这节内容时,我引入了南京江南大酒店整体向南平移28米的这则新闻,并提出疑问什么是平移、如何才能使物体平移以及物体平移需要哪些条件?就在很多同学对“平移”这种现象觉得并不陌生,可又对这种房屋既有建筑物做整体平移的工程觉得不可思议的时候,我导入新课内容. 通过提出学生似曾相知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平移,了解“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

四、复习导入法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对已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温习,把温习的过程当做另一节课的开场形式,尤其是对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既帮助学生温习了之前的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觉得新课的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这样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并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降低了新课学习内容的难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单项式乘多项式”这节内容时,考虑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单项式乘单项式”的内容,因此,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 从叙述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进而去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这样的过渡较自然,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代换的思想,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及转换思想.

总之,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演示教具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等等. 初中学生容易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一成不变的开场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研究、多探索,使课堂导入方法常变常新,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郭荣升.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探讨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4:44.

第10篇

1.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初中数学教学的总目标,领会教材的编写要求和实施建议的要点,掌握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思想方法和途径。

2.深入钻研教材,参考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学生,明确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着力搞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编写,这是导学案的主体,也是核心部分。这里要注意:①领会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处理好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导学案要紧扣教材,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技能,实现达标;②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间的关系,充分体现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达标的教学理念,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4.搞好板书设计,设计和制作好所需课件。

如上所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编写是导学案编写的中心和关键性工作,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注意如下的细节。

(1)导学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应考虑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众所周知,教师的导主要包括新课导入、学法指导、启导质疑和引导小结这四个方面。而学生的学则可分为独立自学和合作学习两种形式,自学又有独立阅读教材、实验操作观察和独立解题三种方式;合作学习可分为小组议论、全班交流、师生合作。所以导学案的教学过程设计就要在这些方面多作考虑,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作出安排。

(2)导学案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探究创新的过程,而探究中常采用“观察、联想、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猜想、推理、反思”等思维方式。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应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方式自主探究的活动。

基于上述看法,在教师的导的方面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关于新课导入。这是现在初中数学教师常谈的,且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每课时也基本上做到了探究栏目下创设引入新课的问题情境。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可以借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也可另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借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时,一定要认真领悟编者的意图,让情境成为学生发现新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例如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二次根式”的第一课时,编者在设置的“做一做”栏目中编排了两道大题,意图让学生在复习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知识的基础上,联想代数式概念,发现并抽象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a(a≥0)。因此,编写这一课时的导学案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上述的解答中发现了什么样的代数式?它有什么特点?该取什么名字?引导学生进入对二次根式概念和性质的探究。这种引入,可称之为引导发现法。在这里,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联想整式概念、分式概念,类比创建二次根式概念,而解题只是为发现创新做铺垫,是探究新知识的起点。

关于学法指导。主要采用启发、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关注知识间的联系,掌握类比联想、归纳猜想、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在利用阅读、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不设置或少设置纯知识性问题,多设置点拨、提示学习方法的问题。例如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的教学,有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时,设置了如下的思考题:

(1)阅读课文,说说怎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分别标出腰、底边、顶角、底角;

(3)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想一想,特殊在哪里?

(4)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这种特殊的三角形有什么称呼?它的三个角相等吗?各是多少度?

(5)等腰三角形可以用图形表述,也可以用几何语言表述。如:ABC中,AB=AC。试用这种形式表述所画的等腰三角形。

(6)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是顶角,则可知哪两条边相等?

这就是一组纯知识性问题,它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接受知识,而不能起到指导学法的作用。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设置问题时就应该从如何阅读才能达到阅读目的这一角度考虑。如这个课时的教学中,可设置如下问题:

(1)通过阅读课文,你发现文中介绍了哪几个知识点?你能进行概括吗?各知识点中,含有哪些相关概念或规律?

(2)你认为这节内容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

(3)你认为这节内容中较难弄清、弄懂的是什么?你反复阅读和思考后弄清和弄懂了吗?你认为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4)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你联想到了与本课中的图形、知识有关联的哪些图形和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区别?

(5)你发现在解决等腰三角形中的问题时,哪条线段是很有用的线段?为什么?遇到等腰三角形时,就要想到什么呢?

这样的一组问题提示学生阅读数学书时,首先是抓知识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中的知识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其次是抓重点,找出关键,突破难点;第三是通过联想,找出新知与已有知识间的联系;第四是抓知识应用的途径。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可以学会阅读数学书的方法。至于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的具体知识技能是否达标,不仅可以通过阅读后组织合作学习,先解决上面列举的5个问题进行检验,还可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反馈矫正和查漏补缺。

启导质疑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如前所述,在新课引入中,可在学生观察新课引入情境后,提问:这里面存在着可用或需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是怎样一个问题呢?又如学生阅读课文后,可提问:阅读课文后,你发现了什么吗?有什么疑惑吗?也可由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易混淆处和知识延伸处设问质疑。例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中,在前述5个问题外,还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若要写明ABC是等腰三角形,但又不想用等腰这个词语,你有什么办法表示吗?为什么?还有别的表示法吗?”

引导小结,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小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弄清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揭示规律和方法,强化易忽视的问题。教师可选择这样一些问题进行引导:(1)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2)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时,要注意什么?要防止产生哪些错误?(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经验或教训?(4)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用到过去已学的哪些知识?(5)本节课中的知识是在哪些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形成的)?

导学案的编写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就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活动确定教学步骤和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故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安排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程序,并设置好相对应的教师的导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学生的独立学习可分为独立阅读、观察思考和独立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设置了阅读、观察、做一做、探究、动脑筋等栏目,这都可按教材中的顺序安排学生进行独立学习。还有新课引入过程中可让学生独立探究问题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结出新课题。课堂小结也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和小结,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只是存在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小组合作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拓展思维的问题,特别是有疑难、有争议的问题,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讨论辨析。这样的合作学习可在阅读、观察和动脑筋活动中安排,但不宜过多。至于全班交流的合作学习则在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后,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身份组织开展,共同讨论、集体引正。而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宜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完成,即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学生分析思路,口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完成解答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再作点评。

第11篇

一、从“趣”出发,吸引学生眼球

高效,来自于“趣”,为了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化,教师要将“趣”放进课堂中,而这个“趣”大概分为两类,具体如下。

1.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趣”

学生的“趣”,主要是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愉悦,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上这门科目,就会认真学好这门科目,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利用课堂上的5分钟,讲述一个关于数学的笑话或急转弯,如,“当1=5、2=10、3=15、4=20,那么5=多少?”这是一个典型的脑筋急转,答案是“5=1”,因为问题开头就已给出答案,课堂上有乐“趣”,才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

2.教师在课堂上产生“趣”

好的课堂气氛,往往能让学生身心愉悦,喜欢上学习,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和学生互动,学生就能感到有趣,就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如,教师在课堂讲解“长方体的体积”的运算公式时,可以这样说:“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计算它的体积时,是长×宽×高,记得乘上宽,不然这个长方体就会被其他长方体耻笑,因为它没有了立体。”教师是课堂学习中的开导者,引领着学生学习,诙谐幽默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与教师更好地相处和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创新教案,使教案明确、生动和形象

高效,就要改变教学制度,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效率低,课堂质量差,因此,教师就应该创新教案,来更好地教学,具体的做法如下。

1.教案知识点明确

数学是一门知识量大、考查方式最灵活多变的科目,要实现高效,教师的教案应该将知识点整理归纳好,以知识点框架的形式来教学,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要求和考查要点,如,整理图形的知识点框架时,第一步是确立一个总框架,然后慢慢地将每一个框架细分,如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性质、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和表面积公式,然后再细分性质中有哪些重点知识,正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字母对应哪一条边,以及注意点,整理出一个高效的数学知识点框架,有利于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和使用。

2.教案文字与图形、例题与实际结合,做到形象生动

相关从事脑部记忆的工作者曾提出,人脑对图像的记忆力高于对文字的记忆力,在教案中,加入大量的图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知识点,如,在讲解“梯形”时,加入各种梯形的图像,如,直角梯形和不规则梯形等,既让学生熟悉一般梯形形状,也让学生熟悉各种特殊梯形的形状,在考试习题中更好地反应和作答,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学习风气的班级,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学习,和谐而愉悦的师生关系也能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促进课堂学习气氛。

1.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氛围的营造,是一个营造班级凝聚力的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小组的建立,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议论和探讨,每一次的讨论都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建立和谐而愉悦的师生关系

上面曾提到过,一个幽默诙谐的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拉近距离,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培养好感情,使师生关系良好,具体可以通过课后的谈心和积极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来拉近距离。

高效的课堂,来之不易,高效地上好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做到很多要求,而最关键的还是要拥有一颗热爱教学的心。

第12篇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二数学教师的新学期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教师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抓好常规教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质量当根本,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动手操作和探究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八年级的120班、125班两班的数学教学,120班两极分化相比125班严重,125班则整体水平较为均衡。总体来说,两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踏实,认真好学。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努力提高综合成绩,争取更大的提高。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1、《全等三角形》

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轴对称》

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3、《实数》

从平方根到立方根说起,学习有关实数的有关知识,并以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数的开方的重点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要领及求法,难点是算术根与实数的概念。

4、《一次函数》

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像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5、《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目标

通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能力的培养。认真落实“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钻研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因人而宜,制定课堂上有效的辅导、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五、教学措施

1、营造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做好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搞好阅卷分析。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

3、写好课后小结。

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4、加强课后辅导。

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5、成立学习小组。

根据班内实际情况进行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搭配,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以优辅良,以优促后,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6、实行分层教学。

关注各类学生,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类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待转化三类学生。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打牢基础知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教师工作计划(二)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我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以在注意时间的安排上,同时把握好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第11章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判定方法,同时学会证明。本章是学好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基础。第12章轴对称,利用轴对称,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它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证明。第13章实数,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充。第14章一次函数,此章是函数的入门,在整册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要多加侧重。第15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包括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是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了解,这两个班整体情况是1班学生听话认真但灵活度不够,2班学生灵活但马虎。首先让他们尽快适应新老师,与学生做好沟通;然后,尽快帮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以及创新意识,鼓励大家在新学期,获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发展。要在本学期获得进步,则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查漏补缺,打好基础;同时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措施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2、上课时定向要明确,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疑难。

点难拨疑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都有所发展。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通过变式训练励志网/,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函数一章,利用数形结合,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和能力。

3、作业布置要分层,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批改要认真、及时,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

成立"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辅导后进生,同时促进优生,共同进步。

四、课时安排

第1、2周全等三角形

第3、4周轴对称

第5、6周实数

第7、8周期中复习与考试

第9-12周一次函数

第13-15周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第16-20周期末复习与考试

教师工作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本班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优生不多,但后进生却较多,有少数学生不上进,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从平方根于立方根说起,学习有关实数的有关知识,并以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进度

(略)

教师工作计划(四)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两班比较,83班优生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84班学生单纯,有大多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 平 行线是在七年级上第七章提出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这章将继续平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教学时把握证明难度,避免概念超前,加强形的建模。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说理的过程仍以填空为主,注意避免综合性较强的说理出现。

2、要避免证明、命题、定理、公理等词的口头出现,课本是以判定方法、性质、结论来描述。

3、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景抽象为相交线、平行线等数学图形的建模过程。

4、还应注意画图、探究性题的教学。

另外对教材中

(1)P8 例2出现了添辅助线的说明方法,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作深入展开,

(2)P20 第5题:不是很明确其意图。

第二章 特殊三角形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一步熟练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书写;教学时要控制证明的综合难度,侧重计算与形状的判定。本节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加强了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要求;

2、强化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3、淡化了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4、P28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明、P36 例3,教师可简单提出辅助线的作法、作用、要求,但不要藉此来提高难度。

5、可以在勾股定理的知识上,让学生去研究探讨,增强数学人文性教育。

另外教材中的

(1)P24—4、5两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教师要作提示、作小结;

(2)教师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

(3)勾股定理这节中出现了不少“定理”一词,是否在教学时可改。

第三章 直 棱柱是从七年级上册提出立体图形概念后第一次对立体图形的研究,与原浙江版义务教材相比,是较新的一章(原教材有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也是为高中阶段立体几何中棱柱的学习做准备;教学时要借助实物、课件的展示,逐步构建空间想象基础能力,教材重点落在两处:

1、直棱柱特征及表面展开图2、画三视图,关键要理解“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法则。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1)充分利用实物、课件、实际动手操作等途径,使学生能慢慢的在实物与空间想象之间找到一些转换的经验,

2、在教学时对解答过程、说理过程不作过高的要求,避免过高的严密的要求挫伤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

第四章 样本与数据分析是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收集与图表的基础上,对科学取样、数据分析、合理化决策的研究学习,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章;教材以生活现象为导入背景,以解决问题为达成目标,教学应注意

(1)避免对样本、总体、个体的定性的描述;

(2)增加了对某一事件研究抽样与普查的方法选择;

(3)加强了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这些数据处理方法的决策判断,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掌握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及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教学时应注重与方程、等式的迁移类比,发挥数轴工具性,建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第六章 图形与坐标是函数知识学习的开始,与老教材比较也是较新的一章,重在突出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其中也有一部分知识与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相关;教学时应重视场境模拟,降低坐标表达的抽象,侧重变换图形的坐标描述。 当然更应注意多利用实际场景图示,降低点的位置表达的抽象性,增加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性。

第七章 一次函数是在第六章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变量间变化关系的刻画,侧重了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的又一数学模型。注重函数建模,降低函数抽象图形分析,融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统一,教学中应做到1、突出了函数是生活中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刻画。很多问题是以实际生活背景为载体。2、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教学顺序做了调整。3、要加强函数基础知识的练习,要注重解题时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理念。要充分利用合作小组讨论,有足够形成建模的时间,切忌分析模式化,练习呈式化。

另外,本书的设计题(P95, P181)切合学生实际,容易操作,要好好利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题学习P181-182《怎样选择较优方案》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一堂较重要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综合应用课来讲。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教师工作计划(五)本学年我担任初二(101)、(102)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搞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自身及我所任教的学生的特点,我将在这一学期重点做好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做好各时期的计划: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初二的数学教学任务和内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安排,并对各单元、各课题的进度情况进行详细计划。

3、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上好每一堂课,更好地服务学生。

4、做好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本学期,我将继续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力求达到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运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批改作业

精批细改好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生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吃得了”。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措施: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

教学中必须以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禁令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

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

5、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6、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

7、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8、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组织课堂教学。

9、做好知识的衔接及单元过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