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

时间:2022-01-26 14:3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课程

第1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架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15―03

一 何谓网络课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I.0版》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互联网海量的资源则成为网络课程得以快速更新的泉源。网络课程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它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以非线性结构来组织教材内容,以多媒体方式来呈现信息,以与学生在线交互为最大特点。

网络课程首先要体现课程的属性,它应该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等。其次,它一定要体现“网络”的属性。网络课程是以互联网或局域网为载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影响的时空界限与范围。网络课程比一般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更具有教学资源的大容量性、直观性、生动性、开放性、共享性、知识和信息传输的及时性、灵活性、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交互性等优势。如果这些优势不能得到较好体现,其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这样的课程就不是完全意义的网络课程。

二 网络课程的基本架构

网络课程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完整的教学平台环境来提供教学内容和开展活动,这也形成了网络课程的基本架构。

课程资源是指能在互联网课程管理平台上呈现的各种与特定课程目标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课程资源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课程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同义,是指在Internet中可以用来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它主要包括有网络人力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资源。其中网络人力资源是指网络教育机构中的人员,包括了学科教师、教学辅助人员,以及能通过Internet联系到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网络环境资源包括了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设施,以及各类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网络信息资源指网上蕴藏着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消息等,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Web课件、网络课程、网络新闻组等等。而狭义的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网络课程仅仅是狭义的Web学习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课题的课程资源是指狭义的课程资源。

不同的课程需要的课程资源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狭义的课程资源具体包括:

1 文本类:包括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操作任务书、主题活动设计、教学案例、说课稿、教学评价、教学专题研究报告、相关行业调查报告、教师教学心得及教学建议、学生作品文稿、常见问题解答、试题、资源目录索引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等等。

2 图像类:包括照片、图片、录音、录像、课件、动画素材、视频素材等

3 动态类:包括讨论区、虚拟课堂、聊天室、发送电子邮件和数字收发箱等。

这些课程资源的实现渗透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创作、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中,需要工作团队积极而有效的配合。

不同课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有选择性地组建成能满足不同课程教学活动要求的课程资源。

网络课件是网络课程资源的核心。网络课件是指某门课程基于Web的教学软件,有的学者又称之为Web课件。网络课件不是网络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全部。网络课件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课件是关于一门课程的完整而系统的基于Web的教学软件。在这一层面上,网络课件常常等同于网络课程。狭义的网络课件是对一门课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的教学的基于Web的教学软件。在这一层面上,网络课件只是网络课程的一个子集,网络课程是一系列网络课件的集合。本课题的网络课件是指狭义的网络课件。

网络课程的内容,不是在Web上表现的电子化了的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内容,更不是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网上搬家”,而是一种电子化了的、非线性的、动态性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与表现,其中包括学科知识、学习活动和学习者的参与。综合性、动态性、实用性、开放性是网络课程内容设计应考虑的关键因素。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又包括了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也就是说,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有两大部分:硬件教学平台和软件教学平台。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本课题关注的是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

目前,在国内外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基本都包括网上教学系统、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课程开发系统。其中网上教学系统包括音频会议子系统、视频会议子系统、异步通讯子系统、学生活动跟踪子系统、测试与答疑子系统等;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注册子系统、师生档案管理子系统、课程编排子系统等;网络课程开发系统为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发网络课程提供了一个操作简单的开发平台,教师不需要涉及到任何代码的编写就可完成课程申请、课程模块的选择、内容的添加以及课件的上传。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课程讨论区和邮箱进行管理,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这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发网络课程难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解决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时效性问题。此外,有些网络教学平台还包括了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通常包括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件库、文献资料库等。

三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架构感观

上海市教委依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改革2003-2007行动计划》要求,为了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2007学年开始,开发并推出20门网络课程,共25个版本供全市中等学校学生进行实验性选修。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对这25个版本网络课程进行了粗略地浏览。

1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基本架构

(1)课程管理平台架构

课程管理平台为网络课程教与学活动提供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持,是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课程管理平台支持功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网络课程教与学活动的质量。上海市中职教育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的基本架构如下图:

(2)网络学习平台架构

网络学习平台是集多种功能在内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它能为学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服务,并帮助系统管理者与老师掌控各种教学活动与记录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进度。上海市中职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基本架构如下图:

2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系统的感观

(1)优点

a“课程”与“网络”属性得到比较好的体现。以往开发的不少网络课程,总给人一种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网上搬家”的感觉,“课程”属性表现有余,“网络”属性表现不足。这次上海市开发的这批网络课程,在“网络”属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绝大多数课程都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了网络课程直观、生动、开放、共享、即时、灵活性和互动性强的优势,有的还开设“必学模块”和“选学模块”,对学生产生了比较大的吸引力。

b教学平台比较完整和合理。本次开发的教学平台采取按照不同的身份,分级管理的办法,学生有学生的学习平台,教师有教师的教学平台,课程管理员有也有不同层级的管理平台,并且能基本满足各的需求,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c课程呈现方式多样化,技术手段运用比较充分。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导航比较清晰和规范,学习路径有标准化的图标引领,不少课程内容采用游戏式的呈现方式,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虚拟课堂学习环境与气氛得到较好的营造,课程即学即考,非常符合中职学生的口味。

d内容比较精炼,素材比较丰富。作为全市性公共选修课,几乎所有课程的内容都显得非常精炼,定位比较准确,有动画、影视、案例、在线测试等各种素材,课程结构设计比较巧妙,使课程显得丰富多彩,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c教学管理系统比较完善,尤其是在学习过程追踪方面技术上有比较大的突破,从而较好保证了学习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不足

a 不同课程的“网络”属性差异性较大,有的课程在内容安排,结构和呈现方式明显受到上传统课堂思维定势的影响,“网上搬家”的痕迹仍然比较明显,链接、超文本运用奇少,交互性不强,参与度不高,虚拟课堂氛围不浓。

b 教学平台不够“友好”,人性化做得还不够,有些环节设计得不够合理,有些重要信息没有在相应的栏目中得到体现,尤其是缺乏在线网络课程开发功能,从而严重制约了课程内容的更新。

c 多数课程内容均局限于课件,内容上显得很单一,结构安排不够合理和规范,课程资源比较贫乏,有的课程甚至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永丽,高莹.从教学过程设计转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25-27.

第2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分析;学习者;指标框架

The network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new angle of view

Yang Lufan

【Abstract】The network curriculum develop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at present urgently awaits the duty which is solved is the establishment effective, the comprehensive network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indicator system, the guarantee network curriculum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often focus the attention in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and the environment aspect, actually neglected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by the learner from the side to the network curriculum, the gain network curriculum recessive attribut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learner angle to the network curriculum, forms a preliminary network curriculum to analyze the target frame, analyzes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establishment perfect network curriculum to propose the new angle of view.

【Key words】The network curriculum analyzes; Learner; Target frame

1 介绍

众所周知,网络课程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为确保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促进学习者学习,我们亟待建立有效的、全面的网络课程分析指标体系。因此,不仅要把是否具备最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环境作为衡量网络课程的一方面,也要透过学习者从侧面对网络课程进行深入分析。

目前从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和环境方面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已有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从网络课程分析的另一个角度即学习者,对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相关的数据进行定义建模,形成初步的网络课程分析指标框架,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的网络课程分析指标体系提出新视角,为网络教育工作者分析、改善已有的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2 基本概念

2.1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以异步学习为主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2.2 网络课程分析:网络课程分析,本文主要是指基于学习者角度的网络课程分析。即对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挖掘和分析,从侧面得到网络课程的隐性属性。网络课程有三类用户,即学习者、教师、管理员,网络课程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从学习者角度进行分析较能体现网络课程的一些隐性特征。

3 网络课程分析指标框架的确定及解析

网络课程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挖掘和分析,从侧面得到网络课程的隐性特征。学习者网上学习相关的数据即学生的个性特征、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等,通过对学习相关数据进行定义建模,结合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如登录次数、登录时间、自测正误率、发帖数量、帖子访问量、回帖数量、学习资源点击次数、作业完成情况等,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参考Web数据挖掘相关算法,从而获取网络课程的一些内在隐性特征如专业性、响应度、参与度、难易度、趣味性等,为今后更好地、全面地分析网络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3.1 学习者网上学习相关数据定义建模:利用文献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国内外近十年来学习者网上学习相关的数据元素,较多文献是从学习者个性特征、自主学习以及交互学习三方面进行描述。因此,从学习者个性特征、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三个方面对网上学习相关数据进行定义建模,详见表1。

学习动机动机来源: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成就动力;具体动机:教育目标、经济学期望、社会学期望、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3.2 构造网络课程分析指标树:通过与相关专家学者的反复讨论,并参考若干网络课程分析的相关资料,笔者认为用“三性三度”能较好地体现网络课程的隐性属性,“三性三度”即:目标性、趣味性、交互性、难易度、参与度、响应度。因此,“三性三度”形成了网络课程分析的6个一级指标。参考网上学习相关数据模型表,借鉴Web挖掘相关技术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形成了网络课程分析的11个二级指标,便构造出了一个网络课程分析指标树。(见图1)

3.3 网络课程分析指标解析:网络课程分析由6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构成,下面对各项指标进行进一步的解析:

专业性:通过统计、挖掘和分析学习者的身份信息、学习条件、学习动机以及信息素养能力等,获取本课程是否具有专业性,面向的学生是专业的还是普遍大众。

趣味性:单位时间内各个栏目与媒体资源的在线人数统计分析,网页、网页、流媒体、BBS信息、教学信息、图书等资源的点击率统计分析,可以挖掘出本课程最具趣味性资源与栏目。

交互性:统计交互工具,如在线聊天、视频会议、音频会议、BBS、Email等的使用次数和时间间隔平均值,可以挖掘出本课程是否具有交互性。

难易度:统计各问题与知识点的发帖数量与回帖数量,计算平均值,并与平均值比较,数量超过平均值的多少可以反应出课程的难易程度。

参与度:统计参加网上直播课堂学习、提交作业、网上自测、网上考试的次数,调研报告、PPT等个人作品和研究成果的展示数量,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本课程的参与度。

响应度:统计教师对问题的答复率与回应时间间隔,挖掘、分析出本课程的响应度如何。

3.4 网络课程分析指标框架表:经过对网络课程分析各个指标的确定及解析,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清晰的网络课程分析指标框架表。(见表2)

4 结论

网络课程分析指标框架目前还只是一个雏形,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不断地论证与改进。本文对其进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希望能为全面分析、评定网络课程提出一个新视角;第二是希望能引起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和网络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对如何有效全面的分析网络课程进行激烈地探讨,以期形成一个标准的、全面的网络课程分析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朝葵,陶卫国.层次分析法在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3):75-78

[2] 张伟远.网上学习环境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测评量表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3] 刘儒德,江涛.学习者特征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4,(6).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分析;反思

从1998年9月至今,教育部已批准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试点实践的实施,对我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现有的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是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辅助地位。本文试图对我国当前网络课程的现状做基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一反思。

一、网络课程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网络课程的优势

网络教育的载体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因此网络教学特点也由二者的特点所决定。网络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信息量大。网络的联网是人类智慧的联网。信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

1.1.2信息多样化。网上的信息呈现方式多样,以多重刺激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深入学习。

1.1.3开放性。网络技术之所以运用到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比,教育对象不分年龄和层次,体现了很强的开放性。

1.1.4灵活性。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的学习,可以较好地解决成人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1.1.5内容更新快捷。与传统教学中的课程相比,网络课程的主要优点就是内容更新快,能即时反映并满足社会、学习者的认知要求。

1.1.6交互性强。通过对网络课件的精心设计,学习者可以进行很好的人机对话,采用不同的学习路径,完成预定的认知目标。

1.2当前网络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大多数网络课程还是书本扭家,只是换上了网页的形式而已,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时分割。它应该来源于教程本身,既浓缩了老师讲义的清晰结构,同时又补充了各类辅助的、相关的扩展资料。

1.2.2大多数网络课程的问题答疑是通过e-mail的形式解决,只有小部分引入了论坛和讨论组形式。

1.2.3多数课程的反馈系统单一

1.2.4虚拟实验的针对性不强,对其局限性认识不够。

利用计算机虚拟实验确实可以避免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或者是提高一些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在突出实验目的、缩短实验时间等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但如果我们片面的依赖计算机虚拟实验,用虚拟实验代替所有的实际实验,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提高实验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利的一面。

1.2.5解说偏离其原有目的

网络教学网站的内容是课本的网页化,一些即使配有解说也不过是老师的原文一字不差地朗读,忽略了网络教学的实际情况,缺乏传统教学中应有的反馈交流等待时间,而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学习要眼到,耳到,手到。

1.2.6对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在远程网络教学领域对网络教育争议最多的是:虚拟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是否重视的问题。网络教育通常设法借助多种多样的虚拟交互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增强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但这些毕竟是虚拟的,二维的,缺乏真实的人际互动。

二、具体指标分析

2.1关于导航。导航应该包括软件使用导航和课程内容导航。导航并不是越细越好,对于界面设计清晰、层次结构简洁的网络课程,用户无需花很大功夫就能够熟悉和掌握。

2.2关于教学和学习目标。大多数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学习目标陈述,而只有少量的课程对目标做了细化,清晰地告知学生各章的目标层次。

2.3关于教学对象和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说明。有网络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对象给予了明确的说明,有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给予了说明。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者的开放性。如果远程教育发展到准许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课程的话,那么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者来学,须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才能够学,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且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了。

2.4关于课程的教学/学习安排与建议。有不少网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此项信息。

远程开放学习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借助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灵活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建议),对远程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参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学习者个人学习安排和计划的依据与指南,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把握与安排的前提。

2.5关于学习指导与建议。仅有少数课程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学习指导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没有为进入远程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是因为无法进入传统高等院校学习,他们才选择网络教育学院的。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学习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2.6关于网上学习资源。有大部分的网络课程设立了网上学习资源的栏目,但内容的设计差别相当大:有的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网址,没有任何介绍;有的进行了分类,且每一类中都给出了相关的网站;有的还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关专业的搜索引擎。

2.7关于形成性练习(测验)。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练习/测验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各类题目;还有的有栏目,却无内容(其将该项功能留给了平台)。

2.8关于课程评价。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等)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者的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者的成就性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

2.9关于协作学习的设计和学习中的交互。所有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没有协作学习的设计。

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对于协作学习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大多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论述阶段。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应侧重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要借助远程教学平台得以实现。

三、思考

在对网络课程进行初步分析的同时,也引发诸多的思考:

3.1网络课程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型态?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课程理念?

3.2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功能如何互补?哪些是平台支持的功能?哪些是网络课程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涉及到交互、协作、答疑、讨论、测试、搜索等功能时,网络课程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与教学平台配合?

3.3网络课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成为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唯一的方式吗?

3.4网络学习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与学科吗?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适合网络教学?反之,什么又不适合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2]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第4篇

远程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大批已参加工作的成人或因为某种原因失去教育机会的成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群体,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及稳定的专业方向,这个群体接受教育成功与否,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无法进行“面对面”传统教育交流模式,只能通过特定方法和媒介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从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约束,开展教学活动。从单一采用教材、学习辅导书等印刷品以邮寄函授为主形式,到运用广播、电视等模拟信号传播,远程教育在教育技术上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远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数字环境下进行交互式的远程教学。因此,把远程教育架构在当今高速拓展的因特网上,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并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较强的交互性和实时性,使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更便捷、安全、可靠。

网络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直接表现为提供给学习者大量便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则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评价。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远程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大众化教育趋向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的完善,以及高质、高效、满足个人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和素材库的建设,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发展至为重要。

依靠现代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大幅度拓宽了传统教育意义上学习者的范畴,教育实施过程不受时间、地点、国界、气候等影响,网络上广泛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指导。可获得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共享全世界各图书馆的资料。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全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大任务。其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四大类:试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而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又是重点和核心。

1.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不是传统教材的电子版,也不只是教学载体技术问题,而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传统教学大纲、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制作的公用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通常应遵循下列几个设计原则:

交互性原则:教学软件既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提供师生讨论的条件;

创新能力培养原则: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软件,达到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的目标;

教学设计原则:不仅要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教学的目标,据此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和表现知识的方式,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课程导航技术以及基本教学环境设计。

2.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

①满足在Internet上运行的条件,并具备安全、稳定、下载快的特点。

②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表现力,方便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如概念、原理、器件特性等与相关背景资料相链接,适当使用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

③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内容的组织方法应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系统结构。

④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并提供练习题、测试题。

⑤交互性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需要,对学习内容(如范例的参数等)进行修改,或改变知识点的学习路线。

⑥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使学习者在网络上执行可视化操作,为学习者的实物实验作好前期预备工作。

⑦提供课程答疑系统、讨论系统、作业系统。

3.网络课程的通用功能

辅助教师教学。为教师提供以HTML网页为主、包括图形、动画的网络教科书。课程内容丰富完整,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教学内容。

辅助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路线和学习层次。

按节提供自测题,按章提供练习题库。

以Email方式提供个别答疑,以留言簿方式提供普遍性问题解答。

以BBS方式提供问题讨论。

以MSSQLServer建立学习者数据库,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和学习情况。

以MSSQLServer建立课程数据库,主要包含知识点及其属性(难度、区分度、与其它知识点的关联度)。

使用Java访问数据库。

4.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路线

以“知识点数据库”、“练习题库”、“学生数据库”为支撑,以学生Web页面和教师Web页为表现形式。知识点数据库包括课程知识点、难度、区分度、各知识点关联度;练习题库包括各题的题型,所属知识点,分数等信息;学生数据库包括学生的一般信息,课程学习记录,测试练习记录等。

5.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1)采用HTML、JavaScript语言制作课程Web页面,使用DreamWeaver3.0作为Web语言编辑器。

(2)使用Flash4.0制作swf和gif动画。

(3)使用Protel绘制电路原理图,用SnagIt制作成gif图形并用PhotoShop进一步处理。

(4)使用PhotoShop5.02处理图像。

(5)使用Java进行数据库访问。

三、网络课程中“学与教”的实践

网络远程教育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系统观念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并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几年的远程教育实践过程,我们将上述教育思想融入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不在于表面媒体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因此,网络远程教育还必须基于得到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的支持。

1.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

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网络课程的资源开发,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应突出社会需求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体现“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也就是,教师在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当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

2.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将从常规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在某些方面起、替代教师的角色,把教师从简单、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已不需要教师的参与,由于学生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信息资源的鉴别和测验成就的判断等方面都需要帮助,教师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监控,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在掌握教学设计、学与教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也即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从计算机、美术、音乐、教与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全方位的结合,在网络课程中贯穿以科技为主导的教育方针。

3.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网络课程中的体现

在网络技术兴起之前的,远程教育一直难以进行直接的信息交互活动,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较昂贵的双向交互系统。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已趋成熟。然而面对网络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使用,需要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网络课程之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在网络课程中课程材料包的组成

课程目标:描述应清晰而简洁,它包括网络课程学习目标和每章节的学习目标,阐明学生在结束本课程或本章节学习后,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分为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

学习指南:考虑到远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编写课程学习指南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指南中应包括对本课程及每章节教学内容的简单描述、学习目标、难点和重点、例题及解答等,此外还可给学生建议较为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参考书:除教材外,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书,并注明每章节相关内容在学习参考书的具置,哪些是必须购买,哪些是可以选择性购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知识的掌握范围及深度;

自测题:远程教育学生是以自主学习这主,所以学生应对每章节知识掌握情况明确了解,每章节都应有自测题,自测题能够覆盖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并附有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充分利用导航系统

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学项目和教学信息供学习者选择。同时,学习者在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进程的过程中,享受更灵活、更便利的学习机制,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安排自主性大大加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或自导式学习方式。

因此,在网络课程中应设计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从网络课程网站的文件结构、反映课程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的页面组织、重要内容的导航点、记录学生在超媒体知识空间所经理的历史路径的历史记录等多方面设计导航系统,实现远程教育课程指导。

四、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评价体系。网络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在教学过程、考试环节实行在线监控,正确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信息,并对以上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并反馈给网络课程设计者、指导教师,才能及时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进行调整和修正。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建立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在近几年的远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传统将考试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且存在时间滞后;新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收集更全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教学进程等进行监控和修正。

教学评价体系应有以下指标组成:

1)每章节、单元自测题,能及时反映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明确;

2)采用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避免教师主观命题所造成偏差,并采取结构评分方式,将考试结果与平时成绩加权,综合考虑;

3)考虑到课程尤其是工科课程的特点,小论文及实验均能如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这对于实行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5篇

关键词:网上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

一、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一)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二)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三)以多元载体为环境

网上教育不应该排斥其他媒体,特别是书本和光盘,可以作为离线学习资源。将离线资源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一是可以弥补目前网上中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减少网络信息传输的负担,三是通过减少在线学习时间而降低费用。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网络、书本、光盘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

(四)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五)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六)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 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 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七)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八)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 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九)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十)以电子学档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等。

二、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一)基于资源库的课程组织

课程按内容专题组织成为若干模块:各模块采取网页结构,并且与教学案例库、常见问答库(FAQ)、评价量规库、媒体素材库、参考文献库以及作业工具库相连接。

(二)基于电子学档的管理

用电子学档记录学员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

(三)开放式信息库结构

系统允许教师将优选的学员优秀电子作品上传至案例库,也可以将学员中提出的常见问题加解答后作为新的FAQ存入答问库。

(四)多向互动与合作学习

允许学员利用网上异步的及实时的通讯工具,与在线同伴合作学习,或者与在线教师和在线专家进行信息交流。

第6篇

【关键字】SMIL,SMIL时间线,组合媒体元素

1、概述

SMIL为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发音为"smile",它遵循W3C标准使用XML语言编写的类似HTML语言,它易于学习和理解,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编写SMIL程序达到展示音频视频信息目的。自从1997年,W3C一直把SMIL作为一门用于精细编制多媒体呈现的语言来发展,以此实时地组合视频、音频、文本以及图形。在1997年11月SMIL作为工作草案被提交。SMIL 1.0在1998年6月成为W3C标准,SMIL 2.0在2001年8月被确立为W3C标准。

2、SMIL语言的应用范围

SMIL可用于创建因特网和内联网程序,可以用于创建在Internet上幻灯片放映呈现;SMIL具有展示多种文件类型(文本、视频、音频)和多个文件的能力,文件可以实现分布式存放,同进SMIL文件可以嵌套,文件中可以包括控制按钮;SMIL语言可以定义元素序列和持续时间,方便动态编辑,SMIL语言还可以定义元素的位置及元素的可见性。由以上的说明可以得出SMIL语言上应用范围很广的一种标识语言,我们可以将它用于所有信息展示功能需求的场所。本文所研究的如何更好的应用于教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网络上的教学课件大部分都是由单一的信息元素所组成,而单一信息元素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SMIL语言的可以展示多种文件类型和多个文件能力的来完成一个InterNet网络课件的制作,来更好的实现网络课程优越性。同时本该利用SMIL语言特点可以确定一个有固定界面的可以展示教学的授课音视频、教学版书、以及教案和课程体系风格统一可以在Internet上的网络课程。

3、SIML文件

SMIL文件用于描述多媒体呈现,文件中包含了描述多媒体程序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包括呈现的布局、呈现的时间线、多媒体元素的源),以SMIL主文件扩展名的统一纯文本文件,可以使用专门的播放器进行播放,也可以使用IE浏览器播放。

4、SMIL语言标记

4.1文件结构

SMIL文档必须以标签开始,并以标签结束。它可包含一个元素,且必须包含一个元素。元素用于存储有关呈现布局的信息,以及其他的元信息,包含媒介元素。

4.2 SMIL时间线

SMIL文件应该具有一个播放时间的顺序表。规定一个所关联的媒体对象或是媒体文件组合在什么时间播放,播放多长时间。这个所谓的时间顺序表就被称为SMIL文件的时间线。

4.3关联媒体文件

可使用媒介元素在SMIL文档中包括媒介对象,是通过文件正文部分中的媒体标记来实现的。媒体标记的作用就是将媒体文件引入SMIL文件中,通过对该类标记各个属性的设置,来描述媒体文件的文件格式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媒体文件在SMIL文件中的其他行为。媒体文件分为有内部时间线的连续媒体与不具有内部时间线的离散媒体。

4.4组合媒体元素

有了关联各媒体文件的媒体标记,在SMIL文件中就有了可以播放的媒体对象。SMIL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把多个媒体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文件组。在文件组中,可以设置整个组合的播放行为和组合中各文件之间的播放顺序。这个强大而实用的功能是通过SMIL文件正文部分中的组合标记,和

4.5转换标记

Transition转换标记是SMIL 2.0中的新特性。Transition不属于SMIL 1.0规范的组成部分。Internet Explorer 6支持基于SMIL 2.0规范的Transition。Transition由元素实现,其中type属性定义transition滤镜的类型、begin属性定义何时开始。

4.6布局标记

如果在SMIL文件中,一次只播放一个不限制大小可视媒体对象,就没有必要去设置播放区域,因为每一个媒体对象都会在媒体播放器的主窗口中被播放,每当调入一个新的媒体文件时,媒体播放器的主窗口都自动调整到媒体对象自身的窗口大小。如果想使媒体播放器的主窗口在播放不同的媒体对象时都保持同样的大小,或者在同一时间内要同时播放多个可视媒体对象,那就必须通过SMIL文件窗口布局的设置来定义媒体播放器的主窗口的大小以及各播放区域的大小和位置,并在各播放区域中放置相应的媒体对象。

5、结束语

随着日益兴起的网络多媒体应用关键技术的日渐成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随着基础网络的普及,因此对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在介绍SMIL语言的基础上用实例讲述流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流程以及制作步骤。如果对本例进行简单的改动就可以应用动实时转播、彩信等行业。

参考文献:

[1] .cn/smil/index.asp

第7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 网络组教考核 问题

对于现阶段的网络教学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该教学方式的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只有多方配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并对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与创新,才能充分体现出网络环境下教学工作的优越性。同时,随着网络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网络教学理念已成为教学工作者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灵魂,能有效转变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并在对新课程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过程中顺利实现培养目标。

一、网络课程教学特点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网络课程正发挥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信息量大。网络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精心制作课程课件,还需要对相关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以随时得到相应的辅助学习资料。②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该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打开网络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并利于直观观察与理解。很多抽象、复杂的公式与理论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形式进行直观展示,以便于学生的深入理解。③可为师生提供一种自由交流的虚拟平台。通过人机交互式的在线答疑,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发挥平台,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发言的主动性。同时,网络课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能拓展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考与实践能力。

二、网络组教考核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教学实施之后,很多学者对该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在该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相继走出教室,甚至退出了教学工作,弱化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在组教考核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不能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在网络环境下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并且很难进行教学工作的考核。为此,教师应顺应教学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考核,并逐渐创新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以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化网络组教考核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观念,提升认识

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设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与师生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习与教学难度,并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考试与考核平台,无疑将会影响教学质量与考核效果。因此,在开展试点工作之前,应对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进行相应培训,使网络教学工作的参与者都能够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操作方法。在此过程中尤其应加强对网络与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学员的培训工作,以使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使用方法,促使各项教学与考核活动的开展。

(二)强化教学改革,加强师生互动

面对一种新型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方面的客观困难与阻力。因此,教师与管理人员应严谨务实,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强化各项教学工作的改革。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教学准备工作

在每次教学任务之后,课程辅导教师应及时下载并进行认真分析,以充分把握其考核的重点与目的,对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程度、对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的考查等做到了然与胸。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与真实实例,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在教学资料准备完成后,还应对作业进行试作,通过自己的思考过程来整理出问题的回答思路,并制订相应的评阅标准。

2.以面授课的形式进行讲解评析

对于网络课程教学而言,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面授教学为辅。但因受到学生自制力较差等因素的限制,仍不能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充分把握有限的面授教学机会,并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并巩固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进行合理规范,以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强化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高效完成考核任务

在网络教学开展过程中,影响教学工作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抱着仅仅获得文凭的思想参加开放式教学工作,因在主观上没有引起重视,缺乏独立思考与认真学习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二是虽然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非常认真,但是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不足,往往事倍功半,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成效。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以足够的工作热忱,以理化人、以情感人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并对学生保持思想上的联系与沟通,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与技巧,从而高效完成组教考核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综合运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应当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强化课程设计、资源整合、内容更新、组教考核等工作的开展,并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促进网络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1网络工程实施全阶段分析

(图1)网络工程实施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网络产品的开发设计。网络产品的开发设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件产品或设备的开发设计,需要熟悉网络硬件知识的研发型人才。开发设计完成之后,进行测试和实验;实验测试成功之后,才能进入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二类,是针对新的应用开发设计相应的网络协议和网络应用,这需要熟悉Internet网络协议和网络编程技术的软件研发型人才。(2)网络的规划建设。单位或企业需要建设全新的网络或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根据发展扩展网络规模,添加或更换网络设备,此时需要具有网络规划和组网知识、网络设备及系统的调试安装的工程型人才。图1网络工程的全阶段(3)网络的应用维护。网络软硬件都调试成功之后,若要保证正常运行,必须由具备网络系统维护和管理能力,以及熟悉网络性能评价和测试工具的专业网络管理人才。综上所述,结合网络工程从研发到生产,从设备组网到系统调试,从网络管理到网络应用开发,在整个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中,提炼出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知识要求,经过总结得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1)网络硬件设备研发能力;(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3)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能力;(4)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能力;(5)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2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以上归纳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的五种能力,分析了这五种专业能力所包含的内涵以及具备这些能力后,学生所能胜任的工作岗位:(1)网络硬件设备研发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技术、网络产品及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开发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设备厂家网络硬件设计工程师岗位需求;(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3)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4)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需求;(5)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为了达到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分模块设置了对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详见表1)。

3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应用的培养目标,除了环环相扣的理论课程模块设计以外,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尤其至关重要。学生踏入社会之前,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工作经验,只能靠在校期间的实践课程来锻炼熟悉。因此设计了以下四个实践教学环节:(1)课内实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知识点多,概念和名词繁杂,基本理论抽象,是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想让学生能够对大量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充分理解,单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利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达到对概念和理论的充分理解。这要求网络工程的所有专业课,实验设置需占到总课时的1/3,才能保证学生通过实践很好地理解理论。例如讲授TCP的三次握手,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实际网络建立TCP连接时是如何实现的。如果在实验课上,让学生通过嗅探软件,打开一个网络链接,抓到对应的TCP数据包,分析包里的TCP首部字段,就可以很形象地看到TCP的三次握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2)课程设计课内实验只能起到对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的实践练习,若想做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就需要为一些核心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设计任务书和要求,通过1-2周的课程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作品,比如一个网站。同时要求学生写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包括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需求分析、设计工具的选择、设计流程分析、整体设计、模块设计、实现,直到测试、结论。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选用参考书,查阅手册及文献资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表2列出不同课程模块对应的课程设计:表2不同能力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课程设计(3)网络工程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是对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一个相对综合的设计,当学完所有的课程后,若想对整体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综合的训练和评价,就需要在在大四的上学期,安排1-2个月的网络工程综合训练。工程综合训练是在传统的金工实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模块,选择相应的综合训练项目。假设学生选择的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课程模块,那么需要选择组网工程综合训练项目。在整个工程综合训练过程中,首先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面试通过后,正式进入工程综合训练。接下来的时间,从指导老师到学生,角色转变为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人,按照公司化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进行项目验收,并给出对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和分数。(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网络工程综合训练虽然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独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毕竟是模拟,不是真刀实枪地在现实的企业中实践。因此整个大学实践训练的最后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般由指导老师推荐或学生通过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学生通过在实习单位里1-3个月的现场实习,将之前所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参与完成公司的某一项目,并将个人承担的子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最终形成毕业设计作品,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4小结

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方案的主线,本文从网络工程整体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应的能力需求入手,确立了模块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本文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网路工程综合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层面,阶梯式递进,让学生通过实践,从对单个知识点的实践,到一门课程综合实践,再到整个专业课程的模拟综合工程训练,及至毕业前的单位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从点到面,从浅到深,从小到大,得到了逐步的扩展和提高。

作者:贾慧娟 刘琨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TCP/IP协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42-04 中图分类号:G642

TCP/IP协议是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网络学科领域和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基础,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该课程是高级路由与交换、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网络信息安全等课程的前导课程,如果学习不好会直接影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然而,TCP/IP协议课程内容以各类通信协议为主,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学生感到内容抽象和枯燥,似懂非懂、不好理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易使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以为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实验环节设计不够合理,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笔者针对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多年来在TCP/IP协议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微薄经验加以总结,供广大教师同行切磋探讨。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TCP/IP协议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且是必修课,是在本专业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研究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以提高和加深学生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水平。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因特网的网络体系结构――事实上的国际标准TCP/IP,理解多个异构物理网络如何能够互连在一起,互连网络协议如何协调工作,应用程序如何使用互连网络系统,数据如何从一个应用进程传输到另一个应用进程。学生可以了解到Intemet的许多技术细节和前沿热点,掌握TCP/IP协议族的结构,掌握TCP/IP协议族中各子协议的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ARP协议、IP协议、UDP协议和TCP协议等相关理论知识。该课程的学习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和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应用、设计和开发工作打下必要且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2.1 教学内容规划及教材的选用

按照TCP/IP协议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结合长春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该课程规划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38学时,实验课10学时。该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学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的进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底层物理网络技术、ARP协议、IPv4编址技术、IP辅助协议、单播路由选择协议、UDP协议、TCP协议、SCTP协议、应用层协议和IPv6相关协议等。教材选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的《TCP/IP协议族(第4版)》,由Behrouz A.Forouzan著,王海、张娟等译。该教材为世界著名的计算机经典教材,曾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该教材大量运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讲述技术性很强的内容,重点突出、实例丰富。我们从该教材第二版开始使用一直到目前的第四版,效果较好。该课程的具体理论课讲授学时规划如下:

(1)引言(概论)部分占2学时,主要讲授Intemet简史、协议和标准、因特网标准、因特网管理机构,适当扩展一些互联网的前沿和热点技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了解Intemet历史,理解并掌握协议和标准概念,了解标准创建委员会,掌握RFC的成熟度。

(2)OSI模型和TCP/IP协议族部分占2学时,主要讲授OSI模型、TCP/IP协议族,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和组网中多层结构的思想以及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OSI模型中每一层的功能,掌握TCP/IP协议族与OSI模型的差异和特点。

(3)底层技术部分占2学时,主要讲授有线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和常用互连设备,使学生掌握有线局域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太网技术理论知识,包括传统以太网、快速以太网等,了解无线局域网技术、蓝牙技术、点到点广域网技术。

(4)IP编址部分占4学时,主要讲授IP编址的方法、地址的种类、分类地址、分类地址互联网划分实例、划分子网的方法、无分类编址、构成超网的方法,使学生理解IPv4编址思想以及如何在分类编址中实现,掌握分类结构中的划分子网的方法以及构造超网和无分类编址方法。

(5)IP分组交付和路由选择部分占2学时,主要讲授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直接交付与间接交付、路由选择的类型,使学生理解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区别,直接交付与间接交付的区别,掌握路由器结构和路由选择的类型。

(6)网际协议(IPv4)部分占4学时,主要讲授IP数据报首部、分片、选项、检验和IP软件包设计,使学生理解IP协议的总体思想,掌握IP数据报的一般格式、首部中各个字段的名称和意义,掌握IP数据报的分片和重装,理解IP数据报首部中检验和计算方法以及IP协议软件设计算法。

(7)地址解析协议(ARP)部分占2学时,主要讲授地址映射、ARP协议、ATMARP、ARP软件包设计,使学生掌握ARP的基本原理、ARP数据包格式和各字段意义、了解ARP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了解RARP的用途。

(8)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部分占2学时,主要讲授ICMP报文类型、ICMP报文格式、排错工具的原理和用法、ICMP软件包设计原理,使学生掌握ICMP报文的分类及格式、Ping和Traceroute的用法和工作原理,理解ICMP协议软件设计思路。

(9)移动IP部分占2学时,该节内容较新,主要讲授移动IP编址、归属、外地、移动主机通信的3个阶段、移动IP的低效率,使学生了解移动IP通信的相关基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0)用户数据报协议(UDP)部分占2学时,主要讲授UDP用户数据报、UDP的服务和应用、UDP软件包设计算法,使学生掌握UDP报文格式及各字段意义,了解检验和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UDP协议软件实现思路。

(11)传输控制协议(TCP)占6学时,主要讲授TCP服务类型与特点、TCP报文段首部格式、连接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TCP软件包设计思路,介绍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使学生掌握TCP的报文格式,理解TCP的服务类型、滑动窗口的概念、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的方法、TCP的传输机制、TCP协议软件实现思路,了解SCTP协议。

(12)单播路由协议部分占2学时,主要讲授RIP、OSPF和BGP,使学生理解自治系统的概念,掌握距离向量和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特点,重点掌握RIP、OSPF、BGP的原理及应用。

(13)应用层协议部分占4学时,主要讲授客户一服务器范式、DHCP、域名系统DNS、远程登录、文件传送协议、万维网、电子邮件、网络管理SNMP等应用层协议,使学生理解常用应用层协议的基本原理和用途。

(14)IPv6协议部分占2学时,主要讲授IPv6编址、分组格式、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使学生掌握IPv6地址记法、3种地址类型、过渡技术,了解IPv6分组格式和优越性。

教学内容以大纲和教材为基础,适当结合和扩充一些较新的技术热点,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易于理解和接受,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

2.2 实验内容的设计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目前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TCP/IP协议课程共规划了5个实验(10学时),分别为IP协议分析、ARP地址解析协议分析、ICMP协议分析与应用、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分析、TCP传输控制协议分析。每个实验都包括基础实验、进阶实验、思考、创新设计4个环节,主要内容见表1。

实验课内容由TCP/IP协议课程组教师精心组织和设计,已充分考虑到课程的重、难点以及后续课程学习的需求。实验目的要保证清晰明确,这对学生做实验至关重要。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和进阶两段,好处是基础实验操作简单,容易实现,增进了一些基础较差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更方便进一步在其基础上完成进阶实验内容。每个实验都设置了几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发现不足、开拓思路。完成以上几项内容,该实验目的就基本达到。创新设计环节则是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和学以致用提供了发挥空间。该实验规划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从实验课指导和实验报告提交情况来看也基本达到了课程组的预期目标。

2.3 教学团队建设

优秀的课程和实验资源离不开教师的讲授,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TCP/IP协议课程教学团队由5名教师组成,是一支长期从事本课程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双师型”队伍(取得了如CCNA、RCNA、CCNP等业界著名的网络厂商认证)。职称结构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1人、硕士4人。团队成员都是中青年教师,接受和更新知识能力强,经常参加各种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参与企业公司的网络工程项目和实验室建设,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把握到位,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课程组还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心得和问题;每学期都组织互听课,相互学习并指出不足。教学团队成员的讲课水平不断提高,在学生评教测评中成绩突出,深受学生欢迎。近几年来课程组成员承担和完成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9项,其中省级5项、校级4项,公开发表教学论文7篇,建设省级优秀课一门,并荣获2012年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4 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的改进

教学团队业务水平进步的同时,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也应不断地改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教学管理必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就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发挥多媒体优势,扬长避短。现在多媒体授课已经在高校普及,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但是也有弊端。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教师很难离开控制台,一边讲课一边控制电脑的过程容易忽略与学生的交流,一些形象的肢体语言也无暇表达。很多学生感觉教师缺少了传统黑板讲课的潇洒。教师使用有无线翻页功能的激光笔就可以基本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教师可以走下控制台,来到学生中间,无形中便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与学生更容易交互和沟通,课堂气氛会更加轻松融洽。制作课件时,能用动画演示的尽量不用图,能用图表达的尽量不用文字。比如讲解数据从一台计算机的进程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进程时,用动画的形式来演示一下会更容易理解。

(2)用好Wffeshark和Packet Racer工具辅助教学。TCPdP协议课程中有大量的协议,协议数据单元到底是什么样子?单纯靠语言讲述效果是有限的。若利用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现场抓包、现场分析,讲解效果会直观且容易理解。Packet Tracer是由Cisco公司的一个辅助学习工具,除了模拟设计、配置网络环境外,还可以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例如在讲授路由选择协议时,可以利用Packet Tracer清晰地观察到路由信息传递和学习的过程。还可以模拟跟踪网络报文经过路由器和交换机之后各个字段所发生的变化。在本课程教学中用好这两样工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会使用这两样工具在实验和实际工作中也大有用途。

(3)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虽然现在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课程任务要完成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所以要多利用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如使用QQ群进行课程讨论、为学生答疑,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从而避免了重复解答同类问题,提高效率。

(4)注重过程化教学管理,改革考核制度。改变以往全靠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办法,根据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制订的“课程过程考核制度管理办法”,提出过程与能力有机结合的考核体系,加大学生课堂讨论和发言表现、课后作业质量、实验质量、课堂测验所占总成绩的比重,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3 结语

经过多年对TCP/IP协议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研究,该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团队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不断进步和成长,可谓硕果累累。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我们的课程教学也应更加紧密结合实际,紧跟因特网的发展步伐,不断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ForouzanBA,TCP/IP协议族[M],4版,王海,张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1:3-4

第10篇

RG-LIMP是锐捷网络公司专门为实验室解决方案打造的一套软件平台,用于对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安排、协调和管理。无论是本地实验的管理,还是远程实验的开设,无论是对实验室设备的自动维护,还是对实验过程的监控或是实验资料的管理,设备配置文件的自动捕获等功能都能够通过RG-LIMP这个平台来统一协调控制,从而做到实践教学的统一、高效、易操作。RG-LIMP实验平台是一个半实物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包括RG-LIMP软件和相应的硬件配套。RG-LIMP软件实验平台充分利用了网络模拟软件可以自定义拓扑结构的灵活性,并内嵌了经典的实验项目,可自动地快速实现从拓扑结构设计、设备配置操作、系统连通测试的完整流程,无须连接、组合设备就能按需构建各种网络系统并显示各设备的性能参数;同时在软件下层的物理网络设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使学生通过软件平台实际操作物理设备,这从本质上区别于纯粹的网络模拟软件。采用软件虚拟仿真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操作界面,又保证了各个实验项目是在真实的物理设备上完成的,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真实的实验环境。

2.虚拟仿真平台实验环境的优越性

2.1未使用虚拟仿真平台的弊端

对比之前未使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实验操作流程我们知道,之前的通行方法是提供大量的网络设备供学生自由互连,手工配置,这种做法耗时耗力,设备损坏浪费严重,实验可靠性难以保障。此外,这种传统实验方法还是难以让学生直观观测到设备的内部结构,以及内部状态的动态变化。

2.2使用虚拟仿真平台的优势

采用锐捷公司的RG-LIMP半实物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我们可以省去了手工用实物线路去配置交换机等实验设备,减少了一些对于实验结果无关紧要的环节,让学生的主要实验时间、精力放在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上,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实验知识与技能。

2.2.1第一组设备

基于虚拟仿真网络工程实验室的第一组设备主要配置有一个无线接入器,两台两层交换机,一台三层交换机,两个路由器,一台硬件防火墙,一个设备管理控制器,一个拓扑链接器,若干台式计算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平台的实现在于将交换机、路由器等接口的接线情况统筹考虑,并组织在设备管理控制器和拓扑链接器中,因此不用学生自己去给实现设备接线。只需要在我们提供的虚拟仿真平台中进行虚拟调用和链接,做出对应的实验拓扑图,即可完成实验线路的链接。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插拔线对实验设备仪器的损坏,又节省了学生们实验时间,从而可以专心于实验过程,提高做实验的效率。

2.2.2总机房设备

总机房设备包括接入交换机、实验室云虚拟平台,认证计费服务器,无线控制器,实验管理服务器,网络管理服务器,协议分析服务器。通过接入交换机,其他总机房设备与第一组设备间的设备管理控制器、拓扑链接器以及台式计算机进行连接,便于远程交互。

3虚拟仿真实验开设课程情况

3.1基于RG-LIMP平台开设实验课程情况

目前,在教育部实施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网络工程专业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RG-LIMP平台,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导入需要的实验课程。通过具体实施相关的教学改进,促进学生对相关领域的认知。

3.2基于RG-LIMP平台的实验课程原理介绍

这里我们以实验项目七(静态路由协议与动态路由协议RIP)为例,主要介绍基于虚拟仿真平台下动态路由协议RIP的原理及配置过程。

3.2.1实验目的

掌握在路由器上如何配置RIP路由协议。

3.2.2实验原理

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遍的IGP(InteriorGateway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是典型的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协议。RIP协议以跳数作为衡量路径开销,并且RIP协议里规定最大跳数为15。它让每台路由器周期性地向每个相邻的邻居发送完整的路由表。路由表包括每个网络或子网的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度量值。

4结束语

第11篇

本文作者:王雪瑞1李拴保2作者单位:1河南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2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网络

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互联,指明了下一代网络应用的发展趋势。Cisco研究表明,下一代网络基于IP,支持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的统一通信,充分整合面向行业的垂直应用,亦称为IP-NGN。具体地说,就是把社区、企业、机关、医院、交通、航空等元素互联起来,形成一个休闲、工作、学习、娱乐的虚拟社区。计算机网络是一种由多种异构平台组成的多样化技术结构体系,在这个平台中,设备构成主要体现在感知网络、交换路由、服务提供和信息安全等四个方面。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短消息是移动互联网最早提供的服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音乐、视频等多种信息服务,3G必须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可根据室内、室外和移动环境中不同应用的需求,分别支持不同的速率。

射频识别网络

RFID系统包括三部分:标签(RFIDtags)、阅读器(tagrea-der)和企业系统。标签是一个微芯片附属于天线系统,芯片包含存储器和逻辑电路,接受和发送阅读器的数据;天线接受和回射阅读器的同频信号;标签作为专用鉴别器,可以应用到一定区域内任何对象(人、动物和物体等),代表对象的电子身份。阅读器发送同频信号触发标签通信,标签发送身份信息给阅读器,完成一次查询操作。企业系统是阅读器连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阅读器提交身份信息由企业系统存储。RFID系统通常用于实时监控对象,可以实现物理世界到虚拟世界的映像。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节点,以多跳路由和自组织方式构成的无线感知通信网络,其目的是同步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每一个节点具有感知、计算、路由三种功能,某节点感知监测对象的数据,通过其它节点路由到汇聚节点,经其它网络发送给用户。RFID系统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合作,可以很好的记录物体的状态(位置、温度、位移),加深对环境的认知,扮演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课程;优化

一、国内外网络课程基本现状

国外网络课程建设起步较早,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犹他大学、华盛顿大学都有大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其中麻省理工学院截至2009年已有1800余门优秀网络课程上网。在网络资源共享方面,美国的各个大学基本都实行开放式、统一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校内、校际之间的合作共享已是常态。

综观国内的网络课程,主要还停留在以静态WEB页面展示,辅以有限的多媒体手段,栏目设置较为公式化,一般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教学课件、习题练习等,常用的展示方式有:文字、图片、表格、FLASH动画、流媒体及PPT,课程组织基本还是模仿课堂教学的线性化,没有针对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设计与构思,虽然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较全,但一般较陈旧,更新慢或基本未更新。由此可见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水平,只有一些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与广播电视大学采用视频会议系统。而随着网络课程的快速普及,如何优化与创新,发挥网络课程的实际效用,是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二、网络课程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一含义对网络课程有五点启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因此网络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情境性,所以网络课程设计要注重情境的创设;知识的建构既包括对已有课本知识的重组,也包括对网络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即网络课程设计要提供学习者交流的平台;强调网络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混合学习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结合等等。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混合学习的本质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它是世界远程教育界,经过十年探索、研究、讨论得出的新的认识,是国际远程教育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

三、制约国内网络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在我所任教的高校展开了一次针对网络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参加调查的500个学生中有65%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网络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主要问题有:

(一)建设流于形式,学生反应平淡,教学效果不佳

(二)内容更新不及时,疏于管理,人气低迷

(三)网络课程偏于理论知识,缺乏互动交流,教学方式单一

(四)虚拟实验的针对性不强,对其局限性认识不够

(五)课程内容讲解偏离其原有目的

(六)对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七)对学生学习过程无有效监控、评价、反馈机制

上述这些现状和问题困扰着我国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前进步伐,因些有必要对目前的网络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一条能使网络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实际功效的建设之路。为此,本文在概述网络课程学习理论以及网络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浅谈高职网络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四、网络课程的优化

(一)网络课程模块的优化

就课程类型而言,网络课程体系属于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据此,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可以从3方面考虑:知识模块,发展性知识模块,创造性知识模块:基础性知识模块主要是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注重对现象、概念的解释和定义的描述;发展性知识模块主要是对基础性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发学生智力;创造性知识模块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是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课程技术环境的优化

成功的网络课程应在技术和教学指导两方面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技术环境是意义建构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它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认知支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并提供资源整合的有力环境。我们要依据认知灵活性理论,建立有效的知识建构环境,并对学习资源和任务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尤其在非良构知识领域的开放性问题的学习活动中,技术环境所提供的认知支架作用和直线式和螺旋式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必须的。

(三)评价方式的优化

目前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递交作业、等待打分、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等三个阶段。这种评价自身对学生的学习是和认知结构的优化和重组十分不利。网络课程的评价应该是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应能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下一步教学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而不同客体的评价需求也确定了评价本身应该是多维度的、多视角的、多种形式的。当前,比较有效的评价包括档案袋评价、小组互评、一分钟问卷等等。而在这些评价中适当突出学生对知识获得和认知元知识方面的评价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交互系统的优化

有效交互的前提应该是确保信息沟通的流畅性。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观点,网络课程中信息不应该主宰在某些权威人士的手中,而应该是均衡地分布在整个学习共同体中。成功的学习应建立在协作知识建构的共同体各成员间信息的平等分享、集体贡献和知识获得和自我提升的平等机会上。因此,技术和网络课程成员的任务就在于促进信息的有效交互和积极分享以及交流传递,而不应有过分依赖于某个权威人士或排斥他人建立小群体的极端表现,每个成员都应有贡献的责任和权利,而这种体现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三者结合的交互活动是建立在集体凝聚力的基础之上的。

(五)网络课程内容的优化

课程体系首先应为网络课程的两种类型,即围绕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和围绕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因此,课程内容应包括课程教材、课外资源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生成性知识资源三方面。课程教材指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进行严密组织的课程资源;课外资源包括扩展性的、跨学科的参考资料、权威资料和相关学习网站的链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资源主要指在网络课程中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协作形式组织起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自身创造和组织起来的学习资源。当前许多网络课程注重课程教材和课外资源,忽视学生在协作互动中形成的学习资源。事实上,这些资源真正体现了学生们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生们的大脑中的知识来源。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资源知道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甚至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轨迹并检测到认知和元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它将为教师确立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制定合理的任务分割和对可能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进行实时的检测和纠正提供重要参考。

(六)网络课程界面的优化

网络课程界面是学习者与网络课程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媒介,学习者通过界面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进行控制、查询和操纵;课程则通过界面向用户提供信息以供阅读、分析、判断。网络课程的界面不仅影响到课程本身外观,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引起和维持,而且对课程的可操作性和使用的方便性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界面能使网络课程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使学习者容易掌握和使用。而一个设计不当的界面,使学习者对课程产生排斥,使用不方便,导致迷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