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时间:2022-09-23 19:2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教师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生动、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能使数学课生气勃勃、妙趣横生;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线这个概念时,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直线想象为黑板边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它可以穿过峰高谷深的大山,重峦迭嶂的高原,刺破气层星球,直到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讲得可谓生动、优美、流畅,直线这个原始而又抽象的概念,便深深地映人学生的脑海中。

运用生动、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假若我们数学教师以呆板的眼光看待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用乏味、干瘪的课堂语言去解释概念、阐述定理,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一味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必然是味同嚼蜡、枯燥乏味,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厌倦的情绪,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准确、科学的教学课堂语言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讲授知识,让学生听起来既感到清楚、透彻,又觉得富有情趣。把本来平淡的教材,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数学课生气勃勃,妙趣横生,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在不失严谨、准确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生动、优美和流畅呢,笔者结合心理学和自己的体会,从四个方面作肤浅的论述。

一、严谨的思维是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一个人如果思路混乱不清,不合逻辑,他说出的话无疑将会是杂乱无章,漏洞百出,没有条理,使人不知所云。这样的语言何谈生动、优美和流畅。尤其是数学教师,思维稍有不慎,其课堂语言不仅不会使人感到生动、优美和流畅,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准确、不科学、不信服。我们虽然提倡数学课堂语言应简洁、清楚,但这是在保证科学性和严谨的思维基础上而谈的。美,首先应该是真。因此,严谨的思维是数学课堂语言生动、优美和流畅的基础。

二、比喻是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重要方式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一个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应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把数学中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和志向。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中学的数学老师沈元,在讲述二百多年以来难住了无数著名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命题时,把数学比作自然科学的皇后,把数论比作数学的皇冠,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皇冠上的明珠。正是这生动形象的比喻,在少年陈景润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燃起了他理想的火花,使他坚韧地跋涉在数学的崎岖路上,不懈地努力和攀登,终于登上“1+2”的台阶,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架桥铺路。又如教师在讲解集合的表示法时,可把列举法、描述法分别比喻为“陈列样品”、“贴说明书”。在讲数学归纳法时,两大步骤比喻为“奠基”和“递推”等等。总之,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是使数学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一把钥匙。

三、真挚的感情是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源泉

生动、优美、流畅的语言之所以令人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准确无误和使人信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源于讲话人情感的动人程度。若一个人讲出的话不带感情的烙印,那么他的语言就是呆板、生硬的。数学自有数学的个性,它没有文学式的多愁善感,没有历史中叱咤风云的气概,没有地理中的异国风情等,但它有简洁、明快的色彩和强烈的内在美。所以数学课堂语言应该给人一种严谨、朴素中见生动的美感。

数学课堂语言应该渗透进何种情感呢,

1、教师在课堂语言中应该渗透进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师爱是一种无私、博大的爱,一种道德的力量及教师崇高美的形象,也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关键。情之所至,顽石为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倾注对学生的热爱、关心、理解,便能激发起学生爱数学的火花。充满亲切韵味的数学课堂语言,将会使学生感到犹如小溪般柔美,宛若清泉般甘甜,这就是感情给语言增添的魅力。反之,倘若学生觉得教师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在那里完成任务,学生的心会凉了,给掌握知识带来难度。同时,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责任心,讲课时杂念不断,便会信口开河,不合逻辑。这对思维严谨和逻辑推理严密的数学,会造成很糟的后果。

2、仅有师爱是不够的,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还需要浸透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炽热之情。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有热爱之情,在课堂上,就会象一个人讲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时,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能自己,津津乐道,情表于言的兴奋精神,会禁不住地运用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和有趣的妙语,去揭示数学的抽象概念和深奥的道理。因此,爱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与严谨的思维,切贴的比喻相结合,溶融在数学课堂语言之中,就能使数学课堂语言日趋生动、优美和流畅。

当然,没有足够数学知识的数学教师,正如没有走进花园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真切地评味到花的迷人芳香的,所以数学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招生门槛的不断降低,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进入中职学生的学生中大部分的中考成绩都很不理想,尤其是数学成绩更是令人担忧。一大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闻数色变”,对数学的学习无法产生兴趣,甚至不知从何入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本文就中职数学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中职学校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从学习基础上看,大多数学生对概念、公式、性质等无法理解,知识点模糊,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所学习的数学内容一知半解。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口算的速度慢,正确率低,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模式。

(二)从学习目的上看,作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直接,仅仅只是学会一种技艺,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所以,在中职的学习过程中,学校、老师、学生都对专业技术课会非常重视,而对数学这样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忽略,尤其是对思维难度大的数学更是望而生畏。但是如果忽略基础课堂的学习,只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样的学生往往在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发展上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从学习方法上看,中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被动数学教学论文,缺乏钻研的精神,无法集中精力听课,课上也不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作业更是马虎应付了事,抄袭现象更是严重。学生机械、简单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无法灵活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薄弱。

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要真正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

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差,在学习中不断地遭受打击,家长和老师的指责批评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放弃的心理。对他们来说,学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以学论教是现代教学科学观的主要内容。中职数学的教学并非教师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深入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自身的认知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去探索,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为他们专业学习服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改变师生的定位,真正融入学生中,让学生亲近你,靠近你,信任你,并及时的为学生的进步赞扬、喝彩,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端正学生态度,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来。

(二)创设条件,激发兴趣

学生经常会说:“我对这个感兴趣,我才学得特别好!”“我觉得有意思我就愿意去学!”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巧妙地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如此的近。教学导入时就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浓厚的学习兴趣,选择最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极大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一件商品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才能占有市场而带来较高的收益,洗衣机怎么操作才能省电省时等,将生活中的小事引入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的气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其次,适时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数学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将数学的趣味性、鲜活性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而教师幽默的语言、优雅的谈吐能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特殊的校情和生情,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两极分化的情况尤为严重。而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基础采取“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前,必然了解客观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基础,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数学教学论文,这样才能做到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后,老师在备课过程、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体现层次性和梯度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同时,在检测学习效果时,也是采取分层测验、评分的方式,用不同的方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和学习的动力。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因材施教外,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因为学困生他们的基础更为薄弱,他们一直都处于“无人关心”的被遗忘的角落,很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教师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走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重燃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科学评价,促进教学

教师对学生科学、客观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外,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注重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真程度,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合作交流能力等,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进步与成绩,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提供一个客观的方向。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怎样提高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是每一个中职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更新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用赏识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因材施教,以发展的评价观来看待学生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化之.对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教通讯.2003.8.

[2]吴光新.突出职业学校特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尝试[M].上海出版社.2005.9

[3]曹才翰.数学教育概念[M].江苏出版社.2002.5

第3篇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将根据县教研室教学建议、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导处教学教研计划,立足课堂、以实施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345”优质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

二、工作目标:

1.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使整个教研活动制度化、系统化。并做到每次教研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每次教研有目标,有成效。

2.在教研活动中为每位老师创造机会,提高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3.学习相关理论、撰写教学案例.反思及教学论文,提高教研能力。

4.一切从学生的接受效果出发,把严教学质量关。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创新、实践的学习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1.继续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加强理论学习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教育教学。本学期要组织教师继续学习《345优质高效课堂》、《2010--2011年上学期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等有关材料。要根据教师不同需求,灵活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如开展“课改论坛”、“读书沙龙”等主题活动,通过多样有效的活动,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意识,把“优质高效课堂”、“有效训练”作为本学期的研究重点,并能把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思想及时

辐射,帮助全体数学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实现“有效课堂长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课堂中抓好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方式的探究。坚持走有效教学之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减负曾效。

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减负”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决杜绝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

负担现象,学生的课业内容要合理、适度,练习设计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轻负高效。本学期,数学组全体老师将继续结合教学案围绕“作业的有效性”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鼓励组内老师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特点自主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做到精心挑选,精心批改,积极为推进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的环境与条件。

3.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改反思,每节课后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重视备课和反思,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写出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和重建。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大赛及。

(二)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实效。

1.继续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

强化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关注日常教学,重视课后聊天式的学习研讨,重点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时反思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地点。督促每一位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常规》,加强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指导工作,通过听随堂课、查备课作业等形式及时了解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情况;规范教学行为,树立育才双语教师的良好形象。

2.加强听评课研究

加强听课研讨的研究力度。组织全组教师参加学校的“每位教师一节课”听评课活动,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组织本组成员开展“坐

庄式”教研。当次主持教研的教师要将自己或组内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或产生困惑进行提炼,事先做一定的研究,(如: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到图书室借阅有关书籍。)然后再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力争通过自己主持的教研活动能解使问题得到解决。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认真领会新标准、新理念,汲取优秀的经验,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组内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继续开展学习听课、上研究课观摩课、课堂教学评价,并结合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促其发展,并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数学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3.加强常规管理制度

不定期进行常规检查和抽查。(包括教师的备课、反思、学生的作业。)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后进行质量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基础达标体系,继续以扎实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开展各年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动可以分班级、年级、校级进行,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参与率较高。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结果。

4.速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努力创造条件和平台,让不同教龄的老师朝着各级各类的目标而努力。组内教师自行制定3—5年个人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提出并落实个人发展要求,不断充实自我,展示自我,逐步建成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一批数学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和名师队伍。

5.继续做好师徒结对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重视对他们的业务,常规,师德等三方面的指导。全体老教师应多

第4篇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先进教学方式的推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已有了大大改观。作为数学教师,在这种双重背景下,我认为务必要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健康发展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一、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要从关注自身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更新数学理念,研究教学对象,从学生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数学学习的“共同体”。

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由做“蜡烛”向做“指明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数学教师不能只做“蜡烛”燃烧自己,而要做“指明灯”。不仅照亮别人还要不断地自我“充电”,注重自身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应在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角色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将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技能,却很少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要做到教师由“训诫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获得多种信息的办法。由“执行者”向“研究者”转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货上门,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环境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研究教学理论,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由“传授者”向“创新者”转变,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继承和传播人类已有的自然成果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质疑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指导学生着眼于未被发现的世界。由“独唱者”向“合作者”转变,数学课程模块化的趋势,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多边互动、主体交流的合作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作用。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一个学者型、智慧型的教师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首先就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学者,其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因此,作为新课改下的数学老师,需要潜心于教学研究,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素养。从数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到社会科学、人类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要有广泛的涉猎和研究,并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整个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使自己的教学视野更敞亮。数学老师要在大量的阅读中提升自我,还要不断地练笔。数学教师只有经常动笔做题,才能写出有质量的教学论文,才能高效地辅导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特点,然后转换理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在学习和发展上下一番工夫,这样,才能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才能有充分的教育智慧,才能以睿智的眼光、发展的心态去教育培养学生,才能真正给学生有益的教育和影响,也才能适应目前高中新课改以及在新高考形式下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作者单位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5篇

一、开展实践操作性强的数学教育

数学知识多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且能够直接被用来解决生活中各类实际问题,这就使得它从本质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所以,低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深入把握这一本质,对数学教育加以改变,使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中《观察物体》这一部分知识的讲解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对黑板、课本、铅笔盒、树叶、蜻蜓以及五角星等具有明显对称性质的各类图形进行观察,并询问学生:“同学们,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所观察的图形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他们通过对纸张进行折叠、裁剪,寻找对称轴,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找出相同点,以激活课堂。

同时,数学教师还可以尽量地将数学课堂的外延进行最大限度的延伸,将其扩展到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游戏中,潜在地设计出第二课堂,帮助小学生自由、主动地在第二课堂中对知识进行实践性的学习。比如,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g与kg”这两个重量单位时,可以直接让学生去生活中选择各类物品进行掂量,以感受1g与1kg的重量差别。

二、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八九岁的小学生更倾向于在特定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自主的挖掘、感受与学习,以便于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抓住这一特点,在进行数学知识讲解时,主动创造与小学生生活贴近,被小学生关注,具有讨论价值的情境,以帮助小学生进行趣味化的学习。

以三年级上册中《可能性》这一部分知识的讲解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各种颜色的粉笔装在一个小箱子中,设定类似于“同学们猜一猜在箱子中抓到粉笔的可能性有多大,可不可以一次性抓出白颜色的粉笔,能不能在箱子中抓出黑板擦”等自由发言的问答活动,通过与小学生进行趣味性的情境互动,引导小学生主动猜想,以帮助小学生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三者在可能性方面存在的差别。

然后,教师将“可能性的计算”这一问题加入到情境中,加深问题的深度,比如:已知盒子中有红白蓝三种粉笔各3支,一次抓出一支白色粉笔的可能性约有多大?鼓励小学生自主研究或组队探讨,通过计算或者实际情境模拟,使他们实现对于可能性计算方法的掌握。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设定完情境之后,还可以允许小学生进行同学之间的自由相互问答,以使整个课堂的气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三、借助多媒体,开展直观数学教学

相较于教师单纯使用粉笔与黑板的讲解,多媒体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现对知识图文并茂、声情兼备的讲解,以引导、帮助小学生进行思考,填补他们思维发育的不足,同时,还可借助于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或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使小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的全方位学习,并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以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这部分知识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画图工作,通过多媒体进行图形绘制,并借助于多媒体对图形进行多样化的变形,以引导小学生通过更为直观的观察,实现对于图形之间变化规律的掌握。比如,教师可以先画一个点,然后围绕该点使用三角尺画角,再对角进行不同度数的变化,使学生了解锐角、直角、钝角等的区别与联系,并帮助他们掌握45°角、30°角、60°角、90°角以及180°角等特殊的角。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屏幕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共同展示在一个页面上,引导学生去自主观察和总结各个图形在边长、角度等方面的联系。

低年级小学生在自身思维发育特点的局限下,普遍会觉得数学知识难以理解且较为枯燥,从而阻碍到他们对于知识的深入把握,以及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教师要想实现对于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应当根据小学生成长与学习特点,主动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得富有趣味性,通过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第6篇

为什么谈教育科研要从笔者的教育写作说起?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眼中,教育科研是非常神秘、深奥、高不可攀的事。而作为普通教师中的一员,笔者的教育科研比不少人要宽泛许多――不仅写论文,也写随笔、评论,甚至教育叙事等。就笔者的体会来说,将教育科研泛化,或者说,让我们的教育科研从教育写作起步,与教育写作结合,益处多多。因此,笔者从这一经历出发,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与教育科研相关的话题,或许对那些依然徘徊在教育科研大门外的同行们,去除笼罩在它上面的神秘色彩会有所帮助,并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获得成功。

一、 “我”的教育科研简况

笔者教师生涯所发表的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论文约30篇,教育评论、随笔超过300篇。

笔者在教师生涯中的教育科研有两个高峰期:一是1995年到2000年,晋升中学高级职称之前的5年,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约10篇;二是2010年到2012年,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教育教学随笔、教育评论近100篇。

前一高峰的动力来自职称晋级――相信这也是今天大多数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巨大动力,但太过“现实”与“功利”,所以,虽然一时充满激情,但同时可能随着“功名”的到手迅速消退,往往缺乏可持续性;后一高峰的动力来自自身的表达的需要――这应该是我们今天广大教师共同的教育科研动力。我们不再简单地为职称,而是因为想把工作做得更好,想把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同行分享而笔耕。基于后一个原因的教育科研无疑更为主动、积极,热情会更加持久。

笔者过去几十年中的教育写作几乎从未停止,之所以如此,最初是因为喜欢写作,后来则是因为喜欢思考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

常常写点东西,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个人应该形成的习惯。因为写的过程是分析与思考的过程,还是不断积累与提高的过程。在长期坚持教育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形成喜欢观察、思考、研究、写作的习惯,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敏锐,让我们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就教育写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写作能力――来说,我们的老师也不成任何问题,因为大家都接受过10年以上的学校教育――这其中绝大多数人还接受过若干年的“师范”教育,因此,不仅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文字或者说写作功底。

就笔者个人而言,由于从教之初便喜欢文学、喜欢写作。所以,与其他不少喜欢教育科研的老师相比,笔者的写作涉及的范围要更广一些:也不仅仅是写教育教学论文、随笔、评论,还涉及教育叙事等,并有小说、散文见之《中国校园文学》《雨花》等纯文学刊物和《新华日报》《科技日报》《南通日报》等报刊文学副刊。因此,完全可以说,笔者的教育科研乃是从教育写作起航的,而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敏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对笔者后来转入教育科研帮助甚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笔者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切入进行教材研究,几乎“弹无虚发”,在《语文天地》《中学语文》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多篇论文,《实事求是调整语文教材》一文,被《光明日报》刊登。因此笔者以为,写作习惯的形成与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们教育科研起步阶段必须重视的工作。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日后在这上面建造高楼大厦就相对容易很多。

二、 普通教师如何从事教育科研

(一) 要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要进行教育科研,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眼下教育科研的热点和重点,诸多教育教学刊物各是什么定位,都有哪些版面与栏目设置,对外来稿件都有些什么样的具体要求,刊物要求什么样的发稿形式――是普通函件还是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又要求什么格式,直接“粘贴”还是“附件”,或者两者同时发送,电子邮箱是什么,等等。收集这方面信息的渠道很多,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

1. 订阅相关报纸杂志

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其特点是成本较大,但同时获得的信息往往十分具体、准确,并且一定程度上是其他方法无法完全替代的。因为有些教育教学刊物网上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原因是这些刊物可能没有上网。例如,吉林的《青年教师》、重庆师院的《师资建设》,在网上可以找到目录,却无法浏览具体内容。

2. 定期到学校图书馆或地方图书馆浏览相关报纸杂志

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收集信息方法。非常可惜的是,一般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地方图书馆,因为经费等原因,往往订阅的此类报纸杂志十分有限。

3. 登录某些“论坛”

这是一种与时俱进、充分体现网络时代特点的方法。其特点是成本很低,十分快捷,但可能鱼目混珠,需要我们认真甄别。这其中,值得特别介绍与推荐的是“成长论坛”。

这是一家迄今为止笔者接触到的相关论坛中,信息量较大,信息比较准确、可靠的论坛。国内大约有20多家报纸杂志常年在此论坛上征稿、用稿信息。过去两年中,它让笔者获益匪浅。笔者发表的8成以上的教育教学论文,与该论坛有关。举例说,2010年发表在《湖北教育》第7期上的《好教师至少是半个演员》,2011年发表在《青年教师》第3期上的《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2011年3月23日发表在《教育时报》读书版上的《网络可以深阅读》等文章,严格说来,都是“应征稿”――是笔者从“成长论坛”上看到这些刊物发出的征稿启事,触动灵机写作而成的。至于因为该论坛而获得的数十家刊物方方面面的信息,让笔者知道了“什么稿件往哪里投”一类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当然,网上肯定还有其他类似网站,可以为我们进行教育科研、写稿发稿提供诸多帮助。

(二) 要有自己独到的发现

作为教育科研,必须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深,人深我新”。唯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具有独到的价值。

“人无我有”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比如我们听课,一些领导和教师手机铃声时常响起,这就反映出他们对我们的授课教师缺乏尊重,而这样的做法,对我们课堂教学秩序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你“发现”了吗?笔者发现了,并且写下了《听课请关机》,该文发表于2010年4月6日的《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版。

“人有我深”,强调的是思考比一般人要更为深刻。比如说,中学语文教材在编选上存在不少问题,很多人早已指出。笔者在《中职语文教材需要颠覆性的革命》中则指出,对中职学校来说,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中,因此,现行的语文教材应该彻底推倒,重新构建。此文刊发于《师资建设》2011年第5期。当然,现在看来,这篇论文在结构、逻辑等方面尚存在某些硬伤,但最终杂志还是将它刊发了出来。笔者相信,主要原因是因为笔者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切中了中职语文教材编写中的问题。

“人深我新”,强调的是我们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在不可能比别人更深的情况下,能够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说,今天教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大不如前,很多人认为这与我们眼下这个社会“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和职业道德的严重滑坡有关,但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职业失去了昔日的崇高感――社会缺少对教师的普遍尊重造成的。阐述这一观点的文章《重建教师的职业崇高感》刊发于吉林的《青年教师》2011年第3期。

(三)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

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深,人深我新”,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让我们对所教学科拥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从而对该学科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高度关心眼下教育界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现实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和新理论。否则,你怎能知道你想表达的观点和看法有没有,你是不是比人家更深刻,是不是比人家更新颖?

(四) 写什么与怎么写

写什么并无限制。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很特别的人和事,以及我们对课程、教材、教法等任何一方面有独到的思考和发现,都可以将其形之成文。不过,针对不同内容,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形式。比如说,较为深入、系统的思考,我们可以写成长篇大论的论文;假如仅仅就某一细节、某一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想法,我们或许以随笔、评论、教育叙事的方式结构成文可能更合适一些。那种只要提到教育科研便以为一定是端起架子、苦思冥想、长篇大论的想法,不仅太过狭隘,也会严重束缚自己的手脚,白白浪费很多本来可以以其他形式成篇的宝贵材料。举例说,笔者刊发于《师资建设》2011年第5期的随笔《“找家长”要慎重》一文,就缘于聆听一位学生家长对数学教师动辄就请他去学校的抱怨,篇幅短得很,不足1000字,属于典型的“豆腐块”;刊发于《中国青年报》的《科研不该成为教师的压力》就是因为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最大的压力之一而深有感慨,并立马写就的新闻评论。

写作灵感与冲动一旦出现的时候,笔者喜欢“立就”――于第一时间立刻写成。那种放一放、等一等的情况也是有的,但仅仅是在自己对某些问题还没有思考清楚,需要再查一查、想一想的时候。因为笔者知道,人是有惰性的,一旦冲动过去,或者被另外某些人与事干扰,那么,我们原本很好可以成文的一些想法就有可能“流产”。

从写短的论文逐渐过渡到写较长的,从教材研究到教法研究,从教学研究到教育研究,从随笔、评论入手到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也就是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进行教育写作与教育科研走上正轨、早日获得成功的捷径。而从自己擅长的入手,是初涉教育科研的人可以做的事,因为它能够事半功倍,这是笔者以及很多过来人的共同认识。

(五) 拒绝“论文贩子”,孕育自己的“孩子”

因为不少教师平时忽视或者不太重视教育科研,因此,当其职称晋级需要论文的时候往往拿不出东西。所以,为应一时之需,他们往往可能选择通过“论文贩子”之手,缴纳一定的费用,在某些运作不是很规范的刊物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一方面,收取版面费、编审费是违规之举;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的我们这样做有损自己的人格和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并不能实际提升我们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而只能增长我们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我们教育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

或许有人会说,职称评审没有论文将会“一票否决”,让人怎么办?在笔者看来,既然我们的教师都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假如我们足够敏感与勤奋、努力与有心,那么在我们的教师生涯(可能是10年、8年,也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绝不应该缺少积累和发现,自然也绝不应该缺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而形成的论文。如此这般,“论文”还会成为你巨大的精神负担,甚至让你不惜重金、不顾自身的形象让“论文贩子”牵着鼻子走,乖乖地当“冤大头”吗?当然,从更积极的层面来讲,当从事教育科研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时,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必将水涨船高,可以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六) 杂志与报纸

眼下刊发教育科研论文与相关文章的报纸和杂志很多。一般而言,我们的教师对本专业的、具有学术性质的杂志比较了解,但对综合性杂志,比如说冠以《××教育》名称的就不是很了解,并且向后者投稿的教师比前者少得多。但我们知道,几乎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教育杂志。因此,全国此类杂志总量不少,而这些教育杂志有不少其实是辟有“学科研究”,或者我们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可以进入的“教育研究”栏目的。

报纸同样是被我们很多教师忽视的一块园地。而不少报纸其实每年都会刊发相当数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只不过相对于杂志,报纸对论文的某些方面要求特别一些罢了。比如说,与杂志相比,由于版面的限制,其所刊发的各类论文或者其他文章多以短小精湛为特色,一般其篇幅不超过2000字,多数在1500字以下。而报纸的出版周期相对于杂志要短很多,可能是我们很多教师未必知道的一大特点。短到什么程度?笔者刊发文章的最快纪录是1天――也就是今天投寄,第二天刊出。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能力培养 数学应用能力

论文摘要: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强调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却忽略了从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需要,因而学生对数学的作用产生疑惑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恐怕不能单单地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上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做:

1.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那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越快,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概念从实际引入,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使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化

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所研究的过程和现象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采用形式化的语言,概括地、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结构。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4.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求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5.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第8篇

中学数学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一、前言

“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有效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和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空间、学习经历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是“涛声依旧”,不能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应转变角色、观念和师生的关系,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导演”。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二、弘扬课改理念,研究高效课堂特征,探求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在我校实施以来,教师对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有了全新认识和深刻感悟,探求出有效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教师做好师生角色和关系的转变

教师做好师生角色和关系的转变是关键。平等参与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和学生一道参与学习经历过程,和学生一起质疑释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调控和评价;真心热爱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爱他,学生才能信任老师,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

2.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课堂要高效除备好学生外还要用好教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做有效的整合,活化教材,把文本变为自己的东西,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和作业,将这些活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趣、奇、悬、妙),呈现多样性、趣味性、情境性和探究性,因为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3.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就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心理上处于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老师认识到: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4.教师课堂结构的重新构建

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巧妙的方法使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经历中。课堂上学生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评价,以练习强化课堂互动,并通过练习达到活动的实效性。

5.建立恰当的学习兴趣小组

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间的有效合作和师生精彩的展示。教师根据学习不同层次划分学习兴趣小组,规划教室布局,建立班级文化墙,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三、探究数学实践,优化课堂结构,稳步推进高效课堂的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已推行的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山西太谷县、山东昌乐二中的“三三六问题式导学法”“3510循环大课堂”“271高效课堂”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些教学模式教师可大胆借鉴,鼓励和帮助教师编制导学案(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在导学案中体现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关注学法指导,初步形成适合我区的“3+X”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教师要等待、要放手、要聆听,对共性做出讲解,师生形成多元评价,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开展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掌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法。组织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高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课堂教学,逐步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时发现问题,确立校本研究课题,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强势推进高效课堂。

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放飞精彩

学校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强势推进高效课堂模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突出小组特色,创建班级特色文化,使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成为班级的主流,全面推行教师高效课堂的奖励制度。制定学习小组评价制度,督促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每周每月落实奖惩;制定各学科教学进度,带领各学科组长和教师超周编制各年级、各学科“导学案、训练学案”,做到“主备人——审核人——教研组长——教导处——主管副校长”层层把关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

五、总结经验,形成模式,不断探究彰显特色,使高效课堂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及时总结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在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教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措施,深入开展研究,撰写高效课堂阶段性汇报材料和教学论文。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备课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效课堂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懈努力,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倡导“以先学为根本,以问题为引领,一活动为载体,以训练位主线”的课堂模式,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

其中“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教学问题,作为教学一线教师,我们对这些教学问题必然有一些思考,同时伴随几多疑惑.所幸读到陈柏良老师著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这本书,它以“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回答了中学数学“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对数学课堂教学极具借鉴意义.

研读过教育刊物及书籍上的很多文章,有部分文章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而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指导,经验性总结对后续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理论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具有普遍性和推广价值,以至于这些文章往往难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再者,一些文章过于注重理论层面上的探讨,追求对各学科教学的普遍指导意义,缺乏教育科学实验和经典案例,就如本书后记所述的,它远离教学课堂,悬在空中落不了地,让人难以走近,更无法“触摸”.而本书却因“简约”而别具一格,我们称之为“简约”,并非书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内容肤浅或空洞,而是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批判性地继承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验和教学案例研究,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反哺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必然给读者们带来不断的共鸣与深入反思.该书也是作者发表在《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通讯》和《中学数学杂志》等数学专业期刊上的一系列教育教学论文的智慧结晶与升华.

该书从数学课堂教学观、教育心理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理及艺术的视角来阐述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点,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感悟及案例来展现作者思维过程、对学科与课程的把握能力,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通过阅读该书,读者们能感悟到作者对数学教育的一些创新性或独特性的观点,例如该书在讨论“探究教学”与“讲授教学”的认知上,强调在“探究教学”中以问题为引领、思维互动的重要性,反对过于注重表面形式的探究教学,在强调“探究教学”时,不能盲目推崇“探究教学”法或将该教学法极端化,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教学”在内的其他教学方法,如在学生对某一现象已有大量感性经验的情况下,讲授法就可能会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这才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内涵所在.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领悟到这些书中的“不简单”之处.

怎样教好数学,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于具体的教学行为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研习陈柏良老师的著作,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不仅为自己平日的课堂教学行为找到了理论依据,也对课堂教学上的不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课堂内容,课堂行为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文中配以丰富的实例,以教学中的重要案例为补充,让一线教师认识到自己课堂教学上的优劣之处,同时也指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至于我们常用的变式教学法,问题串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等等,本书作者都有精辟分析,见地颇深,并有独到之处,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譬如本书在“教什么”这个问题之中,以《基本不等式》为例展开分析:就教材内容而言,学生不会感到太大的困难,就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及价值观内涵来说,它是极其丰富的.那么本节内容应该“教什么”呢?陈柏良老师主张以知识为载体教思想,教方法.在得到重要不等式a2+b2≥2ab 并进行证明后,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揭示他的本质内涵:

[JZ]2 +2≥ 2 ×,

即两个对象(数或式)的平方和大于等于这两个对象之积的两倍.并以此为“本”与“源”,引导学生“生成”其他不等式.如两个对象为[KF(]a[KF)]与[KF(]b[KF)](a>0,b>0),则得到(即基本不等式:[KF(]ab[KF)]≤[SX(]a+b[]2[SX)](a>0,b>0)),如两个对象为x与2,则得到x2+4≥4x,等等.另外,由于这些不等式由母不等式a2+b2≥2ab“产出”,故其证明方法可从不等式a2+b2≥2ab的证明方法中自悟.由此可更明白不等式a2+b2≥2ab的重要性,并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此不等式的多角度的探索:如在a2+b2≥2ab的两端分别加上其“右端”,则得a2+2ab+b2≥4ab,即(a+b)2≥4ab,故得[KF(]ab[KF)]≤[SX(]a+b[]2[SX)](a>0,b>0),两端分别加上其“左端”呢?这样用“对称思想”作指导,抓住并“放大”一个核心不等式a2+b2≥2ab,将传授知识与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让知识的产生那么自然,培养出学生今后独立去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这一点,无疑是我们今天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大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一种自然延续,其教育形态的本质是一致的,除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外,也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因此大学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可借鉴于本书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这有利于中学与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回想起《高等数学》课程的第一堂课,原本以为“函数”这节内容的教学是属于对中学数学部分知识的回顾,但“轻松”的教学内容却让人无法愉悦起来.“能用表格或图来表示函数么?”、“方程与函数有区别么?”、“什么叫做过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一片茫然,所幸个别学生能发现性地思考问题.再如重要的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一部分学生却只懂得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抹去了反三角函数可作为反函数内容教学与复习的经典案例之作用,也抹去了三角函数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的推导意义.知识的构建存在严重缺陷,倘若对乘法口诀都记不清楚的小学生开展探究式或启发式等教学,那么它的意义似乎不大,总的来说大学新生有以下几方面的数学特征:(1)数学基础参差不齐;(2)他们对“定义”的理解往往过于感性、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于“呆板”或缺乏数学思维、对问题的讨论缺乏深入与创新性;(3)学习心态往往好高骛远,而又缺乏恒心与毅力.事实上,这些教育问题的存在是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反馈,同时也是对所有教师的一种鞭策,促使大家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第10篇

【关键词】乡村;关爱;责任;成长;培育

2016年4月,一个让全省乡村教师热血沸腾的日子――200多个市、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正式建站运行,开启了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的美好旅程。

作为一名从农村学校成长起来的特级教师,一名在一线课堂摸爬滚打了30年的乡村教师,我深知培育站对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意义,但我更清楚地知道,要让好政策落地,让文件从静态的文本转化为火热的行动,需要各级部门上上下下的倾心付出,需要导师组全体成员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教师的成长,各级主管部门全力以赴提供成长所需要的帮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培育是一种帮助。在培育站,关于培育,爱是路径,帮是方法,培育是一种爱的帮助。

回顾半年来的培育站工作,我们深有感触:上级已经用“爱”为乡村骨干培育工作指明了航向,那我们就必须用“帮”为培育工作保驾护航,向乡村教育美好的明天进发。

一、起点:厘清培育工作的内涵

随着教育均衡的强势推进,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与城区学校仍然相差一段距离,这也是制约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学校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掩盖不了师资水平整体偏低的尴尬现状。因此,着眼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保证。

培育站的美好愿景由此日渐清晰起来:培育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带着我们的乡村娃娃们一起接近城市学生的起跑线。

培育站建站之初,我们首先组织学员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培育?为谁培育?随着讨论的深入,老师们渐渐懂得,对于教师来说,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培育历程,既丰盈了自己的生命,又润泽了孩子的生命。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乡村骨干教师的培育不是象牙塔中的“闭门修炼”,而是为一个个乡村孩子的成长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收获学习的自信、成长的快乐和对美好明天的希望。

所以,在培育站研修计划中,我们明确提出,研修主题应当立足课堂教学,结合乡村实际,既要有数学眼光,更要有儿童视野,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点,通过学员数学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优化乡村学校数学课堂品质,让培育成果惠及我们的学生。

二、准备:夯实培育行动的基础

根据培育站建设总体要求,我们通过双向选择,从高邮市各乡村学校挑选了一批数学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学校级别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愿望。我们首先对他们的教学实际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前期调研,我们把提高学员的课程实施水平确定为培育站研修的中心工作。本着立足课堂教学,结合乡村实际,既要有数学眼光,更要有儿童视野的原则,我们把培育站研修主题确定为:以“核心问题”导学,提升乡村数学课堂品质。意在构建“核心统领、问题引路、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问题导学”课堂框架,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点,让课堂活动始终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同时,让每一位学员在研究中逐渐提升核心知识问题化的水平,实现数学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培育站刚成立,作为培育活动的“热身”,同时也是为帮助学员树立自信,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培育站所有成员“一人一课”的亮相课展示活动,来自各校的乡村培育站学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的思路清晰,活动设计可圈可c;有的朴实无华,善于捕捉学生动态,抓住课堂生成推进教学,尽显教学机智;有的注重生本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有的激情四溢、幽默风趣,课堂气氛热烈,不仅给上课教师提供了同台竞技、大显身手的机会,更充分发挥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示范、辐射的作用,进一步引导教师们在实践中求索,在研讨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

三、行动:注重“培”“研”“教”的整合

培育站大力倡导“培、研、教相互校正‘准星’,彼此搭建‘舞台’”的工作思路,有效调动了学员追求业务成长的发展自觉,实践了培育工作促进教学内涵发展的功能创新。

在主题分别为“核心提问”“学案导学”“师生互动”的三次研讨活动中,我们充分整合了现场观摩、经验分享、个案点评、主题引领、综合评析等诸多教研与培训元素,让“教”“研”“培”在活动中和谐统一。培育站组织、教研室参与、各学校承办,锁定研修目标,丰富培训资源,生成教研成果,提升教研品质。

(一)聚焦研修主题

自从培育站成立以来,我们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培育站学员的“数学思维”“问题意识”,慢慢学着从课题的研究角度去审视课堂,研究课堂,开始学着针对“问题导学”课题的研究内容留心身边的案例,坚持写后记、教学反思,并在反思总结后再做新的尝试或创新。本阶段学习研讨活动主题分别为“数学课程建设”“学生自主课堂”“深度学习”“文本解读的儿童视角”“核心知识的问题化”等与课堂关注点高度契合的内容。

例如,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农村小学数学导学课堂的建构与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所有成员通过典型引路,深度反思,实践尝试,以“问题”的发现、生成和解决为主线,把学生置于一个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自我探索,同伴互助与经验分享,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抓住新旧知识的分化点,遴选最具思维价值,最能揭示本质,具有迁移效能的知识方法,强化核心知识的引领功能;在学习效果的反馈中,我们允许儿童“渐进式”思考,让他们通过反思调整,逐步触摸数学的本质,循序渐进地提升思维水平,把数学素养的积淀在一次次学习活动中得到落实;在学习行为的指导上,我们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机会,组织他们进行质疑、思辨,让知识在一节课中的发展呈螺旋式行进。

(二)丰富活动形式

针对每次具体的活动,我们都精心规划,包括时间、地点、主题、主持人、嘉宾等。每一次活动,我们都与我领衔的工作室活动进行整合,主题靠实,活动落实,效果扎实。

半年来,我们开展了如下活动:针对研修主题“核心问题导学”的主题研讨;读同一本书《简单教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学员撰写读后心得,组织交流并推荐发表;组织专业理论研修竞赛,对获奖成员颁发证书并奖励图书;开展“互动过程的探究,思想方法的渗透”主题沙龙活动等,这些活动都面向基层一线老师,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可与赞扬。

4月份以来,培育站成员分别到南京、江都、南通等地现场观摩徐长青、陈宏杰、华应龙、斯苗儿等专家的课堂教学和讲座,感受大师风采。我们还组织学员收看名师张冬梅、刘德武的教学视频以及曹培英等专家关于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撰写心得交流,已有两位学员的专题文章发表,还有3篇即将发表。

(三)强化交流意识

半年来,培育站先后与本市徐宏臻工作室、江都于正军工作室等开展联合教研活动,邀请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扬州教育学院陈开泰教授、省特级教师于正军等为学员现场教学示范,进行理论指导。同时,培育站和工作室成员还主动走出去,到江都实验小学、安徽天长界牌小学进行示范教学与专题讲座。

作为全市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培育站在学员们的交流课程中采取开放式课堂,欢迎全市数学教师前来听课、指导,分享经验。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是我们活动的常态。每次听课后,各位学员都能本着课堂重构的立场,和上课教师以及活动承办学校的老师开展互动研讨,在目标解读、策略选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学改进设想,推动了全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四)激发内省意识

与任何一种教育活动相同,培育行为也具有内和外的两面性,理想的培育要能够激发成员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参与教师都能从培育站的研修计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产生对培育目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培育站工作目标与个人专业成长目标的对接,自觉开始“向内”的努力,尝试着稍微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教育教学的新突破,在自主研修,合作探究,互动生成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

我们帮助培育站所有学员建立了学习、成长记录,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安排、学习结果、阶段性成长变化、导师指导情况及评语等,内容完善,过程清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学员成长的轨迹。

我们在帮助教师提升的过程中,针对“核心统领、问题引路、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研修主题,突出核心知识的提炼与呈现,以问题的提出、表征和解决为主线,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寻找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并尝试以研究者的自觉行为,通过调查分析,制定方案,展开基于乡村儿童数学学习水平的实践研究。

四、收获:重树乡村教师的自信

加入培育站半年多来,每一批学员无论从教学水平、教学策略,还是教学成果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张生华、吴兴坤等老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尹力、王锋等培育站成员参加高邮市珠湖星光大舞台教学竞赛获得全市一等奖,解碧云老师代表培育站全体成员参加扬州市青年教师录像课比赛。

培育站成立半年来,培育站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8篇,参加教学展示活动44节次,到外县市交流3次。在今年扬州和高邮市县两级第七批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培育站共有16人位列其中。其中,有10人由校级骨干教师晋升为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6人在原有骨干称号基础上成功晋级为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有9名学员在高邮市数学教学优质课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24篇论文在扬州市论文评比中获奖。两位学员和主持人合作研究的课题成果在扬州市第二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是当地农村学校唯一获奖的项目。

从教学实绩来看,每一位学员都能把研修培训成果用于课堂实践,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受到所在学校师生和家L的一致好评。

培育站的所有工作说到底就是一种帮助,帮的艺术就是培养的艺术。面对乡村教师,关心是一种帮,微笑是一种帮,鼓励是一种帮,批评也是一种帮;面对工作,研究专业是一种帮,打磨课堂是一种帮,认真备课是一种帮,互动研讨也是一种帮。在培育工作推进的路上,帮无处不在,每一次的帮,只要心灵在场,只要能给所有成员以动力和能量,就是一次有效果、有责任的帮和有意义的帮。

所以,最后我想说,对于导师组来说,帮首先得是一种能力,其次是一种责任,最后是一种精神,唯有如此,培育工作才能形成一种智慧、一种习惯和责任、一种精神和品质。

第11篇

简约化的理想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最重要的阵地,谈到钻研数学教学多年的授课感受,刘志红老师引用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一句话:“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在刘志红老师的心中,理想的数学课堂是简约化的数学课堂,简约化并不是单纯的简单化,它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教师要善于将各个知识模块、教学要素有机整合,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从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刘志红就开始了对“理想数学课堂”的追寻,20多年中的不懈努力,她构建了对数学课堂的基本观念,即“简约而不简单”。在刘老师看来,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情景或环节,但内容要充实丰满;语言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词藻,但要能引起学生的心领神会;不需要盲目地追求现代化媒体,而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功效。因为简约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情节明快、集中,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讨论;简约的数学课堂可以避免繁杂的情节造成教师的调控失衡,可以避免使学生因应接不暇而思路混乱。新课程追求的应是复杂中的简约,简约才叫真实,简约才会有用,才是教育的真谛,教改的目标。“简约”的数学课堂,意味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潜心研文,大家有足够的空间表现自我,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刘志红认为,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学生“超前思维,向教师挑战”的课堂氛围。写出例题后,她经常是请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上讲解;定理、公式写明了条件,她鼓励学生想出它们的结论;再进一步,她还鼓励学生主动构造定理、公式;甚至,瞻前顾后,审时度势,提出应该给谁定义和如何定义;乃至,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学生都抢在前面猜想它的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做的优点,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同时,一切都是学生亲历完成,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学生向教师挑战时,如果思考不正确,将从反面加深对正确认识的理解。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和学生的相互影响自然要改善只模仿教师一个人的局限性。另外,这种给学生在同伴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将是一种很好的鼓励他们积极追求的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大量的例题、习题讲解,如何避免简单的重复而又有的放矢呢?刘志红老师对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数学需要做题,别的课程也是如此,但怎样才能起到做题的作用,达到做题的目的呢?刘志红老师认为,题不在多而在精。“精”是精彩,指题目本身无错误,不只是对定义、定理、方法进行复述,题目的思路应充满活力、综合性强等。但更重要的,是“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一题多解,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多解归一,是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乃至不同知识类别及思考方式的共性,上升到思想方法、哲理观点的高度,从而不断地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解题思考方法――多题归一。为了这种“把题做透”的目标能够实现,教师必须少留作业,但作业题目要做到少而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理想的数学课堂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是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是追求真实自然的动态生成。刘志红老师认为:“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互动的课堂讲究对话和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数学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解放学生,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这才是我心中理想的数学课堂。”

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当像全世界的太阳,对所有学生普照教学的光芒,均匀地照亮每一个人。”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钥匙。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刘志红关爱每一个学生,注重言传身教,经常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心理疏导。为自卑的学生树立自信;为失去母爱的孩子送去关爱;对心理有障碍学生进行疏导;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物质帮助;对“学困生”进行义务辅导。她努力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和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刘志红注重发挥自己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抓住学访交流、讲座、座谈、展示课、录像课、评课、指导做课等一系列机会,和同行分享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她要努力使中学数学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志红深知,自己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源自于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特别是通过参加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习和培训,她更感到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她阅读各类有关教学教研的书籍,并将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全校教师分享;她不断吸取先进理念,并时常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她知道,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超越自己,以自己的创造力赋予教科书鲜活的创新力,并用这种创造力影响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科教育专家。在课堂中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期待心理,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刘志红老师认为:“一名特级教师的成长道路就是一个教和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探索路程,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研水平。唯有亲历科学研究,才能获得丰厚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体验到教育事业的无比幸福,品尝到教学工作的无穷乐趣。”学习积累的基础上,刘志红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在教中研,研中改,形成了“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学思路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激趣―问题议疑―解决为标―理论升华”的引导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从以教师的讲课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为主;从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交流;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崭新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使学和教融为一体,边指导边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使刘志红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努力做好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也是刘志红的一项重要工作。身为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和区专家组成员,她参与共同备课、策划观课活动,优化教学成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青年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推动教研风气的形成。青年教师在教学上遇到了难题,她总是耐心地帮助,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向他们传授。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往往首先自己深入研究教科书和教法,然后和他们一起备课,一起设计多媒体课件,她还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学观念;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39-02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贯穿于高中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延伸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是一门极灵活的学科,而不只是几个概念,原理和公式而已。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既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纳器。教师要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向"引导者",由重教学的"结论"转向教学的"过程",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逐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总结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假如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受到鼓励,学习上更加自主,学习效果更加良好。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好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2.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能够得到教师指导的阶段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必须靠学生自学,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才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倡导学生自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时候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可如果换个角度或从对立面来看,可能就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因此,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和挖掘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3.教师应当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极其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在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创造一个活泼有序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式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来的,而不是依靠背诵和记忆。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索,勤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4.教师应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同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它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如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

情境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一个故事,比如在讲到数的n次方这部分知识时,就引人《国王赐米》的故事来促使他们对次方的增加一点点,而数却增加很多的理解,通过故事,真切地感受到数的神奇。也可以是设置一个悬念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学习。还可以利用数学悖论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随着老师的层层深入的分析,主动去改变传统的老师讲授,了解为什么,找出产生悖论的原因,从而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自然地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因此,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结合所要学的知识进行创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快乐数学教学就是要努力做到要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愿学、乐学、易学。希望通过数学老师们的努力,能够改变数学教学枯燥无味的现状。

总之,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总结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