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

时间:2022-10-09 16:2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创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创作

第1篇

前些日子看了阿童木的漫画,尽管是童年的记忆,但是内容却丝毫不低幼。

许多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里人和机器人的冲突,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歧视,其实就取材于现实当中人类的种族歧视吧。

那个听说了机器人法案通过,立刻带着机器人出门的人,就在他自语着说还有不平等存在的时候,抗议的人群用炸弹夺去了他的生命。

而天马对于阿童木的复杂感情,也像极了那些为了孩子“优秀”毫不吝惜,却不顾及孩子感情的父母。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事情,甚至司空见惯。但是手冢治虫却可以巧妙地化用这些事件,和科幻故事的情节融合在一起,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这就是大师的艺术创作,是真正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嗯,是的。两方面吧,一方面是这些中国这些公司都会偷你的隐私,没有一个公司不同的,然后第二个就是你看过的电影,在你这儿缓存的时候,别人要看的时候他同比值传给别人他自己的资源。不好吃,我也不是不好吃,有的好吃苹果啥的不好吃。但是热的时候真的好吃。在吃水果。这个是中俄铁路的这个起中国铁路起点就在天区那边西边儿。钥匙。我记得那时候净干啥呢,我我也不去欧洲坐火车去梧州,跟着火车皮一起过去。天合到一起。拍照看就你轻轻放上去,轻轻放上去就自动吸附了,但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法远程艇。上看一下你,然后你拿着那个是看这个跟客服要这个贴文的说明,然后一边看一边这个贴。

大师的境界,或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第2篇

一、艺术创作动机构成的要素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他都有动机,这里的动机是和他心里的想法是一致的。动机是人的需要与环境的刺激相撞击而在主体心灵产生的一种力图实现某种目的的愿望,这种愿望是人对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抉择,艺术创作也不例外。艺术创作既有一般的动机属性,又有自己特殊的属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情绪性上。情绪在动机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情绪的作用表现非常突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是与他的整个生活、整个人的生理密切相关的。如果说从艺术作品的性质、社会效果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那么,从动机又可以看出艺术家的整个人格、生活、理想。艺术家首先是生活着,然后才是创作着的。因此,艺术家要想提高自己的创作动机水平,首先就要努力使自己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艺术创作动机构成的三要素是对事物的认识、目标意图和欲望冲动。首先,对事物的认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物,当我们面对这些不同的人和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要有选择、有辨别,判断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价值。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也是这样吗?其次,目标意图。光有一个认识还不够,认识是很重要的、很有意义的,但如果还没有明确主题思想的话,也不能形成动机。就拿创作来说吧,一个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要有目标、有目的性,创作出来的作品主题才鲜明。这样我们就可以说目标意图明确、创作的动机明确。再次,欲望冲动。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动机就是一种潜意识的欲望冲动,这种欲望冲动来自内心的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有可能来自内部或者外部,有了这种力量就会产生冲动,并把这种冲动反映在作品上,我们就说有了创作的欲望冲动了。

二、艺术创作动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事物的认识、目标意图和欲望冲动三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举例来说明,1910年,在经历了野兽派运动的辉煌之后,这个群体的艺术家们纷纷抛弃了野兽主义,转而探索符合自己个性的艺术道路。马蒂斯也同样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绘画风格。马蒂斯的摩洛哥之行的最初动机是希望在那里找到解决自己的绘画创作中色彩与自然的直接关系问题的方法。马蒂斯两次去了摩洛哥,到那里去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奥秘,并进行实地考察,找到了色彩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对事物的认识。这一时期,马蒂斯主要寻找新的绘画风格,探索一条符合自己个性的艺术道路和绘画的色彩装饰之路。马蒂斯与其他欧洲艺术家一样,画风追求原始格调,富有幻想意味。他用快速、粗放有力的笔触造形与纯粹的色域组织画面,使画面充满律动感。他画面上特有的阿拉伯饰纹色彩绚烂,线条流动,很有装饰性。他说他“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和谐、纯粹而又宁静的艺术”,因此探索“东方主义”传统绘画艺术。从马蒂斯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到东方主义的宁静,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宁静,它使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在它的笼罩下,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东方神秘主义气氛油然而生。从这一时期可以看出马蒂斯形成了主要艺术思想了,其绘画主题也就明确了。所以,它们在这一时期给马蒂斯的创作带来了冲动,使他画了许多这方面题材的作品。从马蒂斯的两次摩洛哥之行可以看出,他的创作动机形成是从对事物的认识到目标意图,最后再到欲望冲动。三个要素很完备,由此形成的三要素就很清晰了。

三、艺术创作动机对构思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讲到动机必然要讲到构思,创作动机与创作构思表现为一种更为明显的承接关系。创作构思是创作动机更具体的体现,后者既是前者的指导思想,又是前者的内在动力。动机当然已有初步的构思萌芽,但动机带有观念性、意图性、行动的指向性。当艺术家将这种抽象的意图开始转化为具体的审美意象的时候,动机就转化为构思。当马蒂斯从两次摩洛哥之行得到启示时,他就有了创作的强烈冲动,但仍属于动机阶段,而只有当他具体考虑到如何设置图形与色彩的关系、构思画面效果时,才进入了构思阶段。动机对构思既有指导性,又有约束性,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时候,他的构思就要受到动机的指导和约束。艺术家在创作同一题材时,动机不同,构思就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效果也就不同,这在艺术创作中已经是惯例了。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被誉为“现代的米开朗琪罗”“现代雕塑之父”。在他的两件雕塑作品《吻》和《思想者》中,他创作时的构思就非常明确。《吻》的动机倾向于神明的静穆,呈现古典主义的优美;《思想者》倾向于狂放的忧思,充满现代意识的焦虑。也就是说,他在古典主义和现代意识之间彷徨。《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壮有力的劳动男子。他低头沉思,在为人类的一切烦恼冥想。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势,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在罗丹的构思中,这位思想者便是《神曲》的作者但丁,他坐在地狱入口前,思索着生命的难题和生存的意义。《吻》这件作品题材同样源于《神曲》中弗朗切斯卡与保罗这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以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吻的瞬间。雕塑把双人座像的下半部分纳入大理石,避免脚部烦琐的构造,增添了雕像的整体感,并以极为古典的写实手法雕刻而成。这两件雕塑作品都从《神曲》中得到构思的灵感,但创作的意图或动机是不同的,一个是表现静穆优美,一个是表现忧思焦虑。当然,我们在一些作品中也看到,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全部改变原来的动机。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原来的动机不够成熟;有的是不够正确或不够深刻,在艺术创作中加深或纠正了原来的动机。这样的动机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或者我们就叫它为一种灵感吧。

四、艺术创作动机的内在表现

第一,心理表现。20世纪艺术史上最巨大的变革是现代派艺术的出现,其中每个画派和画家对画面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精神》、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是现代派艺术的经典文献,沃林格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了表现主义的历史传统和心理动机。他认为艺术活动的出发点就是线性的抽象,抽象是将外在世界变化无常的偶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从而获得了心灵的栖息之所。这种抽象冲动无关乎理性的思索,而是未受玷污的内心本能获得的抽象表现。而这种心理表现的抽象冲动或自发的不假思索的抽象创作,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即兴创作”或“灵感”。在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中,这种创作时的心理动机表现尤为突出。康定斯基认为艺术是精神的外在体现,只有抽象的形与色才能完整表达精神世界。1912年,康定斯基在绘画理论名著《论艺术精神》一书中分别阐述了三种不同的灵感源泉,即外在世界的直接印象(印象)、内在精神的无意识表现(即兴)、内在情感的理性化表现(构图),把表现内在的需要、精神和情感作为绘画的宗旨。现代派画家马蒂斯、凡•高、高更、蒙克等饱经贫穷的折磨,他们的作品总是笼罩着一层忧郁的情调,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倾泻在画面上,对于他们自己,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解脱、一种精神上的慰藉。马蒂斯就明确地说过:“一种艺术,对每一个精神劳动者,像对于艺术家,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他的工作中获得安息。”在绘画领域之外,如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其一生坎坷,饱经人世的辛酸。他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15岁就已经知道了。”然而他在辛酸生活中一直坚强着,并且创作出大量情调悲愤、苍凉、劲健的艺术作品。这显示艺术创作与人的忧患意识似乎是相连的。古往今来,凡有深度的艺术作品都与艺术家的心理有关,这种心理我们通常把它认为是一种忧患意识,表现在作品创作中就是一种心理欲望的冲动。第二,情感表现。情感与艺术创作有着最为密切的直接关系,艺术创作的一个根源就是情感表现,这一点在中西方文艺思想史中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审美化产物,它的直接显示就是人的情感世界。如罗丹就是一个情感至上论者,他甚至说:“艺术就是感情。”被称之为拥有“自然主义”画风的柯罗,是一位在风景画领域内的现实主义大师,但他并没有偏废情感的力量,他甚至说:“我虽然在细心地追求模仿自然,却一刻也没有失去抓住感动我心灵的刹那。现实是艺术的一部分,只有情感才是艺术的全部。”美不在于画面所描绘的东西,而在于艺术家必须满怀感情反映所见到的东西。它会产生力量使你完成作品的创作。我们已经在艺术创作的动机三要素当中讲到欲望冲动,这种欲望冲动上升到更深一层就是表现的欲望。艺术创作的动机,从艺术家自身需要一面而言,应是表现的欲望。每个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种种不幸、不快的事情,自然就会产生悲痛、哀伤、苦闷、焦虑、愤恨等消极情绪。艺术家受到生活的种种刺激,并且有了独特的感受,有了强烈的情感。这些东西积蓄在心里,不吐不快。于是才产生创作的欲望,试图把所见所闻所感用审美形式表达出来,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这种情况不仅在绘画上有,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创作中也有。在我看来,无论是何种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当画家面对自己的一幅作品时,往往会触景生情,陶醉其中,并带着自己强烈的感情去表现。此时,内心的情愫便无声地显露于画布之上,令观众激发出自己的审美情感,感受到景中之情,与画家产生共鸣。情感的变化因人而异,不同时刻或遇到不同的景或物时也会产生情感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在艺术创作时,正是把这些情感因素融合到画中去,才使得画面具有了意境美。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的动机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主要阐述了艺术创作动机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当中,我认为目标意图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这幅艺术作品反映出的精神主题,从这个主题思想中可以判断出一个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其次是对事物的认识,就是说艺术家去发现事物、了解事物,就会辨别出其是否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价值,对社会有价值,才能有的放矢地去选择自己所要的题材和主题思想;最后是欲望冲动,有目标意图和对事物的认识,就可以产生欲望冲动了,这种欲望冲动主要是你所想创作的作品中某些思想与你现实生活当中的情感相吻合,所以带给你想创作这幅作品的欲望。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当然,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人的心灵是如何接纳那种源于形而上的超验本质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的。创作动机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的心理驱力和张力使然。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样的创作动机,实际上也就暗示了某一具体作品或创作者一生的创作走向。由是观之,研究创作动机产生的目标、意图和欲望冲动,其重要性及意义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论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镛.移植与变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

摘要:目前,国内的综合材料艺术创作受到塔皮埃斯、劳申伯格、基弗等西方艺术家影响,在创作层面上过多地模仿,缺失独立创作成分。云南语境下的综合材料艺术创作,有着别具一格的风貌,自然地域、少数民族人文风情与自我精神独白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表述方式,因此,成就了具有云南特质的综合材料艺术形态风貌。

关键词:综合材料;云南语境;艺术形态

一、综合材料物性的艺术形态研究

著名艺术家、学者陈丹青曾说过:“1917年,当杜尚把小便池放入美术馆展厅的那一刻开始,世界美术史就被翻了一页。”当现成品作为一种视觉可及的对象开始,其艺术形态就具有一种不可取代的地位。小便池本身的物性是作为公众服务的器具进行使用,并未改变,但其放入美术馆的展厅后,签上艺术家的名字就改变了艺术观看之道,众多观者对其认知的层面会有不同的呈现。这也就是杜尚对于绘画艺术的一次巅峰挑战。同样的物性研究,回归到东方语境下来审视,在1968年神户的须磨离宫公园举办第一届现代雕塑展时,关根伸夫的作品《相位—大地》,改变了其物体的场域,从东方美学的虚实阴阳中,建构了一个对于物质的物性思考,提出了在艺术领域,如何运用物质的物性进行纯粹的艺术表达。李禹焕成为了“物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关根伸夫等人的基础之上,总结其艺术观点,把“物派”系统性地归纳与总结,完成了理论体系的完整建构。目前,影响国内综合材料绘画发展的主要艺术家有塔皮埃斯、基弗、劳申伯格等人。三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都采用现成品作为其作品表现方式,通过改变相关的物理属性、环境属性,成为利用综合材料表述的先驱者。当下的综合材料艺术表现在利用材料属性上,主要分为两类:材料的自然属性与材料的社会属性。材料的自然属性包括了材料的颜色、质地、肌理、纹样、软硬等,属于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不同的材料在艺术呈现上有着不同的造型表现,是由外而内的表现效果。艺术家在进行艺术表现时,可以针对相关的材料自然属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择取,满足艺术效果的需要。材料中的社会属性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各种材料在社会进程中被赋予了一定的人类意识与社会意义在其表现的文化精神层面内,表述方式具有了由内而外的延展空间。在基弗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了以金属材料铅为主体的作品,这种材料在西方《圣经》中,意喻着人类灵魂要经过铅制的天梯才可以到达天堂,故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材料的社会属性已经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赋予着特定的社会意义,艺术家充分利用这种材料由内而外的社会意义进行表述时,其作品赋予着哲学思考,观者的视野也会从自然属性转为社会属性,引人深思。

二、云南语境下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现状研究

国内的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相对于国外来说,发展缓慢。在201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了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该艺委会的成立顺应了世界美术发展的浪潮。国际艺术环境已经从古典表现走向了现代,从架上表现走向了综合空间的表现,单一画种的界线已经变得模糊,多画种共同融生的艺术创作正符合当下美术发展的历史大潮。目前,国内的北京、上海、浙江、安徽、重庆等省市都成立了相关的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针对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形态表现进行了多样的学术交流研讨,其在探索中,逐步发展成熟。相对于浙江等省市的综合材料绘画发展态势而言,云南作为祖国的西南边疆,从“85新潮”一直到当下的当代艺术发展情况来看,综合材料绘画在云南的发展相对滞缓。与综合材料绘画发展历史相关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西南新具象艺术群体,毛旭辉、曾晓峰等人,受到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的影响,采用了拼贴实物的方式进行了一些艺术创作,这是云南本土艺术家最早采用综合材料绘画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的开端。据昆明金鼎艺术园区的苔画廊策展人刘丽芬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就有艺术家开始尝试,2002年—2013年,是云南艺术家尝试综合材料艺术的一个爆发期。宁智2000年在诺地卡画廊做的‘铁’装置作品展、叶永青的创库首展‘打开四面八方’之后,薛滔、罗菲等一大批云南青年艺术家都在做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的尝试。”2008年以后,全国艺术市场火爆起来,很多艺术家转向商业创作,导致实验艺术日渐减少。在2010年的“红心公社16年展”之后,云南就再无大型的综合材料作品展了。在云南的高等艺术教育领域里,长期以来,未曾开设综合材料的相关专业,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为例,在美术学院的教育系以沐晓熔指导的本科毕业创作中,全部采用综合材料与影像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毕业汇报展览。该毕业展览一直从2014年持续到了当下,指导理念以观念艺术植入为主题,采用材料、影像为主的表现方式进行综合媒介的展示。当下云南语境下的综合材料艺术创作者多以70、80、90后为主体,薛滔、苏碧亚、和丽斌、宁智、朱岚茎、沐晓熔、付美军、尹雁华、张华等人,其作品都与云南的地域环境、少数民族环境相关,作品反映内心的纯净质感与精神质地,与北方和江浙一带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风格有所差异。综上所述,云南的综合材料的艺术发展,需要多样的生态环境给予发展壮大。笔者尝试在云南自然与人文环境下归纳总结综合材料表现的特点,分析原因,以期促进云南的综合材料的全面发展。现任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胡伟老师这样指出综合材料绘画的定义:“综合材料绘画是单画种的材料技法的演进,多画种或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和原生态的表述。”应该这样确切地说,用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物性来呈现艺术家所持有的艺术观念,在多样的表现形式下,呈现不同的视觉效应。结合云南语境下的综合材料艺术创作,其主要特点是紧紧围绕着原生态的表述进行艺术创作,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风情孕育了不同的民族美术形态。在西双版纳、德宏地区,傣族特定的大象纹样与菱形纹样就属于傣族人民在常年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下与宗教信仰影响下,根据当地的环境衍生、提炼而出的图案图形,具有特定的纹样造型,其本身就蕴含了傣族的综合审美。20世纪80年代的丁绍光、蒋铁峰等云南画派的创始人运用古代壁画的绘画技巧,根据傣族风情图案,大量地创作了诸多的艺术作品。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当下,云南民族大学的叶松青老师利用云南民族民间的剪纸艺术形式,创作了具有个人与民族风情的装置作品“咒语孵化”系列,利用一些来自民间的图式符号和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一种独创的表达作品。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民俗文化的物化载体,起源于造物艺术,长期在民间流传,和人民生活形影不离,它融合了一个群体的审美意象、崇仰心理和生存欲求,构成了一个完整自足的生命感受和表达体系。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汪玲老师的综合材料作品《对话—民俗》,同样是利用民族民间的元素进行艺术创作,整个作品有三个联幅组合而成,利用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的乳丁纹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在半椭圆形状的联幅上,密集地堆放着圆形的乳丁纹,材料选用了白色棉线作为主要材料,充分表现云南地域下,水乳大地,哺育世代子孙的情怀和延绵不绝的生殖崇拜艺术观。云南独有的原生态表述艺术创作方式为云南本土艺术家开拓了综合材料创作的蹊径。在单画种材料技法的演进,多画种或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层面上,云南的艺术家在进行综合材料艺术创作方面也有着与国内其他地域的艺术家不同的特质。根据笔者的多方走访调研,目前在云南比较活跃的综合材料创作的艺术家朱岚茎、沐晓熔等人,他们坚持以内心的情感抒发为基础,根据不同的心境与感情触动,采用相对合适表述的主体进行创作。朱岚茎的综合材料作品《启示录》,原型来源于《圣经》的文字,这样具有宗教色彩的文字,被艺术家用沙土进行编排与柔化,把原有的文字结构风化,在模糊的形态结构里,某种神秘的情绪蔓延在作品中。沐晓熔的作品《天空之城》,采用了白色棉线与棉布,利用棉线的韧性,勾勒出俯瞰大地的视觉感,再利用白色的漆进行云雾的塑造,营造了隐喻于繁世之外的宁静天地。表述着不同国度具有理想国、乌托邦、桃花源、天空之城的内心柔软、祥和、静谧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是作为现实世界不可找寻的天空之城,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所以,形而上的艺术表述也成为云南当下综合材料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主要方式,他们不受限于商业模式的运作,在精神层面上独立于世,用最纯净的表述方式进行自我的艺术表达。

三、结语

云南的综合材料的艺术形态表述,具有着独立的精神品格与风貌,当下的诸多艺术家充分利用其自然地域、民族风情、精神表述完成着具有自我创新特质的综合材料作品。从近几年的全国综合材料相关展览可以看出,这样的艺术形态表述具有鲜明的特征,期以继续延续与发展,在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中,创作更多的综合材料佳品。

第4篇

同志们: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期两天的艺术创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马上就要结束了。会议期间,江玉琴局长作了主体发言,刘云良局长传达了省文化厅《第九届省艺术节总体方案》,19位同志分别作了发言。刚才市长又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大家结合各自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贯彻会议精神和做好今年的艺术创作工作再简要讲3点意见。

第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今年的任务应该说是很明确的。建市50周年“辉煌五十年、和谐新”大型文艺晚会,是我们今年艺术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4月5日晚在市体育馆举办这场晚会,而且把演出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局。这场晚会将是建市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次晚会。成功举办这场晚会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站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来对待这次活动,集全局之力来完成这项任务,在思想上高度统一,在步调上高度一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项活动既是文化任务,更是政治任务,必须办好;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场晚会的成功与否,是对新组建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全局工作能力的检验,是对全局上下执政能力和落实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全局政令是否畅通的一次检验。全局的同志都要尽职尽责,全力以赴把自己分担的工作做好、做实,确保此次活动万无一失。在有关的具体问题上要考虑细一点再细一点。比如,舞台的设计要新颖,特别是灯光要设计好,要有效果,使观众一看舞台就群情激昂,心情振奋;舞美的设计要周到,导演、内容和场面气氛等因素都要考虑周到,要为电视转播提供好的镜头画面;节目的安排要把关,台词的穿插和大屏幕的内容一定要提前审定,要把能源之都、食品基地、百湖相城、运河故里特点和优势,都考虑进去。对这几个问题,希望江局长、张局长、朱团长要进一步研究、细化、落实。今年,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艺术创作任务,也需要我们予以充分重视。比如,尽快确定参加省九艺节的剧目,组织“花开的声音”精典美文朗诵会,举办国画院精品书画展,及早考虑新年音乐会等等。总之,对今年的艺术创作工作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

第二,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态度决定高度。实现一个梦想,成就一份荣耀,能力固然重要,但首先是态度。态度可以是能力的加油站,也可能成为能力的灭火器。不一样的态度,成就不一样的高度。没有令人敬佩的态度,就没有令人仰望的高度。不论做什么,都要积极主动,都要敢于挑战,这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未来事业的高度。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拨除环绕在那些成功人士身上的光环,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起步的条件远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好,积极的态度是他们惟一的法宝。在别人灰心的时候,他们意气风发、斗志高昂;在别人因困难而放弃的时候,他们积极进取;在别人松散懒惰的时候,他们全力以赴,不找任何借口。因此,只要对工作和生活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人生总会有其高度!只要掌握好态度这把金钥匙,就能创造辉煌灿烂的成就!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需要端正态度,不能够投机取巧。就拿艺术创新来说,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就不是因循,不是趋时,是以艺术创造的独特性来引领这个时代文化艺术品格的提升。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引领人们精神指向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艺术作品主要不是通过感官刺激使人获得娱乐,而是以深刻的思想蕴含和精美的有意味的形式,使人们得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启发,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及形式美的欣赏。鲁迅先生所说的,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指的应该是,文艺作品应该任何时候都要表达对时代的关注和对人的命运的关切,都要体现一种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在一般性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更需要呼唤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人们通过艺术的欣赏和浸染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和文化追求。如果我们有这种态度来对待我们的艺术创作,我们就一定会创作出具有相当高度的艺术精品。

第三,要进一步开阔眼界。眼界决定境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做得好。眼界越宽广,境界就越高,这就是眼界决定境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舞台,眼界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艺术体验总是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态度,无论是对艺术家本人还是对观赏者。我们不可能处身于艺术形式的王国中而不参与到这些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艺术的眼光并非仅仅为一种接受或记录外部事物印象的被动眼光,它是一种建构性眼光。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究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没有远见的人,只能看到眼前、摸的着的东西;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低的眼界,注定只有低境界。拥有一片开阔的眼界,就拥有广阔的舞台,希望人人都能在自己的舞台上,舞出优美的华章。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阅读、多行走。俗话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从局里来说,就想多创造机会,让我们搞艺术创作的同志多出来走走、看看,多观摩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精品;从个人来说,还是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关于读书,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总理昨天下午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温总理说,我有三点体会:第一,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第二,读书要选择,要选择好书。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其实历史上,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淘汰,留下来的书是不多的,这些书带有永久性,因为它经过多次淘汰而依然能够震撼人心。第三,我曾经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又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其实前者讲的是学习,后者讲的是实践。

最后,再次感谢市长,对艺术创作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放弃休息日和我们一起开会并发表讲话,给我们以具体指导;再次感谢泉元领导,对基层文化工作的理解和关心,连续两天和我们在一起交流联谊传递信息,给我们以热情鼓励;再次感谢同志们,对工作的敬业与投入,加班加点探讨艺术创作的经验,给我们以信心帮助。我代表局党委,谢谢大家,祝同志们元宵节快乐!

第5篇

关键词:壮族民歌;艺术创作;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82-01

从古至今壮族人就把唱歌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壮族人民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不断的继承、发展和丰富壮族民歌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使壮族民歌无论是在调式调性、体裁、节奏上,还是在歌曲风格上都具有了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

一、壮族民歌的渊源

“壮族民歌”又称“壮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族民歌是一种用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壮族人民思想感情与生产生活情况的艺术形式。壮族人民从古至今勤劳、勇敢而进取;壮族民歌历史渊远,民族文化浓郁而朴实。

(一)壮族民歌的历史渊源

壮族人民善以歌唱的形式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据记载: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民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民从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二)壮族民歌中古代民歌的表现形式

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音调和谐、韵律自然、易歌易记、流传方便,使得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洋溢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壮族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所撰《谈僮歌》一文和《壮族通史》以及《壮族民间歌谣集》等论著中可知: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单身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问歌、赞美歌、讨欢歌、示爱歌、发誓歌、分别歌等等)、风俗歌(庆贺歌、祝祷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哭丧歌、哭嫁歌等等)、生产劳动歌(农事歌、农闲歌、时令歌、节气歌、喜雨歌、苦旱歌等等)、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壮族民歌分类很多且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人类生活与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二、壮族民歌创作的独特性

(一)歌唱者也是创编者

壮族民歌之所以丰富多彩,和它的作者众多而面广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民歌和其他民族的民歌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作者一般是劳动群众,另外还有不少壮族知识分子也致力于壮族民歌的创编。有的将生产、生活经验加以总结、提高;有的则将汉族故事传说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民歌;也有的是从汉族引进来,用汉族的故事,套以壮族民歌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壮族人喜闻乐见的歌曲,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梅良玉》等。众多作曲家对壮族民歌的继承、发展和丰富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创编者也是歌唱者

壮族人民人人都会唱歌,上至古稀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不管是歌师还是农民都能唱出一口优美悦耳的民歌。当你步入壮乡,特别是耕种的季节或逢年过节或操办喜事的喜庆日子,处处有歌、时时有歌。

壮族民歌富于音韵美,韵点密集,唱起来悠扬婉转,娓娓动听,常常给人美的感受。壮族人民不仅创编和演唱歌曲,而且也都是劳动能手,都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既有宝贵的生产知识,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创编的壮族民歌也都是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真实写照。

壮族民歌是壮族歌手和壮族劳动人民结合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把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理想经过艺术创作变成为有血有肉的最通俗、最朴素、最形象的口语叙唱出来。因而它音调和谐,韵律自然,充满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一切得益于人类情感的发展和生命激情的迸发,它始终离不了壮族人民喜歌善舞的民族心里特质和幼即习歌的社会习俗。

壮族民歌基本上是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的产物,常被人们用作交际和交流感情的工具。因壮族民歌的演唱者也即是民歌的创作者,再加区域的差别而使壮族民歌呈现出种类繁多、体裁多样化、结构灵活多变、调式体系以徵调式为主其他调式为辅、艺术表现手法千姿百态和语言创作独特异奇等特点。

壮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了本民族的艺术风格特征,这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艺术传统,尤其是共同心理状态、审美观点和艺术特点等因素决定的,它成为壮族民族音乐特征的标志。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艺术种类之间相互交融与互化的可能与奥妙,处于某种文化背景的艺术史家,必然会依照本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取舍艺术家,体现本文化的权力。充分认识其差异性与同一性,对艺术史与艺术创作要素进行分析探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艺术史 艺术创作 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学术界对传统艺术的研究,有了新的参照体系和新的视角。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发掘和发现,推动了艺术史论科研的深入开展。对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综合研究是我国艺术史的特征,这种综合研究表现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史方面。它作为人类精神的创造并不完全与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步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社会习俗、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因而,艺术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也并不完全吻合。这就是时代在变、社会在变。

艺术史的研究应抓住其主流,从艺术品本身出发研究其风格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不可忽视嬗变的选择性和必然性。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纵向上,应考虑时代的变化、艺术本身独特的沿袭与演化。脉络分明的理清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在时间飞驰中的传承转折,这是社会最高意识和时代最高精神在刹那间透过人类形象的伟大创造。智性的启示和永恒的定格;艺术史在研究社会、民族、地理、气候和其他方面以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和干预,种种的影响和干预、种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都无可逃遁地深深地烙在了人类至上的智慧――艺术的深处。这种艺术史的权力。有时反映了时尚,有时体现了某一社会阶层的趣味。当艺术史的写作被置于不同文化的背景时,那么,这时的艺术史还具有了文化的权力,具有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偏见。黑格尔曾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脱离社会历史语境,会造成片面理解,有悖于历史发展进程,也无助于发现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历史的变化,如同艺术与其他文化创作活动之间的跨学科的联系,只能够在一种微观历史的层面上被加以解释。任何与经济结构转变、与心理学或抽象理念相联系的观念化的艺术史都似乎是有疑问的或靠不住的。艺术又是综合的。不管各门类艺术发展得多么精微细腻,它们毕竟是我们民族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一枝一叶,艺术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种,都生根在一个艺术文化的综合体里,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都是广大人民和艺术家长时期地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创造的。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独到的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崇高向上的审美理想,多样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艺术的意境、风格、神韵的多彩多姿的追求,都结晶在历代艺术精品的不朽的魅力里,并在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中显示其连绵不断的总体脉络。以整体的和系统的视野研究艺术史,是艺术内在规律不断发展的要求,是对于艺术发展予以全面理解和宏观把握的需要。在各艺术样式之间,虽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无论是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与艺术体验,还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形式美法则或者创造的过程,均有相近之处,艺术家的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要素、赖以使用的思维方式,以及艺术物化的基本目标、艺术创作的最终使命等等,也都是相通的。正是基于各艺术门类的差异与同一,才使得不同艺术样式既拥有属于自身独具和赖以生存的特质,同时也具有在社会文化的庞大系统中作为艺术文化体系所共有的特性。

在当代,更多的艺术创作样式越来越趋向于交叉与互融,不同的特质经过人们的精心创造,实现了提升,创作了大量新颖的艺术作品,甚至推出新的艺术创作,这些都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基于此,我们更有必要将人类有史以来的艺术现象与衍变放在一个整体性框架上,进行多元的研究。追寻其间那些类同的质素,找到可以融会贯通的契机,以求获得整体关照与具体分析的统一。对于艺术史的研究确实不仅需要具体门类、断代或个案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做宏观的全方位式研究,或者在进行具体门类与断代式研究的同时,以更为宏观的研究为参照。这样,一方面显现出每一个案在艺术史的整体系统与框架中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展开对于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的比较式研究,以求使人开拓视野,高屋建瓴,开阖自如。获得更大的自由。艺术史的学者研究的方法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说融会古今,贯通东西。打通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界限。认为各门传统艺术都有各自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古代艺术形象。可以同原有的古代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启发或加深我们对原有文献资料的认识。如果脱离当时的工艺美术的实际材料,就很难透彻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但如果仅仅限于文字,我们对于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往往了解得不具体,因而不深刻,应该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研究。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乃至艺术门类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从艺术创作来看,我国传统艺术在创作规律、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创作心理以及对于艺术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理论。例如,强调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艺术家的作用和主客观的统一,在艺术创作中重视审美意象的孕育、形成和物态化的过程,清代郑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堪称精辟概括。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再如,结合汉代壁画和古代建筑来理解汉朝人的赋结合发掘出来的编钟来理解古代的乐律;结合楚墓中极其艳丽的图案来理解《楚辞》的美,等等。在美国留学时就修过艺术史课程。他认为中国艺术可能是研究我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对我们不无启示。特别是他发现,当接触到我国艺术的某些概括性结论时,就觉得它对研究我国文学史也是有用的。那些概括性极强的书画品评术语,无不源于中国文学批评,尤其是诗论和词论。它们被移植到其他领域里。便成了新的促进因素。学术就是在这种交融过程中更新与发展的。艺术研究也不例外,它不可能孤立进行。不论是哪个民族的艺术史,情况都是如此。

艺术作品是打开艺术史的钥匙。艺术创作是建立艺术史的纬线,时间流程就是建立艺术史的经线,社会发展则是影响艺术家和艺术史的天时气候、日月风云。艺术和艺术史恰是我们关照人类社会历史的万花筒,绚烂而美丽。

第7篇

一、东西方艺术创作差异——写实与认识的差异

1.东方艺术创作的写实与认识

东方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视眼、心、意的结合,作品中突出表现了意中有象,象中有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东方艺术创作虽然也要面对客观事物,但是在事物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之后,艺术创作已经摆脱真实,蜕变为一种精神上的物化方式。从自然物象来说,事物与艺术审美来说,这种交汇的方式并非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所以,东方艺术创作并不重视艺术作品的客观构成,不讲究焦点透视,较为注重散点构成,不重视刻画具体,讲究轮廓勾勒,东方艺术重视二维变化不讲究三维空间,重视欣赏者的感受,不重视创作的物力重心这就是东方艺术创作。

2.西方艺术创作的写实与认识

纵观西方艺术创作史可以发现,西方艺术创作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写实派,一派是抽象派。写实派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事物把握具有客观性,这种科学、真实的精神贯穿于创作的始终。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主要是写实,艺术创作需要固定的视点、环境,换言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动对象的位置,而且还要严格依照光学和物理原理,将艺术作品准确地体现在三维空间当中,科学的还原事物,同时,在创作中还可能运用到透视、解剖等专业知识来衡量艺术的准确性。抽象派的创作喜欢极端路线,其创作主要是将事物扭曲,追求抽象的视觉效果及夸张的装饰,还有些抽象艺术家仅仅通过颜色、几何形状来表达个人的艺术情感,甚至是创作过程中的某些潜意识心里。由于抽象派对艺术的夸张和变形,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基本上都与现实相背离,挑战传统道德。上文简单介绍了东西方艺术创作基点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异域文化的解读方面不应该在误读、曲解、偏见、贬损中去玩味异域文化中的“异”,或者是按照自己所想臆造出文化中的“异”,在不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和内蕴上,是不可能了解作品中的美感的,这非常不利于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和对话。任何一种站在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歧视的立场上对文化差异的曲解都只能让文化交流陷入一种误区。东西方艺术交流中,任何民族文化都具备无可代替的优越性与长处。

二、结语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值得尊重,值得欣赏,东西方艺术创作基点的差异源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在文化的交流方面,不同民族的艺术需要消除各种偏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进入艺术创作多元共存的轨道上,只有这样,东西方艺术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世界文化艺术才能健康发展。

作者:叶栋波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

第8篇

主体经验受时代、地域文化、知识构成、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它具有集体性与个体性特质。

1.集体性特质

主体经验的集体性特质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是主体所处时代的某种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决定集体性特质的多元化,它可以指向某一群人或某一类人的经验特质。社会越进步,主体经验的集体性特质也越多元化。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等各种艺术运动和思潮的相继产生正是主体经验集体性特质的多元化表现。不同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必然不同,这也决定主体观看世界的方式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在西方,印象派之前的艺术,更多地倾向于集体经验的表达:中世纪艺术是神权下的艺术世界,这与当时基督教在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上处于统治地位有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理性精神开始复苏,人文主义思想成为新的时代精神,主体经验在艺术的表现上也较好地体现了理性与科学的时代特征。同时,摄影术的诞生改变了人们记录世界的方法,也使得绘画作为记录形象这一重要任务得到消解,“描绘光色变化”成为这一时期主体经验的集体性特质。

2.个体性特质

个体性特质与主体个人的性格、爱好、阅历、情感、知识构成等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这也决定了主体经验在个体性特质上的多元化。就以印象派来说,表现光和色是印象派大师们主体经验集体性特质的集中体现,但印象派大师们在艺术创作时选择了不同的物,莫奈倾向于对自然界中景和物进行写生,德加则选择以室内光色人物为主体,这是主体经验个体性特质最好的例证之一。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艺术风格的特点是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艺术中体现出来的个体性特质与印象派不同。马蒂斯的作品除了绘画本身,还折射出主体在哲学、社会学、色彩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个体性特质。在他的作品中,和谐与优雅是其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马蒂斯说:“我所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纯洁、宁静、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使人沮丧的题材的艺术……”即便是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期,其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个体性特质也有所不同。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毕加索,毕加索一生经历了“蓝色时期”(1900—1903)、粉红时期(1904—1905)、黑人时期(1905—1907)、立体主义时期(1907—1916)、古典主义时期(1917—1924)、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32)、蜕变时期(1932—1945)、田园时期(1946—1973)。这与主体经验的个体性特质有关:对自己的已有成就不断否定,不满足自己的创造,并在艺术风格和手法方面不断开拓。集体性特质决定大时代背景下主体的艺术取向,个体性特质决定艺术家创作的风格、格调、创作方式、媒介,对主体艺术创作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个体性特质在艺术创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

二、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艺术家不同于普通的物质生产者,他们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具有以下特质:1.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感觉以及生动的想象力。2.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一定的创作个性。3.有一定的文化修养。4.有一定的艺术技能,能熟练运用某种专业技巧和艺术语言。艺术创作的基础构建于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决定了艺术创作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艺术家把主体经验经过整合、迁移和运用,慢慢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自我的知识结构,主体再运用一定的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知识结构物化。不同的主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物化过程:画家会用手中的画笔来实现;行为艺术家会以自己的行为艺术来实现;摄影家会用手中的相机来实现;音乐家会以声音的形式来实现;舞蹈家会以自己的舞姿来实现;作家会以笔下的文字来实现。同时,艺术创作也是艺术家高度个性化的劳动,是创作主体人格品德、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的体现。表现主义画家蒙克少年成长的环境造成了他忧郁和孤独压抑的性格,也导致了其在艺术创作中常以死亡作为主题;成年后的蒙克,对女性既迷恋和渴望,但又带有某种不安和恐惧,对性的困惑也成为其创作的主题之一。

三、主体经验决定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艺术传达活动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与主体经验分不开。在艺术体验阶段,情感是核心,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成长经验决定艺术体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艺术构思活动则是融合了主体想象、情感、愿望、理想等多种心理因素,是创作主体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和脑力劳动。艺术传达活动是主体借助一定的媒介、材料、技法,将艺术构思阶段形成的某种“意向”物态化。主体经验的个体性特质决定了艺术家的情感、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决定了艺术家用怎样的技法和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作品。从西方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来看,主体经验的集体性特质和个体性特质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西方传统艺术中,主体经验主要体现为集体性特质占主导地位。西方传统艺术受宗教政治的影响很大,在主体经验的集体性特质中表现出来的是“神性”大于“人性”。艺术家们根据神话故事或者宗教故事来进行艺术创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就来自于《圣经》里的故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还有部分作品取自于神话故事,鲁本斯就很喜欢表现古代神话题材,如《劫夺吕西普的女儿》;还有部分作品就是权贵或统治阶层定制的肖像画,如凡•代克《查理一世骑马像》。在西方传统艺术中,主体经验的个体性特质一方面表现在对形体解剖、透视等的探究上,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另一方面表现在对绘画材质、技法的推进上,如鲁本斯、伦勃朗。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神性”让位于“人性”,在这个时期,西方哲学、思想观念、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等发生了变化,艺术也走向多元化发展。在艺术创作中,主体经验的集体性特质和个体性特质得到了更好的彰显,集体性特质也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个体性特质在集体性特质的导向下,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艺术创作表现为对传统艺术的挑战,艺术走向过程和生活,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表现。主体经验受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学观点与学说影响,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性特质体现在表现心灵的真实、表现纯粹的主观情感,如野兽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等。在这些流派中,主体经验的个体性特质决定了不同流派的风格不同,野兽派强调用纯粹的色彩表现感情,如马蒂斯的作品;而表现派强调以强烈的情绪化的手法表现主体的内在情感,如蒙克的作品;超现实主义则致力于探究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如达利的作品。第二,放弃了统一的绝对美的标准。印象派冲破了传统艺术的模仿写实,艺术创作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梦境、自我的关注。主体经验的个体性特质决定了主体的内心和情感,也就更为直接地决定了主体表现这种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方式和媒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喜欢用具像的手法,将主体经验中的潜意识形象、幻觉形象和事物荒诞的组合在一起。艺术创作不但可以表现美,还可表现丑,如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库宁的作品《妇女IV》,用有力、快速行进的用笔构造出了一个丑陋恐怖的妇女形象。第三,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与纯视觉性。比如热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的作品,用色彩、点、线、面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使画面有一种音乐感。西方多元化的后工业社会背景决定了主体经验的个体性特质转向,艺术创作也从关注“艺术本体”、突出本体论和形式主义转向媒体制造、关注人本主义和智性论。主体经验的物化——艺术创作的形式,媒介也越来越多元化:装置、环境艺术、表演、行为偶发、影像等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波伊斯把材料作为其观念的载体,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主体经验的个体性特质得到了更好的彰显:他的作品大量运用毛毯、油脂、石蜡、蜂蜜等元素,这与他二战时期受伤后被鞑靼人救回有很大的关系;辛迪•舍曼采用照相艺术去体验女权的处境;维奥拉用影视媒体去表现“生与死”;达明•赫斯特常常以装置来表现出生、死亡、疾病和生命,如作品《人们心里不灭的物质》就是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缸里用福尔马林浸泡着一条死鲨鱼来完成的。

第9篇

【关键词】素描绘画;写实油画;艺术创作

素描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创作艺术,考察绘画者的基本技能,如今素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绘画者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形成对艺术的造诣,在进行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素描也是其他绘画形式的基础,只有先掌握了素描的基础和技巧,才能够获得专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素描更加注重的是空间感和立体感,没有任何颜色添加,但是能够将物体或者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1素描描述

素描是绘画中的常见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形式。广义的角度来看,素描是一种颜色的绘画形式,从狭义的角度分析,素描就是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对于美术技巧与规律训练培养的过程,素描如今的形式是用单一的颜色表达情感。素描不只是绘画中的基本形式,更是主要的艺术形式。通常是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来完成绘画技能的培训。在素描学习中,使用艺术表达形式对于物体结构进行分析,清清楚楚了解自然状态发展规律,选择正确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创造出符合人们艺术审美的作品。素描培养了学生对于眼前物体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对于物体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的想象能力,能够分析物体的组合和判断,通过素描来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艺术的感知能力。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美而言。素描主要通过找寻每个人身上的特点,再把每个人的特质放大,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2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素描,不依附任何艺术形式而存在,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创作过程中没有那么复杂的形式。作为基本的艺术形式的载体,在十七世纪用来区分欧洲国家。在艺术创作过程,素描将对于人的把握和事物的观察细节融入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素描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绘画水平和能力。因为素描需要多种绘画技巧能力的综合,而写实油画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将素描作为基本功,然后将油画创作的基本格局进行体现,写实油画中主要的追求内容就是真实,要求通过写实来呈现物体或者人物本身的真实魅力所在。写实油画基本功考察的就是素描。而深厚的素描功底需要人们进行长期大量的训练才能达成。画家在长期作画过程发现绘画的规律和方法。不断的增加画家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基本能力,能够使得画家的技术技巧运用的更加娴熟,再进行创作中激发想象能力,能够不断向人们呈现有厚重感和人文气息的作品。

2.1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基础

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对素描创作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素描是绘画者的基本功,更强调素描帮助人们形成对绘画的基础性了解,是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良好的素描能力,才能够物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立体。素描能力在进行创造过程中,徐悲鸿在进行素描教育中每天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素描训练,在这个过程中,绘画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素描是不仅仅是以素描形式完成。写实油画创作中,是以素描为基础的。因此在写实油画创作中不断将素描要素进行考虑,例如素描明暗、虚实关系等。素描中的关系跟绘画艺术创作中相互影响,相互存在。

2.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的画面空间作用

人们视野中的事物是立体的,所以在进行平面中将立体的空间构建,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形式,在空间构造的在过程中,是现代绘画中的重要形式。在初期阶段,因为观念和技巧的限制,人们对于空间立体的呈现能力较弱,素描中多种的表现形式,通过将这些应用进行写实创作。艺术性对于人物的描绘过程中,经常使用素描的空间绘画结构手法,注意运用阴影能够将人物更加立体的呈现。具有三维体系现象。同时能够利用虚实关系在塑造的时候,近大远小,对于绘画中的创作的空间立体感能够生动呈现。在进行写实油画中的,著名的绘画者能够通过空间立体呈现画面,将素描的技巧和写实油画进行结合,可以增加画面中的空间感,能够在视觉上带给人们新的感官体验。

2.3线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线条是绘画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在线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所占的比重较大。人们对于油画作品欣赏中,对作品有深刻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对线条的驾驭过程中,能够传递画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表达,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新的空间形式,在线条的转换中,能够烘托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能够传达背后的情感和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烘托也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多样的形式构建不一样的空间轮廓,在进行构造的过程中,以线条作为分界点,在一定情况下作为作品的有力支撑点,线还可以作为背景的形式出现,这样使得整幅画面的空间立体感更强,内容更加的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因此,在作品中很好的运用线条能够让整幅画面更具有别致的形式和韵味。绘画者在创造作品的时候,仅仅通过简单的几笔能将画面生动传神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但不是仅仅只是简单的绘画,更加重要的是能够把握好空间的构造。在加上线条的虚实的构造,使得图形的整体效果更加直观、主题更加贴切,人物的表达更加传神。作者的情感得到逐一层次的加深。

3总结

素描使得油画创造更加是具有艺术感染力,每一个人对绘画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正由于不同的想法造就了多种形式、多种艺术风格的作品,有的作品注重线条的运用,有的注重线面的结合。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掌握技巧能够使多样的形式运用更加灵活。油画写实是通过素描与色调的结合,创造出多彩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齐爱民.论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孙博文.浅论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8).

[3]孙绍昆,程浩.论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作用[J].芒种,2015(11).

[4]肖伟.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作用与影响[J].大舞台,2015(05).

第10篇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艺术创作 虚拟紫禁城 动感雕塑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艺术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如绘画和雕塑而言的,“新”体现在以当前最新科技如数字录像、计算机、因特网、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网络神经、生物电子学、基因工程、机器人科技等作为表达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技术会不断地融入到新媒体艺术中,新媒体的概念也将扩充变化。

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2O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飞跃。这尤其表现在计算机图像、影音编辑和游戏互动技术方面,前者如三维虚拟、计算机动画、图片修改等,后者如数字编辑、影音互动和感应、游戏程序等。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兴产业。随着动画产业、网络游戏、数字音像业的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作为九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并将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等具有战略性的重点文化项目提升至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目的在于力促这些重点领域在“十一五”取得跨越式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势在必行,它必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艺术之一。

二、新媒体艺术创作实例分析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观念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家看来,只有观念驱使的媒体创作才称得上艺术性创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作品就难以称其为艺术作品。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艺术追求个性化、独创性、求异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情趣。

新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以下对虚拟紫禁城和Kinetic Sculpture(动感雕塑)进行设计分析,提出创作思路,借以拓展应用范围和提升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能力。

1.虚拟紫禁城

虚拟紫禁城是由故宫博物院和提供技术支持的IBM公司联合打造的,历时3年于2008年10月正式开宫迎宾,是亚洲首个在互联网上展现如此庞大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虚拟世界,见图1。虚拟世界通过高分辨率的3D建模技术,立体地、精细地再现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文物和人物。虚拟世界还为游客设计了6条游览路线和一些场景比如皇帝批阅奏章、用膳,太监们逗蛐蛐、武士们练射箭等,游客不仅可以像现实生活中游览故宫那样自由自在的参观;还能参与其中与其他游客及一系列预设的人物进行交谈互动。

图1 虚拟紫禁城

虚拟紫禁城除了娱乐外,还有学习的功能。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建筑附带有额外信息,甚至是照片,可以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用途和建造过程,而要获得这些信息,只需单击鼠标即可,方便快捷。甚至,游客还可虚拟地“获得”一个虚拟复制品,来认真把玩、研究。

虚拟紫禁城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和身份限制的自由世界,其自主性、互动性为游客增添了独特的体验和乐趣。虚拟紫禁城是数字化技术与人机交互、造型艺术、色彩艺术、设计心理等多学科综合设计的结果。

2.作品Kinetic Sculpture

2008年6月21日德国慕尼黑宝马博物馆重建开幕,其中一件引人注目的展示作品Kinetic Sculpture(动感雕塑)。由714个金属球通过直径0.2毫米的细钢丝悬挂于6个平方米的天花板下,每一个金属球都由独立的电机控制钢丝的垂悬长度。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变幻出各种奇异的形态,成为可以浮动于空中并随时改变形状的“雕塑”作品。见图2,该作品展示了长达7分钟的动感雕塑,雕塑的形态开始是很混乱的运动,然后变幻出曲线、水波和汽车,BMW的经典327系列轿车、Z4跑车和Mille Miglia 2006概念车都是这件作品隐喻的对象。此作品获得2009年德国红点传达设计奖。

图2 Kinetic Sculpture

作品Kinetic Sculpture采用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714个驱动器通过现场总线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发送小球运动指令给总线式驱动器,驱动器再驱动电机旋转。升降机构由电机、绞盘、钢丝和小球组成。当电机旋转时,带动绞盘旋转,绞盘中的钢丝就会拉长或缩短,最终带动钢丝末端连接的小球上下运动。

该作品在视觉传达上面有非常好的效果,在类似作品创作时,可以考虑小球挂在天花板上,也可以考虑落地式的氢气球,另外还可以增加灯光、音乐的互动效果。作品可以是创作者自己理念的创作,也可以是宣传技术本身的产品,如高性能的电机。

三、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经验

新媒体艺术是一门重要的课题,需要不断研究,下面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几点经验:

1.从远古人类敲击石块到新媒体艺术的兴起,设计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从现实走向虚拟,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始终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核心,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情感的关注和研究将会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是从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均可看出,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设计观念的进化,推动设计的发展。技术和艺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孤立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和艺术相结合的技术则具备了艺术的价值。艺术因技术而发光,技术因艺术而永驻。新媒体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运用,必将为设计掀开新的一页,并开出绚烂的设计之花。

3.新媒体艺术的“新”不仅要体现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艺术观念上。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学习新媒体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研究新媒体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更好地为艺术创作服务。新媒体艺术在实践创作上,特别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作品。

六、结束语

阐述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外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技术和艺术分析,最后总结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经验。

参 考 文 献:

第11篇

       关键词:情绪心理  认知心理 动机心理

       北欧著名的绘画艺术家蒙克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心理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童年的生活经历造成的他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变故;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艺术的敏感情绪与寄托。

       一、艺术创作的情绪心理

      艺术创作的情绪心理是指“艺术家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事件中引起某种情绪反应。”①这种情绪有时候是一段时间的影响,有时候是贯穿创作生涯的情绪反应,蒙克创作的情绪心理一直都无法摆脱童年时代疾病留给他的无助与对死亡的抗拒。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童年所造成的创伤将会以潜意识的形态伴随人的一生,人的童年处于一种本我状态,较少受到来自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等方面的影响,童年时代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出口,于是在以后的人生中变就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以后的创作中这种心理总是以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

        蒙克出生在挪威的普通家庭父亲是医生,但他的童年因为母亲的去世变的灰暗而压抑,在以后的生活中蒙克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母亲去世之后姐姐,父亲,哥哥的相继离去,这些悲惨的经历吞噬着蒙克的内心,所以他的创作心理总是带有压抑、恐惧与不安,他在日记中曾写到“疾病和死亡蹂躏了我父母的旧居,我一直无法战胜这种不幸。这对我的艺术也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②由于童年时代亲自面临过死亡场景,蒙克创作的情绪心理总是充满对生活的思考以及死亡来临时的无法抗拒,由此造成的压抑的创作心理一直主导着他的创作过程,例如他创作过许多关于疾病的题材,如《点燃炉火的女孩》、《早晨》、《送终》等。

       二、艺术创作的认知心理

        所谓认知心理是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受外部世界的干扰逐渐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阿恩海姆在《走向艺术心理学》中指出“艺术家基本上是通过知觉推理来创作其绘画作品的,这种知觉推理为发生在意识水平以下的过程所支配。”

蒙克在对世界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的形成自己的认知心理,最为明显的是蒙克初恋的不顺利使他对爱情以及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爱情的体验让他的创作心理不再局限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暗含对“性”的欲望与无法抗拒。蒙克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在他的日记中被称为福楼海宝的女人,这段并不愉快的恋情持续长达六年之久,他在日记中写到“她在我的心上留下多么深的一个印迹啊!”

如果说童年是贯穿创作生涯的情绪心理,那么后来的感情之路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他的创作。这段感情让蒙克对世界的认知变的焦虑,同时来自外界的压力使得认知心理出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如《拿香烟的自画像》便表现了他的恐惧不安。

            三、艺术创作的动机心理

     

        动机是主体有意识地体验到的强烈欲望,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多伴有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是艺术家内在独特的心理,在一定程度具有精神宣泄性。

蒙克的创作动机心理是其对自身经历以及对社会感知的强烈愿望的表达,是对生命的强烈顿悟。他要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这又不是简单的宣泄,而是对社会、世界的认知,是充满生命张力的,并拥有超越时代的思考。

       二、艺术创作的认知心理

        克在1890年刊登的与一位艺术家虚构的谈话中说“我想表达一种疲倦的动作,在眼睛里、在睫毛间、嘴唇应该画得看来像在喃喃自语……我要画出生命,画出活生生的人。”“画中的一切都是我亲身的经历”蒙克创作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表达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同时旨在告诉人们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例如作品《呐喊》画面中一个挤压变形的人站在桥上,空洞的大眼、张大的惊愕的嘴犹如人的骷髅,背景上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夸张的组合令整幅画面给人恐惧、不安的感觉,蒙克内心对于死亡的思考在画中强烈的表达出来。这是贯穿蒙克一生的心理,但同时也含有后期结合社会状况对生命的思考。蒙克的创作动机心理拥有对其所经历事件的表达,这是对他内心深处恐惧心理的宣泄。

蒙克童年时代的疾病留给他心理的创伤、爱情的不顺利,使其创作一直没有脱离过疾病、死亡等主题,这种心理在他的作品中以特殊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无助、孤独、绝望、压抑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构成了作品的主体风格。

注释:

①周宪.走向创造的境界—艺术创造力的心理学探索.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②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蒙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异化;艺术创作;美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理论。当时马克思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指出异化就是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身的劳动而产生了自身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反对主体本身。异化劳动使人变成了非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依然存在,机械化的工业社会把人非人化了,人就像千遍一律的复制品,在社会的条条框框的约束下,越来越失去了自我。逐渐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抉择的能力,自愿的消解了个体的独特性。

一、艺术创作主体的异化

(一)被现实所逼迫的艺术家

艺术是艺术家呈现给我们源于真实却高于真实的东西,是艺术家独特的主观思维的展示。但是在当下,艺术作品已经成为艺术家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当今社会中,艺术创造者在进行创作时不得不把艺术品当做一种普通的商品来创作。例如文学的创作,由于生存的压力作家不得不“为赋新诗而强说愁”作家往往根据市场的需要,消费者的心理进行文学创作。作家受雇于出版商,受制于市场,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只会一味地迎合读者,由神圣的文学转向了功利的文学。大量技术手段的涌入,取代了艺术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的模式,艺术及其艺术家本体的神圣性或精英性因为大量技术手段的应用而被颠覆。不仅是文学界,艺术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艺术创作者的异化固然是当下现实的逼迫,是有些艺术家无奈的选择。但是真正勇敢地艺术家不应该放弃对精神的追求和寻找,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和意义的探索。

(二)艺术家的勇气

那么真正勇敢的艺术家应该怎样做呢?马克思认为高尚的艺术家应该具有艺术家的勇气,即敢于忠实于生活的真实。马克思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推崇者,他在提出人物创作方法时,马克思希望勇敢的艺术家要忠于现实,即不回避矛盾。同时,马克思提出了对希勒式的主观主义创作的批评。所谓“希勒式”指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伦敦)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从马克思的原话中清楚可见,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希勒在自己的创作中过多的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理念,并且把作品和人物变成了个人精神的产物。现如今,在笔者看来希勒的作品亦有很高的艺术性,希勒的作品再现现实,从“心”出发。现代很大一部分的艺术家没能做到从“心”出发,而是从客体的需要出发。一味迎合读者的作家,一味迎合欣赏者的画家,一味迎合听众的音乐家……失去了本我的艺术创作主体是被现实异化的主体。艺术家扔掉了人文关怀、精神追求,卸下了肩上的历史责任,他们不再是时代的“弄潮儿”,而是文化市场中的一名“普通人”。

二、艺术创作的客体世界的异化

艺术所模仿的世界,在高科技手段下逐渐消退了真实性。高速发展的科技并没有使人从异己的力量中解放出来。相反人陷入了更深的异化之中。几乎人的一切创造物都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因此也就形成了异化了的生存状态和世界。

(一) 被理性充斥的世界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资源的浪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生活空虚。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人的工作越来越单调、越来越机械,成为了工具的一部分。人被异化,人的本质收到摧残,整个社会处于异化的状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的异化?当时一些社会学家、科学家都把矛头指向了工具理性。所谓的“工具理性”,就是人以理性工具来改造世界,控制自然,以求得自身的发展。人的生活活动变成了单纯的工具操作。社会生活慢慢地被理性化和符号化。世界成为某种功利的符号后,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审美意义。整个社会越来越被理性化所充斥,在理性的重压下,感性几乎荡然无存。同时世界作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创造的对象,当世界发生变化时,艺术创作的内容、风格、倾向,势必也会发生转变。

(二)被拟像充斥的世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现代社会已经被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拟像所充斥。真实不仅成了可以复制的东西,而且复制出来的东西总是比真实还要真实。我们称之为“超真实”。于是我们生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整个世界都趋近于超真实。真实不在是一些客观现成之物,而是人为生产出来的真实。这种“超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者荒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还真实了。就好比广告或电视剧中宣传的理想服饰;计算机书册中提供的理想计算机技术等等……在这些例子中,模型成了真实的决定因素。虚伪和日常生活中的界限被夷平了……

艺术模仿的世界,在高科技的手段下逐渐消退了真实而变得“超真实”。

三、艺术创作内容的异化

异化现象渗透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消费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艺术创作的内容也发生了异化。

艺术的存在,本应该使人在价值虚无感中,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拉开帷幔,追求梦想,不屈不挠。而如今在市场做导向的前提下,许多充满人生关怀和理想,富有高雅情趣的艺术作品被扼杀了。例如在影视文化创作中,在今天这样一个所谓的图像时代、影像时代、电子时代,影视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几乎已经可以不证自明了。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在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风起云涌。中国影视创作目前的确数量众多、质量平庸,高品质作品稀缺,低水平作品泛滥。我们都还记得,上个世纪从70-80年代,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中国影视文化充满异类、喧哗和叛逆,标新立异、天马行空的各种美学形态推动着中国影视艺术的迅速发展,先锋性、前卫性、实验性因素成为一种时代符号。但现在的一部分的影视作品中充斥着自我的潜意识、原始欲、性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内容着重挖掘刺激和冲动的,似乎那样才是真正的生活。首先,影视创作的题材日益向日常生活、世俗欲望靠近,注重体味个人感受、珍视自我的愿望,关注个体的生存质量,逐渐失去了与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的联系;其次,影视作品的内容脱离了道德伦理的限制,在市场利益――票房的刺激下,越来越鄙俗化,重视人的生理愿望,细致的描绘同性恋、酗酒、暴力等情节。

异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绘画领域中也出现了异化现象。它主要的特征表现为“怪”和“变”。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写到:“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刘氏的论述极具辨证思想,显示了“怪”与“变”的美学轨迹。“异化”不是简单的“变化”,它既可以由“正”异化向“偏”,也可以由“偏”异化向“正”,它是多向的开放式的变异,是艺术完成螺旋式发展过程的催化剂。画家的思想的变异是不可视的,但是思想可以通过创作中表达出来。在绘画领域往往是从“和谐美” 到“怪美”的变异。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的一幅“怪诞”画《蹂躏》,画中一个女人长着眼睛、肚脐鼻子,这是一个身体腹部当脸部的人。当画中这种罕见的、极端超现实主义的场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那种震撼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往往会使人铭刻于心。传统的审美核心是完美,完美的实质是和谐。画家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审美,创作出令人眼前一怔的艺术作品。

四、艺术创作的异化也产生美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那么异化劳动也创造美吗?当然也创造美。固然异化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美的创造,它对美感有一种有形无形的束缚。但是马克思没有因此而否定异化状态下仍然可以创造美,而就是在论述异化劳动时,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虽然异化劳动有摧残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灵的一面,它也有创作美的一面。因为异化劳动仍属于一般生产劳动的范围,是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异化的艺术创作活动也同样如此。虽然它对艺术的审美创造或许有一定的破坏,但是,我们不可以片面地否认它的美的存在。

首先当下的艺术创作不再处于高层建瓴的地位。它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日趋成为人们当下的消费品,使得日常生活变得艺术化、审美化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慢慢消失了,高雅与通俗的对立也慢慢消除了,生活中处处弥漫着艺术的气息;其次,其异化的艺术创作也能生产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优秀的艺术家能把“丑”的形象审美化。艺术家往往从“丑”的角度出发,创作出与传统审美相颠覆的艺术形象。同样是在描写现实生活,这些作品往往更加深入人心,让受众者在快乐、喧嚣的背后看到痛苦,以严厉的眼光,犀利的创作手法来批判玩乐的生活态度和颓废、厌世的情绪等等;再次,由于高科技、创作分工化和市场机制化的发展和介入,无形中创造了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一部分的艺术品作为商品流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家居、服饰等都多了许多的艺术化的点缀。既然这些艺术作品要作为商品流入市场,就需要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设计、包装、宣传等程序。因此,这些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注入了创作者的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与众不同的包装等,使得这些艺术作品越来越精致。

五、结语

艺术创作的异化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艺术创作的主体和客体的异化必然导致了艺术创作内容的异化。我们应该客观且正确的看待这一现象。劳动的异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本质的丧失,但异化劳动也不停地在创造着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创作的异化使艺术推向了边缘化、鄙俗化,但也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陈敦源.“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2001.04.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0-

245.

[3]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J].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03:1-4.

[4]张文初,毛宣国.湖南师大文学院文艺美学科点主体性问

题座谈侧记[J].文学评论,2005,02:1-3.

[5]邹国球,曾特清.异化劳动:伦理意义及其阙失[J].兰州学

刊,2004,03.

[6]黄楠森 .哲学史[M]. 高等教盲出版社,

1998,10.

[7]王雨辰 略论西方科技伦理价值观[J].新华

文摘 ,2006,(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