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05:1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国际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SA8000中国出口企业冲击法律对策
绿色壁垒之后,我国企业正面临一道无形的贸易壁垒——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SA8000可能成为我国产品贸易的新壁垒。曾经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道德,将以“标准”的形式出现,并作为一种赚钱的法则、一种市场的力量来加以强化——这是前不久走近中国的“社会责任标准”给我们业内经营者带来的全新信号。SA8000标准既是外在市场竞争所强制要求的,也是我国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观念,深化改革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是外在要求与内在需要的统一。
SA8000标准的主要内容
SA8000标准即“社会责任标准”,是SocialAccountabilitv8000的英文简称,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标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皆为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国际标准。这套社会责任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不同,它主要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和环境。目前,该标准已开始作为第三方认证的准则,在全球的工商领域和企业机构逐渐推广、应用和实施。SA8000标准指定了下列领域内的最低要求:
童工: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控制最低年龄、少年工、学校学生的工作时间和安全工作范围。
强制雇佣:企业不得进行或支持使用强制劳工或在雇佣中使用诱饵或要求抵押金,企业必须允许雇员轮班后离开并允许雇员辞职。
健康安全:企业须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对事故伤害的防护,健康安全教育,卫生清洁维持设备和常备饮用水。
联合的自由和集体谈判权:企业尊重全体人员组成和参加所选工会并集体谈判的权利。
差别待遇:企业不得因种族、社会地位、国籍,伤残、性别、生育倾向、会员资格或政治派系等原因存在歧视。
惩罚措施:不允许物质惩罚、精神和肉体上的压制和言词辱骂。
工作时间:企业必须遵守相应法规,雇员一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时间,加班必须是自愿的,雇员一周至少有一天的假期。
报酬:工资必须达到法定和行业规定的最低限额,并在满足基本要求外有任意收入。雇主须提供津贴、处理和扣除额,不得以虚假的培训计划规避劳工法。
管理体系:企业须制定一个对外公开的政策,承诺遵守相关法律和其他规定;保证进行管理的总结回顾,选定企业代表监督实行计划和实施控制,选择同样满足SA8000的供应商,确定表达意见的途径并采取纠正措施,公开与审查员的联系,提供应用的检验方法,并出示支持的证明文件和记录。
SA8000标准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虽然我国尚未有企业因SA8000标准出口受阻的案例报道,但国内一些地区企业因生产经营环境遭一些跨国公司取消出口合同和取消合作的案例已有发生。据估计,从1995年以来,中国沿海地区至少已有8000多家工厂接受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SA8000标准出台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潜在影响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我国企业国际经营参与度
“企业社会标准”及SA8000标准对许多企业来说的确属于新生事物。一个企业要打造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解决不了国际化问题将几乎使之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际化公司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公司必须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办事。可以认知的国际企业游戏规则里面有三个阶梯:第一个是ISO9000,这是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志;第二个阶梯是ISO14000,主要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第三个是更高级的,就是SA8000标准,SA8000标准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把企业作为社会人来要求。
对我国企业劳工权利的影响
长期以来有些企业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不顾员工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侵犯本企业职工的健康权利;有些企业在招聘、提升和报酬上采取性别歧视、侵犯隐私权;有些企业对员工的评价不公正、不诚实、不及时、克扣薪水、专横或不公正的对待员工的投诉。如果实施SA8000标准,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善劳工条件,争取SA8000认证。就会提高生产成本,就会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沉重负担(SA8000认证一般需要1年的时间,证书有效期为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
对贸易的影响
如果一国要求其进口产品的生产企业达到SA8000的要求,否则不准进口,则将对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旦影响贸易,容易生产连锁反应,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个国家,甚至全球。更多的企业则是因为达不到SA8000的要求,与出口订单失之交臂。据不完全估计,从1998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至少已有1.2万家工厂接受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有的企业因为表现良好获得了更多的订单,部分工厂则因为没有改善诚意而被取消了供应商资格。如今,欧盟已将“人权查厂”在内的社会行为准则赋予了更宽泛的内涵。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若企业全面达到SA8000的标准,则劳动力优势可能会丧失甚至变成劣势。过多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置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廉价劳动力历来是我国吸引外资的基本条件,如果劳工标准提高到SA8000规定的水平,对外资的吸引力将降低,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和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与发展。
面对SA8000标准的法律对策
面对SA8000标准的冲击,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该标准的重要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免在壁垒完全形成时陷入被动。
制定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
中国的《劳动法》早就有了和SA8000基本相同的规定,有的甚至比SA8000还严格。“中国有很好的劳动法,但是并未得以实施。”邓肯•格林在调查了中国的服装业后说:“很多工人不清楚自己有休假的权利、加班要有限制,甚至连劳动合同都一无所知。在很多工厂,工时被无限制地延长;工作环境危机四伏:有毒化学品、火灾隐患、工伤事故处处都有。”因此,必须在劳动法法律框架下和法制现代化的要求下,修改劳动法中较低操作性的内容和过于原则化的条款,加快《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进程。因此,必须整合《劳动法》和SA8000标准内容,制定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并逐步形成一种与利益挂钩的机制和体制,保证标准切实得到实施。无论从保护劳动者权利来考虑,还是打造中国出口企业持续的国际竞争力来考虑,我们都应十分重视劳工标准,引导企业尊重和保障员工权益,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警惕以牺牲中国劳工为代价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积极按照SA8000标准调整自身行为
目前最主要工作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SA8000标准的认证。开展SA8000国际认证,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新“通行证”。中国企业的一个现实选择就是通过自身努力达到标准,并申请SA8000认证。
要严格按照中国现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SA8000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企业要全面遵守和执行中国现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同时要重视SA8000标准,即使不申请认证,也要按照标准要求,不断改进企业工作环境与职工生活环境,改变中国企业“劳工标准低、劳工权益保护不充分”的不良国际形象。
可参照西方国家一些企业的做法,采用财务、环境、社会责任三者结合的业绩汇报模式以透明的方式向社会公布企业运作的综合效果。整合企业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形成我国自己的SA8000体系,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出口产品应积极申请并取得出口市场需要的包括SA8000在内的各种认证。特别是要重视贸易对象国的产品认证要求,根据进口商要求的标准提品。
加快建立新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从SA8000角度讲,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尽快建立相应预警机制,以负责收集、跟踪SA8000新动向、新进展,建立SA8000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同时,认真研究SA8000对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之,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理应在经济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入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希望,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也要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国内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国际跨国公司积极抢滩,部分行业已成为外国品牌的天下;而以为“走出去”就风光无限的中国企业,在对跨国营销还十分陌生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面对诸如“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种种难题。“走出去”的道路漫长而曲折,现在正是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国际定位,调整国际战略的时候。
其实,许多中国企业的失败,并不是失败在“硝烟弥漫”的国内外市场,而是失败在缺乏先进的战术素养和精准的国际定位。环视全球经济,跨国公司正在调整自己的战略步伐,将有限的资源全部集中到产生附加值最高的业务和环节,庞大的国际巨轮正变得越来越小巧。这为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由于各自特点的不同,对跨国公司来说收益不高的产品,可能正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之所在。曙光微露,商机无限。中国企业正可抓住此时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断挖掘巨大的上升潜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天做岸,登顶为峰”就不是痴人说梦。
收购剥离资产
从2002年开始,全球生产体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上进一步收缩,更加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的投资,而将非核心业务或资产从价值链中剥离出来。早年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些跨国公司也由于建厂成本、管理成本、市场投入过高以及对市场缺乏了解等原因在华业务陷入了亏损的泥沼,正在酝酿着业务、资产重组,以此卸掉包袱,轻装上阵。淘金“剩余价值”,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跨国公司眼中的鸡肋,利用业务对接和资产整合实现规模经济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正是中国企业化腐朽为神奇的明智之举吗?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是全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跨国公司在华以外的业务和市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这些资产被剥离后,跨国公司仍希望其发挥以往的联系和作用,这又为实现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
实施国际战略联盟
所谓国际战略联盟是指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企业之间以许可证协议、特许专营协议、单方持股、互相持股或合资办厂等多种形式,在研发、生产、服务以及技术方面进行合作,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合作模式。而在联盟中各合作企业仍可保持各自独立性。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战略联盟就如同武术中的太极,“借力打力”、“化大象于无形”。竞争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而合作可以实现两者效用最大,实现双赢。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战略联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联盟双方不仅是合作的伙伴,更是竞争对手,合作与竞争共存、共生。因此,国际战略联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竞争,是一种“追随领跑者”的策略。
中国企业并不是行业的领跑者,若想缩短差距,形成反超,就必须先学会跟随。波导与西门子的战略联盟就体现了这一点。双方联盟实现了技术共享,并利用各自在国际国内的销售网络分销双方的手机。波导得到了研发实力、专利权、国际营销网络以及借鉴先进管理和营销经验的机会。或许波导并不能完全吸收西门子的先进技术,但波导在全球的技术地位得到了相对的提升;或许在这场联盟中波导处于劣势,但由于时间、资源、目标市场的变化,劣势也能转化成优势。无可否认,波导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因此,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要敢于应战,变被动为主动,既不能“妄自尊大”,也切不可“妄自菲薄”。
与此同时,国际战略联盟带来的又一大好处就是降低了经营和投资的风险。面对跨国经营的复杂局面,政治、经济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果与东道国或东道国以外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东道国在考虑没收、征用或国际化等极端措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本国企业以及联盟各企业母国的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而双方更可利用多品牌的优势,绕过反倾销的壁垒,在不同地区与不同竞争对手争夺市场。
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而质量是品牌的灵魂。
中国企业以往只注意在价格上做文章,竟相压价、无序竞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外贸条件逐年恶化,反倾销压力越来越大。而外国企业则依靠其品质和品牌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了先机。因此,塑造和培养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国际品牌,树立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就成为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功搏杀的关键。
对于成功塑造了国际品牌的海尔,我们为之由衷自豪。但对于大多数“先天不足”,苦于缺乏品牌而无法打开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与其在打造品牌的独木桥上苦苦挣扎,还不如放开手脚,两条腿走路,在不放弃自创品牌的前提下实行贴牌(OEM)。OEM是英文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的缩写,按照字面意思,应翻译称原始设备制造商,是指一家厂家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和产品配件,亦称为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即可代表外委加工,也可代表转包合同加工。国内习惯称为协作生产、三来加工。
因为中国企业普遍具有极强的低成本控制能力和较好的技术基础,在国际跨国公司不断“瘦身”的计划中,中国企业正可巩固自身“全球制造中心制造者”的地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运用帖牌这一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方式积累实力。在贴牌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的优异表现会迅速提升企业的国际认知度,具有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实质名归的中国品牌必将成为销售商和消费者追逐的新热点。
格兰仕的成功之路恰恰印证了这一点。首先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在贴牌的过程中,自身品牌不但没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更多的认同。进而利用自身的规模经济优势,率先发起价格战,从而占领市场份额,利用进一步扩大的规模降低成本,推动新一轮降价。降价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格兰仕加大了研发力度和投入,通过规模分摊研发经费,以持续不断的降价,推动持续不断的新产品,最终造就了今日世界最大微波炉生产基地的奇迹。在国内外市场上可谓首屈一指。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面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刀剑相向是不可避免的。在资金、技术、规模、经验方面均处劣势的中国企业要想生存就要尽量避其锋芒,变被动主动,努力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在对方的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化整为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兵力个个击破,就是一条成功的捷径。而这恰与跨国公司产业结构的步伐不谋而合。
目前,跨国公司在实现利益最大化,逐渐将产业链向上游调整,专注于自己利润最高的核心业务,而将利润相对较低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其配套设备以及各类后勤支援方面分包给第三方公司。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凭借成本低廉的优势承揽这些分包业务,与这些跨国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提升。过去,我国许多成功企业都曾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生产过零部件或配套设备,从而成功赚取第一桶金,以每年成倍的增长速度实现飞速发展,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但在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之前,中国企业首先要抛弃过去只以计划定生产的传统模式,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最终用户和采购商的要求,根据要求安排生产。价格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质量和信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注意与跨国公司价值链建立后向联系,加强并完善配套产业的发展。以点带面,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目的。使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生产链条中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
跨国经营的智慧
在海外设立工厂,既减少运输成本,接近目标市场,又可绕过关税以及“反倾销”的重重阻隔,因此被众多国内企业所津津乐道。然而,跨国经营存在四方面的制约因素。对海外市场了解有限;资金投入巨大;东道国的配套产业无法满足要求;海外经营人才和经验缺乏。
因此中国企业不应操之过急,可以先在东道国设立商,建立经销网络,当然选择优秀的商就成为关键。待打开销路形成规模后,再考虑是否选址建厂,做到“先有市场,后有工厂”。也可以采用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的方式,运用东道国企业的营销渠道占领市场,随着跨国经营能力的增强,通过资本整合或增资扩股,最终将合资变为独资。
企业的跨国经营渠道比国内经营的渠道要复杂,因此,企业的供应链再造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企业的供应链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甚至整个生产系统。中国企业可以学习跨国公司的作法,实行归核化战略,只控制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业务虚拟化,外包给专门的供应商。并通过收购、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形成紧密的关系,使供应链变得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对业务流程和服务进程性区域和全球的整合,以达到对生产需要的准确、快速反应。
海外上市
中国拥有相当数量的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壮大,需要发展,核心的资金问题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上市无疑是一剂灵丹妙药,而海外上市则更是一剂强心针。不但可以达到快速融资的目的,还可以迫使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海外资本市场规则,并借助海外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同时吸引海外其他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与合作,并且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最新最快的经济技术信息。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参与国际分工,实行上述种种国际战略,就必须改革以往传统落后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理念,向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迈进。从过去的人治、情治变为法治、理治,真正做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协调发展。在供应链、营销手段和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企业的运营水平。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要想让企业之树常青,人才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在WTO规则研究、反倾销应诉、国际财务管理以及国际品牌塑造等很多方面存在人才真空。因此,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团队,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制订新的人才战略也就成为了另一个我国企业应当审慎对待的问题。
参考资料:
1.林华,中国企业盯上“洋资产”[J],大经贸,2004.7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势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地区保护主义陆续不复存在,外国企业直接抢滩市场,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因而,中小企业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须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市场,抓住各种“出口”,拓展国际化经营路子,以不断壮大的经营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技术优势。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在很多领域缺乏现代尖端技术,但却拥有不少“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广泛的适应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技术可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到广阔市场。我国根据自己特点消化吸收的引进技术,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并且价格也较低,易被发展中国家接受。
(二)区位优势。首先,周边国家较多,且多数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我国与其均有着长期广泛的对外联系。其次,我国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靠这种种族纽带,我国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有利于同当地企业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再次,因为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我国企业在海外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较低。
(三)内部化优势。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但各中小企业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共享经营资源,形成规模优势。中小企业决策效率高灵活性强,内部环节较少反应速度快,易于管理者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
(四)市场营销优势。中小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等优势。在产品的开发方面常常从当地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和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五)特色产品优势。大多中小企业经营凝聚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产品,而这一类产品是海外投资企业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一些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开发特色产品效率较高,发展空间较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思路
我国中小企业面对来自全世界的同类企业的竞争,应当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开拓市场空间。
(一)避开过度竞争领域。1、标新立异战略。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优势。2、目标聚集战略。主攻某个特定顾客群、某产品序列的某一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从而在狭窄市场目标中获得优势地位。
(二)寻找适合发展的市场空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可以在一个小生态领域内获得某种领先地位。1、自然生存空间。大企业追求“规模效应”采取大批量生产方式,就为中小企业留下了大企业难以涉足的地带,这就是中小企业生存的自然空间。2、空白生存空间。指产品更新换代期的市场断档,中小企业应抓住机会,取得优势。3、协作生存空间。大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从企业外部购买零部件,中小企业就可以成为大企业的协作单位。
(三)弱化过度竞争。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必须采用适合自己的战略:1、集中一点的“小而精、小而专”战略。可以使中小企业通过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产品质量而被纳入大企业生产体系,从而走向以小补大、以大搞活、以专补缺、以专配套的道路。2、联合竞争战略。为了开发共同市场或企业间无直接竞争关系,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通过采取联合竞争战略,相互取长补短,利用有限资金、人力和技术力量,克服困难。3、协作配置与承包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可以成为大企业的加工承包单位或者依附于大企业的生产系统为大企业提供其必需产品。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
(一)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支持体系。我国应努力建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等共同组成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支持体系,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项预算;同时,改善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及各项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方式,加大信息、市场拓展和开发新产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简化使用手续,适应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外经贸管理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直接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促进、协调和服务上来。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外经贸促进和信息服务措施,具体在信息服务、金融支持、优化贸易环境、加强国际市场拓展、鼓励外向型企业创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加大中介组织改革和建设力度
1、健全中介组织服务网络,包括各专业分会和地方分会的建设。应在地方商会和协会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商会和协会。全国性的商会或协会主要负责协调、沟通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地方和城市商会,借鉴和推广一些地方经验,更好地发挥城市商会直接面向企业的作用。
2、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中介组织的领导层应该由企业代表组成,以维护企业的利益。政府可以对中介组织的活动给予指导,将一部分职能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委托给中介组织,政府在给予中介组织一定资助的同时,对其执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
3、通过市场机制,提高中介组织活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中介组织的服务不能形成垄断,要按产品、行业等建立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形成合理分工和有效竞争,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论文参考文献是有事实依据的,是可以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不是自己胡乱瞎写的,那么要怎样来写论文的参考文献呢?下面是千里马了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会计准则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会计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1]陆奇超.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4,43:94-95.
[2]王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J].商业会计,2015,01:9-12.
[3]黄震,林彬.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目标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03:19-23.
[4]赵一伟.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6:22-23.
[5]李丽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166-167.
会计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1]朱明琪.比较分析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J].中国总会计师.2016年1月
[2]皇甫昌静.基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几点研讨[J].会计审计.2014年第32期
[3]彭驰.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J].财会研究.2014年1月
[4]许家林,胡伟.我国行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六十年:形成与变革[J].会计师,2013(02):11-12.
[5]商亚平,杜敏.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5(08):33-34.
[6]霍凤莲,宋雅琴.浅析旧行业会计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01):17-18.
[7]戴则新.谈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09):21-22.
会计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1]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
[2]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下)[J].商业会计.2011(28).
[3]罗悦.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风起云涌——以美国、日本、印度为例[J].商业会计.2011(28).
[4]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1(09).
[5]王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马玲.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J].消费导刊.2008(11)
[2]孙洪波.中国与拉美油气合作的机遇、障碍和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2009(03)
[3]孙贤胜,裴国平.海外石油作业公司建立国际化管理机制初探[J].国际石油经济.2008(09)
[4]冯保华.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环境和策略分析[J].消费导刊.2008(15)
[5]余立.应对世界石油石化工业新格局提高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水平[J].当代石油石化.2008(07)
[6]付晓东,文余源编着.投资环境优化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张汉亚,张长春主编.投资环境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8]卢进勇,杜奇华编着.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9]赵振智,胡婧潇.我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控制力研究[J].化工管理.2009(04)
[10]郭鹏,韩文杰,陈振贵.海外项目投资管理探索[J].中国石油企业.2008(10)
[11]赵鹏大等编着.非传统矿产资源概论[M].地质出版社,2003
[12]何晓群编着.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张敦富主编.中国投资环境[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14]KatsuakiKoike,SetsuroMatsuda,ToruSuzuki,MichitoOhmi.NeuralNetwork-BasedEstimationofPrincipalMetalContentsintheHokurokuDistrict,NorthernJapan,forExploringKuroko-TypeDeposits[J].NaturalResourcesResearch.2002(2)
[15]刘鸿斌.中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浅议[J].消费导刊.2008(18)
[16]MargarethaScott,RoussosDimitrakopoulos.QuantitativeAnalysisofMineralResourcesforStrategicPlanning:ImplicationsforAustralianGeologicalSurveys[J].NaturalResourcesResearch.2001(3)
[17]唐金鸽,邵万钦.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08(05)
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晏波.矿业权交易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2]宋喜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3]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4]卢国懿.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5]吕宾.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及征收细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6]史晓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地协同利用与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7]王全明.我国铜矿勘查程度及资源潜力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8]王翠香.模糊数学在个旧东区锡矿资源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9]韩玥.基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能源政策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10]唐宇.新疆乌恰地区Pb-Zn资源成矿预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1]吕国范.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12]赵子铭.特色园区与阜阳煤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13]汤军.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异常定量预测与评价研究--以山东临清坳陷东部德南洼陷综合研究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14]张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15]冯宇.资源约束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16]吴飞.个旧锡矿区地质数据的极值分布和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7]黄静宁.深层次致矿异常信息提取及其找矿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18]王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19]Yamakawa,TomodaS.AFuzzyNeuronandItsApplicationtoPatternRecognition.ProctheThirdFuzzysystemAssociatCongress.1989
[20]KuemmerleW.Thedriver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oresearchanddevelopment: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9
[21]HLin,QWan,XLi,etal.GIS-basedmulticriteriaevaluationforinvestmentenvironment.Environment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1997
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林闯,苏文博,孟坤,刘渠,刘卫东.云计算安全:架构、机制与模型评价[J].计算机学报.2013(09)
[2]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05)
[3]王鹏翩,冯登国,张立武.一种支持完全细粒度属性撤销的CP-ABE方案[J].软件学报.2012(10)
[4]杜春来.无线移动自组网密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王锦晓,张旻,陈勤.一种高效属性可撤销的属性基加密方案[J].计算机应用.2012(S1)
[6]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2011(07)
[7]刘志宏.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8]袁珽.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密钥管理和虚假数据过滤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
[9]麻浩,王晓明.外包数据库的安全访问控制机制[J].计算机工程.2011(09)
[10]冯登国,张敏,张妍,徐震.云计算安全研究[J].软件学报.2011(01)
[11]田胜利.基于l-多样性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12]付戈.数据库动态恢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3]汪志鹏.私有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4]时杰.关系数据库细粒度访问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5]彭清泉.无线网络中密钥管理与认证方法及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16]郑健,刘广亮,李兆国.基于椭圆曲线的等级密钥管理方案[J].福建电脑.2010(03)
[17]黄志宏,巫莉莉,张波.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安全威胁及防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08)
[18]DENGRobert.CCA-secureunidirectionalproxyre-encryptionintheadaptivecorruptionmodelwithoutrandomoracles[J].ScienceChina(InformationSciences).2010(03)
摘 要:“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是自然出版集团2014年11月推出的对科学研究机构、国家和地区科研水平
>> 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思考与改进 我国研究型大学2008―2012年国际合作论文统计与分析 发挥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作用 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 非传统安全合作对中韩安全合作的推动作用探析 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与创业 校企合作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中国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的路径研究 楼继伟:中国将积极推动发展筹资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科研经费监管问题的探析 试论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 深化中德教育交流 打造国际合作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构成特点及其影响作用探析 政工工作对企业单位的推动作用 推动信息技术企业的国际合作 发挥研究型大学作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建设中国研究型大学 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刍议 理工科研究型大学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4-12-17.
[3]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B/OL].,2016-07-27.
[5]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B/OL].http:///institution-outputs/china/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ecnu/513906bb34d6b65e6a 000155,2016-9-31.
[6]A东师范大学推进国际化进程若干意见[EB/OL].http:///s/202/t/377/c8/07/info 51207.htm,2011-01-01.
[7]Web of Science[EB/OL].http:///RA/analyze.do,2016-10-31.
[8]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EB/OL].http:///content.shtml?id=12748151 2015-07-17.
[9]ON-GOING PROJECTS [EB/OL].http://joriss.ens-lyon.fr/projects-299210.kjsp?RH=JORISS-ACCUEIL&RF=JORISS-PROJECTS,2016-10-31.
关键词: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教学目标;ACCA
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是为培养国际化会计复合人才的一门会计学专业学生拓展需求类课程,需要在培养阅读专业文献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专业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术语,学习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论和前沿知识,并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学习并通晓西方国家财务会计的各种实务操作方法,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工作的日常交流,能读懂一般的外文专业文献。
一、西方会计教学现状
那么,在西方国家(英美),财务会计教学采用何种模式呢?笔者在分别对美国加州大学富乐敦(FULLERTEN)分校和英国龙比亚大学克雷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商学院的会计相关课程进行了跟班学习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专业方向种类繁多,但彼此差别不大
以会计学学士学位为例,专业选择就分为企业金融学方向,市场营销学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经济学方向,法律方向和创业方向六个层面。其中,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为:
Napier大学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设置对比表
学位研究方向
课程
设置
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
会计学学士人力资源方向
第一学年课程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商业技能》《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市场营销学》《行为学》《创业学研究》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行为学》《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创业学研究》《市场营销学》《跨文化与组织管理》
第二学年课程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 选修《商务会计学》《商务》或《管理挑战》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三学年课程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现代公司财务》选修《税务学》《管理会计学应用》《审计》《公众财政学》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 选修《雇佣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发展》 选修《税务》《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会计学应用》《税收编制与财政研究》《审计》《公众财务》
第四学年课程
论文 选修《投资管理》《当代财政问题》《全球财政市场》《货币理论与政策》 选修《国际会计》《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企业社会责任》
《领导力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 选修《全球雇佣实践》《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选修《国际会计》《当代财政问题》《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公司管理》《投资管理》
由此可见,同一学位的不同方向所开基础专业课程基本相同,但到高年级之后逐步细分,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论文方向,以及学生学习范畴的差别。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会计专业,基本只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国际会计学之分,每一类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及最终的论文选题没有太大的区别。
2、课程结构设置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
英美大学课程每门课一般有二至三名教师共同担任。教学十三周,每周教学二小时(有的为一小时),教师辅导学习一或二小时。每门课只有一至二个大作业加一次考试。学生按要求应在三个学期内(每年三个学期)选学课程(相当于一个学期专攻三门课程)。每周总学时(包括辅导学习)在10个学时左右。教师只给大作业一个等级分,基本不详细批改。
英美教学方式以学院为范围开设课程,课程学时数少,由学生自由选择规定数目的课程学习,这是很好的教学组织方式。相比较中国的本科教学而言,中国的教育学制长,学的课程多,有些课程与所学的专业无关,学时数非常多,每一门课程都只由一门教师完成,学生习惯于听,而非自己学习思考,学习依赖性相当严重。西方的教学方法与中国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区别,老师不会照本宣科,每周虽然只有2个小时的课堂讲授时间,但是教学速度非常快,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一堂讲授课就涵盖了2-3个章节,一百多页的课本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基础。在西方的高等教育里面,大都是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书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国际化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理应培养契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客观需求,拓宽培养复合型会计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双语教学要求,随后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项重要内容,其后在2007年陆续了鼓励双语教学的举措,即辅助教学的模式。众多高校包括我们贵州财经学院开始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选取少量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现代会计学双语),希望能提高学生掌握国际会计语言与规范的能力。
2011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积极引进了英国公认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IMA)、英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1MA)等办学方式,使用国外指定原版教材授课,因而,教学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必须采用双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的背景下,必须重构会计国际化教学目标,强调会计国际化教学是对传统会计教学的有益补充,双语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处于主导地位,财务会计双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育学生熟练掌握国外会计处理基本规范,能够按照国际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使用管理会计知识加以分析。
三、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准备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通过西方会计教学的跟班学习和多年双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明确教学目标。以财务会计双语课程为例,由教师带动学生朝会计国际化视野方向进行系统的培养,最佳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教师串讲,案例剖析,师生互动讨论,由教师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并解决重点疑难问题,提出系统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但实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因为原版教材往往阅读量很大,一些学生由于语言问题而不能坚持自学,或者虽然课前阅读了课文和相关资料但不能把握要点,致使课前预习没有实际效果而最终放弃。因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财务会计双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着重于对ACCA人才的培养,所以采用BPP Learning Media编著英文原版教材《ACCA PAPER》。该教材从ACCA考试的层面系统介绍了西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内容全面且难度适中,外语地道,语言明快流畅,学生可以领略地道的专业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会计处理的不同,达到财务会计教学的目的,把握ACCA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拓宽国际化的视野。在中文教材上,选用了立信出版社常旭、编著的《会计专业英语》作为辅助材料,该教材采用中英文对照学习,是学生进行会计双语学习的基础材料。
2、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着重讲解重点与难点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鉴于西方的授课经验,学生的自我学习是关键。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按授课计划进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参考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英文授课,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在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中,笔者一般以ACCA的案例引出本专题主要内容,列出关键词并加以解释,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对学生理论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以习作的方式解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重点,理解难点,掌握解题的技巧。这要求双语教师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要避免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知道听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原本能够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纯粹的专业词汇学习,或者出现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根本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默默无闻”的教学。
3、动手与动脑结合,恰当安排习题和答疑
在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题目依旧不会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教师讲授达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习题课和答疑课就成了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习题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师讲解,可以请一些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或者由同学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课堂,可以针对全班、部分同学或者个人,借助于班级公共邮箱或网络教学系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者将习作的成绩最终计入学期的总评成绩,以便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跟实践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同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质量,有效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 于洪,周恒男.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案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28.
[2] 史艳红.解决高校双语教学中矛盾的方法与途径 [J].山西大学学报,2007(04).
[3] 李颖琦.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08,(1下).
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既有利于它们在国内市场中采用内向型国际化经营,也有利于它们在国际市场采取外向型国际化经营。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技术优势。虽然整体上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水平比较落后,但相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加入WTO后带来的有利因素。当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的一员后,大量的外国先进企业和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与此同时,根据对等原则,外国市场也逐步对我国进行开放,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此外,WTO中的有关规定也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属于“小而强的时代”,21世纪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跨国经营不再是大企业的事,中小企业在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进行跨国经营,开辟国外市场。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70%,己经在全球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经营和投资。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冲击了世界经济,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金融危机产生的威胁影响到了各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使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增加;但是金融危机也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了机遇,各国恢复经济的政策减少了对外资的限制,中国逆市发展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奠定了基础,中小企业通过制定适宜的跨国经营战略就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的完成该论文,本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具体有:徐艳梅、徐先航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研究》;马建国、梅强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源》;崔建华的《人力资本与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研究》;陶振民的《.中小企业生存问题研究》;尹柳营的《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王乃静、马刚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李盾的《关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几点思考》;张增日的《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思路》。通过仔细阅读上述参考文献,我对本次论文课题的背景,主要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为我接下来进一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以上各位专家与学者的观点,我做出了比较翔实的归纳。
1、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贡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的城镇和农村,其成效是举世瞩目的。城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国已经注册的中小型企业的总数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并对我国经济每年以8%的递增速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业的增长来支撑的。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赖于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挤压,从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能更好的面向世界,迎接挑战。
2、关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问题
抗风险能力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较低,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短缺。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少,且整体素质也不高,跨国经营人才短缺。跨国营销策略不完整。
3 问题解决方案
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建立技术联盟,形成开发体系,提高经营者素质,造就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实行网上跨国经营,降低销售成本节省所需经费。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培养创新的营销文化、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营销发展战略,塑造优秀的营销组织团队。
三、论文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跨国经营的概念
2.2 跨国经营的优势与劣势比较
2.3 跨国经营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
3.2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3.3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对策
4.1 加强风险抵抗力
4.2 加大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4.3 选择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4.4制定新的国际营销策略
毕业设计任务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方法:
1、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拟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以我国加入 WTO为背景运用市场营销和管理理论,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及经营战略,为日后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抗风险、提高竞争力、赢得国际市场,提供可资借鉴的对策性战略。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MBA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 崔红伟,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MBA教育中心教学部主任。
作为培养高层企业管理人才的教育项目,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正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MBA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外较为完善的MBA培养模式相比,还存在一定不足,我国培养的MBA素质和能力与市场期望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
我国经济正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企业也正在加速成长,这预示着市场对MBA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高涨。如何培养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熟谙中国国情的优秀企业家,将是担负MBA培养的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国内外MBA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国外教学特点――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MBA教育历史悠久,MBA教育为美国造就了一大批高层企业管理人员,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选取哈佛大学商学院(HBS)、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MIT Sloan)等美国商学院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商学院MBA教育的教学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体系。美国各商学院的课程体系各具特色,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的课程设计为前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部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是其MBA的基础和教学重点,该方向的选修课共有23门。沃顿商学院MBA的课程则分为四个模块:预备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学科结构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44%;工程、数学、科学26%;经济25%;其他5%。沃顿商学院利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大量开设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总之,美国MBA的课程设计,重视商业基础课程;强调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传授,选修课领域宽广,重视学科交叉和国际化导向。
2. 教学特色。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各商学院的教学风格逐渐成形,成长为学校品牌。特色之外,这些学院在一些方面也有共性,如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客座演讲、项目研究、咨询报告、专题研讨、辩论学习、企业参观等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授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还经常邀请各界精英参加学校论坛和演讲,拉近了学生与成功人士和优秀企业的距离。美国的MBA教育还要求学生参加3~6个月的实习,实习期间,学生是公司的临时雇员,必须和公司的正式雇员一样胜任工作。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了企业运作,熟悉了工作环境,发现了自身价值;也学会了如何选择职业、营销自己,为今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强调国际化。美国商学院培养MBA学生的国际化意识较强,主要体现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供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例如,沃顿商学院的MBA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到10个国家的商学院学习,在国外公司进行调研,了解该公司的经营环境和文化背景,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的语言文化的机会和体验多元文化的经历。
哈佛大学商学院(HBS)在全球设立多个研究中心,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提供最新的资料支持,全球性研究机构也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毕业生分布在全球多个国家,通过他们的领导能力、专业素质、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和国际视野,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二)我国MBA的教学特点
1. 课程体系不科学。在课程内容方面,我国高校比较注重系统地教授完整的管理知识体系,即教学内容和方式偏重书本知识和理论,使得MBA教学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结合;在课程结构上,目前我国的MBA课程体系与普通硕士的课程差别不大,主要包括学位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理论课、基础课偏多,导致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训练不足;国内MBA培养院校对于MBA研究生的教学管理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定较多,导致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都相对单一,这种形式上的管理,实际上,很难对教学效果与质量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故当前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对毕业生实践管理能力的要求。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MBA课程体系是我国MBA教育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
2. 缺乏最新教材及案例材料。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国内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显然存在很多问题:(1)缺乏高水准的本土案例,特别是优秀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2)经典案例基本上是照搬国外案例,时效性和实用性较差,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市场和企业的情况。(3)大多数MBA教师都缺乏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授课时常常沿袭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3. 国际化程度不足。我国的MBA教育已经有20年的发展史,从第一期的百人招生规模,发展至今,每年的招收人数接近四万。授予MBA学位的学校,从最初的9所增加到了现在的230所。各大商学院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化是发展的增长点和亮点,但目前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教师国际化程度不高,外派教师进修一则费用高,二则培养周期长(外派1年以上才可以胜任),如果学院承担这项开支,需要庞大的经费支出,长期外派教师进修不太现实;全英文教学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哪些课程适合全英语教学,哪些课程适合双语授课,哪些课程适合中文授课,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反复检验与改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的工商管理人才已成为宝贵的资源。我国已在更广阔的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如何跟上“国际化”步伐,培养出高层次、国际化、有创新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应是我国高校MBA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出发点。
二、我国MBA教学改革方向――国际化、特色化、品牌化
(一)走国际化之路
具备“国际化”的知识、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熟练运用第二语言,这几点是“国际化”人才的主要特征。高校应着力把MBA学生培养为拥有扎实的商业管理知识和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人才。
1. 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主要是引进国外科学的教学体系,在充分考虑国内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外教学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并应用于国内的教学。经过两种文化的磨合,做到根据国内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以及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形成一套新的符合中国特色的MBA课程体系。
2.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主要依托本校的师资队伍,在师资的选拔配备过程中,普通教师必须有1年以上的国外进修经历,一般须具备博士学位;专业课教师要有相关企业或领域的学习、工作经历。其次,应到外资企业聘请高层作为MBA的任课教师,还可以直接到国外大学、企业聘请外籍教师。例如,北京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就曾聘请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区前董事长刘贞贤为MBA学生用英语教授《管理者的领导艺术》,还聘请过多名咨询公司总监等高层领导讲授《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也聘请过美国、德国的高校教师讲授《市场营销管理》等课程,学生选课踊跃,学习效果明显。
3. 良好的生源。首先严格选拔国际班学生,通过联考成绩、学校的笔试、面试成绩选拔出拥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生,从而保证国际班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所有课程。其次,应扩大国际班的留学生人数,在保证留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国际一流大学以及AMBA院校MBA国际学生的入学标准,进一步提高国际学生层次。第三,充分利用本校与国外合作的国际学校,扩大交流的学生数目。多争取举办国际会议的机会,鼓励MBA教师、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既能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能扩大本校MBA的国际影响。
4. 国际认证。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参加了美国AACSB、欧洲EQUIES或英国AMBA的认证评估。通过参加这些认证,既可以改进和提升自身的MBA教育质量,也便于搭建国内外高校沟通与合作的桥梁,促进我国的MBA教育质量与国际接轨。
(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MBA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课程也应该以构建宽广、综合、应用型的知识结构为本。应从企业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出发,将多门课程整合为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层企业管理者。基于此,应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人文课程、软技能课程的比重,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MBA教育就将原来的选修课企业伦理、运营管理,改为必修课;在选修课中增加特色模块,如全球化经营模块、财务管理模块、营销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特色专题模块等,在特色模块中开设中国管理哲学、国学经典名著解读等人文课程。我国各大商学院也在积极尝试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些新兴课程以选修课等方式被引入到MBA的课程体系中,其中包括创业管理、项目管理、领导管理艺术等。针对女性管理者在企业中的比例不断提高、MBA女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这一现实,一些商学院还对课程做了相应调整,2003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女性EDP开班;2004年,复旦大学设置EWP卓越女性课程;2006年,清华大学推出“完美女性研修班”课程。上述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独立性等特点,让学生利用多方面的管理理论和工具,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规划和决策,从而强化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
我国的MBA教育目前普遍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方法包括个人自学、小组讨论、课堂专题发言和辩论、教师指导和点评等。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上,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MBA教学中,如果能将商业游戏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实践法等方法与案例教学法互为配合、互为补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参与企业管理实践,能让学生更直接地掌握和提升管理能力。北京理工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在学生写作论文时,为其安排两名指导老师,一名学校教师,一名企业导师,学生在论文构思与写作过程中,真正获得了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成果也由学术论文逐渐过渡到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
小规模的授课可以密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责任感更强,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深入参与的体验感。但小规模上课需要增加教师和教室,这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MBA 培养院校现在都比较重视特色建设,认为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是学校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为学校打造MBA教育品牌奠定了基础。例如,中央财经大学MBA将金融作为特色,上海海事大学MBA将物流管理作为特色,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MBA在期货管理和农业管理方面有竞争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改革与创新,每所高校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MBA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晶晶,兰玉杰,杜晶晶.全球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10,(2).
[2] 邱,陈建平.国际化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3] 戴继平.MBA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8).
[4] 俞明南,刘俊美,董大海.MBA课程体系调整与管理思维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出版产业顺应趋势,稳步推进市场化、集团化建设。期刊业在规模化、专业化、品牌经营上成效显著。规模化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集团化为期刊实现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从我国期刊产业经营情况来看,目前实现集团化经营的期刊基本都发展起来,实力显著增强。《读者》、《知音》、《瑞丽》、《时尚》等品牌刊物都已成功实现集团化,形成了各个领域的期刊群。专业类期刊中华医学会期刊、科学出版集团和北京卓众期刊成为行业中集团化成功的典型。知音集团通过规模化经营做大了传统出版,现已拥有3份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报刊。此外,他们拓展新领域,在动漫产业、影视产业、新媒体产业亮点纷呈,教育产业等其他服务产业取得新成效。① 现集团总资产达8亿元,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1亿元。②
转型的动力在“三化”
国内刊社的集团化建设都呈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实施集团化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实现或正在经历着两种转型,即:机构模式转型和出版形态转型。机构模式转型是指这些刊社由原来的事业单位通过转企改制成为了企业。这一转型对我国期刊业来讲是基础性的也是根本性的,它使文化出版业真正能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从而使整个产业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和能力。第二种转型是出版形态的转型,即由传统出版到现代(包括技术)出版的转型。第二种转型属于期刊界质的飞跃,它决定了期刊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除去集团化建设本身政府和政策层面的外部推力外,有几个内生力量在模式和业态转型中发挥着作用。它们不但在转企改制和集团化过程中发力,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还借规模化经营生成“走出去”的力量,将期刊经营扩张到海外。这几个力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化”即: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
市场化是指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市场化”是国内期刊模式转型的首要推力,它源自转企改制,发力于集团化建设,最终使期刊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期刊通过市场化取得市场主体地位,又借助市场化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化运营。
专业化既是市场化的有效手段,又是实现规模化的途径。市场经济中,只有高度专业化集中的产业才具备比较优势。“国际化”是规模化经营的必然结果,体现为全球化资源配置和产品要素国际化流通。目前,中国期刊随着自身专业化、市场化的羽翼渐趋丰满,国际化步伐正在提速。目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走出去”,到海外拓展。走出去的形式多样,有的是实物直接输出,有的是版权合作,有的是直接到海外办刊。③ 《中国新闻周刊》、《读者》、《中国国家地理》、《浙江大学学报》,以及外文局所属的几本外宣期刊等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只是,与国际一流的品牌期刊相比,这些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
与规模化密不可分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三股力量自始至终参与并推动着期刊的集团化进程,成为国内品牌期刊实现两个转型、做大做强的根本动力。这也是国际跨国出版传媒集团近20年的成长历程反复印证的经验。
他山之石
在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期刊出版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高度细分、相当成熟的市场。④市场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期刊资源的配置、期刊编辑的运作、期刊产品的营销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其次,期刊业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策划、制作、营销、合同、会计、统计、审计、法制、管理等诸多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健全的市场游戏规则,由市场决定效益,决定编辑的内容和出版时机。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专业化。这里讲的专业化主要指出版传媒业自身的专业化分工。按照一般经济规律,在相对狭小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业务往往倾向于多元;当处于相对大的市场中,必定趋向专业化。过去近20年的历史表明,越是跨国公司,其核心竞争力越是向更加集中的专业方向壮大。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成为全球性企业的出版传媒集团开始改变多元化经营,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多年前,国际教育和专业出版集团的并购浪潮已经在出版领域揭示出这一产业规律。最近,大众出版品牌企鹅出版集团和兰登书屋的合并再次印证这一世界出版业发展的主流趋势。⑤
在经济学中,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它既包括产品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自上世纪80年代,欧美传统区域市场渐趋饱和,出版传媒集团便开始通过兼并演变为跨国集团,以拓展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国际出版产业间发生的几轮整合和兼并,主要是出于这样一种目的。例如贝塔斯曼和培生集团的兼并行为,就是通过国际化把自己变为一个全球性传媒集团。⑥
经济全球化使得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功都可以归结为“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实现的过程。大凡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我国期刊集团化改革也正是在借助“三化”实现转型过程。这一经验除了被知名国际传媒集团的成功证明外,也被一般的国际集团(跨国公司)反复验证。
探索外宣期刊转型之路
借助集团化建设,国内品牌期刊通过三化带动模式与业态转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为外宣期刊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外宣期刊如想发展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并推动两个转型势在必行。因此,在研究转型过程和特点之后弄清转型的动力何来异常重要。这对外宣转型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外宣因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传播环境、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因素制约,机遇与挑战并存。外宣期刊作为在国家外宣大局中承担重要使命的“国家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应有之义,也是自身做大做强的需要。因此,借助集团化建设推进规模化运营,依靠“三化”内生动力进行转型发展应是外宣期刊做大做强的一条途径。
当然,外宣期刊的转身之路既需要尊重业界转型规律,借助“三化”实施完成,还需根据外宣领域自身的特点,在“三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破解制约自身转型的许多难题。如果能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型突破,外宣也许不难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第一,传统的政府机关思维向市场化的思维模式转型。
外宣期刊无论是模式转型还是出版形态转型,都离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经营、品牌经营等相距甚远,必须借助“三化”重新进行系统思考和改造。观念改变是一切改变的基础。外宣转型首先应是思维模式转型。外宣期刊多属于设置在国家部委架构上的参照公务员体系的事业单位。多年来,依靠传统行政权力管理的模式已使外宣人的思维定式固化,很难与市场化和企业化的运营模式相适应。此外,从传播业态规律上讲,观念的提升是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的关键。要在对外传播中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就必须尊重新闻传播和文化出版规律,转变传播理念,坚持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至上的原则。⑦ 因此,要用市场化的思维方式和专业化的组织理念、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现有的行政管理系统进行彻底改造,改变固化的、狭隘的行政主导市场的意识,真正树立读者意识、受众导向和市场意识。切实推进期刊企业化改革,建立面向市场的体制和机制,向市场要发展,向市场要活力。
第二,由计划向市场的体制机制及管理模式转型。
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应该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期刊,市场需要到哪里办就到哪里办。根据专业化要求,现代文化传媒首先要按现代出版传媒和出版产业自有规律办事,媒体管媒体,媒体办媒体。然而,我国外宣期刊的布局和分工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目前的出版机构大多是行政促成的,模式比较单一,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外宣期刊的模式转型首先是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外宣期刊的转企改制落后于我国出版业的改革步伐,面向市场化、专业化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显得更为迫切。一是要借助“市场化”将以往传统僵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向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转型。二是利用专业化从靠行政命令运转的国家“政府出版机构”向外向型、国际化的文化及传播“商战机器”转型。外宣领域的市场化可以分几步走:首先,改革现行办刊体制,转变办刊观念,先从围绕市场入手,逐渐适应市场到完全依靠市场来办刊;二是,需要将介于政府部门与国企之间性质的事业体系进行市场化和专业化改造,使之具备完全适应全球竞争的市场化、专业化的市场主体地位;三是,依托国家支持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形式的市场行为,通过参加国际展览,承办、主办各种国际活动形成常规机制,将外宣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最终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与全球客户建立一种事实上的“市场纽带”。
第三,队伍的专业化、市场化转型。
一个战略规划从设计到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一支能否适应市场并取胜的专业化团队,特别是领导决策团队。立足于市场化、国际化的团队建设和全球化的人才战略是转型的基础。外宣队伍转型首先要从身份上实现转变,外宣国家队作为“政府的人”如何转型为“市场的人”;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团队的组织管理结构和系统思考方式必须转型。此外还涉及到团队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能力的转型等。国际传播能力体现在能否构建外向型国际化的信息采集网络和全球性覆盖的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汇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才能打造一支掌握全球化传播规律的专业化团队。只有将专业化的人才战略与市场化的传播机制嫁接,才能承担起整合全球新闻源,构建国际传播体系的重任。
第四,单一出版向多媒体立体传播转型。
当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构信息传播路径,并重建媒体生态。特别是数字化催生全球传播形式多样化,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被彻底改变。数字化出版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使传统落后的期刊传播形态难以适应舆论的变化和受众的偏好。据业界分析,数字出版已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是中国出版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代表着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未来。⑧
外宣出版业态转型来自三方面的压力:一是传播的内容和产品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信息的极大需求;二是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单一,难以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数字化、多媒体出版权重小,多数期刊出版形态仍主要是纸质版,数字化程度、技术含量低。
外宣业态转型方向是数字化和多媒体化。转型必须实现两个效果:一是通过以最新信息技术融合传统媒介,打造多媒体立体传播,通过提升内容和形式的吸引力提高外宣针对性。二是探索构建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多样化的立体传播体系,通过设计外宣产品线丰富产品组合,提高附加值,延伸市场产业链。以多样的传播形态提供丰富的产品来提高外宣的有效性,最大化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第五,国内业务向海外业务转型,国际合作向跨国战略联盟转型。
国际出版集团的经验证明,只有完全掌握并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的企业才是真正称得上国际化的企业。一个企业需从管理体制、流程、供应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实现国际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彼此支撑的国际化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国际化是期刊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外宣期刊的使命所在。全球影响力关键在海外。外宣期刊通过多年实施海外战略,国际化已有一定的基础。外文局所属刊社现在欧美、日本、拉美、中东、俄罗斯等都设立了分支机构,有些期刊的生产和发行已拓展到海外,但是出版结构及经营模式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借助国际化力量,建立国际化外宣体系是外宣领域转型的方向。外宣国际化至少有三个方向。第一,在现有海外网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扩大走出去领域。将政府外宣与市场外宣相结合,调整产品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建设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类资源的运营体制,从生产经营外宣产品到经营外宣品牌。第二,将国内业务向海外业务转型,探索建立包括生产、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流程的国际化体系。第三,与海外华文媒体和国际主流媒体进行战略合作,搭建长期战略联盟,形成牢固的“利益互换”、“渠道捆绑”机制。通过对内升级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内容,对外拓展延伸传播网络,建设传播体系,稳步推进国际化,逐步分割世界传播版图,最终有效影响国际舆论。
「注释
①王国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获奖期刊综述》第8页,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检索2012-07-07 11:26:00 。
②《出版传媒企业上市优劣势分析》,《政策研究与产业动态》2012年11月26日,第17期(总第22期)第8页。
③王国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获奖期刊综述》第10页,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检索2012-07-07 11:26:00 。
④李杏林、丁丽:《国内外期刊特点分析与我国期刊发展趋势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⑤冯威:《陈昕:专业化是全球书业大趋势》,《出版人》2012年12期,第36页。
⑥冯威:《陈昕:专业化是全球书业大趋势》,《出版人》2012年12期,第35页。
论文摘要:以湖南长株潭地区涉及进出口业务的制造企业为实证对象,围绕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与其国际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检验结果基本证实了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对知识的创造、整合、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1引言
2l世纪的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企业来说,知识已经变得比金融资源、市场地位、技术或其他资产更为重要,企业的知识创新、知识整合和保护能力以及知识共亭程度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从有形资源的管理和生产能力的管理过渡到人才技能和知识运用的管理,这些变化导致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这一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另一方面。伴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和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经济H益加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困企业开始踏上国际化的征途,众多研究显示,企业不断发展,在国外建立据点进行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阗索之一,但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中闺企业如何在急速变化、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的环境中开拓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倒际化经营水平和氽业的国际竞争力,答案是首先要学习。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知识管理,同际化经营企业若能成功导人知识管理,必定能为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利益。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与其国际化程度的关系,从而通过提高企业管理知识的能力来提高企业国际化竞争力,已经成为政府、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2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设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知识管理能力(knowl edgemanagement capabi lity)对企业取得知识管理成功的重要性。不同的知识管理能力构成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企业要想把握知识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必然要对其进行具体的划分。企业知识整合能力是对企业获取的知识进行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转化为对企业有用的知识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基于知识获取的速度(Grant,1996)121,企业必须能敏锐地识别市场的变化,合理协调和整合内外部的资源,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刘玉明,2007)1圳,从而提高同际化经营程度。因此提出假设Hl,假设H1,企业知识整合能力与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知识整合能力越强,则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
知识的共享、经验技能和失败教训的共享,是企业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讲人的能力、知识转化为企业集体的组织能力和知识(Appl eyard,1996)。通过在供应链上协调企业内外的知识源(如供应商、制造商和客户等),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盈利(Kogut and Zander,1992)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要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离不开知识共享能力的提高,因此提出假设H2,假设H2,企业知识共享能力与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在企业闰际化经营中,知识共享能力越强,则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
如果知识是用于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则企业为了维持其竞争优势,对知识的保护更是至关重要的任务(Port erLi e bski nd,1996。知识保护能力,比如私人占有知识的能力(Conner&Pra hal ad,1996)171。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它相应的积极影响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因此提f{,研究假设H3,假设H3,企业知识保护能力与企业H际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知识保护能力越强,则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
在知识管理的所有’T,作中,知识的创新是最难以把握的,因为创新意味着要培育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譬}布知识(Kogut andZander,1992)驯,知识创新实现了知识在量上的增加和在质上的改善(壬广宇。2004)削,是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的创新能力,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4,假设H4,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与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知识创新能力越强,则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
2.2变量定义及度量
被解释变量为企业闷际化程度,即企业的经营要素(产品、资本、人员等)参与罔际分工的程度。选取企业国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国外雇员数占总雇员数的比重、罔外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企业参与国际经营所跨国家数占全球国家总数的比重及企业拥有国外分支机构的多寡来加以衡世。其中,前,三项指标反映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深度,后两项指标反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广度。
解释变量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四个维度,包括知识整合、共享、保护和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的测量从知识的内外部获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能力几个方面来衡量,知识共享能力从企业人员间知识分享程度、知识在各领域的流通程度及抗知识冗余程度几个方面来衡馈,知识保护能力的衡量从企业所采取的知识保护技术、知识保护政策制定以及对员工的知识僻护宣传程度几方面进行,知识创新能力从企业是否具备蕈视知识推陈出新和新知识研发的文化氛围以及各项技术管理规范机制的制定情况来衡量。
变量采用7级李克特(Liken—t ype)度量方法,设计调杳问卷对每个问题的题项从1到7打分,以便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乇要采取实地凋研和当场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的方式,为确保问卷的科学。,理性,发放问卷前进行了预涮研。首先在校范围内向相关教授、博上和MBA学员进行访谈,提出修改意见,随后借助导师及个人关系深入样本企业对拟填写问卷类型人员进行访谈,根据被调查者意见修改完善问卷内容。
2.3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为确保数据获取的可靠性和实地调研的可行性将样本企业定为湖南长株潭地区涉及进出口业务的制造企业。基于该地区样本分布特点将样本企业结构定为长沙50家,株洲和湘潭各25家。
数据收集以实地调研为主,与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学组成调研小组,将调查问卷合并后实地走访发放。各地调研都通过企业和政府两条渠道进行,企业方面南导师联系身为样本企业高管的MBA学员或博士填写本企业情况,再由该高管协助联系本地区其它样本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填写问卷,政府方面主要联系各市经委主管人员或市经济开发区管殚委员会人员,在其告知各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企业高管后由调研小组实地发放调查问卷。由于实地调研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收集到的样本数量与理论要求有一定距离,作者又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发放问卷以便获得数据。网络收集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送给作者在样本企业工作的联系人,并委托他们进一步发送给更多的相关企业,同时还将问卷以电邮方式进行群发,以便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由样本企业总经理办公室(或综合管理办公室)、市场部(或进出口部)、财务部等不同部门中高层管理人员填写,每个企业发放两到三份问卷,共发放3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为124份。
3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针对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中知识整合能力、共享能力、保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GJ HCD=B矿B I ZSZH+p 2ZSGX+p 3ZSBH+A4j蚴+e…(1—1)试中,GJHCD代表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ZSZH代表企业知识整合能力,ZSGX代表企业知识共享能力,ZSBH代表知识保护能力,ZSCX代表知识创新能力,po,p l。…p 4为回归系数,表示知识管理能力每变动一个单位引起的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平均变动量,,为误差项,反映未列入方程式的其他各因素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得到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2。根据多重共线性检查指标容限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arimme inflalion factor,简标为vI F)来看,回归方程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表得到的回归模型如下,GJHCD=O,285ZSZH-O,285ZSGX+O,1 15ZSBH+O,328ZSCX…(1-2)可以看出,企业知识整合能力(ZSZH)的回归系数为正(B---O,285),且在0,018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假设Hl成立,企业知识创新能力(ZSCX)的回归系数为正(B=0,328),且在0,007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假设H4成立。
企业知识保护能力(ZSBH)的回归系数为正(B=O,115),但在0,326的水平上并不显著,因此假设H3勉强成立,说明湖南长株潭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对知识的保护能力有待加强,没有针对知识保护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员工对保护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企业知识共享能力(zscx)的回归系数为负(B=-O,285),且在0,017的水平上显著,这与前面假设相反,即企业知识共享能力与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假设H2没有通过验证。可能的原因是,被调查企业多集中在以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讯等湖南制造业优势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上,而这类企业往往比较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新知识的创造,对个人、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知识分享及流动重视不够,此外,样本容量的限制和填写偏差等原因也可能导致实证结果的误差。
摘要本文以百度为研究对象,用翁君奕教授的有关商业模式分析理论,从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三个方面,对百度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围绕价值主张对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环节提出了改进建议,通过对百度商业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百度的竞争能力、提升产业地位,并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百度商业模式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
一、绪论
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的目标。本文主要参考利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翁君奕教授的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三维空间模型来评价百度的商业模式。
二、百度商业模式的分析
(一)价值主张
在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中,最一致认同的要素是价值主张,价值主张是核心界面中那部分能够为客户、伙伴或内部员工创造价值并最终为企业带来显著价值的要素形态或要素形态组合,阐述了企业如何创造或挖掘价值。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先是由具体要素或其组合来指明能够创造价值的部位;然后是由具体要素形态或要素形态组合明确在这些部位发掘价值所采取的方式。
1.积极地满足客户需求并拓宽目标客户群体
百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的中国网民及一些海外华侨,客户群体较为年轻,总体流量较高。一直以来百度都在不断地挖掘并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包括:以网络搜索为主的功能性搜索,以贴吧为主的社区搜索,针对各区域、行业所需的垂直搜索,Mp3搜索等,几乎全面覆盖了中文网络世界所有的搜索需求。
此外,百度也一直在积极地拓展自己的目标客户。2007年4月25日百度盲道的为盲人提供了上网的机会;不久后百度根据中老年用户的需要,简化了中老年用户上网搜索信息的程序。为了实现全域覆盖、精准服务、多元呈现的目标,百度正从单一搜索引擎向全域营销平台转型。
2.充分利用本土化优势,丰富服务内容,增加业务范围
在中文网页和信息搜索方面,百度充分利用了其本土化的优势,与Google相比更加实用和易用。并且率先创造了以贴吧、知道、百科、空间为代表的搜索社区,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基于庞大的用户动态数据库以及搜索关键词解析,百度能反映用户需求、地域分布及消费趋势,这为企业快速定位目标客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百度成为了企业广告渠道的首选。总的来说,在实际应用方面,百度免费提供用户想要的各种信息;在情感方面,百度提供发表个人信息资源和观点的平台。
(二)价值支撑
价值支撑是指核心界面中那些为实现价值主张所必须采取的要素形态或形态组合。它是将在哪些环节和如何保证价值得以创造的概要表达。价值支撑是一个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有关键活动方式组合来指明能够支撑价值挖掘的部位,二是明确这些部位支撑价值挖掘的方式。
1.专注于搜索技术的研发
在搜索引擎发展初期,作为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李彦宏就是全球最早研究者之一,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的应用于INFOSEEK/的搜索引擎中。1996年,他首先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的图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项极具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这些搜索技术上的领先只是百度创业初期的基础,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百度一直希望用技术来改变世界,它先后开发“网事通数据库检索”软件、IE搜索伴侣、“智能起价”系统、“框计算”等等一系列的技术,也正是这些技术的支撑百度才得以这么快速的发展。
2.竞价排名
百度的盈利主要来自于比较成熟的竞价排名、为其他网站提供搜索服务、网络广告和融资等,其中竞价排名占了最大的比重。竞价排名的基本特点是按点击付费,推广信息出现在搜索结果中(一般是靠前的位置),如果没有被用户点击,则不收取推广费。它拥有见效快,关键词数量无限制、不分难易程度等优点,可以灵活控制网络推广投入,用少量的投入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潜在客户,有效提升企业销售额和品牌知名度。经过不断地改进,2006年9月,百度竞价排名推出以“综合排名指数”作为排名标准的智能排名功能。
3.积极地和各方合作
最初的百度定位于中小型企业,通过竞价排名,使用少量的投入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大量潜在客户,有效提升了企业销售额,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数十万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百度开始与全球以及中国500强为主的大型企业合作,为他们提供品牌推广;借助着超大流量的平台优势,百度联合很多优质的各类网站,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联盟;在2008年1月23日,百度日本搜索服务在日本正式,标志着百度全面启动国际化战略。
(三)价值保持
价值保持是指那些防护价值支撑和价值主张免受侵蚀和伤害的要素及其形态组合。价值保持涉及的范围具体包括:(l)核心界面中价值主张和价值支撑以外的其他重要的相关要素及其形态组合;(2)平台界面、顶板界面等关联界面中有影响力的相关要素及其形态组合;(3)客户环境、伙伴环境、平台环境、顶板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的关联互动。
百度的主要优势主要在于本土化强,很好地融合了中国文化、用户体验、交易习惯等,抓住了网民的需求,此外它的基础设施强大,渠道策略比较完善,收入来源多元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它的劣势主要在于国际化程度很低,收入随想比较于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整体而言却比不上Google;于各方的沟通不够通畅,时有“状告”恶意点击、Mp3搜索下载侵权、百度文库侵权等案件出现,不管百度最后是否胜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百度的声誉和品牌价值;公司发展很快,公司的决策层的经验不足,这无疑给百度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三、完善百度商业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
近几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及网民用户的急速增长,搜索引擎也得以迅猛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很多行为没有在传统监管和政府视线之内,各种不良现象频频发生。尽管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很多规范互联网发展的部门规章制度,涉及方面较广,但是,各个规章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仍然不够,而且对于存在诸多问题隐患的搜索引擎也无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所以,政府的有关部门有必要推动更高层面的立法,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外,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主管部门,及时关注技术方面的更新,如何将科学发展与产业发展、行业规范结合起来统筹发展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近年来,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不良信息也大量产生。监管思路如何适应并跟进技术的发展,行业标准及服务规范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是当前需要监管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二)根据自身的发展,提高国际化程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的资源共享,人才、信息、技术以及资本的高速流动和迁移,改变了全球商业竞争的规则,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行业是全球最前沿的行业,而搜索引擎是互联网业内主流。互联网没有国界,在这个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时代,国际化的程度的高低往往最终决定了市场的份额的多少。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竞争力会逐渐的下降。因此,百度应该也必须考虑公司的国际化进程,“走出去”已成为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必由之路。
百度之所以在中国做的如此成功,与它意识形态的本土化、技术和管理的本土化以及中国人强烈的认同感是分不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它也应该尽量发挥自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当地居民生活行为习惯的体会,不忘自己“让世界更有效,让人民更公平”的责任,继续发挥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不断的开拓新的市场,逐步地推进国际化进程。
(三)协调好人力资源问题
目前,百度高速的发展也给百度带来了人力资源上新的挑战,就连李彦宏也坦言:“ 公司成长非常快, 但是高管人员包括我在内谁也没有在这么大规模的公司里面做过决策。很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会被无限放大, 而一旦出问题很可能是大问题。” 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脱节,新的战略、新的业务面临人才的严重短缺。如何建立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如何进行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国企业在这一时期面临的管理问题。
在公司内部应加强知识和经验的培训、全球化理念和全球化思维的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经过一些职业化的培训,使得公司在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候,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全球化理念要求职员拥有在挑战面前能够正确看待、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球化思维使员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在以本国为中心的观点和全球化观点之间调节平衡。在制定企业全球战略、政策、提出建议和处理具体跨国业务时,从企业全球战略去考虑,包容和接受其他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或工作;多元化的人才结构可以使组织效率更高,视野更广,有利于洞察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整合企业资源,以便做出更加合理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邓冬娜.新浪微博商业模式发展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6.
[2]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组委会,中国网民文化节组委会.网络光芒II:互联网的价值与潜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8.
[3]刘佳.百度开启全域营销时代.互联网周刊.2010.01.114.
[4]叶剑远.全业务时代号码百事通商业模式创新.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4.
[5]冉毅波.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人力资源战略.新资本.2008.06.38-39.
[6]刀悦华.李彦宏自述百度盈利模式.国际融资.2008.05.43-44.
[7]张双文.商务模式的价值主张设计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6.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