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费用预算论文

费用预算论文

时间:2022-11-06 01:1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费用预算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费用预算论文

第1篇

(一)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未实现权、责、利三者的一致

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涉及企业组织各个层面的利益关系,企业在实施中普遍缺乏较为完善的预算指标体系,容易造成权、责、利三者的失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如果单位过分依赖于财务部门历年支出的数据,就会忽视各部门依据年度实际生产业务计划,因此各个部门也会认为财务部门根据历年实际支出数据做出分配的预算指标,也不过是脱离实际业务计划的形式上的预算,缺少对单位整体利益的长期规划,也没有和各部门的责任、利益相结合,各业务部门对于预算指标是否与生产业务计划相匹配不加关注,容易让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成本费用预算未与实际业务有效接轨

单位预算是为安全生产服务的,而生产的业务计划始终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在企业现有管理中,预算编制往往先于生产计划,预算的编制很大程度受历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但现有的环境变化决定了预算环境的变化,单靠以基期数据编制的预算很难指导将要开展的业务。在成本费用预算控制中,由于预算编制未建立在周密的生产业务基础上,控制也很难实施,考核评价自然也就不会是公正的。

(三)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手段过于单一

预算管理的效果取决于预算管理的手段。在实际执行中,预算管理主要通过成本费用报销卡控,往往依赖于中间审批者的人为操作,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未能进行及时反映,预算的审批效率较低,这种人工性的管理方式阻碍着预算对成本费用管理作用的发挥。现有预算管理未能实现系统化和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预算管理职责模糊不清,预算管理脱离实际和预算手段的落后,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可通过以下措施最大限度的发挥预算对成本费用管控的作用。

二、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改进措施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强化分工企业

要健全和强化预算管理专门负责机构,强调领导决策、群策群力的结合和平衡,为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建立良好的组织保障。在组织机构设计上,要关注每个个体职责作用的最大程度发挥,在建立相互协助机制上,要重视分工的明确和细致,每项费用都落实到有关的责任部门。实行专业负责制、科室负责制、科目负责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落实各部门的分工,例如技术科按照专业不同结合生产实际,负责编制年度业务计划,其他部门围绕年度业务计划进行费用关联,费用与预算科目相对应,如人力劳动科负责人工费预算的编制,具体包含工资、津贴等与预算科目相对应的人工费用,物资科负责材料费用的预算编制,机械科负责机械费用预算的编制,其他部门也是如此,做到不交叉不漏项。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全员、全过程的控制,通过落实各部门的责任,把以往的上级下达指标数变为企业自己结合生产实际编制预算,并和各部门之间分工相联系,促使企业从经验的管理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此外,企业领导层在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小觑,预算管理的顺利推动首先在于领导意识的更新转变,财务部门可按分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技巧培训,尤其是领导预算统筹能力的培训。

(二)完善制度,健全考核,赏罚分明

制度是一个机制保持活力的保障,也是一个组织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唯一克服个人色彩过浓管理的手段就是健全的制度。制度的设计要充分符合企业的职能,要符合企业的管理结构。制度的内容既要涵盖组织的分工,又要涵盖具体的操作方法,要注重全程与全员参与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设计。同时,一个良好的考评制度是体系运行有效的关键,评价的公正与否、考核的效果到位与否直接影响着预算管理下一阶段的实施,企业预算管理的提升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赏罚分明的制度引导,最大程度的调动企业各部门实施有效预算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三)建立业务与预算对接的浮动机制

业务与成本费用预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在实施中是相辅相成的,业务设计是预算基础,预算是业务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业务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的编制、控制、调整、考评全过程,预算管理反作用于业务计划、业务实施、业务优化、业务总结的全流程。在业务设计上既要符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也要符合预算目标。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前要排列好业务条目,做初步的预算汇总,在业务安排与预算安排未有效衔接时,要判断好两者的合理性,力求最大的吻合。做好业务计划后,要对每项业务进行预算编制,进行专项业务预算管理,以便进行预算过程控制、考核评价管理,专项业务、专项预算两者要协调管理。在预算结果不符合预算管理要求时,考评者首先要确定结果是受业务环境变化的影响,还是受预算管理者不作为和怠工的影响。

(四)建立多手段互相配合的管控系统

预算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想通过预算管理控制企业的成本,就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管控系统。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管理特点的全面预算自动化管理系统,做到无预算无法启动费用报销、无业务计划无法实施费用报销、手续不全无法开展费用支出,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此外,系统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预算数据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者的能力素质。此外,预算管理系统作用的发挥需要台账管理的补充,基层单位在系统部分功能设计成本过大、运行效率过低时,可结合台账式的登记管理对预算进行有效控制。台账控制管理是预算的重要手段,是对预算管理系统的补充,在预算控制过程中,各预算单元就自已分管的预算指标,建立相应的台账,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实现事中控制和过程控制。

(五)排列业务计划,重在优化组合

成本费用的节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没有了空间,这就需要管理者另辟蹊径,要具有大成本意识,要从优化劳动组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入手。预算编制初期,生产技术部门结合维护管理合同要求和设备状况,分轻重缓急排列年度业务计划,领导小组要召开年度业务计划审查会,重点解决年度业务计划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解决生产管理的盲目性、生产过程的重复性,也就是优化生产组织,这样才能解决预算管理的随意性和节约费用支出,降低消耗。

(六)预算实现的关键是预算的过程控制

1、实行预算自动化控制。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为预算自动化控制实现流程化管理提供了平台。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把年度预算按照部门和末级科目数录入到信息化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预算信息及时传递与共享,及时监控和修正。

2、实行部门负责制。为避免将预算的执行放到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执行预算的控制。因此预算领导小组组织各部门进行落实,实行部门负责制和科目负责制,明确每项费用,把预算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基层。各项预算指标下达后,各部门还要将预算责任逐级延伸,尽可能细化到执行科室和工区,实现全员参与,全员控制。结合预算网报系统,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企业各级主管、各部门审批的权限,设置好预算网报系统的各个流程,使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在预算指标内进行审批,并承担控制预算的经济责任,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每笔对外支付的款项,都必须在预算管理的范围内并经相关部门主管签字,财务部门方可受理,做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3、实行季度指标分劈制。根据批复预算,各部门结合年度安排按照季度的业务计划,把年度预算具体到相应的四个季度,而不是简单的用年度预算均分到四个季度,预算办公室下达季度预算指标,各部门根据季度预算指标,统筹安排预算支出,使预算指标更能符合实际,易于控制。

4、实行月度资金使用计划制。各部门根据季度预算指标,结合当月的业务计划,合理安排当月的资金支出,财务部门汇总后上报公司进行审批,以资金使用计划控制预算支出。

5、实行月度核对制。各部门根据分管的预算科目进行控制,建立管理台账,每月初财务部门分别和相关部门进行核对上月预算支出数,各部门对月度支出进行简单的分析,对偏离度较大的项目重点进行关注,及时与主责部门进行联系,月度进行分析,重在及时纠偏,实现事中控制和过程控制。

6、实行季度分析制。坚持召开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实际发生额不仅与年度指标进行比较,还和预算办公室下达的季度指标进行比较,要对预算差异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和补救措施。以年度业务计划为基础,以条件变化为依据,确认下季度最终的业务计划和劳动组织,修正下季度下达的预算指标,实行滚存预算管理。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电力检修企业在完成原有检修任务的同时,承接外部检修项目增多,给电力检修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文章指出电力检修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抓好项目成本管理。并就电力检修企业项目成本费用管理从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过程进行了论述。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新建电厂一般不专门设立检修队伍,电力检修企业在完成原有检修任务的同时,承接外部检修项目增多,给电力检修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检修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电力检修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抓好项目成本管理。

检修项目成本管理过程控制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会计人员要参与项目成本管理的全过程,确保项目成本的可控、在控,为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做出贡献。

一、事前控制阶段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责任。组成由公司——项目部的组织领导体系,公司总经理对公司总成本负责,经营副总经理对总经理负责,下设领导小组负责成本管理具体事项,对经营副总经理负责。明确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由公司相关部室人员组成由工程技术部牵头的项目考核小组,以加强对项目成本核算的领导和监督。

建立各级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和责任制。首先是明确经营副总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人,负责检修项目中标后的一切经济活动。其次明确公司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制定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有关政策,对项目部贯彻执行公司制定的“项目部管理办法”进行督促、指导、检查和考核,负责对项目部上报的成本费用台账进行分析、整理和审查,负责对项目部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再就是明确各项目部应建立自己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成本核算台账;明确项目部是合同的履约主体,项目经理是成本管理第一责任人,对项目部的成本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2.制定项目部运营管理办法。为了加强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核算工作,完整、真实的反映项目工程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公司制定了项目部管理办法,并在实践中及时进行修订、完善。明确项目成本管理的任务是:在健全的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下,对项目工程的成本费用支出,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系列科学管理工作,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质量目标前提下,完成检修项目,取得应得的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规定项目成本实行目标管理,强调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核算和分析,加强项目竣工结算和考核,达到预期目的。

3.建立项目合同交底制度。每个项目开工前,由公司经营发展部牵头,组织工程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工程部等相关部室,针对每个项目的投标情况、协议书签订、项目的工期、质量等对项目部做详细的交底。项目部人员在理解项目文件包的基础上,加深对项目的认识。

4.编制项目成本费用预算。由公司经营发展部牵头,组织项目部、工程技术部、安全监察部、人力资源部、财务资产部等相关部室,由工程技术部对各类人员需求进行预测,人力资源部进行合理调配,并进行人工费用的预测;由工程技术部对材料消耗进行预测;经过与项目部经理进行沟通,最后编制项目整体成本费用预算。

5.签订目标责任书。成本费用预算制定后,由经营发展部代表公司与项目部经理签订目标责任书,项目部负责各项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6.项目部编制材料、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采购预算。项目部根据成本费用控制预算,编制材料、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采购预算,由装备管理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本地采购还是到项目所在地采购,在节约费用的情况下保证项目的需要。

二、事中控制阶段

1.严格预算管理。成本费用预算出台后,项目部要严格执行,没有预算的费用一律不能列支,由于项目实际需要,必须先向公司领导汇报,批准实施后补办相应的预算审批手续。各项费用尽量从节约的原则出发。

2.生产要素的控制。生产要素是构成项目成本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要加强对人工费的管理,人工费约占项目费用的40%,控制好人工费,对成本控制能起到重要作用。在成本费用预算制定阶段,工程技术部、人力资源部已经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正式工根据技能等级鉴定的结果进行调配;另外由于外部项目一般工期比较紧,需要雇佣部分临时工,对临时用工的管理也是控制人工费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司对临时工进行摸底,登记档案,优先聘用熟练工,对招聘的临时工进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费用。其次是对运输费的控制,如人员差旅费是一项大的开支,项目部要根据项目进度,合理安排人员的出行,晚开工的项目人员可以晚出发,早完工的项目及时组织人员返回,降低各项费用。集装箱的运输费,租用返程车辆可以大大降低运输费用,因此,公司在不影响项目工期的情况下,一般都寻找返程的车辆。

3.收入与支出管理。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原则。加强项目变更管理,增加项目收入。在检修过程中,项目的变更都是不可避免的,往往有的变更洽商说的比较含糊,虽然能满足施工要求,却不好计算费用,因为相关的内容未说明,而实际上这些费用都是合情合理的。这就要求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要求,还要有经济方面的考虑,项目负责人要及时汇报项目经理,由项目部与对方协商变更内容,相应追加或核减项目工时。加强项目索赔管理。施工项目的索赔是一门涉及面广,融技术、经济、法律、管理、财会、公共关系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又是一门管理的艺术,目前在索赔管理上我们还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合同文件,注意施工过程中各种资料的积累和分析;另一方面及时进行总结,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加以完善。索赔工作做好了,同样可以增加工程收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做好项目的索赔工作也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之一。严格控制支出。各项支出必须在预算范围内,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开支。

4.建立费用支出报送制度。加强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实现成本的过程控制。每项支出只有在预算范围内才能进行,同时要求项目部每周报送本周支出明细,这样公司就能对全公司项目的成本状况有所了解,当发现项目成本出现较大的波动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对项目成本进行检查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实行成本管理奖惩制度。根据《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实施方案》规定:项目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增加和减少工程费用核定原则为:根据项目变更内容作结算依据,确定变更费用的50%(含税)由项目部进行支付或分配使用。

6.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后勤工作做不好,直接影响到参加检修人员的工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工人身心健康,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公司由党群工作部派人参与项目部后勤服务,解决项目部的吃、住问题,伙食好了,人员身体健康了,外出吃饭的费用也节约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既使职工收入真正提高了,也为公司节约了费用。

三、事后控制阶段

1.竣工验收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只有完成了项目的验收,竣工结算才是一个完整的结算,对方单位才会拨付合同款。因此项目完工后,项目部要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在合同规定的维护期满后,及时办理竣工手续,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

2.工程价款结算是考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项目成本过程控制的标准,项目竣工后应尽快结算,与对方单位办理结算手续,根据合同约定尽早结回工程款,这样有利于偿还债务,也有利于资金的回笼,降低内部运营成本,从而避免经营风险,获得相应利润,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才是我们搞项目成本过程控制的目的。

3.进行项目内部决算。项目完工后,项目部要及时进行项目内部决算,由经营发展部会同工程技术部、安全监察部、人力资源部、财务资产部等相关部室,编制项目成本费用决算,及时发放人工费,确保职工收入稳定。

4.进行项目后评估。根据《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实施方案》规定:在项目结束后,公司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在工程技术部的统一协调下组成业绩考评小组,从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文明施工、职工和业主的满意度、项目的经营管理、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后期影响、职工收益、公司利益、宣传报道、取得的成绩和改进的措施等多方面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相应的考核和奖励,并作为资料留存。

5.加强项目剩余物资的回收工作。对外检修项目中必然存在剩余物资及可重复使用的物资,项目完工后,项目部可以将这些物资交回装备管理中心,由装备管理中心根据购买价格、新旧程度估计价格,进行回收,并相应冲减项目部的费用,降低项目部成本。财务资产部对回收情况进行监督。

四、结束语

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对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对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按照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三个阶段进行管理,使项目成本费用得到很好的控制,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几年来,经过公司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水平也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3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越来越不能忽视。预算管理以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企业管理者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常见弊端,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对深圳华凯公司的预算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对预算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为深圳华凯公司预算管理提出比较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并对我国企业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系统提供参考。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当中得到运用。企业在运用预算管理地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在许多企业中都普遍存在。通过对华凯公司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我体会到:预算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理论结合实际。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内容,应当选择不同的预算管理方法。预算管理应结合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

下面我就预算管理用到的一些基本理论,并结合华凯公司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预算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 预算管理的概念

“预算” (budget)一词来源于19世纪中期,开始是指英国财政大臣经常需要在政府机构会议上在提出下年度的收入支出计划数,呈报给相关政府机构批准。这就是预算最初的来源。之后,预算从政府管理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注1)。

企业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作所作的具体安排。它是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计划。预算管理就是指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调整与预算分析考评等整个过程的管理。

(二) 预算管理的职能

预算管理有两项职能,即管理决策职能和管理控制职能。

1、管理决策职能。

预算是公司决策的体现,是公司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所做出的决策。

2、管理控制职能。

预算控制是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内部管理过程。预算管理的重点不在如何编制预算,而是如何以预算为中心实施控制。

预算控制包括外部控制和自我控制两种形式,外部控制是指预算执行过程中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自我控制是指每一责任单位对自身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自我控制能充分发挥各级责任部门主观能动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应以自我控制为主,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预算管理有序而高效地运行。

(三) 预算体系的构成

按照预算内容的不同,预算体系可以分为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部分组成。

1、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的预算。它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等。其中销售预算是其它预算的基础,有了销售预算就可以开始编制其它如:生产预算、成本预算了。

2、投资预算是对企业的未来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的购置、改造、更新等编制的预算。投资预算不但要与销售预算相联系,反映出现有的设备投资是否能满足销售预算的要求,还要反映企业长期战略。

3、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包括现金流量预算、利润表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等。前述的各种经营预算和投资预算,最终都会折算成金额反映在财务预算内。所以财务预算又称为“总预算”。

(四) 预算编制方法的分类

1、固定预算、弹性预算与滚动预算的编制。

固定预算又称为静态预算,是按固定业务量编制的预算,一般按预算期的可实现水平来编制。我们通常做的固定资产投资预算、销售预算、采购预算就属于固定预算。

弹性预算是在不能准确预测未来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预算期不同的预期活动水平编制的一种预算。一般动态的成本费用,如:管理费、生产费用和销售费用等都适宜采用这种预算。

滚动预算是一种连续编制和执行的预算,通常保持12个月期限。凡预算执行过1个月后,即根据前1月的经营成果,结合执行中发生的变化等信息,对剩余的11个月加以修订,并自动后续1个月,重新编制一年的预算。

2、用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

增量预算法,又称调整预算方法,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成本因素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前提是:(1)现有的业务活动是企业必需的;(2)原有的各项开支都是合理的;(3)增加费用预算是值得的。增量预算法的缺点是:容易鼓励预算编制人员凭主观臆断按成本项目平均削减预算或只增不减。

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以往数据影响,一切根据需要,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不受现有费用项目和开支水平限制;能够调动各方面降低费用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其缺点是工作量大,编制时间较长。

(五) 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

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就是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即时控制,它实际上也是一个成本控制过程。没有过程控制,缺乏过程监督和考核,就可能出现项目费用互相挤占、乱挤成本、超预算开支等现象。

1、制定预算控制流程,严格执行预算即时控制。

预算执行流程控制包括:各责任部门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控制 ——〉管理层预算控制。预算执行过程控制首先是各部门负责人对其负责的成本费用是否超预算进行控制,它是一种自我控制形式;其次是预算管理部门的预算控制,它是一种外部控制形式。再次就是管理层对预算的控制,它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控制。

2、预算控制应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预算控制应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在有些费用项目上应给予基层部门适当的审批权限,大项支出则应实行分级授权审批。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完善信息的反馈机制,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有关的领导和部门。相关部门根据反馈的信息,按规定程序调整预算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让各责任部门及时掌握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六) 预算考核方法

有效的考核与奖励是发挥预算控制作用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严格的预算考核机制,否则预算就会流于形式。

1、考核应将经营指标、管理指标等进行具体量化并设定权重,通过综合量化进行考核。

2、考核应划分可控与不可控。不同的部门应对自己可控的部分负责,比如销售部对销售收入以及本部门的直接费用负责,考核时只对上述项目考核,采购部应对材料成本负责,不能将采购部造成的材料成本上升差异影响到对销售部的销售利润的考核中。

3、考核体系要与公司组织架构紧密联系。各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并建立起层层考核体制。

4、考核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1)收入指标完成情况;(2)盈利指标完成情况;(3)有无超预算的问题;(4)有无预算项目之间互相挪用费用的问题;(5)是否存在乱摊费用、乱挤成本的问题;(6)费用支出是否合理;(7)成本控制是否逐级落实责任人。

二、华凯公司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公司的基本情况华凯

华凯公司是一家从事电脑零部件生产制造的外资企业。公司的产品主要是提供给下游的电脑工厂,并不是直接针对客户。公司从1995年的300多人发展到如今有固定资产5300万元,工厂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员工7500余人。公司销售增长迅速,2005年实现产值2.04亿多元,上交国家税收720余万。公司组织结构图。

随着市场对电脑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华凯公司不断加大生产能力投入,在04年又新增了上五十多台CNC机和注塑机。公司的目标是要在2005年使公司主要产品占有全世界电脑该零部件2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当时公司急需通过预算管理,来有效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保证公司的平稳发展。所以在2005年公司开始推行预算管理。

(二) 华凯公司预算管理的现状

华凯公司的预算管理由负责财务的副总裁负责,由财务总监具体组织实施,财务部安排专门会计人员落实日常预算编制、考核、分析工作。各部门的负责人是预算的直接责任人,对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负责,并对其差异情况做出解释说明。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为三层,就是总裁—>副总裁—>部门经理。而财务部只在这三层中间在做组织、安排及预算汇总工作。

华凯公司的预算编制是从销售开始,根据市场部的销售预算,由物控部提出生产计划预算各材料需求预算。而生产部、品质部、工程部则再根据物控部提出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成本预算、部门人工及费用预算。其它行政和财务等管理部门只编制本部门费用预算。公司的生产设备投资预算全部由市场部来编制。最后,财务部汇总各部门编制的年度预算报表,并负责完成整个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

华凯公司的预算编制是以12个月为一个预算年度,在上年度10月开始按月编制下年度预算,经过总裁审批后在下年度1月份开始实施。预算执行过程中,每日的开支由财务部的预算会计负责审核。预算会计根据总裁批准的年度预算,对各部门的开支申请进行审核,确定是否存在预算超支,并在超支情况下报请总裁审批。经过财务审批,属预算内的费用开支的申请才能进行列支。每月由财务根据帐务数据编制预算差异报告,并分发各部门,由各部门负责解释。

(三) 华凯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管理组织架构体系不建全。

华凯公司现有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错误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其他部门只不过提供一些数据而已,没有全员的参与意识。各部门没有专职负责预算的人员来跟进处理日常预算执行工作。有的部门是部门经理自己,有的部门是部门文员,随意性很大;(2)财务部只有几个专门的预算管理员,并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协调统一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而财务副总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又无法做到经常性和有效率性,因为具体做事的常常是下面的部门经理或一些文员。所以中间缺少一个有权力的机构来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造成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并没有切实遵行;(3)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中的人员职责不清,一些关键性的指标没有经过有关上级部门仔细评估确定。如:直接工人人工效率、产品报废率等等。

2、 预算参与人员没有经过较系统培训。

华凯公司预算参与人员除了部门负责人外,有的是安排部门文员来跟进。这部分人员(包括部门负责人)都没有进行系统培训。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问题较多,经常出现较大漏洞。比如:用工时推算工人需求人数的计算方法存在漏洞;费用归类有的归入维修费,有的归入低值易耗品开支等。而且整个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都没有一个标准规范性文件给各部门来参考执行。

3、 编制方法过于死板,过分强调一些费用预算中不重要的细节。

(1)华凯公司现有的预算基本是定期预算,即一开始就编制全年的预算,这对于营销部门编制销售预算来说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公司的产品受下游客户的需求影响较大。一般计划最近三个月的量较准确,但三个月之后的销售品种、数量就会与实际有较大出入。(2)预算编制过程中,有的编制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过于死板。如:在编制费用预算中,虽然公司采用的是零基预算法编制,但却要求各部门将未来一年内每月要用的笔、纸张用量等都要详细列出,这有些过于强调细节,这造成预算编制工作量加大,不但耗时耗力,而且效果甚微。(3)在预算指标的确定上有待规范,基本上是部门自己根据以往数据报出,并没有经过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来确定,这种做法既忽视了经济环境变化对指标的影响,又给指标的确定留下了讨价还价的空间。如:车间报废率,各产品在各工序发生的报废率都不同,但实际编制过程中,各生产部门都是按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报废率来确定就算了,给各部门的生产预算留有较大余地,生产部门有可能会有意高估报废率,从而有利于其业绩评价,为本部门的生产预算考核留有较大空间。

4、 预算管理制度流程不清晰,有待规范。

(1)华凯公司预算控制流程上缺乏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规章制度来对预算控制执行加以规范,使得预算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标准,从而影响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如:费用开支是否超出预算,可能因为费用归类问题,之前预算到其它科目,而财务审核又归入另一科目,以致造成有一部份项目出现超预算开支,而另外一些项目却有预算无开支。(2)财务部在审核预算时,因为没有权限,超支无论大小、类型都要呈报给财务副总审批。有的采购可能因为是生产急需,部门领导就直接拿去给总裁批了就执行。这就造成预算监控、预算调整十分混乱。(3)预算编制流程中,针对有些特殊费用没有清晰规范。如:工程部为生产部经常要进行一些维修和改造工作。这部分费用工程部说应由生产部来编制,原因是该费用是由生产部产生。而生产部却说应由工程部来编制,原因是维修材料,工时等成本只有工程部知道,这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责。

5、 预算管理信息反馈不及时,预算执行过程不能及时有效监控。

这主要体现在(1)部门在超预算时,部门自己还不知道,要等到财务审核时才发现。有的预算项目可能要等到月末财务完成结帐工作,并编制完差异报告后才知道预算执行结果。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公司管理层只有通过最后差异评价报告才能获得关于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信息,但这已是事后的信息,由此进行的改进也只能是事后补救。因此,信息反馈机制的存在是有效控制预算的前提。(2)在出现超预算时,全部都要报财务副总审批,没有制定有效的预算控制权限,降低了预算执行的效率。(3)部门内部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控,只有财务部门各上级部门等外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没有做到全员自我来进行预算控制。

6、 预算管理的考核方法较单一,考核办法不全面。

(1)华凯公司现有的预算考核只有一个预算与实际差异金额,考核方法较单一。没有对管理过程中的资本投资回报率、产品报废率、人工效率、存货周转率等一些相关指标的考核。(2)在预算考核过程中没有划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7、 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主要表现在公司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没有根据预算标准考核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以考核结果对他们执行奖惩,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这使得预算控制流于形式。到最后预算管理几乎成了“鸡肋”,管理层面对每月的较大差异,以及各部门各种理由的解释毫无办法。只是照例每月财务编制一份预算差异报表了事。

8、 预算管理控制手段较落后,耗时耗力,效率较低。

预算控制手段上,华凯公司现在完全是靠人手用Excel对每日的部门开支申请进行归类汇总,并将汇总的累计数与预算数进行同期对比,并审核该部门当次申请是否超出原定预算,并根据超出情况按流程做出相应处理。管理控制手段上较落后,工作耗时耗力,并且效率较低。

三、改进华凯公司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 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

à

1、 建立起从“公司高层” “基层部门预算员”的三层组织架构体系,明确各架构人员的分工与责任,充分调动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动性。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只是一个具体的监督执行部门,主要发挥督促和指导各部门预算工作的作用。à“中层部门负责人”

2、 公司高层人员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是对下属部门的预算负责。确定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提出的相关指标是否合理,费用开支是否必需,是否与公司的预算管理目标一致;协调确定相关部门在一些模糊费用或权责发生时的责任归属。

3、 中层部门负责人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是要详细了解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过程。清楚每项预算开支的来龙去脉,在日常预算执行过程中自主进行监督,并对出现的预算差异做出合理解释。

4、 基层部门预算员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是要详细了解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过程。辅助中层部门负责人编制预算,并对日常开支情况及时汇总跟进,及时将预算执行情况第一时间反映给部门负责人,使预算控制从基层部门就开始。

5、 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它的人员组成应是公司高层,由公司预算总负责人来领导,具有一定权威性。预算管理委员会职能贯穿协调整个预算管理工作,并使各部门就基础假设达成一致。它的工作重点是预算指标确定、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三个方面。预测批标数据必须经过预算委员会的论证审批,否则不能接受。

(二) 加强预算参与人员的培训

预算参与人员的培训应当针对不同架构人员进行不同要求的培训。(1)针对公司高层,主要是针对预算管理目标、预算管理的流程、预算的执行控制过程、预算的指标对整个预算的影响方面进行培训;(2)针对公司中层部门负责人,就要针对该部门的预算编制、费用开支项目归类等,以及如何及时进行预算控制进行全面详细培训;(3)针对基层部门预算员,不但要培训前述中层部门负责人的内容,还要特别针对各表格如何填写,日常工作中如何辅助部门负责人进行预算控制方面进行培训。

(三) 选用适当预算编制方法,确定合理预算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

1、 不同预算内容应选用不同预算编制方法,既要避免过繁过细,又要避免因循守旧。

(1)针对销售预算和生产成本预算,应增加滚动预算。从而避免因为市场波动性关系,使得预测准确性与实际相差太远,影响到对部门的业绩考核,并最终影响整个预算管理的主观能动性;(2)对费用项目应将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比如:维修费用可以与产量、机器使用年限等因素挂钩,考虑使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办公设备开支可以用零基预算法。其他较小的属一般性的费用开支,可以通过比较以往年度的费用总额按比例加以确定。在采用上述方法时同时又要避免因循守旧,不是已往开支过的以后就要预算进去;(3)费用预算应避免过繁过细,过繁过细的预算导致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余地,这会影响到企业运营的效率。究竟预算应细微到什么程度,必须联系到授权的程度进行认真酌定。

2、 关键性预算指标的确定。

在一些关键性预算指标的确定上,公司应考虑未来市场环境的发展,并结合以往历史数据,经过职能部门充分讨论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来确定。预算指标的确定要符合平均先进的原则,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指标太高往往偏离实际,造成难以按期达到预算目标,影响到部门对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指标太低,又会给有的部门留有太多余地,影响到公司总体预算目标的实现。

3、 采用概率预算提高预算值的准确性。

在编制预算时,所涉及的变量,如:报废率、材料损耗率等不确定性的预算项目,在难以准确确定其数值时,可通过估计其发生各种变化的概率,根据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它们可能变动的范围和出现的概率,然后对各变量进行调整,计算期望值,来编制预算。

(四) 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流程

公司应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和制度,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超预算控制、差异分析到预算调整都应有规范的流程和制度来参照,做到有章可遁。有了规范的预算管理流程和制度,不但可以减小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而且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在执行过程中不符合预算规定的部分,应通过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相应权力的人员审批才能准许发生,明确责任。

(五) 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监控

1、 预算执行信息反馈。

预算反馈不仅仅只是每期编制一份预算差异报告,而是要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提供预算执行的情况信息,在超出预算前就能及时发现信息,反馈给相关领导,并及时加以控制。如:费用预算,最有效的做法是基层部门预算员在处理日常开支申请时,就要进行汇总统计,提供给部门负责人第一手的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以便部门负责人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2、 超预算开支控制与审批。

应建立超预算控制流程,规定不同超支内容、金额来划定不同审批权限。如:属于办公费用内容的,在多少金额以下,负责该部门的副总裁就可以审批,而不是不论事情大小都全部报批到财务副总那里。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预算的执行,而且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3、 预算差异分析与评价。

每期预算差异不只是提供一份差异报告,再由部门做出一些解释,而且还要针对具体预算差异,通过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确定出是可控还是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影响,是人为还是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关预算管理机构针对差异因素情况做出相应评价,并将其作为部门业绩考核的依据。对于较大的差异,涉及到要调整预算的,还要按相应流程做出预算调整。

4、 外部控制与自我控制相结合。

在预算控制方面,不但要加强外部控制,而且要提倡自我控制。只有部门自我控制意识提高,才能在部门基层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从而减少后续超预算时还要经财务审核,再到超预算上报审批等程序的运作。整体提高公司预算管理的效率。

(六) 完善预算考核方法,正确区分考核对象。

1、 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

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包括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技术改造预算、生产类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和管理类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大多数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是管理层做出的,有时也可能是生产部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或产出量而做出的设备改进或技术改造投资预算。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是管理层做出的,考核的对象就是管理层(也可以叫做投资中心),而不是使用设备的生产车间;同样,如果设备改造投资是生产部门提出的,考核的对象就是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考核是对预算单位的资本投资回报效率做出的评价,增加对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考核,能督促责任部门提高公司资金使用的效率。

2、 生产成本的考核。

生产成本的考核不单单只是考核成本降低一项,实际考核的内容还包括材料采购成本考核,材料耗用量的考核,生产报废率的考核,单位产品产出工时的考核等等。针对不同的考核指标,需要考核的责任部门是不同的。如:材料成本的增长,它包括价格因素引起和生产耗用量因素引起。价格因素应当是由物控部门负责,所以考核的责任部门就是物控部。生产耗用量因素就要考核生产部门。

3、 人工费用的考核。

人工费用的考核不只是针对人工费用总量的考核,还包括对产品产出工时的考核。直接工人的生产效率越高,生产车间需求的直接工人人数就越少,单位产品耗用的人工成本就越低。人工费用的考核不仅只是考核一个人工成本总额,还要详细到考核直接人工效率,辅助工人占直接人工的比例等辅助指标。

4、 其它费用开支的考核。

其它费用开支的考核主要是要划分清楚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有的费用针对这个部门是可控的针对另一个部门可能是不可控的,而且影响费用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如:维修费,可能产生要维修的原因是事故部门,但具体参加维修的是工程部。对于减少发生维修情况,事故部门是可控的,但维修材料成本维修部门是可控的,这就要求在做费用考核时做出一个合理区分。

(七) 建立激励机制,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

建立激励机制,并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不仅是确保预算管理落实到位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以便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共同努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在执行预算工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各级员工参与预算工作,培养他们主人翁的意识,不给员工造成一种强加的感觉。

1、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给与一定股权奖励。

要使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服务于企业的利益,必须建立一种努力与收益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当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一定股份,并能通过拥有的股权分享公司的利润时,企业的利益也就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企业成功与否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企业经营较好,他们将获得较好的收益;相反,企业经营失败,他们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失。这种股权激励机制增强了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并能使他们的行为与企业的目标稳固地结合在一起。预算管理作为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也就更容易深入管理人员主观意识当中,更容易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预算管理能够顺利实施。

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对企业原来的所有者会有一定顾虑,只有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可以考虑推行。

2、推行绩效管理。

在企业不能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时候,推行绩效管理也是一种较好的激励管理机制。相对于股权激励机制,绩效管理不涉及股权问题,这种方法更容易让企业所有者所接受。绩效管理是一种系统企业管理方法,要求将企业的战略、管理层的职责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达成一致,在管理层与员工持续的沟通与改进当中,使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层层得到落实,与员工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预算管理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可以使预算管理更深入员工主观意识当中,使企业预算目标与员工绩效目标达成一致,从而使预算管理得到较好的执行。

在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做好的是预算指标的分解与绩效目标的分解要有机结合。再次就是将预算考核与绩效考核结果有机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回报挂钩。对员工的回报可以是薪酬回报,如:绩效加薪,年终奖金;也可以是非薪酬回报,如:职位的提升、外派学习进修、旅游赠券等。

(八) 改进预算管理控制手段,加强计算机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运用

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是一种有效预算管理手段。如:有的ERP系统,已经可以做到将预算方案、预算指标与预算执行过程资料输入该系统,预算执行结果就可以通过系统及时掌控。这样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较好的起到控制预算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实现资源共享,管理者可以及时全面掌握预算管理信息,随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使预算的编制、控制、考核实现一体化、规范化、系统化,从而整体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预算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一个好的预算管理体系,需要清晰的流程和制度、深入广泛的培训、领导强有力的决心、公司上下一致的共识。流程和制度不清晰,不可行,或者根本不存在是制度的失败;流程和制度虽然存在,但是不为人所知晓是培训的失败;流程和制度为人所知晓,但是没有得到执行是领导层的失败;流程和制度既为人所知,也为领导层所执行,但却被部分人员忽视是公司管理方面还没有达到共识。

总之,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影响力强,需要多方参与和协调。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通过计划、监督、控制等管理手段来提高员工、部门及公司运行效率,使各部门和员工的目标与公司目标达成一致,最终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不能生搬硬套、闭门造车,要分析企业自身的环境,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鼓励管理思想上的创新,才能构建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

注释:

注1、张光:《公共预算的起源与英国的崛起》,cc.org.cn/newcc/searchwenzhang.php,2005.9

参考文献

1、邱闽泉、张庆:《外商投资企业预算管理操作指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刘永中、金才兵《预算管理一点通》,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第4篇

关键词: 技术;安装施工

大型机电设备不仅体积庞大、 配套机组和附属设备多,而且技术密集,安装调试也较复杂。作为使用单位,必须使有关人员解其安装调试的管理程序与方法,以便正确组织人力、 有效利用物力,成功地完成大型筑路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下面以解体装运后初次使用的大型机电设备为对象,介绍其安装调试管理技术。

1 安装调试费用的预算

要想使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顺利实施和完成, 必须事先认真做好安装调试费用预算工作。 安装调试费用包括:运输费、 安装费、 调试费、 其它费用等。

(1) 运输费预算。机务部门应根据大型机电设备的体积、 解体装运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安排不同运输能力的车辆,并确定各种运输车辆的车次。然后,按相应运输车辆的吨公里运费、 被运物的搬运里程计算运输费用。也可根据运输车辆的台班费定额和使用台班计算运费。在预算运输费用时,还要估算装卸、 捆扎费等。因为这些也是运输过程必然发生的费用。

(2) 安装费用预算。根据待安装大型机电的种类列出相应的安装基座、 上料台砌筑所用材料(如木材、 铁件、 铁丝、 水泥、 青砖、 中砂、 片石等)以及吊装设备、 小型机具和人工(分技工和普工)使用量,然后参照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给出的基价,计算其费用。

(3) 调试费预算。在大型机电设备调试过程中,除了设备运行必需的动力燃料(如燃油、 电力、 水、 煤等)外,还需一定量的供其加工的工程材料(如碎石、 沥青或水泥、 砂或砂砾、 生石灰或粉煤灰等)。对初次使用的进口设备,还必须经过一定小时空载、 负载和连续、 间断的生产考核,因此,更要注意备足工程材料。调试费一般由燃油或电力费、 工程材料费、 配套机械费、 人工费、 管理费等组成。各组成费应按各自的单价和用量计取。除此之外,还需做好配套机械、 消耗材料及有关人员的调配管理。

(4) 其它费用。包括设备初到时的看管费、 管理费等。其它费用的预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2 人员组织与技术培训

大型机电设备一般精密、昂贵,初次安装调试中的技术工作必须由供应厂商派出的技术人员负责 (这也是供应厂商方面完成交货所必须履行的义务)。 购置单位在供应厂商调试工程师来之前,进行尽可能周密的工作安排。如选配操作人员,成立安装调试协调组(由有关行政领导、 机械技术负责人员组成),调配安装调试所需的辅助作业机具、人员(包括钳工、 电工、 机械工等)。选配操作人员时,应注意选择业务熟练、懂机械常识、反应灵活、责任心强的操作者。对于广泛应用电、液压、机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大型机电设备,宜选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事业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机长,作为主操作者。在进行安装调试之前,购置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应协助厂商方面的安装调试工程师工作,并选配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分工和现场技术培训。岗位分工的目的是明确各操作人员在调试阶段及日后使用设备时的职责。培训的目的是让操作人员了解待调设备的基本结构、 技术性能、 安装调试操作步骤、 运行管理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等,从而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上机。

3 安装施工

大型机电设备(安装前通常为解体装运状态)的安装一般包括:安装基座施工、 安装前的准备、 设备安装等几个过程。

(1)安装基座施工。在进行基座施工放线前,必须合理确定设备安装位置及合理布局、 配套机械及运输车辆通道、 上料台、 堆料场等,必要时予以修整。大型机电设备组合件较多,要想顺利组装并保持安装后工作性能稳定,在测量放线、预制或砌筑基座前期阶段,须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2)安装之前的准备。设备安装之前应再一次对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如各种螺栓、 螺母有无松动;焊接件焊缝处有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燃油及水、 气的储量及管道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泄漏;电路布线是否整齐,绝缘性能如何;所有旋转、 往复运动部位的安全保障机件的有效、 齐全程度等等。 此外,还要进一步查看安装所需的小型机具、 材料的准备情况。

(3)安装。安装过程中,应随时对设备主机各总成、 部件及附属设备做外观质量检查。 安装现场要由专人负责指挥。 高空作业安装或吊装笨重装置时,必须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人员要全部佩带安全帽。 安装工作要按顺序进行。 否则,不仅相互难以就位、 连接,而且吊装机具也无法摆放。安装要分工协作,如:机械部分由机械人员负责安装,电气部分由电气人员负责连接。安装后,应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 合理性、 安全性等进行检查。

4 调 试

(1)调试过程。大型机电设备在出厂时一般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由于拆卸、 搬运及再次安装,难免改变原始安装状态,所以,对安装好的大型机电设备尽快进行调试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认识到,不仅是解体装运的初次使用的大型筑路设备在安装后需进行调试, 实际上所有新增、更新、 自制、 改造、 大(中)修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调试。调试前,要再次检查设备装配的完整性、 合理性、 安全性和渗漏痕迹等,以便调试工作安全、 顺利进行。调试时,主要试验其工作质量、 操作性能、 可靠性能、 经济性能等。考核时,应在施工现场进行空负荷和负荷试验, 以正确检验其性能是否达到工业化生产技术条件要求。调试过程中,参加调试的机械技术人员和随机操作人员须时时到位, 以主动了解设备的现实技术状况、调试程序、 操作控制方法等。现场必须有机械技术人员笔录调试过程。因为它是原始记录,是日后操作设备、 撰写技术报告、 解决遗留问题的重要依据。

(2)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 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是大型筑路设备初次安装调试后进行技术、资产及财务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安装调试报告应以读者能再现其安装、 调试过程,并得出与文中相符的结果为准。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报告作为一种科技文件,其内容比较专深、 具体,有关人员应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撰写时注意与论文的区别,应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不要像流水帐一样,把某年某月做了些什么调试统统写入报告,使人不得要领。 在安装调试技术报告的结尾,要向曾给安装调试工作以帮助、 支持或指导的人及部门致以谢意。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载明安装、 调试过程中有关部门及人员所起作用、 工作内容或成绩的一种方式。

第5篇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造价控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输变电工程对整个工程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的管理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工程的质量。但是 ,随着各种输变电工程施工规模的逐渐扩大,工程造价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整个输变电工程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加强对整个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二.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分析

输变电工程的造价控制原则是企业的造价管理的主要基础和核心,在进行施工造价的控制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原则:

(一)施工造价最小化原则

造价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项目的施工造价,达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高值。在实施造价最小化的原则时,管理人员要充分的挖掘降低造价的可能性,要不断的从施工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造价控制措施,达到预期的造价支付。

(二)全面造价管理原则

全面的造价控制是整个企业,以及整个企业的员工和施工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模式。项目造价全面控制的监督者包括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各个责任人以及经济核算部门等。在实施全面控制的过程中,造价控制监督者要防止出现职能不清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使整个施工项目的造价管理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下进行实施。

(三)造价的动态管理的原则

建筑施工项目的性质是一次性的,所以我们在实施造价控制的时候要注重加强对项目的中间控制,即所说的动态的控制。既要在项目施工的准备阶段进行造价控制,也要在项目施工的实施阶段和项目的结束阶段进行造价的控制。

(四)造价的目标管理原则

项目造价目标管理包括:项目造价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造价目标的责任实施和执行、项目评定目标的结果分析以及修正目标的制定等。

(五)造价管理的责、权、利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期间,负责造价控制的项目经理部各个职能部门、各执行人员仅要拥有项目造价控制的权利,还要加强对各个部门的检查以及考核评定工作。

三.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缺乏全面性

现在通常将管理工程造价的关键点集中于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结算建设工程价款,算细账,即使产生了实际的效果,不过影响不大。在工程造价方面开展管理,关键还是事后核算,也就是当工程结束之后开展检验,没有关注工程前期进行科学的管理。

2.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不严格

工程设计为将实现技术同经济对立有机结合的环节,最初的工程明确之后,规划则变作了工程建设还有管理工程造价的重点,规划成本即使非常少,不过从科学决策的引导下,能够在工程造价方面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施工阶段能够发挥的作用大约是5%到25%。从当前的控制体系中,规划活动无法变作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建设机构同样不具备相应的手段推动规划机构全心全意的进行规划。规划机构控制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还没有有效的借鉴竞争体系,规划工作者没有相应的工作热情,没有创新观念。所以部分框架规划创新性不足,造成了很多不足。部分规划布置不科学,结构系数非常突出;部分工程出现了非常恶劣的质

量问题。

3.现场签证管理不科学

首先,监督工作者在造价、预结算方面认识不足还有没有进行实地考查,对无法通过审批的工程没有计划的通过。部分签证应通过建设机构完成,没有仔细审查就批准通过。其次,建设机构从签证方面出现了各种弄虚作假的现象,结算过程中出现责任推诿现象;最后,部分建设机构想要承建工程,主动减价。想要维持公司收益在材料方面大打折扣,开展了很多的施工现场签证,造成建筑市场无法保持科学的秩序。

四.加强输变电工程造价的管理对策分析

1.项目工程设计和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一)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要按照项目计划,根据项目的使用要求、建设目标、建设规模、技术条件等提出项目的启动,会同设计人员、工程人员、造价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和提出初步投资建议,对拟建项目做出初步评价,并进行投资额分项估算。同时,要结合已经可以初步确定的各种费用总和,和各种方案设计,做出科学合理的费用投资预算。并建立相关模型,从技术上,费用上,施工管理上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比,在不断的分析,综合,论证中,多方面评判审核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减少因方案的更改或变化而引起的额外费用。

(二)要根据施工图的设计和开始勘察预算的工程量和具体的工程价格,对工程图做出合理的设计和完善,并严密科学的做好各种分项施工的费用预算,将每一种设计方案从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各方面的造价进行核算,对比,将分项施工的造价和项目的投资额做出科学对比分析降低工程造价。

(三)科学设计选择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的设计和选择是承包商进行造价核算中的重要选择,很大程度的限制着施工人员和设备的选用,直接影响到工程直接造价的大小和控制。在进行施工方法设计选择时候注意,首先,要符合企业本身的技术经济等综合实力,要确实能够将施工方法落实到实践,并有能力符合施工标准,同时,要保证所设计选用的施工方法符合招标文件的总体要求。其次,要综合考虑到项目投标地区的地质地貌,自然气候等因素,结合工程目标和,制定工程指导思想,确保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2.严格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

首先,通过在工程量还有造价方面进行研究来决定要不要进行调整,通过施工机构许可、规划机构审核通过,制定具体的图纸还有阐释才能进行调整通知。没有按照正规步骤进行的口头调整、便条调整可以拒绝接受。其次,监督企业了解到规划图内的缺陷,应当开展调整时,一定获得施工机构还有规划机构的批准。假如监督企业还有建设机构没有得到批准,能够拒绝接受。

3.严格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

严格现场签证的审查现场签证缺陷明显,控制难度高,各方面影响因素,不容易进行结算,所以提高现场签证的控制水平为管理工程造价的关键步骤。管理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下述角度:预算内涵盖的工程无法开展签证,得到签证的工程量,能够进行扣除;现场签证一定具备甲方代表还有建筑机构管理者的签字,签证要一式多份,快速转交给审查机构,部分非常关键的项目,审查机构工作者要进行监督;审查现场签证的工程还有内容是否明确,签证的数量、规格、机构还有日期是否有效。

4.采取决算审计控制

在项目工程建设竣工时候,要对所交底的工程竣工报告书业做出严格公正的分析,评判,审核,结合项目合同和协议,对项目的交底时间,工程质量检测是否合格,项目规定的工程量做出对比,核算,同时,也要对各种变动费用实施严密审核,公正合理按照实际情况和合同协议,遵守相关法律规程,确定各种费用的支付总金额,严格杜绝一些不合理或者是作假现象,比如低价中标,高价决算等,在最后一关将整个项目的总体投资和费用进行科学严密控制,实现降低整体造价的目的。

五.结束语

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为整体的项目,必须开展全过程、多角度的控制。控制过程内要特别强调激励同约束体系能够产生的影响,同时持续的开展投资管理体系的调整,坚决贯彻营造工程的法人体系,调整当前的定额计价模式,有效贯彻量价分离,产生将量当作关键的公司定额系统,营造出通过市场制定价格。

参考文献:

[1]陈洁生 浅谈输变电工程造价控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8期

[2]沈坚 对输变电工程造价控制的相关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1期

[3]王朋 江苏电网工程造价控制模式研究 [学位论文]2009 - 东南大学:项目管理

[4]张帆 输变电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分析 [期刊论文]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年6期

[5]曹玲玲 浅谈输变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3期

第6篇

论文摘要:2011年是电力企业启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随着“三集五大”管理体系的全面建成,电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当前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以及显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论文关键词:全面预算;电力企业;管理

电力企业全面预算涉及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物流、基建、营销等各个业务部门。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地汇集电力企业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予以量化,在电力企业内科学地管理和有效地执行,进一步建立起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在内的完整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电力企业要紧紧围绕“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资源调控和引领作用,增强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主动性。通过预算安排,明确资源配置的方向和重点,保持电力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稳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

一、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1.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

预算编制部门编制人员和具体业务办理人员往往不是同一人,办理业务的人员不知预算,不了解预算执行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不了解如何顺利执行预算。

2.全面预算管理流程需进一步优化整合

全面预算中的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及综合计划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一致,各预算体系侧重点不同,重复编制现象很常见。此外跨专业、跨部门的预算流程还存在诸多瓶颈,营销部门、工程管理部门、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控制中的支持度、参与度需进一步提高。

3.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编制需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参与编制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的业务部门在填报时随意性较大,数据准确度不够高,各月之间的衔接不是很紧密。上月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不参考、不分析,业务部门信息准确性、及时性、规范性不足。月度预算与融资计划的衔接不够紧密。

4.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要与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平台进一步融合

财务管控预算管理系统还不能自动导入营销部门、工程部门、综合计划部门的预算系统的数据,预算标准尚未协调,同一个预算项目在各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名称。

二、进一步强化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业务预算编制,深化预算控制应用

业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它和财务预算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业务预算的重点是规划企业各项具体业务。电力企业的业务预算主要包括购电量预算、售电量预算、销售收入预算、购电成本预算、大修费用预算、其他运营费用预算、技改项目预算、基建项目投资预算、融资预算、零星购置预算等等。这些业务预算几乎涵盖了电力企业整个经营活动,涉及电力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和员工,也是编制预算的基础。

全面预算体系是以企业的预算目标为核心,以各项业务预算为起点,通常包括成本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电力企业要继续完善预算控制机制,以成本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为重心,实现预算对业务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建立预算控制体系,将预算编制数据到业务系统进行控制,并及时传回各业务系统的预算执行数据,动态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加强完善年度与月度现金流量预算衔接机制,根据管理实际建立月度预算调整机制,按决策审批流程提供月度预算调整功能。通过系统建立预算执行信息定期反馈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偏差考核,提高预算管理刚性。

2.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中长期规划与年度预算相结合、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相衔接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算对经济资源的统筹调控和综合平衡作用,实现预算管理导向清晰、调控有力。

组织开展预算管理理论框架研究,发挥理论对实务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构建具有电力特色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优化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全面预算与综合计划之间的管理界面和管理流程。加强财务预算对业务子预算的统筹调控和统一管理,增强业务部门预算管理意识,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预算管理。以价值创造和经济效益为导向,突出预算对经济活动事项的统筹调控,防止预算资金切块管理,发挥全面预算的综合平衡作用。严格执行项目预算报送和下达制度,通过财务管控模块上报、下达明细项目信息,通过财务管控系统与成熟套装软件集成,实现项目预算信息的共享和有效管控。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制度进行项目预算执行控制,杜绝无预算项目支出,预算项目调整必须严格履行预算管理程序。

3.采用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深化动态预算管理

电力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以企业编制预算时所预计的指标和数据与预算期终了时的实际指标、数据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此种差异的产生并不是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利于准确地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在预算期执行过程中采用弹性预算对原来的预算进行调整可以增加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可比性。弹性责任预算不仅明确了各个业务部门的责任,而且提供了多种环境下的预算,方便明确差异的责任,有利于各个业务部门或责任人把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编制弹性预算不仅能够适应不同经济活动情况的变化,扩大预算的范围,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而且为实际结果与预算比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基础,使对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可比的基础上。

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复杂多变的。虽然在编制全面预算时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是市场环境的突变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变更是无法预测的。而滚动预算能帮助我们克服突变的经济环境,避免预算与实际有较大的差异。每隔一段时期就根据新的情况对以后几个月的预算进行调整和修正,并在原来的预算期末随即补充预算。实行滚动预算有助于电力企业管理层始终保持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全盘的规划和考量,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有利于发货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4.进一步深化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刚柔并济

电力企业应不断拓展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现金流量预算与业务管理的集成度,提升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的执行准确率。实现现金流量预算责任明确、流程清晰、编制科学、执行到位。根据管理需要,在做好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的基础上,细化现金流量的时间序列安排,使预算支出进度与现金支付更为对应,为科学合理实现资金移峰填谷、优化融资计划提供依据。月度现金流量预算下达后,根据支出性质和需求期间,通过财务应用系统对款项支付实行刚性或柔性控制。按支出性质划分,一般可对购电费、工资及附加、税金等支出进行刚性控制,对无具体时间约定或要求的项目进行柔性控制;按需求期间划分,可对较短周期(如周或日)的支出需求进行柔性控制,对较长周期(如旬或月)的支出需求进行刚性控制。期末通过信息系统自动统计本月(旬、周)现金流量预算的执行结果,对预算与实际完成之间的偏差进行分析、考核,不断提升预算执行的准确率。

5.进一步深化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

电力企业要对工程项目的粗放型预算加以细化。改变以工程预算(概算)来代替预算的方式,建立工程项目的年度总体预算、季度、月度分部财务预算体系;促进粗放型预算向精细型预算发展,工程项目成本费用进行分部编制,改变以往数据汇总的方式;建立实时报警、实时分析预算执行差异的预算系统差异分析体系,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的预算过程控制。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考核

电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是企业努力的方向。全面预算一经就必须遵照执行。各业务部门要对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与预算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之间的差异。通过对业务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掌握业务计划完成情况,帮助业务部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提高业务预算执行效率,为动态优化预算安排、调整支出结构提供基础性支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控制,确保预算编制、上报、审批、下达、执行、调整、考核全过程运转顺畅、信息高度集成,持续提高预算的调控力、执行力和科学化、精益化水平。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制度,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分析报告以及预算执行中的主客观因素,作为监督考核的依据,与企业奖惩挂钩,从而使电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真正起到为企业、为生产经营服务的作用。

2.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第7篇

关键词:ERP;项目预算;成本控制

一、ERP的基本概念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简称,蕴含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其宗旨是将企业的人力、资金、信息、物料、设备、时间、方法等各方面的资源进行科学地计划、管理和控制。为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建立高效率供应链、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提供一种管理手段。

ERP系统主要特点是集成性、模块化、功能性、开放性、适应性等,其中集成性是ERP系统的最主要特点。实施ERP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企业组织体系,业务流程,管理程序,经营效率,资源分布和利用等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提升的过程。

二、ERP对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的管理与控制

作为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工程项目管理,其预算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执行预算,是企业管理层所重点关注的。传统的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手段统计实际发生数,经过分析再与预算对比,进而达到控制预算的目的,费时费力,效果并不太好,而ERP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提供了较为高效的手段。世界上大型工程公司如韩国现代、哈里伯顿均采用SAP管理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获得更高的利润是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ERP强大的信息共享和集成功能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使项目成本管理的理念得以贯彻和实现。ERP从以下方面实现对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的管理和控制:

1、首先,PS(Project System项目系统)模块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结构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WBS项目结构由项目经理按照工程项目的构成、范围及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搭建而成,企业还可在WBS结构下再细分不同作业,一切工作都围绕WBS项目结构展开。建立统一的项目结构有助于减少管理部门的工作复杂性、提高工作效率,使预算下达,成本归集核算形成闭环。

2、进入项目预算编制下达阶段,项目预算是对项目成本的限额,可以利用ERP系统中的预算可用性控制进行线上监控。由预算工程师依据WBS结构在SAP系统中录入项目,做到项目实际成本与项目预算的实时监控。

项目预算工程师依据将预算额度分解到项目的每一个工作分解结构中,完成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的期间内,按项目的不同阶段,分阶段部分地下达预算,有效控制预算的耗用。

ERP系统提供了预算控制比例设定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所需费用超预算,系统将根据事先设订的容限自动报警或者报错,并将信息传递给相关负责人员,从而实现对项目预算的实时控制。所需人员可随时查看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控制功能相结合即可达到对项目预算的事前控制和过程跟踪的理想状态,同时为经营成本、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以及项目考核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并可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提高项目预算制定的准确性。

3、ERP系统引入的作业类型的价格和数量概念彻底改变了其他财务软件只有金额核算对项目成本管理的局限性,采取将作业类型挂接到项目WBS上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各种主要的内取资源,如船舶、设备、设计工程师、工人等的细化管理。我们知道,财务核算的项目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对比差异其实包含了使用资源的价格差和数量差,但受原有财务软件限制,没有办法对两种差异加以区分,分析数据只能通过一些辅助手段,造成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对项目考核对定额修订不具指导意义,结果是项目成本从预算到核算到决算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ERP系统通过作业成本法轻而易举解决了这个难题。

对项目使用的资源划分为不同作业类型,如各类人工、机械设备、船舶等,制定每种作业类型的计划价格录入系统,与资源计划数相乘构成项目计划使用资源的预算成本,而在项目实施阶段,工时统计人员将各项目直接人工工时消耗、机械设备、船舶资源的消耗数据录入系统,与作业计划价格相乘形成项目的实际作业成本,即经营成本,两者对比差额即为项目使用资源的数量差。项目使用资源的实际成本由财务按照实际作业成本进行分摊,实际成本与经营成本的差额则为价格差。

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不同成本模式,通过对数量差和价格差的进一步分析,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并为投标报价提供参考依据。

4、构成项目实际成本的人、机、料及其他直接成本中,材料成本大约占全部成本的三分之一,因此,对材料成本的控制历来给予足够的重视。ERP的集成功能在项目材料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现了从设计源头—材料采办—验收入库—财务核算—库存管理—领用出库一套操作系统、一个信息平台,采购订单的录入、发票的校验、收货情况、分项目库存情况、材料领用情况、供应商信息等等都有据可查并可得到即时信息。这样不但有利于从设计余量的缩小和不同分包商供货价格选优等方面实现成本的降低,还可利用系统积累的历史数据及其价格趋势分析为工程项目投标报价提供依据。

5、占项目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另一个成本要素就是外包费用。ERP系统提供的项目外包服务成本的确认方法是:由项目管理人员在系统中录入外包服务合同并按月确认工程进度的方式自动计入项目外包成本,真正切合了工程施工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成本和收入的核算原则,确保服务发生与成本记账同步,权责发生制原则得以充分体现。

这样的外包服务成本确认方式一改传统的由生产管理人员只在收到发票准备付款时才提交财务进行成本入账的通常已是滞后成本进度的核算方法,此外,由直接生产管理人员确认成本可提高其参与项目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并确保成本入账的及时性。ERP的集成功能使项目管理者能够即时获得具体项目WBS结构已签订对外分包合同情况以及根据工程进度确认成本情况等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外包预算对比分析达到项目外包成本的事前和过程控制。

6、除以上直接成本外,项目实际成本中还包括为项目服务的生产管理部门、辅助生产部门等按照一定规则分摊到项目的间接费用。SAP系统提供了灵活的间接费用分摊方法。根据辅助生产管理部门的费用性质并依据费用预算的纬度和口径对不同费用可采取不同的分摊方法。

三、结束语

ERP系统采用国际工程同行通行的SA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建立了一套以工程项目为主线、跨部门、面向市场与人、财、物、设备等业务功能模块集成的核心业务流程,实现了所有工程项目通过WBS编码将人、机、料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将预算管理贯穿始终,从而实现对项目进行完整、系统的管理,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毅.企业资源计划(ERP)[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纹. ERP中的财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8篇

相关热搜: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工作内容  成本会计岗位职责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世界产业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成本会计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了使会计成本更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要清楚的认识目前成本会计的现状,并探究新的适应新环境的成本会计。本文分析了目前成本会计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成本会计现状剖析

1.成本会计工作与市场不相适应

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样了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造成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以便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2.成本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考核是保证成本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成本考核,了解员工工作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然而,由于公司成本控制指标没有落实到个人,致使对员工个人的考核缺乏最直接的依据,就不能建立起对员工个人的成本考核制度,导致公司的成本考核只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上,既缺乏力度,又缺乏广度和深度。

3.没有控制好成本费用

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稳定的大型工业企业,所耗的资金与产生的回报之间,能够建立容易把握的函数关系,其成本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系统、目标成本和费用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中,虽然标准成本、目标成本和费用预算等形式仍可利用,但实际由于其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从而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和对成本费用发生规律的掌握更为困难。

二、完善成本会计的措施

1.不断改革成本会计的法规和制度

我国的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的制定,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的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既要满足企业成本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当然,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应该随着经济发展等作相应改革,既要吸收国际上有关的先进经验,符合国际惯例,又要考虑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每一个企业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体制定本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规程和办法,这是企业进行成本会计工作具体而直接的依据。

2.树立现代成本意识,运用成本-效益分析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

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控制即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相关指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而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而单纯的成本降低确实是有限度的。然而,在各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时增加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因此,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

3.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4.重视运用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时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5.借鉴国外的成本管理经验

成本会计是一门不断求新求变的学科,特别是西方国家适时制、作业成本法、限制理论、成本战略管理、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成本会计这门学科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要大胆的借鉴西方经济和管理领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成本制度,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乃至成本计划、战略成本管理等新方法和新技术。

第9篇

1. 安装调试费用的预算

要想使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顺利实施和完成,必须事先认真做好安装调试费 用预算工作。安装调试费用包括:运输费、安装费、调试费、其它费用等。

1.1 运输费预算。机务部门应根据大型筑路机械设备的体积、解体装运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安排不同运输 能力的车辆,并确定各种运输车辆的车次。然后,按相应运输车辆的吨公里运费、被运物的 搬运里程计算运输费用。也可根据运输车辆的台班费定额和使用台班计算运费。在预算运输 费用时,还要估算装卸、捆扎费等。因为这些也是运输过程必然发生的费用。

1.2 安装费用预算。根据待安装大型筑路机械的种类列出相应的安装基座、上料台砌筑所用材料(如木材、铁 件、铁丝、水泥、青砖、文秘站:中砂、片石等)以及吊装设备、小型机具和人工(分技工和普工)使 用量,然后参照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给出的基价,计算其费用。

1.3 调试费预算。在大型筑路机械设备调试过程中,除了设备运行必需的动力燃料(如燃油、电力、水、煤 等)外,还需一定量的供其加工的工程材料(如碎石、沥青或水泥、砂或砂砾、生石灰或粉 煤灰等)。对初次使用的进口设备,还必须经过一定小时空载、负载和连续、间断的生产考核, 因此,更要注意备足工程材料。调试费一般由燃油或电力费、工程材料费、配套机械费、人 工费、管理费等组成。各组成费应按各自的单价和用量计取。除此之外,还需做好配套机械、 消耗材料及有关人员的调配管理。

1.4 其它费用。包括设备初到时的看管费、管理费等。其它费用的预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2. 人员组织与技术培训

大型筑路机械设备一般精密、昂贵,初次安装调试中的技术工作必须由供应厂商派出的 技术人员负责(这也是供应厂商方面完成交货所必须履行的义务)。购置单位在供应厂商调试 工程师来之前,进行尽可能周密的工作安排。如选配操作人员,成立安装调试协调组(由有 关行政领导、机械技术负责人员组成),调配安装调试所需的辅助作业机具、人员(包括钳工、 电工、机械工等)。

选配操作人员时,应注意选择业务熟练、懂机械常识、反应灵活、责任心强的操作者。对 于广泛应用电、液压、机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宜选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事业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机长,作为主操作者。

在进行安装调试之前,购置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应协助厂商方面的安装调试工程师工作,并 选配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分工和现场技术培训。岗位分工的目的是明确各操作人员在调 试阶段及日后使用设备时的职责。培训的目的是让操作人员了解待调设备的基本结构、技术 性能、安装调试操作步骤、运行管理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等,从而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避 免盲目上机。

3. 安装

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安装前通常为解体装运状态)的安装一般包括:安装基座施工、安 装前的准备、设备安装等几个过程。

3.1 安装基座施工。在进行基座施工放线前,必须合理确定设备安装位置及合理布局、配套机械及运输车辆 通道、上料台、堆料场等,必要时予以修整。

大型筑路机械设备组合件较多,要想顺利组装并保持安装后工作性能稳定,在测量放线、 预制或砌筑基座前期阶段,须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3.2 安装之前的准备。设备安装之前应再一次对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如各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焊接件焊 缝处有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燃润油及水、气的储量及管道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泄漏;电路 布线是否整齐,绝缘性能如何;所有旋转、往复运动部位的安全保障机件的有效、齐全程度 等等。此外,还要进一步查看安装所需的小型机具、材料的准备情况。

3.3 安装。安装过程中,应随时对设备主机各总成、部件及附属设备做外观质量检查。安装现场要 由专人负责指挥。高空作业安装或吊装笨重装置时,必须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人员 要全部佩带安全帽。安装工作要按顺序进行。否则,不仅相互难以就位、连接,而且吊装机 具也无法摆放。安装要分工协作,如:机械部分由机械人员负责安装,电气部分由电气人员 负责连接。安装后,应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

4. 调试

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在出厂时一般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由于 拆卸、搬运及再次安装,难免改变原始安装状态,所以,对安装好的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尽快 进行调试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认识到,不仅是解体装运的初次使用的大型筑路设备在安装 后需进行调试,实际上所有新增、更新、自制、改造、大(中)修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 都必须进行调试。调试前,要再次检查设备装配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和渗漏痕迹等,以 便调试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调试时,主要试验其工作质量、操作性能、可靠性能、经济性能等。考核时,应在施工 现场进行空负荷和负荷试验,以正确检验其性能是否达到工业化生产技术条件要求。 调试过程中,参加调试的机械技术人员和随机操作人员须时时到位,以主动了解设备的 现实技术状况、调试程序、操作控制方法等。

现场必须有机械技术人员笔录调试过程。因为它是原始记录,是日后操作设备、撰写技 术报告、解决遗留问题的重要依据。

5. 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

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是大型筑路设备初次安装调试后进行技术、资产及财务验收的主 要依据之一,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

安装调试报告应以读者能再现其安装、调试过程,并得出与文中相符的结果为准。大型 筑路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报告作为一种科技文件,其内容比较专深、具体,有关人员应意 识到它的重要性。撰写时注意与

论文的区别,应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不要象流水帐一样,把 某年某月做了些什么调试统统写入报告,使人不得要领。在安装调试技术报告的结尾,要向 曾给安装调试工作以帮助、支持或指导的人及部门致以谢意。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载明安 装、调试过程中有关部门及人员所起作用、工作内容或成绩的一种方式。 6. 技术验收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的管理学科,随着当今社会步人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人们创造财富与福利的方法、途径等有了新变化,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使得更加注重项目开发与项目实施。良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社会主要管理领域,并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具体项目的应用而不断调整与改进。

二.质量管理

通常的质量管理就是指通过控制工程的施工过程,使质量管理的目标都处在受控的状态之下。工程质量的好坏既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也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公共利益,因而需要高度重视。

1. 严格按质量控制程序施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一)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各工程质量目标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中,项目经理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在综合考虑多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的工程施工特点,分析影响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要编制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的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做出严格清晰的界定。同时,施工单位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要将各项工程技术交底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全面贯彻落实质量控制程序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施工环节的施工特点,在遵守施工合同要求的基础上,要科学编制各个环节的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当工程的一个环节完成施工任务之后,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控制程序进行工程质量自检。当施工单位的工程自检达到国家规定质量标准之后,要报请工程的监理单位实施工程质量抽样检查,如果抽检达到了质量标准,才可以实施下一个环节的工程施工。

2.严格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管理

(一)加强对施工材料构件的质量检测

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加强对各种原材料和工程构件的质量检测。严控原材料和各种工程构件、配件的入场机制,对各种质量不达标、不合格的原材料,构件,配件,不准进入施工环节。比如,在水泥和钢筋入场时,要对合格证做出细致鉴定,并要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质量检测,质量合格才可以投入工程施工。

(二)要严格做好施工测量工作

精确的工程施工测量是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比如在路桥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导线点、中间桩和高程点实施科学有效的测量方式,并多次测量,使得测量结果能够达到闭合的标准。同时,要客观公正地做好记录,减小工程测量的误差,保证工程测量的精确性。

三.安全管理

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包括宏观的安全管理和微观的安全管理这两个方面。工程管理中宏观的安全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进行管理,是一种间接的管理,同时它也指导着安全生产中的微观管理。微观的安全管理是指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危害,尽量避免事故,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1.加强法律和社会监督

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各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并根据建筑行业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做出及时的制度规范更新,加强对工程安全控制的监督。更要加大对施工单位各种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的情况进行监督,促进施工的安全化、规范化。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施工单位获得中标之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坚持多级安全控制,多层次的安全负责原则,加强对施工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体制。设置项目经理职位,坚持项目经理对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坚持施工质量检测部门进行安全自检。同时,要建立起施工的相关工程试验基地,建立健全各种资料的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人员,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工序质量检测记录,做好各种资料的送检工作。严格各种文件的存档管理,为各种安全管理措施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

四.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成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降低工程成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本的控制。

1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

(一)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要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使用要求、建设目标、建设规模、技术条件等,会同设计人员、工程人员、造价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和提出初步投资建议,对拟建项目做出初步评价,并进行投资额分项估算。然后,要结合初步确定的各种费用,和各种方案设计,做出科学合理的费用投资预算,并建立相关模型。从技术、费用、施工管理上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比,在分析论证中,多方面评判审核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减少因方案的更改或变化而引起的额外费用。

(二)根据已确定的设计方案,做出合理、完善的施工图设计,并做好各种分项施工的费用预算,将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各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将分项施工的成本和项目的投资额做出科学分析,降低工程成本。

2.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管理

(一)设备、材料采购的费用控制

建设材料和施工设备是保证整个施工正常进行的基础。设备和各种建设材料的采供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材料、设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工程寿命。材料、设备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成本,影响到项目的整体效益。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采购费用在控制范围内,制定限额采购工作包及工作包价格,并对限额采购进行跟踪,对各种超出范围的费用要严格审核对比,严格将采购清单和实际支出费用做出整合。

(二)设计变更造价控制

在具体的施工中,要对设计变更做出分析,并通过科学的比较,结合工程项目投标报价中的各种信息,做出对比分析,综合论证。同时,要严格科学的控制设计变更,要在设计的环节上,节省费用支出。

(三)采取合同措施控制

业主应参与合同的修改、补充工作,着重考虑它对投资控制的影响,在施工中保存各种文件资料。在施工中督促、检查承包商严格执行工程合同,针对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业主应该严格控制工程设计以及由于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等工作不当引起的变更。

五.结束语

加强工程管理工作,改进工程管理中的具体方法,将工程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对于保证工程的工期和质量,维护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兴众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11年13期

[2]张敏 王莹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1期

[3]刘丽 崔萍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1年19期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营销组合;营销预算;营销战略;销售反应函数

论文摘要:营销是驱动经营和发展企业的引擎,如何制定营销预算是中外企业界普遍面临的挑战之一。在综合研究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营销预算的动态系统方法;并结合有代表性的案例,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销售反应函数的一般模型。

1997年后,中国经济由以短缺经济为特征的卖方市场进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竞争,价格通常趋于下降。“这时,企业界广泛关心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而是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在买方市场,营销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一。

1、营销组合理论综述

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品或服务,并同别人自由交换相应价值,以获取所需的一种社会过程。作为一种艺术和科学,营销管理需要选择目标市场,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顾客。

1.1营销组合的概念

克里顿((1948)将经理人称为各种因素的组合器,他们有时组合顺应工作需求的要素,有时组合触手可及的因素,有时他们创造或实验新的因素组合。尼尔·博登于1949年创造了“营销组合”这一术语,营销组合是为了寻求一定的直接市场反应而进行的有用的可控要素组合,它表明不同要素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1.2营销组合模型

营销组合因素有很多,对这些因素的不同概括构成了不同营销组合模型。

1960年,麦卡锡提出4Ps模型: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分销)和promotion(促销;拉泽尔和凯利提出三要素模型:商品和服务组合、分销组合、传播组合。1961年,弗雷将营销组合因素分为供应品和方法或工具两类,其中,供应品包括产晶、包装、品牌、价格和服务等,方法和工具包括分销渠道、人员推销、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1964年,博登列出了营销组合的12个因素:产品、价格、品牌、分销、人员销售、广告、营业推广、包装、售点展示、售后服务、物流管理、调研和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消费者为导向的4Cs模型应运而生。1990年,罗伯特·劳特朋提出影响市场反应的因素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来确定,产品应为顾客、价格应为消费者成本、渠道改为消费者便利、促销改为与顾客的交流。

此外,还有学者创造了4Rs和4Y。等模型。尽然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4Ps模型并未过时或被完全取代,这些模型之间不是对立或替代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承的。

1.3实践中的营销组合费用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营销费用主要发生在广告和销售促进(简称促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营销费用及促销在营销费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以中国某著名食品企业A为例,2002年至2005年间,其广告费用以10.64%的均速增长,促销费用以15.87%的均速增长,2005年间,广告费用占营业收人的6.13%,促销费用占营销收人的16.27%,广告费用与促销费用的比例为37.66%.而这一比例在2002年间为43.26% 。

各行业和公司花在营销上的费用差别很大:在化妆品行业,营销费用可能会占到销售额的20%~30%,而在工业用机械行业中仅占2%-3%。在特定的行业中,也可以找到或高成低的促销费用。2000年至2002年间,中国广告市场中,广告投放额的前十名基本被食品、药品、房地产、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化妆品、酒类、汽车及服饰等十大类产品所占据。

2、制定营销预算

2.1营销预算面临困难

唐纳德·比韦说:营销组合的合理预算分配是使CEO夜不能寐的四大问题之一。在中国,如何科学地制定营销组合预算也是企业界普遍面临的问题。

广义促销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和销售促进。菲利普·科特勒总结了制定促销预算的四种常用方法冈:

1)量力而行法—从企业财务角度出发,促销费用仅受限于总收人减去业务和资本费用,而不考虑促销对市场销量的直接影响。这种方法完全忽略了市场的变化与反应,并造成了促销预算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长期促销规划的困难。

2)销售百分比法—以目前或预测销售额或者以单价的一定百分比来制定促销预算。这种方法考虑到了促销费用与价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但倒置了促销费用与销售额的关系。高额促销费用造就了强势品牌,进而带来了高额营业收人。这种方法还阻碍了长期促销规划、反季节和探索性促销。

3)竞争平衡法—采用竞争对手或行业平均的促销比例。假设:①竞争对手的促销比例是合理的;②处于竞争与合作博弈中的公司,以稳定的促销比例作为判断稳定的市场份额的标准。这两个假设都是错误的,因为:促销比例是普遍的难题;各企业处于同一个市场竞争,并不为各自的销售额相区别。

4)目标任务法—公司根据促销要完成的任务制定促销预算。①明确促销目标;②确定达到促销目标需执行的任务;③预计完成这些任务的成本,这些成本即促销预算。这是从促销角度出发制定其预算的方法,但是它却难以实施。首先,促销目标通常以顾客对品牌的认知度为指标,而实现这一简单目标的任务和成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2.2制定营销预算的系统方法

无论是从企业财务、行业或竞争者以及目标管理的角度,营销预算都存在困难。营销预算是动态的系统,需要综合分析企业内外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制定营销战略,及包括产品或服务、客户的战略实施计划,根据计划制定科学的营销预算。

2.2.1制定营销战略

1)一般竞争战略与营销战略。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的一般竞争战略通常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一点。竞争优势是战略的核心,企业需求确定争取哪一种竞争优势和在什么范围内取得优势。一般市场营销战略建立在STP——市场细分((segmenting)、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的基础上。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发现不同的需求,将满足这一需求作为目标,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定位,并对企业或产品的品牌定位做有效果的宣传,使目标市场能够识别出公司的产品和形象。大多数品牌力量的建立主要依靠研制出一个高质量产品,包装它,并以持续的广告和可依赖的服务支持它。

2)企业内外环境的机会与威胁。①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生态等环境。企业行业处于这些复杂的环境之中,企业战略尤其要关注环境中变化的或不确定的诸多因素。②市场结构分析。根据商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这四种市场中的厂商数目多寡、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价格的控制程度、市场进人与退出壁垒、商品售卖方式都有显著的不同。③企业的竞争地位。分析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战略群组、市场份额等,度量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客户的市场能力。

3)营销资源。企业根据目标市场定位的产品和服务,源自企业的资源,资源不是物资的简单罗列,而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分为两部分: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图1)。

企业内部的营销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在营销中发挥直接作用的资源,除企业价值链中的资源,还包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或产品的形象与品牌;营销组织、渠道和人员。产品或服务是企业营销的首要资源,生产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是最好的营销。企业或产品的形象与品牌是过去企业营销的成果,顾客对它们的认知程度促进了顾客的忠诚度。

4)企业产品或服务对客户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根据细分目标市场定位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需要企业与客户进行有效地沟通,从用户角度出发,关注用户为购买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便利性。

获得有效的客户的信息,通过需要做相应的调查研究,企业可以购买专业调研公司的数据或报告。虽然调研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迅速,但是市场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由于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对品牌的敏感度和忠诚度降低。如何开发与维系客户已经成为具有普遍共识的最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但是,由于客户状况是企业生产、销售和管理等综合活动的结果,所以,客户关系亦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2.2.2营销战略的实施计划与营销预算

营销战略的实施计划:①状况分析;②营销目的与目标;③营销策略;④营销活动计划;⑤营销控制。在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信息占据重要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关于产品或服务及范围的重要情况、关于客户的重要情况等。

营销预算是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预期费用,包括情报费用、广告费用、促销费用等。

2.3制定营销预算的挑战

与量力而行法、销售百分比法、竞争平衡法和目标任务法相比,制定营销预算的系统方法显著地增强了营销预算的科学性,但是系统的方法仍然遇到了实施困难。①营销目的与目标中收入目标与费用预算的关系尚未清楚,目标之间协调存在问题;②由于二手资料缺乏或失真,不同国家的数据库之间缺乏可比性,客户调研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并存在文化差异,调研能力参差不齐,市场复杂多变等一系列原因,营销调研工作极具挑战性。企业需加大投资、辨别轻重缓急、分地区采用不同的调研方式,并检验数据库来源的真实性,在科学的调研与统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样本估计,不断提高调研与分析能力。

3、销售反应函数与曲线

3.1广告与促销

广告与促销是最重要的营销手段,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

广告是以顾客为中心、以大众为对象的影响其消费态度的宣传技巧,是建立品牌形象的艺术。由于广告具有高度普及公开、渗透性强和富于表现力的特点,使得广告既能用于树立品牌的长期形象,也能促进短期销售;与此同时,广告也有缺点:说服力小、信息反馈慢、难以统计即时购买效应和不易调整。在营销活动中广告不一定能直接激发购买行为,而促销则是引导消费者试用或者现购买的关键因素。

促销指以在短期内刺激需求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它诱发消费者和中间商的迅速的大量购买,促进企业产品销售的迅速增长。由于终端促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促销费用日益升高,促销不仅可能损害品牌形象,降低毛利率,它对销售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小,单纯依靠促销更会使促销作用大打折扣。

3.2广告投资的经济解读

著名经济学家张伯伦在《垄断经济理论》中曾经指出:广告收益之比等于产品的需求广告弹性。

产品的需求广告弹性取决于产品的需求和产品的类型。奢侈消费品的需求广告弹性大于生活必需品的。新产品的需求广告弹性大于老产品的。低价商品、频繁购买、易损消费品和非耐用品的需求广告弹性较大。产品的需求广告弹性还取决于广告促销厂家的商品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越高,需求广告弹性便越低。因此,面对市场上占有份额大的竞争对手,较弱的厂商就得加大广告投入;相反,较强的厂商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需要维持一定的广告水平。厂商的广告投资决策还在很大程度上视行业市场内其他重要竞争厂商广告行为强度而定:如果竞争对手对广告增加投入的反应是强烈、甚至以加倍的投资跟随,原厂商广告促销的效果往往因抵消作用而大受影响。此外,宏观经济的周期循环对厂商的广告投资也会有影响:广告能够明显地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的周期循环,在经济的繁荣时期广告常提前增长,经济萧条时期广告效应会先行下降。

3.3销售反应函数与曲线

销售反应函数是在特定时期内,包括广告费用和促销费用在内的营销费用或营销费用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在可能区间内变化对销售指标的影响。在不同的管理水平下,销售反应函数会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以A企业内的十几个品牌的三大类产品2002年1月~2006年6月共计54个月的财务数据为数据源,研究促销、广告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

3.3.1促销与广告与销售额显著相关

不同品牌的不同产品,促销与广告和销售额的相关系数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都显著相关。并且,广告费用与销售额以0.4的平均相关系数显著相关(P=0.002)。促销费用与销售额以0.8的平均相关系数强相关(P=0.000)。广告与促销可以刺激需求而提高收人,营销活动费用通常与销售收入成正比。

3.3.2使用规划模型求解销售反应函数

1)建立模型。收人最大化是企业的财务目标,分别以销售净额(S)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有限成本为约数函数建立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

其中:RR=广告费用+促销费用)/(销售净额/销售净额季节指数), 。

宏观经济指数选择消费者价格指数,原因如下:

第一,在通货膨胀的初期,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如果通货膨胀超过一定时间,企业和居民便会产生预期,造成物价与生产成本的螺旋式上升,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导致经济的崩溃。2004年I月一2006年6月,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所以利润与通货膨胀处于正比例关系之中。

第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主要指标。

由于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广告和促销费用都对收人和利润有提升作用,并且销售收人和利润都是季节波动变量,所以对收人和利润求自然对数,将目标函数修正为: 。利润与CPI之间是正比例关系,所以,模型的目标函数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可用数据拟合的。

2)拟合结果与分析。对A公司中占有全国同类产品45%市场份额的成熟品牌产品B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该B产品的销售净额Y与广告费用及促销费用之合占销售净额的比重RR呈S曲线(图2),模型如下:

从模型的曲线可以看出:①r随RR的增加而增长,且增速逐渐下降,以RR=0.0365为分界点,之前增速较快,之后增速较慢;②该函数的极限为0.135961,即曲线向直线y=0.135961无限逼近。

2004年1月~2006年6月,,在这个范围内,处于整个函数的增速较缓范围内,并且随着RR的增大,以广告和促销为代表的营销活动对销售净额的增长越来越难,且以营销活动为主要依托的Y值永远无法达到0.1359610

第1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内控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政策,四年时间过去了,大部分单位已经完成了行政体制、人员编制的转换工作,但是如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文化产业单位的综合实力,使其为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又符合现代文化传播规律,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务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岗位设置上未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分离是财务内控的一个基本要求。一般说来需要不相容职务分离主要有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复核、执行与记录、保管与记录。但是多数转企改制后的文化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没有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依然延续着以前的机关事业单位的通行做法。但是从财务内控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手段,再加上职工缺乏道德和法律意识,就有可能出现舞弊行为。

2、“一支笔”审批制度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风险控制。

现代财务内控的核心要求就是权力的互相控制、互相制约,但是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财务管理模式上还延续“一支笔”审批的制度。这种方式表面看来似乎能够对各项业务实施严格控制,但实际上这样并不符合现代财务内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要求。同时,一支笔的控制方式会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如果现有制度对行使该权力的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那就可能导致腐败情况的发生。

3、现有财务内控流程与企业运作的所有环节联系不紧密。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内部目标、计划、指标体系设置上出现脱节现象,预算指标设定成为企业内部上下级、各部门利益的博弈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分析和控制力度不足、预算准确度较低。而且在绩效考核上缺乏成熟的战略规划,战略发展目标量化、分解、推导关键业绩指标的过程不清晰,导致关键业绩指标对价值驱动要素的衡量不全面,弱化了考核的力度。财务内控的最终结果也不能及时反馈到各级管理者以帮助决策。

4、现有财务机构缺少独立性,使得财务内控缺乏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虽然进行了转企改制,但实际上现有的组织结构依然以劳动分工、科层结构和职能主导为特征,呈现出金字塔形状的集权模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下行政体制色彩。财务内控的层级看似很多,但是实质上没有人真正对财务内控的问题负责,推诿扯皮、效率底下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财务机构缺少相对的独立性,使得财务内控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5、财务内控制度均为描述性的文字,缺乏清晰的工作流程图,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财务内控制度依然采用了文字描述性的文件,缺少清晰流程图,并制定规范的表单样式。这种单一的表述模式不利于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和发现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多数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颁布出台基本都是发现管理中出现了某种问题,于是相应地出台一个办法来规范。因此,企业需要对现在所有的与财务内控有关的文件、规范、通知进行梳理,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一次系统的、彻底的“立、改、废”,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6、全面预算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认识上的问题,虽然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但是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认为全面预算只不过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岗位的人员无关。而企业现有的“全面预算”不够“全面”,从总体上看,预算编制主要集中在管理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上,而几乎不涉及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而且由于未将企业内部的各种责任中心划分清楚,责、权、利相结合不紧密,导致部门间协调不够,职工积极性不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不高,收益率较低。使得全面预算的管理“晴雨表”、“指南针”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

7、内审部门监督缺位。

内部审计是财务内控

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督、评价财务内控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更没有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相应的职责。在实际管理中内审部门的“缺位”使得企业财务内控机制缺乏有效监督,也不能及时发现差错和舞弊,更无法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二、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的建议

1、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许多管理者的思想深处,还认为自己还是事业单位,把自身还定位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缺乏风险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过度集权,内部各部门都对纵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比较重视,而对横向的同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不太在意,致使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互动性不够,协调性较差,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明确财务管理权责

由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原单位划转过来的,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财务内控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财务内控就是些制度、文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管理层关系不大,更与企业全体职工没有关系。管理层对财务内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财务管理权责不清,对于有利的事情往往争先恐后,而一旦出现问题或是需要承担责任时,则大都互相扯皮、推卸责任。因此管理层必须提高对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保持信息沟通顺畅,避免财务管理中出现“真空”区域,造成资源浪费、决策失误和负面影响。  3、规范预算管理,实行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管理是有效地规范出资者、经营者与各部门及职工之间关系的有力制约手段。财务内控的目标是为企业寻找有效的减支增效之源,一个缺乏预算或预算管理松懈的企业注定要在低效率和低效益中走向失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与完善,减小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通过制订和执行全面预算,不断用量化的工具将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全面预算管理所提供的绩效考核理念与方法,使企业在许多方面的计划有了数量化和货币化的指标,便于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各部门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

4、营造重视财务内控的环境氛围

财务内控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控制环境,只有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氛围基础上建立的财务内控体系,才能成为企业职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体系过程中必须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和企业文化,使忠于职守、勤奋尽责、遵守制度、照章办事成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经营中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使财务内控体系发挥其效能,有效的解决制度失灵的问题。

5、改进财务内控流程,与业务环节紧密衔接。

如同现代企业的产品制造过程一样,一条流程清晰、操作规范、结构完整的流水线可以保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财务内控也同样如此,必须要有清晰、规范完整的控制流程与现有业务实行紧密对接,才能保证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效果。按财务管理的业务内容进行设计和规范,系统性的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逐一的风险评测与排查,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提示,使财务内控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执行力,实现控制目标。

6、建立内审部门,保证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效果

内审部门的建立是强化内审制度,保证财务内控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措施,也是有效评价财务内控体系效果的主要手段。该部门要独立于被审部门,才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更加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及时地发现内控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企业不断完善财务内控体系,使财务内控制度落到实处。

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财务内控水平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财务内控人员队伍是提高企业财务内控水平的必然之路。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按照《会计法》和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要求,选配财务人员,把好“入口关”。制定财务人员考核任用管理制度,在重点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制度。通过加强人才队伍

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内控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章显中.企业预算控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coso委员会:”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coso.

[4]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李心合.企业财务控制实务前沿[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刘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m] 北京:商业出版社,2004.

[7]张文贤. 21世纪100个会计学难题[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