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时间:2022-11-02 21:5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相对原子质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相对原子质量

第1篇

相对原子质量是65。锌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Zn,它的原子序数是30,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4周期、第ⅡB族。锌(Zinc)是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也是第四"常见"的金属。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例如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10⁻²⁷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²⁶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²⁶千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简易法 镁 相对原子质量

1 引言

自1919年质谱仪出现并经过不断改进,利用质谱仪已能精确测定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但在质谱法之前,多采用化学法。目前大学化学实验教材中有关于化学法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所用的方法为置换法。原理如下:

利用气体方程可求出氢气的物质的量,进而可计算出镁的摩尔质量,从而也就求得了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得到实验所用的仪器有量气管、小试管、漏斗、铁支持台。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许多教学人员进行了探索。如高宗华等人通过改变连接管的长度来改变体系中的空气的量,得出了体系中空气量越少,数据越准确的结论;高宗华、范云霞等人还对镁条的用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镁条的用量应适量(24―28 mg,40―45 mg)的结论;郭士城等将原实验装置中的小试管改为离心管,将三角漏斗改为干燥管,使操作尤其是调水平环节更为方便,减小了人为误差。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刘晟波、虞春妹提出了另一种实验方法――排液称重量气法,该方法是在细口瓶内盛满稀硫酸,迅速将缠绕镁条的带橡皮塞的玻璃管插入细口瓶中,此时镁条上产生的细小气泡缓慢上升,在氢气上升到瓶口以前就盖严瓶塞,并保证瓶塞处无空气此方法隔绝空气,反应生成的氢气上升至反应容器顶部,从而将部分反应液从导管中排出,对排出液进行称量即可计算出气体的体积。最后通过排液称重量气计算出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求得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此方法易于恒温,且此方法能克服操作、空气、温度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且镁的用量对实验也无较大影响。排液称重量气法在做测镁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室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由于将缠绕镁条的带橡皮塞的玻璃管插入细口瓶中要在气泡上升到瓶口以前盖严瓶塞,若操作不慎容易使气泡逸出,且要测反应后液面的高度、称量细口瓶及带橡皮塞的玻璃管的质量,计算稀硫酸的密度、细口瓶的容积等,计算过程相对繁琐复杂。因此在称重法的基础上,我们简化了操作过程,只需测定出反应液体的体积变化,由镁条的质量,求算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此方法操作更加简单,计算容易,能克服操作、温度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且镁的用量对实验也无较大影响。

2 实验部分

2.1试剂、材料及仪器

2.1.1试剂

浓硫酸及镁带均为分析纯。

2.1.2材料

砂皮纸、打孔器、橡皮塞、细口瓶(125 mL)、烧杯(100 mL)

温度计(0―100 0C)、移液管(刻度,10 ml)、容量瓶(100mL)。

2.1.3仪器

电子分析天平,FA1004型,精度0.1 mg

气压计,YP-1型,精度0.01 kPa

3 结果与讨论

3.1实验结果

实验时选取不同质量的镁条,不同浓度的稀硫酸,在气压、反应温度等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3.2影响实验误差的因素分析及讨论

3.2.1系统误差

3.2.2操作误差

(1)体系中“死体积”带来的误差。

在反应装置中空气占据的体积(即死体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文献[3]和[6]的作者通过实验进行了讨论:“设反应前的“死体积”为40 mL,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后,反应生成的氢气将水蒸气带出,水蒸气向死体积扩散,反应后“死体积”为40.58mL。测量时,将多出的0.58 mL计入氢气的体积,相对误差约为1.5%”。减小“死体积”,此项误差减小;完全排除“死体积”,则消除此项误差。文献[3]通过实验验证了此结论。本试验中所用有移液管为10 mL规格,则相对误差减小至0.4%。

溶解空气也会造成“死体积”增大。故在使用酸液之前应驱赶溶解的空气。(2)反应温度的影响

由表1的实验结果看出,在室温为298-299K时实验误差相对较小。

(3)反应液体体积的影响。

镁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液较少时,温度升高较大,温度升高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也增大,从而测量体积增大,造成负误差。在本实验中,4-6 mg镁浸在100 ml左右的稀酸中,反应时间约为10s,产生的反应热很小;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波动

3.3实验结果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气体排液体积法测镁相对原子质量实验的平均误差为2.26%,与理论分析值(≤1.12%)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实验过程中使用的镁条量较小,一般都在4~6 mg之间,反应产生的氢气体积本身也比较小(8 ml左右),但是在实验装置中,死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导致实验结果与标准值以及平均误差与理论分析值有一定的偏差。实验中镁的质量变化时对测量值的相对误差的影响不大。

4.新方法的优缺点

(1)气体排液体积法测镁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采用细口瓶和移液管作为反应器,结构简单。

(2)反应产生的氢气使反应液在移液管中的液面上升,可以直接读取氢气排出的液体体积(即:氢气的体积),避开调节液面的过程,操作更加容易。

(3)反应时气体无压缩、膨胀的调节过程,确保水蒸气是饱和的,因而体积计量比较准确。

(4)此方法选取的仪器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所以可推广到其他类似的反应。例如:Zn与稀硫酸反应测Zn的相对原子质量。

(5)气体排液体积法是直接从移液管中读取氢气的体积,简化了实验过程,同时也减小了计算量。

虽然有上述优点,但气体排液体积法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消除反应体系中空气所占体积(即:死体积)的影响,因此是实验结果与标准值相比,有一定的误差。

5 结论

气体排液体积法具有仪器结构简单,操作容易,计算量少等特点。可选为高中化学实验内容。

参考文献:

[1]蒋碧如,潘润身.无机化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高宗华,沈云修,付彩霞等. 置换法测定镁相对原子质量的最佳实验条件.滨州医学院学报,2002,25(2):158.

[4]范云霞. 置换法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最佳实验条件的探讨.化学教育,2000(11):38.

[5]郭士城,刘长增.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改进.化学教育,2000(11):40.

第3篇

一个元素有多种核素,质量数指的是质子与中子质量的和,而不同核素的质量数不同,即一个元素可以有多个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为各核素的平均相对质量,所以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只有一个数值,不过两者可看为近似相等。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例如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102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千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量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来的。他说“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因此atomicweight在中文里翻译成了“原子量”。但是当时由于重量和质量是相同的概念,因此虽然实际中获得的都是原子的相对质量,但仍然称作原子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1实验装置

改进后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2 反应仪器及药品

改进后的启普发生器,洗气瓶,干燥管,电子天平,酒精灯;氧化铜,锌粒,稀硫酸,硫酸铜,高锰酸钾溶液,醋酸铅溶液等。

3 实验步骤

(1)向干燥的已称重的玻璃弯管i中装入适量的氧化铜粉末(平铺盖满弯管底部即可)后,再称量,记录数据。

(2)如图1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

(3)氢气的制备:打开长颈漏斗上端活塞,放下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此时三通管h端口夹住不通氢气;g端打开。

(4)氢气纯度检验:把三通管g端口抬起利用向下排气法,用干燥的小试管收集满氢气,用中指和食指夹住试管,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将管口移近火焰,大拇指离开管口,听到轻微的“噗”声,则表明收集的氢气是纯净的。

(5)铜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待氢气纯净后,夹紧三通管的g端口,打开h端口,使气体通过弯管约半分钟,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黑色氧化铜全部变为红色后,移开酒精灯,继续通入氢气直至弯管冷却,撤去弯管,称量,记录数据。

4 实验改进效果

(1)反应速度快。实验室常用纯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但纯锌粒与硫酸的反应较慢,因此,为了获得充足的氢气流,我们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因为如果锌中含有其他不活泼的金属杂质,可使产生氢气的速度加快。

(2)过程操作简单、方便。改进后的启普发生器,更利于操作,无需担心锌粒掉入装置底部,特别在反应过程中如需添加锌粒,只要关闭活塞,使液体上升后,直接将带有载物盘长颈漏斗拿出,在载物盘内直接添加固体即可。反应结束操作也很方便,只需将活塞j关闭,磨口玻璃塞k打开,液体即可回流到长颈漏斗内,关闭磨口玻璃塞k后,再将长颈漏斗拿起,回收即可。

(3)安全性好。在反应装置中,我们用到三通管,这样更有利于氢气纯度的检测,操作简单、安全。

(4)使用120°夹角的玻璃弯管代替试管,还有如下的优点:反应药品用量少,可实现微量、半微量实验;反应速度快;现象明显;由于弯管向上的部分较短,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可全部从上端口挥发,使实验误差减小;反应结束后,弯管集中用稀硝酸处理、回收,减少了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第5篇

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在前面已经学过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及相对原子质量。是前面相关的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因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2、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有了前面微粒相关内容的铺垫,但仍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由于没有了宏观实验的辅助,学生们只能靠想象来学习,学习方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需要老师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并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化抽象为直观,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牛人原子弹爆炸的引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设计思路】

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又无法通过宏观实验加以展示,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方法】

(1)参与式教学法(2)直观教学法:(3)类比迁移法:

【教学资源】

电教资源:牛人特效原子弹爆炸场景,原子结构介绍的视频动画图片:道尔顿的实心原子模型,汤姆生枣糕型原子模型,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薛定谔电子云模型,现代物质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第6篇

1、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2、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因为原子中 质子数=核电荷数 。

3、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4、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原子中 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一、平均值法

该方法常有平均化学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组成、平均体积、平均质量分数等。平均值法是在化学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方法之一,熟练掌握它相当重要。

例1:将1.5g两种金属的混合粉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反应完全后,得到标况下的氢气1.12L。则两种金属可能是:

A Mg和Cu B Zn和Cu

C Al和Fe D Mg和Al

分析:Mg、Zn、Fe和稀盐酸反应均生成+2价的金属离子,不妨先假定混合金属均显+2价,按得到氢气的体积可求出混合粉末中两种金属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A)。

解: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有:

R+2HCL=RCL2+H2

Ag 22.4L

1.5g 1.12L

A=30

选项中+2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Mg---24、Cu---64、Fe---56、Zn---65,Al为+3价金属,现将它折合成+2价,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2/3=18。

两种金属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30,则必有一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30,另一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小于30,故选A、C。

二、守恒法

守恒法是另一种使用最为频繁的方法之一,其种类繁多,一般有物质的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质量守恒、体积守恒、浓度守恒、离子守恒等。

例2:用1L 1mol/LNaOH溶液吸收0.8mol CO2,所得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是:

A 1:3 B 2:1 C 2:3 D 3:2

解:根据所给反应物中

n(NaOH):n(CO2)=1.0:0.8=5:4

按此比例可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5NaOH+4CO2=Na2CO3+3NaHCO3+H2O

所以n(CO32-):n(HCO3-)=1:3 故选A

该题是用原子守恒法,解此类题型最为方便。

三、十字交叉法

例3:红磷放在氯气中燃烧,按P和CL2物质的量之比为1:1.8混合,恰好充分反应后试计算生成物中PCL3和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

A 3:7 B 7:3 C 2:3 D 3:2

解:取1molP与1.8molCL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的平均组成为PCL3.6。

由十字交叉法

PCL3

3 1.4

\3.6/

PCL5 5/ \0.6

n(PCL3)/n(PCL5)=1.4:0.6=7:3 故选B

四、极值计算法

该方法适用于混合物的有关计算。假设一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为零,推出另一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大值;反之,亦然,这样推出其范围,确定物质组成。

例4:向600ml 0.2mol/L 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称得无水物为7.6g,则该无水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

A Na2CO3 B Na2CO3和NaHCO3

C NaOH Na2CO3 D NaHCO3

解:7.6g无水物可能组成是NaOH、Na2CO3或Na2CO3或Na2CO3、NaHCO3或 NaHCO3。

若全部为 NaOH其质量为0.6*0.2*40=4.8g

若全部为 Na2CO3其质量为0.6*0.2*1/2*106=6.36g

若全部为NaHCO3其质量为0.6*0.2*84=10.08g

而6.36g

五、观察法

例5:在乙醛与乙酸乙酯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40% B 30% C 20% D 50%

解:观察乙醛(C2H4O)和乙酸乙酯(C4H8O2)的分子组成,不难发现不管以何种比例混合,C:H=1:2,则质量比为6:1,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0%―60%=30%。故选B。

六、特殊值法

例6:在化合物X2Y和YZ2中X、Z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50%,则化合物X2YZ4中Y的质量分数为:

A 30% B 40% C 12% D 27%

解:设X2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由于X的质量分数为40%,则X=20,Y=60。而YZ2中Z的质量分数为50%,则Z=30,所以 X2YZ4中Y的质量分数为60/(2*20+60+4*30)*100%=27%。故选D。

七、估算法

例7:已知自然界中硼有两种同位素11B和10B,而B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则两者的原子个数比为:

A 4:1 B 1:4 C 1:1 D 1:2

解:可考虑若两种同位素含量各为50%,则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5,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为10.8,这表明同位素11B的原子数应大于同位素10B的原子数。故选A,当然该题也可用十字交叉法。

八、变形法

例8:在铁的四种化合物FeS、FeO、Fe2O3、Fe3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A Fe3O4>Fe2O3>FeS >FeO

B FeO> FeS> Fe2O3> Fe3O4

C FeS> Fe3O4> Fe2O3>FeO

D FeO> Fe3O4> Fe2O3>FeS

分析: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的2倍,因此把FeS中的S可以换成2个O原子,这样FeS、FeO、Fe2O3、Fe3O4中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分别为1:2、1:1、1:1.5、1:1.3,根据2>1.5>1.3>1可知,其值越大,对应化合物的Fe的质量分数越小。 故选 D。

九、差值法

差值法常有体积差、质量差、压强差、物质的量差等,且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气体而言,其压强差之比=体积差之比=物质的量差之比。

例9:把1g含脉石(SiO2)的黄铁矿样品在氧气流中燃烧,反应完全后得0.78g残渣,则此黄铁矿的纯度是:

A 33% B 66% C 78% D 88%

该题原理是: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量或生成物的量与反应中生成物与反应物的量的差(如固体质量差、气体体积差等)成正比,而杂质或未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解:设1g样品中含FeS2的质量为x

4FeS2+11O2=2 Fe2O3+8SO2 质量差(m)

4*120g 2*160g 480g―320g=160g

x 1g―0.78g=0.22g

x=0.66g

第8篇

一、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夯实

高中化学人教版的课程设置思路是“从普遍到特殊,从基础到应用,从广泛到具体”,所谓普遍就是“通用和必备的化学知识”,这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就是必修内容加之每一章的分类化学(如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有机化学)等,这是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例如,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的一个核心的基本概念,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后,然后才能进行推理和解题,这就是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

112作为标准,把0.012 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612倍,又1 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 mol氧原子质量是1 mol碳原子质量的1612倍,即12 g×1612=16 g.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二、化学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在做到化学知识的巩固之后,我们重点要培养和提升的就是化学能力,概括之就是归纳推理与实验的能力,化学的研究包括两种:一种是理论的研究,一种是操作的研究,但两者不是独立的,是相互联系和融通的,任何一种研究都包含了理论和实验操作成分在里面,因此,化学教学中,对“知识实验操作的有效跟进”很有必要,这个步骤做的到位,就能加深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形成知识的科学实践探索,对提高学生和能力的协同发展意义非凡.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兼有证明其水溶液显碱性的精彩实验.它新奇、有趣.每当出现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总是好奇、惊羡,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实验操作及现象:

①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滴入酚酞,振荡.

②按上图1安装好实验装置,双手紧握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迅速伸入烧瓶内,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可以看到小试管中有气泡放出,烧瓶中空气由D处橡胶管排出,烧瓶中空气排完,D处用夹子夹住,多余的氨气会由尖嘴导管排入塑料瓶中,溶于水后便可观察到瓶中酚酞试液变红色.④反应完毕,用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通过堵住C处手指的控制,可调节塑料瓶中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可控制喷泉的大小,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

三、化学思维的拓展与创新

根据“探究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按照“提出要求独立自学收集资料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指导提高实验操作完成任务”的学习程序,在活动中学习,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由教师先提出总的教学目标为任务,学生围绕这一任务于活动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开展模拟性、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论.该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9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实验演示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初识,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托盘天平、锥形瓶(250ml)、玻璃管、单孔胶塞、气球、白磷、烧杯(100ml)、铁钉、玻璃片、蜡烛、火柴、镁条、石棉网、坩埚钳。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

1、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2、问题提出:

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关系?

二、活动与探究

实验方案

在250ml锥形瓶底部铺层细沙,放在一火柴头大的白磷,在橡皮塞上插一玻璃管,在其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使下端能与白磷接触)称量。将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将橡皮塞盖好,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称量。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CuSO4溶液,将几根铁钉同时放在硫酸铜烧杯旁边一起称量。将铁钉放入CuSO4中观察至不变色,称量。

实验现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

概念:

理解:

(2)情景与讨论:

情景⑴:取一支蜡烛粘在一块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和蜡烛一起称量,点燃蜡烛,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情景⑵:取一根用砂纸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称量。在石棉网上将镁条点燃,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观察反应现象并比较反应前后质量。

4、讨论与交流:

⑴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⑵对于前面方案一中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⑷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四、反思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体会是

五、板书设计

一、活动与探究

实验方案

在250ml锥形瓶底部铺层细沙,放在一火柴头大的白磷,在橡皮塞上插一玻璃管,在其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使下端能与白磷接触)称量。将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将橡皮塞盖好,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称量。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CuSO4溶液,将几根铁钉同时放在硫酸铜烧杯旁边一起称量。将铁钉放入CuSO4中观察至不变色,称量。

实验现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二、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对化学方程式教学,教师通过互动性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讨论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遵守质量守恒的原因。、

2、用文字描述碳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3、我们知道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不仅书写方便,而且从化学式还可以知道物质的内部构成。那么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否也可以用一种式子来表示呢?

二、引入新授

1、化学方程式:

⑴定义:

⑵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C+O2CO2为例

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

微观: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生成了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质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了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⑶化学方程式意义(与读法一致)

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⑴讨论: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CuO+H2Cu+H2O

Mg+CuOMg+Cu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反应物、生成物粒子比

生成物、反应物质量比

质量守恒

⑵归纳: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三、课堂练习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3B====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是()

A、AB2B、AB3C、A2B3D、A3B2

四、课外练习:点拨P137

五、反思与体会:通过这节课学习,我的收获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

一、化学方程式

1、定义:

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C+O2CO2为例

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

微观: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生成了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质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了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⑶化学方程式意义(与读法一致)

二、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CuO+H2Cu+H2O

Mg+CuOMg+Cu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教学后记】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及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过程与方法:以师生互动为课堂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练习与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难点】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创设情景: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遵循质量守恒原因是什么?

2、引入: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等号两边原子种类与数目的关系。

二、进入新授

1、阅读教材P95第三自然段-P96,了解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4、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⑴写⑵配⑶标⑷等

5、结合实际讨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目的:使等号两边的和相等)

⑴最小公倍数法:(氧两边各出现一次)

阅读教材P95-96学习配平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

Al+Fe3O4Al2O3+Fe

⑵奇数配偶数的方法(左右氧出现多少次)

例:CH4+2O2——H2O+CO2

练习:FeS2+O2——Fe2O3+SO2

KClO3——KCl+O2

⑶定“1”法:以化学反应中组成最复杂的物质的化学式系数定为1,再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化学式复杂或有机物燃烧)

例:KMnO4——K2MnO4+MnO2+O2

练习:C3H8+O2——CO2+H2O

CO+Fe3O4——Fe+CO2

H2+Fe3O4——Fe+H2O

三、课堂练习:教材上P98习题

四、反思与体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五、板书设计

1、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4、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⑴写⑵配⑶标⑷等

5、结合实际讨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目的:使等号两边的和相等)

⑴最小公倍数法:(氧两边各出现一次)

⑵奇数配偶数的方法(左右氧出现多少次)

⑶定“1”法:以化学反应中组成最复杂的物质的化学式系数定为1,再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教学后记】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掌握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理解方程式涵义的基础上进行。首先要把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与方法,并依据它进行规范化、准确性地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在掌握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综合计算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出各种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⑴KMnO4—K2MnO4+MnO2+O2

⑵CaCO3—CaO+CO2

二、引入新授:

研究物质间的化学变化常涉及量的计算,而化学方程式正体现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取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取一点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

三、新授:

1、例1:加热分解31.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g氧气?

2、归纳解题步骤:

3、例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制取10吨氧化钙,要碳酸钙多少吨?

四、巩固练习

教材P100习题

五、收获和体会

解题步骤:

(1)设未知数

(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列出已知和待求的量在相应的物质下面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要作答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整理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2、使学生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原则。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原则

【教学难点】学生综合计算的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分组练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1、物质的分类

下列物质⑴铁⑵高锰酸钾⑶水⑷碳⑸氮气⑹氧化汞⑺食盐水⑻汞⑼海水⑽空气⑾冰水混合物⑿氯酸钾⒀氧气⒁氦气⒂氧化镁

(填序号)属于混合物的有:属于化合物的有:

属于单质的有:属于氧化物的有:

2、化学符号

元素符号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一个原子⑶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可表示单质

化学式⑴表示一种物质⑵表示组成的元素(宏观)

⑶表示组成的元素⑷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微观)

化学符号前加上适当数字后,通常只具有微观意义

例H2O⑴表示水⑵表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⑶表示一个水分子⑷表示每个水分子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练习:1)2000年国家药管局紧急告戒患者,立即停用含PPA(化学式为C9H4NO)的感冒药,关于PPA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一个分子里含有20个原子B、它由四种元素组成

C、它是一种氧化物D、它是一种化合物

2)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C是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6个氧元素组成

B、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C、保持维生素C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维生素C分子

D、青少年应多吃蔬菜、水果,切E、忌偏食

3)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HB、ClC、HeD、CO

4)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⑴2H⑵H2⑶2H2O(两个2都需解释)

5)用于火炬接力的丁烷(C4H10)(打火机内液体)乳酸C3H6O

鲨鱼体内有抗癌作用的”角鲨烯”(C30H50)葡萄糖C6H12O6

“脑黄金”不饱和脂肪酸之一C26H40O2尼古丁C10H14N2

“盖中盖”有效成分为葡萄糖酸钙(C6H11O7)2Ca叶绿素C55H70MgN4O65

3、化学计算

1)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2分之一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相对分子质量: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AxBy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x+B的相对原子质量×y

5)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AxBy中

mA:mB=A的相对原子质量×x:B的相对原子质量×y

6)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AxBy中

A%=A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AxBy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原子个数:X=AxBy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质量分数/A的相对原子质量

7)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mgAxBy中,mA=mg×A%mB=mg×B%

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100%

练习:

1)镭22688Ra是居里夫人发现的一种有放射性的元素,226为相对原子质量,88为其质子数。则镭元素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_______。

2)某些商品广告常有“补铁”“补钙”“补锌”等词语,这里的铁、钙、锌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无法确定

3)某物质的化学式为HnRO2n+1,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化合价是________。

4)已知R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2,则R(NO3)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54B240C185D213

5)H2、O2、CO2、SO2各一个分子,按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若各取1g上述气体,则分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6)某种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7:12,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

7)某药物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8,在其分子中,C占76.83%,H占9.76%,N占8.54%,O占4.88%。则该药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8)某化合物A6.2g燃烧后,生成8.8gCO2和5.4gH2O,试通过计算后确定A的化学式。

9)某气体与CO混合气体中,经分析含氧58%,则该气体为()

ASO2BH2CCO2DNOEO2

10)某不纯的NH4NO3样品,经分析知其中含N36%,则可能混有的杂质是()

ANH4ClB(NH4)2SO4CCO(NH2)2D无法确定

11)有一不纯的NH4NO3样品,经分析知其中含N30%。则该样品中NH4N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12)含碳酸钙(CaCO3)80%的石灰石(其余成分不含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13)对于SO2和SO3

A、相同质量的SO2和SO3中,硫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SO2和SO3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

B、若SO2和SO3所含氧元素质量相等,则SO2和SO3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第10篇

(A)相等(B)Al>Mg>Zn

(C)Zn>Al>Mg(D)Mg>Al>Zn

解:设三种金属的质量均为m,放出H2分别为X、X1、X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求放出H2的质量

Zn+H2SO4=ZnSO4+H2

652

mX

例比列,求解得X=2m/65=m/32.5(克)

Mg+H2SO4=MgSO4+H2

242

mX1

例比列,求解得X1=2m/24=m/12(克)

2Al+3H2SO4=Al2(SO4)3+3H2

546

mX2

例比列,求解得X2=6m/54=m/9(克)

比较X、X1、X2之值便知:m/9>m/12>m/32.5

故选(B)。

显然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且费时,如果同学们能掌握此类题的解题规律,就可化繁为简,轻松解题。现归类、例析初三学生需掌握的几条规律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等质量的同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不同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例1,等质量的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是()

A、稀盐酸放的多B、稀硫酸放的多

C、一样多

解析:因为酸足量,金属完全反应,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应该以金属的质量为标准进行计算,与酸的种类和质量无关。因此,只要参加反应的金属相同且质量相等,那它就从酸中置换出的氢元素的质量也相同,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必然相等。故选项为(C)

二,等质量的相同非氧化性酸与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例2,等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锌、铁、铝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为()。

A、1∶2∶3B、1∶1∶1

C、2∶2∶3

解析:因为金属足量,酸完全反应,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应该以酸的质量为标准进行计算,与金属的种类和质量无关。因此,只要参加反应的酸的种类、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那就该酸中氢元素的含量相等,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必然相等。故选(B)

三,等质量、同价态的不同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跟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

例3,等质量的锌、铁、镁跟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是()

A、锌>铁>镁B、镁>铁>锌

C、铁>锌>镁

解析:因为酸足量,金属完全反应,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应该以金属的质量为标准进行计算,又因为三种金属的质量相等,而且化合价又相同,即均显+2价,所以三种金属跟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一个通式进行表示,如:设R为金属(R分别代表ZnFe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金属R的质量为1克,生产氢H2的质量为X

R+2HCl=RCl2+H2

M2

1gX

例比列,求解得X=2/M(克)

显然,M越大,比值越小。故选(B)

四,等质量的不同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成正比。

例4,等质量的钠、镁、铝、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A、钠、镁、铝、铁B、镁、钠、铁、铝

C、铝、镁、钠、铁D、铁、铝、镁、钠

解析:因为酸足量,金属完全反应,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应该以金属的质量为标准进行计算,但本题中四种金属的化合价不等,所以不能直接套用第三条规律进行计算,还要考虑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大者,产生氢气的质量大。比值小者,产生氢气的质量也小。因此,本题中的金属钠、镁、铝、铁的化合价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依次分别为:1/23;2/24;3/27;2/56.经比较得:3/27>2/24>1/23>2/56。

故选(C)

五,等质量的不同非氧化性酸与足量的同种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跟(酸根化合价的绝对值与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成正比。

例5,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铁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是()。

A、稀盐酸多B、稀硫酸多

C、一样多

第11篇

例1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下列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及元素名称、符号均正确的一组是()。

A.金Au>银Ag>铜Cu

B.钾K>钙Ca>钠Na

C.锌Zn>铁Fe>汞Hg

D.铝Al>镁Mg >锌Zn

考点: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对应名称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B。

说明:对于元素符号的书写,除了“一大二小”的规则外还要熟记常见元素的符号,尤其是近音名称(如铝与氯,汞容易误写为贡等)更要特殊记忆,这些也常常成为中考的考点。

考点2元素符号的微观及宏观意义(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2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A.Al B.N2C.ClD.H

考点:元素符号的含义。

答案:A。

说明:元素符号的含义有两个,(1)表示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不要忘记,像金属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元素符号还能表示其化学式。

考点3 元素的存在(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3人体所必需的“钙、铁、锌、硒”仅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剂予以补充,这里的“钙、铁、锌、硒”是指()。

A.原子 B.分子C.元素D.单质

考点: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答案:C。

说明: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1)游离态(存在于单质中);(2)化合态(存在于化合物中)。

考点 4相对原子质量(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4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A.32m B.2m C.mD.不能确定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式。

答案:B。

说明: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求解有两种方法,(1)定义式;(2)近似式,即质子数+中子数。中考中常会将这一内容与原子内部结构结合起来考查。

考点5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3分)

例5 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原子的元素符号为X

B.该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4

C.金刚石中含有该原子

D.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相关知识。

答案:C。

说明: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常结合出现,成为中考中的热点。

考点6元素周期表(多以选择、填空、探究形式出现,分值为2~4分)

例6磷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元素周期表中,磷元素的某些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磷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15

B.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C.元素符号为P

D.属于金属元素

考点: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答案:D。

说明: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学习中要注意其各部分的含义,为体现这一工具的作用,中考对此内容的考查逐年加强。

考点7化学式的书写与读法(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6分)

例7下列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氧化铝A12O3 B.氢氧化钾KOH

C.氯化钙CaCl D.硝酸HNO3

考点: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的书写。

答案:C。

说明:对于具体物质的化学式的考查,近几年来主要有两个命题方向,(1)与具体物质的俗名相结合;(2)由已知元素(常常给出元素的化合价)组合、书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式。

考点8通过化学式求某元素的化合价(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8冲洗照片时,须将底片浸泡在大苏打(Na2S2O3)溶液中,使影像固定下来,这一过程叫“定影”。大苏打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A.0 B.+2 C.+4D.+6

考点:对化学式的意义的理解。

答案:B。

说明:由特定的化学式求某一元素的化合价已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近年来常结合一些新信息进行考查。解决这类问题要抓住关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考点9 化学式的含义(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9甲醛(CH2O)是室内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来源于室内装修所用的油漆、胶合板等材料。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醛由C、H、O3种元素组成

B.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构成

C.一个甲醛分子含有4个原子

D.甲醛分子中C、H、O原子的个数比是1∶2∶1

考点:化学式中的相关信息。

答案:B。

说明:结合化学式的意义,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此知识点亦可设计成开放性试题进行考查。

考点10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4分)

例10下列可以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A.2H+B.2HC.H2 D.2H2

考点: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答案:B。

说明:化学符号中数字所处的位置主要有4种,位置不同,意义不同,提供的信息也不同。数字在符号前,表示粒子的个数,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前的数字分别表示原子、分子、离子的个数。数字位于符号正上方,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字位于符号右上角,表示粒子所带电荷数。数字位于符号右下角,表示每个分子中所含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

考点11相对分子质量(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3分)

例11 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治疗手足口病的常用药物是阿昔洛韦(化学式为C8H11N5O3)。下列有关阿昔洛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阿昔洛韦属于有机化合物

B.阿昔洛韦中C、H、N、O 4种元素的质量比为8∶11∶5∶3

C.阿昔洛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5

D.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

考点: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答案:B。

说明: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是关于化学式的最基本的计算。

考点12粒子的微观示意图(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4分)

例12下图为氧化汞受热分解时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根据以上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图示中可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

考点:宏观概念与微观粒子的结合。

答案:2HgO2Hg+O2;分子、原子。

说明:化学用语与微观示意图结合的考查方式,在近几年各地中考中常常涉及,应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多多了解。

考点1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4分)

例13工业上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氢氧化钠:2NaCl+2H2O 2NaOH+Cl2+H2。因饱和食盐水中混有一定量的NH4Cl,在电解时会引起爆炸。为除去NH4Cl,工业上常利用电解后的碱性废液、Cl2与NH4Cl反应(其中Cl2与NH4Cl化学计量数分别为3、2),使NH4Cl转化成N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出此方法的优点之一。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第12篇

每逢化学课进入“计算阶段”,教师就会感到讲解费劲,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吃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真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两难的局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化学知识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衔接,还未具备使用数学理念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对抽象的文字描述想象力还欠佳,对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到位,影响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基于以上原因,故在进行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时,笔者进行了一些改进,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体会。以下是笔者在讲授《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节课中,有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时,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改进和尝试。

二、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生: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32。

师:请同学们分析12∶32这一比值的化学意义。

生:在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占12份质量,氧元素占32份质量。

师:若想知道碳、氧两种元素在二氧化碳中的质量分数,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生:(练习计算)ω(C)=1212+16×2×100%≈27.3%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有两种计算方法:①1-27.3%=72.7%;②ω(O)=16×212+16×2≈72.7%。

师:请分析ω(C)中分母“12+32”的化学意义,分子“12”的化学意义,即ω(C)计算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化学意义。

生:“12+32”为二氧化碳的相对原子质量;“12”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推导出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吗?

生: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师:同学们也能推导出化学计算式了!真是太棒了!接下来,请同学分析一下ω(C)的化学意义。

生:每100份质量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占27.3份。

师:若现有100g的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生:(计算练习)27.3g。

师:请计算出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生:(计算练习)约为17.7%。

师:请阅读课本“挑战自我”第二小题,思考:为什么题中所述NH4HCO3的含氮量只有15%?

生:说明该物质不纯,不是纯净物。

师:考虑一下造成含氮量低于17.7%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思考)可能混入不含氮元素的物质,或混入含氮量低于15%的含氮化合物。

师:分析得很全面。若某同学从实验室中取得一瓶氧化铜粉末,经实验测得含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请你帮他分析一下,该瓶氧化铜是否纯净?

生:(计算判断)纯净。因为根据氧化铜的化学式计算得纯净的氧化铜中,ω(Cu)=80%。(铜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按64计。)

三、教学反思

以上对该知识点的教学处理目的在于:1.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自行推导出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不仅让学生体验思考和推理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探究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够让学生主动接受计算式,避免“死背公式”、“背死公式”等错误的学习方法;2.注意对每个量的化学意义进行分析,便于帮助学生理解,为后面难度较大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做好准备;3.对于教材所赋予的知识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所给的信息,使学生能开阔眼界,学以致用,化解根据计算判断物质类别这一难点;4.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实际意义,体现生活处处有化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5.由学生探究完成从数学理念向化学计算的转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