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个人实习计划

学生个人实习计划

时间:2022-03-31 20:0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个人实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个人实习计划

第1篇

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一、专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思想

遵循就业是民生之本原则,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商务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实习工作的目的

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其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适应性和光荣感与责任感;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专业实践;培养学生从事工作的初步实践能力;全面检验系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三、专业实习工作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学生根据自身的就业原景、专业特点和兴趣自行联系实习就业单位,进行分散实习就业。同时,对于少数企业需要一定人数的实习就业学生,则由系统一联系安排。实习时间为20xx年2月到6月15日,实习地点为区内外相关企业。

四、专业实习工作的措施

(一)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1.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特别是加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从生产服务一线做起,从基层做起稳步发展的职业理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缩短其实习期间熟练上手操作的周期,树立我系和学院良好的办学形象。

3.加强就业指导,把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三)学生专业实习要求

学生必须根据实习安排,服从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岗位安排,在部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完成实习单位交付的各项实习任务。在实习期间,要注意调查研究,积累有关资料,了解实习单位的基层工作方法及内部业务联系,及时予以总结,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愿意在实习单位工作,实习单位同意就业的,及时签订就业协书。

(四)加强对专业实习过程的跟踪监控和指导工作

专业实习带队老师为吴日岗、刘武军、李凯旋、唐秀念和黄宽勇五位教师。

五、经费预算

学生实习补助:134人120元/人=16080元

带队老师差费:路费 4人500元/人=XX元

住宿及差旅补助按5天计(4人)

第2篇

1对象与方法

以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生产实习护生为实验教学研究对象,共245人,其中男36人,女209人,年龄18岁~22岁(19.3岁±0.8岁),高中起点专科生,学制3年。强化师生培训,开展隐性知识相关理论的讲授、宣传与普及研究表明,高职护理教师对隐性知识认知程度低,近77.00%的高职护理教师不了解或部分了解隐性知识的内涵,仅9.26%的教师了解隐性知识的分类,4/5的高职护理教师不清楚或不太清楚隐性知识有何用途,是否重要。高职护理教师普遍缺乏对隐性知识的认知,对隐性知识的新进展了解不够[3]。这种背景下,谈及护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是不现实的。因此,课题组对临床带教教师及实习护生开展隐性知识相关理论的讲授、宣传与普及,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及实习护生对隐性护理知识的认识和重视。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增加深度会谈教学策略隐性知识是模糊和情景化的,深度会谈是共享情景化隐性知识十分有效的方法[4]。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对临床实习教学策略也做了相应调整,在过去教学计划基础上,增设了每周以实习科室为单位开一次教学畅聊会,各带教教师及实习护生全部参加。会上带教教师和实习护生对其一周的教学、实习工作进行总结、畅聊,交流经验和体会。在实习过程中,护生吸收了新的知识后,要对其进行吸收、加工、改造,进行新旧知识融合,新旧知识相互影响,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想象和推理,使知识复杂化、结构化,这是一个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复杂的内在过程。原来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底蕴不同,结果是使每一个学生形成千差万别的个体知识体系,其中大量的是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是内含的、混乱的、真伪并存的,所以要及时进行知识整理和输出,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每周1次的临床实习畅聊会,就是为师生创造机会,提供一个师生、生生交流、切磋的平台。可能是病例讨论,也可以汇报实习体会,如护理操作技巧、与病人沟通方法、病情观察、职业防护知识等进行讨论总结,也可能提出问题和假设。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对原来的知识进行翻版,照着教材宣读、死背是不可以的,也是没必要的,因为这样会阻碍护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打压护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过程中,护生个体的隐性知识不仅促进自身显性知识的提升,同时还可成为公共资源,实现共享。同时,护生个人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吸收实训共同体的知识,学习他人的实习成果和经验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即显性知识又内化为护生个人的隐性知识,逐步沉淀为护士的职业素养、个人能力、意志品格。然后再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给实习护生加工、提炼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在练习的过程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不符合要求的、无关的隐性知识加以排除,对错误的隐性知识加以修正,从而形成更科学、更准确、更丰富的新知识体系。在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上,通过实习护生、带教老师的共同研讨、示范和演示,不仅使实习护生个人的隐性知识得到加工和整理,而且把个人的经验、诀窍传递给团队中的每个人,一个人头脑中的显性知识,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可能就是隐性知识。即使是个人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也可能通过自己表达的流露,潜入到其他学生的脑海,成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因为“一语道破梦中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毕业临床实习期间要求实习护生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将实习所见、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带教教师和实习管理教师进行检查。根据实习笔记的质量和频次打分,分数计入出科考试成绩。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是对学习的知识点、实践经验、技巧、灵感进行记录、整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个人知识反思、总结的过程。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的本质包含着重建环节的思维过程,不仅是对过往情境的回顾,更包含在回顾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出困惑和不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继而可能设想重新付诸行动,是一种内在、缄默的体验过程,是再学习、重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实习护生能不断领悟内隐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将它们由隐性状态变为显性状态,进而对其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思考、澄清和修正,借此积累经验和技巧,改善知识结构,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质。撰写实习笔记和日志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把控临床带教教师的资历,提高师德和带教水平,促进师生间隐性知识的流动严格把控临床带教教师的资历,高职护生临床带教教师都是主管护师或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并且喜欢带教工作,以往实习护生对其有不良反应者不许带教。教学中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带教过程中要尽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实习护生。临床带教教师还必须意识到护生在观察、模仿自己带教教师言行举止,自己的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病人的态度等,一言一行,都将对护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描述只能使护生获得形式上的知识,难以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带教教师尽量给实习护生创造动手操作机会。遇到困难时,带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情感、意志支持,通过有意识的言语行为和包括表情、动作、语调在内的非言语行为向学生发出积极的暗示,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向成功。这样才能使护生学习积极性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对显性知识已经唾手可得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提升混乱、模糊的隐性知识,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改革出科考评方法,纳入隐性知识维度的考核临床实习出科教学考评要超越基于显性知识的考评方式。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除常规的出科理论、操作考试外,还应考评护生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们理解与解决问题的影响。增加考评护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病人的反馈。在每一科室实习完成后,对护生撰写的反思札记、实训叙事,进行质化或量化的评定,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考评指标。1.3评价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对护生的评价量表由笔者参考文献[5]自行设计,于护生临床实习第30周对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问卷96份,有效率100%。

2讨论

1加强毕业实习期间护理隐性知识管理,提高了护生的综合能力

师生间隐性知识的流动主要体现在实习护生对技术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的观察和模仿。带教教师通过亲身示范、指导,传授实习护生一些护理操作诀窍和经验,提高护生的技术水平和培养其心智模式,增强医疗纠纷防范意识等。当前各大医院临床带教教风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临床带教教师只顾传授专业知识,却没有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和相互渗透。有些教师不安心临床教学,把教学看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认真备课,不注重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效果不关心。有的带教教师只是让学生去做,不及时给予指导,学生操作手法不对,或临床经验不足出现一些纰漏时,只管接替学生把操作做好,任务完成,而不愿耐心给学生讲解和传授经验和技巧。因为刚入临床,实习护生的能力和技巧还是很差的,有的带教教师不愿给实习护生创造机会,嫌带学生麻烦,干脆自己去处置。这些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学生很有意见,直接影响带教教师的威信,丧失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师生关系冷淡,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师生间隐性知识的流转。本研究严格把控带教教师的资历和师德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师生间、生生间的深度会谈中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各自的技术水平,能够将分散的个性化的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组织知识体系,促进了隐性护理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并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在讨论、磋商过程中,人人参与其中,百家争鸣,也提高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护生在研讨过程中某个点可能会触动他联想起许多事情,此时带教教师启发该生进行深入思考,提炼个人观点,并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又使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2加强毕业实习期间护理隐性知识管理,使护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病人对实习护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反映护生隐性知识的水平,因此本研究将病人的反馈也纳入出科考评的内容。病人对护生的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和操作能力非常重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形象可以给予病人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生在临床实习中才能赢得病人的配合和鼓励,获得宽容与理解,才能得到更多临床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护生实习目标的顺利完成和经验积累。改革出科考评方法,纳入隐性知识维度的考核,刺激和激励护生实习期间隐性知识的获取,提高实习兴趣。同时,在经验的总结、交流过程中每个人都不甘落后,都在积极积累、归纳自己的经验,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激发了求知的潜能,使学习成了乐在其中。

本文作者:满力郭宏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一、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设置的必要性

分析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不经过教学实践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岗位对其的要求,尤其是在专业技能方面,不经过社会实践,就很难将在学校中获取的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实习环节,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还能将自身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升一个高度,促使自己成为具有直接上岗就业能力的合格毕业生和社会急需的人才。可见,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实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高校美术教育者有必要对该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优化、改善,以便提高教学实习环节的价值和效率。

二、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中存在的不足

1.很少学生想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完成实习环节任务随着当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显著,部分大学生有比以往更加浓厚的追求高生活品质的意愿,同时对“物质生活带来的赏心悦目及便利”也越发依赖。如此高校难以安排学生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完成相应的实习环节任务,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的目的。

2.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难以胜任实习岗位工作和完成实习环节任务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美术教育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主动培养自身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意识,导致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最终难以胜任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难以适应实习单位环境,欠缺实践能力及实践操作的培养能力。该环节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对专业知识的积攒不足,导致其后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不强;第二,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思维局限严重、阅历较浅、知识储备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为后续的实习任务加大难度;第三,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的能力较欠缺,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我行我素、自我中心”等不良习惯,甚至到实习单位后无视实际教学状况、条件,脱离教学实际,单方面奉行“艺术至上”的宗旨,难以完成“培养自身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实习任务。

3.部分高校美术教学专业学生欠缺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当下,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形式美表现能力教学序列概念及其理解并未达到相对清楚的程度要求,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并且,很多学生仅对专业课程、课本知识展开机械、死板的学习,其所在高校很少为其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环节,学生自身更是很少主动寻找运用知识、训练技能的机会。很多高校美术教学专业缺失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直接导致了学生自身相关技能的欠缺。

三、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不足,各高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个人物质方面的补助、精神方面的褒奖等)引导大学生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域展开实习,完成、达到培养自身适应环境、承受当今社会压力的任务和目的。对于创新意识、实践精神较为突出的部分学生,教师应相应地及时投入并加大对“培养创新”的投入力度,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格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育实习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格外注意对学生具体教学任务的安排,以便学生能在该环节内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难点、重点;注重对学生个人潜力的挖掘、调动其实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特长能充分发挥,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完善。当然,实习环节的重中之重便是制订“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并且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实践计划和实习指导。教学实习展开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和计划,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参与实习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达到以培养创造力为基础来提高个人技能的目的。安排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提高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的成效,教师应该实时分析实习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针对实习环节中的不足和弊病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保证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的顺利展开。随着社会各个行业对相关人才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校对美术教育专业相应教育实习环节的安排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作者:康海生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第4篇

《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大学生实习经历造假已成“公开的秘密”:谎报实习时间应付学校规定,一天也没去实习,竟然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实习报告。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89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1%的人感觉当前大学生实习经历存在造假现象,其中44.1%的人觉得“非常普遍”。

大学生实习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其效果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还有着多重意义:对高校而言,它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对大学生而言,在校期间能够得到较好的实习锻炼,对将来尽快融入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对企业而言,可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然而现实是,很多学校的实习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应有的实习效果。

作为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当前实习时间的安排、高校合作实习单位的联系、实习效果的评估等存在诸多弊端,是相当一部分实习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只有建立完善的实习用工制度,大学生才能拥有更多的实习机会,也才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为大学生敞开大门。

具体来说,首先,政府要通过立法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实习保护制度。从保护实习生和接纳实习生企业的角度而言,政府可以将大学生实习列入政府财政补贴的范围,通过政策鼓励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实习岗位,保护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其次,高校要完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健全校内实习人才市场、跟踪管理与考核制度,并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关系自主实习,让学生大胆地走出去。

再次,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企业要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认识实习制度,完善实习生制度,接收大学生实习,有计划地发掘与储备人才,将接受大学生实习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至于大学生个人,则要认真对待实习环节。要形成健康的实习心态,正确定位自身价值,充分意识到实践锻炼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实习。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

目前在校期间学生的专业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重点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具有更高的操作性。在实习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企业要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针对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确认,时刻掌握好发展动态,找出问题的来源,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的提升校方的实习管理效果。

一、当前在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因素

高职院校作为组织学生参与实习的重要载体,安排学生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项目。但是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远不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直接造成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另外,教师本人的知识更新滞后。现今我国酒店业迅猛发展,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不断更新完善,教师掌握的知识理念和技能操作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学生实习之前一般都经过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到实习酒店之后,发现所学与酒店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许多老师都只注重理论的讲解,关注点都在授课内容的多少上,很少注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直接造成了学生们动手能力很弱,遇到问题没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不能直接针对产生的困难快速的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学生个人的自身因素

经过一系列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学生个人自身存在的明显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注重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度不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与指导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师生关系较差。学生在进行酒店实习的时候需要吃住在酒店,不能够像在学校一样无拘无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规定的限制。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懈怠感的产生,反感心理悄然滋生,同时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反应,老师不了解学生心理,学生也不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很容易造成不可避免的严重后果。三是心态问题。由于是学生身份,所需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使学生对饭店缺乏感情,对经营成果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三)酒店因素

酒店在安排学生实习的岗位分配上,高职院校学生主要从事一些低层次岗位,这样就很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还有就是在酒店实习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人性关怀,一旦出现问题,酒店方不能够努力的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为常见的就是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受到上级领导的严厉批评,这种做法很容易形成学生逆反心理,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们的实习效果。再一个就是工作时间较长,而休息时间较短,学生缺乏自由活动时间,并且时常会面临扣工资的现象。酒店为学生提供的薪资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实习学生与正式员工在薪资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将会使学生存在较大的抱怨情绪,产生严重额反感心理。缺乏必要的制度管理也是学生实习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因素。

二、实习管理过程中问题解决措施

(一)强化高职院校责任心

高职院校要树立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采购相应的硬件设施,为学生积极联系实习地点,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实习生待遇。校方最好绕过中介公司,加强与酒店的联系,节省管理费的支出,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酒店可以给的利益尽可能多地传递到被雇佣者手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学校要对实习单位进行详细的考察,明确其中的内在问题。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投资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实训课程研究,为学生参加实习奠定基础。改善专业课程设置,健全实习反馈评估制度,并且改良教师么的授课方式,积极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时刻掌握好学生的心理。高职院校应为实习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专业和心理指导。顶岗实习前必须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指导其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酒店工作。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实习效果最为重要的措施,保证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完成实习。

(二)提升学生个人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学生要明确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重视课程教学成果,不断的积累知识,完善自己。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强化心理素质的提升。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方面的进行精准分析,快速的找出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解决各种问题。遇到难度程度高的问题,不能够解决的时候要积极的与老师进行直接的交流,谦虚请教,询问老师解决的方式。改善自身存在的毛病,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强化服务意识的建立。热爱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完善自身的定位,保证自身权益的同时要认真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加强英语口语的锻炼,促进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只有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酒店应该认真履行职责

酒店在安排学生进行实习之前要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同时在学生入职后也要进行培训,使学生能够明确相关的工作流程,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从而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更好地为酒店工作服务。酒店还应做到杜绝隐形暴力,强化人文关怀,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对新来实习的学生们热情相待,平时生活上尽量多加照顾,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感觉,避免人为地制造排外现象。同时,酒店也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薪资酬劳,不能够因为学生是实习生就降低薪酬标准,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要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这样才会使学生能很大程度上够感受酒店对自己的高度重视,从而产生对工作的热情和发现工作中的乐趣,这样才能从刚开始的愿意工作转变为努力工作。另外,酒店要制定轮岗制度,保证实习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岗位,为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发挥主要的功能。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能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最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对于检验学生的实际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旅游与酒店管理工作得到良好的开展需要学生们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完美结合。高职学校安排学生进行旅游与酒店管理实习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积累丰富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酒店与高职院校双方共同的需求。但是在实习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实际的影响因素,既有学校方面、学生个人同样也有酒店方面的责任。明确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找到问题的来源,制定相应的有效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实习效果,实现互利共赢。同样也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洪涛.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家,2012,10,16.

[2]林红梅.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30.

第6篇

关键词 成果导向 工科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18

Engineering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Training Path

Based on Outcome-oriented Education

LI Yingmin, ZHANG Shuo, TIAN Mia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country certification, how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re current educators should think abou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results-based education to engineering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basic training objectives, focus on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e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and starting from this target reverse design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he path to this goal, and enhancing our universities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graduates.

Key words outcome-oriented; engineering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training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主体功能已成共识。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各所高校都必须面对且完成的课题。而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尤其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科人才,更是我国工科院校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1 成果导向教育之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 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OBE是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

遵循OBE教育理念,若要提升我国高校工科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必然要求我们思考如下四个问题:对于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什么?为何要培养满足此类标准的学生?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这方面的技能?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掌握了这些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①清楚目标。教育活动设计和内容的安排聚焦在通过学习后可以实现的最终目标之学习成果上,而学生也将学习目标明确地聚焦在学习成果上。②扩大机会。在安排教育活动之内容时全面考虑学生们的潜能及个体差异,保障每个学生分配的时间和资源均等。③提高期待。制定既富挑战性又切合实际的执行标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挖掘潜能,实现目标。④反向设计。以设立好的最终目标为起点,反向设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安排。

2 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普拉哈和哈默尔提出的,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属于个人核心竞争力范畴,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以及不易被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个人品质及价值观等。因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整合性、独特性、支撑性和时代性、发展性等特点。

工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不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其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专属自己的并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为了准备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在我国积极推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以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ABET)提出的《工程标准2000》中的11种能力作为参考,确定我国工科本科的培养目标。(1)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2)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以及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3)为满足特定需求而设计一个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4)与多学科团队合作的能力;(5)识别、阐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了解职业职责和道德责任;(7)有效沟通的能力;(8)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工程决策在全球化环境和社会化环境下的影响;(9)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10)了解当代时事问题;(11)使用工程实践中所必须的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在上述对工科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十一种能力的要求中,我们排除天生的能力倾向或天赋外,按照后天可以学习和练习获得的职业技能来分类,1、8、9、10属于专业知识技能K(Knoeledge),可通过学校课程、课外培训、辅导班、资格认证考试、专业会议、讲座或研讨会、自学、爱好、娱乐休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上岗培训来获得;2、3、4、5、7、9、10、11属于可迁移技能S(Skill),也可称之为通用技能,可从课堂之外的方方面面得到发展,也可应用到不同工作之中,因而可迁移技能也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4、6是自我管理技能T(Trait),可以从非工作生活领域转换到工作领域,是成功所需要的品质,是个人最有价值的资产。自我管理技能可通过榜样的力量、观念的多元化、自我认知的提高、意志力的培养、丰富的精神生活、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获得。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不断教育和培养上述11能力,形成工科学生独特而具有个性特点的竞争优势便是我国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接收新知识已远远不如对知识的整合、吸收、转化和应用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于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 成果导向教育下的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以往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体现多个方面。从学校层面上: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设定滞后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创新能力导致授课缺乏吸引力或与工程实际脱轨;学校对实验环节要求不高或试验环境偏弱;缺乏对学生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有效评估体系。学生个体层面:个人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应该习得哪些教育成果;部分同学以毕业为目标,缺少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从社会层面看:企业因为效益和责任等多方面原因,搭建学生工程实践平台的积极性不高等。培育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需要从在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体三个方面入手。

3.1 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OBE教育理念也同时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为工科大学生,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应该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要收获这些教育成果;我怎样才能获得这一教育成果;我如何知道我已经实现了这样的发展目标。因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主体和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发挥作用。

(1)培养大学生自我生涯规划意识。若要培养出符合上述工科大学生11种能力的工科人才,或者说要着力培养工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小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唤醒学生们自我规划意识,帮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我是谁、欲往何方、何以至此。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并了解自我探索的方法,探索工作世界的途径和技能,及时了解个人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比自身的差距所在,督促学生积极制定行动的计划、主动实施与评估。并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制定个人生涯档案以及价值观的澄清等具体的实践过程,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世界,从而将成果导向教育的目标变成学生个人自觉的行动。

(2)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学科竞赛等活动是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提升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类学科竞赛活动,会大大提升工科学生主动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兴趣和能力。以我校建工学部为例,学校每年组织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水力学模型试验大赛、测绘技能大赛、交通规划大赛、混凝土配比大赛多种类繁多的专业类竞赛活动,并推选优秀代表参加国家级别的各类比赛,在这段过程中学生们增强了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自我效能感和专业归属感也得以增强。近几年我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也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果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屡屡获奖。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立项评选活动,授课教师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课程中通过模型制作或大作业等方式也大大提升了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改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成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和管理,改善实验课的层次与水平和提升实验课教学效果,是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提升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结合课程欲达成的目标,在试验课的课堂设计上下功夫,让学生积极投身其中,“做中思”和“思中学”。同时还要依据工程认证标准之要求,适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所占的比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室的建设,提倡部分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课外实训等提升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建设实习基地,了解工作世界。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我以及自己未来的工作世界缺乏客观的了解,也不知道未来的工作岗位到底需要怎样的技能,从而导致大学生活的目标缺失,更谈不上主动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虽然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招聘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逐渐在高校中招聘实习生提前上岗实习、培训,但是能够提供实习岗位并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广泛沟通,密切合作,建立多方合作,不断拓展实习岗位,为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共同努力。

3.2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1)卓越工程师等项目合作。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培养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以我校建工学部为例:仅2014年暑期前后,便有80余人深入十余家企业的不同项目参加了企业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培养或短期实习、实践活动。学生收获了在学校学习无法习得的现场工作体验,加深了对行业的认识,引发了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正确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对于回校后有的放矢的学习岗位技能和拓展知识领域以及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对于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青年教师进企业。把青年教师具有半年或一年的企业实践经验作为登台授课的基本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储备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在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会避免授课时理论脱离实践、(下转第65页)(上接第38页)内容枯燥乏味,而以丰富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提升授课效果。

(3)企业精英进课堂。邀请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精英或技术骨干、高管等人员到学校开展项目介绍以及企业创新成果或行业发展概况的讲座,或者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更新情况开设前沿知识讲座或开设选修课程,补充学校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使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很快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岗位,更具核心竞争力。

(4)邀请企业高管或技术精英参与学校培养计划的制定及编写教材。学校要结合行业发展实际,邀请企业高管或技术精英参加学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修订或教材编写、修订工作,使学校与社会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

[2] 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

第7篇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通用模式。CDIO不仅传承了欧美20多年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包括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师资、学生考核、学习环境)以及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等12条标准,其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作为一种面向产品、过程、系统生命周期的工程教育方法,CDIO不仅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院校相关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参考和推广价值。正如率先把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汕头大学的顾佩华教授所说:“CDIO是一个平台和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每个国家、学校、学院和专业可根据需要融入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CDIO进行本土化,而这正是CDIO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个人的职业道德、掌握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团队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CDIO模式为载体,实施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应该成为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鉴于营销实践教学满足实现CDIO的三个基本条件,可将“产品、流程、乃至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和操作过程”作为营销实践教育的环境。那么,如何将CDIO教育模式植入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如何对CDIO模式进行本土化,选择什么作为切入点?笔者认为,精心规划和设置独具特色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项目(营销全真实训项目),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可以作为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是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等方面。

1、建立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时代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借鉴CDIO的理念,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系统方法。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但这种整合并不是课程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是应以市场营销项目为背景,打破目前的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因此,改革后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围绕学科进行组织,由相互支持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有机体系。它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市场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渗透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关于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以市场营销项目为依托,构建贯穿于课程计划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优质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具备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就要不断进行实践。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探索出一个以项目为依托、贯穿于整个课程计划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实践课程体系将既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还包括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在项目安排上,早期应注重学生对营销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而在组织形式上通常以3~5人为一组,实现对学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后期则是通过比较复杂的项目去帮助学生整合整个课程计划的知识和能力,在项目选择上应强调创造力和对多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对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训练。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往形同虚设的状态,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客座教授或教师到企业交流等方式,使之稳定并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为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连接搭建桥梁。

3、不断深化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比知识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在不断改革。目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改变,“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也已引入课堂。但为了实现一体化课程体系所达到的一体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同时得到训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在国外的教学中有一句谚语:“如果让我告诉你,你可能会忘记;如果让我演示给你看,你可能会记住;如果我们共同来操作,你肯定会牢记。”所以,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应以项目为背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互动式”教学和学生个人经验的交流、总结。教师作为整个课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和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是讲授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4、开发和整合课程教学大纲,以保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效果。在市场营销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中,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它是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由行业专家、课程体系设计者和授课教师共同制定完成。在教学大纲中,不仅要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还要落实对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次序的安排,课程中包含的项目及其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能力(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的训练方案以及课程的考核体系。

5、合理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课程的考核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完善的考核体系将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考核大多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的过程独立于教学,这对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有限。所以,在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融合多种考核方法的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学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应用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表现评分、营销项目评估和团队内自我测评等多种方法,预先设定每项评估方法的标准和评分范围,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

结合广东白云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建立以CDIO为指导思想的培养模式。以项目设计、实施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心规划一系列适用于不同教学阶段的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与项目设计和实施有机联系、紧密结合。通过设计和实施过程,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综合发展的目的。初步计划改革的课程有:《产品促销方案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导论》、《专业能力综合训练》、《商务策划方案设计》、《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和《超市营销方案设计》。

2、以CDIO能力培养大纲为目标,建立以项目设计、实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师资的角度来考虑,比较缺乏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教学,我们计划利用自身资源,首先鼓励老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下企业进修;其次利用我院的人事部门以及老师自身的人脉关系,介绍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校授课(专职与兼职都可以)。

3、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全面采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学生选课面宽;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聘请国内知名教授、专家到校授课,保证教学水平与国际信息发展水平同步。我们计划增加双语教学的课程数量,初步决定为《国际贸易》、《消费者行为学》和《国际市场营销》三门课程。

4、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营造良好的实战环境。鼓励本科学生结合实习企业的实际项目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采用校外、校内双导师制,学生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主要内容。

5、开设学院网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件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同时,提供了立体的教学资源供师生共享,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学院教学论坛,开设学术学科、课程交流、专业学习、实习园地、营销技术、考研在线等版块,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第8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就业导向型 人才培养方式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改项目201108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16-02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就业困难,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根据职友集网站2013年8月份的统计,管理学类共47个本科专业,排名前几位的有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档案学、电子商务,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排名第34,比较靠后,就业情况不理想。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三年的一次就业去向来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不是特别高,与同一个学院的财务信息管理专业,每年几乎是100%就业率相比,就业情况一般。而且今年的就业率只有74%,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了。其次,上表还反映出,毕业生去对口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凤毛麟角,去像包商银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国有企业的人数也有限,绝大多数的同学去了如包头市意利达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东集团东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企业了,所学非所用。

二、原因分析

1.公务员考试制度提高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门槛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完善。当前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起于1989年,在中央国家机关的部分单位开始举行,主要是针对个别部、委、办、局举办,不是全国统一考试。1993年8月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考试也从1994年正式开始。2006年1月1日起《公务员法》施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日臻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很多都是通过上述的考录制度来完成的。这样一来对于该专业同学来说想进对口单位,如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也是通过考录,提高了就业门槛。

2.盲目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致人才供给暂时性过剩

1998 年,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 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率先在该专业招生,此后十多年,该专业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专业之一。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到2009 年底,全国有472所高校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涉及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医学类、艺术类、财政类等各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专业。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专业设置和发展规模应从社会需要出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前景如何,应该进行需求分析和预测。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可能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热门专业,但目前决不能夸大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社会需要也是逐渐增加的。由于这十多年该专业的井喷式发展导致人才供给暂时性过剩,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3.培养方案理论重于实践,学生的专业技术性不强,没有就业优势

学校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开发,使学生既具有宽广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所以使得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都比较差。

(1)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少。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1版学分制教学计划为例,总学分210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3学分,不考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常规的实践环节,与专业课有关的实践环节有公共财务管理课程设计1周,电子政务课程设计1周,城市认识实习1周,社会调查1周,共4周。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一个典型的会计学专业的与专业课有关的实践环节:基础会计实习1周,财务会计模拟实习2周,电算化会计实习4周,财务管理实习4周,审计实习4周,共15周。很明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环节非常薄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投入有限。目前该专业适合的实训软件主要有: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系统、公共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系统、政府绩效评估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学习平台等。但现在这些专业实践软件每一个的价格都在十万到几十万,成本较高,而且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购买软件需走政府采购,学院提出申请到批准再到采购成功,往往需要1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多数学校在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投入都十分有限,有的学校只购买了上述实践软件的一两种,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毕业实习不饱满,多为走马观花式的企业参观实习。该专业毕业实习一般为4周,往往安排一周的讲座,剩下的三周为企业参观。由于学校规定的本科生实习经费是每人几百元,因此安排区外实习开销大不现实,只能安排在本市或周边实习,这样一来毕业实习就变成企业参观实习,没有定岗实习,接触社会少,没有实际工作的机会,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少,对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扩大就业的解决方案

1.增加公务员考试应试课程

现在毕业生通过考录公务员来找工作已经是一种趋势,2010年不包括地方公务员考试,仅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就达到135万人,2011和2012年也都在120多万人,更何况我们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同学更应该参加这样的考试。而比起其他专业我们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建议增设相关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写作、公共基础知识、公务员面试指导课程。

2.建立院系班主任联动机制,对学生个人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我人格特征、知识和能力认识程度低,有些同学甚至完全不了解自己。缺乏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到毕业找工作时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个人进行职业发展规划。首先,在新生见面会上学院应客观详实地介绍本专业特点以及未来就业方向。其次,在大一结束时,班主任应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性格,家庭优势等情况对每个个体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例如学习成绩好的鼓励考研,喜欢会计的鼓励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再次,在大三结束时,班主任应给同学们分析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最后,在大四时,院系应该为同学们尽可能多的提供就业信息,联系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方便,院系班主任时刻通报学生就业人数,调整相关就业策略。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努力实现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原则,作为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理论教学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学院应建立比较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来满足毕业实习及其他实习的教学。首先,向学校申请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多购买一些案例教学软件。其次,建立实习基地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严密、很多文件涉及保密事项,所以在此联系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非营利组织部门和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所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是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社会组织。还有公益项目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各种形式的商会、行业协会、工会、联谊会、同学会、消费者协会等。我们应努力实现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力争将每一个学生都送到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满足学生在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的锻炼,请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管理者进行演讲和共同探讨,为学生提供案例教学,使实习有序饱满地进行,不流于形式,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实践部分教学。

通过增加公务员考试应试课程,对学生个人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努力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理论知识扎实,又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

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2).

第9篇

随着铁路的飞速发展,为满足新设备、新技术、新理念对人才的要求,近年来铁路通过招聘等形式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充实到铁路队伍中,如何优化这部分人员的培养,将其打造成为符合铁路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目前新职大学生培养存在的几点问题

铁路虽然十分重视铁路新职大学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但对这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飞速发展的铁路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过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新职大学生自身存在优越感十足、不能吃苦的问题。

大多数本科生来到铁路后不能够摆正思想,凭借着自己的学历而优越感十足,将自身定位很高,存在好高骛远现象。一是对基层工作缺乏吃苦精神。80后、90后的很多人在基层锻炼后不能忍受车间工作的辛苦,难以融入现场工作环境,抱怨情绪较多。二是对知识技能缺少“钉子精神”。新职大学生存在只求过得去、不求过硬的心理,对知识和技能的探索不求深入,没有钻研精神。这种眼高手低的问题致使很多大学生陷入了沉不下去、扶不起来的困境中。过高的岗位期待和错误的心理定位使他们不甘心沉到基层去锻炼。这部分人员因为缺乏基层锻炼而对知识的掌握存在断层,规章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勉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应急处置能力。对于这样的人员,即便各层领导很重视,报以很大期望值,却依旧要面临扶不起来的困境。

第二,培训机制存在设置不合理,落实难到位的问题。

见习期作为大学生入路后思想意识转变和知识技能积累的重要时期,往往缺少人才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重视性。一是培养计划设计摆布不合理。目前对实习的安排大多是以时间为单位,每一个学习周期在一个固定车间或岗位进行实习。这种培养计划的制定不能符合岗位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一些重点车间重点岗位实习时间不充足、知识技能掌握不全面的现象。二是培养计划得不到重视,培训落实效果缺少跟踪反馈。站段领导制定培养计划后将人才培养的责任交给了基层车间,但对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缺少监督,对培训效果缺少跟踪反馈。对于基层车间而言,一方面认为这些实习人员不是车间正式成员,另一方面,车间顾忌到这部分大学生将来的干部身份不愿意严格管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隔岸观火的认识实习并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现场,自身不重视加上存在的散漫情绪,导致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作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二、哈站近年新职大学生培养的几点经验做法

哈站一直坚持“人才强站”的理念,积极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充分重视新入路大学生的培养,落实科学的培养计划。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为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从大学生毕业来车站报道起,哈站各级领导就殷切关注每个人的培养情况,亲自开会进行思想教育,逐个审查培养计划,到车间现场检查时不定期抽查大学生业务掌握情况。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使车间有了压力而且使大学生本人有了学习的动力。通过与车间的沟通和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可以加强车站领导层对个人情况的了解,方便培养计划的优化调整,并且有利于人才的管理。

二是抓住关键期,强化思想教育。为了将企业文化、铁路精神灌输给新职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个人素质,车站通过开展讲座教育、谈心活动,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建立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安排他们进入优秀班组,亲身体会铁路人无私奉献的品质和铁路职工吃苦耐劳的精神,按照铁路工作性质的需要,从思想根源进行塑造培养。

三是定实培养措施,实现多元塑形。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哈站采取了“车站级、车间或科室级、新职大学生个人级”三级动态培养方案。首先,车站根据大学生履历,发现其优势和潜能。再通过谈话等途径,了解其兴趣爱好,分析个人品行和能力,掌握其综合素质。分析评估后,由车站把握培养方向,制定总体培养计划。车间或科室依据车站的培养计划结合工作岗位实际情况,细化理论实习和实作培训计划。新职大学生定期向车站和车间提交见结反馈见习情况和个人意见,车站再根据实际情况与车间共同修改培养计划。

三、对新职大学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与学校合作,将岗前教育提前,充分利用在校学习资源。

对于主专业大学生,虽然在校四年所学专业皆与铁路有关,但内容涉及行车、车辆、客运、货运、线路设计等多个方向,所学侧重往往与日后从事工作存在偏颇。因此,建议招聘前站段与高校配合,为应届分配的大学生提供在校期岗前见习机会,安排学生在大四上半学期到站段认识见习,初步了解日后从事工作的方向,回校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足“充电”,为日后从事站段工作奠定专业知识基础。

第二,加强实做培训力度,查找自身不足,正确定位自己。

建议各站段在培养初期应加大实做培训力度,以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新职大学生只有真正深入到现场,从事一线工作,才能清楚意识到自身实做能力和应急处理经验的欠缺,从而使他们从心里上正确定位自己。另外,在实做培训 “学、帮、带”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与现场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重新认识老职工,给予老职工展现自我用能力赢得大学生尊重的机会。

第三,创造交流学习机会,吸收先进思想,塑造优秀人才。

为更好塑造新职大学生,除在本单位让其进行岗位学习外,还应该为他们创造去相关优秀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新职大学生本身就具备思想先进、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让他们走出现有工作环境,以最快的速度吸收兄弟单位的先进做法,不仅有利于对他们的塑造,更有利于为本站段引进先进思想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一举多得,使新职大学生成为铁路名副其实的新鲜血液。

第10篇

 

一、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践能力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劣势,一方面,企业要求学生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不肯向学生提高实习岗位。在学生实习岗位的提供上,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或通过减免税收等政策的调控作用,发挥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刺激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如最近大连市政府与奇瑞汽车推出的面向高级技工培训的带薪顶岗实习,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以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二、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技能性而非研究性工作,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改善教学条件,从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着重发展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性。在校内设立专门的机构,并任命高级管理者,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发掘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专业培养问题上,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校内到校外,从基础到综合,逐步建立并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校内的实践能力培养,对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对应用类的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除了让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的模块等内容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尝试开发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践教学计划中,还应该通过实习、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企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答辩也可以让企业参与其中。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实枪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为充分体现学科的前沿性和培养人才的适应性,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还要具有了解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和丰富的实践能力。解决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问题,可以采用送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方面把具有一线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吸引进来,聘请他们作为兼职老师,另一方面把我们的老师送到企业进行学习、培训,最好是到一线从事开发工作,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另外,现在的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无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专业实践的指导上,应该减轻专业教师的工作量,把更多精力放到专业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上,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高校应及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让他们及早地思考自己的前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方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健全完善教学导师制,对学生的专业规划提供指导,对教学导师的作用发挥应有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教学导师真正起到培养目标贯彻、学生专业目标规划指导的作用。在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

 

三、学生自我完善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明确专业方向,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培养艰苦创业的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踏踏实实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另外,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对于校外的社会调查和课程、专业实习,必须认真完成,不能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高校要面向市场,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只有落实各方面工作,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

第11篇

关键词: 绘画实习教学改革思考提高创意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居住和办公环境提出了舒适健康、安全可靠、高效便利的新要求。那么营造这种新环境的建筑装饰人才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对新材料的及时、全面的了解。针对社会的需求,我校对建筑装饰高职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进行了及时调整,并加以补充。近几年来,我校建筑装饰专业的老师针对市场需求,对我校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大家都一致认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艺术构思、创意能力;二是业务签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三是技术交际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与美术课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校装饰专业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教学必须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建筑装饰人才而服务。然而经过几年的美术课程改革,我们发现,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术教学不能完全真正适应装饰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来,建筑装饰专业老师一直都在共同探讨美术课程改革的方法。但由于客观原因,课改内容就局限于教学内容方面,比如删除了一些与建筑装饰专业无关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可以为以后专业课学习而服务的内容。如增加了家具、室内陈设、灯具、装饰材料、装饰辅助材料等作为美术写生练习的内容,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建筑装饰专业,并锻炼他们的手绘表达能力和培养艺术构思、创造能力。但根据美术课程的特点,我校美术课程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美术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班级人数多;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师授课重技术轻艺术。特别在时间安排方面,很不符合美术课程学习的特点。美术课程的特点是学习要有一定的连贯性、持续性和阶段性,而我校美术课程的时间安排是一周四课时或八课时。再加上学生学习不主动,学生学习美术的进步很慢,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在四个学期的美术教学中开设了绘画实习实践课程。绘画实习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符合美术课程教学模式(连贯性、持续性)。如果实习计划设置合理的话,学生在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方面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上面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以往的绘画实习课程教学,老师只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装饰人才要具备艺术构思、创意能力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美术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近来也在思考怎样上好绘画实习课,怎样改革才能把学生的绘画技能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艺术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我们应思考如何使教学面向社会,如何强调多渠道、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装饰人才。

下面笔者以色彩绘画实习为例,谈谈自己对绘画实习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以供商榷。

色彩绘画实习是我校建筑装饰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的色彩训练实践课程,在整个美术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进行色彩静物、风景写生训练,在教师的技能和艺术指导下,能使系统掌握色彩训练的多种表现形式,提高审美能力和整体艺术修养。为适应高职装饰专业人才的培养,色彩绘画实习教学改革尤其重要。下面笔者就以教改前后的不同之处谈谈想法。

1.实习目的

教改前,色彩实习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使之具备较高的色彩表现能力和分析能力。教改后,实习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艺术感受能力,以及观察事物的敏锐性、捕捉事物的准确性和分析事物的条理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2.实习内容

教改前,色彩实习内容比较单一,计划安排了色彩静物、风景练习。练习形式以室内写生和临摩为主。静物写生内容都是些瓶瓶罐罐和水果。风景练习以临摹为主,很少走出户外。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艺术感受能力,以及观察事物的敏锐性、捕捉事物的准确性和分析事物的条理性。特别在风景练习方面,大自然中蕴含有丰富多姿、取之不尽的绘画题材和审美内涵,一直被艺术家视为艺术创作的土壤和源泉。风景写生是一种有意识、有智慧、有灵感、有创意的艺术活动,相对于课堂内的临摹教学而言,风景写生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增进他们形式表达的敏感性、灵活性,使他们可以各尽所能地用色彩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补充。教改后,教学内容较以前更充实。静物写生对象由室内的瓶瓶罐罐和水果改为由学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收集。用拍照的形式去商场、家具城、装饰材料市场等收集一些家具、室内陈设、装饰材料等资料,然后经过讨论研究确立课题,完成实习任务。风景写生也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体悟、感受,寻找优秀的、有特色的、典型的装饰建筑,把建筑和自然风景结合起来,采用拍照、速写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然后完成习作。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艺术之源。这正是教改后色彩绘画实习教学的特有作用,其重要性胜过任何技法的传授。

3.学习方式

教改前,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个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主。教改后,针对班级人数多、基础差的情况,实行了分组、分课题学习方式,分组时注意了基础好差搭配。在实习中,老师要求学生共同协作,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体现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老师可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这比在课堂上传授教育更有效。

4.学习态度

教改前,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特别是一些学习主动性差的同学,通过两周实习没有一点进步。教改后,分组教学可以实现好带差,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分课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来作为实习的任务。这样学生学习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的效果将会更理想。

5.辅导方式

教改前,室内写生辅导以老师示范演示、修改作业为主,长期以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形成依靠教师的习惯,造成学生对所学到的技法和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不能灵活运用。教改后,教师除传授技法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资料,在大自然中感悟色彩,并和学生共同分析资料,帮助学生确立实习主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技法练习,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方式,加强学生个性的表现,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

6.实习计划书

教改前后实习计划书条目对照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改后,实习计划书分教师实习计划书和学生实习计划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实习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成绩评定方面,不再是定量评分,而是定能评分。除老师评定外,还有学生自评。

以上是笔者对绘画实习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难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第12篇

一般来讲女同学线性思维较好,男同学的形象思维较好。对于时空艺术来说,有的同学善于在时间上做文章,有的同学善于在空间上做文章。在教学计划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节目类型创作,在不同的实践地点和不同的实践单位参加实习。即在教学计划中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类型。如选择新闻的采集,还是选择新闻评论进行深度报道,或是选择文艺节目的创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社会实践的教学,应当运用不受课时限制进行传帮带教授的方法。直接参与是学生与传媒单位联系,在传媒单位工作进行的实践活动;间接参与是指学生不定期地在传媒单位进行现场了解和观摩,或进行一些活动的参与;个人创作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选择的创作。

采用个别辅导和集中辅导相结合,以个别辅导为主。集中辅导为辅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下,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传授,对社会实践的教学设计和活动都会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必须把个别辅导和集中辅导相结合,将个别辅导出现的问题,在集中辅导中举一反三,让亲历创作的同学自己谈体会,教师做解答,实践证明这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集中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的理想状态,是到相关单位进行长期的,固定的实习。按照影视传媒单位所需进行实践教学,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的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既可以减少影视传媒单位的负担又可以为他们的就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创作完成后,再撰写论文,利用创作过程中的积累和体会,理论结合实际,取到一个好的效果。不提倡集体创作。集体创作不能体现个人的真实水平和综合能力,再说,电视创作在电视设备越来越小型化的今天,编导合一是电视创作的发展方向。

根据上述原则和指导思想,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如下:实践种类:直接创作实践;间接创作实践;个人创作实践。介入传媒单位工作,在传媒单位工作常态中实践;跟随影视剧组进行创作实践;直接进入社会挖掘生活,进行个人创作实践;寻求专家指导,获取创作经验;进入其他高校再学习,在学习中取长补短。

必须提交相应的DV作品,DV创作分三个阶段进行。构思阶段:要求创作同学先采访,然后在集中辅导课上给所有同学“讲故事”,遵循“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的原则,自己不感动,大家不感动,DV创作就不进行。DV创作阶段:在DV创作中定期检查素材,不能形成电视语言的画面,要重新补拍。DV创作编辑阶段:要检查画面构图的合理性、时空结构的合理性、画面色调的统一性,画面语言的完整性。最后以作品为背景撰写论文。

实践活动成绩从四个角度考评,从拍摄画面;画面编辑;全片时空效果;从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故事性在全片中的体现程度去考评。符合要求者为及格,获得4个学分。目前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环节集中体现在“一案一例教学方式”,即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内容进行分别指导,但这种指导一定是在全体同学都在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提高同学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的分辨能力,了解处理不同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个例教学法是艺术类院校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内容就是“一对一”的教学,目前在影视教学中这样的方法尤为适用,因为对于学习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学生的实践中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这对他们在专业上的提高有很大好处。个例教学法包括下列内容:首先,在教学中增加对学生作品的解析。虽然解析的是学生个人的作品,但听众却是全体同学,也就是说,这种对学生个体作品的解析,所起的作用却指导着全体同学。其次,教师必须在面授时间内组织一次学生作品展览向社会展示。展示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请嘉宾来观摩,可以请专家来评比,可以拿这个班的作品到另外一个班去评论。这种评论是面对面进行,是在作品不署名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可以有选择地将作品内容进行评议,并挂到网上。第三,影视作品进行定期展示或参加各种大赛。利用高质量、高水平的影视节目作品,根据节目类型、性质进行分类,组织学生观看,再组织有不同类型创作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并进行不同类型的节目创作,以拓展他们的就业平台。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活动,让学生尽早地带着专业知识,接触社会,理解社会的需求。我国目前影视业正处于繁荣时期,新的节目类型,新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如果仅靠现有教师教学,这不符合影视专业这门综合艺术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可经常邀请一线的编导、记者来为影视专业的学生现身说法,甚至让学生跟随有一定创作经验的编导、记者深入一线去创作,这对学生了解社会和增强知识面无疑会大有裨益。电视专业的学生专业提高的一项有效途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大家认为这是实际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