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6 07:2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面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石油工程 课程 教学 改革 探索
前言
中国文化最高深意之所在,在于“中国人所谓通天人合内外,亦可谓即是自然与人文之会合”[1]。中国儒家好言人道,即人文,缘于儒家经典《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现在我国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谓与我国传统学说是一脉相承的。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对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的教学,在强调理论的同时,除了要与实践相结合外,还要与人文会合。作者从事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恰逢盛世,有幸参与学样的教改研究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现以曾讲授过的石油工程专业课《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及其专业基础课《胶体与表面化学》等课程为例,结合相关课程以及目前已完成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以及教学改革项目,探索高校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改思路。
一、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
《油田化学》是石油工程的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油田钻井、完井、采油、注水、提高采收率及原油集输等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油田化学其实由钻井化学、采油化学和集输化学三部分组成,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基础化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的油田化学剂来解决油气钻进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改造油层及油水井,改善原油在管道中流动状况,以及分离油气水,提供高品质原油,减少油田采出水对环境的污染。虽然这三个部分是不同的体系和过程,十分复杂,并且有各自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绝大多数体系属于或涉及到胶体分散体系(属于纳米技术的范畴)。
《大学》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先。朱子《大学格物补传》有,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虽然石油工程本科生开设了《胶体与表面化学》等基础课,但实际使用的教材中,胶体理论知识部分中所讲述纳米材料较少,内容较少,且与实际结合得不够,讲授时安排的学时也很少。其实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纳米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追踪了相关学科在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方向,补充讲稿,完善教案。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纳米技术
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10个氢原子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材料涉及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等领域,被公认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新型材料之一。纳米材料现已发展到人工组装合成有纳米结构的材料。
纳米技术在油田化学中经常用于钻井液完井液的暂堵剂以保护油气层,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可以利用纳米材料的光催化作用,将采油污水中的油和高分子进行光催化和光降解,使其达到回注地层及外排的水质要求。利用纳米技术甚至可以从水和空气中清除细微污染物,从而提供更清洁的环境和更高质量的水。
三、教改探索
(一)教学探索
作者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学习及科研经验,应用到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在本科教学中,先侧重基础知识讲解,然后再讲授胶体的各种性质。在给硕士生讲授《现代钻井液技术》以及给博士生讲授《高等胶体化学》时,作者也将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引入进来。针对学生们将来的工作,要求学生了解各油田的情况,使每一位学生能更快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工作。
在本科生教学过程,针对纳米材料的特性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可用作涂料,涂层粗糙度小,表面光滑细腻;而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防紫外线,可用在遮阳伞的防紫辐射。女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引入纳米材料的化妆品,有同学提到互联网上的天价纳米金护肤品的广告。作者在讲解到《胶体化学》中溶胶的光学性质时,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金溶胶的颜色。金溶胶粒子逐渐减小时所对应的颜色从红色到蓝色,其实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金属银在50~60纳米时,也可以呈现黄色。学生们看了PPT后一目了然,除了不会再受不实广告宣传影响外,对本课程的学习更加投入了。此后提问的学生多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普遍提高,学生们的期末考试成绩普遍好于往届。对硕士生及博士生的要求则要求更高一些,除了要求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纳米技术有所了解外,还要求他们能够结合专业知识,研制出可用于石油工程专业领域的纳米材料。
在针对来自现场的学生进行培训时,作者则是与学生多互动,既了解了各油田的研究现状,又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例如,在讲解部分黏土矿物对采油工程的影响时,特别提到在深部地层的油层有时会存在绿泥石,而绿泥石中可能有一定含量的铁元素,在进行强化采油时,不适宜采用酸化作业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一些培训的同学曾在某油田承担过两项酸化作业,但在施工后却发现油井产量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经学习后发现,就是由于未进行黏土矿物的组成分析。
(二)创新探索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中,作者与本科生一起完成了“钻井液用超细颗粒的研制”。在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本着“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不以师自居,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时检索文献。用孔子的五步学习法启发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与研究生们一起研制出了多种钻井液用超细颗粒,并获得黑龙江省石油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在学校的教改项目中,作者还与其他师生一起共同学习和共同实践,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四、结论
钱穆先生曾说:教与学平等,共一业。师与弟子亦平等,共一生命。教者学者在其全人生中交融为一,始得谓之是教育[1]。作者一直认同钱穆先生的“能于教者中得一学者,则成为一不寻常之师。终其身惟有一大事业斯曰学”。孔子也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我等虽是教者,但应以学生为本,同时也以学习为终生职业。
[参考文献]
[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第二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p38-60.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化学生物学;教学质量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实验课,该课程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的研究工具和方法。通过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常用仪器的使用、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以及归纳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可以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科学思维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物理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具有特殊意义。但目前,我院化学生物学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化学生物学专业的需要,因此对原有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化学生物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内容不能满足专业需要
现行实验内容由于受普通化学专业的影响,偏重于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化学生物学专业的内在需要与联系,实验内容和方法相对老化,没有及时跟上新技术、新方法在化学生物学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的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不能完全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另外,有些实验内容陈旧,反映不出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学科前沿,有些实验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1.2教学模式陈旧
实验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内容较多,这部分实验内容的选择、方案设计以及操作步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实验教师包办或指定完成,学生按照教师安排完成实验,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创造性的激励,从而造成学生在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其独立思考能力不能有效发挥,且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1.3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还停留在手工处理阶段
物理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经常会涉及到作曲线、作切线、线性拟合、求斜率和截距等问题,学生往往是在坐标纸上手工作图,得出结果。这样既会引入较大的人为误差,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很显然学生仅仅只会手工处理实验数据,已不符合时展的要求,而应辅以电脑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但是,如果所有数据都通过电脑软件处理,学生又没能掌握手工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巧,这在实验技能上也是一大缺陷,因此,学生应既会手工处理也会用电脑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2化学生物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结合专业特点,优化实验内容
物理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要结合化学生物学专业的特点,对传统的实验内容作出适当的筛选。首先,实验内容应与化学生物学理论知识接轨,例如,物理化学实验中的表面化学、胶体化学等内容与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紧密,可以选择“最大气泡压力法测表面张力”、“电泳法测定胶体的电动电位”等实验内容。另外,教学模式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将“固体药片燃烧热的测定”作为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方法和技能制定出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得出结果,并提交实验报告或小论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2利用电脑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较为复杂。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比如,学生在进行“燃烧热的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的测定”以及“最大气泡压力法测表面张力”等实验时可以利用Excel、Matlab、Origin等软件处理实验处理数据并作图,得出较准确的实验结论。另一方面,如果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还可以为今后进行数据分析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学生在掌握用电脑软件处理数据的同时也应熟悉手工处理数据的技术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得到全面发展。
2.3开设开放性、创新性实验
根据实验教学安排,可以利用一定时间设置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学生在进行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协助下开展实验研究、撰写小型科研论文等系列工作,可以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并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4改进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对保证实验课程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验研究的科学态度、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非常重要[2]。我院的物理化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由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虽然期末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注意在实验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方面的积累,但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定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有一定的局限性,会造成有一些学生不求甚解、互相抄袭或蒙混过关。因此,平时成绩应分配到实验过程的各个阶段,如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卫生、实验报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分。以上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们普遍反映记忆效果良好,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困难,而且不易忘记,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辛凌云,李云平.巧记物理化学中的“麦克斯韦”关系式[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5):180-182.
[2]康丽华,肖芙蓉,马存花.一种简单记忆Maxwell关系式的方法[J].山东化工,2014,43(10):143-144.
[3]宋小利,李梅.热力学基本方程、对应系数关系式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的简捷记忆[J].榆林学院学报,2008,18(2):74-75.
[4]陈桂芳,高之清,李胜利,等.麦克斯韦关系式的简捷记忆方法[J].广东化工,2010,38(2):22-23.
摘要:柔软剂分子可在纤维表面形成疏水基向外的吸附,从而降低纤维物质的动、静摩擦因数,获得平滑柔软的手感。随着人们生活用纸(尤其是卫生纸,皱纹纸,手帕纸,餐巾纸)的需求,柔软剂已逐渐开发使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柔软剂的分类,作用机理,常用柔软剂及其应用。
关键词:柔软剂;生活用纸;分类
1.引言
柔软剂是一类分子结构中一端含有长链烃基,另一端含有可与纤维结合的极性或反应性基团的化合物。使用纸张柔软剂的目的在于:①降低纤维之间的结合力,使纸张刚性下降,减少纸张对皮肤的摩擦力;②具有湿润纤维的作用,改善纤维的平滑性,增加纸张光滑、细腻的感觉;③使纸张具有可塑作用。总之柔软剂可在纤维表面形成疏水基向外的反向吸附,降低纤维物质的动、静摩擦因数,从而获得平滑柔软的手感。有时也要求柔软剂兼有防水性、疏水性或疏油性、防静电性、去污性等特性。
2.柔软剂的分类
2. 1乳化型柔软剂
聚乙二醇链段具有吸湿和抗静电特性。因此, 柔软剂中加人这些组份后, 可以在提高柔软性的同时, 保持较好的吸湿性和抗静电能力, 乳液的稳定性也有改善。为得到稳定的乳液, 混配时的加料顺序也有讲究。这种复配型柔软剂的另一好处是其中各主要组份如长链脂肪烃季按盐、双长链脂肪烃季钱盐、聚乙二醇等均有商品供应,复配工艺简单, 故这类柔软剂得到较普遍地采用[1]。
2. 2表面活性剂类柔软剂
阴离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用作柔软剂。纤维织物特别是合成纤维都需要平滑柔软处理[2]。在纸纤维中引人非极性的油脂, 则分子之间氢键被减弱, 纤维彼此之间就会变得易于滑动, 即更为柔软。但纤维素是亲水性的, 油脂不易在纤维之间分散, 而且油脂又要损害纸的另一重要品质―吸水性。为了使油脂在纤维之间分散, 需要采用表面活性剂。
在表面活性剂中,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较适用于纸浆, 因为在水系悬浮乳液中,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纤维素结合。用作柔软剂的大多为特殊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长链脂肪烃季按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就是常用的纤维素材料的柔软剂, 其用量最大。
2. 3 有机硅类柔软剂
用作纸张柔软剂的有机硅, 必须要有亲水性[4]。为了提高有机硅的亲水性, 采用了带氢键基团,如氨基的改性聚硅氧烷, 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有机硅柔软剂虽然在柔软效果、纸强度、吸湿性、弹性和抗静电性等综合品质方面优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但其价格较高, 将它应用于相对廉价的日用纸品, 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 除某些高档纸品外, 有机硅柔软剂在纸品柔软处理中应用较少。
3.柔软剂的作用原理
纤维柔软平滑问题也是纤维间的摩擦问题,纤维的摩擦主要通过摩擦因数来评价。摩擦因数是表现摩擦体表面性能的一个参数。不同类表面活性剂对纤维摩擦因数有影响,其中对于降低纤维表面的静摩擦因数[5],其作用大小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矿物油。对于同类表面活性剂则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不同,对纤维的摩擦因数也不同。
4.表面活性剂对纤维表面摩擦因数的影响
4.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纤维表面摩擦因数的影响
此类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后,亲水基团为带有负电的原子团,主要品种有烷基磷酸酯或盐、烷基硫酸酯或盐、烷基磺酸盐等。烷基的碳链越长,平滑性能越好、摩擦因数越小。对于磷酸酯类平滑性,则有三烷基磷酸酯>双烷基磷酸酯>单烷基磷酸酯>聚氧乙烯醚磷酸酪。
4.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纤维摩擦因数的影响
此类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后,亲水基团为带有正电的原子团。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除了有较好的抗静电性之外,还有较好的柔软平滑性,故广泛用于柔软剂,以降低纤维间的静摩擦因数。季铵盐和胺盐类表面活性剂对纤维的动、静摩擦因数均有效。
4. 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纤维摩擦因数的影响
这类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会解离成离子,自然也不会带电荷。关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纤维摩擦的影响研究发现烷基越长,可使纤维间的摩擦因数越小[6]。
5.柔软剂的应用
5.1浆内柔软剂
乳化型柔软剂是另外一类浆内柔软剂。这些柔软剂通过在纸张上引人脂肪物质或者蜡质, 降低纤维之间的摩擦性能而起作用。通过减少纸张内的摩擦力,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强化蓬松柔软性。乳化柔软剂对纸张抗张强度的降低一般低于10 % ;可以在不降低纸张强度的情况下使得纸张手感更加柔软。乳化柔软剂可以使纸张手感更加平滑[7]。
对浆内柔软剂的要求, 是能够在控制纸张强度损失的同时, 满足生活用纸对蓬松柔软性和表面柔软性的需求[8]。
5.2纸面施加柔软剂
柔软剂于烘缸前在纸面施加, 这是一种强化纸张柔软性的相对较新的技术。同样, 其作用方式为纤维表面改性。通过降低纸张表面的摩擦性能, 其表面柔软效果非常显著。纸面施加柔软剂的优点是提高了效率。这类柔软剂多是有机硅类结构, 纸面施加柔软剂使用适当, 除了能使纸张柔软, 还可以改善烘缸的涂布, 进而改善起皱的均一性和辊子的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显慧.有机硅在造纸工业的应用[D],2006( 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2006.11:59-62.
[2]姜兆华,孙德智,邵光杰.应用表面化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2:266.
[3]许桂红. 咪唑啉季铵盐乳液型纸张柔软剂在卫生纸中的应用[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2,31(6):73-75.
[4]王学杰.许炯.吕建平.纸用柔软剂[J],造纸化学品1996.8(2):38-40.
[5]沈一丁.纸张柔软剂的制备及应用[J],造纸化学品1999(3):25-28.
[6]吴旦等编.化学与现代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76.
论文摘要: 薄膜材料的发展以及应用,薄膜材料的分类,如金刚石薄膜、铁电薄膜、氮化碳薄膜、半导体薄膜复合材料、超晶格薄膜材料、多层薄膜材料等。各类薄膜在生产与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展望。
1 膜材料的发展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量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薄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薄膜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在材料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自然届中大地、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表面,一切有形的实体都为表面所包裹,这是宏观表面。生物体还存在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观表面,如细胞膜和生物膜。生物体生命现象的重要过程就是在这些表面上进行的。细胞膜是由两层两亲分子--脂双层膜构成,它好似栅栏,将一些分子拦在细胞内,小分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可以毫不费力从膜中穿过。膜脂双层分子层中间还夹杂着蛋白质,有的像船,可以载分子,有的像泵,可以把分子泵到膜外。细胞膜具有选择性,不同的离子须走不同的通道才行,比如有K+通道、Cl-通道等等。细胞膜的这些结构和功能带来了生命,带来了神奇。
2 膜材料的应用
人们在惊叹细胞膜奇妙功能的同时,也在试图模仿它,仿生一直以来就是材料设计的重要手段,这就是薄膜材料。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海水的淡化。虽然地球上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当今世界几乎处于水荒之中。因此将浩瀚的海水转为可以饮用的淡水迫在眉睫。淡化海水的技术主要有反渗透法和蒸馏法,反渗透法用到的是具有选择性的高分子渗透膜,在膜的一边给海水施加高压,使水分子透过渗透膜,达到膜的另一边,而把各种盐类离子留下来,就得到了淡水。反渗透法的关键就是渗透膜的性能,目前常用有醋酸纤维素类、聚酰胺类、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类等膜材料.这种淡化过程比起蒸法法,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绿色方法。
利用膜两边的浓度差不仅可以淡化海水,还可以提取多种有机物质。工业生产中,可用膜法过滤含酚、苯胺、有机磺酸盐等工业废水,膜法过滤大大节约了成本,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环境。
膜的应用还体现在表面化学上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树叶表面,水滴总是呈圆形,是因为水不能在叶面铺展。喷洒农药时,如果在农药中加入少量的润湿剂(一种表面活性剂),农药就能够在叶面铺展,提高杀虫效果,降低农药用量。
更重要的,研究人员还将膜材料用于血液透析,透析膜的主要功能是移除体内多余水份和清除尿毒症毒素,大大降低了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死率[1]
3 膜材料的分类
近年来,随着成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材料的薄膜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薄膜材料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的有:超导薄膜、导电薄膜、电阻薄膜、半导体薄膜、介质薄膜、绝缘薄膜、钝化与保护薄膜、压电薄膜、铁电薄膜、光电薄膜、磁电薄膜、磁光薄膜等。 目前很受人们注目的主要有一下几种薄膜。
3.1金刚石薄膜
金刚石薄膜的禁带宽,电阻率和热导率大,载流子迁移率高,介电常数小,击穿电压高,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电子薄膜功能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2]。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展了多种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方法,比如离子束沉积法、磁控溅射法、热致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成功获得了生长速度快、具有较高质量的膜,从而使金刚石膜具备了商业应用的可能。
金刚石薄膜属于立方晶系,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8个C原子,每个C原子采取sp3杂化与周围4个C原子形成共价键,牢固的共价键和空间网状结构是金刚石硬度很高的原因.金刚石薄膜有很多优异的性质:硬度高、耐磨性好、摩擦系数效、化学稳定性高、热导率高、热膨胀系数小,是优良的绝缘体。
利用它的高导热率,可将它直接积在硅材料上成为既散热又绝缘的薄层,是高频微波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最理想的散热材料。利用它的电阻率大,可以制成高温工作的二极管,微波振荡器件和耐高温高压的晶体管以及毫米波功率器件等。
金刚石薄膜的许多优良性能有待进一步开拓,我国也将金刚石薄膜纳入863新材料专题进行跟踪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金刚石薄膜制备的基本原理是:在衬底保持在800~1000℃的温度范围内,化学气相沉积的石墨是热力学稳定相,而金刚石是热力学不稳定相,利用原子态氢刻蚀石墨的速率远大于金刚石的动力学原理,将石墨去除,这样最终在衬底上沉积的是金刚石薄膜。
3.2铁电薄膜
铁电薄膜的制备技术和半导体集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铁电薄膜及其集成器件的实用化。铁电材料已经应用于铁电动态随机存储器(FDRAM)、铁电场效应晶体管( FEET)、铁电随机存储器( FFRAM)、IC卡、红外探测与成像器件、超声与声表面波器件以及光电子器件等十分广阔的领域[3]。铁电薄膜的制作方法一般采用溶胶-凌胶法、离子束溅射法、磁控溅射法、有机金属化学蒸汽沉积法、准分子激光烧蚀技术等.已经制成的晶态薄膜有铌酸锂、 铌酸钾、钛酸铅、钛酸钡、钛酸锶、氧化铌和锆钛酸铅等,以及大量的铁电陶瓷薄膜材料。
3.3氮化碳薄膜
1985年美国伯克利大学物理系的M.L.Cohen教授以b-Si3N4晶体结构为出发点,预言了一种新的C-N化合物b-C3N4,Cohen计算出b-C3N4是一种晶体结构类似于b-Si3N4,具有非常短的共价键结合的C-N化合物,其理论模量为4.27Mbars,接近于金刚石的模量4.43 Mbars.随后,不同的计算方法显示b-C3N4具有比金刚石还高的硬度,不仅如此, b-C3N4还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性质,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研究机构都集中研究这一新型物质. 转贴于
b-C3N4的制备方法只要有激光烧蚀法、溅射法、高压合成、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真空电弧沉积、离子注入法等多种方法。在CNx膜的诸多性能中,最吸引人的当属其可能超过金刚石的硬度,尽管现在还没有制备出可以直接测量其硬度的CNx晶体,但对CNx膜硬度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
3.4半导体薄膜复合材料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研制成功了在绝缘层上形成半导体(如硅)单晶层组成复合薄膜材料的技术。这一新技术的实现,使材料器件的研制一气呵成,不但大大节省了单晶材料,更重要的是使半导体集成电路达到高速化、高密度化,也提高了可靠性,同时为微电子工业中的三维集成电路的设想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
这类半导体薄膜复合材料,特别使硅薄膜复合材料已开始用于低功耗、低噪声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中,以减小误差,提高电路的抗辐射能力。
3.5超晶格薄膜材料
随着半导体薄膜层制备技术的提高,当前半导体超晶格材料的种类已由原来的砷化镓、镓铝砷扩展到铟砷、镓锑、铟铝砷、铟镓砷、碲镉、碲汞、锑铁、锑锡碲等多种。组成材料的种类也由半导体扩展到锗、硅等元素半导体,特别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硅、锗硅应变超晶格,由于它可与当前硅的前面工艺相容和集成,格外受到重视,甚至被誉为新一代硅材料。
半导体超晶格结构不仅给材料物理带来了新面貌,而且促进了新一代半导体器件的产生,除上面提到的可制备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高效激光器、红外探测器外,还能制备调制掺杂的场效应管、先进的雪崩型光电探测器和实空间的电子转移器件,并正在设计微分负阻效应器件、隧道热电子效应器件等,它们将被广泛应用于雷达、电子对抗、空间技术等领域。
3.6多层薄膜材料
多层薄膜材料已成为新材料领域中一支新军。所谓多层薄膜材料,就是在一层厚度只有钠米级的材料上,再铺上一层或多层性质不同的其他薄层材料,最后形成多层固态涂层。由于各层材料的电、磁及化学性质各不相同,多层薄膜材料会用有一些奇异的特性。目前,这种制造工艺简单的新型材料正受到各国关注,已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商业化阶段,可以广泛应用于防腐涂层、燃料电池及生物医学移植等领域。
1991年,法国特拉斯.博斯卡大学的Decher首先提出由带正电的聚合物和带负电的聚合物组成两层薄膜材料的设想,由于静电的作用,在一层材料上添加另外一层材料非常容易,此后,多层薄膜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通常,研究人员将带负电的天然衬材如玻璃片等,浸入含有大分子的带正电物质的溶液,然后冲洗、干燥,再采用含有带负电物质的溶液,不断重复上述过程,每一次产生的薄膜材料厚度仅有几钠米或更薄。由于多层薄膜材料的制造可采用重复性工艺,人们可利用机器人来完成,因此这种自动化工艺很容易实现商业化。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或即将开发的多层薄膜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制造具有珍珠母强度的材料。②新型防腐蚀材料。③可使燃料电池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多层薄膜材料[4]。
4 展望
迄今,人们已经设计和开发出了多种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薄膜材料,这些材料在化学分离、化学传感器、人工细胞、人工脏器、水处理等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被认为将是21世纪膜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医疗设备信息.2007,(27)8.
[2]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36)8增刊1.
关键词:中西方 课堂文化 比较研究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中的基本时空。课堂既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规范、交往行为等显性层面, 也包括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精神气质、人际关系等隐性形态。有学者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多种功能的综合体, 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 是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的复杂系统”。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 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1]
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等多种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课堂文化包括课堂物质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以及课堂制度文化。而课堂文化则是学校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特别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的互动,更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学生智慧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吴也显,刁培萼)。课堂文化建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生的过程,目的在于用智慧统率知识,促进师生,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地位。[2]
在将课堂教学推向文化研究视野的过程中,早期所作贡献最多的首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其中以菲利普.杰克逊的《课堂生活》为典型代表,他提出:群体、颂扬和权力影响着课堂生活, 师生必须学会应对群体、赞扬和权力。随后,多勒在杰克逊的研究基础上,补充提出了课堂教学具有多元性、同时性、即时性、历时性及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等五个特点。美国学者古德和布罗菲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结合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案例,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个主要目的, 这对课堂文化研究具有方法和内容上的借鉴意义。对课堂教学文化研究的另一贡献则来自于近几十年来的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的研究。尤以布迪厄、阿普尔、吉鲁等人为代表,他们围绕“教育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这一命题展开研究,一方面剖析了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稳定与变迁中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又对教育过程的文化涵义做出了分析。其中阿普尔从居于文化霸权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阐述了其课程文化观,这使课程理论突破了工具理性的范围, 进入了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课程的新阶段。2002年,美国学者斯坦伯格和金奇洛在《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一书中将“学生作为研究者”,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观和学生观,把批判、探究、创新带入了课堂,使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文化从工具性状态中解放出来,为课堂走向自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课堂教学文化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成果多散见于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的著作中,如1992年出版的刁培萼主编的《教育文化学》一书探讨了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状况。2000年郑金洲所著的《教育文化学》一书对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分别加以系统论述,就教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1999年, 《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著)出版, 它是国内学者关于课堂文化的社会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明确提出了“课堂文化”概念, 对课堂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根据社会文化的不同性质, 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可分为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主动文化与受抑文化、学术性文化与日常文化, 课堂教学中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导致了彼此之间的文化冲突, 而正是这种文化冲突为实现课堂教学的功能开辟了道路, 提供了可能性。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探讨中西教育观念的差异及其所引发的教育方式的差异, 对中西方学校教育的情形作了整体上的比较和分析(如:郭志明,余艺文等)。[4]
纵观国内众多课堂文化研究,大多建立在思辨研究基础上,是对课堂文化的一种理论层面上的理想化设计, 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指导一线教学。而当基层教师怀着对研究理论的认同和践行的热情, 试图参考这些理论, 建设自己的课堂文化时, 最终也只能是无法下手, 望洋兴叹、望“论”兴叹。[5]
当前,我们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教育改革,但改革仅仅流于形式和表面化,缺乏对教育改革的文化功能、文化使命应有的关注、尤其对课堂文化重视不够。在中国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总是只靠自己的设计向学生传授既定的课程文化。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掌握教师所教的具体内容,学习动力主要是外压式的,因此课堂缺少生命活力的跳动,少见智慧火花的碰撞。学习经常是处于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状态。然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是有着思想、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各种文化素质的人,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地解放和完善人的个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知识占有式”的教学方式,把文化的内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自主、建构性的知识观和审美文化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就是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中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洋为中用”,积极探索创新,早日摸索出一套更可行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课堂文化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学习中变,在变化中学。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不变,课堂文化不变,课堂教学不变,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从分析和解决现有课堂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获得的新观点, 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课堂文化的理论认识, 推动课堂改革实践,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课堂中的有效、有序、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志明.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1 期
[2] 蒋竞莹.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年第8期.
[3] 李锦.试论现代教学价值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
[4] 梁惠燕, 高凌飚. 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和框架重构[J]. 教育科学研究,2006.6.
[5] 潘光文. 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D]. 西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6] 巫肇卉,靳玉乐. 课堂的文化学思考[J]. 当代教育科学,2004(7).
[7] 吴也显,刁培萼. 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1).
关键词: 涂料课程教学内容方法
涂料是一种精细化工产品,具有装饰、保护、标志和赋予物体其它功能的作用,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高科技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涂料工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随着高分子材料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涂料的主要原料逐步由天然树脂改成人工合成树脂。涂料课程是建立在高分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与表面物理、流变学、材料力学、腐蚀、粘结、微生物学、光学和颜色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但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加和,而有自身理论。随着国内涂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涂料行业需要大量高层次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人员,为满足涂料行业的这种要求,国内许多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化工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相继开设了涂料课程。然而,由于开设时间不长、可用的教材很少、内容多、课时少,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将涂料行业所需的内容讲深、讲透。为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尽快熟悉行业特点,成为行家里手,涂料课程的本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就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涂料课程教学与科研的经验,并结合涂料课程的特点,作了一些探讨。
一、特点及重要性
涂料是高分子合成的五大材料之一,涂料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光学、流变学、界面学、颜料学、工艺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综合的科学,但是它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加和,而是有自身的理论。如涂料用树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理论、溶解理论、成膜和固化理论、颜料分散理论、配方原理及其评价方法理论、流动与流变理论、施工工艺、分析测试方法和手段等[2]。由于不同涂料品种施工方法各异,同样的涂料品种在不同的底材上使用,其底材的处理方法和施工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使用底材和性能要求选择相应的涂料品种和合理的施工方案。
总体来说,涂料学科有如下特点:内容繁杂、涉及学科众多,实际应用面广。涂料科学对建筑、汽车、飞机、家电、造纸、印刷等行业中的有关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在涂料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既保证一定广度,又保证一定深度、新度,遵循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材料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分析结合,唯象性讨论与数学分析结合的原则,少而精地设置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对复杂的、深奥的知识点的讲解应尽可能地简单化和具体化,利用联系发展观,对大量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进行联系和统一,使学生迅速并全面地掌握涂料的基础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入学科前沿。近年来高分子科学发展迅猛,每年都有大量学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超越课本,在授课时穿插新进展。根据课程特点及重要性,结合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学习涂料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1.涂料概述
主要介绍涂料的概念、组成、作用、分类、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使学生掌握涂料和油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了解涂料的发展历史和面临的挑战,懂得涂料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对涂料的兴趣,投身于涂料行业中,为以后进行涂料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合成树脂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涂料用合成树脂也就是成膜物,是涂料中的最重要成分,对涂料的性能起着主要作用。本章重点介绍在涂料工业中使用量大面广的合成树脂,如醇酸树脂、氨基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和聚氨酯树脂等品种,特别是醇酸树脂,因为它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涂料品种之中,要掌握它们的组成、合成原理、制备方法、性能和用途等。这是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学习涂料课程的优势,因为这些内容在高分子化学、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分子合成等其它课程中也有简单介绍,但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应讲清讲透,这是提高涂料性能的关键所在。
3.溶剂和溶解理论
溶剂用于溶解成膜树脂,涂料在成膜后,溶剂基本上全部挥发到大气中去,其中溶剂包含有机溶剂和水,由于有机溶剂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应尽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在涂料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掌握溶剂的类型、溶解性、毒性、挥发性,学会根据溶解理论选用溶剂或混合溶剂改善涂料性能,了解它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尽量使用无毒无害的有机溶剂,或使用高固体份涂料、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开发绿色环保涂料,减少溶剂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4.颜料及分散理论
颜料和填料赋予涂料所需要的颜色、遮盖底材,改变涂料的流变性能,降低成本。如何使之在涂料中稳定分散是教学的重点。
5.涂料的成膜理论
包括涂料施工在被涂物件表面和使其形成固态的连续的涂膜两个过程。主要讲授涂料常见的几种施工方法,如刷涂、喷涂、浸涂和静电喷涂,也介绍各种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学生通过教学能明白“三分涂料,七分施工”的道理,懂得涂料施工的重要性,掌握溶剂性涂料和乳胶漆成膜的原理。
6.涂料的性能评价
本章主要学习涂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涂膜性能的检测方法,包括涂料的原始状态、贮存性能、施工性能、成膜性能、机械性能、粘结性能、户外耐久性等。懂得涂料检测的特点是以物理检测为主、以漆膜质量检验为主,学会使用各种涂料检测设备。
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应视课程性质、特点和内容来定。教改目的就是改革和优化教学模式,按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教师引导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改成功的关键。为让学生能进行课程衔接及为课后自学铺垫,每次课开始时应对上节课内容简单回顾,以勾起学生的记忆,结束时对下次课内容提要,以有利于学生自学。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欲望,如能正确引导,增加学生讨论环节,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限于教学内容和学时的矛盾,往往无法展开。
2.理论联系实际
涂料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晦涩,必须与实际结合才能使学得的知识深化和牢固,也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理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内容艰深,兴趣不大,而当与实际背景结合,目前,涂料行业快速发展,油漆和涂料厂遍地开花,学生可以去涂料生产厂和使用部门参观和学习,学习涂料生产方法和检测方法,了解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设备,知道施工方法与涂装的产品。特别是与当前比较热的汽车、航天、生物、军事等结合时,学生往往很有兴致,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将理论知识寓于合适的实际背景中进行讲授,效果明显。
3.采用多媒体教学[3]
教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只能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集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通过多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开展记忆、思考、探讨等活动,使教学内容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生动的形式,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内容。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加大信息量,减少板书量,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知识,同时可以将可将涂料生产设备、检测设备、施工设备和涂装后的工件等在屏幕上展现,将过程以动画展示,弥补语言的障碍,加深学生自己的理解,而不是领悟教师的理解。教师应利用网络对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做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多引用与课程有关的实例,增加了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4.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涂料知识,教师除摒弃传统板书,采用多媒体对基础理论等重要内容进行课堂授课外,也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目前已出版的涂料书籍和研究论文,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自学一些应用及发展前沿的内容,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使学生加深理解。
5.开设实验课
为加深学生对涂料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开设实验课。一般应开设的实验课有醇酸树脂的制备、苯丙乳液聚合、乳胶漆的制造、涂料性能检测等,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进行涂料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涂料行业快速发展,已渗透到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需要大批高层次的掌握涂料的科研和技术人员,这对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积极适应这种要求。改革现有的涂料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涂料行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涂料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啸吟,冯汉保.涂料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武利民.涂料技术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就其中的催化科学与工程而言,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最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据统计,与催化有关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催化剂是目前更新换代最快、经济产出比最大的技术产品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材料物理、表面科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绿色化学、生物化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给催化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生命和材料等领域中科技问题的支柱科学技术。
培养目标:使毕业生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成为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化工生产技术的专业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从事过程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主干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机械、精细有机合成原理等。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一门必选的专业方向课程。 另外辅修化工经济技术分析、电工电子等。
主要专业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工业催化和应用化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要求较高)等。
专业发展方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精细化工。
1.华东理工大学 2.天津大学 3.北京化工大学 4.南京工业大学 5.大连理工大学
6.浙江大学 7.中国石油大学 8.华南理工大学 9.太原理工大学 10.四川大学
11.郑州大学 12.湖南大学 13.哈尔滨工业大学 14.西安交通大学 15.上海交通大学
16.江南大学 17.中南大学 18.南京理工大学 19.中国矿业大学 20.湘潭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创办于1949年,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一批著名化学家汇集大工,形成了具有雄厚实力的化工学科。改革开放后,化工各学科发展很快,师资队伍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发展为化工学院,学院设有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化工、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机械等9个系,24个教研室。现有本科生2410人,硕士生494人,博士生241人,博士后科研人员7人。教职工37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37人,教授53人,副教授80人,高级工程师17人。
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其全部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并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还有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化工过程机械博士点和3个理科化学硕士点。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环境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院拥有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三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中心及15个研究所,拥有400兆核磁共振,气/液质谱、飞行时间质谱、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分析仪器40余台,成为我国培养化工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化工学院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重要学院,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家各部委和省市领导,中科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业的厂长、经理、总工及业务骨干,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了复合型、外向型高技术人才。
化工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已经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
化工学院办学宗旨是以人才为本、创新为先,办学思路是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促发展。重视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每年都承担一批国家、省市级科学基金和“973”“863”及“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同时与企业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紧密型协作关系,解决技术难题及高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化工学院每年科学研究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近两年科技成果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
问题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怎样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问题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可到工业部门从事化工类产品的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以及贸易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科研、商贸、行政等部门从事与化学工程相关的工作。
也可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还可以到化学工厂、大学、政府社团、保健服务、中学、医院、工业实验室、图书馆、医药公司、私人企业、实验研究所等从事相关的工作。
问题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不同有差异么?
化学工艺包括能源化工、材料化工、有机化工、环境化工、高分子化工、无机化工等众多领域,覆盖面广。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基础领域,同时与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环境等学科渗透融合,不断地培植出新的生长点。它既是一个历史悠久、曾作出重大贡献的学科,又是一个新世纪不可缺少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学科。
化学工程是以化学工业及相关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物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所用设备的设计原理与操作方法以及最终实现过程优化所应遵循的共性规律。本专业方向学生主要学习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化工数学、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等课程。为拓宽专业面,增加适应性,还开设生化基础、石油炼制工程、环境化工、化工机械基础、ChemCAD等课程。
问题4: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近的专业是什么?
制药工程(主要是化学制药)。
问题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的催化科学与工程具体是什么样的学科?
它是催化化学、材料物理及化学工程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特点。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催化科学技术基础和掌握化学反应工程理论,具备扎实的材料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现代化学物理研究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科技现状与发展前景,能胜任化工、能源、材料、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中相关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工业化的复合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成绩;化学学习动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在国家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大学生要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首先应该具备—定的素养。除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外,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先决条件。影响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因素众多,其中学习动机这个因素最为突出,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发展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国外很多研究文献已经证实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联系。研究结果大多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国内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自我态度等研究领域。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强弱受归因方式的影响;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在其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等等。此类研究的范围大多集中在人文学科,且研究对象多为中学生。对大学生,尤其是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的较少。因此探查化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其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问卷、访谈的方法,研究化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以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2 研究设计和实施
2.1研究设计
学习动机可分为表层型、深层型、成就型学习动机。表层型动机是指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体性较强的低级动机,他们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教师的检查和考试等而进行的,重在结果而不是过程。深层型动机是具有一定的向上心理和某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动机。成就型动机是指具有和整个社会目标与前进方向一致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参阅John Biggs(1992)的学习动机分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进行改编,从表层、深层、成就型学习动机三个维度,形成了化学学习动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根据表1中的二级指标,编制了《大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问卷以单选题形式呈现,共20道题,每道题目均有五个选项,即:A.完全符合;B.比较符合;C.基本符合;D.基本不符合;E.完全不符合。
为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调查后,结合指标体系,还进行访谈法,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化学学习动机。
2.2研究实施
选取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采用当场发放、即时收回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828份,回收有效问卷733份,其中男生384名,女生349名。访谈选取的被试是该学校化学化工专业大一到大四的24名学生,每个年级男女生各3名,学业成绩分别为好、中、差。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学业成绩是指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和学分加权所得的平均允该数据由被试所在学院的教务处提供。笔者将分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采用两端分组法,将学生分成了3个组别。得分最高的前27%为较强组,记做A1组;将得分最低的后27%为较弱组,记为A3组;剩余的为中等组,记做A2组。
本研究使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正向题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反向题分别赋予1、2、3、4、5的分值。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3 研究结果
3.1深层动机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
对学业成绩与各维度的学习动机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表层动机与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与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成绩与深层动机之间的相关性要大于成绩与成就动机的相关性。这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过低或是动机太过于表面化都会对其学业成绩造成负面影响,深层型和成就型这两类学习动机有利于对大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提高。由此可见,对学习动机进行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可以使大学生的化学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3.2学困生学习动机水平较低
表3列举了不同学习能力组别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可知,不同化学学习能力组别在学习动机上差异非常显著(p
3.3工科比理科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稍高
由表4可知,不同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就平均分来看,化学工科的学生比理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高,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访谈结果表明,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目的性不如工科学生明确,工科学生知道所学化学知识与技能对以后就业的重要性,因此化学学习的深层动机比较强烈;而理科学生毕业时的选择多样(如继续学习、到化工等相关企业工作、做中学化学教师等),使其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大一、大二学段的学习目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其化学学习的动机水平不如工科学生高。
3.4男女生表层动机上性别差异显著
从表5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男女生在学习动机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的动机类型上,大学生的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在表层动机上性别差异却非常显著,即男生明显在表层型学习动机的水平上要高于女生。
访谈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对男性在学业和未来成就事业的期望值要大大高于女性,而大学又作为“半个社会”,这就使得男生在大学学习时候的压力明显比女生大,思想较为现实,导致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学习。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男生比女生更希望得到他人和外界社会的认可,他们往往急于求成,急于将自身的价值最表面、最迅速地体现出来。
3.5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表层动机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2)虽然深层动机年级间的差异显著,但没有呈现规律的变化;(3)成就动机年级间差异显著,且从大一到大三其动机强度呈下降趋势,大四成就动机稍高于大三。
为何大一学生整体学习动机水平较高,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动机水平逐年递减?访谈结果表明,大一的新生刚经过高考的洗礼,学习动机还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但随着入学时间的加长,学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两个动机水平上下降得尤为明显。例如,在访谈的部分学生中,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我刚进校时还抱着学好化学将来能够对社会有用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样的想法,觉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于是我学习很用功;但是到了二年级,我觉得读书没什么意思,只是为了得到一些考级证书才去学习;三年级的时候我认为多学少学一个样,只要考试通过能毕业就好,没有了一点斗志……
4 讨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与学生的深层动机相关性最大,成就动机其次,与学生的表层动机具有负的相关性。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有必要在其深层动机的激发上多下工夫,且应尽量避免学生表层动机的激发。本论文调查的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其结论对中学生也有—定的适用性。对于此种情况,笔者建议如下。
4.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观,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
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到处留下了化学研究的足迹。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能源、材料、环境等众多问题的挑战,化学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在教学中强调化学在日常生产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真实、有用的科学。学习化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取得成绩,更多的是利用化学知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4.2创设优质的化学去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新颖的化学情景不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简单巧妙的实验、丰富多彩的化学反应、生动有趣的化学史都可以成为化学情景中的一部90当前的化学情景教学过于陈旧,教师应该好好反思,结合当下的环境,考虑学生的学情,设计合理的、难度适宜的化学情景。
4.3正确使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互动效果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行为,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一种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适时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放心地、自由地从事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学困生,适当的鼓励与关注,能让他们心里得到满足,极大增加学习化学的自信心,继而爱上化学。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10-02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无疑将会有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独立学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而成长起来的,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大型仪器设备作为衡量高校实验办学条件和科研环境的重要标志,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有力保障,在高校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大型仪器的综合利用与管理便需要有相应的环境予以协调和匹配,综合分析实验室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建设起来的。综合分析实验室可以对大型分析仪器统筹规划,使得实验资源得以共享而综合利用,最终充分发挥其作用。结合独立学院办学条件、教师与学生状况等特点,在此对独立学院综合分析实验室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一、独立学院实验室存在的普遍现象
(一)独立学院实验室的办学条件和硬件情况
独立学院的绝大部分办学经费来源于自筹,主要投入到基础建设和人员经费上,用于科研的经费很少,于是科研成果也较少。根据我院综合分析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看来,因自筹资金的有限,限制了仪器设备的数量和更新升级速度,使得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基本上主要用于满足基础教学的要求,而离满足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造科研成果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使其在与同等级学院的综合实力竞争中存在一定问题。
(二)独立学院的实验人才队伍的情况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短,教师队伍结构多为年轻教师,而实验室管理队伍多以本科学历为主。独立学院基础教学任务重,实验教师工作量大,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束缚,使得实验教学成为理论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这使得实践教学的稳定深入持续发展存在隐患。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属于本科三批,录取分数线比二本低,整体看,其生源个性突出。一是自信心不足,遇事易钻牛角尖,自制能力较弱。二是主动性和责任心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差,自学能力较差。不过实践表明,其生源也有一些鲜明个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不受固有思维和固有模式的限制。
(四)独立学院综合分析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问题
我院的综合分析实验室建设较晚,其内的仪器设备因资金原因较为有限。该实验室除承担几门基础实验教学外,还承担了毕业论文设计、部分科研项目的实验部分等。但受学校环境因素制约,生均实验室用房面积和仪器数量不足,故而满足基础实践教学需要之外,用于科研和科技开发的机会较少,还常出现仪器因各项使用安排被迫长时间连续使用,而没有间隔时间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对其维护和保养,这为仪器的长期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同时,大型分析仪器设备较多,实验完成后,各仪器所产生的废弃物其回收处理便成了一个较大问题,这也构成了实验室的一项安全隐患。
二、独立学院综合分析实验室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实验室硬件条件的建设措施
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院教学和科研的持续发展。由我院看来,独立学院的分析综合实验室建设,应本着满足教学和科研两项要求并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也应结合该思路并保证其可长期循环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可以保证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而好的科研成果能为学院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学院拥有的较高科研水平可以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来加入,为学院整体综合实力中软环境的提升带来较大益处,同时,也可以吸引一些企业为某些科研项目进行投资。外部资金的注入可以减轻学院实验室的建设负担,也可以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一系列行为可以使学院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
因此,这需要学院对于实验室的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资金上的支持,除对进行正常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实验仪器和试剂耗材进行配套和补充外,还应在可供以科研使用的大型分析仪器设备的购置上花大力气投入。
(二)独立学院实验人才队伍的培养
就我院综合分析实验室情况看来,工作人员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便走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缺乏实验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科研能力也较为薄弱,同时,因基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使得实验教师除在满足教学工作要求以外,无太多空余时间进行科学技术研究。
针对这种现象,学院应肯定其工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对其工作量进行合理化配置,改变其过去纯管理的工作内容,加入教学实践指导内容,适当发放课酬,使其教有所得,提高其工作热情。针对实验室工作特点,可鼓励实验教师面向全院学生开展有关实验内容的专题讲座,并给予适当奖励,促使他们对自己所负责的仪器进行深入探究和进一步学习,也可使得他们对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产生更大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为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这些青年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或是到对口单位挂职锻炼,丰富其实践教学经验。为了充分利用实验教师这一人才资源,应注重发挥他们的潜力,积极鼓励其自我学习深造,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其进行科学研究,对于其中社会经济效益较好的科研项目进行重点奖励,这一方面可使实验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有了一个自发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创造产值效益,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同时,在对青年实验教师的培训提高过程中,为保证人才在培养完成后不至流失,还应注意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激励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
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自学能力和纪律性较差,主动性和自信心不足,但他们在人际交往、组织与协调、实践与创新等方面往往表现出突出的才能。根据这些特点和我院综合分析实验室的优势,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除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外,可根据实验室的现有仪器设备等资源,结合生活中常见现象开设设计型实验课程,调动其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存在于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有一个直观深入的理解。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这可以通过深入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艰深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形象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掌握独立进行实验项目的方法。鼓励其发表关于科学实验研究的论文,同时适当予以一定奖励,学生自主型科研论文的发表也可以充分体现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还可将其纳入到实验室的管理维护工作中来,这可以缓解实验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这可让学生对所使用过的仪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学习,而不是仅仅对其有一个简单表面化的操作了解,学生掌握了仪器的维护和管理技术,这可以为他们毕业以后进入各单位工作提供优势,同时也体现了我院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强大实力。另外,因学生的个性使然,还存在少量学生不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情况,这要从根本上强化其责任意识,这就需要与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配合协调,从整体上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综合分析实验室的教学管理与协调工作
因资金限制,学生数量较大,基础教学任务重,独立学院的实验室一般都承担较多的实践教学任务,很多仪器设备存在利用率高使用时间长,维护保养时间受限等问题,同时学生人数较多,实验室内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实验教师熟知实验室内各仪器的运行情况和管理维护方法,在基础实验课程较多的情况下,应将该实验室所需开设的实验课程交给其进行统一安排,这样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保证仪器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实验教师可根据各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周期做好使用间隔安排,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为长效持续循环利用提供稳定的条件。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项目使用仪器设备的情况,应根据当时的仪器设备利用实际,一并交由实验教师进行安排,并建立仪器使用预约制度,未能及时预约者不得在非预约时间在实验室内进行任何仪器设备的操作,以保证仪器的使用安全和稳定。实验后所产生的废弃物应交由专人统一管理,但因基础实验对实验室的利用率高,所产生的废弃物也相应较多,可考虑查阅相关资料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将多个不同实验内容进行结合,将产物、废弃物进行循环,最终达到降低经费投入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也可使实验工作人员和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外,购置在分析方面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分析范围广、具有普适性的仪器,吸引校外企业利用我院仪器进行分析测量,所得资金可投入学院的实验室建设中,这样可以为我院实验室硬件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硬件环境的建设纳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结束语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办学思路的产物,承载着大型仪器设备的综合分析实验室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实验办学条件和科研环境,在其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细节问题需要加强注意,这就需要结合独立高校的实际对之认真分析并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杨颖.化学与药学综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7(4).
[2]夏玉宏.综合实验室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1)
1.教给谁
数学是一个系统性、应用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应循序渐进,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应借助学生的认知经验,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这些方面是我们教师备课和教学准备一定要考虑和解决好的问题,只有教师全面了解了教育对象 ――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的教学准备才有了针对性,备写的教案才有实用的价值,组织学生活动、设置数学问题才会有一个尺度和切入点。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备学生这一环节,出现了知识的断层与“卡壳”,出现了知识建构的生硬与勉强,也出现了问题设置的过大或无意义,也出现了只评价不反馈也不矫正的现象。导致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实际,不能借助学生的认知经验、经历、体验和感悟去同化、内化新知识,甚至个别教师的教学背离了教学目标,知识建构不是水到渠成,而是空中楼阁,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只是星星点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这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课前准备、教案备写中一定要解决好“教给谁”的问题。要“备”学生,在课堂中一定要关注学生,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体现“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教什么
新课程改变了内容的呈现方式,采用梯级推进,螺旋式上升,多次循环,最终落实最高教学目标。教材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景,增添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素材,设计了相应的数学活动,展示了知识生成演变的过程。新教材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时代性,生成性。教学开始之初一定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要依据数学课标和教材确立教学内容,明确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的前缘后续联系,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依据学生实际去加工、整和教材,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理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针对重难点预设教学的核心问题及“问题串”,围绕问题去选取例习题,去创设教学情景,去安排数学活动。笔者在听过的许多数学课中,也发现了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有的教学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有的教学目标直接缺失,教学目标只是教案中的文字摆设,一节课教师忙忙碌碌,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的教师上课随心所欲,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考虑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目标是否达到,一切跟着感觉走;有的教师例习题选取过难;有的问题设计过大;有的随意拔高拓展教学内容;有的教学目标需三年完成的一步到位。这些种种问题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时效观念。课堂教学是一个目的性、意识性很强的活动,如果我们解决不好“教什么”的问题,那我们的教学将会偏离课程标准,偏离教材,偏离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建议数学同仁尽量地挤点时间通读课程标准,通读教材,吃透内容的重难点、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呈现方式,用好用活教材去教,而不是用现成的教案、照搬别人的模式去教本本,课堂教学要围绕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去动态生成。
3.怎么教
课改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课改理念,缺乏的是对这些理念的具体运用和操作的探索。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教法与学法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仍然很多,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教学成绩偏低,课堂形式化、活动化、表面化与贴标签式的做法依然存在。要解决好“怎么教”的问题,就要直击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和困惑,摒弃形式化、活动化、表面化的做法,抓住方法,抓住过程,抓住基础,抓住教学目标的落实。针对目前的教学实际,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教与学:
3.1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应创设一个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我们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和加工,就地取材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活动情景、故事游戏情景或实验情景,给学生提供思考与活动的平台,用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增加教材内容的感染吸引力,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爱学数学。其次,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数学即活动,无活动的数学将失去生命力。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设计一些观察、制作、测量、画图、猜想、验证、讨论、交流、阅读等一系列学生易于参加的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猜想,去探索,要把数学活动作为知识生成、知识建构的载体加以重视。第三、要突出知识生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设计。新教材要求我们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以,教学中要彻底改变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内容、直白、简约化的呈现方式,把知识的生成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教具、学具或多媒体的演示,通过学生相关的一些活动,通过模拟能揭示本质特征的现实情景,通过数学的一些方法及相关的实验,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要在过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要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理解感悟数学内容中蕴涵的本质特点及规律,避免对知识浅表性的感知和记忆,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去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完成知识建构。第四、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问”,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会以好的问题为前提,数学问题设计得好,它可以直击问题核心,直达目标,少走弯路,它可以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进程。所以,一定要重视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把数学问题作为组织教学的一个主线来对待。数学问题的设计要针对重难点设计“中心问题”或“核心问题”,然后围绕“核心问题”,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来。备课要书面反映你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中要避免满堂问,随心所欲地问。
3.2宜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群教群研,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发展。倡导相互听课,跨学科研讨,外出学习取经,开展专题研讨,上研讨课、汇报课,提倡一课同备,一课多上的课例研讨方式。
3.3尽力挖掘和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以感染、吸引、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倡导用新颖的教学情景来感染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用丰富多样的数学资料来熏陶学生,用数学强大的应用性、基础性、工具性来激励学生,让数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
3.4让民主化教学进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平等互助,教学相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状态,把探索交流、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做起来。杜绝教师讲思路,讲方法,讲过程,讲练习,讲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去建构。一定要在课堂真正落实数学的“三基”训练。
3.5倡导大家搞好每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反思与总结,总结经验得失,提炼教学所思,记录学习笔记,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论文,促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论文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当代高职生顶岗实习的心理冲突,文章试从心理契约的角度,阐释职业心理中企业与学生的心理期望与契约达成,并提出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
[论文关键词]心理契约 高职学生 顶岗实习 心理辅导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把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但由于高职生刚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圈子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在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中,一时难以真正进入角色,产生重重的心理压力。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职业适应性,本文试图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帮助顶岗实习期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和激励,保证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顺利接轨。
将心理契约的概念首先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阿吉里斯,他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工人与工头之间的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并称之为“心理工作契约”。后来谢恩在他的著作中,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对于行为动机的重要意义,并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作为对构成员工与组织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
由于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协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化的内容,只能通过双方的期望来诉求。因此,期望作为构建心理契约的一个前置要件,在达成心理契约中是双方相互的。这种双向的期望是发挥心理契约激励与约束功能的基本条件,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不但不能发挥心理契约的应有功能,而且还会成为构建心理契约的障碍。
一、顶岗实习期学生常见的心理契约障碍
1.角色冲突。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接受企业和学校的监督管理。高职生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后,对周围的一切还比较陌生,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对他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与挑战,使得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学生”和“员工”的两种身份,角色冲突导致了期望偏差。一方面,作为未完全迈出校门的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美好的愿望与想象,对将要进行的实习生活赋予了很高的心理期望;另一方面,进入实习阶段后,枯燥乏味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低廉的工资,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消极怠工、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往往成为心理契约被打破时的消极反映。而作为用工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角色,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当学生心理契约被打破时,企业的心理契约同时也被打破,双向的心理障碍极易引起学生与企业的恶性循环。
2.自我认知偏差。高职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中,形象思维的成分仍在起作用,思维过程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在顶岗实习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傲心理。一部分高职生认为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很熟练。只想到实习单位做高层,而实际上顶岗实习的岗位大多是技能型的,很难直接从事部门的管理工作。二是自卑心理。有些学生总觉得自己是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到实习岗位低人一等,在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时,表现得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影响才能的发挥。
3.职业倦怠。有些高职生刚进入顶岗实习时,对从事的职业充满了新鲜感,干劲十足。但一段时间后,逐步变得缺乏兴趣、缺少激情和活力,在工作和人际环境的压力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顶岗实习无法坚持下去,出现中途退出和转岗现象。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时,表现为自己不能有效解决弥补,又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情绪烦躁不安,对职业和工作环境不满,最终不适应职业。一方面,由于高职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充满美好的幻想,接触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发现工作并不如想象的美好,于是失落、后悔、热情丧失。另一方面,在顶岗实习中高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把工作目标定得过高,一旦自己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就无法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二、顶岗实习期间心理契约的构建
1.双方的期望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前提。心理契约关系的构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心理素质,在顶岗实习期间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而企业则是希望学生能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从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技术熟练的转变,节省企业培训的资本,补充岗位缺失和人才缺乏。学生对企业的某些期望一旦被企业接受,将转化为企业与学生心理契约关系中的企业责任,同时也可以让企业确立相应的行为方式。企业对学生的某些期望一旦被学生接受,不但能转化学生和企业心理契约关系中的学生责任,而且在学生心里也确立了相应的行为目标。
2.恰当期望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关键。期望作为构建心理契约的一个前提,是双向的期望,是发挥心理契约激励与约束功能的基本条件。学生和企业对对方期望值的高低取决于自己对对方行为预测性的主观认识。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对自己的期望不切实际,那么也不可能转化成双方的合意而成为心理契约。如果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行为和结果期望值过高,或者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这种期望,导致心理契约的缔结过程受阻;反之,如果企业对学生实习行为和结果的期望值过低,或者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低,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实现这些期望,即便达成心理契约,在实习过程中也体现不出实际效能。
3.有效沟通是心理契约形成的桥梁。在顶岗实习前期,学生从自身条件、学校教师介绍的信息以及企业提供的信息等方面,对顶岗实习期的责任和权利形成相应的期望。企业针对学校、学生提供的信息形成相应的期望。随后双方需要有效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期望,使契约形式向订立书面合同或口头约定的方向转化。这样容易形成双方对心理契约的理解,更易在行动上与对方的心理期望保持一致。同时,由于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双方均有可能因为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变更心理契约的内容。通过有效沟通则可以消除误会和偏见,从而在维持原有的心理契约关系基础上,达成新的有效契约,维持心理契约的稳定性。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1.调整角色定位。在顶岗实习中,学生承担着“学生”和“员工”双重角色,要尽到“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职责。只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领悟自身角色的责任与义务,保持期望相容。
作为“学生”来讲,主要的职责是接受知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实习岗位上要做什么、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会更好等。这都要求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争取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知识优势,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作为一名“员工”,主要的职责则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工作任务,不断提升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拓宽工作理念和思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因为自己还是学生而放弃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工作的标准,工作安排做多少就做多少,而对自己的工作性质、范围、程度、相互关系等没有足够的认识。必须按照企业规定的规范程序来操作,认真完成岗位任务。同时,还必须培养自己的协作意识,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事关系不仅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两种身份角色有更好的把握,对将来真正走上企业和社会、走向成功都有重要的意义。
2.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学生经过顶岗实习,对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特质有了亲身体验,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及思维方式,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等来正确认识自我。同时,也可以在与人的关系中来认识自我,从而调整自己对企业的期望,保持心理契约的稳定。在心理契约条件下,这种内在的期望还会促使学生主动改变“现实的我”达到“理想的我”。在顶岗实习中学会同懒惰、安逸、松懈、胆怯、逃避等行为作斗争,偏重于“应当做”,善于强迫自己去做应当做的事情,克服妨碍去做这些事情的愿望和动机。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不仅可以保持心理契约的稳定性,同时,心理契约条件下,内在和外在的期望也会促使学生在岗位实习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3.保持有效的心理沟通。心理契约从内容上讲是成员对相互责任的认知,具有主观性。同时,心理契约的内容也会因为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而具有动态性。要做好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契约的动态管理,就必须与学生保持有效的沟通。
学校心理指导老师、就业指导老师、专业教师之间及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之间要密切配合,由学校到企业都要有指导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沟通,及时化解和消除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学校除了心理咨询热线和教师的个人电话向学生开通外,还要经常与企业保持联系,经常深入企业,主动与企业沟通,了解学生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否则将会影响顶岗实习的正常进行。
4.学会自我激励。在心理契约中,学会自我激励是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的重要保证。在实现期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出现情绪困扰,这时就要学会自我激励。如强化目标,通过反复强化目标,让自己从内心认同并相信所确定的目标,并坚持努力下去,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告诉自己在心理契约中,目标不是自己单方面轻易能改变的。同时学会调适自己。在顶岗实习中,当自己情绪不好时,要学会合理宣泄,也可以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亲人、同事、指导老师、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等寻求帮助。
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所以,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突出评价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征: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才能不断反思并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发挥评价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所以,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发展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发展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二、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
虽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教育不能只关注升学率,而应促进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要在观念上逐步让教师、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要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即使是选拔性的考试,其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也在向素质教育靠拢。最后,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事实证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全面发展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三、认真把握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诸如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论以及评价的反馈等。评价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内容是选择评价方法的基础,笼统或琐碎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数据和资料的收集,而没有准确、有效的数据,就不可能达成正确的评价结论,从而影响对学生的反馈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评价及其改革仅仅关注某个环节或采取某种方法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必须同时关注评价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对评价进行系统研究。例如,表现性评价是测查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但如果不顾评价内容一味推行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点时也用这种方法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如果在评价改革中不注意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就可能使得改革工作收到实效,特别是在学习别的地区或学校的经验时,如果只把片断的东西拿过来,没有领会其相应的理念、原则、背景及其局限性,很有可能出现表面化或形式主义的现象。例如,在进行评语改革时,有的学校要求只能采用激励性语言,这往往使评语陷入空洞和教条,出现一味赞扬学生,回避恰当地指出学生不足的现象。
四、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五星、等级还是分数。例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作业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就典型地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过程性评价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评价对改进下一阶段教学和学习是同样重要的。过程性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硬性规定日常评价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记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可以放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还可以是学习报告单。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五、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它不规定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这一方面给教师和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把握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必然也必须有一个摸索和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就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立恰当的评价目标,并据此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各种信息,监控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从课程标准到评价目标再到评价内容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育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评价内容不能过于笼统,这样会削弱评价的可操作性并且有可能增加评价结论的不一致性。例如,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立意、格式、语言等三个方面,如果在评价文章的语言时还是感到笼统,还可以再将其进行分解为准确性和表现力等。对评价内容的恰当把握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教师通过评价确定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时,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必须是全面、重要和有效的,否则就会削弱评价数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时,将上课时的坐姿作为评价内容和关键指标可能是不恰当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将那些能够真实、恰当地体现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重要指标归纳出来,以增强评价的操作性和导向性。
六、恰当地运用多种学生评价方法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与整合。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多种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例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
需要注意的是,提倡新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否定已有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的作用,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方法改革中出现赶时髦和形式化的现象。例如,对于基础性的知识点,利于纸笔测验进行评价是恰当的,能够很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而用纸笔测验可能就难以评价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样,用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点不但费时费力,还不能保证覆盖面。每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成长记录和表现性评价存在着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对教师要求高,评价结论的一致性相对较差等困难和不足。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保证各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要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各科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后者的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在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非学业评价的内容不能是笼统的甚至是不可捉摸的,如说一位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就过于笼统、抽象。如果一个学生在热爱祖国方面被评为“中”或“差”,其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如果一个学生得到“优”,这个月变为“良”,其评判的依据又是什么?
其次,非学业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要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现象,人为“制造”某些情境,或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学生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是不值得提倡的。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则为非学业评价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
第三,在非学业评价中,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如果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和实践,对于某一项评价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其中的关键与具体要素,就可以将该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例如,对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及时纠正错误等。要注意关键指标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如果不能概括出评价内容的主要指标,宁可模糊一些,也不要将其固定化,以避免最终评价的片面性。
第四,在非学业评价的呈现形式上,一般要避免给学生的非学业评价一个等级甚至是分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某些能力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困难的,进行权重也是不恰当的。如对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进行评价,简单地用68分、75分表示可能是不准确的,而且无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或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非学业评价中应提倡质性描述,在给学生下结论的时候应该慎重,而且要有简洁的描述作为支持性的资料和证据。
八、保证评价资料准确性和有效性。
学生评价的资料是指学生的作业、小测验、问卷调查表、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活动过程纪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还包括对上述内容的评价,如分数、等级、评语及改进建议。
评价资料的有效性主要受到评价任务的制约,后者指的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表现机会,如测验、探究活动、调查、课外实践、小论文、辩论等等。学生通过评价任务展示自己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任务必须与评价目标高度一致,并且要对评价过程进行高质量的管理才能保证所获得的评价资料的有效性。例如,用要求学生回答游泳要点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游泳技能就不是恰当的,所获得的评价资料(学生的回答)就失去了有效性;同样,如果没有对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合作能力进行仔细观察和纪录,而是将学生本人的汇报或调查表的内容作为评价资料,就有可能出现不准确的问题。
如前所述,有效的评价资料是保证达成恰当的评价结论的基础,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当前学习状况的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生评价资料还表明了学生在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轨迹,对于教学和学习改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在所积累的4篇作文及其修改稿中,教师和学生本人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在作文的各个方面的基础、所取得的进步,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教师和学生可以提出改进的建议以完善教学。相比较而言,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单纯的分数或等级更重要。后者更多用于学生的期末、年终或毕业等级评定,虽然也是必要的,但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来看,抽象的等级、标志或分数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对于促进教学和学习的作用是有限的。
九、实行多主体评价
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在实行多主体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多主体评价,这样会造成费时费力,而且有可能出现形式主义。一般说来,多主体评价的目的是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或者使评价的多个主体都能从评价中受益。如学生间相互评价促进学习和交流,家长评价学生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第二,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能主要是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如果让家长对学生具体的学科学习进行评价,家长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样做还会造成家长感觉教师推卸责任,教师感觉家长不负责任。同样,学生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第三,在多主体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向他人学习,还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
十、通过评价反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荣誉卡或是大红花,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起来。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