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10:0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八下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教材改革后,新教材更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初中的学生表现欲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无拘无束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给他们创设情境,然后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所渗透,把知识刻在脑子里,不是说完就忘,考完就撂。我们要给学生很好的复习方法,让他们对地理有最深切的体会,让他们知道学习地理,了解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学而学,接下来就把我关于地理复习中的一点体会 小结一下。
1. 整体感知,对知识进行强有力的梳理和分类,并标出星级,让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选择
首先,复习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然后按星级标注,我把知识分成了六星级,比酒店多了一个级别,告诉学生五星和六星是最重要的知识,必须要完全记忆,连图带内容要特别重视,其他级别是几级就看几遍,哪怕记不住,也会加深印象。比如我在复习八下知识点时把新疆、台湾、黄土高原、和长江沿江地带五副图作为六星级的图,让学生反复记背,描画,这样学生对复习内容有了主次之分,有了轻重缓急的意识,复习时目标也就清晰明了了。
其次,在复习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会带着学生把大字部分的重点内容再重新用红笔勾画一遍,做上重点记号,并让同桌互相监督着记背,然后我再抽查部分学生,逐步地达到我的复习目标
2. 指导学生思考,互相提问,反复记忆
在复习过程中,要达到要求的目标,复习时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学生对已学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引导学生大胆对学过的知识质疑问难,借以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还要具体检查目标实施情况,指导,答疑,鼓励学生大胆总结,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把出现的问题列出来,再进行纠错,继而反复的琢磨、记背,进而达到复习的目的。
3. 指导学生通过课件进行高效复习
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不够形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提供图片,电教媒体资料,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化的图片和资料,体会地理复习中的乐趣,比如在复习“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时,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每一节教学时就比较费力气,在复习时,我根据全章的内容,制作一系列电脑图片,从经纬线入手,一步一步地演示到地球公转与季节如何随之变化等,学生通过图片由静止到实际的运动,掌握起来较容易,复习课后,学生的知识也连贯了,记起来也形象多了。再如复习“天气与气候”的这两个概念时,可先放出下雨、刮风、下雪、出太阳的图片。再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天气状况?”(用阴晴、风雨、冷暖来描述),领会天气包含的因素。然后放出当地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描述当地四季一般天气状况过 渡到“气候”。又 放 出 昆 明 四 季 如 春、鲜 花 盛 开 的 图 片,加 深 对 气 候 的 认识,从而得出气候的概念。由于气候的概念从天气概念引入,很自然地揭示出天气与气候的共性和差异。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再列举一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4. 指导学生科学训练,提升做题的技巧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求学生抓好基本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对不同内容的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和归类训练,特别是选择题、综合题、以及各项能力要求的专项训练,一定要反复抓,然后从中更好的领会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另外,要重视规范性训练,必须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以便养成严谨的审题和答题习惯,从而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4.1 筛选试题,找出有价值的,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选择试题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从知识点的角度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浪费时间。其次从能力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再者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另外通过做地理题,不仅仅要学会做这些题,还要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常见类似的题型、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等,既建立了知识体系,又建立了方法、思路体系,为快速、正确解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规范解题思路,并反思考试中出现的错误。
复习中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学生出错后,要让其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思路,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总结经验,力求做到“同一类型的错误不能出现两次”,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另外,在平时练习中,要让学生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4.3 及时进行讲评,让学生找到自己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在复习过程中对错误及时地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讲评练习、试卷时,我们要让学生互评,互相找问题,再进行讨论、提问、质疑。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不能解答的,教师进行引导、答析,一起来查缺补漏。我们在评价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得分点,同时由个到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首先有的放矢,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分类归纳,对同一类型的问题要整理出来,使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再者就是要举一反三,对于大家都有错误的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然后进行深层剖析,再出一个稍有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再动手做一遍,达到巩固的目的。
5. 强化地图复习,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考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复习时,要将地图进行分类,强化有关图文转换、地图叠加、读图填图;因为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特有的表达方式,离开地图,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空间地域概念就不复存在了,而且地理学科的特点也要求地理教材必须有大量的图像,才能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提高对图像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
在此阶段,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等,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特殊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以此让学生加深记忆。
分析我们每一次的地理考试题,不难发现读图占重要地位。除了单纯的读图题以外,选择题其实也包含了地图的因素,虽无图但题中也蕴藏着图,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懂得读图析图的重要性。
6. 关注最新的地理时事、关注乡土地理
近些年的地理考试题里常有反映新闻热点的问题。这类地理知识具有时事性的特点,所以我会让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
复习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对其时事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同时,针对试题中出现的有关乡土地理的内容,要求学生要清楚地认识我们新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点;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前作业;设计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家庭、社会、大自然等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学习经历。它为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作好充分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科学教师大多对课前作业不是很重视,或只让学生准备上课用到的器材,而对学生的课前探究缺乏系统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动手探究的兴趣。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前的探究准备,将其有机地结合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介入新学内容,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科学知识的积累,提高科学素养的探究活动。
一、“课前作业”及其作用
课前作业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课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一科学内容在先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和尝试实验等方法,完成课前作业,教师再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征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布置,这类作业既可以是对新知识的整体感知,让学生把握下一节课内容的主要脉络,也可以是对某些相关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探究活动。
“课前作业”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项学习活动,它的作用是多元的。通过完成课前作业,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1.扫除知识障碍,促使知识系统化
在完成课前作业中,学生可以了解新课要学习的知识的重点、难点,可以对暂时遗忘的学习新课用得着的旧概念、旧知识进行即时的复习,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极大地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2.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宽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前,我们往往将学生看书自学的时间放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紧,更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总有一部分学生学得不够充分,有时也给人一种匆匆赶课的感觉,通过课前作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从容,大大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曾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前作业就是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能力,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探究的课题,并在活动中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形成观察、发现、提出、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与人合作。
二、“课前作业”的设计原则
课前作业是一项学习活动,同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一样,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课前作业的引入,其核心之一是要让学生切实从受教师控制的“听讲”、“记笔记”等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构建知识。因此,课前作业的设计的原则是:
1.低入原则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降低起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设计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设计这样的作业:在家将食盐、蔗糖、味精、面粉、胡椒粉、植物油等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的多和少的问题,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的记忆一定会非常深刻。
2.指导性原则
课前作业的布置必须是下一个课时内容的导航针,必须在作业中体现下一节课老师上课的大概思路。课前作业可以是下节课的重点甚至是难点的直接或间接展示。也可以是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走入下一节课。让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时能预计和把握到下一节课的主要脉络。
3.趣味性原则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颇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书面的、调查的、实验的、实践的,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4.开放性原则
部分作业可以体现开放性,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合理开发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智力潜力,积极注重发散思维的作业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手段。根据课文适时适量布置开放作业,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三、课前作业的案例与分析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就课型来说,常规科学课的课型有:新授课(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实验课、练习与讲评课、复习课。课前作业应根据不同课型的特征来设计。
(一)设计阅读型作业――发现问题
阅读性作业就是将书“看一看”。“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发现疑难问题。如果是一般的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出来,看不出什么东西来,设计课前作业时要有一定的要求,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案例1.《杠杆》课前作业:(物理课)
1.观察教材P63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什么是杠杆?
3.什么是杠杆的五要素?观察图13.4-4,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4.找出在生产和生活中你见到的至少5个属于杠杆的工具。
5.利用这些杠杆进行工作,并说出使用该工具的好处。
6.试着找出其中一个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分析:本课前作业遵循了“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让学生先是自学书本,获取杠杆的新知识。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不仅加深了杠杆的理解,又使新知识得以内化,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把基础知识解决在课前的思路更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懂得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探究科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抽象,它就在我们身边。
(二)设计观察调查型作业――丰富储备
这里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案例2.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植物》课前作业:观察你周围的植物(生物课)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或农田里的一个地方,例如,教学楼周围、学校花园、农田等。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留意在树荫下、墙角边等阴暗、潮湿地方的植物。(注意:爱护一草一木。)
2.选择4种你熟悉的植物,对它的形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和所生活的环境等进行适当的描述,最好将它画出来或用相机拍成照片,向班级同学介绍。
3.调查表:
分析:学生在学习种子植物和没有种子植物之前,已经知道一些生活中的植物,但仅仅停留在一些植株的外形上的了解,而对其器官上的比较可以说是基本没有。该课前作业通过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拓宽了学生的课堂空间,利用课前的观察实践,学生学会对玉米、大豆等一些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上的区分,引发学生需要根据植物特征进行分类的思维,达到“培育新知识第一条根”的作用。
(三)设计操作型作业――感知表象
我们往往认为实验最好在实验室做,并与课文同步,事实上有不少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外做,并且可以提前。操作型课前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案例3.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六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前作业(化学课)
以小组为单位,发给每个学习小组10张pH试纸和一张标准比色卡。
(1)测定牙膏、肥皂水、汽水、淘米水、牛奶、唾液的酸碱性。并记录在书本表格中。
(2)测定本地土壤。先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再动手做。
(3)根据所测定的物质的酸碱性,将物质进行分类。
分析:本节知识的课前作业是利用学生的好奇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首先学习物质酸碱性和PH试纸相关知识,然后诱发学生利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课前作业为“科学探究”和总结归纳物质的分类做了铺垫。
四、复习归纳型――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型作业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杂而零碎,缺乏连贯性,归纳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每学完一章,让学生归纳该章的知识要点,几章学完后,归纳章与章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类作业的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而且学会了归纳总结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列表法、叙述法、图示法、递推法、包容法、比较法等。
案例4.《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专题复习的课前作业:(复习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O2、H2、CO2,(1)请画一个你最熟悉的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2)写出一个该发生装置所能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式,注明反应类型。(3)总结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类型。(4)思考:如何将加热氯酸钾的发生装置进行改动,使之成为H2还原CuO的装置?
分析:本课前作业由于是要求学生画自己最熟悉的装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切入,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稍弱的学生对作业中的前两个题都能完成,对第三题也能总结出一些类型,而能力稍强的学生对第三题的类型总结的比较全面,并且对H2还原CuO的装置也进行了复习。
通过该课前作业,学生在课前就完成了《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的基本内容的温习和重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知道有多少?理解有多深刻?难点在哪里?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前作业,可以有全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就集中在难点问题,总结出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类型等,思维就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了在复习课中面面俱到的炒冷饭的做法,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五、科学探究型――激发欲望
探究实践型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向生活、社会延伸,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案例5.浙教版八下第二章第五节《CO2的性质》课前作业:(实验课)
如何从雪碧或可乐中制取并收集CO2气体?为此,我设计了一份实验报告单作为学生回家的课前作业。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雪碧实验。
班级实验者:实验合作者:
情景:可乐、雪碧等是我们在夏天常喝的饮料,在打开这些饮料的时候,你仔细观察过吗?你知道这些气泡内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利用雪碧进行实验,来探究该气体的一些性质。
实验目标:1.自制气体收集装置:将同型号的矿泉水瓶对剪,上半部分剪口对接并用胶带纸粘紧,如图所示。
2.用向上排空气法从雪碧中收集气体。
3.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该气体的一些性质。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器材:雪碧,曼妥思,澄清石灰水,火柴,吸管,气体收集装置,空矿泉水瓶。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将半瓶雪碧倒入空矿泉水瓶,仔细观察。
现象:雪碧中______(有、没有)______(少量、大量)______色的______产生。
2.将曼妥思放入矿泉水瓶中,仔细观察。
现象:雪碧中有______,______,______色的______产生。
3.用扇闻法闻矿泉水瓶口的气味,闻好后,及时盖上瓶盖。
现象:该气体是______(填气味的有或无)。
归纳:该气体的性质1:常温下,______。
实验二
打开矿泉水瓶盖,将火柴点燃后伸入瓶内,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归纳:该气体的性质2:______。
实验三
1.收集装置的上下两个瓶盖拧开,然后将它连接矿泉水瓶口,过一会儿______,则表明已收集满。将收集装置的上下两口用瓶盖盖好,放在桌上。
2.将收集装置的一个瓶盖拧开,向其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盖上瓶盖,振荡,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
3.用吸管向剩余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
思考:从雪碧中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有______气体。
归纳:该气体的性质3: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4.将5颗“曼妥思”脆皮软心糖放入一瓶静置后打开瓶盖的1.5升雪碧瓶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
思考:1.在嚼曼妥思的同时,可以喝雪碧或可口可乐吗?请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2.你还有怎样的方法可以利用雪碧来制取CO2?
分析:教师从学生喜欢喝的碳酸饮料和“曼妥思”脆皮软心糖入手,借助已经具有的科学知识,自制实验器材,让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性质探究都做相应的学习诱导,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生动的探究情景。
纵观整个课前作业的设计,其设计主线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检验等。不仅让学生在课前作业中学习了有关物质的性质,还初步学会了对物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育了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社会问题等情感。
以上案例充分地说明了初中科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设计和实施课前作业。
总之,科学学习中通过“课前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作业展示和老师点拨,让课堂变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场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前作业”,给学生指一条路,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范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作业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科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