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

时间:2022-06-15 06:2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渔业工程;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39-02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强调科技创新与工程背景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重点。华中农业大学针对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实践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从招生政策、培养方案、指导教师和学位论文等四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北京林业大学提出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校企创办联合实验室等的联动机制;广东海洋大学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双师型导师制及培养课题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大连海洋大学2011年获批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自2012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数量基本稳定。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立足渔业工程特色、面向工程应用需求,对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一、构建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强化渔业工程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意识。立足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进一步探索和建立较完备的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的创新与实践培养体系和实践成效考核方式,强调考核过程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以及校院两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导师、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和实践基地的管理为主体。同时,还强化对学生实践意识的教育,有效调动和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工程实践环节的热情。

2.构建完善的多形式创新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渔业工程背景,明确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环节主要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的多种方式。根据其培养方案要求确定实践计划,明确要求研究生在实践基地通过在岗或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承担或参与如实际问题调研、应用课题研究、案例编制与分析、实践观摩等实务性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对实践考核实行分级管理:由学校的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负责向实践基地派出研究生及负责组织实践成效考核;学院与研究生实践基地所在单位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专业实践状况。

3.加大投入,改善校内创新与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通过加大创新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增加校内已有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利用率。同时,借助大连海洋大学的渔业装备机械学科优势,加强渔业工程背景下企业实践与教师科研的相互融合,并依托相关的,如辽宁省渔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现代设施渔业生产过程与装备工程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机械工程实验室、动力工程实验室等多种专业及大型综合实验室等,加大校内渔业工程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范围,并发挥相关教师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吸引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及任务,明确创新与实践具体内容,加强其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加强工程背景师资建设。注重“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结合大连海洋大学规定40岁以下教师晋升技术职务岗位时,需完成在相关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的特定要求,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并优先担任研究生实践教学。同时,学位授权点还鼓励教师通过工程技能培训或与相关农业工程、渔业装备工程等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工程锻炼机会。对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与管理,则强调应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力争与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二、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1.确定具有渔业工程行业特色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渔业企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渔业机械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够掌握解决渔业动力和机械工程、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渔业工程管理等解决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2.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工程特色。课程设置分别涵盖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课程涵盖学位公共课8学分,学位专业课6.5学分,专业实践和学术规范的必修环节分。选修课中涵盖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选修课7.5学分。另外,培养方案还对必修环节中实践要求的4种形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基础知识分别包括工学学科基础课(包括应用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机械强度分析技术、渔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和人文管理学科基础课(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生产管理学、渔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渔业设施与环境工程、高等农业工程学、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及装备(侧重海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冷冻冷藏节能技术(侧重海产品冷藏及保鲜技术以及船舶制冷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特色课;工程实践课及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

3.明确研究内容,突出培养方向。在渔业装备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装备、渔业机械化生产与过程控制、船舶动力装置性能优化、智能化检测与控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的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近海和陆地集约化水产养殖机械、设施、装备及自动化技术;渔获物加工、贮藏及运输装备;水产饵料加工工艺及成形设备及精准捕捞采收机械装备等方向的研究。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能源环境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侧重海产品冷藏保鲜及节能技术)等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环境调控、生态修复、环境工程优化设计、渔业生产领域的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热泵调温技术、相变储能技术、燃料电池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在渔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生物环境及其环境因子的信息智能化测量技术、评价以及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信息综合处理技术等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开展渔业企业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生物生产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

4.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渔业工程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实践经验丰富。校外导师的任职挝痪要求来自涉水涉海、具有海洋渔业工程特色的企业实践一线。在工程实践中,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的实践基地为每名研究生安排了行业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践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在研究生实践期间,校外导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明确考核出勤及完成情况,实践结束后在实践考核表中填写评语并对其实践工作评分。实践地点亦可在校外导师工作地或校外导师合作企业进行。截止目前从实践成效结果来看,学生能够完成实践任务,且执行情况良好。

三、小结

修订后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培养体系立足学校涉海涉水的渔业工程特色背景,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经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侯红玲.工科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6).

第2篇

[关键词] 项目案例;工程应用;测试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95-03

0 引言

测试技术是用来检测和处理各种信息的一门综合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国防等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测试技术》被定为我国高校机电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云南农业大学《测试技术》课程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为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开设的《农机测试技术》,目前面向农机、机制、工业、电气、车辆、热动6个本科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农村电气、能源工程3个硕士专业开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针对各专业领域中的工程问题选用合适的传感器,构建完整的测试系统,并能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具有从测量信号中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1 课程内容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特点

测试技术是一门涉及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仪器仪表、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和技术的新兴综合性学科[2]。测试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号分析、测试系统静动态响应特性、常用传感器、信号调理、记录及存储仪器、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典型非电参量的测量、自动测试系统(ATS)等内容。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涉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工程基础》、《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等课程知识内容[3]。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测试任务进行测试系统的设计、实现、调试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基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电气控制系统》等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测试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过去有学生反映测试技术应用及发展部分空洞,传感器部分没有实物对象、枯燥无味、很神秘,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深奥难懂、书本内容串不起来、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与课程原有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关系。以前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课堂信息量少且单调,少量的实践性环节也是根据教学内容开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以及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很少,导致学生对课程作用认识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上述问题说明,原有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电工程类专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仪器设备不断涌现,课程内容显得有些陈旧和呆板,与工程项目上的应用有较大差距;(2)新教学计划的制定使课程总学时越来越少,而新内容则越来越多;(3)课程面向多个专业的学生开课,如果教师仍以书本教材为主进行传授式教学,教学内容较难与测试技术的专业应用相符合,导致学生对课程作用认识不足;(4)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杂乱,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建立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学生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为解决这些问题,作者借鉴Project Based-Learning (PBL)、Querying Based- Learning (QBL)等国外高校的教学思想,提出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

2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 模式

2.1 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根据测试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将教师承担、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与测试技术有关的成果内容整理成教学案例,应用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这些项目案例就产生在学生身边,由上课教师直接参与完成,教师讲的时候更为详细、具体、真实,学生听的时候更有亲切的参与感,有的项目成果还可在实验室进行使用和学习。以这些项目案例为平台,更好的进行师生之间有关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后,通过开设实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解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所开设的实验项目要紧密结合测试技术主要内容,具有确定的测试任务和工程项目性质,又能让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能够完成,具有可以长期实施的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实验项目不能仅仅是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应该是具有设计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实作实验。

2.2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及应用

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教学计划内实验8学时,总学时数为40学时。书本教材选用近期出版的21世纪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电子教材使用自己采编的电子课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电子课件为主、书本教材为辅。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为:绪论(2学时)、信号分析基础(8学时)、传感器测量原理(8学时)、测试系统特性(4学时)、信号调理技术(2学时)、数字信号处理(2学时)、自动化测试系统(4学时)、虚拟仪器技术(2学时)。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将自己承担或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学位论文中与测试技术相关的内容整理成项目案例并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讲解,所选项目案例可根据学生专业进行调整。

以绪论这一章为例,农机专业的学生选择“1KS-22型双轴开沟机工作性能测试”或“植烟地土壤深松机研制开发应用”案例,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基于USB数据采集的车辆试验系统研究”案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择“温室气候中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案例,机械设计及其制造专业学生选择“更新四冲程内燃机能量转换机构的理论研究与试验”案例。这些项目案例重点讲解项目概况、所用的仪器设备和技术、项目实施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以引导学生将测试技术和所学专业进行联系,提高学生对课程作用的认可度。

2.3 拟工程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应用

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和条件,并考虑学生专业和人数,以及长期实施的可操作性等因素,确定以弹性体的应力应变测试为项目,进行测试技术拟工程化项目的系统性实作训练。课程教学计划内开设的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为: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作(2学时)、应力应变的静态测试实验(2学时)、应力应变的动态测试实验(2学时)、应力应变的计算机测试实验(2学时)。实验教材采用自编的《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项目由指导老师提供不同型号的应变计等电子元器件、各种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弹性体等辅助材料以及相应的测试仪器设备,学生每4人为1个项目小组,设计、构建和实现给定项目的测试系统。弹性体的材料、结构和应变计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相应的传感器设计制作。学生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分别完成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作、应力应变的静态和动态测试,以及基于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应力应变测试任务。这4个实验项目相互关联、相互验证,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实作性的特点,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拟工程化的测试项目。在教学计划外,学生可访问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自主选择信号分析、信号处理、虚拟仪器设计、远程测控等实验项目进行模拟训练。对于选择并完成网络虚拟实验项目、提交了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学生,任课老师会在课程考核成绩上予以加分。

3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 效果

基于该教学模式,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三项改革。第一,采编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加入了大量项目案例的图片、数据资料,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如传感器部分)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第二,建设了测试技术网上虚拟实验室,构造了信号分析和模拟测试实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大量模拟仿真实验,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第三,改革了课程考核标准,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课程期末卷面考核占60%,实验考核占30%,课堂讨论占10%。

3.1 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

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2005年9月开始,契机是教学团队为科研项目“1KS-22型双轴开沟机设计研究”进行田间试验,并对开沟机消耗功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工作完成后,将测试情况在课堂进行讲解,获得学生欢迎。到2008年9月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整理并应用了教学团队教师科研和工程项目、学位论文转换得来的理论教学项目案例12项,收集整理了其它案例25项,具有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详实的数据信息。目前,该模式已面向2006~2010级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约1200人进行了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面向2010~2012级农业机械化工程等3个硕士专业56人开设了《现代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

3.2 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测试技术理论教学中的项目案例来源于学生认识、了解的任课教师,也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学生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从而可以真切的理解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测试项目和工程的一般流程,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

其次,在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型的工程项目,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每组学生设计制作的传感器是不同的,测试对象也不同,避免了学生应付实验、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通过该系列实验操作的训练,一方面打破了以往认为学生测试技术是“高科技”、“深奥”、“枯燥”、“难学”的印象,形成了“我也可以做一个传感器,我也可以系统的完成一个有确定测试目标的测试任务”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实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失败”的测试结果(部分学生的测试结果达不到实际测试工作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要成功的完成一项测试任务需要系统的学习测试技术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实践操作。

再次,在教学计划外,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定时、不定实验场地、不定实验人数要求的模拟训练环境。该实验室不受实验设备台套数、实验时间、学生人数等客观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实验学生人数多与实验台套数少、学生需要实践训练的时间多与安排的实验学时少等矛盾。

最后,2008~2012届,共有30名本科毕业生、6名硕士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在实验室完成或在教学团队协助下完成,其中有4篇本科学位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4 结束语

以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教学团队提出并实践了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项目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学生则通过完成拟工程项目化的综合性实验来验证所学知识和技能,将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解题过程变为有趣的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大学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诗波,黄长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8.

第3篇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尤其是机械工程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环扣一环,结构紧凑和合理,因此,课程和课程之间联系很大。但是,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似乎并没有涉及到化学这一学科,更多的是涉及到数学和物理。其实,机械工程和化学关系也很大,理解到这一点,还可以把本课程作为机械制造课程群的基本课程之一。如《工程材料》课程:材料的结构涉及到化学的物质结构内容,不锈钢涉及到电化学腐蚀内容,化学热处理更是直接和化学有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各种热加工都不开化学热力学知识,冷加工离不开表面工程和摩擦学知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钢材表面的预处理、表面成形的工艺确定、表面质量的确定、各种热处理工序的安排、各种先进制造工艺等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再制造》课程:由于机械零部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磨损、腐蚀、断裂三种,因此,零部件的再制造技术离不开表面工程、摩擦学、电化学、纳米技术等化学知识。由于本课程理论较深,偏科学,机械工程学科相关课程实践性较强,偏技术。事实上,理论和实践、科学和技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而言,它们存在两种基本模式:一是由于生产实践需要创建了技术,然后提高到理论上来,再反馈到技术中去,促进技术更一步发展;二是在实验室中揭示了某些基本规律,建立了比较完成的理论体系,然后再在生产技术中创建全新的技术部门。比较化学学科和机械学科的关系,也有助于理解科学和技术的辩证关系。

2结合专业实际,阐明化学基本原理

在讲解教材主体部分的时候,应适当结合机械工程专业特点,这样讲解起来学生印象较为深刻,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大一阶段逐步渗透机械工程学科思想。如讲解物质结构部分,化学的结构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各种结合键结构、晶体结构等,这些内容纯粹是化学知识,其实,结构的范围很大,机械工程也有宏观的结构。如轴上有键槽、轴肩、挡圈等,连接结构有螺栓、双头螺柱、螺钉等,机构结构有平面连杆、凸轮、齿轮机构等。这些都是结构,只不过和化学的结构从内容上不一样,但从结构决定性能的角度看,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结构的尺度不一样,一个偏微观,一个偏宏观,现在很多科学研究都是跨尺度研究。再比如化学的合称,在材料界称为制备和加工,在机械上就是机械制造,名称上有差别,实际各自的角色都差不多。学院除了机械工程专业以外,还有三个专业,分别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生应对一个学院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讲解反应部分,这部分热力学知识涉及到能量的改变,在学院这几个专业里面,都要涉及到能量的转化,机器和汽车涉及到电能、化学能、机械能等相互转换,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有专门传递能量的过程工程;同时,该部分和过程装备制造工艺密切相关,过程设备壳体制造的准备工序第一道就是钢材的净化处理,以清除材料表面的锈、氧化皮和熔渣等;讲解电化学部分,也可以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某些过程机器防腐蚀的特点来讲解。事实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前是化工机械专业,是化学工程各机械工程两大学科结合起来的。

3结合宁夏地区实际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同时大学也要服务社会,从这个角度讲,老师应了解本地的相关企业,对于学生而言,也要清楚自己的专业和所学课程和当地社会的关系。,在讲解熵变时,可以联系能源的开发前景和利用效率,找到更加清洁与高效的新能源,如燃料电池、太阳能等[2],可以结合国电宁夏太阳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来讲解;讲解溶液部分,涉及到渗透压概念,纯粹的讲解概念学生肯定感觉到太学术,不清楚和身边的事物有何关系,如果能结合宁夏地区的盐碱地实际情况,了解到盐碱地不容易种庄稼就能很深刻的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讲解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时,可以参考宁夏共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铸铁的非铁元素含量较高,从而凝固点要比铸钢低,所以共享集团的铸铁温度要比铸钢温度低;在讲解电解池部分,可以结合宁夏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电解铝、宁夏天元锰业集团电解锰来讲解;在讲解化学和环境这一部分,可以结合银川污水处理厂采取的水处理流程环节;讲解表面工程与摩擦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公司的轴承保持架均要采取磷化处理,区内其他机械公司的机械产品均离不开摩擦学知识。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了,又了解了当地的企业主导产品。

4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学习,要有一定的热爱才会学好,学起来才有主动性。因此,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化学发展历史,化学与诺贝尔奖,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学科前沿等有趣的典故、故事。如人们利用扫描纳米探针技术进行原子、分子尺度上的机械刻蚀,操纵单个的分子、原子,将单细胞核酸分析技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已经能够进行乳腺癌特异性RNA中某种结构的测定[3]。以及向学生介绍化学理论已经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为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的贡献,化学的面临的难题等[4]。让学生知道化学学科不再枯燥,严密的化学学科也存在娱乐性的一面,还让他们清楚化学学科和社会、生活都有关,更别说机械学科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共性规律,增加科学素养和情操。

5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掌握思想、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思想,本课程设置了三个专题: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这三部分主要由学生讲解,原则是学生要讲清楚知识点,讲清楚化学与这些主题的联系,并且一定要联系宁夏地区实际讲解。把班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讲解一个专题,每组确定一位组长,让组长给组成员分工,主要包括查资料、作PPT、演讲者等。任课老师首先把每个专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需要查询的书籍、期刊文献、图片、网站等给学生交代清楚。讲解的时候,该组学生全部坐在前面,讲解完后,其他组学生自由提问,由本组学生负责解释和回答。

6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工程实际中会运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因此,考核方式与机械工程其它课程有所差异。课程考核采取全程考核,多种方式并存,期末考试考试采取闭卷考试。考核方式如下:(1)在三个专题讲解环节要求是每个学生参入,但是分工不同,有的查资料,有的做PPT,有的讲解,而且课堂有问答互动。本环节,我给每位学生的起点成绩为60分,让每个参与的学生保证及格。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给分工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分数。(2)小论文环节该环节是每个学生自己完成的环节,在上述各小组分组讲课之后,根据现场讲解及师生互动情况,每位学生把专题讲解总结成小论文,小论文角度不限,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理解,但要兼顾本地区、本专业等基本原则,要求内容正确,层次清楚;图标规范,语言通顺;论证合理,思路清楚;参考文献等要有出处,是网络来源,要写清楚网址。这为学生以后写科研论文也打下了基础。(3)期末考试环节本环节采取闭卷考试,学生作答。本环节不仅是考学生,也考老师自己。由于本课程的实际情况,试卷中尽量少出现计算、推导等试题,大部分试题侧重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工程实际。因此,作为任课老师,一定要知识点丰富,了解各个学科(如物理、化学、力学、材料、生物、尤其是机械学科等)的内在联系和交叉、衔接情况,也要清楚本地区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

7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原生数字资源 知识产权 认知 影响因素

分类号:G250.7

引用格式:王彦龙. 基于个人特征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过程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5): 352-360[引用日期]. http:///p/1/59/.

1 引言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是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数字资源,国内外学者们对其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目前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定义。在国外,原生数字资源被称为“born digital”,美国”Word Spy”网站将其定义为“仅仅以数字形成产生和存在的一种数字资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义为“除了数字形式再没有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数字资源”[2]。我国学者常娥、袁曦临将其定义为“网上最初始的信息资源,指那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创造、生产、存储和传播的数字资源,并且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或者商业公司加以管理,由网络用户自发创作的、原汁原味的信息资源”[3]。陈红星、张淑芳将其定义为:“直接在互联网活动中产生的或仅仅于互联网并仅以数字形式传播交流、保存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4]。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原生数字资源的定义不同,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它是在Web 2.0环境下产生的,这一点赋予了原生数字资源与传统数字资源天然不同的特性:草根性。原生数字资源的草根性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用户在使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资源的时候更容易忽略其知识产权的归属,引发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的发生。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信息伦理学的典型研究对象之一[5],根据福柯的观点,如果某一特定的信息道德,即构成信息概念基础的道德,出了问题难以处理,信息伦理学便随之出现[6]。也就是说知识产权问题的产生与用户面对的道德困境有关,当个人面对知识产权道德两难困境时,知识产权问题便随之而产生。那么当个人面对一个知识产权两难困境时该如何决策?在信息伦理决策的相关研究中我们一般将信息伦理决策的过程划分为信息伦理认知、信息伦理判断与信息伦理意图及信息伦理行为4个阶 段[7-8],也就是说在个人在面对识产权困境做出决策前会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即意识到知识产权问题的存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后续各个过程的前提。那么个人自身因素出发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个人对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过程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研究回顾和文献综述

国外伦理决策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商业领域。国外伦理学已经奠定了较为健全的基础理论,关于伦理决策的研究注重对基础理论的验证及修正,因而多实证性研究,而国内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停留在吸收西方伦理学理论的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2.1 关于伦理决策的相关模型综述

1986年,J. R. Rest采用决策的4个阶段原理提出了伦理决策的四阶段模型[9],可以用图1简略表示。

1985年,O. C. Ferrell和L. G. A. Gresham提出伦理决策权变模型[10]。该模型主要是针对营销组织提出的。他们认为,个体因素、机会因素、重要关系人因素是影响伦理决策的主要因素;在伦理行为发生后,个体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观评价,以为下一次决策提供经验。该模型可以简略地用图2表示。

1986年,L. K. Trevino对Ferrell-Gresham模型进行了扩展,他在上述伦理决策权变模型的基础上强调组织因素对伦理决策过程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在做出伦理决策的的过程中个人道德发展水平和组织因素共同影响伦理决策的过程[11]。其模型见图3。

1991年,T. M. Jones在对前人研究模型借鉴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权变模型[12]。模型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都从外部因素寻找伦理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忽略了问题本身的影响作用。在该模型中,T. M. Jones提出了道德强度的概念,认为道德强度包括结果大小、效应可能性、时间效应等6个维度,是影响伦理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模型可以用图4表示。

2004年沙忠勇提出完整的信息伦理决策需要进行6个方面的思考: 明确信息伦理问题的有关事实;明确什么是应然或应有的信息行为;谁应该为促成应然的信息行为采取行动;谁应该从决策中受益;信息伦理决策应遵循何种程序和方法;应采取什么步骤防止类似道德问题再次发生[13]。该模型见图5。

2.2 关于伦理决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伦理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较多,笔者在对国外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三大类: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道德强度(道德问题本身)。在此笔者主要对个体因素中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978年,W. H. Hegarty和H. P. Sims对120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性别对伦理决策过程没有显著影响[14]。1985年,L.B. Chonko和S. D. Hunt对1 076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女性的道德意识比男性更强[15]。1996年,F. N. Brady和G. E. Wheeler对14个金融机构的成员进行了研究,发现性别对伦理决策没有显著影响[16]。1983年,J. Browning和N. B. Zabriskie对145名销售人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年轻的管理人员比有多年经验[17]的管理人员更道德,说明工作经验对伦理决策过程有显著影响。1987年,J. M. Kidwell,R. E. Stevens和A. L. Bethke对100名管理人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对伦理决策没有显著影响[18]。1992年,D. Ruegger和E. W. King对2 196名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年级的学生更加道德[19],说明年龄对伦理决策过程有显著影响。1980年,P. Arlow和T. A. Ulrich分别对120名学生和103名管理人进项了研究,结果发现管理人员比学生更道德[20],说明教育和工作经验对伦理决策过程有显著影响。1984年,A. J. Dubinsky和T. N. Ingram对116名销售人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教育和工作经历对伦理决策过程没有显著影响[21]。L. B. Chonko和S. D. Hunt的研究还发现工科类毕业生比文科类毕业生更道德[15],说明专业对伦理决策过程有显著影响。2014年,马漫江对我国大学生的信息伦理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个人因素中的“小心谨慎”和“甘于奉献自己” 是影响信息伦理决策过程的主要因素[7]。2014年,李月琳、李颖和李昂对天津地区16所高等院校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知识产权问题认知不明确,尤其是对电脑操作熟练的学生而言更是认知麻木[22]。2009年,洪科芳对我国220名不同职业的人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会显著影响其信息伦理的认知过程[8]。

从上述研究综述可以发现,国外在伦理决策方面的研究较成熟,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对已有理论的证实方面,所以多为实证研究,且多数的研究是在商业领域进行的。国内学者们在研究商业领域的伦理决策过程的基础上,引出信息伦理决策的概念,并且沿用商业领域的相关模型进行了积极探究。本文也是基于这样一条思路积极探索个人因素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认知过程的影响作用。

3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如上文所述,面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由于其产生的草根性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用户在使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时候往往会更容易忽略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当用户在面对一个典型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两难困境时,对该困境的认知从自身因素出发会不会产生影响?如果会产生影响,那么受哪些因素影响?本文的目的就是从用户自身角度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验证在商业环境下对伦理决策过程的认知过程阶段有明显影响的专业、性别、年龄和学历四个因素是否也会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同时增加了价值取向和社会经历两个因素,以验证它们是否也会影响个人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的认知过程。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方面对信息伦理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信息伦理认知过程,的影响因素从个体特征角度进行实证研究,为从实证方面出发进一步加强对信息伦理认知及信息伦理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打下基础。

(2)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对在网络环境下提升个人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和行为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4 研究过程

4.1 知识产权两难困境的设置

在研究信息伦理认知过程的实证研究中,国内学者一般都使用情景问卷,即针对研究领域的典型问题设计相关的两难困境,然后让选定的研究对象给予选择,因此本文也使用情景问卷测量研究对象对知识产权两难困境的认知情况。本文首先设置了3个知识产权两难困境,分别是:①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引用博客观点而未标注参考文献;②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引用博客观点而参考文献标注错误;③从百度文库中直接抄袭他人文章充当自己的论文。然后让研究对象按照自己观点对具体的三个情景分别选定答案,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对相应态度打分。之后笔者对调查者进行了访谈,多数调被查者表示这3个情景是在他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认为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

4.2 问卷的发放和数据收集

2015年12月20日―2016年1月5日期间,笔者对内蒙古地区的两所大学(内蒙古大W、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大学发放100份,共发放问卷200份。为了加强对被调查者的选择和对问卷中可能有疑问的地方予以逐一指导,问卷全部以纸质形式发放。在发放问卷前,对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在征得其同意且其愿意认真填写的情况下发放了问卷。在对问卷进行进行认真筛选后,剔除无效问卷27份,获得有效问卷173份,回收率86.5%。问卷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4.3 数据分析

4.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笔者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分别见表2、表3。

由表2和表3可知,Cronbach的Alpha值为0.959,KMO值为0.724,都大于0.7,说明问卷的信度很好,结构效度也较好。

4.3.2 方差分析

为了检验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原生数字信息资源知识产权认知的影响因素,笔者分别从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价值取向和社会经历6个方面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表9所示:

表4是从性别角度出发验证不同性别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到,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的显著性0.139大于本研究选定的0.05,可以认为各组的方差无显著差异。同时F检验和Brown-Forsythe检验的显著性分别为0.340和0.349,远大于0.01,说明性别对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没有显著影响。

表5是从年龄角度出发验证学生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的方差分析结果。从方差分析结果看,F检验和Brown-Forsythe检验的显著性均为0.000,远小于0.01,说明年龄对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存在显著影响。

表6是从学历角度出发验证不同学历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到,Levene方差齐性验结果的显著性0.000远小于本研究选定的0.05,可以认为各组的方差有显著差异。同时F检验和Brown-Forsythe检验的显著均为0.000,远小于0.01,说明学历对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存在显著影响。

表7是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验证个体因素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到,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的显著性0.968远大于本研究选定的0.05,可以认为各组的方差无显著差异。同时F检验和Brown-Forsythe检验的显著性均为0.0673,远大于0.01,说明专业对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没有显著影响。

表8是从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验证个体因素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到,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的显著性0.417远大于本研究选定的0.05,可以认为各组的方差无显著差异。同时F检验和Brown-Forsythe检验的显著性分别为0.403和0.405,远大于0.01,说明价值取向对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没有显著影响。

表9是从社会经历角度出发验证不同经历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到,Levene方差齐性验结果的显著性0.000远小于本研究选定的0.05,可以认为各组的方差有显著差异。同时F检验和Brown-Forsythe检验的显著性分别为0.008和0.034,由于各组的方差有显著差异,所以主要参考Brown-Forsythe检验的显著性0.034,小于0.05且较接近0.01,说明社会经历对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有显著影响。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上述分析结果说明从高校个人个性特征角度出发,性别、年龄、学历、专业、价值取向和社会经历6个因素中,年龄、学历和社会经历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产生显著影响作用,而不同性别、专业和价值取向的学生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上述六大个人特征中,只有个人受教育情况、年龄和社会经历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有直接影响,性别、专业和价值取向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影响不明显,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年龄、受教育情况和社会经历三者是存在相互关联的,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年龄越大的学生,一般学历越高,同时也大多数有在期刊上的经历,相比课堂作业,一般期刊都会经过初审、复审、外审等环节,所以有过的学生都相当于经过了专业培训,相比较没有发表过论文的学生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更加谨慎,也更加尊重别人的智力成果,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更强;另一方面,本研究在调查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认知的过程中,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动物学、中国语言文学、草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四个专业,而没有涉及到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学生,所以上述研究结果只针对一般非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学生适用,对于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学生上述研究结论是否成立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民数量会快速增加,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和原生数字信息资源产生的草根性,随之而来的侵犯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大学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阵地,应当在课程设置、知识讲座和校内论坛等各个方面加强宣传,以提高学生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6 研究展望与不足

笔者仅从用户个人特征的6个方面对影响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认知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而在已有相关研究中发现个体道德认知强度、职业和国际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人的伦理认知过程,那么这些影响因素在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过程中是否也会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由于样本的选择存在局限性,只对动物学、中国语言文学、草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四个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涉及到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学生,使得本研究的结论普遍适用性受到限制,同时样本数量的173名相对较少,使得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希望在后续的相关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能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WordSpy. Born-digital[EB/OL]. [2016-05-23]. http:///words/born-digital.asp.

[2] UNESCO. On the preservatin of the digital heritage[EB/OL]. [2016-05-23]. http://cdnl.Info/ 2003/07unesco.pdf.

[3] W络原生数字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 图书馆建设, 2009(5): 27-30.

[4] 陈红星, 张淑芳.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 概念、特征与类型[J]. 图书馆建设, 2010(5): 1-4.

[5] 袁曦临, 常 娥.原生数字资源的信息伦理问题[J]. 图书馆杂志, 2011(10): 2-6.

[6] 凯普偌. 信息伦理学的本体论基础[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 24-35.

[7] 马漫江. 我国大学生信息伦理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图书馆学季刊, 2014(8): 15-20.

[8] 洪科芳. 伦理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10.

[9] REST J R. Moral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M]. Praeger publishers, 1986.

[10] FERRELL O C, GRESHAM L G.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 49(3): 87-96.

[11] TREVINO L K.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a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t mode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6, 11(3): 601-617.

[12] JONES T M.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by individual sin organizations: an issue-contingent mode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2): 366-395.

[13] 沙勇忠, 王晓鸿. 论信息伦理的决策模式[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4): 369-372.

[14] HEGARTY W H, SIMS H P. Some determinants of unethical decision behavior: An experiment[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8, 63(4): 451-457.

[15] CHNOKO L B, HUNT S D. Ethic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85, 13(4): 339-359.

[16] BRADU F N, WHEELER G E. An empirical study of ethical predisposi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6, 15(9): 927-940.

[17] BROWNING J, ZABRISKIE N B. How ethical are industrial buyer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83, 12(4): 219-224.

[18] KIDWELL J M, STEVENS R E, BETHKE A L. Differences in ethical perception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managers: myth or rea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87, 6(6): 489-493.

[19] RUEGGER D, KING E W.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ge and gender upon student business eth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2, 11(3): 179-186.

[20] ARLOW P, ULRICH TA. Business ethics, e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business students: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clark’s study[J]. Akron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 1980, 11(3): 17-23.

[21] DUBINSKY A J, INGRAMT N. Correlates of salespeople’s ethical conflict: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84, 3(4): 343-353.

[22] 李月琳, 李f, 李昂. 大学生网络信息伦理认知与影响因素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2(2): 10-16.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Network Primary Digital Resources Based o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ang Yanl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