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

时间:2023-02-09 04:1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在职软件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3.8;TB-4 文献标识码:A

专业硕士学位是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目前我国已包括了在职专业硕士学位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某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适应该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1年,初始主要为在职教育,历经二十余年,已发展包括了在职和全日制两种教育模式,己形成以硕士学位为主、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在专业硕士学位方面,目前包括理、工、文、管、农、医、财经、政法、教育等39个学科领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等多个专业,全日制硕士包括12个学科领域的158个专业学位。

目前,上述两种专业硕士均在招生培养人才,但二者在学制、管理、教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已实行多年,教与学等多方面均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争议较大。全日制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最为成熟。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行只有6年,现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存在着职业性不突出、实践环节薄弱、导师力量不强、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

作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学位论文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因培养目标与原有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同,在学位论文环节中,论文选题应存在自身特点。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本文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选题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学位论文选题中若干问题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产生于2008年经济危机和10年大学生扩招之际,实际上也是为了实现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发展目标”,即降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规模,调整研究生结构。这种调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经验和相应教学配置不足,也使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下面就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1选题基本原则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从培养目的来看是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需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计划,其中主要需突出适应特性的行业或职业、体现应用型、达到高层次要求,在论文选题同样需按上述要求进行,避免偏离培养目标。根据教研[2009]1号文件,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

1.2实践性

在选题时,应注意专业学科领域,不可偏离专业人才培养初衷,强调知识整合和情境化,应按专业应用型要求,注重实践性,不可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硕士等同。在选题中,应注重论文完成中的实践实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达到全日制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未来专业或职业要求,能在就业单位经过自身短期积累,迅速成为单位中的中高层次人才。

1.3创新性

作为研究生,虽然是专业硕士,但学位论文也需在专业方面有所创新,按要求主要应为本行业或职业方面创新,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研究与开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技术方案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工程设计、工程设计研究与实施,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要求。

1.4可行性

同所有学位论文一样,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一样应具有可行性,该可行性需与其本身培养目标相一致,与学制、课程体系、专业或职业等相匹配。在全日制硕士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有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期,这占用了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本文认为,在确定选题时,应结合专业实践情况进行,以保证该学位论文选题的可行、实践性,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结语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保证。实施6年来,虽有不足但也在逐步完善中取得进展。随着进一步积累,近两年部分学校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生源得到明显改善,部分专业好于学术型硕士,这也符合了我国高等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初衷。本文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望对该类硕士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45-03

一、引 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有着多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前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控制工程等17个工程领域。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人员不脱产攻读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学位教育仅培养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经验,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学习期限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等影响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细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还要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1]我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指导精神并结合多年来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设置课程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要求、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1.培养目标和定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有其自身的特色,因为它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根据这一定位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过去工程硕士多是在职培养,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是学校组织短期的培训班,学生在学校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学校在校外教学点组织学生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采取的都是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培养方式,由学校集中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我校规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部分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在0.75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学分;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工程实际,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学习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课程的设置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背景上,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成体系,同时授课内容还要不断加入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之更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了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7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每门课一般为1~3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每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原则上不超过8门,专业选修课原则上不超过12门。

在授课方式上,要求学位课一般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选修课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要突出应用性,因此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我校的专业实践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实践形式可做多种安排,每个学科要制定出专业实践指导方案(大纲),供学生选择。学生撰写实习、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可按下列方式实施:①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②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构设计;③在本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教学。

4.论文要求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特点不同于学术型学位论文,它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论文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核:①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论文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展;③论文中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④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课题情况,在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或学生拟就业的企业中完成。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

学生满足相应的学分要求、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以授予相应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质量监督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招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导师遴选、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

1.生源组织与选拔

生源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由于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度还较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重点在复试上下功夫。坚持注重能力,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复试采取理论基础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来进行命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考生选。既保证了生源质量,也为今后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缺乏具有相当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了确保优良的课程教学质量,我校要求各专业学院选择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授课质量高的教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除部分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均由具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我校同时还挑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引入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校聘请了一批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

3.校内外导师遴选与职责

导师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把握培养质量的主体。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纵、横向科研课题,具备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各有不同。校内导师为主导师,我校要求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

校内导师的职责是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负责拟定所指导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确定课题方向,组织并审查学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指导科研论文工作,定期检查,严格保证培养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部分的指导等。他们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指导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专门化三个主要特征。

系统性是指有系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机构,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并且贯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针对性是指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规律,目的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服务;专门化是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由专门的机构与专职的人员负责,建立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教学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的实施与质量监控。各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配备、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研究生学院的培养办公室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专业学院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各专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学校设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学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实施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5.学位论文阶段

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是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前者属于共性要求,后者注重个性培养。在论文标准上,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有自己的规格、特点,不能照搬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4]为了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由同行专家组成开题评审小组从论文选题的意义、工作量、技术难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强调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实际工程价值,力争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改造、产品提升等实际问题,从而保证选题的质量。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研究生学院对学位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而且至少要有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6.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如果工程实践环节缺失,工程硕士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如果工程实践没有有效落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5]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杰出的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学校与东方电气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培养基地。企业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管理模式及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选聘等方面提供帮助;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参与项目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

四、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改变了长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培养环节,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11(05):200~20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3 丁雪梅等.实施分类培养 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第3篇

关键词: 积件系统 中学生物学 教育应用 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环境和学习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成为大多数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的广泛使用,其固化性强、开放性差及互动性不足等缺点日益显现,极大地制约现代教学的发展。

1997年3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寻求适合中国教育特色与课程教学的CAI发展道路,即第二代教学软件――CAI积件的开发[1]。同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系统阐述了“积件”的概念:是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拓展CAI资源的通用性和实用性[2]。因此,积件即积件系统[3]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一系列研究热潮。

本文梳理了近10年我国有关积件系统的研究文献,期望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发现研究问题、总结研究经验,为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1.积件系统研究文献统计及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有关积件系统的学术论文进行跨库检索,检索主题设定为“积件”,检索范围包括“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专利、成果、学术辑刊”等10个数据库,发表时间为2006―2015年,结果共检索得到1282篇相关文献(截止2015年8月16日)。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筛选得出与积件系统密切相关(以积件系统为文章主旨)的426篇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2)。由此可以看出:

表1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注: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文献数量中的硕士论文篇数。

表2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年占比统计

首先,有关积件系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探讨、技术开发、教育应用及研究反思等四个方向。其中有关积件系统理论探讨的文献总占比29%,内容包括积件系统的起源、定义、特点、组成、开发的必要性及原则、开发软件简介等,均为期刊类文献,其间2006―2010年文献量大,为主要研究方向,2010年后占比逐年下降,说明学者对纯理论的积件系统探讨已逐步成熟。积件系统技术开发的文献总占比21%,主要涉及积件库的建构、积件制作软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的应用、积件的存放与管理、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等,此类研究年占比不高,但2007―2009年文献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多,有一定参考意义。积件系统教育应用(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结合研究)的文献总占比最大,为48%,且呈逐步上升态势。本文将该领域文献进一步细分为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其中应用理论研究包含积件系统介绍、与具体学科结合的基础、开发软件的选择等,占31%,应用实践研究涉及积件制作、积件系统建构、教育实验研究等,占17%。由此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积件或积件系统建构及实践应用研究并不多。积件系统的研究反思是学者对当下积件系统理论及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的思考,仅占2%,却对积件系统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次,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纯理论介绍向教育教学实际应用转变。但大部分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文献(理论类)并未把握住研究的核心思想,而是直接套用积件系统理论,用大量篇幅介绍其起源、特点和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有关实践研究的文献占比还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增加,由此体现出学者对积件系统实用研究的期待和努力。

第三,由年文献量对比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的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表明积件系统研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后,因开发难度较大,致使有实际成效的研究不多。

第四,进一步对积件系统教育应用研究文献在不同学科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在各学科中的发展极不平衡,其中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处于中等水平,但较大地落后于同是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且近四年均未有相关文献报道。

表3 各学科积件系统教育应用文献数量统计

2.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结合文献统计及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展开分析,总结如下。

2.1研究内容

积件系统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构成。积件库是教学资源的集合,包括五种类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其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目前积件库建设的重要对象,该资源库中的内容就是积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六种形式[4]。

(1)积件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积件开发软件有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3DStudioMax等,其中Flash因操作控制方便、处理能力强和兼容性高等优点成为最常使用的动画类积件开发软件,图片处理软件有Photoshop、Coreldarw等,视频处理软件有会声会影等。积件的存放平台可依托校园网,使师生能通过网络访问对积件素材进行下载、修改和上传等操作,以丰富积件库。而积件的组合可选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进行操作。

(2)积件的制作与整合

中学生物学积件的获取有两种方式: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师动手制作。目前,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中学生物学积件的主要来源,如收集、整理科普及教学光盘中的动画、视频素材,对其进行分割、合并,获取积件;或将网络上已有的不同版本的Flash课件、图片、动画、元件优化整合到一个Flash文档中,制作成积件,此方式只是简单地对已有资源进行分割整合。而教师动手制作则要求教师在确定积件开发的相关学科知识点后搜集素材、制定脚本进行原创式积件制作,该方式对教师软件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故资源较少。

2.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分析可知,大部分文献强调的是积件系统开发的必要性、与学科结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积件系统开发和建构的具体案例并不多。在积件制作中,大多只是对已有资源进行简单的分割、组合,没有较大规模的原创式制作,也没有对新建积件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检测其教学效果。所以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积件系统开发不完善,教师对开发软件不熟悉,致使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出现停滞,研究步入瓶颈期。

3.发展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的策略

积件系统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3.1注重实践研究

积件系统从1997年发展至今在理论上已趋于成熟,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中学生物学应将研究重点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应用,在平台选择的同时,结合实例介绍平台的使用步骤和积件的制作方法,将新建积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其教学效果,以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真正做到积件系统与生物学教学的完美结合,推动中学生物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3.2完善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积件系统的开发不仅是平台的选择,还要有规范的开发流程。本文结合当前各学科积件系统的开发步骤,设计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知识点筛选、积件制作、积件库建构、积件组合平台选择、积件系统教育实验研究、研究数据反馈、积件系统再修改等步骤(见图1)。

图1 积件系统开发技术路线图

3.3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

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一线教师对开发软件的利用能力,且生命活动过程复杂,对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有效提高一线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极为重要。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可增设Flash、Authorware等软件操作培训课,并组织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多交流,共同举办和参与积件制作竞赛等;对于在职教师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集中进行专业培训、竞赛和交流等。

4.结语

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开发应用不多。因此,应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积件和积件系统的具体实践开发上,注重积件技术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吸纳跨专业人才的加入,共同促进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莹.以基于积件思想的内接资源包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2]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7(4):50-53.

[3]刘晓雪,李远蓉.重新认识积件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4(5):23-27.

[4]袁倩,陈迪.我国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反思[J].网络教育,2007(7):47-50.

[5]崔绪昌.浅谈积件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8,33(8):30-31.

[6]徐莹.积件问题研究现状浅析[J].天中学刊,2012,27(5):139-140.

[7]王扬.师范生物教学中关于课件向积件发展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07(49):99-100.

[8]赵玉柱.如何实现flash课件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2008(6):48-49.

[9]刘甜.化学Flash课件的开发与积件库的建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

[10]袁倩.积件系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6(9):56-58.

[11]林玲,蔡智慧.生理学CAI积件库建设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63-64.

第4篇

关键词:美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得克萨斯州

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时任美国教育署署长马兰博士(S.P.Marland)于1971年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的而不只是职业学校学生的课程的一部分;职业生涯教育应当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的整个教育系统中;凡中学毕业的学生,即使中途退学者,也应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1]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退学、失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美国上到总统、联邦政府,下到百姓的广泛支持,这为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的职业生涯教育虽然有过低潮,但总体上还是获得了不错的发展。今天,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各州、各学区都在职业生涯教育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生涯教育的实施方面也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方式。2001 年,美国联邦教育部职业和成人教育署的研究《美国中学生涯发展干预项目分类系统》显示,中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方式分为以下四大类:课程本位方式、介绍性方式、建议性方式、工作本位方式[2]。在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课程本位是最有效也是最系统的教育方式,而课程是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载体。本文以美国得克萨斯州最新的中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为例,试图了解美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得克萨斯州中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主要分为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建立三个有序的学习阶段,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生涯探索。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职业探索,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并开始在职业群中做出尝试性的选择。在高中阶段,学生要对自己所选定的职业做深入的探究。这些内容在得克萨斯州的中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得克萨斯州于2010年了最新的《中学职业生涯发展必需的知识和技能》(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areer Development,TEKS)。根据《得克萨斯州教育法规》(the Texas Education Code,TEC),这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被安排于职业生涯课程中,该课程于2010-2011学年开始实施。初中有两门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即“探索职业”(Exploring Careers)和“职业入口”(Career Portals),这两门课程针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高中有三门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即“职业准备1”(Career Preparation I)、“职业准备2”(Career Preparation II)、“问题和解决”(Problems and Solutions),这三门课程针对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3]。TEC对每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都有总结性的介绍。

(一)探索职业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是不同的,并且在这个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变化。学生通过探索有效的教育和职业信息,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将会使用兴趣测试软件或者其他工具去探索个人的兴趣所在以及各种职业在教育方面的要求。这门课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探索,逐步建立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入口

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创造一种高品质的、不断更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为中学生未来的学业和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特定的职业集群中探索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研究劳动力市场信息,学习求职技巧,并建立就业所需的专业文档。学生使用自身的知识去探索并设定目标。[4]

(三)职业准备1

职业准备1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机会能够把课堂教学、有偿工作和就业经验结合起来,并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之间的伙伴关系。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这种教学安排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能够接受到关于就业技能的培训,培训包括职业技能、面试技巧、沟通技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等。职业准备课程非常严格,它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学业标准,并为学生学业和未来事业上的成功提供支持。

(四)职业准备2

这门课程通过课堂技术教学以及在职培训培养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就业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安全意识以及小组交流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一个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以强化特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赞助商将为学生提供有偿职业培训。

(五)问题和解决

问题和解决是一门基于项目的研究课程,主要针对那些有能力研究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学生。学生需要在与自身职业兴趣相关的主题上选择一个项目,用科学的调查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观众展示。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为了达到学术上的成功,学生需要有机会在不同环境中学习、强化、应用并转化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得到这些相关的优秀经历,并使这些经历成为学生争取“杰出成就计划”(the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Program)的重要资本。[5]

二、得克萨斯州中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在对得克萨斯州中学职业生涯教育的五门课程有了宏观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将在本部分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地介绍。TEKS对每门课程中学生应该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把每一项“知识和技能”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指标。在教学中,每门课程被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都要完成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一)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学习内容

得克萨斯州把中学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五门课程中,将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化,明确课程的重点和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表1列出了每门课程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以上的每一条“知识和技能”都配有具体的指标以指导实践。以初中部分的“职业入口”课程为例,八条“知识和技能”被细化为一些具体的、易于操作的指标(见表2)。[6]

(二)学习单元——课程的构成形式

每门职业生涯课程都由“学习单元”组成,这些“学习单元”覆盖了表1、表2所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进行进一步整合,以方便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以初中部分的“职业入口”课程为例,该门课程包括十个“学习单元”(见表3)。例如,第一个学习单元是“了解自己”,它包括A、B、C三个组成部分。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完成表2所列的“知识与技能”(2)中的(B)指标,即探索个人感兴趣的职业生涯。通过表3,我们能够对美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情况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三、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一)普及职业生涯教育观念

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来实现成功的过程。美国教育总署专门对职业生涯教育进行了界定: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在于包括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career awareness)、生涯探索(career exploration)、生涯定向(career orientation)、生涯准备(career preparation)、生涯熟练(career proficiency)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指导,在形式上几乎被家长的包办和学校的就业指导所取代,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中基本不涉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都相对淡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培养,这一现象在中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导致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匮乏。

观念决定行动,人们只有在观念上接受并认可职业生涯教育,才会在行动中对其加以重视。因此,只有大力普及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才能够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便利。我们应该在全社会普及职业生涯教育观念,让大家能够接触、理解职业生涯教育,使全社会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就要直接面临职业生涯的选择问题,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尤为迫切。

(二)开发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及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是贯彻落实其教育理念、实践其教育思想的关键。得克萨斯州中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和兴趣等;第二,了解职业,包括对职业种类的了解、职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的教育要求、薪金等;第三,寻找并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即在了解自己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职业,并集中精力对这些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的探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准备;第四,培养有助于获得成功的能力,如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理财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不同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课程的重点有所不同。根据美国生涯规划理论大师舒伯(Donald Edwin 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的过程被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出生~14岁)、探索(15岁~24岁)、建立(25岁~44岁)、维持(45岁~64岁)、衰退(65岁~死亡),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任务,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8]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较为普遍的职业生涯教育方式就是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等一些就业前的即时培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我国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和无助,以及在大学毕业时所面临的就业难等问题,与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紧密相关,而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弥补职业生涯教育缺失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发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我国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在美国,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除了上文介绍的课程本位的实施方式以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美国学校就会开展“职业日”(career day)活动,“职业日”当天,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会接受邀请,义务到学校做关于自己工作的演讲;每年四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带孩子上班日”(Take Our Daughters and Sons to Work Day),在这天,家长会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孩子接触并了解工作;等到孩子十三四岁时,“职业影子日”(Job Shadow Day)将会取代“带孩子上班日”的活动,孩子能够通过学校的帮助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当一天义工;在上高中以前,很多学校都会通过“职业生涯兴趣量表”(Career Interest Inventory)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9]。这些活动都对学生职业生涯知识的积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小就有职业生涯意识并有能力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这些方式,并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利用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开发多种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方式。

学校是开展系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职业生涯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而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至关重要。尽管我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多数教师还是仅关注学科知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错过了很多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机会。一线教师是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加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卫华.美国犹他州7年级生涯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刘元.美国K-12生涯教育实践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Chapter 127. 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areer Development[EB/OL].http://ritter.tea.state.tx.us/rules/tac/chapter127/ch127toc.pdf,2013-08-26.

[4][6]Chapter 127. 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areer Development Subchapter A. Middle School[EB/OL].http://ritter.tea.state.tx.us/rules/tac/chapter127/ch127a.pdf, 2013-08-26.

[5]Chapter 127. 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areer Development Subchapter B. High School[EB/OL].http://ritter.tea.state.tx.us/rules/tac/chapter127/ch127b.pdf, 2013-08-26.

[7]Career Development:Middle School Scope and Sequence [EB/OL].http://depts.ttu. edu/hs/ccfcs/ss_files/Career_Portals.pdf,2013-09-27.

第5篇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远程教学 开放教育

1 系统设计的研究背景

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已经成功地成为教学管理的主要辅助工具。在我国教育需求不断增加,高校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充分利用了优秀教育资源,而且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这也极大促进了高校的信息化发展。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适用于各种教育层次的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课件、考试等系统或平台也逐渐发展成熟。但是,目前实施网上远程教育的高校已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中的教学系统一般都是以完成“课程教学”为目标设计的,还不能实现对远程教育的全面支持。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应能对教学计划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即除课程教学之外,还应对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环节提供支持服务。

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是学习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的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尤其重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作品和毕业论文。学生在完成计算机系统设计和毕业论文期间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当前各大高校都开发了毕业设计的网上指导系统,但这些系统主要是实现网上选题,开题报告的提交和毕业论文的提交。

开放教育背景下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具有自身特点,他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1)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对一辅导;(2)开放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大多是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不可能经常来学校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3)有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在入学前也没有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背景,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希望有一个学习平台,可以补充计算机专业知识,希望有一个交流平台,可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4)有部分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书写方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感到很吃力,特别是论文格式上的修改,往往会发生学生多次修改论文也无法完全满足格式要求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要完全规范学生的论文格式也很困难。

根据开放教育以及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笔者开发了一个毕业设计在线指导平台。该指导平台主要是以指导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了毕业论文的在线指导,还包括课题的设计指导平台和论文写作平台。

2 系统实现的技术方案

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采用了B/S架构,学生、指导教师使用浏览器通过Internet向毕业论文指导平台提交请求、接收反馈结果,客户端不需要安装额外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毕业论文指导平台部署在学校内部的一台服务器上,服务器包括网站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网站服务器用来处理所有的用户提交请求,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和处理相关的数据。

该系统是在Visual Studio2008平台上进行开发的,采用和C#语言为前台开发语言,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下面将介绍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数据库的设计。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一共分为四大功能模块(如图1):

图1 系统功能模块图

3.1 用户管理模块

本系统主要有三类用户:管理员,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员的管理权限主要是进行用户管理,针对两类用户,指导教师和学生。系统提供教师和学生的注册平台,教师和学生注册成功后,由管理员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教师和学生就可以登陆该平台,进行相应的操作了。

3.2 毕业课题设计辅导功能模块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复习和巩固,在线给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案例以及系统开发的难点解答,方便学生进行学习。采用比较形象的视频演示和文字描述的两种形式,符合学生在线学习的习惯。

图2 毕业课题设计指导模块结构图

如图2所示,该功能模块针对两类用户,对于教师来说,教师需将信息系统案例的文字和视频信息进行上传和编辑,本平台提供教师以网页和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案例的形式,以流媒体的形式上传信息系统案例的演示视频。教师可以实现对上传的内容进行删除和修改。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学习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如完整的信息系统概念和演示,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演示。既有文字信息也有视频信息,方便学生自己在家学习。通过该功能模块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补充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开发思想。

如图3所示,该功能模块提供给学生一个编辑论文的平台,学生可以选择要编辑论文的条目,如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然后在对应的编辑平台上进行文本的输入和修改。论文会根据教师事先设置好的论文条目格式自动生成。学生可以选择在线编辑,也可以选择导出为word格式。由教师在后台设置好论文编辑的条目和格式。这一功能方便学生统一论文格式,也方便教师随时监控学生完成论文的情况。

3.4 师生互动的在线答疑功能模块

该功能主要是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在线互动,由教师设置好课题组,每个课题组统一在一个讨论平台上,学生只能在教师分配好的课题组平台上发言。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向教师提问,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与同一课题组的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平台不同于其他毕业论文指导系统只有一个统一的讨论平台,而是以课题组为讨论单位,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指导,也利于学生之间对同一类课题进行交流。

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共有8个表,这8个表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数据表说明

每个数据表的具体设计在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5 结论

该系统是针对在开放教育背景下,利用远程教学的方法开发的一个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它不同于其他的毕业设计在线系统,它不提供教务人员的论文管理功能,本系统主要是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方便两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进行远程交流和远程学习。因为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存在了毕业论文的提交系统,但已存在系统主要是实现毕业论文的提交和管理使用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而该系统主要是针对理工类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设计的,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论文的编辑问题,还提供了辅导他们进行课题设计的功能。该系统正在开发试验阶段,根据学生和指导教师使用后的反馈意见,我们还可以进行功能的适当调整和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崔东浩.业余大学毕业论文指导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张晓东.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35-37.

第6篇

关键词:科学检验精神;药检信息化;药检云计算

1 全国药检信息化概况

目前,我国药检系统的现状是处于大部制框架下的药品监管机构改革阶段(2008年至今),药检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各个药检所(院)的基本工作职能是药品检验检测,但随着人民群众对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生物制品等等的日益关心与重视,药检所(院)的检验检测范围也正在逐步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的以人工方式去管理这么多的药检日常办公业务和众多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的日常检验检测业务既不科学又不经济。这样信息化成为最有效管理药检所(院)日常业务的重要手段。在一般的药检系统中,信息化通常应用在检品管理、行政办公、标准查询、网站信息平台等。在如此众多的应用系统中,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体系将会在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发挥出重大作用。

2 全国药检信息化分类

根据调研情况全国药检机构可以按照经济区的模式进行划分,主要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沿海三大类型,对这三种类型进行总结并归纳其问题和建议:

2.1 西部地区药检信息化

这些地区主要的代表有甘肃、青海、、贵州、宁夏等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药检信息化情况是以中检院开发的99版系统为主业务相关报告书、辅助以的资产管理系统、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等作为药检信息化的基础系统。根据调研资料发现,在这些地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药检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服务水平跟不上药学科技发展的步伐;还受到区域或自然条件限制等问题。在技术方面,对抽验结果的分类比较;统计分析;以及对药品生产经营、技术指导等都有缺陷。

2.2 中部地区药检信息化

这些地区主要的代表有湖北、河南、安徽、山西、内蒙古等地区,这些地区的主系统大多数是使用中检院领导开发的《药检所管理系统2008版》(简称08版)报告书。在这些地区的药检所(院)中,其中一部分是直接在08版的基础上扩展相应的管理职能,另一部分则是重新开发一些辅助的日常办公系统。根据相关的资料,总结这些药检所(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技术力量薄弱;真正的网络化,无纸化办公还未实现;保密和安全措施还存在一定漏洞等。

2.3 东部沿海地区药检信息化

这些地区主要的代表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其主要特点是经济比较发达,信息化投入较大,很多所(院)的核心业务系统是引入国外的平台,还有的甚至是自行开发。然后辅助于行政办公、网站交流平台等组成的信息化。这种模式的信息化系统对加强实验室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和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有重大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复杂的多系统给管理带来不便;软件和维护人员的专业性;费用高;扩展性差等。

3 科学检验精神的引入与药检云计算

2011年12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李云龙院长在全国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电视电话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科学检验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为“为民、求是、严谨、创新”。

药检云计算是构建的是一个整体大型的云计算,各种信息资源从国家级机构到地方都纳入了一个整体:国家级药检机构提供药检政策法规与技术支持;省级机构进行一些全国性的药检监督抽验软件、国评、各地的药检情况汇总;地方级的药检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报告书、检验检测等服务。第三方也提供一些服务,如:虚拟化管理、加密存储等,与之相联系的工商、质检、税务部分提供企业或收集到的其他与食品药品安全相关的信息等。这样建构的药检云计算是顶层设计融入多部门、多数据的药检云计算,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共享交流不畅通、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

4 未来药检云计算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药检云计算作为药检信息化发展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在药检系统的方方面面上带来巨大的变革:在工作上,检验工作人员可通过管理访问药检云计算平台来控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查看检验流程等以达到在家、出差、甚至移动的车辆中,照样能办公的目的;在生活上,检验工作人员或是普通民众可采集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问题产品的第一现场证据传输到药检云计算中对比检验机构实验室内的一些数据;在学习上,检验工作人员或人民群众都可以在线学习、在线数据挖掘、合理利用信息等;在管理上,建立从原材料产地――工厂――企业――物流――用户等领域的一体化监管,随时随地的监控到可能发生在任何环节的问题;在思维上,大数据、分析统计等技术可能改变食药化市场、获取新的认知,甚至监管方式会由现在单纯地依靠检验机构变成全民参与的监管。总之,药检云计算给药检信息化带来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创新。

虽然药检云计算是药检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它还并不是尽善尽美,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药检云计算的能耗问题,药检云计算的规模相当巨大,服务器、机房、交换机、路由器、传感器、UPS、空调、监控、照明、除灰除尘设备等的耗电量管理问题。

(2)药检应用程序迁移问题,药检机构程序众多,如何不影响原程序且不停止运行的情况下迁移这些应用程序。

(3)虚拟机的兼容问题,虚拟机的版本、生产公司等都可能不相同,药检云计算整体如何利用好虚拟机的资源分配。

5 总结与展望

文章主要通过对全国药检系统信息化情况进行的全面调研,归纳了药检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利用科学检验精神结合信息化的最新技术提出了通过药检云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研究阐述了药检云计算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婧怡.河南省市县级药品监督检验现状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2]陈为,李健.药检机构信息化建设与质量管理工作的融合[J].中国药事,2013,6(9):913-918.

[3]李云龙.积极践行科学检验精神[J].求是杂志,2012,06:30-31

[4]庞璋帆,罗震钧,涂婕.浅谈药检云计算平台的构建及大数据挖掘[J].软件导刊,2013,09(12):128-130.

作者简介:李成(1979-),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办公室科员。

第7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 儿童文学素养 语言教材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因年龄和自身知识经验的不足,大部分不具备阅读能力。 幼儿只有通过第三者转化成声音等形式来接受文学作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成人,幼儿教师则是向幼儿传递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人物,其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和方法,进而影响着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方卫平教授认为,印在书上的文学文本,如果没有成人的辅助和转达,对于婴幼儿来说也许毫无真正的文学意味。 所以在幼儿文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因素,调控与规范着整个文学欣赏过程,教师的儿童文学认识水平影响着幼儿文学素养的培养。那么幼儿教师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认识的调查就十分必要。因为只有在了解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才能为幼儿教师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顺利开展文学教育活动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二、问卷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教师的基本信息和幼儿教师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认识调查。问卷共30个题目,29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题。问卷回收之后根据作答情况,剔除3个客观题。题目选择的来源是儿童文学自学考试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的回答。问卷共发放了13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是76.9%,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是85%,采取SPSS16.0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幼儿教师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地位的认识

调查中97.6%的幼儿教师认为儿童文学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认为儿童文学和语言课程资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与目前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都来自儿童文学作品的现实是一致的。

2.幼儿教师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理论的认识

虽然大部分教师在观念上能够认识到儿童文学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对于儿童文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卷分析表明:虽然大部分教师认同儿童文学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价值。但是问卷调查显示:只有49.4%的教师系统学习过儿童文学这门课程,24.7%的教师自学过儿童文学课程,没有学过的占25.9%。在职的教师参加过儿童文学知识培训的也只占了32.9%。教师在文学阅读量方面也令人担忧,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幼儿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问卷调查表明:只有1.2%的人看过很多儿童文学方面的书籍,69%的幼儿教师只看过一点。从数据来看幼儿教师对儿童文学的认识还很浅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和素养有待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幼儿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来自于幼儿教师的引导,文学作品的价值传递也是通过教师对作品的解读和引导来实现的。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关于儿童文学知识素养。但是调查中发现:了解儿童文学发展史的只有7.1%,了解很少的占了40.5%。同时对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认识需要提升的空间也很大。

3.幼儿教师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价值的认识

儿童文学的个体价值,即儿童文学对儿童个体需要的满足和对增强儿童个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和意义。教材中儿童文学的个体价值包括:提供阅读乐趣、提供间接经验、补偿儿童心理、培养自我意识、增强儿童自我效能感、增长文化知识和拓展想象空间等。 调查发现:幼儿教师认为儿童文学的个体价值中,居第一位的是发展想象力,其次是提供乐趣和强化叙事能力。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中,居第一位的是发展语言价值,其次是促进阅读价值,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

4.幼儿教师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质量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85.9%的幼儿教师对语言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满意的,说明语言教材中的选文是得到幼儿园教师的认可的。但是有42.4%的幼儿教师对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太熟悉,幼儿教师作为教材的诠释者,如果连自己都不太熟悉教材中作品,那么在开展文学教育时也一定是一知半解的。

调查显示:90.6%的教师认为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是切合幼儿的兴趣的,而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有57.6%的幼儿对文学教育兴趣一般,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幼儿教师在解读作品时没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提升幼儿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建议

1.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准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在高等院校开设儿童文学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如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中外儿童文学史、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赏析、儿童文学文体学等, 扩充其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以此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的准幼儿教师,提升准幼儿教师的幼儿文学素养。

2.幼儿园开展多元化的儿童文学学习活动

幼儿园管理者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学活动,加强教师间、园所间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并定期邀请儿童文学专家和学前教育专家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儿童文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能力。

3.幼儿教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接近儿童的职业优势,保持一颗童心,挖掘教学中的素材,突破教育者的身份,抓住儿童的天性和情感需要,自己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富有想象力、感染力和独特审美趣味的儿童文学作品。

要想成为一位“有文学味”的幼儿园教师,老师们要保证阅读质量,博览群书,多读书、读好书,只有教师自己成为文学世界的“美食家”,才能帮助幼儿品评美味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

[2]方卫平.文本与接受[J].浙江师大学报,1994,6.

第8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影响长沙市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退休专职教师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不同年龄退休专职教师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分析了影响长沙市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退休专职教师 健身活动 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长沙市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加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抽取湖南商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大、长沙理工大学、长沙大学、湖南女子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的退休专职教师(共478人)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全国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相关研究成果及论文,为本研究作理论和相关数据、资料的准备。

2.专家访谈法。对长沙市部分高校老干部处的专家及部分退休专职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形式主要是走访和电话访问,了解他们对退休专职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认识和见解,并征求他们对论文的建议和意见。

3.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拟订调查问卷,就长沙市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加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情况进行调查。

4.数理统计法。根据咨询、调查、访问收集的有效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退休专职教师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表1可见,影响长沙市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诸因素中,缺乏健身氛围和缺乏专业指导占了较大比重,两项共占49%,其中缺乏健身氛围占24.7%,缺乏专业健身指导人员占24.3%,其余依次是:缺乏合适的健身场所器材(占15.1%)、缺乏组织(占13.2%)、缺乏兴趣(占11.1%)、没有时间(占7.5%)、缺乏家人支持(占2.5%)。

健身氛围对被调查者参与健身活动的影响比较大,被调查者的健身积极性高,但他们的健身活动大都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无序的状态中,他们希望周围有浓厚的健身氛围,希望有关基层组织或部门帮助其成立不同项目的健身协会,形成一个个稳定的健身群体,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健身活动能够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更有利于健身活动规模的不断壮大和有关基层组织或部门对其健身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如有的放矢的针对不同的健身协会组织不同的活动或提供不一样的帮助。

由于自身对健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大多被调查者又患有一种或几种身体疾病,同时由于退休专职教师身体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比较敏感,如果没有专业的健身指导,他们往往不知道哪种健身项目适合自己,怎样的健身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自己的健康最有利,以及怎样监控自己的活动强度,怕掌控不好反而对身体造成损伤,所以很多被调查者参加有些健身项目进行锻炼时有些犹豫,对一些自己没有参加过的健身项目不敢轻易尝试,高校内其实拥有大量的体育人力资源,但没有被充分利用。

选择由于缺乏合适的健身场所器材而影响自己参加健身活动的被调查者,表示进行一般的健身活动场所如走跑场地还是比较多,但是缺乏适合老年人专项活动的场地、器材,影响了自己参加健身活动尤其是自己喜欢的健身活动项目,如遇雨雪天气,因为没有相应的室内场馆对其开放,使得许多高校退休专职教师的健身活动就不得不被取消,同时由于大部分退休专职教师都患有慢性咽喉炎,在寒冷、风大的天气也不适于在室外进行健身活动。跟别的老年群体相比,一些新兴的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项目更容易在高校退休专职教师中开展起来,但由于高校或所在社区没有开发相应场地、购买相应器材,导致场地、器材发展相对滞后或缺乏,严重影响了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与该项目的积极性,也阻碍该项目的开展。

缺乏组织也是影响被调查者参加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与在职人员相比,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健身活动的组织明显减少,其空闲时间明显增多,他们更加需要和渴求经常进行有组织的健身活动,增加他们对健身活动项目的了解,提高他们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保证他们参加健身活动的持续性,同时很多退休专职教师希望自己的健身项目有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如组织有氧操、舞蹈、秧歌和太极拳(剑)等项目的表演,组织退休专职教师乒乓球、羽毛球和快步走等项目的比赛,其实高校在这方面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如在文艺晚会时上一个退休专职教师的健身节目,在教职工的运动会时设置一个退休专职教师组,但是这方面的组织却很缺乏。

表1 不同性别退休专职教师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览表

男 女 合计

影响因素 n % n % n %

缺乏健身氛围 46 23.5 72 25.5 118 24.7

缺乏专业指导 50 25.5 66 23.4 116 24.3

缺乏合适的健身场所、器材 34 17.3 38 13.5 72 15.1

缺乏组织 24 12.2 39 13.8 63 13.2

缺乏兴趣 28 14.3 25 8.9 53 11.1

没有时间 6 3.1 30 10.6 36 7.5

缺乏家人的支持 4 2.0 8 2.8 12 2.5

其它 4 2.0 4 1.4 8 1.7

在影响长沙市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存在性别差异,由表1可见,在缺乏兴趣因素的选择上,男性被调查者(占14.3%)明显高于女性(占8.9%),而在没有时间因素选择上,女性被调查者(占10.6%)明显高于男性(占3.1%),表明男性被调查者是否参加健身活动,与有没有其感兴趣的健身项目比较重要的关系,女性被调查者则表示只要有时间,自己会的健身项目都比较愿意参与,但女性往往在家庭中承担的家务比较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帮子女带小孩这些家务活主要还是女性在承担,因此参与健身活动的时间受到的影响较男性大。

(一)不同年龄退休专职教师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影响长沙市退休专职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存在年龄上的差异,由表2可见,缺乏健身氛围因素、缺乏时间因素和缺乏家人支持对被调查者参加健身活动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被调查者选择的健身项目逐渐固定,趋向单一的简单项目,所以对健身氛围的依赖逐步减少,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被调查者承担的家务逐渐减少,时间充裕,家人对被调查者的身体状况也是更加关心,家人对被调查者参加健身活动更加支持,所以缺乏时间因素和缺乏家人支持因素对被调查者参加健身活动的影响逐步减小。

缺乏指导因素对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影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主要是女性,而女性被调查者以往空闲时间比较少,对健身项目的了解不如男性被调查者多,以及女性被调查者喜爱的健身项目主要是要求乐感比较强,协调性比较好的有氧舞蹈类项目,因此女性被调查者对健身指导的需求更强烈。对61―65岁的被调查者影响较小,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影响呈现递增状况,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被调查者身体状况变差,身体机能下降,健身活动中所要注意的事项增加,如健身活动缺乏指导,不能科学的进行健身活动,就很容易受伤甚至发生危险。

缺乏场地器材和缺乏组织因素对60岁以下被调查者影响较小,对其他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影响差异不大,同样因为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主要是女性,女性健身对组织的依赖不大,如选择健身操、舞蹈、秧歌的进行健身女性被调查者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健身团体,同时这种健身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小,只要有块合适的空地就可以进行,而高校的场地资源比较丰富基本能满足她们的健身需求。

表2 不同年龄退休专职教师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览表

60岁以下 61-65岁 66-70岁 71-75岁 76岁以上

影响因素

n % n % n % n % n %

缺乏氛围 33 35.5 35 25.7 31 23.3 14 17.7 5 13.5

缺乏指导 22 23.7 26 19.1 32 24.1 23 29.1 13 35.1

缺乏场地器材 10 10.8 21 15.4 22 16.5 13 16.5 6 16.2

缺乏组织 8 8.6 19 14.0 18 13.5 12 15.2 6 16.2

缺乏兴趣 7 7.5 17 12.5 16 12.0 10 12.7 3 8.1

缺乏时间 9 9.7 13 9.6 9 6.8 4 5.1 1 2.7

缺乏家人支持 3 3.2 4 2.9 3 2.3 2 2.5 0 0

其它 1 1.1 1 0.7 2 1.5 1 1.3 3 8.1

四、结论

(一)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加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缺乏健身氛围和缺乏专业指导,两项共占49%;(二)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加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在缺乏兴趣因素的选择上,男性被调查者明显高于女性,而在没有时间因素选择上,女性被调查者明显高于男性;(三)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加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存在年龄差异,缺乏健身氛围因素、缺乏时间因素和缺乏家人支持对被调查者参加健身活动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缺乏指导因素、缺乏场地器材因素和缺乏组织因素对被调查者参加健身活动的影响逐步增加。

参考文献:

[1] 赵淑英.体育活动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01):17-18.

[2] 陈传书.全国老年人体育工作会议中的讲话.2009.3.

[3] 林向阳,周红妹.高校老年教职工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3(02):38-41.

第9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选项教学

一、选项教学的理论来源及概念

1.体育选项教学的由来

体育选项教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形成的。1982年,顾渊彦在《高中体育课开设“指定选修”的探讨》一文中根据日本和美国的经验,在一些学校进行了在体育课中增设选修内容的实验,它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改革带来了蓬勃生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普通高级中学实验稿)》,2003年又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了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实施选项教学的指导思想,为在高中实施选项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2005年9月全国各省全面进入高中课改,部分有条件的高中率先根据教育教学目标进行了必修选项教学。

2.选项教学的概念

庞瑛在她的硕士论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实施选项课的教学实验研究》中提出,所谓选项教学,是指把过去按统编大纲规定的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顺序、统一的教学时间、统一的教学规定和要求进行固定模式的授课形式,变为由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专项编班分组进行教学,也可以叫做“专项体育课”。这种说法忽视了选项教学的基础设施,没有考虑学校教学条件的实际。陈美玉在《高中体育实施“选项”教学的探讨》中说,选项教学法是一位教师在一节体育课中实施技术、技能、选项内容教学,其说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是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周鸿凯在《析两种不同的选项体育课》一文中提出选项体育课实质上是必修课的又一种形式。这类课在日本被称为“必修选修”课,也有人把它理解为体育课程内的“指定选修”课。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没有注意到选项教学的灵活性,表现得很笼统。

笔者认为,选项教学是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或者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考虑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专长,制定选修项目,按学生的选项重新排班,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二、选项教学的现状

1.选项教学的分组

李艳群在《高中体育新课程的选项教学计划》中指出:对于小规模的学校来说,这种选项教学的实施是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其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案是几所学校联合起来,或者考虑将体育、文艺两门课程联合起来安排教学。这种想法笔者认为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能够体现资源共享,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授课中,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黄敏在《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及运用效果》中提出:第一,打破班级界限进行选项体育教学;第二,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实践;第三,进行班内选项教学。张乐荣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选项(合班制)”教学实施的浅析》中更加具体地阐述了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分为:①同质分组;②异质分组;③合作型分组;④同伴辅导式分组;⑤友伴型分组。他认为进行选项教学时,采取以上五种具体的分组方式,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选项教学内容

苏春宇、王祖标在《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中体育教学兴趣选项实验研究》中运用的选项教学是设置篮球、足球、排球和健美操四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杨建运、吴龙在《高中段体育选项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设五个专项供学生选择;庞瑛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实施选项课的教学实验研究》中把选项教学内容实验分为: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轮滑等七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戴嫔、柏铁柱在《南京市城区普通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现状分析》中,陆青、吴小霞、朱运安、李良辉在《积极实践 勇于探索》中,马文慧在《选项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孔祥武、李依军在《高中体育选项分组教学实验研究》,杨朝开在《实践选项教学 推进课程改革》中分别指出除了球类、武术和健美操之外,个别学校还开设了手球、网球、跆拳道、田径和综合类项目;赵珍、卢江辰在《高中体育课选项学习的点滴思考》中,提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有弹性和伸缩性,扩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时代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季节气候气象万千,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的活动,如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荡秋千等;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毽球等;秋季可以开展登山、越野跑、打陀螺等;冬季可以开展滑冰、蹴鞠、滑雪等。

管水法、夏积仁在《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提出了几点对选项教材的思考:教材内容的灵活性、时代性、实用性、特色化、人文性和多样性。王利桢在《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谈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3.项目设置依据

庞瑛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实施选项课的教学实验研究》一文中指出,选项教学考虑学生兴趣占73.4%,学生身心发展占20.1%,学校的实际条件占6%,而体育教师的专长只占到了0.5%。戴嫔、柏铁柱在《南京市城区普通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现状分析》中认为男女生由于青春期心理、生理特点的关系,除了兴趣、效果之外,可能还受同伴的影响。吴士行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模式的思考》中指出学生对现行选项课的要求是:希望有更多的可选项目、场地器材、选择机会、自由活动时间,另外希望体育教师专业技术好。王扬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中认为先项教学除了要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征、兴趣等之外,还要具有健身和知识性,而且需要简单易行。

三、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选项教学与学校体育场地、师资方面的矛盾

李希周、赵进在《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的现存问题与对策》中,杨朝开在《实践选项教学推进课程改革》中提出了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田径体操类的老师数量多,而乒乓球和羽毛球类的老师数量少。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使得体育教师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要多开展体育教师的短期专业培训,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拓宽体育教师的知识领域,提高其工作能力。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的水平,所以体育院系应根据社会、就业实情来调整课程结构,增添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

2.体育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生在选项教学中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可见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进一步完善。在选项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的,缺乏权威性,课程随意性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办好体育教学,体育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学生兴趣选择的不确定性,要针对学生的共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3.运动技能教学弱化的倾向

王洪涛在《高中体育课改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中认为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认为落实“健康第一”就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满足学生兴趣”就是要让学生随心所欲。于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环节的控制等方面过分遵从学生的兴趣,忽视了学生必要的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体育课蜕变成了活动课。选项课给很多教师和学生造成一种错觉, 认为体育选项课的任务就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注重技术的精雕细刻和提高运动技术方式方法的探究,而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的合理保健及健康教育。在体育选项教学中,在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教师要重视传授运动健身的原理,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本领。

4.选项教学的评价问题

李磊、杨军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制约因素分析》中提到了在评价主体方面,大多数中学都是以体育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学生的意见和人格没有得到必要的尊重。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单调,强调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实际进步与努力程度,存在着不公平性。中学这种不合理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模式,扼杀了部分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这与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武俊清在《团队积分教学评价法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可行性操作》中提出了创新性的评价方法,就是学生先有基本分一百分,上不封顶,迟到、缺勤会被扣分,下不保底,记为F1;体育教师对学生(员工)期末考试报酬核定,记为F2;同时,将学生期末身体素质成绩作为学生个人业绩报酬,记为F3;体育教师对各“班级”学生的团队考核报酬核定,记为F4;班级团队对学生的考核报酬核定,记为F5;并对每个学生进行业绩考核,并核定报酬。为了更好地体现“团队积分”教学评价法的优点,同时能真实反映团队对其成员体育学习状况,需要上述几项报酬进行权重分配(W)。参与确定权重分配的人员包括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代表等。学生的最终业绩报酬(即最终体育学习成绩)的确定,记为M。则M=F1×W1+F2×W2+F3×W3+F4×W4+F5×W5。其中,W1+W2+W3+W4+W5=100。高中体育与健康“团队积分”教学评价法准备工作量较大,每一次课都要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否则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创新效果和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进一步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设计出一套有利可行的软件,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

李再林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做好教学评价应做到:①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学习进步幅度和学法上的实践创新;②重视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③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层激励 管理层权力 信息披露质量

一、文献综述

管理层激励包括管理层的货币报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在货币报酬激励的研究方面,刘慧凤和杨扬(2009)以管理层报酬――公司业绩――信息披露质量为框架进行研究,发现货币薪酬的激励相比于股权激励效果更佳,激励作用更强。唐英凯和王野(2009)分别研究了管理层年度报酬总额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水平,也发现货币报酬与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Watts和Zimmerman(1968)认为,既然管理层薪酬的制定要以会计信息为基础,那么他们就更倾向于操控会计信息,实现报酬最大化。王兵、卢锐和徐正刚(2009)研究发现,各种高管薪酬激励方式都会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

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在早期,Jensen和Meckling(1976)就指出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时可以有效实现股东与管理层激励相容,使得管理层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唐丽华(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有股份的公司相对于未持股的样本公司而言,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较高,在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尤其如此。谭劲松、宋顺林和吴立扬(2010)探究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不高的原因,发现管理层是否持股对信息透明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治理作用并不明显。Morc(1998)认为如果管理层本身已经持有了足够数量的股份,在高管任命和薪酬制定决策中拥有较多的表决权,那么他们自愿对外披露的信息将减少。赵娜和孟祥革(2007)认为由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仍不完善,投资者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股票期权实行效果欠佳,反而会产生激励陷阱。

在管理层权力对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王斌和梁欣欣(2008)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有利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也有学者认为,当管理层权力较大时,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取收益,而无需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吕长江、赵宇恒,2008)。

综合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虽然管理层激励的相关文献比较丰富,但仍未形成清晰统一的研究结论,而国内外关于管理层权力的研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关于管理层权力对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研究比较少。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管理层的货币薪酬激励是减轻问题的天然机制,直接影响管理层的决策与行为,当管理层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从企业获得令人满意的货币报酬激励时,就减轻了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或信息操纵的手段获取额外收益的动机。另一方面,当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时,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能够获得更大的额外收益,尤其是当管理层通过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能够获得巨额的收入或者规避大量损失时,其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就越强,使得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下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好。

假设H1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差。

管理层权力越大,则在公司经营决策制定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越有能力和空间去操控会计信息。而当管理者受到股东和董事会的监督时,管理层权力会受到约束,操纵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从而促使管理层遵循信息披露的要求,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层权力越大,信息披露质量越差。

最后,管理层的个人效用函数中不仅包括货币薪酬等显性收益,还包括在职消费、闲暇娱乐等隐性收益,如果管理层手中的权力较大,就拥有更多的方式和渠道扩大其隐性收益,从而不必完全依赖货币薪酬激励,由此弱化了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的治理效应。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层权力会弱化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对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治理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8-201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为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以及深交所网站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出于研究的需要,对样本公司进行了筛选:(1)剔除ST、*ST企业;(2)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3)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

经过筛选,我们得到43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一共2 170条数据。本文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和Stata软件。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对深市所有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考评,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以及不合格。本文采用深交所的考评结果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变量,将优秀的信息披露质量赋值为4,良好赋值为3,合格赋值为2,不合格赋值为1,采用有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2.测试变量。本文对管理层的货币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分别采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对管理层权力的衡量采用五个变量: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以及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虽然管理层持股比例会同时影响管理层激励和管理层权力两个变量,但由于我们使用两个不同的模型分别检验管理层激励和管理层权力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所以不会产生共线性的问题。为了验证管理层权力与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交互影响,本文对管理层权力的五个衡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衡量管理层权力的综合变量power。

3.控制变量。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上市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以及增长率都会影响信息披露质量,本文选取总资产的对数、总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负债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四个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计

为了揭示管理层货币报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检验H1a和H1b,建立如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

quality=α0+α1salary+α2share_m+α3size+α4ROA+α5leverage+α6growth+α7year+α8industry+е(模型1)

为了揭示管理层权力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检验H2,建立如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

quality=α0+α1share_m+α2duality+α3share_1+α4board size+α5indep+α6size+α7ROA+α8leverage+α9growth+α10year+α11industry+е (模型2)

将管理层激励变量与管理层权力变量放入一个模型中,考察它们对信息披露质量的综合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quality=α0+α1salary+α2share_m+α3duality+α4share_1+α5board size+α6indep+α7size+α8ROA+α9leverage+α10growth+α11year+α12industry+е(模型3)

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两职合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管理层持股比、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提取出综合变量――管理层权力,验证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与管理层权力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交互影响,检验H3,建立如下模型:

quality=α0+α1salary+α2power+α3salary × power+α4size+α5ROA+Α6leverage

+α7growth+α8year+α9industry+е(模型4)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下页表2中可以看出,2008-2012年深圳主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结果均值为2.8627,介于良好和合格之间,总体来说信息披露较为规范。公司前三名高管薪酬的平均值为13.8025,折算成原始数值为98.7万元。存在管理层持股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6%左右,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均值仅为0.21%,总体持股数量比较少,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力度较小。有16.29%的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管理层权力较为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最大为89.41%,最小为3.62,平均值34.23%,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但不同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在样本公司中,大约有一半的公司董事会人数设置为9人,其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平均值为36.81%,略高于公司法规定的独立董事必须超过1/3的比例。

(二)相关系数检验

当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超过0.8时,可能存在相关性问题。在本文中,各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远远小于0.8,初步判定本文研究不存在相关性问题。除了独立董事比例以外,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都比较显著,其中管理层货币薪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董事会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和两职合一与信息披露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表3显示的是有序的logistic模型的回归结果,由模型1可知,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对信息披露质量有正向影响,而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信息披露有负向影响,二者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H1a和H1b。模型2中除了独立董事的比例这一变量不显著以外,管理层权力的其他衡量指标都对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管理层持股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会降低信息披露质量,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的提高和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在模型3中我们将管理层激励和管理层权力的各个衡量指标放入一个回归模型中,之前的结论仍然成立。最后为了验证管理层权力和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的交互影响,我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综合变量power,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salary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交互项salary*power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具有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而管理层权力弱化了货币薪酬激励的这种治理效应。

五、研究结论

信息披露质量一直是会计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管理层激励和管理层权力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可以合理推断管理层激励和管理层权力会影响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层权力在契约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到薪酬契约设计的有效性。现有的文献并未结合管理层权力来检验管理层激励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管理层激励、管理层权力和信息披露质量纳入一个框架进行研究,用实证的方法检验管理层激励、管理层权力会如何影响信息披露质量,以及管理层权力是否会弱化管理层货币报酬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可以有效提升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而股权激励反而会降低信息披露质量。另外,管理层权力越大,信息披露质量越差,管理层权力同时会弱化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对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治理效应。本文从管理层权力的角度为理解管理层激励效应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中必须重视管理层权力对薪酬激励效应的影响,合理安排与配置管理层权力,充分发挥管理层激励的治理效果,从而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行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