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09:3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春天的诗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关键词:小学;诗词;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词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都在文化中显示出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诗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细微处着手,优化小学诗词教育。
一、小学诗词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也是灿若星汉,在诗歌教育方面也是十分重视的。古诗词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认真学习诗词,是我国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他们接触古典文化的一个很好教材。小学诗词教育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诗词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灿烂辉煌,古诗词更是其中的瑰宝。诗词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很多优秀的诗词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了很好的结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歌家喻户晓,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歌主要描写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劳动是非常艰辛的,我国自古就有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这就是诗词对传统文化的体现,生活是诗词教学的资源库。
2.强化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词都是我国诗歌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不长,表达的意境比较深远,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诗词之所以被人们觉得语言很美,就是因为语言的节奏美感。诗词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采用拟声、双声或者押韵等形式来表达诗词的声韵美。诗词把这些形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的作品。
二、优化小学诗词教育的措施
1.启发想象,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诗歌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在诗词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发散思维,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古诗《村居》中诗人用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乡村的春天的景象:在春天的乡村,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色,有人物,充满生活色彩,这是一幅美好的春天的画卷,整个古诗都是描写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欢喜。在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想象,让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入境悟情,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诗词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表现,在诗人心中涌动的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简短精练的诗词。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心底声音的流露,也是他们情感的重要积淀。在诗词文学宝库中有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诗词,有表达亲情、友情的诗词,有忧国忧民的诗词,也有表达质朴的爱情方面的诗词,这些情感都在每首诗词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教学中不应该有过多的引导倾向,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我们把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就是“我们一会儿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一会儿低头想想我们的家乡”,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词中表现的那份淡淡的思想之情就不复存在,读起来毫无美感可言,味同嚼蜡。事实上诗词中那些深刻的感情是能够打动我们内心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深刻地说明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使在千百年之后,还是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除此,这些诗词中还有表现一定哲理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小学诗词教学效果。
3.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学生的心灵
古诗词精妙的语句、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习诗词,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品悟诗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总之,好的诗歌具有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语文学习内容。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摘 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背诵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想小学生能够背得快、记得牢,教师必须在背诵指导上下工夫。教师运用巧妙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能够提高学生学诗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了解和热爱。
[关键词]古诗 背诵 方法 趣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58
在我国,“诗教”源远流长,许多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读诗背词。然而进入小学后,诗词背诵却遭遇了尴尬——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词的积极性低,转眼就忘。这与相对单一乏味的背诵方法不无关系。因此,只有变换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学生才会诵得有滋有味,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看一看,诗画合一助记忆
在小学阶段的很多诗词,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因此,在指导背诵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插画,让学生通过鲜活的画面记住文字,达到诗画合一,这样记忆就会更加牢靠。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对于背诵景物类诗词最为适宜。如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写景曲,在引导学生背诵这首曲时,我先让学生按曲中描写的景物顺序去观察插画。当学生把曲中的美景了然于心时,整首曲也就熟记了。
二、演一演,一招一式涨兴趣
我们身体中不仅是大脑有记忆功能,而且每一个细胞都能存储记忆。在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中都含有很多的动作,这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古诗一边做动作一边背诵,让身体也参与到记忆活动中。在指导背诵《池上》这首诗时,学生们边吟读边做着划船、采莲、摆手的动作,俨然就是诗中天真无邪的小娃了。这些动作让学生摆脱了“正正经经”的上课坐姿,使身体活动起来,他们兴趣大涨,很快就背诵了下来。
三、填一填,填字游戏记难句
在检查背诵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背一些本来背得很熟的诗时,会突然在某个环节上卡壳了。这时如果提示一下某个字(或词),学生就会很快地接上。抓住这个特征,我经常和学生一起玩“填字游戏”,所填的字一般是关键字或是易错字。如《石灰吟》这首诗,第三句为“粉骨碎身浑不怕”,但是有学生习惯性地背为“粉身碎骨浑不怕”,于是我就专门抓第三句“粉骨碎身”这一词进行填空:“粉( )碎( )浑不怕。”而背到最后一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时,就会有学生与《墨梅》(王冕)最一后句“只留清气满乾坤”混淆了,我就抓最后一句进行填字:“……要留( )( )在人间。”“……要留清白( )( )( )。”这样,根据学生的错点进行几次变换填字,学生就能够区别诗句,牢牢记住了。
四、猜一猜,益智诗谜得意趣
在浩如云烟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的诗谜,充分显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平时,我经常说一些诗谜让学生猜。这些诗谜以五言居多,字简意浅又生动有趣,花的时间少又能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如关于“风”的诗谜:“吹落三秋树,能解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还有关于“雨”的、“琴”的、“松”的诗谜……同样的,也可以是学生说给老师猜、家长猜。这样,谜也猜了,诗也背了,趣也生了,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唱一唱,诗乐结合感古韵
诗词是一种音韵的文学,诗和音乐的结合,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根据诗词的这一特点,我将“吟唱”引入课堂。在指导《送元二使安西》的诵读时,我让学生先听《阳关三叠》古乐,在音乐声中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味和感情。之后组织学生以“一唱三叹”的演唱方式来进行吟唱。一声唱,三声叹让学生们入情入境地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对古诗的韵律节奏也获得了一定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古诗,进而积极地诵读。
六、讲一讲,故事情境入诗情
讲《赠汪伦》时,我和学生讲述“汪伦妙计邀李白”的故事,学生听得兴味盎然,自然也就很好地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记住了这首诗。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引入于谦的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人高贵的品格。如此一来,这些人物形象深植于学生心中,诗文也随之烙进了学生脑海中。在艺术节活动中,学生们还排演了故事情景诗《回乡偶书》,将诗人的乡心、乡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令观众拍掌叫绝。
七、串一串,以点带面促积累
在诵完一首诗之后,我常常要求学生找一找与诗歌内容相仿的诗。如诵完《春夜喜雨》后,我要求学生找一找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比较一下写春的不同心情,并运用已学过的方法将它背诵下来。在主题诗交流活动中,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认识到了十几首与春有关的诗歌,有《春游曲》(王涯)、《春雪》(韩愈)、《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等,如此“春意盎然”的情景更激发了他们找诗、背诗的热情。这种以点带面的背诵积累,不仅丰富了同类诗的积累,还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主题内容诗歌的不同之处。
郭学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境,和杜牧《山行》中的诗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了奋斗精神。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这是刘禹锡的乐观情怀。
杜牧的这首《山行》和刘禹锡的《秋词》有着相同的诗境。你看,远处的秋山有一条蜿蜒的石径盘屈而伸。山顶上,白云掩映,变幻万千,几家竹篱茅舍隐约可见。近处,红枫似火,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子,流连不舍地欣赏着。
本来,枫叶的颜色比红花显得更浓烈,这是谁都能感受到的。但它没有在春天和群花争艳,却在秋天呈现芳姿,这也是人们熟知的事实。可是,过去没有诗人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组成诗句。有的只是“浔(xú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有的只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有的只是“枫醉未到清醒时,情落人间恨无缘”的无奈。
然而,杜牧却赋予了枫叶以花一般的不同气质,并且让它和春花进行比较,组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绝妙意象,使人读了以后,产生许多深沉的联想和想象。有时,这种联想和想象,会超出原作者的本来创作意图之外。
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我们不但看到枫叶在色彩上比春花还要红艳,而且还能感受到枫叶比春花更耐得住秋霜的磨炼。
和诗人杜牧一样,我也喜欢秋天。秋天,不仅代表着成熟,还有“万山红遍”的喜悦和诗情。
1.“漫”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水过满,向外流;②淹没;③到处都是,遍;④广阔,长;⑤不受约束,随便; ⑥ 莫,不要。
在“漫读”一词中,“漫”的意思应该选择( )。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山行: 。 ②寒山: 。 ③径: 。
④白云生处: 。 ⑤坐: 。⑥红于: 。
3.说说你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理解。
古诗中的快乐儿童
汪金友
近日读到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儿童诗,题为 “小儿垂钓”。诗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个“蓬头稚子”,斜身在野草中钓鱼。路人向他招手问路,他却怕惊动了鱼儿而不敢回应。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但却似一枝出水的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惟妙的纯真和无限的童趣。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牧的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牧童,更像个小雷锋。“欲断魂”的路人刚一提问,他就热情相答,并且用手指明“杏花村”的方向。
唐代的吕岩 (吕洞宾),也写过一首《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宽阔的田野,悠扬的笛声,辛劳的牧童放牧归来,吃过了饭连蓑衣都来不及脱,就倒在地上呼呼大睡。只有那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他的身上。
而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 《牧童》,又与众不同。一个夏日的午后,袁枚去拜访朋友,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欢快嘹亮的歌声。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短褂、骑着黄牛的牧童在高声唱着 《放牛歌》。袁枚正听得如醉,突然歌声戛然而止。原来牧童发现了树上的知了,并熟练地爬上牛背,踮起脚尖,小手伸向一旁粗壮的树干。而机灵的知了,却 “嗖”地一声飞走了。袁枚见状,哈哈大笑,回家后即赋诗一首:“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对而言,白居易的 《池上》,则更为妙趣横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池塘中一个个的大莲蓬,清香诱人。一个小孩儿禁不住诱惑,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但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自己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小主人公天真活泼、又淘气又可爱的顽童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清代诗人高鼎的 《村居》,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草长莺飞,杨柳轻扬,正是一派大好春光。放了学的儿童们,纷纷跑回家里拿出风筝,趁着东风放上天空。这样的春天,让孩子们陶醉,也让大人们向往。
在我的印象中,古儿童诗最多的是宋时的杨万里。其中流传最广的是 《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还有《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色的蝴蝶,淹没在黄色的菜花中,令急急追赶的儿童,茫然不知所措。
关于儿童的词,我知道的只有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一句 “最喜小儿无赖”,把父母之爱,儿女之欢,都尽在其中。
苏轼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老舍讲:“小孩是哥伦布,把人带到新大陆。”天真无邪的儿童,不仅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快乐,而且带来了希望。
1.同学们,古诗中有很多可爱的儿童,他们各有特点,形象鲜明。你能从诗句中找到他们吗?用直线连一连吧!
放风筝的孩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捉蝴蝶的孩子 牧童遥指杏花村
垂钓的孩子 不解藏踪迹
指路的孩子 儿童散学归来早
偷白莲的孩子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 ”画出来。
1 教读经典诗文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对经典诗文产生畏难情绪很多是因为不会读,读不懂。因而教给学生诵读方法是培养诵读经典诗文兴趣的根本。
1.1 读准字音
多数经典诗文年代久远,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字的读音和意思小学生比较生疏,容易读错,影响了诵读的流畅性,无疑增加了学生诵读的难度。要降低诵读的难度,激起他们对经典诗文的兴趣,必须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学生对《弟子规》中, “挞无怨”的“挞”、“断机杼”的“杼” 等字的读音比较生疏,多次读错,影响了诵读的流畅性。尽管“素读”法倡导“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但是碰到这种情况,我会着重指点,教学生查字典读准字音,有时还通过小故事理解词义,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诗文,只有这样才能敲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兴趣之门。
1.2 画面感知
一首好的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正如常言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我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诗的意境,描绘其景象。如在教郑板桥的《竹石》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大胆地发挥想象,每人画出一幅“青竹图”,青翠的岩竹跃然纸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坚韧顽强的岩竹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我还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在辅助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而又隐含的诗意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带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情境中去感悟,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环境里欣赏诗歌,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人文美。
1.3 身教感染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学生对古诗文感兴趣,那么首先教师要丰厚自己的诗文底蕴,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教师自己要多读古诗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教师倘若能随口背诵许多古诗文,就能感染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对古诗文感兴趣了。
1.4 古文今读
1.4.1 在舞蹈表演中品味诗情。在哲学家,美学家的眼中,舞蹈艺术已经升化为一种生活,甚至生命的艺术。在文学家眼里,诗其实就是生命,是人的生命中那个最美、最真的化身。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何不把两者合二为一呢?我做过这样的尝试:《静夜思》《春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篇已经进入音乐课本。我先让音乐老师教会学生唱,再请艺术老师教学生舞蹈。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感受到了《静夜思》中,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春晓》中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进而感受到了词人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
1.4.2 在旋律中诵读激发兴趣。这种诵读方法的灵感来自我班学生的古诗改词:《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买来杀虫剂,蚊子死多少。”我听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决定让学生给他们喜欢的歌曲填古诗词。根据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选择不同的旋律。如《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的旋律是《春天在哪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采用的旋律是《小白菜》……由于所有的给旋律改词用是都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会唱的歌曲,所以孩子们在诵读吟唱古诗的时候兴趣盎然。
1.4.3 在诵读中配上动作感受诗文意境。
把每首古诗文都编成舞蹈搬上舞台表演难度很大,但如果把舞台搬到教室,搬到课堂,在诵读中配上舞蹈动作,孩子们读古诗更有兴趣,对古诗的理解更深,背诵起来更容易。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受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野径”“江船”“红湿”“花重”等意境,在诵读时配上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尽管孩子们的动作不尽相同,但他们情绪高涨,在比划中读,在读中比划,把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表现出来了。
2 营造诵读经典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香的熏陶。只有通过阅读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室是学生学习的摇篮。创设一个充满书香的阅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努力让班级成为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乐园。
2.1 建设书香班级
建设书香气班级,我先是创建班级图书角。让班级充满书香,首要条件是要拥有足够的图书,为此,我让学生保证人手一册图书,把自己已经看过的图书捐出来,先是自己带头,捐了十多本图书,不到一周的时间,我班的图书角摆满了四层图书。同时,我们还在书柜上贴上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小标语,让小小的书柜鲜活起来了。其次是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读书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 等经典诗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三是在教室后边的“学习园地”栏里,展示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优秀作品。四是教给学生“插针读书”的方法――早午晚诵读。每日用早餐课前十分钟时间读诗词解诗词;下午上课前抽十分钟吟诵,晚上在家抽十分钟巩固诵读。通过加强了书香班级的建设后,我发现课余时间,班里不再那么吵闹了,更多的是看到同学们流连图书角旁。
2.2 开展实践活动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成为众电视节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马”。如今,《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落下帷幕,“00后”复旦女孩武亦姝不负众望夺得了冠军。“中国人诗心不死”,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
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春节以来,央视科教频道以诗词知识竞赛为主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这档节目的火爆绝非偶然,它创新性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了“扩群”,体现了国人精神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与眷恋。
恰似一场春夜喜雨,央视每晚8时开播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刮起了一股收视风。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科教频道原创的一档大型演播室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节目内容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让国内无数家庭祖孙三代围坐电视机前,围炉话诗,滋润亿万网友的心灵。他们为参赛选手的才情所折服,感叹她们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他们封评委老师们为“大神”,敬仰老师们对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们盛赞节目“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高冷’的文化类节目也能有市场、有人气。”
节目中,从《诗经》到诗词,覆盖的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诗歌史。入选节目的诗词难度适中,以学生时代学过的居多,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人们的记忆与情怀,带领人们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90分钟赛诗会,鉴赏哲思皆得。这90分钟,是“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学习。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回忆了农耕田园生活的旧时温情;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领悟了学生时代读过即忘的诗歌妙在写尽无限希望和理想;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方知口中常念的诗中原指大雁这种鸟类。
这90分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鉴赏。选手吟雨,观众听雨,那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哲思,“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惆怅。中国古典诗词是一个巨大宝库,今人需要怎样的慰藉,它就能给我们张开怎样的怀抱。
这90分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叹。选手们在诗词对答时表现出来的雍容大度、谦冲温和等人格力量,让人们再度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看到了祖国下一代的希望。
古诗词的雅与俗,穿越时空引共鸣
对于广大观众而言,热衷关注诗词大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喜欢,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穿越时空引起共鸣。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9期节目中,年轻才女王冬妍和武亦姝在台上说的两句话为人们持续热议:
“我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耳边飘过的却是‘桃花都开了,好漂亮呀’,满满的违和感。”王冬妍则回忆校园桃花盛开的所见所闻,想到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让雅与俗此消彼长。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呀,现代人给不了你。”武亦姝的这句话获得很多人纷纷点赞,古诗词以及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现代人给不了你”的那种东西,并且是无比丰富的那种东西――其可滋养性情,可借古喻今,可切中时弊,可成风化人。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榻ㄉ枭缁嶂饕逦幕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传统文化热”或将在今年呼啸而至。由一档节目激起的文化涟漪,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
同样,《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也给了我们启示:文化节目具有非常大的可塑造性,通过文化节目的传播,诗词等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这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时代课题: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切合时代,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课题,也是一个教育课题,它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最美传统文化,传承引发思考
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一部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诗歌史。盛世必言诗,“大江东去”形成唐宋诗词创作的顶峰,“不怕远征难”体现着当今中国人的豪情;节日必言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入世必言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世必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触景时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情时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闲适时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虽然现代诗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自古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繁华落幕,速去读书!”“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古诗词,对于主动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积淀古典文化、提高鉴赏古诗能力很有意义。那么如何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呢?建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朗读古诗、了解诗人、体悟意境、把握鉴赏要领。
一、朗x古诗
学习古诗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可事先设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诗眼或词眼,以及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能让同学们初步感知到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不同,所创作诗的内容也不同。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等多种类型。各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的婉约,李煜、刘禹锡的隽永,谢灵运的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屈原的雄浑悲壮,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恬淡优美等等。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更好地感受诗歌内容。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先了解当时李白因受政治牵连被流放夜郎,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时,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真是欣喜若狂的背景,再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了。
三、体悟意境
先要理解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比如“举头望明月”,月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带有思乡之情的意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还要理解意象构成意境的一般类型: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中“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四、把握鉴赏要领
一、 在评价中反思,变浮躁为踏实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改中,教师要想快一些提升自己,寻找同伴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课堂教学之后,请同事评价,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既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又可以总结自己的教训,对于改进课堂教学和发展自我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在活动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我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进行“说春词”“对春联”“唱春歌”“画春景”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可谓是“书声、歌声、欢笑声,声声入耳”,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才把异常兴奋的学生拉回到课文中来。满以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的要求,没想到评课时,一位同事提出了这样疑问:“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呢?”
是啊,这句话不亚于一个响雷震醒了我。语文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这个教学环节花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表演、汇报,而并没有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探究到语文知识,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了。这样的设计虽然没有走题――离开语文,但事实上只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关于语文”的内容。明显是浮躁的,热闹背后是空虚的。反思及此,我立即对这个环节重新进行设计。让学生欣赏春景(课件播放),然后让学生试着用上描写春天的美词佳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颂春景。同样,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看到这满园春色,就想到我家门上的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我一看到这洁白如雪的梨花,就知道春天来了,不是有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吗?”“春天是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我看到清晨的朝霞映红了大地,绿叶、青草、野花正贪婪地吮吸着甘露。”“我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雨染绿了柳丝,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田野里五颜六色的野花。我真想投入它的怀抱里。”……孩子们精彩纷呈的描述为课堂增色不少。他们不仅用所学过的知识再现了春天的美景,也在表达过程中训练了语言能力。
二、 在感悟中反思,转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吟诵春诗”这一环节时,学生激情四溢地吟诵完诗歌后,我让学生模仿古代大诗人也来创作一两句赞颂春天的诗。本以为这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结果却使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学生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也没想出令人满意的诗句。课后仔细想想,其实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我自己,是我一下子先给学生套上了一个圈子――模仿古代大诗人的作品。试想,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州》时,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反复斟酌了好多次,我们的小学生怎么能在几分钟内想出什么绝妙的诗句呢?一个要求把学生逼到了死角。“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预设必须以学情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一节课,教师都应该根据学情备课。在课堂上,有时候教师一句话说不对,就有可能让学生陷入困境。
感悟及此,我让学生在吟诵完描写春天的诗歌后,激励学生:“想不想也来露一手,用我们自己的诗来夸夸我们眼中的美好春色?”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各小组的同学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交头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组①:两只燕子鸣柳枝,一群布谷促播种。
组②:花艳蝴蝶飞,花香蜜蜂舞。
组③:春天在哪里?在那流淌的小河里,在那嫩绿的小草里。春天在哪里?在那鸟儿欢快的歌声里,在那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里。
……
尽管孩子们的诗远不如古诗的意境美,但也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眼中春天的美好景色,抒发了心中对春天的美好感受,表达出了对春天的美好愿望。其实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大的改变,只是一句话的差异。但对孩子们来说意义却完全不同。他们感觉到限制少了,活动地位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热情也就不同了。所以说,教师及时地对课堂进行回顾,在感悟中做反思调整,才能把预设转化为生成精彩的动力。
三、 在批评后反思,化尴尬为动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学会聆听课堂上的声音,少一些批评与否定。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巧妙地予以解决,让授课与听课在思路和情感上始终保持一致。教师应变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哑口无言,而在于开通思路,启迪思维,并让学生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使之心悦诚服而产生内化反应。
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奖励课上合作好、表现优异的小组,我特意奖励优秀小组一本《小学生日记》,本意是想借这个奖励,让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谁知,我刚奖励完,就听到有学生起哄:“一本作文选给谁呀?不如一人撕一张!”随即,那个学生被我批评了。但那一刻的尴尬,让我难以平静。著名的“德西效应”表明:当学生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我的奖励不正是这样吗?但在课堂上如果我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机智,随即引导那个优秀小组说说使用方法――和全班同学们共同学习,汲取日记写作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就会生成课后去观察身边的春天变化,撰写成日记。那样就不再是尴尬,而是水到渠成地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重视诗歌的音韵美
教师的范读 教师优美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登鹳雀楼》一诗。一位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老师在什么地方停顿了。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在每句的第二个字停顿了。这时,教师引入节奏划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自读古诗。而同一节奏划分方式是属于大部分诗歌的,具备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利于以后的诗歌学习。
音乐的配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方兴未艾,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古典诗歌的教学也不能缺了它的帮助。教师利用音乐来配合诗歌的朗诵,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事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图片、录制声音来制作视频课件。在课堂上,采用直观的方式播放课件,穿越古今,搭建文字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填补诗歌凝练语言后的丰富内涵。
重视诗歌的画面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小学古诗《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是说诗人熟睡中感觉不到天亮。那又为什么醒来了呢?是因为“处处闻啼鸟”。“处处”两字就将鸟语花香的世界写活了。通过“春眠”“啼鸟”这几个关键词,诗人笔下一幅恬静的春日早晨情景就近在眼前了。感悟诗歌,不仅要明白字、词、句的含义,更要读懂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一旦教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感,诗歌的教学是事半功倍的。这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可借助多媒体展现一片新绿瞬间来到眼前的画面,会让学生对江南春景印象更为深刻,从而理解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不愿离开家乡的心境。
重视诗歌的人文美
诗歌的人文美是说诗歌所包含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一面,即是指以诗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包括感知人文情感、体会人文情怀等方面。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以诗育人的教育职能,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以诗歌本身为基点,发掘出富含教育意义的新质。如教学古诗《元日》,这首诗描绘过春节的热闹气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包含着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从本诗学开去,进行恰当的拓展,可以感受到过年场面的热闹和人们辞旧迎新的迫切心愿,对小学生憧憬美好生活有所触动。
在实现诗教结合的过程中,有以下的方式可以采用。一是利用有趣的故事。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必然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人生境遇等方面。不少古诗背后包含着诗人个性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较为不足,生活感悟显得单薄。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关于诗歌或诗人的小故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闻、获得人生的感悟,从而更容易吸引学生。《咏鹅》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按照以往的诗歌教学方式,只要理解了诗句,重点是学会背诵,就算完成了学习。其实不然,这样的诗歌也可以学得精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以骆宾王七岁成诗的故事导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转而提问:“小小年纪的骆宾王就有不服输的志向,写出了传唱千年的佳作。小朋友们敢不敢比一比,一起来发现这首诗的好处呢?”引人入胜的故事恰如一道开胃小菜,既引起食欲,又不会喧宾夺主,学习的目标依然指向诗歌本身。二是利用题材的特点。在众多的古典诗歌中,一些作品的题材是相通的,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也是相通的。比如,在诗歌史上,不少诗人以月亮为吟诵对象,表达不能团圆的愁绪和思念家乡的情感;有的诗人则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的特点,以托物言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利用一类诗歌共同的特点,进行搜集概括,可以达到扩大诗歌阅读量的目的,这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是应该考虑到的。在此基础上,对诗中的共性进行更深度挖掘,还可以产生别的作用。
重视诗歌的语言美
清明古诗附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
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清明古诗附赏析——《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赏析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清明古诗附赏析——《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____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____《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____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____张先《青门引·春思》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____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____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____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____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____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____白居易《清明夜》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____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____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____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____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____《点绛唇·时霎清明》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____张继《闾门即事》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____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____李冠《蝶恋花·春暮》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____孟浩然《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____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____张泌《满宫花·花正芳》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____程颢《郊行即事》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____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____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____韦庄《长安清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____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1)
在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影响下,从小,我就喜爱朗诵古诗文,并常常陶醉于其中,乐而忘返。
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享受着团圆,恍惚之间,我竟走入了东坡先生“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思乡情绪中。
中秋佳节,他独自一人,却无法与亲人相聚。所以,他举杯问青天,明月究竟几时会有?又埋怨月圆时分,他却与亲人离别。我陶醉于其中,与他一起感伤月亮的不公,她“不应有恨”哪!但先生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终究唤醒了我。是啊,何不带着美好的愿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锦瑟,她是谁?商隐前辈,那是你的意中人吗?所以你会“一弦一柱思华年”?是因为太思念她了吧,所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无情的事物也因你的痴情而变得有情,想必,它们也和我一样,陶醉在你“此情可待”的追忆里了吧!而我更是可惜你的“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清照,这是一位令我敬慕的女诗人。我常陶醉在她“误入藕花深处”的池塘中,与她一起“争渡,争渡”,看着“惊起一滩鸥鹭”,我不自觉的就心情舒畅。有时,想着她“日晚倦梳头”“人比黄花瘦”的憔悴面容,我心生怜惜,不禁也“欲语泪先流”。即使曾经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如今的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失去了以往相亲相爱的丈夫,怎能承受得住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亲爱的夫君,你该陪在我的身旁,许我一个依靠的肩膀啊!我沉浸在那痛苦中,多想替清照这样呼唤啊!
古诗文里的故事,充满了怎样的魅力?我竟能如此的的陶醉于其中!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2)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完了《别董大》这首诗后,做完课堂作业,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关于汪伦与李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书上没有的。
故事内容是:在唐朝时,汪伦和李白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汪伦想,李白是个大诗人,又是我的好朋友,可从来没为我写过一首诗。于是,他把李白请到他家对他说:“朋友,请你为我做一首诗吧。”李白答应了,就在汪伦家住了下来。汪伦每天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可奇怪了,李白却作不出诗来了。
一天,汪伦出去做事了,李白想,我在朋友这里这样大吃大喝,真不好意思,于是他决定回家。他走了一会儿后,汪伦回家发现李白不见了,就想:李白这样不辞而别,一定是我没有拿出最好的热情招待他,所以他不跟我道别就走了。对了,不是说李白喝酒后就能作出诗吗?于是,汪伦拿出两坛最好的酒挑着去追李白,他来到桃花潭边发现李白正要乘船回家。汪伦大喊:“喂——船家停一停!”这时,站在船头的李白望着赶来送行的朋友脱口而出《赠汪伦》这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伍老师的故事讲完后,我们都开心地笑了。接着老师又告诉我们《赠汪伦》这首诗和《别董大》一样,也是一首送别诗。我想,老师的知识真多呀!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3)
记得我牙牙学语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爸爸总要教我念几句古诗词,但是到了第二天便忘得一干二净。那时候我觉得古诗词就是没有儿歌、童谣那么好听。要说在我记忆里能够留下一丁点美好印象的,也许就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了,有一次听着老师一边读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边学着鹅游水的样子,逗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那时,我发现古诗词原来还是蛮有趣的。
阅读,让生活更精彩
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在晚上带我去散步,教我背唐诗。那时的我还不认识汉字长什么样,也不知道什么是读书。直到上了一年级,开始学拼音,学汉字,开始在妈妈的引导下读一些带拼音的漫画书,觉得没啥意思,也就没了阅读的兴趣。妈妈为了提高我的读书量,就“逼迫”着我读,逐渐地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体会到了书中的酸甜苦辣,更体会到了读书带给我生活的精彩。
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明白了不要对我们周围的世界熟视无睹,要睁大眼睛去发现,去聆听我们这个世界的美,要勇敢地去发现和探索我们周围的一切;读了《雷锋的故事》,我明白了要乐于助人,要为别人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读《克雷洛夫寓言》,我明白了如果你不付出,就不会成功,人要学会知足。读书可以明真理,辨好坏。高尔基曾说过:书是知识的源泉,热爱书吧!是的,如果你热爱书,你就会明白更多道理。
书,它可以把你带到另一个世界。读了《淘气包埃米尔》,我仿佛进入了他们的那个快乐的世界;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又好像走了海伦.凯勒的那个无声无色的世界里;读《淘气包马小跳》,把我从繁重的家庭作业中带进了一个欢乐、自由、团结、活泼的生活团队里,释放了自己的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心情,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欢乐的天地。。。。。。每当我读到故事里美好的情节时,我会真心地祝福主人公;但每当我读到故事里那些有钱人欺负穷人的时候,恨不得钻进去为他们主持公道。
读书,给我带来了快乐和自豪。记得那天上午,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老师问我们还知道不知道别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我当时就把以课外书上记得的一首诗说了出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向我投了赞许的目光;还有一次,在考试中,出现了一道题:写出战国七雄的七个国家名称。正巧我前两天看的书中就有这个,我便写了出来,那一题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做对了,同学们都很佩服我。那一刻,我觉得读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精彩,更多的是学习的精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则是在与文明人结交,所以,书成了我日常不可忽缺的朋友。每读一本不同类型的书,就好像是在与不同类型的朋友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我明理,给我智慧。因此阅读也成了我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事,因为阅读,让我的生活更精彩!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爱读书的好少年吧。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借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文画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理解与想象结合"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不断深化古诗教学改革,资源整合中的古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学生学得快乐轻松,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资源整合; 信息;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71-01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修订后的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加之小学生理解、想象能力有限,使得学生往往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在枯燥无味中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我校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借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文画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理解与想象结合"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不断深化古诗教学改革,资源整合中的古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学生学得快乐轻松,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拓宽信息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但古诗"文约而意丰",加之以时代久远,又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诗人背景、当时的创作背景,受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局限,小学生学习古诗时倍感艰难。值得庆幸是,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网络环境下,所需资料唾手可得。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相关诗文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录,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平台所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吸收、加工处理,从而使学生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学习理解古诗。
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景设境,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后人在谈到诗与画的共同点时,常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依据。
但是,由于古诗的美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表现,而不是像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那样通过具体的色彩、声音、形体来直接表现的,小学生要凭借他们浅显的生活经验,借助语言符号把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化到自己脑中获得直觉的感受,这对于以直观性和形象性为主要思维特点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具较高的要求。而借助多媒体网络,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提供给学生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会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
三、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质疑讨论明诗意,欣赏古诗语言美
古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咏柳》中的"裁"字巧妙地把春风比作一位高明的裁剪师,把柳叶裁剪得又细又长,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我适时播放一段录像:春风吹过,小草钻出嫩绿的脑袋;桃树、李树上花团锦簇;蝴蝶在快乐地飞舞、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多彩的画面、声情并茂的配音,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彩。
四、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想象诵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古诗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以《鹿柴》一诗的教学为例。王维在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可是这一切,对于久居城市的孩子来说却显得十分陌生。因此,我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利用网络的将画面、文字、音乐有机组合、整体呈现的功能,选用古典乐曲为古诗配曲,于是学生陶醉在音乐渲染烘托的氛围之中,你方吟罢,我方诵。课堂里,吟育声此起彼伏,学生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吟唱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从而汲取了古诗的精髓,领略了其深刻的底蕴,整个课堂成了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教育场。
五、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网络平台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平台的功能强大,教师充分运用平台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写话、绘画、阅读、歌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