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23:3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给周杰伦《青花瓷》的“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挑语病。
2.“囧”是什么意思?”
3.“你知道武汉现在的猪肉价格和油价分别是多少吗?”
4.“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5.“你怎么看待开心农场的‘偷菜’行为?”
看到以上问题,你能答上几题?
你或许认为这些问题很变态,很是无厘头。但,假如,这些问题出现在某高校的自主招生试卷上呢?你又会是什么看法?
谈到自主招生,我们通常都知道那是一项扩大高校自主权、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但,事实上,自主招生的这些目的能够真正达到吗?我看未必,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以下我的观点……
自主招生偏离了初衷。我国实行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制度,目的是给予部分高校人才选拔方面更多的自主权,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理念,通过一定的选拔方式和程序,招收适合本校培养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的加盟不仅有助于高校的因材施教,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结构,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可以促进高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使高校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改变现在存在的高校“千校一面”的状态,提高高校的竞争力。然而从目前各高校公布的自主招生简章来看,高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各高校无不把报考考生限定在竞赛获奖、重点中学品学兼优学生的范围,限定在招收自己“分数段”的考生范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定位相似,对考生要求共性较多,生源特色体现不明显,自主招生成为另一种形式高考。自主招生的“加分效应”使得自主招生一定程度上演变成高校倾向优秀生源基地一项优惠政策,自主招生不再定义招收特殊类人才,而逐渐有演变成争抢优秀生源的预备战之势。
自主招生中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始终是高考与自主招生中的核心问题。在自主招生选拔中,首先是地区差异问题,虽然自主招生面向全国,但事实证明,自主招生高校更多把名额留给周边城区的名牌、重点中学,许多外省、农村和非重点学校学生,很难获得与城市、名牌重点中学学生同样的机会。其次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悬殊,不利于弱势群体、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考生的公平选择。在考试公平方面,也存在考试内容侧重本地化,或者高校注重对获全国竞赛名次理科生的选拔,文科生因缺乏类似的比赛在竞赛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等情形。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能否确保公平,关系到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成败。
自主招生试点过程中出现成本高、收效低的问题。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高校每年自主招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当年计划的5%。虽然人数有限,但高校为此投入的工作量非常巨大。为切实落实和实现高校自主权,高校要在招网生中对每位考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对每位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对其全面素质进行衡量。体现在实际操作中,每年不少高校面对几千份自主招生申请材料,从命题组织到阅卷工作完成,须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高考的规模效应相比,自主招生成本明显增加。而对中学和学生来说,自主招生的选拔程序更加繁琐和严格,从准备申请材料、参加各种考核到等待最终结果,学校与考生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综合选拔制
美国是综合选拔制的典型代表国家。
(一)美国的综合选拔制
美国高等教育选拔标准是综合性的,不单以统一入学考试的成绩作为选择标准,而是全面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群体性来确定是否录取该学生。综合选拔考察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大学统一入学考试成绩。美国大学招生所参考的量化成绩分为“学术性向测验”和“美国大学测验”。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考生提交SAT或ACT成绩单。学生要想考入名牌研究大学,必须具有很好的SAT或ACT成绩,但这只是选拔时的一项参考指标。
2、中学成绩。对美国学生来说,要想考入大学,必须注重整个中学的成绩,时刻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大学对中学成绩看重的是成绩的走势和年级或班级排名。
3、课外活动、社会志愿活动情况及其特殊才能。美国高校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领导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特殊才能等。
4、个人陈述材料及论文(或文章)。高校一般是通过学生的陈述材料、论文来考察其表达能力、思想水平和创造能力等,全面、客观地了解考生的优缺点,为录取提供参考依据。
5、推荐信。一流的大学都要求申请者提供至少两封推荐信,由比较熟悉考生的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内容主要涉及思想道德、学习行为、实践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
6、面试。大多高校一般都提供面试的机会,高校通过面试来更加全面地了解、考察考生。
美国高校选拔学生既要求有较好的学习成绩等智力因素,也要求具备较强的非智力素质;既考虑个人条件,也考虑班级乃至年级甚至学校整个集体的互补性。因此,就像很多著名高校所说:依靠一整套综合选拔的制度,但没有一个固定的录取标准。
(二)特点
1、招生标准综合化。美国高校入学考试本身已具有很强的综合考察性,测验的分数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参考。高校将学生中学成绩、教师的评价和校长推荐信、学生个人申请和面试表现、课外活动与社会活动、特殊才能,以及其他因素如地区性、国际性、种族、文化背景、家庭情况等加以综合考虑,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侧重。
2、招生方式多样化。美国高校选拔是完全自主的,不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的招生方式,社区学院实行的是开放式入学方式,普通教学型大学是选择性招生方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行的是竞争性的招生方式。
3、招生对象国际化。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美国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吸引国外留学生,竞争国际生源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题。
4、招生考试科学化。美国统一考试是由非官方社会团体建立的非营利性机构承担,他们注重教育测验科学的研究,使考试更科学、更全面的反映考生实际。
二、证书制
实行证书制选拔方式的代表国家非英国莫属。
(一)英国的证书制
英国是证书制典型的代表。英国没有专门的全国性大学入学考试,学生入学主要依据中学阶段的各种证书考试成绩。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还要参考中学介绍学生全面情况的推荐书或鉴定书。有些名牌大学除要求考生参加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外,学校还要单独举行入学考试,进行严格的挑选。
1、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英国的中学生在接受5年的中学教育后,要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然后,学生可以选择工作或者上技术学校等,而那些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进行两年的免费学习。在这两年中,学校提供给学生报考院校及报考专业所要求的相应课程。
2、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A-level)。该考试有近30个考试科目,采用单科结业的方式,学生可自愿选择,一年举行两次。各校对学生所应达到的成绩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要求学生在高级水平的考试中有三门主科在及格以上水平。由于考生报考的科目不同,学校比较注重其已通过的考试课程与大学的专业是否对口。
3、考试机构。英国的考试是由校外考试机构承办的,全国有8个考试委员会,这些机构是经政府批准的非盈利机构,它们所颁发的合格证书全国通用,成绩也是等值的。
4、个人简历及推荐信。在申请大学的时候,除考生提供个人简历外,学校负责人也会给学生写一封保密的推荐信,考生不允许看,以便大学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等。
(二)特点
1、中等教育实行双轨分流制。英国的中学毕业考试分为两次, 第一次在义务教育后进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合格者可继续学习,不合格者授予中等教育证书,离校就业。第二次考试在第六年级结束后,进行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考试合格者获此证书,可申请进入高校学习。
2、高校招生进行严格筛选。中学毕业证书上记载有毕业考试分数、平时学业成绩以及毕业时排名,持有证书只是具有入学资格,并不能保证有上大学的机会,尤其是名牌高校。还要进一步审查和考核,以面试等手段了解申请者对所报专业的学习能力和学生中学时各方面的表现。越是名牌大学,对学生的录取标准就越高, 对证书上的成绩要求也越高。
三、高考制
日本是高考制选拔制度体现突出的代表国家。
(一)日本的高考制
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国立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国立和公立大学的选拔制度采用高考制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统考的目的是考核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命题委员会命题,并组织国立、公立大学第一次统考的全部工作。考试过关后,还将进行第二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自行拟题,方式可任意选择,主要考查考生对所报考学校和专业的特殊要求所应具备的能力。全国考试成绩公布后,大学各自设定有资格参加本校第二次考试的最低分数线,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分数决定报考哪几个学校和哪几个学科。学校组织的第二次考试还包括面试,面试在日本非常重要。各大学根据这两次考试的成绩,参考学生鉴定书、身体检查表等择优录取。
日本的部分国立大学的某些专业,在招生名额中留出一定数量的推荐名额。收不收推荐学生是根据大学某些专业同高中之间的协议来确定的,有的大学特别欢迎对口高中的毕业生入学。
日本全国统一考试只限于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有的私立大学以全国统一考试办法选拔自己的新生,有些私立大学采用单独考试、单独招生的办法招收新生。
(二)特点
1、入学考试中心网络组织健全。国家设有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地方、国立和公立大学都设有相应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在全国形成了考试组织网络。
2、考试程序规范。每年大学入学考试都分两个阶段进行,各阶段都有明确的目的和日程安排,一年两次高考,减少了一考定终身可能产生的一些偶然性。。
3、考核内容注重综合性。第一阶段的全国统一考试侧重于对考生高级中学基础学历的考核,第二阶段侧重考查必要的综合能力,为对考生的录取和入学后的培养提供综合的考察。
关键词: 新课改 高考 思考
世上本没有高考,考的人多了,便成了高考。所谓高考,其实就是“考高”,就是当高材生,考高分,考高等学校,实现自己的高级理想。高考成了实现理想的分水岭,胜者“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矣”,败者“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学校依旧把“应试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成效的标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比如“一考定终身”,苦读十年,一纸试卷,几天考试,人的一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人才会因分而流失。比如“高分低能”,智商很高,但是社会阅历极其贫乏,交往能力欠缺,自理能力差,媒体曾经有如下报道:女大学生被拐卖;女博士被只有初中文化的人骗财骗情;38岁的湖南某高校一名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日前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求职时,竟当场跪倒在院长的面前,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湖南女子大学校长办公室里;大学生不会叠被子、洗袜子,等等。又比如应试教育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考查,一些名校毕业的“三高”(工资高、地位高、眼光高)人员做的却是“三不”(不孝敬老人、不做善事、不管家庭)的事情。我们不由得不思考:在恢复高考后的那几年,录取学生尽管考分不是很高,怎么水平那么高呢?现在的考生,考分超过了当年恢复高考时的考生分数两倍、三倍甚至四倍,怎么水平那么差?这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
看着我的学生一个个在苦学,有能力的学,没能力的也在学,我有时确实觉得,他们的优点长处都被扼杀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对高考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砍掉“独木桥”,建设“立交桥”,就是使更多的人能够受到高等教育。高中在改,那么相应的考试制度包括考试科目、内容、方法、招生等方面都得改革。现在很多省份都在探讨上述内容,但还未形成统一的方案,我认为新课改下的高考应该是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认为,评价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看一次高考成绩,还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就是学业水平测试,同时,还要看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就是综合性评价。
在此,我就对新课改下的高考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学业成绩
1.高考成绩
继续采取3+X模式,就是必考的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但是要弱化公共课(语数外),强化专业课。
语文是国语,语文考试应该多考基层题,学语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一个人如果言谈举止都不怎样的话,很难想象他能做出什么大事来。学数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现在都在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缺乏逻辑分析能力,怎么发展科技?但是对于英语,应该弱化分值,因为生活中毕竟用得不是很多,而学生却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另外根据高考学校的要求,比如说你考物理加物理,考化学加化学,加试的科目能够突出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将来的专业方向。因为业术有专攻,人才并非都是样样精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关键是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所以,语文、数学分值可以缩减为120分,英语缩减为100分,多出来的分数加到专业课里去。
2.高中会考成绩
目前,会考成绩的高低不影响高考的参加与否,因此很多学生甚至学校并不重视,我建议高中会考成绩可以计入考生电子档案,在统招录取、自主招生中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3.高中三年的成绩
变一考为多次考,这也是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良策。为了公正起见,每学年考一次,监考、改卷、登分异地对调,然后加密存档,三年一个周期,高考成绩出来后再解禁,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高考总分内,这就使学生高中期间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次考试和作业,避免偶然性。
以上三方面在录取时分别按一定比例,作为高考综合学业成绩,择优录取。
二、综合素质
1.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高考偏重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忽视对考生实际能力的考查,结果造就了一批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考试机器”。所以高中阶段应该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脱离学习,参加完全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不能走过场,学习一些实实在在的技能,锻炼体力、毅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吃苦精神,感受父母辛苦等等。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小学、中学时都参加过学校农场的劳动,“”时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教育,也不能说是没有一点好处,那时的人文化知识绝对没有现在高,但是自理能力绝对比现在的青年人强得多。现在世界上公认有几大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2.注重品德的考查
我国在古代选拔官员非常注重品德修养,比如“孝廉”的举荐。如果我们放开眼界,就会发现,德才兼备实际上也是很多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生录取的共同要求。在美国,虽然其社会主流道德观念跟我们的有很大的不同,但大学在录取时,除了考查学生的“学业能力”外,还要通过推荐信等方式审核其品行和参加社区服务等情况。相比之下,我们的高校对学生的考查,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其他方面的几乎没有。思想品德考核虽一直有所规定,但却只是停留在查查档案的层次上。古人说:“知书达理。”可当今社会,很多不道德行为却发生在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身上,有才无德的人其实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本应造福社会的知识、技能却被用来作奸犯科,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品德考核应当有三个基本点,一要守法,二要诚信,三要公平公正。
品德考核首先要确立行之有效的品德评价体系,要有依据。学校要健全学生高中三年日常行为考评制度,让应届毕业生的在校表现,如违法、违纪情况,立功、受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记录,等等,都能成为考核的基础。
其次,社会要建立个人诚信制度,所谓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重建诚信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个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考虑。
最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必须通过长期接触和交往才能判别出来,通过几页文档恐怕很难判断出考生的道德品质。目前,招生单位主要是调阅考生档案,对考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考核,这种无法量化的道德考核如何才能保证公平、公正,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老师必须客观公正地给学生以评价,抛弃私心,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监督,力求准确。
三、恢复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实用性强的大专、中专,分层考试,每个层面的试题应该全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