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性学习心得

研究性学习心得

时间:2022-03-06 06:0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性学习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性学习心得

第1篇

[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人教育

一、引言

中央电大在1999年开始了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工作。本文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的研究范围,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及其实现方式的实验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方面都与传统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有着质的区别。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活动之中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于是E-LEARNING等新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中的新的要素。

本研究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指导下,改变多年来在电大教学中存在的单纯以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逐步实现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试图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理念、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内容的改变;通过对学习者远程学习策略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学习者自身学习条件和已有知识、经验的重视;通过将学习的内容逐渐引导到实际生活过程中和注重学习者重要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及评价方式、方法的改变等,找到一种既符合成人学习特点和适应成人学习规律的,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教与学模式,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力量的合格人才。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设计中包含以下内容:

1.通过优秀学生代表的表率作用来调动其他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的评估标准以能力本位为主要取向,兼顾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导向;

3.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面向实际问题的特征;

4.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成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

一:

5.以阅读、思考、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对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

6.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7.课程改革“以学习者为本”,注重学习者对自我进步的体验和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

8.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兼顾传统教学环境与网上教学环境的平衡,注重教学效果与教学环境的统一与协调。

(二)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基本内容

1.面授课程全部采用讲座、座谈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整个学期的研究主题和每次课程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都提前在教学平台上。例如,在《金融发展史研究性课程》中围绕着“21世纪金融人才的标准”和“国有股减持问题”两个主题进行;在《证券投资分析研究性课程》中围绕着“如何确定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展开。

2.网上教学采用非实时方式进行。非实时方式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成人学习者,而且所有参与者都享有同等的发言机会,交流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在以上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共发出有效帖子上千条。有些讨论的问题是相当深入的,对学习者是极具启发性的。如,在《证券投资分析研究性课程》讨论区中,大家对国有股问题产生的原因、历史背景和专家的主要观点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使大家对这个市场热点及敏感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3.采取多种形式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如:在教学平台上的发帖子;对学习者的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通过学习者的代表间接传达;调查问卷和写学习心得的方式。

4.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特长。在课改过程中,重视发挥学习者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了全体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5.在课改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是研究探索重要内容。我们要求每位学习者都积极上网上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每位学习者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有效帖子;每位学习者要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上传到教学平台指定的栏目;每位学习者要向大家推荐优秀的网站和文献。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同学的信息技能

6.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在每次面授课中,指导教师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每位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积极鼓励运用批判性思维,使学习者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学会如何讨论问题。在每个月中都要求学习者写一些小的文章,训练学习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最终写作结题报告做准备。上述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采用指导教师、学生代表、学习者自身、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地体会到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也逐渐体会到自主性学习的真正含义。

转贴于 8.重视学习小组的学习组织形式。每个学习小组都安排了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间的联系。小组成员间按照学习任务进行了分工,并按照能力互补的原则进行了任务的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充分地体会到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好处。

9.指导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三、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两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参加课题项目研究的教师和学习者,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课改所取得的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教与学模式的改革中,实现了突出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这个重要的目标,使学习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在教与学模式改革中,重点研究了远程开放条件下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包括成人的学习特征、成人的学习心理研究、成人学习的功利性动机、成人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始终把能否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多种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看做是教与学模式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整个改革过程始终受到学习者的支持和认同,取得了良好的课改效果。

3.参加课改的学习者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教学讨论区中,发表有效的交流帖子上千条;在学科教学网页的相应栏目中上载文献及文章评述近百篇;在学习心得栏目中,发表学习心得数十篇。

4、我们在实验前曾提出这样一些假设:⑴对课程内容保持适度的开放并注重学习者之间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将对学习者体验真正的学习有更多的益处;(2)挖掘学习者内在的潜力,调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改实践证明上述两个基本假设是成立的。

5.基于互联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模式。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学习目标是多元化的,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多元化的,它符合成人学习和远程学习的特征和规律,是有开发、利用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减少面授课时,加大非实时的网上教学和讨论,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习者的工学矛盾问题,又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并实现逐渐摆脱对面授课的依赖,最终实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功能。

6.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手段和激励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前,我们曾经假设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学习观念的转变和学习行为的改变,能够帮助学习者改变原有的不适应时展需求和个人成长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课改实践证明上述假设是成立的。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注重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注重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进行适度的鼓励和激励。这些措施对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7.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是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好方法。在我们所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老师的教案和老师制多媒体资料。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习者的选择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宽了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开阔了眼界。

课改实践还证明通过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方法是提高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初期,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缺少。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核心在于教师要懂得在各种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恰当地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最有效、最经济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合的方式必然是灵活、多样的。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运用这种新的方法。

8.研究表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才能使教与学模式的改变取得成效。教师的“教”的设计要根据学习者“学”的需求来进行,才能真正体现学习者的学习主体作用。

基于互联网的研究性教学需要按照其应用的规律和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而不能随意性太大。在教学设计中包括面授课程的教学设计、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设计、面向研究过程的设计(开题、文献查阅、文献综述、研究过程、结题等)评价体系设计等。在远程开放条件下的教与学模式的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已成为制约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号召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9.我们的实践还表明,研究性学习是对常规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意的补充,应该逐步将研究性学习和对学习者信息素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三者有机地融合到整个学习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博客;实验教学

电子商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验课教学至关重要,是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是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莺要环节。

1 博客在实验教学应用中的特点

博客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运用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和网站制作技术,是继Emil,BBS,IM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网络交流方式。据CNNIC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拥有个^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82亿人。从2002年博客引人中国,在教学中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热点话题。

(1)互动性沟通是博客网站的最大特点。博客技术是一种网站制作技术,而传统网站制作需要较深专业知识,且缺乏互动性:博客和传统网站不同,博客内容不仅由作者创作,且由读者的互动内容组成,互动功能强大,能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无限;同时建立博客不要太多高深的计算机技术,只要了解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在专门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申请账号。及时更新自己的日志。还可使用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博客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系统和工具,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增多。博客可以用来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整理自己的知识,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博客可以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可随时管理、整合获得的素材及心得,它可以作为个人知识文档管理系统;博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极大地缩短了实验中的知识点获取的时间和繁琐程度,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是传统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3)博客是计算机知识的实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一般要求掌握网站制作技术,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应用到学到的这些技术。虽然进行交流不需要很多技术,如果在博客中运用和展示所学脚本及图像处理等课程知识,就可以为博客增色不少.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博客中脱颖而出,会有成就的快乐体验。形成兴趣学习的良性循环。

2 博客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2.1 博客学习方式满足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作为教师,研究新时代学生学习的方式。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教学要求,学生要上网学习其他内容,如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保证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计划,兼顾两者要求,达到两者的双赢,必须探索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被动说教问题,缺乏趣味性,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探究知识奥妙。快乐是一个高生命质量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喜欢生动活泼的快乐课堂,课堂寄寓着师生双方共同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乐趣。学生喜欢自己思考,探究知识奥妙。—个人要成才,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造思维。因为一个人就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从本质上来讲,个人的发展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的安逸如同没有引爆的地雷一样危险。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喜欢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因此,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博客学习方式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必然改变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方式提供研究方向。理论上讲,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2.2 博客在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1)个人知识管理平台。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知识的要求,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一般遵循了“课程多、课时少”的原则。很多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教师很难在有限课时内把各个细节都讲透,学生必须自己花时间对课程的难点或是自己关心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当然这样的知识点和难点会很多。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管理工具。博客作为个人知识文档管理工具。帮助我们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写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从教学上讲一方面既可以作为学生的个人知识文件夹。又可以是教师的电子备课本等。

(2)学习交流平台,师生沟通工具。博客是教学活动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课中、课后在网上的交流平台。也可以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虚拟教研平台;博客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学生可以把作业本写在博客上,也可以写学习反思日记;教师可以写教学反思日记,把自己在学习或在教学中的体会、感想、经验、心得记录下来。

(3)博客可以作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科研平台。科研训练是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科研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广大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探索与尝试的平台。学生面向真实的环境中的实际问题,以项目为载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归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3 博客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发展、检验理论知识的实践基础,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运用比较多。其目的不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更着重予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等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真、细致、耐心、求实等良好性格特征的养成。

3.1 博客可以作为实验教学内容组织系统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兼管理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多元学科内容,实验课也涉及这两个学科知识课程,必须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管理、分析,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通过博客可以监督实验组织上实验教学进度安排,实验教学要求和实验大纲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要求等情况。

(1)博客作为教师实验教学内容组织系统。教师博客可以存放实验课程教学要求和实验大纲、实验教学进度。实验课程教学要求和实验大纲、实验教学进度是实验教学的基本教学文件,教师必须提前准备,学生必须课前获得,甚至需要学生课前预学。博客可以存放学生的实验结果.学生把自己实验课教学的结论心得发在自己的博客上,便于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把握;放在教师的博客上便于教师对实验过程的把握。教师博客可以存放其他补充内容。教师在准备每节课的时候,必然会收集并整理其他相关资料,这些教学资料往往更具有针对性与典型性,更能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要点。但是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些资料具有易失性,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可以将这些教辅资料在博客上,再现于学生的课后学习过程,既可延续这些资料的作用,缩短学生自己搜索教辅资料的时间。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搜集、组织自己的学习资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

(2)博客作为教师指导和答疑系统。博客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它不仅能使用静态文本和图像显示教材,它还能运用网络语言。灵活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样的多媒体编制成一部灵活的教师指导参考书。这样,课堂上学生弄不懂的地方。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登陆到教师的博客上,利用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继续学习,利用动画、图片、声音等方式来全方位的学习。达到课堂上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样,在学习时间上既不受限制。同样学习起来也增强了趣昧性和直观性。

(3)博客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补充和创新发现系统。博客中不仅有大量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很多学生都会在其中发表头脑风暴式的评论、看法、文章等.这对于教学实验内容的制定、组织提供了很好的来源。

3.2 博客可以作为实验教学监督考核系统

(1)博客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对实验教学内容监督系统。把实验内容发在博客上,可以作为学生查阅,避免学生上实验课比较盲目,学生实验过程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也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监督使用,考核教学过程教师的实验内容的有机性;通过对博客中学生的参与度、评论量、提出创新性问题及思路的积极程度及对课堂内容设置的反馈等项目,作为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和教师的反馈系统。

(2)博客作为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考核系统。从以往简单的实验报告或通过期末的单一实验考试确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转变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实验技能的检验.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验学习态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如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考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更能合理地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01-02

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启新学院全面负责实施实验班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进行创新与改革,构建了以实验班为依托,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修读、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根据我校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设计四类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专业教育相结合的“2+2”培养模式,体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达性和培养特色的准确定位。

1. 构建大类基础教育平台,推进核心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强化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改革,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深化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开设英语口语(外教)、英语拓展课程;实施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等,力求实验班学生的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注重大类学科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赋予学生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如理科类实验班注重化学、生物和材料等知识的融合,机电实验班加强机与电的知识交叉,电信实验班加强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知识的融合,经管实验班注重经济与管理的知识交叉。

2. 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彰显个性发展

坚持以导师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培养有计划、指导有方向、学生有目标的五学期专业导师持续指导制,突出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一是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主修专业、课程模块,自主学习部分课程,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参与个性化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划。二是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给予6学分个性化修读;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三是研究性: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确定五学期研究性学习培养方案,组并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倡导学生进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申请专利,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兴趣与敏感性,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改革教学模式,营造自主性、研讨式学习氛围

一是独立编写实验班大类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教材内容的广博、课堂讲授的精练、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引领式界定,开展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实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实验班基础核心课程、主修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实施独立开课、小班化教学,营造课堂研讨氛围,探索讨论式、自主式和网络式教学模式。三是拓展自主学习空间,推进个性化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所修学分可以冲抵主修专业选修课学分。

二、培育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1. 调动教师积极性,倡导教学创新

从教师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奖励办法等方面入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性实验课的比例,实现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变。积极开展数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依托项目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如实验班任课教师主持了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如何加强启新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体系改革”。实验班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英语开设拓展课程。通过以上举措,实验班学生在全国及省大学生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程序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 设立研讨论坛,营造学术交流环境

创建名师名人讲座、导师论坛、院长学科展望等师生交流研讨平台,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和互动机制,拓展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设不同年级的同类实验班学生研讨群,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各类学科竞赛的体会与经验、如何提高学习效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心得、考研与就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研讨中学长正面引导,学生科研项目得到衔接与传承。

3.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选拔部分学生进课题组和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并配备指导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导师,逐步建立各年级实验班梯次配置的研究性学习团队。以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请专利等为展示平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使实验班研究性学习风气届届传承,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品牌。

4. 因材施教,注重优秀人才个性化培养

从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查,选拔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拓展性培养。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配备有专长、负责任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创造到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交流深造的条件。

5. 开展国内外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实施国际交流与国内外名校的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导师、学生的交往。比如,选派学生到美国、德国、法国开展学习与交流,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参加“长三角”部分重点高校优秀本科生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到国内部分高校的“荣誉学院”(优秀生培养学院)开展交流,安排优秀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加科研活动,到同方会计事务所实习等。这样的交流,能够培养学生胆识,开阔视野,激励学生成才。

6. 确立奋斗目标,培育优良学风

学院建立了以各类实验班学生、主修专业方向学生为单元的多层次座谈交流制度,引导学生确立高远的奋斗目标。从大二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学习有方向、努力有目标,树立努力学习、主动探索、优秀而持久的启新学风。勤于探索的优秀学风的建立是良好的开端,启新学院从激励政策、管理制度、因材施教与育人环境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开展工作,培育优良持久的启新学风。

7. 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学研氛围

在学生选拔与分流、教学激励、专业导师、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学院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先后出台一系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成功,以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提升学院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束语

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优才优培,铸造卓越。二是创新的培养模式――强化基础,复合交叉,个性培养,研究性学习,灵活性管理。三是创新的举措与机制――整体设计,因材施教,协调推进。启新学院培养拔尖人才的经验得到了有关兄弟院校的认可与肯定,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赵沁平.精英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08).

[2]宁滨.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

[3]黄景s,张利,张辉,等.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张建华.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07).

第4篇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拓展得无限宽泛,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5篇

在分析当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基础上,针对“游学+研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从事前准备、场所选择、团队组建、研学问题确定、服务平台搭建、效果考核等方面,论述了该培养模式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受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在借鉴吸收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职业院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当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采用的几种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

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校企共同育人的鲜明特征。现代学徒制模式采用师傅带徒弟模式,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企业人才订单。按照企业的需求,由校企双方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各方面共同制定或开发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注重与企业员工同质行为规范的养成。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具有r明的企业特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指的是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实训场所,按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实施教学。

但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合作对象一般是相对固定的企业和师傅,订单式和双元制模式均为相对单一固定的企业。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当今品牌众多、群雄逐鹿的汽车后市场和学生的宽口径就业需求。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汽车新技术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汽车后市场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本文引入了“研学”、“游学”人才培养模式。

“游学+研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游学与研学

(1)游学。游学是指离开当前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游玩和学习。自古以来。国内外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例如有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治学事迹和马可波罗游记传世等,更是形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略”的古训。

(2)研学。研学即研究性学习的简称。是学生基于实际需要或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3)二者特点及与传统教学的异同。游学主要强调“游”中学。教学细化目标具有高度随机,属于一种“面”的教育;研学主要强调针对某一具体目标的研究性学习,针对性强,属于一种“点”的教育。无论是游学、研学还是传统教学其目的都是“学”,学习知识或者技能。但游学和研学又具有其显著特征。游学具有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研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阶段性、可控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

因此,本着取长补短的原则,将游学和研学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发挥游学“面”教育的优势作用和研学“针对性强、可控”的优势作用。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多规格需求。

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1)事前准备要充分。计划实施前要制订科学有效的游学+研学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游学+研学的目标、区域、路线、安全预防措施、安全责任界定、应急预案、保险;研学课题的确定办法、研学记录、考核办法;过程监督与考核措施;等等。

做好思想动员和事前教育。出发前。对师生做好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程度,避免“游而不学”和“走马观花”。

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及纠纷处理机制,学校、学生、指导教师要签好安全责任书。在研学地点要与企业签署安全责任保障书。明确各方的权责。

(2)选择合适的游学+研学场所。针对专业教学特点和教学进度。合理选择教学场所。

游学区域要选择一个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数量和品牌较多,规模较大,相对集中的汽车城,尽量减少旅途奔波。研学场所一般选择技术服务水平较高、工作任务较多的技术服务车间。

(3)研学团队的组建。一个研学团队一般由1名学校指导教师、1-2名企业指导教师、10-15名学生组成。考虑到学生数量较多。学校指导教师可以同时带领2-3个团队,但必须与企业指导教师保持密切联系。每个团队必须推选1名学生负责人,并视工作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额外加分。或者在服务平台上。发现企业中某款车辆某个故障比较典型且具有代表性。值得进行研讨,可确定为研学问题。该过程建议指导教师能够跟上进行宏观指导,并与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保持密切沟通。

(5)搭建配套的服务平台。服务平台主要作用是联系企业及记录和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外出前通过平台对企业发函,邀请企业技术负责人人住平台并及时车间的技术服务信息,例如,大众技术经理一条发动机维修信息,描述故障现象,并说明可能的故障原因和维修时间,学生团队可以选择该研学问题并应约前去研学。一个团队一旦选定则其余团队不能再选。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指导教师指导并上传图片、视频、工单等,每次研学完一个任务。需要团队共同整理资料,形成一个专题,并分享给其他团队。上传的专题内容包括故障现象、解决思路、解决过程、相关原理和知识点、学习心得等。要求视频比例必须不低于30%。该平台引入钉钉等软件对学生位置和活动轨迹进行考勤监控,每天定时和随机签到,随时掌握学生动向和学习状况。

(6)游学与研学效果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办法。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团队上传的资料、学生的考勤和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结果考核主要由校内指导教师根据研学内容进行测试。分为笔试和实操考核。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新课改 评价体系 困惑

自从2001年新课改在全国各地推行以来,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学习新课改并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与学习心得。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也认真地投入到新课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来。通过学习,笔者认为新的课程标准确实有其优越性,但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评价体系仍有有待商榷之处。

1.教学观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初中历史课的讲授以知识的完整性为主。但是,新课改之后,这样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强调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2.教学方法的更新

(1)采取多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方法。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教师一个人主讲,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教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像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由强调结果到更强调过程。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地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性,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课堂评价的困惑

(1)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初中历史评价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因此,当前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在书面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创设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历史问题情境,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

(2)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

第一,档案袋评价法。档案的建立最好在学期初。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收集材料,保留在档案袋中。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重要资料、体会、成果都可以收集到档案袋里。其内容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单元课外阅读书目,学习方法和心得,撰写的历史小论文、研究报告,历史竞赛获奖证书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等。

第二,专题作业法。所谓专题作业法,不是以评价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评价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这种方法包括现场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辩论赛、故事会、历史剧表演等等。用专题作业法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第四,纸笔测验法。纸笔测验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测验的形式应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也可以是开卷;还可采取学生自主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命题、编制试卷、组织测验、评价总结,使历史测验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五,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历史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改进学习状况,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新一轮课改中,新的课程目标注重探究式学习,历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构建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7篇

一、培养教师理论学习的意识与兴趣

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过分强调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是片面的。试想,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托,将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分析、判断问题?如何有效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鉴于教师队伍文化素质现状,管理者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引导所有教师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也只有每个教师自觉学习,才能为实现反思性教学提供保障,才能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管理者自身的理念及组织指导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学习提高。针对教师专业化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我园的实际情况,管理者从自身作起,加强研究性学习,掌握新理念。在对教师的指导上,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相应的要求。对中年教师以调动积极性、鼓励自我提高为主,充分发挥中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带头作用,使理论学习成为她们的自觉行动。青年教师精力充沛,业余时间相对宽松,对她们要积极引导,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为她们建立个案,每学期把听课记录、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收集整理成册,定期互相观摩学习,激发青年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二、搭建互动平台,集体反思教学教改热点

合作交流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瑞吉欧学前教育机构就非常重视教师团队的合作学习,每周平均有6小时用于教师间的交流、讨论、协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分享成果。

我们借鉴这一经验,每周都要利用周二的业务学习和周四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讨论,找准问题,集中反思,逐步突破。如我们罗列了各个领域活动中的常用组织语言,找出能调动孩子积极参与的表达方式,如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开放性提问,启发孩子想像、思考、表达,又如研究如何创设交流环境,引发师幼互动、幼儿之间互动,让情感与行为建立联系。在组织日常活动时,较为难处理的问题是满足个别孩子还是满足大部分孩子的愿望,如何分配好“生成”活动与“预成”活动的时间等。我们把这些焦点问题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在实践中反复讨论,总结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教师中推广。

由此教师们明白尊重人格和遵守常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把握“度”,教师既要为儿童创设宽松愉快的人文环境,又要强调遵守秩序。对于“生成”和“预成”活动,我们认为,“生成”和“预成”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把“生成”变成“预成”可提高活动质量。因此我们注意提醒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把他们关注的事物预先设计成活动。如在活动过程中,孩子的兴奋点转移到别的事物上,教师不压制,支持孩子探索,并引导孩子尽可能回到原来的话题上,在活动结束后,再把孩子们感兴趣“生成”的内容转化成“预成”。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又保证了活动的质量。

三、一课多研,不断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园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积极尝试新的反思形式,成立了反思性教学研究小组,一方面组

织学习研究新理念新思想,领会其精神实质,负责实施和推广;另一方面结合本园教师实际反复推敲、琢磨、探索反思教学的具体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园本培训、优秀教学活动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尤其在“一课多研”教研活动中,我们多次尝试大家上同一节课,同一内容在不同年龄班进行,同伴互助,集体备课,设计活动方案等。其昀大的特点是:教师们由以前单一的课后反思逐步改进为课前、课中、课后反思,提高了反思的深度和成效。

鼓励教师撰写个案观察记录。让每位教师在活动前思考,确定记录的目的和重点,是全面记录幼儿的发展水平还

是记录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是观察幼儿还是观察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等,为课后反思和改进教学积累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观摩活动中,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孩子,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及根据孩子需要及时调整教育行为等。活动后,组织教师研讨。让教师根据全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共同分析活动情况。大家在观摩与分析、对话与反思中,我们还把传统备课笔记上的效果分析变为写课后反思笔记,引导教师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具体事情经过、孩子表现、教师行为处理等过程,细致分析活动中的情况,分析孩子情况、教师自身的因素等。一课多研和教学反思,让每位教师与课改共同成长。

四、为教师降压减负

幼儿园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必须面对现实,以园为本、以人为本。有关专家曾警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不能标准化,过高的要求只会导致教师盲目的、无效的

第8篇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210002)

摘要:在劳动与技术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技术问题,在技术实践、技术创造中追求崇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解决技术活动与艺术审美、技术设计与技术实践、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技术活动与学生情感交流等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劳动与技术 学科教学 项目 艺术

42 年的教育历程,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会不断地享受着教育带来的欢乐。面对一批批走出校门或在校学生,看到他们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 我特别欣慰,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如果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虽然我很爱艺术教育,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我的追求与思考更多。

一、关于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的理解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了本课程有动手与动脑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可感的操作对象和多学科视野、贴近现实生活、开放的学习领域等六个方面的特征。其中,特别强调了项目教学并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地,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劳动与技术教学项目更多地是以生活中的技术为背景,如家政项目中的缝制、洗涤、营养与烹饪、编织、家电、种植等,技术项目中的纸工、泥塑、手工、工艺制作、养殖、金工、木工、电子、电工等。

多年来,我潜心研究项目教学,以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研究与解决技术与艺术、技术设计与技术实践、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以及技术活动与学生情感交流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理解和教学风格。作为项目教学必然有其系列性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学习技术的完整过程,所以项目教学特别强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若干个活动环节穿成一条线, 包括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物的互动,并通过不断地反馈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材料、工具和技术实践中应用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

二、技术活动与艺术审美可以融合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 有些人容易将技术与艺术分开,认为技术是技术,艺术是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如果单纯地从产品生产和艺术造型(绘画造型、舞蹈造型)角度来看会有一定区别,但是产品生产首先从设计入手, 而设计的产品其本身必须考虑造型、外观和内在结构的艺术效果与技术的融合。比如汽车制造,将汽车外观设计成流线型,在减弱风的阻力、提高车速的同时,使汽车外形更美观,满足了爱车一族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艺术的升华, 比如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绘画创作,利用声光电技术、电脑控制技术使舞台场面更加艳丽多姿。另外,远古的劳动器具,包括工具、车辆,考古中发掘的一些礼仪、祭祀用的器物,无不呈现着艺术造型的精美和加工技术的精湛。特别是西安兵马俑出土的“削铁为泥”的青铜寒光宝剑,不仅造形优美、做工精良,而且在冶炼中添加稀有金属, 至今中外技术人员都无法破解。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蚕丝内衣,重量仅十几克,薄透华美,纺工精细,几千年来保存完好,令人无法想象。还有古代玉器加工技术,玉器造型在超大口径和微米口径上钻孔,堪称技术和艺术融合的一绝。诸如此类,在技术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同时,艺术始终作为技术应用的载体跟随其发展,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在项目教学实践中, 我比较注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充分挖掘艺术的魅力和技术的细微处理。要求学生在设计制作任何一个载体时都做到造型上的美观、工艺上的精细、技法上的规范。无论制作什么样的作品(产品),这件作品(产品)可以作为商品或艺术品深得大家的认可, 并有市场价值。几十年来,我带领学生设计制作了无数件劳动与技术作品。比如,废旧易拉罐再利用作品,有浮雕贴画“骏马图”、“花卉”、“战国狩猎图”、“飞天图”等;立体作品有“爵士鼓乐”、“台灯”、“吊灯”、“青蛙”、“斗鸡”、“狐狸”、“飞机模型”、“摩托车模型” 等。我带领学生通过活动义卖,所得钱款全部捐给了学校红十字会作为爱心基金。其他一些项目作品:木工“小木屋”、“六角笔筒”、“诸葛锁”等,还有“服装剪贴画系列作品”、“吹塑贴画系列作品”、“建筑模型作品”、“编制作品”、“布艺作品”、“中国结艺术作品” 等,这些作品无论在做工方面还是造型方面都在追求着技术和艺术的统一,无论设计或制作什么样的作品(产品),在追求技术与艺术完美的同时,应牢固树立作品(产品)的质量意识,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技术设计与技术操作是一个整体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课程,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基本上以项目操作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一个具体项目在操作中涉及哪些方法,教师就按顺序教哪些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也基本符合纲要提出的要求。但是,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学习领域, 除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多学科视野、实际生活能力外,技术设计活动是项目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中,一个项目除了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外,其技术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这种技术过程包括技术设计和技术实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先有想法并形成构思方案,再到技术应用并形成作品(产品),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设计是作品(产品)形成的前提条件,没有设计这一环节,制作的作品(产品)在认识上、体验上是不完整的,仅仅停留在模仿操作上。虽然会留下一些设计的痕迹,但是师生在认识上缺少一个主要的环节,它就是设计活动。项目教学中应重视设计环节的应用,因为设计是一项有目的、有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如果初中生能够按照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原则,初步形成一般的设计意识,并在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产品),对于学生而言,收获远比一般动手操作意义更大、体验得更深。如果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的话, 初中生进入高中后, 在技术与设计学习中体验的层次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适应高中通用技术学习能力会更强。

我在项目教学别注意“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应用。比如在教学“纸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时,首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展示各种风格的建筑造型, 让学生了解,无论是简单的结构,还是复杂的结构,在设计的构思中都要了解三维空间的形成规律,抓住基本结构要素,特别是在纸造型中找出形成结构的最基础平面图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折叠形成立体形态。通常建筑是由方体、柱体、椎体、棱台等基本结构构成,如果再增加一些具有中式建筑的屋檐、门楼、门窗的装饰以及西式建筑屋顶、立柱门框的装饰,自然就会形成中式和西式的建筑风格。通过纸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使学生懂得,任何复杂的纸结构建筑模型都是由基本结构折成的,其基本结构是通过长、宽、高三维形态组成。三维形态设计的核心是抓住“三视图”中俯视图形态,它是建筑模型的形态基础,这个基础形态已经具备了长与宽的二维空间,要想形成立体三维形态再增加它的高度,通过围折的方式,一个立体的结构形态也就建构起来了。

通过设计分析, 学生绝大部分都能理解俯视图的形状决定了建筑底层的结构形态。在学生的设计中俯视图多种多样, 有的是两个正方形错位连接, 有的是三个正方形错位形成梯形或者“品”形,有的是“T”形、“L”形,有的是圆形、椭圆形、棱形等。

纸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是用较厚的纸板,在底层基础形态图形基础上,通过纸板高度的围折(正折、反折、圆折)、粘贴,形成立体结构。再用与底层基础形态图形一样的顶层纸片封顶粘贴,一个具有形态变化的基本结构就形成了。如果再增加门、窗和楼顶与基座的装饰处理,一座纸建筑模型就完成了。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分析其内容的生成因素,仅仅采用模仿的制作或者印刷品的剪、折叠、粘贴制作, 只能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一般的技能。如果增加设计的成份,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体会更深刻。

木工教学方面, 我积极提倡学生开动脑筋,在结构造型上、外观设计上都进行尝试,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比如“工艺相架的设计与制作”, 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和允许自备添加的材料,在方案构思中制定功能与外观相统一的设计方案并形成草图和尺寸图。同时对现有材料和添加材料制定加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充分利用技术方法对相架按工艺流程进行加工。最后,学生的相架作品在具备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呈现出形态各异、造型多样的特点,特别是一些装饰木条和添加材料的应用,以及外观装饰的彩绘都超出意想的效果,充分体现了项目教学中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

在项目教学中,相关操作技术也是项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再好的设计想法不能变为现实也是无意义的。项目教学的设计要通过精细的操作、规范的加工才能实现作品(产品)的完美效果。我在教学中对有关技术规范、操作要领、技术改革等都做了许多尝试,由于我正确的引导、提示、精讲、示范,学生的操作技术绝大部分都能按规范的流程进行,作品(产品)的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比如,木工六角笔筒,结构呈现的方式是筒身、筒口和底座三部分, 技术点主要集中在60°角的连接处,质量要求主要为:角度正确连接无缝隙。要想将笔筒按正六角形的方式制作出来,难度非常大,就是教师来制作也未必都能符合质量标准。于是我在教学中, 首先告诉学生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其次掌握科学的加工方法, 最后精准的组合、检测、定形,特别强调了后两点要求。在精讲示范时,要求学生在加工筒身壁时,将六块木板固定,用60°角尺作靠模,再用胶带纵向捆绑, 然后单边利用平锉或砂磨机粗磨,再用细砂纸细磨, 同时不断地用60°角尺检测。一个单边磨好后,再将六块木板换角度固定打磨用60°角尺检测, 观察有无缝隙, 无误后将六块呈梯形木板反扣在桌面,用胶带整体贴上, 再翻转过来涂上白乳胶(木工胶),用胶带粘紧放在具有相同六边形的图上进行修正、定形,待胶固化后,一个正六角形的筒身就按规范的要求做好了,而且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以上是筒身壁六角形的打磨拼接,至于筒口边条装饰和筒底座边条装饰也同样按照无缝对接的方式,用规范的切削、砂磨、粘贴等方法处理,技术实践中的改进与创新,还可以用内六角结构靠模和外卡结构靠模实现筒身正六角形态的粘接与检测。所以,正确规范的技术操作是在完美设计的基础上, 实现目标成果的重要保障。

我在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中始终都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以重视。希望我们的劳动与技术教师注意这方面的教学要求,使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更具活力。

四、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得益彰

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的主线是项目的设计与制作, 它是项目教学具体的成果反应。项目教学还有其他成果的表现形式,比如学生经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在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都收获很多,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工具、材料和物体的理解,拓展了学生多途径教育和多学科视野,可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确实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其中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技术发展、技术学习活动中多种技术文化的内涵。有些项目教学内容不仅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同时项目文化的内涵也是值得学生们去认识、去感受的。

在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中, 任何一个项目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对项目内涵作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民族、风俗等,也可以研究项目的技术发展,研究项目的材料,研究项目的工艺等。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一般采用以课题为引领的方式, 在程序上与常规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一样,主要包括选题、分工、调研、制定方案、研讨修改和优化方案、落实方案。它的策略包括阅读、网上搜索、参观、访问、调查。呈现成果的方式包括研究报告、论文、展示、答辩等。

研究性学习是项目教学内容的补充,在学生学习技术的同时增加一些技术文化、技术发展、技术探究的知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项目教学实践中,我比较注意项目研究性学习对技术学习活动的渗透。下面以“印章”项目为例谈一谈我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认为“印章”发源和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印章”在我国的用途非常广泛,印章自古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选择这个内容对学生很合适也有趣,因为中国印里有很多文化内涵。在课型上我将印章学习设计为综合性学习,具体地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两大板块,第一块为“研究性学习”,第二块为“操作性学习”。

在目标的制定上,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信息收集、研讨、写调研报告等使学生了解印章的历史及印章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再了解印章刻制材料的种类、质地和产地。操作性学习目标主要是学生能识别印章的种类、印章的款式、刻印章的工具以及刻印章的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上, 我制定的目标主要是学会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印稿的设计、转印方法及刻图形、标志、肖形或文字篆刻印、钤印等方法。

经过教学, 学生了解了印章的相关文化。印章在古代是一种权贵的象征,是皇室成员和官员们的随身信鉴印戳。一般皇帝将印称为“玺”,是用玉质材料刻制的,也称“玉玺”。一般文官用印, 武官或宦官则用章。普通人在古代是不能用印章的,只能按手指印或画押。印章与中国汉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篆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其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每个篆字的解读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根据历史的发展, 字体形态上有大篆, 包括“甲骨文”、“石鼓文”、“籀文”。有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将形态各异但字义相同的大篆, 统一汇编成大家都认识的字体,称为“小篆”。史称“统一文字”。与此同时,学生经过网上搜索也理解了,宋代印刷特别是活字印刷, 也是由印章传承下来的。另外学生还了解到印章与书画方面的知识。在古代,由于封建的专制,一些宫廷书画家和民间书画家是不能在书画作品上加盖印章的。唐代以前的古画、古书法作品基本上没有作者盖的印章, 现在看到古画古书法上面的印章是唐以后的事, 后代皇帝收藏盖印后经过战乱, 一些古画和古书法流落到民间, 一些官员和名人收藏后又在古书画作品上盖章。到唐以后,特别是宋代和明代,政治上相对宽松,文人和书画家也逐步在自己的家书和书画作品上盖起了印章,形成一种风尚。

在印章材料的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网上搜索, 了解到刻印章的石料基本上以粉冻石为主, 因为这样的石料手工就能刻制。如果刻一些坚硬的玉石,则需要专门的金刚刀刻制。粉冻石的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建,极品为田黄石。浙江的青田石以萝卜丝冻最出名,昌化石尤以鸡血石最名贵。

学生将分组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制作宣传小报、电子文稿、研究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张贴展览,纷纷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许多学生写出学习心得,一致认为,通过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能学习到其他课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操作性学习上,经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印稿的设计、篆文笔画的理解、转印方法、刻印技法、刀法、钤印方法等方面很有收获。特别表现在刻自己姓名篆刻印,体验到用篆刻刀在青田石上刻制的感觉是多么美妙。大家认为印章项目的学习,不仅使他们懂得了中国印章的历史与文化,而且学到了操作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项目教学中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思考

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不是孤立地谈论技术设计与技术实践,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了解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者在执行所有教学任务时,应与学生互动,用心地看待教育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为学生服务的。从新的教育发展观来看,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我42 年的教育经历中,在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方面不断地汲取有用的知识和应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在与学生交流中,能用一种特有的品质对待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要想达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我认为,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外, 应该在教师的人格修养方面多做一些努力,这对学生的成长很有益。当前, 许多教师与学生只注重自己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情感交往中的师生情谊。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 更多地表现在考试学科上。劳动与技术学科由于不参加中高考, 不少学生会产生学不学技术并不重要的思想。为了促使学生喜爱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在自身专业素养方面作出更多的研究、探索与努力。这对于一位教师来讲,无论从心理科学、教育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方面都是有用的。

劳动与技术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知识的积累和对技术世界发展的关注,在大量技术产品中了解技术的发展,研究它们最新动态。无论是传统技术,还是前沿技术、尖端技术都应该有敏锐的觉察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执行教学任务。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更应该在教师人格修养方面作出更多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人格修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品行、激励性人格和以成功为导向的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准备充分,工作井井有条、不慌张,每一个教学环节非常顺畅,演示教学章法清晰,学生的学习活动一环套着一环,没有懈怠,学习效果会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技术设计和技术实践规范化要求方面,严格执行工作流程,遵守工艺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这是师生专业品行的最高层次。

如果说专业品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学习活动,那么,提高学生的专业品行则需要教师在激励性人格和以成功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策略上作出更多的努力与思考。

具有激励性人格的教师能热情地对待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满足。技术学科的教师,首先要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其次是信任和尊重学生,认识到向学生所传授的是有用、有趣和有价值的知识。最后在执行教学任务时不断地应用谈话、手势、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心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微之处。让学生感觉到这位教师是可信赖的。比如教师步入课堂时,面带微笑,讲课时多方位、多角度地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通过手势、头部、肩膀的动作强调学习的重点。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发表意见。比如我在进入教室准备上课时,经常向学生面带微笑地招招手,有时帮助学生整理一下课桌、书籍以及学习用具,抚摸一下学生的肩膀,上课起立后向大家问声“同学们好”,这些行动会立刻引起学生的好感,认为教师的态度是亲和的。另外,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我经常鼓励学生正确地对待技术学科的学习,不断地要求学生在项目设计中多出优秀作品,同时在技术规范方面激励学生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制作,保证作品(产品)的质量要求。

在激励性人格方面,有时我会采用以成功为导向的策略鼓励学生不畏惧困难、满怀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主要以某一个项目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一个项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差异,在学习简单项目时容易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用剪刀剪一幅简单的动物造型,学生沿着外轮廓很快就完成了,但是如果将简单动物造型附在木板上进行浮雕雕刻,学生就觉得难多了。毕竟剪与刻在技术上存在不同的技术要求,刻显然比剪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用激励性的方法鼓励学生一定能克服困难,成功完成任务,还要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与方法上热心地辅导,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完成了任务,同时还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激励性人格中以成功为导向的策略对劳动项目教学尤其重要。面对项目设计、项目操作,只要教师在内容知识、设计方案、操作技术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个别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再利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我能成功”、“我一定能成功”, 就一定能按照技术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给予的帮助非常重要,学生遇到困难时特别希望教师能进行指导, 更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与帮助。

第9篇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全面提高本组教师的理论素养。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有关材料,把握新时期物理教学目标与重点,学习新教法,力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成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反思,6篇论文获得市一、二等奖并收入汇编,还有多篇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参加学校汇编。

(4)认真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所有教师都积极地完成规定学时,成绩至少合格。

2.加强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各项活动有序地进行

(1)严格按照开学时的工作计划,落实教研活动制度,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并做了详细的安排,真正做到了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2)完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提高了各备课组的教研质量。集体备课做到了“四统一”(统一进度、教案、练习、测试),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听课、评课等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高一级备课组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3)认真成功组织了本组的教学公开周活动,陈飞腾老师开了示范课,罗智强、李萍杰、宋锡海、余赛红四位老师分别开了公开课,全组老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使全组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新课标的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教法,认真进行教材分析,熟悉各年级知识体系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2)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实践能力。

(4)定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5)高一、高二备课组认真抓好学科竞赛辅导工作,分别举行了校级物理竞赛,发现了一些物理学习尖子,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参加奥赛做好充分准备。

(6)加强了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了配合学校“十一五”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全组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刘玉树负责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陈飞腾负责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创新教学》、方秋月负责的《中学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都在本学期完成了结题,研究成果上报学校。

4.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卓有成效

(1)组织了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理论的学习,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全面规范教师的学习活动,各青年教师均在学习中得到了不断提升。

(2)组织了新教师上好汇报课,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工作,各青年教师通过各种讲座、交流会议、参观等活动,对教师业务进一步熟悉,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积极做好“青蓝工程”建设,老教师积极做好新教师的指导工作,协助新教师成长。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极大促进了我组青年教师的成长。翁志鹏老师和林志臻老师参加“砺青杯”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5.各项常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定期进行教学常规调研工作,及时获取了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学。

(2)定期抽查教案、听课记录,检查作业批改情况;林志臻老师的教案获得校优秀教案。

第10篇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比较而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要比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困难得多。所谓“整合”不是把数学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去支持数学教学。因此,必须考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

以数学学科为例,它的突出特点是抽象、逻辑性强昨形式化表表。数学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精心设计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巧妙地处理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发现与论证、严谨的形式化表达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计算机的快速计算、智能画图、机器证明与自动求解等功能为数学教学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和灵活的手段。但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忽视思维的过程,无论如何不能因为使用了计算机,导致学生不会计算,不会画图,懒于思考,技术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技术的原则是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和理解。

2.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2.1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极高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初三几何《圆》第一课,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 • •画面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学生一看,立即明白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从而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样的情境自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2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我们现在的教育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等,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使全体学生得以资源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新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 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件的开放式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在备课时可方便地改动课件(包含文字与图画);

②可以在授课途中方便地调用某个部件(概念、性质、习题等);

③可以方便地在授课中改动例题、图形,使得一个例题可以包含更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对该题所揭示的概念、性质有更深的理解;

④可以控制图形变化(或运动)的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

⑤要能够控制屏幕作图与解答中文字弹出的速度(或进度),不能要么什么也没有,要么统统都出来了。

⑥数学课件中的例题、练习题应有适当的余量与不同层次,供不同对象选择。

上述各方面的实现除了编制时应具有上述意识外,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要实现图形变化的开放功能,目前首推“几何画板”。

例如例题(如图1):“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体

积为V、P、Q分别是棱B1B、C1C上的动点。试问:四面体

A―PQA1的体积是常量还是变量?如是变量请讨论它的量值。”

由于有两个动点,学生往往较难判断。利用几何画板做成的课

第11篇

一、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教学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大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在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3.善用启发式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学生不能因课堂上基本听懂,就放弃重温教材或课堂所学内容,就直接做作业、练习,否则往往不能得心应手,费时、效果差,其原因在于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这就需要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做好知识整理和归纳,学生之间以开展小组讨论后再做作业为好。同时要常在头脑中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从而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并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以弥补。当然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还应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生活问题及适当的练习题。

三、每个学生建立“错题本”

由于要记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归纳法、理解记忆法、实验记忆法等。对于平时出现的错题,学生应做好修正并记录。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

四、重视化学实验

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与探讨,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博客

1.开展博客教学,有利于构建师生交流的开放互动性环境。

不论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以网络为纽带的虚拟课堂上,博客都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进步情况、相关的教学资源的链接地址记录在博客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记录自己每一天学习的心得、收集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通过博客,大家可彼此分享心得、分享知识,促进了解、增强理解。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基于主题的博客形式展开:教师提出研究探讨的主题(学生提出也可以),然后充当引导、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博客将学生对该主题的一些认识、查找的相关资料整合在一起,供所有人来分享,并将对该主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博客为互联网环境下展开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和交流形式。

学生除了通过博客记录学习心得,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博客为网络环境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博客同时也是网络环境下展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良好组织形式和重要手段。

2.开展博客教学,有利于拓展教研方式和途径,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12篇

【关键词】微博 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90-01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网络上芜杂的各种信息、各种思潮就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在网络上同时开展。

一、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一种网上交流工具——微博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这个以“技术革新”面貌出现的新生事物,逐渐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人际影响。由于微博的内容组成相对简单,技术门槛低,语言编排自由,更新方便快捷,加之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使得微博深入人心,在我国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微博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添注了新的活力方式。学校可以通过该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

1.高校应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即时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手中。由于直接与移动电话绑定,只要所有在微博平台上注册学生都互相“关注”并“关注”教育者,就可以不受空间、平台的限制进行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即时接受教育者的信息。

2.利用微博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由于微博信息的字数限制,可以利用超链接的形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网络的在线即时点播功能。如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微博即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心得的网络地址链接,提供理论学习资料网址等;另一方面,可在微博上针对热门话题发起讨论,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持引导讨论,让教育对象畅所欲言。这种讨论能使其大胆发表意见,摆脱面对面的拘束,有效培养青年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

二、利用微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1.建立学校微博平台或注册学校官方微博

建立学校微博平台,使其成为校内信息交互工具,发挥微博服务学生、改善学校管理的功能。高校作为人才库,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校园微博平台。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它在信息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教务处可以各种教学通知、教学文件;图书馆可以借助微博平台新书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借阅提示、信息咨询、图书检阅等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就业部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除此之外,针对学校改革、规章制度建设等,学校还可以通过微博投票和话题会的方式进行舆论监测和民意调查,从而得出师生的真实想法并采纳师生合理的提议,为学校的建设做出更好的决策。

2.思政教师、辅导员建微博,与大学生网上交朋友

思政教师、辅导员可以注册门户网站微博,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功能齐全、普及率高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微群,并拥有管理员的权限,可以随时随地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通过微博上传发表,学生加入班级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突发的灵感、学习的困惑和教师及其他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

3.加大微博宣传力度,提高微博点击率

教育微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很多学生对其功能、作用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有效的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微博进行宣传,鼓励其学生访问微博、参与微博、支持微博从而建设微博。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在学校不定期举办教育微博知识讲座来加大教育微博的宣传力度,或者就教育微博上的某些热点问题举办一些座谈会进行讨论,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还可以通过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以微博作为平台和工具进行学习,扩大教育微博的参与性。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营造微博文化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微博,在参与的过程中加强对微博的认识和运用微博的能力,增强微博与思想政治学习相结合的思维意识,逐步形成一种完善的区域微博学习体系的文化氛围。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布置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开放性的学习项目,,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微博作为学习的工具、方法、经验和网络资源等,在平等互助的前提上进行学习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微博以建议的形式引导他们开始学会自我设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自觉营造微博文化氛围,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活力。

5.创建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微博持续更新

微博的持续更新是微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能否得到长足发展的必要保障。高校应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多方面多途径的激励微博们进行持续更新。外界的肯定和赏识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是保证每一个教育微博得以继续的重要原因。高校更应从政策上、技术上给予充分支持,在进行微博评比的同时,可以为微博们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不定期的对微博们或有意于微博的教育者们提供技术培训,不仅仅是微博的持续更新成为一种动力,更要使微博的技术学习成为教育者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益途径。

三、结束语

总之,“微博”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必须使其充分发挥其优于其它教育媒介的特性,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以“微博”为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高校政治教育提供全新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小明.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