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11:22: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术道德规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屡禁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术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存在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研究生自身能力不足,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存在缺陷以及学术审查监督与惩治机制不够健全等。因此,着手建立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学术环境良性发展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
关键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失范;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54-02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杨雷(197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教授,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GXM_
HLJ_2014142)阶段性成果
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审)、学术奖励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1]。学术道德是所有从事学术活动的参与者,包括高校的教师、各类学生等都应该严格遵守的道德规范。本文研究的研究生学术道德,侧重于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指研究生在进行创新性研究学术活动过程中,应遵守和正确处理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作为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2]。而学术道德失范是一种基于学术道德前提下对学术活动约定俗成或确定的规范的“失范”行为,学术道德失范可界定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3]。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就是指研究生在学习与学术研究过程中发生与学术道德规范不符的行为,用以实现学位授予、学术论文创作、在读期间学术相关评价评优评审等。当前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
当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相关文件制度的制定,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学术道德教育讲座,但是在制度的执行和学术道德系统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研究生入学后在学术道德养成方面缺乏系统、严格的指导和培训。学校管理者包括导师更多的是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学术上指导其研究方向与内容,而忽视对研究生进行职业道德与学术道德教育,即使开设相应教育课程也是泛泛,没有从内心和道德层面引起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重视,没有将学术道德作为学术研究的底线固化到研究生的思想和学术行为中,很多研究生没有受到系统的学术规范指导,不清楚哪些行为属于学术失范和如何界定学术失范行为,导致学术道德没有固化到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层面形成自我约束,容易发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粗制滥造、弄虚作假,随意添加、伪造参考文献;盗用发表别人材料上的文字或概念,故意省略对他人成果引用的事实,剽窃他人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捏造事实,伪造调查数据;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等。
二、存在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
目前,国内高校为应对各种专家或机构排名,对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在评职与申请学位(答辩)过程中都提出了较高的科研成果数量与影响因子,对研究生导师更是提出较多的项目要求,学校这种或多或少的学术功利现象,表现出来就是硬性规定研究生要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成果才能申请答辩,授予学位。巨大的学术压力,使得一些研究生在入学初期就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东拼西凑,投机取巧,目的就是以期能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很容易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或伪造、杜撰实验数据;未参加创作在他人成果上署名;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请人或为别人、等。
三、研究生自身能力不足
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入学方式、个人创新能力、政治面貌以及学习目的等都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养成有一定影响。相同的学术要求,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院校、不同层次和不同经历的研究生看来会有不同的压力,而个人的学习目的、创新能力、知识储备又决定了研究生自身对学业及学术研究积极探索与主动追求的能力。如果研究生个人对学术要求不高,学业基础不牢,对新知识的渴望不大,很难让其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就会有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出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在学期间都要求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否则不能毕业获得学位。而且发表较高水平的期刊论文更是成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硬性条件。过高的学术要求产生的巨大压力客观上容易造成研究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发生学术失范和学术作假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杜撰实验数据;在自己未参与研究工作的论述中署名;未经导师或项目负责人许可将集体研究成果私自发表;承担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中以职谋私;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请人、等。
四、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过程中,虽然有相关的国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文件、制度和办法,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制度和规范的权威性,并且有些制度又不能完全覆盖和适用于所有的学科专业门类。对于不同的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流程和学科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学术道德规范细则和失范行为情节描述。高校对研究生获取学位与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质量挂钩的举措,虽然有积极的方面,但是也相应地促成了研究生为了获得学位而无心集中精力从事扎实有效的科研创新工作,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上。造成部分研究生盲目追求论文的发表,忽视了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学术道德的要求。
另外,在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较为注重学术评价。对研究生的学术评价更多的是重视研究生在各种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忽视其基本品德与综合素质评价,经常用易于量化的学术评价标准作为研究生奖学金、各种评优以及保送更高层次学习的主要评价指标,造成部分研究生片面追求学术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学术道德,对违背学术规范后的不良后果没有深刻认识,不可避免地造成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未参加研究工作在他人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或者重复发表;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或;伪造或涂改相关专家的推荐信、鉴定评阅意见;采取非正当手段影响和干预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成绩评定、评奖、论文评阅及答辩等。
五、缺乏完善的学术审查监督与惩治机制
学术审查的任务是“将学术活动与非学术活动分开,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一般的宣传活动分开,将学术研究人员与非学术研究人员分开,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人员、机构的学术研究水平”[4]。这就要求从事学术审查的组织或机构应当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评价和学术鉴别能力。而目前高校中的学术审查与监督通常都是相关职能部门、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共同或单独进行,审查的重要性及其严肃性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审查程序是否公正合理,监督是否缺位,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是否能客观体现。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层面更多的是对其所、研究项目和学位论文的审查与监督。审查中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多人或匿名审查,在选择审查专家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专家选择范围不够广泛,不同学科门类覆盖面不足;二是缺少对专家在学术审查与审查道德修养方面的有针对性的筛选,可能造成学术成果审查结果公正性的缺失。在监督方面以汇报和填表格的形式居多,对研究活动开展到什么情况,存在什么问题,及时进行监察和指导作用不大,存在形式化现象。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专门法规,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惩处主要以行政处分为主,付诸相关法律处罚的微乎其微。加上绝大多数的惩治主体都是研究生或相关人员所学习或工作的学校与科研院所,其为“顾及声誉”与“教育为主”导致惩治的曝光率和惩治力度大为降低,造成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所承担的代价成本较低,客观上导致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骗取科研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科研资源;伪造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中的信息,或在其他公开声明中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或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等信息作假行为;伪造注释;未经本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隐瞒不利数据用于伪造创新成果;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追求、扩大个人利益等。
综上所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和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究其实质还是与高校缺乏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规范体系密切相关。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的核心力量,其学术道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构建一个学校、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四位一体的多维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成为今后高校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2]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现象较为普遍,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制定并下发了相应的文件和规定,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收效甚微,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屡屡发生。为此,本文认真分析学术道德缺失的原因,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做到惩防并举,共同打造一个学术规范、道德约束、法律惩罚的三层监督诚信体系。
一、学术研究中的三个层次
学术研究中有三个层次[1],如图1所示。本文把学术规范放第一个层次,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具体有: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引证标注规则,立论阐述的逻辑规则等;高层次的规范,如学术制度规范、学风规范等。第二个层次是学术道德,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从事学术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学术研究者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学术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道德失范则是学术人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学术道德失范表现为种种学术腐败行为,体现于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申报课题中以权谋私、投机钻营,研究过程中的弄虚作假、伪造数据、独占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专著写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评价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学术批评中的人身攻击、打击报复,一稿多投等都是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第三个层次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凡是学术不端行为触碰到法律规范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严惩。三个层次就如三个屏障,层层保护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和科学性,在学术规范层一定要严格控制。依据科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图,分别找出学术规范、道德约束、和法律防线三个方面没有很好地制约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
二、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三个主要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价值标准唯物化
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了急剧变化,这种剧烈的变化给社会结构产生激烈碰撞,衡量个人的价值标准由原来的多元变向单元的唯物化,这种评价的标准渗透到中国的各个高等学校。
1.好老师的标准打上唯物的标签
“搞了多少课题,国家自科基金吗?多少钱?你上了多少课?那课时费就多啊?你发了多少论文?学校奖励多少?”。搞到自科基金可以买房了买车了买黄金了啊,许多高校校园到处停满了名车,都是在争取自己的利益在拼搏,很少有人问“上课的学生认真吗?”“学生工作找的怎么样?”“学生喜欢你的课吗?”“用了什么新的教学方法?”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去搞论文、搞课题、找发票套取国家的大量的科研经费,这种现象包括许多重点大学都存在。如关于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的问题,其中涉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等人承担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有关课题等。这种唯物化的观念使社会具有功利性,科学研究产生浮躁。致使大批博士教授忽视了学术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约束,甚至触及了法律的底线。
2.教育唯物化
有些人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金钱、住房、职称、官位、奖品、名声……他们抛弃了社会科学改造社会、净化人格的崇高使命,把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仅仅转化为商品的价格。有些人就因为只看到了这种价格,便在出卖学术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现在的教师还有几个能像孔子?为了金钱利禄,有人丧失做人准则,什么学生毕业20年不挣3 000万就不要来见我。我只把三分之一时间用在教学上……而这些教师却被封为“当代精英”“突出贡献者”。
3.权益筹码而非价值的体现
行业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之间工资差距相差比较大,职称与工资津贴挂钩,没有职称工资就比别人低,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百倍。致使许多教师因工资低生存压力大而去铤而走险。工资的高低与职称挂钩,职称的评定与论文课题的挂钩,教师的晋升和定岗考核也与职称以及论文课题挂钩,有一部分评上教授后什么都不做也拿教授的工资,实行教授终身制。而工资与教学水平和实际研究水平关系不大。致使许多没有科研能力的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论文和课题就可以评职称,对教师所写的论文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放任自由。
高校的实力与的情况挂钩,过分强调的数量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多数高校将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领导政绩挂钩,有些学校在重点岗位聘任中,甚至明确要求教师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的数量。较少地审视自己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诚信,是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二)自我道德约束和监管机制缺失
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形成须借助于求学期间的系统训练,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基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具体的学术行为。大学生未来将在各行各业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特别是部分硕士和博士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在求学阶段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形成学术诚信品质,就必定会对其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2]。教育部出台了诸多相关学术规范的法律法规,也成立诸多学术道德的监管机制,然而对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执法无力,任其泛滥。
(三)互联网对学术的影响
互联网加速了高等学校及个人和外界的连接,政府教育科研机构、学术机构期刊和社会非法团体通过互联网很轻易地产生连接,从而轻易地产生制造学术不端的网络平台,形成所谓的论文制造产业链。非法团体利用网站、微博、微信、QQ和邮箱等网络媒体手段渗透到高校学术领域,利用教师的功利思想从事非法的学术交易。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三层次对策
(一)对学术规范的相关对策
首先,由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地区教育局相互协作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学术诚信管理平台,任何学术不端行为都可以在网络公开公布,教育部、学术期刊、社会团体、课题部门及学校等课题和论文的审核与该网络关联,有不良记录的拒绝课题申请和,从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其次,成立独立的学术机构,其人事、经济和审核等权力不由高校领导层控制,直接由上一级学术机构控制,学术机构成员共同制定出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准则,编制成小册发给在职的教职员工,对学校教职工发表的课题、论文和书籍等科研项目进行定期和随时抽查审核,对审核有学术不端行为上报学校和上级部门,如果学术不端行为成立,将名单录入网络学术诚信管理平台,并开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这是杜绝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最后,学校做到官学分离,我国学术机构、科研院所中行政权力不仅能控制各种行政资源,而且能控制各种学术研究资源。这就使得手中掌握行政权力的人和与之相关的人在申报课题、评奖、职称评审中出现“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甚至出现“权色”交易现象[3],管理和学术研究分离意味着管理学校的领导要充分给教职员工以学术自由,不限制学术的自由发展,现在大部分的课题都在学校管理层,只有少部分的课题由教师担任,而控制课题的领导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又交给其他的课题组成员,教师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出来,课题和论文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抄袭的现象就随之而来。
(二)对道德约束的相关对策
冯友兰说: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一般人都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只有极少的人能达到天地境界,而道德境界又有三层,第一层,利己而不损人,二层是利己利人,三层是损己利人。一般能到道德境界第一层就很不错了,能达到第一层的基本满足了前面两个境界,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满足下层要求后才能对上层要求提出要求,道德也是如此,一个天天为生活奔波、压力山大的教师哪有心情讲道德,当然影响道德还有许多因素。首先,政府要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在发达的西方诸多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资金非常大,教师待遇比较高,许多人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行业,从而乐意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其次,取消职称与经济利益挂钩,实现工资双轨制。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对目前水平的认定,但现实的教授基本是终身制,没有产出实际课题和论文等研究成果,工资却是高工资,所以取消职称与实际的工资水平挂钩,实现工资双轨制,依据教学和科研业绩,进行单独的教学和科研奖励。杜绝了部分人为了评教授而走关系或剽窃不端的学术行为,同时也断绝一部分评上教授不搞科研的行为,鼓励部分教师坚定地走自由和独立的科研道路,有教学能力的多去教学。第三,加强学术道德和师风师德建设,开展学术道德和师风师德建设,将道德他律行为变成道德自律行为,做到学术的利己而不损人及利人利己的学术道德层次[4]。树立师风师德榜样的丰碑,切实打造不同专业学科的师风师德团队,尤其是团队的领头人的学术道德,他的学术道德水平影响一个团队的学术道德水平,一个严于律己的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团队同样也这么要求,这样学校就会容易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最后改善评价教师的标准,好老师不一定是那些科研学术做得好的教师,不一定是那些拿着几千万的课题经费开名车的教师,做到好教师评价的标准多元化,充分体现做老师的尊严和价值,使教师安心遵守学术规范,自由从事学术研究。
(三)对法律制裁的相关对策
山西省各高校近日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来遏制学生论文抄袭风。太原理工大学出台了学术道德规范,明确规定学生抄袭论文导师要负连带责任;山西大学采取降低论文引用率、外省专家匿名评审等办法提高毕业生的学位含金量。
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家“211”院校,太原理工大学出台了《太原理工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其中规定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或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者,除对学生进行处理外,根据指导教师负有责任的大小,对指导教师给予如下处理:通报批评,暂缓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等。
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教师,情节轻微者,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记过、中止项目并责令其改正。对情节严重者则要给予降职、解职、辞退或开除等,并要求其终止项目,收缴剩余项目经费,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违反学术道德特别严重而触犯法律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另外,《规范》还要求在编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有关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含博士后)、本科生,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注明出处;引文原则上应使用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凡转引文献资料,应说明转引之处。引证的目的应该是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所引用部分不应构成本人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实验记录用蓝黑墨水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清晰整洁;写错作废的张页,不得撕毁。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不准以任何方式抄袭或变相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调查资料、实验数据、专利产品等研究成果。
对有明显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者,实行一票否决。违反学术道德规定的学生,经查实后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情节轻微者,可给予责令改正、批评教育、延缓答辩、取消相关奖项和取消申请学位资格等处理。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影响恶劣者,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直至开除学籍处分。对已授予学位的学生,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判定,对授予的学位予以撤销。
论文引用超30%就延迟答辩
山西大学较早地使用了同方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该系统资料库中储存有大量的各学科期刊和论文,在将学生论文输入时,系统就会识别出该篇论文引用内容所占全篇的百分比。山西大学近年来都是通过该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初审,如果论文引用率超过一定的百分比就会让学生进行修改或延迟答辩。
“对于硕士研究生,一旦发现引用超过30%就延迟答辩,严重者重新开题,取消给学生再次修改、同批答辩的机会。”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张云波说,“这个百分比还要逐年下降。”除此之外,山西大学对硕士论文采用按一定比例进行匿名评审、博士论文全部省外匿名评审的方法,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只要有一个评审专家提出异议即宣布论文不合格。
张云波说:“这个检测系统也不是判定论文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数据只能从一个侧面来评定论文。不同学科的论文,引用量也不尽相同,例如法律专业,引用所占百分比就会多一些。”
论文全部匿名送往外省评审
同山西大学一样,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也将硕士论文的作者和导师名全部匿名送往外省评审。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崔满红说:“论文作者和导师不知道论文送往何处,更不知道哪个人评审,这样就能杜绝评审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对待博士论文会更加严格。”
崔满红说:“我们依据国务院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对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发现舞弊、作伪行为的指导教师,会作出暂停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情节严重者,将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处理。”崔满红还补充道:“硕士论文会跟随每个学生一生,未来越有成就,当初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名学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讲座是本学院教师向同学讲授和学科有关的知识或者研究进展,它最重要的作用促使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拓展视野。研究若想有所创新,就需要我们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我从讲座中了解、吸收和借鉴了丰富的学术观点和学术知识,对以后的学习生涯,特别是论文的写作都将大有裨益。我既了解到了各领域多层次的发展前沿,使自己能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同时充实了多方面的知识,提升了我的学科理论水平。
本次参加的讲座共计三场。首先,是骆钊老师的讲座。主题是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骆老师主要从学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学位论文的含义、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位论文与学术道德四个方面为大家做具体阐述。骆老师指出,学位论文写作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体系建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学位论文在内容上要有科学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其中创新性有填补空白和更正前说错误的两种含义。在形式上,学位论文有规范性和语言的平易性。语言的平易性是要求论文文句流畅,叙述深入浅出,要适当讲究语言的生动性,但也不能像文学创作那样。老师特别强调了学术规范的要求,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遵守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骆老师端正了我对学术与论文写作的态度,意识到了不能急于求成,实事求是,更不能学术剽窃,在书写论文时要认真对待,要认真关注每一个细节,诚实守信,在引用别人成果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标注,受益匪浅。
第二场讲座是由田师姐主讲,题目是《基于宽频信息的高压直流系统接地极引线故障检测与定位的研究》。从项目背景出发,介绍了接地极引线故障测距存在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如何可靠检测,如何实现接地极引线故障信息不均匀下的测距等问题。然后田师姐介绍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含有接地极引线的直流系统全参数电磁暂态精细化建模,高可靠性和灵敏性的接地极引线故障测距,基于故障源信息的被动式接地极引线故障定位和基于注入源激励下的接地极引线宽频阻抗特性的主动式故障定位。最后一场讲座是曹师兄讲授的,题目是《基于数据驱动的高原山地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与雷击电流反演恢复》。通过这两次讲座,对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对直流输电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涉及到的故障检测与定位有了新的感观认识,也从师兄和师姐的阐述中了解了一个项目的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步骤。
讲座之后,我也对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有个大致的目标。我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正自己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拖拉不能延续本科的学习方式,必须要有所改变。在研一这一学年对研究方向涉及的相关知识熟识,对专业有清晰的框架结构,积极和导师沟通交流,努力的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取得好成绩。积极的完成课后作业与任务,并在期末的考核中不挂科。积极参与相关的项目,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尽量深入的了解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写论文。同时,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的时候,也要留意核心期刊上的最新文献和近期召开的学术会议及相关的报告,更新自己的大脑,另外,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研究。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习例如matlab这类软件的应用同时坚持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
一、“学术失范”的社会学阐释
学术规范是一个以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的大致认同和确认为前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动态性的系统,是在长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指示系统,要求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必须严格遵守。其内涵丰富,绝非仅仅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EmileDurkheim)将“失范”一词引入社会学,描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出现不协调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1893)“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自杀论,1897)。可见,失范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价值和道德伦理性的规则缺席或弱化的状态。借用社会学“失范”理论“学术失范”表现为特定时期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规范的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无序状态。学术失范的表现各式各样,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失范也属于其范畴。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为四类:
(一)学术道德层面的失范
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界或学术共同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具备的学术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遵守的学术伦理准则,强调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截取拼凑和大篇幅抄袭剽窃的现象;或采取改头换面篡改、编造、杜撰科研数据或参考文献的现象。如此往复,大量低水平重复和学术垃圾导致了学术泡沬的产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学术研究程序层面失范
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包括选题要求、文献调研、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术语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收集和筛选资料的要求、拟定大纲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操作技术性的失范。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多数是对已学理论的梳理或重组,缺乏实证性、创新性;对文献的检索搜集不够,积累不够充分,对相关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了解不足,选题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科的强应用性决定了部分选题开展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而多数学生懒于调查实践、闭门造车,甚至编造数据,主观臆造论文结论;参考文献数量较少和质量不高,外文资料的搜集不足,对文献缺乏批判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所选文献的信度没有基本的判断,文献综述不到位等。
(三)学术研究方法层面失范
“科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和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解释性研究、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绎和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方式,缺乏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研究方论的运用,有部分同学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应用,但是显然不懂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四)学术制度层面失范
制度规范是学术规范制度化的产物,是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明文规定,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规范,管理规范、评审规范和处罚规范等。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论文管理工作的统筹不够科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实习、有指导论文进展、另外兼顾学生就业;评审规范设置相对科学合理,但是评审制度落实有待改进,使得评审不够严格,有效的监控流于形式,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态因素:先天的规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释放不足
从行政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术规范建设的历程来看,该学科学术规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缩。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术规范建设历程二者在时间上错位,学术规范建设晚于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管理学术活动在十多年的进行中无章可循、无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中,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的学术规范建设,而且长时间的讨论和争鸣,没有明确权威的规范加以规制行政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学学术规范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基本规范的实操内容没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来具有的正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功能趋于萎缩。
(二)价值因素:价值观偏离和规范内化的失败
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学术规范价值内化失败,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价值和实际利益,价值观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科研基础能力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宽松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监督,使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难以就业,求职时“万金油”专业显得毫无竞争力、加上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冲击,学生浮躁的心变得躁动,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参加没有任何挑战的社会锻炼,部分学生致力于死记硬背备战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门砖,各届学生如此往复地为现实利益奋斗着,现实利益的实现成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术规范内化的学术求真意识、学术创新精神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学生自身科研积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关注重点则是通过顺利毕业,迅速找到心仪的工作,普遍对如何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不感兴趣。本科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习惯人云亦云;资料检索和文献鉴别、文献批判、文献整合综述能力不足,通过分析、鉴别社会现象与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假设、模型能力欠缺,选择适宜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学术话语表达能力需加强;极为重要的是论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极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失范的矫正对策
(一)注重过程监督和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须长期规划的动态师生互动和学生成长过程。要树立大论文观念,即把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体现,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时间长、方面多、环节多,做好过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总体培养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上述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实施路径和应达到标准,真正形成前呼后应的递进关系。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培养过程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价、有激励,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
治理行政管理学术学位论文失范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抓起。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学术界和高校要结合我国转型时期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引领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形成“求真、创新”的良好学术风气,建设专门的行政管理学学科特点学术研究规范,通过多种手段,切实落实在新一届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使这种规范通过长时间的约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科学基本素养。另外,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开展专业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参与学术课题的相关活动,体验和模拟科研的操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三)建立相应课程及考评体系,奠定论文写作基础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和统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阶段和教学管理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评估体系,合理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及通识类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等模块的权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重点要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的比例。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学年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凸显本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实际考察学生的基础科研积累和科研训练状况。
(四)遵循科研训练渐进原则,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就应该科学规划,将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到整个学科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积累基本的科研素养,有了这种平时的积累并将平时的学术积累渗透到毕业论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论文撰写环节的孤立和滞后,而且也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以提高论文的指导质量,进而提升论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大论文观念,科学规划,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将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本科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阶段,奠定论文开展的知识性功底;在三年级开始以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为模拟,完成课程论文的考核,进而将基本学术规范内化到学生的科研行动中。
(五)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规约关联主体的相应行为
关键词 学术失范 学术规范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主力军,我国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①它不仅涉及到学术研究的全过程,而且包含了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学术规范研究、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管理规范。有些学者对学术规范做了横向的概括,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规范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文献、标注使用的规则性;二是高层次的规范,如学术制度方面。
“所谓学术失范,就是指从事学术写作的作者故意违反学术写作规范,制造学术伪劣之作,并试图通过作品的发表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它是关系到学术道德的重大问题。” ②
1 学术失范的原因
(1)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不够。中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结果,而非规则、制度,在我们的大学里严重缺乏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术失范现象严重。“有学者指出,相当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分不清适当借鉴、征引与抄袭剽窃的区别。问老师,老师也不清楚,因为老师也没有受过这种专门训练。”③此外,我国学术界并未对各领域的学术规范有统一的标准。而在西方国家规则的制定由来已久。“如在美国,每个大学的学生手册上,对作业或论文的抄袭及其处罚都有明确规定;各学科还有专门手册,如美国法学院的法学手册,教给学生如何检索文献、如何引用他人论点。”④
(2)研究生个人学术规范意识薄弱。在我国的学术传统中自古就缺乏引文意识。本科期间的教育极少涉及到论文规范,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规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一些专家学者虽然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但其实并不真正知道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论文和专著。
(3)缺乏对学术规范的监督。“目前我国对学术监督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很少,即使有的提到要加强学术监督也是寥寥数笔,没有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而建立学术失范监督机制作为对道德教育的必要补充,更可以看作是有效地抑制学术失范的重要手段。加强监督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切实建设好这一机制。”⑤
(4)对学术失范现象惩罚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当前学术不规范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违背学术道德行为准则所受到的惩罚很轻,甚至会因为名利原因而免受处罚,仅仅会以一句“下不为例”的俗语作为警告。而在西方国家,对剽窃和其他学术劣行的惩罚是极为严厉的,常常导致当事人失去工作或被剥夺职业资格。因此,中国的政府和学术界必须设立严格的纪律。
2 学术失范的危害
2.1 影响学生的发展成才
学术失范与学术规范是相对应的,究竟应如何规范呢?“研究生如果不懂、不顾基本的学术规范,无视起码的学术纪律,抛弃应有的学术尊严,其结果不仅有损道德操守,而且还将严重地践踏学术形象。在学术研究、学术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尊重知识产权和学术伦理,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论文重复发表,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成才。”⑥
2.2 败坏社会风气 阻碍中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的错误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研究生在校期间为了奖学金、助学金、评优、毕业等门槛,经常会利用各种已发表文献,通过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论文。研究生作为日后的社会精英、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他们的这种学术失范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遏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走上社会之后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会毒化整个社会空气、侵蚀我们的民族精神,造成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研究生如果不讲学术规范,就不能提高学术水平,这就像不懂体育比赛规则就不能提高竞赛水平一样。有人认为,学术规范是与学术自由相悖的,讲学术规范会妨碍学术自由,从而影响学术创新。”⑦其实,“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是学术活动的两大基础,缺一不可。我国目前学术界的问题,恰恰在于存在着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由不够,规范泛滥;另一方面是规范不够,自由泛滥。”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而规范的是为了“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学术事业”。
3 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近些年的高校扩招对学生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直接造成了学风建设的亟待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自身的学习质量、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所下降,在规范的遵守上往往不那么重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自身表率作用没有发挥,一些出名教授的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资源有限,也导致了学生对规范的漠视。
首先,从学科角度分析,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如学生的学制长、课程多、实验室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等。医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越来越短,需要在医院或者实验室实践的时间在变长,但这并不能成为放松学生在理论素养上提升的警惕。学术规范被看作是突破学科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其次,学术规范作为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地位尤其重要。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只有加强学风建设,科研型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学术规范的注重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成为医学名校。
再次,二级学院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具体执行和监督单位,它的作用不可忽视。二级学院承担着具体的教学任务、科研申请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定,学术规范与否影响着学院的整体风气,严谨、认真的学风是带动学院发展的良好动力。
最后,学生和导师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必须加以严格的制约和规范。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现状,导师面临着课题、职称的压力,在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大家需要认清形势。学术规范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加强学术规范的举措
4.1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重视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把树立学术规范意识作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要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质疑,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求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学术规范意识,自觉规范自身在科研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严格自律,不断提高个人的品格和修养;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受不纯净学风和歪门邪道行为的腐蚀,要抵制得住社会诱惑,维护学术的纯洁和神圣。
4.2 增强学生学术自律
杨玉圣先生曾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包括北大在内,没有一个高校的教师没有发生过抄袭剽窃的问题的,没有一个高校的学生不存在抄袭剽窃的情况的。”因为学术腐败行为涉及到个人的学术道德品质,道德重建与道德自律成了建构学术规范的必要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说服、引导等方式,使学者们自觉接受和认同学术规范;要大力提倡学生不断地自警和自律,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假如每个学人能够把道德规范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自律,则抄袭剽窃之类的学术失范定会大大减少。
4.3 增进失范监督惩罚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建立诚信档案。要想从本质上来改变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风气,高校要对研究生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建立权威的学术诚信档案。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档案应当与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以及银行的信用等方面息息相关,如果研究生有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就会被权威机构记录在案。通过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中国应该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和学校三个层级的专门机构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和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和奖惩制度,来健全监督惩罚机制来加强学术规范。”
*贾彬为本文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ZD2 011207);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12457201D-29)
注释
① 张积玉.学术规范体系论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80.
② 鞠德峰.应当加强对学术写作不良规范的遏制[J].广西大学学报,2002.6:87.
③④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3.
⑤ 蔺全丽.我国学术监督及惩戒机制的建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2:923.
⑥ 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2.6:30-32.
⑦ 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4.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生;学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14-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兴国之魂,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这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文化建设和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球文化多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面对这种状况,高校务必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引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
研究生学术道德是指研究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屡屡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是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剪刀加浆糊”和“揉面团”两种方式,整段复制抄袭别人的论文,组合到自己论文中,进行加工,稍作改造,使之成为自己的成果,还有就是将国外的一些论文翻译成为中文,署上自己姓名,作为个人研究成果;二是伪造、篡改调研数据或实验数据,很多课题和相关项目研究需要外出调研或多次实验,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一些研究生为短时间内出研究成果,不付出相应的努力,弄虚作假,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以符合自己论证的观点或是得出理想的实验数据;三是雇佣或充当“”论文,部分研究生由于种种原因,临到毕业没有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和毕业论文,为了按时毕业,请他人,相应的一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写作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充当,论文。四是一稿多投或“搭便车”,有的研究生想多出学术成果,又不愿意多做研究,稍微改动论文题目甚至一字不差的一稿多投,论文中“搭便车”的现象也是常常发生,单向的如研究生搭同学或导师便车,导师搭研究生便车,双向的如互署姓名。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的是研究生在学习过程和学术科研活动中作出有违学术道德行为的个人意愿。这种个人意愿的产生,和研究生的入学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学生考研的动机并不是出于对钻研学问,做学术研究的热爱和为科学献身的信念,学习动机不纯,对学术研究没有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导致学习风气浮躁,科研能力不强,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隐患。很多研究生意识不到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严重性,时常怀着投机取巧的和侥幸心理,从平时的课程作业和科研任务到发表学术成果和撰写毕业论文都没有严于律己,忽视学术研究中的自律意识,对学术道德没有深入的认识,最终图一时之便和一己之利,作出缺乏学术诚信的行为。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重视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都没有学术道德教育这一项,学校不开设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课程和相关讲座,大部分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界定模糊。高校中研究生评价指标单一,制度不完善,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对研究生的评价往往只看的刊物等级和出版社的档次,注重量化考核,不顾论文质量和研究意义,只看数量;在奖学金评定中,也是以“数量论英雄”,不全面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导致一些研究生为了拿到奖学金,不择手段,作出学术不端的行为。还有就是导师指导不力,发挥作用不到位,有些导师没有严格恪守学术道德,自身就有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行为,有些导师则是忙于教学和自己的科研,无暇顾及学生的学术道德监督和教育,不利于研究生学术品质的培养。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影响
人是社会的动物,这就赋予了人的双重特性,在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之外还是社会的人。个人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公认社会环境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集体焦虑和浮躁蔓延,导致普遍的道德缺失。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说到集体思潮“一开始就具有某种权威,这种权威使他得到个人的承认,并以更大的力量把个人推向他已经由社会的瓦解直接在他身上引起的道德贫困状态使他倾向的方向。”。在社会缺乏诚信、弄虚作假、拜金享乐等不良风气的印象下,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功利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能潜心做学问。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强化学术道德教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可以考虑先把学术道德纳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学校创造必要的条件,开设有关论文写作,学术道德规范等相关课程,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开设相关讲座,把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素质的一项必要考核指标。同时把学术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深入学习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规范,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坏人”。加强完善高校学术制度,是维护学术尊严、净化学术风气、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科学的学术培养制度、合理的考评制度、健全的学术监管制度、有效的学术惩处机制。研究生学术行为没有约束规范,很容易剑走偏锋,作出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这需要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研究生为主旨,调动研究生各管理部门,各级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力量,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培养机制。借助制度的约束力量,使研究生自觉恪守学术道德。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人格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往往取决于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的专业化导师队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导师是主体力量,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和学术行为对研究生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需要导师首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示范者和实践者。具体来说,导师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诚信的楷模和学生的榜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觉恪守学术规范,在文献引用、实验数据分析等每个环节都指导学生如何规范自己的研究行为,培养学术严谨、端正的学术态度。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多中心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52-04
一、问题的提出: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近年来,关于研究生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报道屡有发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治理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所关注的重要问题。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现状是怎样的?如何有效地治理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关注于这两个问题,本课题组对J省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调研,①关注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现状及原因,收集一手资料作为研究素材。
(一)现状
尽管学术界对学术失范的研究很多,然而学术界乃至现实生活中对学术失范并没有一个确切而统一的概念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分别从道德、法律、管理、共识等层面进行过界定。如葛剑雄(2010)认为学术失范就是违背学术道德,在学术活动中不遵守学术规范进行诸如抄袭、剽窃等弄虚作假的行为[1]。教育部于2009年出版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也在学术道德层面对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进行了界定和区分,指出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云鹏(2008)等在共识和价值观层面强调共识的学术规范不是明文规定的制度、准则,而是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同的、内化了的规范,也可以理解为行业自律,学术规范即是对这种共同规则和价值观的违背[2]。尽管对学术失范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其表现形式有诸如论文抄袭、剽窃、一稿多投、“搭便车”发表等行为。课题组将学术失范分为三个层级:学术不规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学术不规范是无意而犯,源于学术能力不强和学术不严谨,比如在论文引用方面忘加注释等无意行为;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则是有意而为之,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或者篡改数据等有明显意图的行为;学术腐败则是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或者权力进行交易以获取金钱等物质财富以及地位、声誉等精神满足,是学术活动中的寻租行为。就研究生群体而言,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列举的七种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课题组针对常见的几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作为反映当前J省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状的主要指标,并做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J省高校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覆盖J省1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针对学术失范行为中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测试以反映当前J省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现状。
课题组采取分类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1 440份,回收问卷1 386份,回收率为96.25%。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1 334份。同时结合访谈法,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进行访谈,以便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学术失范行为程度分析
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问卷方面主要运用Likert的5级量度表进行统计分析,选项分别为“非常普遍=5”“比较普遍=4”“一般=3”“不太普遍=2”“根本没有=1”,得分越高就表示学术失范现象越严重。
经过统计发现,J省高校研究生在七大类的学术不端行为测试中,Likert量表的平均值均超过3,甚至伪造注释、重复他人研究成果和搭便车等行为接近4,并且标准差很小,个体差异不大,可见这些学术失范行为从整体范围上考量已经是比较普遍发生的了,从学校规范治理角度上看,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有待加以控制。
3.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失范行为的整体认知情况
对个体行为分析后,课题组试图通过认知层面探讨当前J省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失范行为的整体认知水平。通过对学校学术氛围认同度调查来反映J省研究生群体自身对当前J省学术失范行为现状的感受。
其中49.3%的学生认为其学校学术道德状况不太好,4.8%的学生则认为非常不好,由此可见J省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是持悲观论的。如果剔除认为当前学术道德水平一般的22.1%的群体,只有23.8%的人持乐观态度,认为当前学术道德总体状况是良好而令人满意的。
通过对J省高校研究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无论从学术失范行为程度分析,还是学生群体自身对学术道德状况的认知等方面,均反映出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发生,高校整体学术道德水平较低。如何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营造一个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氛围是J省高校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
(二)学术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1.原因调查
针对在研究生阶段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课题组进一步做了学术失范行为产生原因的问卷调查,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对学生导师、学校管理者等各研究生培养主体进行深入探究。调查发现,造成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学校制度及管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总结有以下几大主要原因(见表4)。
如上表所示,34.3%的被调查者认为急功近利的社会不良风气与社会整体学术不良氛围是造成学术失范行为的最主要原因,如期刊地下市场的发达是形成论文质量低劣和重复发表的首要原因,这与黄发友(2012)等学者的调查结论相一致[3]。接着是研究生培养机制与管理体制原因,未能注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育。
研究生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惩罚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以及学校学风环境以及学校德育教育力度不够等原因均属外部环境因素,并且这两大原因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力,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机制和监管不到位等是促使当前J省学术失范行为多发的主要原因。
对“研究生自律不够造成学术失范行为”作为主要原因表示赞同的比例为16.4%,远不如认同“社会环境和学校研究生培养制度等外在原因造成学术失范行为”的群体。可见,从学生个体看,学生总是寄希望于借助外部力量来规范自身行为,认为整体的学术规范环境的构建主要是学校等培养组织的任务。同样可见,研究生是一个行为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群体,问卷中“如果您身边学术不正之风盛行,您是否会随波逐流?”在这一题中,选择“可能会”和“一定会”的比例为55.1%,外界环境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已越来越深。这反映出学术失范行为中的“朋辈效应”,研究生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并形成不良风气。
因为导师原因造成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情况在调查中显示比较少,85.9%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在学术道德的表率作用比较好,82.3%的被调查者受到过导师对其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可见当前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有的对师生关系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变量的实证分析,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接触频率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做交叉分析,如朱华等(2012)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与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越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产出越高[4]。由此可见,导师对研究生行为的影响主要是良性引导的,导师的不作为及自身的学术失范并不是学生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原因。
2.原因分析
从主观认知层面上分析,调查也向我们展示出研究生自律性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对学术规范遵守的脆弱性。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巨大的朋辈心理,个体自律不足以防范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从自律与他律的二维视角看,综合各种外部环境,包括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缺陷和学校监管的不到位等外部因素,导致他律因素无法有效进入到学生个体的内心考量,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他律失效,加之自律并不足以约束自身行为,这是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普遍发生的根本解释原因。
用经济学中的“理性经纪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当前研究生教育中自律不足、他律失效。理性经纪人强调成本-收益分析,在调研访谈中有学生这样说道:“现在就业和经济压力这么大,论文写作不规范和搭便车现象很常见,并且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我顺利毕业,而且在学院评优评奖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如果我只是埋头苦读,那样花费的时间成本太大了。所以一定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前提是不要太过明显,不要被学校发现和处罚,不过据我所知在我们学校这样的概率很小,几乎为零。”①
个体决策都是个体在对预见行为进行过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实施的,学生学术失范行为也是如此。学术失范的动机是:失范行为所得-(道德损失+处罚风险)>失范前状况+遵守规范的道德满足。②
关于学术失范的成本,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模型表示:
C=(M+T+H+S+O)+p(E+O'+S+D) (1)
学术失范行为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直接成本是学生从事该种活动或行为直接付出的代价,而间接成本指学术失范行为被发觉所受到的惩罚。其中,C代表行为的预期成本;p为行为被查出和惩处的概率;M、T、H、S、O分别代表确定性成本中的物质投入、时间损失、健康损失、精神负担、现实机会损失;E、O'、S、D分别代表非确定性成本中经济损失、未来机会损失、精神损失、其他间接损失。其中M、T、H、S、O、E、O'、S、D≥0;0≤p≤1。对于一个学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直接成本已经很小;并且因为对学术规范监管的力度很小,因此受到惩处的概率p也很小,几近为常数0,间接成本也很小。所以总体而言学生个体进行学术失范行为的成本是很小的。
同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收益考察,可以概括为以下模型:
R=(1-p)(E+S+T+...)(2)
R代表行为的预期收益,1-p为失范行为逃避惩处的概率,E、S、T分别代表经济收入、精神上的满足和时间精力的节省。
因为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极小,学生进行学术不端等行为被惩处的概率极小,成本小、收益大,这导致收益R远远大于成本C,从理性经纪人角度上看,学生倾向于进行学术失范行为。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自律不足,他律难以形成有效约束。
二、理论框架:由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发的思考
(一)理论描述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近些年公共管理学界和实践中的热门词汇,多中心理论由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并成熟于《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多中心治理强调在多中心框架之下关注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回避责任和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多中心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5]
多中心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公共事务的治理引入了一种新的视角,它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公共池塘资源(Common-poolresources)”等公共资源的治理以及政府管理活动中,它打破了原有单中心、单向度的模式,建立起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等多元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更在其他公共事务的治理中,为我们带来了冲破单一中心管理的选择,实现多中心参与治理,各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竞争、合作,最终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形成规范、有序发展乃至善治情境。
(二)问题导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
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尤其是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公共事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高校学术资源和学术声誉而言,从公共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属性维度上考量,这无疑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规范的学术氛围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组织而言都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而对学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防治也是对学术规范这一公共资源的重要保护。因此,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是需要研究生自身、导师、学校以及相关学术规范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然而现实的情境是,学校认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是学生和导师的工作,学校只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导师又认为学术道德关键是靠学生自律;而学生在个体活动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认为整体学术氛围是学校部门或更高层组织所要关心的问题。治理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最终变成无人参与,或者治理实效不佳。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只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最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从这一程度上说,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公地悲剧”。
当前高校在矫正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路径中,无论是强调学生个体的自律性,突出内因是根本;还是关注于通过外部制度和环境施加压力,坚持他律手段更加直接有效的观念。从本质上看,这些方式或者模式都是一种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单纯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主体的作用,因而也是有各自缺陷的。如图1,在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中,学生、导师、学校管理以及相关学术规范管理组织是相互割裂的,信息传递也是单向度的,甚至包括学术委员会在内的一些学术规范管理组织与学生完全不存在联系和信息交流。这样,无法形成各主体的有效互动和信息的有效传递、反馈,无法以此支撑整个管理体系。这导致治理效果的落脚点仍仅仅是学生个体,依赖个体的自律,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内在动力和形成系统性的学术道德规范支撑。
庆幸的是,多中心治理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多中心治理强调各主体共同参与的重要性,强调治理源于各主体之间有序的互动,而治理的质量取决于各主体之间互动的质量。因而,如何设计一种由学生、导师、学校以及学术规范监督组织共同参与的模式是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的关键所在,并且这种模式是具备系统有效性的。如图2,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治理中,导师、学校、学术监管机构以及学生自身都将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形成互动,导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监督机构与学生、学校与导师、学校与监督机构、导师与监督机构之间不再是单向度信息传递甚至是割裂的一种状态。这一模式下,各主体都将围绕着如何治理好学生学术失范行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而积极承担责任、分享信息。以对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管为例,在这一模式中,学生个人的学术失范行为将影响到导师声誉和考核,并且学校也将因为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受到通报等不利影响,这样在这一监管过程中就将学术监管机构、学校、导师和学生全部联系起来并形成互动。
同时,多中心治理也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多中心治理下的规则具有包容性,使得各主体得以实现高质量的互动,而不是单纯地对各主体进行管制。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对研究生个体而言,强化其专业学习,提升科研能力远比单一地对其进行惩处更加有效。这种系统的活力在于其互动性、包容性和成长性,而不是将导师、学生、学校和相关组织划清界限,单一地管理各主体。
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并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就要对当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着的学术失范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的逻辑起点和实现途径必然是符合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的。指向是明确的,如何使多中心都有效参与并形成良性互动,这需要制度设计以及实践努力。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学生个体学术道德得到培养,导师自身得到提升,学校管理得到完善,整个高校的学术环境得以净化和健康发展。
简单来说,各主体至少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研究生自身要强化专业学习,提升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自觉接受学术训练,避免学术道德失范。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增加与学生的接触频率,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以身作则,在学术研究中为学生树立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学校则要主动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治理,加强监督和惩处力度;另外优化改革研究生评奖评优体系,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提升学术规范标准的比重及作用。而学术规范监督组织则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加强监管。
三、结语
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中,多主体共同参与是形式和手段,形成有效治理乃至善治的情境才是这一模式的逻辑指向。这一体系下,学生个体、导师、学校以及学术规范监督组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和信息的有效反馈是我们所期待的,同时也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命题。
同时也要认识到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事务中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和借鉴模式,但这仅仅还是理论上的框架,实践中包括制度构建和主体参与都可能困难重重。因此,基于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和管理现状,如何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让学生、导师、学校和学术监督组织能够有效参与并持续互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J].民主与科学,2010(2):49-53.
[2]云鹏.学术失范及成因分析――基于大学学术管理制度的视角[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71-73.
[3]黄发友.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修养的路径研究――基于福州某高校研究生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3):80-84.
[4]朱华.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98-101.
[关键词]研究生 学术道德 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房三虎(1977- ),男,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体系构建”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G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是学术研究和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后备军,提高和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入学比例逐年提高,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然而,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却屡屡发生。不良的学术道德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损害高校的学术声誉,同时影响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学术道德成为影响与制约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关注。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实验结果符合预设结果,有的研究生不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而是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使实验数据满足主观判断的需要。导致实验数据看上去很“完美”,实则掩盖了原始数据反映的客观问题,严重违背了科研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现实生活中,盗窃他人财物是一种犯罪行为,在学术研究领域,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也是一种犯罪行为。为了出成果,部分研究生把他人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署上自己的名字投稿发表或添加到自己的学位论文中,更有甚者用剽窃来的学术成果用于申报课题和参与评奖。
3.找“”论文。在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论文成为部分不良分子的“职业”,并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等产业化特征。部分研究生不愿潜心搞学术,而是花钱找“”论文,“市场”损害了学术的纯洁性与高尚性。
4.一稿多投或多发。为了又多又快地发表学术论文,部分研究生在投稿时采取“全面撒网”的方式,将一份稿件在同一时间段投递给多家刊物,无视刊物投稿要求中提出的“不得一稿多投”的规定,甚至同一份稿件被多家刊物采用后,将文章稍作修改或不作修改,也不发表情况说明就公然发表在多个刊物上。这种缺乏学术道德自律的行为,不仅扰乱了期刊秩序,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刊物资源。
5.采取不正当手段毕业。按时顺利毕业是在校研究生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而有的研究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贪图学习轻松、生活逍遥,懈怠导师安排的实验任务,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放任自流,只想“混”个学位了事,到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时,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部分研究生利用、物诱等不法手段贿赂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获取毕业。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1.主体因素。在建设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力度日益加大,在校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大。从当前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组成来看,其来源主要包括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大专院校;从研究生的年龄结构来看,涵盖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历届生、结婚成家的在职工作人员等,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可见,高校研究生的生源成份比较复杂,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学术修养良莠不齐,部分研究生将社会的不良风气带入高校,侵蚀高校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在社会转型期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当下,高校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价值观亦呈现出功利化、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倾向。具体而言,有的研究生确实对科研感兴趣,并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立志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国家、社会和民众服务;部分研究生读研则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有的研究生读研仅仅是为得到一纸文凭;有的研究生为了逃避本科毕业后就业的压力被迫选择读研。不同的学习动机,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应注重引导研究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摒弃狭隘的、不当的学习动机;应注重引导研究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学术不道德行为,增强自身学术道德“免疫力”。
2.客观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高校的办学生态,冲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底线。社会中制假售假、投机取巧、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权力腐败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对高校的学术环境和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变得充满功利性色彩。
3.教育与管理因素。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本科生要求的较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全面负责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主要由导师承担。高校导师不仅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担负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责,导师往往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指导,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表现出重“智”轻“德”、只“教”不“育”、只 “知”不“行”等学术道德教育缺失和人才培养失衡的现象。此外,随着研究生导师规模的不断增加,导师队伍素质高低不齐,难免存在学术不端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现实中,由于部分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过多,采取“放羊式”指导,无法真正指导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业和学术道德。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监督不力及部分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助长了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在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中,部分高校偏重研究生的数量而忽视论文的质量,注重研究结果而缺乏科研过程学术诚信监督,成为研究生评优的硬性指标;再者,部分高校不顾研究课题的客观性和特殊性,刚性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给予毕业。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导致“一稿多投多发”“伪造数据”“找人论文”等学术不道德行为滋生。同时,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中,欠缺针对研究生学术作假的鉴定、处罚等相关规定。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
1.思想建设。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品德。辩证唯物主义因果分析理论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客体因素而言,虽然外部存在复杂多变的客观因素,若研究生自身能够主动净化思想、排除杂念、提升修养,坚决抵制外在不良诱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为此,在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学术道德教育,将其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思想上端正研究生学术态度。同时,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课程建设,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专题,内容包括“科学精神”“学术诚信”“科学伦理”“研究规范”等,系统地教育引导研究生正视学术道德,践行优秀的学术信念,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查自纠活动,及时清除研究生中的不良风气。
2.导师建设。导师的一言一行对研究生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导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然而,导师队伍中学术失范、学术腐败者屡见不鲜,严重损毁了导师的学术声誉,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生导师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观、金钱观、权力观,以身作则,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典范。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对研究生严格要求,不仅指导研究生如何做学问,更要教育研究生如何做人,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真正负起责任。导师应以学术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不断增强自身学术能力,提高指导水平。
3.制度建设。注重学术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巩固思想、作风、预防学术腐败等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如果说思想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自律性,那么制定法律法规则可以增强研究生学术行为的他律性。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管理办法,严明学术行为规范,严惩学术行为不端,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同时,要加大制度宣传,让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等人人皆知,并以学术行为管理制度为蓝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规范教育,做到入脑入心、知行统一。此外,期刊、杂志、报纸、网站等学术成果发表终端,应建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成果发表审查制度,对审查中“一稿多投”“论文剽窃”等行为及时反馈给作者单位,并给予处罚,同时,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实现刊物之间互通互报,对有学术不端前科者重点审查。在监督学术成果发表者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对各类期刊、杂志、报纸、网站等媒体终端开展监督检查,净化学术刊物市场。
4.社会建设。首先要净化社会风气,建设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作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明的高校逐步受到社会不良之风的侵蚀,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不正当交易等不正之风难禁,高校的育人环境、教学环境、学术风气等办学生态受到极大冲击。治理学术环境的小生态,必须整治社会环境的大生态。司法、行政、工商、公安等国家职能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建立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风清气正之风常兴,污浊不正之风常抑,为学术文明生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积极挖掘、树立学术道德典范。先进的榜样能够把高尚的学术精神具体化、生动化、人格化,对树立和弘扬优秀的学术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要深入挖掘在学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体与集体,树立学术道德典范,把优秀的学术精神通过先进的人和事展现出来,引导广大研究生学习典型、响应典型、践行典型,培养研究生积极向上的学术精神,激励他们刻苦学习、诚实守信、文明守法、勇于创新。
5.文化建设。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摒弃抄袭文化。创新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没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载体,科学研究难以产出有价值的好成果、大成果。然而,在社会中一度流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错误观点和不良文风,致使抄袭风气盛行。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弘扬创新文化,杜绝抄袭文化,搞科研、写论文、实践调查等,应以抄袭作假为耻、创新诚信为荣。
[参考文献]
[1]马革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根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2]王绪本,向玉凡.科学研究生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
关键词:学术道德;道德知识;道德行为;人本道德;职业道德;学术规范
学术研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进步而形成的,学术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学术活动是科学技术和道德价值、道德关系相互渗透的产物。古希腊至理名言“科学既美德” 和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理”都说明学术和道德相辅相成的关系[1]。
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结合对道德的理解,学术道德即可理解为学术主体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和学术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价值观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注重“知行合一”[2],唯物主义认识论也解释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二者都强调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重要性。由“知”和“行”两个主体构成了道德范畴在科技行为中的表现形式。学术道德中的“知”,即道德知识,属“认识”范畴;学术道德中的“行”,即道德行为,属“实践”范畴。只有将学术道德知识转化为学术道德行为,才能真正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工作中有效的践行学术道德,从而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在学术道德实践的途径中,结合学术道德的本质:“科学活动在伦理道德中的表达”,可以归纳为:以人本道德为起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职业道德为桥梁,在健全的学术监管体系下实现自律和他律,从而实现学术道德知识到学术道德行为践行。
一、正确的人本道德观是学术道德实践的基础
人本道德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3],依据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力量维系,以善恶、荣辱为标准,评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它是调整这三种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人本道德作为所有道德形式的基础,在学术道德的实践中起支撑作用。树立良好的人本道德观和价值观,可以避免有意识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在学术道德实践路径过程中起到导航作用。
人本道德可以在学术道德实践过程中起到及时规范作用,在面对学术道德观的偏离时,首先要端正个人价值观,其次要增强学术责任感,坚定自己的学术道德信念,客观地看待成与败、得与失、名与利,为了学术发展敢于披荆斩棘、勇于直面困难、乐于无私奉献;增强学术诚信意识[4]。谨守立身之本、为人为学之道;要强化学术独立、学术公正意识,坚持学术独立和自我学术人格独立,秉持学术良心,坚持学术公平公正原则,学术研究中要公平竞争、平等和谐、友好协作,学术道德评判时要公正互信、尊重宽容、扬真匡谬;牢固树立科学精神,恪守严谨认真、求真求实、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和道德精神,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本道德约束学术道德行为,及时纠正迷失在“价值”和“学术”关系中造成的学术道德偏差。
二、职业道德是学术道德实践的重要环节
学术活动是一种职业形式,通过对知识的研究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学术道德是基于学术活动而形成的,学术是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学者是社会良知和人类基本道德的守护者,所以,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学者在探究学术过程中应该遵守的通则,也是学术道德实践的重要落地形式。
学术道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内涵。早期学者的职业道德在于“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道德在职业道德中的涵义更加广泛,不仅有科学研究服务的责任,而且有引领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在这个层面上,学术道德在具备一般的职业道德要素的同时,更强调“责任”。学术活动这项特殊的职业是对科学,对社会,乃至对人类的责任。唐纳德・肯尼迪认为:“在谈论职业时,责任和道德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以至于我们可以忽略它们的差别。”[5]
在学术道德的实践路径中,需要学者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真理为标准,从小事做起,诚信地对科研结果进行记录,理性地对待研究结果的偏差,客观地评价研究成果,不夸大,不浮躁,不抄袭,并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自己培养成真实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和谐发展[6]。
社会建立健全学术监管体系,学者践行监管制度
学术道德实践路径中,除了有人本道德作为精神支撑,职业道德作为践行桥
梁,还需要社会层面学术监管体系的监督。缺乏有效的科研管理措施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7]。好的科学研究必须有这样一些特征:完整的实验设计、真实和全面的报告、诚实的同行评议、公正地对待合作者和学生[8]。为使每一位研究者都遵循这样的规则,不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道德意识,还需要制定规则和有效的惩罚措施。
过渡强调结果的科研导向是学术浮躁的重要原因。相对于过程来说,现在的管理者更重视结果,而学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目的性太强的科研行为即会出现论文高产,实践成果偏少的现象,违背了学术“求真”的本质。
“学术乃天下之利器”,学术的本质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指明路向。而当学术研究本身的目标成为博取功名或利益的敲门砖时,必然会导致学术行为的聚焦点转离学问研究本身,从使得研究偏离实践,在价值形态上予以解构。
因此,学术道德实践的路径中,需要社会层面的科研监督和管理,也需要学者的自我管理,只有在二者达到平衡时,才能达到学术的“求真”和道德的“向善”的统一。
总结
学术道德知识转化为学术道德行为一共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理性层面,即贯穿在学术道德实践中的学术道德精神;二是实践的层面,即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化为学术主体的自觉行为,诚信地对科研结果;三是社会的层面,也是最基本的层面,是学术道德规范和监管体系的建设,坚持将社会和学术责任感最为自身之本。
学术道德归根结底是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在“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人是基本的要素,也就是人的道德价值观及道德素养。只有运用科学道德观的相关理念去剖析人的行为,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从他律走向自律,形成对科学的真正信仰,回复科学的、自然的人性观,才能最终让学术回归学术。
参考文献:
[1] 阮云志,卢歌黎.中外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9:243-246.
[2] 李贵臣.儒家知行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意义道德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韩跃红.科技伦理-从学术道德到人本道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1):27-29.
[4] 叶继红.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2(5):66-67.
[5] [美] 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李志峰.学术职业的道德特征与学术道德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0-23.
大学辅导员在"八荣八耻"学习座谈会上的发言本文来自
当前的青年学生是具有典型的独生子女特征的一代,依赖性较强,个人独立意识和奋斗精神缺失;同时他们的成长又处于社会快速转型阶段,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明显存在着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个别甚至无视道德规范等情况。因此如何切合青年学生的实际,将“八荣八耻”精神内化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成败。
首先,唱响主旋律是基础。通过旗帜鲜明地推进“八荣八耻”的舆论宣传,给学生产生更大影响、留下更为深刻印象。对于高校德育的全局而言本文来自,一方面学校要在人文类课程和专业课学习中体现“八荣八耻”精神内涵。人文类课程要在中国文化传承、现代道德规范、哲学思考引导等诸多方面激发学生讨论“八荣八耻”精神内涵的兴趣,使他们逐步认同和接受。而专业课程中,通过知名专家学者辛勤劳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他们崇尚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在严格学术论文的要求和学术道德规范中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格;还可以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专家学者学成回国、奉献人民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真情。另一方面要调动好高校的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注重引导优秀的学生党员干部,配合第一课堂,围绕“八荣八耻”开展唱响主旋律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最强音。例如,借助各个红色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党建网、宣传部网站、邓研会网站、生活园区网站等)、各种宣传媒体(学生报纸、学院杂志等)、不同宣传手段(组建宣讲团、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广泛发动,将“八荣八耻”深入学生生活。
其次,润物无声是关键。以“八荣八耻”纲要,开展特色活动,潜移默化地推进荣辱观教育。
实际上,“八荣八耻”精神内涵应该更多体现在第二课堂中。譬如,以时政讨论激发爱国热情,以公益服务增强服务人民意识,以创新实践激发科学探索兴趣,以生产实习感悟辛勤劳动价值,以体验式活动渗透团结互助精神,以诚信档案引导诚实守信态度,以法律常识普及推进遵纪守法意识,以名家成才论证艰苦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一定要高举“八荣八耻”旗帜或是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学生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围绕其中的一点或是几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领悟的空间,在增长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八荣八耻”现实的价值。
Abstract:Thefacultymemberinhigherschoolisbecomingyoungerandyounger,whichisanoutstandingfeatgotduringitsdevelopmentasthehighereducationismorepublic.InNorthestPetroleumUniversity,fivetypesofmoralcharactersincludingprofession,school,student,academicandresearchareemphasized,sothequalityofallthefacultymembersispromotingincreasingly.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品德素养;教育
Keywords:higherschool;youngteachers;moralcharacters;education
1养成对职业的崇尚之心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对职业的认识和崇尚之心,直接决定着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培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是保证教师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从以下三方面养成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崇尚之心:①大学教师应有的高尚师德;②大学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③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④学校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制度及措施等。目的在于使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掌握大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养成对学校的大爱之心
针对刚离开校园就走上大学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不同生活、学习背景差异,开展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感染教育系列讲座,培养青年教师爱校、荣校、兴校的大爱之心。
2.1开展校史、校情、校规讲座专题学校领导以及离退休老干部讲解学校创业史、发展史,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档案馆、校史馆;职能部门领导解读学校现行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2.2开展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专题讲座学习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思路、定位与规划、办学特色、改革措施和发展目标等。使青年教师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办学特色,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爱校爱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3充分发挥大庆精神育人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品德素养教育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到大庆油田参加实践锻炼,到铁人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了争做“严谨笃学、教书育人”典范的“先锋工程”活动等等。引导青年教师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的优良传统,继续秉承几代油院人近半个世纪积淀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3养成对学生的挚爱之心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传道与授业并重,教书与育人同行。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无法存在的。
缺乏与学生沟通很难教好书。青年教师较中年教师缺乏和学生沟通,对学生心理、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缺乏关怀的兴趣。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要求,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通过和学生交流,到自习室、学生宿舍和学生聊天,揣摩学生心理,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深入了解学生,把大庆精神教育融入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达到师生相长的效果。增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责任心,为积累教学经验打下基础,有力地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
4养成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做学问、搞科研是一项严肃的、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学者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保持学术固有的纯净品格,才能做出真学问。学校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引导青年教师怀着敬畏、诚信之心做学术。
①了解当前学术界诚信危机及其诱因;
②学习学校老一辈教师传承大庆精神的衣钵,踏实做学问、扎实搞教学的典范;
③恪守学校的学术规范,履行学术诚信承诺。青年教师学习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诚信预警机制、荣誉准则、学术规范及学术评价条例等;同时,在从事学术前要怀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立下并履行诚信承诺:对学术采取严谨的学术态度、遵循求实的学术操守、培养高尚的学术道德、端正学术风气、规范学术行为,自觉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全校上下营造了基于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感的学术诚信氛围。
5养成对教学科研的相长之心
高校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一些年轻教师甚至认为,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而教学则是“工作任务”。与过去一些老教师经常呆在教研室里,大家一起备课,探讨教学上的问题形成鲜明对照。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着力引导青年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5.1教育与教学方法专题请学校的教学名师讲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高等学校教育与教学的特点。
5.2科研方法专题请学校科技专家讲解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现代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及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等知识内容。
5.3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观摩研讨,典型引路聘请一名中、老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使青年教师掌握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助教及讲师的基本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督促青年教师积极完成进修计划,指定必读书、参考书、外文书,批改读书报告、笔译材料和有关论文等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