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课堂论文

语文课堂论文

时间:2023-02-13 20:4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堂论文

第1篇

所谓以问促思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批评、判断、澄清、想象的思考平台,使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体现出灵动与飞扬,激发其创新的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把这一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欲,激活个体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使其具有深入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重视提出有思考价值、扩散性的问题,投石激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教师通过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语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为促进学生思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只要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就不难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填空式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教师应提那些学生在没有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前提下就不能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探求、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此外,教师也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

二、以问激情

所谓以问激情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感情波澜,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超常发挥,他接受外面的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这种积极的情感、情绪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千万不可忽略。

对于高中生来说,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相对有限,而一堂课应有三至五个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好奇之意、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探究性、悬念性、假想性的问题,切忌整堂课的问题都过于平淡,老调重谈。在学习课文《孔雀东南飞》,简析诗的悲剧内涵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和“兄长逼迫”,刘兰芝会再回焦家吗?

学生们各持己见,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有“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这份真挚的情感会使刘兰芝再回焦家。

另一方认为:从婆婆的角度讲,她绝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从刘兰芝的角度讲,她身上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光芒,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她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磨去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刘兰芝是不会做的。因此,刘兰芝不可能再回焦家。

这个假想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情趣的带动下,主动地阅读思考文本并能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三、以问引问

所谓以问引问,是指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出另一新的问题,它既可以是教师的提问从学生的质疑中获得,又可以是学生的问题从教师提问中生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不应只是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而取代这一方式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也应贯穿于课堂提问之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将会引起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新问题。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倡导以问引问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尽信书、尽信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更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追问、深问、反问、质问,形成兵来将往、高手过招、生动活泼的互动局面,就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仅有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发问的学习品质。

一位教师在区教研活动上过一堂实验课——《老王》。课前,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提出存疑的内容。在课堂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们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了质疑。教师以问引问,让学生自主研究:

师引学生问题一:刚才同学们比较集中地对文末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质疑,那么文章最后一句话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教室里寂静片刻)

师引学生问题二:是啊,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同学提出的“为什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去看望作者,还带着香油和鸡蛋,目的是什么?”(学生们似乎有了切入口,开始积极思考与讨论)

生1: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来说是奢侈品,老王将杨绛夫妇看作亲人,所以他把最珍贵的东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送给他们。

生2:文中说道杨绛想进屋取钱时,老王说:“我们不是要钱”,他只是来感谢的,像真正的朋友之间的那种感谢。

教师追问:杨绛感觉到了没有?

生(齐答):没有。

生3:杨绛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老王是一个下等平民。从经济上看,他们是不相欠的。所以,“多吃多占”应该不是物质方面。

生4:从情义上看,他们的付出是不平等的。杨绛夫妇对老王表达的只是对不幸者的一般同情;而老王渴望的是一种平等的关怀。

师:好!大家懂了没有?

生5:懂了,经过两年多的思考,自我反思与解剖,杨绛进一步明白了做人的原则:平等待人,真诚相爱……

(案例来源于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教学的研究实体》)

这节课,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对文本内容质疑,这不仅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同时还使教师从学生问题中获得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上教师以问引问,为学生阅读思路的展开提供了铺垫,学生的思维拾阶而上,突破了对文本中人物分析的简单化倾向,也改变了教师的思维越俎代庖的不良做法。

四、以问导学

所谓以问导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之愿意学习、探究,并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使之愿学习,会学习,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提问时应融入知识方法的迁移,渗透学法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有许多“配角”,对这些人物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小说中的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有何依据?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个人,观点是他们都是吃人者,将二者理解为同一个人,更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题。发言中他们主要运用阶级关系、小说三要素等方法,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少部分同学认为是两个人。观点是二者虽然都是吃人者,但是前者是用刀斩杀革命者,后者是用语言威吓民众。他们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虽然学生的观点最终也没有完全达到统一,但这也正说明了讨论此问题的价值。文学本来就因其具有无尽的阐释价值才有生命力,没必要强求结论必须一致。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争论中学生将已学、已知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深入探究文本,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魏清主编.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2]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实体.上海三联书店,2008,2.

第2篇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结课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富有艺术的结课,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课艺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1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又激起了对后文内容强烈的欲知。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处。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又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1半。”我认为“美妙的结尾使成功更完美”。说书者要给听者设下悬念正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回味1样,都要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1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1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1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1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1、“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

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1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1文最后1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310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310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琥珀》1课的结束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1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回忆文章有关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1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1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几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1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1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1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3、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结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命运将会如何。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进1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此过程,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

4、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创设1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狼牙山5壮士》1课的结尾时,师问:“学到这里,5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抓住了5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现5壮士的英勇豪迈,也证明了他们的确可称为——狼牙山5壮士。”师把课题的“壮”字圈起来,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带着对5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1起读课文后几段,最后教师总结:“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与英雄心灵相通,对英雄充满敬佩之情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对5壮士的怀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1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5、尽显教师语言艺术,让结课更有魅力:

教师在结课时,用警示语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的波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小结时说:“小女孩走了,带着那些美好的梦幻,离开了那充满寒冷、饥饿、寂寞、冷酷的世界,永远地离开了那令人憎恨的穷人地狱!她那黑瘦的脸、蹒跚的步伐、蜷缩的身影,为什么不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同情?她对光明的向往、对温暖的企盼、对幸福的渴求,难道就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吗?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过着没有寒冷、饥饿,充满幸福、关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学习呢?”

这样的结课,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让结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3篇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讨论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播放典雅优美的古曲《莲》,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露出沉浸在审美享受中的笑容,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伴着优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接着,我用“激将法”让学生觉得学习本文不过是小菜一碟,抛出“互动列车”的教学模式。(课堂犹如列车,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小站,在驶向知识殿堂的行程中,师生、生生互问互答,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语文魅力及个人才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兴趣好胜接受挑战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学效果良好。

二、充分讨论,让学生在大胆的尝试、探究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对教师而言,《大纲》强调“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而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扮演了课堂的主角。首先,通过让学生“买票”上“互动列车”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接着,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再请其他同学来帮忙解答,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学习过程中既有分组的小讨论,也有全体同学的大讨论,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尝试、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

三、扩大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用课本的初意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涉猎的“江河湖海”。但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却似乎割裂了课本和课外,多讲或只讲课本,少讲或不讲课外,切断了“一掬水”和“江河湖海”的关系,使学生读书的天地狭窄了,视野局促了,胸襟和精神都变得萎顿、小器。

光靠学教材、听讲解就能学好语文的学生十分罕见,语文“拔尖”的学生,十有八九却都是得力于课外阅读。这个普遍现象(各地、各校几无例外),难道不足以使我们备尝辛苦却劳而少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反省、深思吗?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也就是说,对课堂教学而言,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外的阅读是十分重要的。经典,名作,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特别是读经典一流名著和“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

四、相信并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旦丧失自信心,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语文学习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了。在我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答错了,我不责怪,而是说:“没关系,我们的这趟列车有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先上车后买票!”一句玩笑,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果然,几分钟后,她抢答了一个颇具挑战的问题,为自己挣了个满堂彩。这个事例告诉我: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大纲》强调“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这个话题虽然老了点,但肯定不会过时。我准备《慎处》一文时,除了考虑联系课堂内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有一个意图: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想想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因为五柳先生的境界毕竟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第4篇

“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为基本理念,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机会多、讨论面广,几乎包纳了全班的所有学生。这种教学要求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交流,因而改变我们以往的课堂管理方法,也是发挥“参与式”教学活动的真正作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课堂管理上应体现出民主性、公平性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的身份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使学生感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公平的,都是参与者,是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活动和学生的掌控者。教师在给学生评价时,不能用不文明的语言,允许学生说“不”。教师应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虚心接受学生意见,敢听学生的逆耳忠言。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服务性的事业,尽可能改变工作态度。2.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生活、学习的兴趣,以至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可见,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公平性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管理中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和宠爱学生。在课堂评价上应明着来,不要暗着去。对某个学生有意见时,不能“,捉弄人”。把发言、讨论、朗读等展示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平等地给每一个学生,不能分成绩好坏、性别、年龄等。不要让学习好的学生“胡作非为”,因为优生也有缺点。在进行口语交际、词语表达等实践活动时应多鼓励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使他们也有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逐渐感到自己“也能会”。在课堂中管理学生方面应“严”与“宽”相协调在“参与式”教育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个人表现更为突出,而语文教学活动在用词、说话、表达等方面比其他学科有更强的严谨性,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发音、用词等大不敏捷,造成一些学生哄堂大笑,讥笑别人等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以往的管理方法,随机应变,严禁不礼貌行为的学生,保护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不但教学效果不佳,还会给教学带来一连串的难题,这需要“严”与“宽”的统一。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有一部分学生以内容的影响,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带入讨论中,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公开管理,应当在私下秘密解决,但必须严格要求。在讨论发言时,有一些错误是无意发生的,教师应即时说明其后果,要求下次不发生,要给学生一定的改正余地。但也有一些错误是学生为了表现个人,捉弄人等故意制造。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定要严格处理,但这种处理要看时间的长短,如果需要时间短,即时处理;如果占用时间长,在课余和其他时间处理,以免占用别的学生的时间。当然,依据一些现象造成的影响大小,老师还可以用脸色告示或暗示警告。总之,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该管的管,该放的放,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

在时间上,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其他时间相结合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把握住活动时间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但也需要其他时间相结合是一堂优秀课的必备条件。1.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往的教学与“参与式”教学活动不同,尤其是“参与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因而课堂时间分配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要讨论提出问题而进行交流,还要把问题的总结以个人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思维的交流和口语的表达效果。对小学生来说,既是一种表现个人的良好机会,又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把思维进行交流总结,和需要进行口语表白准备。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数量等要给相应的时间,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人占用的课堂时间。例如:提出的问题在课前写在小黑板上。还有,把一些参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意外事情占用时间的事尽可能考虑进去。2.活动与总结的时间配合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一般是有活动和总结相结合的,那么把活动和总结的时间分配合理是搞好“参与式”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水平,又要熟悉教材内容的难点、重点等,合理分配时间。一般小学语文,尤其是高年级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所以教师在分配“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问题难度较大时,由于时间关系很难照顾所有学生时,在讨论的基础上可采用抢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解决时间紧张的问题,而且学生们有竞争性。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课堂管理中,管理的方法是没有固定的,以课堂内的变化,管理方法也千变万化。但总的目的是相同的,上好每节课,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创新意识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作者:豆发勇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宋家沟小学

第5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除了诗词导人,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人,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清在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人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越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地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了起来。

3)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2)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

(3)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生本互动——主动探索,成为主流。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得、多角度得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西湖》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西湖的秀丽多姿。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猜一猜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永远也得不来的呀!

三、师生互动——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师生交流,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咱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建构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第7篇

现代中职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和欲望强烈。鉴于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课文教学方式,变讲读课文为学生自己演绎课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以课堂教学充盈的情致和韵味激发教学情感,增强学生心理投入,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在教学《古希腊的石头》时,我选择了合适的音乐配音,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后,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即时扩写和仿写训练。而对于《祝福》一课,我则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改编课文为小剧目,让学生分角色尽情发挥,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方式展示课文内容,表达内心情感。这种对课文的演绎过程不仅增添了语文学习的新意和趣味,给学生一种轻松、畅快的心理感受,更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课文在意境、语言和立意方面的独到之处。

二、引导问题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诠释。中职语文教师要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恰如其分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用探究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如教学选读课文《等待散场》时,我就在引导学生自读后,设置了如下的探究问题:

(1)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剧场里演出的《天鹅湖》对文章有什么特殊寓意?彰显了什么主题?

(3)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标注)

(4)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让“我”久久不得释怀的情感。

(5)小伙子和妙龄女郎到底遭遇了什么?

(6)文章如何通过“我”的“晚点”而去“感受爱情”。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有问题做导向,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课堂自然变得精彩而灵动。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新课改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用美的观念去引导、启发他们,就能使学生确立美的观念意识。因此,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提供足以激起情感波澜的审美特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功能

1.语文教育带有极强的人文性质,应该发挥它促进人性真、善、美品质形成的功能。

现行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既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文本。课文中无论是语言、结构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都是充实的,挖掘这些美的因素,老师在熟练掌握好课文知识层次和知识训练的同时,更要掌握好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原则,充分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等素质,以实现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2.学生可以调动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

审美的对象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例如,我们学习《三峡》,可以听录音、看电视录像,感受“水湍、绿潭、倒影、怪柏、悬泉、飞瀑”等文字描述。教师利用一切可行方式,能让学生最直接有效地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学习《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吟诵后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的萧条、荒凉秋景,还有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整体画面,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受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

只有通过感知,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情状,才可以引起美感,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赏析、理解奠定感性基础。平时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说通过感受激发人的情感。感知能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

二、进行有效审美教育的手段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趣,这些深层次的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也就是说,审美过程不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它同时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化,要有一个理解和欣赏的过程。李商隐的诗再好再美,如果没有理解,里边的暗喻和象征搞不懂,那将失去它深沉的意蕴和美学的真髓。学习《梅岭三章》,在体会作品的浩然正气时,不能忽视对诗中那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的语言进行分析。学习《背影》,感受父子情深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手法及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对于中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不应遏制,要根据教材的安排,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去粗取精,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

审美化教学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提升、智力的开拓、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融的过程,语文教学除了一般的教学特点外,更有自身所特有的情感特点。因此,我们要运用语文教学艺术,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所谓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常常会产生愉快或悲伤、热爱或厌恶等体验。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包括教师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其中教师的感情是联结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胸中燃起一团火,才能点燃全班学生的一片火,才能产生一种感染力和吸引力。

总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中学生的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把学生带到所描写的情境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9篇

在所有的学校中,教师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这一观点是不容置疑的。虽然书本教科书仍在教学地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它的内容是书面的、限定的。因此,全国的大部分学校都开始引进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如今,它已然成为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教学工具,帮助教师进行多元化教学,也帮助学生进行有声有色的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是需要学习者不断付出的,不是每个人从一出生起就愿意不疲不倦的学习,在漫漫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与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己应该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没有形成对语文的一种基础认知,他们只是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新鲜的事物都能吸引住他们。而多媒体恰恰符合这一点,它的声态教学与动态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创造了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能够充分展示课本内容。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一味的书本教学是古板的,枯燥的。然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讲透教科书,让学生理解到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这在另一层面上也是影响学生听课和学习的一个因素。多媒体教学的引进,很大程度上地帮助语文教师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能通过图像、文字、音频等相关情景去直观地讲述课文里所要教的内容,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学生们去更加生动简单地学习新知识。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的是超媒体的结构,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快速地学习到新知识,当然,从一定角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升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比起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具有表现的张扬力与带动学生的吸引力。它能快速地吸引到学生的目光,让学生自主产生想学习的想法,这就很大程度上地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为,只有当学生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学习渴望的时候,才能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能够快速有效的找寻到所需要学的知识点,然后聚精会神的学习。再加上这种教学工具可以进行无限压缩,让教学信息可以无限储存、利用,这就更加方便学生细致的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三、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学会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优化教学条件,并不是借用多媒体给学生大脑里强塞进各种新知识。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时,不能有因为多媒体的科学技术很先进,很高超,那么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的想法。我们要学会从实际情况入手,不能把多媒体的技术质量与教学质量划等号,要明白怎样才是更科学的选择,不要每次上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最好把教学知识与教学方式相互统一,相互结合。

(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问题。

多媒体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因为它采用的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学生依赖网络,然后单方面的学习语文新知识。因此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懂得更科学化的、合理化的去有效使用多媒体,不要让学生淡然与老师的关系。

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熟练掌握多媒体科学信息技术。

引进多媒体教学,就要利用其丰富性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生动的相结合。要想使一节课讲授的有趣生动,使学生都愿意主动学习,那么教师就要熟练多媒体的操作,发挥多媒体许多可用的优势来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如果操作不够熟练,就会耽误课堂教学时间,打乱课堂的教学进度,这样可能就会打断学生的学习思维,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熟练多媒体的操控,才能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作用。

(二)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语文是所有学科里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书本里会描写到各种各样的情境,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虚拟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使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新事物的认知,更加细微的、感同身受的去了解和学习新知识。这也迎合了当今教学时代的趋势,与时俱进。

五、结束语

第10篇

一、高中语文名师也应是出色的心理学家,他懂得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与欣赏

初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马上要开展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如何在短时间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考察了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出色的心理学家,有很强的亲和力。他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卸下所有的戒备心理,没有敌对,没有不信任,有的只是只是师生的彼此欣赏,和谐的教学课堂。高中不再是人云亦云的时代,高中生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老师对学生乍听不成熟的见解嗤之以鼻,殊不知,细细思考,学生的见解很值得玩味。听名家的课,我深深感受到他们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从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

在他们的课堂,学生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绚丽的色彩,教师的课堂智慧在学生的不凡表现中展露无遗。课堂上形成了学生敢于表达,老师善于引导,师生互动更为积极和有效的良性循环。名师,他知道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端架子,不摆谱子,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倾听,他不是高高在上,他能俯身倾听并且面带微笑,他是课堂上最忠实的听众,无论话语者是聪慧还是迟钝,表达是流畅还是结巴,他都能找到你的闪光点,让你明白前进的方向。因此,他是优秀的园丁,他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信赖的种子,让学生勇敢而自信的面对课堂。老师的戏谑之词也充斥了善意,学生会回报以最自然的哄堂大笑。

二、高中语文名师是出色的导演,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演员”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色生香”

学生有思想,但很多时候需要外界的诱因激发,教师要在合适时候循循善诱,让他们思维活跃又能步入正轨。讨论时热烈而不走题,思考时静谧而不沉闷。记得在《记念刘和珍君》,一句从主人公入手,就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前后一切分,文章的层次轻而易举地划分了出来,在《荷塘月色》中,学生如此套用,散文的思路也非常明晰。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分别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代表之间再决雌雄,教师适当点评,甚至可以让他们互相挑刺,真理是越辩越明。一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课上的风光需要课下的踏实努力。学生也能从中收获友谊、知识,感受到学习成就,在课堂上能展现更好地自己。

三、高中语文名师的课堂一定是有趣而真实的,热闹过后,沉淀的是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堂看似热闹的课后,学生只记住了插曲,忘了主旋律,肯定是失败的课堂。热闹的课堂背后,从来只有那么几个主角,有人从未登场,有人自始至终都是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也终究是失败的。名师的课堂是真实的,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真实的课堂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最朴实的、浓厚的“语文味”。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也被人为改造地五花八门,有的变得过于理性,语文味淡化了,变成了政治课了。其实语文课讲究的就是一种文学氛围,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师要做的是努力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悟语言文字,去关照语言文字,再三品味,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共鸣震颤的快乐过程。这种语文课堂,才会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境界,丰富文化底蕴,启迪人生智慧。名师的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这种快乐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感受。“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愿景而是一种现实。在名师极富感染性的语言中,在同学迭起的笑声中,在知识不断被明晰,情感不断被渗透的过程中,一堂课就这样悄然而逝,教师和学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四、总结

总而言之,名师不常有,名师课堂也难得,一堂课上得如何,它体现的是一个老师长久积淀的文化韵味,考察的是一个老师多年历练的综合素质。在从教这条道路上,我听我有得,我得故有思。有思更激发我创造无限的可能。我想,只要我一步一步踏实的走下去,不管能走多远,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作者:方银莲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

第11篇

1.教学内容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传统教学的设计理论中,教学内容为教师所教的及学习者要学的,没有在技能和知识操作方面加以描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面对这些抽象且远离生活的内容,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内容缺少生活中的具体元素,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生活有所了解和认识。

2.教学设计有两极化态势

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有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中,课堂教学设计应使学生理解并应用语文知识,语言得到丰富积累,语感和发展思维得到培养。但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与学的目标时,更对认知领域有所倾向,认为教学核心是:积累字词句,学习语法知识,这种设计观带有较强的片面性。课堂教学应该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及发展能力,更要使学生的全身心都得到发展。又因为目前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设计中不管学生本身的想法,都要加入小组,而且学生在激烈争论后期待教师给予明确答案,但教师经常会说:你们都很棒,这使学生很迷糊,甚至产生误导。

3.过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在小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频繁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媒体,但很多教师都属于“黑板搬家”,在课件中呈现较多的知识和内容,依旧让学生阅读和背诵,没有得到较好的效果。该种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对于“工具至上”的这种思想,使实际教学中缺少师生交流。

二、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采取的对策

1.深层次融合科学与人文

目标制定方面,要对人文思想与科学思想进行批判的扬弃和吸收,并对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与情感领域的目标进行兼顾,达到共同实现的效果,保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为有目的的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包括语法和字词句的学习能够取得某些方面的成功,但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二者进行相应的扬弃和吸收,针对具体教学情境制订教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从而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2.合理使用教学媒体

传统的学习方式要与现代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如何才能有效结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最佳学习效果呢?例如,教学中学习生字,教师可先以板书的形式,一笔一画地为学生展示,随学生反应,强调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可一边听讲解,一边模仿,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生字。在学习生字的后期阶段,要应用教学媒体,使用生字的学习软件,对生字的读音、笔顺和笔画都进一步巩固,也直观、形象地进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将传统板书这类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有效结合,既能使学生得到情感刺激,又能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汉字,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中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这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很多学生因为过于压抑而讨厌上课,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简单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把精讲多练化繁为简,理清脉络、突出主干,使教学简单易行。其中会话为实践性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在课堂中进行会话训练,根据交际情境设置相应题目,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比如,《观潮》这一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大潮之前、来潮之时和潮头过后的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使其根据经历描述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色,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修辞使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第12篇

一、延伸扩展

一般地说,教师上完课,学生就静静地等待老师布置作业,此时,教师巧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我在总结全文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少年时期的闰土是天真可爱、聪明灵活、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三十年之后,闰土将会变成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由于局限于课文内容,没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有的学生说,闰土长大将成为一个种瓜能手;有的说,闰土长大将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还有的说,他这样聪明,长大一定会成为一个大科学家。这时,我又启发他们,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能变成你们所想像的人吗?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忙月的儿子,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从而想像,三十年后的闰土,由于受时建势力的束缚,将会变成一个愚昧的人;有的说,由于家境贫困,没有土地,他也像他父亲那样成为了忙月,受人摆布等。究竟怎样呢?请大家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样的结尾,将课内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回味思考

在结尾时,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咀嚼、思考、领悟。

例如:《凡卡》的结尾,没有写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省略号。在教学时,我提了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他会接凡卡回去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回在学生脑际,可使他们更深刻地去关心凡卡的命运。

又如:《滥竽充数》的结尾,故事虽已结束,但对故事的结果还有探讨、回味的余地。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根据平时从书上、电视上看到过的有关内容和你的经验去推测,南郭先生后来会怎样做呢?于是学生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南郭先生本性不改,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了,就到别的国家去混了。也有的同学说,南郭先生后悔极了,他于是踏踏实实地在家里练起了吹竽。三年后,他终于成了一个吹竽能手,来到了齐宣工面前,向齐宣王进行忏悔。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结果,但学生通过讨论,加上了自己的观点,对故事情节。人物进行了分析评价。这样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三、欣赏品评

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例如:教学《松坊溪的冬天》,可以在阅读总结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平时松坊溪的美景图,再配上朗读录音教材,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在松坊溪的小石桥上,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小溪石、溪水以及溪中的倒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感受到南方高山地带小山村的美景;接着再出现第二幅图,画面是雪后松坊溪的美景图,当看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松坊溪时,你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最后说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

这样的结尾,运用多种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曲、意、情融为一体,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真正地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四、借鉴模仿

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形成,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既是对本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和强化,又为形成技能打下了基础。

例如:教学《庐山云雾》,在庐山云雾特点学完时,教师可出示以下说话练习: